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8: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心理学原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58-01
在英语的教学与学习当中,单词的学习是教学与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单词的记忆过程当中,大多数同学抱怨单词难记,背了后面的单词忘了前面的单词。即使下了很大决心,到最后也很难见到效果。于是,越背越忘,越忘越背,这样再带着消极情绪去背单词,看英语的效果就会更差,学英语的兴趣只能逐渐消退,如此往复,形成条件反射,一见到英语单词就产生消极情绪,这样恶性循环,英语单词的学习就难上加难了。
针对人们在英语单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妨换一种“捷径”来学习英语单词,即运用心理学的现象、规律、原理来指导英语单词及其它部分的学习,这样必将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根据遗忘规律来学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实验证实,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保持量是不同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在学后的短时间内保持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最后接近水平。简言之,遗忘的规律就是知识不可能完全遗忘,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因此我们在记单词时要遵循遗忘规律,在第一天单词的记忆基础上,第二天要马上复习,然后复习的时间间隔可以逐渐加大,每学习新单词的同时,都要对前一天或前一段时问学习的单词进行复习,这一样一段时间过去,即使很长时间不复习,印象仍然是深刻的,所谓的“学而时习之”即是强调这一规律的运用。
2 情绪激励法
情感在记忆活动中,自始至终起着作用,直接或问接的影响记忆的效果。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识记的数量、速度和持久性产生良好的影响。单词的记忆不妨先从简单的单词入手,每天记忆量不要太大,力图在最初的记忆单词过程中都能记住、记牢,这样开始便有积极的情绪体验,有继续往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长此以往,形成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一看到单词就有积极的情绪状态,一有积极的情绪状态就更加愿意学习单词。否则记忆单词过难或量过大将会对第二天的复习造成负担,使自己有挫败感,容易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而且记忆的时候要在愉快的心境下进行学习,千万不可在心情烦躁时强迫自己去硬记单词,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3 归类记忆法
将单词进行分类有利于记忆。我们的思维是以概念来把握事物的,所以对事物的分类是对概念的分类,分类能够帮助我们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记住它。我们可以把同义词,近义词列在一起,这样能把相关的词都记下,并且可引起联想,从已经熟悉的单词,带出不太熟悉的单词。进行分类时,分为几个组,各组有多少个单词必须要适度,如果分组太多,记忆仍非常费劲,分组太少,组内个数就会增加,而各个组的个数也不能相差太大。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个“组快”应在5-9个为宜。
4 兴趣促成法
人的兴趣是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会在大脑皮层中心形成兴奋优势中心,脑神经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即已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了。兴趣能挖掘出人的内在潜力,许多英语成绩好的人的成功秘诀就在于此。例如,单词assassination(暗杀)很长而且出现频率也不高,要想记住它并不那么容易,但是看看这个单词的结构,前面两个ass是“驴”的意思,字母“i”的读音近似“一”,“nation”则是国家的意思,如果我说,一个国家派两头驴去暗杀,你一定会觉得荒诞有趣,也一定会很轻易且牢固的记下单词的意思了。再比如,“bud(蓓蕾)”这个单词,笔者在记忆它时,将两边的字母“b”和“d”看作是叶子,将中间的“u”看作是正在含苞待放的蓓蕾,因为笔者很喜欢花,因此对这个单词产生了兴趣,一下子就记住了。其实部分的英语单词也可以采用类似这样的象形记忆法,形象生动,这样背单词的乐趣就增多了,自然记忆也就轻松而且牢固了。
5 发散联想法
联想是头脑中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靠着它,每个人都能把输人大脑的信息串联起来,构成记忆的网络,从记忆的仓库里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联想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是暂时的神经联系,也就是神经元模型之间的暂时联系。根据当代俄国心理学家哥洛万·斯塔林茨所做的实验表明,任何两个概念,都可经过四五个阶段建立起联想。例如:dentist和hostile是读音、意义、结构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发散联想将它们轻松掌握。如dentist与doctor意义相近,hospital与hostile构成相似,可以联想dentist是doctor,doctor又是在hospital里,利用hospital前部分的/hs/发音就可轻松想起hostile了。
6 感官综合法
人通过各种感官来获取外界信息。学习单词要多种感官并用。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E·巴特和H·G.贝克的实验证明,发出声音记忆单词比单纯用眼睛看能够多记忆34%,如果你用一张纸,一边念,一边抄写,也许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感官的交替使用,适当变换一下学习内容和形式,如改变阅读为朗诵,变书写为对话,变听英语为看电视,不但动用了各种感官,而且使大脑的各个区域的兴抑制交替结合,对单词的学习保持较长久的新鲜感不觉得枯燥。
除以上方法之外,还有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相结合,试图回忆法,地点法等许多利用心理学原理来巧记英语单词的方法,我们可以将上述方法综合使用,也可选取最适于自己的方法。总之,学习英语,记英语单词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心理学原则 班级管理 应用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培养、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促进和保证班集体成员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班级管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一直是班主任研究的重要课题。几年来笔者尝试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班级管理中来,效果不错。
