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6: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语学习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
如:张万化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快乐有效地习作》,让我走出了总以为农村孩子没什么可写之处的误区,明白了习作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应当把作文教学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把他们特有的游戏生活、身边的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等变成习作的丰富源泉。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生活,用笔去记录生活,使他们从中品尝到生活和作文的乐趣。只有追求儿童的需求,营造儿童学习的兴趣,体验到作文的成功,才能铸就小学生作文的辉煌。
又如:沈大安专家在讲解《农村小学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时提到“农村学校没有的资源可采用替代品”这个问题,教给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如:没有书法家的字可供展览可以展览老师和同学的字;没有电脑不能上网搜集信息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没钱买贺卡可能自己用纸画还比买的有个性等。专家的精辟讲解,名师的精彩课堂,都给了我深深的感悟。
二、与学员互动,从中进步
在每一次的交流研讨中,我们都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体会。每一个话题都会引发小组成员的热议,每天都有不小的收获。在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使我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掌握更高的教学技能。因此研讨交流充实了我,让我获得了进步。我将把自己学到的、感悟到的应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3-0009-03
相对于高等教育。我更偏向使用高等学习(HighLearning)这一概念,因为它可以包括大学的教育和研究两个方面。在对高等学习所做的定义中,我想特别指出,高等学习国际化是一个过程,而我也一直致力于将国际化和跨文化融人大学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中。
最近,国际大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of Universities.IAU)了一项调查结果。该调查数据是他们在2009年从115个国家的745所高等院校收集的,试图从中探索出全球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为什么国际化对不同地区的高校来说都同等重要,国际化主要面向哪些人群,与之相关的高等学习国际化有哪些可能的障碍。等等。关于这项调查,国际大学协会主席曾做过评价。他认为国际化本身不是一个新现象。只是当前国际化存在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科技的不断进步缩小了时空差距,使全球化发展进程大大加速。
在调查样本中,745所高等院校在全球各个地区的分布情况如下:非洲占6%,亚太地区占19%,欧洲占44%,拉美占9%,中东占5%,北美占17%。从这些院校中,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化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效:学生的国际意识增强,研究和知识成果增加。院校之间团结和合作加强,国际课程提升了高校排名和形象。
前述调查显示,高等院校在促进学校国际化的进程中,会优先考虑发展以下几点:国际学生数量的增加,研究的相互协作。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双学位或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学生和教职人员外出交流的流动性增多,发展和促进项目建设,分享国际化的先进科技工具,等等。
发展教育国际化的依据是:学生能为未来国际化职业做好准备;国际课程的分享能提高教学质量;国际化能提升高校排名,促进研究和知识产出,以及提供给学生多元文化学习环境。
我很喜欢一个美国学生说的一句话。他说:“企业要像站在月球上一样认真观察这个世界。推动创新,管理分析数据,并为客户提供价值――所有这些都要具有全球化视野,这将引领企业走向成功。”我从他的论述中看到,我们在设计教育方案和规划时,需要了解整体或全局。比如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当时有人分别问两个工人在做什么。一名工人回答说:“我在堆砌石头。”另一名工人则答道:“我在建造大教堂!”由此可见,事先对教育的宏观规划直接关系到教学实践中教育质量的高低。
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目前高等教育领域所发生的_些变化。它们体现了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特性。在海湾地区的一些国家,如卡塔尔和阿布扎比花费了数亿美元用来在本国开办欧美顶尖大学的分校:我们也在沙特阿拉伯开办了阿h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其100亿美元的投资超过了美国5所大学的总投资;新加坡正计划建立一所关于科技和设计的公立大学,同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下面新成立一所采用美国教育模式的自由文科学院:中国也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C9联盟,这九所大学获得政府的资助以提升他们的全球竞争力:印度教育部也准备新建14所具有国际声望的综合性大学,他们最近已经通过了一项法案,允许国外教育投资者在印度开办大学或分校。
这些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背景是什么?这其中当然有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因素,以及各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很多政府已经意识到增加高等学校数量这个因素,但其实保障增加国家生产力的教育质量更为重要。市场的力量正变得越来越明显,对大学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必须找到教育质量和市场竞争的平衡点。当前,高等教育中私有化和多元化要素日益增加,对在职人员的教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些大学相比较以前会招收更多的成人学生。提升青年学生个人发展的素质教育也变得更重要。这也是新一代学生所期待的。在教育教学中,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投入使用。许多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独具个性的办学模式。至于具体采用何种模式,要取决于他们所学习的国家,所以单一的模式并不能适应所有的学校。学校自身必须选择国际化的目标市场,并确定学校本身与特定国家或地区有很高的相关度。比如大学要扩大招生规模,现在亚洲的大学已经不大可能从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获得大批量生源,新兴的生源市场应该在亚洲和非洲。
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即许多国家的政府意识到他们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日益扩张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如果他们把质量看作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时,高质量的大学需要强有力的研究能力,这也需要更多的投资。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在大学的外部和内部管理中,市场机制的影响日益增加,股东对教育能够“物有所值”的期盼日益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在高等教育和研究中“卓越”是如此重要,这样既有利于招生,也有利于学术发展和获得更多的研究经费。在全球范围内,远程教育和跨境教育正在迅速崛起,在一些国家,民办的盈利和非盈利高等教育机构也在不断增加。
除了我特别提到的一些因素,亚洲的教育还面临什么挑战呢?当那些学生刚进入大学时,我们就需要为他们做好准备。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就业能力很重要,这就要求教育和市场需求相联系,这一点很关键,正如我之前称作实践一基础的科学知识,就需要学术界、产业界、公共部门的全力合作。大学收入来源也需要多元化,而且更加强调学生和他们家庭需要分摊的费用,这和一些私立资助机构的出现密不可分。当然,职工待遇是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大学教职人员的薪水更加诱人,才能吸引到优秀的教职员工。
亚洲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数量的扩大,而更应该是质量的提升。一些大学的教职人员需要专业发展和培训,因为高等教育在不断变化,他们的角色也需要发生变化。当今,人们对大学教职人员有了更多期望,仅仅从事教学和研究已经不能满足这种期望了。在高等院校管理上,不同国家
的众多大学拥有日益扩大的自,现在有一个争论的焦点,即大学在接受公共投资的同时,如何平衡其与自身独立性之间的关系。这自然涉及到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我们会看到更多的私立机构和公私合营机构希望与大学紧密合作。我确信,一些以这种新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作为投资模式的大学将会建立。
我还要强调的是,人们看待知识的方式很关键,我们如何理解知识对教育也有决定作用。在以往,人们认为大学对知识发展具有垄断地位。大学能够对社会产生训育作用,科学研究的目标是不断探索和积累新的知识,研究人员有他们自己的日程安排:研究拥有无限制的自由和无条件的资助,研究被认为是不可预测的甚至不可控制的。现在这种看法有所转变:人们开始认为社会能够反作用于大学,认为从社会角度看科学更为重要。在许多案例中,知识生产与实际应用及经济影响高度相关,这些研究是有目的的,可控制的,能够积极响应市场需求,而且科研资助和捐赠者、股东的需求紧密相联。
这种发展当然也与知识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兴起有关系,这意味着新知识必须与学生先前的经验进行有意义地联系,大学需要更好地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训练学生在新环境下应用知识的能力。很多调查表明,在教育中培养诸如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分析和逻辑思考能力、领导力、管理和组织能力、在压力下工作的能力、如期完成工作的能力等,也很重要。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在我们这一地区,对于高效率、低成本、适应性强的技术需求日益增加,当然这和许多地区的经济增长形态发生的主要变化相联系。这也是我们需要教育在上述巨大变化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原因。
