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6: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户外活动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户外活动研究

篇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还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户外活动条件,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在体育游戏所求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一、幼儿园中班户外活动的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动作发展与培养是幼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必须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发展协调、灵敏,和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因此,在户外游戏中,首先合理安排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2小时的户外活动,有效利用有限的场地及器械组织幼儿开展锻炼,从而发挥其最大的利用价值。户外活动增进了幼儿与教师户外活动的互动性,因为,户外体育活动均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围绕目标,从体育的多维效应、多种角度建构户外活动的形式,有利于教师掌握科学的教育策略。多给幼儿一些自由的活动空间,使孩子从狭小的空间走出来,充分发挥户外体育活动相对自由、自主、轻松愉快等优势,赋予户外体育活动更具特色的魅力。在幼儿快乐自主参与户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促使幼儿提升“游戏性”、“参与性”、“实用性”及“自主性”等方面的能力。

二、幼儿园中班户外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就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整理、归纳,户外活动的废旧自制性、游戏器械的一物多玩性进行观摩研讨和园本培训。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户外环境,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对体育活动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但是,在当今家庭育儿方式上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加上多数家庭居住高楼,独门独户,孩子们常常在家里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电动玩具,很少在户外进行锻炼,户外活动的时间很少,普遍缺乏锻炼。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有的因为场地有限,资源欠缺,教师不好好组织,有的认为体育活动容易出事故,还是少开展为宜;造成体育活动内容单一,体育器材品种匮乏、使用率低、目的性不强、器材投放不合理等,对孩子肢体和动作的训练也缺乏针对性、系统性,难以达到锻炼的目的。

三、幼儿园中班户外活动的策略

在户外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材料,使其幼儿在轻松有趣的环境氛围下,发展幼儿的各项体能和体质。

1.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进行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以任务完成为目标,激发幼儿活动的内驱力,不断维持幼儿的活动兴趣。教师将多种运动方法和经验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活动任务之中,幼儿带着任务去进行身体活动,他们凭借已有的运动能力和经验,不断调整自身的运动方式,与同伴协作,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2.提供的任务难度必须适时、适度、适宜。教师应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认知经验和运动能力水平,提供难度略高于幼儿现有水平的任务,鼓励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运动中的“难题”,使幼儿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累运动经验,感到自信与快乐。例如:游戏“运西瓜”,幼儿推着装满西瓜球的独轮车,沿着不同的路线(弯弯曲曲的纸板路、石子路、独木桥、斜坡、树林),将西瓜运至“小动物们的家”,在游戏中,西瓜球掉了须捡起,独轮车扶正后继续推,上斜坡时,一人推不动就寻求同伴的帮助,想法设法将西瓜球送至目的地后,幼儿以是汗流浃背,但脸上却充满了喜悦的神情。

3.幼儿户外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户外活动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幼儿教育契机。幼儿自主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幼儿户外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幼儿户外活动本质所确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

4.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教师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场地及材料,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体现一物多玩的方式。例如圈可以有多种玩法,"滚圈、钻圈、跳圈、转圈"等多种玩法。又例饮料瓶也有多种玩法,竖起可以让幼儿当跨栏、也可以双手拖着平行行、又可当手榴弹进行投掷、间隔摆好蛇形走、平倒单脚行进跳和间隔跳。幼儿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和帮助幼儿,先让幼儿自由游戏,去发现、探索,教师引导活动的多种玩法、教师可在幼儿游戏玩中适当加以指点,最后与孩子们一起总结游戏的新玩法、多种玩法、体现一物多玩,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经验。提高活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李书勤. 浅谈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应用价值 [J]. 现代企业教育. 2012 (20)

篇2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107-01

户外活动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之一,幼儿通过户外活动掌握活动及适应社会的技能,增强与社会人的交际能力,从而逐渐理解社会人的行为意义、逐步通过自我探索的方式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户外活动运用于早期幼儿教育不仅能够广泛培养幼儿与周边社会接触的能力,促进幼儿性格的良好发展,更有助于提升其认识事物的兴趣,对其以后的学习、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本文即从户外活动对幼儿的意义入手,结合幼儿户外活动的原则,具体探讨户外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具体方式及实施策略。

一、户外活动对早期幼儿教育的意义

幼儿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身体活动和周边事物等有着天然的兴趣和爱好,而户外活动则充分的利用了幼儿对这些事物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相对较高的特点,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和培养,使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幼儿教育过程中户外活动应用的主要原则

鉴于幼儿教育实施过程中户外活动的重要意义,就为其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幼儿教育过程中户外活动的实施,应当具有相应的主要原则。

1.趣味性原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也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具体的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能注意到,幼儿对感兴趣的事情总是兴致勃勃,一丝不苟。因此,在带领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时,要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以保证实践知识积累的不断扩充。

2.主体性原则。在户外活动过程中,幼儿应当是更为独立的主体。对于幼儿来说,户外活动更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当中获得满足,在不自觉和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获得了发展,完成了幼儿教育的既定目标。

3.适宜性原则。户外活动虽然提倡幼儿的“自由”和“自主”,但要求所选取的户外活动形式要依幼儿教育的目标而定,另一方面,户外活动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接受水平。

三、户外活动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方式及具体实施

在户外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原则的指导下,户外活动的应用方式及具体实施过程也应运而生。

