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毕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6: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特殊教育毕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

篇1

经过四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选题随意而宽泛

毕业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这一实践环节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仅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质量,更因为它应该是一位大学生四年大学学习的思考和总结,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学生选题很随意,或者是粗略地查阅一些资料,便匆匆定下题目,没有考虑自己所占有的资料的多少、研究意义及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因素,或者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兼有懒惰思想,让指导老师为其定题目等。我们还发现学生的选题过于宽泛,题目较大,针对性不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毕业选题与找工作在同一个时间段上、学生们把主要精力都用于找工作上而无时间来思考毕业论文的设计问题。另外,学生不喜欢写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第—批毕业生中只有50%写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分析其原因是特殊教育方面的参考资料相对较少。

1.2 实证性的论文比例少

实证性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证性研究论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有实践价值。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类文章较少(通过对历届毕业论文的统计,只有10%),即使指导老师引导鼓励他们写这方面的论文,学生们也不太愿意。分析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写实证性论文需要大量的调查,这种方法他们掌握的往往是理论方面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很少,所以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不敢尝试;调查研究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毕业论文的经费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学生们对实证性论文也缺乏耐心,因为实证性研究方法需要做许多具体的工作如:查找或编制合适的问卷,选择合适的被调查对象,实施调查,统计分析等,相对于非实证研究要复杂一些。

1.3 查阅和阅读文献资料较少

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是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应该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终,可是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却只有到写毕业论文时才开始尝试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因此,不熟悉期刊和博硕论文数据库的使用,查到的资料不全面,不权威,查到论文也不知如何利用、如何取舍、如何选择等,因此也存在着大面积抄袭的现象。

1.4 论文格式不规范,语言不专业

论文格式不规范表现为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的绘制不符合标准,虽然学校有制定好的毕业论文撰写标准和格式,但学生由于平时这方面的训练少,所以意识淡薄,对此不够重视,导致许多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完成论文撰写工作,也使得指导老师不得不耗费很多的精力来修改论文中的格式问题,学生也要多次的修改,这不但增加了检查和修改的工作量,也使得对论文的内容、逻辑性、创新性等方面的指导无暇顾及或顾及的少。另外,一部分学生的论文语言不专业,口语话严重或抒情性语言较多,专业性术语运用的较少。这与平时所阅读的专业性资料较少有关。

2.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毕业论文所反映出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它涉及到教学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鉴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着以上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与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2.1 提高认识、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前提,无论是学生还是对指导教师都应该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毕业论文所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指导教师要对所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包括选题、确定研究方向、推荐参考资料、开题、设计方案等等。同时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杜绝“抄袭’‘拼凑’“买卖”论文等现象的发生。另外我们还针对论文选题所出现的问题,对论文选题有了一些具体要求,例如,针对学生不愿选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问题,我们从04级起限制了非特殊教育论文比例。

2.2 确立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度即由1名教师担任一个本科生班级的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科研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指导。我们专业则强调导师的专业学习指导作用,即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专业指导,如:在新生中进行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转化指导,使新生们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文献查阅、阅读等方面的指导,并注重他们专业兴趣的培养,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有效地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配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进行联合指导。实践证明,这样一种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它保证了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能够系统地接受科研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2.3 加强实践环节的比例,在实践中发现可研究的课题

毕业论文选题困难的一个原因是学生们的实践较少,因此很难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我们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与盲生或聋生结对子,让他们对特殊学生有-个感性认识,熟悉这一特殊群体,并从中发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激起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也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如视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及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等课程中都安排了实践环节,进行模拟教学训练,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则会从中发现一些教学方面的可研究的课题;另外,学生在大三的两个学期各安排一次教育见习,分别为一周和两周,安排他们到聋校、盲校、培智学校、康复机构等实地观摩和教学,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发现可研究的课题。毕业实习则是把所选择的课题加以实施的良好机会,通过毕业实习完成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带着问题去实习,实习不再是一种形式,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也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实践证明,这-措施也是卓有成效的。

2.4 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

完成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及找工作是在同一时间段,所以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就尤为重要。为确保毕业论文如期高质量地完成,在实习开始之前,系里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辅导,让学生明确实习及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具体要求。指导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论文完成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学院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审批、开题报告、调研内容、论文的评阅、答辩、评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详尽的安排,形成完整的毕业论文管理体制,做得前期有计划、中期有检查、后期有总结。学校的各级行政部门和相应的教学服务设施如图书馆等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2.5 增加经费投入

篇2

二、主办单位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3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3年7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周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霍力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顾荣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晓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学前教育系)、刘明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郑健成(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周世华(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3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均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一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3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者同时登录《幼儿教育》杂志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根据网站指示注册并上传参评论文的电子文档。

七、评选和奖励

1.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3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http://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篇3

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免费下载

这个东西还是要靠自己来搞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理论与应用力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信息科学技术) 光电子技术科学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环境科学 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 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统计学 系统科学与工程 教育学 教育学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教育技术学 小学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华文教育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社会体育 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康复与健康 农艺教育 园艺教育 林木生产教育 特用作物教育/特用动物教育 水产养殖教育 应用生物教育 农业机械教育农业建筑与环境控.辽宁大学自考毕业论文格式?大连水产学院渔业管理专业成人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请好心人解答一下:黑龙江大学经济法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和字数中南大学英语本科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自考毕业论文格式又是怎么样的?急用参考

