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小学科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6: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科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科学

篇1

作为小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众多教育研究者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近几年的一些教学经验,提点相关见解。

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课堂学习当中来。教师需要创建一个与科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其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设置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决定了这节课教师教学思路的展开,而且也是学生对于科学知识能否有效吸收的关键。

创设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问题情境,是落实新课改教学的关键之一。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尽可能地设置与教学有关、学生较为感兴趣以及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当然,这些问题情境应该较为新颖,以此才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那么,教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笔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引发学生对于科学问题的探讨。

1.观察实验,引发问题意识

科学的迅猛发展是离不开具体的科学实验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创设与之相关的问题情景,进而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教“光的折射与运用”一节时,教师可以这样演示实验过程:拿两根筷子,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和一个没有盛水的玻璃杯。然后教师把两根筷子分别放入其中,让学生猜猜将看到什么样的现象。

师在讲台上演示实验过程,把一根筷子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另一根放入没有盛水的玻璃杯中。

生1:(兴奋地)哦,我知道了。放在水里的筷子应该会歪掉。另一根则不会。

生2(疑惑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师:能不能进一步解析一下你的答案。

生1:因为我看荷塘边上的水草,在水里的部分都是歪的。岸上的却是直的。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1:我不是很明白。但是不在水里筷子就保持原样,所以这一定跟水这一物质有关。

这样,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关键问题就很自然地被提了出来。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有了强烈的探知欲望,激起了学习的强烈兴趣。

2.组织课堂活动,引发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组织课堂上有趣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中,成为科学探讨的参与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在具体的活动中,应尽量提出一些跟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具体的活动中多思考,并提出一些自己困惑的问题。

在讲大自然的静电现象的科学知识时,我让每一个学生拿一张薄纸片,并把它撕成碎片,越碎越好,然后把其放在课桌上。拿出一支笔,让笔在头上摩擦,直到发热,再将其迅速地靠近纸片,提起笔,观察有什么现象。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讨中,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讨的激情。

3.回归生活实际,展现问题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与生活有关的科学现象,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且探索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这样的探讨是很有价值的,对于解决我们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是值得学生进行探究的。教师讲生物链时,可以这样设置情境:在宁夏某县茫茫的大草原上,20 世纪60年代生活着狼、马、和兔子等各种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草原上的一个大家庭。但是害怕心爱的羊被狼吃了,于是人们捕杀了草原上的狼。但他们最后没有被狼给吃穷了,反倒是被几只狐狸和兔的后代给吃穷了,而且是越吃越穷,以至于最后不得不迁徙到别处谋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注意分析问题条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社会的发展总是在发现问题之后。要不断地分析问题,并不断探讨、提出解决的方案。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授课中更应如此,要不断地指导学生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篇2

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再次发现新问题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还要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问题;不仅要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创设形成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在头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问题。

1.1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图画、文字、声音、动画等鲜活的现代教育媒体,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事物和现象的动态画面,学生的多个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进发。不管是一些事物,还是一些变化过程和科学现象,当学生亲眼看到有声有色的视频资料时,他们的头脑中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1.2借助具体的实物、有趣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观察具体、形象的实物和有趣、新奇的实验,就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一些事物和现象的元认知,引发他们的思考和知识冲突,头脑中会形成很多的问题。

1.3观察、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大自然是教学的大课堂。让学生走进生活,回归大自然,那里会有许多未知的事物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问题意识,是学生“有疑可问”最生动的教材。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即便是看到了一群毫不起眼的小蚂蚁,他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在地上趴半天,一边观察小蚂蚁,一边还没完没了地提问:“小蚂蚁在干什么?”、“它们是怎么吃饭的?”、“它们待会儿认得回家的路吗?”、“蚂蚁会说话吗?”“它们为什么打架?”、“蚂蚁身体这么小,怎么能搬动比它身体大的食物?”、“蚂蚁也喜欢吃巧克力吗?”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虽然都不复杂,甚至有的也不成为“问题”,但这些问题却来自于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的直接观察及其感受。我们进行科学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像观察、研究蚂蚁那样,去观察、研究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由此不断地、自主地去发现一个个问题。只有当学生能主动地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多角度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研究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

2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篇3

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二、探究――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探究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并围绕问题展开.学生在这样一种“准科研”或“似科研”的活动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或事实、推理得出结论、验证假设的全过程,从而逐步形成必要的智慧品质。探究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能使学习者(也是“研究者”)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地发挥,能使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怀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科学、科学精神的形成。