当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的出现往往存在或潜在诸多风险,因为很多大学不一定都如一些知名私立大学那样拥有较高的教学质量,这是世界银行对于质量的重要性的陈述。这里我想说的是,很多私立大学的质量都很高,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公立大学质量也都很高。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确有必要进行机构重组。我们看到,私有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已开始起作用,很多投资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种现象本身也会促进教育的国际化。这里尝试列出一些我认为对于高等教育机构很重要的问题。比如。未来的高等院校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在迅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应该教给毕业生什么样的技能?高等院校应该怎样界定“知识”?为了回答上述问题,高等院校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
整个世界的就业市场正在经历巨大转型,未来的就业市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许多额外的工作会被创造出来,某些工作会被完全淘汰,一些职业会被替代,一些职业则会被重新定义。2009年亚太地区失业人数是1亿,世界劳动人口会从今年的45亿增加到2025年的52亿,仅在亚太地区就会新增3亿个岗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计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将会新增2000万个工作机会。所以,大学对未来有可能产生的就业机会的研究很重要。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精心设计导入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巧妙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教学《雨》时,教师可先给学生出一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都不见。”并引导学生说出谜底,进而导入课题。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还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用具来进行。这样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在上课之前,我播放了“百鸟齐鸣”的录音带,让学生闭眼倾听,想象:这里有多少鸟儿,它们在干什么……告诉学生这么多鸟儿们它们都住在同一棵树上,学生们在惊讶之余,更是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学一开始,我利用录像再现了桂林山水的奇特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如诗的连绵画卷之中。随着画面的移动,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对桂林美丽的风光啧啧称奇,个个翘首凝视,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带着对“美”的向往进入了课文情景,不禁想更多的了解桂林,了解桂林的山水风光。
二、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如在《天鹅、大虾和梭鱼》一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天鹅、大虾和梭鱼是怎样拉车的,并在表演过后安排一次小的采访,让学生们对这三只小动物进行自由提问,学生们兴致盎然,提出的问题精彩纷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了课文情境,明白了一个道理:合伙的人们如果不是心一条,什么事也办不好,闹来闹去白费力,到头来,只能是自寻烦恼。
在教学《争吵》一文时,我让学生充分读课文,问学生:在课文中克莱蒂几次说到“我在外面等你”?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组织小组讨论:课文中我和克莱蒂都说过“我在外边等着你”,两人说的话一样,意思也一样吗?父亲对我说的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提问,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积极思考,学习兴趣高涨。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接触的无外乎是读写的材料,是那密密麻麻的方块字。要使其变得有声有色,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使其兴趣盎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做到这一点,就不可忽视多媒体教学,他就像一位魔术师一样,让你在课堂上尽情施展自己的本领。
在《火烧云》一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如临其境,视听感受达到了极限,完全置身于那美丽的意境中。这样,就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创设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氛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亢奋、参与的状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抛砖引玉――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不应该只是知识的巩固,机械的练习,而是课堂的又一次延伸。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
在教学《秋天》一课之后,可布置学生有关“秋天”的课外作业,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到图书室、大自然中去搜集有关秋天的词语、谜语、谚语、诗歌、故事、图画等等,教完课文以后,再布置学生做一份图文并茂的手抄报,让学生亲手描绘秋天的美,展示秋天的美,感受秋天的美。
任何一种文化想要得到广泛的传播和长足的发展必定要经历产业化的道路。依照汉语言文学自身的特点我认为可将其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处理。古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最为丰富的素材宝库,由古汉语所支撑的中国“国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但是,由于近代白话文的兴起,现代青少年对于深入学习研究古汉语和国学的耐心正逐步丧失。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应该与汉语支撑并由汉语表达的中国的价值观理念结合在一起,而不应该是由汉语描绘出的其他文化的内容。
由此可见,技术上的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汉语言文学产业化在硬件上的要求。
二、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
要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首先要实现汉语的国际化,让汉语逐渐成为一种被认可并被广泛接受的语言。在这点上对外汉语教学则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要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必须建立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进行国际化。这就需要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
最后,汉语言文学要渗透到的是世界各国,不应该急功近利只盯住拥有文化话语权的欧美各国。诺贝尔文学奖不一定是一国文化获得国际认可的唯—途径,只要拥有足够多的国际广泛认可,汉语言文学完全可以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诺贝尔文学奖。
三、走产业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124-02
一、国际化:必然趋势
随着全球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术期刊也面临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挑战。如何能在强者如林的国际学术期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是各家期刊近年来思索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被国际三大引文数据库SCI/SSCI和A&HCI收录的期刊仅207种,且95%的入选期刊影响因子低于2.0。其中,以SCI为例,2012年SCI共计收录期刊3750种,我国仅占33种,不足1%。由此看见,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道路还任重道远。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期刊的数字出版规模飞速增长,传播速度与成本都远远高于传统版本。这些都为学术期刊出版的国际化奠定了技术性的基础。作者也会通过网络与数字化方式更快捷地接触到期刊,了解和认识期刊。但是,归根结底,期刊是由编辑来组织和驾驭的。期刊能否“走出去、站得稳”依靠的是高质量的选题,优秀的编辑以及严谨的排版。编辑作为一本期刊的操作者,其主体意识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对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术期刊国际化已经成为全球期刊发展的大势所趋。为了顺应国际形势,提高自身期刊品质,学术期刊的编辑队伍要首先顺应国际化的大潮,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编辑的素养,包括编辑的知识与技能、心理素质、工作经验和态度等方面,是编辑在从事出版工作时具备的知识和修养”[1]。在编辑工作中,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作者的稿件进行加工、整理。这一工作特性决定了编辑素养的重要性。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必须熟悉出版物的相关法律与法规。出版业,尤其是期刊出版,时效性很强,有时会带有较强的政治性。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中,编辑应尽量避免政治性的问题,集中探讨学术研究。其次,编辑技术是编辑工作的基础。编辑技术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比如,编辑校对的符号。如果编辑技术掌握的不好,就会对后续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这样会间接影响期刊的出版时间与质量。再次,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学术素养。技术是形式,知识是内容。只有技术而没有知识是很难编辑出具有思想性的文章。只有编辑具备相关的学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稿件的内容,进而完善稿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最后,编辑在工作时要具较强的耐心。编辑不仅要与稿件打交道,也要与作者打交道。这就需要编辑不仅具有很好的文字与学术能力,还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与理解能力。这些都是以工作热情与耐心为基础的。由此看见,作为一名编辑,较高的素养不仅体现在学识渊博、工作敬业,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专心,才能打造出一流的文章与期刊。
