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6: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认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仍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改革是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是主线
去年,我国采取措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但是,“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将今年定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年”。
另一方面,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根本的还是要靠改革。
此次《意见》出台,有关民间投资的内容受到关注。《意见》第一项即指出,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支持民间资本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有效激发市场投资活力。
在此前3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研究部署了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出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等。
总理曾指出,凡是政府政策没有规定不可以进入的,都应该让民间资本进入。一个国家民间资本蓬勃发展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象征,是有活力的表现,也是自信的表现。
国家发改委体改所所长聂高民认为,这是对去年4万亿投资政策的有效接续,这次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可操作性更强。
另一方面,《意见》规定,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切实把国有资本投资重点放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同时《意见》还制定了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改革的相关内容。
首提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35-02
所谓民间资本是民间用于生产经营、投资增值的资产,包括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货币形态的流动资产,以及投资、金融市场的虚拟资本等。它是相对于公共资本而言的,所有者不是国家而是私人(包括自然人和非公有性质的法人),其具有分散性、私有性、投机性和逐利性等特点。
城镇基础设施是构成城镇存在和发展的硬件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建设等,它具有公益性、垄断性和竞争性。公益性、垄断性决定了它们提品和服务是社会性的;竞争性的特点决定了这类设施的建设可以通过市场来实现。
一、目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投资总量严重不足。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会长金德钧指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严重偏低,投资总量明显不足,导致我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城镇经济发展极不协调。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最好占固定资产投资10%~15%的比例,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3%~5%。据统计,我国目前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重为9%,占GDP的比重平均为3%,未达到合理水平”。“十二五”规划中,虽然加大了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但相对于社会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大量需求来看,我国对于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还是偏低的,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2.基础设施缺乏统筹考虑且标准较低。目前大部分城镇规划水平不高,在定位、功能分区等方面缺乏科学设置和安排,供水、排水和热力、燃气以及电力等基础设施专项发展与统一规划缺乏相互衔接。同时,大多数城镇限于财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可建可不建的就没有建设,可推后建设的就没有提前建设,只是从保证基本使用的角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在建设标准上相对较低,缺乏前瞻性。
3.投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我国城建资金的传统筹资模式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城建维护费的使用;三是土地收益;四是银行贷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性,使得这方面的投资,无论其是否具有竞争性和可经营性,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在包揽。同时,由于投融资政策、环境不成熟或者利益刺激不足等原因,民间资本很难进入。
二、引进民间资金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对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来说,民间投资具有增长潜力大、投资效率高的特点,从长远来看,民间投资必将成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民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非常有必要。
1.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改变政府投资效率相对低下现状。将大量非政府资金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能迅速地改变基础设施投资总量不足的现状,解决建设、维护、更新基础设施与服务的资金瓶颈,,使政府规划建设资金不到位的项目尽早实施,提前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同时,相对于民间投资而言,政府资金使用者的利益与收益并无直接的利益关系,无法做到与民间投资那样精打细算,导致政府投资的资金重复建设严重,使用效率低下等现象。
2.有利于风险的有效分担。尽管大多数基础设施的服务需求稳定、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等诸多特点,但是同样存在投资风险。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双方依据分工和回报各自分担风险,将建设项目的一部分风险转移给私人企业,从而减轻政府投资风险。
3.有利于促进基础设施领域里的市场化运作。引进民间资本将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市场化,可以改变传统体制下我国城镇基础设施的发展政府包揽过多的弊端,更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破除基础设施产业的垄断性。
三、民间资金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2010年3月24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将为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春天”。现笔者就如何启动民间资金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实现政府与民间资本之间的效益“双赢”,增强民间投资意愿与信心。一般来说,影响民间投资主体决策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服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该因素直接决定着民间资本的盈利能力;二是基础设施投资的风险程度,该因素直接决定着民间资本的投资成本。由于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通常较大,回报期较长,不确定因素多,对于政府的财政而言,希望民间资本参与到项目投资中来,从而可以实现资金上的保证,提前完成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民间资本又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为了让民间投资者有合理的投资收益,就必须推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实现政府与民间投资者之间的效益最大化。在经济发达的美国,政府允许基础设施企业自主定价,使民间资本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市场一般利率水平,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基础设施的投资风险,使民间资本可以“大胆”向基础设施投资,如私人投资近80亿美元修建的阿拉斯加石油管道,被认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项私人资本投资的基础设施工程。此外,美国政府还制定了刺激投资和保障投资者权益的法律规章,灵活运用财政和金融政策工具,保持宏观经济的基本稳定,增强民间投资者信心。在经济景气时期,实行比较稳健的财政支出政策,以平衡的财政政策为目标,避免过大赤字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20世纪90年代经济繁荣时期,克林顿政府的基本财政政策目标是实行预算平衡,提高高收入阶层的消费税以削减赤字,联邦赤字大幅度减少,最终出现大量盈余,宏观经济出现低通胀、高就业和高增长的局面,造就了民间投资大繁荣的形势。在经济景气下滑时期,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用,财政上实施扩大支出与减税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上则实施低利率水平等刺激融资和投资的措施,以维持和刺激经济景气,维护民间投资的意愿与信心。
