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师德考核模板(10篇)

时间:2022-08-25 14:41: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数学师德考核,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

篇1

在全面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下,我国出台了新课程标准,而对于初中数学来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既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又能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应该是中学数学学习的蓝本,也是师生维系数学课堂的一个标准和参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数学角度,做了怎样的思考,又能做什么课堂实践,都非常重要。

一、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让学生走进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结果最终由学生决定。因此,学生是不是走进这个领域学习是第一位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知识的巨大的推动力,没有兴趣,谈不上学科认同。初中数学,是一个关键的转折期,既延续了小学的数学思维,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模式的转变和学习难度的增加。在中学阶段,提高数学兴趣的任务主要在于教师,教师教学时要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一是好奇心激发,比如,利用普通的电视节目视频,既可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也可以用视频内容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这个视频是关于背诵圆周率比赛的,一个小小的数学问题,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就会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如,交给学生一个任务,用一样的钱,去买不同的蔬菜,做饭,看谁将饭菜搭配得更合理。这看似是做菜,其实是做数学题,不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追根溯源,让数学理论和实践相通

数学既有高深的理论,又有贴近实践的因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服务于实践,回到实践。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要从两个端点入手,注重理论的源头,数学思维的基础模式,也要注重数学的应用性。比如,一些木栅栏上面都有一些斜木作支撑,可以问学生一个为什么。在总结答案时,要说出生活结论,即可以让栅栏更结实稳固,又要提高到数学理论的高度,即三角形最稳定,这样生活实践和数学理论相结合,学生理解起数学理论就很轻松,也愿意继续深入学习。同样,每一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诞生均有它的实际背景,所以教学时可以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感悟新知识。比如学习点、线、面时,可以用线绳绕固定的钉子,非常形象的同时体现点、线、面。这样的例子很多,几乎所有的数学问题都能用生活实例生动地体现出来,也可以上升到理论。

三、体验数学,一劳永逸的效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我们知道,有些理论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然后再经大脑的复习、整理和提高,从而进位到数学问题。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友爱精神。比如,我们学习完百分数、概率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数字积累,数字计算,学生不但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基本步骤,也明白了相关的数学理论。如果再巩固一下,学生自发出题,互相测验,就更能体现活动意义了。又如,大家都很关注的理财项目,如银行账目、股票形式、投资技巧等,因为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很多学生都懂得原理,只是没有归纳为数学问题,如果将某一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在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教师的协助下,呈现出更多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使知识真正具有生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关注所有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需要

“以人为本”是当今处理很多问题的原则,在学习数学时是不是这样呢?在有些人眼里,数学存在天赋问题,有些人对数学学习有偏见。其实数学学习的目标不是成为数学天才、数学家,而是能有数学的思维,能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每个人学习数学的渠道和基准目标也不一样,这正是对传统学法的挑战。传统学法,要求学生都要在某个数学领域达标,甚至是机械的学习和练习,最终并没有实现整体提高和个人的个性发展。所以,新课程要求必须承认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在兴趣爱好、思维方向、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差异,面对这种新要求和实际的差异,就要求教师做足功课,如对相同与不同档次和数量级别的练习和作业,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等,这样既有利于对有数学天赋的学生的个性培养,也是对存在不同想法的学生的负责。

新课改不断深入进行,除了理念的更新,一定要鼓励师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找到基于现状和适应新课改的良好方式。

参考文献:

[1]伊红,钟旭平,陈志军.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3.

篇2

习题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上好习题课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必要环节,能够及时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遗漏或不足,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数学习题课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课前准备环节:精心选题是保障

1.让学生建立“错题本”

习题课,必须精心选好题目,选好了题目,习题课也就成功了一半。这些题目应该是学生作业或者练习中经常出错的题目。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让他们每人准备一个携带便捷的“错题本”,把每次考试的试卷贴到反面,错题改到正面,自习课或每次考试前都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再做一做错题,并规定每周末都要“温故而知新”。我在准备习题课时,每次都会认真参考学生的“错题本”,把错集中的题、知识遗忘点、易混点和思考盲点的题作为典型题目,并做到因材施教,确保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掌握原来出错的习题。