一、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反馈原则的应用
班级的生活,不同于一般群体的生活。它具有十分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怎样才能使集体中的目标、规范、组织和人际关系协调发展呢?班主任要及时掌握学生各自的动态,获得有关反馈信息。如班级制订的目标的积极性如何?哪些人有信心或哪些人有不同意见?目标是否发挥了激励作用?是否符合实际?这些动态都需要班主任及时把握。然后根据这些动态,再不断进行调节:或统一认识,进行说明;或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或修改目标……同时,班主任的肯定或否定、批评或表扬又为被管理者提供了反馈信息。同学们将依据这些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起畅通的沟通网络?一方面,班主任可通过班会、班委会、各种活动等将自己对班级的管理思想、班级的发展设想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想法,也可以通过个别谈心的方式,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班主任可通过各种正式渠道收集信息:如有计划地召开班委会、任课教师讨论会等,还可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得信息:如与学生交往、同他们谈心,随时随地,处处留心,从学生的言谈中获得信息,又如建立起信息网络,在班级中设置一些能为班主任提供信息的“信息员”;第三是及时地分析和处理信息。班主任应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整理,对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将各种不良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而对大部分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则给予尽可能地满足。这样,班主任将会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尊敬。
二、发展特长,以点带面——优化原则的应用
班级中任何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心理发展的整体化,就是个性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集体心理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和整体,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集体心理发展为个性发展创造了重要的社会心理环境。但不能限制个性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也不能离开集体的轨道。二者只有协调、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整体优化。
优化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是:发展特长、以点带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修改和特长,首先,班主任应对班级的学生有整体的认识,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特长趋势,有计划地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文艺晚会等,使每一个学生在他所感兴趣的活动中将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选择2~3个对班级的整体优化和提高胡作用的“点”进行重点发展,形成班级特色,来带动全班整体优化发展,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而对差生也要把重点放在“带”上,不能“踩”。那种因学生学习差或纪律差就给戴上“差生”帽子的做法,那种因学习差而把某些学生在班内的几项“第一”都全部抹煞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班级整体优化的。班主任对这些学生要重点地带,要不断地鼓励,让他们融到集体中来,因为班级管理的目标是整体优化。
三、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互补原则的运用
班集体的成员,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因此,要加强班级管理,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把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老师的权威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使其产生互补效应。
互补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班主任的权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的,管理班级,重点是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要做到这点,一是使学生理解班集体的目标和班主任提出的管理要求,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如学生行为规范的贯彻,这是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使学生懂得行为规范每一条都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与他们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譬如,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看坏书刊等规定,绝不是对他们个人生活的干预和个性的限制,而是保护他们身心健康,养成良好文明生活的需要。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管理活动。如让学生参与讨论班级的管理条例,参与选拔班干部并对班级的各种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三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班级管理中难免出现失败,比如学生们自己策划的一项活动开展失败了,这时班主任就要鼓励他们,帮他们分析原因和总结经验,或者带领他们开展一些能找回自信心的活动,使他们继续保持热情和积极性。
