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6: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

篇1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这学期担任办公室部长的工作已近尾声。根据大学生生涯发展中心的工作安排,我组织策划了从5月17日——6月7日为期三周的办公室部门培训。主要负责本部门三个干事的办公室部门基本文书工作的培训工作,现将本次工作开展情况作总结汇报。

本次部门培训主要有三块内容:会议记录、一周要事、下周安排。采取每周工作轮换制,即部门三个干事一周分别编写完成以上三种工作的一种,以后每周依次轮换。考核方式为:首先由我整理出本次部门培训的相关资料模板并发到办公室邮箱供参与培训的人员参考,然后于周一部门例会时分配每位干事具体工作,要求他们于周五前发给副部进行初次修改,最后是副部将她的修改版和干事的原稿一起整理发给我进行评改、总结,并于下次部门例会打印出部门干事原稿和终稿,在会上指出他们在工作中的错误、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行点评总结。

在培训之初,他们上交的工作原稿都比较粗糙,存在不少的格式问题和细节错误,也不够标准化和规范化。针对此问题,我在会前对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在会上对每份原稿都进行了细致、耐心的讲解和纠正。培训期间,干事们也针对自己和别人的问题仔细听、认真记。在接下来的几次培训中,他们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在格式上规范了很多。所以后期的工作重点,我放在了对内容的改进上。

总体来说,本次部门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也存在可以改善的空间。由于本次部门培训时间定的比较靠后,间接地影响了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培训也缺乏必要的专业性,以后会往这方面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本次培训的积极意义和立竿见影的效果。经过这次培训,不仅干事们学到了办公室基本文书工作的编写知识,有了提高,在部门内部,也促进了大家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增强了部门凝聚力。

部门培训对部门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和一个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是否后继有人有着重要意义。相信,部门培训会越办越好。

篇2

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外部灌输多,对大学生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激发还不够。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充分肯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优化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教育模式的重要性

1.构建大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教育模式符合党对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新时期教育事业进入了新一轮的改革阶段,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性事业,必须要在党和国家的指导下,全面贯彻人才培养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就大学生而言,优化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立足于学生个体的教育需求,为其搭建广阔的思想政治学习平台。

2.构建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也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与社会相结合,把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意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强调的是,创新是时展的主要趋势,坚持创新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条件。

3.构建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行业发展均有推动作用,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特殊性,对其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案具有指导作用。高校积极构建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符合大学生个人思想意识的发展需求。只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深入性地挖掘大学生个人潜能,使其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同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实现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价值,不断地提升个人思想内涵。

4.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大学生个体特点。当前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的身心发展状态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基础和参考,他们的身心发展状态主要表现为:一是想要独立却又很依赖。学生进入大学后,摆脱了家长的管制和约束,但他们在处理学习及生活事务方面出现了明显的缺陷,到了大学面对各种难题时缺少可依赖的对象,自信心容易受到打击。二是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想走捷径,却造成了更多的失败。三是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改革期与转型期,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缺乏正确的思考,又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困惑。四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强,思想活跃,善于创新却缺少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这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社会相互脱节,一些先进的思想理念无法正常贯穿于学习与生活中。若不及时进行思想方面的疏导,大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将面临更大的阻碍。

二、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本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概述性的研究,教育人员从大范围角度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学习平台,并且统一性地安排学生参与教育活动。这种模式往往导致大学生接触到的知识点相对局限,一些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政治内容无法掌握,不利于大学生思想与社会发展相互接轨,约束了大学生自由权利的灵活运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其本质内涵的表现,具体包括:

1.坚定目标。在高校范围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为指导,才能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价值作用。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大学生主体性思政教育目标可以推动大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激发大学生内在潜能,寻求更好的发展道路。

2.实现价值。人生价值观提出,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思政教育工作中,需引导大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发展价值、行为价值。走上工作岗位是专业生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行业正处于改革发展时期,这为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许多平台。

3.整合策略。根据大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促进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如教师定期与大学生展开交流活动,掌握学生个人思想的变化动态,通过采取针对性地教育指导其行为举止;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遇到各种难题时的应对能力。