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不仅可以为编辑部带来很好的直接效益,也可以为推动我国的学术走出去贡献力量。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容通常被分为实质性和非实质性两类。实质性的内容包括论文水平国际化、稿件来源国际化、发行市场国际化和出版效率国际化;非实质性内容的包括编委成员国际化、审稿专家国际化、编辑标准国际化和出版语言国际化。但是,无论是实质性的,还是非实质性的内容,都与编辑的作用密不可分。如果编辑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可以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架起良好的沟通桥梁,也可以在实质性国际化内容与非实质性国际化内容之间形成平衡。这样可以使得学术期刊尽快步入国际期刊的行列。
(一)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需要编辑具有不断更新的意识
1.研究背景
在英语日常口语交际中,往往会频繁出现诸如well,I think,I mean,you know,you see等没有词汇意义但又不可缺少的词语。Schiffrin(1987)将这类词统称为话语标记语,并把它们归入口语中一种游离于句子之外的话语行为修饰语(speech acted verbal)。20世纪90年代,Aijmer(1996)和Stenstrom(1990)等人利用《英语口语语料库――LLCSE》和《伦敦青少年语料库――COLT》,对英语口语的语篇标识语的形式特点、语境特征及语用功能进行更深入的分类研究时,也包含这类词语。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对英语学习者口语中的语篇标识语的习得和使用进行了调查研究(如Altenberg 1998;Cock 1998;Hasselgren 1998),其中Hasselgren把这些词称为口语小品词(Small words,以下简称SW),并将研究延伸至外语教学和口语评价领域。她认为SW虽不具备话语内容和意义,但有助于提高话语的流利性。同时,她认为SW具有组织话语语篇和表达说话者交际意图的双重功能。因此它既可视为语篇标识语,又可看做是交际双方的互动信号和协调机制(Hasselgren 1998:155)。国内有不少学者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冉永平,2003;何自然,2002),还有部分学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状况进行了语料分析(何安平,徐曼菲,2003;王立非,祝卫华,2005)。笔者以美国最受欢迎的情景剧之一《老友记》中的生活台词为语料,对美国本土人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问题如下:(1)美国本土人常用话语标记语的使用频率和类型;(2)对照王立非、祝卫华(2005)二人对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研究结果,比较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上与美国本土人存在哪些差异。
2.话语标记语的定义和分类
到目前为止,对于话语标记语的概念,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国内外学者给了这类结构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话语小品词(discourse particle)、逻辑联系语(logical connectors)、语用标记语(pragmatic markers),等等。虽然对话语标记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然而专家学者们大多同意Holker(1991,cf.Juncker,1998)对话语标记功能的阐述:(1)不对话语的真值条件产生任何影响;(2)不会增加话语的命题内容;(3)与说话时的情景有关;(4)具有一定的情感功能或表达功能。本文采用Holker对话语标记功能的分类,主要研究口语表达中用于衔接语篇、传达语篇信息、引导话语理解的标记词、短语或小句。
因为定义不同,对话语标记语的分类不一致。何自然、冉永平(1999)认为,话语标记语及小品词不仅包括部分连词(如and,therefore,because等)、副词(如actually,incidentally等)、感叹词(如well,oh等),某些短语或小句(如as a consequence of...,you know,I mean,if I am not wrong等)也应该包括在内。本研究采用Philip(1995)的分类框架,参照王立非、祝卫华二人的分类,采用逻辑连接标记语和填充标记语二分法对话语标记语进行分类。逻辑连接标记语指以逻辑关系将口语语篇连接起来的连词或副词,共分为13类。填充标记语是指没有具体信息内容、用于填充停顿,以保持话语流畅性的标记语。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有语义意义;另一类没有语义意义,只有交际意义。笔者通过研究以上分类中的15类话语标记语(78个具体话语标记语),调查话语标记语在美国人口语中的使用分布特点。
3.口语语料的描述
本研究所用的语料来自情景剧《老友记》中的部分生活台词。该剧讲述了生活在纽约一间公寓的六个朋友之间发生的一连串故事。整个喜剧以六人的友谊、爱情和事业为中心,其中生动有趣的性格、令人捧腹的搞笑剧情,很快《老友记》风靡全世界,成为世界各地年青一代必看肥皂剧,自上演以来收视率不断被刷新。剧中对话风趣幽默,几乎涵盖当今美国青年最常用、最喜欢的口语表达方式,因此,该剧立即成了很多英语学习者的最佳口语和听力资料。由于其较强的代表性,因此该剧中的生活台词可以反映美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口语表达方式。笔者随机抽取了第十季中的第1至第10集,共计约七万个词数。王立非、祝卫华(2005)二人在研究中所用的语料来自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SECCL),因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4.结果与讨论
4.1总频率
表一列举了两个语料库中每万词符中话语标记语的总数量。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以每万字符为单位计算,美国人话语标记的使用频数与类型分别为972和56,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分别为914和62。从频数和种类上看,二者相差不大。
表(一) 美国人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中的话语标记语的总频率和类型
4.2话语标记语类型
为进一步比较美国本土人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口语交际中话语标记使用的异同,笔者将《老友记》语料库的话语标记进行分类统计,并将其与王立非、祝卫华对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话语标记语的分布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除了列举性标记语外,其他类型的话语标记语在两个语料库中都有出现,然而在以下四类话语标记中:附加性标记语、对比性标记语、让步性标记语和有无明确含义填充语,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而言,中国学生过多使用三类标记语:(1)附加性标记语;(2)对比性标记语;(3)让步性标记语,过少使用无明确含义填充语。
4.3过多/过少使用的话语标记语
基于王立非、祝卫华对中国学生英语口语话语标记语的语料分析,笔者将其结果与美国本土人进行比较。通过仔细对比发现,我国学生的英语话语标记语使用有以下特征。通过对两个语料库中十个最高频的话语标记语进行对比,笔者发现附加性标记语and在两个语料库中的频率都是最高的,这说明由于and这一附加性标记语比较容易掌握,使得中国学生在英语口语当中倾向于选择这一话语标记语。然而,中国学生使用该话语标记语的比例相对于美国人来说要高得多。除此之外,but,if,you know这几个话语标记语都出现在两个语料库中,但是排序不同。这一结果与王立非、祝卫华的研究有所不同,他们的语料分析显示英国人最常使用的话语标记语是however和therefore,然而,笔者发现美国人很少用这两个附加标记语,这表明在同样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口语表达也会存在很大差异。相对于王、祝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类型上和美国人更为相近,虽然二者也存在不少差异。中国大学生在口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话语标记语分别为and,but,very,I think。王、祝认为对and,but的过度使用,有可能是因为受到母语的句法迁移和中介语的影响。比如中国学生常常不会断句,在英语写作时会过多使用and或but连接两个句子,这种情况在口语中也很常见。而过多依赖very,I think,有可能是受限于学生口语水平或者交际时的心理压力。例如中国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短时间内可能无法想出I am afraid,in my opinion之类的短语填充停顿,赢得思考时间。此外,任务的类型会影响话语标记的使用,确切的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表(二) 中国学生和美国人在口语语料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个话语标记语
表(三)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使用过度的话语标记语
