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5: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篇1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要抓“改变”和“没有改变”等关键词语, 阐述催化剂能改变什么?什么没有改变?学生马上回答:“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由于抓往了概念的要点和关键词,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又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二、认真剖析,加深概念的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一直是九年级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在讲解“溶解度”这个概念时,要抓住以下要点分屋次理解:A.一定温度,B.100g 溶剂,C.饱和状态,D.溶质的克数。其中A B C 是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D是结论部分,即必须在满足三个条件下,溶质的克数才是溶质的溶解度。

三、正反对比,讲清概念本质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通过实验,使学生形成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可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例如,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的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为此,教材安排了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

五、重视复习,巩固概念

篇2

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这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大,并且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兴趣不同,相应的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科成绩的好坏直接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低有关。在学生中考前的重要时间段,化学教师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走进学生内心,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动态,九年级学生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阶段,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进入了我们常说的“叛逆期”,如何让学生在“叛逆期”平稳过渡,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学生要经历的一个重要的人生历程。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不仅把他们当成学生,同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不论他们比我小了多少,我总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成为他们喜欢的老师,努力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并在教育过程中同他们聊天,聊他们感兴趣的事情,生活中的,学习中的,甚至有时候同他们天马行空地聊,在与他们聊天的过程中,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喜好,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意引导。对任何事情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教师应当学会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引导,在课堂中慢慢让学生知道化学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愿意进行化学学科学习,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同化,努力让所有的学生对化学感兴趣,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对任何事情的兴趣都是从好奇开始,虽然九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已经少了许多,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化学是神奇的,很多化学现象都非常有魅力,我们要利用好化学的魅力,将这些融入课堂中,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同化,使他们能够自主地对化学进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根据每节课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教学课件,找到每节课的精彩内容,通过精美图片让学生体会各种化学现象的美。比如,在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时候,我加入了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看到那慢慢升腾的蘑菇云,让学生知道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武器就来自于化学,使他们在受到震撼的同时加强对化学学科的重视,从而提高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三、认真对待试验课,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融汇

化学试验课是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的一个重要手段,也能让学生最直观地体会到化学的趣味,精心布置化学试验,把握好化学试验课的过程,可以极好地使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融汇,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化学试验是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多年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上好一堂试验课,能让学生对书本知识做到快速融汇,因为试验是直观的,我们在布置试验的过程中,可以将书本中的内容全部贯穿。我认为,化学试验课应当比书本上的比重大一些,完全可以将书本中的知识融入试验课中,满足学生的新奇感,在试验课中突出书本所讲知识,从而很好地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知。在做试验的同时,应当将课本的内容设置成一个个小小的“陷阱”,也就是将课本知识转化成试验内容中的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在做试验的过程中解答问题,让学生体验自己从“陷阱”中走出来的,慢慢地让学生养成在做试验中了解课本内容的习惯,使他们学习的化学知识在做试验的过程中相融汇。

四、认真反思,及时总结,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3

在习题训练过程中解题时候出错是难以避免的,让学生完全避免错误也是不可能达到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错题,变废为宝。而让学生养成分类整理,反思错题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同时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二、初中生化学错题管理现状

笔者在参考了刘儒德的《中学生错题管理量表》的基础上,自编了调查问卷 “九年级化学易错题处理现状调查问卷”,对部分学校的九年级学生错题管理现状进行了近两年的跟踪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错题管理态度和错题管理策略两个维度,获得了在这两个维度方面的信息。九年级学生对化学错题管理的基本状况如下。

1. 错题管理态度现状

(1)态度积极,能认识到错题的价值(如图1)

大部分中学生在思想上能够重视错题,对错题具有积极的管理态度,知道“只有找出错题的原因,才能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学生会及时向教师或者同学求助,即使错题下次不考, 他们也普遍认为应该把它搞懂。

(2)时间较紧,没时间管理错题(如图2)

九年级科目较多,平时作业量大,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只能忙于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没有精力去整理错题。但是大部分学生认为管理错题对自己化学成绩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3)态度懒散,错题管理只是形式

部分学生由于平时学习态度懒散,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对于错题整理只是抱着“应付了事”的思想,使得他们的错题整理只是一种形式。

(4)错题管理态度,女生优于男生(如图3)

在错题管理态度方面,女生要优于男生。多图3数女生能认识错题本的重要性,对其管理很认真,但部分男生对错题本的使用主动性不强,需要在教师指导和监督下。

2. 错题管理策略现状

(1)错题管理形式比较单一(如图4)

大多数只是订正在本子上或者试卷上,缺乏对现代电子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例如:使用ipad,电脑进行电子化管理。但从学生的调查情况看,他们很想尝试利用现代电子产品进行错题管理(如图5)。

(2)错题管理无固定错题本(如图6)

由于平时完成的试卷或者作业都很多,如果只是在原作业本进行订正就会导致整理的错题量较大,不便于分类,不便于提取典型错题,从而失去了错题管理的真正意义。近70%学生认为应该建立固定的错题本。

(3)错题管理中进行深层反思的不多

反思的学生多是对错题归类和做题过程中的态度进行反思,能反思知识点的学生很少,而能够举一反三的学生更少。大多数学生在学校曾经整理过错题,但对错题本+反思本(师生悄悄话)这种模式很好奇,想试一试(如图 7)。近80%的学生非常赞同利用错题本和教师进行悄悄话(如图 8)。

(4)错题管理中缺乏老师的指导和监督

学生缺乏对错题管理的方法和策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通过调查学生也很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建议(如图 9)。同时,通过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沟通指导,近85%的学生相信错题本可以成为教师与学生间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如图10)。

