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5: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筑欣赏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能源消耗也在不断增长,由此也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在社会总能耗中,建筑能耗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建筑能耗,简单地说一般指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主要包括供暖、通风、供冷、照明、设备和供热水等的能耗。上海市的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将近20%,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建筑节
能已成为我国节能工作的重要部分。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统计一直是以工业和交通为主,终端能耗按一、二、三产业和生活分类以及能源种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建筑能耗只是其中的一个消费环节,分割汇杂在能源消耗的各个领域,没有形成独立的统计对象,这就无法给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资源。因此我们以上海市的商用建筑为试点,进行了大量的数据调查和统计工作,着手建立上海市商用建筑信息数据库。
1商用建筑信息数据库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建立上海市商用建筑信息数据库,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准确地了解上海市商用建筑的基本状况和能耗情况,积累建筑能耗的基础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制定明确的节能目标;可以提出节能的相当值和绝对值,为具体的节能措施提供参考标准;可以了解本地的建筑能耗特点,分析地域、气候、生活习惯、建筑形式等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有针对性地进行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还可以为政府调整能源结构、制定相关能源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为其他城市的建筑能耗统计工作提供参考。
2上海市商用建筑信息数据库的主要内容
由于目前上海市还没有一个全面的建筑能耗的统计调查可供借鉴,因此我们先以商用建筑为试点建立起商用建筑信息数据库,在取得了研究成果之后再推广到其他类型的建筑。这里的“商用建筑”是指纯办公建筑和包含一部分餐饮、娱乐、商场等功能的综合性建筑,这类建筑在上海的数量比较多,也是比较典型的公共建筑,而且其建筑运行规律相对比较简单,因此我们首先建立了上海市商用建筑的信息数据库。
我们建立的上海市商用建筑信息数据库包括建筑信息和能耗数据两部分。建筑信息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空调系统信息和建筑使用情况。其中,基本信息包括竣工年份、建筑面积、层高、围护结构、玻璃材料、建筑功能分区等信息;空调系统信息包括空调冷热源、空调系统形式、新风系统、冷却塔容量等信息;建筑使用情况包括空调运行时间、建筑使用时间等信息。能耗数据部分则包括了该建筑近几年全年各月的用电、用气、用油等能源的使用情况。
我们所要建立的数据库是基于互联网的实时在线数据库,主要面向上海市的各商用建筑,这些建筑的业主或物业管理部门只要通过互联网登录到数据库网站就可以使用数据库的强大功能。由于目前数据库还处于调试阶段,我们还未将数据库网站向用户推广,而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数据。从2005年5月至2005年7月我们共收集了95幢商用建筑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了本数据库的基本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获得这些建筑的运行使用情况和能耗特点,进一步找出影响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以改进和完善数据库的内容和功能。
3上海市商用建筑信息数据库的分析与研究
虽然目前数据库中只有95幢建筑,相比上海市的几千幢高层建筑比例很小,但是由于选择的这些建筑是随机抽取的,涵盖了全市各个城区、各种样式的商用建筑,因此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分析和研究是有一定的意义。
3.1商用建筑基本信息统计与分析
在这95幢建筑中,纯办公建筑有20家,其余商用建筑都包含商场、餐饮、银行等设施。这些建筑最早的建成于1986年,最新的竣工于2004年7月,有56幢建成于1996至2000年间,占总数的58.9%。建筑面积从10000m2到247000m2不等,平均为71000m2。建筑高度从34米到286米不等,最低8层,最高66层。
图1商用建筑总建筑面积分布情况
这些商用建筑的围护结构基本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式结构,钢结构建筑1座,多孔砖建筑2座。绝大多数商用建筑都采用了玻璃幕墙的外立面,其中采用单层玻璃的有38座,采用双层中空玻璃的有29座,另外在这些建筑里有36座大楼对玻璃幕墙进行了镀膜、隔热等处理。
3.2商用建筑空调系统统计与分析
3.2.1空调冷热源系统
95幢商用建筑的空调冷热源形式统计如下:
表1空调冷源形式汇总
能源形式空调冷源形式建筑数量比例(%)
电空气源热泵离心式制冷机螺杆式制冷机活塞式制冷机多种形式的组合1731113017.932.61.11.131.6
气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机组44.2
油燃油型溴化锂吸收式机组11.1
热网热网驱动溴化锂吸收式机组11.1
复合能源电、气、油、热网、煤等能源的综合利用55.3
表2空调热源形式汇总能源形式
空调热源形式
建筑数量
比例(%)
电
空气源热泵
电加热
电锅炉
18
6
13
18.9
6.3
13.7
气
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燃气锅炉
3
15
3.2
15.8
油
燃油型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燃油锅炉
3
22
3.2
23.2
煤
燃煤锅炉
1
1.1
热网
热网驱动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热网直接供热
1
1
1.1
1.1
复合能源
电、气、油等能源的综合利用
3
3.2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上海市商用建筑空调冷源以电驱动式制冷机组(包括离心式、螺杆式、活塞式和空气源热泵)为主,占84.3%,其中空气源热泵占总建筑数量的17.9%。另外,吸收式机组(包括各种热源方式)占6.4%。商用建筑的空调热源则以燃油锅炉为最多,占23.2%,其次为空气源热泵,占18.9%,燃气锅炉占15.8%,吸收式机组占7.5%。此外,电锅炉和电加热分别占13.7%和6.3%。
电制冷还是上海市商用建筑夏季最主要的供冷方式,离心式制冷机因其效率高、性能稳定得到了广泛应用,空气源热泵机组占地面积小、安装维护简便也有相当的应用,但是空气源热泵机组制冷能效比低,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季节有加剧用电高峰的缺点。冬季热源仍然是以锅炉为主,空气源热泵机组可冬、夏两用,吸收式机组的应用取决于建筑的热源形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所调查的商用建筑里,有5.3%的建筑空调冷源采用了复合能源,3.2%的建筑空调热源采用了复合能源,这些建筑采取了离心式、热泵、吸收式、蒸汽锅炉等的组合机组方式。从建筑总的能源使用来看,有54%的商用建筑使用了多种能源。这种灵活的能源使用方式可以使建筑物不受单一的能源限制、充分利用各种能源政策和新技术、从容应对负荷变化和突发事件、降低运营成本等,是值得大力宣传和推广的。
3.2.2空调装机容量
我们还从数据库里得到了商用建筑的单位面积空调平均装机冷量为119.97W/m2,比文献[1]中1997年的调查结果降低了5.5%,这是节能思想在空调设计中的一个直接体现。