篇4

本方案提出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国家科学课程标准(3-6)》“评价建议”中的相关论述,具体如下:

1、评价内容要全面化

“评价要依据《标准》,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这样的要求,一纸考卷显然难以满足,只有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的评价才能做到。

2、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可以参考《标准》的建议,可以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可以由科学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来发明、创新--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3、评价时机要全程化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课课评”方案正是与科学教学过程紧相伴随的一种评价策略。

二、“小学科学‘课课评’方案”的构思与操作策略

1、“课课评”的内容

“课课评”的内容由课堂参与、课外作业和开放式考查构成。课堂参与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纪律和积极性,课堂上,学生是否积极发言,是否能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积极参与实验,实验过程中是否能与同学团结协作。课外作业主要考核学生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开放式考查主要考核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的变化。考虑到组织开展此类考查比较费时,因此,一堂课最多只能确立一个开放式考查的项目,但为了保证评价内容较为全面,可考虑课与课之间开放式考查项目有所区别,从而形成互补。

2、“课课评”的主体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总是处于评价客体的地位上,只能迎合他人,受制于教师和管理者。“课课评”方案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强调“要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这是因为,自我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动机,更有利于发展学生评价自我与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对于自己确认自己的能倾、探究自己的将来十分重要。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能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检查的客体,而应让他们参与到评价中来,鼓励他们主动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和成绩,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考虑到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有限,还有待于发展,“课课评”方案采用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课堂参与”成绩由学生自评和互评获得。“课后作业”、“开放式考查”则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可让学生自评与互评获得,如课前准备情况,上面所说的“制作空气枪并比一比谁的子弹射得远”;有些则需要教师进行评价,如上面所说的“设计并实验,让我们看见空气流动的路径”、“气球的充气量与滑行的速度和距离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还有些可以师评与生评相结合,如“设计科学小报,宣传防治空气污染”。

3、“课课评”的客体

不只是评价主体多元,“课课评”的客体,即评价对象也是多元的。“课课评”的客体可能是单个的学生,也可能是学习小组。我们的做法是:“课堂参与”的评价客体是单个的学生;“课前准备”的评价客体是学习小组;“开放式考查”和“课外作业”视难易程度和对合作性的要求而定,一般情况下,难度大的、或需几人才能完成的项目,就把学习小组定为评价客体,如“设计并实验,让我们看见空气流动的路径”、“气球的充气量与滑行的速度和距离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等,其成绩直接作为学习小组每一位成员的成绩,一些容易的、个人就能完成的项目,可把学生个体定为评价客体,如“制作空气枪并比一比谁的子弹射得远”等。

4、“课课评”的方法

篇5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进行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要将科学教学中的各种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形成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1]。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要加强对如今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从而形成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对科学课程的信息化教学。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传统的科学教育方式过于简单枯燥,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缺乏积极性,有时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没有进行自主发挥。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信息化的转变,以更加直接、形象地方式教导学生知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有利于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科学学习中,还可以辅助教师对同学进行指导,减轻教师的任务和学生的负担。教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促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有效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2]。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更新传统教学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也是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主要操作者,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相融合,促进学生科学学科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科学课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可以不断地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科学课堂的内容

篇6

1.关于教材和课程

作为教材本身而言,应当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而就现今的小学科学教材而言,在排版和章节知识点安排上较为松散,并且在关注点和兴趣激活效果上并没有太大的作用,教材配图和说明性语言上通俗性不强,偏于说教性。以小学三年级的科学教材为例,上册的知识点为入门型,但与下册的知识点有所断裂。如上册中提及“水”的话题,而下册才再次谈及“固体和液体”,如此不妨将二者合并为一个针对物质基本的物态判断问题讲授,不至于产生断裂和不衔接,抑或是重复等问题。另外,如对于“动物的观察”这一部分,观察对象仍是司空见惯的事物,话题的常年不变,未能及时地更新,如何能够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在课程安排方面,学校对于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因而科学课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关注,只是一门夹杂在其他课程中间的可有可无的课程,如此不仅不能达到最初的课程目标,还使得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产生偏差。学校的任务应该是促使学生树立对于科学的正确认识,而并非是让学生对其产生排斥和冷漠感,因而在这方面,学校还应加大力度,善加引导。

