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7: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美术课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就是课堂作业的尝试,是教师激活学生思维、调整教学进程、加强学生体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的优化是当今教育的一大热点话题。那么,什么是优化课堂?教师又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呢?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时效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浅谈一下如何通过美术课堂作业发挥美术课堂时效性。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个性表达
课堂优化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美术课堂比较生动活泼,课堂中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课堂上教师增加课堂问答、加强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可以主动地思考问题,完全融入教学中。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教师多以鼓励,激发,对学生好的创意及时肯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就感。例如,在学习人美版二年级上册《茂密的花》一课中,教师在进行正式授课之前,让学生说说花园里有什么样的花?让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姿态说说花园的样子。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花的图片,对花的结构进行了解。学习花的组成。然后观察花园里的花。用一个成语形容看到的花,以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并且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完全融入整个课堂,更好地发展了学生个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兴趣是老师,激发课堂作业创造激情
美术课题新颖,教师每堂课要有独特的导入,经常讲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把全部热情放到创作中。例如,在讲人美版二年级下册《洗澡》一课时,课前老师播放一首《洗澡歌》让学生看大屏幕跟老师一起律动,感受洗澡的快乐。紧接着老师播放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欣赏洗澡的场景,下面是学生表演,洗澡时候的动作和表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气氛最高涨的时候让学生创作,大大提高了课堂作业的创作激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创作,学生的作品表现出夸张的动作及表情,本节课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课堂作业多样性,培养创新能力
美术作业是学生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步骤,也是发挥想象,提高技能的过程。针对学生的能力不同,我们要设计不同的要求。课堂上教师的范例以及作品欣赏,有时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让思维成了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独特的设计。例如,在学习人美版二年级上册《茂密的花》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每个人准备一朵花,剪下来。可是有的学生忘带了,教师让学生动手折花,然后把花做成花园。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把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学生通过立体手工折花,插花的过程突破重点,学习了高矮,前后遮挡关系。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活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美术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历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应主动从多角度了解儿童,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寻找适合儿童成长的方法,创设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儿童是靠着形象来思维的,所以教师应怀揣一颗童心,永远有一双儿童的眼睛,运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能够让自己的课堂香气四溢。这也是师生感情的催化剂。例如在教学《各式各样的椅子》的时候,若提问:“这些椅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很木然。教师可以从儿童的心理出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这样启发学生:“这些椅子身上都长了些什么呀?”这下学生可来劲儿了,有的说椅子长了翅膀(扶手)和腿脚,有的说椅子长了脖子(靠背)……学生自己画椅子的时候表现欲很强,都想把椅子画得漂亮些。于是枯燥的课堂多了几许亮色。
教师应尊重孩子,争取当学生的大朋友,蹲下身子,带着未泯的童心,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交流讨论,完成手工制作。对于学生的心声,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使师生之间产生默契。例如在教学《自行车的故事》时,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到操场上骑一骑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构造,探讨为什么自行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不会倒下。孩子的脸蛋儿像盛开的花儿一样,甜蜜蜜的。和学生同游戏同欢乐,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亲密无间,学生敢想、敢说,其乐融融。