笔者还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严重缺乏对无意义填充语的使用能力,尤其是对话语标记语well的使用。从表二可以看出,well这一话语标记语位于美国人使用频率最高的十个话语标记语之一,其频率达到46/10000。然而,何安平、徐曼菲(2003)的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这一话语标记语的使用频率只有7/10000,而且其中80%以上的well都仅局限于口语成绩好的前几名学生。这一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对well的使用还掌握得很不够,同时暗示对well的使用可能是衡量英语学习者学生口语流利程度高低的标准之一。
5.结语
本研究的结果对外语教学各个方面都有启发意义。在听力教学中,由于话语标记对话语信息的预测有提示作用,因此掌握话语标记的作用有助于学习者在听力过程中减少话语理解所付出的努力,缩短话语理解的过程。这就要求听力老师一方面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料,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规律和功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根据语境及话语标记的语用制约功能预测会话含义,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很多英语学习者由于不会使用话语标记语,只能将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无法表现其情感功能。因此,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然地使用话语标记语,引导学生使用各种话语标记语表达诸如惊讶、怀疑、抱怨、失望等不同情绪。在评价学生的自然口语表达时,可以将话语标记语作为评价的指标之一。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对于阅读教学同样有重要的作用,了解其语用功能能帮助学习者更好更快地理解语篇结构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在这一方面应提醒学生注意话语标记对语篇连贯的作用,提高学生对篇章结构的理解。话语标记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往往将口语标记与书面语标记混为一谈,导致口语书面化(左欣,2008),书面语口语化(胡丁予,2011)。陈伟(2011)的调查研究表明话语标记语的使用频数与作文成绩成正相关;高水平学习者使用更多频数和类别的话语标记语;具有较强的语体意识;而低水平学习者滥用话语标记语并具有石化性特点。这就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口语标记语与书面语标记的差异,然后通过输入大量真实写作语料,设计真实写作任务、适时地教授话语标记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写作时的读者意识、语篇意识和语体意识,以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得体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彩芬,李委清.英语口语话语标记使用实证研究及教学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8):59-62.
[2]陈伟,彭文鼎.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情况――一项基于CLEC语料库的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1(3).
[3]何安平,徐蔓菲.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中Small Words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46-452.
[4]何自然,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1-8.
[5]胡丁予,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书面写作中的口语化现象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139-142.
[6]冉永平.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J].外国语,2003(3):58-63.
[7]王立非,祝卫华.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研究[J].外语研究.2005,(3):40-44.
[8]左欣,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书面化调查与分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6).
[9]Aijmer,K.Conversational Routines in English――Convention and Creativity[M].London:Longman,1996.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外资企业的纷纷涌入,不仅加大了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而且提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和发展的动力。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典型表现就是全球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选择,高校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结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和竞争,其内容包括各种教育资源,如观念、课程、人员、技术、信息等的跨国界流动,其目的是培养具有理解国际事务、能有效生活和工作在多样化世界的具有各种技能的、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人才。随着国际经济活动联系日益紧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会计专业教育国际化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发展势头,旨在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会计人。只有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才可以培养出与国际紧密联系的实用型人才。因此,本文在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高校会计学科教学体系改革研究”的支持下,展开了关于会计学科教学体系改革与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
1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国际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将国际化合作办学视为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由于国际化合作办学发展历程较短,目前国内外系统研究成果并不丰富。
1.1 国外研究现状。国际上对跨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方面,以WTO的教育服务贸易为背景,把跨国高等教育作为商业存在形式加以论述,如"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The Implications of GATs"(Jane Knight,2002),"Trade in Educational Services:A European perspective"(Spreek vcersie,2002)等;另一方面,对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以及建立国际学历、学位证书互认框架等方面的研究,如"Introduction to the Theme of Transnational Education"(Sergio Machado dos Santos,2000),"Quality Assurance Implica-tions of New 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Robin Middle hurst,2001)等。
简而言之,国外对跨国高等教育的研究主要为宏观性研究,主题涉及跨国高等教育的产生背景、意义、概念界定、类型及其在教育服务贸易中的地位等。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研究主题逐步呈现专题化,对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证书认证等课题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大部分研究者从输出跨国高等教育较成功的发达国家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从输入国角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
1.2 国内研究现状。尽管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非常热门的实践话题,但目前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我国高等学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严重缺陷是知识面过窄,学科结构单一,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又日益明显。对于会计人员来讲,需要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具有广博的其他专业学科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化要求。近年来,这种情况虽然通过拓宽专业面、实施学分制、开设选修课、推行第二学位制、主辅修制等有所转变,但这些改革措施尚远未到位,学生在学习上还受到很大限制,在所培养的会计人才知识面狭窄的问题上,并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从学校实践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始向院校主导型转变。各高院制定相应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将国际化纳入教学和研究等整体办学过程之中,国际化成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手段。而会计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缩影和表现。通过国际化办学体制,采用ACCA考证和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等办学形式,从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教学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学习到先进的办学经验,经过消化、吸收,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而创造出有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方法。
