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规范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6: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行为规范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行为规范教育

篇1

主持人:班主任

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以“八不”行为规范为主题的教育;讲述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并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搜集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班主任讲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强调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近年来,我省加大文明城市创建力度,实施城市公民素质提升工程,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但是,行人闯红灯、开车违规、随地乱扔垃圾、用餐浪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言谈举止粗俗、不遵守文明旅游规定、传播网络低俗文化、经济生活不诚实守信等不文明行为还时有发生,影响福建形象。通过推行“八不”行为规范、做文明公民活动,进一步推广厦门、福州等文明城市创建的经验做法,推动各地从细节抓起,从小事抓起,培养行为之范、展现细节之美、弘扬文明之风,引导公民自觉克服和抵制不文明行为,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弘扬新福建文明风尚。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二、介绍 “八不”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

“八不”行为规范包括安全出行不违规、垃圾分类不落地、节俭用餐不浪费、红白喜事不奢办、言谈举止不粗俗、文明上网不低俗、旅游观光不任性、经济生活不失信八个方面。

1. 安全出行不违规。要深化文明交通行动,提倡文明出行。行人和车辆各行其道,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行人过马路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不闯红灯、等候时不越线挤占机动车道、不违规横穿马路、不翻越交通护栏、不踩踏路边绿化带。驾驶员行车时做到按道行驶、排队等候“不加塞”、不违规变道、不争道抢行、斑马线礼让、不随意鸣笛、不车窗抛物、不随意开启远光灯、不占用应急车道。

2. 垃圾分类不落地。要深化家园清洁行动,提倡文明行为从我做起。自觉做到不乱倒垃圾,不乱扔杂物,不高空抛物,积极参与道路、社区、楼道等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整治,做好垃圾分类。贯彻落实商家“门前三包”责任制,全面清除陈年垃圾,严禁乱泼污水、乱排油烟、乱堆乱放,活动结束后自觉带走垃圾,提高市民的卫生意识。旅游团队主动向游客分发垃圾袋,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公园、景区设立适当数量的“垃圾不落地”标识牌,并做好文明旅游引导激励和监管惩戒工作。

3. 节俭用餐不浪费。要深化节约节能行动,提倡市民节俭用餐、安全用餐、卫生用餐、文明用餐。在宾馆、大中型酒店、小餐馆等餐饮服务店推行“文明用餐、节俭惜福”“倡导节约、不剩饭菜”“合理点餐、抵制浪费”的消费理念,在每张餐桌上放置节约用餐提示牌。餐饮店不提供过期食品、主动提示适当点餐用餐、提供公筷、免费提供环保打包盒等服务。通过多渠道宣传让群众认识到暴饮暴食对身体的危害,树立合理饮食观念,真正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4. 红白喜事不奢办。要深化移风易俗行动,提倡树立崇尚节俭的文明新风。应用多种宣传渠道宣扬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号召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提倡组织开展集体婚礼。通过宣传在群众中树立新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努力形成移风易俗反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浓厚氛围。

5. 言谈举止不粗俗。要深化遵德守礼行动,提倡行为举止文明谦让。自觉做到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不恶语相向,不无理取闹,远离不文明行为。推进邻里和睦,社区和谐,大力推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每个人从我做起,将文明礼貌用语和良好行为举止感染到身边的人,传播到社区,带到公共场所,贯穿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讲文明、讲公德的良好氛围。

6. 文明上网不低俗。要深化净化网络环境行动,提倡传播格调高雅的先进文

化,反对低级媚俗,弘扬社会正气。做到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不传信谣言,不随意跟帖;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不沉溺虚拟空间。

7. 旅游观光不任性。要深化文明旅游行动,提倡自觉遵守文明旅游规范。在旅游活动中注意文明形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禁烟场所吸烟,排队遵守秩序,不在公众场所高声喧哗,尊重各地风俗习惯,保护文物古迹,不在文物古迹上涂刻。在出国(境)旅游中不损害国家形象。

8. 经济生活不失信。要深化诚实守信行动,提倡诚信为本。人人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意识,认真守约履约,不坑蒙拐骗,不欠债不还。严厉打击商业欺诈、合同违法、制假售假、虚假广告、偷逃骗税、学术不端等不良现象和失信行为,加大对环保领域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的联合惩戒力度,重点整治失信被执行人,大力推广诚信商店、诚信一条街、诚信驿站,营造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联系实际,反思践行

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袋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楼梯,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

(1)同学们自己静下心来想想,你们的行为习惯是否良好了呢?

