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企业创新能力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6: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创新能力,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创新能力

篇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064-02

1 企业创新能力

1.1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

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概念首次引入经济学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创新就是把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个新组合包含五个方面:①采用一种新的产品;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掠取或者控制一种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⑤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形式。

虽然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时间,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严格统一的定义。原因在于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很大,而且又十分复杂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就会赋予技术创新不同的定义。

企业技术创新是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供给来源或者建立企业新的组织。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质是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结合,它的动力来源于市场,其成败要靠市场来检验。

1.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组成要素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企业技术创新的线性过程来探讨,从线性过程来看,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思想的概念化阶段、开发阶段、作业阶段和产出阶段。从这一过程来看,第一阶段其实就是根据企业的创新战略作决策的过程(创新决策),第二、第三阶段就是研究开发过程(创新实施),第四阶段是生产和市场化过程(创新实现)。另外,整个技术创新过程需要通过组织管理来实现,这就需要组织能力(创新管理)。所以本文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把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分解为创新决策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实现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并以此作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1.3 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市场化的今天,企业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搞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已成为当前科技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近年来,政府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为自主品牌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为营造企业创新文化和环境做了大量工作,因此我国技术创新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技术突破和成功经验,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和意义如下:①企业技术创新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根本途径。②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③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2.1 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目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广泛关注。总的来说,由于技术创新能力涉及的因素众多,其评价理论和方法尚处在探索之中,加上综合评价需要涉及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所以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常用的研究方法很多,目前国内外学者使用比较多的主要是多元统计学法,包括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

2.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为了研究全国的各大城市创新能力发展情况的优势和不足,本文在全国各地区中分别选取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宁夏、新疆进行聚类分析,综合来看全国各地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状况,并提出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本文选取了2011年当年R&D参与人员数量、R&D经费、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拥有发明专利数作为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指标。

利用SPSS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我们可以把这16个地区分为3类,其中北京、天津为一类,上海、江苏、浙江各为一类,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宁夏、新疆为一类。其中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宁夏、新疆等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落后,由于这些城市处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沿海城市来讲处于落后水平;而北京、天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于一般水平,虽然北京、天津的经济能力在全国处于较前列,但是北京、天津的企业创新能力却不如上海、江苏、浙江这三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强;结合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江苏作为近些年的经济强省,其企业创新能力也居于全国首位;浙江、上海等作为东部城市,其经济能力较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处在全国前列。

3 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3.1 目前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如果说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让企业获得了再生,那么技术创新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力手段,是进行持续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力保障。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是获得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是解决“产品疲软”、使企业致富的根本途径;是消除市场成熟化、替代化和发展新产业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实现资源配置方式平稳过渡的有效途径。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技术创新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意义重大,但在我国,这却是一个薄弱环节。我国每年开发近6万项新产品,但达到国内领先、国际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仅3000~4000项。这一数字表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很薄弱,距离技术创新的主体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对通过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率,已成为紧迫的课题。

3.2 政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措施

政府在技术创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政府在推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从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来看,政府还应继续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制定国家产业创新战略,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政府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制定国家产业创新战略,鼓励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核心项目的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商业化过程。

(2)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指导,制定专门的法律和计划。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政府在宏观上的引导、政策上的推动对企业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政策推动是指通过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完善技术创新的公平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的合法利益。

(3)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高技术企业的发展。

(4)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企业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有巨大影响作用。我国原有企业制度的主要弊端就是产权虚置。改变这种情况,就是构建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家、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

(5)切实保障知识产权。为了推动模仿创新在我国的深入开展、必须大力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强化知识产权的执法和监督机制。要通过宣传和实例示范引导企业走合法模仿创新之路,保护率先创新者和模仿创新者的共同利益,使得我国模仿创新能够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

(6)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除基础性研究仍由国家来组织、供给外,其他领域应把企业作为整个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成立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篇2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全国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超过2000万工人解聘。有人称中小企业遭遇“寒冬”。

