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规划书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5: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就业规划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就业规划书

篇1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高校扩招导致就业压力逐年增加,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631万人,比上年增长了20万人,就业压力相当大。而随着艺术类专业招生报考的持续升温和高校的扩招,全国艺术类考生每年都在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随之而来的就是艺术类毕业生人数的剧增,但社会提供的岗位却没有按同比增长,以何种心态面对就业压力,及时把握就业机会,使得自己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高校艺术类学生心中的一大疑问。艺术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他们思维活跃,观察力强、富有想象力、个性张扬,不愿受条条框框所束缚,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职业生涯规划对艺术类大学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1.观察力强,情感丰富,思维活跃。

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艺术学习的熏陶,往往表现出观察力强、情感丰富、感性思维强、富有想象力等特点。艺术专业创作上常常强调艺术创新,因此他们追求艺术个性特色,讲求艺术个性的积累,善于在生活中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感性地对事物作出审美判断,这常常导致对其他价值的判断不够敏感,从而往往不能从整体上看待问题,从本质上分析问题。

2.个性张扬、独立,自我意识突出。

艺术专业学生情感丰富,充满理想注意和浪漫主义色彩,他们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追求自由和个性,对外界刺激敏感,好恶分明,个性张扬。并且由于高考对艺术类专业分要求很高,他们长期在外求学,比同龄人更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自我意识突出。

3.专业情结浓厚,但文化基础薄弱。

艺术类学生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课、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隘,缺乏人文素质。

4.自我认识不足。

由于专业情结浓厚,艺术类学生容易沉迷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里不能自拔,对外界的情况容易忽略,从而产生眼高手低的情况。并且,多数艺术类学生由于从小就开始对艺术专业的学习,因此比别的学生有艺术特长优势,在学校里比较容易受到老师的重视,因此他们常常感觉自己比别人优秀很多,优越感强,时常产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心态,从而对自己的评价过高,当与外界社会对其评价不一致时,择业容易受挫。

5.就业期望值高。

艺术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比较特殊,在其从小学习过程中,家庭投资的财力物力较普通学生家庭高很多,比如买画纸和颜料,请专业老师辅导,等等。同时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费要比普通专业高出很多,一个艺术类学生大学四年投入近十万,这种高投入的学习势必使他们希望毕业后有高回报。这种过高的心理期望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一些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失落心理,从而影响就业。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我对某高校400多位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生涯规划教育的了解程度。

调查发现,49.83%的学生听说过生涯规划教育,35.42%的学生从未听说过生涯规划教育,非常了解生涯教育的只占1.14%;71.56%的学生认为从大三大四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比较好,21.13%的学生认为从大一大二开始比较好。可见生涯教育正在逐渐走进学生,但并未为学生所熟知。生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路还很长。

2.对生涯规划教育的认可程度。

调查显示,47.24%的学生认为生涯教育重要,42.3%的学生普遍认为需要生涯教育,而认为生涯教育对其有一点帮助的占57.13%。从数据可知,有一半人认可生涯教育,但对生涯教育的现状并不满意,他们认为生涯教育作为一种人生规划非常有必要,但由于现在生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他们的影响没达到自己的心理目标。

3.对生涯规划的履行程度。

调查显示,有40.11%的学生认为已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只有近期的,并未作长久规划;有74.0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知如何去做,或还没有准备好按照制订的目标开始付出行动。这表明了学生自身的生涯规划目前只是纸上谈兵,这也意味着学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已刻不容缓。

4.对自我性格的了解程度调查。

表1显示了各项调查的结果结果显示艺术专业学生对自我的认知程度还是很高的,这对于大学生快速精准地找到自我定位、制订人生目标、完成人生理想提供了一个基础条件,为大学生顺利完成生涯教育提供了便利。但由于艺术类学生本身的特点,这也包含了他们对自我认知过高的情况,另外对于自身的了解也只是处于主观上,并没有进行过客观的测评等综合分析与权衡,因此对自身的了解是片面的。同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以上的学生对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与方法不是很了解。这也表明了目前学生对生涯规划还比较模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迫在眉睫。

表1 自我性格了解程度调查

5.对生涯教育的期望调查。

调查还发现艺术类学生期望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或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成功职场人士的经历和经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指点与引导,就业市场、行业发展的信息,心理咨询和辅导,等等。

三、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般而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当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自己职业目标而确定的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

1.我国生涯规划的普及滞后。

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生涯”的概念,强调对人生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从幼儿园到大学,以及到社会的不同教育阶段。就大环境而言,我国现在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的是针对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季节性特点,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处于空白,学生没有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美国著名职业生涯理论的代表人物舒伯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大阶段: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退出阶段(65岁以上)[1]。按照这一理论,大学期间属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而目前缺少持续性和全程性。

2.队伍建设的滞后。

目前,社会上的专业职业规划师寥寥无几。据了解,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规划师,平均5000人就有1个职业规划师,而我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仅1万多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2]。这说明我国职业指导师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3.手段与方法单一化。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手段与方法单一,缺少专业的多样化的测评工具,以及能熟练使用测评工具的专业化师资。

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观念上由就业指导向生涯规划转变。

生涯规划以自我了解、自我接受及自我发展为主,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能通过激发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尽快做好从就业指导向生涯规划的转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择业观,增强长远规划的意识,培养职业规划的能力,使艺术类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可以根据目标随时调整个人发展中的偏差,完善职业所需的素质,作出正确的抉择,自如地应对人生道路中的各种职业变动。

2.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

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殊性、连续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这项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建设,因地制宜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培训和个人自由参加社会职业资格培训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团队;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采用丰富多彩的具有艺术类特色的教学方式,形式多样化,更被艺术类学生所接受;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包括心理辅导等,以减轻学生在学习、生活、人格等方面受困扰的程度,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生涯辅导相结合,为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指导;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建设,采用多样化的测评工具进行专业化的测评;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生涯规划是长期动态的,要在实施中去检验,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建设,等等。

3.在个性化的前提下加强艺术类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建设。

由于艺术类学生文化课较差,我们要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包括专业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想水平,丰富内心世界。另外,要鼓励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化发展,面对艺术专业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努力为他们建设一种全方位开放、自由民主、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积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完善提供条件,鼓励他们性格特点中积极的部分,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敏感性,并且予以积极引导,让他们发挥想象力,保持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林晨.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42-44.

[3]张燕花.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2006,(03):209-210.

[4]王群.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北京教育,2007,(5):23-24.