三、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现途径

1.改变观念,树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让学生围着教师转。但是,实践证明这种观念和做法已经过时。主体性教育思想应该是发展学生作为自主的、能动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强按牛头硬灌输的做法,要根据实际制造情景,让学生自我思索、自我判断、自我总结。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总结他们创造的经验。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改变观念,转变思想和工作方式,以新的面貌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2.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将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参与者。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肯定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核心是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为学生发挥潜能创造条件和提供舞台。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主要实行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教育和提供服务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的思想要求和现实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进行双向认知,要民主平等地进行交流,通过环境的感染以及切实解决实际困难等方法,唤醒、激活与弘扬大学生个体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使他们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对自己对社会富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体。

4.利用社会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或自身特长在课余时间有组织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和社会服务的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具有立体、生动、形象等特点,是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社会实践中,学校要从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建立健全配套机制和提高社会资源整合力度三方面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机会、舞台和方向,突出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其时效性。

5.强化学生科技才能的培养。注重科学技术水平的培养是激发大学生创造意识的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好的平台。从制度上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健全制度保障体系。教师要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形式,指导教师要带动学生创新科技队伍,重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通过科技活动,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全面带动大学生个人政治意识的提升。

时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平台,也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会,应借助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努力实现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敖敖.我们怎样培养面向二十世纪的人才[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篇3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中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是指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是指高校学生在其日常学习、生活及课外活动中突然发生的,有可能对大学生自身造成人身伤亡、对学校正常教学、管理与生活秩序造成影响、对校内安定造成一定冲击、对学校形象和声誉带来负面影响的事件。

近年来,大学生各种危机事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个人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与重视。危机个案看起来是偶然发生的,但是偶然的背后有必然的规律。了解危机个案的发生规律,提高高校的心理危机应对能力,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在大学生危机事件的预防管理中,辅导员的作用不容小视。但同时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辅导员的作用,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辅导员也有一些错误的角色定位。

二、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的成因以及表现形式

1.基于大学生青春期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校园环境、社会机制的各种因素,笔者认为大学生危机事件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性格与心理状态都尚未定型。大学生正是站在人生成长的十字路口,其中深刻感受到经济、学习、就业、情感等压力,这些压力给部分大学生带来思想困惑和情感压迫,而其中他们自身对待这些人、事、物的态度与结果更是决定他们未来人生。这种很容易摇摆不定的性格与心理状态是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刺激的,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引导,使其化解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就会发生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

(2)在当今一些高校,对于学生德育工作不够重视。教育质量好对于高校而言绝对不止是教学质量好这么简单,更多的应该是重视学生的德育与人格培养,让他们在有限且宝贵的时间里得到最充分的锻炼。

2.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的表现形式

(1)危害自身安全。大学是半个社会,是学生走上社会的最后的过渡场所,大学生面对学业、生存、就业、恋爱、社交等问题时突然感到压力增多增大,有些同学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或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式时,容易引发危害自身安全的事件,如自杀、自残。尤其是每年四五月份是确定大学生职业走向的时期,又是彻底与学习生涯绝别时刻,稍遇挫折大学生就会焦躁不安,易发生危害自身安全事件。

(2)危及他人安全。大学生年轻气盛,易冲动,“讲义气”,常是为了生活琐事而大打出手。同时,大学校园管理松散,也是造成校园犯罪案件频发的原因之一。据统计,大学生打架事件占到学生违纪事件的50%。值得重视的是,大学生打架具有群体性、偶发性和多发性,特别是打群架,卷入人数多,易发展为恶性事件。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的角色定位

1.“事件发现者”的角色

辅导员不能再把自己局限于事后“救火”的“消防员”角色,而是要转变管理观念,变“事后救火式管理”为“事前主动式管理”。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危机事件的预测就至关重要。

辅导员对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的预测要要注意几点。包括:一是了解学生,掌握信息。二是了解政策,评估影响。三是加强教育、增进沟通

2.“事件处理过程参与者”角色 各高校目前形成的危机快速反应机制中,大同小异,从学生、辅导员到院系、部门、学校,只有辅导员是危机处理过程中的全过程参与者。危机事件往往涉及人身伤害甚至生命,因此在处理过程中,辅导员必须具有高度责任心。除了责任心,辅导员在处理危机事件中还要有细心和耐心。危机事件的发生、干预和处理过程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处理的事情比较棘手,因此要求辅导员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

