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6: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与职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阅读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1、设立职业教育学科馆员,专人负责职业教育教学
相关图书文献的采编与参考咨询工作为了针对性地为教师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帮助,高校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专职与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联系.以其作为服务对El单位,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服务桥梁,相互沟通,主动为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高职院校按照往往按照专业大类设置“学科馆员”,如我校设置了船舶、旅游、港口、航海等方面的学科馆员,而针对于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理论学习研究需要的“职业教育”学科馆员。则很少去关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阅读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也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重视“职业教育”学科馆员的设置与培养工作,与教务处、科研处、高教所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部门建立联系,为教师职业教育教学点改革与研究提供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应熟悉所负责的职业教育教学相关馆藏资源的分布情况,深入各教学单位与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开展调查,收集意见,并积极推动藏书资源建设,并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定题检索与参考咨询服务工作。
2、做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
图书资料的采编与导读工作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各地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相关图书资料。高职院校要制订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图书采购计划.不断跟踪职业教育研究的动态,通过网络图书电子商务平台检索采购相关的图书资料。不断丰富馆藏资料。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内容具有个性化,图书出版信息的来源也呈现多元化,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可以开展“教师点购图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鼓励教师自由点购自己需要的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并享受优先借阅的权利和乐趣,“职业教育”学科馆员负责收集读者的点书要求,采购教师所需的图书,一旦图书采购送达后及时通过电话通知点书者来馆办理借阅手续。要做好职业教育文献的收集工作。职业教育研究的许多文献除了通过书店采购渠道获得外,更多的是通过学术团体的会议材料发放途径获得大量灰色文献,包括一些会议论文集、院校信息资料以及相关的教学改革光盘等。学校应该出台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相关规定,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术会议,另一方面应要求参会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传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并将会议材料递交图书馆。高职院校参加的各个学术团体数量很多,各个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学术研究活动。如论坛、学术年会等。每年各个部门教师参加学术和等获得的会议资料汇总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因此学校图书馆应在教师巾聘任职业教育文献征集员,聘请一些校内的学术团体联络员担任文献征集员,征集职业教育相关的会议资料等灰色文献。图书馆要积极宣传文献征集采编工作,形成文献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著数量不断增多,各学术期刊刊登的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也大幅度提高。一方面在海量的职业教育文献中,良莠混杂。需要进行知识导航;另一方面处于改革期的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发展也比较快,不断涌现许多热点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立交桥问题、高职院校招生改革问题等等,如何让老师们能够关注职业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高质量的学术文献,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图书馆及学科馆员,要主动与学校教务部门、高教研究所(室)、科研部门以及教育督导(质量监控)部门等合作,聘请教育研究人员定期研讨,跟踪职业教育研究动态,定期编辑出版《高职教育动态》。将最新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相关文献以及职业教育政策介绍给教职员工,引导教师阅读学习。要根据学校办学实际情况,为学校教育发展以及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定题检索与咨询参考工作,服务学校的教育改革重点.服务教职员工的教育科研工作。如为教师的重大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文献检索,通过图书馆馆际交流、互借系统获得更多相关文献。
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图1-1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相关课程模式
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面对信息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片面追求专业理论的系统、精深和广博,或者片面强调单一技能的熟练,已经不符合面向未来的高等职业人才的要求。围绕市场营销专业整体课程体系架构,我们认为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九个方面来进行,即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网络营销实践教学模式、营销模拟实验室建设、国际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电子商务实验室平台建设、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消费行为学实践教学模式、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和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模式
(一)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需要通过教学模拟环境和网上模拟环境理解、解析、认知专业知识,掌握从事市场营销职业所需的技能,实现学院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此,东软信息学院实施了“1321”的教学模式,即每学年有三个学期,两个理论学期,一个实践学期,每学年的实践学期平均为80学时左右,实践学期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分别是大学一年级完成概念实习、大学二年级完成技能实习,大学三年级完成毕业设计。
图2-1市场营销专业实践学期三个阶段
实践学期的三个阶段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动脑又动手,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强调职业素质的培训。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可分为课内实验、阶段实训和毕业实践。
课内实验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的实验,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期间,与课程同步进行,由任课教师组织在校内实验室或计算机房进行。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专业知识了解和运用,尤其是对专业课程知识点逐个认知和技能点的训练。
阶段实训是一门或几门课程讲授完成后,为了将知识系统化所进行的训练,一般为一周到两周的时间,由实训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主要目的在于将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
毕业实践体现市场营销知识的综合应用,考查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一般为三个月到半年,由系部总体布置,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内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最终使知识线和技能线和谐拼接,完成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任务。
(二)市场营销教学组织模式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具体讲,也就是企业市场营销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除理论讲授外,还要求有课堂讨论、计算机模拟、社会实践、案例分析、市场调查、营销策划、营销咨询与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调查分析、市场预测、定量研究等操作性较强的技能训练,并适应知识创新的需要积极推进市场营销教育创新。
图2-2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环节
(三)校企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图2-3东软信息学院SOVO运营模式
东软信息学院设立了SOVO(StudentsOffice&VentureOffice)——大学生创业中心,把申请进驻中心的学生都按照“虚拟公司”(VirtualCompany)的形式来组织,公司中设有“董事会”、V-CEO来负责组织、管理“虚拟公司”的运营,学生在虚拟公司中轮流担任不同角色。创业中心下的创业公司可以得到学院数字化教育研发中心的项目支持和东软创业投资公司、大连软件园创业投资基金的风险投资支持,是学生理论与实践达到无缝链接的基地。同时,东软信息学院拥有东软集团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高新园区华光新技术有限公司、大连新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数十个校外实训基地,与SUN、IBM、HP、松下电工等企业合作建立的企业实验室,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项目训练提供了保障。
三、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相关课程设计
(一)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旨在基本掌握市场营销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以致用,对市场营销实务操作进行专题培训,注重实用性和可实施性,紧密结合企业市场和营销岗位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实战能力。教学形式包括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学习法、模拟法、角色扮演法、专题讲座、亲身实践等。教学方式鼓励勤于思考,踊跃发言,鼓励发散性思维,养成写报告的习惯,摒弃完成作业的思想,以企业实际实施要求为考核标准,模拟企业环境,实施市场行为。教学效果评估包括理论知识测试,演讲和发言踊跃性、创意和深度,论文、分析报告、企划书等文档写作水平,营销工具使用水平,营销实际业绩评价。
(二)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能否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来约束指导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促进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选题、教师指导、教师评阅、学生答辩等各环节中结合实践能力的运用和培养,确定具体的管理程序与要求,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去完成毕业设计工作,以确保毕业设计更好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国际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模式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鼓励学生上网或是查阅相关书籍杂志,了解国际营销理论的最新发展,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理论来指导营销的实践操作,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及推广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对国际营销实务和案例进行分析,充实和巩固理论知识。就目前我国企业国际营销实践中的理论及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会或辩论会,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实践性教学借助simtrade实习平台,每个学生分别注册一个自己的公司,组建“模拟营销公司”,结合国际市场营销所学内容开展“虚拟营销”活动。通过考核学生的销售量和盈利情况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在轻松的“寓教于乐”环境中,了解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以及业务的处理程序以巩固理论知识。
