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7: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村振兴工作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正文】
一、狠抓生猪稳产保供,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
2020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障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的有关政策,抓住机遇,加大扶持,增强信心,多措并举狠抓生猪稳产保供,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截至第三季度,全县生猪存栏22.816万头;能繁母猪存栏2.8万头。呈现出生猪生产稳定、供应充足、总体向好的态势。
(一)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印发了《商河县加快生猪生产恢复三年行动方案》,分解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任务,明确工作措施,压实各方责任。将各镇街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任务列入年度考核,定期开展督查,通报督查结果,确保完成2020年生猪生产恢复任务。
(二)政策落实有序。一是提高生猪养殖保险标准。将育肥猪、能繁母猪保额由500元/头、1000元/头分别提高到1000元/头、1500元/头。二是落实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将2019年度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用于种猪场直补、生猪良种引进、保险、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中心建设等。三是做好禁养区优化调整工作。今年,对全县畜禽养殖禁养区进行了优化调整,优化调整方案已于2020年2月14日公布实施。
(三)加快主体培育。通过“双招双引”,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猪养殖,逐步建立以大型养殖场为引领,适度规模场为主体,家庭牧场为补充的标准化生产格局。2020年,商河新建(或改扩建)生猪养殖场5家,全部建设完成后,预计增加生猪存栏6.5万头。同时,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建设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以及雨润控股集团25亿全产业链项目已落户商河,正在稳步推进。
(四)强化技术指导。借助生猪产业联盟、农业农村部直连直报系统,强化产销监测预警,引导养殖场户及时调整生猪生产产能,努力避免价格波动伤农伤民。同时,组织54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入户指导,指导生猪良种高效繁育与安全生产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提升生物安全防护和生产管理水平。同时,打消养殖场户顾虑,广泛调动其恢复生猪生产产能的积极性。
二、狠抓绿色畜牧,推动全县畜牧业转型升级
(一)深化种养结构调整。以实施粮改饲示范县项目为契机,因地制宜扩大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推动种植结构向粮经饲统筹方向转变。计划推广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3.83万亩,计划收贮全株青贮玉米9.585万吨。实际推广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4.341872万亩,收贮全株青贮玉米10.81963万吨。进一步推进了饲料作物产业与畜牧业发展紧密衔接,促进三元结构种养结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二)继续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及智慧农业应用创建。一是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引领作用,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2020年共创建市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4处。二是以整建制、高标准建设济南智慧农业试验区为契机。创建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数字技术集成应用,2020年,2家畜牧养殖企业被评为市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
一、上半年经济发展基本形势
(一)农业产业建设稳步推进
继续推进以竹、药、菜、菌、茶、畜六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建设。悉心培育、用心打造**特色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到目前为此,全县已落实无公害蔬菜10000亩,发展食用菌大棚755个,新增中药村7900亩,其中草本药材5200亩、木本药材2700亩,新种有机茶400亩,转换改造有机茶园1100亩。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产业化模式,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基地,提高产能,畅通销售,增强示范和带动功能。东莞世腾公司租赁大塘乡全溪村、沙田镇江湾村、周江村等地土地1000亩,种植青瓜、红茄等反季节蔬菜;深圳鹏大公司在寒口乡上东村租地种植白磨菇120棚;老桂岽食品有限公司在三洞乡高龙村租地150亩创办高山茶基地;寒口秋里草食动物开发公司投入资金20多万元,养殖良种牛600头、羊1000余只,播种黑麦草、三叶草等良种牧草5000多亩。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稳步增收强基固本。整合利用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加快以农田水利、饮水安全、通信通电、广播电视、乡村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到目前为此,共新修和整修农田水利设施200处,改造中低产田1200亩,改造7个村41.3公里通村公路。与此同时,大力实施“以气代薪”工程,抓好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全县已建成沼气池100余个,另有700多农户提交了建池申请。
(二)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进一步挖掘水电潜能,使小水电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产业、第一财富,实现山水资源向山水经济转变。目前全县在建电站项目43个,总装机3.15万千瓦,新建成投产电站5座,装机3480千瓦。同时继续做好化工冶炼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文章。小水电、化工冶炼、农副产品加工几大支柱工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目前,清泉、昌桂等硅厂完成了技术改造,达到了装炉3600千伏安的要求,全县新增硅厂装炉5600千伏安,预计全年新增装炉可达1.2万千伏安。大塘电子厂、振兴织衣厂、兴业针织厂、兴旺毛织厂等企业进展顺利。1—5月,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8324万元,同比增长2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3522万元,增长26.7%。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逐步淘汰能源消耗高、就业水平低、投入产出比不相称的项目,整合土地、电力等资源,优化结构,腾出发展空间。不再出口原竹、原木和未经人工栽培驯化的花卉、苗木,分批关闭小型的圆条、板材粗加工企业,重点扶持竹胶板厂、青天木业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优势扩张。大力加强矿业秩序专项整治,禁止引进破坏污染环境的挖采项目,坚决关闭非法矿山,扶持引进精加工、深加工等能形成产业链、附加值高的项目。分步关停装炉3600千伏安以下的金属硅厂和其他小冶炼企业,重点扶持高氯酸钾厂、湘肇化工厂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安全、环保、有规模、回报率高的能耗项目,适当引进能创造就业岗位、繁荣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三)城镇建设不断加强