红河学院毕业论文格式

篇4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行业的幼儿教师缺口很大,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都不是专门学特教专业的,这就需要高校整合资源,切实提高特教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特教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深化理论知识、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训练环节。

 

近年来,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取得了成效。但从实践教学的整体状况来看,实践教学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视角,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方面做了以下几点的改革探讨与尝试。

 

一、调整实践教学比例,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一)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人们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却往往把实践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是为验证理论而设置的,这样就形成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因此,要修订教学计划,改变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计划的结构模式,建立以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重的新的教学计划结构模式。

 

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几年来,我校特教专业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调整特殊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缩减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提高它们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实践教学周数占总学时周数的比例由过去的20%增加到26%。教学计划的这种调整为实践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

 

建立相应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以实践教学文件为指导,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有序、有效的运行。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把教学计划中的各项实践教学环节同基础课和专业课一样对待,建立了各项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一套较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指导书制订出可操作的具体实施计划。

 

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我校特殊教育专业构建了较系统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使实践教学有了可操作性,便于监督管理,改变了以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疏于管理的局面。

 

二、改革实习模式,提高实习效率

 

(一)教育见习、教育技能训练集中安排、统一管理

 

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大类中的一个分支专业,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规律的科学。特殊教育使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进行一般教育和特殊教育。教育见习即认识实习,目的是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教学状况,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树立特殊教育专业思想。

 

为保证学生感知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类特殊儿童,我们采取集中安排、统一管理的模式,统一安排在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即培智学校、盲校、聋校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在教育见习实施前,制定一系列教育见习管理文件,包括教育见习实施计划、见习管理规定、师生考核标准等,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严格执行。学生通过教育见习认识到特殊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坚定了他们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教育技能训练被安排在第7学期,是一次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实习。通过四周的教育训练,使学生了解特殊学校的教学实际,基本掌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课堂教学的实际能力奠定基础。

 

具体实施过程包括:第一周,把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录相“请进”学校,指导教师与学生观摩课堂教学实况,师生一起评课,要求学生写评课稿;第二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编写教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修改教案;第三周,进行学生独立课堂教学训练,把特殊教育学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请进来”,和指导教师一起评课,分析学生讲课中的优缺点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四周,学生在第三周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第二轮的课堂教学训练,提高教学技能。这种训练模式和管理方法,经过三届学生的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节省时间和实习经费,又便于管理,提高了实习效率。

 

(二)毕业实习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

 

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特殊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集中实习给教学、管理、食宿、交通、安全等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此,我们采取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把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就业相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将来的就业趋向及个人特长独立选择实习单位。

 

通过独立联系实习单位的锻炼,既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为其将来就业提供了机会。对于少数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集中实习。经过实践检验,这种模式的毕业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也使他们认识到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社会化程度,为他们顺利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措施。几年来,我们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先后建立了几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实习基地的沟通,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校外实习基地领导、教师座谈会,交流思想,共同研究实习方案,解决实习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实习质量。

 

篇5

一、我国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开设的传统课程均以理论教学为主,培养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欠缺,不能完全适应特殊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工作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越发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地指出了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这些表现在高等特殊教育领域,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实践教学,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为了保障实践教学质量,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别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需通过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组织编写优秀实验教材、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等措施来提升实验教学水平。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实践教学重要作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相适应的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有待完善。要切实提高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特殊教育知识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出的学生能够熟悉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熟练与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相关的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够胜任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需要,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本文结合N校的特点,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构建思路以及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对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希望为国内其他的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一点启示。

二、我国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定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划进行,这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出发点[2]。该校一直秉承“博爱塑魂、质量为本、特色立业”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具有特殊教育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输送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该校坚持的指导思想为: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完善人格的养成和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二)构建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3-4]

作为教学型高校,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不仅是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首要出发点,也是评价实践教学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2.系统化原则

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需要遵循特殊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结合当前特殊教育和康复治疗所涉及的各个专业特点,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来形成互相衔接、彼此连续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5]。

3.行业导向性原则

为了构成一个科学合理且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紧跟当前行业的发展形势及人才需求,即以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需求为导向。(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探索复合型和应用型特殊教育师资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在保持传统特殊教育课程优势的基础上,对课程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改革。巩固和完善各专业复合型和应用型的“弹性化模块”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紧跟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步伐,进一步转化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学科型课程体系。(2)以个性化培养为主线。紧跟行业发展,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验实训模块和完善实验课程体系。探索出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建设,以发展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建立一套标准的实践教学体系。4.特色原则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具有博爱精神和现代特殊教育理念为核心,以特殊教育和残疾人需求为导向,以教育康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关键,以教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该校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1.更新实践教学理念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认识能力的发展规律,设置不同的实验模块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构建具有不同功能效果的实验模块,构成一个由浅入深和具有内在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体系的目标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由于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同等重要,应做到相对独立和相互促进,不能厚此薄彼甚至顾此失彼。

