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5: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篇1

一、从委托关系看内部市场化条件下管理审计的必要性

委托理论认为,企业是“若干契约的集合体”,委托作为一种契约关系,其基本内容是规定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应采取何种行动,委托人应向人支付何种报酬。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物质利益的不一致以及内部市场与外部条件的不确定性,使契约缺乏完备性,加之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内部市场化条件下企业及各部门和单位之间同样会出现不同形式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目前,在企业内部市场化条件下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主要是:一是随着内部市场化的推进,企业管理层次减少,在分权化的驱使下原事业部制转向内部的公司制。此时,一部分人(如各部门和单位的经营者)利用信息占有上的优势,向委托人(如上级公司或企业)隐瞒事实。包括向委托人隐瞒公司经营状况、经营环境等有关信息,以谋求委托人的较低期望值,减少经营压力,为以后谋取私利创造条件;向委托人隐瞒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以骗取委托人的任命;尽可能争取得到较多的低价资源,得到各种优惠等。二是随着分权化趋势的推进,以往强经营者,弱所有者的现象可能会在企业内部蔓延。各分权层次上的经营者以各种方式损害企业整体的利益,包括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经营损失(或增加经营收入),增加不必要的费用以谋取私利。三是随着内部市场化机制的形成,各下属公司作为利润中心实行“自主式”管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由于“鞭长莫及”,一些人(下属公司)利用产权流动重组等手段,一方面从事次优化行为,另一方面借用各种名目,将国有资产转化为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四是在内部市场化条件下,企业规模的扩大,使组织结构“横幅变宽”,即扁平化趋势增强。原企业内部市场化是管理制度创新的产物,它围绕提高管理效益和效率,将企业行为由总体转向个体、内部交易由计划转向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由静态转向动态,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需要。五是在内部市场化条件下,人(各下属公司和单位)基于短期利益考虑,可能会损害委托人(上级公司或企业)整体的战略规划。尽管其公开的财务信息可能表面上看形势大好,并已经注册会计师鉴证。但这些业绩背后可能是基于虚列资产、高估利润等手段而带来(形成)的短期化产物。六是随着内部市场化的推进,人可能基于网络技术与企业外部的公司结成战略联盟(网络式虚拟联盟)。这时,企业需要考虑的不仅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单位的利益,还需要考虑基于网络联盟的其他公司的利益。企业的管理责任范围扩大,经营复杂性增强,委托人如何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减少各种风险,正确处理内部市场化过程中的各种新型关系(包括与外部加盟公司的关系),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为了避免分权化趋势下经营权发生违法舞弊和滥用的行为,必须大力发展管理审计,努力扩大审计鉴证的范围。

二、企业内部市场化条件下管理审计的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72

1 加强内部审计专业化建设提升“审”的质量

一是配备内部审计专业人才。招聘具有内部审计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充实审计队伍;组织现有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专业学历提升活动,着重学习内部审计基础知识、内部控制审计等课程,丰富内部审计知识结构,为审计人员提高学习能力创造知识背景和学习条件。二是加强内部审计培训。探索开展内部审计技能培训,着重传授审计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审计人员发现和揭示问题的能力。三是结合内部审计的特点,探索开展公司主要经营业务专业知识培训,使得审计人员对公司总体经营业务流程有清晰的把握,帮助审计人员充分分析、认识被审计单位、行业的经营特点、经营现状,确保下达的审计意见切实可行,提升审计人员提示建议的能力。四是坚持用审计实践提升审计技能。树立“以审代培”、“以审促学”的理念,让审计人员在脚踏实地的审计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经验,提升审计技能。

2 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优化“审”的工具

2.1 审计信息系统建设

充分运用现有的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将审计人员的工作方法、工作经验嵌入到审计系统中,建设融合审计作业系统、审计办公系统、审计实施系统的贯穿审计项目始终、涵盖审计日常工作各方面的信息化平台,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电力企业应在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各专业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为内部审计人员预留查询入口,开放数据库接口,便于审计人员开展跟踪审计、审前调查和审计实施。

2.2 审计信息化工作者培养

一是通过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信息化审计水平。开展内部审计业务系统培训,提升审计人员运用信息化工具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充分运用已经建设的审计系统,发现疑点数据,查实审计问题。二是吸纳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专业人才加入审计队伍,由审计信息化骨干负责现有审计系统的功能提升,负责现场审计实施前的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变化规律,提取异常数据,确定审计重点。