二、机动处理,呵护童心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师不能一味地执行教学预案“教”教材,而应“用”好教材。教师解读美术文本时,可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思考,对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让教与学真正成为富有个性的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多元效果。
例如在教学《我设计的未来建筑》时,除了站在课程的高度,考虑编者的意图,更应该考虑学生本身的儿童视角。这应该是美术教学的基本立场,避免教学烙上太多的成人思维。未来建筑是什么样儿的呢?孩子们的想象如天马行空,他们眼中的未来建筑不仅仅只是造型奇特,样子美妙,而且充满着神秘色彩:海底城市、太空建筑、冰淇淋房屋、不断长大的建筑……让人眼花缭乱。教师都一一给予了肯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构想。有人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设计是必然的。当有价值的“意外的智慧”闪现时,教师应从儿童的认知上去分析,及时捕捉,点燃孩子的“创造之火”,恰当引导,巧妙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演绎迭起的美术课堂。
三、激活童趣,放飞童心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的确,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兴趣是进行美术创作的原动力。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加强自我体验。“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美术教学中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画一画,这样才能把握制作材料的性能、使用工具的特点。例如在教学《穿穿编编》时,教师没有给学生规定好具体的条条框框,而是让学生自己揣摩、尝试,选用适合的材料,大胆地将自己设计的造型用不同的“穿编方法”表现出来。学生在尝试与合作中,体验到思维的快乐、动手后的愉悦。学生穿编出的图案、造型各具特色,生动传神。
因此,就生命课堂这个意义来说,架起预设与生成的“鹊桥”尤为迫切,势在必行。
一、基于生成,精心预设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有预设的一面,当一切的预设了然于胸,做到胸有成竹时,才能很好地驾驭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1、板块预设,留空白点
新课程的课堂设计应从线形设计转向板块设计,教师总体把握教学思路,框架式设计教学环节,整节课围绕主题进行弹性设计,为课堂动态生成留下空间,为学生的成长留下空间。
如一位初中老师在自编教材《最后的古法制度》的教学设计中分为:制陶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陶器的制作,陶器的欣赏,人文故事等板块,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些问题,如“关于陶器你知道些什么?你能从哪些角度欣赏陶器的美?”等,同时根据学生关于陶器的知识储备和需求,教师可以从任意一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互动。这种粗线条的板块预设能有效地给课堂的生成创设富有弹性的空间。
2、学情预设,定准起点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识世界的,由于他们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个人性格等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肯定不同。他们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由此,要想在艺术的问题上得出一个绝对一致的结论,并为所有的人都接受很难。正因为如此,德国哲学家鄬莱尔马赫才提出了阐释学。在他的眼中,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心理状态。他的理论就使每个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有了理论依据。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成性课堂上,教师应预设学情,理清学生的思路,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预设。这种为学生的学而做的预设,正是课堂生成更具方向性、成效性的一种预设。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的太阳》一课时,有的孩子很快就画完了一个美观的太阳,而有的学生却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这种情况下,这位老师便设计了一个游戏:让画好太阳的学生把太阳蒙在自己的脸上扮演太阳,播放音乐让他们表演舞蹈、小品,还可以唱歌,其他没有画完的同学一边欣赏一边画。这样这部分学生表演完了,另一部分学生也就画完了,课后他们之间也可以交流,互相表演。这样一节美术课就很充实,所有学生都体会到了课中的乐趣。
3、问题预设,突出要点
美术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提问。
二、立足预设,动态生成
新课程需要新教学,而新教学课堂需要动态生成。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美国教育家布卢姆也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尽管生成是“难以预约的美丽”,很可能只是意外的发现。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过于消极,也不符合新课程的精神。常言道,“机会对有准备的人而起作用”,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那么,我们在这“难以预约的美丽”到来之前应该如何施教呢?
