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5: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

篇1

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第五课“和同为一家”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历史知识点相当庞杂,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将纵横相连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使之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两个表格。

这两个表格不仅涵盖了整课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不仅有利于老师教,而且有利于学生学。尤其在记忆表格的时候,要求学生第一竖栏要按照顺序记忆,表格一的册封帝王一栏除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唐太宗所为,其他的都是唐玄宗的主要事迹。最后一竖栏的时间两个7世纪、两个8世纪;表格二的政权栏,辽、西夏和北宋并立,金和南宋并立;时间栏辽、西夏、金的建立时间分别是10世纪、11世纪、12世纪,北宋的起止时间960年到1127年,同时1127也是南宋建立的时间;通过比较称谓栏,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三个太祖即辽是辽太祖、宋是宋太祖、金是金太祖;议和条款栏的相同点都有送岁币。通过以上的两个表格,唐和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北宋南宋时期的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情况一目了然,虽然内容很庞杂,关系很复杂,但是通过运用表格将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比较,把握规律,对学生而言,不仅强化了记忆,而且避免了知识点混淆;不仅理清了线索,而且简化了关系。

二、简化历史事件,构筑完整印记

借助图表,可以帮助学生简化历史事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调动视觉功能,构筑对历史事件较完整的印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第四课“唐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

通过这样一个表格,学生很容易了解到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而为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唐朝的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三、同类比较、强化记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相似的知识点相当多,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相似而不同的识记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弄清以至于把握它们的差异点与相同点。而表格更是一种分类比较,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例如:唐朝的三位诗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明清的四大古典小说,虽然分布在同一课,但是内容比较相近,极易混淆,为此我设计了三张表格,如下。

通过以上三个表格,把文学艺术方面比较相似的历史知识点进行了比较,不仅把杂乱的知识点进行了有序梳理,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而且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对比强化记忆,减轻课业负担。

四、归纳总结,提高综合能力

归纳总结是把同类型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性和相似性,并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该找出各种相同性质的或相似性质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利用表格归纳列举出来,由点及线、由线及面。

以上的三个表格涉及了八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点,时间跨度非常大,同时也散乱地分布在书本各个章节,讲授新课的时候,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综合复习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张冠李戴,所以全面掌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过以上三个表格,将繁杂的历史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了,一目了然,不仅便于对比记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篇2

历史学科教师要根据引入的内容去理解编者的意图,许多引文里面包含了一些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可借势发力精心设置问题,通过全体学生的广泛参与,为课堂高频率的师生互动埋下伏笔。

初一教材上册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引入部分的内容是讲述的商鞅为保证在秦国成功推行变法“立木为信”的故事,编者之所以安排这部分引文,一是商鞅变法既是本课的内容又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对商鞅变法有个初步的认识进而有效记忆,起到先入为主的目的。

我在课前让5名同学排练了小品《赏他五十金》,然后在屏幕上打出6个问题:

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处在什么时代?

2.这个时期突出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3.商鞅通过“立木为信”是想说明什么问题?

4.那个时候的变法很多,课本为什么重点讲商鞅变法的内容?

5.如果你当时就在商鞅身边你该怎么做?

6.商鞅变法能成功吗?

学生通过小品的引导形成了活跃的思维,6个小问题稍做思考都能迎刃而解,在这种问题构建的情境下,教师自然而然走进新授课的讲解。

二、部分引入的内容为传闻或者是小说,教师通过对引入的判断与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可信性评价,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及逻辑推理能力

一部分教材的课前引入的是传闻或小说,编者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通过与真实历史的比对,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对于这样一部分引文教师要通过与全体学生的内容剖析,提炼反映的真实含义,把握编者的真实意图。 转贴于

在初一历史下册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引文的内容是隋炀帝为去欣赏一种叫作琼花的花草而费尽大隋朝的人力物力挖掘了大运河,刻画了一位穷凶极恶的暴君形象。如果学生带着这种印象去学习正文的内容,往往会造成学生对史实的误解与偏差。我先让一位同学起来朗读了引文内容,依据编者的真实意图和同学们共同分析引文内容反映的真假与否。首先教师向学生说明它只是个传说故事,然后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认为隋炀帝为了观赏琼花而修建大运河的理由成立吗?如果不成立,编者这么引入的目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有点难度,教师可采取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而使学生可能产生的误判得以更正,得出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真实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篇3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主动学习”、“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皮连生认为,“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有能动性、独立性、有效性和相对性等特征。“自主学习”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能学”“想学”、“会学”,即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此外,还要有学习毅力,做到坚持学。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努力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导演,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会学习”。

第一,研究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生有机统一。在自主学习中,课堂教学目标既要有教师预设的部分,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所以要精心设计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多层次发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让学生感到“我能学”,树立对学习的信心。例如,在学习初一下册十八课《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中,在学生了解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含义后,设计了以下环节:①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会产生什么不同的结果?②查阅词典“乐极生悲”的解释。你看到了什么?③介绍徐悲鸿创作《奔马图》的背景。你又看到了什么?④你得出了什么结论?通过第一问,学生明白积极情绪会产生积极的结果,消极情绪会产生消极的结果。由第一问、第二问知道积极情绪也会产生消极结果,消极情绪也可能带来积极结果。对比第一问和第二问、第三问,学生了解了两种情绪的结果会相互转化。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的分析,理解了情绪划分的相对性。

第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是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分野,有学习兴趣和动力,才能做到自主学习。政治课的内容相对枯燥,教学中通过社会新闻、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疑是一个好的途径,而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比较好的做法。在学习初一下册二十三课《不以规矩,难成方圆》中,展示了一串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学生数字,向学生抛出了以下问题:①以本校本班为基数,死亡的学生相当于多少个学校?相当于多少个班级?②可能是什么原因引发了事故?③给我们什么教训?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在情景问题的推动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学习,而且很有兴趣,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获得了积极的思想和做法。他们深深地体会到生活中必须遵守法律、道德等共同的社会准则,有规则意识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同时,上课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变换方法和要求。对内容较简单新授课,采用自学解疑为主的教法:设计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明确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训练巩固――反思总结。对难点知识的新授,采用探究发现为主的方法: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互动,合作探究――分析总结,形成新知――训练检测,巩固反馈。对内容较乏味的新授课,采用讲练结合为主的方法:展现新知,梳理知识――巩固训练,加强理解――作业纠错,思考感悟。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77-03

基于问题学习历史,是国外新兴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是我校正在重点研究的一个教研课题,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问题为核心导入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析和解决问题”;以问题研究成果――“隐性知识”呈现学习效果。近年来,本人积极尝试和运用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为什么要基于问题学习历史,如何基于问题学习历史”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一、什么是初中历史学习中的问题

1.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以书面文字、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表述的知识,即显性知识;另一种是未被表述的知识,或者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即隐性知识。

在基于问题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收获显性知识,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把学习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也就是说,知识在学生间传播,学生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将其用到学习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

2.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在基于问题学习历史时,每节课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年代等,学生必须通过问题研究掌握的知识是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通常是指历史课本文字没有直接表述,而实际上隐藏在显性知识中的知识。根据现代心理学派对知识的分类,隐性知识主要包括“为什么”、“还有什么”、“怎么样”等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如历史经验、启示、策略、思维方法、爱国思想情感等。毋庸置疑,这些都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甚至是更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基于问题学习历史的原因

历史教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教学要完成三大教学目标: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基于问题中学习历史时,学生一节课要掌握的显性知识,通过预习、阅读、教师指导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而教材中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找一找”、“阅读对比”等隐性知识,只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交流,同样能殊途同归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要倡导以历史问题为抓手,以问题探究为重点,紧紧围绕问题来开展历史学习。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研究性的学习能力已是教育界之共识。“知识在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荣•扬(Ron Yang)曾形象地比喻说:“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学习历史时,除了让学生吃到果实,尝到甜头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探寻“果实”是怎样成长的,这样的成长过程对后世有何影响,对今天的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如何基于问题学习历史

