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6: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美术课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美术课教学论文

篇1

二、激感因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相关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掌握知识的主线外,还掺杂着一条情感主线。情感因素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确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与合作的基础。因此,激发学生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能促使美术教学充满情致和趣味,能端正学生学习美术的态度,进而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境界。在桂美版初中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情感策略。第一,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加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将微笑带入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用循循善诱的方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将激感因素与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绘画技巧,在学生掌握扎实的美术功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情感。例如,《角色游戏———面具》拥有很强的游戏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彩笔对该作品进行面具制作,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鲜艳饱和的色彩对比,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三、引导合作,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初中美术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知识获取平台。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美术教学课堂任务,教师则进行以下引导。第一,组织学生欣赏卡片,并让学生讨论课堂上的卡片与商场里卡片的区别;第二,让学生动手实践画直线、折曲线、切割、粘和等立体制作方法;第三,让每个小组制作一张立体卡片,学生在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材料的质地美;第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立体构成制作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材料特质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初中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既能够将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主动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美术问题,并以此感受到美术教学中的乐趣。

篇2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美术欣赏教学可能在短期内带来知识与能力的增长,我们所看到的教科书中的范例,包括与之配套的灯片,由于画面太小,或因时间的关系,有些范例太陈旧、落后,没有达到真正的美感和欣赏的效果;如果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如通过扫描仪,把一些与时代接近的图片显示给学生欣赏,教师进行讲解和诱导,使学生视觉上耳目一新,思维上有一个美好的、能够各自发挥的想象空间,那么,美术欣赏教学课的目的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事先总要做大量的示范作业,有时时间和精力又不允许。有了扫描仪,这个难题就好解决了。如学生在学习国画课时,我们可以找来一些名画让学生欣赏,如六年级的美术课有画梅、兰、竹、菊“四君子”,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图片,通过CAI演示,让学生欣赏。体会、感受,从而再进行临摹、训练。这样的作业才多姿多彩,不拘一格。在低年级教学中,如一些色彩教学,我们可以播放一些儿童喜欢的动画画面,增强色感,指导配色学习。在想象画教学中,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想象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播放一些动画片来引导。如二年级的想象画吹泡泡,可以播放动画片《小飞象》片断,儿童既高兴又启发了想象,整堂课至始至终都有趣味。这样的课,小朋友自然爱上,而重点、难点又在欣赏中解决了。

创作一件完美的美术作品,总是要经过反复修改,修改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作品中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所以当部分学生初稿出来后,先选取几张具有代表性问题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这时,可以同时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找出修改的方法,并同时将学生作品中各自的优点都一一予以展示、讲解;学生相互之间也就能取长补短。继而各自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作品完成后,希望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也可以展示。

美术教学中,手工课所占比重也很大。以往,我们示范作业时,教师边讲边示教,但终因空间狭窄、视野遮挡、前后不连贯等原因,很多学生无法清楚而完整地看到整个演示过程,因而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做或不想做。但我们如果运用实物投影仪,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学生通过画面,能清楚地看到教师整个演示过程;同时,优秀学生也可以上台尝试作业或演练,或将作品通过投影仪进行展览,并让学生自己讲解、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手工课真正成为学生自己动手作业的课。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尽可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以期提高和扩大手工课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幻灯,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来感知和认识

篇3

二、课堂设计要突出审美想象和创造性

思维的培养美术教学离不开随堂欣赏,美的欣赏能给想象插上翅膀。作业的本身形象不是意境,只不过是想象的媒体、想象的“引发剂”,欣赏者由看到想象就是一个创造,这个想象过程就是审美过程。蓝天会使人想到大海,想到晴朗的天空;五星红旗,会使人想到祖国、黄河、长江,无数的先烈为此牺牲,无数的华夏儿女多么希望它在各地飘扬……这种想象需要教师的引导,艺术的眼光、创造的想象是培养出来的、训练出来的,因此教学设计必须把学生的情趣、审美素质和丰富想象力结合起来。如七年级第十四册《多姿多彩的袋和包》一课中,笔者教学设计的大框架是通过直观的欣赏,分析手袋、背包的种类样式与人的审美心理趣味的关系,激发学生议论、畅谈感受等积极思维的主体活动,使学生对这类产品的不同造型特点与不同的人文文化背景有所认知,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造型结构独特、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挖掘现代教学设备运用