四、合理地使用各种强化手段——效能原则的应用
一、测谎由来
所谓测谎,就是对谎言的鉴别活动。“测谎”一词,是由“测谎仪”(Lie Detector)而来;“测谎仪”的原文是Polygraph,直译为“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可以在犯罪调查中用来协助侦讯,以了解受询问的嫌疑人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及刑案。由于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案而说谎,故俗称为“测谎”。准确地讲,“测谎”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量的变化。因此,解释“测谎”或
“测谎技术”,我们认为其科学称谓应是心理测试技术。
二、测谎仪如何进行测谎
(一)测谎的三大前提
1.被测人必须自愿接受测试,除非涉及刑事案件,任何人不能强迫他人接受测谎,否则,即构成对人身权的侵犯;
2.专业人员专业性、司法公正性高;
3.鉴定结果只作为审查其他证据的辅手段,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二)哪些案件适合测谎
适合测试的有22种案件,比如:投毒、爆炸、杀人等,但像审理惯偷、系列抢劫等就不适应了,因为这样的人每次都重复同一种模式,即“动力定型了”,就好像刷牙一样,天天都做,心理痕迹不明显了,在测试中很难区分。
(三)如何使用测谎仪
1.测谎室的要求
(1)室温:不超过25℃;
(2)环境噪音:要求非常安静;
(3)环境温度:20℃至25℃,如有必要应安装空调;
(4)光照度:适宜,否则影响测试;
(5)通风:保证有足够的氧气;
(6)室内布置:整洁,墙壁上可悬挂证明测谎员资历的证明等;
(7)桌椅:最好是比较舒适的扶手软椅,供接受测试的嫌疑人坐,尽量不要用木凳。
2.题目的设置
(1)一次测试不超30分钟
每道题约25秒钟,即使50多道题,测试一次也超不过30分钟。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注意力、记忆、认知等活动能保持30分钟,超过则会逐渐疲劳。
(2)尽量使用方言
南北方语言有很大差异,比如:“平时是穷得没钱花吗?”这对南方人很正常,不会引起波动,而北方人则不同,他认为是侮辱他,会很愤怒,会影响测谎效果。避免出现女性敏感的问题,比如对于的问题,应该这样去问:“作案人是爬上床了吗?是站在地上吗?是扒衣服了吗?是没扒衣服吗?”此时图谱显示的就是真实心理痕迹的反映。
(3)所有人用同一套题
由于测试题指向的是心理事实而不是某一个嫌疑人,所以,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用一个标准来测试,这样,无辜者将会被排除,而真正的作案人会被找出来,而且,为了检验所出题目的客观性,一般先测办案民警再测嫌疑人。因为办案民警对案中情节都已熟知,所以在测试中对涉及的目标题都会无任何反应,以保证排除无辜而不会出错。 转贴于
三、测谎的心理学原理
测谎技术是一种心理测试技术。所谓的心理测试技术,是以生物电子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手段完成的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过程。从该项技术的原理上阐释,此项技术绝不是“测量被测人是否说谎”,也不是“测人说的话(或供词)是不是说谎。心理测试图谱评判的是被测人有无对违法犯罪事实的特殊事件的心理痕迹。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在经历了某个特殊事件后,都会毫无例外地在心理上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作案人在作案后随着时间的延续,心理会反复重现作案时的各种情景,琢磨自己可能留下的痕迹,甚至想不琢磨都无法克制。每当被别人提及发案现场的一些细节时,作案人的这种烙印就会因受到震撼而通过呼吸、脉搏和皮肤等各种生物反应暴露出来。现代科学证实,人在说谎时生理上的确发生着一些变化,有一些肉眼就可以观察到,如出现抓耳挠腮、腿脚抖动等一系列不自然的人体动作。还有一些生理变化是不易察觉的,如:(1)呼吸系统:呼吸速率和血容量异常,出现呼吸抑制和屏息;(2)循环系统: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血输出量增加及成分变化,导致面部、颈部皮肤明显苍白或发红;(3)皮肤:皮下汗腺分泌增加,导致皮肤出汗,双眼之间或上嘴唇首先出汗,手指和手掌出汗尤其明显;(4)眼睛:瞳孔放大;(5)消化系统:胃收缩,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嘴、舌、唇干燥;(6)肌肉:肌肉紧张、颤抖,导致说话结巴。这些生理参量由于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所以一般不受人的意识控制,而是自主的运动,在外界刺激下会出现一系列条件反射现象。
这一切都逃不过测谎仪的“眼睛”。这种细微的反应被测试仪器记录下来后,便汇集形成或者知情、或者参与的结论。正是基于这种原理,心理测试技术在测试嫌疑人时既允许回答“是”或“不是”,也允许受测人以沉默作为回答。
四、在中国的应用
关于“测谎”结果的法庭证据作用,我国过去一直认为“测谎是唯心的”而全盘否定,直到80年代公安部有关人员到日本考察后才认识到“测谎是有科学根据的”,决定在我国开展“测谎”工作。1981年,我国引进美制MARK-型测谎仪一台,至1985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南昌等地办案6宗,准确率在90%左右,显示了“测谎”技术辅助预审工作的明显效果。1991年,公安部科技情报所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组成的“测谎仪课题组”研制出“PG-1型心理测试仪”,并于同年6月开始试用。辽宁省公安机关据此侦破了几起只有嫌疑人而缺少物证的久拖未破的积案,其100%的排除无辜准确率、98%的认定准确率,连美国权威都惊叹说:“我们还没有做到!”从此,国产测谎仪名声大振。接着,公安部将此项目列入“八五”重点项目。“九五”期间,又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已出PG-7型测谎仪,将测试参数增加到包括皮肤电阻、血压、脉搏、呼吸等。目前,中国使用测谎仪的单位已经超过100家。测谎仪在全国各级公安司法部门试用的几年时间内,已成功地辅助侦破了大批疑难案件。
有人提出:能否将测谎仪引入中国司法,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谎结果,作为证据直接使用?对这一观点,司法界的专家们认为:测谎仪虽然如此神通,但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来看,测谎结论尚不能直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明文规定的七类法定证据,不包括测谎结论。原因在于:测谎技术及其结论的可靠程度(准确率)并不尽善尽美。目前在中国,由于测谎技术的引进、开发、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审判工作中的研究和应用还是极少触及的新领域。测谎结果还不能作为证据直接使用。
参考文献
[1]彭新波.心理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J].零陵学院学报,2002.