3.“善后抚慰教育者”角色

危机事件通常会给当事人和周围人群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重回正常状态也需要一段恢复期。大学生危机事件后,辅导员不能简单的给出处理结果后就撒手不管。这期间辅导员一方面要多关心涉及到的学生,帮助他们恢复常态。并动员其他同学一起帮助当事人抚平创伤,重新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另一方面,辅导员也要分析总结,强化危机意识。同时,辅导员及时做好警示教育避免再出现类似事件。

4.在危机事件中几种错误的角色定位

(1)不要担当“庇护者”

辅导员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容易在工作过程中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往往因此容易处理事件拿捏不好分寸,犯过度保护的错误。

(2)不要代替“专业人员”

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有别于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充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至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主要是心理、法律等,为的是把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更好的开展工作。而不是要代替专业的心理教师、警察、律师等专职人员的工作。

(3)不要把自己作为"局外者"的角色

部分辅导员面对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处理完之后,会产生事件发生是不可预期的,与自身无关的心理。进而淡化事件结果,不做后续工作,不进行总结等。

高校危机事件不可避免,关键是我们要足够重视,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队伍。加强高校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保证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

参考文献:

篇4

一、关于知识管理现状的研究分析

1.知识管理国外现状分析

在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企业首次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国经济在战争中都受到了创伤。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当时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学生成为主要劳动力,这些人不同于以往的工人,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在工作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知识管理”第一次被正式提出。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知识管理理论开始在企业中发展形成。第二,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知识管理第一次被引入教育事业始于英国剑桥大学学者,这名学者发表过两篇文章:《创造知识的学校》和《教师和医师的专业知识之生产、媒传及应用:一项比较分析》,这两篇文章目前被认为是最早将知识管理理论引入教育领域的文章。同时这两篇文章的问世,也带领着当时的教育界学者开始重视教育中的知识管理,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2.知识管理国内现状分析

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逐渐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全世界每天以千万亿字节的速度在增加数据总量,知识的呈现状态也越发丰富,人们将每天直接面对数量庞杂的数据,知识管理对于个人而言变得十分重要。我国国内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较晚,目前针对知识管理的论文并不多,主要是从教育、知识获取和知识技术管理这三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的,缺少实际的案例,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也较少。

二、目前大学生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未建立起关于知识管理的理念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并不会接触到有关知识管理的相关内容,也没有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虽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大学生会进行相应的知识管理,但这种知识管理多数毫无章法,作用并不明显,对于大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帮助甚微。

2.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并没有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总结

在每年的寒暑假利用假期到企业里实习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这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十分有利。而在实习过程中他们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观摩学习获取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在实习过程中却少有人会将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犯过的错误记录下来进行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在获取技能或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只是机械地听从他人的意见而没有进行自己的思考。

3.忽略隐性知识的积累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主要是以显性知识教育为主,大部分学生十分注重显性知识的积累存储,却忽视了对隐性知识的反思总结。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大量的隐性知识和少量的显性知识,如果学生可以很好地管理利用这些隐性知识,对于其今后在职业道路上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三、提高大学生知识管理能力的对策

1.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多途径知识交流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知识交流获取平台。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并将知识存储于个人电脑。基于目前科技的智能化,本文提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大学生知识交流平台。大学图书馆作为一个主要的知识交流平台,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情况建立网络图书馆、学习信息共享论坛等,减少大学生用于寻找资料的时间。

2.教学过程中构建学科知识系统结构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管理能力,在面对学生时不仅仅是照本宣科,而是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隐性知识。

3.加强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因而加强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

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就目前来看,我国针对大学生知识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管理,大学生知识管理与企业员工的知识管理有何异同,大学内进行知识管理主要需要哪几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哪些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各位专家学者进行探索研究。

四、总结

知识管理能力已逐渐成为社会上一项较为重要的能力,但就目前而言,在校大学生并没有具备此项能力,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于知识管理的认识。我们要充分认识目前大学生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准切入点共同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盛小平.知识管理:原理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我国现代教育逐步发展,社会人才培养不仅要增强高校人才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做好自身发展定位,为现代大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引导。