三、对初中生化学错题管理现状的建议

针对初中生在化学错题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错题管理中学生的作用

(1)学生有专门的错题本,格式统一(见表1)

建立专门的具有统一格式的错题本,能够从中清楚的找出所错知识点,以及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利用记录找到解决该类问题的突破口,通过同类变式加以巩固。

(2)学生错题管理的方式要灵活

①在错题整理过程中学生不应该只是局限于用手写进行录入,随着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可以采用手机、ipad拍照、电子文档等来提高错题整理的效率,这样也便于保存和提取。

②在错题整理过程中教师可以创建网络平台,例如:QQ群、微信群,引导学生间对错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创造“人人争做讲师,人人都愿分享,人人都勇于提出自己见解和疑惑”的良好氛围。

③在错题整理过程中,教师要总结一些解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选出具有相同类型的题目并进行同类变式,巩固,提高整理效率。

(3)错题管理要及时反思与总结

中学生虽然具有处理错题的良好态度和观念,但是学生缺乏对错题的反思和总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和引导学生进行错题反思。开始阶段教师要拿出一些反思的模板,模板中要包括从哪些方面反思,反思后该做什么等。只要坚持下来,形成错题反思的氛围,就能够带动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错题反思,提高学习的效果。

2. 错题管理中教师的作用

(1)教师要勇于把时间给学生

面对九年级学生作业量大,没空整理错题的实际情况,教师每节课应预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让其对已学过知识点和错题进行整理反思。这样反思的效果就会更好,学生也不会对错题管理产生抵触情绪。

(2)教师建立学生错题管理的监控机制和奖励机制

作为教师要从开始学习化学的第一天起就慢慢培养学生管理错题的习惯,要让学生知道管理错题是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一部分,并建立学生错题管理的监控机制和奖励机制。要对学生的错题本及时的进行检查和反馈,不断优化错题记录本。对于错题管理认真,效果显著的学生可以给与适当的奖励。

篇4

1 能量观的内涵

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地理解,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化学能量观作为重要的化学学科观念,在九年级学生初学化学期间就开始逐步建构,是认识物质世界、理解科学的关键观念,有利于学生了解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及其转化的思维方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山东师范大学毕华林教授认为:化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总观性的认识。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在化学知识基础上概括提炼出来的。当学生在多年以后逐渐地将所学的学科知识遗忘,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学习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那这些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这个时候观念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之一,而且能量观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是化学学科研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是研究物质的理科课程的共通问题;然而现在对中学化学的教学研究中,多数偏向于微粒观、元素观、变化观等,缺乏对能量观的研究;有的研究将能量观点纳入变化观之中分析。梁永平教授对中学化学能量观提炼出以下要点:(1)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具有内能;(2)核外电子按照能量高低分层运动;(3)原子之间的强烈作用使原子处于能量较低的稳定状态;(4)物质转化过程伴随有能量转化;(5)物质分子发生有效碰撞是物质转化的必要条件;(6)物质转化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7)原子核内贮存有巨大的能量。梁永平教授认为能量观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形成核外电子运动的能量思维方式,了解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及其转化的思维方法等。此外梁永平教授还探讨了能量观建构的基本策略。该阐述虽然详尽,但由于能量观基于物理学习,又与微观世界联系,抽象程度比较高,所以多在高中阶段关注,初中阶段则鲜有研究和实践。

学生在九年级初次接触化学,启蒙阶段其实是建构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时期。我们在对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联系的基础上将与能量有关的化学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得出能量观的重要性,有利于丰富、完善初中化学教学的内容。

2 课标与教材中能量观点分模块例析

我们按照九年级化学的“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5个模块,分别举例对能量观进行阐述。

2.1物质的化学变化

正如上文提及,能量观往往作为变化观的一部分,能量变化是化学变化的重要特征,所以该模块是最直接体现能量观的部分,在课程标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二级主题中,明确指出“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人教版修订教材在第一单元课题1阐述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时,明确指出“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点明了这种能量变化可以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重要特征,并且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存在多样性。

课程标准在本模块里提供了3则与能量相关的学习情境素材。

[例1]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的热量能煮熟鸡蛋

该素材在人教版修订教材中,被安排在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作为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导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的体验有利于消除迷思概念: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吗。该课题借此明确点明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是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体现利用化学反应释放能量的燃料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原教材曾经应用镁条与盐酸的化学反应作为例证,但与如今的实验相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太远。生石灰取材于食品干燥剂方便易得,与水的化学反应既是生活中制备澄清石灰水的实验方法,又作为九年级化学中获得碱的重要途径;既是历史典故背后的化学道理,又是生活中即热饭盒的运作原理,也可以作为误服干燥剂带来的伤害解释之一。

[例2]葡萄糖在体内释放能量

作为对人体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该案例最早出现在生物教材中。但是此时初中生在物理中还没有学习到能量的概念,所以难以深入体会。在人教版化学教材“氧气”课题中,动植物的呼吸作为典型的缓慢氧化之一,并指出放热是氧化反应的特征之一,但是在缓慢氧化中并不容易被察觉。在“人类的重要营养物质”课题中,明确给出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缓慢氧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放出能量的作用是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并且用1g葡萄糖释放的能量数值、糖类提供能量占据人体所需的百分比等数据强化该反应释放能量的意义所在。

由于该模块是化学的学习基础,且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所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将以上2则案例分散在“燃料及其应用”、“化学与生活”2个单元中。

