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社会化服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6: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化服务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会化服务论文

篇1

作为档案信息化,我认为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开发和提供利用服务的过程。据报道,保存大量珍贵档案文献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将馆藏的“大事材料”转换成了便于下载保存的图像、文本等形式,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进行传递与交流,以满足社会利用者的多样化需求。而在我国,利用网络技术环境开展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仍然主要以馆藏介绍、目录查询等为主;馆藏档案的全息上网、档案信息的网络利用在国内较为鲜见。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差距显得尤为突出,这说明我国目前档案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因此,《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明确提出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较长时间内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一、档案信息网络化的必备条件

实现档案信息网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其主要条件是,一要有储存和传输信息把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档案并传输上网的硬件设备;二要有档案信息上网、利用、组织等系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三要有过硬的编辑和操作档案信息的高技术人才。现在就对这三个条件分析如下:

1.1档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配置。档案信息上网,一要有输入、输出的终端设备计算机;二要有储存、管理档案信息的中央处理器;三要有编辑档案信息的管理软件;四要有将纸质文件转换成数字信息的扫描输入器。这是四个基本设备。这四个设备的配置,关键就是领导的认识、重视和资金的投入。实现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开通,从大环境上讲,这些条件容易实现。但对于档案界这个小环境而言,还摆不上席位,档案工作的资金完全来源于财政,一些党政领导对这项工作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本来财政资金就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就更少,根本就无法购置现代化设备。人为的因素和资金的短缺制约了高科技在档案管理和利用中的运用,所以许多档案管理还处于手检档案的低级阶段。

1.2制定统一的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规范。第一,档案信息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极其复杂的信息源。要保证人们轻松、快捷的在网上查档,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上网目录标准。否则,形式各异的检索目录,就会影响利用者快速、准确的查阅档案。第二,档案具有保密性,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对文件的产生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应进行全程管理,涉及到文件的流程、管理规划、管理方法以及质量要求,对重要的、保密的程序和数据要加密并备份,随时进行病毒检测、制定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和电子文件管理制度,规范重要的场所(如机房、库房等)的出入规则,制定保护政策、管理规划、管理方法以及质量要求,从而建立一个涵盖档案信息资源、计算机全部管理活动的目标体系、程序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第三,档案信息资源保管单位利益的保护,也应有一定的规则。因此档案信息的编辑、保管、转载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由于网上用档、利用者与管理者不直接接触,该收取的一切费用,就只好在网上进行,这样就应该建立档案信息利用收费网站。国家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和自动计费软件。对每次的访问收费,都必须有一个系统而详细的规定。这样才能保证利用和管理人双方利益均等或不受损失。

1.3建立一支会计算机编辑、会操作计算机网络的高技术管理人才队伍。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不是档案馆(室)某一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单靠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档案队伍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化的对策

随着网上办公、网上用档的普及,档案部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针对网上用档的条件,我们还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为档案实现信息网络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加强网上用档管理理论研究。为了更好地开展网上工作,保证提供系统、完整、真实的电子文件信息给利用者,我们必须加强归档电子文件的理论研究,其探讨的理论主要包括:(1)用文字处理技术形成的电子文件,归档时应有文字存储格式、属性和文字处理平台的说明材料。(2)用扫描仪等设备获得的图像电子文件,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或绘图等获得的图形电子文件等如何归档的理论研究。(3)档案信息上网后信息如何管理、利用的理论研究。(4)档案信息源如何系统编辑上网的理论研究等等。

2.加强档案部门网上办公先进设备的配置。现阶段档案部门设备十分落后,现代化程度不高。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争取社会的支持,争取政府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再就是要把档案事业推向市场,让档案体现其经济价值,把档案信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经营,增加社会对档案事业的投入。总之,要采取多种方式来解决档案资金的不足,以便档案界配置先进的管理设备。

3.加强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确定事业成败,档案事业发展与否,关键在人才。网络时代,档案管理人才必须重新更新自己的知识,争做档案信息网络管理软件的编辑开发人才,争做网络档案信息管理人才,争做网络档案信息源组织编研人才和其它载体形式的管理人才。

篇2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财富的积累、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发展都要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其特点是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多变,社会经济日益信息化,知识和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首要推动力,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等。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对于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指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针对个体用户需求,开展针对其用户特性的信息服务来满足用户的服务。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信息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能,如何深化个性化信息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广大图书馆用户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将对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征

1.1从管理对象看由“管载体”向“管内容”过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但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特质。在古代文献典籍即为知识管理对象,如东汉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收集文献材料与文献资源而编撰的七录、七略等均属知识管理范畴。但传统图书馆从对象上看,实质上是一种整体性的、宏观性的知识管理;现在,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不仅应当提供寻找书籍的简单服务,还应有能力向用户直接提供具体的知识单元信息服务——实现对知识的增值服务。这种从管载体向管理具体知识单元的嬗变,便构成知识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之趋向。

1.2从管理理念看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对隐性知识管理,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人现象的知识;关于自然规律和原理方面的科学理论;关于技能和诀窍方面的知识;知道是谁知道怎么做的人力资源知识。隐性知识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的重视,随着知识创新价值的提升,隐性知识与创新之间的内在相关性逐渐引起重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一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互动的机制与平台,通过隐性知识的表述转化成不断积累和共享的知识库,使馆员通过共享这个知识库来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从而普遍地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信息与知识资源的能力。“提高最需要的人在最需要的时间得到其最需要的知识与信息的效率和能力”,显然,实施隐性知识的管理就必须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图书馆引进知识作为检索点的信息服务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智力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极具生命力的产业,也是图书馆今后的努力方向,给图书馆带来的创造价值的潜力将是十分巨大的。

以一个图书馆的使用者角度来看,现在的图书馆还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经常有读者检索不到他的需求,图书馆数据还不完备,图书馆究竟应该提供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最好的?举个例子,若图书馆能提供经济发展所迫切急需的知识,那么就算使用者在使用图书馆时必须付费,也必定有人愿意使用。如何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成为图书馆管理者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2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与个性化服务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对知识管理的同时,针对每个用户进行个性化服务,这是时代的选择。作为公益性机构的图书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管理:

