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7: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儿童文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儿童文学论文

篇1

2.从翻译实例看如何再现语言特点与儿童情趣

《精灵鼠小弟》的翻译实例再现了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匠心独运之处。例一:“Butthetruthwasthedrainhadmadehimveryslimy,anditwasnecessaryforhimtotakeabathandsprinklehimselfwithabitofhismother’svioletwaterbeforehefelthimselfagain.”但事实上排水管弄得他浑身湿哒哒黏糊糊,他只好大大洗了个澡,再用妈妈的紫罗兰香水把全身喷了一通,才觉得自己又缓过气来。故事中妈妈的戒指掉进了下水管道,焦急之中,小儿子斯图尔特答应下去为妈妈捞戒指。当他成功把戒指捞上来时,浑身都被下水管道的污垢弄脏了,原文中Slimy的意思是粘滑的,而译者用“湿哒哒黏糊糊”,生动形象的叠词,符合儿童的用语习惯,而且再现了斯图尔特的从下水管道爬上来的状态,浑身湿透了而且染了一身的污垢,才让小读者认为下文说的洗澡与喷妈妈的香水很有必要。例二:Mr.andMrs.LittleandGeorgegotdownontheirhandsandkneesandputtheirmouthsascloseaspossibletothemousehole.Thentheyallcalled“Stooooo-art!”Andthentheyallkeptperfectlystillforthreeseconds.立特尔先生和太太加上乔治,三个人用手用脚趴在老鼠洞前面,把他们的嘴尽量靠近洞口。接着他们异口同声地叫:“斯—图—尔—特”接下来他们全都保持绝对静默三分钟。一天早上斯图尔特起得很早,锻炼身体时为了和猫咪野茉莉比腹肌,不慎被窗帘卷裹起来,他的喊声太小了,没人能听得见。而野茉莉又把他的东西都放在了老鼠洞口,这样爸爸妈妈和乔治都认为斯图尔特是跑进老鼠洞出不来了。他们非常焦急的喊斯图尔特的名字,“Stooooo-art”英文名字中有两个音节,拉长第一重读的音节,体现出三个人齐声喊的声音很大。汉语名字是独立的汉字,“斯—图—尔—特”把每个字都拉长了发音,符合汉语喊名字的特点,大声而拉长每个字的读音,以便让对方听见。汉语读者能体会到喊斯图尔特名字的声音和场景。但是在描述爸爸妈妈趴在老鼠洞口时,原文“gotdownontheirhandsandknees”意思是趴在地上。汉语中的“趴”本来就是胳膊和膝盖着地,译文中“用手用脚趴在”中的“用说用脚”几个字就显得多余了。但是原文中的“ontheirhandsandknees”具体地描述出了三个人的姿势,译文如果只用一个“趴”字确实不足以准确生动地再现他们的动作,如果译成:“三个人趴在地上,用手和膝盖支撑着身体。”既不会像“用手用脚趴在”缀词缀语,也可生动描述动作。