在广东省召开的“第二届广东中小企业经济论坛暨2008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经济论坛”会上,经济学家把中小企业倒闭的原因归结为“融资难、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是的,这三个原因目前对中小企业影响确实很大,但这仅仅是外部因素,中小企业不可能改变经济环境,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只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市场冲击能力相对较弱,在新的复杂环境下,既要应对国内大企业、跨国公司和同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又要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它们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面对严峻的经济环境,中小企业不但要生存,而且还要发展壮大,这就必须要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并非某项单一的能力,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既可以表现在科学技术上,也可以表现在生产经营、营销和财务上。对于占大多数的生产型中小企业来说,新产品的研发,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无疑是核心内容,起着骨干的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七提出:我国目前“生产能力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的高低,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里,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牢牢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产品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而我国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一些产业领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国内中小企业大都处于产业链低端,赚取的只是劳务加工费,以知识产权为标志的高附加值,高利润则被外商获取,同时还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承担巨大的生态代价。比如我国DVD生产企业出口一台DVD,由于解码芯片、机芯等核心元器件靠国外进口,交给外国企业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是13美元,企业只能赚取一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我们辛辛苦苦干活的企业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元。创新能力弱,导致我国企业生产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低,导致我们只能处于经济链条中的未端,“双低”使得我们只能靠数量和价格与别人竞争,从而使得我们中小企业在“融资难,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的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纷纷倒闭。如果企业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又结合不好,使本土的创新成果不能很好转换,企业就不得不依赖国外引进,而且越是高新技术设备就越依靠进口。有关专家统计,韩国和日本对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费用比例是1:10,而我国则是10:1。就是说,人家拿1块钱引进,10块钱用于自主创新,而我们刚好相反。10:1导致的不仅仅是多花钱买技术,关键是要重复多花钱。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创新的技术严重不足,以致出现了无休止的“引进、引进、再引进”,有的甚至陷入“引进一落伍一再引进一再陷入”的恶性循环。历史与现实已反复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大批的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把握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动权。

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生力军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支持其做大做强并参与国际竞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中小企业自动承担起自主创新的主体这一角色,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机遇,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广大中小企业,要千方百计突破资金和人才这两大软肋的限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资金是企业创新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对于实力比较弱小的中小企业。很多企业有这样的观点:国外企业研发投入动辄数亿美元,我们企业的销售收入还没人家的研发经费多,怎么和人家拼研发?言外之意,拼不过干脆放弃。这是一种悲观和保守的论调,国内也有不少经济实力并不很强的企业,在自主创新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的观点是:不做,永远也不可能突破,最终形成的是恶性循环。自主创新要先从点滴做起。我们虽然资金的绝对最小,但是只要“不撒胡椒面”,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某一点,寻求点上突破,并非一点优势都没有。海信公司在电机机芯片上的突破就是成功的例子。论集成电路,海信与别人比没有优势,但是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在电视机芯片上发力,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说,资金对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同时,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都进行原始创新是做不到的。创新应当是分层次、有分工的,有的企业有能力进行原始创新,更多的企业只能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因此,大多数企业需要借势登高,实现产学研合作,通过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获取具有先进实用技术的项目成果,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面临的难题,从而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促进项目、人才和资本的结合。

篇3

中小企业(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是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正逐步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也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伙伴和助手。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谷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如技术落后、资金短缺、创新能力弱等等。而这些企业发展要素中是否可以优化组合,如通过相关要素的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性融资,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方向之一。

一、中小企业经营和管理特点

(一)生产规模小、投资少、组织简单、发展较快。相比较于大型企业,企业规模小是中小企业的首要特征之一,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即所谓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其次,但凡是小企业,基本上都是自主经营,主要是以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形式为主,基于资本追求利润的根本目的而充分体现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统一掌控,经营者对市场反应灵敏,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迅速反应,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第三,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比如当前,有些跨国企业和大型企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的时候,中小企业却可以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二) 选择特定目标市场,专业化经营、协作化发展。由于自身规模小,中小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往往将有限的生产资源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特定目标市场,专注于特定产品领域。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通过“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中,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从而成为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三)小批量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技术创新速度快。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为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发展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型企业虽然具有规模化、技术优势明显、设备先进等特长,但是中小企业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同时,由于许多中小企业可以对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可以立即进行研发和进行市场开发,在电子产品、新型材料、信息系统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有许多中小企业仅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里,迅速成长为著名的大公司如联想、华为、微软等,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

(四)资金少、筹资能力差、抵御风险能力薄弱。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造成资金紧张的最重要原因是融资渠道不畅。国内学者总结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特征:融资渠道窄,目前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内源融资比例过高、外源融资(主要是银行)比例低且很少提供长期信贷;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特别是很难获得长期债务资金的支持。

二、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局面不容乐观,中小企业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亟待解决,除了存在创业条件难、准入时间长、生存周期短等普遍性现象外,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自身质素不高,技术创新不足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不够,技术创新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较多,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综合而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在下列几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此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也是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二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缺乏,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在这些方面不具备优势,严重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2、融资难成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和获取资金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长期困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与生存的瓶颈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内因主要有:产权制度不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账目透明度不高;财务数据失真,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自身实力有限,固定资产数额较少等。中小企业的自身缺陷导致其社会信任度低,融资十分困难。从外在原因分析,是法律和金融扶持不足。首先,银行缺乏利益驱动。其次,由于证券市场发育滞后,广大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民间借贷目前还处于非法阶段,既缺乏法律保障,又有很高的融资成本。

3、管理本身问题。中小企业多为家族式管理,规范性不足,随意性很大,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成本、财务、质量等基础性的管理要加强责任制,提高管理水平问题,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制度创新和转变增长方式存在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作为中小企业企业,也都必须在制度上不断创新。此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这些可以说是企业的生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不少企业在这些问题上是有缺陷的,必须认真对待,尽快解决,使中小企业在法制和诚信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此外,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制定长期和系统的发展战略与规划。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包括中国在内全球普遍性问题。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破产,而又有更大量的企业创建,这就充分显示了中小企业的生命力。