1、有效调控,把握方向
美学家腾守尧在《艺术与创生》中指出:“生成式教学法为生态式艺术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调控式生成法更是生成式教学中的重中之重。”H调控课堂生长点要求教师随时在预设性教学内容和即兴生成的新教学内容之间,作适度的调控和把握,避免在生长点出现时因毫无准备而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具有高超教学机智和娴熟教学技巧的教师能在生长点出现时,敏锐地把握生长点催化为生成。例如小学寄宿一年级公开课《滚动乐园》的一个教学片断:
课上,老师借用给学生当点心的一箱梨子,做课堂的用具。老师把梨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滚动梨子,感受滚动中的乐趣。谁料一对同桌的梨子被撞烂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似乎更有乐趣。于是周围的同学纷纷效仿起来,最终成了一场“梨子大战”,原本好好的一堂课乱成了一锅粥。渐渐,老师愁眉苦脸起来,一些学生看到之后开始向老师道歉:“老师对不起!”“老师我不应该对梨子这样,梨子会很伤心的。”老师从这话中偶然间得到了启发,便将计就计,说道:“你们瞧,现在梨子哭得多伤心啊,为了补偿我们的梨子,我们今天就为我们哭泣的梨子画一张画,就取名为《哭泣的梨子》。”于是这节课又步入了正轨,学生们感受到了很多,也画得格外认真。
这种意外的情形彻底打乱了老师的课前预设,学生的话启发了教师,机智地把握现场的资源,促使了另一种课堂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2、多元解读,尊重个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动态开放变化发展的,是预设与生成持续交互优化的过程,课堂的生成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因为它往往体现学生真正的生命成长过程。例如以下一个教学片断:
一个下午的第三节,正是初三年级一班新学年的第一节美术课。铃声响过了两遍,但意识到已经上课的同学并不多,大部分依然狂欢着。现在要讲准备好的课程显然是不适宜的。给点下马威?同学们似乎也司空见惯了。课前预设算是白忙活了。正当老师寻找举措的时候,学生送上了一线转机:“老师,让我们画画吧!”老师抓紧了开讲的机会:“同学们,今天的课题是《美术中情感与精神的表现》,请先拿出纸和笔,用15分钟的时间,自由想像地画一幅开心的画吧。”话音未落,有人迅速地插上了几句“发黄”暴露情感的话,又一波的混乱开始了,老师马上警觉起来,连忙补充道:“主题一定要健康的。”……一切都在课前预设之外不断生成与创生预设中进行。教师在过道上巡视着,与同学交流着……紧接着老师捕捉到了一张特殊的有教育意义的作业。一张百孔千疮的作业纸,老师却认定它是一件作品,当作业一亮相时,教室的声音和空气暂时冷却下来,也许大家等待的是再一波的闹剧。趁着这间隙,老师说:“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艺术活动的开始,更何况作为艺术主体的造型呢?美就在于发现。”老师继续说:“没有人规定艺术作品只能画而不能戳,这张作业在无意中却显出了特有的创造性想像力,是具体形象的,又是抽象的。”老师把作业举高了一点又说,“透过灯光它让人想像到宏观宇宙无数的星光。”这位学生作者无比得意,其他同学似乎也有某种认同,感到今天自己没有被迫接受所谓的教育,一切都是那么舒心自然的交流。
这个教学片段描述了一堂平常的美术课上发生的不平常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前预设算是白忙活了,在一些学生提出的“让我们画画吧”的要求下(生成),教师提出进行命题画《美术中情感与精神的表现》创作的要求(创生预设);当学生几旬“发黄”的言语(生成)教师补充到“主题一定要健康”(创生预设),教师捕捉到一幅特殊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作业(持续生成)进行点评(创生预设)。正由于教师善于建构预设与生成交互发展的新型关系,抓住教学契机,因此这堂课取得了别开生面的成效。
以前教师是最高的指挥者,是不可忽视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充当组织者,还是一切活动的指挥者,似乎一切行动不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不能顺利完成。但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要创设丰富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教师观念急需转变
我在以往的教学中一心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灌输给学生,注重线条的表现,结构的准确性,鼓励画得像,画得准,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若有不同的创作作业,也不以为然,甚至还把它们打入冷宫,这是我们把重点放在美术知识与技法的学习上的缘故。逼着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往往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本来小学生天生都爱描描画画的,可是到了课堂上,特别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兴趣明显减弱。事实说明,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实际上是一点点打消学生的兴趣,没有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展开自己联想的翅膀,没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而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艺术的陶冶中欣赏美的事物的能力。
三、创作课上突出变和改