(四)营销模拟实验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络通讯技术构造一个有效的无风险的营销环境,让学生扮演企业营销主管的角色,从各个角度分析营销案例,进行营销决策,并且得到决策的结果,然后做出下一阶段的决策。这种模拟营销实践的方式,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保证教学、培训质量,又避免了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决策风险。市场营销模拟实验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教学,而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其最大特点是"在参与中学习"。在实际演练中,学生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涉及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产品研发、价格制定、生产安排、广告策略、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
(五)网络营销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网络营销,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一种崭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是近年来众多营销理念的进展、凝练和升华。网络营销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作为软件示范学院的实践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网络营销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体验到网络营销的内容和流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工作需求的能力。主要包括营销平台建设、网站营销策划和营销实践。营销平台建设包括网站功能策划、网站风格策划、网站技术选择等;网站营销策划包括营销模式的选择、营销费用的预算等;营销实践由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的企业作为实践基础,为企业策划并制作网络营销的网站,并且与实际的业绩要联系在一起,体现学生所学课程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特色。
(六)消费行为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消费行为学研究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和劳务的行为规律,需要“理论内容重深入浅出,实践教学重技能培养,理论与实践重紧密衔接”。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校内市场营销实践活动,根据实际的销售情况,从消费者个性特征、消费者购买过程的心理活动、消费者群体等方面了解消费者心理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让学生根据实际营销活动的销售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中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如以学生为消费者进行心理小测验;并共同分析讨论测验结果。组织学生到企业和市场实地调查和了解消费者行为,亲身感受作为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变化过程等。
(七)电子商务实验室平台教学模式的研究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近年来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建设电子商务实验平台,在一个协同化、集成化的开放型的电子商务平台上,通过电子化手段,完成信息、产品采购、产品交易等实践性电子商务初步应用的活动。实验平台主要包括信息展示和电子商务两部分。信息展示主要建设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的电子商务应用,包括信息录入、查询、修改、预览、删除等功能,选择旅游行业信息或企业商务应用作为实验平台的基本建设内容。电子商务平台部分包括各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在网上企业动态、行业信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产品和浏览等内容。
(八)会计电算化实践模式的研究
会计电算化课堂讲授以引导启发为主,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加强课堂讨论,使学生充分参与,以提高其交流技巧和理论分析能力。加强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建立考察和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企业会计信息化经典案例引入教学中,辅导教师在网上与学生交流。重视教学手段的建设与更新,建立并完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网络模拟实验室,自制多媒体实用型电子教案的互相交流,实行多种形式的专门辅导,巩固教学效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全方位进行教学媒体设计和教材编制。
(九)经济法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经济法课程以案例教学、疑案抗辩、模拟法庭、旁听审判、设立“第二课堂”等实践性教学形式,充分发挥法学素质教育的功效。模拟法庭通过学生模拟审理全过程,在检验理论掌握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应变能力,形象、直观,印象深刻。带领学生到法院旁听审判,使学生在熟悉程序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掌握实体法的具体运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疑难案例采取控辩式、正反方辩论式等对抗方式进行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开展法制宣传、社会调查活动,检验理论知识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迈克·R.所罗门,爱诺拉·W.斯图加特.市场营销学(实践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海琼.市场营销实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文艺.市场营销实训指导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秦燕.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训[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5]刘希平,刘安平.网络营销实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当前,针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考评主要是在年终时所进行的年度考评。年度考评的主要手段常常是定量考评,通过对被考评人一年以来所做工作的罗列,在监督审核的基础上,“用量化的方法,侧重于从行为的数量特点对人员进行考核,反映的仅仅是被考核人工作完成的数量”。由此,从工作量的角度对被考评人的工作态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解。但是,与科研、教学等具体工作不同,教师的师德问题难以用量化打分的方式来衡量,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往往充满模糊性、不确定性与动态性,所以,职业院校对其教师所采取的考核方式通常是定性考评。具体而言,就是对被考评人的日常行为进行经验性的观察,从而在性质上得出结论。这种考评方法由于缺乏客观依据,所以其公正性、客观性常常受到质疑,可操作性较差。
2.考评结论难以转化为教师提升师德的动力
为什么要进行师德考评呢?其目的是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但是,当前的师德考评在做出结论之后,由于缺乏相应的督促、整改措施,所以常常被束之高阁,成为“走过场”式的表面形式。就职业院校的其它考评措施而言,考评的结论往往成为该校教师职称申报、工作奖惩的重要依据,但是,师德考评的结论往往难以获得同等地位。在教师的职称申报中,具有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该教师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课题项目、所获奖项以及教学效果,师德的水平被放在末端。事实上,只要科研成果过硬,师德的状况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在每年的职称评审中,因为科研成果丰硕而破格获得职称的教师比比皆是,而如果一位教师的师德突出,但科研一般,他的晋升之路就充满变数。对于日常工作的奖惩也是如此,由于师德状况难以产生系部额外的创收,所以工作奖励也就无从谈起。
3.重视“他评”,忽视“自评”
对于各种工作考评而言,其考评方式通常有“他评”和“自评”之分。当前,职业院校的师德考评主要采用“他评”方式,具有四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安排相关专家考查教师的授课、指导学生状况,从而给予相应的评价。第二种形式是学生评价,即由教务等部门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或通过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听取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了解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凭借学生为教师师德打分,进而对教师的师德做出评价。第三种形式是推动处于同一单位的其他教师对被考评人进行评价。催生这一考评方式的缘由在于,一个人的师德状况往往体现在其日常的工作、活动当中,而对这些情况最为了解的无疑是他们的同事,所以由这些人来进行师德评价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第四种形式是由系部领导针对被考评人的师德状况进行考评,填写意见。总的来说,以上四种形式都是力图从他人的视角来进行考评,教师的自我反思则往往被忽视,而由同事互评、师生互评导致的矛盾冲突也时有发生。在此状况下,师德考评的准确程度也被打上了问号。
二、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师德考评机制不足之处的诱因
1.“师德”本身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根据关于道德问题的科学论述,“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征,师德标准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可以说,道德本身的性质导致教师的师德状况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如果人们试图评价一定事物,那么他们就必须说清三个问题:一是这一事物的性质如何;二是在业已定性的前提下,给出程度如何、水平高低的定量结论;三是做出定性与定量结论的缘由何在。对于师德的评价来说,人们可以对某位教师的师德给予定性的判断,但他的师德的程度、水平如何呢?得出这些结论的依据是否可靠呢?这些随之而来的问题都难以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2.师德考评指标设置不科学
在考评过程中,考评指标的设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这些指标设置得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师德考评的客观性与实效性。那么,指标设置的难点在哪里呢?当被考评人接受师德考评时,他的心理会发生若干变化,他的工作状态可能会与接受考评前截然不同:一部分道德活动可能会纳入考评范围,而另一部分则不会。那么,被考评人就可能会以考评指标为“指挥棒”,只看重考评的结论,而不一定会真正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因此,考评指标的设置应全面覆盖与被考评人师德相关的全部过程与领域,这样才能达到提升教师师德水平、促进师德建设的效果。然而,目前的教师师德考评指标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很多指标的设置往往是不科学的。
3.考评表述语言中哲学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冲突