在县城大力实施交通畅达、亮点提升、旧城改造、南延西进战略。打通车站路、北街、解放路和罗霄广场东扩以及三台寺建设工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有序进行;湘桂大市场、罗霄大厦、检察大楼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年内可竣工投入使用;106国道新线路面硬化进展顺利,沿线土地开发已立项,正准备实施;大塘工业小区“三通一平”已基本完成,正着手配套工程建设;沙田镇农贸市场、政府办公楼、周江至水泥厂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正紧锣密鼓进行。在加快城镇建设同时,把加快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和特色的城镇第三产业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打好“红色”和“绿色”两张特色牌。抢抓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事业机遇,大力加强对红色老区的宣传推介,积极实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让**这块红土地热起来,富起来。1—5月全县共接待游客1.54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47万元,同比增长26%。
(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继续坚持实施开放带动首选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菜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县直部门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考核的暂行规定》和《关于鼓励投资的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职责,加大了招商引资奖惩力度,强化了招商引资意识,营造了招商引资氛围,形成了政府鼓励招商、领导带头招商、部门积极招商、群众自觉招商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全县共组建各种形式的招商小分队72个,对外招商320人次,组织各种形式的招商会、项目推荐会10多场次,签订20多个投资项目合同或协议,如香港利达公司投资1.6亿港币开发硅锰合金项目,香港桥通集团深圳投资有限公司一期投资360万美元开发草食动物等。成功引进了永立毛织厂、兴业针织厂、振兴服装厂、大塘电子厂等8家来料加工企业。1—5月,全县合同引进资金2.6亿元,实际利用内资1.168亿元,同比增长55.1%,实际利用外资50万美元,同比增长400%,出口创汇10万美元,同比增长66.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虽然我县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速度不快。据市统计局5月18日的数据,我县1—4月实现GDP22906万元,同比增长9.6%,比全市平均增幅低2.5个百分点,比增幅最大的永兴县低5.5个百分点;1—5月完成财政总收入2349万元,同比增长17.1%,比全市平均水平低8.6个百分点。二是经济结构不优。主要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比重偏低,1—4月,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1.5亿元,占GDP的39.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62.52%,而我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5.34%,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4.6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7%,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4.82个百分点。三是交通瓶颈制约严重。**地处偏僻,交通条件落后,物流成本较大,给招商引资增加了难度。四是由于钢材、水泥等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企业生产成本相应提高,一些企业运行困难,影响了工业生产。五是财政增收压力大。水电资源开发已近饱和,开发难度较大,已发电企业受天气影响大;农业税全面免征;国企改制已接近尾声,尚未完成改制的企业大部分地理位置偏僻、人员负担沉重、工艺设备落后,改制难度相当大,新的财政增长点尚未形成,财政增收压力大。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快**经济发展,潜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工业化汇报会精神,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和“工业兴县、园区兴工”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深加工工业,大力推进企业改革和科技创新,突出抓好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大品牌,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同步较快增长。一是进一步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长20%;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重点抓好桂安林产、兴旺毛织二期、青天木业二期、在建和筹建电站、沙田化工厂新建、流源化工厂扩建以及部分硅厂改造等项目的竣工投产,重点扶持高氯酸钾厂、湘肇化工厂、竹胶板厂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努力抓好小水电、竹木、药材、蔬菜、食用菌的生产和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建设,合理规划,重点开发,形成产业集群。力争全年新增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二是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水平。重点抓好15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大项目,扶持4户年产值过5000万元、税收过500万元的骨干工业企业。全年重点实施10个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技改投资8000万元,增长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0%。三是进一步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工作,力争全县万元工业产值能耗同比下降6%,重点企业万元工业产值油耗下降5%,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下降10%,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产值5000万元。四是进一步抓好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大塘工业小区建设,使之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示范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和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力争年内有3—5家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入驻。同时加快沙田工业小区发展。