[例3]干电池和充电电池

电池与化学主要是高中化学课程内的重要学习内容,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直给出这样的建议,尤其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列出“观察铜锌原电池实验”。人教版教材没有安排该实验和详细知识介绍,只在“金属资源保护”中介绍了废旧电池的污染。其实该素材能充分体现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而且学习物理教材中的水果电池已经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初步了解,所以九年级化学教学已经具备了介绍化学电池的基础,沪教版教材在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中,针对“能源的综合利用”,并结合生活、科技中几种不同类型的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铜锌原电池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化学反应形式;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就是电解水,但教材的重点落在微观解释,也没有对其他电解反应过多阐述。

2.2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转化过程中伴随有化学能与热能、光能等的相互转化,这种认识不是通过告知的方式形成的,而需要在化学变化现象的不断积累中得到强化。在建立化学变化概念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到有新物质生成的关键特征,也要注意到所伴随的热能、光能等现象。所以化学物质的反应事实是九年级化学教学内容中学习、体验能量变化的重要载体。具体事实的学习是化学能量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的事实积累,很难形成一定的化学能量观。

[例1]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是九年级化学最重要的一类放热反应,课标要求“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教材中体现为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一氧化碳以及以甲烷、乙醇为代表的诸多有机物与氧气的反应。氧化反应的能量释放通过实验现象多有呈现,例如铁丝燃烧时的熔化与火星四射都是能量释放的效果;又如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大量放热,如果不冷却就继续实验,会导致实验误差;碳单质、氢气、酒精、甲烷和一氧化碳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放热更加是它们成为燃料的先决条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还可以通过光能形式释放,例如镁条、硫黄等物质燃烧中的发光现象。

[例2]溶解中的能量变化

溶解不是单纯的物理变化,其中伴随的能量变化其实也涉及到微粒的运动与作用力,当然九年级教材只要求从温度表征层面了解即可。课标里在“水与常见的溶液”二级标准中提出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有“实验比较氯化钠、硝酸铵和氢氧化钠3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人教版教材也有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与该建议配套,不仅要求观察溶解过程中的现象,还要求记录溶解前后的液体温度具体数值并加以比较,来了解溶解吸放热的情况——这是一种半定量的实验思维去建构能量观的教材呈现方式。另外,人教版教材在“浓硫酸的腐蚀性”部分,强化突出浓硫酸稀释实验,并提示通过触觉感知、现象分析等途径了解这一典型的溶解放热现象,以此点明稀释要点。

2.3物质构成的奥秘

微观世界同样伴随着种种能量变化,虽然九年级尚未涉及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问题,但是核外电子运动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的反映,核外电子按照能量高低分层运动,这在人教版“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中有明确描述。

而分子和原子本身就具有能量,温度越高,原子和分子的运动就越剧烈,物质具有的热能就越大。人教版教材中利用品红在热水中扩散加快的案例进行了例证。

课程标准要求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虽然相关知识在物理中已经涉及,但是九年级化学需要学生了解温度对物质微粒运动和间距的影响,从而深入理解其对物质三态转化的影响。

2.4化学与社会发展

能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三要素之一,人类研究能量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获取和应用。所以“化学与社会发展”模块与其他模块充分联系,有利于在知识在社会和生活的应用中建构能量观。

[例1]燃烧和燃料

燃烧作为氧化反应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最重要的放热反应之一。笔者认为教学中不应只拘泥于“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还需要了解那些加热释放氧气的化学物质如高锰酸钾、氯酸钾、硝酸钾和双氧水等同样会体现助燃的效果,所以在药品存放、使用安全方面需要注意——这一点在事实水平上能强化学生对燃烧的理解,也能完善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当学生在日后的深入学习中对于原子结构有了一定的理解性认识,就可以在氧化还原水平上认识燃烧现象,从而将发光、发热与原子得失电子等事实联系起来。虽然在九年级化学教学内容中无须从微观层面诠释燃烧和氧化反应,但是在能量观建构中不断发展对燃烧现象的理解,也是强化物质转化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的重要举措。

基于燃烧反应,一些热值高、来源广的可燃物,成为对人类至关重要的燃料。在九年级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如何“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人教版教材以碳的不完全燃烧为例,指出不完全燃烧导致的燃料燃烧利用率降低,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空气;还从燃烧三要素角度提出燃料充分燃烧的2种方法。

[例2]为人类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

课程标准中要求知道一些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其中最主要是供能物质,除了葡萄糖为代表的糖类,还有蛋白质和油脂。人教版教材对这些营养物质的供能数据和对人体一日的需求满足百分比做出定量描述,见表1。

2.5科学探究

人教版教材里,科学探究模块的要求除了在第一单元有独立的设置,大部分内容通常渗透在各个课题的教学中。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外在表征,在“走进化学世界”单元里,能量观渗透在蜡烛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测定之中。而作为最常见的反应条件之一的加热,则是一种为反应体系提供能量的方法。

3 九年级化学教学中能量观建构的建议

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发现能量的观点渗透在九年级化学各个模块,且不能通过孤立的知识呈现出来,往往需要不同模块的联系和支撑。例如,课程标准里“物质的化学变化”模块提供的2则情境素材(生石灰与水的反应、葡萄糖的供能反应),在教材中分别出现在“燃料及其利用”、“化学与生活”2个单元中,体现与“化学与社会发展”模块的综合。笔者结合在江苏书人教育集团面向化学特长生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建构能量观的建议。

