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2 15:07: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

篇1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有公办本科、技工学院和成人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体系;独立学院以专业广泛、办学灵活等特点,受到不少学生欢迎。独立学院不同于公办大学重视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也不同于技工学院侧重学生最基本的就业能力培养;独立学院既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学会相关行业设备的操作。其中,独立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就体现了独立学院办学的这一要求。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1],全国许多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转型试点学校,进行了应用型高校办学的思考和讨论。针对转型期的应用型高校改革,一些研究高校教育的学者也提出自己的思考。例如,邵丹和朱林莉认为应用型高校在转型期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设立既有实用性又有专业特色的学科体系[2]。李晓东和李道胜则认为地方本科高校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强调服务地方经济和满足行业需求[3]。笔者以独立学院应用型高校转型为背景,探讨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1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一门以运输、配送、仓储、装卸、包装等物流知识为基础,以运筹学、统计学、国际货运、生产运作管理、港口管理等商科知识为依托,加之相关的物流设备操作和管理技能实训综合形成的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专业知识具有实际应用性。物流管理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其开设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生产中货物移动所带来的问题。例如物流从业者需设计和优化物流运输线路、合理安排装卸货物等日常生产所面临的情况等。这一要求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必须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求学生也具备一定的物流设备操作能力。因此,纯课堂教育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的需要。第二,专业知识具有多学科混合性。物流管理专业既然是基于实际生产管理所开设的专业,其专业知识内容也必定涵盖日常生产管理中的方方面面,具有多学科混合的特点。例如港口管理这门课程,其内容既有港务管理、港口生产管理等管理学内容;也有港口设备操作使用及维护等工学内容。多学科混合的特点使得一般的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开安排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传授专业知识。第三,专业知识具有层次性。如同其他学科一样,物流管理专业的内容虽然涵盖广泛,但是专业知识之间也具有层次性。现有的课程安排大致是这样的:大一安排物流学和物流管理课程;大二安排运输、配送、仓储等物流实践内容;大三安排国际货运、集装箱管理等物流管理内容;大四安排专业实习。此课程安排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但也有不足之处。

2物流管理专业现有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

2.1物流管理课程专业性不足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课程的专业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本科教育和高职大专教育的教学要求不同。现有的独立学院大都是以本科教育为主,课程设置上与高职大专有所不同。但是,应用型高校办学转型以及独立学院的教学层次都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更侧重于实际应用和熟练操作为主。这就导致了物流管理的课程出现了“三不像”的现象:既不像本科教育那样要求教学有深度、有广度;又不像高职大专那样教授实用技能;更不像成人教育那样只传授基本知识。这些问题都体现在课程的安排上,形成了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困境。

2.2现有课程没有满足完全学分制

独立学院未来的教学发展之一就是完全学分制。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放弃过去的固定教学培养计划对学生选课和自主发展的限制,强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物流管理专业现阶段的课程结构主要是“商科平台课程”+“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安排相对固定,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很低,不能满足完全学分制的要求。而且,除了实训课采用过程考核的考核方式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大都采用笔试或者论文的方式考核,缺乏灵活性。

2.3理论课与实训课安排不合理

因为独立学院财政和场地的原因,很多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开设都遇到了困难。缺乏有效的实训课程体系,使得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显得尤其缺乏。这些实训课程大都只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3D模拟操作,缺乏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实训课程减少势必造成理论课程的增加,学生抱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成了“文科”课程。可见,实训课程的多少好坏直接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品质。而《指导意见》明确说明“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1],强调了实训课程在应用型高校办学转型中的重要地位。理论课和实训课安排问题还体现在理论教学和实践存在时间和空间分离的现象。例如,很多高校的供应链实训课程比起供应链理论课程滞后一个学期,学生先学习供应链管理理论,下一学期才开始供应链软件的模拟实践,学习过程出现断层。虽然任课教师可以安排课内实践学时进行补充,但仍不是长远之计。

2.4现有物流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

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专业,其课程内涵也较为广泛。现有的课程体系大都是管理学知识加上几门物流学必选课构成的。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了解企业物流的过程,却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形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港口物流、跨国物流、电子商务物流逐渐兴起,面临海洋物流的崛起和电子商务的普及等世界新经济潮流,物流课程需要全面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才能完善物流课程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总结现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不难发现其原因就在于以“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与以“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别。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由教师制定学生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标准化、专业化人才。然而,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同一套标准的教学流程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学生。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课程设置的建议:

3.1以“应用为主”的教学思路转变

应用型高校办学目标的设立,是新时代对于独立学院办学宗旨的一次转型要求和机会。“应用”的本质并不是放弃教材、放弃专业属性,只关注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应用”本质应该是在已有的学科基础之上对专业教学内容去伪存精、化繁为简,根据行业的现实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以及优化实训课程。转变传统上以“教纲为主”、“研究为主”的教学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3.2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

本科专业设立之初就已经具备了完整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课程安排,学生大学四年将按照此计划进行专业培养,课程设置较为固定。独立学院实行完全学分制之后,教学计划可以把原有的四年课程内容转变为不同的教学模块:大学公共基础模块(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政治课程等)、商学院平台模块(电子商务、ERP系统、运筹学等)、物流管理专业基础模块(物流学、物流管理等)、物流实践环节模块(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与配送中心等)、物流仿真实训模块(供应链仿真模拟实训、物流运输仿真模拟实训、配送中心仿真模拟实训等)等内容丰富的教学模块。此外,调整选修课的数量和比例,完善选修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高自由度的课程组合选择,满足完全学分制的要求。