创作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明白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重要性。可是实际运用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困难的问题,如遇到有的学生根本不去想,不管你如何的去进行铺设让他想象,他还是“纹丝不动”;又如遇到有的学生他能想象出有立意的作品,可是他表达不出,画不下来。在以前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们变让他们随之任之。这样便把学生的想象力给扼杀了。现在我们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可以采取把好的作品进行改一改,变一变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例如,在创作以太阳为主题或与太阳有关的绘画作品与工艺制作时,教师可以拿出学生的一副作品。如:用太阳形状作成的面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这副面具好不好看,很多学生会说好看。老师可以说:确实不错,因为这是出自我们之手,但也不是没有一点遗憾之处,大家来看看,哪些地方要是变一变和改一改,就会更好看。这时学生就会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有的学生会说:把太阳爷爷的脸画成笑着的样子就会更好看;有的学生会说:把太阳爷爷画上长长的胡子也会更符合实际;有的会说:太阳爷爷的光芒若画成黄色的,太阳爷爷的脸画成红色的,这样色彩关系的对比更鲜明,更好看等等。你看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开发课程的教学资源
以往我们美术教学的课前准备只要求学生带好课堂上必备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就可以上了,上课以后一切听从老师的安排。学生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不甚了解,教师往往也不考虑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的经验是什么。而美术课并不是学生只需带好几样美术工具材料就能够上好的。“平时的探索是需要准备的,应该告诉他们将要学习的主题是什么。”(杨景艺语)例如:记忆画、创作画、许多学生没有平常的观察与积累是很难在课堂上短短的几分钟之内有所成就的。况且每位学生也并不是带着一片空白的头脑进入美术课堂的。因此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并提示学生做好“相关经验的准备”。
例如:我在《鱼儿游泳》这一课的提示:你认识了哪些鱼?从家里的图书中找一找,你能找到些什么样的鱼?把它们记在头脑里并告诉你的同学。《鲜花送老师》一课提示:你已经学会用什么材料做花?在家里做一做,带到学校介绍给同学。
在美术课堂上儿童经验的交流旨在碰撞,生成、发展、而不是去统一儿童的认识。美术课上要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表达自己的作品。教育教学应尊重学生的视角与个人理解,发展他们的潜在能力。我设计的补充教材《小小厨师帽》一课,课前学生去了解厨师帽的样子,课堂上学生用语言描述厨师帽的造型:“厨师帽像根鸡腿”,“厨师帽像根肉骨头”。厨师帽是长方形的,是圆柱体的。我发给愿意勾画草图的孩子们一些纸,让他们画出心目中的厨师帽,结果他们每张画都不一样。有的不太像厨师帽,但是我并没有去评判他们,而是给他们一人发一大一小两张纸,让他们折出厨师帽,许多孩子用一张大纸折成了圆柱开的帽身,帽子的顶部怎么做呢?学生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最简单的是不加顶,有的把围成的纸筒的一端粘合形成顶。虽然不像厨师帽,但可以在帽子身上画上水果,苹果等图案装饰;有的把小纸加工成圆形,想尽一切办法极力将其贴在大纸围成的纸筒上。在努力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就发现纸筒 的顶端如果折出一个面,这样顶部的纸才能贴得更牢;有的还旱灾一步装饰将帽顶的外沿剪成波浪状;更有的先用纸条搭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架子,然后在架子的四周及顶部贴纸片形成一个帽子;还有的做成方柱体的厨师帽等等。孩子们带着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努力创造并非十分成功的厨师帽,其意义已远远超过制作一个纸帽子。
美术工具材料选择随意性的体现
全国统编教材内容涵括美术概念的多个方面,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了乡土教材。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体现地方民族特色,以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同化。补充乡土美术文化教育,联系本地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乡土美术课程资源作为地方课程的主要来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一直被关注,尤其是地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800里的巢湖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巢湖到处丛生着的一撮撮芦苇是编织的上好材料,巢湖又是“鱼米之乡”,生产各种有色谷物,可以用来设计粘贴画,秸秆也可以用作编织的材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有选择地将当地自然材料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当中,不断丰富和拓展现有教材,注重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一、乡土文化教学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文化部公布了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名单,巢湖市榜上有名。这是巢湖市继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后再次被命名。剪纸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根雕、面人,羽毛画等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广泛走进群众生活,大放异彩。巢湖市民间艺术家尹修平,擅长用麦秆作画,经过半年的努力,尹修平近日又以麦秆为原料画出了《清明上河图》。有6项进入第4批合肥市级非遗名录初选名单:浮丘钓台的传说、巢湖鼓舞、洪氏银器制作、周氏微书、孙氏篆刻、黄麓古村。由此看出巢湖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底蕴,从中我们可以借鉴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艺术瑰宝。我校美术教育以本地乡土资源为载体,促使学生了解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乡土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同时,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给学校美术教育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乡土美术进入美术课堂,完善特色教育