3.2.3空调系统形式
空调系统形式是影响室内舒适度和空调运行能耗的重要因素,我们统计和整理了95幢商用建筑所采用的各种空调系统形式:
表3商用建筑空调系统形式汇总空调系统形式建筑数量比例(%)
风机盘管+新风系统3132.6
定风量全空气系统55.3
变风量全空气系统22.1
风机盘管+定风量系统1717.9
风机盘管+变风量系统3031.6
定风量+变风量系统22.1
其他系统形式88.4
从表3可以看出,风机盘管系统是上海市商用建筑采用最多的空调形式,这种系统的设计安装方便灵活、便于单独控制,特别适合于办公场合,但是也存在着室内温、湿度控制精度不高、新风的引入不方便、工作区域小和易发生“水患”等缺点,这在许多实际工程中都有典型的案例,因此应慎重选择、科学使用风机盘管系统。
随着对VAV系统的深入研究,变风量全空气系统在实际建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是这种控制精度高、动态追踪负荷、运行能耗低的空调系统要想充分发挥其优点,需要设计人员准确把握空调负荷特性、合理配置系统设备,需要物业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科学地运行与维护。
3.2.4楼宇自控系统
上海市作为中国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其建筑水准也是第一流的,有许多的高档智能建筑。在我们的数据库中,装有楼宇自控系统的商用建筑有58座,占总数的61.1%,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大多数商用建筑的楼宇自控系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故障,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许多系统的软、硬件都比较落后,功能不完善;很多楼宇自控系统的功能已被手动操作所代替。这个问题应引起各方面专业人士的高度重视,必须让楼宇自控系统摆脱目前如同“鸡肋”一般的尴尬处境,使这些商用建筑真正成为“智能化大楼”。
3.3商用建筑能耗数据统计与分析
我们的数据库要求每幢建筑提供近几年全年各月的各种能源的使用情况,目前阶段我们只收集了这95幢商用建筑2004年全年的能耗数据。图2为这些商用建筑的单位面积年能耗值的分布情况。这里的单位面积年能耗值是将全年各种能源的总能耗换算成kWh的单位(按860kcal等于1kWh换算),再除以总的建筑面积得到的。由图2各数据点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建筑的单位面积年能耗值主要集中在100~200kWh/m2·y之间,最高值为562.9kWh/m2·y,最低值为66.3kWh/m2·y,相差8.49倍。由于建筑功能、系统运行方式的不同,有些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值比较高,如图2中能耗值最高的两座建筑均包含一部分宾馆客房。
图2商用建筑单位面积年能耗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得出了商用建筑的年平均能耗为173.6kWh/m2·y,比文献[1]中的调查结果(148.3kWh/m2·y)增加了17.1%,这反映出了上海市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建筑能耗的快速增长,也再次向我们的建筑节能工作提出了挑战。
图3所示为数据库中某一典型商用建筑全年各月用能情况。该建筑为纯办公建筑,建筑面积80000m2,采用风机盘管+新风系统与VAV系统相结合的空调方式,其空调冷源为电驱动离心制冷机,空调热源为燃气锅炉。从该建筑各月的能耗情况可以看出,在7、8月份由于气温升高,空调冷负荷达到最大而出现用电高峰;在1月份由于气温最低,所以天然气的用量达到最大;而在5~10月份锅炉只向大楼供应生活热水,天然气的用量比较稳定。该建筑单位面积全年能耗为156.04kWh/m2·y,低于数据库中的平均值,但冬、夏季的用能峰值比较高,应积极探寻降低峰值负荷的节能措施。
图3某商用建筑全年能耗情况
同时,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约有11幢建筑无法准确提供各月详细的能源帐单,仅有全年总的能源费用。并且我们还了解到,大多数的商用建筑都没有按用途对能源进行分项计量,而且物业管理部门也没有对各月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科学、有效地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物业管理部门只能被动地进行能源管理,甚至没有能源管理。没有能源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就无法找到大楼的用能规律,也无法发现能耗过大的原因甚至出现问题的系统设备,建筑节能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建议商用建筑的物业管理部门重视能源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建立起规范的能源管理制度,切实有效地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4结论
上海市商用建筑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为我们积累建筑信息的基本数据、了解本地建筑概况和能耗特点、制定能源政策、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等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数据平台。当然,我们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数据库中的样本数量还不多,样本的信息量还不够丰富,数据库的功能也没有完善。
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将针对目前的不足,丰富和完善商用建筑信息数据库的内容和功能,并利用统计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等先进的数据处理手段,进一步寻找影响商用建筑能耗的因素和规律,开发建筑能耗的预测模型。最终使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进入我们的数据库,只要输入基本的建筑信息就可以得到建筑能耗的预测值。
参考文献
[1]龙惟定,潘毅群,范存养等.上海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及节能潜力分析[J].暖通空调,1998,28(6)
绿色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2]《夏热东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付祥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张燕林。绿色施工常见问题研究[J].山西建筑,2009,(28):130-132.
[5]申琪玉,李惠强。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5(21):1634-1638.
绿色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1]熊君放.绿色施工在“绿色建筑”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施工技术,2008,(06).
[2]何会东.绿色施工节材增效[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12).
[3]竹隰生.推行绿色施工:问题与对策[j].建设科技,2007,(21).
[4]肖绪文.建筑工程绿色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J],2013.10
[5]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申报与验收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6]毛志兵,于震平.绿色施工研究方向[J].施工技术,2006,35(12):108-111
绿色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1]毛志兵.中国建筑推进绿色建筑最新进展[J].施工技术,2013,01:7一11.