3.3基于行业应用的实训课程改革

以“应用为主”是整个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核心,实训课程改革的内容也应该基于行业应用。在当今物流行业应用之中,订单填写和录入早已实现二维码化,使用RFID或摄像提取订单数据,并进行大数据分析。而现有的实训课程很多还停留在人工制单,或者软件模拟制单的阶段,并没有进行相关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这样,学生只能学会简单的物流制单操作,而不能完成实际物流数据的分析和管理,不能很好地进行物流服务和营销。因此,实训课程要做到有限的资金投入下结合行业应用,对口相关产业链需求,改革实训课程内容,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

3.4创建有专业特色的物流课程体系

面对独立学院现有的办学情况,建立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较为困难。既然不能“面面俱到”,那突出专业特色的物流课程体系将成为独立学院物流课程设置的一种方法。以笔者所在的物流专业为例,通过创建以港航物流为特色的物流专业,不仅加强了专业的实用性和学术层次,也深受学生的欢迎。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应用型高校转型之际,应根据自身教学定位与相关行业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为高校学生提供以行业应用为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安排,逐步形成以“应用为主,兼顾创新”的新型独立学院专业课程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2017-04-09].

篇2

中国物流业从兴起到现在将近三十个年头,最近十年进人快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建设也巳经完成规模快速扩张的阶段,进人提升内涵和质量的阶段。2006年由教育部办公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制订了《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使得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建设需要更进一步加强。

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4年8月到10月对全国115个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进行调査,涉及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等13个省市自治区。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调查以后撰写了《全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发展战略规划》,规划总结出课程存在的问题:缺乏本土化的教学案例占14.78%;课程设置不能反映行业情况占38.54%;没有面向相关行业设置课程占21.33%;课程设置没有特色,同质化占31.79%;课程设置重复,交叉多占37.75%。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欠缺引导性的专业型学科。引导性的专业型学科能够较早地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引导性的专业型学科应该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聘请企业里面具有丰富物流实践经验的高技能管理人员来讲授。

(2) 物流专业教育缺乏定量标准也分析。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物流管理中,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物流活动结合日益密切,标准化、数量化的分析运用得越来越广泛,所有的操作和.评价都离不开数据处理和分析’所有的结论都必须建立在极其准确的数据统计结果的基础之上。因此,在目前的物流专业教育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强化定量分析,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数理能力。

(3) 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缺乏综合性。目前国内各大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设计上面,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突出自身院校的特色,还要加强综合型课程的设置,做到“基础厚,口径宽”。整个课程体系要加强对数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环境经济学等基础性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而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广泛,使学生能够熟悉运输、装卸、搬运〈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流通等作业领域。

(4)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缺乏实战性。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应用实战型的技能。由于目前我国的物流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战的传统思维,所以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薄弱。因此要使未来的物流人才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必须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战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生成绩的因子分析

3.1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成绩的数据预处理与数据库构建

禽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设立在我国的时间还比较短,很多院校设立的时间都只是在10年左右,甚至有部分院校在最近两三年内才设立了物流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还处于逐步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体系,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的空间。

本文采用了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0级和2011级180名毕业生的27门课程成绩进行分析,通过了解和归纳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在特点,为进一步建设和改革提供决策和依据。其中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

(1) 原始数据标准化。数据准化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同趋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两个方面。数据同趋化处理主要解决不同性质数据问题,对不同性质指标直接加总不能正确反映不同作用力的综合结果,须先考虑改变逆指标数据性质,使所有指标对测评方案的作用力同趋化,再加总才能得出正确结果。数据无量纲化处理主要解决数据的可比性。标准化方法处理后的各指标均值都为0,标准差都为1,假设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指标变量有m个,分别为m,共有n个评价对象,^为未经过标准化处理的第i个学生的第;'个指标的值,它只反映了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变量无量纲标准化的公式为:

其中,是第j个指标的平均值,^为其标准差。\为经过标准化无量纲化后第i个同学的第j个指标的值。称为标准化指标向量。

(2)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矩阵,其中:

(3) 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相关系数矩阵P的特征值A,为A23…多怂>0及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c?c2J.-,cm,其中q=(cv,c2;,…,y,由特征向量组成的新的综合指标变量:

其中F,是第一主成分,F2为第二主成分,Fm为第m主成分。

(4) 确定主成分的权重系数。经过线性变换后,实际计算中主成分F;的参数贡献率是由方差贡献率来进行说明,ah为累计贡献率,和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详细的计算得出,对于主成分选择的依据是由累计贡献率^(一般选择^>85%)决定的,选择前AU<m)个主要因子d2,…,替换原来的m个参数,这时前/主要因子R,F2,…,尺是综合参数,维持了原参数中85%的信息。此时权重向量为w=此时新的数据指标矩阵为:

3.2课程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其目的是用来对隐藏在一组测量到的参数中的一些最基本的,但是又没有办法直接测量到的隐性参数进行描述。本次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因子分析验证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利用SPSS软件得出的数据,见表1、表2和表3。

进行相关系数矩阵检验一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KMO值:0.9以上非常好;0.8以上好;0.7—般;0.6差;0.5很差;0.5以下不能接受。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原假设H0:相关矩阵为单位阵。

通过观察表1计算结果可以知道,KM0值为0.784,在较好的范围内;而巴特利球体检验的sig值为0.00,拒绝原假设,说明相关矩阵并非单位矩阵,变量的相关系数较为显着。

通过图1可以看出前面五个因子能够充分解释大部分的方差,到第六个因子以后,曲线才逐步趋于平缓,解释能力不强。因此提取5个公因子。

选择5个公因子,从方差贡献率可以看出,其中第一个公因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50.092%,5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42%,可以较好地解释总体方差。