(2)小组讨论交流:班级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

(3)全班集体交流(出示不良行为习惯照片)

四、倡议书:

篇2

为了使行为规范教育出成果见实效,我校将行为规范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努力寻找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途径。伏东地处江浙交界宜兴境内,以兰山而闻名,兰山多产兰,故称兰山。我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掘文化资源,建设校园文化,我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兰山文化为基础的兰文化,校园精神则是从兰身上提炼而来的“清雅似兰稳健如山至纯至正、自信自强”。我校的校园文化精神与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相得益彰,兰花,清纯高雅,立德修身,行正有节,合群相处,引申到学校教育中既倡导学生做一个文明的人,高雅的人,如君子一般的人。基于此,我校以校园文化精神的培育作为推进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争创行为规范先进学校的有效载体,同时以行为规范教育来实现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以兰言志以兰正气以兰雅行、以兰怡情”,培育“至纯至正、自信自强”的人格操守。

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分别召开了班主任会议,全体学生的动员大会。具体布置活动的方案、步骤及内容。学校集中开展以“咏兰品兰、雅言正行”为主题的活动。

二、形式多样、落实到位。

1、一周一重点强化行为规范教育。

本学期来,我校以教育局下发的《XX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则(试行稿)》为重点教育内容结合兰花的精神品质,每周确立一个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重点,强化训练。

2、开展“咏兰品兰、雅言正行”大讨论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学习讨论活动,自主查找陋习,引导优秀学生以身作则,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挥表率作用,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告别不良行为。

3、举办“咏兰品兰、雅言正行”宣誓、签名仪式。

开展兰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和各种交流观摩活动,健全校园文明监督岗、评选校园兰苑之星、文明学生。课前、国旗下讲话、大型活动全体师生大声吟诵校园精神“清雅似兰稳健如山至纯至正自信自强”;初一地方课以兰文化为主题,通过知兰、品兰、学兰,汲取兰之精神培养高尚情操。

我校以形式多样,为学生喜闻乐见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使行为规范教育成为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

三、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制定方案,宣传动员,层层落实,认真做好布置工作,明确职责任务。本阶段,重点围绕宣传教育,坚决防止宣传教育空泛化、形式化。首先各班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其次是各班出一期以“咏兰品兰雅言正行”为主题的墙报;最后各班开展“不良行为”讨论会。

篇3

一、热烈宣传,明理激情

思想决定行动,学校特色建设必须把握使命并动员群体为使命而奋斗,使命的形成和群体对使命的理解、认同是关键。作为校长,笔者带领全体教师共同分析学校现状,采用多种方式明理激情,如邀请专家指导引领,组织教师培训、群体讨论,激励个人学习思考等,最终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校本实践达成共识:“规”是“法”的基础,从丰厚的法制教育内涵入手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操作变量,获得更好的育人效果。养成教育教什么?就是从学校的基础和特色出发,以“微笑天使、环保卫士、书韵少年、英姿少年”四大行为规范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怎么教?就是把习惯培养的五步变成可操作、儿童化的教育活动。

岩小组织开展奖章设计、展示、评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奖章的设计、创作、欣赏、评选中对四大行为规范的内涵要求获得初步的理解。全校三至六年级学生参与了奖章设计活动,共收作品200多件,不仅有单枚设计的作品,而且有成套设计的作品。学校先组织了作品展,全校师生代表初选出20个优秀设计作品;然后各班召开评选会,从中选出4个最佳作品;最后全校召开评选会,各班代表投票选出全校公认的4个最佳作品,作为养成教育课程“遵规守法——阳光争章”活动的奖章图案。

学校隆重召开了“遵规守法——阳光争章”启动仪式,用文艺表演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微笑天使”“书韵少年”“环保卫士”“英姿少年”四大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向全体同学发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争当阳光好少年”的倡议。教师通过组织相关班队活动,将自己学习、思考、认同的学校课程目标的内容传达至学生。

二、充分的课程教学准备,规范统一

特色建设需要最聪明、最有创造性的群体成员团结在领导者周围。岩小采用了“内核牵动+团队发展”的策略,调动教师群体资源。学校成立了由德育部门管理人员和年级组长组成的“四大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课程工作智囊团”,开发课程资源,策划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学校提供相关支持,将大家的思考成果整合成可供全校实施的课程资源,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统一规范和系列化。

为给课程的有效实施作好准备,智囊团成员编制了文本、音像材料。“四大行为规范”课时教材由“行规要求”“名人遵规故事”“行规童谣”等板块组成,行为规范要求被编成简洁、上口的童谣,印成手册,发给学生背诵学习。智囊团还拍摄了《四大行为规范图解、表现要求》的教学光盘,使行为规范要求具体、明确、直观、生动。