当前的职业教育师德考评不仅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不足,其表述语言也有着一定问题,表现为哲学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冲突。什么是哲学语言?它就是“用较为抽象的词汇和语句进行师德评价的表述方式……它具有定性分析的特征,即主要凭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而什么是数学语言呢?它是运用数学学科的表达方式,大量采用科学化、客观化的数据表现形式,以达到精确反映教师师德状况的效果。从具体实现手段来说,主要是制定并发放标准化的考评问卷,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及使用微积分等计算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用数学语言表述考评结论,由此,他就实现了相对于哲学语言更为严谨的表述。应当说,哲学语言与数学语言各有利弊,如果处理得当,在考评中可以相互补充、各取其利,但是一旦处理不好,容易彼此冲突。例如,数学式的考评问卷在形式上科学而严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由于考评人的敷衍态度,诱发考评结论的表述失真。同时,如果仅仅使用哲学语言对被考评人的师德状况作经验式、抽象式的描述,就难以提升考评的准确性,同样降低考评效果。因此,只有让师德考评的哲学语言与数学语言相互协调、互通有无,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三、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师德考评机制不足之处的对策
1.建构动态性师德考评体系
当前,师德考评机制普遍表现出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教师们往往把师德考评作为一种获取奖励、避免惩罚的必要手段,人们的目的就是“过关”。于是,这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应试教育极其相似,只要考评结论一旦形成,那么师德提升的过程也就终结了。因此,当务之急是在职业教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全过程中建立一种动态性师德考评体系。这种体系的特点在于,它不但考查教师师德状况的过去与现在,还指向未来的师德提升。考评不是一蹴而就地追求某一个结论,而是讲求动态性、追踪性,在日常工作中“即时”反映教师的师德状况。其搜集的相关数据不是主要供学校奖惩使用,而是要反馈给教师自身,向其展现改进的空间,达到“照镜子”的效果。这种考评体系以较为宽松的成长氛围,鼓励教师对自身的师德状况作自我反思,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积极提升自身道德水平,淡化教育领域的利益得失,积极寻求自我实现。“在评价目标上,动态性师德评价是由评价者和教师共同协商制定目标,双方认同,实施中可以有效地避免部分教师可能存在的抵触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主体创造性可以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形成学校考评与教师自我提升的良性互动。由此,就弥补了师德考评手段的可操作性差、考评结论难以转化为教师提升动力的不足之处。
2.将师德考评同师德提升紧密结合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将师德考评同师德提升紧密结合。当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偶尔出现一些非道德的案例,在这些案例面前,人们常常看到的是师德考评机制的失效。所以,应当在考评过程中加入一系列师德提升元素,帮助教师自我修养。具体而言,首先要不断改进、完善职业教育的师德规范,让其更具操作性。其次,改变单一的教师发展目标的现状,制定多样化的教师师德提升目标,因材施教。不同的教师类型对应不同的教师发展要求,让各种个性特点的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在自身的发展路径上前进,“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既有教师群体的师德底线要求,也有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不同师德要求,还有起导向作用的师道目标,使教师有不断进取的前进的目标与方向,从而促进教师产生积极向上的驱动力”。再次,完善师德考查、师德记录等日常工作,不但让教师的师德状况有据可查,而且收集各种师德案例,健全师德建设的思想库。最后,改善师德提升的校园氛围,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师生关系和学校制度等等。总之,就是要剔除师德建设的各种不利因素,调动各方面的推动力量,促进师德考评同师德提升的紧密结合。
3.“他评”与“自评”有机统一
鉴于师德考评中“他评”与“自评”的各自优势与缺陷,应将“他评”与“自评”有机统一起来。首先,要让与师德建设密切相关的各个主体积极参与到师德考评中来,关注这些主体的师德要求,从多个方面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师德提升;其次,关注被考评人的自我考评,给予其以充分的信任,规范考评手段、方法,从长远着眼,避免急功近利。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提高广大在职劳动者的素质,已成为教育新面临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因此,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和推行素质教育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意识
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业能力,自学能力等)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传统教育不仅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与智力的培养,而且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素质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意识,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市场挂钩,与社会接轨,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要。这样,职业学校就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来调整、规划专业结构以及课程的设置,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落实到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做到人才培养的速度、规模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二、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机制
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制定某种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规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探求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提高学生素质的使命。
1.推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不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语言科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即“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把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动。
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专业课,但不可忽视文化基础课。职业教育应在完成了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会有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有较灵活的思维方法,才可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专业课知识真正学好,弄懂。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从仅仅“教会”学生转向同时指导学生自己“会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靠包办式的“传道、授业、解惑”来教会学生,大量的时间放在课堂教学上,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职业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就应当改变原来的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讲课、讨论的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怎样去克服一个个疑难问题,从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中国。
2.推行素质教育,日常生活中严格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
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是加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每年新生入校先集中军训半个月,确立内务、纪律、队列等行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军训后认真抓成果巩固,长期坚持。平时各项工作都要定期进行检阅与比赛,检查评比结果与班级奖励挂钩,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守时守纪、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了多方面的才干。
3.推行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广播台、团报、校报等及时向全校师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还要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如举办一个文艺晚会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对学生的组织能力、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素质都是很好的培养锻炼。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汇报、歌咏比赛、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煅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4.推行素质教育,强化社会实践是一个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自己动手,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经历,踏入社会就不会有那种陌生感和超重感,更不会感到在学校中所学的是无用论。
三、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开展水平的高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教师只是传授知识,那么只要求教师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并懂得教学方法就行了;如果教师要担负起素质教育的任务,那么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为人师表的崇高道德,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在职业学校,必须倡导学习之风,教学科研之风,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1目前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1重专轻文,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职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学习成绩较差,曾经的失败让他们对语文课产生了畏难情绪和逃避思想。很多学生进职校就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加之学生们清楚的知道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就业直接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有的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全力学好专业,获一技之长就行了。因此,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对于语文课他们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因为将来择业时,用人单位主要是看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不会问你语文成绩怎么样,学语文无非是多识几个字而已。语文课在日常生活中也无用武之地,多学几篇少学几篇好像无关紧要。总之,学语文劳神费力,收获不大,对今后的生活没多大影响。
1.2学法单一,影响着语文知识的积累。职校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没有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学语文的视野仅停留在教材的狭小范围内,学生把语文学习等同于学习任务。这样,语文的工具性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了。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机械;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了生活的多彩世界。美国教育家华特·可乐涅斯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说语文的作用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之上,它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