受教育对外开放和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推动,国外会计专业资格证书在我国开始流行。国际劳动力市场需要有国际交往能力和懂国际准则的国际化人才。我国加入WTO后,急需跨国界、跨地域、跨民族、跨经济、跨文化、跨学科的涉外型、复合型的会计国际化人才。
总之,国内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显得比较宽泛,但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跨国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及其盈利性特点、办学模式、办学体制的改革以及国内总体情况的分类、归纳等研究尚需进行开创性研究。
2 高校会计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措施
会计是一种商业标准化语言。会计学科国际化人才,不是传统的只懂会计理论或只懂会计技术的人才,而是具有国际会计准则知识;不但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的人才。相关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国际化手段,提高会计人才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
2.1 会计学科教育观念的国际化。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前提是会计教育观念国际化,即从全球视角出发来认识会计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识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一是在思想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主要是指为增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而加强国际理解,使学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二是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在国际社会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说,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能够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
2.2 会计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有必要探讨会计专业国际化发展的课程设置改革,强化会计学科的国际化背景,确立会计学科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是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在内容上趋向国际化,旨在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生存的能力。课程国际化,不仅要开设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而且所有课程都应该体现国际观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从以往单纯、外在的人员交流,扩大到课程国际化和跨国教育等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
内容的扩大化表现为会计高等教育使用英语教学,开设广泛多样的国际化课程、课程国际化是实现整个会计学科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会计学科教学和研究水平、培养会计国际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2.3 会计教学内容的国际化。针对会计国际化办学,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有三条主要途径,一是专门开设国际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国际会计准则等方面的课程;二是在现有教学内容中补充国外先进的会计知识;三是选用国际上的先进教材。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有以下方式:①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②并设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题;③在已有课程中增加一些国际方面的内容;④推进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⑥建立校际联系,把国外参观学习与课程联系起来。
2.4 会计职业的国际化。开设国外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培训班,例如开展ACCA、CGA、CFA等职业认证培训,为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会计职业的国际化背景,鼓励并培训学生在学习年限内到国外获取一定的学分或者参加境外实习。强化会计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相互理解。建议中外国际化合作办学,强强联合,加强国际会计人才的交流,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
2.5 学生交流的国际化。现代科技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要培养出国际化人才,增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就必须派学生到相关国家生活,去了解该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才能够真正深入地理解对方。高等学校学生的跨国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大规模的学生留学国外,不仅有助于各国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而且有利于扩展课程内容的国际广度,开展跨文化的研究与讨论。给学生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推进国际化项目的发展和实施,促进会计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204-04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孔子学院在全球各地的设立,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量迅猛增长。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辅助工具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汉语学习词典(Learner’s dictionary)主要有孙全洲主编的《现代汉语学习词典》(1995)、李晓琪主编的《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1997)、刘镰力主编的《汉语8000词词典》(2000)、鲁健骥主编的《商务馆学汉语词典》(2006)以及徐玉编的《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初级本》(2005)等。现有的学习词典大体上结构相似,大部分采用单语、纸质形式,在选词、词性标注、义项分立、例句选取等方面多存在可行性不够、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词典的推广。对此,近年来很多学者撰文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使用的汉语学习词典与为汉语母语者使用的内向型汉语词典不同,属于外向型词典,同时应该是积极型词典,要能够积极地引导语言学习者有效地使用语言并再生言语、发展言语,进而达到能够顺利地进行交际的目的。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英语学习词典编写的理念与实践,对国别化汉语初学者学习词典的设计与编写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词典的形式与使用者
(一)采用在线词典的形式
纸质词典在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和电子词典相较,其缺点也极为明显:平面化、直线性、媒体形式单一。电子词典以其方便、快捷、功能强大等优势已经在国外占据了词典市场的很大份额,而在线词典更有望成为未来词典的主流形式。电子词典主要有三种形式:掌上词典(例如文曲星、快译通以及其他使用于PDA、手机上的词典)、光盘词典(如金山词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CD-ROM)以及在线词典(如金山爱词霸――http:///;n词酷――http:///)。掌上词典的优势在于便携、检索迅速,但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掌上汉语词典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词典的质量不高,编者往往不是专业的词典工作者,有些词典只强调收词量的多少,而对于词语的难度、配例的多少、词语的交际功能等缺乏考虑。第二,对词典的使用对象一般都没有明确的界定,缺乏针对性。第三,媒体形式简单,往往只是纸质词典的翻版,最多配上了发音。第四,屏幕一般较小,单屏显示信息有限,查找常用词(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义项、例句较多要多次翻页,较为不便。第五,国外出版商发行的词典由于对目前汉语的使用情况缺乏了解,出现内容陈旧、语体混杂、释义错误等现象,学生依据词典对译出来的汉语词往往让中国人不知所云。
相对而言,光盘词典和在线词典有更多的优势。由于工作载体的原因,这样的词典容量大,功能强;词语、信息检索方式多,检索速度快;可以运用多种媒体形式传递信息。电子词典可以综合运用语言、图像、图表、声音、视频等多种符号形式,立体地传递信息。而采用HTML语言编写的软件或者网页具有支持多种数据形式、制作维护容易、链接集成功能强大等优势,因此光盘或在线词典有理由成为未来学习词典的主要形式。光盘词典因为制作周期、发行成本的限制,现在有很多也采用在线更新词库的方式来运营。最近几年,无线网络技术和无线上网便携设备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这无疑为在线词典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最好的依托。目前为汉语学习者制作的光盘词典或在线词典还很少,仅有的一些也多是针对懂英语的学习者,针对其他语言背景的学习者制作的在线词典还基本是一个空白。
(二)采用双语的形式