2.创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筹资机制,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构建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的新格局。从一定意义上讲,基础设施同其他商品一样,一经建成就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既要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也要在服务中实现价值补偿。因此,必须根据不同项目性质,制订不同的政策,助推民间资本与政府投资项目的有效对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作、联营、集资、参股以及特许经营等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1)对预期有收益或通过建立收费补偿机制可以获取收益的基础性项目,采用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方式向民间资本开放,由投资者负责筹资、建设、运营、回收投资、偿还债务等一揽子事务,经营期满后该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2)对已建成投产的政府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可采用转让给民间经营,以提高政府投资能力。例如日本出售国营电报电话公司股份所获取的资金,用于某些无力自筹资金的基础设施部门。日本的这种NTT资本模式(即资产盘活式)并没有因民营化而丧失,而是转化成为公路等形式的另一种基础设施。(3)对投资额大的交通(公路、港口)、卫生(医院)、教育(学校)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项目,主要用两种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流向,分担项目风险、共享投资收益。一是“筑巢引凤式”,比如日本在进行鹿岛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直接投资4000亿日元,引导私人企业投资1.5万亿日元;二是“联合投资式”,即将民间资本和经营能力,引入政府的投资事业,如日本的关西机场,就是由中央政府、地方公共团体和民间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
二、认真研究__区情,审慎定位发展战略。__区的发展战略,所倡导提出的“(__)工业卫星城” 、“中国x都” 、“__西部休闲之都”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多项称谓,历经多年,在与周边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对比下,面临着区域发展特色不明显、优势渐次不再的困境,为此,当前时期,建议需要重新审视并筹划确立新的总体定位发展战略,现阶段,我区发展经济的总体思路宜为:以二产为主,三产为辅。
三、增进厂、区良性互动,共同促进优势互补。从__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中铝__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职工稳定等层面来看,在当前时期,厂、区都将面临着如何携手共度难关的重大课题。为此,建议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厂、区的良性互动关系,并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上入手,促进厂、区之间的双向良性互动。
四、抢抓重大历史机遇,顺势而为调整结构。中央关于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对于我区更为重要。为此,建议发改委、财政、建设、交通、国土资源、房管、金融等部门,着手筹划我区20__年~20__年的重大投资项目,重点在招商引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项目建设推进及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级等环节上,做好相关工作。
五、着力破解三产发展难题
以建设开放统一、竞争高效、业态新颖、结构合理的现代三产服务业体系为目标,加大对三产服务业的扶持引导力度。三产发展要充分与相关资源结合。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体育、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塑造宜居环境,增强城市的对外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吸引周边县市的民众到我区居住,增强人气,刺激消费。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既有利于提高消费档次和品味,又有利于提高税源的大项目、好项目,促进财政增收。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合理引导房地产开发与消费,通过采取把房地产业发展与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扶贫搬迁和廉租房建设结合的方式来推进市场待销和滞销住房的市场销售,减少存量商品房的空置数量,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六、加大投资力度
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目前我区经济外向型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规模较小,靠出口、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有限,投资则成为拉动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扩大内需。这为我区加快振兴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有关精神,统一认识,坚定信心,精心谋划项目,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发展建筑机械、建筑安装、阀门、铝加工、铁路橡胶等行业有效扩大内需,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七、树立信心,抢抓机遇
中央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以及实施这些措施要求 “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十六字方针,对于克服当前的困难和保持长远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加强宣传,增强信心,抢抓机遇,保持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区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宣传,客观报道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宣传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保持经济长期发展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广泛宣传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主动引导社会预期,增强公众信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八、金融创新
不断改善金融环境,完善投资政策法规和担保体系,吸引更多的民间金融投资和银行贷款支持企业发展。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融资担保领域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89-02
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发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解决中国迫在眉睫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中心,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兼顾中华传统文化,对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做出全面部署。其中在针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政策措施中提出完善融资政策,即在增加原有融资的前提下拓宽渠道,开启新渠道。
一、融资渠道概述
融资渠道按投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国家、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民企和家庭三个:
国家投入的财政资金包括:国营企业以税金和其他形式上缴国家的纯收入,其次是集体经济以及个体经济以税金形式交纳的纯收入,还有各级政府的社会福利基金等等。本文着重讨论国家财政资金中社会福利基金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社会福利基金的作用在于为社会弱势群体和有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带有福利性质的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项目大致分为五类:城市福利事业项目、乡镇福利事业项目、城市社区服务、福利企业项目、其他公益项目。很显然,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属于社会福利基金使用的范围。
在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信贷投资公司。首先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符合国家政策向导。2008年,国务院《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健康保险发展,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和养老实体。”2010年9月,保监会《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提到“保险资金采用债权、股权或者物权方式投资的不动产,仅限于商业不动产、办公不动产、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等不动产及自用性不动产。”由此保险资金进入养老地产正式开闸;其次,由于国家政策对公募基金的特殊限制,基金公司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资暂时限于私募基金,同时私募基金具有投资标的物灵活这一特性,也符合中国刚刚起步养老服务产业的多样性要求;最后近几年由于银行不愿意给民营企业和小企业放贷,这就使信贷投资公司成为了融资的重要角色,那么也将成为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的重要融资渠道。中国未来对养老服务产业的需求带来巨大的投资收益,同时政策上的税收优惠,不论从经济收益或是传统美德上来说都是私募基金与信贷投资公司值得重点投资的领域。