利用安全流变—突变理论开展心理学研究的可行性
(一)心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吸收融合新理论的发展史哲学是心理学的母体,哲学为心理学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思想,但哲学不能为心理学提供实证基础。心理学摆脱哲学的附庸地位在于逐步采用了自然科学的观察法和实验法,最终逐步剥离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究竟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亦或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从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开始,就争论不休,各执一词,直至目前心理学界也未达成共识。“确定地说,心理学是一门介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边缘科学、交叉科学。”[7]可以说,心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融合最新理论、汲取其他学科营养(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来充实自身发展并不断创新的历史。回顾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各种新式理论均与心理学有渊源。新式理论应用于心理学,既扩大了新式理论的应用范围,同时也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理论借鉴虽有瑕疵,仍不失为一项不错的尝试。如勒温的场论就借鉴了物理学中“场”的相关概念,费希纳对物理刺激和它引起的感觉进行数量化研究创建心理物理学,认知心理学就应用了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理论。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者将混沌学、非线性科学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从不同侧面诠释心理学内容,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8-9]。(二)心理问题属于广义上的安全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对立统一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也始终存在着安全与危险这一对矛盾。“人类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一切活动都在安全与危险的矛盾之中进行。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破坏;机电设备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各种机电事故;人在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中活动,其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心理状态都会发生较显著的变化。当这些变化超出一定的阈限后,人的安全状态便进入危险状态。因此,各学科领域都存在安全科学的内容。”[3]心理问题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当心理变化达到人的承受能力极限时便进入危险状态。广义上讲,心理问题也是安全问题。可以这么认为,心理安全属于大安全理论范畴的一个分支,心理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纳入安全科学的研究范畴。基本依据如下。从定义上看,安全科学是研究事物发展过程的安全演化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的变化发展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过程。从状态概念上看,安全科学的状态有安全、危险、事故等3个状态,而心理状态粗略讲有健康、亚健康、病态等3个状态。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从基本观点上看,安全科学认为事物的安全状态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安全是相对的,不安全是绝对的;事物安全状态的变化符合量变到质变的原理。心理学同样认为人的心理处于变化之中,健康是相对的,不健康是绝对的;心理状态也符合量变到质变的原理。(三)利用安全流变—突变理论阐释心理变化过程的可行性安全流变—突变规律是事物安全演化的基本规律和本质规律,其哲学思想和方法能揭示安全科学的普遍性概念和规律,为安全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既有必要,也有可能。”[10]安全科学的流变—突变理论是利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亦可适用于心理问题研究。有一种立场就主张心理学应该以现代自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注意现代自然科学对心理学的意义。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世界具体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心理学的发展史也已经表明,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早已被移植到心理学研究当中,并有力地推动心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用安全科学已有的规律和理论来分析和阐释心理问题是恰当的,也是可能的。
安全流变—突变理论对心理学的启示
(一)心理变化过程的新诠释人的心理过程是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随着主观意愿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心理变化过程一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消亡等几大阶段。按照安全流变—突变理论,个体心理变化过程一般遵循OAF-BCD曲线(如图2所示)。当心理问题出现时就需要及时辅导或者干预,以便最大程度上减轻心理疾病带来的困扰。下面仅以实施个体心理干预为例进行解释。图2实施干预的心理问题流变—突变示意图在实施干预前,心理变化过程的各阶段分别为:OA—孕育阶段;AB—发生阶段;BC—发展阶段;CD—结束阶段;DE—后效阶段。当实施第一次心理干预后,各阶段变为:OA—孕育阶段;AFGHK—发生阶段(又分为AF、FG、GH、HK四个阶段)。当实施第二次心理干预后,变化情况类似于第一次,变成曲线KLMNQ。当心理干预在F点作用后,原有的心理变化过程由OAFBCD变为OAFGHKIJ。经过干预后,心理损伤流变—突变过程发生了改变。FG段为心理损伤减速降低阶段,个体心理状况好转。到达G点时,心理变化趋于平稳。进入GH段,即心理稳定发展阶段。HI为心理损伤加速增加阶段,I点为心理突变的预警点,此时如果不继续采取措施,个体将进入IJ段,J为突变点,超过J点个体进入突变阶段。以此类推,若个体干预发生在K点,流变—突变曲线将由OAFGHKIJ变成OAFGHKLMNQ。到达L点时,心理变化趋于平稳。进入LM段,即心理稳定发展阶段。MQ为心理损伤加速增加阶段,N点为心理突变的预警点,此时如果不继续采取措施,个体将进入NQ阶段,N为予警点,Q为突变点,超过Q点个体进入突变阶段。当然,个体有自我修复能力,在没有外界干预情况下,很多时候依然能自我修复。但依然可以用图2进行解释。如心理变化达到F点时,个体开始自我修复,依然会将曲线从OAFBCD变为OAFGHKIJ。(二)心理辅导或干预需要把握关键节点从图2可以看出,对心理进行辅导或干预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若每一次后续干预都在系统流变阶段的话(如在AB段的F点,GHI段的K点),每一次都能延长个体安全流变的时限。所以,心理干预应该是持续的,不断进行的,并不能期望依靠最开始的一次干预就能解决问题。后续干预的起始点是有选择的,应该选择在损伤量加速增加阶段,最晚不能迟于预警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体心理流变阶段能够尽量延长,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心理干预的作用。安全流变—突变理论作为普适性理论,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都有方法论意义。用安全流变—突变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心理变化过程,能在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时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相对严格的过程控制,为心理干预提供了指导。作为主观的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单单依靠某一个理论是难以准确、完整描述心理变化过程的。安全科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其自身也还在不断发展、完善。利用安全流变—突变规律来诠释心理发展变化过程还只是一种初步的探索,有些论述还不是很完善和充分。将安全理论的概念和方法引入心理学研究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还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作者:朱正中工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1.引言