㈠户外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方式

1.个体器具、观察活动

个体器具的户外活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幼儿园教育为主的教师带队活动,另一种是以家长带领为主的活动。教师带队的活动相对于家长带领的活动而言其指导性更强,其形式都是以孩子自己“玩”为主,这一过程教师与家长不主动参与,有助于孩子自主兴趣的开发,使其对其所运用的器具用途及用法有较为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2.集体户外活动

集体户外活动主要是以教师以及多个孩子共同进行场地集体游戏或外出参观游玩。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和幼儿都是户外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参与活动。

3.亲子活动

随着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幼儿教育中对亲子活动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机构如幼儿园、早教班都将户外亲子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具体说来,户外亲子活动是个体器具活动和集体户外活动的折中和融合体,已经成为广受教师、家长与孩子欢迎的幼儿教育方式了。

㈡幼儿教育户外活动的具体实施

幼儿教育中户外活动的实施,主导是教师,辅助主体是家长,因此实施过程也必须围绕此主题进行。

1.地点选择

地点选择是幼儿教育户外活动的重中之重,地点选择的成功与否,地点活动的排序先后,均会影响幼儿受到教育的程度与性质。因此在幼儿教育伊始,教师就应当谨慎选择相应的户外活动地点,严谨制定户外活动路线。

一般而言,“自然――历史――人文”是教育的主线,对幼儿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在户外活动的选择上,大自然如空旷的草场、植物园、动物园往往是首选,因为这可以让孩子首先接触到广阔的自然,从而为其后面的认识打下坚固的物质基础;此后是历史古迹,认识了自然,孩子们就很容易转向自然衍生的一系列户外内容,按照历史的足迹走,孩子们就可以去了解古建筑群、古迹等,这为此后认识人文内容又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接触了自然与历史,人文内容如名人故居、文化博物馆等给孩子们的冲击就容易渗透他们自己的知识层面,使幼儿教育进行的游刃有余。

2.人员责任

⑴教师的具体操作

教师在选择、设计户外活动时,应注意一定要自始至终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掌控好在户外活动过程中突出重点。若户外活动设计不恰当,则极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可能挫伤孩子的户外活动积极性。

教学前,教师需要做好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活动内容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主题要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主题要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此后教师即要注意活动内容的选择,并做好活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另外教师务必要进行自我演练,以检查该户外活动是否适宜。

⑵家长与孩子的配合

孩子是户外活动的主体,然而由于孩子年龄尚小,在许多事情上都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在户外活动进行时,家长也不可否认具有重要的监护作用。家长应当运用适当的方式给孩子打“预防针”,使孩子由内心中产生谨慎感,有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

⑶社会及其他人员

社会其他人员对于幼儿的户外活动来说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尤其在突发状况出现时,社会人员的地位也就容易凸现出来。因此在户外活动进行时,应当借助社会人员的协助,这对孩子的户外活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

对于幼儿而言,其所处生活范围很小,幼儿教育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形成的,户外活动的的成功进行能够有效扩展幼儿的知识范围,符合其年龄段,能使其增长见识,教师、家长及社会应当有效配合,为幼儿探寻出更多、更好的户外活动场地,使幼儿教育更灵活,更有效。

参考文献:

篇3

误区一:只关注幼儿的活动,不关注幼儿的情绪。情绪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引发幼儿身心的不适,进而打消幼儿晨间户外活动的积极性,“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晨间户外活动中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情绪,对幼儿一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是大多数教师只是重视幼儿晨间户外活动的情况,很少能有效地对幼儿的情绪进行安抚。幼儿的情绪不佳,原因多种多样,或许是身体不适,或许是某种愿望没有如愿以偿,或许是与教师、同伴间有了某种隔阂等等。教师不能忽视幼儿的不寻常表现,因为教育往往“隐藏”在一瞬之间。如果开始略加疏忽极有可能影响幼儿一天的生活与学习,久而久之,可能会影响幼儿的一生。

误区二:教师事先将玩具、材料准备好。晨间户外活动幼儿从事的大多数是游戏或操作活动,因此需要一定的玩具和材料,但是目前的材料准备中,绝大部分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并且这种准备的更新缺乏及时性。这就容易造成以下几种现象:1.幼儿活动缺乏积极性。虽然不同活动区域有不同的操作材料、玩具,但这是教师统一安排的活动,并没有遵循幼儿的兴趣,而兴趣是晨间户外活动得以进行、发展的保障,幼儿兴趣的缺乏,进而就造成了晨间户外活动积极性的缺乏。2.幼儿无所事事。有些教师投放在幼儿晨间户外活动中的材料往往是些容易破损的,材料品种少,很难吸引幼儿的活动兴趣,难以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难以促进幼儿在不同层次上的有效提升。有些教师投放幼儿晨间户外活动中的材料多是成品材料,又大多是教师根据自己个人愿望投放的,所以很难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幼儿对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材料不感兴趣,那么幼儿就会出现无所事事的现象。

误区三:教师干预过多。晨间户外活动本属于幼儿自己的事,但有些老师却是太“尽职”,在活动中完全包办代替、干预过多,给幼儿无限的压制,幼儿不能自主享受到游戏、操作活动的乐趣,更不能从中获得成长的经历。

误区四:缺乏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当下的教育主张“让幼儿获得自主的发展”,但有些教师片面理解“自主”的内涵,让“自主”变为“放任自流”,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与点拨、提升及其多样化的评价。