最后,由表3可以得出:第一公因子为专业基础课;第二公因子为国际物流专业课;第三公因子为供应链管理基础课:第四公因子为物流岗位核心能力实操课;第五公因子为物流顶岗实习实训课。五个因子在课程设计中得以体现,且分配较合理。这些结论是与理论假设是基本一致的,即学科培养目标的基础一致性证明了从成绩中统计出的共同因子和它的意义。

分别计算出各门课程的五个因子得分,按照相对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计算,可以得到最终各门课程的综合评价见表4。

4.建议

通过对各门课程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而且有一些课程之间彼此重叠也比较多,没有突出重点,将院校自身特色结合进去。

篇3

(1)课程体系不完整、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在课程设置上,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基本上没有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更没有考虑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只不过是各相关学科课程的简单拼凑。

(2)教学内容陈旧、过时,难以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现代物流是传统物流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现代物流装备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是促进物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的根本动力和保证。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现代物流装备技术的教学内容,学习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

(3)缺乏战略眼光。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宽泛,侧重点不突出,特色课程不明显,缺乏战略性课程和对整个物流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尽管好多高校开出了一些实践类课程,但目标过低、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处于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态之中,并没有成为理论与实践密切配合的有机整体。(5)课程设置存在“全而泛”、“浮而浅”。只能使学生知道一些表层的知识,难以使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化物流管理人才。

2构建高、中级物流管理人才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来看,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能够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物流进行规划和管理,并能根据物质资本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监督)和中级物流管理人才(能够负责企业具体事宜的计划与指挥,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与管理能力,具备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能够全程掌控项目的开发和运作,能够参与项目的谈判、成本的控制和服务质量的监督等工作)的重任。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不同的课程体系来支撑。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体系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且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只有建立高、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才能构成对高、中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强有力的支撑,实现对教学实践活动有力的指导。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能否办出特色,能否适应社会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开发的水平和实施的效果。因此,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依托于现代物流装备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融合物流相关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十分紧迫。

3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现代物流是传统采购、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既不是传统采购、运输、仓储、包装等专业课程的简单拼凑与组合,也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封闭的课程体系,而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构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课程体系。即在每一门课程之中,为最新科学技术的融入留有余地,允许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同步发展步。因此,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架构,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人才培养的规律和具体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技术结构的动态要求重新解构课程内容,架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复合人才,人才的服务层次为部门的高、中层次的管理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按照高、中级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从整个物流供应链环节上,从加强物流的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监督等方面,构建、重组、整合现行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材体系。即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强化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加强各种理论在物流业中的应用,提升各种理论在物流业中的综合分析运用,特别要注重物流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上,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就业需要,局限于对物流具体业务环节的掌握,还要着眼于持久的发展潜力,从毕业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考虑,要有超前意识,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纳入课程体系之中。

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整合的原则,确保教材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要彻底改变目前课程体系“全而泛”、“浮而浅”的现状,确保使其课程体系具有“宽而实”、“精而深”的特质。要强化各学科知识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突出对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的综合定量分析,并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再造与重组;要增设专门的指导撰写研究报告的课程,特别是在课程中一些综合分析练习。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仅局限于“物流管理”,还应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方向延伸;不能只重视“物流”,还要向“物流+采购”方面拓展;不能停留在“物流管理与工程”上,还应向“供应链管理与工程”方向倾进;不能只“重视物流的经济指标”,还要重视“物流的经济性指标+社会性指标”。具体地讲,就是要注重战略性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具有用系统的思想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还要注重商业通信类、信息管理类课程,注重高新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对运筹学、统计学等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应用,提高学生对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物流系统设计与布局优化、物流资源配置与协调的能力与水平。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如ERP、WMS、TMS、SPSS、Flexsim、Matlab、供应链软件等),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4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与措施

事实上,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或重构),离不开从事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参与。物流管理专业人员才是其课程体系建设(或重构)的主力军。因此,要以物流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促进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可针对现有教师物流实践能力不强的现实,制定科学的规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邀请国际知名学者短期讲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讨论班,参与国际网络课程的实时听课等;组织现有潜在的物流师资到国外考察、培训、进修。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学习交流的机制。改变过分学术化的评价倾向,进一步完善、调整、优化专业教师教学、科研、产业实践能力水平的评价体系。借鉴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一支数量、质量稳定、来自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队伍,健全专兼结合、校外专家兼职授课机制。要提倡、鼓励、促进教师进一步密切与产业办的联系,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积极参与产业界的考试认证、承担企事业单位的项目规划设计、检测、鉴定、咨询等技术服务项目等。通过完善教学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将教学活动过程转变成为一种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

5探索与实践

2003年,我校从开设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试点开始,采取集体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每次上课的主讲,都是抽调对该内容最熟悉的成员,其他成员起协助作用,并一同进行辅导。2005年,组建了ERP虚拟教研室,并以集体授课的方式着手其实验教材的建设。2007年创立了ERP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了横跨5个学院的实验教学团队,先后编写了实验指导教学材料,著作10部。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省级课题10余项,发表文章30余篇。2005~2007年连续三年获得“用友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团体一等奖;2007年获得“用友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团体冠军;2007年获“金蝶全国大学生ERP大赛”北方区第一名;2007年4月,ERP综合实验室教改课题“ERP仿真课程建设跨学科教学方法研究”获山西省教育厅二等奖;2009年获得“用友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团体冠军;2010年获得“‘用友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团体一等奖。通过团队的建设,使各学科的教学人员、实验人员、现代化教学人员教学管理人员集聚到一起,不仅改善了教学方式,活跃了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还促进了各种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整合,加速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体化教材建设的进程。实践证明,集体授课的方式,既是一种很好的教师队伍建设方式,也是一种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课程建设的好方法。只要把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加以推广,就一定能够促进各项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质的变化。