民营企业和家庭的资金属于民间资本。早在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鼓励民间资本“新36条”中就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服务设施,兴办养(托)老服务和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随后,2012年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积极引导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养老建设,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势在必行。
二、融资渠道资金量分析
社会福利基金的收入构成包括:销票总额扣除兑奖和管理费用后的净收入、彩票销售中不设奖池的弃奖收入和福利基金存款的利息收入,同时实行按比例分级留成使用的原则:中央级留成比例为彩票销售总额的5%、省地两级的留成比例不得超过彩票销售总额的5%、县级留成比例不得低于彩票销售总额的20%。截至2011年10月23日,中国福利彩票年销量突破1 000亿元,那么按照35%提取公益金的比例,将有350亿的资金用于国家公益事业。考虑到当前以及未来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养老服务产业将出现巨大的需求,为及时快速地解决这种需求,因此建议加大社会福利基金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支持,提高社会福利基金中用于养老产业的资金比例,从而保证养老产业融资渠道的畅通。
中国到2012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到达6.85万亿人民币,尽管保监会对保险金投资比例有要求,比如说建立养老社区的资金比例只有10%左右,但是可想而知在如此巨大的基数之下也是一笔可观的大数字。6月底,中国的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为人民币5.5万亿元,较一年前的3.7万亿元增长了49%。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也作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近几年国家对于充分利用民间闲置资金和调动资金积极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意见,既体现了国家对民间资本的重视,也足以可见民间闲置资金数量的客观性。据新闻报道,仅仅温州一座城市在2010年上半年闲置资金就达到了8 000亿,相当于天津市2009年全年GDP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央企2009年的利润总和,相当于广东省2010年全年新增信贷总额。
三、各融资渠道适用范围分析
目前,国家对于养老产业的投入方式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试点设施建设和对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等保障制度的支出两种,这两种投入方式基本是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各城市社区为主要载体。显然,国家投入是以构建养老服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带有全面及福利保障性质,具备廉价优势的。另外,养老服务产业设施建设项目具有投入规模大、回收期长、投资风险高的特点,这也要求政府在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占有主导地位,从各国经验来看,养老设施建设融资结构中政府投资都占到70%左右的比例。
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地位要求其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既有保障福利的要求也有利润收益的需求。具体来说就是不能仅仅以大众需求为出发点,更要做到专业、深入、多维,如各项设施完备的综合性养老社区。社区会在老年人入住时适当地收取费用,保证了投资者的收益,也满足入住老年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近几年泰康人寿保险专门成立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上海投资建设的泰康养老社区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民间资本的投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受到养老产业盈利周期比较长的影响,使得民间资本较难获得可观的利润,这严重地打击了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产业的积极性。为了增大民间资本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政府就需要加大财政补贴和对其服务的购买力度,同时减少各项费用的收取、实行税收优惠、加大信贷的支持力度等,使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中来。相对政府和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更加灵活,可投入领域更广阔,但鉴于养老产业的特殊性,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才能保证民间资本有其可发展的平台。
虽然三种投融资渠道各具有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也存在着缺点如国家投入门槛标准高、金融机构投资信贷成本较大、民间资本借贷则利率较高,所以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最大效力地建设养老服务产业。
一是对拉动全社会投资和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央扩大投资政策带动下,全社会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前9个月全社会投资增长33.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农业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民生工程投资均同比大幅增长42―72%。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9%,增幅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提高1个和2.8个百分点。
二是为进一步加强“三农”和改善民生夯实了基础。在今年四批中央投资中,用于民生工程的投资占比超过50%。截至8月底,已建成1.1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改造农村初中校舍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建成廉租住房27万套、开工建设126万套;解决227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村沼气项目247万户、农村公路20万公里、农村电网各类线路10.3万公里。
三是积极推进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把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中央投资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安排200亿元中央投资用于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明显加快,重大装备本地化工作积极推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开工建设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抓手,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城市污水垃圾设施及配套管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建设。截至8月底,已建成污水处理能力518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1.6万吨/日,形成节能能力标准煤669万吨、节水能力1.31亿吨。
四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力有序开展。哈大、武广、南广、贵广等一批重大铁路项目加快建设,投产里程近1500公里。南水北调等大中型水利工程进展顺利,已基本建成近1500个大中型水利项目。公路、机场、城市电网改造有序推进。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方针,加快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截至8月底,已完成投资5050多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50.5%,实现了时间过半、投资完成过半。其中,城乡住房投资完成规划任务的73.4%,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成40%以上,原定的三年目标任务有望在两年内基本完成。
实践证明,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一揽子计划是及时的、有力的、有效的。下一步,4万亿元投资计划在执行中,要更加关注民生,更加关注“三农”,更加关注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更加关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
针对当前社会上认为4万亿元投资计划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政府公共投资的建设领域使民间投资的空间受到挤占”,“扩大政府公共支出规模使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的说法,负责人指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不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一是实施好4万亿元投资计划不会挤占民间投资的空间。在外部需求严重萎缩、企业投资信心和投资意愿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中央及时果断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大规模增加中央投资,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弥补有效需求不足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也为民间投资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重点投向有7个方面,包括: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决不允许搞形象工程、兴建楼堂馆所,决不允许搞重复建设,新增过剩的生产能力。这些投资方向,突出了加强“三农”和改善民生,突出了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突出了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突出了向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对这些方面加大中央投资力度,既有利于稳定了当前增长,也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是“与民兴利”而不是“与民争利”。