2.把握习题选择的切入点

(1)例题要有典型性。选例题时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基础,即通过这些题目,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二是加强针对性训练,例题的选择要能够让学生通过训练掌握规律,发现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所以在选择例题时,可选择教材上的例题或习题的变式。例题的安排要体现解题方法的训练和解题技能的培养,要揭示例题的解题规律和体现例题的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体现例题的典型性。如在上人教版七下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习题课时,我选择了这样一个例题:已知方程组的解满足x+y

(2)对应习题要有针对性。对应习题的选择要紧跟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好是例题的变式,让学生对照例题能够很轻松地解出习题,通过学以致用,达到学生对这一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如对应上面的例题,我选择了如下对应习题:方程组的解满足x-y

(3)课下巩固习题要有阶梯性。这一部分习题的选取既是对本节课例题重要知识点的巩固,又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训练。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分层处理,既要让优等生发展个性,又要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小坡度、密台阶”,利于学生树立解题的信心。

二、课中讲授环节:方法指导是核心

1.上课要精讲多练

教师讲解例题和习题时应该从知识的基本应用开始,讲解解题方法。不要就题论题,把课上成流水丈,这样再出现同类的题目,学生还是不会。教师要少讲,多留给学生消化、练习的时间。

2.注重方式方法

教师讲解时要注意解题方法的指导,并对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再遇到同类题目时学生能自己解决了。如在讲前面的例题:已知方程组的解满足x+y

3.挖掘学生思维

习题课是对课程的巩固,如果课堂没有了新意,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应为习题课设置一定的情境,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要善于把题目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分别由不同学生作答,由问题寻找突破口。对于题目的讲解和练习,要多种方法并用。例题的讲解,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自己讲,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并归纳总结。习题的处理,可以让学生黑板板演,也可以让学生做完后相互批阅,讲解。

三、课后巩固环节:提升技能是关键

1.对课堂上知识的消化吸收

一节习题课下来,例题和习题不少,有一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课上所讲题目,这就需要课下对题目进行消化和吸收,对掌握还不是很透彻的题目进行练习。

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SUN Shengfa

(Gong'an Zhangtiansi Central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2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the section "isosceles" study class for example, by analyz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this lesson, proposed some advic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math group cooperation.

Key words isosceles; group cooperation; effective

在当今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掀起了一股合作学习的浪潮,笔者也不例外,合作学习现在几乎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荆州市效益课堂研讨会上,有幸聆听了松滋市涴市中学丁小艳执教的等腰三角形一课,现在结合丁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1 结合课例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1 等腰三角形设计意图

执教者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整个过程包括“情景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理解性质”、“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小结”五步,学生要完成一份导学案,保证了每个学生有任务、有目标、有方向。整节课预先时学生先看书,很容易在学案上写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但是性质2的证明和理解运用是这节课的难点,导学案中先让学生根据折叠填表,感受“三线合一”,再根据操作填空,让学生明白证明性质1的方法有三种,同时让学生知道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底边中线平分顶角且垂直底边,底边上的高平分顶角且平分底边。学生从这个过程中理解“三线合一”,小组再讨论交流性质2的题设和结论(它包含三个命题)。再完成性质应用推理格式的填空,完成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化.为后面的推理应用打下基础。

1.2 课堂上表现出的问题

本节课属于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展示课,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笔者感觉,丁教师把小组合作看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就分组开始讨论交流起来,课堂是“热闹非凡”,一个活动接着另一个,让人眼花缭乱;学生也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总的来说是一节好课。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平时的课堂,就合作学习而言,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随便拿个话题,不多加思索,有时学生连任务都还不明确就开始讨论了,满教室都是“嗡嗡嗡”的声音(很多人在讨论自己的话题),几分钟后,老师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但是发言的学生说的并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而是自己个人的观点看法。有的组只有几个人在讨论,很多组员都是滥竽充数,有的组甚至还没有进入正题就被宣告结束了。这样的小组合作只是形式主义,为了“合作”而合作。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是东拉西扯,甚至嬉闹说笑,缺乏实效。