[2]方明露.我国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的效益分析及政策建议
[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3]沈万岳.绿色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在高校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藏书服务已难以满足高校师生教学和研究的需要,特藏资源建设逐渐成为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点[1]。特藏资源通常是指一个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2],即根据本校的办学、专业、地区等特点以及主要读者群的需求特色,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地区或行业优势的馆藏资源体系。特藏资源建设可为读者提供特色服务并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因此,建设特藏资源对图书馆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下,特藏资源的数字化将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是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以后简称为“我馆”)伴随1952年11月学校的组建而成立,随学校的更名、拆分和重组几度更名,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更久远的中山大学工学院、岭南大学工学院等图书馆。由于具有较长的历史沉淀,学校图书馆逐渐形成了以收藏化工、轻工、食品、材料、机械、电子、建筑等工科类图书馆藏为特色,同时兼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管理及少量文科类等图书资源[3]。本文将介绍我馆特藏资源的建设及利用等情况。
1 我馆特藏资源的建设
我馆很早就重视特藏资源的建设,1988年即建有特藏室,分类整理和收集校内外学者捐赠的特色书籍和保护古籍文献。目前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1 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资源
收藏了1980年以来我校研究生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论文的纸质版本,同时置于校本部和大学城分馆中;还收藏了2003年以后上述论文的电子版本,可在我馆的电子阅览室全文下载,以方便读者使用。
1.2 古文献资源
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明仲营造法式》、《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清式营造则例》、《天赖阁旧藏宋人画册》、《石鼓文疏记》、《中华民国新地图》、《越器图录》、《易县清西》、《园治》、《金陵古迹图考》、《万有文库》等。这些珍贵文献部分置于特藏室的展柜中,以便鉴赏和利用。大学城分馆藏有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以及《周易经传集解》、《大易通解》、《武经总要》、《释文纪》等文献。
1.3 馆藏书章资源
收藏超过50多枚,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藏书、广东化工学院图书馆藏书、中大图书、暨大图书、广州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藏、南昌市图书馆赠、湖北图书馆赠阅、龙庆忠藏书等书章。部分书章经过整理后专设展示栏置于特藏室供读者欣赏。
1.4 特色捐献资源
主要有我校建筑学龙庆忠教授捐赠的以建筑历史与理论为特色的图书文献;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佑启的捐书;我校客家文化研究所原所长谭元亨教授的捐书等。这些捐献文献具有历史、学术、科研、教学等特色价值。
1.5 网上特色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馆从20世纪末开始对部分特色资源有计划地进行了数字化建库工作,同时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导航库和专题特色资源库、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的轻工技术图书数字化、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的中外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等特色资源的建设。目前,建成了数十个数据库与学科服务平台,如华南理工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服务系统、土木工程与管理专题资源库、管理案例全文库、期刊评价与投稿指南以及机械与汽车、轻工与食品、化学与化工、土木与交通等学科的服务平台。
2 提高特藏资源使用率的措施
我馆的主页上专门列有学位论文和特色资源等栏目。图书馆通过主页呈现出其收藏特色,而特藏资源是吸引读者的亮点。对于特藏资源,可在特藏室查阅,亦可在电子阅览室或网络上查阅和下载,方便读者使用和共享。
在每年的新教工入职岗前培训和新生入学时,图书馆配合学校进行介绍,使新教工和学生很快了解我馆馆藏特色和本校师生的学术研究现状。研究生或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或设计时,通过查阅本校特色资源,很容易了解本专业和本课题的研究进展;在论文撰写阶段,通过查阅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或期刊评价与投稿等特色资源,了解论文写作的要求与规范。在接待各参观团体时,除介绍一般馆藏资源外,侧重介绍网络特色资源和参观特藏室,把特藏资源作为我馆向外界展示的重要窗口。
3 丰富特藏资源的建议
目前我馆的特藏资源还不够丰富,利用率亦不够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下列方面的工作:
3.1 收藏本科生的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及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文献资料
因为本科生是学校的主要部分,收藏这些资源,便于学生寻找相关资料,有利于规范本科教学和激发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收藏本校教师编写出版的教材、教学参考书、专著及重要的设计作品等资料
这类文献读者较多,分类整理和收藏有利于师生们充分利用这类资源,同时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3.3 收藏本校师生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资源
如收藏SCI、EI、ISTP以及在国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的题目。由于学校科研处已委托图书馆进行这类资源的检索,每年专门印刷一本有关此方面的资料,图书馆应注意收藏,在此基础上可以专门收集在公认的著名杂志上发表的少数论文。
3.4 收藏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等特色文献资料
工业和建筑设计是我校许多师生研究的内容,这些资料的收集有利于提升师生的设计水平。
3.5 丰富收藏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籍、善本或名画等
可通过鼓励师生和校友捐赠及购买等方式增加这些方面的资料,增加我馆的文化内涵。
3.6 特藏资源的完全网络化
资源网络化可方便师生随时随地充分利用学校的特藏资源,提高其使用率。
总之,通过我馆员工、学校师生及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和不断完善,我馆特藏资源将变得越来越丰富,成为广大读者欣赏、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王澍1963年出生于乌鲁木齐市,1981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学生时代的王澎,颇富才华却桀骜不驯。有一次,他在街上摆了两个油桶,自称“装置艺术”。而这一惊人之举,招致了行人的不安,还惊动了警察。警察当然不理会他的所谓“艺术”,责令其迅速拿掉,后来还是导师齐康教授及时赶到,才化干戈为玉帛。毕业论文答辩时,他将论文题目贴满墙壁,齐教授劝他:“你这样贴出来,小心论文通不过啊。”他不听,反而口出狂言:“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这句话得罪了不少评委,所幸齐教授背后力挺,答辩才得以顺利通过。齐教授之所以特别器重王澎,关键在于欣赏他身上的两种特性:一是不注重利益,对专业热爱;二是勤于思考,不人云亦云。齐教授认为,王澎天赋异禀,假以时日,应该是有大成就的人。因此,在毕业前夕,师生二人进行了促膝长谈,齐教授特别叮嘱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而薄发。”
能够恪守师训其实并不容易。王澎毕业后,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研究所,从事建筑、环境的研究工作。当时,改革开放大潮汹涌,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筑师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很多同学抓住机遇,获得了不菲的收入。而王澎却远离热闹,日复一日地与图案和文字为伴。这期间,他把主要精力用来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他熟读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默背《世说新语》,从白居易、李渔等传统诗词中获取营养,去感知那已远去的中国的美,把对文化的理解融入设计理念中。他时常感到,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去承袭与发展华夏建筑的独特韵味。那段日子,不断有朋友劝他:“现在有很多项目特别赚钱,你竟然还闲在西湖观风景。”王澎思想挣扎过,但想到导师的教诲,想到自己的志向,他坚守了下来。“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很多时间来反省。”王澍后来回忆说。在心性的滋养中,王澍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观:“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转眼几年过去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速,西方建筑思潮和模式让很多国内建筑师顶礼膜拜,一味的“崇拜外国、排斥民族”浮躁之风盛行,传统建筑的精华与美学尽遭遗弃。对此,王澎颇有微词:“在中国,有很多美丽的城市,然而他们把一切都破坏了。他们建造起宽阔的道路系统,每一个街区都给开发公司建造高层住宅,把纽约、洛杉矶、拉斯韦加斯融合在一起,那就是上海。”王澎希望能有所作为,摩拳擦掌地想出山,但齐教授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他暗暗咬牙坚持,既然火候还不够,那就再沉几年。就这样,在他毕业后的整整10年里,他没有建一座房子,放弃了很多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而是一直扎根于文化的吸收与探求中,扎根于最基本的实践与探求里。这期间,他常常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这些积累,终于成就了《瓦园》的惊艳出世。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上,他用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一经推出,立刻引得啧啧称奇、阵阵喝彩。《瓦园》的成功,令王澎声誉鹊起,同时也更坚定了他的建筑理念:扎根本土,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元素融入现代建筑。