1.3教法陈旧,制约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传统的职校语文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大都是在中学时期接受的普通教育,在大学时期接受的是面向普通中学的师范教育,工作后接受的是继续教育,所以普教的教育理念在他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另外,职校语文教学没有升学压力,因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压力就小,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相应较弱。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职校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这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需求和语文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必然。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为目的,切实为职业教育服务。在职业教育由规模型向质量型,由学历型向素质型发展的今天,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无疑是体现职业培养特色,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也是职业教育增强实效,纵深拓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职校语文课程要以“智能双向发展,说写两翼并举”为宗旨,在教学中培养并促使学生形成各自的职业技能。
2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2.1改变教学观念确立语文课程的实用性。职校语文课程历来以讲读教学为中心,突出阅读能力,讲究以读。其特点是按金字塔式结构纵向组合教学内容,讲读教学主线突出,知识结构层递分明,长于自我发展。但其明显不足是教学的职业针对性不强,智能发展主干不分明,训练实效性不突出,与职校培养目标相距甚远。尽管近几年来,职校语文教改力度加大,逐步形成了语体、文体相融,听说读写并进、依序扣格、整体优化的教学格局,但讲读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未能有实质性的突破,说写教学的发展目标往往难以落实,实用性智能开发尚未真正确立。在社会转轨变型、竞争益剧的新形势下,其人才培养的适应力已经或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职教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紧迫需求,呼唤着职校语文教改必须把握关键点,找准突破口,着重调整课程走向,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酝酿更大的质的跨越。
实现这一质的跨越的先决条件是转变观念,准确定标,确立课程的实用性,这显然要遵循以下原则:
2.1.1教学的职业性原则。为真正体现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体系中的地位,职业院校中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职”字特点。不囿陈见,大胆求新,改变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大多数学生是为谋求一技之长来校学习的,只有少部分想升学,如单纯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只会把学生拒之千里之外,浇灭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是改变“满堂灌这种忽视学生作用的教学方式。它易于使学生形成被动思维,缺乏探索精神,不利于形成职业能力。三是改变脱离实际或专业特点的活动。树立教学为就业服务的意识,树立为市场服务的意识。开展与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将语文教学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科目的实验报告,总结等实用文体的写作指导,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2.1.2教学的适应性原则。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完成性教育,应以培养学生从业能力为根本。如果恪守”应试“观念的模式,重形式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就只能导致学用脱节、闭门造车,偏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陷入”学多会少,长知乏能“的怪圈。讲究适应性原则,就得在目标定位上,直接面向社会需求,贴近培养目标,将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语文实用能力训练上,使之练就真功夫,拥有硬本领,能够尽快胜任岗位要求,缩短适应周期,成为能说会写的社会抢手人才,此其一;其二,在教学内容上,应着重体现职校语文教学特色,注重以能力需求合理组合课程内容,着力调整讲读教学的体系结构,突出教学的适应性能,使语文教学由偏重讲读分析向偏重实践运用倾斜,强化以智能发展为主题的实用模块教学,以有效增强人才竞争与发展的社会适应力。
2.1.3教材的简约性原则。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简约有效的认识迁移过程。职校语文教学内容繁复,头绪错杂,课时偏紧,任务重大。这就必须突破盲目攀比普高教育的观念,以讲实效、重实用为特色,显示职校教育之所长。在课程结构设计和施教过程中,抓住训练的根本,削枝强干,以简驭繁,以表达定摄取,以写作促融合,突出智能主干,协调”四能“发展,构建以思维发展为主、说写两翼并举的教学模块。从而以简约有效的教学模式,概要反映学科基本结构,兼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综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2转变课堂设置,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一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只有学好语文知识,掌握好母语,才便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字词不识,理解能力较差,其它学科的学习无从谈起。二是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态度、习惯、创新能力、发展意识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课堂上才能流淌出和谐的音符。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许多教师作了大胆尝试:质疑讨论、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入课件、走进自然、实地参观等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舞台,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举办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开展导读活动。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文学社团、报刊、电台,、广播站、让学生当编辑、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演、演员的角色,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以此拓宽对语文的学习。
Maslach的倦怠三维度理论把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1)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即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即是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3)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personalaccomplishment),即指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Maslach,1997)。事实上,职业倦怠并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期里,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各行各业职业倦怠的形成及危害都并非偶然。大学英语教师这一群体是比较容易受到职业倦怠伤害的一组群体。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起着明显的阻碍作用,而且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发展、全球化人才的培养起到制约作用,值得引起社会及个人的广泛重视。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困惑及职业倦怠成因
笔者先后于国内两大外语院校从教大学英语八年整,常有这样的体会:非英语专业(俗称大外)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及热情相对较低,而教师较早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的机率也较高。面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考试压力与课堂改革势在必行的迫切要求,教师不得不在应试教育与课堂创新二者中游走,企图找寻中间道路的同时却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工作付出与其成就感难成正比,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出于社会偏见,或是传统的错误看法,大学英语教师在专业圈子里似乎被看作是处于类似二等公民的位置。同样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大学英语教师本身也有着较强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在长期的大外教学中,专业没有增进反而退化,在教学科研、业务发展及专业深入研究方面不如英语专业教师。于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思进取,面对压力困惑感到力不从心,放弃努力的情况不在少数。以下,将从通过了解大学教师中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种种困惑入手,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进而从教师个体的视角提出有关应对方法。
成因一——教学工作量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的困惑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很难像专业英语那样实行小班教学,通常都在50人以上,多则是上百人的大课堂,其教学工作的强度是小班教学的多倍。而面对学生人数众多的课堂,教学效果实则难以把控。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课后备课及作业批改量都异常繁重,迫使教师处于非正常的高负荷运转中,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且身心互为影响,健康状况亦令人堪忧。长此以往,不少教师尚不到七年之痒的工作阶段,就已经在工作中提前出现衰退的迹象,职业倦怠状况由此产生。
成因二——应试压力与教学创新冲突的困惑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地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待逐步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上教师的教学日程。然而,一方面要求素质教育,一方面却仍需强调考试的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虽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但却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复杂的考试,掌握足够的应试技巧。尤其是当下的诸多考试仍将一些连英语是母语的人也常犯的细微的错误来体现考试难度,大外教学自然就难以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而教学创新、兴趣课堂则无从谈起。事实上,作为教师,深知这样的教学活动与提高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毫无关系,反而往往会把学生引入歧途,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则和测试目的,但也只能慨叹一己之力实在有限,但求不要误人子弟。于是,面对课堂上无精打采的学生,不少教师也坦言其内心迷惑而无助,甚至会感莫名的亏欠与自责。
教改原本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校方如若过度强调教学创新,学生也一味期望课堂的趣味和新颖,教师则不得不否定自身既有的传统教学经验,以迎合多方的期待,把原本熟悉并行之有效的老方法都抛掉,竭尽全力使自身在课堂上改变原有的风格。即便如此,跟前卫的教法相比,仍自觉落伍老套,岂能不心有戚戚焉?
