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2 15:08: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竞赛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竞赛计划

篇1

 通过环境卫生技能比武活动,丰富环卫活动、增进环卫交流、提升环卫品质、提高环卫技能、检阅环卫队伍、展示环卫形象,进一步规范清扫流程、提升保洁服务品质,营造保洁员工“人人尊重,热爱清洁”工作的良好氛围,提高清洁工作质量、标准,提升清洁员工整体“比、学、赶、帮、超”的清洁卫生技能。不断促进城区环卫工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精细化卫生水平。奋力打造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整洁有序、和谐宜居的新城区。

二、组织领导

市城管局、市爱卫办、市环卫处、市纪工委、市文明委

三、参赛范围与报名形式

比赛时间: 

比赛地点:

报到地点: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四、竞赛比武项目

(一)飞行保洁   

 1、参赛人员。每个成员单位派1名环卫工人参赛。      

 2、比赛内容。20米规划范围内的漂浮物捡拾的任务。      

3、参赛次序。抽签确定顺序后分组进行      

4、评委组成。** ********任该项评委,***负责记分。      

5、比赛器材。保洁车*台,道路长度及摆放设施(包含垃圾样式)由环卫处提供,

 6、操作流程:

7、记分标准。

(二)道路清扫      

 1、参赛人员。每个协会理事成员单位派1名环卫工人参赛。      

 2、比赛内容。每个参赛组人员完成10米路段的细扫。      

3、参赛次序。抽签确定顺序后分组进行。      

4、评委组成。**********负责记分。      

5、比赛器材。大小扫把12个、灰斗6个,垃圾桶2个,道路长度及摆放设施(包含垃圾样式)由市环卫处提供,保洁车现场提供。      

6、操作程序:

7、记分标准。

(三)水车道路冲洗      

1、参赛人员。每个成员单位派1名司机及车辆。      

2、比赛内容。     

3、参赛次序。抽签确定顺序后分组进行。      

4、评委组成。*********负责记分。      

5、比赛器材。高压冲洗水车,每个参赛单位自带水车(加满水),道路长度及摆放设施环卫局处提供。      

 6、操作程序。一检查;二上车,三着装、安全带,四行车作业。

7、记分标准。该项目总分为100分,其中时间分为20分,评委宣布开始比赛各组展开竞赛,计时开始,各组任务完成后由参赛人向评委报告,时间最快组得满分,靠后一名递减1分;质量分为80分,一是操作规范40分,二是标的物入桶或不倒20分;三是着装规范10分;四是停车规范10分

(四)S弯道道路洗扫

1、参赛人员。每个成员单位派1名司机及车辆。      

2、比赛内容。

3、参赛次序。抽签确定顺序后分组进行。      

4、评委组成。*********负责记分。      

5、比赛器材。8吨洗扫车,每个参赛单位自带车(加满水),道路长度及摆放设施环卫局处提供。      

 6、操作程序。一检查;二上车,三着装、安全带,四行车作业。

7、记分标准。该项目总分为100分,其中时间分为20分,评委宣布开始比赛各组展开竞赛,计时开始,各组任务完成后由参赛人向评委报告,时间最快组得满分,靠后一名递减1分;质量分为80分,一是操作规范40分,二是标的物不倒20分;三是着装规范10分;四是停车规范10分

8、适当可以设置障碍物,观察驾驶员的反应,作以加分

(五)组织协调组      

 ****任组长,*******为组员,具体负责比赛活动的协调组织、矛盾调解、后勤安排。       

五、奖项设置      

 1、参赛项目分设个人一、二、三等奖,比赛奖金分别元、元、元;

 2、参赛奖:每人元      

3、比赛团体奖:1个,奖金元       

 六、活动要求      

篇2

一、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是实践“科技奥运”理念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每年一届“挑战杯”赛事的举办,在大学生中营造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动科技知识的学习和传播,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的青年人才。他们在我校构建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充当了推动良好校风学风建设的生力军,为带动更多具有科技专长、专业特长的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相信,这次以“弘扬创新精神倡导创业理念促进成果转化造就未来人才”为宗旨的创业计划竞赛一定能展现我校学生的青春风采,启迪智慧之光,掀起我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又一次浪潮。

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联系社会企业力量,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实践的空间。

我们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强对外合作,建立校外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到企业学习实践,(来自)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实践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要邀请知名企业来学校开展专题培训讲座,为同学们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帮助,让同学们了解企业的研发需求和人才需求,为学生择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也使企业得到了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的参与,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三、青年大学生要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致力于推动国家科技发展。

科技的发展在于创新,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寄予了厚望。当代的大学生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致力于推动国家科技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建功成才。

这里,我向全校学生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要树立远大理想,勇攀科技高峰。大学生是促进科技发展、推动先进生产力进步的生力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同学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始终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驾驭好科技浪潮。希望你们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瞄准世界科技的前沿,追踪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今后逐步成为高新技术的领军人物,为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第二,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科技进步的关键环节。多年来,校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发展,每年都有大批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之中,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同学们要高度重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方面通过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提升同学们科技创造能力,在我校强势学科、特色学科上以及边缘学科上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提升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创业计划竞赛,了解创业知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培养我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篇3

根据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要求,开设初中普及组和高中提高组两个竞赛辅导班专门开展培训工作。其中初中普及组主要在初中一年级学生中选拔,并吸收少量优秀的初中二年级学生,计划人数人左右,由××老师负责主要培训课程。高中提高组在高中一年级学生中选拔,计划人数人左右,由××老师负责主要培训课程。

二、学生选拔工作:

培训班学生主要在学习成绩良好和对计算机兴趣浓厚的学生中选拔,组织学生召开动员大会,并自行命题安排选拔考试。分别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数学能力、逻辑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核,经过综合考虑,从参加选拔考试的名初中学生中选拔了名组成初中普及组培训班,从参加考试的名高中学生中选拔了名组成了高中提高组培训班。

三、课程安排:

根据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大纲对初赛参赛知识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培训班的课程安排如下:

课程

主要内容

时间安排

节数

程序设计基础

⒈程序基本结构,简单语句、表达式

月日-日

⒉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输出格式

月日-日

⒊关系式、逻辑式与布尔数据,选择结构语句

月日-日

⒋基础训练

月日-日

⒌循环语句,循环语句,循环控制

月日-日

⒍基础训练

月日-日

函数和过程

⒎标准函数和过程与自定义函数和过程

月日-日

⒏函数和过程中的参数及变量作用范围

月日-日

⒐基础训练

月日-日

数据结构

⒑线性表、队列和栈的基础知识

月日-日

⒈线性表、队列和栈的程序实现

月日-日

计算机知识基础

⒉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基础知识

月日-日

⒊计算机中的数、进制的转化

月日-日

全面复习

⒋全面复习,准备参赛

月底-月初

四、培训时间和地点安排:

初中普及组:

周次

上课时间

上课地点

备注

周一

下午第节-第节

电脑一室

周三

晚修第三节

电脑一室

周五

下午第节-第节

电脑一室

高中提高组:

周次

上课时间

上课地点

备注

周一

下午第节-第节

电脑三室

周三

晚修第三节

电脑三室

周四

晚修第三节

电脑三室

五、培训班学生要求:

⒈严格遵守上课时间,不迟到、不早退,有事提前请假。

⒉严格遵守电脑室上课要求。杜绝玩游戏,发现立即开除出班。

⒊上课带好笔和笔记本,认真做好笔记。

⒋有连续三次未到或者总计五次未到者,直接开除出班。

⒌培训班采用不定额淘汰机制。进行阶段考试,精简人数。

六、培训目标:

我们目前还欠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辅导经验,一切都处于摸索阶段。希望通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能够在××年月份举行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为学校争取荣誉,为以后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及组织竞赛培训积累经验。

篇4

春季是落实全年人口计划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展人口计划工作的有利时期,根据人口领办发[2013]2号《2013年全市春季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指导方案》,和计生领发[2013]5号县委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关于印发《2013年春季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实施方案》通知的文件要求,为完成2013年全镇人口计生工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经镇人口计生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组织开展2013年春季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竞赛活动。

二、竞赛目标

全镇的总目标如下,各村(居委会)的分解目标见附件1。

(一)生殖健康监测到位率100%;

(二)有男户结扎42例,纯女户结扎21例;

(三)流产51例,引产18例;

(四)上环135例;

(五)征收社会抚养费45万元。

三、活动时间

本次优质服务竞赛的时间为2013年3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竞赛目标完成从3月1日起计算)。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成立优质服务竞赛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常务副组长:

副组长:

下设办公室:由任办公室主任

一组:管区各村书记、主任、计生专干

二组:管区各村书记、主任、计生专干

三组:管区各村书记、主任、计生专干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澄清底子,宣传发动。(2013年3月1日——2013年3月15日)

以客户端数据为依据,各成员下村迅速摸底清底,并在各村张贴宣传标语。

要求:⑴采集各项数据并于3月20日上报镇计生办公室;

⑵各村宣传标语不少于5条;

⑶镇域内2条以上的横幅标语。

第二阶段:竞赛阶段。(2013年3月21日——2013年5月20日)

第三阶段:扫尾阶段。(2013年5月21日——2013年5月31日)

根据前期工作,查漏补缺,重点推进,完成各项工作指标。

要求:⑴各项指标扫尾工作

⑵对上报数据复核,确保统计质量

五、活动重点

1、开展集中宣传。突出宣传主题,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浓厚的计划生育宣传舆论氛围,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2、突出孕前管理。强化以生殖健康监测为基础的经常性工作机制,以两次及以上未检对象为重点,通过思想动员、周密组织、上门服务、落实村规民约等方式,力争生殖健康监测到位率达到100%。

3、强化经常性工作。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强化以生殖健康监测为基础的经常性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以上环、结扎为主的长效节育措施,以有奖举报为突破口,落实一批补救措施。

4、规范文明执法。坚持文明执法,严格依法依程序落实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加大社会抚养费的法院强制征收力度,提高征收的覆盖面、到位率和结案率,逐步清除“窝子村”和“空白村”,促进全镇生育秩序继续好转。

5、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加强流动人口的经常性摸底和集中清查,加大查证验证力度,借助流动人口“一盘棋”平台和“人口计生信息综治实时通”系统,巩固孕期短信跟踪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六、竞赛要求

1、切实加强领导。各管区、各村要强化搞好春季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竞赛活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管区总支、计生站长负责制,确保人力、精力、经费保障到位。计生站长牵头,管区协助配合,并协助抓好一个后进村或联点村的计划生育工作。

2、明确工作责任。此次竞赛以管区为主具体组织,要将任务分解到村,采取党政领导、办点干部、村干部联片包村包对象,责任到人的办法,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逐级抓好落实。计生办要协调县法院组织专门力量,加大工作力度,集中联合执法,对违法生育对象的社会抚养费依法强制征收到位;派出所对非法阻挠、暴力对抗计生执法的要从严从快予以打击,为计生工作保驾护航;镇中心卫生院要提高服务水平和手术质量,严厉打击节育手术弄虚作假行为;计生办要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做好业务指导,加强督促检查;财政所要优先安排和拨付经费,保障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活动期间,镇人口计生领导小组将组织督查各管区竞赛活动的开展和综治单位的支持配合情况。

3、强化工作措施。要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板报、宣传车等形式,进村入户组织宣传,营造良好的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氛围。要彻底澄清底子。各管区对此次竞赛中应落实措施的对象(上环、结扎、政策外怀孕或疑孕对象、违法生育对象)要进行一次全面摸底,重点加强对流出人口的摸排,掌握其具体去向。要严格考核奖惩。镇计生领导小组针对此次优质服务竞赛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将任务完成情况与经济奖罚、年度绩效考核、评先评奖挂钩,同时做到奖惩兑现。

4、严格依法行政。在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中,要坚决杜绝因处置不当或违法行政导致发生计划生育恶性案件,要突出孕前型管理和补救措施的及时落实,下最大力度减少和避免大月份引产,对因上述原因造成严重后果的个人和单位将从严执行“一票否决”。

七、竞赛规则及奖惩措施

本次优质服务竞赛活动要从增强服务意识入手,转变工作方法,切实做好思想工作,充分利用县、镇、村三级技术服务平台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1、实行实名制考核。本次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必须将结扎、上环、流引产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等情况及时录入全员信息库,以便统一提取核查。

2、本次优质服务竞赛活动,结扎、引产任务的完成均以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和县定点医院的施术数为依据。非定点医院落实结扎和引产的对象,必须上报详细的手术地点及其出具的原始手术证明、住院发票或病历。未上报资料或资料不全的对象不予认定,视同未落实进行相应核减。对流入人口的结扎、流引产、上环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必须先采集和录入流动人口信息,再录入相对应的措施。