三、积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创新理论的鼻祖、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有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形式。根据创新的重点,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融资能力,需要从以下路径进行创新,创造持续融资条件和能力。

1、技术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说到底是由它所能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决定的,这种价值的多少是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技术创新力。当前中小企业以低成本劳动力的传统优势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通过技术创新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中小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焦点。因此,中小企业应从自身的人才、资金相对不足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技术优势,通过共同分享研究开发成果来促进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源有限,要注意扬长避短,专注发展自己的核心专长,能够持续性地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能力,将是获得融资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市场创新。中小企业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在保持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可以从三个方面创新市场。一是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贴近市场、接近顾客的有利条件,采取差异化经营战略进入那些被大企业所放弃或忽略的细分目标市场。通过突出特色经营和灵活高效的个性营销,着力满足小批量的特定目标用户需求,以与众不同的服务或产品特点来吸引消费者,占有那些个性化、特色化的市场领域,从而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要成为行业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型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为其提供零部件生产和服务的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建立稳定而密切的协作关系,成为大企业规模化、集中化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利于改进专业化生产技术,保证产品质量,又可以使中小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三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地理上的产业聚集,通过企业集群化,走“小而群”的中小企业发展之路,通过促进集群内企业合作来节约交易成本和中间费用,减少生产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改变单个中小企业因自身规模原因而处于竞争劣势的不利地位,同时可以利用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同一产品的特点,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区域规模产业”,从而形成自身经营特色并获得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以上来自市场管理方向的创新,是获得融资方进行投资的重要依据。

3、管理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发展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还必须通过合理产权结构和制度设计,引导企业走向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道路。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属于家族式私营企业性质,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级的增加,产权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调整所有权和管理权关系,构建新型组织结构,有效促进企业目标实现,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面临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适时、适度、适合企情、适合环境的战略选择和发展规划。目前,经济发展形势还是比较严峻,中小企业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从长远发展来看,只要中小企业,科学地制定行之有效、灵活机动的发展战略,降低甚至于能控制经营风险,弱化各种不利因素,增强活力,则能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大空间,获得持续性投资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也大为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功不可没。但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一系列不能忽视和回避且亟待解决的老问题,同时又面临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压力。通过基于持续融资视角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2011年全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情况[A] .2011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C],2012年.

篇4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源泉。煤机企业只有不断的学习与创新,不断自我超越,才能超越竞争对手,求得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一、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

企业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熊彼得提出的,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大多数学者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甚至认为企业创新就是技术创新,没有抓住创新本质,忽略了意识创新和创新风险控制的重要作用。

本文认为,创新就是企业以商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变革。是一场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的可持续性的企业变革活动,且源于管理者的创新意识。

二、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大多数学者把其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四个方面,本文也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把发明创造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是一个将发明和科技成果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研发投入能力、研究和开发能力、技术保护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等方面。世界500强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占全球70%,并因此垄断了全球技术创新70%以上的成果。这些企业具备自己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知识、核心技术,并具有非常强的技术保护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不易被模仿和超越,能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管理创新能力。管理创新是一个综合系统概念,它贯穿于企业的全部行为中。良好管理能给企业带来高效益,管理就是生产力。一些世界著名的经济管理专家认为:企业创新获得的财富,均来自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而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有效发挥的保障,技术创新作用的80%是靠管理来实现的。管理创新是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力,是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进行优化,使企业资源充分发挥潜力的能力。

(三)市场创新能力。企业市场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一系列认识市场,开拓市场,综合运用营销组合策略,尽快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扩大市场容量的综合能力。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指企业整合所有可用资源,正确制定企业的营销战略、营销模式和营销策略,从而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并组建一支出色的营销队伍,来实施各项营销任务,完成营销战略目标的综合市场开拓能力。

(四)制度创新能力。制度创新是煤机企业实现整体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煤机企业制度创新主要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原来的生产模式建立成公司制企业制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内部不同层次、不同机制的变革和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就煤机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大部分属于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演变是主要制度创新途径。

三、煤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一)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和加大研投入。煤机企业要加强同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拥有庞大的科技资源,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同时,提高研发人员比例,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确保研发投入率不低于5%,增强煤机企业的技术实力,增加技术积累,提高煤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煤机企业要加强技术合作交流,要不断的引进国际先进的煤机技术,并对其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还要不断加强煤机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二)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根本保证。以组织创新来促进管理创新,使管理创新有效促进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能力提升。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与煤机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升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能力,优化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和结构和提升组织协调能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找符合煤机企业的管理方法,有效的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和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使其达到完美统一,形成合力。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技术、模式和标准,通过管理创新建立与煤机企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