成因三——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职称上不去的困惑
由于教学任务过重,备课量大,同时还必须兼顾家庭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业余能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相当有限的。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职称因此也久久上不去,这也令许多教师叫苦不迭。尤其是评职称期间,不得不以牺牲睡眠及健康为代价,经常挑灯夜战,以期早日,评上相应的职称。为此不少教师选择去研究容易的其它领域,无法兼顾专业兴趣。写论文成了疲于应付,毫无成就感可言。为了评职称,大外教师们还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补习那些完全没用武之地的第二外语。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职称评定大多是以发表相应档次的论文及规定数量为重要参数指标的,这使得长期以教学为重,经历了多年论资排辈等待的教学型教师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教学能力平平,亦或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尽管上课时间不长,但由于有相应,很快评上了高级职称,其岗位和工资都遥遥领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挫伤前者的工作积极性,或导致原本敬业爱岗的心理失衡。
成因四——教师进修发展的困惑
许多大外教师作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属于教学型的人才,多年以来紧紧地围绕着四、六级英语考试的指挥棒转,如何提高本校学生的过级率几乎是他们工作的全部意义。他们在无私奉献的同时也失去了进修学习的最佳时机。令人深感困惑的是,虽然大家都知道专业危机感和生存危机的存在,却没有合适的办法加以解决。
国内外语类的硕博点、进修点较少,竞争激烈,入学门槛高。对于当年的一批因本科成就优异而留校任教的教师而言,校方并无专门的继续培训计划,于是随着新进的硕士、博士的涌入,前者就由先进变为落后,此种落差难以调试。不少人也自行完成在职研究生学习,但要拿到学位的关键却不在专业上,而是取决于全国的二外统一考试,为了体现“宽进严出”的宗旨,其试题难度之大,非一般研究生考试可比,通过率之低堪称众考试之冠,其本末倒置程度着实令人匪夷所思。此外,公派出国进修的机会名额相当有限,能落到大外教师头上的更是鲜见,加之僧多粥少,校方更无力顾及这一群体的广泛需求,亦无法做到以人为本,照顾最迫切需要提高的教师。正如戴曼纯(2004)曾尖锐指出的那样:“大学英语教师的进修和科研经历非常有限,这也影响了他们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如果此类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产生倦怠心理是无奈的,但也将会是难以避免的。
成因五——教师评估求全责备的困惑
当前,各类评估盛行,学生给教师打分,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虽然有其特定意义,但过多片面的甚至不公正的负面反馈深深刺伤教师们的自尊和热情。多年的观察发现,学生们喜欢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气氛活跃,幽默开朗,能做学生良师益友的教师。这样的老师善于与学生交流,也往往会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但由于科研成果不够理想,学校的考核成绩平平,无法客观体现该教师的综合素质。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灵活性和幽默感、课堂气氛较为沉闷,虽也是一心一意搞教学,却也往往遭到学生有失公允的比较和排斥。这样的情况,表面看来是学生或校方的原因造成,但实际上却是继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后的另一主要矛盾的体现,即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没有单独的评价体系,都不得不共同面对的双重素质评价标准这一矛盾。由此可见,我们一贯呼吁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却往往忽略了教师也需要人文关怀。成因六:学校人际相处的困惑
学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对个体行为既有助长作用,又有削弱作用。学校氛围好,尊师重教,上下级关系融洽,沟通顺畅,教师就会有安全感、自信力,就有助于缓冲其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降低教师倦怠的发生。如果学校同事关系紧张,则容易丧失归属感,并感到压抑,迁移到工作中则是导致压力加剧,从而诱发倦怠。通常来说,缺乏直接上级(如教研组长、系部主任等)的支持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而上级缺乏同情心、办事效能差,通常是教师抱怨的内容,也极易导致倦怠的产生(曾玲娟,2002)。因此,当职场人际关系恶化,并缺乏一个宽松和谐的外环境,也会导致职业倦怠。
二、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综上所述,职业倦怠起源于个人、组织与社会等各个环节,大外教师中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是客观事实,具体到个人或各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有较大差异。对于组织和社会方面的改良和应对策略,已有很多的文章涉及,本文毋庸赘述。但是自身的能动作用不可小视,基于上述倦怠成因分析,笔者有以下几点教师个人应对策略可供参考,一旦发现倦怠状况,第一时间从自身做起,使危害尽快消除或缓解。
首先,作为任何一名大学教师,面对知识更新迅猛的时代,自身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工作中也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新知识。在这个“publishorperish(不发表就淘汰)”的时代(Hanson,1998),更应当不断提高学习和研究能力。尽管存在教学与科研的压力,但科研工作是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素质具体表现的形式之一,故大学英语教师自身有责任克服对科研产生的畏惧心理。刘润清教授在《一个英语教师的自述》一文中指出:“科研是一个艰苦的历程,关键是有没有科研的意识,能不能处理好科研和教研的关系。”科研上去了,职称上去了,内心的底气和自信也就充满了,成就感就必定取代倦怠感。
那么,如何应对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处理好教研和科研的关系呢?夏纪梅教授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法:“在大学任教必须具备研究能力。任教者应该为教学搞科研,或为科研搞教学。能够用量化手段和质化手段研究语言教学及语言学习(2002)。”因此,这意味着大外教师要在强化科研意识的同时,还要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理论和量化手段。再结合自身的兴趣或结合本校、本学科的需求,尽早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积极地培养自身科研兴趣,变压力为动力,变课堂为科研的基地,努力使科研与教学相长。只要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再通过教学工作的积累和结合教学改革中所发现的问题,使科研工作走上正轨,最终就有望获得教学科研的双丰收。
其次,进入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都应始终保持一个虚心受教的心态,这样才能在比较和借鉴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借助他人的引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常言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时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会胜过自己许多次课的摸索。同理,经常与那些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事交流,不但能帮助自己尽早确立科研方向,还能少走些弯路。有时同事的一个观点,一句话,一种做事的精神和态度都会使自己终身受益。比如,当前,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组织教学是大学英语改革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一些中年教师缺乏学习新技术的冲动并难以开口向青年教师请教,只对新事物加以抱怨。殊不知师亦不必贤于弟子,另一些同龄教师却能在技术上虚心请教同事,甚至学生,主动抓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交流创新体会,改进原有教学的模式,因而深受学生好评。这正如DonaldFreeman所言,心态是先于技术和知识的。只要勇于尝试和探索新事物,掌握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难。
此外,有意识的改变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如耐心、坚强、乐观、幽默等,也可以很好的帮助已出现倦怠症状的教师在自己有意识的情绪调整过程中克服倦怠。当然,还可借助于他人力量,找同事朋友倾诉、或找有关专家咨询都是缓解倦怠的良好途径。
再次,有了良好的心态,接下来就要有一个合理的目标计划克服职业倦怠,如制定一个一年、三年、五年的自身发展规划,静下心来分析并逐步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然后将计划付诸行动,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胜利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作为教师本人,应清醒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是问题的关键。同时在制定计划和实施过程中,通过学习时间管理技巧,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学会适当放松,也有利于防止倦怠的出现。
三、结语
教师的职业倦怠对自身、学生、学校乃至社会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现实生活中许多活生生的教训让我们看到其危害无异于庸医误诊病患所造成的伤害。虽然这二者有诸多不可比之处,但却都属于不可轻视的社会问题范畴。大学英语教师在高校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解决其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支持。衷心期待有关部门切实关心教师的困难和需要,建立对教师的合理的角色期待,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大学英语教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和压力,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需要,教师自身应该加强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端正心态,逐步挖掘自身潜力,从大局出发,努力克服职业倦怠心理。创建和谐社会首先从个人做起,愿广大教师们早日告别或远离职业倦怠,重塑美好师者形象。
参考文献:
[1]Leiter,M.P.,&Maslach,C.(2005).BanishingBurnout:SixStrategiesforImprovingYourRelationshipwithWork[M].SanFrancisco,CA:Jossey-Bass.