例三:EverybodyshookhandswithStuart---everybody,thatis,exceptthepoliceman,whowastoowetandmadtoshakehandswithamouse.[1](169)每个人都同斯图尔特握手———不过每个人不包括那位警察,他又是浑身湿淋淋,又是气的要命,没有兴趣跟一只老鼠握手。[1](39)斯图尔特穿着水手服来到公园的池塘,主动与微型船模主任攀谈并在船上担任水手,与另一艘遥控船比赛,大家都来观看一只老鼠开船的新鲜事,把来维持秩序的警察挤倒在池塘,造成池塘水波涛汹涌,但是斯图尔特凭借高超的技术赢得了比赛,大家都来和他握手,除了那个浑身湿淋淋的警察外。原文中的“everybody,thatisexceptthepoliceman,”译为“不过每个人不包括那位警察”。译文采用直译的方法,符合儿童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强调了与斯图尔特握手的’人当中不包括警察,与“每个人”形成对比,有强调的作用。如果译成“每个人都同斯图尔特握手-----不过除了那位警察”读者也能够理解到警察没有和斯图尔特握手。看是缺少了顺承的思维,儿童语言中的重复性特点。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在辞藻多么华丽优美,而在于符合儿童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易于儿童理解。译文再现了儿童语言特点,也是再现童真的表现。体现出儿童文学翻译的本质是保留原作中的童真童趣。例四:“Help!”hecalled.“It’sdarkinhere.It’scoldinthisrefrigerator.Help!Letmeout!I’mgettingcolderbytheminute.”“救命啊!”他大喊大叫。“这里面黑咕隆咚的。这冰箱里冷死了。救命啊!放我出去!我这会越来越冷了。”妈妈在做饭的时候,斯图尔特在一旁观看,妈妈开冰箱时,斯图尔特打算也到冰箱里那点东西,可是妈妈不知道这一点,随手把冰箱的们关上,斯图尔特被困在冰箱里。“It’sdarkinhere.”译为“这里面黑咕隆咚的”把dark翻译为“黑咕隆咚的”具有儿童语言特色。儿童的语言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很少抽象的词。“黑咕隆咚”较之“太黑了”更生动活泼,能让汉语小读者们产生共鸣,体会到斯图尔特在冰箱里的感受。“It’scoldinthisrefrigerator.”译为“这冰箱里冷死了”“cold”是冷的意思,而译文“冷死了”极为扩张的词语对斯图尔特在冰箱里的感受一语中的,儿童语言中多夸张的表达,夸张更能体现出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体会程度。具有儿童语言特色的译文很容易被儿童读者接受和喜爱。例五:Itwasn’tuntilhalfanhourlaterthatMrs.Littleagainopenedthedoorandfoundhimstandingonabutterplate,beatinghisarmstogethertotrytokeepwarm,andblowingonhishands,andhoppingupanddown.这么下去,一直到半个小时以后,里特尔太太又打开冰箱门找东西,这才发现他正站在一碟牛油上,两条胳膊互相拍来拍去好歹取点暖,又在手上吹气,又用两脚蹦上跳下。

斯图尔特被关在冰箱里,一直到半个小时妈妈再打开冰箱拿东西才被发现。为了不被冻僵,斯图尔特做了一些动作热身。原文中“hopping”是跳跃的意思。既然是跳,一定会用到腿和脚。“hoppingupanddown”译为“又用两脚蹦上跳下”,其中“用两脚”这几个字就多余了。比如汉语中从来不用“用脚踹门”或“用手扇了一巴掌”等等。因为动词中已经明确了发出动作的部位,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不免有画蛇添足之嫌。例六:Itwasaprettylittlehen-bird,brown,withastreakofyellowonherbreast.TheLittlesdidn’tagreeonwhatkindofbirdshewas.“she’sawall-eyedvireo,”saidGeorge,scientifically.“Ithinkshe’smorelikeayoungwren,”saidMr.Little.这是一只很好看的小雌鸟,棕色,胸口上有一道黄条纹。里特尔一家人对它是只什么鸟意见不一。“这是一只大眼睛绿鹃,”乔治科学地说。“我想它更像是一只小鹪鹩,”里特尔先生说。斯图尔特在冰箱里冻了半个小时,生病了。正在修养的时候,家里有个小客人造访。一只小鸟翅膀受了伤,落到了斯图尔特的家。对于这个漂亮的小家伙,全家人都非常喜欢和好奇。“‘She’sawall-eyedvireo’saidGeorge,scientifically”译为“‘这是一只大眼睛绿鹃,’乔治科学地说。”译文中“科学地说”,意义有点模糊。怎样说才是科学地说呢?根据小说中对乔治的描述,他说的语气似乎他的猜测很有科学依据的样子,而实际上又不正确。如果译为“他觉得说的很有科学道理”避免了“科学地说”意义模糊不清。在这不小说的翻译中,译者主要使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但直译的表达与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不符或会造成表述模糊不清或有歧义时,意译的翻译策略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例七:“Thisismyfriend,Stuartlittle,”hesaidtothemanwiththegauzeinhischeek.“How’oooo,Soo’rt,”repliedtheman,asbesthecould.“verywell,thankyou,”repliedStuart.“这一位是我的朋友,斯图尔特•里特尔”他向嘴里塞着纱布的病人介绍说。