3 加强内部审计标准化建设规范“审”的流程

3.1 内部审计流程标准化建设

建设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化流程,明确每一个审计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标准。确保审计人员依照同一标准开展工作,确保工作运行的一致性。建立各专业内部审计指南、审计作业指导书,确保审计信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不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3.2 内部审计质量标准化建设

建立审计通知书、审计方案、审计记录、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文书的标准化模板,明确各类审计文书必备的要素、写作的具体要求。明确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的职责,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流程,明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要点。

4 深化“两制”建设做好一个“用”字

4.1 统筹审计项目实施

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协同监督作用,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邀请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参加,整合监督资源,突出监督重点,切实形成监督合力。

4.2 加强监督工作平台建设

统筹监督资源,融合审计监督、法律风险防范、内部控制和惩防体系,加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机配合、相互支撑的监督网络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职能部门对下级单位的专业监督和过程管控,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有效合作,更好地发挥纵向管控、横向协同的监督效应。

4.3 优化内部监督流程

本着“防范风险在前,发现问题在先”的原则积极开展审计监督工作,针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在关键领域开展跟踪审计和专项检查,立足抓早抓小,促进举一反三,切实改进内控,不断健全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改进的闭环管控机制。

4.4 问题整改充分协同

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过程中要明确各项问题的责任单位、配合部门,实现专业管理部门与审计部门对审计整改的监督协同,实现专业管理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专业科室的技术协同,切实建立公司各部门共同促进审计整改,共同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的良好机制。

新常态下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重点把握好“审”和“用”两个关键环节,关注审计人员如何“审”得好,审计成果如何“用”得好,深入开展“三化两制”建设,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篇3

一、信息化环境对于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信息化环境给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比如施工企业获取信息与数据的渠道快速化、信息化,施工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开始自动化,信息的处理开始高效化等等。信息化环境对于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也是较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环境下对于施工企业控制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

信息化环境有着快速获得信息和数据的特点,施工企业的领导层和管理层能够迅速的通过审计部门的数据了解企业总部及其分部门的发展、运营情况,更全面的掌握和了解施工企业信息系统,可以针对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估,针对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策略调整,更好地降低管理的成本,减少管理的层次,以实现施工企业的组织目标。

(二)信息化环境下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

在信息化的影响下,施工企业的信息贮存方式早已经由纸质档,向磁盘或者光盘、贮存卡转换,便于保存与整理、加工。

首先是由于受到科技条件的限制,有些光盘或者磁盘、文件一旦被损坏,恰好有没有备份的话,就会产生信息丢失,给信息呆了风险。其次,由于信息系统的不稳定或者不安全,会导致信息的外泄,也给施工企业审计工作带来了难以预计的风险。

(三)信息化环境能够加强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沟通

我国很多企业内部系统庞大,由于地域限制,不方便信息的传送,传统的是通过人力方式来传递信息。在信息化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软件、通话工具、传真机等等信息手段来传导信息。这种信息化的手段都具有传播速度快、即时性、便捷性等特点。审计部门通过使用以上各种信息化手段能够与管理层、其他各部门加强沟通,保障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二、信息化环境下施工企业审计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环境下给施工企业带来了不容置疑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企业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了一些问题。

(一)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业务不熟练

我国审计人员队伍基本来源于财务系的学生,难以适应施工企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专业面广、经济关系杂。我国施工企业是我国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承担着铁路、公路、机场、住宅等众多的建设任务,常常会有施工周期特别长、服务差异特别大、项目分布较为零散等现象。也给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带来了繁重的审计任务,也给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的有些审计人员无法满足这些基本业务要求,给施工企业的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信息化环境的来临,更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审计人员越加需要精炼的专业技能才能满足审计工作要求。

(二)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受重视

许多施工企业的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常常受到了财务部门的限制,不能及时向管理层反应真实的情况。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审计部门往往会不断地获取最新的数据信息,由于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对于审计工作的理解与了解,常常会忽视这些电子化信息的反馈,缺乏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视。