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来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和感受美,激发学生用美术表达美的欲望,使他们对美术知识深入探究,提高美术综合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欣赏的优秀作品有限,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激发他们想要学好美术的信心。把多媒体引入到课堂教学之后,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直观的表现方式都能让学生有美的享受。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到更多的优秀作品,同时能丰富教学容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有关美术的知识,有效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学习过程中喜欢上美术课堂,并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知识,使他们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四、课堂设计要注意

语言情感和德育的渗透美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启美功能,被人们不断地认知,它能塑造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术课中渗透思想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一课,作为内容构成作品艺术形象的客观现实生活,作者以典型的例子设计了时期游击队员利用地道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英勇战斗的情景,从而引发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构想,依此作为本课的德育渗透,使之益智、启美,把课堂推向了。知道抗日故事的学生很多,有的还记忆犹新地向大家讲述,可见思想教育应在寓美寓智之中,注重思想感情的融汇和感染,非口号说教所能取代。

篇4

二、针对幼儿美术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应对策略

幼儿教师在既不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还要上好一堂精彩的美术课,这不仅是对于一个幼儿美术教师的考验,更是对于解决当今幼儿美术课堂教育难题,教学方法的一个重大的突破口。简单的没有章法的信手涂鸦跟我们所谓的绘画艺术是截然不同的,涂鸦只是宣泄情绪和个人感情的一种形式,如果没有一定的绘画技巧和手段,它提高的仅仅只是幼儿的想象力而非创造力。然而想像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激发幼儿的想像力,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对发展幼儿创造力尤为重要。培养幼儿对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感受到美术课堂的乐趣,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创造,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幼儿美术教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学习思维绘画的教学优点,用故事,音乐,边做边玩等游戏,使幼儿感受到美术课堂的乐趣,让幼儿拥有新奇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创造出表达自身情感与体验的作品。因此,针对于幼儿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性格特点,教师应该采取适合激发幼儿美术课堂兴趣的方式方法,培养幼儿的兴趣及各种能力,促进幼儿自身的发展。“教无定法、学无定法”采用适合幼儿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让美术课堂活起来。

篇5

一、在相互渗透中确保美术活动的主导地位

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画画。一直以来,我也都把美术活动作为衔接其他学科教学领域的纽带。当孩子们学会一首儿歌、歌曲或故事,总会忘不了再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孩子们看到雷阵雨过后的彩虹时,也会以绘画的方式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的热爱;当孩子们看到小河里的小蝌蚪在自由自在地玩耍时,他们又会以绘画的方式,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画面虽然稚拙,却充满了童趣,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究科学的欲望,这就是美术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的效果。然而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难以释怀:阳阳有一天早上,在家哭着赖着不肯进来,他妈妈好说歹说把他送了进来。可以听说今天要画画,他又耍起了小脾气。究其原因,他说:我不会画画,也不想画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在别的方面表现都不错,经常得到老师的夸奖。可他又为什么对绘画如此反应呢?为了缓和阳阳的波动情绪,我及时与他的家长沟通。我在不断地反省自己:是绘画教学中的哪个环境出了问题?是平日里我疏忽了对他的关心?还是……可事实上,我不能说我没有一点责任。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在想,在思考,是不是孩子对绘画本身就没兴趣。为此,我对美术活动的目标稍作变动,要求也放低了。从培养孩子浓厚的兴趣入手,以激发、引导为手段,对阳阳在技能上从不做过多的要求和限制。慢慢地,阳阳也开始拿起笔来学画画了。虽然他的画没有别人的好,但最起码他已经不讨厌画画了。有时候还会自己构思,画出与众不同的作品。看到这一难得的变化、喜人的进步表现,我心里高兴极了,把他的作品张贴在主题墙醒目的位置,让全班的孩子都来欣赏。对于这些作品,孩子们特别喜爱。从此,阳阳喜欢画画,热爱画画了。美术活动中所具有的科学教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是应确保美术活动的主导地位。