篇2

在采用高校就业指导基础教材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兴趣,我们的课程在备课时往往需要大量事例、视频、小实验等等,但是有时个人从网络等媒体参考的材料在实际运用的时候缺乏科学依据,并不能充分解释或说明问题。我们能否集中力量收集或者编写用于此门课程辅助教学的有效的案例库,并定时增添和更新,给所有上此门课程的老师下载参考,而不是大家都要去找,做重复工作,不仅可以节约宝贵的时间,而且让课程更科学和规范。

2、请企业家进课堂

在给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时候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经验和经历,而我们的老师绝大部分在职业规划上是缺乏经验的,那么我们建议邀请企业家或者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参与到学生的课堂中,起码每个系一个学期有一堂课是企业家或者专业从业人员讲课。

3、增加大学规划内容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课效果比就业指导的效果差,首先是师资水平有限、还因为许多学生认为职业生涯离自己较远,连大度,更不能一对一地对学生的规划进行指导,就业指导课的内容由于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是每个人必须要了解的内容,所以相对效果比较好。由此可见,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近期实际需求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效果的一个方法,那么给学生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呢,我认为,给大一的学生开设大学规划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比较好的作法,因为学生上大学后,许多人并不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实践。那么开设大学规划的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优点、和未来的目标,指导每位学生把大学四年的具体到每年、每学期、甚至每个月的规划做出来,让学生有长、中、短期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和努力,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减少无所事事、打游戏、睡懒觉的状况出现,养成学习有规划、发展有目标的理念和氛围。

4、自编教材

基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在探讨,如果我们能够自编教材,编写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需求的符合南国商学院实际情况的教材,把大学规划课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必修,引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把南国商学院成功规划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的案例、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等等编写进教材中,这样我们的师资也不会存在很大问题,不管是专业老师还是辅导员都可以胜任这样的教学,因为,大学经历是每个老师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因为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学生会更加感兴趣和更有收获。只要合理、科学地规划大学生活和学习,那么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5、构建1+1+1的课程体系

我们以东方语言文化系作为观测点,有计划地开展毕业班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和企业见习、实习的活动,通过比对学生的就业结果,我们发现,有计划地参加了企业实习的同学,特别是日企、韩企和和外企实习的同学,在就业的时候就业质量高、工资待遇好,职业发展前景较好。因此,如能建构课堂教学+企业见习实习+企业家课堂的课程设置并按计划实行,将对我们学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质量产生促进和提升。

二、师资队伍的建设的改革

我们目前最大的困惑是:我们无法教给别人我们不懂的东西。就业指导课程在我院来说是一门教新的课程,而且没有专职和专业的师资,基本都是由辅导员老师担任,由于辅导员老师本身任务较多、较重,并且部分老师由于专业背景的原因,在课程专业化方面是存在困难和困惑的。针对这种情况,项目组得出以下的设想和建议:

1、评估、筛选、培养师资队伍

对我院现有的担任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师进行评估和筛选,选出有一定经验、上课效果良好的老师进行进一步的培训,送出去进行系统的学习,建议减少这部分老师的其他工作量,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上面来。

2、师资队伍建设要走出去、请进来

我们要向有经验的兄弟院校学习,包括听课、经验交流。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领域的专家请进来举办讲座,讲示范课。

篇3

一、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 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传统的教育观念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让学生就要专心于学习,学有所成再论职业,这样一来学生对自身的评价也就出现了偏差,对社会上的各行业基本上一无所知,“职业”对他们来说,还是个非常遥远的词汇;并且,目前很多就业指导课开的很少,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就业讲座,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很“虚”、“不实用”、“信息量小”、上课的教师大多没有接受专业的训练,或缺乏理论基础,就事论事,缺乏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或是上课的老师本身就对就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空谈理论,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未做任何规划,作为学生自身来讲只有迷茫、困惑、彷徨。同时学生对自我认知程度及个性气质了解不深刻,导致他们无法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学生认识模糊,普遍认为学习竞争压力大,需要放松自己的心理;虽能紧跟时代潮流,渴望与不同层面的人交流但又缺乏与现实生活接触的十足准备,人际交往、工作预见既渴望被认可又害怕被拒绝和否认。

(二)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普及。目前,虽然中职学校的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但真正的普及面还不够广。首先,学校对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其次,我国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普及工作还远远滞后,调查发现44.5%的同学回答无专门的课程,但偶尔有讲座;通过讲座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占有34.26%,从课堂上获得是仅为9.26%,还有15.74%的同学是凭自己的经验知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有46.5%的同学认为自己学校的就业网站中几乎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还要37.14%的同学认为学校就业网站中有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但无法满足需要。此外,还有很多学生认为在学习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时过早,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是走入社会后自然而然就会做的一件事,这些调查结果都反映出一部分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普及。

第二,缺乏明确的发展计划及长远的职业规划。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向性调查中显现出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计划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有关调查显示,只有50%的人明白自己三到五年内的发展计划,仍有很多同学对此问题“不清楚”(36%)或“没考虑”(14%)。普遍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具有盲目性,调查中发现,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的人达到61%,但对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却不甚了解,较熟悉职业生涯规划的只有27%,认识一般的达到42%,不熟悉的却达到15%,同时,学生也不愿意接受专业机构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调查表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平台的期望较高,占到55%,大家普遍愿意投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或重要的学生中,有89%的人愿意投资职业生涯规划,这说明他们意识到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第三,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就业和成材的灵丹妙药,它需要指导老师和学生身体力行去实践,而目前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一个普通问题是,学校只给毕业班学生举办讲座或者在毕业前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有如把职业生涯规划当作了学生就业的“急救药”,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形同虚设,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老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老师来指导,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例如就读专业的志愿的选择由家长做主,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没有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因此,进入中职学校后仍有相当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很大。

二、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

我们深知目前学生的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质量问题才是关键。所以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建筑施工技术专业人才,有必要积极探索和思考新问题,改进工作思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加强指导,以促进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一)加强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其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成功的第一步,是树立、形成和实现正确职业理想的关键。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20岁之间,正处于职业理想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自主意识发展迅速,开始摆脱对老师、家长的依赖,独立地走向社会。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并随着接触社会的增多和对社会职业的进一步了解,开始探索自己的职业前景,对职业进行价值评价。此时加强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即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价值观、学识、技能等个人的基本素质,能够知己所长、知己所短,知己所能、知己所不能;帮助他们认识职业,了解社会。让他们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对人才要求是什么?知道自身处于什么位置,明确自己将来成为哪一方面的人才,打算在哪一个领域成才,有哪些优势和急需补充的知识。让他们找到自身能力及价值与社会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按照社会经济需要来确定、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使他们的职业理想逐步系统化、科学化,并开始为实现职业理想而努力。