篇2

二、把民间文学改编为儿童文学

民间文学属于原生态文学,表现的生活面极为广阔,囊括了劳动人民的思想、观点、道德、习俗、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内容。法国理论家拉法格说民间文学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这种包容性使民间文学往往良莠交织,精华和糟粕并存。面对这种情况,钦州学院的做法是:首先对改编的民间文学进行筛选。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认为:“儿童教育,特别是幼小儿童的教材,应当主要以原型和母题为主要内容和永恒不变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神话、童话、传奇、民间故事等原始文学题材中”[6]。因此,改编民间文学,要从儿童的培养教育与审美需求出发,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道德感化、智力开发、美育感染等要求,体裁上可选择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等。钦州民间文学有些也属于糟粕,如《好人死得早》、《懒人福》、《驼背娶亲》等,改编时要舍弃。其次,理清主要情节、明确线索。作为口传文学,民间文学大多描述故事轮廓,由于集体创作、世代传承的特点,很多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增加了讲述者的创造而横添了枝叶,使民间文学作品情节杂乱无序,甚至故事杂糅。因此,改编时要理清主要情节、明确线索。对只有简约故事轮廓的民间文学作品,应从故事讲述的需要出发,按情节发展的规律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情节和细节的补充和丰富,变概括的故事梗概为具体而有变化的故事情节。而对情节繁芜的作品,则应删繁就简,以故事的完整性、变化性和丰富性为核心,大胆剔除与故事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旁枝末节,从而变芜杂为明晰,使情节具体生动。如钦州幻想故事《鞋沓鱼的嘴为何歪》,用了很长的篇幅讲述小白鱼骗鲸鱼的过程,而主要角色鞋沓鱼嘴变歪的过程只用几句话就讲述完毕,与题意相差甚远,改编时删减小白鱼骗鲸鱼的情节,增加鞋沓鱼嘴变歪的情节,突出主要情节。第三,规范语言。民间文学以口头讲述为主要传播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口语化的表述中不自觉地注入了方言或习惯语,印上了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色彩。对于儿童来说,文学的接受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语言的过程,语言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的运用。因此,对民间文学的改编,必须规范语言,要注意对话语方式的运用,消除方言,以文学口语为故事的叙事手段;对句式结构的安排,要多用短句、简单句,少用长句、复句或复杂句式;对语汇词汇的使用,要多用实词、浅词,少用虚词、深词,不用生僻词。如改编钦州生活故事《三太公请客》,这是一则吝啬鬼的故事,有太多的方言俗语,改编时要注意把方言改为普通口语,如把俗语“赖账是乌龟野仔”改为“赖账就是王八蛋”,方言“得”改为“行”或“可以”,“为内”改为“好友”,“东看看,西瞄瞄”改为“东看西看”,“头壳”改为“脑袋”,等等。在叙述方式上,把文中过多的对话改为叙述性语言,突出主要情节。

三、在儿童文学课堂开展感受

民间文学魅力的专题活动德国教育大师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传递文化,体验文化价值,并培养能创造文化价值和人格。”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对象是学前与小教专业的学生,他们是未来的幼儿园、小学教师,地方文化的传承很大程度依赖于他们。地方文化的很多内容都体现于民间文学,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又有着天然的联系性,因此,把民间文学内化到儿童文学课程中便成为两者的最佳结合。所谓“知识内化就是把教材中的外部知识经过学生的认知活动重新组合转变成其内部的知识,也就是使教材新知识与学生主体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内在联系,形成其新的认知结构”[7]。