学校印制了铜、银、金质奖章,对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的不同水平,给予持续、及时的评价,达到激励作用。学校还结合奖章设计,创作出“模范遵守行为规范”的卡通形象——“岩小娃”,形成激励、引导学生的课程形象符号,让教育生动有趣、富有儿童气息。

三、进行多渠道的课程实施与目标激励

特色建设归根结底需要体现在行动引领上,如何组织科学的过程性的课程实施,是检验领导者课程领导力的重要因素。岩小通过建立梯级争章、评章机制,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得到持续性落实。学校赋予常规工作特色内涵,以常规工作支撑、落实特色建设,以教育活动为突破口,追求课程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课程实施初期,班主任和辅导员教师利用班队课,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编写的课程教材和教学光盘进行学习,让学生了解行为规范要求,产生达标愿望。学校在“国旗下讲话”时间开设“四大行为规范”课程小讲堂,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指导学生课程学习和达标的方法,直观感受达标的标准,体验达标的成功感和幸福感。

班级每月组织一次评章活动,依据学生行为规范达标情况,分别评出铜、银、金质奖章,激励学生持续达标。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阳光少年”“形象代言人”的评选,举行隆重的颁章活动,激励学生达标。此外,学校利用板报、光荣榜、《岩小新报》表彰获章同学,发动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评章活动。

篇4

2.对良好行为的引导和训练。现阶段我所接触的是初一的新生,他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需要时间去适应,这段时间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锲机,必须认真对照《规范》条文对学生加以引导。班主任老师要教育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规范自己的行为,虽然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必须要这样做。执行规范要求并不是“吃亏”的事,也不是个人行动的“不自由”。遵守行为规范,不仅有利于集体,而且有利于在社会生活中与大家协调相处,只有行为的“规范”,才符合群体与社会生活的利益和要求。使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变有约束感为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班主任老师也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在反复要求中增强学生的意志,在褒贬的评价中促进学生自觉履行行为规范。例如:可以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恒心、毅力、自我约束力。在这里,我利用校运动会的机会,组织了几位平时经常迟到、行为较散漫的学生成立后勤小组,要求他们在校运会期间按照赛程的时间,给本班的运动员按时送去食品和药物。这样不仅使他们与同学们的关系融洽了,而且增强了这些学生控制自我行为的意志力。因此,班主任老师在理论引导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创造“机会”给学生,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不断地去引导,不断地反复强化学生。

3.建立合理的评定制度。按照本班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公平的行为规范评定制度,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班规”、“操行评比”等方法来实施。这样不但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而且可以在学生当中树立起行为规范标兵,使学生学有榜样。另外,班主任老师要实事求是地按照制度对学生的操行进行评定,对做得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对做得差的方面指出努力方向,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

篇5

二调查行动

(一)问卷调查

首先,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我校的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学生的家长,包括农民,渔民,工人,机关工作人员。涉及面比较广,比较全面,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在人们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问题的看法。为此,我们制作了一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问题的调查表》。

*

调查显示,高中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他们接受社会信息的途径主要来自:老师、父母包括亲戚、街坊的谈论,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宣传。这些途径传递的信息较为引人注意的是消极的方向,给青少年形成了“好像我们的社会是特别特别的乱,只不过我们没有碰到而已”的印象,但是由于他们思想的日益的成熟,他们也做出自己的判断:社会“主流还是好的,只不过不良的现象还是会发生的”。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毕竟不完全成熟,因此他们对社会的种种现象陷于“有的时候相信,但有的时候特不信”的矛盾心态,包括对于媒体的一些正面报道,他们认为,社会对正义的报道经常过于理想化,使人不敢相信,一些先进的模范事迹与生活的现实相对比,使学生们产生了“觉得不太相信,不会有这样的人”、“跟现实生活一比较,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的困惑。

三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年积累下来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风气方面

在学生看来,当今的社会风气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不良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并且影响着青少年学生良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认为,当今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普遍状况是好的,多数认为校园的环境比较纯洁,有少部分学生会受社会上不良风气以及媒体传播的影响而沾染上不良习气。在被问及社会风气的看法时,访谈的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同学第一印象就是一些街痞的行为,比如有个学生说到:“街上那些男男女女吵架、打架,在我看来那些不良风气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所不应该具有的。”也有学生想到了一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一些行为,有同学比较相信大多数人会有善良和正义的举动,不相信会有欺诈、冷漠的行为,但是也有同学持有比较消极的观点,比如有学生说:“碰上车祸之类的事情,社会上的人大多数是袖手旁观的,善良的都是学生,多数学生还是好的,他们没有接触上的丑恶的现象,所以有时会让不法之徒钻空子。”