(三)审计部门的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施工企业内部,很少有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而对于审计部门来说,更是少之又少。在信息环境下,审计部门面临了更多的业务与风险挑战,给施工企业内部的管理带来了风险这就考验着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价值观。但是,施工企业更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监督制度以保证审计工作的真实客观性。

三、信息化环境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审计信息系统,加强审计的真实性

由于信息化使得业务处理过程中的纸质凭证减少,常常会出现审计过程的存储数据与业务数据不一致,给审计人员带来了麻烦。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建立一个与企业审计相匹配的信息系统,系统只能由审计人员操作,与更新信息、数据,正确的利用信息系统的程序,将计算机技术不断纳入自己的信息系统中。此外,企业内部人员可以根据信息系统内部进行监督与管理,企业管理层可以根据信息系统内部具体信息为决策提供参考,掌握企业发展动态。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对于信息系统相关者的监督

审计人员作为施工企业审计工作的主体,承担着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审计投资管理审计、工程物资采购审计等众多的审计任务。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相当复杂与繁重。施工企业必须不断加强对于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其业务能力的培养,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得审计人员能够明确其经济责任,为企业排忧解难,杜绝风险。信息系统相关者包含了施工企业内部的众多部门,比如网络管理员、软硬件维护人员等等,加强对这些人员的监控,加强对他们的安全意识教育是降低审计工作风险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4

一、影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好坏的诸多因素

1.企业外部环境。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在市场中立足发展,做大市场,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便成为企业的追求目标。在这样的状态下,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势必受其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2.企业内部环境。目前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查错纠弊阶段,而且往往进行的是事后审计,查出的问题大多不痛不痒。对问题的处理建议多数只要求企业进行规范,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这样的处理建议实际上毫无震慑作用,该发生的还是再发生。从而对审计工作的配合也就无从谈起,这样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企业的会计控制和生产经营情况的再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明确审计的具体目的、选准审计重点

1.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我国会计工作实际情况,新《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中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以便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和程序化。但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并未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特别是针对同级财务部门。

2.内部审计工作仅在下一级财务核算单位中开展,造成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缺失,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进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管理在审计程序上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从审计项目的立项、计划、审前调查、方案编制、现场审计工作的实施、审计证据的搜集到最后审计报告的撰写各环节,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和管理都必须到位,否则最终影响整个项目的审计质量。另外,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实施审计工作时的态度以及审计分工等人为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审计质量。

3.就目前情况看,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审计工作计划性不强,受临时性审计项目冲击对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来说,重点是科学地确定审计项目。审计项目的确定必须体现审计工作的重点,尤其是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三、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途径

针对上述存在的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各方面因素,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本人认为当前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做好审前调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审前调查是一个审计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做好了审前调查工作,才能让审计实施做到有的放矢。

2.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环境一是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二是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情况。

3.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总体情况一是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如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业务经营范围、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内部控制状况等。执行何种会计制度,其核算方法如何。

4.切实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及执行当中的有效性,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适当控制。以便审计实施中更能抓住审计重点,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5.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质量控制制度,以监督、约束和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对于内部审计部门而言,一方面应通过制度控制来规范内部审计行为,另一方面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控制来明确内部审计的责任。

四、落实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审计质量复核

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中,质量复核工作并未得到贯彻执行,这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因此,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必须严格执行审计复核程序,贯彻审计复核制度。在内部审计业务中实施制度控制,可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流程,使内部审计行为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建立控制内部审计质量的长效机制。

首先,在内部审计制度中,应明文规定要对审计质量进行复核。质量复核包括审前、审中和审后复核。要对复核人级别、复核程序与要点、复核人职责等做出规定。

其次,要结合项目审计的特点,扩展审计质量复核层次,建立由内部审计小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分管领导所组成的三级复核制度,分别履行详细复核、一般复核、重点复核的职责。内部审计小组侧重于审中的详细复核,应指定专人或复核小组对审计过程中已完成的业务跟踪进行质量复核。

篇5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3-0079-01

近年来,我国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对于企业来说,改革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必须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才能够在市场站稳脚跟。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认识不深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是增强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是为企业领导层提供企业重要发展意见的顾问,但就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现状来看,多数企业领导层没有意识到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只是负责在企业内部查错纠弊,或者将内部审计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混淆。这样一来,企业领导层直接就将内部审计工作定位成了查处违法违规的工作,使得整个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偏离原有的工作定位,整个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根本得不到企业的重视。