二、农村幼儿晨间户外活动的有效对策

为了有效地彰显幼儿晨间户外活动的教育价值,教师应积极探寻有效的对策:

策略一:提供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操作游戏材料。材料是幼儿晨间户外活动和操作的对象。幼儿是否对晨间户外活动感兴趣,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提供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构建有效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不同层次的趣味性的活动材料等,以吸引不同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材料的投放要紧贴活动主题,以利于幼儿在主体性活动中获得发展。材料的投放要彰显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力争做到兼顾趣味性、层次性、多样性等方面。材料的投放要注意品种齐全、新颖、数量适中等等。

篇4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54-02

当今中国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强大的生活压力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脆弱,甚至家庭关系也变得疏远。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关系着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定,甚至对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住区是家庭交流的载体,只有研究其中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行为方式,找到其规律,才有可能建造出符合交流的空间。本文通过对淮安市住区户外活动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其规律,提出其设计策略,为淮安市住区建设提供一些意见。

一、淮安城市居民传统生活方式探寻

《淮海晚报》对淮安城市居民发起一项调查――“我们的童年”,对记忆中的零食、童年的玩耍、童年的梦想三个方面进行全民记忆。在童年的玩耍这一部分写道:“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童年记忆,但有一点是相似的:‘玩’。在‘玩’中,孩子们总能获取单纯、美好的乐趣。虽然回忆起来的时候,会感觉‘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傻得可以’。”1971年出生的陈先生,在淮阴区刘老庄村有着难忘的童年记忆。他说,那时候的小孩,最流行的是掏鸟窝和抠“知了狗子”(学名为蝉蛹)。“一到放学或周末的时候,我跟几个小朋友就一起出去掏鸟窝。一边走,一边昂着头看树上哪有鸟窝。只要发现目标,不管多高,一定要想办法把鸟窝给捅下来。”陈先生说,他们那时候不像现在小孩那样娇贵,有一点磕了、碰了,家长都要心疼半天。陈先生的父母心疼的是,爬树时他不小心把裤子磨破、磕破了,需要费一些布把裤子补起来,“那时候条件不好,哪有那么多布给自己补裤子。万一弄破了,就会挨一顿揍。”不过陈先生说,即使挨点皮肉之苦,但看到摸下来的小鸟通过自己的喂养逐渐长大,不但图了乐呵、打发了无聊的时间,还很有成就感。

淮安城市是一座应水而生的城市,也是一座美食之城。这两种特性决定了淮安城市居民两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傍水而居的习性和家庭主妇对厨艺的在意。淮安女性作家苏宁《平民之城》一书中写道:“春天或冬天,小城里临河居住的人家,早上,门前有水的湿气,不临河居住的人家的房顶上有雾的湿气。前面说过,这淮安城里的大河有两条,一条是古黄河,一条是里运河。他们大大方方地、从容地、威武地穿过这小小的单纯的城,像一个威武的男孩子故意炫耀着从一个有些内向的害羞的小女孩家门口走过。”“她不喜欢逛街,也不喜欢去听淮剧,没事就喜欢到菜场走走,一个摊子一个摊子看看,她笑眯眯地看,不买的蔬菜也要问问价格。”这样一些场景的描述从侧面反映了淮安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二、淮安城市住宅区居民的活动行为分类

丹麦建筑师扬・盖尔(Jan Gehl)在《建筑之间的生活》(Life Between Buildings)一书中,从或然论的角度来理解环境是如何影响行为的。他认为,在具体宗教、气候、社会条件下,通过设计,可以调控使用公共空间的人数、每个人活动持m的时间,以及活动的类型。他把在公共空间中发生的户外活动归纳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1.必要性活动

必要性活动是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的活动,换句话说就是那些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活动(例如,上学、上班、购物、等公共汽车)。因为参与者别无选择,其行为发生几乎很少会受物质环境的影响。

2.自发性活动

自发性活动是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活动,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例如,散步、在街边咖啡店喝杯咖啡等)。

3.社会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这一类型活动也可以称之为“连锁性”活动,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由另外两类活动发展而来的。这种连锁反应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处于同一空间,或相互照面、交臂而过,或者仅仅是过眼一瞥(例如,与人问候和交谈,集体活动,甚至被动地观望他人的行为)。

盖尔关于人的行为的解释,同时也告诉我们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程度。在低质量的公共空间中,主要发生必要性活动;而在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中,除了必要性活动外,可选择活动甚至社会性活动发生的频率会显著高于低质量的公共空间。

三、淮安城市住宅区居民户外活动行为特征总结

通过对淮安城市住宅区调查发现,住宅区中主要活动的人群是老年人、婴幼儿和中小学生,中青年人活动比较少。

1.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规律

老年人的活动以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为主,具体到活动行为的内容上,外出行为中以购物、乘车出门就医、访友为主,交往行为以聊天、打牌、下棋为主,健身康体行为以晨练、集体跳舞、跑步、打球、使用器材健身等为主,休息以散步、逗留、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为主,游戏主要以与儿童做游戏为主。

老年人被称为“丧失的时代”,包括四个丧失:身心健康的丧失;经济独立的丧失;与家庭、社会联系的丧失和生存目的的丧失。这些丧失相应产生了多种需求:健康的需求、安静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交往的需求。淮安城市住宅区中活动的老年人同样有这样的心理和需求,也就产生了他们自己特有的户外活动规律。