第二语言学习词典可以分为单语和双语两种形式,现在国内纸质的学习词典多为单语形式,但我们认为针对初学者的在线词典还是以双语为宜。这是由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决定的,目前汉语学习者大量增加,其中初学者占主体部分。学习者的起点普遍较低,学习时间大多不长,词汇量较少。学习者更多的是想学习实际交际中可能使用到的汉语,更多的想学习口语表达,对读、写、译往往没有太高的要求。单语学习词典往往层次较高,只盯着学习者中的“精英分子”,脱离了普通学习者的真正需要。而通过实际的调查来看,单语汉语学习词典在学习者中的使用率不容乐观。
如果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第二语言初学者是根据词汇联结通路来学习单词(不管其母语与目的语是否相似),第二语言中的词汇在其意义被接受之前首先要被翻译成母语的词汇,随着第二语言的熟练度不断增加,第二语言的词条才会逐渐与语义形成直接联结,而不需要通过母语词汇的中介,形成多通路模式。
因此我们认为针对初学者的在线词典宜采用双语的形式。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汉外对等词来阐明汉语词语的释义,规避了用汉语解释汉语词义时可能带来的词义增值、词义脱落或词义转移等现象,从而使初学者感到便利、省时。同时,词典还应该把知识取向的重点放在汉外之间属于差等对应或者空缺对应的那些词语知识的部分。另外,词典所有的汉语配例应该用外语进行对译,词语的语用环境以及文化意义应该用外语来进行解释或描述。
(三)以用户为中心
要想使词典编纂人员的辛苦不至于白费,使词典制作、发行的投资方不至于亏本,在词典编写之前对市场情况、用户群做好充分的调查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市场方面的调查应该包括:词典的总体需求量有多少,电子词典的市场动向如何,同类产品(包括纸质词典)在市场上有多少,占有多少市场份额,潜在用户的人数有多少,对电子词典的市场需求变化情况如何,产品的价格定位是多少,多长时间能收回成本,有没有很好的销售渠道,等等。
针对客户(学习者)的调查主要包括:他们的身份、背景和经历,他们学习汉语的需要、词典查询的内容、词典查询的习惯和所采用的查询策略等,他们的态度、期望,等等。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学习者查阅词典的认知心理过程也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要使学习词典满足汉语学习的需要还必须弄清学习者查阅词典的认知过程,包括解码和编码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方法,以及心理词库知识的获取模式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市面上的汉语学习词典在编纂、发行之前大多没有做过这方面的调查,编纂者对市场情况以及学习者的使用偏好和实际需要大多不甚了解,这往往就造成了功能定位失当,读者范围不明确,准入门槛偏高,对读者的词典查询策略考虑不周等等问题,致使词典中出现了大量的“非共享信息或消极信息”,影响了词典的可接受性。
二、在线词典的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
(一)词典的宏观结构
词典的宏观结构主要考察的是词典的篇幅、价格、收词量、词目编排方式、版式、附录设计等等。关于词典的篇幅,因为采用的电子形式,特别是网络形式,相对于传统纸质词典来说,空间几乎是无限的,基本没有篇幅上的限制。这种在线词典在将进入市场的初期,可以采用开放注册的方式;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以后,改变为交费注册使用,费用高低根据投资、类似产品定价以及市场情况来决定;有一定知名度,进入市场成熟期以后,可以考虑会员有偿注册制度,同时利用广告费用冲抵成本,维持运营。在线汉语词典的收词量,取决于学习者总体水平和市场需求。目前阶段,因为汉语学习者整体水平不高,其中初学者人数增加比较快,我们将收词量暂定为5000左右,目前的设计主要针对韩国汉语初学者。其中包括《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甲级词、乙级词、部分丙级词和一些目前常用而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乙丙级词表中未见收录的词汇,例如“地铁、手机、短信”等。另外,也要适当收录学习者在运用汉语交际时可能遇到的常用新词、新语或新义(如“网购、白领、晒工资、晕”)。对于所收词语有多个义项的情况,要根据语料库统计以及实际语言使用、教学的情况斟酌选取,有些不太常用的义项暂时不予收录。收词不应只限于词汇性单位,还应包括语法性单位,如“看不起、怪不得、不客气、炒鱿鱼”等等。词目编排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单个汉字立目,在汉字下列出该字的常用成词义项,对不能单独成词的词素义项按成词数量(重要性)来区别对待,不太重要的词素义项不列出,成词较多的义项列出韩语的翻译以便学生理解。汉字后列出所有用该字组成的常用词(正序、逆序),为每个词语建立超链接。这样做可以展现汉语的构词特点,方便学生学习构词方面的知识。第二,为词典提供更多的检索方式,在这方面电子(在线)词典有其强大的技术优势。除了传统的笔画、部首、拼音检字以外,还可以采用按词检索(输入一个词语查找它的意思)、手写输入汉字(词)检索、语音识别检索、模糊查询(采用“*”、“?”作为通配符)、翻译检索(输入外语词语检索汉语对译词)、按义类进行检索等。为了方便学生的使用,甚至可以考虑将所有的例句建立一个例句库,例句库提供按字、词、词组、固定结构、句子的检索方式。
(二)词典的微观结构
词典的微观结构主要指词条的具体信息。可以大体分成4个板块:常规板块、搭配示例板块、偏误纠正板块、语用文化板块。
常规板块主要是词语的注音、释义,其中释义的部分以外语的对等词翻译为主,在出现差等对应(没有完全对等词)或空缺对应(完全没有对等词)的情况下,应该用简单的汉语进行解释,再用外语进行翻译。其中汉语释义的部分要求对释义用词的难度有所控制,释义要求简明、准确,这样学习者可以借助外语的翻译来理解汉语的释义。有些词语还可以考虑选用图像、图表、声音、视频等等多种信息来辅助释义。
搭配示例板块要用大量的例句来展示词条的词性、常见的搭配、在句子中的位置(语法功能)、常用的句式、适用的对象等等。如动词的句法特征可以包括后接宾语、助词、补语及重叠用法等等。而对于名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注出一般使用的量词,列出常用的“形+名”、“名+名”、“动+名”搭配形式。词语的种种用法都要求用例句来充分予以展示,作为例证的句子应该是规范的、常用的、内容健康的、完整度充足的、无文化因素干扰的基本句。例证要更多地考虑到句子在实际语言生活中的交际价值,考虑到句子所传递的种种附加信息,要让学习者能在交际中遇到、使用这些句子,如“现在是红灯,请不要闯红灯”,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下的中国。有些词语还可以考虑由例证提供完整的语境,以便学生通过上下文推知词语的意义。比如在词条“差点儿”下面的例证可以考虑提供以下语言环境:电影7点开演,一个人6点58分匆匆忙忙赶进电影院,同时说:“差点儿迟到。”由于是电子词典,这样的语境展示可以采用动漫(或视频)的形式而不需要用文字进行描述,学习者对词语的理解将更为准确。
偏误纠正板块要求针对学习者使用汉语的实际情况,指出他们常犯的词汇、语法错误。出现词语使用上的偏误也常常和近义词的误用相关,所以关于近义词的辨析也可以放到这个部分。例如针对韩国学习者的词典在词语辨析方面,既要传承词义、词性、搭配等约定俗成的学习内容,也要特别考虑韩语里的汉字词和汉语对应词在语义范围(如韩语里有汉字词“文章”,意思相当于汉语的“句子”)、义项多寡(如韩语里的汉字词“气氛”除了有汉语里相应意思以外,还有“心情”、“情绪”的意思)、附加色彩(如汉字词“可观”有表示“可怕的景观”的贬义)等方面的不同。这个部分的编写特别要求有精通两种语言的双语研究人员的参与,另外还要有学习者的汉语语料库作为支撑。
语用文化板块里主要列出词语的语用信息和文化意义。目前将汉语作为外语来进行学习的人大多是成年人,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运用,我们的学习词典在解惑的同时更要重视指导语言交际运用的实用性。除了词典的配例部分要体现交际价值,还可以为有些词语特别添加语用内容。比如为称呼语添加语用信息,由于时代的变化,有些称呼语的意思已经和传统词典上的意思差别很大(例如“小姐”、“同志”),如果不添加语用信息予以指出,学生难免误用。再比如为一些副词添加语用信息,例如“老”常用于表达批评,“有点儿”常用于表达抱怨,“差点儿”常用于表达庆幸,这样的语用信息予以指出以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另外,还可以在一些词语下面增加话题层面的语用信息,例如在“感谢”一词下面列出常用的表达感谢的方式,在“年龄”一词下面列出询问年龄的方式等等。
三、在线词典的新特色
(一)有利于充分建立学习者的词汇语义网络
从词汇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词语的意义是由词语和语言中其他词语的关系来决定的。根据语义场理论,同一语义场里的各个词语彼此之间在语义上是互相依赖的。只有在组合和聚合的关系中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词的意义。词语学习的过程不但是个形式与意义建立联系的过程,更是一个建立语义网络的过程,在这样的语义网络中,词语和信息的组织形式使它们可以很容易地被激活(唤醒)。第二语言词典应当注意揭示词语之间的关系,在词条之间建立组织良好的语义网络。词典中按音序或形序方式排列的词条与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的习得是互不相容的。
我们认为,学习外语者也有第二语言的心理词库,在心理词库建立的早期阶段,第二语言通过第一语言(母语)和概念相联系,第二语言心理词库中词语间的语音(词形)联系很重要。进入了第二语言的熟练阶段以后,第二语言直接和概念建立联系,第二语言的心理词库中词语间语义上的联系更为重要。如果在语言学习的开始阶段就在词典中系统地提供第二语言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对学习者语言熟练性的提高无疑是有好处的。而且,由于词语的意义总是和其他词语高度联系起来的,有一定词语语义网络的双语词典可以加强学习者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语义差别的认识。
在线词典中为词条列出有各种语义关联的词语,这些语义关系包括同义、反义、类义、对义(如“丈夫”相对于“妻子”)等;同时我们为词条列出因为语义关系而常常共现的词语(例如“饭店”和“客人、服务员、菜单、筷子”等)。我们在例证中尽量使这些词语能充分展示,再给所有的词语都建立超链接以便学习者查看。这样建立起一个词语的语义网络,对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来说无疑有很大的帮助。在建立这种语义网络时,HTML语言是最为有效的。
(二)有利于帮助学习者记忆词语
现有的词典(纸质的或者电子的)在如何帮助学习者记忆词语方面很少有什么好办法,在这里我们可以设想在线词典一些帮助记忆词语的工作方式。例如我们可以给汉字提供字源形式,帮助学习者记忆汉字的意思,以便记忆词语的意义;也可以提供一些词语的词源(造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达到记忆的目的。再如我们可以学习一些英语学习词典的做法,在在线词典内增加主题页面,将当今流行的主题词汇以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分类归纳在一起,配以插图和例句,以便学习者更直观更轻松地掌握相关词汇。还有我们可以在学生每次登录时都将上次查询过的生词及其意义、用法简单地列出,便于学生回忆。另外,我们还将增加词汇测试的内容,或者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回忆单词。
参考文献:
〔1〕蔡永强.《当代汉语学习词典》配例分析[J].辞书研究,2008(3).