二是实施好4万亿元投资计划不会挤占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前9个月新增贷款达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增长39.4%,自年初以来持续高于投资增速。由于货币供应充足,利率水平基本稳定,民营企业的借贷成本并没有上升。今年以来银行重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上半年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重为54.3%,比年初增长24.1%,比全部企业贷款平均增幅高1.5个百分点。
政府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实际上引导和带动了民间投资增长。前9个月城镇非国有投资增长29.5%,呈稳步回升态势,比年初回升9.2个百分点。此外,反映民间投资活跃度的房地产投资也持续回升,前9个月房地产投资增长17.7%,比年初大幅回升。
这位负责人进一步指出,当前民营经济生存环境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如果民间投资不振,政府投资也将难以为继。因此,在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推动全社会投资平稳增长方面,下一步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PPP全称为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可翻译为合伙或合营,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PPP最早应用于1982年英国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我国PPP的应用始于世界银行和亚洲银行将其作为一种新兴的项目融资方式进行引入。自1995年起,在国家计委的主导之下,几个BOT(建设―运营―转让)试点项目相继开展。PPP模式真正兴起于2014年的全国两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同年4月,又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为了激发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推动PPP模式的发展,将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营运领域首批退出80个示范项目。同年9月,财政部了76号文《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项目示范。
1 陕西省PPP模式发展现状
为了响应国家推广PPP模式的政策精神,陕西省从2014年底开始,将180个项目纳入全省PPP项目库,总投资2316亿元。于2015年5月集中了首批60个PPP示范项目,总投资1536亿元,涉及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五个领域。投资额及项目数分布图如图1。
在首批公布的60个PPP项目中,有2个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示范性PPP项目典型案例,它们分别是陕西省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渭南市天然气利用工程。截至2016年11月底,全省已签约落地项目43个,总投资684亿元,引入社会资本620亿元。
1.1制定与PPP项目相关的政策措施
近年来,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陕西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包括《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4〕107号)、《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 〔2015〕81号)、《陕西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陕发改投资〔2015〕1430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陕西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前期工作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陕发改投资〔2015〕1688号)等,为PPP模式的推广与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1.2建立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库
为建立项目库,陕西省发改委会同省级行业管理部门及各市(区)发改委,展开项目征集、评估论C、入库管理、协调推进及信息等工作。其中陕西省发改委负责全省PPP项目库的统一建设和统筹管理工作。陕西省PPP项目库由三个子库组成,分别是项目基础库、项目意向库及项目执行库。PPP项目的推进采取符合条件的项目首先进入基础库,基础库当中符合一定条件的项目经评估后转入意向库,意向库中符合一定条件的项目经评估后转入执行库。截止到2017年5月9日,全省项目中基础库PPP项目1126项,分布见图2。
1.3建立PPP项目调度制度
首先确立PPP模式优先的项目谋划机制,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重点项目,优先考虑采取PPP模式运作。其次建立了项目动态储备管理体系,筛选谋划推出一批具有价值的好项目,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为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建立了全省PPP项目库,面向全省常态化征集PPP项。最后建立了PPP工作督导调度制度,对各县市区、市直部门储备运作项目情况进行调度,定期通报工作落实情况。
1.4编制PPP行动计划
为了使PPP模式得到更好地推广,发挥发展规划、投资政策的战略引领与统筹协调作用,陕西省发改委专门印发了《关于做好推广PPP模式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市需提出当地推广PPP模式的三年计划以及相关政策措施打算,旨在谋划策划一批未来三年的重大PPP项目。省发改委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全省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同时要求各地同步做好2015年以来启动实施PPP项目的补录工作和信息完善。
2 陕西省PPP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配套政策不健全
政府投资是由政府决策并由国有资金进行投资的行为或由代表政府的国有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其投资主体是政府,产权属于国家,形成国有资产,构成国有经济,因此,政府投资在某些情况下又称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在我国通常是指由集体、私人进行的投资活动,投资主体是个人,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构成民营经济。外商投资是由国外政府或私人进行的投资,形成外资经济。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共同构成我国社会的总投资。在我国,政府投资又分为中央政府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这样,目前我国投资主体是由政府及人、个人、外商组成的。政府投资在我国建国后很长时期,一直是投资的主要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的国有经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日益减少,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日益壮大。
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在我国经历了建国以后到确立改革开发基本国策近30年的历史。这个做法既促进了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又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一系列至今尚难以消除的后患。与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主导地位的确立相对应,民间投资也经历了由艰难生存、限制发展和逐步削弱甚至消亡的命运。以后,民营经济逐步得到肯定,民间投资也日益活跃。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民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例显著降低,而民间投资的比例明显上升,二者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与消费、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共同构成一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8%,其中有3.77个百分点为投资所做的贡献。在过去几年里,为了遏止通货紧缩,政府主要运用了利用国债进行投资的财政政策,通过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内需,从近三年实施财政政策的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投资的地区上,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及中部地区。房地产投资是民间投资的主要领域。房地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目共睹,但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比如人们购房之前节衣缩食进行储蓄,贷款购房后减少消费还贷款;而政府投资为主的西部开发,因民间投资未能及时跟上,其带动投资需求的作用也并不明显。由于启动居民消费的社会经济环境的限制,短期内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内需的措施已被证明难以奏效。政府投资被用来作为增加投资需求的主要手段。但政府投资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并存,这一点已为实践所证明。
民间投资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支重要的社会投资力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在加强。2002年在社会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3.77个百分点的贡献中,政府投资占2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占1.77个百分点。加快民间投资的发展,是我国在当前国际经济前景不明朗、国债投资拉动社会需求的政策作用有限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势头的关键因素。