3、本次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将根据各管区、各村纯女户结扎(20%)、有男户结扎(15%)、引产(15%)、流产(10%)、生殖健康监测(10%)、上环(10%)和社会抚养费征收(20%)的综合任务完成情况,采用百分制计分办法进行综合排队,兑现奖惩。纯女户结扎和有男户结扎超额完成任务的加分,每超额完成一个纯女户对象加2分,每超额完成一个有男户对象加1分,其余目标任务超额完成的不加分,但最高加分不超过该项总分的20%。生殖健康监测率达到90%及以上(90%以下不能得综合奖)。六个指标任务全部完成且综合排名为第一的管区奖1000元;排名为第二管区奖800元;第三名的管区奖600元;六个指标任务全部完成且综合排名为第一的村奖800元;排名为第二村奖600元;第三名的村奖400元;未全面完成任务且排名倒数第一的村罚500元,排名倒数第二和第三的村分别罚300元和200元。未完成任务的罚管区总支书记、主任各500元。

篇5

一、北京**大学科技园的介绍

我们**科技园是北京市科委、教委评定的市级大学科技园,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启动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注重效益、注重服务”为办园宗旨,不断推动科技园建设成为“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科技成果孵化的融资平台”。

二、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学生能够参与科技园项目的创新创业开发和市场推广,是一项立足服务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对于造就科技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学生走进科技园参与正在研发的项目,科技园的专职工程师提供技术指导,使同学们得到课堂以外更丰富的学习和实践的经历;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结合专业知识,能够走出校园,深入市场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创业计划书,更清楚的了解企业项目的研发过程,同时学习到如何使一个项目或技术推广成为市场上畅销的产品,增长了许多创业知识和理念。

篇6

一、北京**大学科技园的介绍

我们**科技园是北京市科委、教委评定的市级大学科技园,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启动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注重效益、注重服务”为办园宗旨,不断推动科技园建设成为“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科技成果孵化的融资平台”。

二、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学生能够参与科技园项目的创新创业开发和市场推广,是一项立足服务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对于造就科技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学生走进科技园参与正在研发的项目,科技园的专职工程师提供技术指导,使同学们得到课堂以外更丰富的学习和实践的经历;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结合专业知识,能够走出校园,深入市场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创业计划书,更清楚的了解企业项目的研发过程,同时学习到如何使一个项目或技术推广成为市场上畅销的产品,增长了许多创业知识和理念。

篇7

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的一项重点工作,早在团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陆昊同志就明确指出,全团要高举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旗帜,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也在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中说,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把服务青年创业就业作为共青团服务青年的重要工作。激励青年创新创造,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挑战杯”竞赛等活动。回顾多年学校举办“挑战杯”竞赛的经验,提出以下思考:

一、充分认识到“挑战杯”竞赛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高等教育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而大学生是最具潜在优势的创业者。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师范院校加强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师范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精神,还会通过其知识的传承和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将创业教育灌输到各大中小学师资队伍中。1

二、从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高度开展“挑战杯”竞赛

我校上一任校长刘新成教授曾指出,参与意识和热衷于科学研究的精神,是学校学风建设的一部分,今后要把“挑战杯”作为推动学校学风改进的抓手。他希望学生工作者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导向作用,和任教老师一起,踏实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并指出,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看有多少博士点和杰出人才,而是看培养了多少优秀的学生。

现任校长宫辉力教授也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二是要以“挑战杯”竞赛为突破口,着力培养青年创新能力。三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采取多元化的激励评价机制,并注重各项政策落实。他希望大家以受到表彰的个人和单位为榜样,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推动我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中进一步提升我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三、“挑战杯”竞赛应避免功利化倾向

原团中央学校部部长李小豹曾指出,竞赛应避免功利化倾向。不能像有的学校花费很大财力物力,只注重包装一两件可能获奖的项目,或者只注重对极少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而违背了“挑战杯”培养广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宗旨。

的确,竞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水平,对大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中也有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及其获奖情况。因此,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学校对获奖学生予以学分、奖金等激励实属正常。但学生为了学校名誉而赛的心态却逐渐淡化,一些学生更看重评奖加分、奖金等功利。因此,学校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要恰到好处,应防止其成为遴选人才的固定标准,应与保研等学生核心利益脱钩,不惟功利,只惟能力和素质,防止功利化倾向。2

四、发挥组织优势,务实做好创新创业工作

(一)职能融合,发挥凝聚力优势

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积极联系专业导师指导作品,联系专家选拔挖掘有潜力的作品,申请创新创业专项基金,集中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以校学生科技协会为抓手,联合院校两级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联合会、志愿者中心等学生组织,支持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发展,通过讲座、论坛、展览、沙龙等形式,积极做好挑战杯的宣传动员工作,在校园里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并延伸到大一新生,为挑战杯竞赛洒下希望的种子。

(二)工作结合,发挥号召力优势

把挑战杯工作和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和人才培养、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组组方广泛号召力,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号召广大同学大力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勇立潮头的浩气,超越前人的勇气,和与时俱进的朝气,有效增强学生的创造热情、提高创造能力、迸发创造活力。

同时对待不同年级采取不同方式:对低年级学生注重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造热情,开展以提高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积极性为目的活动;对高年级学生开展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的各项活动;同时积极挖掘、鼓励、扶持一批骨干学生出高水平的成果,鼓励进行成果孵化和创新创业的实践。

(三)资源整合,发挥影响力优势

“挑战杯”不是少数学生参与的精英赛事,而是学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不能只顾眼前,单纯地追求某件作品、某次比赛的成败得失,而是把人才培养效益作为衡量“挑战杯”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这就必然要扩大“挑战杯”竞赛的群众基础,再次应努力做到两个“力争”:整合组织资源,深入院系调研,通过支部会议、主题团日,力争把创新创业工作做到每一个支部,覆盖每一名团员;整合宣传资源,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微信报、微活动、微广播、微视频、微博大屏幕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力争让创新创业信息覆盖到每一名学生的手机。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21-04

一、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整人才培养结构、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该计划特别注重对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个创新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对卓越计划人才的能力要求是比较全面的,主要包括了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开发设计能力以及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等[3]。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课外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体系的剂和加速剂,在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

二、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在卓越机械工程师教育培养中的一些问题

目前针对大学本科生的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既有国家级也有省级、校级乃至院级等各个层次的项目和活动。以我校为例,目前机械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参与度较高的主要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机械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参与的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立项活动的种类和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并且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学科竞赛的种类增加的比较明显。近两年还新增了一些新的竞赛项目(未列入表1),如省级的物理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和工业设计大赛等项目也吸引了部分机械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的参加。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机械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能够参与的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越来越多,涉及的专业面和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的确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有些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