2.关于老师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孩子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然而在教学水平上,城市和农村的教师水平差距却是大相径庭,更不要说是同为科学教师的自身素养差距。现代教学改革之后,对于学生的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而小学科学教学之中便配备了相关的教学用具,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利用相关模型或道具使得课程更加通俗易懂。但是由于我们教师本身水平的差距,部分教师甚至还未完全认识到科学课程的意义和教学目标,自身素质缺陷造成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近乎照本宣科,严重打压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就加大了我们在进行课程讲授时的难度。

3.关于学生

上溯至学校和教师对于科学学科的不重视,如此传达给学生一个信息,那便是科学学科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因而始终无法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自身需要重新认识科学学科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和意义,建立起对于科学知识和自然界认知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跟随课本的引导初步了解科学世界的奥妙。信息时代下对于未成年人的知识要求渐趋严格,作为小学生不得不逐渐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这一点,这不仅对于自身综合素质、逻辑思考和信息接收主观能动性有所裨益,更加对于这个时代和自然界有一个自己的主动理解和接触。

二、对策探讨

1.加强教材研究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对于课程进行和教授过程尤为重要。因而加强小学科学教材的研究,及时根据当前热点和可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兴趣点进行改革和创新,不囿于传统,不困于理论,把教材理论和实践良好地结合,从而做到与时俱进的科学启蒙教育,这才可以使得小学科学教育良性发展,同时还能使得我们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能够灵活应用当前的生活例子进行讲解,既通俗易懂,又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

2.重视教师培训

小学生的自学水平尚未完全形成,因而类似于科学课程这类对于小学生而言相对陌生的课程,则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和耐心讲解,此时,科学课程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重视科学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交流学习,加加优秀课程的观摩,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掌控水平。另外,对于一些硬件设施不足的地区,还应该加强对于教材的分析讲解和实践操作示范,从教师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入手,对症下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质的飞跃。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一些教学模型和多媒体展示,如在讲到“观察小动物”的一部分时,可以给学生们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和动画资料,增进他们的知识面和兴趣,并结合生动的讲解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这一些都可通过教师培训来逐步训练和完善。

3.加大课程重视程度

各地教育行政单位及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其地位。力求拓宽渠道,想方设法加大对科学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设备,解除教师教学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还应该大力支持科学教师的各项工作,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其最大化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到科学教育之中,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进步。

篇7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篇8

一、认真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准备。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性,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

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学习的方法、生活的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实验。

二、要组织好课堂的教学。课堂教学是体现教师能力的最有力的证据,要达到关注全体学生,并且注意信息的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在课堂上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学习心境,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要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课与实验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布置好课下作业,作业不要求多,但要抓住重点,不一定是书面作业,也可以回家自己设计某个实验。

三、要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并且还要做好课后的辅导工作。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作业记录本,把当天的作业记录好,回家就按这个记录完成作业,这样就不会忘了。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是班上的后进生,他们多是上课时听不明白或是记不住,相对其他同学的理解能力差,所以对后进生的帮助应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然后再辅导课上所学知识,做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四、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并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五、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教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智能。小学科学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观察――实验――问题――讨论。没有实验就无法讲述科学,做不好实验就难以完成科学教学的任务。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能完成教学任务,还得能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把实验教学摆到重要的位置上,绝对不能有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只要背下实验方法步骤就能考高分、取得好成绩的错误思想。

课外的小设计、小试验、小制作、小发明,纷纷卷入了科学实验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材中更多的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教材中某些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索性实验,教材中一些书面的实验习题作为课内外实验操作训练。

篇9

(一)科学写作的概念

写作是将个人思想以文字或符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以此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科学写作则是指学习者通过解释、组织、回顾、反思或联结科学知识的书写与记录等形式,经过整合建构的学习方式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不同于一般写作只注重文字、文法、修辞的做法,科学写作更专注于科学知识的表达、科学思维与推理等的描述,并希望借此获取与建构新的科学知识与理念。

(二)科学写作的类型与体裁

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内容的不同,科学写作可以分为不同的写作类型。目前,最为国内学者接受的分类方法是吉丝(C.M.keys)在1994年提出的,她将科学写作分为五类:实验科学写作、解释性科学写作、报告科学写作、传记科学写作和说明性科学写作。

不同的写作类型,可以锻炼不同层面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每种写作类型都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体裁来呈现具体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写作类型具体包括诗歌、科幻小说、社论、故事、人物传记、读书报告、交流信件、新闻稿、调查报告、图示说明等。