二、为什么必须改变政府在社会投资中的主导地位和转变政府投资行为?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投融资制度,这种状况直到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才有所改变。这种制度是当时的经济环境决定的,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我国政府投资形成了我国巨大的国有资产,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完善了国民经济体系。近年来的政府投资活动,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只依赖政府投资,忽视民间投资,也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一定不良后果。
在投资决策上,政府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由于社会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判断困难,认识往往存在偏差,常常容易出现失误,而一旦失误,就会给国民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政府投资往往造成产权不清晰,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差。我国国有企业虽然近年来为明晰产权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大多数企业仍然存在类似的问题。多数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管理不善,主要的原因在于政府投资而形成的国有产权,缺乏真正负责的产权主体。国有企业的管理人,是国家所委托的人,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代表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要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由于信息不对称,人必然产生一些机会主义的行为。在监督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人机会主义行为就会愈演愈烈。正因为这样,西方国家通常不提倡发展国有企业。
加入WTO后,为适应WTO规则,我国政府必须尽快改革运行机制。WTO规则尽管是围绕消除或限制成员国政府对跨国贸易的干预而展开的,但是绝大多数都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关。为适应其要求,政府必须切实把职能转变到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不再插手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必须依法行政,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既不失职,也不越权,接受法律监督。
政府是社会投资的主体,占主导地位,不仅会与民争利,还会妨碍履行自身的职责。政府要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社会安定、法制健全、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社会保障等。政府在投资方面花费的精力过多,就会分散为经济提供服务的精力。西方发达国家在政府投资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美国、英国政府也进行投资,但投资领域仅在于个人不愿投资或没有实力投资的领域,以及那些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安全的领域。其他绝大多数领域都由私人投资。而且,政府投资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日本、德国、韩国政府投资较多,但现在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民营化。
三、民间投资的发展形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的出台,民间资本投资增长的势头十分良好,对拉动国民经济、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扩大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民间投资增长加快
2.民间投资已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中占有较大份额,但在一些国有垄断部门尚待加快进入
3.民间投资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成为增加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四、转变政府投资职能和继续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建议
尽管近年来民间投资规模逐年增长,但是由于体制因素和政策的不完善,民间投资的巨大潜力和天然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今后,在必要的领域和特定的环境下,继续发挥政府投资对国民经济良好运行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转变政府投资行为,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政府投资推动型向民间投资拉动型转变。
1.实现政府投资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的转变
投资决策与管理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其中一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健全、高效率的服务。政府为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或者特殊需要,只在特定领域进行投资,例如在公共设施、基础建设或其他民间无力投资或不愿投资的领域进行投资。美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经济管理职能弱化,社会管理职能健全。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如环境法、银行法、公司法等,对企业进行税收调节,提供机场、港口、水、电、道路、安全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英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功能主要是税收、国防和对外事务。在当前及今后的政府职能转变中,我国应依据WTO的有关规则,切实做到政府管理职能的科学化、规范化,真正起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作用。
2.改善投资管理,简化民间投资审批程序
国外政府对投资的管理有两个特点:一是审批手续少,程序简单;二是对不同的项目审批的内容、重点不同。通常,对私人投资项目,政府部门主要审查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其他方面一般不予审查;对政府投资项目,政府不仅要审查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还要对资金来源、构成、总额和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审查。我国对投资项目的审查,不仅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涉及的主管部门多,周期长,而且不管什么项目,审查的内容都一样。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在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管理上,应当依据项目的资金来源情况有不同的审点,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查,特别是审查资金来源、运用、对环境的影响和经济效益的情况,防止资金滥用、管理混乱。对私人投资则简化程序,强调环境,提高效率,缩短审批周期。
3.放弃保护垄断,统一市场准入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但是一些投资领域还存在政府垄断经营和保护经营的现象,在金融、保险、教育、基础设施等领域,民间投资有些还没进入,有些进入很少。现在,我国政府已经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必须垄断的行业作了限定,此外的所有行业都应向民间投资开放,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当前为应对入世即将允许外资进入的银行、保险、电讯等行业,应当首先向国内的投资者开放。在基础设施、科教文卫、能源交通、水电煤气、港口和航空等领域,也要进一步实行投资开放政策,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特许经营等,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商业化,投资决策民主化,经营管理科学化。
4.发展中介组织,改善社会服务
发达的中介组织,有利于民间投融资活动。民营经济起步晚,发展迅速,但规模不大,比较缺乏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和人才。政府的重要职能就是要组织社会力量,为他们创造完善的服务体系,提供高效率的服务。例如,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在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较少向他们提供信贷的情况下,一方面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一方面支持建立为非国有经济服务为主的金融机构。又如,为促进民间投资,取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性条文;精简政府机构,制止乱收费、乱罚款。发展培训机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和咨询机构,为民营经济提供各种中介服务。
参考文献:
产业转型之所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因为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有着相辅相成的、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产业转型会导致社会资源依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在不同增长率的产业之间实现差异化分配,从而提升经济总量,促进经济增长。二是产业转型将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形成结构优化效应,促进经济增长。三是产业转型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的集约型增长。四是产业转型周期与经济周期高度相关,其通过影响经济周期影响经济增长。