(二)重视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在择业取向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职业期望教育

职业期望是学生对自我所从事职业的一种预期,也是人们选择职业的依据。人的一生中,对职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随之的职业期望也在不断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年龄一般不足20岁,身心都还不成熟,但他们马上面临就业,所以对于他们而言,客观准确地制定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自然是必不可少,这样能使自己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期望。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很快适应和发挥个人的潜力。对他们进行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正确成才意识的指导,加强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期望值教育,在职业选择中既要满足自我的需求,又要满足社会的需求,把个人意愿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艰苦创业精神,调整过高的期望值,理性地审视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将会为职业生涯减少障碍和阻力。随着现代化建设速度加快,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的事实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把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衡量员工素质高低的核心要素,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来对待。因为市场竞争的实质是深层次文化的较量,不单纯是产品、技术与能力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信誉的竞争。而职业道德是支撑企业竞争的基础和核心,企业把职业道德作为招聘员工的先决条件和辞退员工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中,在意志力、忍耐力、吃苦耐劳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或只盯着待遇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不讲实干和奉献,不讲诚信而随意毁约。因此,培养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现实的、科学的、适宜的职业理想,是增强他们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觉性的必要措施,也是促进他们取得职业生涯成功的必要条件。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也需要对个人所从事的职业、要为之服务的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确定明确的目标。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融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养成教育之中;结合行业、岗位的不同工作特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四)引导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提高,增强竞争实力

德育课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生求知、强能、塑品质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入学专业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制定适合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教育计划和教学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探索的辅导。针对不同年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年级要注重对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的进路指导。为学生提供全面而详细的专业信息,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毕业出路以及学习该专业对学生基础能力的要求等,让学生全面把握专业决策,尽可能促进专业与学生的互动和适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二年级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及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升自我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以及专业实践能力;全面发展以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全面素质;进一步巩固和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让学生明白职业学校是为现代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明确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将来走向社会竞争的法宝。三年级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主要进行职业适应,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在职业实践活动中找到自身素质与职业对从业者要求的差距,以便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实现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与能力。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加强对班主任和教师的培训,让班主任和教师要熟悉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职业能力要求、实施方法等,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主题班会和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能讲解、引导,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断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中职学校德育中的特殊内涵,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10-01

一、职业规划的背景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追根溯源,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开始于美国学者帕金斯20世纪初提出的职业指导,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指导的主要方式是指导为主或者单纯的指导。[1]

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是较早在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国家,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法案保障。比如美国设立了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NOICC),该委员会提倡从小就要重视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在不同的时间段要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分工。20世纪6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传入我国,在企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直到2000年之后,我国相关的研究才开始正式起步,文献研究也开始增多。

二、高校职业规划的理论研究现状

对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陈志新、杨春梅、焦啸云通过对广西9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前景认识不够,对未来信心不足,对父母、亲朋和同学依赖性较强,学生渴望深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只是获取渠道较窄,职业生涯规划主体意识较弱,学生对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较高的期望值,但评价不高。刘红英和汤海斌在《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和对策分析》中指出,当前高校校内组织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人员,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专业性不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工作方法,工作不能贯彻始终。曲光明在《关于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规划的建议》一文中提出,目前大学生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学校指导不够规范,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氛围尚未形成。白强和高定伦就如何进一步改进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这一重要课题,对重庆地区15所高校3500名高年级大学生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中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持续性差系统性不强、实践平台窄、合力性不足等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尚在起步阶段,教育机制存在问题,系统性较差。而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只是简单的加以引进,简单地套用西方理论和方法,不能对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合理的指导。同时,大学生本身意识的薄弱,也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重要阻力。

三、高校职业规划研究的发展趋势

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及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对此仍需不断完善。

首先,在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者中,大都是思想政治或者教育管理方面的学者,而学习心理的则相对较少,所以,在未来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中,心理学者应积极加入这一队伍。其次,张建芹在《关于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引领作用分析》中指出,专业课老师应该主动进行课改,引导学生确立合适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之后要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方向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最后,结合实际,积极鼓励学生为实现职业规划做好准备。[2]使得职业规划指导更加切合实际情况,增加其现实意义。第三,姚志红在《建构主义理论给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指出,从构建主义理论出发,结合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提出了教师角色转变和持续学习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多种模式灵活教学方法、建立“第二课堂”和全站式服务体系等有益的教学建议。[3]

由此可见,对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我国学者已经从各个方面开始着手深入,使得整个研究体系更加全面。

四、结束语

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社会的焦点,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长期、系统和复杂的过程。大学生应该根据个人的发展现实和社会未来的变化趋势理性认识自己,理性认识社会,理性认识职业规划,才能成就自己的光荣和梦想。

【参考文献】

篇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心理测评技术是指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心理测评技术可以通过科学、准确和客观的测量方法对人的职业取向、职业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为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心理测评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内容多聚焦于知识讲授、职业信息的传递和应聘技巧等,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教学方法死板,缺乏新颖性和针对性;班级规模较大,难以有效个别指导。在此背景下,心理测评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帮助学生更深地了解自己、更科学地进行职业选择和决策。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就是对自我、环境和职业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分析,进而明确自己的职业取向、价值和机会,从而对职业生涯进行动态持续的规划和设计,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自我的分析,它包括两方面内容:(1)职业取向,主要包括兴趣、性格、需要、动机和价值观,这些都属于影响职业选择的个性因素,这些因素决定我们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2)职业价值,主要包括能力、知识、技能、天赋和经验,这些都属于影响职业选择的价值因素,这些因素决定我们能做什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技术可以帮助了解学生的职业取向和职业价值,如《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MBTI量表》可以帮助学生性格类型;通过《职业价值观测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价值观;通过《奥斯普职业决策量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决策;

(二)增加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情感和认知参与。据调查,现在大多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方式,即通过一个教师同时向多个学习者传授知识,进行大规模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教学过程中的以教师主导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育现象广泛存在,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限制,班级教学活动中学生被动学习,在课堂中更偏重于“听”,动手机会很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心理测评技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广泛性的参与到课堂。同时,学生在测评过程中也可以唤醒自身主体意识,促进自我分析和认知重构,从而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目标。

(三)以将课上教学和课下咨询指导结合起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在各个高校广泛开展,并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用心理测评技术,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可以获取学生在自我取向和自我职业价值方面的相关数据,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咨询和辅导,根据测验结果和学生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建议,从而将课上教学和课下咨询指导有效结合起来。济南大学张硕秋副校长主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一书中提到的《我的生涯规划档案》就有此作用。