(一)角色扮演

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它是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情感、行为和责任的集中体现,反映个体与自己、周围人群和客观事物之间发生作用时独特和一贯的行为方式”[8]。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是心理学家谢夫倡导的一种以社会互动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概括地说,就是让学生表演问题情境,然后讨论表演,借此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情感、态度、价值、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形成处理这些情境的恰当方法。民间文学作品以角色表演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情节的记忆与理解。但并非所有的民间文学都适合表演,只有那些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突出的民间文学才适合表演,因为“圆滑的故事性,具体的行动性,人物性格的明确性。并且使事件具体的展开,把原因、结果交待清楚,然后加上简洁一贯的架构,动听的音乐和富有韵律感的台词,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9]。在进行角色扮演时,钦州学院的做法体现如下:第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角色扮演的起点,也是表演取得成功的保证。创设情境最重要的就是情境介绍,把故事发生的环境最一个简要介绍,人物的动作、神态要符合故事的发展。第二,分配角色任务。要根据学生的参与热情、表演能力进行挑选“演员”,不能敷衍了事,因为表演效果会影响接下来的分析与讨论。第三,确定表演框架。确定人选后,学生形成“演员”小组进行讨论,筹划表演内容,确定角色的台词,教师要动员其他同学帮助他们准备表演所需的场景、道具等。第四,训练“观众”。在角色扮演中让不参加表演的学生进入状态,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要引导与培训他们与“演员”互动,并布置一些观察性的问题,如角色表演是否真实?情节发展是否合理?有没有更好的选择?等等。只有大家都进入情境,才能营造出一种活跃的气氛,获得真实的体验。第五,进行角色扮演。这是表演的核心环节,“演员”按照计划进行表演,教师在观看的过程中切忌苛求完美。由于心情的紧张或产生新的想法,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发生忘词或改台词的现象实属正常,教师应给适当鼓励。第六,组织学生进行评议。由于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不一,学生对角色的行为取向有差异,教师要分析表演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深入挖掘表演的内涵,将评价集中在角色所作的决定上。

(二)游戏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儿童在游戏中反映着周围的现实生活,通过游戏体验着周围人们的劳动、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理解、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游戏是实现儿童与周围现实联系的特殊形式、特殊活动”[10]。游戏具有灵活性、积极情感、非精确性、内部机动性等特点[11],在儿童文学课堂上以游戏形式感知民间文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习者主动探求知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民间文学的魅力,而且有重拾童年时光的感觉,身心得到娱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钦州学院归纳出民间文学设计形式的两大原则:第一,娱乐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给游戏者带来情感的娱悦是游戏的基本特征,并不是目的本身,对民间文学的认知才是游戏的目的。只有将民间文学转化为游戏内容,才能让学生在获得游戏体验的同时也获得对民间文学的认知。如钦州儿歌《打叉叉》:“打叉叉,卖咸虾。咸虾臭,留俾阿侬送宴昼”,进行游戏时教师在前面进行操作示范,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游戏,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则儿歌反映钦州的哪些生活习俗?体现什么样的语言文化?边游戏边思考,学生很容易了解这首儿歌的文化内涵。第二,自由选择和全面参与相结合。“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便在那里终结”[12]。有自由选择的情感是游戏的心理学基础,因此,是否参与游戏应根据学生的意愿来决定。但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在指定的游戏中学生有选择的自由,但在一些团队游戏中,则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如要让学生了解钦州文学中的传说人物,如刘永福、冯子材、冯敏昌等,设置为“你说我猜”的游戏,第一环节可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来决定游戏者。开始游戏时,“说”者只能说与人物有关的事迹,但不能点出他的姓名,“猜”者根据所说的事来判断。第二环节则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按自愿组合原则组成几个团队,团队成员排成纵队,主持人把写有人名的卡片给纵队的最后一位成员看,要求他用动作把所猜的人名告诉相邻的队员,相邻的队员再把他的理解示范给下一位队员,最后由第一位队员猜。误解与错解使这个游戏妙趣横生,使学生轻松学会描述人物就是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显示谜底的方法。

篇3

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缺失,阅读视野狭隘,这些都使教师无法正确感悟及理解儿童作品内涵,鉴赏能力较低。再加上教师自我能力的缺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不重视儿童文学,无法制订出真正符合儿童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而这些所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2.小学儿童教材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

自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也已经推行使用了近十年,教材中出现的问题也渐渐被人们发现。由于使用时间过长,教材中的内容和儿童的真实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学生的心理特点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相对而言,经典不朽的文学作品不多。另外,为了强调文章的功能性,对于儿童文学文章的选择就有些生硬有限,缺少儿童所需的童趣。有时,一些文章还有成人化的趋向。由于文学作品的选择不当,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大大降低。