1.基于问题学习历史必须挖掘历史学习中的隐性知识

(1)认真研究课本显性知识,这是基于问题学习历史的首要任务,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教材文本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在对显性知识准确、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思考“为什么?”、“怎么样?”或者“说明了什么?”等,有利于师生吃透大纲,弄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然后进一步产生学习探究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来提,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但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所提出的问题要清晰,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既要融合教学大纲的知识,又符合本节课的学习宗旨,有利于全面落实三大教学目标。

二是所提出的问题应有层次感,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如果一下子就给学生“下马威”,“问”倒学生,不但会浪费时间,也会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消失殆尽。

三是所提问题或者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吊起学生研究问题的“胃口”,所提问题要有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找准教材中的关键词,巧设问题,培养阅读和分析能力。如:七年级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第15页写道:“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那么在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关键词挖掘出潜在的隐性知识有三点:

一是“统治”一词,唐玄宗的统治:①重视吏治;②重用贤才;③发展生产;④戒奢从俭。

二是“全盛”一词说明什么,说明唐玄宗前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唐朝都进入了鼎盛时期。

三是“前期”由此可以扩展学生唐玄宗后期统治的思考和理解,后期他贪图享乐,不理政事,重用奸臣,朝政混乱,导致安史之乱。

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学生基于问题探究到了其中的隐性知识,“成由节俭败由奢”,从挖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见到了“庐山真面目”。

(3)研究、阅读历史图表,从中查找藏身其中的隐性知识。新课改后的历史课本,配置了大量的历史图画、表格。这些图表用独特的图表语言表述了丰富的知识,用以展开说明或强化课本文字内容,常常弥补了正文的不足。在基于问题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发动学生充分研读教材上的插图,从这些图表的内容上深挖隐性知识。

如在讲述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在叙述唐对日本影响时,有两幅货币插图,见图1:一幅是唐朝的《开元通宝》,一幅是日本的《和同开》。

图1

这是两幅性质相同的插图,放在一起本身就是教材的一种比较创意,教学上就可以顺其自然,利用这两幅图充分展开对中日文化影响的比较学习。

如我们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以下问题:①两种钱币的形状相似,说明了什么?②从两种钱币上面的文字,你读到了什么?

在学生充分研究、讨论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为学生指出以下几点:①从两种货币发现的地域分布之广来看,说明当时中日贸易往来频繁,以至在日本本土通行大量中国货币。②从两种货币形状看,日本受中国圆形方孔钱的影响,也说明日本思想上深受中国天圆地方观念的影响。③从钱币文字看,日本文字深受中国文字影响,日本文字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是在参照汉字的基础之上创制出来的,并一直沿用至今。④从钱币文字的书写来看,可以说明日本人深爱中国书法艺术,且深受中国书法影响。⑤从钱币的制造来看,开元通宝是采用的范铸法,和同开的外轮与开元通宝相同,铸法一致,说明日本手工铸造业受中国影响。

通过两种货币的比较,以小见大,窥斑见豹,从中可见日本在思想文化、经济政策商贸、手工业等方面深受中国唐朝的影响,当时日本是在全方位向唐朝学习。

这种有益的问题比较方式,着眼于挖掘教材内容的隐性知识,引起学生对教材上一字一句、一图一表的重视,培养了学生敏锐地观察能力,为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激发其历史想象力,拓展其积极地发散性思维。

(4)由此及彼,基于问题将历史知识横向迁移。许多历史知识,在此处是隐性知识,可能在彼处则为显性知识,反之亦然。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解读历史。如科举制度的影响:一是改善了用人制度,二是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促进了唐诗宋词等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初一课本下册第19页中是标准的显性知识。但在第18页“动脑筋”中指出:“明经考试是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默写出来,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考试”,其中隐含了“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不利于读书人发挥,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等不利影响”,这就是课本中的隐性知识。

(5)触类旁通,纵向比较,基于问题发掘隐性知识。新教材在编写上打破了传统体例,摒弃了传统历史教材以时间为序编排的体例,使各章节历史知识点跨度较大,因果联系不明显。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厘清线索,通过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相近、相仿的内容进行对比,探索和发掘其中的隐性知识。

例如,在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完《贞观之治》后,联系七年级上册《汉武帝的大一统》我们可以设计问题,请学生比较“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让学生去比较两位皇帝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相同做法,从而得出结论:两位明君都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重用贤才,以身作则,提倡节俭,因此都使国家出现了繁荣局面。学生在基于问题学习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发掘隐性知识,同时对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了很好的复习、运用和联系。

(6)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互动、探究问题中分享学习乐趣。在基于问题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如果单靠个人的力量,往往不能独立完成;或者即便能够完成,对很多问题认识也不够全面,往往需要通过在群体交流、互动启发,在合作中相互碰撞,使大家共享知识,共同提高。学生通过探讨问题,一方面能对以往所学知识点进行回顾、复习,另一方面又对前后知识进行多维度的联系,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通过反复的问题,不断的链接,全面牢固地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达到经久不忘的效果。

因此,教师之间要互助合作,相互探讨,对教材潜在的问题形成统一认识。我们“提倡教师结对子”、“提倡集体备课”、“提倡教学资源共享”、“提倡拜师学艺”、“提倡互带互教”,为教师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做好很好的铺垫。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从书本上学习,多思多想,鼓励学生从信息资源交流中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前“带着问题预习”,上课“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后“带着问题复习”,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变得主动、轻松与高效。

2.基于问题学习历史应注意的问题

(1)要避免脱离教材。发掘隐性知识要避免走入误区,避免脱离课本另搞一套。要求学生对课本一要读懂,二要读精,三要读深。要读懂课本中段与段、节与节、章与章、图与文之中一些内在联系,挖掘历史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寻找历史事件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外因与内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等。

(2)要注意合理分组。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小组成员进一步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形成各组的答案,并由小组长在讨论后形成书面材料进行汇报。也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这个问题上网查找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但可以确保学生人人有事干,而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困生”也闲不下来,也忙着上网查资料,也敢于在与同学的合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活跃课堂气氛。

(3)要定位好教师的角色。教师要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伙伴”、“内在情景的引导者”、“想象力的激发者”。要引导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不把教师的讲解当成唯一的、标准的答案,生搬硬套。要引导学生不断发言,主动参与讨论,防止“冷场”的局面出现。另一方面

又要防止学生讲“题外话”,海阔天空胡扯一通,防止课堂出现“一盘散沙”的现象。

(4)要鼓励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结果,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基于问题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地位与作用》,见图2。

篇5

一、如何读目录

学生读书,往往忽视读目录。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目录,目录是一本教科书的骨架。因为它体现了各种社会形态的递进和更替,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表明了每种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客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过程。如《中国古代史》上册的目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奴隶社会的四个分期: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西周,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通过读目录,使学生掌握章节结构,把握总的线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如何读课文

教材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其中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文是阅读最重要的环节。

1、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有的放矢

阅读前教师对课文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巧妙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的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因为有思考题材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难点,启迪学生思考。例如讲“”时,我先提出了以下问题:“”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是什么?学生阅读后基本上能在课文相关的地方加注”“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要点。又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又提出了以下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地点、标志、主要交战国、主要战场、最残酷的战役、结果是什么?学生带头这些问题阅读,便于抓住重点,去粗取精,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化繁为简,课上便于理解,课后便于复习,同时,教师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2、阅读与思考并举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读书要进行思考,读书是手段,读出问题、归纳知识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才是目的。如在讲到《幕府统治的危机》时,课文写到:“在古代,日本的最高统治者称天皇,从12世纪起,一些武士出身的人建立了幕府。”学生们通过思考读出了问题:什么是“幕府”?应怎样理解?学生在读书中逐渐读出了问题,表明这样做既增加了读书的深度,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3、粗、精读相结合

教材的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在读的过程中,课文中重点内容(正文)要求学生精读、细读,要逐句、逐段,反复阅读;要求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突出重点;对生僻字、词、人名、地名等要准确识记、不写错别字;对一些过渡性内容、课文补充的小字内容学生可以粗读。

4、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常常分散在若干章节,读书时要从各章节中抽出相关信息按需要进行整理归纳。如讲到世界近代历史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事件”。对这样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如何读地图

历史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之下。历史地图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现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所以,地图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会学生识读地图,到图中去找寻历史知识,借助地图掌握历史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读地图呢?