一、前言
人们进行室内空间建造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将优美、舒适的环境传达给对此空间身临其境的人,所以,在进行现代装饰施工工艺研究与探讨时,我们必须要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兴趣爱好、文化传统、人生哲学、生活习惯、民族精神、风俗人情以及等等进行很好的掌握和了解,还必须要对人们不同的心理效应进行安排和调度,最终能够将人们的心理效应应用到建筑现代装饰施工工艺之中去,下面,笔者就关于现代装饰施工工艺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现代装饰施工理念
所谓的建筑装饰理念主要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和过程,使建筑物所具备的使用性能能够很好的符合人们在头脑中反映的对于建筑物的审美要求预期的行为,现代装饰施工已经成为了建筑装饰中指导的思想。由于我们进行建筑物建造往往都是在一定需求之上的,或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方面需求的,比如说人们的办公需求、居住需求、精神需求等等,所以,我们可以将建筑物在人们精神或者物质方面所占的比重大小作为一个参照标准,将建筑物很明确的分为宗教式建筑、纪念性建筑以及实用性建筑等等,在实际操作中,建筑物的大多数都属于实用性的建筑,实用性建筑不仅仅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的使用需求,还能够很好的对人们精神需求进行满足。宗教式建筑以及纪念性建筑外观形成的主要氛围,能够使人们受到一定的感染,最终使人们精神放卖弄受到洗礼。
建筑物和其自身环境具有视觉方面舒畅性、使用功能合理性以及周围环境协调性。所以,现代的建筑装饰施工工艺理念也是千差万别的,现代装饰施工工艺是和人们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欣赏水平、文化素养以及要求等等具有很大的关系。大致上被分为庄严肃穆型、实用简洁型、活泼开放型、淡静素雅型以及张扬夸张型等等类型,建筑物的不同使用空间其现代装饰的格调在人们心灵所引起的反映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对于现代装饰,必须要考虑到现代装饰以后所形成的环境效果,这样能够使人们精神世界能够很好的和周围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以便达到其心灵上的沟通,最终形成共鸣,这才是现代装饰施工最佳的追求。
三、现代装饰施工工艺研究和探讨
(一)现代装饰施工工艺研究与探讨之现代装饰施工图
现代的建筑装饰在进行装饰方案以及装饰理念的确定以后,做出具体的装饰效果图,必须要做出最为完整的装饰施工图,在进行现代装饰施工图审查时,我们必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侧重:第一,我们要考虑现代装饰设计的单位是否具备相对应的设计资质;第二,我们要确定装饰设计能不能完全的符合建设节能、环保、消防以及规划等等相关的规定;第三,我们要明确现代装饰设计能不能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以及结构安全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那些涉及到了建筑主体承重结构的改动或者是建筑物局部增加了集中的荷载时,一定要由原来的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单位进行结构安全性的核查;第四,现代装饰施工图中所规定采用的那些材料是不是已经符合了现代装饰理念中的要求;第五,对于所选取的材料品种、质量是不是符合了国家相关的标准规定;第六,现代装饰施工工艺是不是满足了质量标准这一要求。
(二)现代装饰施工工艺研究与探讨之装饰施工
在现代的装饰施工中,如果我们想要确保现代装饰效果以及装饰理念的很好的实现,就必须要明确以下几点:第一,现代装饰施工单位必须要具备其所应该要具备的施工资质;第二,装饰施工单位要有针对性的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编制,并且必须要经过相关的审查和批准;第三,现代装饰施工工作人员必需要具有相关的岗位资格证书;第四,施工单位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应的施工程序进行施工,禁止那些擅自改动承重结构、主体以及拆改管线等违反设计图的活动,安装设备管线必须要和装饰工程的协调同时进行;第五,我们必须要坚持现代装饰施工主要材料施工样板制的做法。
(三)现代装饰施工工艺研究与探讨之质量控制
建筑装饰施工工程中的项目管理工作坚决不能够以包代管,一定要实行装饰施工项目目标管理制度。在现代装饰施工工程任务下达最初期,必须要将工程的利润以及工程计划的成本进行详细的计算出来,装饰工程项目在进行成本计划指导之下完成其工期目标和质量目标。只要这样,其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将全部的由装饰公司来承担,各个现代装饰施工项目只有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面,才能够有利于将项目经理的积极性进行很好的调动。最终从体制方面就保证了现代装饰施工工程的质量。
结论:
本文中,笔者先对现代装饰施工理念进行了分析,接着笔者又从现代装饰施工工艺研究与探讨之现代装饰施工图、现代装饰施工工艺研究与探讨之装饰施工以及现代装饰施工工艺研究与探讨之质量控制这三个方面对现代装饰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之中去才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作用,所以,笔者主张将关于现代装饰施工工艺的研究与探讨这一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之中去,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傻元 装饰行业中的施工工法之我见[期刊论文]-广东建筑装饰 2004,(04).
[2] 叶海光 浅谈浆饰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期刊论文]-广东建材 2006,(09).
[3] 张万臣;凤祥云;王晓冬 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2007.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随着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对清洁,节能,生态,环保的建筑有着更多的青睐,而新有机建筑就是一种可以满足人们这种需要的建筑结构,通过遵循自然建筑与周边相关事物的内在自然规律,使得建筑设计更加生态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低碳节能环保的社会经济需要,在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加强对新有机建筑设计的分析探讨,具有深远意义。
二、有机建筑设计概述
1.有机建筑的概念
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是美国建筑师F•L•赖特。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赖特十分欣赏中国的老子哲学),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2.手法主义与结构突破
波浪的曲线、不规则扇形、阶梯状平面,作为其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有机形式语言,在他的设计中重复出现。阿尔托在纽约世界博览会芬兰馆通过内部空间的塑造,给使用者带来真实的空间感受,空间体验变成一系列的发现,从而达到了空间的连续性、整体性。芦原信义认为阿尔托是“用加法创造空间”,即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次序,虽然对外部空间会有一些损失,但是内部功能及空间理想状态能得到充分研究,所以每个局部都十分人性化、充满关怀。赖特则借助于建筑结构的可塑性和连续性去实现空间的整体性。用面或边界代替承重墙是赖特“捣毁方盒子”理念的全部内容,他引出了悬臂粱的概念,这使角柱丧失支撑功能,角落被打开,盒子随之消失,楼板和屋顶在空中伸展开来。而他的有机一开始便意味着把混凝土悬臂设计成自然、树状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构思从装饰引申到整个结构。
三、新有机建筑的特征及其手法运作
随着人类价值观念的转化,有机建筑试图重新诠释“建筑—环境—人”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宏观高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深入考虑建筑问题。在建筑界,新有机建筑受到不同学派的启迪,以现代建筑偏情一支的理念为基础,发展中的有机建筑作为一种“活着”的传统,秉承继承与发展并行的思想与方法以及共生与互动的原则,随着意识与技术的变革不断的修正、拓展和深化,并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践中,表现为一种多元综合、交叉与互补的趋势。
1. 混沌有机的同一整体:“人—建筑—环境”系统的建构
新有机建筑将“人—建筑—环境”视为有机系统的同一整体,并有意识地促成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同构。
(一) 共生与重构
在与环境关系的处理上,有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从适应性的有机融合转向更为主动的共生,甚至对环境进行重构。建筑与环境在自然与社会层面上的有机结合,作为所在环境内在自然结构秩序以及历史文脉的再现与延续,反映自然与人文形态的秩序性与复杂性;建筑生成后进一步与所在环境相互作用,与环境形成多重的动态有机关联与提升。
(二)建筑介入环境的方式
有机建筑以动态、谦逊的方式介入自然,嵌入、隐埋、隆起、融合、扭曲、翻转、皱折、切割多元化的手法随机应用或交揉构成,形成丰富的大地景观系统。其中与基地构架的契合是一项重要内容。
2.建筑形态与空间的多层次建构
(一)分形几何的转换应用:基于整体的尺度层级体系建构
从生态系统的观念来看,建筑自身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并存在一系列的子系统,如结构构架系统、表皮系统、空间系统、设备系统等,每一个系统都有不同的尺度层级。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分形几何,将分维、尺度层级与自相似性等特性引入到设计领域,为表现复杂的结构、动态与韵律提供了灵感和尺度。比如,土层的隔热保温、保湿性能营造了展馆内的稳定气候布兰塞尔住宅“V”字形的体态两端与草地相连,中部缓缓凸起,使用空间被巧妙地埋于地下,屋面铺上植被融入环境横滨国际客运码头通过扭曲、褶皱和升降形成连续的表皮与空间,并隐喻“山谷、丘陵、缓坡、洞穴”。
(二)连续空间的建构
当代新兴的拓扑学为有机建筑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拓扑界面的流动性和粘连性消解了传统建筑学中墙体、地面和屋面之间的界限,使建筑空间融为一体。
乌什达一梵德雷建筑,以连续、丰富、整体且形态自由的空间隐喻灵活柔软的内脏,建筑将传统意义上模块化的地板、墙壁和天棚等建筑语汇以一种粘性的流动感表现出来,住宅内部与外部空间形成流动与互动,空间与活动的安排仿佛一个戏剧性的事件
(三)人性化的场所建构
除了建筑形态与空间,当代有机建筑还特别注重场所的建构,关注人造空间与自然空间的交互,注重多重事件的发生与体验,并尽量避讳传统建筑语言的片断性,追求深层次开放的有机空间体系。有机建筑追求自然意趣、奇异空间以及戏剧性故事情节的营造,从注重视觉的空间构成到注重感觉(听、触、嗅)的场所营造,还有对历史记忆的关注等,当代有机建筑完成了从空间到场所的革命性飞跃。
3.建筑“机能”的生态模拟:能动、动态与主动
进化中的生命有机体,在资源消耗上往往最为节约,而且具有自我调整能力。有机建筑旨在像有机体一样适应环境、优化自身机能,实现高效、低能耗与有机更新。新有机建筑关注建筑与气候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互动过程。劳伦·亨德尔森(Lawrence Henderson)发展了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的适应观,认为有机体与环境存在双向互动和协调的整体关系,强调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并产生关联与影响,各个有机体为适应这些影响而产生变化。