篇4

医药物流,作为物流领域的一个特殊分支,在当今中国的物流发展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国家对医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均制定了严格的药事法规,决定了医药物流在管理和操作的层面都具有其特殊性。对医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一般的物流管理知识,还需对医药商品的生产、流通乃至使用等相关知识有系统地掌握和了解。由于医药物流的专业理论与技术的跨度很大,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定位。医药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深谙医药行业特点并具有开办管理类专业的经验。开办物流管理专业,医药院校须借鉴和吸收国内外院校的办学经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框架和核心课程,开辟一条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现代应用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基于此我们结合物流和医药行业特点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如下:培养掌握物流管理理论和医药相关知识,具备物流规划及经营管理能力,能在生产、流通企业,特别是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和各级医疗机构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物流管理尚属新专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各院校对物流专业的认识还处于摸索阶段。我们认为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不能“盲目跟风”地生搬硬套。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市场需求,做出清晰的办学定位。在保证课程设置系统性的前提下,凸显专业特色,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专业特长。因此,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基于以下原则。

2.1紧密围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应在考虑一般物流管理类课程的同时,围绕培养目标合理恰当地安排医药管理类课程和医学、药学类课程,注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一致,由一般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向“医药管理”与“物流管理”相交叉的医药行业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方向转变。

2.2保证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各专业课程顺序安排应符合教学规律,注重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医学、药学类课程和管理基础类课程应安排在一、二年级,各门专业课程安排应符合认知规律。

2.3合理处理“专”和“宽”的关系课程设置既要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让学生熟悉医药领域的专门知识,形成既有专业特色,又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处理好“综合性”与“专业化”的关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聘请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充分论证专业课程体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3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

围绕培养目标,遵循课程设置原则,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我们进行了课程设置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将专业课程划分为医药类课程群、管理类课程群、卫生管理交叉类特色课程群以及实训类课程群。医药类课程群:要求学生对医药理论有初步了解,总体上的认识,因此我们充分整合医学、药学理论,开设概论性的课程,如中医药学概论、现代医学概论。管理类课程群:通过大量调研综合类和财经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有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物流学概论、会计学原理、管理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公共关系、经济法、电子商务等课程;专业课有仓储管理、国际贸易实务、运输与配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与规划、物流企业战略管理和商务谈判。卫生管理交叉类特色课程群:医药商品学、药事管理学和医院管理。实训类课程群: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进行必要的课间实训。我们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开设医药商品识别和物流沙盘实战对抗课程。

4专业课程设置的未来设想

篇5

专业设置方向必须与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背景及其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而物流专业是个很广泛的专业领域,包括企业物流、国际物流、港口航运物流、超市连锁物流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区域特色和人才需求现状,明确定位,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可是现实中许多院校没有对区域特色、社会需求等进行认真调查论证,在专业定位上较为模糊,对学生在大学阶段需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将来从事哪些工作岗位,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导致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只是笼统的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和当地社会需求脱节。如果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专业实施方案的时候适当地对方向做一个合适调整,这样在组织教学中和就业中就有的放矢了。

1.2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很多老师是从交通,计算机或经贸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理论知识不系统,因为害怕讲错,往往照本宣科,甚至教学课堂只能读书;不少高职教师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就站到高职讲台的,高职职业教学理念缺乏,还按照自己在本科或研究生的老式学法教导高职学生,并且对物流行业实际岗位的工作情形不熟悉,不知道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有些老师虽然来自企业,但由于长期脱离企业,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目前高职物流专业能够系统掌握物流知识,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于一身的优秀教师数量十分有限。

1.3教材建设不完善,内容与现实脱节

物流行业属于新兴产业,而符合高职特色“对口”的教材需要编写者对企业深入的了解和沟通。现行教材往往将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压缩式”修改就“拿来”教学,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环节设计少,没有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企业工作。另外许多物流理论从国外引进,没有形成与我国实际相吻合的理论体系,介绍的是先进国际物流技术,而实际面对的是国内普遍落后的物流设施及管理水平,造成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加上办学经验不足和条件有限,实验室建设和实训课程开设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教学内容既不符合现代物流发展实际,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思考

现在流行的物流管理专业一种指导思想认为,课程的所有要素是由工作任务决定,任务的要求决定课程内容和逻辑路径。这种观点低估了课程开发中人的价值,也低估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因为教学实践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并且不同的教学思想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过程,因而需要不同的课程模式做支持。工作任务可以决定课程的主体内容,以及建立知识与任务联系的必要性,但工作过程不能完全决定课程的逻辑展开过程。所以,课程开发应当整合工作过程、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笔者认为高职物流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适应性原则。课程开发不能闭门造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落脚点,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等素质的综合培养,增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企业的实际需要融入到本校物流专业日常教学目标和任务当中,建立新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2.2渐进原则。课程开发紧紧抓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这一点,并不是所有课程全面开发。鉴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的核心思路应是专业核心课程启动,专业主干课程跟进,其他课程逐次展开的顺序进行开发。这样,从课程开发伊始,就抓住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影响最关键的核心课程,也就是抓住了重点。在开发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结合自身情况再逐渐对其他课程进行开发,循序渐进。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内容

3.1打破学科体系,建立职业为本位的新课程和教材体系

以职业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科为资源,把必要的知识、技术重新组织加工成以专业为主线的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教学体系体现高职教育的共性特征与功能,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高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功能,在课程功能上注重学生操作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以掌握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为特征,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实行“突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终极目标即是课程设置和授课过程体现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相结合,注重社会和职业双向度的统一。