3.1吸热还是放热

判断一个化学反应吸热还是放热,逐步建构能量观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请学生去感受实验中的温度变化。生石灰与水反应,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温度的变化给予学生最直接的体验,而且请同学在不同时间段感受温度逐步升高的趋势;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备氢气,别只局限于实验原理和装置,也让学生摸摸试管——也是烫的;酸碱中和时,不要局限于指示剂的变色这种明显的现象,也让学生触摸试管——热的。几次摸试管就可以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热量从哪里来的疑问和思考,通过温度变化的体验潜移默化地建构化学能量观。

观念建构教学的问题还应有一定开放性和挑战性,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得到层次、范围不同的结论。

例如,在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中有很多放热反应的典型案例,但是人教版教材对吸热反应只提及一句话:炭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建议在这里补充另一个吸热反应的实验:氢氧化钡固体和氯化铵固体在烧杯中研磨,实验前,在烧杯底部放一片硬塑料片,在硬塑料片上滴2滴水,再将固体混合物研磨,过一会儿硬塑料片就和烧杯粘在一起。

由这个补充实验想到:判断一个变化(无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吸热还是放热,是否只有各种教辅书上提及的温度计的方法?以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放热除了对温度有影响,还会引起气体压强、空间体积、物质溶解度、物质状态等的变化。结合学生的思维我们得出如下几种可能的角度:①温度的变化,除了使用温度计外,用手去触摸感受最直接但是无法定量比较,基于目前化学实验教学的现代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字化实验在监测温度变化中的应用——温度传感器可以即时反映温度的改变趋势和变化幅度,是作为研究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重要手段;②气压的变化,我们可以采用如图1的实验装置,由于溶解放热会引起气体压强增大,所以通过观察液面a、b的变化进行判断;③可以通过一个体积可变但压强恒定的容器(例如带活塞的气缸),观察活塞的运动,了解体积的变化;④如图2所示,将烧杯置于涂有石蜡的木块上,再将浓硫酸和水混合,通过观察石蜡状态的变化,判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⑤如图3所示,将浓硫酸和水混合后的试管放在盛有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观察固体的析出情况。

通过实验表征观察、分析能量变化,是重要的化学学科方法,也是建构能量观的重要途径。

3.2拓展对燃料的认识

九年级化学的“化石燃料的利用”、“能源的利用与开发”教学常常陷入科普化怪圈,如何让这部分内容化学味道浓厚一些?例如以下这些问题就不拘泥于一般的考试题目,但引导学生对化学学科问题深入思考,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和积极性:

(1)燃烧能为我们做什么?

(2)是不是所有可燃物都可以充当燃料?充当燃料必须具备怎样的特征?

(3)联系国内现状,如何综合分析国内大众使用三大化石燃料的利弊?

(4)给出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的价格和热值,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家庭使用哪种气体燃料最经济?

如果与其他单元联系,则可以有更有意义的问题衍生出来。观念建构的问题本身应该潜在地体现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同时它又蕴含着新的关系和规律,这种联系不只是针对问题的表面特征,更主要的是针对问题中的深层关系和结构,即在观念层面上有联系。例如与科学探究模块中加热这一操作融合,可以提问:

(1)实验室里有多少种加热的手段为化学反应提供条件?

(2)如何在实验中节省能源?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燃料话题可以联系社会与科技发展,既有利于强化能量观,也体现考试的热点。例如秸秆的不完全燃烧造成了烟霾的污染,而充分利用秸秆,是改变条件促使其充分燃烧呢?还是将秸秆转化为其他可燃气体来完成生物质能一化学能一热能的转变呢?

3.3放热反应与反应类型

篇5

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内心动态,九年级学生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阶段,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进入我们常说的“叛逆期”,如何让学生在“叛逆期”平稳过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学生要经历的一个重要的人生历程。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不仅仅把他们当成学生,同时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不论他们比我小了多少,我总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成为他们喜欢的老师,努力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并在教育过程中同他们聊天,聊他们感兴趣的事情,生活中的,学习中的,甚至有时候同他们天马行空地聊,在与他们聊天的过程中,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喜好,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对任何事情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学会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引导,在课堂中慢慢让学生知道化学的重要性,加强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愿意进行化学学科的学习,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同化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同化,兴趣的同化,努力让所有的学生对化学感兴趣,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对任何事情的兴趣都是从好奇开始的,虽然九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已经少了许多,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化学是神奇的,很多化学现象都是非常有魅力的,我们要利用好化学的魅力,将这些融入我们的课堂中,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同化,使他们能够自主地对化学进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根据每节课的不同内容,我设计不同的教学课件,找到每节课的精彩内容,通过精美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各种化学现象中的美丽。

三、认真对待实验课,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融汇

化学实验课是加深学生对化学理解的一个重要手段,也能让学生最直观地体会到化学的趣味,精心布置化学实验,把握好化学实验课的过程,可以极好地使学生的化学知识进行融汇,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化学实验是加深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多年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上好一堂实验课,能让学生将书本的知识做到快速的融汇,因为实验是直观的,我们在布置试验的过程中,可以将书本中的内容全部贯穿。我个人认为,化学实验课应当比讲书本上的比重要大一些,完全可以将书本中的知识融入实验课中,满足学生的新奇感,在实验课中突出书本中所讲的知识,可以很好地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知,在做实验的同时,我们应当将课本的内容设置成一个个小小的“陷阱”,也就是将课本知识排列成实验内容中的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解答问题,让学生自己有从“陷阱”中走出来的,慢慢地让学生养成在做实验前必须了解课本内容,从而使他们学习的化学知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进行融汇。

四、认真反思,及时总结,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6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9C0011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意义和价值