有机建筑把万物变化的生动过程与静态形式结合起来,形式追随“能量”的过程,服从(而非抵触)自然界中各种活跃的力量并由此而生成特定的形态。这种“能量”,包含着自然结构的力量、风力、热流和水流、地能、电场与磁场,以及人体具有的微妙能量,如精神、意识等。这些能量的有机整合与互动,可以形成适宜的人居环境。
四、结束语 自然万物是进行新有机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这是有机建筑崇尚自然,遵循自然内在规律的特性所赋予的。在有机建筑设计过程中,任何有生命的机体,他们的内在结构和外部形态都会对有机建筑设计有着深远的启迪和影响,因此,在进行新有机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本着尊重自然规律,遵守一切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得建筑整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得建筑整体能够和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都能够有机的和谐共生,这种设计思想,不仅仅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对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总之,这是新时期一种值得推广的建筑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世芬 冯路 新有机建筑设计观念与方法研究 [期刊论文] 《建筑学报》 ISTIC PKU -2008年9期
[2]君钧,室内设计中的生态主义——未来的室内设计[会议论文] 2003 -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学会2003"欧神诺"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亚洲室内设计联合会
[3]杨瑞,莫金汉,张寅平,蜂窝光催化反应器实用设计方法及其应用[会议论文] 2004 - 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但是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还是以遵照教材为线索,着重对每个时代具有代表建筑做着重讲解,就建筑的造型特征,风格特点等方面做主要讲解,学生虽了解古建筑的表象却很难进一步理解建筑与其当时的文化传统,政治历史的联系,难以理解建筑文化的内涵。建筑史是研究建筑发展的历史,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印射出社会发展的历史,建筑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结构、材料、空间,它又以特定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时代特征、地域风貌,人文历史等因素。若在教学中只是对建筑结构、空间特点等内容进行讲解,而忽视对建筑所处年代的社会背景、历史人文等知识的融入,则会使学生无法认识到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无法认识到与建筑相关的文化传统,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建筑史的课程中处于盲目无序、被动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失去了对此课程的兴趣,而又由于较多的文字理论讲解,使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上课没有积极性。在严肃的建筑史教学中增加学习趣味,丰富完善知识体系,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文化与建筑史实的融合
一座伟大建筑的产生,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建筑当时当地的文化传统,地域风俗以及政治历史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所涵盖的文化层面非常广泛。单方面围绕着建筑主体结构,建筑造型,风格特点等问题展开研究则显得教学思路比较单薄,缺乏知识体系的完善性。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很难多层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去思考建筑与文化传统的关系,难以理解一种建筑风格的产生与那个时代的渊源,以及建筑背后所折射出的某种文化,某种意志,某种精神。缺乏了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趣味性。这与单薄的教学思路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建筑史教学虽不能主动扩展为文化史,但可以将一段时间的建筑成就,发展特点融入当时文化传统的框架之中。以教材为主线索,将有关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艺术人文甚至名人轶事等等丰富的内容灵活有序地贯穿于教学之中,以便有助于了解建筑文化的内涵。这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完善知识体系,辅助学生对建筑造型,结构特点等建筑本体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对于史实理论自然也能轻松接受。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
书本中虽有大量文字史实的介绍和建筑结构图样的分析,但仍有许多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建筑的真实效果,利用多媒体对主体建筑进行直观的图片赏析,来引入课程的主要内容,配合运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以丰富的建筑文化为背景,将理论学习与图片欣赏结合一体,将文化传统与建筑史实有序融和,将轻松的文学语言与建筑结构分析的严谨讲解相结合,有效增加建筑史课程的趣味性。化枯燥为生动,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其教学效果比直接生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好得多。
三、理论与设计的关联
建筑史作为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对专业的重要作用自然不必多说。每个专业又根据其专业特点在教学重点上又各有偏向,怎样在教学内容上与所属专业紧密联系,做好理论讲解向专业设计的延伸,这又是在教学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建筑史与专业设计的联系上需体现具体化与细致化的特点。在教学中只是提到相关内容与设计的关系是不够的,需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过程中配合设计实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主动从所学内容中吸取精华,并且灵活运用于设计之中。如讲到古典柱式时,不妨有意识的延伸到欧式风格的室内设计中,分析西方古典柱式作为一装饰元素在欧式设计风格中的体现,引导学生对建筑与室内设计关系的思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设计元素,以及设计元素的运用与室内风格体现上的思考。又如在讲解中国建筑史部分内容时同样可以有目的地延伸到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中。中国古代建筑以其鲜明的特点而自成体系,无论是建筑群体的空间形象还是建筑单体的外观,还是建筑各个部位的造型都具有多彩的艺术形象,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不同的屋顶型制,以及屋顶上塑造出来的鸱吻、保顶、走兽等装饰形象,引导其认识门窗上多样的窗格花纹,以及梁枋柱础的巧妙处理后,有意识地将这些建筑中的元素与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相结合,引用中式装修中灵活运用此类装饰元素的成功实例,启发学生活学活用的意识,将建筑史理论教学延伸到室内设计之中,让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紧密联系。再如讲解中国传统民居时,对于各地特色建筑如北京四合院,安徽徽派民居,大理白族民居等传统建筑,其独特的空间组合方式,墙面的装饰处理手法以及建筑细部的巧妙装饰等方面,会给室内设计的内部空间划分,空间形象的塑造以怎样的启迪,大理四合院照壁的装饰处理和北京四合院影壁的装饰形象,相对于室内的界面处理有何借鉴之处等等问题可以在学生中展开讨论,选择一两个专题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准备论文,对于所研究的结论,提出的观点展开集中讨论,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历史,思考建筑文化的兴趣,同时在共同探讨中改变以往灌输式教育的沉闷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将史实理论与室内设计联系更加紧密。
目前对着书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建筑史课程中融入相关的传统文化、历史人文等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层面,将建筑欣赏与理论讲解相结合,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同时有意识的将理论学习延伸到专业设计中,从教学的趣味性和对专业的延伸性方面入手打破单调的教学思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枯燥为生动,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品质的提升。
作者:潘文敏 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旅游学院
Abstract:Chinese oper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s rich. The Chinese on both sid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remains in the ancient stage, it is used as a supporting opera culture building, also opera like means deep, concentrated many charm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Stag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is the carrier of ancient opera culture, living fossil is ancient opera culture "". A love of Theatre building based 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stage building little problems, fieldwork in this paper,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roduces the origin, from the stage, focus on the stage of evolu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tory stage change of contrast,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building history of.