2.构建“多模块”的实验内容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

[6-7]为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的需要,将实验内容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分成若干个模块。在内容上特殊教育实验分成认识实践、特殊儿童诊断、特殊儿童评估、辅助技术应用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5个模块,前3个模块为特殊教育基本模块,后2个模块则为扩展模块。各模块包含不同的实验内容,分别针对学生基础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设计。认识实践模块主要包括相关课程的现场参观和特殊教育基础认识实践(包括视障、听障、言语障碍、智力障碍和肢体障碍相关的仪器设备)。特殊儿童诊断模块主要包括视功能检查、听觉功能检查、丹佛儿童智力筛查、50项智能筛查、儿童智力筛查量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检查和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检查等。特殊儿童评估模块主要包括语言、社交、生活自理、运动等功能发展评估。这3个基本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辅助技术应用模块主要包括盲文打字机的使用、盲文点显器的使用、定向行走、低视力康复训练、耳印模制取、听力检测和助听器验配分析等。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模块主要包括言语治疗、游戏治疗、音乐治疗、手法治疗、多感官训练、感统训练、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等。这2个扩展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通过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做到针对不同特殊儿童所表现的行为和症状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对其进行较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培养学生能够真正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上述5个模块,一个针对特殊教育多模块的实验课程体系就构建完成(见图2)。该课程体系相互衔接,彼此连续,形成一个从诊断到评估,从评估到训练的融会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得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构建“层次化”的实验项目体系

该校目前依托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以及康复治疗学等学科,按照实验的类型和要求进一步优化了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分为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3个层次[8-11]。这3个层次既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其密切结合,形成了从基础知识能力到应用能力,再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梯状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1)基础型实验。主要包括演示和验证性实验。该实验项目是以培养学生对基础认知能力和基本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实验课程。指导学生掌握通用或专业基本技能,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对和特殊教育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熟悉和了解;手语技能训练;盲文技能训练;语言技能训练;书面技能训练。此类实验主要面向一到二年级学生。(2)综合型实验。主要包括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跨专业综合实验。该实验项目是将相关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对多门专业知识内容的整合,实现知识的延伸与拓宽,形成专业的系统框架。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专业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如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和训练。这里的特殊儿童有可能是单一的残疾,也有可能是多重残疾,所以在开展诊断、评估和训练实验时要将多门专业知识综合起来融会贯通,然后应用于实践。此类实验主要面向二到三年级学生。(3)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包括校内(外)毕业论文设计、开放实验项目、自主实验项目、科研课题项目、个案研究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该实验项目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项目的设计、安排和完成全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则从旁加以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科研自主性和学术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加深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此类实验主要面向三到四年级学生。

(四)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

1.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1)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该校制定了《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管理办法》、《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和《实验室设置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办法,目的就是进一步强化校、院和实验室三级管理体系,层层落实管理职责,形成一个更为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2)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完善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队伍建设与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和《仪器设备管理》等四大类规章制度。

2.统筹规划,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主战场,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证。要制定完善的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执行计划目标,大力整合现有资源,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1)建设学生受益面大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有计划地建设一定数量的综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3)逐步建设部分开放实验室。制定切实可行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12],为学生自主、独立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

3.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是特殊教育院校的核心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教学步骤,而高等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则直接关系着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质量[13]。因此,特殊教育院校有需要也非常有必要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业务水准高、奉献意识强、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和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为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14]。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监控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管理机制,针对实践教学各环节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评估指标。学校应如考核和评估校内理论教学质量一样,严格要求教师按实践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训。建立师生反馈机制[15],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采用百分制指标进行量化考核,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应成立教学督导组、听课评课队伍和教学信息员队伍。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对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程质量监控与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三、关于我国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

(一)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实践导向的特殊教育教师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途径

特殊教育与医学相似,具有很强的临床性,要求教师在大量教育个案的基础上形成“临床”经验。因此,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基础专业能力以外,还应掌握关于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医学、康复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对多重残疾儿童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估、教育和康复等更为综合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特殊教育能力。该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贯彻落实以实践教学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和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特殊教育人才。

(二)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满足特教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需求

该校设有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是全国唯一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特殊教育培训专业机构,负责全省特殊教育教师及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使该校目前拥有的优良实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康复机构康复治疗师的培训提供一流的实验场所、一流的实验师资队伍、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项目体系;为在职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教学反思提供学术支撑。同时,学校通过与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下基层去实习,了解基层的真正需要。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形成一种“合作、互利、共赢”的局面,从而实现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的一体化。

(三)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的建立

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积极推动校内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按照专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教学大纲要求,积极由参与共建的行业主导部门、基层特殊教育学校等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实践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校内校外培养、技能训练和岗位训练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时伟.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生产与运行[J].教师教育研究,2012(5):1-6.

[2]王志芳,周锦燕.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3):206-208.

[3]聂丽,赵江东,祝家贵.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4):126-128.

[4]刘咏梅,祝钧,戴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12-14.

[5]陶雷,何斌,莫赞.高校经济管理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3):119-121.

[6]叶秉良,戴文战,杨蔚琪.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6):131-134.

[7]刘文雅.特殊教育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9(4):68-71.

[8]付庆玖,韩振.高等教育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4-16.

[9]彭新一.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1-3.

[10]许家强,周勤,陈步云.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5):1-4

[11]潘宏利,卢超.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254-257.

[12]何燕春.特殊教育实验(训)室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探索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225-227.

[13]吕淑惠,曲学利,朴永馨.高等特殊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54-57.