[2]FarberB.A.(1991).CrisisinEducation:StressandBurnoutintheAmericanTeacher[M].SanFrancisco,CA:JosseyBass.
[3]KathleenM.Bailey,AndyCurtis&DavidNunan,2004,PursuingProfessionalDevelopment:TheSelfasSourc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2.6.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劳动者为目标,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与普通高中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而且还要有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对提高他们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体育教学就显的尤为重要,这也是新时期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1体育教学应加强德育渗透
体育是个大舞台,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神圣使命。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质,这些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从“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将“育体”与“育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他们将来升学或就业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和人文理念,真正体现学校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目标。
在具体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德育渗透:其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如通过队列练习,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其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球类等。如在短跑教学中,结合技术动作要领,要求学生遵守规则,打消抢跑等投机心理,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游戏,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德育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如接力游戏“抢运伤员”,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严肃认真地完成“战地”抢运“伤员”的光荣任务。其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大德育渗透力度。主要是利用体育教学活动的实践环境,结合体育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
2体育教学应注重职业特征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对专业、工种来说处于服务性地位,不同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专业技能,而不同专业技能需要相应的体能保证。如厨师对手腕力量要求比较高,海员必须学会游泳,保安必须熟练掌握擒拿格斗,宾馆服务必须熟练托盘,服务业必须接受形体教育等。体育教学应体现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在保证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应该根据学生所学职业的特点,使他们受到一定的专门训练,获得本职业所必须的身体素质和实用技能。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专业身体素质入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他们具备适应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如幼教班的教学,在准备活动中,由学生轮流组织领做热身操,老师协助做好组织工作,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节奏感、自信心,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再如,计算机、电子专业要求学生的身体具有较好灵敏性和协调性,其体育教学应围绕专业实际,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内容,实行有专业针对性的身体锻炼,如健身跑、球类、健美操等项目。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这些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运动基础。3体育教学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普遍入学成绩差,常被传统的教学观念视为中考的失败者,受到社会、家庭、学校和就业的压力,造成中专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自卑感、害怕考试、害怕与人交往。而有关调查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是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有效手段。再者,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在持续紧张的学习、工作压力下,或是在情绪消极低沉的时候,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对消除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大有益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加强健康教育专题的教学。国家有关部门已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健康教育专题列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课,并分配了一定的学分。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专题的教学,对学生培养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显得很有必要,也更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其次,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及时采用激励和肯定的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能主动参与课堂,培养自我意识,树立自信心;教师要通过创设运动情景,着力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培养学生情绪的调控能力。
4体育教学应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一,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其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启发、鼓励学生创造新的方法去完成动作,让学生有目的的质疑和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思考、发现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三,通过各种体育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切实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5体育教学应关注女生身心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关注女生身心特点,根据体育教学要求和自身教育实践,结合该阶段女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教学,以提高体育教育质量。首先,体育教学与女生身心特点有机结合。女生肌肉占身体的比重及肌肉力量均较同年龄男生差,在动作练习中容易脱手受伤,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女生的肌肉力量时应格外重视保护和帮助,消除女生的畏惧心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在体育课中,教师应向女学生讲解月经期生理卫生,月经期科学锻炼的知识,对痛经的学生应安排她们做些医疗体操等。其次,注意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青春期后的女生,一般来说容易害羞,不大相信自己的力量,胆子较小。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练习中,在启发自觉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练习任务,决不姑息迁就。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同时要给她们分析如何完成动作,如何克服困难,并指出具体方法。
一、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我国职业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末获得高速发展,至今职业教育规模在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在规模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实现适应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转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从总体上讲,我国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年中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否认,种种迹象表明,在当前的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功利化倾向。这种倾向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方面,无视或忽视学生的身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成长轻成人;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商业化、实用化,而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养成的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或替补;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单纯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忽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在评价内容上,只关注学生会做什么,而不问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其发展质量如何,等等。职业教育的功利化行为,虽然带来了一些暂时的好处,如缓解了办学经费、改善了办学条件、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短期适应能力等,但由于功利化行为的增多,必然助长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会使人才培养活动成为简单的“职业培训”,成为塑造“空心人”(有些科技知识而缺乏人文素质者)、“边缘人”(有些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者)的工艺流程,削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人本价值。因此,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是一种潜藏的危机,需高度重视。
二、功利化倾向是“工具理性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审视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显现出的功利化倾向,其原因主要是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理性逐渐成为一种与科技相结合,控制社会和追逐利益的工具,尤其在西方实证主义哲学的推波助澜下,理性逐渐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支配和主导着人们的生活与观念。其典型特征为:“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实现社会和个人意欲达到的目的,它并不关注目的本身是否合理,不管这种目的是什么,只要手段是有效的,即被认为是合理的。社会和个体把一切都变成了用来制造其他工具的、为固定目的服务的一般工具。”
西方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最早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所谓工具理性,简言之“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认为,科学是工具理性的基础,而科学强调的是事实和逻辑,只能保证手段的正确和高效,但却不能反省与批判所追求的目的与所存在的合理性、价值和意义。查尔斯·泰勒也强调,“工具理性是一种人们在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依托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获比率是判定工具理性成功的尺度。”“工具理性的视野里存在的只是物、事实和工具,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种问题由于不具有工具性的意义,无法得以说明和证明,因此被视为是无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与工具理性相对立,价值理性体现一个人对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涉及到人们对某些事物或行为所赋予的价值含义、观念的追求。在价值理性关怀下,人性世界被认为是以“合目的性”形式存在的意义世界。工具理性借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大潮,与市场经济追逐利益的特点相结合,日益演变为社会追求经济效益、个人谋求自身利益的基础。工具理性的核心特征是追求最佳手段、最佳效率的有效思维方式。