产业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制于政策拉动、技术创新、制度安排、微观经济主体主观努力等诸多因素。其中,政策拉动对产业转型的力度和进程具有重要影响。政府每项重大政策的出台,都会起到推动产业转型加速的作用,进而影响到经济的景气度,并作用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加快产业转型的政策选择
宏观政策是产业转型的基本依托和重要动力。要加快产业转型,有效发挥产业转型对“稳增长”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必须在产业政策、外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形成推进产业转型的宏观政策合力。
产业政策是指导和推进产业转型的主导性政策。中央政府在制定和和出台每一项具体的产业政策时,要立足于国内经济运行态势,兼顾产业政策引起的产业调整给经济运行带来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因为不同产业政策选择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政策选择有利于经济的短期增长,有的政策选择则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政府每一项产业政策的实施,要以提高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能力和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尽可能避免经济的起伏波动。要做好不同时期产业政策的协调衔接,保证产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原有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人才条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各地必须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应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本地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而不能不考虑地区差异,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搞“一刀切”。
尽管由于我国经济减速、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放缓,但外资仍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变量。政府应确定有利于推进产业转型的外资政策导向,鼓励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各地在引进外资时,应根据本地区的产业政策目标和产业比较优势,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
国家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产业转型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应扩大营业税收增值税的范围,使更多企业享受到结构性减税的好处,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和业绩状况,为企业的产业转型提供有利条件。对关系到产业转型的企业重大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企业创业资金,应给予贷款贴息或财政补贴。应加大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财政支持力度。要加快资源税费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资源价格,使资源价格与资源价值相称,同时,抓紧建立有效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替代产业扶持机制。应多渠道筹集财政扶持资金,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提供有力的资金扶持。
金融对产业转型的支持
先看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对满足产业转型过程中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银行贷款融资要求融资主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并且能够提供价值足够的抵押物或担保,主要适用于进入成长期末端或成熟期的企业,而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则基本上不具备贷款条件,难于获得贷款,但其却可以通过天使基金、创业基金等直接融资形式获得资金支持。其二,在货币政策紧缩的背景下,贷款的可得性大大下降,“一刀切”式的贷款规模控制往往“错杀”了许多正常的、合乎条件的贷款需求,而直接融资形式的融资能力则不受货币紧缩政策的制约。其三,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基金支持的重点是高科技企业。创业板和正在筹划扩容的新三板,也是面向高科技企业的融资平台。直接融资通过予以高科技企业资本支持,对产业转型发挥着显著的金融推动和技术推动的双重功能。目前,直接融资在我国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只有20%左右,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运用直接融资方式推动产业转型,重要的是优化股市政策,优先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的传统产业的企业上市,扩大这两类企业的上市数量,以充分发挥上市企业作为行业龙头所具有的产业吸附和产业扩张功能,并彰显其带动相关产业形成的产业集聚效应,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要规范发展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各种类型的股权投资基金,发挥这些基金在增加创业资本、支持新兴产业扩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优势。应创新直接融资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使更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能够利用直接融资方式筹措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资金。
2010年5月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要求消除市场准入障碍,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但现实却是很多地方政府冷对民间投资,甚至宁愿借钱也不启用民间资本。如何走出这种困境,我们有必要做一个思考。
一、民间投资现状及分析
1、投资资金难
在我国,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自身积累。据数据显示,我国超一半以上的金融资源被用于国有经济部门,而用在民营企业的资金十分有限。这无疑反映了我国民间投资的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难的现状。
由于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很难通过正规的金融渠道融通资金,在直接融资方面,更是被拒之门外。民营经济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于银行支持力度不够,资本市场难以进入,社会中的贷款是很难流向民营企业的,即使民营企业有幸能够获得部分融资资金,但面临的融资成本也要比国有企业高很多。融资困难已成为当前民间投资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投资项目局限
民间投资在很多领域的发展仍然受限,特别是在铁路、金融、能源、市政公用事业等重要领域的进展甚微。据统计目前民间资本在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中只占13.6%,在金融业只占9.6%,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只占7.5%,至于在石油、电信、铁路等领域,所占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些地方政府以重组整合的名义将民间投资挤出煤矿等领域;甚至很多地方政府出现了宁愿借钱建高铁也不愿意使用民营资本的奇怪现象。在很多领域,由于民间投资的规模所限,淘汰落后产能的“指标”只能靠关闭民营企业来完成。民间投资比重较大的行业仍然是制造业、房地产业、农业和其他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技术性不强的一般性竞争行业,在科学技术、金融保险、文教卫生体育等行业投资比重仍旧很低。
3、企业自身限制
民间投资自身条件也限制其发展,在我国,由于许多民营企业都是私人创立的,他们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士,同时也很少有人懂得管理,因此民营企业呈现出管理水平低、信息不灵、人才缺乏等弊端。除此之外,对于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国家一直以来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制度规范,使得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严重的已经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建议
1、解决融资难和拓宽融资渠道
若要使民间投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融资难这一现实问题。我们要结合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通过融资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的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建立专门为民间企业融资的银行,除了抵押、质押贷款以外,良好的信誉也可使民间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
当然要树信,企业必须培养高技术人才,提高民间企业投资者的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民间企业的信用程度,而商业银行也要把支持民间投资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制定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增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意识。
2、拓宽投资项目,认真落实《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0年7月印发的《意见》就相关行业和领域中存在的市场准入障碍,进一步明确和