1、做到史图结合。课改后的教材配有大量的历史地图,学习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如讲到郑和下西洋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要注意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把下西洋的出发地点、途经的地区及到达地区等落实到图上。又如,讲清朝前期的疆域时,指导学生结合《清朝疆域图》,将葱岭、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太平洋、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南海诸岛七处落实到地图上的西、西南,北、东北、东、东南、南七处方位,这样,便于学生的识图记忆,做到史图结合,使学生既掌握时间概念、历史史实,也具有了空间概念。

2、读图时要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历史上的地名与现在的地名往往不同,而且所属地也未必与现在同名同区,所以读历史地图时要注意这些变化,要将要求掌握的且不容易记忆的地名“今天化”。例如,涿郡、建康、余杭、临安、天竺、新罗、大食等地名同今天的地名对照,因为学生对今天的地名较熟,方位比较清晰,容易掌握,才不至于混淆。古今对比,便于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3、读图时读出地图中的隐性知识。例如,在读初一新教材下册中《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时,从图中可以看出中俄东部边界线,而这些内容课文中并无文字说明、记载,却隐含在图中,此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这些隐性知识并掌握。又如读封建社会历代疆域图时,指导学生对比,发现其中的变化。从秦朝到清朝,疆域是在不断地拓界,说明中华民族是在不断发展壮大。再把清的疆域图同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比较,可以激发学生从地图变化中,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了解近代中国经历的割地赔款被外国侵略的屈辱史。

篇6

为此,近几年,我尝试了几种类型的教学: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放手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认知、心理等诸方面因素和学校各年级实际情况,初一下学期开展实践活动课比较理想。我通常以“史海行舟我”为活动课题目,选择中国古代史第二册第七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作为活动课内容。因为此课内容学生比较熟悉,材料易于查找,积极性高,影响面大。课前教师需要精心组织,加强指导,给学生充足时间准备。学生自选框题,教师导演好学生。教师公布评价标准,采取学生自评,加教师五名评委,发给评价细目表,按名次记入。排出班级和年段名次,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总结,列出每班第一名和年段前三名通报表彰。通过此种活动课,使学生由主体地位转变成主导地位。学生把讲台当成舞台,有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艺的天地。他们心态充分放松,个性得到张扬,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实践活动课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刺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又如:我用活动课处理中国古代史第二册第十三、十四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二)两课时放在一起,采取四人一组,自愿组合,按诗书画印四方面的特长和爱好合作学习。利用一节课时间每小组完成一幅字画,进行创作体验。另一节课进行评价作品和研讨创作感受。

通过此次活动课,我发现了一批有特长的学生。有的在书法、绘画或篆刻方面有一定功底,有些同学则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大潜力。活动课使学生受到启迪,师生达到共识、共进、共享,进一步领略了学以致用的真谛,实现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学生和教师之间得到共鸣。

二、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细,若教师按部就班一一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交由学生处理,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

如学生将《和同为一家》(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课)中“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文成公主入藏”,路途漫漫,留念依依,学生在表演中大胆创新,再现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青海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时是唐与吐蕃的分界地,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唐太宗特地为她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让她思乡时使用。文成公主途经这里,举目四望,草原空旷,杳无人迹;拿出宝镜东望,长安城繁花似锦,不禁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镜。一位思念故土,却又能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文成公主形象栩栩如生。这一剧情的安排,既尊重了历史,又融入了丰富合理的想象。整个历史短剧流畅、生动、活泼、有趣。大唐皇帝气度非凡,胸襟宽阔,以汉藏两族关系为重,不乏泱泱大国的风范;吐蕃赞普热情豪爽、豁达朴实;文成公主善良美丽、感情细腻真挚。这些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真实、可信,丝毫不矫揉造作。

历史短剧全部程序由学生自己制作完成,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深入挖掘教材的每一份资源,强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内容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精神的活动方式很多,关键是我们教者应善于钻研,善于引导。即使在课堂教学中也有许多资源值得挖掘。例如:中国的古明层出不穷,这些发明分门别类、不一而足。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适当取舍。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发明;二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发明与创造。生产工具的使用水平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重大的科技成果可以跻身于世界,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在讲汉代农业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时,主要结合实际讲述了桦甸市公吉乡下甸子村左会计不懈努力发明并改进播种器的事迹。我突出主题,深入挖掘左会计持之以恒、勇于探索的科学首创精神。新播种器的问世方便了农民,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左会计的财源滚滚而来,由一名外来户变成吉林省著名的农民企业家,2009年的年收入超过千万元。学生听后感触强烈,大有今生今世不发明创造点什么誓不为人的豪情。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特长,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艺的平台,在实际中得到锻炼,他们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篇7

一、背景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有效利用,是本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还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功能,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为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二、目前历史与社会学科不被重视的现状分析

1.社会学科的地位低下,教师积极性减弱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中考、高考备受人们关注,就我县普高招生形势看,社会与思品学科在中考中以100分折半计算。因此,在学科中因分值少而地位较低,学校不重视,班主任向学生反复强调语、数、外、科四科的重要性,七年级社会学科更显得卑微。由此,教师积极性减弱。

2.教材内容与课时的不相统一

初一社会课教材内容涉及许多社会、历史和地理知识,而根据浙江省课程设置要求,周课时为三节,因而造成教材内容与课时不成比例,教师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3.学校师资不足,备课组力量单薄

目前农村、县城初中社会学科师资仍配备不齐,有些是年纪大了转为社会或思品学科教师,还有部分是学校领导为了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学校管理上而转为社会或思品学科教师。备课组力量薄弱,教师思路不够拓展,课堂效率低。

4.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渠道狭窄

社会学科因周课时少,只有三节,因此教师任教班级多,任务重,我校大部分社会或思品教师要任教五个班级,教师备课精力少,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学生学习渠道狭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如果不改变这些现状,长此以往,会导致恶性循环,学生学习兴趣淡漠,教学效果欠佳。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那么,如何创设高效课堂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开发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从而真正凸显高效课堂。

三、开发有效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以往的专业发展主要集中于教学和教育手段、方式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首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然后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

四、开发有效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应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历史活动课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开展活动课要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出发点,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活动过程中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还要注意方案实施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兴趣产生的影响。

2.主体性原则

活动课强调学生的活动,即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组织、指导、示范的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法,自主地开展活动、参与活动过程,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活动成果。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3.实践性原则

历史活动课要具有实践性、操作性,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使学习过程与社会实践过程融为一体,成为发挥其潜能的广阔天地。因此,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社会交际等多种实践机会,如搜集、阅读、调查、动手制作等生活化、社会化的具体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4.合作性原则

历史活动课当然要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属性,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因此,历史活动课必然带有较大程度的综合性。在开展历史活动课时,除了注重本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应该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充分借助其他学科,如语文、劳技、美术、音乐的知识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形成历史意识和方法提供素材和契机。