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规划现状

我国实施教育全面性改革后,大学教育也取得了新的发展,现代高校教育基础实施更加完善,大学生的学习趋向也逐步增多,为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外部环境,但从我国现代大学生的生活规划来看,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充分应用大学四年时光,逐步充实自己,使自身能力得到更大水平的提升;较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大学生活的规划,大学生活索然无味,浑浑噩噩,大学毕业前处于茫然阶段,对未来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不仅浪费的大把的青春,同时也使自己生活一塌糊涂[1]。现代大学生的生活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其一,大学生的生活规划理论与实际相互脱离,部分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但在实际实施中,实际实施与大学生的规划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出现大学规划目标仅仅是“口头协议”[2],缺乏实践性;其二,学生对自身大学生活的规划脱离实际,使大学规划目标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导向性较低,学生在实践中无法最低目标,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生活规划失去实际存在的价值;其三,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对大学生活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生活规划目标,使学生的大生活规划性低,甚至没有,使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处于迷茫状态。

二、做好大学生活规划

为了改善现代大学生活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大学生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度做好大学生活规划进行分析。

(一)做好思想引导

大学生的大学规划,是实现大学生个人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途径,为了能对大学生的生活规划进行引导,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规划的思想引导,例如:通过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好大学生的生活规划,为未来发奠定基础。例如:某高校教师为了达到对大学生大学规划的教育引导,在大学生活开始,在班级中召开“我的大学生活规划”班会[3],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规划,树立个人发展目标,实现对大学生生活规划的思想引导;另一方面,家长也应当适度的为大学生提供自我独立的学习空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家长要培养学生对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例如:可以为大学生制定学期目标,最发挥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前提下,辅助大学生进行大学生的生活规划,提升大学生生活的意义。

(二)大学生活规划切合实际

大学生组做好生活规划,应当结合自身l展实际,保障大学生生活目标制定切合实际,例如:我们可以依据自身能力,将大学生活的目标分为学习目标、生活目标以及未来就业目标。学习目标的设定可以是某一专业课程学习分数,某一项计算机技能的学习,英语四级等目标,依据自身学习能力,建立起有效的实施计划;生活目标的确定,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进行生活目标设定中,可以实施个人理财管理,社会实践等形式,做好个人生活的合理规划。不论哪一种大学生活规划[4],都要结合大学生实际,避免大学生活规划与实际相脱离,同时也要具有合理有序的开展方法,我们为了保障大学生活规划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可以采取生活规划的阶段性发展,建立不同阶段的实施目标,保障大学生活规划能够循序渐进的开展,培养大学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大学生活规划具有长远性

大学生活规划的实现,要具有长远性特点。我国大学生生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基础,做好大学生活规划,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实现社会大学生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对接。例如:某大学生为了实现未来出国留学的发展目标,将将大学生活规划每一个学期的学习目标规定达到英语学习的某一标准,同时能够做好大学生活规划中的社会实习,为自身大学生活规划制定了完善的实施计划,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实现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同时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激发现代人才潜在发展动力的有效途径。

三、结论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社会未来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结合当代大学生生活规划中的存在的不足,探索正确大学生生活规划的途径,为促进大学生能够向着有意义的生活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步科.浅议大学生如何规划大学生活[J].科技信息,2011(23):569+561.

篇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以培养从事教育相关职业的人才为己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工作行为及形象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和职业态度教育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师有必要对课堂中教学心理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索。

1常见的教学心理及原理

1.1教学心理的基本原理

对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心理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影响,是以教育为目标,进行心理过程对个体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方向之一。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教学心理研究的结论也不一致,但是,教学心理的形成和作用结果以心理学原理为基础,这是所有教学心理研究的普遍原理。

1.2教学心理研究的结果

教学心理研究的结果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心理对课堂的影响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心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方法和结果等。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对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教学心理,不仅是日常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

2教学心理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应用

2.1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善于发现自己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充分展示自我,使他们发挥自身潜力,树立起自信心,这是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学习态度将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影响学生对某一科目的根本认知,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学生学习态度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了使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态度,笔者注意对学生进行基本心理特征分组,区分哪些原本自信心不强的学生以及那些原本非常自负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选择较为简单的问题,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流派分支以及代表人物等,更让自信心不强的学生进行回答,一旦他们回答正确,就给予积极的褒扬、奖励,这是培养学生们自信心,降低学习焦虑的有效手段;而对于自负的学生,则选择较难的、答案不明确、争议较大的问题请其作答,这些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的答案不全面,也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被其他学生“问倒”,又因此引出更多的思考,这就形成了讨论式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在课下,教师应注意与学生多交流、勤沟通,经常介绍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有益的学习经验,结合学生们的不同性格特点、思维习惯、行为倾向,给予积极指导帮助。