例题是指用来说明某一原理或规律,或在运用某一概念或定律时充当练习的问题[1]。例题通常有以下功能:巩固新知识;示范解题过程;揭示思想方法;实现育人功能等[2]。此外,也有研究者指出化学例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教给学生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规范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3]。然而,国内关于化学教材例题编写特点的研究比较少。鉴于教材例题的突出功能,研究化学教材的例题编写特点,对于提升化学教材编写质量和教材多样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都具有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简称A)[4]、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化学・九年级(试用本)》(简称B,供上海市使用)[5]、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简称C,面向全国)[6]、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简称D)[7]等4套教材,以及台湾南一书局出版的《自然与生活科技》(简称E)[8,9]。《自然与生活科技》这套教材是台湾初中使用的科学教材,共六册,其中涉及到化学内容的主要集中在第三、四册,台湾约1/3的学校使用这套教材。上述5套教材组成了本次比较研究的素材。

采用内容分析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10,11],从例题的数量、类型、分布三个角度进行比较。此外,考虑到例题是教材正文的组成部分,因此又从内容编排线索和内容呈现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内容编排线索是指对核心内容展开的一种线索分析。内容呈现方式即解题的思路与过程,题目的分析与解题过程的呈现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属于题目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

3 几种版本初中化学(科学)教材例题比较

3.1 数量、类型与分布

5个版本初中化学(科学)教材中的例题总数和类型如表1所示。分析可知,E教材中例题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他4套教材。大陆4套教材例题主要分布于“溶液有关计算”和“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B教材在“水”一节编排一个例题。E教材例题的分布更加广泛,涉及“认识物质世界”、“纯物质的奥秘”、“化学反应”、“酸碱盐”、“化学反应速率”等5个单元,只有“氧化还原”和“有机化合物”单元没有例题。

3.2 内容编排线索

教材中例题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为避免内容本身的干扰,本文选择5套教材共有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基本接近的内容主题“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进行比较,见表2。表中“1、2、3……”表示教材呈现阶段的环节序号。

通过对内容编排线索的比较可见,除B教材外,其余4套编制例题的线索是:引入课题得出“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例题练习。归纳起来就是先通过实际案例引出化学反应定量计算,然后通过分析得出“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这一结论,结合已经得出的结论解决例题,并通过与例题类似的练习,强化化学方程式计算。总体来说,按照这种思路呈现例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较完整和流畅,教师和学生容易接受。

B教材例题内容编排的线索是: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结合CO与O2反应说明结论例题。这种编织线索认为“有关化学反应计算”是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一部分,因而将其编制在同一个知识点下。即首先通过学习化学方程式,然后应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将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计算集中编排,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同时符号、计算编排的相对集中,可能会导致学习困难。

在教材例题编排时将符号学习与计算学习分开,可以达到分散难度的目的。可以考虑在例题后设计栏目作为练习,有助于及时检测和促进学生反思。

3.3 内容的呈现方式

例题的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指的就是解题的思路与过程,属于题目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从题目分析、解题过程对5套教材“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溶液有关计算”例题进行分析,见表3。

通过对内容呈现方式的梳理,可以发现题目分析和解题过程方面的三种处理方式:①题目分析和解题过程在编排上各成体系,但又相互对应。比如A教材中的例题: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题目分析和解题过程略)?例题的分析在左侧,解题过程在右。二者是一个相互独立的体系,但同时每一个步骤又互相对应。②题目分析和解题过程相互渗透,这样的呈现方式比较多见,即并没有将题目分析单独拿出来,而是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着题目的分析、原理的呈现等。③只有解题过程。例题的作用之一是示范性,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参与整个解题过程,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题目分析要准确到位,解题过程需清晰明了,二者均不可或缺。

4 分析与启示

4.1 适当增加例题数量和类型、扩大分布范围

与E教材相比,其余4套化学教材的例题量较少,且分布范围狭窄。因此,大陆化学教材例题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分布可以更广泛一些,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领会方法,发展能力。

从例题类型上来说,E教材例题不仅包含了计算题,还包含了简答题,而大陆各版本教材只涉及化学计算题。其实,例题的类型仅仅限于化学计算题和简答似乎也显得过于单调,增加一些新类型,对于教材多样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都具有现实意义。

4.2 例题后编排练习,增强学生的反思和理解

通过对编织线索的梳理,可以发现各版本教材都会在例题之后编制练习(“B版”除外)。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适当的练习增进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此外,它还可以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还能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因此,教科书中例题之后可以考虑编排练习,及时增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理解。

4.3 增强例题的示范性,实现题目分析和解题过程相互对应

例题需要展示完整的解题步骤及其思维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领悟到例题的精髓,引导学生达到“举一反三”。例题是紧跟着新知识出现的,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新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方法论。因此,例题一定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步骤,题目分析要清楚明了,帮助学生形成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致谢:本文研究素材之一《自然与生活科技》由《台湾化学教学》专栏编辑,台湾师范大学钟建坪博士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3]余润,毕华林.中学化学教材中例题的功能及设计分析[J].山东教育,2010,(32):48~49.

[2]吴立宝,秦华.例谈中学数学教材例题的功能[J].教学与管理,2013,(2):53~55.