总之,学生的生活环境还是比较单纯,加之很多高中生都是住校的,学校封闭式的管理使得他们的社会信息量相对贫乏,思想因而较为单纯,认为社会大环境有很多消极现象的大多是接受了媒体报道的影响,认为社会大环境没什么消极现象的学生很少接受此类信息,他们对社会的印象更多是出于自己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2.学校里学生个人的品质方面

调查中反映较集中的是一些能反映道德品质的细节方面的思想和行为,比如少数学生的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好表现,这些在老师和学生的访谈中都有提及。比如有同学提到有女生在浴室中抢柜子、水龙头,且十分霸道,不顾他人方便的现象;有老师提到某学生把集体的报纸当作自己的,只顾自己方便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老师反映有的学生在集体里面有一些“虚伪”的做法,表现给老师看的行为;学生也讲到觉得有些学生为集体做事是好表现、做给老师看的。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形成这些消极品质的原因主要有来自家庭的、社会的、同样有来自学校的。

3.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面

由于调查的学校是*的B类,因此访谈的学生提到,“像我们这样学校的学生家长素质一般都还可以”。但同时有学生也讲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家长对子女的思想灌输,比如有学生说:“有的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灌输思想:人在社会上要学得坏,要学得精明,”。这些家长的教育可以说是对社会压力的一种反馈,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出于自保和保护孩子的心理,他们用一些消极的处世态度和方法来教育孩子,“什么事情都要为现为自己考虑,别管别人;什么事情对自己有利就去做,要是对自己没利的话,就不要去关心。”也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在社会中的遭遇,而形成了一些消极的心理:“对人还是要防一防的,虽然我爸爸还是觉得对人要好一点,我觉得还是不能太相信某些人。”

父母通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好”人,但很多具体的细节,尤其是在涉及到自身或者自己子女的利益的事情上,家长们往往会条件反射似的表现出自私的一面,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也使他们陷入困惑与误区。在思想道德方面,他们有是非判断的能力,但这通常是针对别人,而自己的行为往往就不能遵照这种是非标准。这也显示出当前高中生在道德方面知行脱节,这种脱节,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成人世界,尤其是他们的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

4.社会的影响方面

高中生中表现出一些消极的品质,他们自己把这些消极品质归结为社会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同意“世风日下”的结果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要较多一些。有的同学这样解释:以前“经济比较落后一点,人们想的不多,而且想的不是钱,而是填饱肚子,是劳动;而现在在我们想的是穿着啊,最主要是物质方面的,人们比较自私一点,心思也比较复杂了。”社会没有一种鼓励对社会行为的积极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使高中生们善良的天性得到正面的强化。在学生看来,社会上做好事的人很少能得到一个公平的回报,甚至有时候恰恰相反,做好事的反而得到了一个不好的结果。这种负面的强化,使高中生们产生了做好事是不是值得的困惑,有时候“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就不愿意帮助别人”。

此外,各种媒体对于好人好事要么仍然是“高”“大”“全”式的典型、英雄,要么是负面的令人心寒的报道,很少有贴近青少年、贴近他们心灵的生活化宣传,使他们产生了不真实的印象。另外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初中升不了高中的一些学生,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是对在校学生不良影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5.教师、学校方面

学生反映,教师更应该注重因人而异的人性思想交流,而少一些空洞、重复、老生常谈的教育。谈访中反映出,有的表现比较乖巧的、很少被老师找去谈话的学生非常渴望能与老师个别交流,而那些经常被老师找去谈话的学生却对那些断绝的重复的大道理听起来让人厌烦。

教师对表现积极同学的态度,以及对学生不愿做好事的原因的理解与学生自己的理解存在偏差,学生有着自己的评断标准,有时教师恰恰是误解了他们。该如何引导有着是非感、责任感、正义感的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品质,而不被消极的行为所掩饰,是教师的个人魅力以及思想工作需要更加完善之所在。有的教师只知道,现在的学生不关心集体,不愿意为集体做事,但他们不知道,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不是不知道应该做某些有利于集体的事情,而是没有一种正确的动机驱使他们去做;有的教师也反映,部分学生会在教师面前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有做作之嫌。但老师也许应该思考一下,是不是由于自身平时导向的原因,助长了这种行为。有学生说:“如果老师看到那个学生做了好事,肯定认为这个学生思想品德很好。”学生自己则“觉得那个人不是有目的的”,“就是做给别人看的”,而老师却不知道他们有这种想法。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教师对于做好事这类行为的激励模式:学生做了某件好事,老师就进行表扬,其他学生深受感动,这位学生深受鼓舞,继续为他人服务;老师进一步大肆宣扬,并用对比的办法否定大多数人,突出这一个人,其他学生逐渐不能认同。也有的同学觉得可以用做好事来赢得教师的注意,因此就演变成一个现状:大多数同学觉得,既然老师说你好,那就让你好吧,好事就请你去做,让你去表现。坚持做好事的学生就渐渐地就“抵挡不住同学的流言蜚语,到最后,他就会放弃原来的那种做法”,大家都不愿意去为集体服务。在这一虽然是设想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关键还在于教师采用合适的引导方式。