二、美术活动与科学教育互相渗透,实现共同教育价值

1.在美术活动中善于用隐含的方式感受、表现科学在一次绘画活动中,天天在涂色时很沮丧地来找我说,他画了太阳,可是他黄色的蜡笔不见了,不能给太阳涂上漂亮的颜色了。看着他气鼓鼓地嘟着嘴,我请他先涂红色然后再涂上绿色试一试。果然,他很快就兴奋地跑过来跟我说:“老师老师,我的太阳变成黄色了,好神奇呀。”我微笑着对他说,等你把画画完了之后老师再来告诉你这个小秘密。就这样,我给大家讲解了三原色。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边听还边尝试,很快就掌握了它的规律,让科学和美术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2.用科学活动丰富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说:“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的有关客观世界的信息。通过绘画又深化了幼儿的知识,传递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感受和观察的结果,抒发愉悦和惊奇、探索的情绪。美术活动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能把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成具体、生动、富有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能将很难理解和说清的科学现象变成幼儿感兴趣的美术创作,从而使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得以增强。如在《有趣的叶子》主题活动中,我先组织幼儿到周边环境、马路边、公园里等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并收集许多叶子,有春夏秋冬季节不同的叶子,颜色也不同。然后让幼儿根据叶子形状大小的不同,创造性地、想象性地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动物、人物、景物、自然特征等等。通过这个主题活动,孩子们了解了各种树叶形状的不同和落叶现象,深化了对树叶的认识。总之,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提高了幼儿视觉艺术的同时,又促进幼儿在绘画活动时的表现、创造、观察、知识、能力等。

作者:吴青 单位:昆山高新区振华实验幼儿园

篇6

二、意象性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四个要素

1.教师要养成素材收集习惯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天成事物“乱”象本身就具有特殊性,让学生多接触感受可以丰富对事物物象多样性的感知,改变学生因接触面窄而形成的固有视觉图式,让学生获取第一手的物象印记,为意象性表现打下基础。素材的收集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物象,同时也要注意收集各艺术派别的艺术作品,诸如印象派、立体主义等大家作品图片资料收集,可在介绍作品成就的同时,让学生领略艺术家是如何表现客观事物与表达画家主观感受的方法。

2.教师要具有教学案例设计能力

美术新课标理念中强调:“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美术教师为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必须具备美术教学案例设计的能力。例:《指甲长长啦》教学设计过程收集资料:2011年9月14日,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专业歌手克里斯•沃尔顿,艺名“公爵夫人”,在纽约公立图书馆前展示她刚破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最长手指甲。她的左手指甲总长10英尺2英寸(约3.05米),右手指甲总长9英尺7英寸(约2.87米)。只需484个她左手大拇指指甲那么长就可以够到帝国大厦的顶端。分析与设计:小朋友的指甲是不可能长长的,以上的资料很吸引小朋友的眼球,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长的指甲。指甲,其长长后并没有固定模式,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猜想,于是《指甲长长啦》这一意象性绘画教学课案例经多次修改设计完成。

3.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读“画”

意象性艺术因过多强调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表现世界。因此艺术家就需要调动一切手段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意图,而不管是否与眼见的现实一致,从而产生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即在表现对象时有意或无意地改变对象的自然形态,以符合自己的创作所要表达的目的,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再现客观对象时,有具象表达和意象再现两大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意象艺术作品时应更多从体会作者对事物的主观感受入手。创造美、表现美的标准不具有唯一性,从而为理解、接纳美术作品奠定感性的理论基础。

篇7

英国美术大师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这样评价“没有一种艺术传统像中国古代的艺术传统那样着力坚持对灵感的自发性需求,但是,我们正是在那里发现了完全依赖灵感习得的语汇情况。”根据大师的观念,画家的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会,难以发掘绘画的艺术契机,难以提炼纯粹的艺术语言。那么在我们去面对纷繁复杂的大自然景观,去面对气象万千的生活百态,如果没有“初始图式”作为我们实现艺术目的的切入点,我们将难以进行更多的艺术活动。董其昌说过“先师古人,后师造化,集其大成,自出机抒。”所以我们要走进生活,体味生活百态,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阴晴冷暖,厚霭轻澜,与实践物质形成心灵的碰撞,艺发于心,得心应手,自得其成。每个学生的写生都应从心中仰慕的大师着手,根据我们的艺术知识去理解大师的艺术语言,去理解大师的艺术感悟,在实践中找到切合的物质特征,生发意识感受,汲取最大的营养。在写生课堂中,还要学师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时代特征、甚至性格特征,便于我们更加准确贴切地了解传统绘画,感受传统绘画在当下艺术人文环境中如何去承载与继承。中西方传统绘画一直是我们的向往与追求,不但是绘画技巧层面上的追求,更是精神内涵的探索与寻觅,让我们在写生的实践过程中去落实我们的艺术思考,追求真艺。