数年来,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班级管理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多学科的参与使班级管理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思路,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中学班级管理的研究要考虑到参与班级活动的人员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要考虑具体的事,其内容十分复杂。本文的班级管理者主要指班级教师,力图研究和分析班级管理活动中的心理学原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怎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如何使教育教学真正有效,进而解决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心理学理论基础
2.1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如何看待人的本质和价值是确立管理思想、制定管理原则与制度、建立组织结构等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再到“自动人假设”与“复杂人假设”,人性假设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复杂人假设”强调了“因人施管”的管理理念,认为对于人,要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和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管理必须具有灵活性,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内部成员在动机、需要、能力、个性方面的差异,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与奖酬方式。这种尊重个性差异、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进行班级管理是具有启示作用的。
2.2有效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和管理者特质
班级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上的,这种独特的关系具有人为性,会使其始终保持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因此其成为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相互信任与理解、必要的情感交流和理智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学生做出积极反应,使学生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而对教师的认同和模仿对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更具意义。
有效班级管理者的特质是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这些特质对师生关系和管理效率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其核心要素有以下几点:
2.2.1共感理解。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观点和感受,并通过言语或肢体语言把这种共感表达出来,让学生得到教师的反馈,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2.2.2积极关注。这一概念源自罗杰斯,可以用“无条件接纳”描述这个概念,指的是咨询者不关注来访者的行为好坏,而是无条件地从整体上接纳对方,给予其关怀。学校中多数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不足,容易被困其中而产生“自我损毁”倾向,对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尽量以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接纳他们并给予适当的关怀,同时应当有选择地注意其积极的方面,使其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或者毫无希望,使学生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战胜困难、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2.2.3尊重和温暖。这是实现有效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
2.2.4真诚。这也是罗杰斯强调的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表现出自身真实的一面,不需要特意取悦学生或因自我防御而掩饰、修改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态度,不要回避自己的缺点或失误。真诚的人会得到周围人的信任和喜爱,教师更是如此。真诚的教师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促使他们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别人,更加坦率地对人对己。
3.班级管理的误区
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第一,长久以来,学校方面评定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很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评定。第二,教师的领导意识太强,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动机,没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过于看重自身的需要与动机,并以此管理和制定班级的发展模式和努力目标。第三,在安排和分配任务的时候,经常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把握好其各自的性格特点,未能把合适的任务分配到合适的人那里。第四,没有很好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不能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和性格采用不同的沟通或教育方式,因此不能进行有效和良好的沟通和教育。
4.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在树立权威中方面,首先需要老师会适当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道德素养、工作能力和专业实力,要尽职尽责,并尽快熟悉自己的学生。老师熟悉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亲和力,缩短了和学生情感链接的时间,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威信。
沟通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手段,而谈话是沟通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谈话可以起到交流思想感情、消除隔阂、减少内耗、增进相互理解、加强团结、有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等作用。为了增强谈话的有效性,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在适宜的地点和时间进行交流,要注意倾听,换位思考并注意非语言行为的使用。非言语行为包括目光注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音特质、空间距离、衣着步态等。由于非言语行为不仅能对言语内容作修正补充,而且很多时候还比言语交流更生动、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所谈内容。因此,谈话中必须注意非言语行为的使用。
5.结语
青少年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体现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中学教师利用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从人的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恰当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寻找合理解决问题的方式。认识并尊重个性的差异才能促使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即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一、运用心理换位,重构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心灵深处发出的才能直抵心灵的深处。心理换位意味着教师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体会学生的所思所行,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教学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亲师重道、共生共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明显增强,对人格的自由发展充满渴望,抱着怀疑、审视的态度重新估量一切。这些变化启示我们,必须遵循历史教学规律,从历史学视角出发,寓德育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尊重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人格态度对待学生,用民主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多一份期待和激励,多一份赞扬和关注,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促进,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共生和共长。