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形式虽然这几年有了很大的创新,但是在学生心目中仍不免流于形式。学生们觉得学校对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到底却很重视”,但是大多数学生仍然觉得教育有没有无关紧要,因为课堂上的说教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他们希望采取一些能激励自身兴趣又少一些有“被逼”嫌疑的形式,激发他们自身的兴趣,如编排话剧、电视剧等。对于生动的、个性的形式,他们觉得“我们的积极性的确是很高的,而且容易接受。”即使让他们“放弃午休的时间去排练”,他们也很愿意的。他们对学校现有的请一些相关部门如检察机关人员作讲座、去监狱参观等具有现身说法的形式持肯定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当谈到道德这一话题时,大多数学生虽然承认社会总体是好的,基本是好的,消极现象是个别的。但是,一旦讲起来,消极方面的一些细节都能讲得很生动,而当谈到关心同学等一些积极方面时,所举的例子都很贫乏,甚至空洞。这是否说明在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中学生生活中,缺乏感受“爱”的能力。

四.期望

在综合了学生、教师,以及后续调查(进行中)中部分家长的观点,我们初步认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应该着手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篇6

90后的中职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群体,其思想现状具体表现为:厌学心理严重,由于中职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入学后听不懂课,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无心继续求学自控能力差,烦躁、易冲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往往因一时控制不了自己而做出一些鲁莽、无知甚至违法的事;对就业信心不足,不少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充满疑问和困惑,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种种缺乏基本道德素质的现象,常常会出现一些异乎常人的举动,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在教会学生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问题表现

当前,中职学生不仅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而且在行为习惯、组织纪律、道德品质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基本是中考落榜生或者在初中义务段辍学者,相当一部分是学困生。由于一直得不到肯定和认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自暴自弃的学生非常普遍,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放纵自我.以实用主义为价值观,自私自利,集体荣誉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淡漠,组织纪律观念、团队精神不强,对父母依赖性较强,逆反心理较重,不愿意接受长辈和教师的劝导。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具体表现在:一是卫生习惯差。留长发、怪发、染发、烫发;留长指甲、染指甲;衣着不整、戴首饰、穿奇装异服、不会洗衣被;随地吐痰、乱丢乱扔、不爱护公物、乱涂乱画、不愿做清洁、不注意卫生保洁。二是文明习惯差。说脏话、骂人、打架、谈恋爱、酗酒、吸烟、偷窃、顶撞老师,上网成癖。三是学习习惯差。厌学、逃课、旷课、上课睡觉、讲话、玩手机、发短信、听MP3、看MP4、抄袭或不做作业、考试作弊。

2 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中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因比较复杂。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受两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人内部因素。

2.1 外部环境因素。

2.1.1 家庭教育失当:针对中职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家庭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娇惯: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从小养成任性、贪欲、自私等坏习惯。②放任:家长只顾自己赚钱,不管孩子的教育。③家庭教育功能不全:许多学生家长要么大包大揽,导致孩子自理能力低下;要么遇事大发雷霆,方法简单,态度粗暴,使孩子顿生逆反心理。④家庭成员的不良习惯: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低,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影响。⑤家庭环境:有些夫妻离异后双方不管孩子,或夫妻双方都在外打工,孩子常年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致使孩子疏于管教,经常逃课甚至流落于街头或沉溺于网吧。

2.1.2 学校教育的不当与失误:学校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也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间接诱因。具体有:①对学生缺乏爱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训斥、挖苦、讽刺,甚至变相体罚,因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②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重智育轻德育,对成绩差的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③教师本身缺乏身教:部分教师自身缺乏修养,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2.1.3 社会环境的影响:初高中阶段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有了快速的发展,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念,但同时又缺乏知识经验,社会阅历肤浅,极易受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但又交友不慎,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