二、心理测评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流程

心理测评技术的目的是获取学生在职业取向和职业价值方面的相关信息,从而帮助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它既是一个客观分析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客观分析基础上主动选择的过程。

(一)测评工具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是使用测评的前提之一,通常考虑因素如下:(1)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是测评工具选择的重要依据,按照功能分为能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等,选择之前一定对测验性质、功能和适用条件及优缺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测验。(2)测评工具的测量学要求,一般来说,选择测评工具时必须考虑测验的信效度、区分度和难度等,从而满足测评的功效性、敏感性、简便性、科学性和时效性。(3)其他因素,除以上因素外,还要考虑、班级规模、经济成本、课程时间、学生的兴趣等问题。(4)除了一些标准化的测评工具之外,我们还经常用到一些非标准化的测评工具加以辅助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如高存艳采用分类卡和发展清单的方式鉴别个体的价值观和兴趣等。

(二)测评工具的使用。测评工具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和班级授课、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联合使用效果会更好,如在班级授课+小组讨论+测评工具的结合,如在某课上,笔者就要求学生完成《职业困惑简易问卷》,引导学生按照程度大小写出自己的职业困惑,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进行讲授,通过三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测评工具的使用除了要和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外,还要注意使用的程序。如测评前要向学生准确表述测验的目的、内容、时间要求,标准化的指导语等。

(三)测评结果的处理与解释。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测评工具促进学生自我探索和职业决策,同时还需要根据经验,结合观察和访谈结果综合考虑以全面客观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对于测评结果的解释要放在个人成长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自测和自评,理性客观对待测评结果和分析。有时候学生所得测评结果会和自己的先前经验或者其他测评结果相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心理测量与测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

[2]杨树亮,樊学峰.心理测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4):117-118

[3]杨敏,杨杰.慕课:班级授课制的终结[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5):71

篇6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指个人与组织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确定其最佳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它帮助职业规划者真正地了解自己,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艺术类毕业生是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就业与其他类型专业毕业生有着普遍共性,但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随着我国大学教育逐渐的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度,高校扩招导致就业压力逐年增加。“艺考热”的升温,促使全国艺考生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但社会所提供的岗位却没有同比例增长,以致出现”粥少僧多“的现象。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显得越来越重要。

造成职业生涯规划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存在严重缺陷的原因有以下考虑。首先,父母没有做好前期的引导。职业规划并不是在就业之时才开始的,应该在高考填报志愿之时就应该充分考虑。高考填报志愿,多数父母不能给出相应的正确引导,致使在填报志愿之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而忽视专业的适应性及就业前景,这可以看做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严重缺陷的原因之一。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做好前期引导呢?在网络共享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父母可以多搜集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经验认知,做出初步分析。当然,也可以依靠专门从事志愿填报的部门单位,从中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类型、合适的专业类型以及以后可以从事的职业类型。在起点上画好初步跑道,在进入大学之后,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再慢慢调整跑道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在一个一个短期规划中,实现其长期规划。

其次,高校艺术生人数急剧增加,造成精英教育下滑,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高校扩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家长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艺考成了一条捷径,成就“艺考热”现象,这就如同让理科生去写意山水,虽然有可能“渐修“取得一定效果,但这种实现可能性能有几分,就不得而知了。

介于以上原因,我们的国家和高校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首先,国家对艺术类教育进行宏观上的改革。当然,学习费用问题首当其冲,让那些具有艺术天分,却支付不起学费的学生进入到大学的殿堂,展开他们的艺术之路。其次,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分化。通过不同的教育途径,将学生分为职业型、专业型和以研究和教育为主的学术型人才。在满足就业需要的同时,同时推动我国艺术文化研究的发展。再次,面对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全面、不健全的问题,高校也是责无旁贷的。多数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没有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独特性,进行专门指导教育,而是一面盖全,对艺术类学生的帮助几乎是微乎其微。

介于此,高校应该结合艺术类大学生性格特性和就业方向的特殊性“量体裁衣”。第一,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设定为一门必修课,确定学生的价值观,学会用“swot”分析法客观的分析自己、环境、职业生涯,确立合理的职业生涯策略。第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即时毕业生四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化解毕业生择业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径。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积极宣传各级政府和学校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政策;二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典型教育。三要学校加强学生的成功素质训练。如四川大学为了更好的提开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有团委专门指导成立了就业创业促进部,主动的整合就业创业信息资源,定期举办创业策划比赛等。为了强化学术理论和职业实践的结合,还在龙泉建立了多行业实训基地,在基地平台上与各类企业群深度合作,组织学生以企业核心角色参与企业真实运营,得到超越传统实习的优化实训效果。

篇7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指导的促进作用

全国高校从1998年扩招,到2012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达680万,就业压力前所未有。近几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就业率维持在70%的水平,这表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功不可没。然而,由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沿袭传统做法,主要面向毕业生,形式单一、内容单薄、课堂教学为主,较多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缺乏专业化的指导教师,过分强调暂时的实用性,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学生日益突出的个性化发展、专业化指导的需求。

大学期间,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需要对未来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根据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内部因素,结合时代特点、就业形势等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目标,并持续采取有效行动达成目标的过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唤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科学选择职业发展目标、有效地规划学业、有计划地提升职业素质;同时,从根本上促进就业指导的长效性,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外关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的研究日趋完善。1908年美国工程师弗兰克·帕森斯首次提出职业指导概念,并迅速广泛发展。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陆续通过立法,制定了《生计教育法案》、“职业发展纲要”等。国外学生很早就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有目的地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涯,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随着时展,生涯辅导在当代美国更加具有突破性,不仅成为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成为学校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尤其在高等学校中,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就业指导的一个核心环节[1]。而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对大部分青年人来说是个新鲜词,高校长期以来不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关注的只有就业率,忽视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也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件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二、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省属本科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构建

目前国内外在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一致认为,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准备阶段,在本阶段以在校学习为主,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影响,建立初步的职业规划认识,逐渐培养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技巧,完成对职业规划中对职业素质(如自信心、领导力、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等)要求的初步认识。而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下,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资源,个性特征、专业技能、发展动机等自我资源,整合社会政策、文化、经济、家庭等社会资源实现更好就业。[2]