学校美术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要在课程开发上下工夫,引入乡土美术丰富美术教育资源。乡土美术课程的开设可牢牢地抓住这一思想主旨,真正将“以校为本”作为“特色教育”的根本原则。我在乡土美术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大胆实践,将原有的美术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之类零散的课程形态归并到一个课程目标和内容架构之下,加入“乡土美术”课程和内容,使得美术教学一方面能够获取和利用优势的资源条件,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使乡土美术真正成为国家和地方课程有效、有益的补充。
三、乡土美术课程资源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
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乡土美术,在于它所涵盖的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这就需要生活的积累。通过学习这些乡土美术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从小就受到美术的熏陶。了解乡土美术,亲身感受美,使学生的美术学习不脱离当地的文化背景。
四、乡土美术资源有利于农村美术教育的整合
农村富含自然资源,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唾手可得,成本低廉,也可用于教学活动,如一些俯拾皆是的泥、石、木、竹等都可作为泥塑、石雕、木刻、竹雕、竹编的创作材料。农村社会保留的一些传统习俗,如岁时节令和生活仪式,如诞生、结婚等重大的庆祝活动,都会有多样多彩的美术形式出现,渲染喜庆的气氛或祈祝吉祥如意,这些都是农村美术教育的资源优势,是发展农村美术教育的有利条件。以乡土美术作为农村美术教育的突破口,开发和利用好当地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必将给本区域农村美术教育开辟一条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五、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乡土美术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它的学科跨度大、操作性强,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由于多元化教育是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开展地方乡土美术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社区的美术文化,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乡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在当前多元文化环境下,尤其是视觉文化泛滥的现实环境中,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鹜,而对乡土文化却持漠视或鄙薄的态度。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乡土文化,培养学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培养乡土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1983年肖恩提出并倡导教师为了自己的专业发展应该成为一个反思的实践者以来,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课堂教师所接受。我从事初中美术教学工作多年,一直处在教学第一线,在教学实践中,对反思实践有很多体会。从事实上讲,美术课教学比起语文、数学、英语有更多的反思、修正、提高的机会。比如本人担任七、八年级美术课程,同一教材都会有五次反思、修正、提高的机会。每上一节课或多或少都能发现一些问题、得到一些经验,下一节课就能修正、提高。
一、反思实践让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内容并不断优化
选好一个教材内容,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因为,课程内容很多,有些内容不太贴近学生,因陌生而排斥;有的过于专业,学生无法理解;有些内容倒易懂,但制作时所需的工具材料太专业,又不可替代,也不得不放弃或转变。所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又能接受的内容,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如:工艺课《剪贴画——贺卡的设计与制作》,不仅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装饰性,能较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友善情感。内容虽然有些旧,但总受学生欢迎,因为情感是永恒的主题。学生对贺卡都非常熟悉,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情感的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投入到课堂氛围中来,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也就更好。就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反思实践中,我认真观察学生的喜好,他们所易收集的材料。发现学生都特别爱吃零食,口袋、书包中常有塑料包装袋,色彩丰富,包装袋的里面一层常有漂亮的银白色,材质特别适合剪贴。于是,接下去的课程,我用零食的包装袋剪贴了三张贺卡,一张彩色平面的、一张彩色立体的、一张纯银白有平面有立体的。当我把这些贺卡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时,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当同学们知道了所用的材料,马上行动起来就地取材制作剪贴画。本课有效地启发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并制作出有创意的具有形式美感的多种贺卡,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丰富了校园文化。从此,在材料收集上,同学们和我都注重环保意识,变废为美。更鼓励学生制作精美的电子贺卡。