2.1构建新的组织架构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对其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改进。传统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等级链结构,其特点是管理上突出刚性,但缺少灵活性。上下的信息沟通,依此等级链逐级传递,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容易造成信息失真甚至阻塞。在竞争环境中,市场瞬息万变,这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显然缺乏应变的速度和效率。为了保证信息交流畅通无阻,避免信息的失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并有效地实行知识管理,图书馆要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的、灵活的知识型组织体系——扁平型组织结构。

2.2建设共享的知识文化在知识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知识的共享。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共享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的社会效益,同时使交流的双方获益。当然,共享并不排斥给予知识提供者一定程度的补偿,即要在激励系统的建设中充分体现和尊重知识的价值。但作为组织的整体来讲,这样不但每个员工的知识能不断得到更新,而且整个组织的知识水平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提高了组织的创新能力,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随之也增强了。

篇3

1、信息化拓宽群众反映问题渠道,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信息化使有关部门得以及时了解民意和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工作,联系群众,深入开展联合接访,即时化解积案。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与政法委、维稳办、司法局、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及时通报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提前分析研判,及时依法处理,案后落实回访。

2、网上诉求做到及时快捷、公开透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非紧急救助服务部门构建在互联网、手机等上的反映问题平台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的网上诉求方式非常便捷,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打破了传统的方式,建立了基于现代网络平台的反映问题渠道。通过信息化不仅使群众反映诉求方便简单,而且投诉内容和处理结果更为公开透明、及时快捷。更有利于党委政府掌握区域动态,辅助决策。基于其他信息化手段的诉求方式也为提升政府服务提供了渠道。我区搭建“随手拍、随时报、随时发”公众服务平台(手机彩信平台、手机客户端软件),目前已正式运行,公众通过智能手机就能随时反映身边问题,这拉近了群众和政府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提升了政府服务水平。

(二)以信息化手段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到联合执法的成效。在联合执法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部门众多,监管覆盖面广,如果不能够随时保持信息畅通的交流传递,不能够了解到上级和各相关地区的监管信息资源,不能够建立管理信息网络,就不能够保障联合执法取得满意的成效。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进程,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合肥包河工业区骆岗街道城管办积极与区城管局联系,引来“数字化城市管理智能定位通信系统”,快捷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数字城管”是近几年在通讯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融合gis、gprs、gps于一体,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利用独立的街道、居(村)二级网格,形成一套完整的融合考核数据录入、分类、存档、工作趋势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二级数字化指挥中心平台系统。同时,该系统可与公安、综治部门联系,监控并网,资源、信息共享。

(三)以信息化手段化解社会风险

政府建立信息、收集民意和舆论引导的网络平台,及时有效的化解社会风险。网络环境和网络媒体造成难以忽视的巨大社会影响,国家积极提倡适应新形势的信息平台,发展以互动为基础的舆论监测和引导措施。2011年3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报告工作时说,要畅通信息收集、报送和反馈渠道,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收集社情民意的新方式,及时准确地把握全局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努力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反映群众意见诉求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重要方面。

国家鼓励党政机关发展微博为公众提供“微服务”。微博聚集了强大的媒体功能和社交功能,是与公众交流互动的良好平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交流会上,鼓励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更加开放自信地开微博、用好微博。要推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积极运用微博,拓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和手段,及时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改进政府工作。

政府官员微博是官民直接交流的全新平台。2011年10月人民网舆情观察室在论坛上了首份微博政民互动案例报告,其中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名列“十大官员微博”榜首,微博粉丝过百万。蔡奇在微博中不仅时常对组织工作的相关问题答疑解惑,还推出“周末夜话”等栏目与网民们进行深度沟通。在“7.23”动车事故中,蔡奇更是一连更新30余条微博直至深夜,以及时、坦诚、公开的发声,在网上弥漫的一片质疑与不满的情绪中,赢得了难能可贵的理解与好评。

(四)以信息化手段促进部门工作效率

海淀区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在多年的工作中步拓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全方位整合政府资源、全方面提供服务、全天候提供咨询,推动信息资源整合、聚合和融合,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关村热线“96181”,形成集咨询、投诉、服务为一体的群

众及企业诉求受理平台,建立全新的政府服务体系,实现“热线惠民”、“热线兴业”、“热线强政”。通过建立监督、评介、考核等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推进了政府公共服务效率的提高。(一)以信息化推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公共服务体系。

1、建设基层信息化采集体系,应对人户分离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人、财、物在快速流动,人户分离现象急骤增多。人户分离现象的存在,是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户籍登记制度跟不上脚步、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的产物。

为了应对人户分离的现状,需要加强对实有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知道“房子里住什么人”,邻里之间要知道,政府的服务部门也要了解。这也是建设“熟人社会”的条件之一。应对“人户分离”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管理人户分离人员居住房屋租赁,保证他们享有相关民生服务。建立健全基层“户籍人口实际居住登记”信息管理系统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保证信息采集来源单一准确,而且有助协调各有关部门工作,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有助于社区街道加强各类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2、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管理和共享平台可以有效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为个人积累信誉财富。个人信用体系是一套详细记录消费者历次信用活动的登记查询系统,这是在社会范围内构建发达的信用消费经济的基础,也是目前大力提倡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柱之一。个人信用体系对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并随时记录、存档,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它采集、整理、保存个人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用状况查询服务,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提供有关信息服务。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目的是帮助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信贷管理效率,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健康发展,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提供服务。同时,帮助个人积累信誉财富、方便个人借款。每一次按时支付水、电、燃气、和电话费,以及按时向银行还本付息,都会为个人积累成一笔信誉财富,可以用作银行借款的信誉抵押品,为以后获得银行贷款提供方便。

3、医疗卫生体系信息化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深化,卫生信息化成为提升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卫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药费用,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另外,信息化手段不仅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更提升了卫生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水平。