篇6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153-02

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规模与需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每年只能有少部分适龄残疾青年入学。如长春大学听障学生每年入学人数只占应考人数的20%,而应考人数只占适龄听障青年的5%左右。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也必将大发展。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满足残疾人受教育的号召,于2012年8月20日出台了《绥化学院特殊教育2010-2020年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特殊教育和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以“全纳教育”为原则,既招收健全生,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又招收视障和听障学生,建设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依托特殊教育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的良好基础,我院计划在2014年面向听障生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了做好专业建设,本文就面向听障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新专业建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一、指导思想

1 以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为指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高级人才。残疾人高等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此首先应以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指导。在做好与初、中级残疾人教育相衔接的同时,坚持“平等地看待残疾人,尊重他们做人的权利,包括受教育及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一原则,不能因生理上的障碍,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力争使残疾人大学生具备和普通高校毕业生一起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及在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的现实下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和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能力。

2 体现听障生教育的特殊性

针对听障生的特殊性,应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和手段。听障生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

(1)视觉敏锐,模仿能力强

听障生的知觉形象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动觉形成综合性形象,用眼睛观察和审视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强,具有很强的视觉能力、模仿能力和操作能力,但是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比较弱。由于视觉敏锐,模仿能力强,对计算机操作的机械模仿表现出很强的能力,基本上能够快速跟上老师的演示,成功掌握操作步骤。

(2)知识面窄,阅读能力较弱

听障生从小学接受的教育一直存在内容少、知识面窄的问题,较同龄正常儿童相差5年,智力比正常儿童落后2年,而阅读理解能力,听障生平均花3年时间才能取得健全学生1年的进步。由于听障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局限,使他们的理解能力、掌握知识速度滞后于健全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提高比较缓慢。

(3)交流手段单一

听障生在求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较封闭的环境中,交流手段的单一使知识结构单一,认知能力较低,这给他们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根本依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能实现自我生存,而且具有提高自己生活质量和提升自己生命境界的能力;同时要使受教育者成为能平等参与社会、为社会贡献力量、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

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听障生的特殊性,依据绥化学院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原则意见,确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软件工程及网络工程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具有自立、自强、自尊和自爱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面向听障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要特别重视其社会交往能力、自立、自强、自尊和自爱精神。其具体要求是:

1)重视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养成健全人格。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听障生在社会交往方面具有一定的障碍,因而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2)专业技术能力是保证受教育者具备一定职业能力、可以实现自我生存的前提。首先要注重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按照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基本方式去考虑问题,以便构建出相应的算法和基本程序。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规格分类”的指导思想,开设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和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要求具有较强的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具有较强的数据库设计与管理能力。对于网络工程方向的学生要求具有较强的中、小规模网络组建与互联能力,具有较强的网站建设与管理能力。3)培养自立、自强、自尊和自爱的精神,提升其人生境界。

四、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面向听障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的是以知识够用及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为目的的。具体说是:1)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2)能够利用主流软件开发工具独立进行小型程序设计。3)能够独立进行数据库建立、管理和维护。4)能够完成局域网的组建、管理和维护等相关工作。5)能进行简单的平面设计。6)能独立进行网站开发。7)能熟练阅读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档。

五、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基于听障生在理解、学习进度滞后于健全人及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提高比较缓慢这一现状,我们制定了7个课程模块。同一模块内课程形成“阶梯式”的课程系统,以适应“循序渐进”的要求,鼓励学生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学习,让学生在模块内一系列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模块特点是:

1)课程模块之间独立。除了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基础之外,其他模块之间的关联性小,便于学生独立学习。2)模块内课程自成体系。同一模块内的课程呈“阶梯式”设置,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3)编写校本教材。鉴于听障生的特殊性,不应照搬普通高等学校所用教材,要在借鉴普通高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改良,使之符合听障生认识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

六、教学方法

篇7

教育实习是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旨在锻炼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提高其职业素养,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许多国外的教师培养机构高度重视教育实习,把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关键一环,突显“教师作为实践者”的理念,力求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平衡。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刚刚起步,原有的教育实习仅仅是将实习作为教学实践的一个环节,忽视了个体在教育实习中的认知体验过程,即个体对知识接受的渐进过程和个体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变过程。因此,教师教育改革的指向之一应是建构适合个体认知发展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实习模式。本文基于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拟研究和建构一个全新的实习模式,突显教育实习的融合性、多样性和全程性,帮助改善教育实习环节化、单一化、孤立化、随意性、盲目性等问题,为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和英语教师的培养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普遍应用的教育实习模式为:最后一学年,为期6~8周,集中实习。在集中实习之前,学生较少体验和参与中小学英语教育实践。因此,现有的教育实习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忽视教育实习与其他教育内容的交叉性和支撑性,忽视实地体验和反思的作用。具体而言,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习形式与内涵单一

目前,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主要采取教育见习和教育集中实习两种形式。具体的实习内容局限于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这样的实习指向忽视学生的知识与情感的融合,忽视对学生教育活动能力、教育思维能力、心理分析能力、与孩子交往能力以及职业认知能力的培养。

(二)实习场景缺乏多样性

一方面,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主要局限于中小学教学基地,很少尝试学校机构承办的夏令营、社会救助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实习场景,缺乏对教师这一职业活动的多角度认知;另一方面,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学基地缺乏诸如校长讲坛、名师讲坛、科研项目、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等深入而密切的合作,缺乏有效的实习实践的保障措施。