2.对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设置不科学

通常来说,企业会为内部审计工作制定一个审计机构,并为其配备专业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人员直接完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但从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构成和设置模式来看,还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首先,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调查来看,目前只有不到20%的企业设定了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为其配备了高水平审计人员,其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直接管理人员是由企业经理或会计主管担当,并没有选取有经验、有实力的审计人员负责,最后,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直接由企业董事会直接安排,没有真实性可言。

3.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管理较为落后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往往能够直接决定最终审计结果的质量,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高标准、极其严格的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同时还要掌握财务管理、审计、会计、法律等相关知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管理较为落后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引起:第一,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与企业需求量不符;第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稳定;第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没有得到支持;第四,企业对内部审计机构考核不合。

4.企业内部审计技术不合理

对于企业内部审计项目和企业内部审计对象、内容等缺乏系统的评价,尤其是只会采用经营分析、管理评审技术等,使得整个企业内部设计技术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另外,由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内部审计人员只能采取最简单的查账方式或者对财务支出进行分析,内部审计工作根本没有发挥其本身意义。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问题的应对策略

1.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既然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发展,是作为帮助企业客观评价经营活动有效性和效率性而存在的,那么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自然而然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目标也会有所不同。要提高企业领导层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首先,应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领导层的交流,尤其是应该让企业领导层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要对企业发展目标进行结合,最后,要对企业体系有大致了解,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

2.设置科学内部审计机构

设置科学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帮助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关键,第一,选择一位有经验、有能力的直接负责人来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第二,内部审计机构要与企业领导层有着直接联系;第三,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应与企业领导层商议和备案;第四,定期提交内部审计工作报告。

3.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管理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自然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第一,提高企业领导层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度,尽早解决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需求量不符的问题;第二,及时引进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第三,从内部审计机构中培养可造型审计人才;第四,安排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咨询人员,并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4.改进内部审计流程技术

只有改进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和改善企业内部审计流程,才能看到企业内部审计的可能性发展,首先,应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流程,并按照这一流程完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其次,应及时培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并让其尝试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来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最后,对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评价和研究,确定是否能够用于改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三、结语

虽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及时改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技术流程,提高企业领导层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度,这样就能看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未来发展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崔飚.我国企业内部绩效审计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会计之友,2011(16):82-85.

篇6

近年来,我国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对于企业来说,改革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必须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才能够在市场站稳脚跟。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认识不深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是增强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是为企业领导层提供企业重要发展意见的顾问,但就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现状来看,多数企业领导层没有意识到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只是负责在企业内部查错纠弊,或者将内部审计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混淆。这样一来,企业领导层直接就将内部审计工作定位成了查处违法违规的工作,使得整个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偏离原有的工作定位,整个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根本得不到企业的重视。

2.对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设置不科学

通常来说,企业会为内部审计工作制定一个审计机构,并为其配备专业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人员直接完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但从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构成和设置模式来看,还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首先,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调查来看,目前只有不到20%的企业设定了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为其配备了高水平审计人员,其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直接管理人员是由企业经理或会计主管担当,并没有选取有经验、有实力的审计人员负责,最后,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直接由企业董事会直接安排,没有真实性可言。

3.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管理较为落后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往往能够直接决定最终审计结果的质量,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高标准、极其严格的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同时还要掌握财务管理、审计、会计、法律等相关知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管理较为落后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引起:第一,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与企业需求量不符;第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稳定;第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没有得到支持;第四,企业对内部审计机构考核不合。

4.企业内部审计技术不合理

对于企业内部审计项目和企业内部审计对象、内容等缺乏系统的评价,尤其是只会采用经营分析、管理评审技术等,使得整个企业内部设计技术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另外,由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内部审计人员只能采取最简单的查账方式或者对财务支出进行分析,内部审计工作根本没有发挥其本身意义。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问题的应对策略

1.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既然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发展,是作为帮助企业客观评价经营活动有效性和效率性而存在的,那么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自然而然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目标也会有所不同。要提高企业领导层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首先,应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领导层的交流,尤其是应该让企业领导层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要对企业发展目标进行结合,最后,要对企业体系有大致了解,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