1.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各类教育协会以及学校各教学单位对学生第二课堂和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重视,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的种类和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然而学生还有相当的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任务,尤其是卓越计划班的学生有比较高的企业实践要求,在校外企业实习的时间较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所有的项目和活动。不少学生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类竞赛项目和科技活动,在项目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焦虑感,不知自己选择哪些项目和活动为宜,很多学生缺乏长远的规划,也不容易形成可持续成长的学生科研团队。

2.目前开展的各类活动中,竞赛型活动偏多,而研究型活动偏少。竞赛型活动往往过分看重竞赛成绩和最终结果,而忽视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技能与知识的培养。由于竞赛型活动大多采用淘汰制,真正能进入到实质性比赛和实物制作阶段的学生数量不多,很多在前期被淘汰的学生失去了继续锻炼的机会。也使得大量的资源向少数具备竞争优势的同学倾斜。

3.在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中功利性思想有上升的势头。一方面,由于受学校奖励政策的影响,无论是指导老师还是学生都比较重视成果彰显度高的竞赛项目,如“挑战杯”比赛等。其次是对保研推优有奖励加分的项目,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也高于其他项目。对于一些基础性和普及性的活动则师生均不够重视,参加的人员数量没有增长甚至呈下降趋势。

三、适应于机械工程卓越培养计划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的思考

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在整个卓越教育培养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卓越人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工程实践活动之间不是孤立的板块,而是有机的整体。应将其视为在整个卓越教育培养过程中促进工程实践和课堂教学培养功能的重要平台或载体。如图1所示,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平台由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构成,该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学生参与平台的“引入”机制、平台的“产出”效果评价模式构成了卓越人才培养中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

1.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平台的建设。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平台的硬件建设主要是依靠场地、设备和资金等的投入,这些资源的缺乏曾一度是制约平台建设的一个瓶颈问题。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投入和学校自身的持续发展,平台的硬件建设相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以我校为例,目前校级的机械教学实验中心,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以及院级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创新实验室等为卓越计划人才开展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提供了较好的校内实践和实验场地及设备。由于这些中心或实验室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单位,因此也存在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问题。与硬件平台建设相比,软件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更多一些。本科层次卓越人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遵循认知、实践,发展和创新四个阶段或层次[4]。应对现有的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进行梳理、完善和补充,让不同阶段的学生从事与其学业成长阶段相适应的竞赛和活动。同时要适当减少或淡化以排名获奖为核心目的的竞争性项目,而增加以培养学生适应其职业生涯工程技能训练为主的科研实践或技能实训活动。

另外,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平台建设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将卓越计划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在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上优秀的学生作品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到企业实习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践条件,开展以提高学生绘图识图能力、工艺设计能力以及数控加工编程能力等专项技能为主的劳动技能竞赛活动。

2.平台的“引入”机制建设。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学生积极而广泛的参与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这一平台建设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要解决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中出现的缺乏普及性、持久性以及趋于功利性的问题,单靠简单的教学计划和行政命令手段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要实现“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关键是要实现学生的“兴趣引入”和“自我管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卓越计划班学生入学开始,就要通过主题报告,实践认知参观,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等各类形式的活动向学生宣传科研创新的理念,介绍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上也可以借鉴采用链条式实践类特色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5],通过将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金工实践课程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学生生产和生活中可以遇见的综合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和成就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中要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管理,体现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学生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团队的建立、建设和发展,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和传统,使得新生能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才能将绝大多数卓越计划学生源源不断,持之以恒地吸引到平台中来。

充分利用QQ,微博和微信等学生乐于使用和接受的社交工具与平台,建立有关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讨论组,专业群,引导性的话题,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吸引学生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辩论,也是吸引和引导学生进入“平台”的有效途径。其次可以将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纳入到卓越计划的班级建设和寝室文化建设中,形成绝大多数同学敢于参与并乐于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的良好班风和学风。

3.平台的“产出”效果评价模式构建。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获得优秀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无疑是卓越能力的重要体现。此外学生在人文情怀、综合科学素养、多学科视野、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表现也是其卓越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6]。因此对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平台“产出”效果评价应该是能够全面衡量学生卓越能力的综合性体系。在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平台的建设中,在现有的一些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类型外,还应设置一些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国际化交流能力的竞赛或科研活动,例如可以引导卓越计划学生参加辩论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组织学生选修国外大学的优秀慕课课程,选派有条件的学生参加跨国访学或交换生计划等。此外在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时,要将学生跨学科组团和团队建设长效机制纳入到教师指导和项目考核的重点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拓展其多学科素养。

应摒弃那种只注重学生竞赛排名或获奖的单一的“产出”效果评价标准。可以将学生是否获得行业技能认证,是否受到实习企业的好评以及毕业生能最终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等均作为“产出”效果的评价模式。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模式才能比较全面地体现学生的卓越能力,综合反映教育培养效果,也才能为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平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有效的反馈通道。

四、采取的措施和成效

针对目前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在卓越机械工程师教育培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的常态化和普及化。我们尝试以班级为单位,结合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内容,设立了一些与教育内容密切相关,全员参与的小型化的竞赛活动。例如,当卓越计划班的学生学习了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后,我们就组织试点班的学生学习AutoCAD及CAXA软件,当学生们掌握了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能后,进行班级内部的计算机绘图比赛。当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结合学生分配的不同岗位,开展相应的工具操作技能竞赛或者设计方案优选竞赛活动。这种类型的比赛或竞赛活动,准备和启动过程相对简单,同时覆盖面宽,能够让学生全员参与,与学生当前的学习任务密切结合,每个学生均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2.以赛促建,加强班风与学风建设。作为成长中的青年学子,大学生的成长与其周边的环境密不可分,良好的班风学风以及积极向上的寝室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成才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在卓越计划班的班级建设中,班主任以及学务指导老师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小组,并参与到具体的指导环节。任课老师也利用各种场合动员学生投入到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中,在卓越计划班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及创新氛围,学生对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的参与度极高。以一个30人的卓越计划班为例,在2014年的湖北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中,由17名学生组成了多个小组参赛,其中四个项目共计12人获得省级一等奖,另有2个项目共计5人获得了省级二等奖。通过吸引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大赛,在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和集体凝聚力,对学生完成其他教学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3.打破专业壁垒和障碍,组建学生主导型科研与竞赛社团和协会。在卓越计划学生的培养中,可以借鉴应用导向教学法[7]。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教师则起到引导和协调作用。要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兴趣引导到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中,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社团和协会的作用,将大多数学生吸纳到有关科研与竞赛活动的社团和协会中,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在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协作中自主管理,自主交流和自主成长。利用参加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的契机,我们引导学生设立了机械创新比赛群,将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都纳入到群中,同时特别鼓励卓越计划班学生参加该群。通过该群,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了一个良好的贤交流平台。此外注重发挥学院专业覆盖面宽,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指导学生设立了地大机器人创客协会,将学院里机械工程、电信工程、通信工程以及工业设计等不同专业的同学吸纳到该协会,以学生们感兴趣的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为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和竞赛活动,学生们在彼此的协作和竞争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跨专业的知识,拓展了机械、电子与模型制作方面的实用技能,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五、Y束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时间还不长,还有很多探索性的工作要做。我们认为搞好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是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促进卓越工程师计划班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一个有效性的保障,其成效将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渐次显现。

参考文献:

[1]冯艳,李玉龙.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中国大学教育,2010,(7):4-5.