细化了有关放宽市场准入的政策规定,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了民间投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第一,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第二,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第三,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第四,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和指导, 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民间投资都是机遇,都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扩大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大投资空间,开放更多投资领域,提供更多优质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民间投资的长足发展。
3、加大政府的扶持和服务,提高民间投资的质量
政府投资要引导民间投资,在政府与民间投资的协同发展中,政府要起到积极引导,抛砖引玉的作用,充分搞活全社会资本,让政府政策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基础上,政府应结合政府与民间投资的相应特点,强化后续管理,提高投资质量。发挥民间投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政府或相关部门应该定期组织培训,对企业的管理者进行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等全方位的培训。并且制定落实相关政策,鼓励高知识水平的专业人士到民营企业中进行实践和发展,给民营企业注入鲜活有力的新生力量。
4、进行立法,规范和保障民间投资行为。
目前,在中国投资领域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融资领域,存在着法律空白。我国对民间投资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很不健全,必须把完善这方面法律规范摆上立法工作的议事日程。例如: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投资促进法》立法调研课题。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起草了《民间投资促进法》立法建议稿。《民间投资促进法》立法建议稿有26条,对投资和民间投资做出了界定,立法目的是促进民间投资,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保障国民自由投资的权利,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国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实现民富国强。
此外对以往出台的有关法律规范,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全面贯彻,如对反垄断法,不能停留在宣传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这对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意义重大。同时要加大打击力度,尽可能减少和克服侵害民间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确保民间投资者放心、放胆投资。
文献参考:
[1] 辜胜阻 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J].财经(2011):59.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10-0022-03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特征与金融支持的重要性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
首先,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减量化为首要原则,而要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就必须依靠规模化生产。只有实现规模经济,企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才能实现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循环经济才能实现良性循环。缺乏规模经济效果的企业或产业难以推行循环经济。同样,循环利用资源也必须在废弃物排放具有规模化循环利用的可能时,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才具有生命力。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只有排放的废弃物“足够多”时,企业才具备独立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经济可行性,才能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如果循环利用资源的规模达不到成本最小化,与利用新资源相比没有经济优势,循环经济就没有生命力。要想实现规模化生产,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
其次,循环经济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中的任何一个原则的付诸实施,都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在制度环境一定的情况下,减量化原则意味着减少资源投入能够带来同样的产出或者同样的资源投入可以带来更大的产出,即提高资源生产率;再利用原则意味着对于理性的企业而言,某种原料的循环使用至少不亚于直接取用某种原料所花费的成本;再循环原则意味着依靠废弃物作为原料的投入能够带来净收益。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都是技术进步。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做到发展循环经济比发展传统经济更加少投人、低成本、高效益。而技术创新无疑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
最后,循环经济产业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效应,投资成本常常大于投资收益,无法单靠市场自发力量吸引投资,企业缺乏自运行的动力。因此,对循环经济加大金融支持,不仅需要包括银行、证券等金融部门的有效参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财政的大力投入。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面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杨明基,2011)。
(二)金融支持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
金融支持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包括资金的支持,还包括金融政策的扶持。金融机构通过其“绿色”投融资行为,使资金向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行业流动,改变投入产出的组合,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郭永冰,2007)。以银行实施的差别利率政策为例,对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客户,可以结合其对银行的综合同报,给予适当优惠的贷款价格、期限及放宽担保条件;对于客户无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随意投资行为,应该通过执行惩罚利率、提前还款等限制性条款,迫使客户履行必要的环保责任。
二、中国循环经济投融资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对投融资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循环经济投融资是指社会各主体以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为目标进行的各种投资和融资活动(沈燕华、张兆同,2011)。2010年4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级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要根据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的风险特点,加强人员培训,引进有关专业人才,努力提高金融机构对涉及循环型企业和项目的授信能力,同时借助第三方评审和外包等方式,提高对循环经济实施信贷支持的能力。同时,下一步将建立四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实现政策、法规、技术、项目信息、专家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各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部门负责筛选综合效益好的循环经济园区(示范基地)、企业、项目,并推荐给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各级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2012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节能减排十大重点工程,包括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示范化及循环经济示范推广等工程,总投资额达2,3666万亿元,其中,节能重点工程9820亿元,循环经济重点工程5680亿元。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又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角度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融资的支持。
(二)投融资主体日趋广泛
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是保证循环经济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资金用于循环经济建设,而且可以通过竞争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起始阶段,政府是循环经济的投资主体,随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铺开,企业、社会民众以及外来资金也加入投资者的行列。目前,中国已逐渐形成政府、企业、民众以及外来资金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格局。今后,政府还应选择一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向民间资本开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合作、联营、参股和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和循环经济项目的建设使循环经济的投融资主体更为广泛。