[4]姚子鹏等.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化学・九年级(试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王晶等.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王祖浩等.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7]毕华林等.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

篇7

科粤版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创设丰富情景,形式生动活泼。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以科学探究活动为线索,通过具体的栏目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共设置19个栏目。这些栏目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训练,充分地体现了栏目的指导。与文字叙述和图片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教材与学生“对话”的能力,有利于指导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究式学习。

一、“长话短说”栏目的内容和功能

“长话短说”栏目属于归类性质,旨在通过对化学基本概念、规律和知识关键作扼要归纳,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以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为例,“长话短说”栏目在20节课中的15节课里出现21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⒈化学基本概念,如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文本选用淡蓝色字体表示突出强调。

⒉化学基本理论,如 “这类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可以用“A+B-AB”来表示化合反应” 。

⒊化学基本规律,如 “燃烧有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有可燃物、有空气(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只要除去燃烧三条件中的任一条便可”。

⒋化学基础知识,如 “氢气有可燃性。氢气燃烧的热值高,产物是水,它是理想的高能和洁净燃料” 。

二、“长话短说”栏目的实施策略

科粤版教材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凸显反思评价这一内容,从“长话短说”栏目的设计来讲,通过每节课后的及时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及时反思,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⒈教学预设中注重“要点提示”栏目和“长话短说”栏目前后响应

在每节课的标题之下都有一个“要点提示”,指明了本节的学习重点,让学生进入该节学习前就能明了知识的重点。而“长话短说”栏目正好响应了本节的重点,如课本《5.2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中“要点提示”是 “碳的燃烧、一氧化碳。”而“长话短说”的内容是 “碳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能相互转化。”恰好完全对应。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预设中要注重“要点提示”栏目和“长话短说”栏目前后响

应。要点提示中的内容,不仅是要列入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在教学目标的编撰上加以突出。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2]应该设置为:①认识C的性质,了解C和CO

的燃烧及其产物,知道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含义。②理解碳及其氧化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⒉课堂生成上注重用“长话短说”来引导学生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学生只有把自己作为建构的对象,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如《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一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上节学习的分子概念后,阅读并讲解“长话短说”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某些物质”。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应的内容,讨论:原子和分子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原子―分子论是如何提出的?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小结并对照 “长话短说”进行板书。

⒊章节复习时“长话短说”和“精要回放”相互结合

课标(2011)[3]指出:“化学概念内容的编写要体现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 教材的编写要利教便学,注重教师现有的教学行为习惯。所以,在复习时,每章的末尾“精要回放”作为“长话短说”的延伸、拓展,排列章节内涉及的化学用语、化学概念专有名词,并以图示列出所学化学知识的纲目,以便学生构建该章知识的脉络和框架。注意知识的关联学习,从已知到未知,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整体,全点成线,联线成面,融面成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三、对“长话短说”栏目使用的几点反思

⒈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栏目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必须通读教材,应明确教材栏目设置的意义和作用并合理地利用栏目。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学资源的整合者、课程的实施者,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应将“长话短话”栏目呈现的文本和图示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来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概括、总结。

⒉课堂教学环节中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长话短说”栏目内容都是化学概念、定义和知识小结,并且文本高度概括,简明扼要,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对照课本,大声朗读,体会所学知识的系统性。通过学习模仿,逐步养成学生文本意识,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⒊化学知识的三重表征中的“长话短说”

表征是是对某一个(类)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层面的认识(描述)[4]。学生对物质进行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以及建立三者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的典型思维方式。研究表明,经过融合后的多重表征的效果比单一表征学习效果更好,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深刻。而且,随着学生对大量事物三重表征的学习及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通过教学,学生可在没有具体可观察事物的宏观表征时,直接形成对事物的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而这,也正是“长话短说”栏目设置的根本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江琳才,钱扬义,李开祥.化学九年级 上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年7月第12次印刷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础实验;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1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基础实验课标解读

新课改十余年来,由于我国国情和地区差异,实验教学在各地区、各学校开展情况不一。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确保初中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发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规定了学生必做的8项基础实验。如何以基础实验为载体,实现实验技能、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需要认真解读和理解基础实验(如表1)。

2 基础实验教材搜索

各版本的义务教育化学教材针对基础实验进行了相应的编排,笔者选择了江苏省所使用的三个版本的教材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如表2),发现基础实验在章节安排、方案选择、药品、步骤等方面不尽相同,体现出一纲多本的特征。

3 基础实验教学实践

3.1 基础实验校本设计

我校使用的是上教版教材,如何在解读课标的基础上用教材教,协调好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节奏,解决好探究耗时和课时有限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基础实验的功能需要教师根据校情、学情对基础实验做整体设计,以下是我校本年度的基础实验总体安排(如表3)。

3.2 基础实验实践反思

作为教材中新添加的版块,基础实验和新授课教学不是割裂的,它们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准确定位,恰当设计,有助于基础实验的功能发挥。

3.2.1 准确定位是基础实验的前提

基础实验是初中生接触化学的重要载体,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能替代的学习形式,从学校管理层到教师个体都要坚决摒弃讲实验、画实验行为,加强实验管理,教学中至少保证学生做足做齐这8个实验,有条件的还应尽可能提供学生更多的实验机会并有效组织和实施探究教学。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升级,数字化实验、手持技术、实验视频越来越多地走进化学课堂,这是与时俱进的可喜变化,但也只能是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学生的基础实验。

3.2.2 引导调控是基础实验的保障

学生在实验时往往过多关注实验本身的操作、现象,出现现象(特别是异常现象)时流于表面的惊叹,对现象背后的知识和规律较少归纳思考。因为同伴间的合作和多感官协调,实验课堂易出现杂乱无序的状态,需要教师进行实验规则交待和实验方法引导,学生只有在明了实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方法后,动手实验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才能体现知识过程的建构性,促进学科素养的提高。

3.2.3 功能挖掘是基础实验的灵魂

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基础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巩固所学知识,更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特别关注基础实验的智能开发,让学生做有思想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生思路的发散,知识的凝炼,方法的迁移,思维的碰撞,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意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只有理解基础实验的教育功能,才能智慧地开展实验教学,让初中化学在未来公民身上留下美好的启蒙和奠基痕迹。