2.2利用心理效应进行课堂控制

高职学生虽然已经能够主动控制他们在课堂上的行为,但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因为原本的不良学习习惯或者对学习完全没有主动性,产生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控制,以维持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一些心理效应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课堂,还能够对学生个人发展起到深远影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这样一名学生,他不能充分融入到集体学习当中,也不能主动遵守课堂纪律,但是,他能够积极主动帮助同学和教师准备教学用具。针对该生的这一行为,笔者进行了点名表扬,夸奖他:责任心强,让老师刮目相看,并表示对他的期望:你一定也能够在其他方面做得很好的。自这次点名表扬之后,笔者常常注意留心这名学生的行为,并时时对他进行鼓励,表达“老师相信你会对自己负责、相信你能行”这样的期望,结果是,这名学生不仅在上课的过程中能遵守课堂纪律,而且和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好,甚至开始主动进行课堂发言。

2.3按照学生发展需要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对一门科目的爱好程度,在学习过程中的精力投入程度以及学习方法的主动应用程度,都与学习的内容是否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关。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学生自然会主动、用心;反之则是无用的,学生会因为投入精力而厌烦。为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习需要的满足,我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式。首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整理出不同科目、不同学段教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能力范围,将其汇总成表格发给学生,请学生自行选择学习目标。这份表格不仅使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匹配,还使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中某项职业能力发展要求形成了更明确的认知;通过学生学习目标的选择以及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教学目标与学习能力分层,并按照每个层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实施不同的教学。这样一来,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学生的学习结果发展也更加明确。

3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心理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还能使课堂控制对学生个人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而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更容易得到满足。充分应用教学心理是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的有效途径,值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进行进一步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13-02

在校学生的发展状况牵动着每个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高校的神经,而面对学生生源质量的变化,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表现出不知所措与无奈。经济迅速发展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集中精力于自己的学业,而容易被其他诱惑所吸引。尤其是在普通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是每年几十万乃至近百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但仍有很多企业声称难以招到优秀的员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在就业中其从事的职业与自身的兴趣匹配度比较差,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低,超过半数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并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在校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不明确,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二是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即使努力发展,也不知道自己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毕业生在就业中主要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一方面说明大学的培养、评价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自我和环境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偏差。因此从校内外的情况上看,归根结底都是职业成熟度低的原因,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切入点。

一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

本研究是从某一院校的视角出发,利用北京大学张智勇等师生(2006)研究修订的韩国版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同时结合关于学生背景和在校发展情况的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对比不同学生在校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找到学生在校发展因素中的职业成熟度预测因子,建立“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院校影响模型”,为学校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效果提供依据。

本研究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城市学院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问卷1877份,回收率为93.85%。经过对无效问卷的筛查,查出无效问卷32份,剩余有效问卷1845份,有效率为98.3%。在调查对象中,男生625名,占33.9%;女生1220名,占66.1%。

1.相关分析

本研究首先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了四类因素与职业成熟度得分存在显著相关(皮尔森相关系数呈现显著相关)。第一类属于个体特征,主要包括高考的成绩、家长的期望、家庭社会关系状况、了解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的特长、了解自己所具备的技能、专业兴趣度,主要是学生个体的背景和自我认知情况。第二类因素是学习努力,主要包括努力程度、出勤情况、上课位置、班级排名、学生活动喜欢程度等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状态。第三类因素是应用能力,包括参加职业实践活动所带来的工作收获、商务经验、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自信心上的变化。第四类因素是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包括对职业生涯规划有用程度认识、希望与班主任或职业导师交流职业问题、在校能提升职业能力的发展机会状况、希望学校给予更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希望获得职业指导的愿望。由以上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个体特征、学习努力、应用能力和规划意识四个方面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2.因子分析