(二)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努力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促进农村社会长治久安。一是要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全面免征农业税的政策,让农民减负增收;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增产增收。二是依托气候资源优势,继续加强竹、药、菜、菌、茶、畜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形成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效益的农业主导产业,让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增收;进一步提高对农业龙头企业在市场信息、农科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层次和质量,大力扶持县竹胶板厂、青天木业、深圳鹏大和老桂岽等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拉长产业链条,让农民在多个环节增收。同时,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实施名牌战略,集中力量推介“桂峰牌竹胶(地)板”、“玲珑茶”、“老桂岽”等品牌,使我县品牌走出山门,走向世界,成为名牌。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要求,培育、规范、壮大各类农村经济联合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四是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做好各项防汛、抗灾准备。同时,要加快“5•11”水灾水毁工程的恢复。
(三)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
让我们看看这沉甸甸的收获吧:今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预计突破700亿斤,比去年增产100多亿斤,再创历史最高水平,这意味着我省粮食产量实现了新世纪以来连续九年增产!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省委书记孙政才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这一主线,牢牢把握以农民为本的根本原则。只有坚持以农民为本,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才能为保障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繁荣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有效把握、利用和不断创造有利于“三农”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条件,全省上下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建设“五大一强”(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北方特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农村经济强省)为目标,扎实推进吉林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十年来,展望吉林大地,一个个农田水利工程的建成,一条条乡村公路的开通,一项项惠农政策的落实,给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深秋时节,走进梨树县泉眼岭乡南泉村,村里居民家的房前屋后成垛的玉米随处可见。农民李凤洁说:“如今种地不交税了,只要人努力、学习科学技术,老天再帮忙,家家都有好收成,现在种地的人越来越多了,粮食的产量也越来越高了,今年我家两公顷多地,打了5万多斤粮食,咱们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近年来,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2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粮食总产量先后跨越了400亿斤、500亿斤和600亿斤三个大台阶,共生产粮食5210.4亿斤,年均产粮521.04亿斤。2011年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达到634.2亿斤,比2001年的390.7亿斤增产243.5亿斤,年均增产24.35亿斤。特别是单产达到930.2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42.7斤,位居全国第一,粮食商品率高达84.3%。
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得益于科技进步的贡献,得益于生产条件的明显改善。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对搞好今年春耕生产高度重视,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结束后,相继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年农业农村工作,使全年粮食生产有了一个良好开局。
在政策调动和市场价格拉动下,今年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十分高涨,全省实际投入春耕生产资金177.4亿元,投入底化肥530万吨,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8698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11万亩,粮食及高产作物面积增加为全省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奠定了基础。
深入开展了“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落实五项重大技术补贴1.3亿元,比去年增加5000万元。新增测土施肥300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实现全覆盖。生物防螟3600万亩,农田灭鼠1740万亩,种子等离子处理700万亩,玉米地膜覆盖100万亩。落实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630个。玉米宽窄行、大垄双行、垄侧栽培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都有较大幅度增加。争取和落实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资金5000万元,重点支持基础性科研、商业化育种、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培训农民485万人次,增加19万人次。实施阳光工程培训任务14.6万人,增加0.6万人,为粮食生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今年我省相继发生前春严重干早、7月下旬的玉米大斑病、8月份的二代粘虫和风灾。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应对,采取超常规工作措施,奋力抗争。针对前春严峻旱情,省委、省政府把“抗春旱、保春灌、保春播”作为备春耕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强化指导服务,为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提供了基础保障。针对7月下旬的玉米大斑病和8月上旬的二代粘虫,提前预警信息,提早进行安排部署,迅即组织干部群众采取防控措施,并首次应用飞机进行病害防控,及时有效控制了病害的蔓延和二代粘虫的危害。针对8月28日至29日15号台风“布拉万”给全省农作物造成的大面积倒伏,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部署,全员组织发动,快速行动起来,科学组织抗灾保粮,抓住有效时间,迅速掀起了抗灾保粮攻坚战。省政府制定出台了扶持政策,全省补助资金达到3700多万元。通过全省上下的奋力抗灾,把粮食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突破。农产品加工业跃升为全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销售收入从2001年的418.7亿元猛增到2011年的3083亿元,年均增加266.4亿元,年均增幅63.6%。畜牧业产值达到881.8亿元,比2001年的263.24亿元增加618.56亿元,年均增幅23.5%。园艺特产业总产值实现830亿元,比2001年的160亿元增加670亿元,年均增幅41.9%。