2 提高数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建议

(1)要保障小组合作活动中有效构建知识。本节课前学生根据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导学案设计流程:课前准备、合作探究、基础达标、应用提升、课堂小结、当堂检测),通过个人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每位学生脑子中都有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为本节课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要保障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均衡发展。要做到均衡发展,首先,建立协同共事的团体。实际上,在竞争环境下,往往是优生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展示;中等生可有可无,偶尔被安排做些不太费神的展示角色;而差生则是常常被忽视,甚至因为担心影响小组成绩被拒绝参与小组展示。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本节课,实际操作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每组提出不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指导。当然,优中差生的这种分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和培训,可逐步调整小组,可把有潜力的中等生放入优胜组刺激其挖掘潜力,可将有感染力,乐于帮助其他同学的优生放到中等组来带动组内成员。其次,是问题的设计和分配。问题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科知识点的设置和学情反馈,一类是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的问题,一类是学生根据预习提出的问题,两类问题经过汇总筛选后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问题。丁老师对学情不了解,不敢采用“组内同质”的构组方式,把程度差不多的学生分到一组。

(3)要保障小组合作中学生有效讨论。实际上,让所有学生参与所有问题的讨论是低效和无意义的。就学生学习情况而言,让优等生讨论低难度的问题,实际是毫无必要的;而让中差生讨论高难度的题目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和打击他们的自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开放性的问题解法多种多样,结果不唯一,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发现,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同时,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考虑得不够全面,个人独立思考会有一定困难,急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观点不断碰撞,有争议的问题会变得明确,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经过同学们的合作探究、思辩,既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巩固旧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然后,是问题的分配,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小组交互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可按学生程度,略微拔高发放。事实上,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并不可能让学生讨论所有的问题,而班级大展示本身就类似于教师的讲解,群学讨论使问题明晰化,再经由小组展示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共同受益。也就能兼顾各小组讨论未涉及的重难点。这样的同层次学生讨论并没有太多的弊端,不会让学生无从思考,不会让学生做无用功,能在类比中刺激积极性,能有效调动学生投入讨论展示。每组学生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都能在课堂上有收获,真正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组内同层次讨论能碰撞思维,班内不同层次展示能在追求创新的基础上兼顾基础。

(4)要保障小组合作中学生有效评价。学生在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常常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评价,特别是中等生,既少有优生那样因为精彩发言而得到的喝彩,也没有差生那样因为明显的违纪行为招来的关注,常常在课堂中处于一种被漠视的情形下。一个笼统的“很好!”或者“不错!”对学生的意义是不大的。小组评价方式很多,许多学校都为班级配备了小黑板,每节课都会为各个小组评分,但这还不够,应具体到个人,重视个体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个体学习和合作积极性,才能有效保障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5)教师不可放弃主导和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间的互助合作,但学生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做好分工和指导。特别需要给予后进生足够的关注和帮助,他们往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处于更困难更被动的局面。有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有时候,面对问题,绞尽脑汁无从下手;还有时候,有独到的发现,却缺少展示的勇气。所以他们更需要来自老师的引导、点拨和鼓励。

篇4

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与改革,同时也是基础教育获得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意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合作学习水平,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采用“异质分组、多元组合”的分组方式

有些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大都根据学生的成绩优劣进行分组,一般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领导和小组长,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应充分兼顾每一位学生的性别、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情感、能力等诸多方面。例如,在一次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将班级学生简单地分成了若干小组,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有一组学生明显不够活跃,其讨论气氛也不如其他小组,这是因为这组的成员大都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所致。由此可见,在分组时,一定要兼顾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采用“异质分组、多元组合”的分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水平基本一致。还可采用混杂分组、兴趣分组、自由搭配、同质分组等分组方式。

二、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尽管合作学习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但是从客观上讲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这一方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明白怎样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在合作学习时切忌生搬硬套,而是要权衡利弊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如果知识层次较浅,可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如果难度较大,应由教师深入讲解;只有难度适中的内容,才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容与编排,尽量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以顺利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从因特网获取信息》这一节时,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要求每组学生分别利用不同的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如“世界濒危动物――华南虎的数量”等,让学生开展小组竞争,对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答案的小组,应给予肯定和奖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合理分工协作,提高合作效率

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明确分工,将学习任务具体到个人,只有合理分工协作,才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实践证明,如果缺乏明确分工,容易导致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流于活动边缘,不能完全融入合作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在分组时,可以安排一名组长,然后由组长和小组成员协商分配每个人的角色与任务,如,组长负责什么,副组长负责什么,哪位学生负责记录,哪位学生负责搜集资料,哪位学生负责整理,哪位学生负责回报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位成员的参与兴趣,避免成员自由发挥、互不协助,还可以让小组内成员的角色定期轮换,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不同角色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得到锻炼与提高。此外,教师要不定期地重新分组,不要让小组成员固定不变,而要让学生在流动的小组中发挥特长、展示自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明确合作要求,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目标,明确提出合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力求做到监管到位、合理调控、加强关注,尊重每一个小组及其成员的想法与做法,关注每一位成员的活动状态,保证小组合作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建立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成长情况,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每次活动之后,都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不但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动结果,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态度。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在进步中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徐福祥.小组合作研究学习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中,2011(09).