为了探索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影响因素的结构,需要把上述众多的观测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潜在变量,因此对上述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了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正交旋转,选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七个因子。KMO检验测度为0.813,表明抽样充足度可以接受。因子分析抽出的七个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应用能力、家庭背景、学习基础、职业认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在4.983%~12.070%之间,对总方差的解释率为56.116%。

3.回归分析

因子分析将相关因素进行了聚类合并,在这基础上就能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各影响因子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七个因子的得分,然后将职业成熟度作为因变量,七个因子的得分作为自变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职业成熟度的七个因子中,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应用能力这四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贡献是显著的。在对模型进行的F检验结果表明,F值为44.220,对应的概率值P为0.000(

数据分析的结果帮助我们从众多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相关的因素中,找出了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和应用能力这四个具有预测作用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模型。这四个关键因素的明确,为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明确了目标,为建立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促进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讨论

1.学生个人的规划意识

学生个人的规划意识代表着一个人对自己未来的关注计划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职业规划意识强,经常思考自己在每个阶段应做些什么事,应为职业发展做些什么准备,这样的人其职业成熟度的水平比较高。这一点对于高校的启发在于,大学生的规划意识是关系到其职业成熟度的第一位因素,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在广泛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还可通过增加辅导人员的指导、组织相关的比赛或学生活动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规划意识,并且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不断形成刺激,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加深和固化。对于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增强,是为了让学生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观念上的准备。

2.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

一个人对自我认识水平的高低,是人发展的重要的心理基础。如果一个人能比较清楚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特长与不足和已具备的技能和欠缺的技能等,就容易在职业发展中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结合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因此其职业成熟度水平也会比较高。纵观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已包括自我认知的部分,可以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心理量表测试和学生对其他人的访谈,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了解自己。有教育专家认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因此,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中,要给予自我认知部分更多的重视,通过丰富的教育形式,让学生深入认识自己,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学习努力

学习努力,主要代表学生参与学校学习活动的努力程度,也就是学生对待本职任务的态度。按照学生发展理论的相关观点,学生投入学校各项学习和活动的精力越多,收获则越大。学生参与学校的学习和活动比较积极,说明其能认识到学校教育对自身成长的意义,主动投入到各种学习和锻炼之中,因此这样的学生其职业成熟度水平也就较高。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努力提高学生参与学校各种教育环节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动员,让学生认识到学校教育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并且努力创建踏实严谨的学风和健康向上的校风,带动更多的学生努力进步。这一切努力都将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4.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商务经验、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自信心等方面内容,属于学生不管在什么类型的工作岗位上都需要的一般性职业能力。这些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能胜任学习和活动中的各项任务,其职业成熟度的水平也较高。由此看出,高校的教育中应更加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尽管很多高校都在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但目前的情况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占主流,老师们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责任感与实际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高校将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改革目的深入到老师心中,加大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通过专业学习、实习实训、第二课堂教育等多方面的手段,努力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 总结

本文通过在某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的实证研究,找出了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模型”。这个模型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个体明确提升职业成熟度的路径,通过个人有意识地提高职业规划意识、自我认知水平,努力学习,积极提高应用能力,来提升自身的职业成熟度,最终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功。另一方面,模型的建立对于高校来说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出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和应用能力四个方面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紧密关系,明确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高校如果能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注重提升学生这四个方面的水平,将会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提升,最终将对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篇8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日增多,如何在毕业以后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不仅成为学生和家长的目标,也是每个高校的工作重点和难点。要促进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和择业,就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什么是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定义有很多种。英国就业能力研究专家 Lee Harvey 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的潜能, 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才能完成择业就业的过程, 我们对就业能力的探讨, 归根到底是对大学毕业生能力进行的思考, 这种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应是各种能力的综合, 是具有多种功能、 多个层次的综合体。王吉田在《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与促进》一文中将就业能力分为8种能力即开拓创新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当前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1.职业生涯规划不及时、不适当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测定、 分析、 总结,对自己的兴趣、 价值观、 能力、 性格、 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目前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和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度不够,很多也并没有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更没有用来指导实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知自我,完成就业的心理准备,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应从大学生步入大学就开始,高校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学生要真正的予以实施。