篇5

为了给儿童更美好的童年时光,我们就应该根据孩子们的需求在城市公园中给孩子预留出一定的户外活动场所,让孩子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让孩子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更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养成更好的品质。

城市公园――儿童成长的欢乐之园

“玩”是孩子的天性,随着社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儿童的玩具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无论多么丰富的玩具都取代不了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永远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游戏场所。户外活动对孩子的生理、心理的发展的作用是任何玩具都替代不了的,而且户外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在城市中成长的儿童来说,城市公园是他们主要的户外游戏场所。在城市公园中,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花草树木,更好地体会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探索大自然的奥妙。

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儿童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户外活动中的游戏可以使儿童在玩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增加经验、锻炼技能,培养社交能力。儿童在户外活动场所做游戏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提升了智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城市公园为孩子提供了户外活动场所,使孩子的天性得到释放,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无穷无尽的欢乐时光。

当前城市公园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公园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儿童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城市公园在设计的过程中缺少对儿童需求的了解,没有将人性化充分地显示出来。通过走访调查和考察,我发现当前城市公园在儿童活动场所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空间不足且分布不合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的土地价值越来越高,所以儿童户外活动场所越来越少。虽然城市中公园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但大多数是为成年人设计和服务的,真正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的公园是少之又少,城市公园中孩子的户外活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由于城市建设和规划缺乏统一有效的指导,所以城市公园存在着分布不均等问题,有些居民很多的地区却没有相应的公园供居民休闲娱乐。

2.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设计滞后于儿童发展的需求

当前一些城市公园中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是由成年的设计师来设计和规划,是从成年人的角度考虑的,缺少对儿童心理和思维的了解,所以当前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形式单一、设施简单等问题。当前许多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游戏设施依旧是跷跷板、滑梯、健身器材等,不适应培养孩子创新能力和思维的需求,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促进作用有待提高。

3.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高楼大厦、车水龙马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但是高楼大厦、车水龙马这些现象不断侵蚀儿童的户外活动场所,给孩子的户外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2)城市公园中有许多人工湖或者自然河流,但是这些地方没有一定的安全防护设施,没有一定的危险警告,给孩子们的户外活动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游戏设施也存在着陈旧问题,游戏设施缺乏专业人员的维修和护理,这也给孩子的户外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4.儿童户外活动场所中绿化程度不够

大自然有其独特的教化功能,但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在儿童户外活动场所中要尽可能地增加绿化程度,使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更好地享受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优化城市公园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建议及措施

城市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父母都想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快乐而美好的童年,所以城市公园的游玩就成了父母与孩子休闲娱乐的重要时光。一个安全的户外活动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长期的走访调查和大量相关数目的阅读,针对城市公园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存在的不足,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公园中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进行优化,从而使“儿童的欢乐之园”更符合孩子的需求。

1.从儿童的角度来设计儿童户外活动场所

童年作为人成长的必经阶段,对人的成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不仅游戏内容对孩子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而且游戏环境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儿童成年以后的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作为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设计师,我们应走进儿童的内心,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从而进行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个性,使儿童户外活动场所适合孩子发展的需要。

2.科学选择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地址

在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选址中要多方面考虑,不仅要远离马路、河流、湖水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而且要考虑居民的聚集性,户外活动场所与居民住宅的距离也是十分重要的。户外活动场所地址选择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实用性。

3.提升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安全性,减少意外的发生

安全是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首要前提。城市公园中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作为儿童进行游戏的主要活动场所,其安全性必须有保障。儿童户外活动场所要遵循“儿童适宜性”原则进行设计和布局,使儿童在户外活动中获得安全保障。

在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应尽量加强安全保障,减少危险区域的存在,加强警告,使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有着安全意识。

4.丰富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游戏设施

游戏设施是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丰富多样的游戏设施有利于丰富孩子的游戏形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开发学生的特长及潜能。当前户外活动场所的游戏设施存在单一性,不符合儿童多样化的需求,所以要尽可能丰富游戏设施,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游戏设施不单单是为了娱乐孩子,还应锻炼孩子的体能和智力,还应提升儿童各方面的素质。

5.加强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空间模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儿童对世间万物充满了好奇心,当前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单一性满足不了孩子发展的需求,所以在城市公园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设计中应遵循“空间模式样化和多元化”的原则,满足孩子不同方面的需求和不同孩子对户外活动场所的需求。

6.提高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绿化程度,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大自然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教育功能。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里的孩子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应提高绿化程度,让孩子更好地走进大自然,体会大自然带给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快乐。

篇6

幼儿的安全意识并非与生俱来,一些安全意识的产生或是安全知识的获得,往往是伴随着孩子们的哭泣声从“实践”中而来,即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这无疑会给我们的幼教工作带来被动和消极影响。而如何在危险发生前教给孩子一些有效的预防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幼儿在游戏中累计此类经验,提高自我保护以及保护他人的能力,这是我们幼教工作中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

虽有些事故的发生,是因为教师责任心不强,或考虑不周造成,但是事故是防不胜防的。无论教师怎样小心,总有孩子因顽皮或其他原因造成事故。所以在教师组织幼儿活动时,真恨不得多长几双眼睛和几只手来照顾孩子。