2.2 学生自身因素。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受其认知及心理支配,这是不良行为形成的内部诱因。进入高中阶段学生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方向发展,成人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加强。行为不良学生经常会觉得家长、老师不理解他们,较多地受到指责、批评,对老师的教育容易出现怀疑、刻意回避、反感甚至在行为上背离,形成逆反、疑惧心理。受这样心理支配,行为不良学生往往不能认识正确的自我,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使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尖锐地对立起来,往往容易出现各种不良行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他们在中小学期间养成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要解决上述难题,就必须从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抓起。

3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质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英国小说家萨克雷有一句名言:“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我认为,养成教育就是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日常行为习惯训练为契人点,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虽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中职教育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包含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的内容。养成教育就是人的道德品质这一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一外在表象的统一。

4 养成教育的实施

4.1 重视激励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受教育者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内在的力量,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个人的需要,主动地调适、充实和丰富自己时,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激励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自身潜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发展。中职学生一般处在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在教育学上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情绪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一个阶段。由于知识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比较弱,自律能力不够强,如何引导他们完成并不轻松的学习任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话题。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采用以激励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善于及时发现、总结其优点,使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闪观点。可以制定激励制度,实施激励评价。举办技能竞赛、学习竞赛,采用鼓励谈心,甚至采用恰到好处的批评处罚等激将法等,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其潜能。有计划地请一些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回学校作报告.讲述其亲身经历,破解职场迷局。用学生身边的成材事例,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未来,让他们看到这些榜样离自己是如此之近,能使学生更有真实感、亲切感,更容易受到激励,让他们既看到困难又看到希望。教师通过激励,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重新做好人生规划,重新点燃他们人生的激情。

篇7

症状分析:

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与父母关系较差,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健全发展离不开母爱。三周岁内如果得不到母爱就会性格孤僻;八九岁时如果缺少母爱就会个性执拗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并且终生难以补偿。同样,孩子的健全发展也离不开父爱,从小失去父亲就会使男孩胆小怕事、怯懦封闭;对女孩来说,失去父爱就会对男性产生陌生感,常常惧怕被男性抛弃,因而不肯接受男性,常滋生出对男性的仇视或报复心理。

心理感受:

1被拒绝感 这是单亲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最深刻的感受之一。不论孩子的父(母)亲是逝世或离婚,他们都有被拒绝感。青少年对于被拒绝,不论是表现出来或感觉到的,尤为敏感。由于单亲父(母)亲必须独力应付生活的重担,大部分时间可能都不在家,也有可能缺席一些重要的节日或场合,尽管孩子知道父(母)亲已尽力而为,但在情绪上,被拒绝的感受可能仍然持续。

2愤怒 在情绪混乱时,孩子会感到愤怒。当父(母)离婚,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欺骗,失去了父(母)的支持与关爱。憎恨离开的一方。然而,青少年很多时候都不会对离开的一方表达自己的愤怒,反而是向抚养他的父(母)发脾气,将家中的父(母)当成发泄怒气的对象。

3缺乏安全感或不健全的自尊 打击他们自我价值感的有三种因素:导致父母离婚的环境;离婚的过程及父母离婚后的情形。他们可能觉得跟其他有完好无缺的家庭的朋友有很大不同。

4退缩 当人们在一段关系中受伤害,本能的反应是退缩、拒绝说话、不愿付出爱与关怀。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觉得与父母有距离,觉得突然被朋友疏远,尽管亲友或同学老师并没有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和判断他们,但他们仍可能疏远这些人。他们会感到命运不公,为什么这种事情发生在我的家里?在自我退缩的行为中,许多青少年会感到非常孤单,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十分无助。因此,在情绪上可能会忧郁。

教育误区:

1不问不管型 家庭离异后,监护方除了独自承担家庭重担,还要忙事业,忙工作,无暇照顾子女,对孩子的事情不理睬,让孩子产生了孤独感。

2百依百顺型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失去过多,就事事包办,不让孩子受一点委曲,他们更重视的是对孩子生活上,物质的关心,这容易导致孩子任性,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3怨天尤人型 监护方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负担,影响了自己重新组建家庭,怨恨孩子和另一方,这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压抑,甚至厌恶家庭的心理。

应对策略:

1家长干预

1.1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正确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2监护方要忘记痛苦,对离异所失去的东西,不要再怨恨。在孩子面前,不要发泄对另一方的不满。

1.3增强孩子社会交往能力。正确处理同伴关系,用友情弥补亲情的缺失。

1.4留意观察孩子言行,及时为孩子排忧解难。

2孩子干预

2.1接受父母离异的客观现实。树立"大人离婚,并不是不要我了","不能因为我,让父母亲勉强生活在一起"等观念。

2.2正确认识自己。父母离异不是我的错,我并不比别人差,不要总看别人的眼神生活,尊重自己,乐观向上。

篇8

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态度和行为等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其特殊的教学规范效应。由于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对青少年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形成有其独特的作用。公平公正与公开、服从与创造、竞争与合作都是体育教学中所必不可少的。有意识地在体育课堂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引导,相信对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教学及体育教学任务