3.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儿童文学

篇4

(一)善恶伦理观善恶问题历来是伦理学的重要问题,也是主要的道德范畴。“善与恶是对人们的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评价的最一般的道德概念,实际上是对人类社会各种行为、事件的利害、吉凶、好坏的概括反应。”[2]176在日常的道德生活中,人们总是把符合自己的利益、意向和追求的行为、事件和关系叫做善的,而把相反的叫做恶的。达尔儿童文学作品中大多是扁平式人物,性格特点简明单一,非善即恶,黑白分明,然而获得的效果非但不单调乏味,反而富有人性深度。作品中的“恶”人,集中在成人以及以成人面貌出现的奇幻人物,譬如特朗齐布尔校长、女巫和食肉巨人,他们的“恶”行以欺负弱小、猎杀动物和吃人为主。从达尔塑造的这些反面角色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性,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与铺垫。《玛蒂尔达》里的特朗齐布尔校长“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跟着猎狗捕鹿的嗜血怪人,而不像一所为孩子设立的美好小学的校长。她觉得打扁一个坏女孩就像打扁一只绿头大苍蝇,你向它一拳打下去,那该死的东西不见了。小女孩都是该死的脏东西”[3]。《女巫》里的女巫们想尽办法消灭小孩,也是因为小孩子会散发难闻的臭气波。在书中,恶人们没有悲惨的童年,也没有不幸的遭遇,他们之所以坏,没有任何值得同情的理由。相对于“恶”人的另一阵营,是代表正义的“善”人,指的是不欺压弱小,迫害他人生命的人。在故事里,他们往往是被欺压却勇敢反击的胜利者,当然有些也会有某种性格上的小缺陷。譬如,《女巫》里的姥姥,坚强勇敢,为孙子打败女巫出谋划策,但是也对孙子有些过分溺爱;《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里的爸爸为了一家人能够生存下去,不惜铤而走险,偷盗食物。这些性格的小缺陷反而给这些人物增加了真实和可爱之感。达尔作品中描述善恶势力的对抗与消长,代表正义的“善”人是如何战胜“恶”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也是读者从中获取善恶观的有效途径。首先“恶”人先登场,展现他们种种的恶势力,“善”人的另一方对于其恶行开始是恐惧和无能为力。随着情节的进一步深入,“善”人所受的威胁越来越大,也开始想办法要除恶扬善。由于实力悬殊,“善”人往往要借助超能力,譬如《好心眼巨人》中的苏菲要依靠好心眼巨人的能力才能将吃人巨人们囚禁起来;《玛蒂尔达》中的玛蒂尔达要借助自身的超能力将特朗齐布尔校长制服。这些弘恶扬善,爱憎分明的作品在儿童的心中不漏痕迹的播种下了“善”的种子,慢慢地这些种子就会萌发出“正义”的萌芽。

(二)家庭伦理观“家庭道德是一定社会规范家庭生活、调节家庭关系和鼓励或约束家庭成员的道德准则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家庭美德的总和。家庭道德反映了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最一般的和最基本的道德关系,也成为评价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2]233达尔的作品中的很多家庭都会有脾气暴躁,行事乖张的成员。譬如在《小乔治的神奇魔药》里就有这样一位姥姥,“她每天都要一整天坐在她窗口的那把椅子上,怨天怨地,叽里咕噜,大发脾气,不是抱怨这就是抱怨那。甚至在她心情最好的日子里,她也从来没有对乔治笑过一次,说一声:‘你今天早晨好吗?’或者‘你我两个干吗不下下棋呢?’她除了自己,似乎对任何人都不关心。她是一个叫人受不了的尽发牢骚、脾气极坏的人”[4]。面对这样一个可怕的老巫婆,乔治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要赶走她身边的那股妖气。于是这个勇敢的孩子,配置出一种神奇的魔药,只要姥姥一天到晚脾气太坏,就会被魔药变得无影无踪。这些情节看起来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可能是每个孩子面对发脾气的家长时的真实想法,想让那些坏脾气的人儿立刻消失。《玛蒂尔达》中的小主人公玛蒂尔达面对的是一对唯利识途的父母,在他们的眼中,具有超常心智的玛蒂尔达被看作是“只会看书”的,而只知道贪吃和看电视的哥哥却被视为珍宝。玛蒂尔达面对这种不公正的待遇,施展了一系列的恶作剧,出了心中这口气。这些反面人物的塑造使得整个作品更接近现实,更富有张力。当然,达尔的作品中也有家庭温情的一面,譬如《女巫》里的姥姥无条件关爱支持小主人公;《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里的狐狸爸爸为了整个家不惜铤而走险;《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的查理的一家是多么的相亲相爱,祸福与共。达尔作品中对于家庭关系的极端化描写一直以来饱受争议,反对者主要认为达尔对于成人,尤其是家庭成员的这些负面的描述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对家庭形成错误的认识。然而,这些对成人极为夸大的自私、庸俗以及欺压弱小等的描述并非是对成人的不敬,而是想要唤起成人,尤其是家庭成员对于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同时也要鼓励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在家庭中的平等权益。