(三)实习实践时间过短

目前,英语教师教育专业主要在最后一学年进行为期6~8周的教育实习,实习时间短,实践机会少。现有的实习时间安排忽视个体的认知过程,割裂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联系,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划分为相对孤立的两个阶段:实习阶段与理论学习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实践体验的反思研究,实践阶段缺乏理论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实习方式也使得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不足,从根本上影响了实习的有效性和英语教师的培养。

(四)实习指导缺乏科学性

目前,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局限于师范院校指导教师与实习基地教师的组合,以实习基地教师的指导为主,师范院校指导教师相对缺乏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体验;另一方面,很少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专业的教师以及实习基地的其他教育工作者等多种力量的参与,缺乏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不同教学风格的熏陶。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家组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现状进行专题调研后也发现,教育实践课程太过薄弱是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专家组在制定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强化“实践”的课程取向。由此可见,建构教育实习模式,对教育实习进行课程模块化设计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导向之一。基于此,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应建构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实习模式,注重体验与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结合,突出实习内涵的拓展性、实习场景的多样性、实习时间的分散性、实习内容的专业性和实习指导的科学性。

二、“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的建构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以实践为导向,认为教育实习是一门实践课程,应突显其全程性、与其他教育内容的融合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一)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的内涵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将教育实习看作一门实践课程,贯穿整个英语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体现阶段式和模块化。各阶段相互衔接,段内设立相应的课程模块,模块任务明确且具有延续性。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即“四段四模块一中心”。其中“四段”是指四个阶段:感知阶段、体验参与阶段、践行阶段、反思研究阶段;“四模块”是指四个模块:教育调查、教育见习、课堂教学训练和教育实习;“一中心”是指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

(二)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的特征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具有全程性、融合性、多样性、阶段式、模块化等特征。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打破集中实习的模式,将教育实习贯穿英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全程。从最初的教育调查感知教师教育,到教育见习体验教师教育,到课堂教学训练和教师职业技能中心参与教师教育,到教育实习践行教师教育,乃至反思研究教师教育,该教育实习模式以多样性、阶段式、模块化贯穿全程。各阶段、各模块相互衔接,互为支撑,构成紧密联系的网络体系,实现教育实习这门实践课程与英语教师教育其他课程的融合,实现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融合,实现技能学习和情感学习的融合。总而言之,“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是体验、感悟与思考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教育的真谛和教育者的责任,在实践体验中完善教学技能、反思研究教育问题。同时,该模式也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的过程,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三)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的具体建构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的时间跨度为四个学年,以多种形式并存,实现与英语教师教育课程的融合。

感知阶段。感知阶段要求英语师范生在学习阶段之初进行至少一次的教育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交流调查结果,分享调查感受,以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了解英语教师职业需求,获取感性认识,进行反思研究。该阶段具体实施于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体验参与阶段。该阶段包括教育见习和课堂教学训练两个模块。教育见习主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中小学校园,感受中小学校园文化,观摩中小学英语教学,访谈中小学师生,也可带领学生参与中小学主办的英语夏令营,参观特殊教育学校,参与中小学英语角、中小学英语短剧大赛、中小学英语课改研讨等活动;另一方面,邀请中小学名师来校讲座,与英语师范生交流座谈,也可尝试在大学校园内组织“大手拉小手”、教育经典影视欣赏等活动。教育见习分散于第一到第三学年的每个学期。教育见习依据不同形式设置不同的任务,引导英语师范生进行反思研究。课堂教学训练包括第一课堂训练和第二课堂训练。第一课堂训练采取“1+1”的模式,即“1个教学模块+1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以微格训练和模拟训练为主,辅以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模拟真实的授课情景进行针对性练习,同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关注教育最新动态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引导学生在模拟训练中变换教学方法,并进行反思研究。第二课堂训练采取“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的形式。职业技能训练中心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从不同的层次训练“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所具备的技能。语音正音部和口语部旨在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英文歌曲部和书画部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辅助技能;中小学语法教学基础部和强化部旨在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第二课堂训练为学生参加高师技能大赛,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搭建平台,同时深化学生的反思研究。课堂教学训练贯穿第一学年到第三学年的每个学期。

践行阶段。该阶段要求学生以准教师的身份参加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实习实践活动。在实习期间,学生要完成听课、备课、上课、班级管理、教研活动等一系列与英语教学有关的任务,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进行反思研究。该阶段可尝试把一些有利于培养实习生的教育思维能力、心理分析能力、职业认知能力的活动作为实习实践的一部分,并尝试教育学、心理学教师等多种力量联合指导的形式。该阶段具体实施于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

反思研究阶段。该阶段贯穿于英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全程,体现与四个模块交叉融合的“1+1”模式,即“一个模块+一次反思研究”。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课堂教学训练三个模块中的每个模块均可结合反思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育实习模块与反思研究结合的显性体现即毕业论文的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即是反思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研究旨在培养学生进行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研究教育,在研究中践行教育,达到思与行的统一。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贯穿于英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全程,体现与英语教师教育课程的融合性,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所示,“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把教育实习看作一门实践课程,分阶段教学,进行课程模块设置,与英语教师教育课程相融合,实现课程的交叉与衔接。