[2]侯永峰,武美萍等.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2014,(3):1-6.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4]魏军英,王静,王吉岱.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学,2014,(3):14-15.

[5]孙岩,刁鸣,江凌.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116-118.

[6]李培根.工程师教育培养该何以卓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3-14.

[7]余国江,姜海,徐湘.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德国经验借鉴研究[J].高教探索,2015,(2):66-69.

The Research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bout Subjects Competition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s i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of Excellent Mechanical Engineers

ZHANG Meng,LI Bo,LIU Qiang,KANG Hong-mei

篇9

中图分类号:G88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8-0140-05

A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rtici pation Improvement in Fencing Accumulated Points System

YANG Tao

(Linyi Normal College, Linyi276005,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of competition systems, competitions become more. Howto participate in competitions and arrange training for the elite fencers needsto be resolved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expert inter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paper studies elite fencers'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rticipation improvement in fenc ing accumulated points system. It reveals the compet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 scusses the theory of participation improve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esefencers' competitions and enrich the theories of sports competition.Key words: fencing; accumulated points system; competition characteristi cs; participation improvement

随着竞技体育职业化和商业化的迅速推进,充分利用商业资金改革赛制、增加竞赛次数是国 际单项体育组织的普遍做法。国际击剑联合会也在这一大环境下,于2003年将世界杯赛改为 世界杯A级赛和世界杯大奖赛,并在积分赋值和奥运参赛资格的积分办法等方面推出一系列 举措,使竞赛形式、制度和格局都发生了变化,必然对运动员的参赛及训练安排也提出了新 要求。如何合理安排参赛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亟需回答的问题。因此,针对击剑国际赛 事进行研究,揭示新赛制下的竞赛特征,探讨参赛优化理论,以期为击剑运动员的参赛活动 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击剑国际赛事及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运动员为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 。

2 分析与讨论

2.1 击剑国际系列积分赛事特征

2.1.1 击剑积分制呈现的特征

2.1.1.1 “年度”积分在时间上的延续性根据时间序列标准可将系列赛事积分划分为赛季系列积分和年度系列积分两大类。赛季系列 积分是对运动员一个赛季参赛行为的量化评价;年度系列积分是对运动员年度参赛行为的 量化评价,是对运动员一年训练成效的总体检验。从击剑积分制的实施现状看,其系列赛 事积分属于年度系列积分,但其积分排位的“年度”具有延续性,即随着赛事的推进其积分 的时间特征始终以“年度”的形式进行延续。也就是说,国际剑联在系列赛事的每站比赛之 后都要重新进行年度排位,但为了增加新赛事的积分,需要不断对“年度”之初的赛事积分 进行递减,以便保持积分排位在时间上以“年度”为区间的相对稳定性。

2.1.1.2 赛事积分价值配重的差异性赛事积分价值配重是对不同赛事类别进行定性和定量化的积分赋值。由于赛事规模与类别的 不同,赛事本身所蕴涵的社会价值是不同的,对不同赛事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是适应赛事 增多、赛类增加以及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国际剑联”于2003年对竞赛制度进行改革,将 世界杯赛改成10站左右的A级赛和5站大奖赛(个别剑组有时是6站),同时将奥运会、世锦 赛和洲际锦标赛等传统赛事与世界杯分站赛一起纳入到年度系列积分赛事中,并根据不同赛 事类别及其所发挥的社会价值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表1),呈现出不同赛事积分赋值的 差异性。

2.1.1.3 “年度”积分排位对竞赛编排的参照性从击剑实施积分制的远期效应看,“年度”积分排位不仅对运动员的参赛起评价作用,而且 对未来赛事的竞赛编排起到一定的依据作用。击剑竞赛规则规定:参赛运动员需要经过小组 循环赛决出一份初步名单,以便进行64人淘汰赛对阵表的竞赛编排。同时规定:国际剑联“ 年度”积分排位前16名的运动员不需要参加小组循环赛,而直接进入64人淘汰赛对阵表的前1~16号位置。这一竞赛编排的规定对运动员的参赛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大大减少 了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因对手编排的偶然性而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运动员为了争 夺积分排名而获得有利的竞赛编排位置,时常要参加更多的系列赛事,因而对运动员的选赛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1.4 奥运积分的特殊规定国际剑联于2003年改革了奥运会参赛资格的选拔办法,即由原来的世锦赛选拔改为系列赛事 积分选拔。该办法规定:在奥运资格赛期间,每次分站赛的前32名运动员均获得相应的奥运 积分;个人奥运资格排名积分必须由3站欧洲赛和3站非欧洲赛的最高积分以及年度洲际锦标 赛的积分构成;国际剑联个人排名前8名的选手直接获得奥运资格,而排在第9~16名的选手 中,各大洲的第一名也直接获得奥运资格;团体项目积分由3站大奖赛的最高积分和年度洲 际锦标赛以及世锦赛的积分构成,世界排名前4名的团体直接获得资格等等。可以看出, 奥运积分的这些特殊规定必然要求运动员,既要争夺世界排名,也要兼顾洲际排名;既要 参加一定数量的欧洲赛事,也要参加一定的数量非欧洲赛事,而且在赛事类别、赛事区域上 也要作出合理选择,以便获得更高的积分。

2.1.2 击剑国际系列积分赛事分布的地域性特征为了使起源于欧洲并在欧洲蓬勃开展的击剑运动更有利于观赏和传播以及更具商业价值,国 际剑联出台一系列措施,对击剑比赛章程、竞赛规则、场地器材以及比赛服装进行大胆改革 ,使 这项古老的竞技运动更具魅力和活力,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现如今,原来在欧洲举行的赛 事,已遍布到世界各大洲,但由于受传统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各大洲 承办的赛事次数不均衡,呈现以欧洲占主导的多洲际分布特征(表2)。