(二)统筹推进全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注重集约化建设。

1、在云技术支撑下,推动建立区级社会服务管理云中心。充分考虑各基层单位的共性需求,推动区域内的社会管理领域共性平台——社会管理云中心建设,在区级集中建设区信息化软硬件设施;为保障信息安全,在区级社会管理云中心集中存储社会管理信息资源。通过项目技术审查等手段推动区级社会管理云中心的应用,提高软硬件设施、服务资源的整合服务水平,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的整合效益,避免重复建设。

篇4

首先,规章制度为组织提供行为范式。组织内部必须制定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在组织成员在对信息的了解不足和处理能力欠缺的情况下,指导成员根据行为范式和规范来决策,促使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其次,保证组织目标一致性,凝聚组织成员。在行为范式的有意或者无意的约束、指导和规范下,组织成员会对组织目标产生更多的了解和体会,进而产生更多的目标行为,通过协作来实现组织目标,并进一步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越来越一致时,组织成员会更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再次,组织内的信息沟通得以顺畅,组织的效率。组织信息的流通是组织任务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和氛围,才能保证组织中信息的上传下达.组织文化影响着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的实施方式,从而影响组织效率。任何形式的组织文化都要建立在保障信息流通的基础上,是组织工作效率得以提升的保障。

最后,有利于有效管理,促进机构良性循环。组织文化的良好构建,无形中会对组织中的各个方面起这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组织领导力的有效构建以及组织成员的规范性都有所协调,在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中,组织无论在内部协调还是在外部发展上,都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和互动,从而促使组织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沙因组织文化三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埃德加?沙因是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组织文化”一词被业界公认是由他最早提出的,其代表作《组织文化与领导》开创了组织研究的新时代。沙因指出,研究组织文化可以阐明一些其他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它不仅可以用来剖析组织内部的运行情况.而且能向领导者指出组织中最重要的问题。沙因将组织文化区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人造事物和创造物。观察人为事物比较容易,困难的是了解人为事物所包含的意义以它们之间又怎样的联系和它们的深层模式。在这一层次通常为可见的语言、行为等,在分析时,通常还要借助“ 符号学”的方法来加以分析。人为事物和创造物是文化最明显的层次,也是文化的初级层次,在这一层次显示出了文化创立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组织文化的第二层次是价值。当一个群体面对新的任务、争论和问题时,首先要提出来解决的只能是价值的重要地位,因为这时还不存在决定什么是事实和真实的共同基础。价值观强调的是“应该”,而不是真实的实际情况,只有某种价值观产生了实际效益,才能逐渐转变为信念和假设。总的来说,在这一阶段的组织文化是“有意识的”。

组织文化的第三个层次是基本的潜在假设。当解决问题的方法被反复运用后,就会成为理所当然的。当初由于某种价值所支持的假设得以实现,后来就渐渐被当作是事实,我们就会认为事情本来就是如此的。基本假设于价值观最大的区别是“无意识”和“潜意识”,是将组织希望构建的价值观转化为组织成员自身的无意识行为和认同。

三、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文化构建

一种组织文化的构建,不仅要有利于机构内部的高效运作,同时也要通过这种组织文化对外体现机构的价值导向,对内外要有双重的吸引力。结合沙因的组织文化三层次理论,可以从多个方面构建一种适合于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文化。

(一)外在形式

要注重组织中的行为礼仪和仪式,定时的举办会议、活动等,有组织中不同于其他的具有公益理念的宣传标语、宣传画册等显性的文化体现。制定符合组织特点的制度规范和制度,构建不同于企业的制度体系,将单纯的效益理念转化为有爱的公益理念,更加具有人性化,强化组织内部的每一个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弱化制度的强制管理力。

(二)理念系统

努力培养与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的组织使命,是员工的个人价值最大程度的接近于组织所希望构建的价值理念。构建与员工共同目标相一致的组织目标,使组织目标具体化到每一个员工能够深刻的感受并赞同,接受个体化的差异,使员工目标与组织目标更为一致。

(三)管理模式

社会服务机构更加注重民主的组织形式,其组织目标和员工的最大化接近建立在充分吸收员工建议,重视每一个员工价值的基础之上。增加潜意识中对于组织文化的逐步认同,从而使组织文化能够发挥作用。

篇5

社会化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SNS)是以真实社会人际关系为基础,结合网络虚拟社区的特点,构建的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网络。因此,SNS的核心是现实社会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真实映射[1]。SNS已成为Web 2.0技术下最具发展潜力的应用领域之一,蕴含着海量数据是SNS的最大优势,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用户数据挖掘出有用信息为人类社会服务,成为当今社会化网络服务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热点。本文通过归纳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阐述社会化网络服务的主要研究领域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1 社会化网络服务的概念

SNS的理论基础源自六度分隔理论[2]和150法则(Rule of 150)[3]。六度分隔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150 法则最早是由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提出的——“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依据六度分隔理论和150法则,SNS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目标,扩展自己的社会资源。

社会化网络的定义是Barry Wellman等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化网络是由某些特定群体(人、企业和组织)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4]。目前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定义为:一种网络服务或应用,用于在互联网上建立人与人的社交关系网络,并能够基于这种社交关系为人与人、人与机器的沟通和互动提供支持,从而为网络用户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方便有效的帮助。

社会化网络是由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构成的满足社会关系结构特点的网络,从结构上来说是一种以“节点”为顶点、以“关系”为边构成的加权有向图。节点表示对象,一般是人或组织机构等,而边是对象间的某种特定关系。例如,两人互相之间发送过邮件,共同发表过论文,注册同一网络社区等,都可以称他们之间具有某种关系。使用G=(V,E,a)三元组来表示关系网络,其中V(G)是顶点集合,E(G)是边的集合。a为边集E(G)到(0,1]的映射,即 ,称a(r)为边r的权,表示节点关系的紧密程度。社会化关系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2 SNS的研究对象及分类

社会化网络服务的研究对象主要有网络信息资源(如电子邮件、博客、网络论坛、Web页面等),专用网络数据库资源(如中国知网数据库、DBLP数据库等)和专门提供网络社交服务的社交网站(如Facebook、Myspace、人人网、开心网等)。根据这些网络的不同特点,社会化网络服务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4种:

? 问答型的社会化网络:以电子邮件、博客、网络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为信息源构建的社会化网络属于问答型的社会化网络。这种社会网络关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简单的文字交流,即问答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如人们通过互发电子邮件,在网络论坛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等。

? 合作型的社会化网络:主要是通过专业的数据集合构成。这种社会网络通常包含两种节点,即参与者和媒介,参与者通过媒介联系在一起。例如,在专业期刊网络中,论文作者是参与者,他们共同发表和引用的论文是媒介。在科研项目数据库中,科研项目的参与者通过研究课题建立联系。这种网络的特点是具有规范的数据描述和高度的专业性。

? 好友型的社会化网络:人们通过在专业社交网站注册会员和添加好友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化网络。这种社会网络成员交友的目的性更明确,并且可以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好友列表。

? 开放型的社会化网络:这种社会化网络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上海量的Web页面间的关系构成的社会化关系网络。开放型的社会化网络需要发现Web页面中的实体(人名、地名、机构、链接等),并且定义、挖掘实体之间的关系。这种网络的特点是信息量大、网络庞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3 SNS的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SNS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即社会化网络分析和社会化网络搜索。

3.1 社会化网络分析

社会化网络分析通过分析群体、组织、虚拟社区等其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交互,发现他们的组织特点、行为方式、个性特征等,从而更好地支持这些群体和组织成员间的信息共享、行为交互与协作[5]。

目前社会化网络分析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①对社会网络的参数进行测量,这些参数主要包括网络规模、节点个数、节点之间的距离、节点可达性、中心度、聚类系数等[6]。通过分析比较社会网络的各项参数来揭示网络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亲密程度和相互作用关系。②通过分析社会化网络结构和内容来发现网络中具有特征的局部结构和关键节点,例如网络社区识别、社团结构发现及核心成员挖掘、情报分析等。

3.2 社会化网络搜索

篇6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图书馆作为信息搜集、加工、存储、传递的重要场所,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图书馆一切工作的价值也都是通过服务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近十年有关图书馆信息服务方面的论文进行统计,为今后开展相关课题和研究提供参考。

为进一步了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本文尝试从研究时间、期刊及高频关键词对国内近十年相关研究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服务创新与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加以总结。

2研究概况

本文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2006―2015年国内图书馆有关信息服务领域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较好地总结了近十年来国内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的进展,并提出了个人见解。检索日期为2016年6月10日,以“信息服务”为关键词,并以“图书馆”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得到相关论文25 562篇。

21 文献年代分析

通过对一段时间内某一研究领域的情况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为了更好地反映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本文对2006―2015年间的有关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论文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年代分布趋势图如图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2006―2014年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每年的发文总量都在2000篇以上,2007―2012年每年的发文量更是在2500篇以上。通过图1可以看出,2008年是2006―2015年间图书馆信息服务发文量最多的一年,2008年以后逐年递减。

22 文献来源分析

研究论文的来源期刊能够进一步了解该研究领域的论文分布特点,为该领域研究者指引阅读方向,为论文的搜集和整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将检索到的25 562篇论文进行统计,通过表2将来源期刊的分布情况直观地显示出来。

由表2可以看出,这40种期刊大多数都是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期刊,其中有13种是图书情报领域的核心期刊。通过图2可以看出,2007―2015年图书馆信息服务方面的核心论文数量不足当年发文总量的20。由此可见,关于图书馆信息服务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还不够深入,从而导致研究论文的质量不高。

为了确定近十年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论文的核心期刊,我们采用比利时情报学家埃格(Egghe)的布拉德福核心区数量计算法,[JP]该法是1990年由埃格提出来的。即P=2ln(eE?Y),P为核心数量,E为欧拉系数,E=05772,Y为最大载文量期刊的载文量。本例中P=21n(17818×2259),取整数为16。即处于核心区域的期刊有16种,分别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图书馆学刊等,这16种期刊共刊载论文9 975篇,占论文总数的39,其中有6种是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这16种期刊可以认为是近十年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

23 高频关键词分析

根据表3的统计数据,可以简单地归纳出2006―2015年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的研究方向。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服务创新、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是近十年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研究的热点。另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网络环境等作为信息服务的载体,也广泛受到作者们的青睐。

3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要阵地,更是学生的精神栖息地。在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中,将高校图书馆作为了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邱越秀、李珊、牛淑会等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罩写嬖诘奈侍饨?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邱越秀[1]认为深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最基本的保证是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李珊[2]认为不能仅靠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还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对信息服务进行深化开发,将信息情报服务的开展与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相结合,将专业化服务深入到院系。

张白影、万文娟、李丕仕、王姝等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方面进行了探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是指高校图书馆在为本校读者服务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3]。皮维宁[4]等通过调研重庆市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现状,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环境,提出了拓宽服务范围、扩展服务对象、深化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校内智力资源、合理开发校友资源等措施。朱雷等[5]应用专家评分法构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的功能和质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李佳等[6]认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人类实践活动社会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王维佳、王茜、彭立伟、陈健等探讨了针对留学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王维佳[7]提出多维度留学生信息服务方式,即在资源建设、技术支持、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的设计和服务质量反馈评估等多个维度来开展符合留学生需求特征的信息服务工作。王茜、陈鹤阳[8]提出提高对留学生信息服务的重视度、使用电子网络解决借还书难题、针对留学生需求特点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开展追踪服务等留学生信息服务的保障措施。

32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使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手段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是近十年许多学者共同探讨的问题。此方面研究在2007年达到高峰,此后逐年呈下降趋势。

曹晶[9]通过对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开展当前用户的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开展多层次信息服务、重视和加强图书馆信息人才的培养等策略。宁淑华[10]提出配备优秀的信息人才、搞好信息增值服务、发展集成化服务、加快信息服务的产业化进程、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等策略。

彭春林[11]对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各类数据库利用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检索服务、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学科服务、用户教育服务以及其他服务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1)互动式服务内容成为主体;2)图书馆与读者地位渐趋平等;3)联合服务逐渐增加;4)一站式服务更能满足读者需要;5)重视知识服务。