2如何在写生课堂教学中认知当代艺术形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下艺术对意识形态的淡化,艺术家多元化思想的存在,形成新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境化艺术共同体。新形势下,国内艺术形成新的对立局面,即中国传统艺术,西方传统艺术,当代前卫艺术,各艺术形态在其各自的领域及其间叠置的领域蓬勃发展,这其中有共融,有碰撞,每一种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都有它的途径。在矛盾的综合体中,寻求新的创新道路,然而这个过程是残酷的,同时也是文明的进步,最终势必形成顺应人类发展的意识形态主流,引领时代思潮走向未来。在我们的写生课堂中要认清宏观脉络,明晰绘画思路,有些作品顺应时代思维方式,其作品收到广泛的社会效益,有很高的认知度,在其中完成了个人的绘画道路。也有些艺术主流之外的艺术家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的求索,他们没有形成艺术思潮,或许在形成其意识形态的路上,他们艺术语言的独立性也是我们在艺术探索中要研究的一个层面。在写生过程中,我们要研究既成的艺术语言,掌握绘画方法,使得绘画形式进行下去,同样要研究绘画前进的方向,明确发展的途径及意识形态的走向趋势。这样就要求我们对当下艺术形态要全方位的掌控,有独自的鉴赏能力,翻阅书籍,整理资料必不可少,研究历史艺术形态走向今天的各个阶段,研究具体画家的艺术作品风格的转变及构成,深刻探索,取之自用。

篇8

美术教育的另一个作用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的社会环境呼唤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这就要求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应当将此融入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绘画艺术知识传播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学习美术科目,让学生能够在今后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获得立足之地,同时利用自己的能力改善社会,推动历史的前进。如,在讲《纸板的创想——成型方法》一课时,教师上课前先表演了一个小魔术,把一张平面的纸经过巧妙的切割变成一个惟妙惟肖的立体纸雕作品,这立刻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授课,不仅能愉悦课堂气氛,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使其印象深刻并学到新的知识。

2.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理论来自实践,后者是前者的评判依据,而体验性学习就是利用不同形式的具体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全方位地感受知识的能量。如,笔者在上《生肖的联想》一课时,通过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肖激发其兴趣,以做游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创新,从生活中选择材料,根据其形状、色彩、质感等进行创意联想,再用简单巧妙的方法将这些奇巧有趣的创意制作并表现出来。通过对生肖的观察、体验,学生不但了解、掌握了生肖的特征,而且探索生肖与水果、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物品间的联系;通过动手制作及绘画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展现创造之美

新的美术教育观强调通过美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国当代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有不少科目把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列入教学目的,这在美术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显著。当今的中学美术教育强调观察、体验、思考、表达、评论等,这些正符合培养创造力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特的艺术创造能力也就成为美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4.辅导学生写生

所谓写生,是指直接以实物(包括人和物)为描绘对象的临场作业或作画方法。美术教学中的写生、参观和各种社会活动,让学生直接和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进而让他们产生一种了解世界的渴望,在活动中发现真、善、美,这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另外,学生在进行某种内容的写生时,最好能多画几张不同类型的画。如窗户,从内容上讲,可以画木的、铁的、铝合金的、长方形的、圆的等;从形式上讲,可用线描及油画棒、水彩笔、水粉等;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在写实基础上有所改变、有所创新的。在教学中,教师对于所准备的欣赏作品、范画等,应当根据具体的课题与教学内容进行简要讲析,这样既能使学生得到写生表现的启迪和艺术美感的熏陶,又能激发其写生实践的兴趣和信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同一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事物。