当然,百密总有一疏,幼儿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如:用具、材质、物件放置不当,部分玩具不符合安全规范等隐患。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但他们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差,为防止孩子发生意外情况,教师除了尽早对每个孩子做到全面监护外,还要开展认识风险和应对风险的活动,争取家长在各方面的配合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家长与教师与幼儿安全教育挂钩,消除孩子受到意外伤害的隐患。

户外活动是幼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日托幼儿园要保证有每天二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因为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他们的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身体各器官各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完善。容易因各种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影响健康。所以采用适合于幼儿生理特点的户外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幼儿身体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从而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幼儿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精神焕发,情绪愉快,也能培养勇敢坚强、反应灵敏等多种意志品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户外活动作为幼儿园重要的组织形式却也是最容易出危险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幼儿安全的进行户外体育活动呢?我觉得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活动场地、设备、器具的安全

户外体育活动的场地最好是有日照的泥草地,让幼儿能在活动时接触到阳光。草地上的草不能过厚、过软。这样会对幼儿的动作发展几技能掌握有负面的影响:如小班的幼儿在草地上四散跑,就跑不快,而且容易摔倒。一般,我们许多幼儿园仍以水泥地为主。那么,老师则要避免幼儿擦伤或跌伤。幼儿园户外活动、的设备要定期检查、定期维修。象滑梯的坡度要适当,边脚要光滑。着地点应铺垫子或安沙坑,以减小滑落时的下挫力;摇椅、荡船等玩具制造或安装时要注意:重心要低,吊环要牢固;翘翘板是幼儿喜欢的玩具。有的跷跷板的正面磨的很平,做得很美,但板的背面却步在意。其实,跷跷板背面的两侧最重要。我就发现,有的幼儿在完跷跷板的时候,脚后跟被跷跷板压下是刮伤。虽不会太严重,却常常发生。如果把背面的两侧做成斜坡或圆角的,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在活动以前教师一定要不怕麻烦检查一遍各种器具、设备的安全。在活动过程中,要避免幼儿因使用方法不当引起的不安全情况。如:有的幼儿将高跷当成流星球甩出就极易出危险。总之,体育设备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以确保安全。

二、幼儿自我保护的知识

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是安全问题中的主体。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尤为重要。加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长期的教育和熏陶幼儿。自我保护的方法则可在各项活动中针对性的授予。如:教会幼儿在不小心跌倒时用手撑地;走高跷时重心适时移动;躲闪投掷物时,用双手保护头部等。同时,在户外活动中,制订合理的常规要求,并逐步养成幼儿按要求活动的习惯,杜绝不合理,不安全的行为。

三、幼儿的着装以及活动内容的合理、安全

户外活动中,幼儿的着装也不能太在意。幼儿的年龄小,运动机能尚不完善,协调性差。为保护幼儿的身体,户外活动时,应尽量让幼儿穿上适脚的球鞋、运动鞋。并注意鞋带是否松散。户外活动时,幼儿会大量出汗。所以,在活动前可以先脱去外衣,活动结束休息时再穿上。确保不因出汗而着凉。贴身的衣物以棉制品为好,以及时吸掉汗水。紧身而不透气的衣物会牵制幼儿肌肉的运动,容易引起拉伤及皮肤的不良反应。在活动以前,教师还要注意检查幼儿的口袋,及时收好幼儿口袋中的危险物品,并妥善保管。有的幼儿爱把一些玻璃、小刀藏在口袋中。如不注意,在进行活动,特别是垫上运动时,便会酿成事故。另外,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要注意强度合理,技能独立。以免幼儿在掌握时发生混淆,而导致错误动作,甚至引起事故。

四、从教人员的安全技能

虽然,人人都希望没有危险事故,但有时,意外事故还是会降临。怎样适当的处理运动中的意外事故,而使其伤害性降到最底呢?从教人员的安全技能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应该定期的丰富和巩固教师的安全技能。处理运动中事故一般要掌握跌伤、骨折、脱臼、扭伤等应对措施。

户外体育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健康的主要活动环节。同时,也是安全问题最严重的活动环节。只有我们从教人员严谨、踏实、不厌其繁、注意一切事故的隐患才是最重要的。防患于未然也!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E],2007年7月30日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P1-30

[3]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P95-114

篇7

人们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阳光适宜,空气凉爽、清新,在此时进行适当的晨间锻炼,可以使幼儿精力充沛、强壮体质,拥有健康、阳光、开朗活泼的个性,以便于一日活动的有效开展。我园是一所乡镇幼儿园,地处农村,有绿茵茵的草地,平整的户外活动场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为幼儿进行晨间户外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户外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锻炼幼儿的体能,晨间户外活动是首选的途径。优化幼儿园晨间户外锻炼活动,消除户外锻炼机械重复练习的学习模式,我将民间游戏、传统游戏、情境游戏等贯穿于晨间户外活动之中,以游戏化学习方式激发幼儿晨间户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幼儿园课程实施游戏化的进程,充分发挥户外活动的整体功能,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民间体育游戏促进了幼儿身体健康发展

民间体育游戏种类繁多,且大多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有很大一部分是练习跑、跳的动作。对孩子的身体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能促进他们机体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如:“捞鱼”“跳皮筋”“老狼老狼几点了”“撞拐”等游戏有跳跃,平衡的活动,可增强孩子各器官的生理机能,“打鸭子”“踢毽子”“跳房子”等活动使孩子手、脚动作灵活、协调。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孩子骨骼肌肉的发展,锻炼了他们的动作技能和技巧,也有利于孩子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民间游戏的各种动作发展,促进孩子机体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体质。