二、运用学习理论,构建学科知识框架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主要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根据这一原理,学习历史学科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那些核心的、基本的概念、原理、态度和方法,抓住它们之间的意义和联系,并将其他的知识点与这些基本结构从逻辑上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解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建构得很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就会忘记。
三、运用知识迁移,激发学生学习诱因
知识迁移,就是在了解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结构基础上,把新旧历史知识联系起来,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引出新的历史知识,再把新的历史知识纳入旧的历史知识结构之中,从而产生新的历史知识结构。知识迁移理论启示我们,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能引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精心处理教材,巧妙组织教学,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让兴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诱因。
四、运用记忆规律,巧送学生记忆金针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记忆规律又称遗忘规律,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系列实验研究得出:学习新知识后,开始遗忘较快,以后逐渐减慢,即先快后慢。记忆规律启示我们,当学习了历史知识后,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采取六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一是预习。涉略全章各节内容,了解教材讨论的一些总的课题。二是提问。对各分段提出问题,通常只要把各分段的标题改为适当的问句就可以了。例如,可以将“程朱理学”改为“什么是程朱理学?”或“程朱理学有哪些特点?”三是阅读。仔细阅读分段内容,尝试回答所拟问题。四是思考。在阅读课文时要积极思考,力图理解,想出一些例子和原理来加以说明,力求把教材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五是复述。在学完一个分段后,尝试回忆其中的内容,如果不能回忆,就重读记忆因难的部分。六是复习。学完全章后,默默回忆其中要点,最好把各要点写出来,并再次尝试回答各节提出的问题s开始复习时,时间间隔要短些;熟记后,复习的时间间隔可适当延长。
五、运用思维规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锐性。培养这些思维品质,可以结合历史教学来进行。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如,唐代罗隐的《西施》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中国古代有“女人是祸水”的看法,但本诗一开头就表明吴国灭亡不应归罪于西施,如果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谁呢?这种联系时运分析国家兴亡的历史观念说明了作者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反映的是作者独立思考还是墨守陈规。
2以建构主义原理为指导实施教学实践的过程
以古老的建构主义原理为依托,在研究实践中课题组创新两项教学技术:全息参与法和互动交际法。希望通过这两个新的教学技术实现全新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1)全息参与法的核心是根据教师给出的主题,学生全方位参与单节英语口语课程的情境创意、对白设计,并全员高频度参与具体口语实践。在2013级连续两个学期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实施了全息参与法。首先任课教师分析、评估确定每个学生的基本英语知识结构。就英语口语而言,首先需要了解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词汇数量等级以及词汇、短语的使用能力和会话能力,甚至包括拓展性地了解学生基本听力能力。其次,以学生英语知识结构近似度为标准,以六人为单位把一个教学班划分为N个行动小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层面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入难易度适当的英语口语操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给出的主题,全员亲身参与,动手设计“微剧本”。“微剧本”全部信息包括:英语语言交际的环境、交际的情节、交际对话的语句等。开始学生以组为单位“上演”微剧,并在“微剧本”中担任所设计的各种角色,且轮换担任的角色,进而以班级为舞台,让各小组轮流“上演”其“微剧本”(每个微剧本内容长度设计都有时间限制),形成了一个个“活的”英语口语语言应用的场景。在整个“演绎”过程中,学生充分地使用,并且巩固了原有的英语知识,也尝试了新的英语词汇、语法的应用,并且还尝试英语口语知识应用方面的各种小错误,暴露各种英语知识盲点,非常主动地获得了丰富的英语口语语用经验,其中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而教师在督导学生口语实践过程中其作用是全面实时监控,及时叫停,做分析讲解和评估正误。遵循:一段对话一评定、一纠正,再对话、再评定、再纠正的螺旋式上升的轨迹,纠正的内容涉及用词、语态、时态、语气、语音、语调、语用等诸多方面内容,甚至包括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如此确切有效地解决各种英语口语问题,帮助学生把预定教授的英语口语知识逐一有效地内化到学生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即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已经掌握的英语口语知识中,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英语口语知识结构,最终实现预先设计的英语口语相关教学目标。(2)在实施全息参与法的同时,课题组实施了互动交际法。皮亚杰在进行建构主义迁移理论研究时,非常看重学习者(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他指出“儿童之间彼此交流想法,可使他们不断了解他人的观点从而修正自己的观点。”而皮亚杰提出的同化、顺化学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正确知识点的认同和顺理成章地确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依据这一理念,课题组在课堂英语口语教学研究实践中,十分重视和强调活动小组的“集体创作”。认为这一过程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交际的重要过程。互动交际法旨在实现学生以英语进行交流时彼此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以及正确的英语口语知识点的同化和顺化。互动交际法最关键环节是每个小组的英语“微剧本”分别在课堂上“演出”之后教师所做的点评,以及各组学生交叉的集体点评。在这样一个集体的互动交际过程中,学生有机会积极思辨、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修正偏差,最终使大多数学生共同达到对新知识点的正向迁移,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目标。两个学期的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之后,学生的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分别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比如,最初不习惯开口讲英语的学生现在已经习惯开口讲英语了,而本来就可以用英语进行会话的学生其英语口语的表达更加地道、流畅了。大部分学生均有意外收获:英语词汇量扩大,使用英语短语和习语的密度和正确率增加了,对于英语口语的驾驭能力有明显提高,学生在“写英文剧本”的过程中锻炼了写作能力,学生对英语口语课的兴趣大为增长,在心理学意义上形成了良性的循环,而这正是该项课题研究所期待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F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33-02
一、引言
广告本质是传播,广告灵魂是创意。美国著名广告专家詹姆斯・韦伯・扬指出:创意是一种组合,组合商品、消费者及人性的种种事项。这充分说明了,广告创意是广告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实现广告创意效果的提升,则需要广告心理学原理的有效应用。广告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广告创意中运用广告心理学原理,可以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人们对产品的态度与需求,从而提出创新的理念或新颖的构想来完成广告创意,促使产品广告可以正确引导消费者看待产品,并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对此,本文笔者将在下文中以广告心理学为研究对象,就广告心理学如何在广告创意中有效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于广告创意效果的提升有所作用。
二、广告心理学的概述