五、开发有效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的实践

1.挖掘乡土资源,让教材内容贴近生活

乡土资源能给人以整体感、纵深感,它让学生感觉到:每一个历史阶段,家乡都有与社会历史发展这条主轴相呼应的事物、事件,家乡历史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家乡是融合在中国历史社会乃至世界历史社会这一大背景之中的。社会历史是家乡生存发展的大舞台,它能为课程教材做补充,能丰富教材内容,活化课本知识,让学生贴近生活,更多地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笔者将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与家乡历史有机地穿插在一起。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时,我将事先拍摄的我所居住的小区的一些照片和配上对小区的位置等进行介绍的录音,播放给学生看:

学生好奇地观赏着、聆听着,等介绍完毕,我问:“这是什么地方?”“谁住在这儿?”学生高兴地猜着,当有一学生高声回答:“是老师家的小区”时,全班学生盯着照片更仔细了。

抓住七年级学生想了解老师的好奇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带入社会学科的课堂,活化课本知识,让学生贴近生活。

上完新课,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叫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家乡画面介绍自己的家乡,结果学生的作业认真得令人意外,有的用比例尺画出来,有的用图文画面介绍,有的用照片,班里有一位家里条件较好但成绩一般的男生竟然在家长的帮助下拍成了录像。下面抽出了学生拍摄的几张家乡照片和家乡介绍。

教师在第二节课上展示了学生的家乡画面,让学生无比兴奋和激动。挖掘乡土资源,使他们在初学时就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打开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从而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开了好头。

2.收集生活素材,让学生身临其境

由于初一课时紧,教学内容多,学生对一些社会、历史、地理知识了解不多,教师常常简单地展示一些课件和现有图片进行教学,看上去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学生只是一知半解,而且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总是注意收集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更有趣地学会课本知识,有利于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时,课前我把和同事在台北101大楼前拍的照片展示给学生,他们大喊一声:“哇……”紧接着,“老师,这是哪里啊?什么时候拍的?怎么去的?”一连串的问题,我让他们猜,有人猜是上海,还有的学生说是迪拜,一个个猜个不停,我马上补充提示“与今天的课有关”,话音刚落,很多学生大声吼道:“这是台湾,是台北101大楼。”然后,我再展示出第二、第三张照片,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今天的课堂“认识宝岛台湾”中。

3.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合其他学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上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生动形象地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性,能为课堂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课“山川秀美母亲河”时,一开始上课,我就利用多媒体呈现视频――黄河的壮观景象,同时预先将《黄河颂》的配乐诗朗诵播放给学生听,使学生视觉与听觉交融在一起,欣赏着磅礴浩瀚的滚滚黄河水,感受着母亲的气势。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然后,我关闭原声带,叫学生跟着音乐看着画面齐声朗诵,拉开了课堂的序幕。学生带着高昂的兴致上完了整堂课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整合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更加丰富了学生的综合知识。

4.利用教师资源,发挥教师个人特长,营造师生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给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某方面的个人特长,展示出个人魅力,让学生因为你的特长展示,对你由衷地产生好感,从而对你的课听得格外入神。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西北地区、丝路明珠”“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这两课时,我首先放了斯琴格珠、臧天朔唱的视频《我们新疆好地方》,一下子把学生拉到了大西北广阔的草原,那具有民族风情的好地方。第二遍,我请学生一起拍手,我大声地跟着视频唱。在学生的节拍下,我越唱越来劲,干脆载歌载舞起来,这可乐坏了学生,他们的掌声雷鸣般地响起来。见大家意犹未尽,我就请了两个男生、两个女生上来,跟我一起学左右移脖子的动作。见他们学得像,就竖起大拇指,用维吾尔族语言夸他们“亚克西”。学生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心里充满了对大西北的憧憬与向往,因而学得很投入。上第二节课时,我又播放了关牧村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学生又叫起来,让我唱,我就给他们展示了一下。我告诉学生,我的老家是新疆,我很喜欢关牧村的女中音,我最爱吃吐鲁番的葡萄。以后有机会,我带你们去我的家乡,不少学生当即表示要去新疆。这样引入,一下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上完了这堂课。

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全面的素养,在教学中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彰显个人魅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课堂效果。

开发教师资源的渠道有很多,我还充分利用备课组教师资源,利用空课时间虚心倾听备课组其他教师的课,吸取他们的教学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为丰富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

5.开发学生资源,挖掘学生潜能

(1)设计实践作业,凸显学科实践性

历史活动课具有实践性、操作性,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使学习过程与社会实践过程融为一体,成为发挥其潜能的广阔天地。因此,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为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社会交际等多种实践机会。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时,向学生介绍绘制小区平面图、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知识后,设计一项实践作业:分组实地测量教室、黑板的大小,然后用比例尺画出平面示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通过这次实践作业,教师让学生思考突破教学的难点:比例尺大小画面所反映的情况有何不同的教学。让学生量出教室(包括课桌、讲台)与黑板的大小尺寸,而后画出两幅同样大小的比例尺示意图,让学生比较两幅图的比例尺。(教室比例尺小,黑板比例尺大)之后得出结论:教室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围大、多(如那么多的课桌,还有讲台),黑板的比例尺大,表示的范围小,但表示的内容具体清晰。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设计课外时间作业:分组实地测量学校围墙、教学楼、宿舍楼、餐厅大小尺寸,将班级学生分成六人一小组,完成后,将好的作品进行展示,任务布置后,学生欢呼雀跃,但到了实地操作时,学生碰到了不少问题。

教师趁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了思想疏导,要体现团队精神,一种知识学会与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出来。通过实践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历史与社会这一门学科,真正体会它的实践性,实践出真知。

(2)开展“故事王”大赛,搭建展示自我平台

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挖掘课外资源,延伸课外学习时空,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小故事大王”大赛活动。操作方法:让学生根据七年级历史课本相关的内容,通过不同渠道,如课外读物、网络或听亲朋好友、长辈等寻找有关故事。先让学生各自做好充分准备,在各小组内进行选拔赛,各组选出两个优秀故事,参加决赛。另外,各组选出一名评委。比赛一开始,场面就有点招架不住,十分热闹,竞争相当激烈,经过角逐,最后,七(3)班杨毅(化名)的《金牛开出富春江》赢得了阵阵掌声,获得第一名。

这次比赛,我不禁感慨:教师不能低估学生,只要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他们将会带给我们的是惊喜和讶异。

(3)创编学生刊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教学中必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教师常常忽略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学生资源与学生同在,只要面对学生,教师就拥有这些资源,无论是课堂教学、小组活动,还是个别辅导,随时随地可以加以利用。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指导和帮助。

例如,将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合作,编写历史刊物,四人各发挥自己的优势。擅长布局设计的搞小报设计;擅长电脑的负责找资料、选资料;擅长绘画的插图画画;书法好的写标题、抄内容。发动全体学生进行评论,评选出优秀作品(如下图):

然后将各组选出的优秀小报进行整理,装订成报刊,发放给学生,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也成了报刊的一部分,欣赏着自己的劳动产品,无比开心,对出报刊的热情就会更高涨。

这样做,一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此外,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与锻炼,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还在成果面前分享到了成功的快乐。

(4)学生命题试卷,有助查漏补缺

教师用心开发课程资源,这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讲过的知识点经常掌握不了,经常犯同样的错误,归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除了课堂以外,平时从来不去对错题、知识点进行回顾、复习。针对这一困惑,我决定让学生互相命题,命题内容主要是自己常见的错误,或者重难点知识点,命题形式多样化,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判断题,或是填图题,甚至可以是简述题等。学生对这一活动非常认同,翻阅课本、练习册、练习卷等资料,将自认为是难题的整理成试卷,让其他学生做,效果颇佳。

这样,学生不仅查漏补缺,巩固了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进步,而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培养了创新能力。

六、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本人对2012届所教的班级学生(总人数:98人)就喜欢程度和成绩进行调查及分析,见下表:

由此可见,有54.1%的学生对社会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应的有51%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只有17.3%的学生对这门学科丧失了兴趣,所教班级居学校平行班首位。

七、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探究,挖掘了一些普通而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收集,可以装订成册,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我,增强自信,体现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能为今后的学习提供素材。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资源,在学生做实践作业和其他科目发生冲突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做到既保持学习兴趣,又要合理分配时间,平衡各科。

参考文献:

[1]韩震,朱明光.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

[2]王建新.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案.新课程杂志社,2012(07).