33 服务创新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读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传统的信息服务已经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要与时俱进,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和提高。此方面研究在2008年到达高峰,此后逐年呈下降趋势。

李金秀[12]指出: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理论来源是图书馆学新老五律;知识管理理论能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起到现实的指导作用;数字图书馆理论及实践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发展的动力。

莫子峰和杨秀英都同时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创新。莫子峰[13]提出网络技术的发展冲击着图书馆信息服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创新首先要做到树立新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提供多层次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建立以人为本的多渠道信息服务;构建一站式信息服务;在加强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同时,加强和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杨秀英[14]则是从高校图书馆的角度对网络信息检索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出一系列的创新举措:1)将人才策略应用到高校的图书馆中;2)建立以师生为中心的网络信息个性化检索模式;3)改变原有的复杂性信息检索;4)改革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检索形式。刘淑玲[15]也提出了几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模式:1)科学技术查新服务;2)面向教师教学工作开展创新服务;3)用户信息培训模式。张玲[16]介绍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面向科研人员、政府机关、高新技术企业和社会大众等不同群体开展的一系列创新服务。

34 个性化服务

199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和信息技术联合会的图书馆专家将“个性化服务”列为图书馆发展的第一大趋势[17],随后在我国也开始了相关领域的研究。2010年是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的高峰,以后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周灵威[18]汇总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医院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等不同领域的个性化服务,并提出个性化信息服务所面临的问题:用户隐私安全与保护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服务效率与服务反馈问题;图书馆馆员的业务素质问题。李昕[19]在分析了个性化信息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策略和方法:1)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前提是转变服务理念;2)数据库查询服务;3)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4)建立特色数据库,深度细分定题服务;5)设立参考馆员制度。

黄孝群、王园、覃熙、袁红梅等从高校的领域研究了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黄孝群[20]认为,个性化服务中的实时交互咨询、信息推送、馆际互借、定题跟踪服务等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王园[21]对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1)加强馆员素质建设,建立学科馆员制;2)利用计算机协同技术,支撑个性化信息服务;3)建设特色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4)加强研究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积极引导用户需求。覃熙等[22]和袁红梅[23]则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为构建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提出参考意见。

35 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根据某一学科专业的需要,指定一些具有这一?W科专业知识背景的图书馆馆员,为该学科用户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首先实施了学科馆员制度,从此,国内其他高校的学科馆员制度也陆续建立起来。目前,国内学科馆员信息服务已取得一定成绩,并且一些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CNKI的数据显示,该领域的期刊论文数量在2012年最多,近两年呈下降趋势。

篇7

分类号 G254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07.022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in the Field of Folksonomy in Recent Ten Years in China

Zhang Congyu, Zhang Yunzhong

Abstract This paper conducts a co-word analysis of papers published between 2006 and 2015 in CNKI database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domestic folksonomy by using SATI, SPSS and such kinds of software. By extracting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the field and conducting cluster analysis and multiple dimension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the dissimilarity matrix,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s explored and seven hot topics of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folksonomy are concluded, which are the integration of folksonomy and traditional internet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system, knowledge discovery in folksonomy, social tagging system, the application of folksonomy in Web2.0, the integration of folksonomy and ontology, the tag cloud navigation and tag recommend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folksonomy in college libraries.

Keywords Folksonomy. High-frequency keywords. Tag. Co-word analysis.

篇8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Impact of Significant Others on Preschool Teachers' Role Socialization

YANG Liu

(College of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Preschool teacher role socialization is a lifelong dynamic process, the impact of significant others on the teacher's role socialization can not be ignored, its main impact are: institutional authority by peremptory norms guiding role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role socialization; management authority-oriented person - kindergarten leading role in the long role of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socialization; supporting role of peer groups of preschool teachers role socialization; role in promoting the social role of preschool teachers as well as evaluating the role of parents of preschool teacher's role socialization.

Key words preschool teachers' role socialization; significant others; role

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是指幼儿教师在专业团体中,接受专业规范、教师文化及学校环境下的角色适应过程,是幼儿教师学习并获得专门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和表现专业精神的终生动态过程。①从个体层面看,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也是“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幼儿教师在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幼儿教师家庭因素、幼儿教师个人的价值观等,其中“重要他人”对幼儿教师的影响不容忽视。②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幼儿教师对个人的“自我角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和群体,他们对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发展有着“主导性影响因素”。③幼儿教师在为人师者的任教环境中,园长、同事、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是幼儿教师较为长期的,互存利害关系的“重要他人”,他们的行为和期望都可能对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或者阻碍作用。④按照性质划分,幼儿教师任教环境中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三类:(1)权威导向者――园长、行政人员;(2)同辈团体――幼儿教师;(3)服务对象――学生和家长。本文试图分析,在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权威导向者、同辈团体和服务对象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1 权威导向者对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权威导向者在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过程中,主要是透过“权威”这一特殊身份,用强制性和引领性的特点来促进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这样的权威导向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权威导向者,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由各级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专家为学校和教师制定正式组织章程、行事规范的权利的团体,可称为制度权威导向者。另一类是指对幼儿园事务参与管理指导的,以行政代表的身份管理全园的如园长等称为管理权威导向者。

1.1 制度权威导向者对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强制规范作用

制度权威导向者是指有着颁布正式组织章程、行事规范的权利,通过法律法规对幼儿教师角色进行强制性规范的重要他人,有着鲜明的特点是保证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强有力的制度力量。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是制度权威者对幼儿教师的强制角色规范,是定义者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促使幼儿教师形成一种对教师角色“自我”的解释。制度权威导向者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角色要求迫使幼儿教师为了继续留在教师岗位,唯有遵循权威导向者这一重要他人为其塑造的角色形象和期待,表现专业角色。