从赛事的规模及竞技运动水平来看,欧洲和非欧洲赛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表3):在 同级别赛事中欧洲赛事的参赛人数多于非欧洲赛事的参赛人数,而且欧洲赛事的竞技水平也 时常高于非欧洲赛事的竞技水平;从同一区域(指欧洲或非欧洲)举办不同级别的赛事规模 及竞技水平来看:世界杯大奖赛的参赛人数多于世界杯A级事,且其竞技运动水平也时常高 于世界杯A级赛事(首站具有特殊性)。说明在赛事规模及竞技运动水平上存在区域性差异 。

2.1.3 击剑国际系列积分赛事的赛次及时间分布特征

2.1.3.1 击剑国际系列积分赛事的赛次特征

表4显示:在2005-2008年度的奥运周期中,年度系列积分赛次因剑种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 性,但总的来说,各剑种的赛事次数随年度的延续呈增多的趋势,到2008年各剑种的赛次达 到15~17次之多。

2.1.3.2 击剑国际系列积分赛事的时间分布特征图1显示:在奥运周期的各年度周期(年度周期是指从上一年度最后一次国际赛事结束到下 一年度最后一次国际赛事结束所经历的时间)中,击剑系列积分赛事分布不均衡,呈现上半 年赛事密集和下半年赛事单一的特点。其中密集赛事主要由世界杯A级赛和世界杯大奖赛穿 插安排(含1次洲际锦标赛),而且密集赛事又有两个赛事密集区,每个赛事密集区持续时 间7~11周,两密集区间隔5~8周,密集区内赛事间隔多为1~2周。下半年的单一赛事主要 是世锦赛或奥运会,与上半年密集赛事间隔相对较长。另外,由于全运会年的特殊性,参与 国际赛事已不是我国优秀击剑运动员的主要目标,在此不再对全运会年的国际赛事分布进行 研究。

2.2 击剑国际系列积分赛的参赛优化

2.2.1 参赛组合优化问题的提出击剑国际系列积分赛事所呈现的特征对运动员的参赛提出了新要求。在参赛实践中,有些运 动员的竞技水平随着赛次的增加而成绩大幅度提高,而有些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因比赛增多而 出现成绩下滑。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相反的结果呢?对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一现象反应的 是参赛多少更合理的问题。

参赛组合优化是指合理选择和安排比赛。目的是通过参赛结构的改变提高参赛综合效益的最 大化。具体说就是从系列积分赛事中,把若干次可参加的、有区别的一次次赛事合并起来, 看作一个整体或系统,而每次参赛称为这一整体的部分或系统的元素,通过整体与部分或系 统与元素的关系进一步考察或研究一段时间区域内整个参赛的最大效益问题。

2.2.2 参赛组合优化的科学依据

2.2.2.1 系统结构质变律系统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整体的诸要素之间时空的相互联系的形式,它是一系统区别于其它 系统的内在规定性。系统的结构按照时空关系分为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空-时结构,其中 ,系统的时间结构是系统在时间上的延续顺序和方式,空间结构是指系统的要素在空间上相 互结合时的排列次序和方式。那么,对击剑参赛组合系统来说,参赛的时间和空间结构是由 参赛的“赛次”和“赛类”决定的,“赛次”是构成参赛组合系统的时间结构,“赛类”是 构成参赛组合系统的空间结构,兼具两者则构成参赛组合系统的空-时结构。从击剑“赛次 ”的时间结构看,5站世界杯大奖赛和10站左右世界杯A级赛穿插安排在上半年的1~6月举 行,而世锦赛或奥运会一般安排在下半年的10月或8月举行。从“赛类”的空间结构看,世 界杯A级赛、世界杯大奖赛、世界锦标赛、奥运会等按照不同的排列次序和方式可构成不同 的结构类型。

由于系统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及其属性,因此,要想提高参赛的综合效益,必须优化参赛组 合时空结构,也就是优化参赛组合系统的赛类、赛次及其排列秩序,而击剑赛事改革为我们 优化参赛组合系统结构提供了可能。从运动员参赛的类别和次数来说,国际剑联并没有硬性 规定每年必须参加哪些比赛,也没有硬性规定每年至多或至少参加多少站比赛(奥运资格积 分赛具有特殊规定性),这就为参赛组合系统的赛类和赛次的选择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从参 赛组合系统的时空排列秩序来讲,国际剑联提前公布下一年度的赛事时间及赛事类别,这为 我们构建参赛组合系统赛类和赛次的时空排列方式提供了可能。尽管有些赛事的选择是不容 改变的,诸如奥运会、世锦赛等,但多数赛事的选择是能改变的,诸如5站世界杯大奖赛和1 0站左右的世界杯A级赛等。事实上,每年的参赛安排主要是通过这两类赛事排列次序及其方 式的改变,组合成不同的参赛系统。

显然,系统的结构质变律为研究系列积分赛事的参赛组合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2.2.2.2 控制论的理论控制论是研究各种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控制论揭示出各种系统,不管它们在运动形式、结构、性质上是怎样不相同,但都要通过信息的变换过程和反馈实现某种目标 控制。就参赛组合系统来说,击剑运动员的参赛过程就是信息不断输入与输出的多次反馈调 节过程,诸如参赛计划的调整、战术策略随对手变换的改变、参赛地点的更替、运动员积分 排名以及竞技状态的变化等,这些信息始终伴随运动员参赛过程的始终。因此,控制论解决 问题的理论与方法,为我们实现对参赛组合系统的调控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信息方法的一般理论,我们对运动员参赛目标的控制可通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和条件给 予实施(图2)。

显然,控制主体对运动员的参赛控制,可根据全年竞赛分布、竞赛规程、地域优劣势以及运 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规律等信息制定全年的参赛计划,决定运动员重点参加哪几站比赛,而 另一站(或几站)可作为调整,甚至可以放弃以便保证运动员的系统训练。同时,在参赛过 程中控制主体根据运动员的积分排名、赛后竞技状态等反馈信息,决定是否继续参赛或调整 参赛计划与训练计划等。

2.2.3 参赛组合优化原则

2.2.3.1 参赛的阶段性与集中性相结合原则阶段性与集中性相结合原则是指通过放弃部分比赛,使参赛过程呈现几个参赛阶段,且各个 参赛阶段以连续参赛为主要组合方式的参赛准则。其目的是保证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以及赛 前竞技状态的调控需要。