[2]蒋名平.合作学习理论及其实施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116-0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较大比例部分需要运用到数形结合的思维,数与形并不是对立分离的个体,而是相互统一的在各种知识点中。数形结合可以让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明了,直观的形与精准的数做融合可以清晰的展现形与数的关系,让空间逻辑更加精确清楚的展现,因此在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思维可以有利于其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与吸收。

一、初中数学结合思维的作用

初中数学知识点教学并不仅仅局限在数或者几何的教学,而是更多的需要将多种知识点进行融合,考验学生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无论是基础内容还是综合性复杂内容,都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归纳分析能力,而数形结合是知识点运用的一种数学思维方式。在初中数学中数与形式属于各自基本的知识点,数包括算式和数字,形则代表了图形、图像。各种数学题目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数与形之上,通过抽象和概括性的内容对事物进行分析。例如在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分析中可以运用数轴来处理;而运用平面坐标可以租展现二元一次或者一元二次的方程式,表现其最值、取值范围或者平移变换的相关内容;而在概率问题的解析中可以通过树状图做分析。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将抽象和概念性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将繁琐的问题变得简单直接,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和把握。而在几何知识点的分析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让抽象而缺乏严密性的几何内容精确具体化,两者相结合可以找到题目的突破点。将抽象的图形精准化,提供更多的解题思路,打破图形视觉的模糊感。

数学中数如果离开形则不会有直观性的表现效果,如果形脱离了数就没有了准确性。因此在数形结合思维中,应该在看到数的时候联想到形,如果看到了形应该由更为清晰的数量关系。数形结合的运用可以有效的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给与更多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对题意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对于解题有更好的辅助作用。数形结合可以有效的让数形之间得到启发和互补,有效的打破学生由于传统小学数学思维惯性而导致的思维僵局。

二、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维的运用

数形结合的思维主要有两种方式,运用数来辅助形的分析理解,以及运用形来辅助数的分析理解。在平面几何的知识点中,可以将图形之间的内在位置关系通过数量做分析。如果在分析直线与圆所处于的位置关系中,可以将其换算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而这种关系就是通过数字来辅助图形完成。运用代数知识来分析几何问题可达到较好的数形结合运用效果。而运用形来辅助数分析理解的情况中,一般与函数相关。可以运用函数所具有的图像特性来做解题的突破口。在不等式和方程式的分析表达中,如果不等式和方程的两边有明显的几何表达,可以通过图形构造来讲其不等式和方程所具有的抽象关系转化为图形来解决。

在有理数与运算中,将数轴引入其中,有理数都可以通过数轴的点来表现,通过点位来对有理数的大小做观察比较。而在二元一次方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中,可以将方程转化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两条交集直线,这样可以将方程式的关系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将不等式做解出。

三、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维教学体会

出色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形结合思维的培养上应该涉及到教学中的各方面,不仅要将其归结为一种解题方式和技巧,同时也要作为一种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理念之一,让知识间形成良好的连通,让学生在知识吸收与能力运用上形成贯通。一方面要采用数形结合方式做解题的讲解运用,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受到到数形结合的实用性和便捷性,让学生乐于接受该种教学思维方式,打通学生的思维模式。在提升学习有效率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对数形结合思维有更多的认可和自信,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适当的进行数形结合思维规律和优势的讲解,让学生对于数形结合的操作更加的便捷化,在运用高效和熟练的情况下,学生会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疑难问题解决中,数形结合的运用都可以有效的提升解题效率,这是数形结合广泛运用的关键原因。日常在题目或者知识点讲解中应该广泛的运用,让学生养成一种数形结合思维的模式,甚至在作业的完成中让学生充分的展现其数形结合的思维过程,让其运用可以不断的规范化与纯熟化,而后形成最终思维上的条件反射。一般在纯熟状态,学生会自然的运用数形结合,而不需要教师的提醒指导,其思维的便捷性会赢得学生的普遍的认可与习惯养成。