2.设置科学内部审计机构

设置科学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帮助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关键,第一,选择一位有经验、有能力的直接负责人来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第二,内部审计机构要与企业领导层有着直接联系;第三,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应与企业领导层商议和备案;第四,定期提交内部审计工作报告。

3.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管理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自然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第一,提高企业领导层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度,尽早解决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需求量不符的问题;第二,及时引进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第三,从内部审计机构中培养可造型审计人才;第四,安排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咨询人员,并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4.改进内部审计流程技术

只有改进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和改善企业内部审计流程,才能看到企业内部审计的可能性发展,首先,应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流程,并按照这一流程完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其次,应及时培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并让其尝试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来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最后,对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评价和研究,确定是否能够用于改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三、结语

虽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及时改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技术流程,提高企业领导层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度,这样就能看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未来发展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崔飚.我国企业内部绩效审计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会计之友,2011(16):82-85.

篇7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系统早已应用到煤炭企业管理中,使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使相关服务得到改善。目前,信息化系统在煤炭企业中的全面推广,使相关人员的工作对信息化系统的依赖越来越严重。而内部管理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审计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需要对信息化环境下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全面了解,就信息化系统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在处理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顺利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1信息化环境下煤炭企业内部审计的困境

1.1“双重性”的内部审计使监督职能被弱化

我国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的重要特征就是“双重性”。通过分析能够看出,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内部审计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内部审计发挥着重要的监督约束作用。但是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国家法律法规对其造成一定的约束。煤炭企业无法明确内部审计职能,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煤炭经济宏观调控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是重要手段。加强监督和管理煤炭企业的高级决策层,不但能够防止一些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而且能够使国家和集团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属于政府部门的一项管理职能。与此同时,在煤炭企业的发展中,内部审计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推动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保障了企业的众多利益,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1.2单一的审计目标使企业管理目的难以实现

目前在处理层次上,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调整,没有明确指出职位所带来的责任,大部分都是按照个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解,使内部审计机构的各部门根据不同的方向组织建立。比如为了显现监督部门的作用,会通过各种各样机构的设立使其能够有效对接国家的其它检查机构,也会将财务核算机构设立在企业与国家质检总局之间。上述机构设置都与内部设计的要求特点不相符。设计机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处理审计的职能,这样有利于顺利开展审计工作。不过,我国煤炭企业审计工作多年以来的主要目标就是审计财务,很少了解和研究企业的风险处理、控制理论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等内容,导致实际认识与企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1.3滞后的审计法律法规使审计制度不够完善

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环境下,不断深入的经济制度改革使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不过对煤炭行业企业内部审计方面,国家还没有及时进行立法。近年来,尽管国家将相应的内部审计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逐步出台,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内容,导致对煤炭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使很多煤炭企业忽视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时,煤炭企业无法可依,内部审计工作未能通过相应措施进行加强。

1.4内部审计工作多为事后审计,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现代企业完善的制度是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建立起来的,特别是融人先进技术和通讯技术以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分析能够发现,传统的审计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实效性,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审计方法包括有静态审计和单一审计等,这些都是事后审计,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不到任何推动作用。一般在企业生产经营后,煤炭企业审计工作的人员进行工作,平时主要负责核算财务的收支,对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报表进行审计,一般是在过去的交易事项中形成的审计范围,是对以往的经济效益结果进行处理,没有对企业起到明显的作用。

2信息化环境下煤炭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2.1建立董事会直辖模式的内部审计机构,使其保持独立性

煤炭企业的自我监督措施一般是实行监控机制和企业自我约束,主要目的在于对企业加强监管,对审计加强管理,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审计组织所处的层次决定着其独立性,越高层次的领导就能显示出越高的独立性。现如今,大部分公司的运行制度和操作模式都是股份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内部审计机构分为以下三种领导模式:一是董事会主导的领导模式,二是总经理主导的领导模式,三是监事会主导的领导模式。这些模式的优缺点也各不相同,但通过对比能够看出,董事会领导模式下的领导层次相对较少,它代表着较高的地位,具有非常好的独立性。因此最明智的就是选择董事会领导模式。在该组织模式下,一些执行董事和相关的内部审计人员组成了审计小组。在委员会的领导下,内部审计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管理相应的资源和配备组织的人员。这种组织模式不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且在国际化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中成为优先选择。