由于击剑赛制改革使世界杯系列赛的赛期长、参赛站数多,必然对运动员的系统训练和赛前 调控产生重要影响。尽管“以赛带练,赛练结合”是新赛制下解决训练与比赛关系的基本要 求。但比赛是训练的目标,是检验训练质量优劣的标尺,也是提高训练强度的一种手段,决 不能依靠增加比赛数量代替训练,运动员的实力仍然要建立在先天良好的遗传和后天系统的 训练积累基础上。因此,击剑积分赛制下的组织参赛仍然要与训练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相 结合,通过主动放弃部分比赛和相对集中的连续参赛,使整个参赛过程呈现阶段性与集中性 的结构特征,这一参赛安排既能保障运动员的系统训练,不断提高其竞技能力,又利于运动 员的赛前调控,使其在较佳竞技状态下参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以便获得较高的积分排名 。

世锦赛冠军的参赛实践显示(表5):整个世界杯系列赛的参赛过程均有几个阶段构成; 从各个参赛阶段的安排看,除了年龄较大的个别选手是以单站参赛为主外,多数运动员是以 连续参赛为主。说明阶段性与集中性相结合的参赛安排是积分赛制下多数优秀运动员的参赛 组合方式。

2.2.3.2 参赛地域优势原则参赛地域优势原则是根据不同地区举办赛事的规模大小、参赛强手的多少以及参赛目标进行 参赛地域性优劣势比较的选赛准则。其目的是依据举办赛事地域呈现的一般规律进行合理选 赛,以便更好地控制参赛目标。

由于赛事规模及竞技运动水平存在区域性差异,运动员要想在系列积分赛中求得自身更大的 提高或获得更高的参赛效益,有必要做一番审慎的“察人”、“识地”的思考,充分了解赛 事规模及其参赛强手在不同地域呈现的一般规律,以便更好地利用地利优势,求得运动员参 赛效益的更大的提高。当然,“地利优势”是相对的,是针对运动员主要的参赛任务而言。 如:针对运动员获得更高的积分排名而言,同级别、竞技水平较低的赛事区域是优势。

从世锦赛冠军的参赛选择看(表6):多数选手在同一级别、不同区域(欧洲或非欧洲) 的赛事选择上是优先选择欧洲赛事,而且在同一区域(欧洲或非欧洲)、不同赛事的选择上 是优先选择大奖赛。这一参赛安排恰恰反映了他们的竞技水平相对较高,参赛主要任务是比 赛经验的积累和竞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地域选择上优先选择竞技水平较高的赛事区域。

2.2.3.3 参赛效益的优化原则参赛效益的优化原则是指根据“赛练”结合基本要求,合理分配世界杯系列参赛的直接效益 与间接效益的参赛准则。其目的是通过对世界杯系列参赛效益的优化,更好地运用“赛练” 结合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实现重大比赛的参赛目标。

“以赛带练,赛练结合”是积分赛制下不得不采取的安排方式。就击剑项目来说,如何对上 半年世界杯系列积分赛的各站参赛效益进行合理分配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与参赛安排。 根据效益作用的方式和效果可将世界杯系列赛的参赛效益划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 效益反映了各站名次的高低、积分的多少以及能否获得丰厚的奖金;间接效益反映了对重大 比赛的参赛目标及运动员的长远发展的贡献程度,具体来说就是参赛经验的积累、获得有利 的竞赛编排以及与训练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等。

可以说,运动员参赛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是紧密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促进、共 同提高,但若处理不当,不仅使直接效益不能有更佳表现,也影响到间接效益的提高,更难 以实现重大比赛的参赛目标。如:直接效益的提高可使运动员获得较高的积分排名,从而能 获得有利的竞赛编排,与同水平、积分排名在后的运动员相比,在夺取重大比赛优异运动成 绩上处于优势,但若过分强调直接效益或者追求更多的各站冠军,运动员必然要在赛前做好 充分准备,在参赛较多的情况下时常会影响运动员的系统训练,不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进 一步提高。从长远来看,不仅制约今后“短期”效益的提高,更不利于在重大比赛中获得优 异的运动成绩。因此,击剑积分赛制下要将世界杯系列参赛的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有机结合 ,在追求各自效益的同时,还要有所侧重,在追求直接效益的同时,更要侧重于间接效益提 高。

从世锦赛冠军的参赛显示(表7):在世界杯系列赛上能获得奖牌的赛次较少,而获得9~12名的赛次最多。说明世界优秀选手在世界杯系列赛上并不是将各站比赛名次的直接效益看 作最重要,而是保证获得一定积分优势的前提下,更侧重于间接效益的提高。

2.2.3.4 参赛的整体性原则参赛的整体性原则是指根据年度参赛总目标去衡量、考察系列各站赛事的价值大小,从宏观 上对参赛总站数以及参赛系列进行合理布局的参赛准则。其目的是使参赛过程有利于运动员 竞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积分排名,以便在未来的比赛中获得有利的竞赛编排, 最终实现参赛总目标。

众所周知,人们做任何事、做任何决策都是有价值选择的。根据价值选择的层次理论,参赛 组合的价值选择必然包括单站参赛、多站参赛和整体参赛3个层次。其中,单站参赛是价值 选择层次最低、决策最简单、结果影响面最窄的一个层次。多站参赛价值选择带有系列性、 阶段性的特点,其决策趋向复杂化,选择结果影响面也增大了。整体参赛价值选择具有全局 性的特点,是参赛价值选择层次最高、价值选择决策最复杂、选择结果影响面最大的一个层 次,它关系到年度参赛与训练安排的总体布局及年度参赛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不难看出,在三个层次的价值选择中,整体参赛价值选择统领着单站和多站的参赛价值选择 ,影响和制约着单站和多站参赛价值选择的观念和决策,单站和多站参赛价值选择必须服从 于整体参赛价值选择。反过来,单站和多站参赛价值选择的有效性、合理度,是支撑整体参 赛价值选择实现的宽厚基础,如果单站和多站参赛价值选择存在过多的失误,会导致整体参 赛价值目标最终无法实现。比如:盲目地过多参赛或过多地连续参赛必然影响运动员的系统 训练,而且也会导致运动员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加重,不仅影响到参赛效益,也制约了运 动员竞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运动员的全年参赛要根据运动员的积分需要、训练需要 、竞技状态的调控需要等客观要求,合理规划参赛总站数及其参赛系列,有重点地选择一些 既能提高技术又能获得国际排名积分的比赛,也要学会放弃一站(或几站)比赛以便保障运 动员的系统训练或竞技状态的调控等,使整个参赛安排以整体参赛价值选择决策引导、监控 、规范和纠正单站和多站价值选择。