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知识点,在数形结合思维的运用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养成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模式,不可急于求成。更多的还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题型分析和练习来实际操作演练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这种实训会比纯理论操作更加的实在有效。学生会因为丰富的题型和知识点的经历而自然的总结数形结合的规律,同时寻找到学生自身个性化便捷的思维方式,这种自身总结的数形结合思维模式比教师单纯的演练会更符合学生自身的习惯和认识状况,达到的知识点吸收和解题水平会更好。因此,数形结合思维的形成有赖于丰富的实训基础,让学生见识更多的题型和训练任务可以让数形结合思维培养更迅速。而其中,教师主要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习惯去总结分析。

参考文献:

篇6

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很多教师都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尝试,有效促进了初中数学教学实效的提高。但同时,在具体整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数学课堂,出现了严重的为整合而整合的现象,有的为了体现整合,甚至以牺牲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归纳一下,笔者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的效果流于形式

在实践中,很多教师没有切实选好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点,尤其是没能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和创设情境等方面的功能,使整合流于形式。例如,在课堂中,有些教师只是机械地把课上所有要说和要讲的内容全部转移到幻灯片上,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播放。很显然,这种做法,教师只是扮演了点击者和“放映员”的角色,学生呢,只是被动观看放映的“观众”,至于信息技术对课程目标实现的支持和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则根本没实现。

2.整合的目标与操作脱节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是一回事,而操作又是一回事。笔者曾看到有一节数学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设定了一个整合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仅仅是通过大量地播放视频和录像资料进行实施。对于这样一种现象,暂且不说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如何,单就目标和过程的相关性而言,明显是风马牛不相及,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理解整合的内涵,是为了整合而整合所致。

3.教学评价指向不明

既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型,在这种课堂中,最终的目标达成就不仅仅是课程目标的实现,还有对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相应的即时评价,有效引领学生达成这一目标。但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却有很多操作是旧瓶装新酒,大部分评价仍然只是局限于对课程目标实现的指引,而没有切实用整合课的新型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4.教师角色的定位模糊

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中,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注重教师控制的现象,即教师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加快了课堂的“灌输”速度,变“人灌”为“机灌”,使得一节课下来,学生根本无法有效内化“信息量过大”的数学课程知识;另一种是片面追求学生自主,强调对学生“放飞”,如一味注重增大课堂上学生活动时间的比例等,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导致发生学生“在堂上热热闹闹,在堂下无动于衷”的情况,实质上学生在学科知识和能力上都没有得到提升和发展。

相应的解决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切实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促进作用,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1.充分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是两者的有机融合,即只有通过两者的结合,才能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真正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必须要提高两个认识:一是,切实明确技术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定位。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过程中,课程目标是主,信息技术是辅,也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数学学科教学内容为主,信息技术只是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工具,两者分别有各自的角色定位。二是,把整合的着力点放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上。

2.注重利用技术营造合理的教学环境

学是与一定的生活实际情境相联系的,这种情境有时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根本无法再现。为此,就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巧妙地营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通过情境呈现教学任务,从而使学生能始终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笔者曾在讲授苏科版九年级(上)数学《圆锥》一课时遇到这样一道数学题:圆锥的母线长为6,底面半径是1,现有一只蚂蚁从底面圆的A点出发,绕侧面一圈后回到点A,则这只蚂蚁爬过的最短距离是多少?笔者首先借助动画课件,将现有的圆锥沿着母线展开,动态的模型展示,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将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后可以得到一个平面图形,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就能求出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在这类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了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方法有机结合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要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还应把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一课时,教师可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教师事先预设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当每个学生都对预设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之后,再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协作学习。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既能有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篇7

1.前言

新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中包括合作学习,并且这种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认可,成为当今的初中数学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但是,初中数学的课堂合作学习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有些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实效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2.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以及班级合作,对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因素进行系统的利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标,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达到目标。这是新课程改革下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合作学习的评估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互赖、相互促进个人责任、社交技能,以及小组自评等。社会互赖理论、选择理论、发展理论、精制理论和接触理论是合作学习开展的主要理论前提。合作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基本方法:小组成绩分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和小组调查法。合作学习的崭新方式促进了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发展,开创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崭新研究领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小组教学的形式进行了创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初中数学学习中,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和能力,自主探索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很独特的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完善学生的品格。