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下,省属本科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在个人自我情况、家庭和学校培养、社会发展需求基础上,整合影响就业的各个方面,探讨家庭、高校、社会和个人对大学生就业的协同和促进作用,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如上图所示,生涯指导体系由四个方面组成,自我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和高校教育是支柱,社会教育是发展。四个方面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决定性影响,共同协作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其中,自我教育包括职业生涯觉醒、自我兴趣开发、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职业目标认知、生涯发展目标确定等,家庭教育和高校教育包括招聘会开展、职业生涯课程开设、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家庭支持、职业测评平台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参与等,社会教育包括各类社会实践、用人单位实习、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才市场协助,第三方职业生涯服务咨询机构运作、志愿者活动、校友网络建设等。

三、构建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模式的原则

1.自我化。所有的社会教育、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属于外部教育,只有内部的自我生涯意识觉醒了,大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作为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省属本科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基础,缺乏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觉醒,一切工作都是徒劳而已。

2.全程化。大学四年是个中期规划,不是为了就业而就业指导,而是为了发展而职业规划。如果将这个中期规划细分,可以分成四个阶段:探索期—适应大学,包括高中和大学之间角色转换、专业接触、了解个人兴趣和价值观等;定位期—认知职业,包括了解职业生涯规划、锻炼综合技能、认知目标岗位、初步确立职业目标等;实践期—专业教育,包括参与专业竞赛、修正就业观念、提供就业信息和加强实习指导等;分化期—就业指导,包括就业心理指导、求职技能指导、就业维权和职业适应、发展等。

3.个性化。大学生的生理条件、心理特征、心理倾向、所学专业、性别、家庭状况、成长经历都有所不同;同时就业目标、择业动机、就业类型、薪资要求、工作地域等也各不相同,需要针对性、个性化指导。据此,高校和社会的职业指导师必须专业化,便于开展个性咨询。同时,在校生的自我学习和指导必须尊重个性特征,不能盲目随大流、跟风他人。

4.社会化。高校教育虽然是学生生涯教育的主题,但是缺少社会教育的支持,效果便会打折。这体现在:首先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工作于社会,必须与社会对接;其次高校的内部资源有限,非常需要社会的政府有关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咨询指导机构、校友等进行扩容。

5.网络化。这里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信息渠道网络化,二是生涯指导网络化。当前已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通过英特网可以部分实现职业测评、职业咨询、职业认知和找寻工作等。同时,在学生的生涯指导网络中,不仅有高校里的老师、同学,社会上的老板、同事,还有家庭中父母、亲朋。比如,有别于同学、老师等角色,家庭不仅在学生的个性、兴趣、价值观等方面有影响,而且在今后的职业选择、工作地域、职业发展中一直发挥作用。

四、构建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模式内容

1.构建生涯课程体系。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必须让大学生学习并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其中课堂教学是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3]。目前不少高校已经贯彻执行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件,开展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校公选课,甚至一些走在前列的学校开设全校必修课。同时,国内高校均已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如果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就可以初步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包括始业专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些课程可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如大一学生开展始业教育,在了解专业发展的同时建立生涯意识,并初步认知自我兴趣、性格、价值观等;大二阶段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做出个人中长期规划;大三阶段,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提升综合实力;大四阶段则重点放在择业心态调整、创业准备、签约维权和职业适应等方面。

2.注重师资队伍培养。目前高校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主要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主,以就业指导人员为辅。无论辅导员,还是就业指导人员,都面临着大量琐碎和事务性工作,缺乏专业培训和辅导,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能解学生一时之忧,而不能深入发掘和解决学生困惑。很多一线指导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历过社会磨练、缺乏职业指导的实战经验。针对这类情况,高校可以采用理论结合实践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培养师资队伍,首先安排所有一线老师进行全国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培训;其次安排上课老师参加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TTT认证培训,初步解决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普及问题;再次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训和挂职锻炼,特别是人才市场、企业人事部门等。

3.建设职业咨询测评。面向所有学生,职业测评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验兴趣、人格特征、就业资源占有情况、创业成功几率及职业价值观等。面对学生个体,职业咨询则可以进行一对一面谈,有效解决个体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国际国内公认的职业测评工具只有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MBTI人格测验以及职业锚测验。当前高校基本上开设了职业测评,职业咨询则由于专业人员缺乏而相对稀缺,需要大力扶持。

4.建立生涯规划档案。在入校时,大学生就可以建立生涯档案,初步确立生涯发展目标,当然此时主要依赖的是父母影响和个人兴趣。在大学期间,随着学生社团、志愿者活动、生涯规划竞赛等活动的进行,随时记录并修订目标。临近就业时,通过了解就业市场、企业实习等,确立就业目标和中短期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建立和修订生涯规划档案,大学生可以充分提升自我规划意识,明确个性发展路径。

5.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构建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模式,可以由学生工作部、就业中心、教务处、团委、家庭、校友会、企业专家顾问团、第三方职业生涯咨询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才市场等部门共同参与。学生工作部负责低年级大学生自我认知指导,涵盖学生兴趣爱好、性格、特长、能力、职业倾向等测试内容,团体、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就业心理调整。就业中心负责高年级学生就业技巧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就业、择业、创业,协助学生搜寻就业机会。教务处负责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教授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相关技能。团委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提升学生规划能力。家庭通过自身资源和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的决策和目标制定。校友会通过榜样引领作用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路径选择和职业发展模拟。企业专家顾问团结合市场需求和专业情况广泛开展实习、实践活动的指导。第三方职业生涯咨询结构负责师资培训和个体咨询。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入伍、支援西部、维权保障等就业政策,同时人才市场开展招聘会、人事和职称晋升等工作。

五、浙江某省属高校就业指导现状

浙江某省属高校创建于1980年,是一所以工科为主,集工、理、文、经济、管理、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现有12个二级学院,3个教学部(中心),设有45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名,留学生600余名。该校近年来大力开展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模式,实施情况如下:

1.理论教育。首先,生涯课程体系基本构建。该校已经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始业教育、大二和大三同学开展全校公选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四同学开展就业教育,针对创业感兴趣的同学开展KAB、SYB等创业教育,同时于2012年9月开设全校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师资培养初有成效。目前已经有专职就业指导人员2名,参加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TTT认证培训人员2名,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二级人员30余名。再次,网络化建设卓有成效。校内就业指导中心定期各类招聘信息和就业政策指导,“我的职业”专题网站作为全校公选课的有益补充日益得到学生重视。

2.实践教育。一方面挖掘校内资源,建立了职业发展协会、大学生创业广场管理委员会、KAB俱乐部等一批职业生涯规划类社团,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比赛、勤工俭学招聘超市等多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大学生职业技能;另一方面紧密联系企业,既有企业家进校园、百家企业进校园等社会资源的引进来,又有企业直通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走出去,加强学校和社会之间联系,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年来,该校的学生签约率维持在90%-96%的高位。对2011届毕业生进行抽查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学生不太满意。这说明,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通过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模式的实施,大多数毕业生有了比较充足的思想准备、比较现实的就业认识和能力。因此可以说,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模式对该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是比较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杨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3):11.