Keywords: stage construction; sacrifice; development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1. 戏台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中国戏剧艺术起源于上古的宗教祭祀活动。宗教的祭仪乐舞演化出歌舞表演形式,宗教活动场所则演化出最初的歌舞场所--神庙戏台[1]。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极易遭到天灾人祸的打击。人们在面对这些不能被人力控制的疾苦、时疫、死亡等诸多问题时,都把希望寄托给鬼神天地、祖先亡灵,以求生生不息。因此,五花八门的祭祀敬神活动应运而生。而各种神庙祭祀形式,内容不外乎两类:一是呈献供品,二是献演歌舞[1]。古时的歌舞献祭,是神和凡人的精神交流。在那种大型聚集活动场景中,人们可以暂时放下烦恼苦痛,享受这一刻时歌舞带来的精神洗礼。祭祀也由“敬神”慢慢转为“娱人”。只有这时,人们才能不惜花费金钱而名正言顺地得到文化娱乐[1]。这是歌舞祭祀得以广泛传播的内在因素。
秦汉以前,戏曲还依附于寺庙建筑而不能独立生存,其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祭神献祖。随着它的影响渐渐扩散,在秦汉至西汉时期,戏曲表演不单单在人民生活中流行,也开始盛行于皇宫贵族之中,并成为上层阶级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戏曲渐渐脱离对寺庙建筑的依附性,独立出现在各个城市中,并且由开放场所逐渐转变为室内场所。到了宋代,由于“里坊制”的废除,城市形态处于一个开放热闹的时期,大城市中出现了各种技艺集中表演的瓦舍,内部有茶肆、饭铺、书场、以及勾栏,观众需付费才能进去观看。这个时候的戏曲已经发展成一种商业模式,戏曲演员不再作为公共表演而演出,而成为一种职业,并有了自己的固定模式和商业基础。明清时期,戏曲的剧种、曲种、演出都达到鼎盛,各地区的戏台建筑也竞相精雕细琢,满足人民日益发展的审美需要和视觉效果。清朝后期,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中华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戏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受到严重阻碍,许多优秀的剧种都流失,戏台建筑也遭到破坏和毁灭,使戏曲文化一度受到打击和衰败。
2.戏台的发展演变
“古戏台”是指清末以前修建的有顶盖的长久性戏台[2]。那么研究戏台,首先我们应明白,何为戏台?是否是上台表演的“台”即为戏台?是高于平地即可称为“台”?大众普遍观点是,戏台即舞台,是为戏剧演出而建的专门场所。我认为这种定义,没有确切地将戏台所界定的空间概念给讲出来。
在戏台的固定化演变过程中,戏台形制经历了三个阶段:露台、戏亭到形制成熟的庙台,并由四面观慢慢向三面观、一面观演变。
2.1露台
露台之名,早在汉代就有记载。《汉书・文帝纪赞》曰:“(文帝)尝欲作露台,召匠人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为台?”以“露”称台,是因为上面没有覆盖。所以露台可理解为露天之台。早时的露台,一般都是在大殿前用砖石建造一方形台子,和殿基齐高相连。发展到后期,和殿堂相连的露台,进一步发展为独立的形制,和殿堂独立开来,成为与殿堂遥遥相对而设立于庭院中央的露台,这就向戏台的建制迈进了一大步。
这时候的露台表演形式,有学者认为还是观者平视或俯视演出人员。这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尊卑关系中的“三教九流”,而戏子为下九流之列,所以就有《隋书・音乐至》里描述的“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4];也有学者认为观者是平视或仰视演出人员,因为当时露台的高度有限,观者与露台的距离也不远,这就决定了观者看演出的角度,或平或仰,但很少俯视。我认为,前者是从统治阶级角度出发,而后者是站在劳动阶级层面来考虑。但不管何种观点,这都给我们透漏一个信息:古戏台尚未明确划分观者和演出者的高度。
汉代时期,露台常是降神之所,用来招徕天神,为民间传统的信仰建筑。唐代时期,露台大量用于歌舞演奏,这在敦煌壁画中俯拾皆是[5]。直到宋金时期,即使露台已经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北方地区,但露台的功能始终是以祭祀为主,并不只限于歌舞表演。
2.2舞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诗句展现了“亭”作为单体建筑的可观性:从高度上统领画面的视觉中心,起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这为后世建造戏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山西临汾市牛王庙戏台,是早期戏亭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台。它独立于庭院中,与其它建筑不相连,山门设在最南端,观众看戏,需绕过戏台,戏台属倒座式,如果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不能同时修建戏台和寺庙,这时,自然可先建寺庙,在寺庙前留下开阔的空间,待来日有了人力物力,再建戏台,而不影响寺庙的完整性[5]。戏台采用乐楼形式,为木构亭式舞台,平面呈正方形,三面有墙,正面当台口,无前后场之分。戏台的建筑结构为“井”字形框架,顶部有单檐歇山顶或十字歇山顶两种形式,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的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一时期的戏台还处于“亭”这个阶段,后台与前台的功能没有区别开来,内部装修也简单,整体色彩感也单调,而且也没有完全脱离对庙宇的依附性。
2.3成熟的戏台
明清时期,观戏成为城乡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戏场建筑形式的改进,观演关系的发展,多发生在明代。[6]戏曲内容在后期发展为两军对打的场景,其所相应的戏台也不得不开始扩大,前后台有了明确的划分,一些戏台的后台甚至比前台规模还要大。此时的戏台在不同地区衍变出各种类型的戏台建筑。