知识或知识素材是构成学校教学的核心要素,但技能或能力、价值观或世界观、社会道德的态度或行为等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与提高技术和技能;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三个方面的任务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教学过程。而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对学生做艰苦的智力开发和养成身体锻炼习惯的工作。

二、行为规范教育基本内涵

作为青少年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学,应以尊重法律规范或法律条例为前提,同时包含社会责任感和公平竞争原则。

法律规范或法律条例一般是指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或者认可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为规范的一种。条例就是事先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约定。而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理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公平原则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其主要表现在机会平等、利益均衡和合理地承担责任。公平竞争原则是指竞争者之间所进行的公开、平等、公正的竞争,这一点在体育教学中尤其鲜明。

三、学校体育教学的独特性、体育课堂特点

作为学校教学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教学,由于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学中有其他学科不能具备的优势。

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运动技术为主体的知识(核心要素),运动能力及运动技能,体育价值观、道德观,体育行为习惯。其中体育和运动知识我们可称为显性教材,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形体塑造为半显性教材,行为规范教学则为隐性教材。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行为规范教学可以从教学常规和教材中

体现出来。教材中运动技术、运动能力及运动技能教学的载体为运动项目。其中运动项目的最鲜明特点为竞争,为保证竞争的正常进行,规则是必要的保证。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其中有许多内容具有鲜明的规范性,如,教学常规、队列练习、游戏活动、球类教学比赛等。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类教材所涵盖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因素,让行为规范的教育从体育课堂起步。

四、体育课堂实施行为规范教育的基本策略

1.利用体育课的课堂常规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相比于其他学科,体育课的组织过程显得更为复杂,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常规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体育课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以课堂常规的形式对师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课堂常规,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密课的组织,而且对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每一次课前对学生进行体育课教学常规的教学和检查是必要的,是体育课正常进行的保障。通过课堂教学常规的实施,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体育课堂中安全事故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课堂常规执行不力所造成的,例如,不适合的服装对活动本身会带来障碍,从而影响练习的完成,甚至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事故。对课堂常规的执行要求每一位学生严格做到坚决地

服从。

2.利用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法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体育课的教学多数要依靠学生的身体练习来完成,且练习场地、器械复杂,如果没有较规范的组织教法的保证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对组织教法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学生练习的时间、方向、行动的路线,器械的使用都会对学生的练习和教学效果带来影响。例如,田径课的投掷项目要求学生听从教师的指挥统一练习,器械体操则更强调保护与帮助,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学生的安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完成,同样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

3.利用体育课教材本身的特点结合项目规则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体育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身体练习来完成,其主要内容为运动项目或游戏。运动项目或游戏的最大特点是所有参与者在公正公平的前提下平等参与竞赛。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各运动项目或游戏设置了相对应的为保证进行竞赛而制订的统一规范和准则。不同性质的运动项目,其规则的核心也有所不同,其实质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具体体现。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内容,《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它通常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只有所有参与者在公正的原则下参与,才能体现出奥林匹克精神,只有公平竞争,才能让所有参与者积极参与。观看奥运比赛,让人感到规则的魅力。在这个大规则竞技场,之所以能吸引众多人们的参与,在于规则。奥运文化之所以传遍世界,就是规则的魅力。

篇9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坚持“以德建校、法情相济、学生为本”的治校原则,把目标管理与层面管理相结合,把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相结合,重结果更重过程,把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纳入管理的主要范畴。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措施,使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具有着落点。规章制度校校有,管理措施人人讲,我校将各种制度细化为操作性强,可检查、可评价、可反馈的动态管理条例和细则,使学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教育具有了着落点,道德教育有了切入点。我从以下两方面说说我们学校的成功之处,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贯穿于常规管理之中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从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出,每一个人一生中获得教育的四根支柱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我校把它理解为学校教育要力求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育力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活动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参与能力,使学生从小就有责任心,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竞争意识和能力等。