[2] 谢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下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341.

[3] 惠太望.构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中):75.

Based on Career Planning of the Provincial Model of Undergraduate Career Guidance

篇8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零售业诞生了许多不同形式的连锁零售业态,同时,也将零售业市场推到白热化竞争状态。如今,连锁零售业的竞争已由店前发展到店后,变成物流配送体系的竞争。而在物流体系中,仓库作为衔接供应链上下游的环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的物流活动几乎都是围绕它来进行。合理的仓库选址可以有效地节省企业经营的各项费用,保证物流系统的高效运作。因此,通过合理的优化算法来选择仓库地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广西南宁市A便利店有限公司仓库选址现状

1.公司现状简介

广西南宁市A便利店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商业贸易、连锁管理、信息咨询及相关培训业务的连锁企业,公司以特许加盟连锁方式发展分店,至今旗下拥有二十多家便利门店,其中公司直营12家。公司各门店分布如图1:

2.公司仓库现状分析

便利店在选址时,一般选择在居民区和办公区的要道,以为居民提供便利为宗旨。所以,公司能否保证店面的持续供货是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满足各门店商品需求,企业仓库选址一般优先选择在可以辐射到各个门店的地方。

广西南宁市A便利店有限公司目前在南宁市建政路租有一个仓库(如图1绿色标注所示),仓库为企业老板之前租住的公寓套房改用而成,供旗下12家门店的货物配送。仓库地处一个居民小区内,面积为70平米的一房一厅套房,仓库内布局混乱,没有作业功能区域划分,仓库的设备设施相对落后,仓库货物不分区存储,储存物品品种繁多,单品种货量存储少,货物堆放凌乱。

公司目前配送分为单双期配送,将12家门店按所在区域不同划分为两条路线配送,其操作流程为:首先,各门店店长依据销售情况按公司要求在规定的配送日前一天通过系统向仓库发送商品需求信息;其次,仓库接到信息,整理信息,汇总各门店订货数量,再根据仓库库存量分拣各门店的商品数量;最后,次日下午联系司机安排货物配送。若门店错过发送商品信息时间,便只能等待下一个配送日配送,或者商品量很大的情况下单独配送,或者门店自行到仓库提货。部分门店经常出现缺货现象。

3.公司仓库选址存在的问题

(1)随意性较强

在仓库选址前,公司没有综合的考虑门店的日均货物需求量、门店的分布情况等因素,选择较为轻率,仅凭公司领导的感觉,将仓库设立在自身周围闲余的空间内,将其仅仅当作一个单纯的收发货地,尚未认识到其真正的存在价值。

(2)租金成本较高

仓库建设费用为仓库选址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满足仓库需求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选择建设费用低的地段。A公司将仓库选择在居民住宅小区内,租金成本偏高。

(3)交通便捷性较差

在连锁企业的物流体系中,每天具有出入库、交货等交通的压力,交通条件对物流的配送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交通的不便将直接影响车辆配送的效率,从而导致门店的缺货。A公司仓库所在路段来往车辆频繁,路况严重拥堵,货车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段通行,对门店需求的及时配送以及供应商对其的货物配送具有一定的影响。

(4)作业便捷性较差

仓库作为企业物流运作体系中的枢纽,每天都得处理大批量的货物,因此,需要给货物的存储、装卸搬运以及配送车辆停靠留有空余的空间。仓库地处居民小区内,货车的经常出入o周边居民带来诸多不便。

(5)扩展性差

连锁便利店仓库不仅要满足当下各门店供货需求,还应满足连锁店扩张的需要,即要求仓库要有好的扩展性。A便利店有限公司仓库处于居民小区楼内,面积小,仅为70平米,储存物品品种繁多,单品种货量存储少,难以满足各门店的供货需求,周边没有空置房源,仓库没有扩展空间,不能满足门店供货扩张的需求。这些都制约着A公司的经济效益的提升,长远来看,将成为阻碍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公司现有的仓储设施的不足将影响其为各门店提供优质的服务,重新规划企业仓库的选址变得尤为重要,合理的仓库选址对于提高门店服务水平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混合整数规划法选址模型建立

通过对连锁便利店仓库的业务和数据分析可知,其物流配送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商品品种繁多、单店商品需求量小、物流配送频率高、配送点多且散、配送时间快等。鉴于以上特点,连锁便利店企业仓库辐射范围小,其通常和需求点的距离较近,其服务主要是能及时满足各个便利门店的供货需求。因此,这类仓库在选址时,不仅仅只考虑物流成本的降低,还得考虑是否能及时为其服务的各个门店提供服务。本文只针对考虑企业仓库到需求点的单因素配送情况进行分析,这过程涉及的影响因素主要考虑从仓库到门店的运输费用和仓库固定建设费用两个部分以及配送时间的长短。

为了寻求合适A便利店有限公司仓库的地址,笔者通过调查分析,综合考虑了四个层面:(1)门店的分布状况,门店的分布区域是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选址应尽量靠近门店一些,特别是在门店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置仓库;(2)配送服务条件及成本,依据门店供货时间要求,计算从仓库到门店的距离和时间,保证配送及时,满足门店货源需求,为顾客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同时保证配送成本的控制;(3)仓库租金费用,同一地区不同地段房源各不相同,租金也不一样,此外,还得考虑周边是否留有未来发展的空间;(4)交通条件,一方面在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周边的交通运输条件的便利性,以提高配送效率,缩短配送运输时间,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仓库与周边交通条件的协调性,因为连锁便利店仓库每天输送货物的频率较大,对周边的交通道路会有一定的影响。最终选取了3个备选地址,为了在这3个备选地中选出最合适的地址作为公司的仓库地址,收集了一些相关的数据,对3个备选地和目前仓库做一个定量比较分析,希望从中选出一个合适的地址。

1.问题描述

广西南宁市A便利店有限公司,旗下设有12个连锁门店(如图1红色标注所示),用j1-j12表示,其坐标及门店日需求量(将各种不同的商品均转化为重量来记)如下表1所示。1个现有仓库(如图1绿色标注所示)、3个仓库备选点(如图1蓝色标注所示),分别用i1-i4表示,其坐标及现有仓库和备选仓库的固定投资费用如下表2所示。单位产品从仓库到门店的运价因为都在市内,单位运价均为1,各门店到仓库备选点的距离(根据谷歌地图驾车路线实际距离为准)如表3,各门店到仓库备选点的配送时间如表4(配送时间=距离/速度,假设车辆行驶速度为35km/h)。要求在备选仓库中选择一个仓库,在能够及时满足所有门店需求的前提下,使得总费用最小以及所用时间最小。