1.2 管理权威导向者――园长对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引领作用

在幼儿园中,最重要、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无疑是该组织的领导者――园长。园长的管理风格直接影响着教师角色社会化的进程,园长作为幼儿教师的领导者,是“一个幼儿园的灵魂”。园长对全园的一切事务起指挥督导作用,园长的领导方式与良好的学校气氛密切相关。园长作为幼儿教师的重要他人,是既具有权威管理性领导师生共同努力实现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性重要他人,也是满足幼儿教师个人需要的情谊性的重要他人。葛乐士(N. Gross)等人于1965年所发表的《全美校长职务的研究》(The National Principalship Study)表明校长以专业顾问的态度来引领教师教学,那么学校的教学效果较佳,会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教师专业顺利发展。⑤同样,园长对幼儿教师的管理权威在理想状态下应是一种“专业权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平台,尊重教师专业活动的权利,积极思考教师的“专业自”。

2 教师文化――同辈群体对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的支撑作用

幼儿教师要实现其角色社会化,在幼儿园环境中,与同事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交往也具有相当的影响作用。⑥陈金菊调查广州市区幼儿园环境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幼儿园各个变量都会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教师文化。⑦教师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同辈群体的规范又是形成教师文化的重要因素。所谓同辈群体又称“同伴群体”或“同辈团体”是指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兴趣及活动,处于相近年龄(或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人而组成的群体。同辈团体作为教师角色化的重要他人,是一种无形的、隐蔽的影响,对幼儿教师角色化是潜移默化的,蕴含于教师的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幼儿园同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也是其专业社会化必要条件,良好的教师文化和同辈团体互助合作对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具有支撑作用。特别是新教师的专业化,常常取决于教师同事之间的接受程度和认同程度。⑧

同辈群体对有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幼儿教师处于同事团体中,同辈团体对幼儿教师传递同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多数教师喜欢依据自己的方式来处理幼儿园班级事务,也能尊重其他老师的处理方式,老师之间互相尊重、分享、协商问题合作研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形成一种比较好的教师文化氛围。合作协同的教师文化氛围对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是一种支撑作用。

教师同辈群体提供给幼儿教师入职后所需要学习的新角色和社会技能,并促使幼儿教师个体对教师同辈群体产生认同感,影响幼儿教师个体的言行,由于作为权威代表的专家和园长都是占据支配地位的规范性重要他人。

3 服务对象对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3.1 幼儿对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的推动作用

在教师角色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鲜少有人注意到关注幼儿对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重要性。根据束从敏针对10名幼儿教师的深度访谈,调查幼儿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原因,结果表明对于老师的付出来说,孩子的爱是最大的安慰和补偿,也是她们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的重要原因。⑨在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的进程中,幼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幼儿教师在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教学中的成就感,是同时来源于自己和儿童的共同的成长和进步的。在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师幼互动质量与教师教育策略的提升,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有效的师幼互动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促进教师角色社会化。尤其在贯彻《纲要》的今天,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真正互动起来,也更能显示一位教师的专业水准。幼儿与教师的角色社会化是在师幼互动的交互作用下相互影响的。

3.2 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角色社会化的评价作用

教师是以教育教学工作这一特殊劳动来换取经济报酬的职业,幼儿教师在充当“受雇者”这一角色时,不得不要考虑到家长这一重要他人的角色期待。家长作为教育资源的享用者,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期待不仅能够折射出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观点,更重要的是对幼儿教师自我角色评价有着重要作用。胡福贞在其研究中指出,幼儿教师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会频繁地进行外部参照比较,其中四种典型的参照物之一就是家长对自己的信任和认可作为评价自己工作的依据。⑩

据张帆对幼儿教师与家长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的家长和教师都将对方视为教育孩子的合作伙伴,认识到彼此为同一个目标――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家长对幼儿教师角色社会化的直接、间接的影响能够对幼儿教师产生最为紧迫的心理压力,并潜在地改变幼儿教师的角色行为。家长通常对幼儿教师的品评无需太多的教育理论的支持,往往是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经验与交流。孙瑞权在幼儿教师专业认同感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中,有教师在访谈中表达“我觉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是我工作的最大的动力,至于幼儿教师地位低下也就不很重要了。家长更加体验到了我们的辛苦,当家长都对我的工作很满意时,我就觉得工作很值得了。”

注释

①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 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119-124.

② 彭云.重要他人: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34-36.

③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44.

④ 周艳.教育社会学与教师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12-118.

⑤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1-112.

⑥ 唐彬.重要他人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9:23-25.

⑦ 陈金菊.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幼儿园环境因素之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22.

⑧ 周艳.教育社会学与教师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00.

⑨ 束从敏.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89.

篇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设学习型社会势在必行,要求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呼声日益高涨,高校图书馆应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高校图书馆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和发挥教育职能和信息传递职能,努力拓展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实现服务的社会化。

一、服务社会化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高校图书馆要成为社会大众终身学习的场所,构筑学习型社会的中坚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其服务对象必然由“师生读者”扩展到“社会读者”,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发挥更大的社会服务功能。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社会化,服务对象的社会化要求提供相应的社会化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有自身优势

(一)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馆藏资源极其丰富,学科门类齐全。从数量上看,我国高校数千余所,高校图书馆目前总藏书量已达5亿册以上;从文献类型看,除了收藏有大量的图书期刊等传统型文献外,还有大量的电子读物。这些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信息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人才优势

各高校图书馆都十分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一大批高、中级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三)技术优势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图书馆都以中国教育网为依托进入国际互联网,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建立联机数据库、图书目录库、地址目录库、科学实验数据库、网络信息中心等,为广大读者检索图书馆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三、实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树立社会化思想

为了有效地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就需要转变观念,树立社会化的思想。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高校图书馆要转变只为本校师生服务的观念,把高校图书馆看作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地为整个社会提供服务。二是整个社会都把高校图书馆看作一种可供每个人利用的资源,主动地去利用图书馆,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社会化思想是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化的思想基础,树立良好的社会化思想将有助于高校图书馆顺利实现其建设、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社会化。

(二)引入企业管理机制,采用社会化的方式管理高校图书馆

1、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馆藏信息资源结构,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馆藏体系。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既要考虑到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需要,又要考虑到社会多方面的需求,提供符合社会化要求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2、可以开展有偿信息服务。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教学辅助单位,它为高校提供无偿服务。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化,可以改变这种局面,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开展适当的有偿服务,适应市场运作的要求。