3.2.4 模式创新是基础实验的关键

基础实验地点是在实验室还是教室,是进行片段化学生实验还是整节课学生实验,内容是照搬教材还是整合资源重新设计,形式是按步骤照方抓药还是设计弹性学案留给思考空间?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根据学情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规划,不断进行实验模式的调整和创新。以地点为例,经验表明,在教室进行学生实验有着平时上课的氛围,可控性强,但仪器转移和清洗不方便。而实验室空间较大,实验方便,但环境与教室有较大差别,上课干扰因素多,因此将基础实验与新授课融合的课型因教师讲解多最好安排在教室,独立的基础实验课型因动手操作多则最好安排在实验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9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对教学、学习实践的反思

随着广东省高考模式的改革,初中毕业考核内容的重难点、要求方向也逐渐跟随着高考的步伐偏移。其中对于初中数学、初中物理、初中化学等理科的综合性要求尤为高,改革的步伐尤为紧凑。随着中考的模式转换、要求提高,对于初中化学考察内容的深化和活化,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致使初中化学的教学模式也面临着严峻的改革。广东省初中化学教学始于初三这个临近中考的紧张阶段,学生一开始接触该课程会产生新鲜感,其知识遍布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实验里五彩斑斓的色彩变化,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质有了深入了解。但随着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微观角度认知化学与生活,随着第五单元,从科学规范的角度书写化学知识,计算质量问题,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一再受创,延至九年级下册认识和掌握酸碱盐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生产中,学生对于化学的畏难情绪达至高峰。归根结底,初中化学知识零散琐碎,涉及内容广泛,考察模式灵活多变,学生难以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不能顺着“知识”的藤,摸到“探究”模式引导的瓜。大多学生只是片面、机械地靠记忆、背诵,时间长了大部分知识容易遗忘,或是用起来不知道如何把问题的“结”解开。

二、思维导图的引入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开发的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具体化的图形思维工具和思维模式。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具有将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能够将课本中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学生在记录课堂笔记时也不是机械地重复记录,而是将核心内容之间的联系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系统清晰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学生中考复习的好帮手。

三、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模式

(一)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案例: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新授课,该节内容可以划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学案的设计的第一大点:知识框架中,便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用导图的形式,对比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由于该课为新授内容,直接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思维导图难度大,因此,在新授课中,教师可将相关知识的大概框架加以固定,让学生以填空、补充、添加的形式完成相关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形成自我思考、对知识形成自我提炼生成的思维型习惯,因此要在平日和课堂中将此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训练。

(二)思维导图在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

案例:经过在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断地培养和深化,思维导图在单元总复习中的作用就尤为突出。此时由于学生对此方式已经熟悉并熟练,在单元总复习中就省去很多老师重复知识点的讲授工作,在总复习的设计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师给出基本框架,由学生自行对单元知识进行整体归纳和提炼,在课堂中以小组形式先予以组内讨论补充整理,再以小组展示形式进行小组报告,其他小组进行质疑、补充。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酸和碱的单元总复习。在总复习课中,把学生放在主位,让学生将那些重复或者晦涩的知识以个性化的方式再次与班内其他同学交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互动,能生成更完整、整体性更强、更贴近学生的知识版面。

(三)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再者,思维导图的运用不仅仅是只能用在学教方案等文本上,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可以以思维导图作为板书界面,在课堂的探究、应用中一边运用一边归纳一边深化,使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更顺畅,将知识点间的关联与易混展现得更具象化。

篇10

二、现状分析

生情与学情本届九年级有6个教学班,307名学生,从八年级期末考试成绩看,总分690分,其中优秀线552分26人占8.5。总分在450以下192人,语文达优秀线102人;数学优秀线78人;英语优秀线26人;物理优秀线21人。前50名单科不及格——语文0人、数学0人、英语6人、物理5人,前100名单科不及格——语文0人、数学2人、英语20人、物理38人。总分在450以下192人。

教师队伍:本届的教师绝大多数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年富力强,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只要发扬团结合作,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一支能够出色完成2011年中考各项指标任务的坚强有力的团队。

三、年级组工作目标

1、上省级示范高中达36人、上线率达12;一类线60人,上线率达20;普通高中140人、上线率达46。

2、学生的毕业率达100,流失率控制在3以内。

3、学生的安全事故为零。

四、加强领导落实监管

1、中考备考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职责:①领导小组对校长负责统筹安排组织2011年中考备考工作;②领导小组负责学生补课期间的校园安全、就寝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安全工作;③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月考的命题考试评价;④领导小组负责中考信息的统一掌控;⑤领导小组负责落实招生工作。

2、值日安排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

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星期日

值日职责:①负责教师上岗的巡视与督察;②晚自习的查寝;③年级组工作的检查与落实;④分管校长不在时代替行使其职责;⑤填写年级工作日志;⑤班主任负责周五晚上的查寝,周六、日巡视(包括就餐)。

五、教学工作

1、强化质量意识,积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各学科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备课组要发扬团队精神,加强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做到优势互补,教学资源共享。

2、狠抓常规教学的落实,向常规教学要质量,要效益。

第一学期以新课为主,要求全体教师以学科组为单位认真备课,积极对学科内容的教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要广泛的搜集整理信息。力求让课堂内容丰富饱满,课堂教学遵循教育规律,从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从一般到特殊,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要力求把知识点和考点讲清、讲透,最大限度的条理化、系统化,初步形成知识点与考点框架;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经常采取各种形式(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听取意见、建议,鼓励提倡反思性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各取所长、学有所得;力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传授知识难易度、深浅度上把握好。学科间不占不挤,要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