(三)建立完善创新风险化解机制。创新有成功就有失败,应建立促进企业创新、减少企业创新失败的风险化解机制。风险是市场经济发展所必不可避免的因素,重要的是在体制和机制上如何有效地控制风险,以有效措施形成完善机制,将风险转化为利润。首先,可以争取政府的财税扶持政策或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 来降低风险,并调整投资结构,侧重支持战略性、关键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重点技术产品的产业化上。其次,可以争取金融扶持政策。以有市场发展前景、技术含量高、能替代进口的高新技术来争取国家的科研经费或吸引风险基金,来降低风险。

(四)建立和完善创新性的人才形成机制和激励机制。人才战略直接关系企业命运。企业进步需要多方面人才,不仅包括管理人员、研发人员,还有大量的一线熟练技术工人。目前,煤机企业对人才的看法仍然存在偏差, 尚未形成完善的多层次人才形成机制和有效激励机制。应加快人力资源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从多方面促进人才成长和有效激励, 增强煤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尤其是要把吸引具有国际一流技术的专家作为一项事关企业大计的战略性工作来实施。

参考文献:

篇5

上海百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相关数据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研发费用民营制造业50强中的35家企业2013年的研发费用平均值为0.9446亿元(15家企业没有数据)。而民营服务业50强中仅14家企业填报了该项指标,其平均值为0.1373亿元。总体来看,制造业企业平均研发费用是服务业的6.88倍,服务业整体研发投入远低于制造业。

(二)专利发明民民营制造业50强2013年的专利总量为3975项(37家企业数据),平均每家企业拥有专利107.4项;发明专利共1298项(35家企业数据),平均每家企业38.17项。制造业50强中的上市公司拥有的专利,平均每家企业为114.67项,技术人员人均占有专利0.36项,硕博士员工人均占有专利1.75项,本硕博员工人均占有专利0.28项;制造业50强中上市公司的发明专利,平均每家企业47.38项,技术人员人均占有发明专利5.35项,硕博士员工人均占有发明专利0.31项,本硕博员工人均占有发明专利0.06项.民营服务业50强拥有专利总量仅76项(28家企业数据),发明专利仅13项,2项指标都比2012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反映由于行业特点、企业经营模式、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的拥有专利及发明专利数量远大于服务业。

(三)人才质量及规模企业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说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柱。2014上海民企百强有不少上市公司,我们通过查阅民企百强中的上市公司年报,计算整理得出以下相关数据:民营制造业50强中的20家上市公司拥有技术人员平均为523人,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107人,本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604人。民营服务业50强中的11家上市公司的技术人员平均为321人,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47人,本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350人。同样可以看出民营制造业企业的人才质量及数量规模都要大大优于民营服务业企业。

(四)民营制造业与民营服务业创新能力比较分析总体来看,民营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优于服务业企业,2013年制造业企业平均研发费用是服务业的14.73倍,制造业50强企业拥有专利数是服务业企业52.3倍,同时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的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专业人才的规模也要大于服务业企业。服务业企业的整体研发费用投入较少且高度集中,服务业也较少拥有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而且服务业企业自身拥有人才数量、质量及规模的限制也会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广大服务业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利于其转型升级与良性发展。

二、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比较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上海国有企业更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目前在资产规模、技术基础与人才拥有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实力雄厚,与民营企业相比仍具有较大优势。同样根据上海企业百强榜单数据,我们将国企50强与民企50强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一)研发费用与专利根据上海企业百强榜单数据,国有企业50强2013年投入的研发费用总额为1020亿元,与上年相比的增幅为270.91%,增幅巨大;而民企50强投入研发费用26亿元,同比下降3.70%。国有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要远远大于民营企业,且有较大增幅;国有企业50强2013年拥有专利26526项,同比增长20.35%,其中发明专利3153项,同比下跌19.38%;民企50强2013年拥有专利2258项,同比增长38.78%,其中发明专利1084项,同比增长613.16%。国有企业拥有专利与发明专利的数量也都远远高于民营企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发明专利的年增长率达到613.16%,而国有企业的这一指标却下降了19.38%,说明民营企业在发明专利方面,已经显露了更好的发展势头。

(二)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才的占比情况人才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民营企业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情况,我们通过对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和服务业50强以及国企50强中的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进行分析,计算整理得出以下数据:根据上述数据,民营制造业企业(20家上市公司)平均拥有技术人员523人,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平均为22.26%,民营服务业企业(11家上市公司)平均拥有技术人员321人,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18.42%;而国有企业(10家上市公司)平均拥有技术人员8883人,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23.52%。由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拥有技术人员的规模远高于民营企业,技术人员比例优势略高于民营企业。技术人员的实力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的科技实力,直接关系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企业自身专利发明的创造,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企业效益实现的途径。另外从反映企业职工素质的学历状况来看,20家制造业民企本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604人,本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29.35%,其中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5.02%;11家服务业民企本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350人,本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27.54%,其中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5.09%;而10家国企本硕博学历人才平均为18447人,本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45.16%,其中硕博学历人才占员工总数比例平均为9.61%。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高学历人才的规模和比例优势都远高于民营企业。这种局面的形成可能与民营企业家自身素质、经营理念以及经济实力的局限有关,民营企业对于人才吸引和人才激励制度的关注度不够,而人才实力的不足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上海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但相较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自身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导致其用于研究开发的资金较少,研发投入较低,拥有专利和发明专利都远低于国有企业;其创新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民营企业相比更有不小差距。同时民营企业在经营中较为依赖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使得民营企业内部的人才质量和规模也显不足,导致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于现代科技知识吸收缓慢,从而影响到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竞争力下降又会造成人才流失。因此总体上来说,上海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完善,具体建议如下:

(一)维护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产学研结合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无论是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企业都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成果占有者。因此要积极维护企业的主体地位,保证企业始终能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而高等院校是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也具有丰富的科技发明资源和创新基础设施,要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利用高校的教学科技资源,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衔接,可以更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实现多方共赢。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途径一般并不是自己办企业,而是将技术发明转让给企业来实现商业化。如斯坦福大学的“技术和商标许可办公室”模式,就是高校通过专利保护和许可方式,把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推广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从而使得高校、发明者、创业企业、国家各方面都能从科技创新中实现“共赢”。随着当前技术创新的难度和复杂度的逐步提高,民营企业单独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都十分巨大,因此要有效利用外生资源,积极寻求技术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产学研结合创新,共同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可以为企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科研应用水平,加快高校研究成果的转化。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二)完善企业激励机制,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要真正实现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就要做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要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产权结构的合理化和多元化,还要有效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从而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提高对人才的重视度,完善民营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和人才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企业的智力和人力资本。而深化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才吸收机制,从而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优秀人才投身到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去。健全的企业激励机制也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加快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进程。

(三)加强民营企业家创新理念的培育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素质往往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进行创新活动首先依赖于企业家,企业家本身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具备创新能力。因此要加强企业家创新理念的培养,使其树立积极学习的目标,不断学习并掌握当代新知识和新技术,与时俱进,顺应企业产品的发展趋势,把握前沿技术和研究方向,并充分认识到人才吸收和培养机制的重要性,积极引进适应企业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大创新要素的投入创新要素投入是指企业拥有能够投入到创新过程中的各类生产技术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工艺、设备和人员等。创新要素的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必要保障,充足的资金人才资源和设备供应可以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进步提供强大的物质和智力支持。资金技术资源不足的民营企业,可以争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展开合作,充分利用其先进的教学资源,先进仪器等进行创新研究与发展。

篇6

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21世纪国际竞争的性质,知识生产、科学技术的拥有已经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的最关键因素。对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作出准确的评价,得到更深入彻底的了解,有利于本地区提出和实行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方案和措施,更好的发展本地区的科技和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前进。

一、科技创新能力测评

客观评价江苏科技创新软环境的现状,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归纳和整理,本文将不同的相关因素归纳为以下四个主要指标:R&D相当GDP比重,每百万人口中从事R&D的人数,每百万人口中专利授权数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并按这些指标从《江苏统计年鉴》上获取关于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方面的数据,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对数据指标的分析主要是通过SPSS软件,对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将以上数据进行标准化:记原始数据为X=(Xij)nxp其中Xij为i地区第j变量的原始数据。记(X’ij)n×p为标准化的数据表;X’ij=(Xij-_Xij)/σj;(i=1,2,…,

L,…,n;j=1,2,…,L,…,p)。其次根据科技创新能力中科技投入产出的4个指标标准化数据,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阵R=(ri j)

p×p,不妨设R=X′X。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求出输出变量的特征值、方差百分比和累计方差百分比。从计算的结果来看,在输出的数据中有2个较大的特征值,它们的累计方差百分比(累计信息贡献率)达到94.994,因此原来4个变量反映的信息可有两个主成分反映,说明提取两个主成分便可以了。根据输出的两个主成分的因子成分矩阵可以看出,主成分1可以说是由变量X1、变量X2、变量X3和变量X4确定,对变量X1、变量X2、变量X3、变量X4的解释程度分别达到85.5%、95.8%、80.1%和91.1%;主成分2主要由变量X1和变量X3确定,对变量X1和变量X3的解释程度分别为50%和

54.6%。根据因子成分矩阵,从而有:F1=0.855X1+0.958X2

+0.801X3+0.911X4,F2=-0.5X1-0.255X2+0.546X3+0.258X4。最后,根据以上公式,可以得到江苏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表。从排名结果来看,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排名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二、对提高江苏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专利文献检索、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专利成果转化和法律咨询服务,加快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设,形成高速、完备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2)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完善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大奖励力度,促进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引导企业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待遇,建立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地域吸引力,增强人才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3)促进区域之间科技创新全面发展。重视苏北地区的科技创新工作,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大力发展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要加快构筑多元化科技投人体系,提升地区科技投入总量,还需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以带动引导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