2.2合理配置内部审计人员,使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业务服务的终极目标能够通过内部审计系统得以实现,其行为规范不仅要以健全的内部审计实务作为标准,而且需要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配备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内部审计人员要有极高的综合素质,不但需要保持洁身自好,责任感和使命感较强,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一定的综合理论知识;不但需要通过实践使服务水平不断增加,而且还要对如何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行不断学习,对新的增值服务和业务领域进行不断开拓,从而使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对风险加强管理,使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还需要引入多样化的人员参与内部审计工作,不但需要审计和财务的专业人士,而且还需要一部分具有丰富经验和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使审计领域不断扩大的需要得到有效满足。

2.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煤炭企业并没有按照既定的方式严格运行内部审计制度,主要原因在于现代化企业制度不够完善,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如何运行煤炭企I内部审计制度的重点。其包括以下三个理念的内容:一是公司需要满足自给自足,所具有的经营实体能够承担风险,所拥有的资产能够自由支配和营运;二是对资产所有制进行清晰定义。主要是对企业的拥有者所具有的支配权力进行明确。对于国有煤炭企业而言,从单个集体所有制向更深层次的单个所有进行转变是煤炭企业权力改革的方向,不过这也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三是在完成前两项的情况下,将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组建,使其与现代企业标准的经营结构相符合,并使相互牵制的作用在他们之间形成,使其在煤炭企管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2.4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全面推进内部审计工作

篇8

一、概述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或部门和审计人员,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依照审计特有的专业技术及方法,保持相对独立性地对本组织的财务活动、经营效益和各项管理活动进行的审计活动。内部审计对组织内部的各项业务及内部控制结构进行独立的评价和监督,以确定企业是否遵循了法律法规和公认的原则、是否有效地使用了资源、是否保障了财产的安全以及是否有效地实现了组织目标,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产物。

我国现有的用于规范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审计法》、《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宪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其有关内容大部分是基于对我国内部审计双重性地位的认识,即认为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审计的基础,而作出的一些关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基本任务、审计范围、职权等方面的原则性的规定,而涉及内部审计具体管理及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并不多。

二、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

2.1 内部审计的职能

现阶段,内部审计具有检查、签证、评价、建设的职能。

检查职能是指依照一定标准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管理内容,弄清事实、明辨是非、揭示矛盾、改进工作。具体包括:检查各项业务和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检查单位内部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有效性;检查反映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

鉴证职能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经济活动加以鉴定和证明,据以作出审计结论。签证在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是为了确定报表的质量,并确定部门和管理人员履行其职责的行,是为了确定报表的质量,并确定部门和管理人员履行其职责的情况,对反映其经营和生产活动绩效的报告的真实性、正确性、效益性作出签证,从而为单位贯彻经济责任制提供依据。

评价职能包括对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的评价,对单位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或整体经济活动是否遵循既定的目标和决策的评价,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责任制度等的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等。评价必须有一套具有先进性、客观性和可比性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建设职能是通过“建议”进行的,建议是肯定管理上的优点,指出管理上的缺点,协助组织领导提高经济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挖掘潜力以达到预期效益。

2.2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角色定位

协调企业与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协会的关系,形成国家、社会、企业内部和行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共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围绕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心,确定审计重点,编制企业审计工作计划;根据现代企业制度需求,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开展资产保值增值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大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力度。促使企业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对外投资审计,根据董事会决定,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事前、事中跟踪审计。避免投资决策出重大失误,防范投资风险;实施管理审计、环境审计、经营审计及人力资源审计,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全方面服务。

在审计重点上,将突出对经营管理状态的动态监督,以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主要内容;根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配合企业财会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和所属企业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等管理制度。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开展企业和所属等,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开展企业和所属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三. 内部审计的作用与管理

3.1 内部审计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经营自的扩大,企业规模迅速膨胀,产权关系日趋复杂,企业负责人承担的经济责任日益明确,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经济活动。而企业与外部经济联系和经济协作的日趋繁多,也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薄弱,因此,在实践中运用内部审计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内部审计的管理

内部审计管理就是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内部审计工作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监督。一个理想的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应包括支持保障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支持保障系统为审计工作提供财力、物力和其他行政方面的保障,使审计工作能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人力资源系统为审计工作提供具备合格资格和能力的审计人员,并通过建立责任体系和培训管理,保证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业务管理系统通过期问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来控制审计业务工作的进程,保证审计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篇9