(3)符号说明

与上一模型相同的字母表示相同的意义

L――供应商的数量;

Wki――从供应商k到仓库i的运输量;

Ak――供应商k的供应量;

Cki――单位产品从供应商k到仓库i的配送费用;

gi――仓库i单位流转量的管理费用;

Tki――供应商k到仓库i的配送时间;

Tij――仓库i到门店j的配送时间。

(4)模型解释

式(1)表示供应商到仓库到门店的运输成本和固定建设成本之和最小;

式(2)表示供应商到仓库到各门店配送的时间之和最小;

式(3)表示从供应商k向仓库提供的产品量不能超过其自身的供应能力;

式(4)表示仓库配送出的产品量与其从供应商的进货量相等;

式(5)表示所有需求点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式(6)表示仓库i向外配送的物资总量不能超过其自身容量;

式(7)规定了仓库建设数量的上限。

3.计算求解

将企业数据代入上式通过计算可知,选择目前的仓库i1的总成本为10722.86元,配送所需时间之和为1.36h;备选地i2的总成本为14498.33元,配送所需时间之和为1.84h;备选地i3的总成本为9546.40元,配送所需时间之和为1.20h;备选地i4的总成本为10228.33元,配送所需时间之和为1.32h。

4.广西南宁市A便利店有限公司仓库选址方案

根据计算比较分析,选择备选地i3作为公司仓库的情况下总成本最小,为9546.40元,配送花费时间也是最少,为1.2h。所以理论上i3为几个选择点中的最佳点。公司可以考虑将仓库搬到i3点处。

三、优化方案评价

现有仓库i1与三个备选地i2、i3、i4几个方面比较分析如下:

1.交通便利方面:i1处于路段拥堵地段;i2较为偏远,路况不算拥挤;i3、i4均处于大道附近,路况车辆不算拥挤,四周交通网较好。

2.仓库容量方面:i1面积太小,货物容纳量小,商品周转速度快,供应商配送次数频繁,配送成本较高;i2、i3、i4面积较大,货物容量较多,可满足门店货物的需求量。

3.与门店网络的距离情况:i1与各门店的距离较为集中,i2、i3、i4与各门店的距离较为分散。

4.成本方面:i1处于较中心地段,仓库租金成本偏高,i2、i3、i4处于较偏地段,租金成本相对较低。

连锁便利店的物流配送具有商品品种多、批量小、配送频率高、配送网点分散、适时快速配送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企业必须有一个合理的仓库作为后盾。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分析,i3是A公司仓库最佳的选址点。

四、结论

仓库是连接连锁企业总部和各个门店的商品业务纽带,在连锁企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企业物流系统分析中,仓库选址是核心内容,仓库合理的选址能够减少运输成本,降低营运成本,从而提高利润。同时,合理的配送仓库可以使企业物流系统有效运转,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篇9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但统计数据失真却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主要是统计信息化程度不高所致。笔者认为,堵住统计弄虚作假的关健是把握源头数据的准确,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 利用INTERNET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整合企业统计数据资源。用现代科技手段控制统计上弄虚作假的意念,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用电子台帐(statisticalElectronlc BookSEB)方法整合企业统计数据资源的设想,意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统计发展的“数据链”模式。

1、企业统计数据资源状况分析

过去企业为了管理自身的生产、销售、财务和统计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建立了手工统计台帐。统计台帐是根据统计核算和编制统计报表工作的需要。将原始资料经过初步整理加工,按照规定顺序登记的一种帐册。统计台帐有利于积累历史统计基本资料;可以比较全面、系统地为本单位领导及时提供基本资料;便于编制统计报表,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传统统计台帐存在的问题如下:

1.1 落后形势。现在已步人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大量的数据随时随地需要加工和。由于当今统计报表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完全靠手工过录,速度慢、效率低,无法适应各种报表管理工作的需要,特别是传统统计台帐的重要功能是面向历史,与统计报表、企业决策缺乏必要的联系,无法面对社会、企业需求的多样性和变化。由于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管理企业统计数据,使企业统计数据管理出现真空。

1.2 工作次序倒置,许多企业统计台帐形同虚设,传统统计台帐往往记录于报表之后,其数据来源于报表,仅把它作为是历史的记载。或应付工作检查,无形中置台帐于次要地位。它的后果是,台帐的基础工作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强化,使台帐成为无源之水。

1.3 数据过录误差率高。登记台帐据耍抄录大量的数据,抄录过程中难免出现差错,在缺乏有效的校对环节情况下,台帐数据与其它统计记录数据不一致,是经常出现的。由于台帐记录的数据质量受到影响。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和历史性和公信力将会受到质疑。

1.4 不便查询和使用。统计台帐应该成为全方位服务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基础统计资料,查询工作是经常需要的。传统台帐查询起来无疑相当费功夫,查询速度极慢,缺乏联想和引用能力。

1.5 数据记录范围有限。手工台帐记录的数据单位和数据指标个数有限,数据记录面小。主要原因是纸介质和人工使用局限所致。

2 SEB规划方法

用数据仓库观点整合企业数据资源并为决策服务。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SEB分进度SEB和历史SEB两大类,如果将进度SEB理解为当前工作系统,并按进度SEB的规范加以描述,则进度SEB通过一定的运作方式可以产生需要的上报报表,并按特定的要求转换成历史SEB,按照这种模式在网上层层转换,就形成了一条有效的数据链。供各级统计管理部门查询使用。

2.1 数据流规划

SEB的数据流规划应从三方面考虑:第一统计指标的选取要与企业经营决策和统计管理实际相结合,综合指标可以选一些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中间投入、全员劳动生产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投资、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财政收入、出口创汇额、净利润、税收等,同时还要兼顾各专业的特殊指标。第二,原始输入流按进度SEB要求采取集群指标批量采集方式。进度SEB输人流存在于SEB进度指际类中,按数据集市来规划。分类上按时点指标分月度、季度、年初、年末指标,时期指标按指标性质和单位原始记录拥有悄况分别设计。历史SEB输T流按历史指标与进度指标的关系,采取集群指标批量采集方式与导人相结合的方式。历史SEB输人流主要存在于SEB历史指标类中,对历史SEB输入流一旦入库只提供指标过失标记,填列注销时间,并在备注中注明注销原因,不提供更新和删除办法。数据的有效性检查在集群指标批量采集方式中完成。原则上数据上报后进度SEB数据就盖棺定论了,这时系统封锁修改功能,并导人历史SEB中。如果数据箱要调整,可以在下个时点进行,并要覆盖同期历史SEB数据。第三,输出数据流设计要体现多样、灵活性。能通过定义指标子集和数据切片、数据切块、挖掘等方式提供分析和向上级统计部门报送统计报表能力,避免重复抄录工作。特别导出统计报表上是保证SEB数据一致性的重要措施。