2.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

首先,进入大学以后,一部分学生放松了自己对学习的要求,抱着六十分就过的态度,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的时间只是集中于期末考试一段时间,专业知识的掌握较差。其次,还有一部分学生保持了中学时候的学习态度,将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和考证,专业知识学习很好,可是因为很少参加学校或者学院组织的各类活动,在语言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欠缺,而招聘单位往往很重视这方面的能力。另外,由于学生较少有去公司或者工厂实习和锻炼的机会,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能力也有欠缺。综合这些方面因素,学生的综合素质令用人单位不满意。

3.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不符合实际形势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如要高工资、高收入,工作地点要在大城市,这种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称的。比如,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要求月薪上万提供住房,这显然是一种不理性的选择,这种思想也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市场可以提供给学生们报酬优厚、工作地点好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 而有能力且能够抓住机会的毕竟是少数人。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教育部提出, “从 2008 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学校应该从学生进入大学就开始分阶段、 分重点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高校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最核心的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要做到:首先,要提高大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素养,其次,要提高大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再次,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拓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要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部分学生由于心理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差,在求职遇到挫折的过程中心理压力过大,如果不及时排解,就会引发许多与大学生择业相关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与未来的自我发展,而且干扰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应多方式多渠道帮助相关毕业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3.联系市场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历史的惯性等原因,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学科设置和培养模式仍然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育与市场经济的需求相去甚远,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遇阻,这样就要求高校在必要时要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首先,高校可以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动态地调整和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其次,进行校企合作, 让学校成为企业人才的培训基地。最后, 实施“走出去”战略, 开创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社会、 高校和学生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学生自身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同时也要意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联合各方面力量,努力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洁:青年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 2007(3)

篇9

引言: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度日益增加。学生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突破自身障碍,激发出潜能,同时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与此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连接大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和人民建功立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但是,很多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为单薄,职业规划能力差,没有明确今后的目标,没有对今后从事的职业做出充足的准备,在职业价值取向上面存有一定的偏差;而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还存在不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足。因此,解决以上问题,是当前高等院校必须执行的战略措施。

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定义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过程。总体归纳起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自我剖析和环境分析为基础,同时,可分为几个阶段:自我定位;确定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根据,确定的目标,制定出职业生涯行动计划;通过积极实施行动计划。其中,自我剖析就是指,借助一些特定的测评工具,对他人交往中、自我感受的信息进行测评,对自身的人格特点、职业兴趣以及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倾向等,进行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环境分析,是在自我剖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住专业前景和社会需求进,充分的认识清楚环境中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以上的自我剖析和环境分析两点,便可以确定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最后,制定职业规划并落实实施行动计划,特别要注意的是,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给大学生的未来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反馈信息,因地适宜的对计划进行调整。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行动力

职业规划做得好坏与否,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在于计划书写的有多完美,文采多丰富,而真正决定职业生涯规划成效好坏的,是能否将思想付诸于行动,只有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才能体现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价值。所谓行动,包括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积极的进行探索,并且能够切实按照确立的目标进行实践。目前,普遍的问题是,的确有很多学生对职业规划理念是十分认同的,上课时能主动配合老师,认真听课,课后能积极的完成老师不知道任务,做出的职业规划书相当的完美,但是,只要有关实践、付诸行动的时候,便开始打退堂鼓,理论知识只能挺溜在纸面上,无法通过实际行动进行实践检验。

(二)主体意识模糊,依赖性强

规划师,是以学生清晰认识了解自己和职业环境为基础,作为学生进行适合自己职业规划的一种辅助存在的,同时,需要个人积极的投身参与到职业规划的制动中来。规划师,是不无法代替学生做出决定的。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对他人存有过分的依赖心理,对于有关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够自己做出抉择,总是存有侥幸心理,希望有人能替他做出最后的选择。但是,这些学生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个性,才是职业规划的最大特征。因此,职业规划的制定、未来职业不是规划师、父母或朋友能够替代选择的,必须有自己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客观的进行规划。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应充分利用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夏令营等各方面的资源,通过深入社会,对各种职业进行体验,客观的全面的认识外部环境。学校还可以还建立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让大学生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职业实践活动,借此,来达未出校门便有在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的机会。大学生通过具体实践累积一定的经验,大大缩短了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使自己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才能及时的进行调整和补充,对自己职业的未来有个合理规划,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强化主体意识教育