(三)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学是在生态伦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和环境道德为研究对象,是由环境科学和伦理学相互渗透,综合而成的。”[2]341它根据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揭示的自然和人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道德为手段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近百年来,人类的文明快速发展,却也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人们猎杀动物,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大大地挤占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人类的野心是无止境的,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争夺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经历过二战的达尔,对战争的残酷和所带来的破坏深有体会。因此,达尔的作品中有很多动物与人类的抗争,有很多对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希冀。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里,达尔对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有着生动的描述:三位农场主为了捉狐狸,竟然动用了挖掘机,“两台前面带着机械铲的大型履带式挖掘机轰隆隆地开进了树林,看上去就像凶残的杀人怪兽。它从小山上大口大口地啃噬着泥土,那棵树已经像一根火柴杆似的倒下了。碎石向四面八方飞溅,树木纷纷倒落,噪声震耳欲聋”。[5]三个男人费劲力气才抓住了一只狐狸,而地底下的狐狸和其他动物们却偷了更多的食物,在大快朵颐,这可真是绝妙的讽刺。这三个男人是因利益联系在一起,他们共同合作是为了铲除共同的敌人,一旦利益不同,马上会反目成仇。而达尔笔下的动物社会是一个和谐共存的社会,想出挖地道计策的是狐狸爸爸,搬运食物的也是狐狸爸爸和它的四个孩子,但最后享受大餐的,却是所有挖洞的动物们。它们耐不住饥饿,甚至等不到狐狸爸爸到场,就已经开动了。狐狸爸爸并没有因此生气,或计较谁付出得较多,而是举杯和大家欢庆。在《魔法手指》里,达尔也对迫害动物的人类发起了控诉。滥杀动物的人,虽具有人类的外形,但其贪婪自私、凶恶残暴的恶劣行径却不如懂得合作分工、乐于分享的动物们。“兽性的人”和“人性的兽”,何为可取,不言自明。然而,书是写给孩子们看的,达尔最终关怀的还是“人”,孩子们会渐渐意识到只有与动物、自然界和平共处,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篇5

二、课堂主导课外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儿童文学教育走向深入的主阵地。在这几年中,“联盟”组织了特色鲜明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有力地推动着儿童文学与小语课程改革。“联盟”成立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6次课堂研讨活动,形成了系列化的课堂教学课例成果。其中,既有义务教材中的童话课,也有各校校本教材课,还进行了数学童话课、绘本阅读课、儿童文学小说阅读课、诗歌教学课、寓言教学课、民间故事阅读课等多主题的教学实践探索,极大地丰富了儿童文学教学的内涵。2014年3月,在我国著名童话大师,《神笔马良》的作者洪汛涛先生的母校——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一小,“联盟”和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等联合举行了第六次活动,来自北京、浙江、上海等600余名小学语文教师,聚集一堂。会长何夏寿执教的民间故事阅读课《鲤鱼报恩》,更是开启了童话教学跟民间故事结合的探索之路。周一贯老师在评课中说:何老师本着对民间文学的珍爱和推广民间文学的担当,选择了这一类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把民间文学从被语文教学遗忘的角落里“营救”出来。这节“另类”语文课,启示我们语文教育不应偏守在现代文明的殿堂里,把三千宠爱结集于“教材一本”,而应该问鼎民间,亲近民间,走进民间唱“民歌”,将民间故事(民间文化)作为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让母语教育因为“民间”而更接民情、更得民心。精彩纷呈的儿童文学教学课例的开设,轻松有趣的文本,童心勃发的课堂,独到的儿童文学教学思想,睿智的文学教学方法,彰显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独特魅力,大大开阔了教师们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视野,展现了“浙派语文”教师的文学情怀,以及沉醉其中的激情!