庙台,即元代农村的戏台,因为他们多与神庙相连,故称之为“庙台”。此时的庙台,常以两进院为主,坐南朝北,屋顶为单檐歇山顶。戏台后设厢房,厢房常与山门相连,戏台以屏风或屏门为隔断,形成戏台前后场空间,用楼梯连接。此时的庙台不仅数量巨多,造型也精巧细腻,规模远盛于前例,具有了很高的欣赏价值。
草台,农村临时搭建的戏台。农村在赶上庙会的时候,当地人民都会请戏班,用草席、竹竿或木竿,搭出一个将后台、前台看棚结合在一起的临时建筑。观众看戏多为仰视,通常为一面观。草台可以搭建在陆上,也可搭建在水上,依稀额南方地区也搭在船上,形成一个流动的戏台。
茶楼,也可称茶园,是清代兴起的一种戏曲演出场所,即在茶园酒肆中设台唱戏。开始的时候,这列建筑是以饮茶为主,看戏为辅,到后期却成为专门的看戏场所。这类戏台相对于草台、庙台的区别之处是,将表演场所放在室内,且观众的位置也有了明显的等级之分。一般的观众坐楼下的散座,也称“池子”,有钱的人家坐在楼上戏台两侧的“包厢”。这类戏台,观众看戏时三面围观。室内的戏台对光线要求较高,演出的光线也由自然光变成人工光照,相当考究。
3.演变对比
“戏台”,引用《中国古戏台建筑史》[4]中罗德胤先生给出的定义,为“以戏曲表演为主要功能的有顶建筑”。这一概念,我认为,将中国戏台建筑的发展、功能及空间都道了出来。纵观中国戏曲建筑史发展,中国戏台建筑在多方面都表现出各种演变形制。
从屋顶形式上来讲:由的露台到歇山顶的戏亭,最后屋顶得到解放,各种繁复美丽的屋顶形式都被用与戏台建筑,发展到后期卷棚、悬山、硬山、八角攒尖等等。在中国古建筑中,屋顶是建筑的第五个立面,其形式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7]。明清时期,民居多以硬山为主,戏台作为酬神祭祀的舞台,其礼制等级高于民居,但又非官式建筑,因而戏台不得采用庑殿顶。
从戏台装饰上讲:从最初少有装饰近乎简陋到繁杂装饰极尽奢华。后期的戏台,从讲究实用的柱础到雕刻精美的隔断,从名人志士题写的匾额到平仄协调的楹联,从装饰性极强的雀替到交错复杂的藻井,把民间艺人的创造思维和艺术积淀都镌刻在古戏台一砖一石上。但是在这看似变化巨骤的面目之下,不变的一直都是是一个审美趣味复杂,艺术气质对立,充满矛盾的神庙戏台:神秘与直白、典雅与庸俗、质朴与豪奢等等[8]。民居和神殿装饰所表现出的不同艺术气质和精神追求,源于宗教的神性和世俗的闲适,而神庙戏台作为人神交流的工具和场所,成为人们这两种情感需求的统一体。
4.结束语
戏曲,是中华文化精髓之一。它不仅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和重演,同时它本身也是一部历史。戏台,是戏曲的载体和活标本,随着戏曲的诞生而诞生,也随着戏曲的发展而发展。戏曲,在繁华落尽、灯光暗淡之下后,使人们带着意犹未尽的心情离开,而戏台建筑却始终留在原地,等着下一场节目的盛大演出。它本身所蕴含的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敬畏,慢慢发展成为古人自娱自乐的精神寄托。这之中,戏台的演变,发展、繁荣、衰败,都伴随着它建筑本身的一层层加工、雕琢、修饰,发展成为今天成熟的戏台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成为特色鲜明的单体建筑。既是研究中国建筑史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更是我们值得保护、研究,发扬光大的中国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高琦华.祭祀乐舞与神庙戏台[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9,(8):1-3.
[2]田雪鹰.承载民族精神与情感的古戏台[J].中国社会科学学院报.2008,(3):1-5
[3]乔忠延.山西古戏台[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第一版.2004.
[4]罗德胤.中国古戏台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5]高琦华.戏台考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6)
[5]薛林平,陆凤华. 山西寺庙戏场建筑研究―――戏台位置剖析[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1-48
[6]薛林平,王季卿. 山西明代传统戏场建筑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2003,(3):10-11
[7]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2001
[8]徐力凡.明清古戏台建构的装饰性与南北对比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3(5)
[9]林然.福建民间信仰建筑及其古戏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7(6):5-9.
[10]薛林平.湖南传统戏场建筑研究[J].建筑历史期刊.2009,(2)
[11]乔艾艺.江苏书院建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3,(5)
[12]吴健.祁门古戏台场地建筑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2006,(6)
本次作文的核心是“学会欣赏”。所谓欣赏,就是指人们用审美的心理、用审美的眼光,对客体进行细致入神的观赏和体味。围绕此话题写作范围很大。
可以让人学会欣赏大自然, 欢歌鸣叫的鸟儿, 粲然怒放的花儿,无语凝重的远山, 来去匆促的河流,空旷与落寞的戈壁, 令人怦然心跳峭壁。
可以让人学会欣赏人类几千来的人文艺术, 满怀崇敬地去欣赏一幅画,一首歌,一行字,一幢建筑物。
更重要的是让人学会欣赏人自身, 因为欣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沟通, 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 欣赏是一种激励和引导, 可以使人扬长避短, 更健康的成长和进步. 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 同样每一 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 学会欣赏是一种爱, 人与人之间在互相欣赏之中, 世界才能充满爱!