二、情境性游戏促进幼儿情感发展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户外的物质与我们的游戏相结合,创设合适的户外环境可以刺激幼儿的感官,能让孩子自由的玩。”户外情境性游戏是让幼儿到户外实地对感受游戏的快乐,一切的自然景观和材料都可能成为幼儿情境的对象,同时可以利用周边田野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如三只蝴蝶场地直接在花圃中,既节省时间又节省材料,体能训练,动物王国设在游乐场,孩子们爬过小山坡,走过脚印路,这些真实场景的利用,使孩子们意犹未尽。

在实际的游戏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在户外情境性游戏活动中不仅得到了情境体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幼儿园及社区环境的培养熏陶中,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了幼儿良好的个性,快乐成功地获得了体验。我们班本学期新来个叫尤××的小朋友,刚来的时候不爱说话,早上来园不愿意与我们老师打招呼,也不愿意与其他孩子交流,于是我就经常想办法鼓励他参加户外的情境性角色游戏,通过耐心引导他感知户外情境中的事物,鼓励他多说,学习用具体、生动和形象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讲述,以此来壮大他的胆子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而且敢于想象,敢于表现,在活动中教师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开展一些“情境性”的活动,将故事融入游戏,创设运动情境,让孩子体验其中的乐趣。如“我当”游戏,幼儿戴上军帽,伴随着音乐,投入到部队训练的相关“运动”中,孩子们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由活动着,爬、跳、跑、钻、平衡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幼儿在活动中收获很多,动作协调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意志,充分体验了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传统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传统游戏虽然在形式上有些“古老”,如,跳房子、跳绳子、拈石子、滚铁环、捉迷藏、挑小棒、折纸、七巧板、顶锅盖、剪纸、跳皮筋、丢手绢等,但可以给它增加新内容,“比如跳皮筋的歌谣,就可以进行改编,可以用三字经,也可以创造新的歌谣。这样孩子们就会更加感兴趣。家长和老师可以根据孩子喜欢的动画片,自创改编,丰富传统游戏的内容。有规则、有竞争、有目的的游戏活动更利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传统游戏大都是群体游戏,孩子们在这种群体游戏中学会宽容、理解;有规则、有竞争、有目的的传统游戏,还能让孩子掌握现实规则,从而切身理解什么是自由、什么是限制、怎样适应现实规则等;游戏的竞技性,让孩子学会了努力,也学会了怎么样与人和谐相处,如何与人沟通。

篇8

1. 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人口流动的加快,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北京市随迁老人能否适应随迁生活?北京随迁老人在居住区中的参与度怎样?如何从设计角度缓解随迁老人的寂寞感?笔者对以上问题做了深入调查研究,希望能从中找到合理的答案。

2. 调研目的及意义

论文从北京市居住区内随迁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角度进行研究,发放调查问卷,以期寻找出随迁老人面临的心理问题为北京市老年工作提出指导建议,并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角度提出适于随迁老人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居住区老年户外活动场地的设计。

3. 相关概念

此次调研对象为北京市海淀区居住区内老年人,随迁区域包括北京市内不同区域随迁老人、农村向城市随迁老人、外省向北京随迁老人。

4. 调研范围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于学习及工作的限制,老年人已经日渐成为居住区的长时间使用者,因此,对居住区内的人员较集中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调研以北京市海淀区的芙蓉里小区、上地西里、上地东里以及怡美家园等四个居住区为调研地点,采取随机问卷调查,选取上午7时-10时,老年人外出较多的时间段,人流量较大,确保了调研的普遍性。

调研与分析

1. 文献资料调查

居住区内随迁老人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是急需重视,其生活质量有待提高。拥有十四区两县的我国首都北京自2010年以来常住人口达到1961万人,2009年末北京市的外来及流动人口人口已经超过1.47亿人,其中老年人口已增至202.4万人占总人口的16.9%。北京市随迁老人占全国随迁老人总人数的46.3%,可见对北京市随迁老人的心理需求调查可以帮助这一边缘群体得到充分的精神支持和情感慰藉的。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住区规划在兼顾不同年龄层对住宅需要的同时,如何适应老龄社会,从老年人自身特殊的生理、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出发,创造一个多向适应而又充满活力和人情味的住区环境,是当前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 实地考察

课题确定后,笔者对上地西里居住区进行了一次试调查;得出初步结论后,及时调整调研计划,扩大调研区域,并进行细致考察。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居住区老年户外活动空间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空间通透感差,缺乏安全性设计:因随迁老人从熟悉的地方搬迁至陌生的环境,与邻里缺乏沟通,常产生陌生感。一旦迷失方向,随迁老人便难以寻找求助机会,因此加强空间组织安排有利于增加随迁老人的安全感。

地域联系不强,可识别性差:因地域的变化,随迁老人比常住老人的记忆力和辨别力下降更显著。标志性设计的缺失会给随迁老人空间方位的辨别能力带来一定障碍。上地西里及芙蓉里小区均存在此类问题。

居住区交流空间少:随迁老人的孤独感需要交流来消除和宣泄。被调查的居住区中上地西里、上地东里的交流空间均设置较少,座椅设置缺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随迁老人的社会交流机会,缺少对随迁老人的关注设计。