今年以来,我省突出重点工程和产业园区建设,园艺特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推进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和人参产业振兴工程,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园艺特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启动实施棚膜园区项目152个,新增棚室5.2万亩。深入推进20个人参标准化种植基地和6个示范园区建设,新上人参标准化种植和精深加工项目75个,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占20%以上,累计投资85亿元。林蛙、食用菌、经济作物等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到9月末,园艺特产业总产值达到753.6亿元,同比增长20.9%。
大力实施“四年提升计划”,畜牧业稳定发展。努力克服养殖成本增加、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防疫形势严峻等不利因素影响,落实促进生猪生产扶持政策,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加快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深入实施“草变肉”工程,加强重大疫病防控,畜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到9月末,预计全省生猪发展到2135.7万头,同比增长13.81%;牛669.7万头,同比增长8.62%;羊491.5万只,同比增长7.72%;禽3.04亿只,同比增长8.42%。
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农产品加工业持续较快发展。强化政策扶持,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力度,推进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全省启动3000万元以上项目165个,总投资500亿元以上。截至9月末,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815亿元,同比增长16.3%。
农业基础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累计落实资金216.2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83.2%。重大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整治等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全程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65%,高出全国10.2个百分点。今年,我省全程农机化工程深入实施,争取落实中央和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亿元。机械深松作业面积750万亩,整地面积4500万亩,机械播种7236万亩,比上年提高15%。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
一说起自己家的温室大棚,公主岭市环岭乡西靠山村村民臧志文就滔滔不绝:“现在政策好啊,种大田免税,多了一部分收入,政府还给农民贷款支持种植大棚蔬菜、水果。我自己攒了一部分钱,又贷了一部分款买了6个大棚,一年种两茬西红柿,价格卖到最高的时候,一公斤6元,就是到了大棚柿子尾声的时候,一公斤也能卖到3.5元左右。一个大棚一茬净赚1.2万元,6个大棚一年赚个十来万没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是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在过去10年间,我省农民感受最深的就是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农民负担不断减轻,家庭收入连年递增,生活水平逐年提升。
农民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10年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2000元到7000元6个千元大关,创造了2001年以来的“十一连增”,2011年达到7510元,比2001年的2182.2元增加5327.8元,年均增收532.78元,年均增幅24.4%。今年,我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目标和重点任务,在抓好产业增收、政策增收和财产增收的同时,积极开拓劳务增收门路,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前三季度预计,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927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96元,同比增长17.7%。转移农村劳动力377.7万人,人均劳务收入2370元,同比增长54.6%。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农村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十年来,我省农村改革以税费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引领和推动了农村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相继进行了农村义务教育化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扩权强县、粮食流通体制、集体林权制度、农业保险、农村金融等重大改革,为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吉林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年,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的进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启动3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试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和土地补偿费分配管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农业保险投保农户达到18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9%,五大作物参保面积2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1万公顷,保费总额8.3亿元,增加5738万元。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共议成项目8779个,投资52.85亿元,受益人口1127.9万人,增加32.3%。化解乡村垫交税费债务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九台市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3250个,比去年同期增加9683个,加入和带动农户160万户,同比分别增长36.4%和23.1%。
农村基础建设全面加强农民生活日新月异
来到扶余县弓棚子镇双胜村,只见村里村外水泥路、铁栅栏、石砌边沟整齐美观,房前屋后植树、栽花、种草,太阳能热水器、环保厕所等节能环保生活用具走进了普通农户家庭,房屋整齐,环境整洁,就连农民见面打招呼的方式都变了。村民钱志喜告诉记者,“家里种着3公顷地,孩子外出打工,一年家里的收入几万元,这两年还翻新了家里的老房子,围起了新栅栏,用上了煤气灶,农村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坦!”