二、反复的反思实践使课前准备更充分
美术课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第一次备课,第二次备课更重要,每上一节课或多或少都能发现一些问题、得到一些经验,下一节课就能修正、提高,反复多次。反思实践就成为下一节课的课前准备,也是使反思的结果能得到实践的检验,再不断地修正、提高。工艺课的范样制作也很重要。教师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内容,把方法、过程、步骤讲清楚。如我在上《书籍的封面设计》这课时,我也做了一些教具,为了让旧书换新颜,我做了两个书皮,进行美化,作品设计简洁大方,装饰力求美观精致,一一展示后,引得学生一片啧啧称赞。学生们一个个喜形于色,兴趣盎然,个个跃跃欲试。所以,课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要备学生、备教材。只有做到课前有准备,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我还选取了学生制作的不同类型的封面,进行网上展示,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带来了很好的效果。
三、反思实践让我的教学活动逐渐关注有效教学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教学。”。因而不能不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现在美术课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教科书上已设计好的一个作品,从内容、形式、材料到制作步骤都有了范例。很多学生为了图省事,不好好开动脑筋,依样画葫芦。作品缺乏新意,学生创新精神没有得到培养。反思实践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想,敢对教学方法有质询能力。教材是死的,教学方法是活的,我很欣赏张熊飞先生的观点:“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地获得发展。而学生的学习的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思维独立性,既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培养创新精神的第一步。课堂中主张学生通过七动: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画、动脑思,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创造精神的培养才有可能。
其次,关注非智力因素在课堂中的积极的作用。兴趣、信心、耐力、毅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也是学好美术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把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训练,贯彻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在关键时刻,画龙点睛地点拨一句,会有很好的效果。如:个别学生遇到创作的难题,正束手无策,开始感到“我不行”时,你及时来到他的身边,鼓励一下,一方面帮他出个好点子,让难题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又鼓励他别泄气。教师应全面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实践,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节拍,才符合现代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过去有些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没有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
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以至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思想僵化不开窍,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新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艺术与游戏同具超功利性,艺术的学习和创造的首要前提是心灵的独立和自由,采取游戏式教学方式进行艺术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艺术教育有效的途径之一。游戏式教学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其一,游戏式艺术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游戏形式,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而流于形式,降低了艺术课程的学科性;其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游戏的参与者。教师必须下功夫,平等交流,以促使师生人文精神的建构。其三,低年级艺术教学应以活动为主。整个课堂就是一堂大活动,由多个游戏活动组合而成。
初中美术课中,教师不可回避地要接触到一个“示范教学”的问题,而许多教师怕在课堂中出差错,往往会故意省略这个步骤。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必须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我也常在美术教学公开课、观摩课上发现上课的教师不怎么现场示范,似乎“遗忘”了美术教学中一个最基本、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示范法。事后了解到是怕出错,显然是在教学上不自信的表现。究其根本原因有:一是教师的“功力”不够,有怕烦和畏难情绪,因为大量的范画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二是教师的“手”功不够,缺少相应的教学基本功,怕在示范中出现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录像、范画、范作、参观等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和表现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里强调了教师的示范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是举足轻重的。