[3]雷鸣.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03).

[4]任鹏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04).

篇8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88-02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川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学习主题第12课。通过三大反侵略事件,反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史实,同时也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为近代史上中国现受西方国家埋下伏笔,所以本课在体系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内容上来讲是初一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外来侵略的历史,并涉及到三个国家,三个英雄人物,三件大事,头绪较多,但是这三个标题内容具有共性,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戚继光抗倭中的台州之战,记住郑成功的时间和中俄雅克萨之战后签定的《尼布楚条约》,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理解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和郑成功的历史意义。理解本课的反侵略斗争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清朝前期得到巩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三个子目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表格归纳信息的能力。

通过视频学习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培养学生从不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总结归纳能力。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讨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创设郑成功的情境,培养学生听、说、读、演的能力。

通过材料分析郑成功的背景,使学生掌握分析材料,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中俄边界示意图》,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通过类比,归纳,理解民族英雄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不畏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台湾自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

难点;概括战争胜负因素,正确理解“民族英雄”的概念。

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知识储备:课前习本课内容,搜集戚继光、郑成功的资料,排练情景剧,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阅读归纳 创设情景 合作交流 启发引导 比较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黄岩岛》相关视频资料,展示日本事件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生:观看视频和文字资料后,说说菲律宾和日本的做法是一种什么行为?

教师:菲律宾和日本的行为无视历史,公然侵犯我国,是制造国际争端别有用心的阴谋。在历史上这样的侵犯甚至是侵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我国在明清时也曾遭到了外国对边疆地区的入侵。那当时的政府是怎样解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设计意图:通过社会热点问题,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自主学习,预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注意阅读方法和习惯的要求与训练。

学生:1、看书勾划知识点并完成配套练习册的填空;2、小组交流交答代表发言。

(三)自学检测,巩固基础

教师设计表格,引导学生当堂记忆并迅速完成填空。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填空,并举手抢答。

(四)师生互动,问题探究

案例一、戚继光抗倭:

1、分析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背景。

教师:播放“戚继光抗倭”视频短片,引导学生结合书上P71第一段思考:“倭”是指哪个国家?“倭寇”是指哪些人?戚继光抗击倭寇时是哪个时代时期?他为什么要抗击倭寇?

学生:学生看影片思考;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想象,情境烘托,再现历史画面,符合七年级学生思维特点,以引起其好奇心,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2、戚继光抗击倭寇胜利原因分析

教师:请学生看书P71第二段到P73第二段,讨论思考戚继光抗击倭寇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推选代表发言,并在书上归纳。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归纳部分意见,供同学们参考。原因:戚家军的英勇善战,戚继光的战略战术得当,有人民的大力支持,抗倭的正义性。总结归纳出战争取胜的一般因素。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较多,通过学生阅读,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走近英雄——戚继光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当地百姓纪念戚继光的建筑,诗句,故事,介绍光饼的来历。

学生:换位思考,感悟历史人物;体会民族英雄的真实含义和伟大精神。

案例二、郑成功

教师过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刚刚平息,我国的台湾宝岛又起波澜。

1.背景

教师:材料一:郑成功曾说过这样的话:“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1)“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你能否举出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2)“贵国”指哪国侵略者?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有关台湾的历史。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做到知识的系统化。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荷兰入侵我国台湾的史实。

2.的过程及意义:

教师:教学设计——“台湾之旅”,假如你到台湾旅游,来到了郑成功纪念馆,作为游客,你要了解郑成功的概况及意义。

学生:根据老师屏幕上的提示看书P73第三段到P74第一段后,一名学生做游客向导游提问,一名学生作导游介说收复的过程(三个阶段)

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动态作战图。强调的时间(1662年)教师:屏幕展示郑成功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多媒体展出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像,郑成功庙等图片资料。

学生:体会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动态地图讲解的三个重要战役,让学生增强空间感,把握战役地点和战术及结果一目了然,分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3,联系现实:

教师:提示台湾现状——现在的台湾和大陆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屏幕显示总理的话:“台湾是中国最大的国殇,浅浅的海峡是中国人民最深的乡愁。”

学生;谈谈你对的看法

教师: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台湾终归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联系现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案例三、两次雅克萨之战

教师过渡:台湾刚收回来没多久,沙俄又入侵我国东北黑龙江流域,于是康熙皇帝派兵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

1.背景:设置问题思考,清政府为什么要抗击沙俄?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过程:教师利用图表动画的效果,学生看图说出两次雅克萨之战的经过,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

3.《尼布楚条约》:教学设计:学生看书了解《尼布楚条约》的内容,齐读书上P76第四段,结合老师屏幕提示,了解《尼布楚条约》是怎样规定中俄两国领土的?

教师:根据动画进行演示

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双方划定的边界。

教师:提示学生: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老师边讲边指出这片区域)现在还属于咱们中国的领土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述:这一片区域现在不是咱们的领土了,因为后来又被沙俄通过一些不平等条约给抢去了。为初二近代史学习打下伏笔。

“火眼眼睛”——理解“民族英雄”

教师: 同学们,岳飞、文天祥在历史上做过什么事情?那他们与我们今天了解的戚继光、郑成功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思考并初步形成“民族英雄”的概念。

教师;讲解什么叫民族英雄:是指抗击外来侵略,扞卫国家领土的才能称为“民族英雄”。并强调岳飞、文天祥不属于“民族英雄”。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学习,掌握学习人物的基本方法。

“心动不如行动”——情感升华

教师: 在今天这节课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提到了,那可是中国的领土,可现在日本正在和咱们争夺,作为你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谈谈怎么进行爱国。最后齐读《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部分诗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人文素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热情,走出课堂,回归现实。

“我喜欢我选择”——知识巩固

老师:多媒体出示试题, 以屏幕上小熊送给学生的不同礼物这种形式展示。

学生:选择礼物(每个礼物里面含有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并抢答。

篇9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我班,语文成绩不突出,一定要让第一名,发挥带头作用,起到引领作用,敢于积极发言,努力表现自己,树立自信。学生的缺点在于理解能力差,对文章读的少,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课文无用,尤其是现代文,根本考不着,即使喜欢做点题,但对阅读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再加上不求甚解,阅读理解就成了难点。很多学生已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对于写作有一定的进步,但还需进一步加强。还要让他们养成积累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初三下学期的教学内容,以复习为主,练习为辅,考试督促;以学生掌握方法为主,教师讲为次;结合市教研室安排,学校实际,抓牢基础,狠抓阅读训练,搞好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以课本为主,让学生搞好积累,把复习时的重点字词句,古文、古诗,名句牢记在心。并建好积累本,随时积累,养成好习惯。第二轮复习以阅读为主,加强阅读练习,让学生掌握方法,明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考试的"点",能做到理解准确,表述确切,清晰,回答到点子上。第三轮用时两周,掌握技巧,做好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7、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10篇。