第二学期以复习课为主,要求复习阶段,各学科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做到以课标为纲、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揭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复习课要早打算早准备,各备课组要在上学期将考点分配给课任教师,写好讲义,改变以练代复习的坏习惯,坚决改变教师一言堂,不放手的习惯,给学生们一个自主的空间和时间,注重能力的培养,确保中等学生都能有明显的提高。

加强物理化学的实验教学,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成绩。每周要保证2节实验课和3个演示实验。

作业设计:首先是总的要求-----多运用自学、合作、交流、精讲、训练等方法,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和提高,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通过抓两头,促中间,提高升学率、优秀率、合格率,降低分率。

作业设计分层管理:目标生必须吃好吃饱,配之以发散思维的题型,中等生必须完成教材配套的练习和写作,学困生必须完成教材上基础性题目,其标准是正确率能够达到80,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并且评讲及时,一般联习不超过一天,小作文不超过三天,大作文不超过一周,作业(考试)评价着眼两个方面,即作业质量、书写质量。

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合理控制好考试的频率、深度,抓住各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备课组平时注意考试新动向,研究考试新要求。不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解决问题,研讨策略,注重考试命题的质量。命题要充分挖掘教师的聪明智慧,命题要紧扣考试说明;紧扣双基训练;紧扣2010年中考题型。平时测试批改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并且认真填写教务处印发的《镇中心学校考试作业分析记载》,第一时间将成绩上报班主任。同时,积极配合教务处组织好每月一次的考试和质量分析。

3、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料。资料使用的原则是:备课组长汇同课任教师确定书目同科统一使用;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文科不得超过两种,数学不得超过三种,物理、化学不得超过两种,生物、地理仅限一种,针对优生各科适当增加一定数量的发散思维题型,每科必须有一种基础性较强的资料,便于各类学生使用;教师手头必备四五种资料,为教师命题和备课提供必要的参考;同学科教师要互相学习,积极开展听课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深入研究黄冈题型,逐步与黄冈题型接轨,平时教师讲课也要围绕黄冈题型准备。各备课组要加强中考备考的专题复习的准备,形成体系和特色。

五、年级德育工作

为了保证九年级的教学质量,努力争取把一大批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行为规范、成绩优良的毕业生送入高一级学校,本学年年级组德育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定为九年组工作的核心。每一位九年级教师,都要认识到九年级不仅要抓教学质量,学生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抓德育与抓智育并不矛盾,抓好德育更能促智育,把抓好九年级学生的德育工作当作抓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认真开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主题系列活动。

(2)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九年级学生学习任务重,他们面临着毕业、升学,承受的心理压力特别重,这压力有来自于家长过高的期盼,也有来自于自身的考试焦虑。如果不重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可能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九年级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实施者,科任教师协助班主任工作,每次阶段考试后,科任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找学生谈话,把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于教育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心理存在问题就及时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谈心,分析问题,进行家访,寻求和家长的沟通。

(3)抓学风建设,强化道德品质教育。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行为规范的遵守不是放松了而是更严格。学风建设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仪容仪表、组织纪律、环境卫生都反映着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严格的检查,使学生明确九年级一样要遵守一日常规。良好的校风、班风创设了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班主任一定要脚踏实地,注重从基本小事抓起,把学生工作做细、做实,改进学生的精神面貌,提高学生道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4)采用多种途径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做好和家长的联系沟通工作,特别对家庭教育有问题学生教育工作。让家长们起到协助、配合与监督的作用,使家庭教育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六、主要工作与措施

1、安全工作立足一个“实”字九年级学生安全高于一切,特别是补课安全补课不得掉以轻心,从本学期起补课期间的安全工作由年级组和班主任共同负责。周五晚上查寝由班主任负责,学生就寝实行签到制,签到后交由寝室管理员负责,走读生实行家长接送制,包年级校长督查;周六、周日由班主任清点学生后交给科任教师,科任教师实行交接班制,发现情况后科任教师必须第一时间报告班主任;午睡由班主任负责;食品卫生有主任负责,、协助;学生食堂值班由年级组负责安排三位教师值班,其中包年级带队一人在校门口,一人在校内巡逻,一人在饭堂值班,搞好记载.

2、计划安排到位,立足一个“早”字要求各班级各学科对整个中考有一个前瞻性全方位的思考把握,计划要把握时间的节点,着眼当前,把握中考。

3、班主任工作立足一个“勤”字班主任要求强烈的责任心、科学的工作方法、明确的工作思路,班主任要做到“五勤”的服务意识,即手勤、腿勤、口勤、眼勤、脑勤,关心学生生活,加大对学生就餐、住宿的指导与教育;班主任要跟科任教师勤于协调,形成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紧密配合局面;班主任更要跟家长勤于沟通,结合每月的月考,进行家访或电访(每班一学期不得少于2次的小型家校联谊会),及时了解学生,汇报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4、“美文有约”系列活动立足一个“新”字本届毕业班的“美文有约”由两部分组成,上学期侧重于对学生情感教育、文学审美鉴赏教育、意志力教育,所有稿件由年级组审查提供,学生人手一份;下学期侧重于对学生考点知识点的培训、解题技巧的培训、心理辅导。使“美文有约”系列活动在“新”中求活求变求进。

5、班集体建设立足一个“引”字班主任要班集体建设看作是提高升学率的重要的根本的保证来看待,每个班必须要有明确的班风学风标准,引导学生爱班集体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有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