〔2〕高立群,孟凌,刘兆静.日本留学生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的实验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3(2).
〔3〕侯明.编纂简明汉语单语系列学习词典的构想[J].语言与翻译,2009(1).
〔4〕金晓阳.影响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信息可接受性的因素――析《现代汉语学习词典》的不足[J].辞书研究,2004(4).
〔5〕陆谷孙,王馥芳.当代英美词典编纂五十年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作者简介:梁帼(1979---)、女、江苏徐州第一中学英语教师。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因而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方文学注重对人的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究,在西方文学的传统中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1]。西方文学处于比较前沿的学科领域中,对于增强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全面理解世界文化有着独特的功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国际化背景下,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有效改革,将英美文学经典纳入教学计划,培育出时代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从事高中英语教学以及研究的工作者都应该当积极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1.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1.1重视文学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何谓文学?“Literature从14世纪起出现在英文里,其意为‘通过阅读所得到的高雅知识’。最接近的词源为法文literature、拉丁文litteratura,词义大致相同。可追溯的最早词源为拉丁文lit-tera———意指letter(字母)”[2]。这就意味着,从14世纪开始,英国的文学教学就注重文化的融入程度。因为文学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表现人们内心情感以及再现一定时期与地域的社会生活。
“文化折射”理论——由皮尔·布狄厄在其《文化生产场》一书中最先提出。他认为“社会现象在文学中的反映不可能直接发生,而必须通过文学场的折射。文学以它的历史、特点以及默认成规等构成了一个文学生产场,场外的社会现象只有通过折射才能在场内得到反映,而在这一反映过程中场外的现象又必定因为文学场的作用而转换变形,因此,被反映的和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最终不可能是全然一样的。”[3]因此,如果在中国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忽略了文学这样一个重要的场域和素养因子,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教授英语这一西洋文字,或者完全放弃了对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介绍和引入,那么,我国的英语教育,尤其在高中这样一个重要的阶段,必定是以失败而告终。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化研究热开始遍及整个世界,影响力辐射至全部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文学教学研究也在其中。1963年理查德·霍加特创建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旨在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4]八十年代后期,英国的文化研究思路与文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传到了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与丰富,随后对西方各国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教学,就把文学看作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去理解,不是只把文化当作背景或者是一般性前提,而是在系统论的原则启示下,在文化的整体系统中去把握文学教学,体现文学的本质和功能。
1.2理性认识文学教学中的翻译因素
如果有了这个前提,即,将一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是名著的节选或者是名家的短篇小说,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内容之一,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外国文学教学可以看成是翻译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一般阅读到的以及教师讲授出的外国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翻译为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意大利梅雷加利认为:“虽然翻译的最终结果大概是属于语言,而后又属于终点文学范畴的,所以翻译行为的本质是语际性。它是自然语言所形成的各个人类岛屿之间的桥梁,是自然语言非常特殊的研究对象,并且还应是比较文学的优先研究对象。”[5]意大利的外国文学教学中一方面将外国文学看作翻译文学来教授,注意翻译文学的特征、价值以及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又经常性的把译本和原著进行对比,考察译本中有无增删、更改或者是杜撰,两种文本间有何异同,其间是否出现错讹,分析何种原因导致种种偏差并产生何种结果。他们认为如此才能真正认识到文学翻译在文学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局限性,从而更好地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改革。
文学教学绝非翻译,当然,我们必须得承认,在介绍文学作品的时候,翻译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如果把文学教学演变成一堂堂纯粹的英译汉教学实践,那么,这与将英美文学作品引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知道,语言的学习绝不是以新闻、商业报道、评论等为主要载体的。换言之,如果仅仅是接触一些类似于上述的非文学类题材的文本是学不好语言的。一个国家的语言的精髓都孕育在该国的文学经典作品之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在学语文的时候,从小学开始,就必须要背诵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这就是中文的经典。可以说,我们国人的中文底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这些经典名作的学习和背诵。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学习英美文学的时候,应该以欣赏、感悟英语语言的美为主要出发点,在近距离接触英语语言精髓的同时,还需要了解作家的写作动机、创作思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文学欣赏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语言素养,真正实现语言感知的提高。
2.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当前的国内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来看,英美文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纳入高中英语教学计划,虽然有一些学校尝试过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阅读任务。这其中就包括阅读一些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但是,这个任务没有得到有效地监控和管理,效果甚微也是情理之中的。究其缘由,一方面,对语言技能的过分关注导致国内英语教学界忽视对高中生英语文教学素养的培育。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大潮与西方快餐文化的冲击,当今普通高中学生的英语人文素养弱化,综合能力下降。高中毕业生也许是应试的高手,却无法背诵出一句英美文学中的经典名句。更不要说,在写作的时候引经据典,创作出颇具原汁原味的文章来。
对于上述的种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思考其原因。首先,目前我国高中教学主要是为了迎接高考的检测,一切以高考为导向,一切都要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出发点。因此,在高中英语日常教学中,教师强调的是“实用”性,即,如何在四个选择中选中答案项,如何在作文中写出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模板句子。毫无疑问,这种重“语言”轻“文学”的大气候无疑将英美文学学习边缘化;其次,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文学功底匮乏,视野不够广阔,主动学习能力较弱。在一些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阅读英美文学经典具有相当难度;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接触英美文学经典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或者未能较好地掌握学习英美文学的方法,学习有较大的盲目性。当然,更多的学生认为经典文学作品离现实太远,与考试不挂钩,也就因此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3.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1文学素养是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是语言和文化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能够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21世纪的英语人才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以及创新的能力。其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由于我国高中英语教学长期实行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国际文学教学发展的变化趋势,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多年来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也是长期困扰学生的难题。
3.2文学经典作品是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经过国内教育专家的调研以及反复论证,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应当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把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贯彻到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之中,使这些课程体现并达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与情境密切相关的自主操作活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师及他人帮助下,通过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结合当前的信息内容,重新构建知识的过程。据此,高中教材的编写、高中英语课堂的讲授方式等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文学求知欲,更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
倘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把学生视作认知主体和意义主动建构者,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教学取代传统模式,就能够把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融入形式多样的具体任务之中,营造出近似真实的社会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把握英美文学的内涵和价值,开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培育人文精神;同时,在主动体验、探究英美文学丰富的语言形式、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的过程中,学生将在心智上逐步成熟,逐渐具备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种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从而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并服务社会。