钱志喜的感受代表着很多农民的心声。近十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省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党的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顺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立足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增强乡镇一级统筹能力的需要。乡镇一级是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引领村级发展的“龙头”,乡镇不强就难以强县、兴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就难以落到实处。从我市总体情况看,乡镇一级还比较薄弱,经济实力弱、收入水平低、产业基础差、统筹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全市156个乡镇中,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的只有6个,其中3个还位居900名之后,多数乡镇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加快培植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引领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我们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二是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需要。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到74%;又是煤炭资源大市,未来几十年内,采煤塌陷地将多达近400万亩,人口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仅靠大中城市和城市大工业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最现实、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这个支撑产业无外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在农业“母体”产业基础之上的、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招、引、联和城市工业辐射转移,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兴工业化必须节约用地、保护环境、集约发展,走园区化的路子。市虽现有94个建制镇,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等问题,去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市的农业基础较好,但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较慢,特别是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育慢、数量少。我们建设的新型乡镇,主要模式是依托现有的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实行“镇区(园)合一”,以区为主,以区带镇,以镇促区,相互促进,加快建成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强园区、强乡镇,实现以工促农、以镇带村、融合发展的目标。这个发展过程,就是加快推进“项目进园区、居民进社区、农民变市民”的过程,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是加快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过程。
三是实现创新发展,突破当前改革发展中突出问题的需要。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必然会遇到传统习惯的挑战,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改革创新更是如此,必须以试点探路和引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必须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深层次和关键领域突破。当前从发展上看,面临着“无形”和“有形”两个方面的制约,体制机制障碍是“无形”制约,土地和发展资金问题是最突出的“有形”制约,“无形”甚于“有形”,“无形”制约不破解,“有形”制约也难以解决,体制机制创新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中国改革的发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需要深化完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行政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讲多少年来没有大的改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和难点也集中体现在了乡镇这一层面,有些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譬如,加快工业化步伐,是以工促农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园区建设上存在着与相关乡镇“两张皮”的体制障碍;县乡两级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但多数是“吃饭财政”,缺乏统筹实力和服务能力,建不成服务型政府,统筹变为“通愁”;建设新农村的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充满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但传统的用人和分配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和持续保持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土地问题,严格保护耕地、实现占补平衡是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都需要建设用地,土地从哪里来?必须立足当地实际,走好挖潜存量、用好增量的路子。我市现有村庄占地近150万亩,其中不同程度的“空心村”占到近三分之一,也就是说闲置近50万亩;传统的迁村并点、旧村改造,所节约腾出的土地不到三分之一,如走好社区化、公寓化建设路子,就能节约腾出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潜力巨大,但必须解决开发建设上的诸多难题,需要典型引路。全市近几年内有近600个压煤村庄需要整体搬迁,长期的压煤搬迁村多达3600个,如何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和小城镇建设,切实解决好搬迁村群众“安居”与“乐业”的问题也需要积极探索、积累经验。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在稳定和完善现行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需要在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勇于创新的先行者。从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求上讲,都需要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我们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就是为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选择,力求把试点乡镇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区、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于上述考虑,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们组织专门班子首先在市内开展调研,然后到成渝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江浙一些发达地区实地考察学习,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有关政策,制定了《关于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于今年5月份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正式启动。
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基本设想
我市首批试点乡镇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依托12个县市区所属1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个省级工业园,与所涉及乡镇村进行整合,除市中区不具备整合条件外,11个县市区各有一个“镇区合一”的试点镇,其中兖州、邹城各另有一个“镇园合一”的试点镇。试点工作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我们把此项试点工作定名为“新型乡镇建设”,就是要在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一是推行“镇区(园)合一”的新模式;二是调整区划拓展发展新空间;三是下放权力赋予乡镇一级更大的行政管理新职能;四是理顺乡镇一级财政体制,建立名副其实的镇级新财政;五是探索破解一些发展方面遇到的难点问题有新突破;六是配套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发展新环境;七是形成激励约束新机制激发内部新活力;八是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九是走出一条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在发展目标上,明确提出到2015年,各试点镇要达到四个方面的建设目标:一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形成产业支撑新优势;二是实现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新突破,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是构筑城乡公共服务新体系,形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局面;四是健全镇村管理服务新体制,实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目标。每项目标中都规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
(二)基本原则。鉴于这项工作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领导方式等各个层面,要求在试点工作中必须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坚持把新型乡镇建设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群结构大城市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大格局中,防止盲目发展,无序建设。二是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旗帜鲜明地鼓励探索、支持改革、激励创新,允许改革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固步自封、无所作为。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定不移地把产业强镇富民、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放在突出位置,走以产业发达推进城乡发展、以城镇发展带动产业振兴的路子。四是坚持动态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在试点乡镇管理上能进能出,不搞“终身制”;在干部使用上能上能下,搬倒“太平椅”;在经济待遇上有高有低,论功行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