世锦赛冠军的参赛显示(表8):尽管他们在整体参赛站数、系列参赛站数和单站参赛站 数的控制有差异,但多数运动员的参赛站数控制在7~10站的范围,并以大奖赛为重点安排2 ~3个参赛系列组合,在单站参赛的频次上除部分年龄较大的运动员安排较多的单站参赛外 ,多数选手的单站参赛频次较少。

3 结 论

1) 击剑国际积分赛制呈现积分排位的年度延续性、积分排名对竞赛编排的参照性、不同 赛事积分配重的差异性和奥运会资格选拔的特殊积分规定性。

2) 击剑国际赛事次数日益增多,赛事时间分布呈上半年密集和下半年单一的安排特征, 赛事地域分布及其竞技水平也呈不均衡性。

3) 参赛组合优化是指合理选择和安排比赛。参赛组合优化的科学依据是系统结构质变律 和控制论。参赛组合优化的原则有:阶段性与集中性相结合的原则、参赛地域优势原则、效 益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参考文献:

[1] 袁守龙.我国竞技体育赛事组合系统结构的优化与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 博士论文2004.

[2] 中国击剑协会,击剑竞赛规则[M],2001:34.

[3] 李维仁.奥林匹克击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3-5.

[4] 刘大庆.如何认识比赛与训练之间的关系[N].中国体育报,2007-12-20.

[5] 李少丹,等.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7.

[6] 韩雪涛.集合论简介[J].三思科学电子杂志,2002:10.

[7] 乌杰.系统辨证论[M].太原:人民出版社,1991:95-96.

篇10

一、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技能大赛设立以后,我校高度重视,在滁州市连续多年都名列前茅,我们设立了技能特长班教学,以每个专业的竞赛项目设立了相应的技能特长班,利用课外活动和周末时间开展技能培训。技能大赛不仅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也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课程建设及管理能力,引导职业教育的全方位的发展。

我校处于安徽省滁州地区,属于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地区。学校一直坚持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为目标,在实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方向,尝试各种办学模式,把学生的学科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职业师资培训都和学生的技能大赛训练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效果明显、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技术工人的培养中心。

二、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教师技能提高

随着技能大赛的发展,我省技能大赛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机电专业的比赛从最初的电力拖动技术。逐步提高变为了电气装配与检修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这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也在不断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在顶岗实习阶段中,安排教师和学生共同下企业,不仅把学生的管理从学校延伸到企业,而且还促进了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教师和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熟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一定的锻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也使教师接收到了新的专业知识和科技信息,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教师在技能大赛中发现和遇到的难题,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寻求学习的途径和解决的办法,这成为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提高校企合作,积极参与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利用本专业的技术力量,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三、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实训设备更新

全国技能大赛中的机电一体化项目是利用亚龙公司的YL235A机电一体化实训台为设备的高科技的比赛项目,为了能够跟上技能大赛的发展,我校在2010年利用新校区迁建的契机投入2,000万元购买了大批实训器材,其中在机电专业投入了350万资金更新实训设备,其中就特别购买了22台(套)机电一体化设备。40台(套)PLC可编程设备,22台(套)液压与气动设备等,按照安徽省内一等的水平建设我校的机电专业的实训基地。

设备的投入使我校有能力在当地具备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实训设备,我校还特别安排了多名教师去亚龙公司和天煌公司参加由公司主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通过培训教师能够熟练的使用先进的实训设备,先后开展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楼宇自动化安装技术,光伏发电技术等项目的技能竞赛培训工作。

设备的投入和人员的培训使我校的机电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教学能力和新项目也在不断的开拓和完善中,这些新设备成为我校技能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机电一体化技能项目的设置,促使我校调整了课程设置,在机电专业教学计划中提出培养目标“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在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了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根据我市产业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结合我校情况分为几大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技能操作模块、岗位能力训练模块。学生在学完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后,结合技能大赛项目设置了钳工类(工具钳工、装配钳工),机械加工类(普车工、铣加工、数控操作工),电气安装与检修工,机电一体化技术四大类项目的实训模块。不但要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取得相应模块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能力贴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需要。

五、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校企合作

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技能操作的比赛。在有效的四个小时时间里,一位选手要完成PLC控制程序,触摸屏控制程序和变频器的参数设置;而另一位选手要完成传送带,机械手及供料机构等的组装,气动电磁阀的管路连接,传感器,按钮,开关,电磁阀磁性开关等的电路连接;最后要把程序下载到PLC和触摸屏内,接通电路,气路后进行整体设备的联合调试。完成一个生产线的模拟生产加工过程。这些操作对于一个中职学生难度相当的大。作为参赛的选手,必须有一位精通PLC编程技术,有熟练的装配水平并且能够解决错误的能力。这些技术对于相当多的教师都不具备,而这些技术又是企业生产中最常见到的设备。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学校教学与企业的脱节太大了,企业要紧跟科技发展,不然就会被淘汰,学校教育也要紧跟企业技术的发展,不然我们教出来的是昨天的技术,是没有多大的价值的。

到企业去,到高校去,到技术发达的地区去参加培训,参与生产性实习,和企业深度合作是我们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了。我们真的不能再闭门造车,拿着以前的教材,教案,继续的讲下去了。我校先后安排教师到我市的浩淼科技公司,三友电子公司,爱福电子公司,滁州市长电科技公司去带领学生顶岗实习;安排教师到江淮汽车,康佳电子,亚龙科技,天煌科技等企业接受培训;安排教师到国内着名高校,技能培训中心,以及到德国去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技,把机电专业的技术发展带回来,分享给我们每位专业教师。我们的专业老师与企业的差距也在一点一点的缩小,在滁州市举办的企业技能人才竞赛中,我校有三位机电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同台竞技,获得了一个第二名,两个第四名的好成绩。这说明只要能够坚持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我们的教师就有专业成长的舞台。

六、机电一体化大赛改变教师的眼界

在第一次安装好机电一体化设备时,我们非常惊讶设备是如此的先进,可以模拟完成一条生产线的生产加工全过程,自动化的过程,复杂的机械设备,复杂的气路和电路曾经让我们不敢轻易动手。通过多年的竞赛训练和参赛。我们的专业老师已经不在把实训设备当成困难了,拆卸,安装都是简单的工作,复杂的设备学生都能够很好的装配,调试。学生对编写程序就像平常做作业一样轻松就可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