国内英美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无论是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现存问题的调查分析,或者是涉及英美文学的教学策略和内容,都亟需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全面而系统的国际化的研究,尤其是如何通过包括英美文学在内的文学类课程加强对高校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如何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对英语文学教学的改革研究将对解决英美文学教学的现存问题,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较好的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成果也将在推进英语各个课程的教学改革,推进英语人才进一步面向全球化发展,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4.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在高中英语课程体系中,我们应从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出发,尽可能地实现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以及课时分配的合理化,将英美文学纳入“入门课程+主干课程+拓展课程”的多层课程结构体系之中。在日常英语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文学兴趣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和对文学知识的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在课时布局上,针对学生普遍反映高年级阶段学习时间紧,内容密度大的问题,尽量将文学经典作品阅读课程安排在低年级。譬如,在高中1-2年级开设圣经故事、西方文化入门等,旨在从入学之始便培育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使他们具备文学学习的基础知识,为高年级的深入学习搭建一个为较扎实宽阔的平台。到了高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尤其是不得不接受高考的检阅,文学课程开设应当尽可能与应试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将一些经典短篇小说作为模板来进行篇章分析。在分析的过程当中,可以结合历年高考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使学生更加充分地意识到经典文学文本阅读和欣赏的重要性。同时,提供这种比较性的阅读分析,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我们可以依据建构主义思想,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如何借助启发式、体验式、交互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把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融入到一系列具体任务之中,辅之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在主动加工、吸收和内化新信息的任务活动过程之中去探究经典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人类文明精髓、体验其中的深邃哲理、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建构人生目标与道德价值观念。
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坚持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的原则,辨证把握语言技能训练、专业知识传授和综合素质培养三者之间、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之间的关系,不仅向学生传授了学科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全球化意识以及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再次,国内此前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多集中于微观层面,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研究的一线教师们应当从英美文学教学的整体出发、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为出发点,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
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可以将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文学经典学习融入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具体任务之中,结合动态立体的综合多媒体手段,将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并在教学进程中验证、修正、改进这一模式,从而为解决高中英美文学教学的现存问题。
创建出多元开放式的面向全球化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多种能力纳入到这一评价体系,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确保“以学生为中心”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把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相结合,促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开发其国际化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一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探微[J].外语教学, 2000,(3)
[2]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前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7,(4)
[4]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J].2006,(2)
[5]张玉霞.关于外国文学教学的思考[J].文学教育,2007(1)
[6]纽曼,约翰·亨利.大学的理想(节本)[M].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Bay-Petersen, Ole. "On the Language-Literature Rift, and the Case for Using Literature in Language Classes."[J].Papers from the Seventh Conference o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y 1991.
[8]Brumfit C,Carter R.Literature and education[C]//Brumfit C,Carter R.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e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9]Widdwson HG.Practical Styl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0]Leitch,Vincent B.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the 30s to the 80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The Analysis of Reform of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The Introduction of English Literary Classics
Liang Guo
XuZhou No 1 Middle School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力量
在我国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国际经济和贸易拥有一支教学经验十分丰富、认真负责同时教学科研水平十分高的师资队伍,我国当前的最优的师资结构大多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组成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拥有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的有八人,其中三人拥有博士学位,两名为在读博士生,教师的支撑和学历十分适合高校的教学需求,同时还承担北京市教研项目、学校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教师们拥有很强的责任心,能做到认真授课课后精心备课,同时对于教学的创新模式进行探讨,让其能够对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进行适应,全面推行英语化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探索性以及创新性的体现。
但是对于其他一般性质的高效来说,师资问题变成了推行英语化教学最先遇到的难题,对于这些院校来说,可以做到英语化教学的师资力量十分不充足,能够兼顾英文和专业课的教师少之又少,完全无法兼顾,令人无所适从,甚至大多数老师的口语都不过关,可以说根本不能听,但是却能很好的讲授专业课程的知识。如果校方无端的限制教师授课时的语言,让其固定使用英语来讲授课程,便会对于教师的讲课内容产生限制,导致教师教授的知识真呢个停留于表面,使用英语往往无法比汉语授课讲的更加的全面和透彻,而英语好的老师却对于教材的了解十分浅显,对于教材的理解往往会出现偏差,这些情况都被学生所反映出来,对于英语化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的讲授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当前我国的英语化教学的形式便是,我国一些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虽然都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但是却仅仅是最初级的英语水平,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尤其是这些教师无法对于英语专业课程讲授进行灵活自如的运用,自身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这种差距十分大,这便那是英语化教师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想要让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和解决,可以让教师经历长期的培训以及进修之后,教师们共同努力,不断的对于更多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最终打破师资力量短缺的瓶颈,最后总可以对于全面英语化的教学进行尝试,最终解决这个难题。另外,想要让这些高校的师资力量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缓解,可以高新聘请海外的教师、外籍教师等,可以十分快速有效的在一定时间段内解决英语化教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现英语化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问题
所谓英语化教学并不单纯的是英语教学,而是将英语作为教学或者工作的语言来进行使用,英语化教学的目标并不单单只是英语教学的延伸,所以英语教学是进行强化、集中的学习,这种做法十分的舍本求末,得不偿失了,因此,在进行相同的教学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以及学生都将面临各种各样样的挑战,课堂上出现问题,教师如果处理不当,都会让学生产生个各种各样的负面效果。另外想要对于英文教材进行读懂和理解,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同时,英文的教材进行实践的时候其产生的难度会让教师不自觉的降低专业课程的教学深度,这对于学生听课效果的深入和今后的深造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为后期埋下隐患,让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专业知识不足而居于劣势。
(二)教学模式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高校所采取的英语化教学模式主要分为渗透型、整合型以及思维型三个层面,所谓渗透型指的是根据不同师生的语言实际,其中以汉语为主,英语作为渗透,讲英语口语逐渐从少到多的逐渐渗透到专业课程的课堂之中,让学生在较小的压力环境下抓紧获得英语化的教学体验。所谓整合型教学,指的是让汉语和英语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不分主次,一般情况下大多使用英语的板书而讲课则使用英语和汉语相结合的方法,例如每一节课的一半时间以上都使用英语进行授课。所谓思维型,指的是在课堂上基本都用英语进行教学,实用英语进行所有的教学环节,包括板书、讲课、软件以及实验报告、作业、考试、答疑等环节都使用英语,同时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环节可以使用汉语进行解释,但是这种方式过于突兀,需要逐渐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