所谓广告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概念和法则来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特征,使广告能够更加有效地在消费者中传播,进而通过广告媒体实现产品的销售行为。最早研究广告心理学的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实验室的H.盖尔于1895年所展开的关于消费者对广告及广告商品的态度与看法的调查研究。在此之后的1908年,斯科特所出版的《广告心理学》正式说明了广告心理学这一理论,使得广告心理学应用越来越广泛。广告心理学的应用主要是对受众认知程度、品牌利益、品牌形象与个性、品牌情感关系建立、引发购买倾向选择进行分析,进而明确品牌态度与购买倾向,以此来为广告创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总之,广告心理学这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广告创意中应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提升广告创意效果有很大帮助。
三、广告创意的概述
所谓广告创意是指通过独特的技术手法或巧妙的广告创作脚本,更突出体现产品特性和品牌内涵,并以此促进产品销售。从此概念出发来理解广告创意,可以认为其涵盖了广告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即战略、形象、战术、媒体选择等方面做到创新,促使广告活动新颖、独特;也可以理解为是通过大胆新奇的手法来创新广告活动,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视听效果,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从而达到产品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
当然,要想使广告创意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在广告创意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新奇性原则。广告创意讲究的广告活动必须要体现新奇性。因此,为了保证所创作的广告创意能够引人注目,就要在广告创意过程中遵循新奇性原则。而所谓的遵循新奇性原则进行广告创意的创作,就要保证广告作品波澜起伏、广告主题新颖独特。
其二,包蕴性原则。从广告作品推出情况来看,广告形式是吸引眼球的重点,广告内容是打动人心的关键。要想使广告创意达到更高的境界,就要遵循包蕴性原则进行广告创意创造,促使广告形式独特醒目,广告内容耐人寻味,使广告内外均达到新颖独特的目的。
其三,渗透性原则。出色的广告创意往往把“以情动人”作为追求目标。因为人最美好的感觉就是感动。正所谓“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因此,在广告创意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渗透性原则,注意在新颖的、独特的广告作品中渗入情感,使广告形式新颖、有特色,广告内容情感真挚。如此才能使广告作品的播放引发消费者的心理共鸣,对产品产生良好印象。
其四,简单性原则。分析国际经典的广告创意来看,其创意风格多以简单为主。原因就在于精简的广告作品,才能够清晰地、自然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纯粹地打动消费者,使其对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一个好的广告创意表现方法包括清晰、简练以及结构得当,因此在广告创意过程中,遵循简单性原则来进行作品创作是非常必要的。
四、广告心理学原理在广告创意中的实施分析
(一)广告心理学原理在广告创意中的实施
1.性感吸引注意原理的应用。在广告创意中运用性感吸引注意原理主要是利用广告心理学中思维联想规律和需求理论。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将,消费者之所以会对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与消费者需求是分不开的。而要想使广告创意能够博得消费者的眼球,并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就要重视利用思维联想规律和需求理论,如此才能够增加广告创意的吸引力。因此,在广告创意中注重科学、合理的运用性感吸引注意原理是非常必要的。如外国一家水果超市就利用性感吸引注意原理来推出一个以水果为宣传产品的平面广告。它的广告创意内容是以黑白色为基准色调,在广告平面的中心是对水果进行意想不到的拼凑,使拼凑出来的画面类似女性臀部、、大腿,并因整个广告色调给广告内容增添了神秘感。如此有创意的平面广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男性消费者。所以,巧妙且正确的运用性感吸引注意原理来展开广告创意,使广告创意不仅可以准确抓住消费者的需求,还可以使消费者产生联想,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的应用。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作为广告心理学的另一原理,其与性感吸引注意原理一样具有良好的应用性,将其合理的应用到广告创意中,可以通过激发消费者的兴趣来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广告创意中应用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来进行广告创意,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产品特色分析以及产品销售所针对的消费群体的兴趣爱好调查。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来进行广告创意制作,才可以使推出的广告创意能够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兴趣,推出可以激发消费者兴趣的广告,促使消费者在兴趣的刺激下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3.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的应用。在说明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在广告创意中应用之前,笔者在此先说明一个广告创意。这则广告创意来自于一家餐厅,它是呈现了部分餐桌的画面,画面的重点是一只煮熟的鸡类似于人类在浴缸中泡热水澡一样靠放在餐盒的一角,餐盒里面是正在冒着热气的汤汁。广告下方的标语是:事物也需要舒适的dish。此则广告创意正是利用了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并遵循简单性原则、渗透性原则来进行创作的。参考以上广告创意可以充分的说明,广告创意中恰当、巧妙的运用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来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呈现出有情感的创意广告,可以使消费者产生联想,进而对产品产生购买欲望。
4.满足情感需要原理的应用。在广告创意创作中利用满足情感需求原理,则是通过抓住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来诱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就像一个简单的拥抱,对于孤单、孤独的人来说是非常渴求的。广告创意中就可以利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拥抱来创造作品,如此可以使消费者观看广告的同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进而对产品产生强烈的需求心理。所以,将广告心理学的满足情感需要原理应用到广告创意中,同样可以提升广告创意效果,使其具有较广的推广价值。
(二)广告心理学原理在广告创意中实施需要注意事项
以上内容的分析,充分说明了恰当、巧妙、合理的广告心理学原理的应用,可以使广告创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要想实现这一目的,还需要在广告创意中广告心理学原因应用的过程中,注意加强以下方面的体现。
1.广告内容具有一定的冲击性。所谓的冲击性是指在广告创意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广告内容必须会给观众带来一定的冲击感,其可以是情感、感官、视觉、记忆等方面的。如此,广告创意才能从纷乱繁杂的广告中脱颖而出,抓住观看者的眼球,使其产生购买欲望。就以当前的电视广告来说,电视广告中采用帅气出众的美女总能比老年人更冲击观众的眼球。所以,在广告创意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体现广告内容的冲击性。
2.广告创意要具有情感诱惑能力。广告市场的竞争激烈,争夺观众的吸引力和注意力是广告创意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为了使广告创意新颖、独特、创新,在广告设计中设计者要注意提升广告创意的情感诱惑能力。也就说,广告内容可以引发消费者的亲情、友情、爱情、怀旧情感等,使其消费者在观看广告的同时,可以回忆起某段难以忘怀的情感或特别珍视的情感,这就可以使广告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促使消费者产生产品购买欲望。因此,广告创意过程中注意提升广告的情感诱惑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结束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广告市场中,广告作品越来越难以被使用者所认同。其原因在于广告作品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广告作品的广告创意效果不佳。对此,要想使广告创意吸引消费者眼球,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就要在广告创意过程中,重视巧妙、合理、恰当地运用广告心理学原理,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使性感吸引注意原理、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满足情感需要原理在广告创意中发挥作用,增强广告创意效果。
参考文献:
[1]骆晓风.广告创意中的攻心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3).