在对实地的调研与分析中可看出,目前众多的居住区户外设计都疏于对老年人尤其是随迁老人的心理特殊需求的关注,将来也许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针对越来越突出的城市养老问题,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应尊重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从老年人的角度考虑,多方位设计结合,为北京市随迁老人创造一个舒适、优美、整洁的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

3. 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分别从随迁老人心理需求及对所在居住区户外空间设计参与度与需求度来探讨适于随迁老人新生活的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

本次调查中北京市随迁老人对其所在居住区内的活动场所使用情况多集中于宅间活动场所,占总人数的56.7%、中心广场24.5%、体育活动区10.0%、绿化区域8.8%;在户外空间中,随迁老人多注重交往便利设计、安全无障碍设计,其次是休闲娱乐设计;在所希望的可以增加的居住区户外空间中增加的设计元素为:健康散步道(9.5%)、休闲广场(20.5%)、休闲亭廊(19.8%)、停留座椅(6.4%)、标识系统(3.8%)、紧急呼叫系统(5.9%)、花草绿茵(30.5%)、观赏水景(0.5%)、健身运动场(3.1%)。

从调查中可知随迁老人对居住区户外空间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时段性。那么与其他年龄群体共同使用一个面积较大功能多样的广场可以有效的缓解随迁老人的交流压力,增加随迁老人有规律地参加社区活动的机会,还能强健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从生理和心理需求方面提高随迁老人对居住区户外空间的使用率。

结 语

居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设计可以站在老年人角度考虑空间的设计问题,从而积极引导随迁老人参与户外活动,满足随迁老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充实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北京随迁老人是北京市的边缘人群,是大城市环境下的与居住区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生活环境是随迁老人生命的重要依托,他们比任何人更需要一个安全、方便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我们应尊重城市随迁老人的特殊需求,建立利于老年人身心、身体健康及生活、起居的舒适的居住区生活,相信关注随迁老人就是在关注我们自己!

(第一作者单位: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二作者单位: 福建三松集团 第三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

作者简介:

篇9

一、老年人活动规律

同一个季节里不同的日子里,如上午或下午等,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特征是不一样的。根据多数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规律,他们一般在一天内的活动时间、出行路线、活动项目一般很固定。根据调查分析,老年人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如下,05:00 到07:00时、09:00到11:00时、14:00到17:00时、18:00到19:00时,最为密集的是清晨和傍晚活动。

老年人在比较集中的外出时间内,外出的目的也是各不相同的。有以下规律:05:00至07:00时外出的老年人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上午09:00到11:00与下午14:00到17:00多是在外出购物过程中发生许多自发性活动。18:00至21:00时间段是老年人户外活动人数最密集的时间,尤其在夏季。

经过调查得出,被调查的老年人有着很多兴趣爱好,然而可以参与的户外活动内容却很少,而且相对集中。经研究分析,其原因有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大多数老年人比较喜欢可以遮风避雨的室内活动;其次,一些从外地过来的老年人是帮着给子女照看孩子或短期居住的。对于这些老年人,户外活动场地因有些方面不够完善,不得不舍弃原先的一些习惯;最后,老年设施不足,为老年人服务不够。

二、老年人对户外活动空间的要求

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有两个住宅小区的老年人比较满意户外活动空间和活动设施。去掉问卷数量不够引起的误差,从客观上看,说明社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还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访谈,主要有下列问题和诉求:

1.许多老年人一致反应活动空间规模大小的问题。调查中,老年人十分不满意户外活动空间的规模。特别是在惠安楼社区,老年人抱怨活动场地不够大,无法展开群体活动,特别是那些爱好跳健身舞的老人,希望社区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加开敞的场地使他们自由活动。

2.在空间划分上,结合实际调查表明,大多数老年人都愿意到人多的场地上活动。特别是对60岁到65岁的老人来讲,其孙辈年龄还小,再加上子女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照顾他们,所以这些老年人就主动承担起照看孙辈的工作。因此这些老年人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还可以参与户外活动锻炼身体。所以希望可以提供一些供老年人和儿童一起活动的空间,可以使锻炼与照顾孩子同时进行。

3.距离的远近,调查发现,大约有80%的老年人会选择500米以内的距离作为参与户外活动的最大出行距离。高于20%的老年人则选择500米到1000米作为其最远出行距离。仅低于2%的老年人选择大于1000米为最远出行距离。所以,户外活动空间的布置应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需要,合理的布置可提高空间的使用率。

4.设施状况方面,在调查中得知老年人对社区内户外活动设施现状不满意集中表现为数量不够、布置不科学,不能照顾到多数老年人,而且健身器材损毁严重。因此需要增加户外健身设施外,还要合理安排其位置并加强维护管理。

5.环境质量的好坏决定活动发生的机率。参与本次调查的四个社区中,红星里社区和与新华联广场绿化是最好的,景色美、绿化率高。调查发现,在户外环境方面,有许多老年人觉得自己并没有得到关怀、受到重视。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老年人活动,不得不走很长的路到中心绿地参与活动。二是汽车停放占据了大部分户外活动场地,户外活动的地方太少等。所以环境质量也是关系老年人户外活动与否的重要因素。

三、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存在问题总结

1.空间布局不科学,场地分布不均衡。每一个社区均存在着户外活动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状况。老社区主要表现为户外活动空间利用不充分,闲置空地较多,浪费了资源。而新兴社区只是在艺术性效果上对户外活动的空间设计给与了很多考虑,然而美感是有但功能没有实现,并未把空间使用人群的需求考虑进去。