8、继续学习写记叙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学会写调查报告。

9、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10、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教学进度

(一)继续完成第六册的学习

(二)分册复习

1、复习重点:掌握课文的字、词、句,理解记忆古诗文。

2、复习难点:

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联系与区别。

②了解三大文体知识。

③掌握文言文重点句子、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三)专题复习

1、依据中学语文教材编排,文体于课文分成五大类,进行专题复习。

(大概用时四周)

1)记叙文专题复习(2)说明文专题复习(3)议论文专题复习(4)应用文专题复习(5)古诗文专题复习

2、作文指导(大概用时一周)

了解说明文、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模式,重点放在记叙文的写作指导上面,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审题,正确地选材、立意、结构文章,板书正确,为良好写作打下基础。

(四)综合训练

在两轮复习之后,我们距离中考的时间已不多了,应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教师必须把握训练题目的量和度,认真批阅,准确评讲,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模拟考试能增加考前的现场感,让学生能冷静地回答完所有题目要求,用时约半个月(两周)。

(五)查缺补漏

针对前三轮复习查缺补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落实一些名篇的阅读理解,辅之以大量试题,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一切为了分数,考前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培训,坚决杜绝乱卷现象的发生。

五、复习措施

1、为使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且成绩较好,必须重点落实第一、第二阶段的复习,总耗时约二个半月。

2、以中考为目标,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入手,着重对学生进行应试技巧的指导,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争取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3、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

4、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5、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刊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6、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针对中考作文要求,进行作文应试训练,侧重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达标训练,要求学生写出亲身体验和真实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本学期九年级语文新课的教学任务即将完成,为迎接中考,为系统地复习好语文知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增强学生中考应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制定该复习计划。

本期教学时间约18周,用五周时间完成新课,十一周时间复习。三月到四月底进行第一轮复习,五月分进行冲刺练习,六月余时就热点题押题和考前准备。

一、分册复习(用时两周)

中考考纲规定考课内字词和文常。梳理整个中学阶段1-6册语文课本的知识,使之系统化,使以前零散杂乱的知识有条有理,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复习要点:1、课文的字、词

2.掌握其它文学体裁的常识,如散文、小说、

3、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侧重于一些名人大家,如鲁迅、唐宋家等。

二、专题复习(三月下旬和四月共六周)

(一)依据中学语文教材编排,文体分类,进行专题复习(大概用时五周)

1.古诗文专题复习(两周)

2、记叙文专题复习

3、说明文专题复习

4、议论文专题复习

5、语言运用其他专项练习

(二)作文训练(一周)

让学生熟悉假期收集的大量写作素材

学习优秀作文,摹拟其谋篇布局,刻意选材新颖,内容新奇,力争让每位学生写好记叙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交代清楚。

找一些典型范文,引导学生分析,从审题立意、选材等入手进行详细评讲,让学生拿到题目不盲目下笔。举出一些作文内容,适用于哪些题目,让学生作文不离题,能找准方向,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训练除专题外,同时坚持每周一个作文训练)

三、模拟冲刺(三周时间)

此时离中考的时间已不多了,应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应多发试卷让学生大量练习,提高心理素质,沉着应考。教师必须把握题目的量和度,认真批阅,准确评讲,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模拟考试增加考前的观场感,让学生能不躁不急地回答完所有题目要求。

四、猜题、押题(六月余时)

再次落实一些热点问题理解,辅之以试题,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一切为了分数,考前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培训。

附:教学指导思想

本学期语文的教学重点是复习迎考,如何更优化、更有效地做好复习工作是本学期教学工作的难点。现备课组有如下思考:

一、突出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多半已有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但极少部分没有养成。所以教师指导督促学生有每天的学习计划、目标,并对应过手的知识进行自测和师测,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千万不能拖帐滚雪球。

二、功夫用在每一节课上

九年级下学期的时间本身就很紧张,指望学生课下在语文上花很多时间是不可能的。为此,要特别注意当堂的学习效果,突出重点难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诸如第一轮复习当中,坚持当堂听写默写,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三、不忘学科的特殊性,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1、虽然在九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填入”式的传授不可少,但还应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答题能力,应对85%主观题目的考试。

2、在教学中,始终突出语文的人文性。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思想,对生活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

四、教会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让他们成为一个学习上“会思考”的人,能和老师一起从大量练习题中归纳出答题的规律和技巧,真正拥有答题的绝招。

五、冲刺阶段:培优辅差

努力挖掘优生的潜能,完成知识的系统化,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在抓优的同时,也注重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形成语文基本能力。从而,让整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得到提高。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3一、教材简析

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

(1)立足学生实际

(2)体现现代意识

(3)弘扬人文精神

(4)突出开放性

(5)注重策略引导。

二、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初一学年的教学,从整体来看,所任教两个班级的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八年级共有学生44人,大多数同学爱好语文学习,有十分之一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好,语文成绩优异。另有十分之三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三、教学目标

1、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打下基础。

2、学习目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常练习字,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

2、除课堂的大作文外,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从句段开始,多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来,使学生写作能力能渐渐地得以提高。

3、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

如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4、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5、本学期的重点放在基础较差学生身上,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平,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使其与优秀的距离有所接近。

6、课堂结构和时间的把握需进一步提高,向单位时间要产量。

7、引导学生把知识系统化,比如古诗词,可按作者、按类别、按主题分别进行分类,形成经纬交织的网络。

8、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在讲解新知识的同时注意对旧知识的回顾。

9、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

如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进行圈点句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

10、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五、科研课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大赞赏的力度。

2、广泛征集资料,形成初步材料。

3、把写大作文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

4、少搞命题作文,尽量自由写作,评改适度。

六、本学期个人提高方面

(1)定期参加听课活动以及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搜集优秀的课例进行研究。

(2)写好教学反思、教学日记并及时进行整理,升华为随笔和经验。

(3)上好每一节课,精心的科学设计、思路创新的探索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4)课堂结构要严谨有序,丝丝入扣,生动有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所编写的一套全新的语文教材,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语文资源,向师生展示了语文世界的广阔天地和无限风光。全书共六个单元:

1.诗的激情2.文学魅力3.关注自然和生命

4戏曲欣赏5.古文诗词6.古文诗词

三、学生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愿望和合作探究的欲求,部分学生对语文知识较感兴趣,但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着眼于将来的学习动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激发。此外,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优秀生有一定的基础,上课愿意积极参与,但大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上课就当小和尚,对作业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一般。

四、教学策略

1.坚持上好教材上的阅读课,充分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轻松、对话交流、互相协作的师生关系。

2.坚持在复习阶段充分发掘语文教材资源和身边的教学资源,注重突出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利用好小组的作用,把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的最终归宿。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信息的时空跨越和交互反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5.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素养。

6、充分发挥讲学稿的导向作用和复习作用,使它既是学生学习的好工具,也是复习迎考的好帮手。

五、主要教学工作

(一)在上期已经提前完成了一二单元的教学的基础上,完成九年级上册其余四个单元的语文教学的任务。(略)

(二)指导学生进行初中毕业水平考试的系统复习和模拟考试。(详)

这是本期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语文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因而我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计划。如下:

1、认真研究《湘教考苑·中考总复习》,明确考试的范围与目标,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按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每课的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复习中,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计划地进行两次模拟考试,针对学生考试当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及时巩固。

并指导学生能灵活、创新地掌握知识,

3、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4、大胆取舍复习内容,打破逐册复习的方法,确定好重点的册,然后再分体裁复习。

分体裁复习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重点的课文及语文知识,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复习。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样应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5、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复习:

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

这里面的知识点多,但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仿句、能对对联、能根据一句话提练观点、能简明、连贯、得体地使用语言等等。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复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将对现代文进行分类,即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每一类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因而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对每一类型都要涉及,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授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主要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精心设计问题,着重设具有层次性、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方法指导,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去关心问题的答案,而要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文言文阅读

背诵优秀诗文80篇和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积累,中考命题取材课内的文言文段。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近几年来,对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阅读训练时也要向这一方向发展。

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穿行(每周2课时)。主要让学生写好记叙文、以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训练为重点。形成作文训练序列。同时让学生作文,养成写作文的好习惯。

第二阶段综合强化复习

针对第一阶段的复习进行小结,巩固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就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这些能力,因此我们准备重点训练这些内容。

(1)阅读训练,前面已讲了复习方法,在这里只是把各种方法进行综合,从而让学生提高。

(2)写作训练

在这一阶段,准备突出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同时强化作文。

(3)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4)对学生在复习中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复习情况,检查复习效果,模拟测试,查漏补缺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1.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2017年中考说明》为指导,紧扣初三语文学科特点和课本单元重点进行教学。

2.体现学校教研思想,积极改进并实施“四助五步六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立足教情、学情,和其他学科通力合作,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学科“培优推中补差”工作,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在整个初中阶段教材体系中属于最后一阶段。本册课程学习结束后,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应全面完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得到了全面提高。而且,学生面临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选拔考试。因此,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方面有它的特点: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为主,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安排了两个单元的文言文,为先秦时期诸子散文与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名篇,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感受古代人物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与评论历史人物。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全书共六个单元,二十四篇课文,两个专题,两部名著推荐,六个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单元的读书方法指导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本期尽可能早点讲完新课,可以的话,及早进入全面复习,复习分三个阶段:分册复习、专题复习及套题训练,解读《2017中考说明》是前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课文的学习中,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格魅力。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题的审题答题技巧,学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

掌握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散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构思模式,学习从不同角度变换写法;学会读书,懂得鉴赏文学作品方法。

3.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的感情,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中考目标:力争学科平均成绩名列全县同类校前茅,优秀率达到20%或以上,及格率达到80%或以上,人均分达到105分左右。

四、学情分析

本期我继续担任初三两个班语文教学工作,这两个班共有83人,特别是1班后进生人数多,基础较差,提高成绩难度非常大。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有所增强,在期末考出来的成绩及格率有上升,但还不够理想。再加上本学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时间紧。扎扎实实的上课时间只有十五周,共计90课时,要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还要进行中考的全面复习。二是部分学生会还会出现如下消极的思想状况。因此,在日常教学与复习中,一定要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与复习中,争取取得满意的成绩,力争进入全县同类校前列,完成学校制定的目标。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辑意图,理清教材的文化内涵,摆正形成性学习与终结性学习的关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展开活动。本册教科书中,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二大四小”,即大型综合性学次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四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认真做好备、教、辅、改、考、评等教学环节的每一项工作。

用心融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对全套教材进行宏观的把握,理出知识能力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学过程中明确一本书中只是其中一部分需要讲授这一点。教师的教学要兼收并蓄,有所取舍,尤其注重独立思考,自行设计教学思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仔细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要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特别是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中考新题型,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4.认真训练并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刊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加以借鉴,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要精心备课,尤其是要备好学生。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课堂上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机械地练习,注意语文的整体性。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作文教学要灵活命题,多写随笔和读书笔记。作文批改要尝试互批互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学生的水平。

5.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第一课堂学习资源和第二课堂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乃至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6.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分册复习查漏补缺,生字词的辨认书写,诗文背诵默写将是落实的重点。专题复时重在对语文表现手法等进行解读训练。模拟训练主要解决题型分析和答题技巧应对上。

7.优化作业查、批方式,记录作业情况,一日一公布,一周一评比,做好教学落实。

12班和13班两个教学班的作业统一、进度统一,教学方法力求有个人特色。和别人多交流课堂实录效果,整合课件,创新教法,及时进行教法调整。

8.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针对中考作文要求,进行作文应试训练,侧重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达标训练,要求学生写出亲身体验和真实情感。

注重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讲究文面,讲究写作的形式的包装。

9.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开拓创新。10.认真搞好中考总复习。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学生厌学心理,把不爱学习的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乐学、好学、善学,争取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六、奋斗目标

在2017年中考会考中,语文及格率、优秀率和人均分三项指标力争达到全县同类校前列,完成教学任务。七、教研课题本期力争使自己主持研究的2016年度重点课题《中考作文实效性训练研究》顺利通过上级教研部门验收结题。

八、教学内容及课时、进度安排具体见备课组统一安排表。

周次教学内容

1-9周下册单元课文教学

10周左右期中考试

11周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训练

12周记叙文阅读训练

13周说明文阅读训练

篇10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以我校整体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中考的应试能力。力争中考历史及格率达到65%以上,达优率在40%以上。

三、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两个班,从上学期的教学情况分析,(1)班优生教多,但后进生也多,也就是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学生思路比较活跃,但是学困生厌学情绪严重,且基础知识不够扎实;(3)班整体较沉闷,只有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愿意动脑思考,其他学生遇到问题存在严重的等靠思想,自己解决问题比较困难;但(3)班整体素质还可以,只是达优率不高。目前这两个班整体的中考气氛都不浓,没有紧张感和学习的迫切感。

针对以上情况,本学期我将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培训和教育,认识到中考的重要性和迫在眉睫的紧张感,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并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上重点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多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强调,反复记忆及训练,再次基础上,对部分学生进行拔高训练。

四、复习计划:

(一)复习要求:

1、认真研读《历史新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切实把握中考历史的方向。

《历史新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是供复习时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明确考试的范围要求、内容、要求,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落实知识点。

2、仔细研究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

中考试卷相当数量的题目来源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讲好、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潜能,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它包括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等。基础和主干知识是载体,是分析问题的依据,是理解、思考问题的依托,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了更有效地记忆、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线索,教会学生全面系统地阅读教科书,熟练使用教科书中提供的目录和大事年表,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与对比等。

(二)具体工作:

(1)、备课:

针对九年级的复习课,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理清单元阶段特征或专题特征,由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第二步,由讨论思考题组成。针对单元重点和近年来中考的试题,教师设计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题目。疑难点,尤其是热点、预测到的考点问题由老师引导分析、作出解答。第三步:巩固练习。学生完成本单元的试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评,巩固本单元知识的作用.这样通过上面几个环节,“梳理”、“探究”、“训练”三环节完成。第四步是课后反思。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相互交流,查漏补缺,共同进步。

(2)、上课:

高质高效的上课,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随着命题思想的逐渐转变,中考改革的不断完善,对九年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复习课,我们必须要从“细讲”过渡到“精讲”,讲要讲出新东西、新意境;从“演员”过渡到“导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限度的提高自习效率,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3)、习题与试卷训练:

科学的布置作业,体现层次性、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力求做到举一反三。第二、要精选习题与试卷。强化训练主要体现以下原则:

①、适量性原则。事实证明,学生所做习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精做一定量的习题为。九年级阶段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为了在短时间内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适量性原则。要精选习题,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效益。

②、整体性原则。本学期的复习阶段分为两个轮次。第一轮复习依据中考历史新评价按章节顺序进行知识梳理,指导学生完成每单元的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进行历史专题训练与综合卷测试。选题要突出热点、联系现实,以达到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的目的。

③、适应性原则。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把握,注重学生在知识迁移、问题思考和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

④、梯度性原则。同一年级或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方法、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梯度性原则。保证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任务要求,做到激励尖子生让其吃饱,关注中等生让其吃好,兼顾学困生让其消化得了,充分落实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4)、研究典型试题及评析,把握命题方向。