篇6

2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儿童文学是指以3至16、17岁的儿童为阅读对象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是“两代人进行精神对话和文化传递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现世社会对民族未来一代进行文化设计和文化规范的艺术整合”。(王泉根,2004:555)。因此,儿童文学教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2.1课堂阅读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以儿童为本位,包含了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自读课(朗读、默读、速读)、教师讲读课等方式,使用适当的技巧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孩子们的良好阅读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作品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个体就会产生‘惊讶’、‘疑问’、‘迷惑’和‘矛盾’心理,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董奇,1993:77)当学生们在阅读和讨论中,相互学习,进行反思,学生们才能形成真正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2.2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受课堂教学的约束,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小学生由于其知识结构和文化视野的限制,难以独立、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于此同时,小学生年纪较小,生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详细具体的指导,包括推荐读物、制定阅读计划、检查阅读效果等。当然,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具体特点推荐合适的书目,阅读计划的制定以及检查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推荐趣味性较强的绘本,阅读内容应浅显,篇幅不宜过长,检查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可以推荐篇幅较长、内容更加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语言敏感性,自然地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与此同时,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来丰富阅读活动,比如朗诵会、课本剧表演、亲子游戏活动等等。小学生情感丰富,会用所有的感官从外界获得乐趣、积累经验。因此,通过富有游戏精神和趣味的方法解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促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作用。

3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

3.1儿童文学是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补充“中国的现代儿童文学是在五四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不仅如此,“从一开始,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就和对学校教育问题的探讨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赵静,2003:29)因此,从儿童文学的产生伊始,儿童文学就和小学语文教育相依相存,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一种补充。

3.2小学语文教育促进了儿童文学的发展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教材进行了多次改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目前,新编语文教材课文的选文中,儿童文学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也促进了儿童文学的空前繁荣。

篇7

二、普及儿童文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业务水平素质

以往大家都觉得只有毕业后从事语文教学的师范生才应该学习儿童文学,事实并非如此,各类专业的师范生都应该学习儿童文学。基础教育的接受对象是中小学生,年龄处在0-18岁之间,而儿童文学的主要接收对象恰好就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从事语文教学的师范生自不必说,从教材来看,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80%以上,而到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为50%,因此,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必须海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掌握系统、专业的儿童文学理论,摸清古今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脉络,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能够在教学中举一反三地插入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因此,对于从事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说,儿童文学的学习不仅必然,而且必须深入其中,具备基本的研究能力。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师范生来说,普及儿童文学的学习同样必不可少。中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一群成长中的孩子,每一个阶段的孩子都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如果教师不了解他们的特点和情感,不能够融入他们,只是对他们进行抽象的说教或板起面孔训斥,相信孩子们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势必会给自己的教学和工作带来困扰。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开启了一扇聆听儿童内心情感的窗户。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简单鲜明,情感细腻纯真,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极好地展示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心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生动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对他们进行教育,效果肯定比简单的说教要好得多。因此,普及儿童文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业务水平素质,让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情感,便于他们在各科教学中因材施教,使他们的教学与工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主要可以从教师、学生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儿童文学在教师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儿童文学去拉近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够进一步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从而制定出适合学生特点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案,逐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同时,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成相关的儿童文学学习的环境,进而更为深入地发现小学生内心的志向爱好,了解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就降低了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难度。其次,拥有一颗童心是提升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文学内部的很多内容对于童心的重新展示及塑造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唤起自身消失已久的童心,这样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从小学生的角度看待相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儿童文学内部通常含有较多的积极向上的人物性格,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唤起小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的倾向,这对于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较大的作用,同时儿童文学内部所包含的不良的人物形象能够对小学生在很多方面起到警示的作用,提示小学生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对于小学生良好人生观及良好人格的形成有着较大的作用。其次,儿童文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这对于提升小学生开阔的想象思维能力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儿童文学内部较多的题材内容,对于培养小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小学生实现快速智力提升的催化剂。最后,小学生在进行儿童文学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学习的好奇心,逐步增强整体的求知欲望。同时由于小学生生活圈子的限制,所能接触的东西较少,小学生通过阅读儿童文学能够扩大其整体的视野,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小学生一个探寻丰富多彩世界的窗口,上至神秘的星空,下至幽静的海底,还有大森林内部繁多的花草树木,昆虫异类,同时儿童文学内部也常常包含有不同民族的生活风情,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让小学生增长一定的历史知识及自然科学,可见儿童文学在提升小学生知识方面也有着较为独特的作用。