当然还有其他事物。如生活,生命等等。
二 文体及思路
1、一般思路
本次作文的中心是“学会欣赏”,“学会”两个字最重要。为何要学会欣赏,如何学会欣赏, 写成议论文是很容易想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最常见的观点是“要善于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长处”,去“就有道而正焉”等等。写出这样的中心,再加字通句顺,文章的基准分就有了。
2、拔高思路
A 聪明的学生,或者说会写的学生,会在“学会”与“欣赏”两词之间再展开一下,文章就会更深入、更充实一些。如:“辩证地看别人的优缺点”,“如何看到别人身上不被常人注意的长处”,甚至“要学会欣赏别人的缺点”,“会欣赏也要一分为二”,“学会欣赏的目的是‘正己’”等等,在这些方面有所论述,生发开去的文章,往往得分较高。
B 每次作文所给的话题都很宽泛, 的思路是将其具体化, 而围绕话题加前缀或后缀又是很有效的方法。如本次, 就可将话题具体化为 “学会欣赏自然”, “学会欣赏书法”,“学会欣赏建筑”,“学会欣赏他人”, “学会欣赏爸爸”,“学会欣赏老人”,“ 学会欣赏创伤”,“学会欣赏困境”,“老师应学会欣赏学生”,“领导要学会欣赏下属 ”,“农民学会欣赏农民”,“女人应学会欣赏女人”等等。注意这些话题往往是别人最容易忽视的,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自然会打动阅卷老师。三种文体都可写。
C 本次作文写成记叙文有一定难度, 但是不是不能写, 最常规的思路如“我学会了欣赏父亲”这类题目就可写成一般的记人文章,再如“我学会了欣赏某个同学”这类话题,要保证三条∶第一所记之人是你曾轻视、甚至伤害、如今感到愧疚且有点味道的人;第二结尾围绕话题点题, 并用“时间已过去几年了, 其人,其事使我学会了欣赏别人”这类话进行升华”;第三拟个温馨点的题目,如“你在我眼里最美”、“心香一瓣”等等, 在加上故事本身的分量, 不会得低分。
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1、偏题走调。用不同的眼光看人看事, 这不错, 但以“什么样的眼光”, “什么样的角度”并非本话题中心, 什么样的“眼光”“角度”必须落到欣赏上, 有的文章通篇没有“欣赏”两个字。这当然偏题了。
2、不会议论。有的学生选择了“议论文”,但不懂“议论”。一是通篇写成记叙文,诸如“学会欣赏老师”。另一种是在举例论证时,“例子”中加入太多的记叙、描写。为何欣赏这个人,如何欣赏这个人,不在“为何”、“如何”上做文章,“叙”远远多于“议”,这就不符合文体要求了。
3、空发议论。全文反反复复地唠叨要“学会发现、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为什么”要“发现、欣赏”,“如何”“发现、欣赏”全然没有,也就是说既无“摆事实”,也没“讲道理”,这类空洞文章也为数不少。
一 解析传统文化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传统是已经形成的遗产或文化;也有人说传统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的文化。本文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1 什么叫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中国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所刻画的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如鱼纹、鸟纹和蛙纹等,至今在室内设计中仍起着装饰的点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与建筑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还令世人叹为观止。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在室内设计上都喜欢遵循具有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如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还是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都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常运用曲折萦回、欲扬先抑、意犹未尽等手法,达到人工园林与环境的惊人吻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我国四大名园,即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拙政园,都是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2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上的艺术表现
室内设计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传统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意识,其装饰内容和载体大多都有文化的意义,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室内装饰成为传统艺术隐喻、象征和表达心愿、信仰及审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国主要图腾物“龙”和“凤”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装饰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为人所用。“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骨干脉络,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至今我们还有“龙的传人”的说法。凤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并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与和平,预示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艺术家们以丰富的装饰语言生动地表现龙凤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龙凤组合的题材有很多,比如龙飞凤舞、游龙戏凤等。龙凤题材一直在民间室内装饰设计中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 现代室内设计的含义与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高度集成的产物,它将功能实用性和审美艺术性融为一体,是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特殊艺术。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是通过调整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隔,强调空间的性质,解决空间的对比和统一等的精心设计,赋予空间更具人性化及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使用不到顶的墙、家具等实体性界面来划分空间,形成一定的视觉范围,又具有开放性。还可以使用栏杆、玻璃、悬垂物等非实体的手段来划分空间,造成空间界面模糊的感觉,使空间更开放。
2 整体装饰效果
整体装饰效果包括室内墙面、地面、屋顶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构造的设计,是室内空间从造型、色彩、工艺到风格的综合体现。如可利用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等通过对地面的高差处理,可实现转换空间、界定功能,让光线、视线、空气在无阻碍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色彩处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获得审美的效果,通过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象征与寓意。如为了打破单调的六面体空间,可以采用超级平面美术方法不依天花、墙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构图,模糊了空间原有的构图形式,从而扩展了空间形式,创造空间意境。
3 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包括家具、橱具、电器、灯具、工艺陈设品、装饰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选择与配置。他们之间的合理搭配对于形成室内环境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艺品、雕塑、字画、纪念品等的点缀是室内设计中必需的内容,可以起到赏人悦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材料也随之快速更新,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设计在强调人类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以此带给人们持久的精神愉悦。
三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同感受的改变,这要求室内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没有改变,它们仍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富贵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并将其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使设计在满足实际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础上,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质,又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体,物我自然两宜,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将其思想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自然环境能和谐共生。在现代家居室内设计中,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将室内空间看成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区环境、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等一系列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
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自然一致中,把古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住宅巧加运用,更能体现人本身的内涵。如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引入室内空间的设计,将其融为一体,做到室内空间室外化,让阳光温暖着室内与室外的人们,让人充分感受到外面的美妙景色,再利用光影创造出明亮、宜人、愉快的视觉效果。
对于开放性的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的交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们在室内与室外所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空间里的内墙与空间的分隔带有音乐的优美旋律。比如套间住宅的阳台,别墅的赏花露台,以及住宅内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墙,通常用透明的玻璃进行隔断,这样的设计简洁而无假饰,室内与室外、空间与空间互为借景,形成视觉上的空间的连续与扩充。
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人们对空间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人们进门一刻的脚步移动,如由客厅走到卧室,或由卧室走到书房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成功的空间设计是要让人们随着视点的转移体会到不同的装饰风格与艺术品位。传统建筑空间中弯曲流畅的线条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流动感,空间分隔上的隔断、花罩、窗、门让人对于传统空间有无限遐想与希望。因此,现代设计师可以根据传统设计,针对室内空间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线条设计出感官上的空间延伸效果以及将室内与室外环境交织相融的效果。
对于封闭性的空间,要尽量利用窗户营造室内空间的某种氛围,使人们通过空间氛围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的教育背景等。古代窗户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都取法天然,如梅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等,而现代的平窗、凸窗、斜窗等虽然在取材用料方面与古代已截然不同,但用意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与自然对话。因此,现代设计师要借鉴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窗户把室外的景色纳入室内。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以白、黄、青、赤、黑五色为主,如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黄色象征尊贵与华丽等,它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颜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但颜色的外延扩大了,而且与事物的形状也建立了某种对应的联系。如在现代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莫过于红色,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热情、热血和鲜明的特性。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流传至今的宫殿建筑,就以红、黄二色为主色,它深深影响了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即便是现在,吉庆日子到处张灯结彩,灯是挂的红灯笼,彩结是的红彩绸。居室中的一整面红墙,餐厅中大面积的红桌布、红座椅等仍然是喜庆的象征。
又如金、黄两色在传统装饰中通常搭配使用,体现主人的尊贵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吸取了传统装饰手法,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创造出华贵氛围。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室内改造工程中,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中国的金色大厅”。这一设计空间定位清晰明朗,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边石材柱间的梁枋采用传统沥粉贴金的手法,色彩及纹样具有敦煌壁画温润调和的风格,因而被称为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中国家具上的印记很深,传统家具民族性特征极强,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和文人气质在世界家具史上别具匠心,至今无法超越。我们在书房放置一组典型明清风格家具,往往会因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唤起历史情感的回归以及陈年的记忆。
雕刻、匾额、书画、挂屏、文房四宝等陈设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的载体,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激励、自勉和警世等作用,有效地围成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空间。
另外,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装饰纹样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传统文化中的几何纹样有水波纹、回纹、冰裂纹、万字纹等,它们在窗花、屏风、隔扇的传统装饰点依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使用,并且还用在了电视背景墙、天花、铺地等装饰的造型中。现代设计师打破了狭窄的传统文化概念,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华,配合新的造型和新空间对传统纹样大胆创新使用,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借鉴传统的创作手法,使传统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了新的生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强调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并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研究传统文化,应用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注:本文系延安大学校级重点扶持学科项目。
参考文献
[1] 王其亨:《建筑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2] 田浩:《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以成都地区餐厅空间室内设计为例》,四川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