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明确中考历史的命题趋势,试卷讲评要重视学生的薄弱环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关注命题意图,了解解题方法,找出解题规律。

(5)、加强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语言。

进行解题方法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构思、组织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通过自我测评,让学生了解试题类型、掌握解题方法、思路、技巧等。在练习和考试中都应注意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答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化,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

(6)、关注重大纪念、社会热点和时政。

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家及世界重大的纪念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时政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能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困生学得轻松。在课堂上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在设计习题时,注意分层次和梯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是那一份份充实,沉甸甸的情感。我将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将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无愧于我的心,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2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初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从上学期末的调研考试的情况来看,这些学生的成绩普遍偏低。近期与科代表、学习委员座谈,发现这些学生对历史的学科兴趣较差,对初一、初二的历史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好新学的知识、又能将以前所落下的知识弥补上来,这都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另外,初三的学生从道德的养成上来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的形成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完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针对初三学生时间较为紧张,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很强,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既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以节约时间;又要细致入微,交待清楚,尽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来照顾到学生“先天”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什么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只有采取重点详讲,一般的知识点讲的方法。抓重点,带一般的知识点,从知识结构上选取里程碑式的事件,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惜花费时间。

今年中考培训时,教育科学研究办公室的历史教研员傅蜜老师提出了一个:“小切口,大手术”的观点,即从一个事件入手,注重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入发扬知识,并由点及面,最终使所学知识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方法更适合应用于这些基础薄弱、时间紧张的初三学生。所以在本学期,从教学上来说,就本着这一原则,这也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探索与尝试,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有利的时机。

从现在学生的学习时间来看,学生在校寄宿,学习时间相对较长一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对每节课所学的知识都能有较充足的时间来消化所学的知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也有不利的一面:长时间的学习和记忆,容易限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机械记忆能力的增强,限制了知识了理解与灵活的运用,这也是本学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即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只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的贯彻这一原则,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材上来看,本届学生属于课程改革的年级,使用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内容上,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但由于新教材还处于尝试阶段,所以课程节与节之间有时跨度较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这也是本教材需要改进之处。

针对课本的这些情况,教师要收集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以最有效、最简单的方式讲清楚历史事件的信息。在讲解与复习和过程中,要抓住事件的主线索,理清脉络,使教材变得进然有序、有章有法、有迹可寻,使学生在学习教材时的难度减小。

世界历史由于是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典型事件,学生在学起来可能有些生涩,不易产生兴趣,也不便于理解记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出与中国历史相类似的事件,进行对比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一、从知识与技能上来说,使学生掌握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等。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形成整体的认识,在学习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综合,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独立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教”,成为对学生的指导与引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西方列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广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疯狂的掠夺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造成今天这些地区贫穷落后的历史根源。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对外侵略和扩张。

2、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发展,是因为这种社会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当今人类所拥有的辉煌灿烂的文明,是世界各国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是世界各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一方面要珍惜人类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创新和突破。

4、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任何人、任何势力也无法阻止历史的发展潮流。

5、学习历史是使我们从中总结出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可以正确的认识人类社会前进的历程,顺应形势、把握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

6、通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并能够正确的认识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3九年级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确保明年中考顺利完成,深入贯彻教改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常规,全面提高课堂效率。针对九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九年级的特殊性现计划

一、课程理念

我们要建立起“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的教育”的理念,学生有收获的课才是好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本学期对学生加强自成教育,把学生的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心理品质.

二、指导思想

1、本学期将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习;“三环”就是定向、内化、发展;“六步”分别是指:提供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习释疑)、点难拨疑(练习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习)、引导实践(迁移创新)。

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学生要在反思中进步;教师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优化“三环六步”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要反思的主要内容学习积极性、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2、九年级上学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为了有充分应战中考的准备,上学期应基本结束全年的课程。

面对这种特殊情况,作为教师,首先应在教学进度上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就是熟悉全册教材内容,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每一节课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

3、发扬备课组团队协作精神,统筹安排各班的教学工作。

认真向其他老师学习,密切关注中考信息,把握中考动向,研究教材教法、学生学法,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三、具体措施

根据学校安排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认真备课,不能无教案上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

2.注意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作业的布置上体现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各自的提高。

尤其要关心后进生、学困生要多给予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注重课堂学生知识的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在稳中求发展。

3、在课堂上注重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学习,并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不可忽视差生的学习和情感,不可盲目追求效率和进度,而忽视了中等生的学习。

4.认真做好试卷分析工作,及时总结,写好课堂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4一、努力作好九年级的教学

1、深度挖掘教材。

本学期我们历史组将会继续认真学习新旧中考课程标准,尤其是两份课程标准中重合部分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是中考中的重中之重。同时,根据课程标准,深度挖掘教材,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髓,以便能更好的适应中考的灵活多变性。

2、认真、全面备课,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在本学期的备课中,坚持先设计教学预案——集体备课——个性修改——课后反思的过程,在每一个环节中认真完成,集体修改时,充分讨论;个性修改时,体现个性;课后反思,注重总结。努力做到既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又能注重发挥每位教师各自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把好教学质量关。面对日益灵活的历史中考,备课时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全面吃透教材,灵活传授教材,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认真设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3、狠抓课堂效率,注重知识的落实。

本学期我们深入贯彻学校提出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狠抓常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初三的历史要面临中考,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备课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我们要在“讲”上下功夫,做到精讲,但同时一定要生动,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历史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此外,在提问上做到分层提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做既满足了基础好的同学的求知欲,又给予了基础差的同学自信心,使各个层次的同学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同时,九年级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课余不可能有时间背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让学生当堂的知识当堂掌握,努力做到堂堂清。由于每班人数较多,如何做到在短时间内提高检查的力度和广度将是我们学科组继续需要摸索的地方。初步设想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将各班分小组,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提问,教师进行适当抽查。

4、课后反馈方面:进行单元测评,出题要科学,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

建立成绩册,将每次考试成绩记录,并分析班级的整体情况和学生的个别情况,注意尖子生和边缘生,争取提升优秀率和及格率。

5、深入研究17地市历年中考真题,尤其是临沂市近3年来的中考真题,把握中考考点和方向,并根据201x年7月-201x年5月的时政热点及周年纪念相关的知识点预测201x年的中考考点。

同时,为了进一步把握考点也为了响应领导号召,学科组内成员每人编制一份中考预测模拟题,并在组内进行研讨把关。

6、抓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同教学一样永无止境。历史组目前已完成了一个市级课题和一个省级课题。下一步打算围绕高效课堂、初中历史高效复习法及实践运用等方面,制定新课题,深入探索教学新路子,打开历史教学的新途径,提高历史组的整体教研水平。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51、深度挖掘教材

初三是新课改,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处理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备课,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度挖掘教材,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髓,以便能更好的适应会考的灵活多变性。

2、认真、全面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尤其是初三的历史。面对初中日益灵活的历史会考,备课是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全面吃透教材,灵活传授教材,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认真设计好课堂的没一个环节。备好教材的同时,还一定要备好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3、狠抓课堂效率,注重知识的落实

初三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课余不可能有时间背历史,这就要求上课时保证课堂效率,当堂的知识争取当堂掌握。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力争:讲课内容少而精,线索简单而清晰,课堂给同学一定的时间当堂消化本节课的知识

4、充分利用课外辅导,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生对于知识多数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就更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在他们面前提醒,重复,也就是说我们要加大检查力度,使学生的脑子里始终都装着历史.将各班分成兴趣小组,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提问,教师利用自习时间进行抽查.。

5、加强与同一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

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情绪比较容易波动。对此,我们应和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时刻掌握着每个学生的状况,并且及时的对症下药,争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6、教学进度

2—3月讲授世界历史下册

4月复习中国历史1---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