2.综合性活动空间不够。《城市并非树形》一书中说:在一定的环境中,由场所叠合所带来的潜在场所就会带来潜在的社会互动。因此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考虑把不同的场地集合布置,把不一样功能的场所复合起来,就会促进比较丰富的连续的活动景观,使环境的使用率大大增强。因此应该设置不但可以使老年人有较私密的空间还可以参与公共集体活动等类似性质的综合性活动空间。

3.设施太少,布置不科学。四个社区都存在活动设施不足、布置不合理外,还存在照明设施不足,不能满足老年人夜间出行要求,老社区尤为明显。且还不完善的无障碍设计,给老年人的户外活动造成了安全隐患。安全监控报警系统仍然没有被普及应用,无法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监控。

4.绿化设置不科学。尤其是老社区在选择绿化植物品种时欠考虑。比如许多现有老社区选用杨树,在春夏交替时节杨树絮严重影响环境。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6-0072-01

众所周知,户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应该充分重视。可以利用晨间、上午和下午的有利时间,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能力与素质。

一、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1)具有开放的环境。不同于室内封闭的环境,在户外,孩子们活动的空间更大,可以选择的材料和游戏方式更多。(2)具有自主性。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材料、玩伴和游戏方式。(3)具有丰富的材料。在户外,材料十分丰富,随处可见,提高了孩子们的活动兴趣,解决了材料短缺的难题。(4)更具趣味性。由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孩子们选择的机会更多,所以,孩子们觉得更有趣味性。(5)交往的频繁性。在户外活动,年龄、班级的界限不再存在,幼儿之间的交往增多,互动频繁,合作意识增强。

二、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及内容

根据教育理论及我园的实际情况,保证了孩子在园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并不断探寻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丰富多彩的晨间锻炼30分活动。一个开放式的晨间户外运动区域,可以让幼儿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思维,提高认知能力。晨间活动以大型器械为主,共开设五个区域:车类区域、平衡组合区、悬握区、攀爬组合区、钻爬组合区。幼儿来园做好热身运动后,自主选择活动区域,晨间活动是幼儿在园活动的开始。

(2)上午户外一小时的三段式活动。上午中大班和托小班各一小时户外活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10分钟操节活动,包括队列练习、器械操、基本动作等热身活动。第二段:班级教师组织20分钟的集体游戏,进行走、跑、跳、投掷、钻、爬、攀登等技能的练习。第三段:户外混龄自选区域30分钟活动。材料为小型器械,自选区域分为攀爬区、投掷区、平衡区、玩沙区、抛接区、篮球区等区域。每个区域的负责教师制定不同的区域规则,幼儿按规则参加游戏,打破幼儿年龄、班级界限。

(3)下午半小时民间体育游戏。下午主要以民间体育游戏为主。孩子们一般很喜爱民间体育游戏,因为这些游戏比较简单、活泼。例如:花样跳绳、编花篮、打口袋、马兰花开等。这些质朴的民间体育游戏,流传了上千年,孩子们从小就有接触,比较熟悉,会感到亲切。因而,可以提高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三、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开展中的不足和指导策略

通过两年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说明,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冷静反思,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改进。在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教师要转变为活动的支持者,观察幼儿并给予适时指导。教师所处的支持者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适时地、适度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教师还无法解读孩子的游戏时,还无法确认该什么时候介入时,要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至少能还给幼儿自由。只有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幼儿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2)明确活动规则。幼儿只有了解活动规则,才能保证活动的安全性和趣味性。带班老师在户外活动前,应向幼儿说明活动规则,并且每次活动前都要强调,这样,幼儿了解了每个区域的规则,活动时就不容易出现状况。另外,负责区域活动的老师也要负起责任,每次换区后都要强调活动规则,久而久之,幼儿就对规则熟悉了,活动中的安全保障就大大提高了。规则意识要从小培养,教师的工作虽然烦琐、重复,但对幼儿却是受益匪浅。

(3)教师之间做好沟通。由于户外区域活动时,本班教师不一定会看护本班幼儿,所以会出现幼儿碰伤或意外,本班老师却不知情的情况,这就需要负责相应区域的老师负起责任来,将遇到的情况及时向本班老师汇报,避免出现本班教师不知情现象的发生。

(4)教师要掌握外伤处理知识。幼儿园要组织培训幼儿教师掌握一些简单的处理外伤的知识,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会有一些小的刮碰,教师掌握一些外伤处理知识,在遇到意外情况时会及时地对幼儿进行处理,使幼儿的伤害降到最低,保证幼儿活动安全。

(5)保证投放材料的安全。教师们自制了许多幼儿喜欢的器械,但是一定要确保活动材料的安全性,无论是买来的玩具还是制作的玩具,教师都要保证其安全性。首先,选择的材料要安全环保,虽然是废物利用,但也要保证干净卫生,安全无毒。其次,制作上一定要保证玩具光滑无梭角,结实不容易破损。最后,玩具制作完成后,教师要检查玩具是否安全。

四、结束语

目前,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已经成为我园的一种常态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健康特色活动,每日进行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自主混龄区域游戏。这样,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身体得到锻炼,让运动成为了一种习惯。在以后的活动开展中,要汲取好的经验继续发扬,弥补存在的不足,使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井井有条,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