3、打破现行人员管理体制。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就要引进人才竞争机制,让工作人员面对市场,认识和理解市场,做到高校图书馆人员能出能进,工作岗位能上能下,按市场要求进行合理的人才配置。

4、建立合理的考核和分配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应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估制度和评估委员会,按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按工作绩效进行分配,实施奖勤罚懒的原则,调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三)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适应力

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按照通用的标准进行建设,让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既能适应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需要,又能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求,让社会普通公众很方便快捷地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

(四)实行联合协作的信息服务,向社会实行全面开放

高校图书馆要实现社会化,除了上述措施外,还需要与其他信息机构开展协作,共同融入社会这个大信息系统。联合协作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可以方便高校图书馆吸收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经验,让高校图书馆方便地进入社会信息服务市场。

四、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分清主次和先后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应遵循“立足本校,服务地方”的原则,首先确保满足本院校读者的需求,然后在这个主要任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社会读者的需求,而不能顾此失彼,影响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过程就是逐步市场化的过程,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单纯追求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则会影响服务社会化的进程。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开展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服务类型,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明确社会化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要求

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已成为时代主旋律,社会用户信息需求日益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系统性、精确性的特点,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开展既是强劲的动力又是无形的压力。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把人性化服务作为工作的先导,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为读者服务的桥梁,加快多载体资源建设,培养一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外语水平高、事业心强的创新型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

总之,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也基本具备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利用本身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技术,打破传统的服务局限,扩大服务对象范围,把信息服务全面推向社会公众,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赖华.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2)

篇10

1.引言

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从1981年国务院颁发《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开始,已走过三十年。随着评审工作的进行,图书馆人也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学者开展图书馆职称评审工作研究的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梳理与归纳,以期对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定和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

2.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学者对图书馆职称评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两个方面,另外,在研究中就职称评审的作用也有论及。下面分别加以阐述,并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2.1职称评审作用的研究

职称评审对图书馆事业所起的作用,学者们主要从正面给予了充分肯定。苗丽安、王君认为,图书馆职称评审改善了队伍结构;提高了队伍素质;调动了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增强了相互了解与交流[1]。王霞认为,评审提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稳定了图书馆的专业队伍,提升了图书馆的专业形象,对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鲍碧娥等认为,评审既稳定了图书馆的专业队伍,又提高了图书馆干部队伍的素质,还极大地调动了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3]。

职称评审对图书馆的负面影响,研究者认为是由评审条件和评聘结合等因素带来的。在条件中过于注重论文,就会引导多数工作人员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编写“职称论文”上,而疏于正常的服务工作,这样必将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4]。实行评聘结合的办法,将会导致一些人评职后工作得过且过,失去进取心,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难以再有提高[5]。当然,相对于职称评审的积极作用而言,其负面影响只是次要方面,是可以通过不断完善予以消除的。

2.2职称评审存在问题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事业单位人事聘任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不断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和弊端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职称评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会使评定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研究者就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2.2.1指标分配问题。评定职称要有指标,这是业界心知肚明的事。如果欲评职者所在单位没有指标,那些工作人员就是科研水平再高、业务能力再强、工作干得再好,恐怕也只能耐心等待。针对评职过程中的指标分配(也称额度指数),庄玉香认为这种做法致使一些业务骨干和优秀中青年同志望职称兴叹,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6]。黎中志认为过多的强调指标,不仅违背职称评审的初衷,而且容易在职称评审中形成一种“关系风”[7]。

2.2.2注重科研问题评过职的人都知道,职称申报材料中科研成果的统计要是一个重要的比拼条件,成果多就意味着胜算的把握大。针对评职过程中过于注重科研成果数量的问题,黄珍娟、王含晖指出:图书馆员的学识水平应该体现在具体的业务工作实践中,将自身的学术研究和具体的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应该在具体的业务工作实践中体现出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人生价值,而不应该埋头于研究工作中[8]。崔林认为,这样做有悖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下称《规程》)。虽然说高校图书馆是学术性机构,但它更重要的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服务性机构,服务是第一位的[9]。要求馆员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是必要的,对于这一点,《规程》第一条这样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请注意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学术性机构”前边有定语“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很显然服务是前提是基础。黎中志也指出:图书馆虽然是一个学术机构,但它更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服务性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说其服务性是第一位的,对于多数工作岗位,大多数的同志,踏实工作更为重要[10]。鲍碧娥等研究者认为,科研成果几乎成了能否晋升相应职称的决定因素,导致重科研、轻工作及“学术腐败”现象的蔓延[11]。职称评定偏重对论著数量的要求,致使一部分图书馆员上班只顾埋头写文章,对工作敷衍了事,往往是只注重论文数量,并不考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其论著既缺乏深度,又与图书馆发展相脱节,没有什么实际意义[12]。

2.2.3评聘终身问题。图书馆职称评聘终身应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是大锅饭的显著特征。对此,不少学者在研究中都给予了抨击。王霞指出,这是当今职称评审体系中最不公平、最不科学的一个方面[13]。崔林认为职称评定的目的是对一个人社会价值和工作业绩肯定的同时,激励其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干好本职工作。而职称评审终身制,将促使一些评到理想职称后的人,工作得过且过,失去进取心,失去积极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14]。

另外,苗丽安、王君就评职过程中出现的人情关系[15],王霞就申报标准的地域差异[16],孙玉枝就参评人员缺少专业学历[17]等问题也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3职称评审改进措施的研究

如何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职称评审,充分体现职称评审的积极作用,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研究者认为,现行职称评审的条件、办法等应该不断改进,从而达到图书馆人能尽心尽力、积极主动干好本职工作之目的。对于职称评审办法的改进,学者们主要有以下观点。