三、结语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把教育实习作为一门实践课程,突显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性特征,为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模式建构提供了新思路。但在具体建构的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英语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师资队伍有待建设,实践教学资源有待丰富,实践基地有待扩充,实习监控和评价方式有待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规划。尝试建立英语教师发展学校和英语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进而优化英语教师教育质量,提升英语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2009年3月, 教育部决定将增招的硕士研究生指标,全部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专业硕士学位, 并且规定, 自2010年始,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专业硕士学位类别, 全部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并审议通过了以上19种新增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因此我国的专业硕士的人数也将不断的增多,随之而来的将会出现专业学位社会承认度低,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趋同性,专业学位质量难保证,专业学位毕业出路困难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在美国专业发展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相似的问题,但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发展,美国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美国专业学位已经成为了硕士学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专业性、高层次性的应用性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美国专业学位的历史发展

(一)专业学位萌芽阶段(大约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 1765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立了医学院,并授予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医学学士学位,这标志着美国专业学位的形成。

(二)专业学位大发展阶段(约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专业学位大大发展。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生产科学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在加上杜威的实用主义的广泛影响,因此出现了各个专业学科并且广泛设置专业学位。

(三)专业学位改革稳定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70年代)。美国的专业学位不断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大促进了对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国防、科技、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更为迅速。

二、美国专业学位现状

(一)培养目标。由于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经历了研究型培养模式、专业化培养模式和协同式培养模式三个类型,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体现了美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样性。

(二)严格的招生制度。美国教育硕士生的招生入学由各招生院校自主进行,入学条件灵活。 招生对象来自于各级学院,教育咨询、管理、部门,中等学校和小学的教育工作人员。但是依然有着严格的入学标准:(1)学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的录取通常不限制专业,招生对象一般为获得学士学位者或获得第一专业学位的人员。(2)推荐信。所有的高校都需要有2―3封的专家推荐信。(3)相应的外语考试。专业硕士的学生也要参与研究生入学考试(Graduate Records Examination,GRE)。

(三)有效的培养过程。课程是实现专业学位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手段,同时也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的培养的主要载体。美国学科专业分类目录(CIP)也把“有独立的特色课程或实践,并且所有课程或实践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收录学科专业的核心条件之一,这充分说明特色的有机整体课程是美国各学科专业的基础和实质所在。

(1) 课程设置的专业方向。通过对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等高校网站的查阅和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各个高校的学位设置如下:哈佛大学有关教育学的专业方向设置为教育管理和监督25%、 学生辅导及个人服务25%、 课程与教学6%、 教育评估,研究和统计5%、 教育政策2%、 教育技术学23%、 高等教育管理6%、 中学教师教育8%、 其他5%,上一年度学院有73个学生获得了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宾夕法尼亚大学有关教育学的设置方向为教育管理和监督5%、 学生辅导及个人服务5%、 课程与教学10%、 教育评估,研究和统计33%、 社会和哲学基础教育2%、 教育政策4%、 教育技术学5%、 教育心理学1%、 小学教师教育3%、 高等教育管理9%、 中学教师教育8%。华盛顿大学有关教育学专业方向设置为教育管理和监督18%、 学生辅导及个人服务18%、 课程与教学3%、 教育评估,研究和统计19%、 社会和哲学基础教育2%、 教育政策8%、 教育技术学25%、 教育心理学1%、 小学教师教育12%、 高等教育管理11%、 中学教师教育9%、 特殊教育11%,上一年度学院有73个学生获得了美国教师资格证书。

(2) 课程教学。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职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多数学校对专业硕士生除了提交课程论文、报告,没有毕业论文要求,但是却注重课程学习与课程训练,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所在。

(3) 师资力量。美国的专业学位发展到现在,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师资队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从而也关系到了美国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美国专业硕士对中国专业硕士发展的启示

(一)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实践性和应用性人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构成逐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从而才可以不断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和从业者终身学习的需要。

篇9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010-02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充满利他性或自我牺牲性的道德行为,而且还是一种交往双方维持相互间的积极关系,保持良好情绪状态,适应社会生活的行为[1]。亲社会行为既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工读生是那些年龄在12~17岁,有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且在工读学校接受教育和矫治的学生。工读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对有社会适应问题的未成年人提供教育和保护,使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使命[2]。在工读教育中充分重视“亲社会行为”概念,并进行相关的心理与教育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一、国内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现状

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早期研究多集中于正常的青少年群体,对于特殊群体,特别是工读生的研究为数不多。国内对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普通中学生进行的比较研究及工读生不良人格特点、较低自我概念等因素对工读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张福娟、谢立波(2003)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工读生紧张焦虑、富有攻击性、责任感差、遇事不顾大局等不良的人格特征[3]。著名的艾森伯格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早已解释、说明了亲社会情感、认知和人格因素的作用[4],显然,工读生的这些人格特征对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十分不利。而且,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对其日常行为有重要影响,与社会行为显著相关[5]。陈福侠、张福娟(2010)发现,和普通学生相比,工读学校学生对同伴更缺乏信任,情感更疏离,具有较低的自我概念[6];孙玉环(2010)的研究同样表明,工读学生的外显自我概念水平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7]。工读生较低的自我概念水平显然不利于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另外,商庆高(2008)以寇等人的四维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工读生的亲社会行为无论在在整体上还是在各个具体维度上(即利他性、遵规与公益性、特质性和关系性)均明显低于普通中学生的水平,且工读学校男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在整体上和各个具体维度上均明显低于普通学校男生[8]。鉴于以上背景,本文在已有亲社会行为研究和工读生有关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并进行展望。