3.2科学设计课程开发程序

通过对企业调研明确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研究以典型工作任务和生产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一条明线,以基础知识系统化和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化为两条暗线,来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组织编写实务性较强的、任务驱动模式的立体化精品系列教材,并在教材中融入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以及素质教育。

3.3岗位实务导向型课程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高职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实际需要的物流服务一线岗位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取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岗位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按照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过程和情景,回归工作实际原貌,重组内容,开发课程。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组织有关教师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以岗位定课程,结合实训室相关实训条件编写了《运输管理实务》和《仓储管理实务》教材,本学期正在用项目任务驱动模式进行上课,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后续还会开设《货代员实务》、《快递员实务》等一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指导学生技能学习。在教材选择上,也会多选择以实际岗位命名的教材,条件成熟会继续组织本院教师结合合作企业实际编写相关教材,以求让学生对岗位工作的认识更深刻。

篇6

一、技能大赛背景下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极大地发展了物流产业群,这对各层次的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各大知名企业等联合推动职业技能大赛,以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职业技能与心理素质,实现“以赛促人才”的目标。基于此,笔者对现有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着重分析技能大赛对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作用。

(一)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成果导向培养方案

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行动,自此各大院校皆以“新工科”理念为主题,进一步调整其人才培养方案,以求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提前进行布局,培养出具有现代化“双创”意识、跨界整合能力的人才。职业教育更注重培养对象的职业技能水平发展与实践能力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成果导向教育。目前,物流产业群要求院校在设计培养方案时,考虑现实人才需求。因此,职业院校以培养毕业后5年内成为企业技术骨干的人才为目标,合理安排校内理论学习与实践课程分布,使学生习得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成为技术人才后备力量。

(二)分工层次分明,培养衔接准确

我国的职业教育由各种技能培训、中专、大专等组成,相比于普通教育,职教更侧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与专业素质提升。在职业教育中,知识技能与实践操作层次明确,相应的学生培养模式均有其对应岗位,培养方案衔接准确。对于中专学生,院校主要采取快速培养模式,以实战教学为导向,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训练学生实操技能,实时对接岗位。对于高职学生,院校采取“学历+技能”模式,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构建坚实的理论体系,配以逐步增强的技能训练,以及各类技能证书考试,为学生自主选择升学或就业奠定基础,做到学历、技能两不误。在常旅商中,物流管理专业包括五年制高职以及“3+4”模式两种。结合常州地区物流发展现状与学生特点,对于高职学生,学校采取前期大类培养构建完整的物流知识体系、后期根据升学、就业给学生提供供应链管理及仓储配送方向的指导方案。此外,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供应链管理协会的ITC认证,实现证书的国际化互认,同时借助“常青藤”有限公司,开展财经商贸综合课程,实现顶岗实习,提高其技能水平,帮助学生跨越门槛、顺利就业。总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在紧密结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人意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配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充足的人才储备。

二、技能大赛背景下的课程改革实践

一直以来,教育部强调要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各大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根据大赛,不断调整专业内涵,优化课程组合,实现技能大赛与日常课程教学相融合,形成卓越的实践成果。根据物流技能大赛,笔者结合实例,探索其对课程改革的引导作用。

(一)“岗证课赛”相融合,优化课程设计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技能大赛是促进师生发展的重要平台,能有效提升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加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在学生、学校与企业之间筑起沟通了解的高效途径,为企业储备技术骨干人才提供新渠道。常旅商选择通过“岗证课赛”相融合的形式,将比赛的项目以碎片化形式呈现在课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途径,优化课程设计,调整专业内容,将赛课结合,突出教学重难点。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校组织物流师等技能证书考试,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此外,为锻炼其实践技能,学校提供物流配送中心实训平台,进一步将学生与企业联系,培养优质的技术人才。

(二)以赛促学,加强理实一体化

通过多层次各类型的技能大赛,职业院校认识到自身课程体系与企业人才需求并不匹配。大多数院校通过多参与、多沟通、多体系等途径,强化专业内涵,将理论与实践糅合,从而适应市场需求。为完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常旅商进行了中高职、“3+4”、自考本科等分段培养,结合学生特色以及企业需求,设计了公共课、专业课等模块,从方向和层次两个维度将课程内容根据学习阶段进行组合,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贯通性。在专业课程内容方面,常旅商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程,争取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强化锻炼其技能,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结合技能大赛经验,学校大力推行“PDCA”循环教学模式,做到理实一体化,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融汇贯通。在日常教学中,以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运用知识、实际操作、发现问题、优化解决的能力,最终达使其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技能素养螺旋上升。总体上,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以技能大赛为引导、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三、技能大赛背景下的产学合作

技能大赛不仅展示了职业院校的发展育人状态,也将企业的技术动态与未来人才需求加以呈现,极大地缩短了校企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多样化产学合作。普遍来看,大多数院校都能贯彻落实技能大赛的理念,将大赛作为展示平台,日常加强培养学生技能素养,发扬职业教育优势,赛中展示教学成果与学生能力,甚至通过比赛直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人才、构建紧密战略合作关系。常旅商紧跟大赛精神,通过“常青藤”和物流中心两大校内实训平台以及其他相关企业等途径,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合作,促使学生成为企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借助实训平台和企业的丰富经验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使学生学有所成,使企业对毕业生青睐有加,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技能大赛将“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强化,推动校企进行产学合作,有机融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企业需求,提高职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双创”型人才。