[2]李立志.论广告吸引注意的视觉心理效应[D].江苏大学,2014.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自我约束与控制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不高,厌学情绪较严重。PLC这门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专业性较强,所以教学难度比较大。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PLC课堂教学,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适当地应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以提高PLC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PLC,传统的教材是按照章节编写的,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发现这样的教材安排并不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因为,中职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全面,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所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章一节地先讲理论、再实操,很多学生在开始几节课就已经失去了兴趣,教学效果较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所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先带领学生看一些录像并参观各种PLC设备,然后用一些较简单的实验进行模拟演示及示范,再结合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较好。例如本课程的原结构为:PLC基本知识、基本顺序控制指令、步进顺控指令、应用指令,笔者改变后的结构为:项目一,电动机点动控制程序;项目二,电动机连续转动控制程序;项目三,电动机Y―启动控制程序(手动);项目四,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程序;项目五,流水灯控制程序;项目六,十字路通灯控制程序;项目七,三种液体自动混合控制程序。
在讲解的过程中,要使教师的示范行为在学生的记忆中长期保持,教师采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进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讲解第一个项目“电动机点动控制程序”时,首先播放由按钮控制电动机单向旋转的效果,接着老师进行编程演示,再在操作板上进行实操,最后老师稍微加大难度,增加两条语句,就变成了本课程的第二个项目“电动机连续转动控制程序”。运用这种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通过先观察、再示范等一系列的强化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老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强调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地执行某一特定任务或行为,锻炼人们对影响他们生活事件的个人控制力。在这种理论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强化,二是期待。笔者应用这种理论指导教学,先制定适当的进度,在每个小任务完成后,再进行强化,获得明显效果。例如一些学生因为基础知识较差,造成了自信力较差,常在没有做任务前,就已经放弃了学习这门课的信念。这时教师就需要及时调整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降低难度,这样学习接受能力慢一点的学生就会感觉压力较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后,老师要多鼓励,让自我评价低的学生多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感觉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例如笔者在讲解流水灯控制程序时,要求LED灯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律和时间闪亮,从而增加动感和美感。要完成这个项目,我们首先把它分解成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如何使两个灯闪亮;第二个任务,如何使三个以上的灯按照一定的顺序闪亮;第三个任务,如何利用现有的电子元件知识做一个流水灯作品。
在学习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每完成一个任务,教师要给予完成快的学生以充分的表扬,还要建立奖励机制,并在班级树立学习标兵,以达到榜样激励的作用。对于少部分学生,只要求他们完成一到两个任务。还有少部分学生,对于编程部分无法掌握,教师就让他们负责电子元件的制作,主要以焊接工艺作为评分标准,通过这样的做法,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成就感,学业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把学生看作教学的对象,他们还是教学的资源;教师不只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教学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以组别为单位在每个项目完成后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老师评价,并给予评价综述。在小组的评价过程中,学生间的感情得到了交流,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例如,我们在讲授完“流水灯控制程序”后,布置了任务表,具体内容见下表。
表
这个任务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完毕后,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也是老师对自己教学效果最好的检验,老师可以根据反馈结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时进行修正。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学业成就的追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注重过程评价,对于不及格学生评价一定要慎重。在小组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小组中表现最好的学生作为该小组的最终分数。在评价中,教师要根据事先安排好的教学任务分层次评价,最好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认同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提升对学业的自我指导感。
参考文献:
[1]车文博,高申春.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欧用生.行动研究与学校教育革新[M].台北:台湾师大书苑,2000.
[3][美]S ShirleyR.Steinkerg,JoeL・Kincheloe主编,易进译.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