二、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

(一)SIP模型介入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

20世纪80年代,Crick和Dodge提出了攻击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型,通过修订和完善,形成“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以下简称“SIP模型”)[9]。而Eisenberg提出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在探讨和解释亲社会行为复杂的心理机制的过程中已经蕴含和体现了SIP模型的雏形[10]。SIP模型对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给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带来了启示,其成功应用于儿童攻击行为研究后与亲社会行为研究相结合。寇指出,SIP模型是着眼于具体、特定、即时的认知加工成分而非传统社会认知所关注的静态和整体的认知结构,应用SIP模型对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实际上是对传统社会认知研究的推进与统合。而且,SIP模型与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结合将已有的亲社会行为认知因素的研究整合于SIP模型的框架之下,这使研究者能够根据SIP模型提出亲社会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阶段的假设并进行验证,进而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机制和培养方案,SIP模型应用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不仅是有益的和可行的,而且具有内在的必然性[10]。

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攻击,工读生作为攻击行为的代表,在社会认知上表现出的偏差和在社会问题解决上表现出的贫乏,都与他们的攻击有一定的关系。有研究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对工读学生和普通学生攻击社会认知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学生相比,工读生在攻击外显社会认知特征上,缺乏对弱者的普遍同情心;在攻击内隐社会认知特征上,工读生偏好攻击者的程度更强烈[11]。工读生对意图不明的伤害作攻击性反应预测的倾向比普通生明显,他们攻击性情绪反应更冲动而不顾后果,工读生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攻击性反应比较明显,亲社会的策略较少,而且大多认为攻击在社会矛盾冲突情境中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反应方式。他们对被攻击者的同情心和移情能力,对攻击的良心谴责都比较缺乏[12]。这些都深刻启发了运用SIP模型对于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思考。有理由相信,借助亲社会行为SIP模型的优势和跨越传统社会认知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局限性,源于攻击行为的SIP模型在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中的运用,对于改善工读生在社会认知上表现出的偏差和在社会问题解决上表现出的贫乏、发展工读生的亲社会行为将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

(二)工读生视角的亲社会行为研究

国内以寇为代表的研究者指出,应重视青少年群体及其交往过程中所强调的亲社会行为类型,从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入手,探索有效的亲社会行为认知训练的干预手段[13]。他们首先初步探讨了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发现初中生最认同的亲社会行为是帮助行为,其次是交往行为。此外,安慰行为、公益行为、礼貌行为和遵规行为也被他们认同,而且他们更关心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亲社会行为。进一步的研究立足于青少年这一特定群体对亲社会行为的认同,充分把握亲社会行为的社交性和低代价性特征,在逐步探索青少年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理解的基础上,探明他们关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结构,以及构成他们亲社会行为概念的元素及其关系,从而从更广泛和全面的意义上,确定亲社会行为的本质及其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14-15]。具体而言,他们基于原型理论视角来探讨亲社会行为概念的可行性,然后采用焦点群体访谈的方法,发现了青少年认同的43类亲社会行为,从而确定其亲社会行为概念之下的类属成员;同时,基于焦点群体访谈的结果,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青少年对43种亲社会行为和概念原型之间符合程度的评价,确定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概念的核心成员和亲社会行为概念的构成维度,初步确定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结构,接着验证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原型概念结构由遵规与公益性亲社会行为、特质性亲社会行为、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四个维度组成[16]。基于以上研究,商庆高在寇等提出的四维度理论的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问卷。他用描述统计结果分析、亲社会行为分问卷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以及信度和效度的分析,验证了寇、张庆鹏的四维度理论,形成了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问卷,并在此基础上对工读生与普通中学生进行了亲社会行为的对比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寇以青少年为出发点来研究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作为新的研究角度不但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发展,同时启发了对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思考。工读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中的特殊成员,进一步的研究不妨借鉴青少年视角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发展成果,以工读生为出发点来研究工读生所认同的亲社会行为,逐步探索工读生群体及其交往过程中所强调的亲社会行为的特征、本质、类型、概念等,进而深入研究工读生亲社会行为。

三、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一)发展工读生亲社会行为SIP模型的研究

一方面,借助亲社会行为SIP模型的优势和跨越传统社会认知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局限性,发展工读生亲社会行为SIP模型的研究;另一方面,亲社会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也会具有其行为特殊性,可以对特定亲社会行为的信息加工过程或特点进行研究,为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攻击行为的矫正提供依据。

(二)逐步探讨工读生视角的亲社会行为研究

以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工读生为出发点来把握工读生所认同的亲社会行为,进而研究工读生群体所强调的亲社会行为的特征、本质、类型、概念等,从而深入研究工读生亲社会行为,逐步探索出有效的干预手段。

(三)工读生亲社会行为SIP模型研究与工读生视角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相结合

充分重视工读生视角的亲社会行为,采用更具生态性和群体互动性的方法进行研究,在进行工读生亲社会行为SIP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机制和工读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以期为工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庆鹏,寇,等.青少年眼中的亲社会行为[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7):8

[2]关颖.城市中学后进生生存状况管窥―来自工读学校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7,(10):56-61.