篇7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则指出:“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事实上,创新创造出新资源,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新潜力的行为,就是创新。”因此,企业创新力就是企业在市场中将企业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驱动企业获得更多的与其他竞争企业的差异性的能力,这种差异性最终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竞争优势。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标志。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其竞争力也强,反之亦然。

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企业创新的培养,这里包括了技术创新(新产品、新工艺、新的能源投入等)和制度创新(如新的组织形式、新的管理方法等)。“创新之父”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实质过程为:

如果只凭经验去做事情,只是一成不变的成果,可以进步,很难优秀。而基于目标去行动,以往可用的经验是不足够的,必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部分创造力就是创新。怎样才能培养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积极培养质量意识

美国总统工业竞争力委员会主席约翰?扬说过:“在今日的竞争环境中,忽视质量问题的企业无异于自杀。”质量无疑是企业的生命。员工质量意识问题是我们一切质量问题的根本,也是我们质量提高的瓶颈。把质量的观念提高到安全的程度上——无安全则死,有质量才活。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应该贯穿企业生命的始终,最终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才能保证创新有一定的基础和平台。如果质量意识薄弱,不要说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就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质量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过程,即:质量意识的认知;质量意识的态度,质量行为。

1.质量意识的认知

质量意识对于基层来说是比较模糊的概念,他们并不接触客户,并不能直接的感受到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意义,往往把精力致力于数量的提高。这种认知必须依靠往复不断的培训进行强化灌输,像父亲培养孩子的人生观一样,质量意识的培养必须在认知的基础上。

2.质量意识的态度

通过对职工质量意识的灌输,让职工心中产生对质量的态度,这是很关键的,意识只有靠自发才可以形成,而并不是靠事故的多少来界定的。让员工有一个正向思维的质量意识态度主要靠领导的引导方向。08年以前,钢铁市场出奇的好,丰厚的利润令钢铁企业近乎疯狂,许多国内钢铁企业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产量扩充当中。然而,放眼世界的钢铁行业,日本是最重视质量的,他们利用钢铁的鼎盛时期,完成了由他们自主开发的转炉双联工艺的全行业改造。08年底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没齿难忘的,很多中国企业的战略在这个“冰河期”显得那么的沧桑,不得不承认对质量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命力”。应该让基层的员工接触一些质量制胜或失败的案例录像,摆客观事实和讲主观思想结合,使企业职工形成深刻的概念,从而植入职工的头脑。

3.质量行为

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正向的态度,就可以自然转化为质量行为,成为职工每个动作的规范和目的。满足员工精神需求,实现人力资源自主管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资本论》中提到的传统经济学三大生产核心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已变成了人力资本,也就是说能够带来更多剩余价值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我们应该使员工具有主人感,亦满足了员工归宿、尊重、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

当质量意识的以上三个过程建立后,职工创新就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坚实的基础,创新的目的也越发明确。

二、积极培养管理层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

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级层面来看,技术创新适用于管理层和执行层;制度创新适用于决策层和管理层。可以看出,在这里中间管理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一个链上来看,管理层的作用不只要实现自身的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同样要承接决策层的制度创新执行以及启发执行层技术创新意识并拓展技术创新成果,因此,必须积极培养管理层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使之为创新开辟道路。

三、积极培养新创新和循环创新思路

《经济学基础》中对经济做出了如下概念阐述,“经济就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定义中无形的反映了循环的概念,这引发了从另一个角度对创新的思考:创新分为新的创新和循环创新,新的创新是对资源的潜能开发,那么循环创新就是在原有创新的基础上再次升级创新,回顾工作时单纯的考虑新创新,总觉得这么多年的行业,没有什么可以再拓展思路了。但是站在循环的角度观察,发现很多以往的创新做法还有很多延伸的方向,从此处着手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

四、积极培养创新灵感

篇8

尽管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但在高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了单方面追求数量规模,而忽视了发展质量的问题。很多医药企业的发展还是靠规模优势,广泛存在管理水平低、药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开拓能力差、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药品、产权制度单一等制约发展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医药企业尤其需要通过加强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其它行业相比,创新对医药行业的重要性和医药企业增长对创新的依赖更显著。在医药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目前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医药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创业板上市给医药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即新产品的上市能力又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中。本文对已在创业板上市的15家医药企业从申报药品情况、品种储备和立项能力、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库和企业招股说明书、年报、季报等文件,使用数据截止到2011年6月底)。

创业板上市的15家医药企业及其在本文中所用的简称为:

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莱美)、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科)、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陆)、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宝)、海南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康芝)、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仁)、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智飞)、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晨光)、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沃森)、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香雪)、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振东)、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佐力)、重庆福安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福安)、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瀚宇)、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舒泰神)。

为了便于分析和评价,现根据如下原则对上述三种情况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赋予分值,并最终根据分值高低判断企业创新能力:

1.已申报品种最能反映一个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所以认为此模块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现将化学1类(或中药天然药物1类)评分为10分,其他注册分类的品种根据注册分类高低(即申报品种本身技术含量高低)评分,评分结果见表1。

2.除了企业的申报品种外,在研(未申报)的品种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企业产品储备和立项能力,即今后申报和新品上市的能力。对产品储备情况根据第1项所述原则进行评分。

3.企业申请专利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而一个企业产生知识产权的能力是技术创新的表现,现将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两类,将已经授权的发明专利赋予1分,已经受理的发明专利赋予0.5分;已经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赋予0.6分,已经受理的实用新型专利赋予0.3分(一般发明专利比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更大,故赋予不同分值)。

一、 2009年-2011年品种申报情况

一个企业的申报新品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其创新能力,如表4所示,对各企业2009年、2010年、2011年(截止到2011年6月1日)申报品种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产品注册分类进行评分(分值赋予表见表1)。

由表2可以看出,福安药业的申报品种最为突出,大部分为仿制药,莱美药业申报品种也较多。

二、 在研新品储备情况

除了申报品种外,在研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该企业产品储备能力,现对各企业招股说明书和年报中提取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由结果可知,福安药业在研新品占优势,多为化药3类和6类产品。莱美药业储备品种结构较为合理,除了化学3、6类药还有化药1类、化药4类等,储备产品具有较大潜力。

三、 专利申请情况

专利是一个企业拥有无形知识产权的反映,其中药品的专利又是药品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药品商业价值的衡量标准之一。对各个企业已授权的和已受理的专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了便于比较,特将专利赋予相应分值:

已授权发明专利:1分

已受理发明专利:0.5分

已授权实用新型(外观)专利:0.6分

已受理实用新型(外观)专利:0.3分

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莱美药业分值比较高,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立项品种较多,需要保护的技术多;1类新药、4类、5类新药一般都为专利药物,设计的专利也较多。

四、综合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对三个方面的评分进行汇总,得出下表,并按照如下分值区间进行定级:

≥ 90分 A级

40分―89分 B级

20分―39分 C级

≤ 20分 D级

篇9

一、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一)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1912年,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所做的新的组合”。企业的生产要素大致可分为人力要素、财力要素和物力要素,它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并不是所有的组合都是企业需要的创新,创新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或提高质量或加快速度,或兼而有之,要素的组合方式并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要素占有情况,明确的基础创新的目标;其次,人力要素运用科学理论、数学模型、真实数据等,进行测算分析,估计项目的可行性;最后,在人的指导下,将需要的物力要素及财力要素投入到具体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进行创新实验。创新是不断尝试的结果,每一次的尝试的失败都是为了创新的成功做铺垫。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出

不同的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是不同的,一些学者从能力本身来界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观点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于企业的特性所决定的,是企业本身所具有的,不具有模仿性。由于不同企业拥有的要素资源、财力支持、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硬件及软件不同,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方法的决策不同,所以在改善质量或提高速度的效率和效果上也会有所不同,这用差异就是体现了不同企业在运用资源整合时的技术创新能力。

另一些学者从过程的层面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多人参与、集体协作、集思广益的思考与实践的过程,它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认为由组织生产某种新式的、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的过程即为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侧重对过程的把握与考核。有学者认为“组织通过不断学习,从而为企业革新带来新的思路与想法,为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催化作用”,这也是从过程这一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能力。

有了从过程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就会有从结果层面考量技术创新能力。顾名思义,从结果的角度则更注重产出效应,即在投入企业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同时,配以新思维、新想法创造出更先进的、不同于现有的产品或服务以体现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基于对上述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定义,其评价的指标也有所不同,下面将分别进行论述:

(一)基于从能力本身定义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从其根源方面看,它是企业中各种要素能力的组合,所以要评价技术创新能力,就要从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要素资源入手,前面说过企业的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类: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能力不仅包括是指企业中参与创新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包括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以及其他不直接参与创新的人员的间接支持;物力资源包投入的物质生产要素,如主要原材料、能源等;财力资源则主要是资金的支持。技术创新的能力,只有企业中各个要素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有可能实现创新。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事实证明,除了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环境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部环境也可以从上述三方面提供能力支持,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人力方面提供外部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咨询,物力方面提供专利技术和专项设备,财力方面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提供专项资金,这些外部环境要素与内部能力要素本身的能力组合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

(二)从过程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如前所述,这一说法本身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有序联系的动态发展过程,每一个子环节都会对最后的技术创新结果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因此,从这一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就要评价其各个运行过程,其评价指标可包涵要素投入过程、生产制造过程、改良更新过程、管理评价过程等,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因此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权重比例也不同,同时赋予各个组成过程以相应的权重,让后进行加权,得到的数值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个要素并不是单纯的叠加,就能体现整体的效用,当然,这种方法对于粗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三)从结果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当技术创新实现成果转化时,其能力体现在具体的产品或服务上,我们就把能力这一无形的要素转变为有形的要素。那么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也就可以代替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于评价产品和服务,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成熟,如对其质量、客户口碑、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程度等进行相应评价,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将数据进行汇总,最后的出最产品或服务的综合评价,即刻粗略的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水平。