四、总结

近几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各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更切实的要求,职教学生对自身发展也愈加关注。在此趋势下,职业技能大赛广泛开展,一方面其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展示自身接触企业的平台,另一方面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改善专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改革,推动了校企紧密合作。在此基础上,各大职业院校通过技能大赛深化职教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改革以及产学合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努力培养技术骨干,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基地。同时,通过技能大赛,企业加深与学校的联系,以技术、设备等助推职业教育,并为职业院校提供培养对象的素质要求与技能标准,挖掘技术骨干预备役,实现校企双赢。此外,职业技能大赛反映了职业院校的发展与职教学生的“双创”能力,侧面为各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资源,并通过企业助力大赛,有机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了大赛、学校、行业之间的作用协调与创新驱动,最终推动我国产业经济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陈瑶.浅析物流技能大赛对高职物流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J].教育界,2017(3):145-146.

篇7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急剧上升,教育部批准开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200余所,另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在相关专业开设物流课程或增设物流方向。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要求,因此为了顺应社会的需要,部分民办院校展开了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与教学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开设的课程较基础课知识更为抽象,综合性要求更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用于应用型本科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根据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特点采用适当的课程教学模式才能迎合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一、“三位一体”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为求学者提供了一个占领人类创造和积累的知识世界,以及选择文明方式的蓝图,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可以使学生逐步获得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一个符合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整体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根据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应用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规律,课程教学应重点提高学生三方面的能力:整合知识的学习能力、指导实践的应用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专业素养、厚实的理论基础和擅长实践的“能应用、能创新、能创业”的“三能”管理类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三位一体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通过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展开物流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最后在两者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物流创新实验实训,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的目标。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集成创新教学体系

根据“能应用、能创新、能创业”的“三能”管理类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一种模式,两个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一种模式,两个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是指以课程项目链ICDOF为综合教学模式,以教师指导教学平台、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两个平台为教学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在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理念指导思想下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具体如下。

1、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链。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链即ICDOF综合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基于项目设计的课程项目链ICDOF(如图1所示)培养模式来展开,通过项目将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融合起来,形成一个闭环学习有机圈。其中,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链ICDOF是指信息化理念(Information Idea)——物流认知(Logistics Cognitive)——物流设计(Logistics Design)——物流运作(Logistics Operate)——认知反馈(Cognitive Feedback),这种基于项目的学习,强调以实践性和综合性的项目设计为载体,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集成,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信息化理念是课程构建的导向,信息共享机制贯穿整个链条;物流认知是课程项目链的理论基础,包括三大重点课程的体系与案例分析;物流设计、运作与培养目标的“能应用、能创新、能创业”相呼应;认知反馈环节是对以上环节的总结,学生通过总结提出问题,并将反馈信息提交给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反馈连接其他环节成为一个闭环学习有机圈,是知识理论学习的升华。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ICDOF综合教学模式通过创新项目设计与环境营造,将整个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有机、系统的结合起来,相应教学团队设计的各类项目为重要的课程教学载体。其中,信息化理念主要是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明确发展背景与职业发展规划,营造专业职业能力修习氛围,具体项目可以设置导论性课程的概念项目;物流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项目主要有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项目,如模拟大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后,设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项目,包括物流管理集成创新设计项目。

2、物流管理教师指导教学平台。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不断优化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案,编制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指南、案例集、习题集、背景资料、教学课件,建设立体资料体系;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实时统计,作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善的依据,构建外部评价与 “开放式”考核系统。

3、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设计项目与职业技能项目,针对不同实践项目的目标、项目背景与来源、项目实施过程、项目效果评价等一系列实践平台的要素进行创新。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56-0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 号 ) 中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及其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所组成的课程系统。它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保障,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及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国家对现代物流业的高度重视,我国物流业和物流教育都获得快速发展,物流人才被列为我国 12 类紧缺人才之一。现代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某一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来说,其职业定位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就业岗位群。

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大类:企业物流就业岗位群,存在着原材料采购、储存保管、包装、分拣、配装、分销计划、运输、与接受电子商务购销信息等岗位群。社会物流就业岗位群,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等岗位群。国际物流就业岗位群,有销售,业务、海运操作、空运操作、报关,报检、保税(物流园区)人仓储管理、船务臊作、海运客服、空运客服、单证员等岗位群。为此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如下:

物流中心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专业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快递中心、货运公司,从事连锁配送、仓储堆场、运输、计划调度、车辆配载及货运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企业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大型制造企业的进、销、存业务岗位以及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管理岗位,从事企业采购、仓储保管、连锁配送、销售、生产调度、信息服务、现场管理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国际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跨国物流公司、国际贸易公司、进出口公司,从事跟单、单证制作、国际货运、物流信息管理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和科学性,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不单纯是课程问题,其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关系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关系到能否满足物流行业企业的需要以及物流行业的发展。下面以黑龙江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做以阐述。

(一)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物流管理人才成长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发展观,突出物流高职教育特色,突破传统学科化的课程体系,围绕就业导向和物流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和基础知识系统为基础,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物流管理工作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物流管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始终,来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又学会做人的本领;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拓展为前提,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黑龙江职业学院在建设国家骨干院校项目中,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步骤如下:

1.组建课程体系开发小组,了解企业所需物流人员的工作岗位。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组成了由物流行业和典型企业相关主管、毕业生和教师参加的多层次、多单位共同参与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小组。先后对龙运物流园区、圆通物流有限公司、黑龙江凯莱物流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物流采购联合会等企业和物流行业协会以及往届毕业生进行了广泛调研,明确了企业所需物流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 (群),如表1所示。