[3]张福娟,谢立波.工读生人格特征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2):86-89.

[4]王美芳,庞维国.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J].心理学动态,1997,5,(4):36-41.

[5]龚正霞.青少年自我概念和行为问题的研究[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17-21.

[6]陈福侠,张福娟.工读学校学生同伴依恋、自我概念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1):73-80.

[7]孙玉环.广东省工读学校学生自我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9):33-37.

[8]商庆高.工读学校学生与普通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移情的比较研究[D].优秀博硕毕业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

[9]CrickNR,Dodge KA.A review and reformulation of social in-

formation-processing mechanisms in children's social adjus-

tment[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4,115,(1):74-101.

[10]寇,马艳.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特殊应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1):388-393.

[11]李闻戈.工读学生与普通学生攻击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的比较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41-145.

[12]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与社会问题解决特点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2):81-86

[13]寇,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86-91.

篇10

再看看现在比较热门的翻译硕士(MTI)。学校实行“1+1+1(语言+翻译技能+特色/个人兴趣)”培养模式,着力突出中外文化交流的专业特色。中外学生能够汇聚一堂,共同学习语言、交流认识,训练翻译实践的技能。目前该专业已经形成学习、实习和进入市场的链式教学体。

2014年北京语言大学推免生比例占多少?

今年北京语言大学计划招收研究生的规模与2013年大致持平,校内外推荐免试研究生共120人左右,约占招生总人数的1/5。

考入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生,拿到奖学金的可能性有多大?

2014年,北京语言大学按照国家的要求,统一收取学费,同时推行新的奖助学金政策。其中,全日制非定向的研究生,奖助学金覆盖率将会达到100%。关于奖学金额度和层次的具体划分,学校将会在近期公布系统的方案。

对于学费,考生必须理解的是:收费改革是为了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的资源配置,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而绝不是单纯地提高考试门槛。对于成绩优秀的考生而言,改革后的政策不仅不会加重考研的经济成本,反而还可能带来更多的机会。

2014年北京语言大学有没有新增设专业或专业方向?

学校新增了3个专业方向。

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下,学校今年增设了“语言病理学”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北京语言大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新增的语言病理学方向,是一门融合了语言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和医学、特殊教育学等学科的新兴综合学科,致力于培养语言研究、语言治疗、语言教育及其他语言临床服务的专门人才。

另外,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下学校新增设了“金融统计与数据分析”和“会计信息系统”方向。

这两个方向强调现实应用,目的是为了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同时,这两个方向也是北京语言大学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金融统计与数据分析”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就业主要面向银行、基金公司、涉外企业、政府和金融管理机构以及教育科研部门。

北京语言大学考试科目有调整吗?

有4门专业的考试科目有调整,考生务必留心。

1.北京语言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专业课不参加全国统考,而采用自命题。考试科目为: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综合,内容涵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2.中国史专业,专业课不参加全国统考,采用自命题。考试科目为:中国史基础综合,内容涵盖中国通史、思想史、文化史。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下新增设的“金融统计与数据分析”和“会计信息系统”,业务课二的考试科目也区别于该专业其他方向。其中,“金融统计与数据分析”业务课二的科目名称为专业综合一,考试内容包含金融学、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应用;“会计信息系统”业务课二的科目名称为专业综合二,考试内容包含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应用。

北京语言大学在专业课上会给考生一些方向吗?

北京语言大学的初试偏重于考生基础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在初试阶段不提供专业课的参考书目,也不出售历年考研真题。但是按照惯例,学校一般在复试工作方案中,会提供相关专业的参考书目,考生可以以此作为参考。

再过十几天,2014年考研的学生就要上考场,2015年考研的学生也在紧张复习中。您认为他们此时应该注意什么?

我个人的建议有以下三个点:

第一,2015年考研的同学们在专业选择上要谨慎。你选择的专业能不能和你的特长相匹配?你是不是真的希望毕业后能在该专业领域发展?在权衡个人兴趣的同时,要兼顾到你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结构,在合理范围内应尽量扬长避短。最后要重点强调的是,不要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跨专业考研尤其需要谨慎。

第二,复习要有针对性。无论是2014年还是2015年考研,都要注意。对于公共课的复习,一定要吃透历年考试的真题,弄清主要的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针对专业课的复习,同学们可以参照报考学校的教学书目,以及复试时的参考书目进行展开。

第三,确保信息的畅通性。虽然现在复习节奏很紧张,但大家还是要抽出点时间,关注研究生院的网站,及时了解初试和复试的相关信息和要求。尤其是要认真阅读复试工作方案的各项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无论是初试、复试,还是调剂和录取等各个环节,都一定要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把握好机会。希望2014年考研的同学务必重视这一点。

您认为现在考研的科目中,哪一科需要调整?

研究生考试虽然是全国的统一考试,但为了满足突出学校的特色、选拔符合学校要求的优秀人才的需求,应该提高专业课的试题区分度、加强招生单位的自,这有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您带过那么多届研究生,您认为研究生阶段和本科生阶段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导师在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生在三年中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具有明确的指导职责。北京语言大学的硕士生导师大部分也担任博士生的导师。就这点而言,学校的研究生导师能够给未来准备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提供重要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