三、对于现有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思考

上文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入手,介绍了三种主要的评价方法,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本是都是对不同要素进行评价,只是三种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其选取的要素指标也不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要素的选取存在一定困难,不仅在选择本身,还在选择的数量上,要素的选取必须体现科学合理有针对性上,同时选择过多会增加评价的成本,而选择过少,不能准确评估技术创新能力;第二,选择评价要素后,运用哪种方法进行要素整合也是一个难题,这本身比要素的选择更重要,因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的结果,因此选取的方法要考虑到各个因素之间的促进与抵消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学者在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突出性问题,因此,在以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上述所列举的问题,以期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更精确的评价,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0

[2]魏江,许庆瑞.企业新能力概念、结构、度量与评价.科学管理研究,1995(5):5055

[3]王立新,高长春,任荣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东华大学学报,2006(3):3437

篇10

对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研究。宁连举和李萌构建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利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资料数据,评价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后续研究中,又基于全面创新理论,从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属性和特点出发,构建了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朱霞,朱永跃基于小波神经网络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定量评价模型。朱承亮,岳宏志,李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给出了综合评价结果,认为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强。蒋玉洁,菅利荣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锡尔指数对我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差异测度,研究表明区域之间差异突出,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樊小霞,牛冲槐,王秀义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得出我国各省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效率、技术创新扩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三个方面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6]。以上学者的研究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但针对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文献较少,多数是从区域性角度进行的。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共存,各企业在规模和资金实力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应针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分别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本文构建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进行评价和排序,对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意义。

1研究思路与方法

1.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统计指标,考虑到工业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代表性强、涵盖信息量大的指标,形成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2研究方法目前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BP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等。其中一些方法(如AHP)具有如下弊端:各指标层的权重依赖于专家们的主观判断,人为给定的权数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真实情况。为最大程度地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将复杂的多个变量综合为少量的相互独立的因子,依据不同的因子对原始变量分类,以反映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该方法具有如下优点:从多个观测变量中找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来解释原始数据,有助于客观、有效地确定综合指标的权重;权重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出的,能体现指标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客观性;由于各指标间的信息交叉少,因此各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通过因子分析法找出综合因子来解释原始数据,并得出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企业决策者通过指标内在关系,客观认识到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技术创新决策,提高企业竞争力。

2过程分析

本文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12年国内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相关数据,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2.1描述性统计首先对数据标准化处理,通过计算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查看原有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3,大部分超过了0.7,可见指标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能够提取公共因子,适合做因子分析。

2.2方差分析和碎石图其次,计算特征值和累积方差贡献率(见表3)。方差贡献率反映的是公共因子所包含的原指标信息量的程度;累积方差贡献率反映的是几个公共因子累积包含的原指标信息量的程度。一般选取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0.85的特征值个数为因子个数,它们能较好的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从表3可知,前两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1.429%,超过了85%,只损失了8.571%的指标信息,已取得不错的效果,因此可选取前两个因子进行分析。图1的碎石图反映的是2012年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征值,横坐标表示成分数也即因子数,纵坐标表示特征值大小。由图可看出,从第二个因子开始特征值渐趋减缓并接近于零。这表明选取前两个因子是合适的。

2.3因子载荷通过因子旋转的方式可以使一个变量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时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表中数据表明公共因子与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与技术改造经费支出X4、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X5、科技机构活动经费支出X10、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X7、企业R&D活动经费X1、政府资金X11、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X6、R&D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X12、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X2、科技机构活动人员X9、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X13、企业办科技机构数X8这十二个指标的相关性较强,即在这些指标上的载荷较高。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能力,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与环境支撑均划到这个公共因子内,因此可将公共因子F1命名为技术创新投入因子。第二个主因子F2包括新产品产值X14、新产品销售收入X15、专利申请数X16、R&D项目数X3、有效发明专利X17五个指标,F2与这五个指标的相关性较强,在其上的载荷较高。其中R&D项目数X3在第一个因子上的载荷也较高,只是相对第二个因子较低,而初始设计时,R&D项目数X3是属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指标的,因此本文将此项指标修整至产出能力指标。以上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能力,因此将公共因子F2命名为技术创新产出因子。

2.4因子得分根据spss软件可直接得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5),进而可列出因子得分公式。因子得分公式是原有变量线性组合的结果,因子得分是各变量值的加权综合,权数表示变量对因子的重要程度。根据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可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公式。

2.5综合评价通过上述因子得分公式可计算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子得分及排名和综合得分及排名(见表6)。从表6可以看到,在各类型的工业企业中,技术创新能力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