3.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现状

3.1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意分组。

合作教学在实际中常常会出现随意分组的现象,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合理搭配和内部分工,也没有做到合作成员之间的全员参与,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出现了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甚至产生了负面效应。

3.2合作内容缺乏实效性。

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要从课堂的实际出发,以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为目标。但是,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提出一些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浪费了时间并且没有收到应有的课堂效果。有的教师一出现问题就立即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这也就使得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3教师忽视自身作用。

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忽视自身所发挥的作用,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使课堂缺乏有效引导和控制。这是因为教师没有搞清楚自己应该发挥作用之处。

3.4忽视学生的个体思维。

合作学习中应该充分保证个体思维的独特性,但是实际课堂上学生独立思维的时间不足,独立思考落实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4.提高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实效的策略

4.1科学合理的组织课堂的合作分工。

科学合理的分工是合作学习开展的必要前提,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层次、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同时,分组时还应该注意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的爱好特长,以及个性差异等因素。教师应该致力于达到一个目标,即通过合作学习所有的学生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可以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

4.2进行及时的调控。

合作学习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并且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应该担当起启发和引导的责任,当学生的合作学习出现困难和局面难以控制时,教师要及时地出面进行调控,使合作学习可以有序和高效地开展。

不同知识点的学习涉及不同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因势利导,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起点。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注意为他们营造轻松和愉悦的学习氛围,减轻他们学习时的焦虑感和压力感,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改变他们自卑和落后的心理。实施分层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3组织精心的设计和有效的讨论。

教师在指导合作性学习时并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要进行充足的准备,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全面地把握教材,对是否进行合作学习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时应该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组织有针对性的讨论,以此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5.结语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和广泛的,是新的课程理念下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则发挥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营造开展合作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地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学习的经验,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应积极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格,让学生从根本上做到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以及学会生存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倪建恩.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浅识[J].数学教学,2009,(3).

篇8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课堂的有效性不高、教师的教育质量下降等因素.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比较强的课程,数学学习对于其他理科科目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应该具有现实意义且具有挑战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怎样才能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提高初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和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合作关系.只有不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才会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不断得到提高,只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课堂的效果和有效性才会真正得到提高.教师要改变自身的角色就必须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 教师以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学生就会认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认识到知识的掌握关键是靠自己,教师只负责进行指导并帮助其掌握知识.教师转变自身角色的过程,也是学生转变自身角色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过程.学生角色转变了,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会相应得到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的禀赋、理解能力以及数学基础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心里差异

学生自身的性格各有不同,心理状况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与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启发方式与评价方式.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教师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量避免无意的伤害;对于问题意识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应该尽量给他们留出提出问题的时间,并及时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于那些创造性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攻克疑难问题,提出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思路等. 总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实施分层次教学.

2. 理解能力的差异

学生对于数学问题具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天赋较好的学生不用教师讲解就可以理解书本上的知识,而有的学生抽象思维并不发达,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很难一下子就理解.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理解能力方面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照顾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争取做到平衡兼顾,能够从多种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诠释与分析,并不断变化教学方法,使之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布置作业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分层次的方式,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要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所以数学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融入其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教学环境,首先应该寻找情景与教学问题之间的关联,然后借助于学生比较喜爱的形式把情景创设出来,让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产生好奇心,并带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参与到其中,从而深入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例如,在讲到相遇问题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 学生把应用题进行演示之后,抽象的问题就会形象化,学生还会对这种形式充满兴趣,在轻松愉悦中理解题目中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在听了教师的讲解之后,学生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学习平面几何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借助于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给学生创造一个平面环境,让学生发现这种环境的特点,由此就会引发学生对于平面几何的特点、应用等的思考.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并能够把学生从枯燥的课堂气氛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发挥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总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各个角度和各个方面入手,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和教学观念,把学生置于重要的位置,根据学生性格、心理、理解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等,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综合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进行不懈努力.