2.总结物流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研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物流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依据行动领域归纳、分析与序化结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领域,从而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以专业学习领域为例,如表2所示),并对应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3.以物流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工学深度融合及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制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注重设计课程教学评价与反馈系统设计和开发相关教学资源。结合黑龙江地区的物流产业特点和结构的调整,聘请行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教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和论证;对评估意见综合考虑,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三、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保障体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运转需要以下条件作为保障。一是校企共同进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其为核心;二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其为根本;三是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制度建设,其为实现的必要条件。以上三因素需要密切配合,不断完善才能放大课程体系的功能,发挥其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根据不同高职院校所处区域经济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念,进行本土化吸收与改造,积极构建基于物流行业和企业物流管理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9-0130-02

根据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质量标准的要求,本文以琼州学院为例,就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质量标准问题进行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质量标准的基本特征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标准应该建立在以培养核心专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与总体思路基础上,可以满足相关岗位或技术领域要求,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形成。其具有如下主要基本特征:

1.突出能力标准与职业技术标准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应该综合各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形成某个职业能力或某个能力体系的一部分,整个教育过程突出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的形成。相应的课程标准则应该突出能力标准与职业技术标准。

2.突出职业核心能力技术标准、技术操作标准与管理能力标准

以能力为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在高校四年的学习中,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技能的掌握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使他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关键技术及相关管理能力。因此,在能力标准与职业标准中,要突出职业核心能力技术标准、技术操作标准与管理能力标准。

3.强调学校教育标准与社会标准或企业标准的融会贯通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的成功不仅是以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来衡量,而是以学生在劳动或就业中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的。社会标准或企业标准才是检验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质量的标准。因此,课程标准应该是根据社会与企业的要求,由社会、企业及学校共同参与制定,是教育标准与企业标准的融会贯通。

4.突出理论知识应用及科学原理向技术、管理原理的转化,突出有助于技术应用能力及管理能力形成的技术原理与管理经验

课程标准要充分发挥其导向性作用,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把教学的重点从掌握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转移到形成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及管理能力,从注重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及科学方法,引向注重向技术概念、技术原理、技术方法及管理技能。

5.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按照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质量标准中的综合素质标准的要求,应该将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之中,但这并非专门制定一个素质考核指标体系,而是要结合本门课程的具体情况,明确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融入哪些素质教育内容以及应该要达到哪些具体要求。

二、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质量标准

目前,琼州学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意选修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等七个课程模块组成。这七个课程模块基本涵盖了学生基本能力标准、专业能力标准及综合能力标准的培养要求。根据这些要求,笔者提出我校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质量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课程设置标准

(1)课程定位。课程体系符合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相关技术及管理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及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并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2)课程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物流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应用性、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要求。

2.教学内容标准

(1)内容选取。根据掌握一定物流管理相关理论需要、物流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与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组织。遵循学生掌握一定物流管理相关理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见习、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3)具体表现形式。选用先进、适用的教材,在一定条件下,与物流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号课程符合设计要求,满足网络课程的需要。

3.教学方法与手段标准

(1)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进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虚拟物流园区、虚拟配送中心、虚拟仓库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取得实效。

(4)网络教学环节。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

4.教学队伍标准

(1)主讲教师。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较强,教学效果好,参与和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显著,与物流相关企业联系密切,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成效明显,并在物流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

(2)教学队伍构成。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与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符合课程性质与教学实施的要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有适当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5.实践教学条件标准

(1)校内实训条件。校内实训基地由物流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物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

(2)校外实习环境。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仿真的物流工程环境或物流管理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6.教学效果标准

(1)教学评价。校外物流专家、物流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校内物流专业教师及学生评价结果优良。

(2)社会评价。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物流实训、实习产品或服务能够体现相关应用价值,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较高。

7.特色及政策支持标准

(1)特色与创新。根据实际需要与教学条件,建设有特色的院级、校级乃至省级精品课程。

(2)学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与措施。根据琼州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质量标准是一个综合的质量衡量标准体系。其与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质量标准是一脉相承的,通过这个标准体系,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准,即擅长物流技术的应用及物流与供应链的管理、运作等,且实践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均较强。

参考文献:

[1] 孙泽平,何万国.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探析[J].教育探索,2010,(11):79-80.

[2] 许露,庄亚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质量标准体系及启示[J].职教论坛,2011,(12):94-96.

篇10

完全学分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学分制,而学分制起源于德国的选课制,学分制现今已成为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以人为本,学生学习有很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其课程体系仅仅设置了少量的必修课,却设置了大量的选修课,在规定的学籍有限时间内,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以及该课程心仪的任课老师,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按照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完成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够规定的选修学分,同时完成必要的实践教学活动,达到了学校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即可毕业。

2.完全学分制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体系,其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在完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既要符合社会的需求,体现院校特色,同时也要实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

2.1完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2.1.1减少必修课的总学分,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完全学分制下课程设置应该以选修课为核心,必须范围广、门类多,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学生各种兴趣爱好的需求,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南方学院原来实施的是学年学分制,再此基础上,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压缩了必修课的总学分,提高了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比例,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全校共享;另一方面鼓励老师从学科建设需要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出发,开设出充足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以便给学生有足够的自由选择空间。

2.1.2分层次设置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完全学分制下课程设置应具有层次性和模块化课程组合结构。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选修课程内容要遵循“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实施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保证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学生在选择专业选修课时,应该注意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进行模块化的选择,注意打破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体现学科内部课程结构衔接的纵向性以及学科之间课程结构整合的横向性。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现行完全学分制下课程的设置不仅考虑了课程群的层次性,也实行了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将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平台即综合素养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下面又分别分为不同的模块。