功利化指主体向功利状态或性质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说主体必然要发生全面或者整体质变,实际上,多数情况是主体部分地发生量变,并由量变积累而导致质变。换言之,只要主体的本质属性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均可称为本质属性的功利化。可以这样归纳:职业教育功利化就是指职业教育依据功利的原则来完成对自身结构的重新建构过程,其结果是职业教育具备了某些功利形态。我们可以把“功利原则”简单地表述为效益最大化、追求实用性。各种迹象表明,当今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崇尚或者说越来越依赖这些功利原则,并将其转变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从而使得职业教育具备功利形态。因此可以说,功利化倾向就是工具理性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休现。
三、对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的反思
(一)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它应有其特有的发展范式,而“人”与“职业”则是其中两条主要发展逻辑:
1.人的逻辑。人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归宿,也是教育的对象与目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逻辑。因此,职业教育发展应与接受高职教育的人的发展同步,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谋求就业的成功。从这一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是一种生存教育,是面向人人的全民教育;(2)寻求职业生涯的成功。从这一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激发人们学习行为的拓展教育;(3)追求人格发展的成功。从这一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是“人的全方位的培养过程”,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以上三个方面涵盖了学生毕业后生活的始点、纵向与横向三个维度,即,就是要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空间与选择,这是职业教育应具备的教育“通有的本质”。
2.职业逻辑。职业教育的逻辑现实与重要参照,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市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逻辑。因此,职业教育发展应为职业领域的发展服务。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人力支持。主要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职业人才,这就需要职业环境的营造,要求职业教育尊重市场规律,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与人才培养道路;(2)智力支持。主要指为行业、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与指导,这需要服务能力的提升与服务平台的构建,要求职业教育提升教师实践水平,建设产学合作基础;(3)文化支持。主要指在上述两者的基础上推动职业(技术)文化发展,这需要进行文化建设,要求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复制职业文化,而是成为职业文化的重要引领与建设力量。这三方面是职业教育功能的具体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为职业领域的发展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持,这是职业教育所具备的“特有的本质”。
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哲学意义上的根本性转变,即从适应性教育、完成性教育向引导性教育、超越性教育的转向,从格式化教育、功利化教育到个性化、人性化教育的转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未来5至10年社会所需的技能性人才,不能简单地跟着流行的社会风气走。中国社会真正需要职业教育做出贡献的,不是功利化,而是以创新的方式培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性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结合,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应当说,职业教育注重功利化有其积极的一面:从个体来看,受教育者由此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获得教育投人回报的最大化与实用知识、技能等;从社会方面来看,正是职业教育的功利(或称实用)功能,社会财物财富的总和不仅比过去大大增加了而且速率更快了,这也正是工具理性影响下的职业教育功利自身的价值所在。笔者所不愿意看到且应该极力反对的是过度追求工具的有效性,使得职业教育本来肩负的解放人、完善人性的功能逐渐萎缩,取而代之是它的经济功能、工具功能的不断扩大,即那种极端追求功利的取向最终导致职业教育的异化。
其实,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相辅相成的,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动力,而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现实支撑。脱离工具理性,脱离现存的机制与手段,价值理性就好比空中楼阁而无从体现。在实践中,人们一方面依靠工具理性实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在自我意识的更深层面体味着人生价值,为价值理性的升华提供契机。因此,要改变目前职业教育过于追求功利的现状,就要使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得到有机的结合,改变教育价值观念,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目的与功能。
从本质功能来看,职业教育既指向职业性就业,又指向教育性发展;既要实现社会需求的功利性目标,又要实现个性需求的人本性目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功能指向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需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把“以人为本”融人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学生在成才中成人。
(三)实现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
在实践层面,要扭转当前职业教育过于功利化倾向,关键在于实现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这方面,美国职业教育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美国职业教育的范式具有典型性,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基本是在美国职业教育范式下进行演绎的。20世纪初以来,美国职业教育一直在社会效率主义范式下发展。其基本理念为:(1〕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工商企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雇主的需要是整个教育设计的基本出发点;(2)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为进人学历要求低于大学程度的工作做准备的人门教育;(3)职业教育的内容是特定工作技能训练,教学方法采取非情境化教学,以就业与获得收人为取向,采取刚性的、预先设定的课程,使用标准化测验评价学生学习;(4)职业教育应独立于传统的公立教育,包括独立的国家管理机构、基金、学习领域与方法、教师教育与证书,以及专业团体与学生组织。直至20世纪末,这四条理念一直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假设,深刻地影响着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构成了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传统范式。
世纪之交,随着新经济在美国和全世界出现,美国职业教育在理论假设与实践模式两方面均出现了重要的范式转变。概而言之,新范式的特点主要有:(1以人为出发点。不再完全依据经济的需要发展职业教育,而是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及适应民主社会生活的需要作为职业教育设计的基本出发点;(2)在多方面的联系中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的对象应当包括各种群体,甚至倡导全民职业教育,同时非常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淡化与工作的界限;(3)课程内容凸显普通性。认为不能把职业教育变成特定工作技能的教育,而是要突出普通性,加强可迁移的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维等高水平思维技能的培养,并要面向职业群设计课程;(4)强调情境教学。与传统范式着眼于孤立的技能训练不同,新范式非常强调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建构学生的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者。但是由于受到当代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一些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之处。
1.1高校体育教师文化水平滞后
如在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方面:知识、智力及专业教育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构成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教学忙于应付考试,片面去追求达标率。而忽视了终身体育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上少数体育教师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而学习、进修、继续教育机会又不多。久而久之,形成了体育教师文化专业知识结构单一陈旧。同时体育教师教学多重教轻研,理论水平、业务水平相对停滞。
1.2高校体育教师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不积极
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方面:“有的教师被钱所迷,一切向钱看;也有人为权惑,千方百计改行,有的怨天尤人,教学不积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和开拓精神,失去了对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热爱”。近两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虽然有所加强,但由于学生基础差,底子薄,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些不仅严重地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与全民健身计划相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众所周知,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殿堂,而体质又是构成人才的重要因素,没有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即使专业水平出众也会“力不从心”。更重要的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楷模。‘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矛盾上,高校体育教师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而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建立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融于课堂,才能尽快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因此,高等体育教育的着眼点和主要精力除了要放在提高学生的体质上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加强终身体育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自我锻炼成为其自主活动,使他们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将对学生以后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高校体育教师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全面影响
1.体育教师人际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在体育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教育性的。师生交往本身就是教师人格精神与学生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教师人格精神必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启迪和影响”。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组织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身心成长。从人的心理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作为一个体育教师,喜欢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而不太喜欢体育运动能力差的学生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作为老师所有的学生都是你的学生,就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对能力差的学生还要更加关心和鼓励,这也是关系到教师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人际交往是一种双边活动。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具有相互交往的需求。学生希望体育教师能了解他、关心他,体育教师更希望得到学生的支持和信任。体育教师人际行为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是建立在信服基础上的,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转变成学生的内驱力来起作用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地了解每个学生,对学校体育工作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在交往过程中,体育教师的高度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学生是会感受到的。当学生认识到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质的增强及今后的成长需要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疾苦的好体育教师时,他们自然会对教师产生尊敬的感情,欢迎他、接受他。在正确的动机下,学生愿意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并努力的完成他布置的教学任务。