一个好的示范可以直接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苏教版第十三册 "造型·表现"中的《身边的物品》一课教学时,以苹果为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做到既能表现苹果的形,同时又能表现苹果的立体感,教学上采用了直观示范法,从其难点(明暗)开始示范,表现了由暗到明的作画步骤与方法,尤其是暗与灰的明暗过渡手法的示范,更是要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暗部与灰部色的自然衔接以及对投影的刻画过程。示范过程清晰,教师边讲边画,学生看得真切,当教师画完一个既有形又有立体感的苹果时,学生发出阵阵惊叹和掌声,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们急于表现的欲望,使得在后面的训练中学生感悟和表现的兴趣浓厚,较好地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适时的教学示范能够化解教学难点
一节美术课有许多的教学环节,包括导入吸引、教学互动、分析讲解、教学示范、学生实践等等。那么我们在课堂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首先要考虑的是课程目标的需要性,如这节课需不需要示范这个环节、示范在这节课中的作用是多少、示范要达到一个什么程度、示范的选择时机在哪里。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适时示范,化解难点。
示范一般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在课前准备范画,以比较大的画面,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教师所要表达的要求,既能在课堂上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又符合教材内容。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重点难点设计示范。为使学生看得明白,教师现场示范,这需要把握示范的时机、示范的量等,到什么程度需要教师把握。我在校本课程“色彩静物”的教学中,在前两节课中推出了教学范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作画的步骤,范图画面大,过程清晰,学生看得明白;上第三课时就采用了现场示范的方法,就如何调色、如何处理冷暖色、如何表现亮面色的用笔,均一一展示给学生看,及时解决学生在操作上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的示范早了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示范的作用也不大;过后再示范,学生画面问题已显现,自然有损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唯有抓住恰当的时机,才能承上启下,让学生少走弯路。实践证明,适时地运用示范方法,既能让学生看得清、记得牢,同时也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体验、产生一种表现欲望,并最终将其转化为持久的兴趣,这正是美术新课程的要求。
三、教学示范对形成学生美术的技能技巧有着直接作用
美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操作活动,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如掌握绘画中的素描、色彩表现及国画上的用笔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教学示范进行传授,即便有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视觉感官刺激上还是教师的直接示范更受学生欢迎。如在苏教版美术教材第十六册《从心底接触自然》一课中“树的画法”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树的基本表现方法进行示范当画到树梢时,面对繁杂的树梢,我向学生介绍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树梢画法——鹿角枝,当简单形象的树梢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眼前一亮,对这样画树梢的技法充满了好奇,在练习时也注意到适度的模仿和表现。由于示范的成功,讲解示意到位,学生作业明显令人感到满意。
生:(好奇而兴奋地猜测)
师:(摸出一只扁圆形的空酒瓶)
生大失所望。
师:怎么啦?难道你们不觉得它很美吗?(说罢,迅速在瓶子的不同部位粘贴特备的纸片,那个酒瓶刚好成了乌龟扁圆的身体,而细长的瓶颈成了乌龟伸长的脖子,一只乌龟便出现在老师手中。)(学生若有所悟)
师:请再看一件“宝贝”(老师摸出一只香蕉皮)。请不要笑,其实它也很美,你看出来了吗?(随即老师摆出了一个舞蹈造型,那被撕扯的两片香蕉皮成了舞者舒展的水袖,另外两片则成了跳跃的腿脚)
还有一件“宝贝”(摸出一截大白菜跟,适当修饰后,变成了一只展翅欲飞的小鸟)。
学生饶有兴味地欣赏、赞叹。
师:本来不起眼的废旧物,却都变成了可爱的东西。同学们,你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生:只要动脑子,废物里也有美。
师:听了你的话,让我想起一百多年前的一位大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的一句话:“这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一双眼睛。”
片段二
师:我这里还有一些废旧物,分给每一小组,试试看那个组的同学能创造出美来?
(秸秆、旧葫芦瓢、芦苇缨、废塑料袋等)
(各组观察,讨论)
生:如果把这个葫芦瓢翻过来,很像狐狸的脑袋。
师:是呀,再添上胡须和耳朵,还有细长的眼睛,就比真狐狸还神气!
生:如果用这秸秆做头瘦驴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这头瘦驴肯定很有意思。
生:我这把芦苇缨如果染成红色,就是燃烧的火炬。
生:我把手中的塑料袋握紧,上面就像大花猫的脸。
……
师:看来,同学们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祝贺你们!可我也发现还有一些同学好像还没有找到方法。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第一步应该怎么做呢?