2.3.1推行职称评审社会化。长期一来,我国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采取的是单位评审为主的办法,并同工资、福利待遇密切挂钩。这种职称评审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专业化人才建设的需要,职称评审社会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职称评审社会化,就是在职称评审中采取个人自主申报、社会统一评价、单位择优聘任、政府宏观调控的职称评审方式。在列入统计的文献中,学者王霞、庄玉香就是积极主张推进图书馆职称评审社会化的代表。对职称评审社会化的优越性,庄玉香谈到:职称评审社会化可以消除单位评审办法中存在的利益、人情因素,社会化评定的职称可以被社会承认,可以将职称作为用人单位的一个重要参照[18]。资格评定社会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制。实行这一制度后,图书馆可根据工作需要,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聘用初级、中级或高级职称人员。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取得专业职务[19]。王霞在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图书资料专业已有一些地方开始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如河南省自2005年起,就开始推行图书资料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制度[20]。鲍碧娥等主张把专业考核的结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专业考核采取考试的办法。他们对考试提出了设想:考试的内容可以选择几门图书馆专业课程,也可以将图书馆专业课程综合形成一份考试科目;考试应有国家在同一时间统一组织实施,并要规定统一的要求;考试结束后,发给合格者专业合格证明书[21]。

2.3.2废除职称评聘终身制。王霞针对现行职称终身制提出两点主张:一是实行评聘分开的“双轨制”,即职务与资格并存,避免职称与个人利益挂钩,取得相应等级任职资格后,还要面对岗位进行再一次竞争,使受聘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面临着取得资格而无职务的不断挑战;二是建立职称年度审核制度,即国家在制定职称改革条例时,同时制定出获取相应职称后应履行的基本职责,发证机关可根据这些要求与该同志的表现(个人述职和单位意见)相比较,给予审核或注册[22]。彭桃英谈道,各图书馆要实施评聘分开,职称与待遇适当脱钩,职称不等于职务,职务等于岗位。对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要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凡不具有承担相应岗位工作能力者,则解聘或低聘[23]。怎样废除职称终身制,李金庆谈了两点想法:一是可以从直观的定量考核抓起,例如,有的人评后多年再无新成果问世,对此情况即可根据新规定予以降级;二是实行评聘分开,可高职低聘,也可低职高聘[24]。

2.3.3采取定量结构打分法。为了能比较科学地实施职称评审,苗丽安、王君提出定量结构打分法,即从参评者的基础素质(学历、外语、工龄)、工作实绩(按年终考核格次分别计分)、研究能力(科研成果及论文情况按各自的层次累计得分)等方面全面衡量[25]。张玉礼、魏昱也持同样观点,他们认为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定应制定量化管理指标,由基本条件、工作表现、科研分、先进分、任职年限和学历分等五个方面组成。并指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以实际业务工作为主,因此工作表现应占总分值的50%以上[26]。针对学术研究中的“职称论文”,张永军认为有必要对论文进行打分评定,即对论文从选题、参考文献、创新点、学术水平、应用价值等12项根据评定标准进行打分评定[27]。

2.3.4注重履行岗位职责。毋庸置疑,推行图书馆职称评定的初衷是要促使广大从业者能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提升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好工作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么,在职称评审中就应该将申报者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予以考评,但实际并非如此。针对现行评审制度,郭国庆等提出,要把履行岗位职责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突出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标准。衡量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应坚持“三个为主”:一是任现职期间做出的成绩为主,二是以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为主,三是以学术成果为主[28]。吴国华同样认为要把实际工作业绩作为评定职称的主要内容,把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多少和质量作为职称评定的标准[29]。

2.3.5设置评委监督机构。不言而喻,评委是职称评审工作的关键因素,评审的结果是否公正合理,直接取决于评委们的水平、态度和觉悟。为了促使评委做好评审工作,李金庆建议要对评委的组成及运行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他指出,评委组成后应公开接受群众评议、监督,如有不符合评委资格的,应予撤换。同时还建议,为了杜绝职称申报者走后门,二审和三审可以实行异地评审制度。在这方面福建省就先走了一步[30]。

3.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十多年来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文献的梳理,我认为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尤其是在对现行评审制度改进上,研究中尚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3.1研究内容比较浅显

多数研究者在文献中,只是先就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罗列,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我认为,在提出存在的问题后,没有对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逐一剖析,这样就导致后边难以对症下药。研究者提出的改进措施(或称之为对策),也缺乏对其必要性、可行性的阐述,让人感觉到可操作性不强。就拿提出的要用考试的方式来认定专业技术职称来说,就有其复杂性。谁来考,怎样考,考什么,这种方式的合理性、公平性又将如何保证等问题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现行的职称申报前的英语、计算机考试,实际运行情况是业界人人皆知的,但部分不懂英语、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人,也能照样评上高级职称,这是不争的事实。

3.2研究范围比较狭窄

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不少文献标题基本相似;二是文献的结构、内容没有多少突破;三是文献涉及的内容缺少相关调研;四是参与的研究者人数不多、地域不广。

3.3研究缺乏持续性

发文的作者当中,均为首次涉及图书馆职称评审的研究,说明没有学者将图书馆职称评审作为本人的主要研究内容,更没有作为本人的研究方向,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就难有深度。图书馆职称评审这一研究领域,目前还没有出现在全国有影响的重量级学者,那么其研究的结论就缺乏权威性,这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自然就显得份量不够。

参考文献:

[1][15][25]苗丽安,王君.图书馆系列职称评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8,(3):57-58.

[2][13][16][19][20][22]王霞.关于深化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改革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6):127-129.

[3][11][21]鲍碧娥,贾翠玲,李小红.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2):79-80.

[4][5][9][14]崔林.专业技术职称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2):103-105.

[6][18]庄玉香.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改革刍议[J].图书馆学刊,2004,(3):30-31.

[7][10]黎中志.对图书馆学专业职称改革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3,(6):106.

[8]黄珍娟,王含晖.图书馆职称评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1):76-77.

[12]柴新军.新世纪图书馆情报工作[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119.

[17]孙玉枝.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审中若干问题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8,(3):63-64.

[19]胡京波.我国图书馆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将遇到的主要问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5):12.

[23]彭桃英.走出图书馆技术职称评审的误区[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3):17-18.

[24]李金庆.图书资料系列高级职称评审随想[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5):45.

[26]张玉礼,魏昱.论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定的量化管理[J].情报科学,2001,(1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