2.体育教师的人际交往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交往态度在体育教师与学生整个人际交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决定着交往的内容和效果。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尊重、信任、同情、理解、热爱等积极的交往态度,能促进人际交往的发展,是建立良好师生人际关系的基础;歧视、蔑视、厌恶、猜疑、冷淡等消极的交往态度,则严重影响着交往的形成和发展,甚至造成师生人际关系的对立。同时严重地损害教师的个人形象。在体育教学过程无论何种基础的学生,没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是常见的现象。此时,体育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过分指责,更不能讽刺或羞辱他们,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体育教师表扬和鼓励的效果比简单的批评要好。特别是对体育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失误,体育教师应帮助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能力,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使他们从中积累练习的经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来确定人物和要求,在练习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在练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3.体育教师的人际交往情感对学生的影响
一个体育教师带着厌烦的表情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马上就会产生疑惧戒备心理。学生把这种消极情绪状态反馈给老师,就形成一种不良的气氛,影响交往的效果。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体育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前提,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对表现好的、基础好的学生,要看到他的弱点严格要求;对后进或体育基础差的学生要循循善诱,热情辅导;对身体有病的学生要关怀照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理解爱护的基础上,既严格又亲密做到动之以情。
三、改进高校体育教师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全面影响建议
3.1运用吸引效应,塑造仪表美与心灵美的美好形象
体育教师的仪表美是学生直接感受到的一种形象美。能长久地留在学生的心中,体育教师重视自己的仪表风度、衣着服饰、动作示范,以形成形象吸引力。体育教师服饰端庄、大方整洁、活泼的运动服装,能给学生端庄高雅之感,并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的心灵美蕴含在深层的因素中,它对体育教师美的形象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最终赢得学生尊敬、爱戴的决定性因素。
3.2以爱之情,期待学生,完善自我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向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和蔼可亲的语言、严肃认真的教态、热情耐心的指导、准确优美的示范,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爱,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同时,教师在完成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以语言、神态、行为等激励手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完善自我,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
3.3不断提高威信,扩大影响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提高电子类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优良的教学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电子类课程相对比较抽象,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因此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适应电子的教学方法研究显得由为重要。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除了好的教学方法以外,学校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提供一个活泼的教学气氛,同时可以带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其次,锻炼学生们的合作能力,使其各司其职,在合作中体会到学习和创作的乐趣。同时,在合作中不断的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却是无可估计的。再次,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上有无数前人的设计成果,学生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扬光大,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将会更有深度,更精彩,更有价值。电子行业是一个更新速度极快的行业,要与时代同步,就要时刻学习,那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要想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不断的努力,通过各种教学方案的选择和安排,争取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最大可能地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1,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
在职业教育中沿用了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将着眼点过多的放在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着重培养的是理论性人才,这与职业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批具有过硬专业技能的人才,要求他们具有很强的实战能力,能够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实践部分力量相对薄弱,实践课时远少于理论课时。再加之教材陈旧、试验设备落后,在电子行业飞速发展的现代学生所学的知识很难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更不用说理论跟实践紧密结合了。在这种境况下,学生们毕业后,很难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
1.2没有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在教学多提倡多媒体教学,好多老师在学校的号召下盲从使用多媒体,并没有将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到及至。比如多媒体课件有的做的华而不实,重点不突出;有的照搬课本内容,没有补充相应的新知识。有的老师误以为用多媒体就可以不用板书了,因此,整节课下来黑板上空空如也。其实,这样做,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1.3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少
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旷课现象严重。他们旷课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再一方面,就是教师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不喜欢去上课。试问,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一个班,怎么可能良好的接受所学的知识呢?如果老师只是一个音调在讲课,没有抑扬顿挫,没有与学生互动,这样的讲课,简直就是学生的催眠曲。学生就会觉得去上课也没什么收获,所以干脆就不去了。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这一直是一个值得各位教师同仁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1.4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
要想学好电子专业仅仅依靠上课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好好利用课余时间。但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课余时间该干什么,于是将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白白浪费了。有很多教师以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上好课,教师在这个时候也没有好好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导致大量可以锻炼学生实战能力的课余时间被白百浪费了。
2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
2.1理论与实践并重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是理论课的时间远远多于实践课的时间,将现代的电子类职业教育变成了本科教育的缩影。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要尽快调整自己的方向,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将传统的基础电子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的同时,也要穿插一些新的电子科技发展技术知识,以扩展学生们的视野,完善学生们的知识体系。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大实验力度。要引导学生们自己动手去做一些相关的电子产品,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可以更快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及自身盈利。
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批具有过硬专业技能的人才,要求他们具有很强的实战能力,能够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加强他们的实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2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教学方式下,大多数学校提倡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新的科技用于教学这固然很好,可是怎么样充分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值得教师们深思。使用多媒体不是为了图方便,不板书,而是要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对于电子类的课程尤其如此。电子类的课程里有很多推理论证,板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板书可以更好的展现推理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做多媒体课件不仅要丰富多彩,还要重点突出,实用性强。对于电子职业教育来说,教师应该将新技术、新产品、新理论加人到多媒体教学中来,将这一切构造成生动有趣又便于接受的知识。因此,要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多媒体课件要做好,再一方面是要与板书有机结合。
另外,在课堂上启发、引导学生学习,也很重要。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堂上主要教给学生的是一生受用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板书及生动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思考,跟学生一起探讨,一起推理。
2.3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各种辅助实物进行教学,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及时发问,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尽可能的拓宽他们的相关知识面,多讲解一些市场主流的相关技术。在讲课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幽默的语言形式,来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开拓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已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超级秘书网
2.4引导学生们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
提倡他们办一些电子兴趣小组,自己去设计一些实用的小电子产品。在学生们的设计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播。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激情,同时,在制作过程中,有不懂得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通过同学们之间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指示。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其团队合作精神,为将来他们走上电子工程师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