二、科学写作的价值与意义

国内外的教学实践显示,科学写作对于科学学习和教学活动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国外科学写作研究者认为,通过写作能够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如Rivad认为写作能促进学生反思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调和理论与各种证据的冲突以及评估个人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就能够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写作为工具,设计主题引导学生将新学到的科学概念与自己的既有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和整合,进而发现自身既有知识概念的不足与错误,并尝试以新的概念来进行论述和推理,这将对学生理解新的科学概念产生很大的帮助。

(二)增进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认知科学认为,任何一个科学概念的产生过程都是起源于类比,发展于归纳,完善于演绎,“类比――归纳――演绎”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科学推理链。因此,科学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而在科学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具体写作主题的关联信息进行理解、筛选、组织后再总结,这显然就是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吉丝(C.M.keys)等的研究也发现,经过四个月科学写作的训练,学生在某些科学推理技能方面确实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科学写作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提升。

(三)作为教师教学的依据

陈慧娟在1998年就提出科学写作的第一大功能就是发现学生的先备知识。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科学作文,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有关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明确学生是否存在某一方面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和开展针对性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分析学生的科学作文,还能了解教学策略是否恰当,学生是否存在迷信概念等,从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救。

三、科学写作在科学学科中的教学策略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均对科学写作的教学思想和实施策略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已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成熟运用。我国也有部分学校尝试将科学写作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运用到高中化学、生物等课程的教学当中。结合日常工作经验,笔者认为,科学写作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要真正有效地将其运用于科学教育中,还需重点掌握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水平,灵活运用科学写作形式

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差异的,深入研究不同的学习对象,采用不同的科学写作题材和形式。对于同一个科学写作主题,也要针对不同的班级制定不同的策略,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针对外向活泼爱展示自我的班级,我设计的内容是自导自演“一张纸的传奇人生”。把简单的叙事文章以剧本的形式呈现,挑选写得好的文章作为剧本,由作者本人充当编剧兼职导演,老师配合,完成剧本的改编。然后由作者本人挑选演员,导演出话剧、舞台剧或者小品的形式在班级演出。有个班的学生,从砍伐植物的根茎开始演起,到纸制做出来,再到美术家手中的一张纸,帮助美术家画出了许多美丽的图画……这样,一方面把自己的知识内化,另一方面,让其他同学通过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的形式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虽然是不同的形式,但是两个班级的学生都对纸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写作提示语的设计和引导要有吸引力

写作提示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三年级拓展课学习石油时,我首先通过对石油的形成,石油的用途的讲解,再到观看纪录片《巨变之后没有石油的世界》以后,为了让学生把有关石油的知识串联起来,故而设计了引导语是:亿万年前,我曾经是一棵大树,忽然有一天,我被突如其来的火山灰掩盖,在黑暗的地下……用这种接着编写故事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主题和方向,学生接着编写,把有关石油的知识讲解得非常清楚,而且通过对石油形成的认识,学生们加入了“我们要珍惜石油资源”等节约使用石油资源的情感,这是我们的课程中没有提到而学生自己领悟出来的,相比直接告诉他们要“节约资源”这种方式让学生对于“节约资源”这一情感体验来得更为真实和深刻。

(三)实施策略设计要充分,避免适得其反

篇10

我们清丰县是冀、鲁、豫三省交界的地方,由于地处偏远,直到现在我们的办学条件还是相对落后的,学生的科学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基本谈不上什么科学素养的。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做起,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科学意识,所以,我们农村科学的启蒙教学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让学生学好科学,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家长和科学老师要从自身做起,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自己先深入进去,学习好各种科学知识,特别是用科学知识解释一定的社会现象,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小孩是大人的影子,如果我们都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融入了科学之中。到时候学生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用科学的手段去解释、解决一定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这样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就提高了吗?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科学的“实实在在”

我们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文化素质不太高,特别是像科学这样一直被认为比较边缘的学科,教师教学积极性更不高,所以,教学时大部分是照本宣科,传授课本上有限的知识点,由于没有解释没有理解,学生理解起来相当困难,甚至还有误解现象。一学期下来,学生根本没有学到应有的知识,学生的大脑里不但没有科学的概念,甚至对科学有种敬而远之的敬畏。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实实在在的科学,是科学教学中的一次重要的改革,教师必须提前备课,首先从自身做起,先把课本上的内容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