新时期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其职能定位上要具备鉴证、检查、建设和评价的内涵规定。鉴证职能指的是鉴定和证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并以结果作为审计结论的重大依据。鉴证是检查工作的基础,其工作目的是确定部门和管理人员履行其职责的行为,从而确保报表的质量,通过科学合理全面的鉴证反映其生产和经营活动绩效的报告的正确性、真实性和效益性,从而为企业履行和落实经济责任制提供合理依据。检查职能指的是依照一定标准和科学依据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和追踪,其目的是弄清事实、揭示矛盾、明辨是非、改进工作。这一定位具体包括:检查单位内部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有效性;检查各项业务和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检查反映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而建设职能的实现基础是“建议”,建议是对管理上的优点予以肯定,并对管理上的缺点予以披露和指点,协助组织领导提高经济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挖掘潜力以达到预期效益。评价职能指的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判和估价,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责任制度等的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以及对被审计单位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或整体经济活动是否遵循既定的目标和决策的评价等。当然,必须有一套具有客观性、先进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来实现评价。

1.2内部审计工作的机构定位

内部审计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以实现和开展的物质组织载体。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主要包括:围绕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心,确定审计重点,编制企业审计工作计划;协调企业与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关系,形成围家、企业内部、社会和行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共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开展资产保值增值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现代企业制度需求,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加强对外投资审计,根据董事会决定,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事前、事中跟踪审计;加大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力度,促使企业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实施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环境审计及人力资源审计,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审计重点上,以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主要内容,突出对经营管理状态的动态监督;避免投资决策出重大失误,防范投资风险;根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配合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财会部门等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等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组织开展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2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景展望

2.1环境、风险审计将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内容

经济活动的不断细化、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等社会问题纷至沓来。新时期环境污染等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仅各国政府都将投入巨额资金解决此类问题,而且企业也将逐步增加环境投入。但企业投入既要考虑成本效益,又要比较投入和税费,还要考虑企业形象。因此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必然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对此类资金运用的效益审计。

篇10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45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各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面临的系统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合理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风险管理也应运而生。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保障企业有效完成组织目标,落实内部控制体系的企业内在机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成为必然。内部审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全新内审领域,其基于企业的全面风险评估报告确定审计方向和审计重点,将风险分析渗透到审计的整个流程中。将风险概念融入审计中,加速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建设已经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和广发的发展与运用,相比较而言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建设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我国企业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管控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企业仍然只停留在事后审计,并没有针对性的存在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审计体系,同时,学术界对于内控审计的研究也没有可观的成果。因此,基于前沿的理论基础,并结合相关的具体实际工作经验,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以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是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价值,同时也能够推动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

2内控审计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已经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并在现实实践当中得到广泛应用。与之相对应的审计理论体系和审计方法也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引起国内外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IIA公布的“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的新定义”以及“内部审计职业准则新框架”中着重突出了内部审计是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以达到完善公司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进而达到实现企业价值提升的最终目标。随后,其又多次对《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具体内容做出修订和完善,而多次修改中仍然强调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奠定以风险为导向的内审基础,使得其成为了审计发展的总体趋势。

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略晚。王光远于1994年首次在《论管理审计概念》中建议中国审计的发展模式应该转变向以管制为导向的审计,之后,在相关文章中具体讲述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具体发展模式,同时,也介绍了内部审计通过什么途径达到抵御企业风险的目标。

2008年,我国五部委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提出了对作为内部控制要素之一的风险评估的具体要求,随后也在18个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应用指南中强调了应该关注风险。这也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位置。2009年,郝素利具体分析了以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的步骤以及方法。

直到现在,虽然有许多大型的中国企业先后实行了以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但身为中国内部控制审计的未来趋势的以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依旧止于初步阶段,仍需要不断地成长与完善。

3关于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建设的相关构想

综上,当前企业内控审计的发展趋势是以风险为导向,我国企业逐步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建设以成为必然。但是,企业究竟该如何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符合企业发展现状和需求的内控审计体系?在我国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涵盖了如下两层含义:一是应该构建什么样的风险导向内控审计模式,即回答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包含哪些内容;二是如何构建并持续完善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即回答如何合理有效的发挥风险导向内控审计体系的作用,实现其企业价值。