篇9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有自身的特性与个性特点,他们的心理变化较为迅速,而这些特质又对他们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影响。初中生的情绪变化很快,在课堂上的表现与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师能否做出及时的、正确的、适宜的评价对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极大的关联性。目前,教学评价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一门教学艺术。

一、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于学习来说,由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种、前者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味的听从老师的说教,对老师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觉大压力很大,缺乏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的内驱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对于主动学习来说就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按照构建主义理论的说法,学生能够自主的依托个人的元认知来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参与性较高,探究意识较强,他们的思维和情绪得到了全身动员,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新的教学手段的引入,无疑是为学生实现主动式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要想获得一定的成果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适当的评价。例如:

“在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大小关系时,有一位同学首先考虑了一种特殊情况(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如图1所示:

因为∠AOC是ABO的外角,所以∠AOC=∠ABO+∠OAB,又因为OA=OB,所以∠OAB=∠OBA;即∠AOC=2∠ABO,所以∠ABC=12∠AOC。

请你帮这位同学想一想还有其他的情况吗?如果请你在图2、3中画出图形,猜想结论又将如何,并请你说明理由。”对于这类题,当时那位教师并没有照本宣科,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题,而是尽可能的向学生展示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知识,让学生改变一传统教学中的 “模仿型”学习,而转向了“创造型”学习。多鼓励学生,不可因为错误而批评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放开手脚,大胆的尝试各种解决方法。

二、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从教师的视野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讲授教学内容,进行学生素质的评定。初中数学课要想实现有效评价也要认真的分析学情,教学评价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千万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对于学生的答案评价不可实行成人化的评价,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分析和考量他们的答案质量。在评价标准上,对于初中生数学的问题答案评价应该侧重于学习过程、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进步方面,千万不要总以数学成绩来评价学生的答案。另外,在评价中,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凡是能独立思考,有自己见解的答案都要给与适当的褒奖和赞许,切记严重批评、漠视冷淡。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评价之后还要学生有所领悟,对所学知识理解加深一步,能通过教师的评价来分析自身学习的优缺点,然后给与修正,教师再给与指导评价,让学生在宽容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关注学生,善于评价

所谓“教学相长”,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也说明教师的教,归根到底还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多加关注学生,给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留足空间。在下面这一个案例中学生的这一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培养。在上《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中某数学执教时他向学生出示这样一个研究性课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板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呢?”这个问题既是学生能力范围的,但是又是学生较难独立完成的。但经由老师提出问题后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积极引导学生一边动手一边操作一边演算,进过一段时间后,这位老师再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并且还深入到每个小组,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由小组长收集每个同学的发现,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圆满的解决了这道题,老师给与评价,以鼓励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大为增长,探索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凸显,同时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采用多种评价形式,促进全面发展

在以往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有绝对的课堂控制力,学生一般没有什么话语权,在教学评价中,多数都是教师进行点评,教师是课堂评价的统治者。新形势下,随着学情、教情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在课堂中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按照这种变化来说,课堂评价不应该单单的有教师一个人说的算或者说不能只有教师这一种评价方法,而应该有学生自评、师生共评、生生互评等。需要注意的是师生共评,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让学生对其先进行评价,将个人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然后教师再因势利导,给与引导,批评指正,帮助学生构建自主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也属于基础知识,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中学阶段的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既要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又不能回避学生的升学问题,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尖锐的矛盾。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困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教学。以下谈谈我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教学效果:

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数学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D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

当然,这样将学生进行分层我是不告诉学生的,只要自己心中有数,教学有针对性就行了。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成为数学尖子。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开小灶。要求他们完成课本习题,还要利用课外时间去完成《课堂作业》,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

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D层:尽量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部分向C层甚至B层转化。

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二、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和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材处理。

初中数学教材尽管较系统地叙述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明显地叙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来,所以,我首先吃透教材,把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挖掘数学知识所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精髓)。而我的学生(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差异,所以我又必须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教学效果。

(1)、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

课堂上多让A和B层学生探求问题(例题,习题或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数学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和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C和D层次的学生则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还加强个别辅导。

(2)、采取多举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或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尤其是C,D层次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样举例讲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C,D层次的学生理解了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以后他们都会用同解原理按解方程的步骤来解方程了。

(3)、对学生的引导由少到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所需的启发

使用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好。差生减少了,而优生增多了。其中原因是什么呢?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分层教学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其中的原因是: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

最后分层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心理成熟。由于分层教学将学生分若干层次,因此学生间的学习自然形成了竞争,学习的升降,各层次的转变,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冲击,教师应当正确引导,使之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