生:第一步应该认真看。
师:请用两个字概括一下。
生:观察。
师:对!观察。
(板书:观察)
观察它的形状、色彩特点,可以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或是背过来看。那么第二步呢?
生:第二步应该是联想。
师:说的太好了!
(板书:联想)
根据刚才观察到的特点,想一想,它像哪些动物?是联想到动物的整个身体呢,还是它的局部?如果大家掌握了这两步,那就都拥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了。
片段三
师:现在让我们打开美术课本,看看这些让人喜爱的艺术作品是由哪些废旧物做成的。
生:老师,老水牛是用稻草编的。
生:我倒喜欢那头用方盒子做的奶牛,方身体,圆眼睛。
生:马是用废铁皮卷成的,看上去很神气。
生:狗熊是利用木头墩子做成的。
……
师:是呀!废纸盒,做奶牛,反正扔了也是扔了;废瓶盖,做眼睛,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哟,这两句听起来好耳熟啊!
众生:有点像《还珠格格》里的歌词。
师:算是让你们给猜着了。刚好我把课本内容编成了一段歌词,那就让我们用《还珠格格》的曲调来试唱一遍吧(课件显示歌词)。
师生同唱:所有瓶瓶罐罐看见它们就联想,哪怕破破烂烂也能把它派用场,只要心灵手巧……
片段四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更多“宝贝”,请看――(几大箱废旧物倾箱而出)请大家挑一挑,想一想:1.你手中捡到的材料有什么特点?2.你联想到了什么?也就是说你想做什么?3.你准备怎么做?与他人合作吗?
思考
“动物朋友”这节课之所以能够引起听课者的一致好评,因地制宜、联想创新是其一大特色。
牛、羊、驴、兔等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熟悉的动物朋友,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然而,如何指导孩子们从熟悉的物品上发现美,从废弃的物品上寻找美,培养孩子们审美的感知能力和习惯,却是传统美术教学一贯忽视的,而这也正是新一轮美术课程改革倡导的方向之一。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新教材从观察到表现、从平面到立体的教学要求,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和教师特长,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己的审美感知、评价、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和体验了“变废为美”的无穷乐趣。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主动愉快地参与美术课堂。
如,《假如我是巨人》是一节想象造型课。教学这一课,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联想和比较,鼓励他们冲破常规,自由、大胆、快乐地想象与表现,引导他们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分析、比较、创新的能力,在创作中激发探索欲,培养个性。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假如你是巨人,你就有超人的力量,你会为世界、为别人做些什么?你会为你自己做些什么?”等问题,并播放了一小段的《小人国》影片。有了多媒体这个好帮手,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他们个个都专心得不得了,看完后依然兴致高昂,争先恐后地发言,人人都好像有说不完的话。看着学生兴奋的模样,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心中很受感动:这真的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产生了共鸣。而这样的效果,正是多媒体带来的巨大作用。
在课堂的第三环节“示范点拨”部分,我再次播放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美妙生动的旅游情境。我假设自己就是巨人,带领学生周游世界:南太平洋珊瑚海、珠穆朗玛峰、法国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小艇、长城、故宫、黄河等。美丽的风景图片,配以动听的音乐,再加上我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学生如临其境,似乎感悟到了世界的博大与奇妙。随后的课堂绘画,学生绘画作品丰富,思维形式多样化,呈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正如有位专家说的:“信息量越大,文化素养越高,思想便越开朗,创造力就越强。”
再如,在一次“新年贺卡”制作美术活动中,很多学生设计思维不广阔,材料运用狭窄。针对这些问题,我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美术光盘《闪光的烟花》《美丽的印文》《纸风铃》《鱼儿游游》教学课件,启发他们学习并利用新材料设计有新创意的贺卡,效果很好。学生思维广阔了,设计样式也多了,而且设计出许多优秀的立体贺卡、多层粘贴形式贺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