三、循环经济投融资所面临的困境
(一)长久稳定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
国家对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研发投入较高,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目前,国家还没有形成稳定、约束、制度性的循环经济投资机制,没有建立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的相关支持政策,没有设立专门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投资基金,没有制定涵盖银、证、保的综合性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专项优惠措施。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尽管国家已形成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但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仍不完善,再加上循环经济的高风险、高投入、外部性等特征与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不符,因此,各金融机构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很难对循环经济项目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从近年来中国金融机构贷款的结构和类型上看,贷款仍主要用于热门优势行业的长期投资和工业企业生产运营资金所需,稳定的循环经济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
(二)企业融资门槛较高
中国民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法人的90%以上,中小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到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但行业中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财力有限,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十分有限。循环经济的发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信贷风险,如技术、市场、政策风险等,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出于风险考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往往设置较多门槛。目前,主要商业银行在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的贷款投入相对较低,仅7%左右,部分只有3.29%。与此同时,受政策机制不完善、担心风险回报等因素的影响,大批民间资本不能也不敢注入这个正在蓬勃生长的产业市场。
(三)循环经济投融资效率有待提高
目前的循环经济投融资仍以国家财政为主,一些投资不是建立在市场运作基础之上,导致投融资效率低下。例如,在一些国家投资建设的生态园区,为了维持园区的正常运转,政府注入大量资金,企业“被”安排进园而不是自愿被吸引,导致园区运作成本巨大且效果不理想。还有一些企业受国家投融资政策支持的影响,盲目上马循环经济项目,形成中央和地方重复建设,不仅浪费资源,也容易导致过度恶性竞争。投融资政策的科学可行性还需提高,主要表现在资金在投放前缺乏科学全面的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工程建设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项目结束后缺少评估机制,使投融资无法维持自身“融资一投资一还款”的良性循环,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齐悦,2010)。循环经济投融资政策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完善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由于相关配套政策(如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的滞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搭便车”现象严重。
(四)缺乏专门的循环经济投融资数据统计体系
对循环经济的投资并不等同于环境保护的投资,现有的循环经济投资的数据大多以环保投资为依据,两者的数据经常混用。环保投融资主要用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如治理企业污染的投资。而对循环经济的投资更注重资源的节约、重复利用,两者存在交叉但并不等同。清洁生产是环保投资的重要部分,与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相一致,可以归到循环经济的投资中。然而,城市的同林绿化、集中供热等环保投资,明显不属于循环经济投资的范畴。国家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针对循环经济投融资的统计渠道与统计体系,循环经济政策的制定缺少科学的引导,无形中增加了开展循环经济的难度。
四、破解循环经济投融资难题的机制措施
(一)建立稳定的循环经济投资渠道
国家要在明确循环经济投资范畴的前提下,采取诸如“成立国家循环经济基金”、“稳定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等措施,建立长期稳定的循环经济投资增长机制。还可在“国家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下建立“中小企业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使之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用于中小企业长期发展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账户中还可以建立循环经济投资的专项,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可以避免循环经济投资与环保投资交叉的困扰。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制定长远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强化循环经济的预算投入,加大循环经济投资的比重。
(二)创建多元化的循环经济投融资模式
1 政府要发挥信用担保作用。循环经济产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中的企业规模较小,商业银行害怕承担风险。政府应成为企业和银行之间沟通的中介,发挥信用担保作用,出资成立针对循环经济企业的引导基金、担保基金或专业的担保机构,为商业银行指明融资对象,减少银行业的风险损失。
2 银行要强化绿色信贷责任。一方面,要严格把握新增贷款投向,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对于能够体现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要求的企业或项目以及国家确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单位,积极给予信贷支持,给予适当优惠的贷款价格、期限及放宽担保条件。对能耗、排污等方面不符合国家规定、不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项目贷款进行严格审批,对技术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限制或不予信贷支持,通过执行惩罚利率、提前还款等限制性条款,迫使客户履行必要的环保责任。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环保等情况处于动态变化中,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应的持续跟踪监测机制,将环保、节能降耗等情况纳入日常贷后管理工作中,跟踪监督企业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并进行全过程评价和风险监控,确保信贷资金投入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
3 企业要创新融资渠道。企业自身要突破传统的融资思维模式,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申请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通过股市募集的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开展,也可以申请发行循环经济债券,吸纳社会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银行业要积极开发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创新产品,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担保方式。国家还可以在资本市场中建立循环经济创业板市场,推进循环经济产业的市场化与规模化发展。
4 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中国循环经济的投资以政府为主,今后应动员社会的力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因此,完善社会资本和外资介入的多元化高效投融资机制十分必要。各地发展和改革委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也要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循环经济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示范产业化项目,采取直接投资或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投资力度,吸引社会投资向循环经济领域倾斜。也可以发行循环经济福利彩票,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对许多国外投资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为此,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机,按照国家产业导向的要求,开放市场,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为国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创造条件(刘鹏,2009)。
(三)提高循环经济投融资政策的执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