2.1.3设置专业方向模块,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选择就业方向。完全学分制的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课平台下设置三大模块,分别为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限选模块、专业任选模块。在专业限选模块中,结合社会需求设置了两个方向模块: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每一个方向分别有七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的课程可以作为任选课去选修。限选课方向模块的课程设置既可以突出学生在任何一个方向的综合能力和特色,也可以保证学生在各个专业方向上知识和能力在结构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1.4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南方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增加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学生实践应用的培养,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了实践教学平台,分为创业就业实践必修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任选课实践教学环节三个模块,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上加大了力度,统筹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内容,保证了其科学合理性。

2.2完全学分制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南方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物流管理专业结合南方学院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了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査分析广东省内各物流企业的人才能力需求,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针对性的优化和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制定出创造性的专业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毕业总学分在150~155之间。结合课程性质和课程结构,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

(1)综合素养平台综合素养平台课主要是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包括综合素养必修课、综合素养限选课、素养任选课三部分。其中综合素养必修课主要包括外语、数学、人文类课程如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与科技进步、国史国情教育、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哲学智慧与通达思维、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等,综合素养限选课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等课程,通识模块包括国史国情教育和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两大通识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置四门课程’必须选修每个模块中的一门课程。素质任选课可以是由全校教师开设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供全校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开班,也可以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中关于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的课程,经学校认定后可算作学分。

综合素养平台课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南方学院2015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综合素养平台课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比例的30%~46%左右,其中,综合素养必修课程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的29%,综合素养限选课程占1%,素质任选课程占0?16%之间,为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的基本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及学好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专业课平台

专业平台课包括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介绍本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本专业学科的基本技术知识,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体现了专业面的宽窄程度,因此,这类课程的设置不仅知识的覆盖面相对比较广,而且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具备将来自我发展的能力。物流管理专业为了体现南方学院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尽量综合化,主要是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商务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专业方向限选课是根据专业本身和行业市场信息的变化,体现院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普养学生在专业的某一领域或具体行业专业技术能力的课程,具有灵活性、静态和动态的统一性的特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分为企业物流和国际物流两个方向,企业物流方向课程主要有运输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运营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国际物流方向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货运实务、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通关实务、物流专业英语、外贸单证实务等。专业任选课包括任选课和慕课(MOOC)两类’是为了拓展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课程以及相关学科的课程。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电子商务概论、项目管理、市场调査与预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客户关系管理、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国际金融、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经济地理等三十多门课程,而慕课课程需要经过学校相关部门认定后可作为学业学分。

南方学院2015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平台课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的比例46%左右,其中,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的20%-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占13%,专业任选课程占13%左右。

(3)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课包括创业就业实践必修课、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程任选课。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创业就业实践必修课程主要有创业学、就业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指所有理论课程中的实验、所有开设的实验课程以及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进行实习的环节。开设课程实验的课程主要有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运营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国际货运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调研与预测、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均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学时,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有物流仿真、网店运营实训、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等;校内企业实训基地实践主要指申通快递校园超市、韵达快递校园超市实习等;校外实践基地实习,主要指学校组织学生统一在广东南方物流集团、宝供物流等企业或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去实习,都需实习单位出具实习认定书之后才能认定为学分。第二课堂任选课包括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比赛、发表的相关论文、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专业调研报告、获授权专利、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社会调査和社会体验活动等。

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设置的学分占整个培养计划总学分中的比重比较大,实践教学的累计学时占专业毕业总学时的30%以上,从整体上培养了学生的调研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完全学分制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注意事项

3.1加强师资建设,开设大量结构优质量高的课程

学生在完全学分制下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老师,这对教师的要求就会更高,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开设大量结构优质量高的课程,学生才能根据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自由选择课程,从而实现完全学分制下因材施教的目的。南方学院在师资建设方面主要来自于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来自于传统高校的老师,具有高职称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一部分来自于有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方面有可塑造能力、可以将企业经验和思维融人到教学当中的高学历人员;另一部分来自于海外有教学或工作经验的留学人员或外籍人士,能在教学中引进海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企业经验,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这种结构相对合理、学院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学生开设了高水平、受欢迎的大量选修课程,再加上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推行,既保障了完全学分制的有效实施,也保证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2实施导师制,对学生选课进行综合指导

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独立地安排学习时间、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教师,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由于学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又比较模糊,很难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反而导致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完全学分制环境下,难以设计并优化符合自己目标的知识结构体系,容易出现乱选课、选容易得到学分的课、片面追求学分而不用心学习等现象。因此,要想保证完全学分制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导师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否则就只能流于形式最好选择该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老师。导师的职责就是从学生人学直到毕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符合自身的专业课程体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便于课程的选择学习、目标的实现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3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实施完全学分制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学习环境,赋予学生无论是在选择专业的课程上,还是课程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甚至整个本科过程的学习年限方面都有更大的自由度。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持久性,而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持久性。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后才能有效的学习,进而实现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

3.4具备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和高效的信息系统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和高效的信息系统是保障完全学分制下选课制顺利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南方学院共有1000亩的占地面积,目前已投人使用10栋教学楼,4栋实验楼,2栋办公楼,1座图书馆和6处体育馆。目前全校已经投入使用总值5425.39万元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53间的实验室,194间的多媒体教室,为提升教学、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图书馆有2.9092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藏书354.4万册(包括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以及共享的中山大学图书馆电子图书)。为保证选课制的高效实施,南方学院定制了一套适合完全学分制的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包括学生教学信息管理和学生选课、教师教学评价、教学资源以及生活资源管理(水电饭卡消费),这些技术支持为完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