篇9

二、巧妙回归文学审美特质,解决作文教学疑难点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经常会有小学生写不出作文或者怕写作文的现象,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实,从儿童文学的审美角度出发,就可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找出原因:

①写为心声。如果学生无法自然而然地、发自内心地有感触,是难以写出自然的文章的。

②评价问题。因为教师的评价是以成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的,“好的评价”标准也是来自成人的思想判断,是儿童无法理解的,因此写不好。针对写为心声的问题,教师要运用儿童文学的思路,回归到儿童的心理世界,了解儿童的情感特点,然后再提出合理的写作要求:语言自然地写出心声。如果学生还是写不出自己的心声,可以让学生练习“说”出心声,长期锻炼下去,就可以解决写为心声的问题。针对评价问题,教师同样要用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判,就会使原来枯燥挑剔的作文变得充满童真乐趣。例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描述自己学钢琴的时候等待教师的心情,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他自己在等待的过程中看到其他学生来到了,却仍然没有看到教师,最后就去走廊等一会儿,这样三四次的重复得到教师的评价是“重复啰嗦,注意写出具体同学不同的细节”。而这种成人思维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摸不着头脑。而从非语文的角度阅读时,就会发现这一段描述具有荒诞派小说“无聊”情绪的表现艺术。因此,换个角度,从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纯真、欢愉、稚拙”等分析儿童的作文,就可以发现许多儿童的文采是不错的。

篇10

(二)教育方式语文是灵活多变的,而且教育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着多样性,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即使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例如说,同学之间发生了一点小矛盾,教师应及时进行调解,并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三)教师的自身魅力在每一位学生眼中,对教师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一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是不一样的,但总的来说,教师的形象分为内在和外在。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多才多艺,有童心,有幽默感,有热情,有爱心;而且一位优秀的教师也应该是无所不知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晓古往今来,对大自然有很多的认识。教师应该把这些通过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而不是直接把理论知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无法理解。小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而且非常具有想象力,直观、具体的实物(形状、颜色、声音等)易于引起他们的兴趣。儿童文学中的故事、童话、科学小品等很能引起儿童的强烈吸引力,当这些源源不断地从教师口中说出来时,自然而然在学生的心中形成较强烈的形象魅力。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儿童文学分为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其中小学生阅读的是儿童文学,小学生区别于幼儿和少年,他们可以自己阅读,有自己的理解,他们不像幼儿,没有阅读能力,需要大人的辅助,也不像少年,阅读范围那么广。

(一)认识作用丰富、生动的儿童文学艺术形象,既顺应了儿童的心理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质。

(二)教育作用儿童需要儿童文学的陪伴,儿童文学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感情世界,也可以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儿童文学作品中描绘的故事,给他们带来无尽的想象,让他们在想象中发现其中的乐趣,能让他们得到满足。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丰富了儿童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让他们在作品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让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儿童文学在各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1.儿童诗可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还有丰富的语感,利于写作。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美,诱发他们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北师版)中的《成长》,它简单易懂,而且以诗的形式出现,学生读的时候简单明了,明白随着自己的长大,不应该做的事情就不能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就应该积极去做。2.童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爱幻想,想象奇特丰富,他们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童话、寓言、科幻小说的创造性是其他文学无法比拟的,它们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和探索欲望有很大作用。3.儿童故事、叙事故事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审美作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感,同时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北师版)中,《女娲补天》中的女娲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用七彩石补天,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略了古代神话的美丽,也知道运用智慧做事情,救民于水火之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丑而伤心,相貌上的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心灵上的美,告诉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内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