必须要明确职业规划以大学生为主体。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或职业生涯中心在大学生进行规划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的过程中,仅仅是以提供方法、思路、工具、课程的形式存在,保证大学生是主体才是根本。因此,必须重视树立大学生主体意识,职业规划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由大学生自己做最终的抉择。

结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此看出,提高大学生事业生涯规划教育高度重视度是势在必行的,必须把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落实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以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一个人若看不到未来,就把握不了现在”同理,如果一个人握不了现在,也就无法看到未来。因此,高校务必要抓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对未来发展与自身的价值有充分的了解,只有明确住职业前景,树立较强的职业规划意识,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篇10

二、构建人性化教学管理体制的意义

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与优化始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下,社会中的价值和利益向着多元化发展,我们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创新思想以及自主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对高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学生能够个性发展、勇于创新。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把重心放置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把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这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意义。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高科技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基础。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以市场经济时代需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旨在使大学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和提升。因此,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体现人性化特点对推动市场经济和学生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日趋优化和完善。素质教育以培育人为终极目标,重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培养,是对人类本体生命需求的回应。由此看来,人性化大学教学管理的目标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发展学生。因此,构建人性化教学管理体制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人性化特点的体现

(一)以人本管理为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之一。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人性化特点重点就体现在尊重和满足学生需求。高校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营造了小型的社会环境,应该尊重和满足学生生理、安全、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吃、穿、住、行等几大要素。大学实施人性化的教学管理体制就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大学应该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在政府资金以及政策的支持下,建立完善的救助体系,扩大勤工助学的辐射范围,给予全体学生人性化的关怀和帮扶。满足大学生的安全需求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主要应该体现在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顺利就业两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择业就业教育,帮助他们舒缓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培养他们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择业观,使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成功就业。而满足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则需要高校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进彼此间的交流,构建和谐校园。

(二)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

民主平等是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人性化特点的核心体现。在大学教学环境中,民主平等应该包括三层要义:一是,办学民主。高校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治与控制的关系。从我国的教育发展历程来看,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学校自治或政府控制极端化现象,阻碍了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发挥。目前,高校正处在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期,为了体现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人性化特征,其与政府之间应该建立平衡、和谐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的教育功能与价值,赋予高等教育更多的活力,塑造大学自由、民主的氛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二是,教育均等。在社会主义光辉的照耀下,每个人都应获得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长远地看,大学应该创新入学管理体制,实现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在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尽量消除地区经济限制,提供给学生均等的入学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并付诸于实践;三是,师生平等。大学教学管理体制民主平等是建立在师生互尊互重、相互理解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保障教育地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需要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为本,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

(三)以个性发展为最终目标

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独立个体,每个人都应该勇于彰显个性,养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个性发展是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人性化特点的关键体现。现代高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学生完成向社会人的转换,更是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这是市场经济以及创新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人性化体现个性发展目标,需要从学校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其中高校个性发展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而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个性发展的终极目标,两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高校要想实现个性发展,应该凸显自身的文化特征和办学特色,不断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明确自身定位,凝练指导思想和办学环境,努力走特色精品化发展道路。而学生个性发展是在学校的帮助下完成的。古往今来,我国一直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很好的印证,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成长。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就需要跳出应试教育管理机制的框架,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管理,培养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自立意识,创新学生教育途径,形成多元化的人才成长格局。

(四)以科学评价为保障基石

科学评价是大学人性化管理体制的保障基石。我们需要以科学的评价标准判定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人性化与否。广义上讲,科学评价制度也是大学人性化教学管理体制中的一部分。首先,高校要明确科学评价主体。大学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评价主体主要包括管理者、教师及学生等校内成员,但是由于高校教育始终处在社会环境中,因此教学评价主体还应该包括一些社会组织。人性化的大学教学评价管理体制就是要建立高校双向开放的内部评级体系和外部评价环境,其中内部评价主要由校内教学和管理主体负责,而外部评价则由社会中教育领域的社会组织承担。其次,科学的评价制度应该具备一定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全面的大学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涵盖教学管理目标、内容、途径、效果等,有机地把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方式或途径对他们做出正确的评价,客观地认知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与教师参与管理的热情,真正实现他们的主体价值。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评价时要坚持秉承公平、公正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管理对象,尊重他们的人格和隐私,对存在问题的群体进行说服式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