篇9

    小学美术课由于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特独的个性化教学而受到学生的喜爱。近年来大部分小学美术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也对人类发展的本质进行了很大钻研,把人的培养放到教学的第一位,让儿童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更多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同时在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要上好一节美术课,都会去做一个充分的课前准备,这不光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而用现在的教学要求来衡量一节课的优劣,教师在备课时更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帮助儿童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备课的方法和形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中走了出来。它更注意改变备课本身的方式,注意从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出发改变备课的方式。备多媒体课就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而进行备课改革的一种。

      所谓备多媒体课,就是教师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设备,以传统的备课形式为基点,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根据一定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中,以便于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设备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种备课方法。

      我们很清楚,多媒体备课并不是在备课时将多种媒体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要通过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集成利用,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小学美术课中运用多媒体备课,与传统的备课相比较,有其自身较明显的特点:

   (一)、多媒体备课的内容大大拓展,而且更注重多种形式教学资料的集成化。

    多年来,“口耳相传”,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美术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们在备课中较注重向学生说些什么,让学生思考些什么,回答些什么,做些什么练习等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备课内容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这种方式决定了不少教师的备课是通过手写为主完成,所我们也备课为“写教案”,教师们的教学目标制定、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等大多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教学检查中我们也较注重文字教案。而备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的课从内容到方式都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备课的范围,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前先有基本的教学分析及教学设计,同时根据教学的要求收集各种有助于教学的资料,这些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实物材料、音像材料等;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把备课前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通过不同的手段把不同的材料“整合”起来,使之能更好地用于教学,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需要多种媒体的配合协调使用。

    我们所准备的教学材料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符合课堂教学形式的需要,同时还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较方便地协同使用,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进行合理地“整合”,使之符合教学的各种需要,这种整合的手段就需要用到多种现代化媒体。比如,巨大的实物无法进入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照片扫描(或直接用数码相机)成图片、录像等形式来转换,微小的实物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台或摄像机进行放大展示,用计算机处理可以使各种图片变得更美观和符合需要,通过剪辑可以把不同时段的内容编辑在同一段录像内等,从这中我们可能看到,现在更多地把多种教学媒体资料整合在计算机中,制作成“课件”再用于教学。

   (三)、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更适合儿童的美术兴趣。

      小学美术课中需要运用大量直观的形象进行辅助教学,而由于教学设施尤其是教学资料的严重缺乏,使美术课曾不得不象上语文数学那样以教师讲、学生听,也就是以语言文字为主来进行备课和教学。这种现象曾较大地阻碍了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改革,因为美术课仅仅以文字表述是大大不够的,它要求教师“写好教案”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些什么样的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能给学生提供哪些审美对象,如何更好地进行启发和引导等。多媒体备课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小学美术课由于其审美性的特点,要求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欣赏与审美资料,教师的演示过程又要让学生看得清楚明了,有些风景与现场环境还要求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学生的作品能较全面地展示在每个学生的面前,这些要求是传统的备课方法几乎无法完成的,而多媒体备课能较好地完成这一项项特殊任务。这些量大、涉及面广的教学材料能通过计算机技术很好地集成在一起,通过多种视、听为主的设备让学生体验线条、色彩、形体、音乐等外在形式的美,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情感、体验创造,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依靠媒体,只有在适当的时候用好媒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小学美术教学的备课形式

      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在媒体的运用上是对传统美术备课进行改革的一种尝试,寻求合适的备课方式是提高备课效率,保证备课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上好课的必备条件。在美术课的备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备课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尝试性实践。下面试从不同的角度把小学美备课作一个简单归类。

     (一)、从教案服务对象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纯粹的“备课”(亦可称之为“教案”),这是和传统的方法相似的一种方法,备课做的是“幕后文章”,这种备课方式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只体现在教案之中,不直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备课方法,它有助于教师很好地钻研教材,进行教材分析,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设计等,这种备课的方法主要是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而服务的,换句话说,它更多地为教师服务。另一类是把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甚至把教师的部分或全部教案直接展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案更多地成为学生的“学案”。这种备课的方法既强调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服务,更强调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这两种方式虽然备课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而且可能教学效果也会不一样,但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当然,从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来看,教师在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中多备学生的“学案”,可能会更多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教学。

    (二)、 根据小学美术课教材的特点,又可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备课分成以下几种形式:

    1、以文字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备课。

    这种备课的形式较多地继承了传统的备课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较多地研究分析教材,钻研教材内在的关系,再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多媒体备课中,以文字为主的备课主要体现为通过计算机处理文字进行备课。小学美术课以需要文字为备课主要内容的教材很多,比如各册教材中都有许多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美术知识与背景知识,这就需要用大量的文字来进行说明。

    在进行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多媒体备课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教师的备课习惯,在计算机备课中建立一些相关的“超文本链接”,这是一种超越传统文字备课的计算机技术,它有助于教师在备课时准备更多的相关教学资料而又不使备课的篇幅过于冗长,可以帮助教师在备课完成后的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在教学前查阅较多的相关资料,也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给教师提供“非线性”的教学习惯和思维模式,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流程不固定在“一条线(固定的思维模式)”上。比如在有的画家介绍中需要对画家的生平进行比较详细地介绍,我们可以在备课中安排一些画家的生平小故事,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来展现。

    另外,在美术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分解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分析式备课。也可以用列表备课的形式展示,比如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围绕一个分解目标,横向地用下列表格来展示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需要达成的目标—— 教师活动安排(时间)——学生活动安排(时间)——学生可能产生的结果与问题——使用教具(学具)及方式说明教学总目标的分解目标——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与占用时间——学生活动与占用时间——学生学习的结果与问题——分析媒体与方法。

篇10

二、巧现情境,突破难点

校园生活中蕴含着许多与学生学习活动相关的知识,只要每名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学“圆的面积”时,课前,我给所授课班的每名学生发了一张硬壳纸和一把小剪刀,要求每名学生剪出几个面积不等的“圆”。并在硬壳纸上标上半径的长度。随后,指导学生用数码相机,拍摄自己制作“圆”,并利用“AnimatorGif”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深“加工”。课中,我采取三个教学程序进行教学,首先将教材中实验方法求面积亮相视频,圆分割成16等分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公式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γ2,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推导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我让各学生代表登台,点击鼠标调出学生们制作的圆。原本由学生动手剪成标有数据的“圆”立时转变为折拆、跳跃、滚动、置换各种形态的“圆”,学生推导面积公式水到渠成。这种从多维的角度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使抽象公式推导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知识点,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这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就能够为儿童的多种感官所接受。”

三、再现奇境、培养技能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重要方式。”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学生希望自己是一名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因此,缘于学生内在心理需要和兴趣需求,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甚至奇境。例如,“圆柱体的底面积与体积计算”推导过程较复杂,我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刻骨铭心建构新知识的阵痛,我在教学“圆柱体底面积与体积公式”推导时,采取了几道教学程序,其一是课前组织两个教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到校内建筑工地材料堆放场,对场内管径分别为360mm、240mm、120mm、560mm的水泥涵管进行拍摄和测量,一组用数码相机拍摄和皮尺测量,另一组用摄像机拍摄和皮尺测量,记录员、测量员各担其职。其二,组织学生将采取资料用“AnimatorGIF”软件进行动画设计,制成集学生情智商一体的“幻灯片”。其三,课中前10分钟,多媒体动态演示新授教材书上的内容。屏幕上首先将圆柱体的底面积分成16份相等的扇形,(其分割线用红色表示),随后,将圆柱体切开分成16份,此时,再用红色表示突出的高峰对准另一半进去的谷底部分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接着把圆柱体底面分份数越来越多。拼出的几何体越接近于长方体。紧接着演示,将切分前圆柱体的底面部分和拼合后的长方体底面部分同时闪烁———移动——类比,学生很快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等于长方体底面积”,接着将圆柱高与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移动———比较。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的结论。课中第二阶段数学知识的应用阶段,我让学生们采集资料亮相投影屏幕,在跳跃的字符、运动的实物图像、清脆解说词、轻柔音乐的伴奏下,学生们屏息凝神,看着屏幕上由自己采集的并且整合的数学资料。同时展示思考题,学生们在讨论过后全班学生拿着笔和本子在紧张而有序地计算。以上这一系列教学过程,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地引导学生对数学资源搜集、研讨、整合、建构、运用,不断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说是让学生在教学新知识建构、整合,在阵痛与前瞻中心灵与情感一次洗礼,完成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一系列独立学习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