(一)发挥家校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发展环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一种个体自身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个体自身道德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在教育刺激下逐步重组的过程。教师和家长的道德品质随时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们模范的身教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沃土。我们在学校和家庭中开展了“人人争做合格公民”活动。根据公民道德法规制定了比赛规则,学生、家长、教师人手一份,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在活动中互相督导监察,每期一次“优秀公民”评比,由学生给教师和家长评分,家长和学生给老师评分,家长和教师给学生打分,激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加强道德修养,创设有利于学生道德健康成长的环境。同时,使学生在直接的道德评价中培养正义感,是非观念,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在这种道德氛围中增强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责任感。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使学生身体力行、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内化是学生形成思想道德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内化的主阵地、主渠道,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道德》课,更应精选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密切相关的内容自然结合。如语文课中的《他是我的朋友》、《蓝树叶》让学生受到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教育,《丰碑》《珍贵的教科书》教育学生当今学习生活来之不易,大家要好好珍惜……思想品德课中的《讲信用》、《自尊自爱》、《团结力量大》、《勤劳节俭》让学生受到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各方面的教育。课前要求学生投入社会生活实践,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感受到有“德性”的快乐和高尚,没有“德性”的痛苦和耻辱,从而接纳内化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结构。

学生的道德是一个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因此,我们在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法制讲座,道德建设报告会,力求每次报告会讲座的内容集中、主题突出,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促使学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自我完善

篇10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突出转型升级、致力科学发展”工作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围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活动,提炼具有县特色的准确简明、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并将其内化为自觉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在全街道范围内分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幸福水乡文明人”行为规范教育实践活动,使我街道的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为建设“城市经济特色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居民生活品质化”的现代柯桥,建设惠及全街道居民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为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活动安排

(一)讨论内容

主要讨论街道居民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形成的、符合社情、民情、正确科学、高尚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以及群众普遍认同、适用和价值标准。

街道各办(中心)、各社区(居)要组织开展一次“比学赶超、勇于担当”大家谈活动,要以街道和社区(居)干部为重点,在转变作风,改善服务,密切与人民的联系中开展讨论教育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形成核心价值观表达方式。教育系统要以教师、学生为重点,在结合改进师德、学风,加强德育和素质教育中开展大讨论活动,形成具有各自学校特点的核心价值观表达形式。街道各企业要以职工为重点,围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诚信建设等开展大讨论活动,形成具有企业特点的核心价值观表达形式。通过大讨论活动,各行各业要结合实际,提炼体现群体特色的行业价值观和符合地域特点的核心价值观。

(二)活动步骤

这次讨论活动从4月开始,到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

1.学习讨论阶段(4月至6月)。制定实施方案,抓好宣传发动。各单位全面发动,广泛开展讨论,提炼符合柯桥地域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和体现群体特色的行为规范,形成思想共识。

2.弘扬实施阶段(7月至10月)。大力弘扬核心价值观表达形式和群体行为规范,组织开展系列弘扬实践活动,使其内化为每个人的品质修养,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行动。

(1)各社区(居)、单位要设立宣传专栏,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来教育身边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广泛宣传,在全县上下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2)印发《县“幸福水乡文明人”行为规范读本》宣传手册,并通过“柯桥大讲坛”、社区学校,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人民群众遵守公民待业规范的宣传教育,使之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3)开展“魁力新城文明行”活动。结合文明县城建设、组织开展“文明规范进社区”文艺巡演。深入社区广泛开展宣传县“幸福水乡文明人”行为规范内容,加强对行为规范的熟知;利用城区空白墙面,以行为规范为主题组织开展墙绘,加强对行为规范的宣传。开展“微动力”志愿服务活动,开设志愿者服务平台,维护公共场所文明秩序;开展“我寻找、我推荐、我评议柯桥好人”活动,发动广大群众在身边的人群中寻找、推荐和评议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好人好事,营造学习、崇尚、关爱、争当“好人”的良好氛围;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发动居民改善环境卫生,优化秩序,进一步营造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全体居民的整体素质,推进新县城建设。

(4)开展“践行待业规范,展示时代形象”系列活动。对照街道有关群体的行为规范要求,各社区(居)、单位要精心设计载体,组织开展弘扬实践活动。

3.总结提高阶段(11月至12月)。认真总结讨论教育活动经验和做法,巩固活动成果,着眼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一是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地,利用基层党校、社区学校等阵地,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二是开设“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对各类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巩固教育成果;三是开展“柯桥好人”评选活动,对评选出来的十佳“柯桥好人”进行表彰,并将其中的优秀代表向县级以上推荐。

三、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和“幸福水乡文明人”行为规范教育实践活动,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大众化的具体行动,是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举措,是我县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开放魁力新城建设和宜居乐业幸福水乡建设的内在要求。为加强领导,街道成立讨论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何其洪,副组长:许立峰、徐佩娟、谢水萍,党政办、经发办、城建办、社事办、综治中心、指导中心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徐佩娟兼任办公室主任。各社区(居)、企事业单位要切实提高认识,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