3.1内控审计体系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要推行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模式,企业首先应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符合企业发展现状和需求的内控审计体系,该体系的基本内容应涵盖在风险导向的理念下内控审计的目标并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相对应。笔者参考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个人在实务中的一些体会和相关经验,总结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框架体系内容应至少包含以下5个基本要素:战略布局、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技术要素、人员要素。涉及的具体内容如下:

战略布局:战略布局指明确审计工作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战略定位即制定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工作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流程。战略目标即确定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的范围、对象、职能、方式,关键在于基于风险管理对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进行重新审视和规划。

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由对现有流程进行检测和流程变革两部分构成。对现有流进行程检测主要是分析现行的审计业务的具体流程及其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而流程变革则在流程检测的基础上说明哪些审计业务流程需要变革及如何实现变革,从而实现整个业务流程的优化及升级。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由对现行组织结构进行检测和组织结构变革两部分构成。对现行组织结构进行检测主要是分析先行的审计组织结构及其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组织结构变革则主要说明审计组织结构的哪些部分需要变革及如何实现变革。

技术要素:技术要素由技术检测和技术变革两个部分构成。对企业现有技术进行检测主要是分析企业目前采用的审计方法及其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技术变革则主要说明哪些审计技术需要变革及怎样实现变革。

人员要素:人员要素由对现有的人员构成进行检测和人员变革两部分构成。对现有人员的构成进行检测主要是分析目前的人员构成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人员变革则主要说明审哪些人员需要变革及如何实现变革。

战略布局为整个内部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而战略布局正是通过具体的业务流程来实现的。因此,业务流程的变革是实现战略计划的关键。首先,它进一步推动企业的组织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业务流程得以实施的具体环境和保障。其次,要实现业务流程的变革,就得具备相应的人员和技术。总之,体系中的5个基本要素相辅相成,互不可缺。

3.2如何有效推行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建设若干经验体会

3.2.1预先识别风险节点,正确把握审计方向

以往的审计项目经常会存在由于缺乏对审前的调查而出现较大盲目性的问题,事实上企业首先需根据审计工作前的相关准备工作特别是风险评估工作为基础,把握风险节点,明确审计方向,在整体审计工作计划和方案的指导下明确后续各个审计工作阶段的具体程序和步骤,从而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这就需要广泛征求意见,收集相关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预先识别审计风险,明确审计的范围,在识别主要风险后,分析形成?风险的原因,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审计工作计划和具体方案,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审计的方向,合理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3.2.2重新梳理审计流程,纵向厘清审计思路

根据制定的内部审计整体战略规划,重新梳理审计工作实施的各个流程和环节,把握审计思路。可以通过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并实现精细化管理来实现这一目的。为此,还需建立与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相适应的一套内控审计管理制度。其中应包括具体的实施章程、相关业务准则、操作流程指引及后续的考核和归档安排等;以此来规范企业的内控审计工作,使得审计人员熟悉并掌握具体的审计操作流程,从而顺利开展相关的审计工作。

3.2.3充分借助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审计效率

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系统的运用促进了审计行业与具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企业和相关机构等相关业务操作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迫切需要企业完善相关的技术支撑,通过信息系统优势,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如实现对业务的在线监控,使得监控作业可以实现动态化、持续化;通过信息系统的运用还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智能分析并通过事前建立的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出预警,有助于企业对相关的风险的由事中和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转变。信息系统也可以实现一些非审计现场技术方法的强化,从而提高具体的现场审计业务效率,缩短审计时间,最终实现审计成本的节约。

3.2.4详尽设计审计程序,严格确保程序到位

审计程序是否细化详尽,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内部控制审计的效果。以往的审计程序往往存在可操作性差,随意性大等问题,为了使审计程序能够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企业应该详尽设计审计程序。

首先需根据审计工作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把握风险节点,明确审计方向,在整体审计工作计划和方案的指导下明确后续各个审计工作阶段的具体程序和步骤,包括确定审计抽样的数量、审计样本名称等等,同时,在具体审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详细地记录实施过程、抽取样本情况以及相关的结论,以增强审计程序的可检查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审计人员随意操作的可能性,明确相关责任归属情况,确保程序执行到位。

3.2.5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有效达成审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