2.2 系统功能建模

星型模型是一种使用关系数据库实现多维分析空间的模式。它由事实表(大表)以及多个维表(小表)所组成。SEB的星型模型将各种统计指标按统计报告期(月度、季度、年度)形成多个维表,为企业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检索能力。在事实表中包含了企业各报告期全部经营活动数据。而维表可以看成一种窗口,透过它用户可以分析企业数据,维表中包含有支持商业运作的相关项的文字说明。维的设计提供了维的属性的定义,这些屑性狠丰富。

数据挖掘是SEB的重要功能,比如我们通过指定品和年度生成包含销售量和利润增长指标的三维表,还可以通过向下钻取功能获得产品及围绕其产品的其他附件产品的销售;再向下钻取,获得企业其他产业活动单位的销售情况等。

篇10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经济学学科意义上的票据是指由出票人签发的、约定由自己或者自己委托的人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持票人的有价证券。广义的票据泛指各种有价证券和凭证,如债券、股票、提单、国库券、发票、契约等等。清水江文书是贵州省清水江中下游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珍贵民族民间文献遗产,其种类及内容主要以山林、田土买卖和租佃契约为主,还包括纠纷调解、分家文书、判决、官府文告、委札以及碑文和成册的帐簿、稿本、家谱等。清水江文书是典型的贵州地方少数民族票据,是居住在清水江流域一带苗族、侗族进行林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票证的历史见证。

票据之票据

人类的经济交往从最初的实物交换到货币交换的过程,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标志。纵观货币的发展史可见,货币的种类多样化,有刀币、布币等等价交换物来体现出物的价值。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人类经济交往的不断进步,票据随而产生,给人们在经济交换的过程中带来很大的便利,也成为人类经济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票据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实物凭证,记载和表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特点。清水江文书作为贵州少数民族典型票据,对文书票据的收集、整理、研究成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反映了苗侗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及民族文化的交往,为民族经济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提供详实而丰富的研究史料,也是少数民族票据研究的重大发展。

清水江文书的产生及内容

清水江文书又称“锦屏文书”,最初以“锦屏文书”命名是因为地域的缘由,随着地方政府及学术界的推动,锦屏文书的流传区域是一个扩大化的文化空间。众多学者一致认为文书是以清水江流域为文化中心扩散开来的文化事项,一种文化的传播是由中心向边缘地带进行信息的传递。因此清水江文书涉及的地理区域是一个很大的文化空间范围,主要是以清水江下游为中心,包括清水江中上游各县及都柳江流域和舞阳河流域相毗邻地区的各县(市)区,占黔东南州所辖16县市的半数以上。

根据当地档案部门及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清水江文书多数为清代和民国时期,最早涉及到明代时期的历史文化遗物。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边缘地带,也是经济后起发展地带,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的聚居形成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国的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有利的推进民族地区的发展。现今发现的清水江文书是用汉字书写的各种凭证,也是极具研究价值的票据。明朝时期贵州开始建省,清代,国家王朝开始加强对贵州地区进行管辖。清水江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杉、松、楠、樟等木植提供较好生长条件。随着清政府统治势力的不断深入,促进了清水江地区林木经济的发展,给清水江流域带来极大的财富。苗族、侗族原来没有文字,后来国家对其进行识别,依据苗语、侗语的发音特点才创制出现在的苗文,侗文。在交易的过程中,出现了“山客”和“水客”①之间的交往,当地的苗族、侗族同胞是不懂汉字的,随着林木交易的发展。苗族、侗族村民请汉族人或者有经验的苗侗精英人物来给他们拟定这一系列珍贵的文字凭据,因而才能以文字的形式传承至今,成为当时苗侗村民与外界交往的真实凭据,承载着当时苗族侗族人民经济生活的文化烙印。

在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人们都是生活在有着契约的社会中。契约意味着秩序,社会没有一定的秩序就会乱套,每个公民都拥有一定的契约权利和义务。从广义上的票据定义来看,清水江文书实质上就是一系列的契约文书票据。内容形式主要有卖契约、租佃契约、诉讼文书、婚书( 休书) 、典当字、账簿、书信、族谱、宗教科仪书等珍贵的民族文化产物。

多维视野文书票据文化的研究

清水江文书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为学者提供较为珍贵的研究史料。是为各种交叉学科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便于学者加强对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层研究。

中山大学张应强教授认为,清水江文书的发掘研究为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研究提供有利的基础和条件,以清水江这一文化区域的建构,很好的反映出区域内各族人民的经济发展状况,倡导以一种文化区域概念来加强对清水江文书的研究。民族区域经济的研究也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差距。对早期清水江流域的经济文化研究,便于今后借鉴成功的经济发展经验,同时也推进民族经济研究的新方向,寻找为一条符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子。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长期的发展规划,在对清水江文书的整理过程中,学者们不难发现在文书中有许多苗族、侗族有关保护林木的契约规定,以一定条款加强对村寨及山野古树的保护。清水江流域这一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为黔东南地区增添了亮点,反映出当地苗族、侗族、汉族等民族对生态发展的认识,村民懂得如何利用河水、山水对林木及稻田进行灌溉,针对不同的土壤环境种植不同的树种,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生态维持系统,为其他地区及城市的生态建设提供借鉴的经验。

文化是人的一切行为方式的表达,表达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人类学的对文化的建构,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文化的发展规律。清水江文书事实上也是人们对苗族、侗族及各民族文化产物的一种文化区域建构,可以理解为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诉求与表达。各种契约、字据、凭证的出现,是苗族、侗族人民对生活的认识表达,通过契约文书的形式来展现。

总之,清水江文书的研究不仅是对文书的收集研究,还是对苗族、侗族深层民族文化的研究,对整个清水江流域经济的研究,同时也是实现贵州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对清水江票据文书的研究,也给少数民族票研究提供了多维度的研究视野,开拓了票据研究的新方向。

注解

①清水江木业市场的主体是“山客”,即沿江两岸木材的生产者、拥有者和销售者; “水客”,即省内外木材的采购者、经营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