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心理学原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2 15:08:02

心理学原理

篇1

第一部分共包含7章内容,属于学习心理学,包括学习与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习策略、学习迁移、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道德品德的形成、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该书在阐述学习理论时,与传统学习心理学有所不同,它把重点放在分析这些理论的研究思路、考察问题的视角以及可借鉴的实验方法和成果上,这样就更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章重点介绍了布鲁纳“假设考验说”和奥斯伯尔的“认知同化论”,阐述了概念、规则和技能的学习过程和规律,为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供原则和方法。学习策略一章是以“教会学生学习”和“学生学会学习”为主线阐述认知过程的学习策略、对认知过程监控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策略的教学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和开发学生智力,用两章篇幅阐述了学习迁移和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品德的形成和非智力因素优化两章是从素质教育需要出发编写的。这些非智力因素与传统的智力因素相区别还是有意义的,并且这些因素也确实是需要优化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第二部分包括三章(8、9、10),属于教师心理学问题,重点阐释了教师的角色和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师生关系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第三部分包括11、12两章,讲述了学生的心理卫生和心理辅导,并介绍了相关理论和方法。

该书理论阐述精辟,联系中小学教育实际紧密,材料丰富、生动、具体,实用性很强,有助于开拓中小学教师的思路和提高他们从事教育教学的心理素质。因此该书是中小学教师、干部继续教育应首选的教材。

篇2

学困生有正常学生的心理特征,如自尊自爱,对前途充满憧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信任和赞许,但又有其脆弱的一面。只有准确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才能正确有效地实施心理救助措施。

(一)自信心不足。

通过交谈和问卷调查,所有英语学困生都认为英语难学、难记、易忘,心理畏惧,又认为自己头脑笨、口拙,不是学英语的料,对自己没有信心,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全靠教师扣抓的程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得过且过。

(二)自卑心理严重。

由于从小学开始就没有学好英语,没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养成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试成绩差,课堂学习被动低效,绝大部分学生有严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人,在班上同学、老师面前抬不起头,自我评价低。部分较严重的学生甚至形成了长期失败无助的心理体验,即习得性无助心理。

(三)逆反和自负心理。

部分英语学困生由于英语差,但其他方面有特长,就产生了强烈的厌学心理,导致讨厌英语课,进而憎恶英语老师。对英语教师有抵触心理:你说的话我不爱听,你的课我不爱上,在课堂上就做一些各种捣乱行为,处处和教师对着干,偏执傲慢,叛逆不驯,自暴自弃。

二、针对英语学困生心理采取积极救助的策略

(一)利用积极心理学原理,给学困生给予高期望值。

积极心理学,这一词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认为,我们要积极主动创造有利于人的潜能、求知欲、表现欲、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等充分自由发展的外部心理环境,促进人的意志、需要、情绪等内在品质的全面积极发展。其中心意义其实是全面激励理论,从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实施全方位的激励教育。从学校教育,特别是对教师个体而言,我认为期望教育简单易行,成效显著,广大一线教师最应该身体力行,符合积极心理学原理,激发人的潜能充分发展。

期望教育观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以“相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愿望”为前提,符合人本主义理论和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罗森塔尔效应表明:赞美、鼓励、信任、期望具有一种无形的正能量,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这种能量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尊自信,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且尽力达到对方的期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正确实施期望教育,给学困生创建积极的心理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学困生,充分相信学困生,以满腔的热情感化他们。英语学困生的形成有主观和客观原因,这些学生是暂时落后的,并不能说明这些学生在其他方面没有特长,相反,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在理科、体育、音乐方面都有特长。只要教师肯下工夫,督促检查,多花心思,调动积极性,他们大部分是能够进步的。大部分教师由于升学压力,班大人多,没有时间,也由于从教时间长,对学困生没有耐心和信心。对于优等生偏爱寄予高期望,而对于学困生给予低期望,只能形成马太效应,即好学生越来越好,差学生越来越差,两极分化严重,教学质量不能全面提高,挫伤学困生的积极性,造成教师的教学效能低下。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在某些方面是有道理的。不信任学困生,放弃学困生,实际上是不相信教师自己,是对自己的否定,是自己缺乏勇气和决心。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倾注满腔的关爱,寄予殷切的期望,因为“同情心和由衷的关怀是教育的血和肉”(苏霍姆林斯基)。教师应该拿出崇高的职业责任心和成人具备的良心去教育他们、关注他们、亲近他们。摒弃功利思想,克服职业倦怠症,保持一颗公平、公正、纯净的爱心。只有这样,才能感化他们、激励他们,树立自信心,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

2.平时教学中,时时处处特殊照顾学困生,有效传递期望,提高期望价值。高期望就是对学困生的信任和关爱,也是一种激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实验证明,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潜能的20%~30%,而受到激励后,其潜能可发挥80%~90%。在课间、课堂等只要有机会和学生接触,我都要动动心思,和学困生交流。一句关切的问候,一双期待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语言,使他们有充分的被重视和被关怀感。这样,他们愿意亲近我、尊重我,爱交流问题,师生关系融洽,这就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也激发了他们自尊自信,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我在课堂上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照顾学困生,让他们“三优先”,优先关注,优先提问,小组内优先发言。每次考试后谈话激励,在班上和优秀学生结成对子,随时帮扶学习,定期检查。课外加强补弱辅导,加强基础知识巩固。建立学困生成长记录档案,适时及时表扬进步。与其家长建立联系,每学期定期见面三四次,共同促进。这一系列帮扶行动,把期望具体化、行动化,实实在在帮助督促学困生进步。

3.帮助学困生制订各种学习计划,督促他们为目标而奋斗。我在日常教学中发现英语学困生大部分书写僚乱,语音语调不正确,不会拼准生词,词汇贫乏,没有背诵习惯,学习习惯不良,考试成绩多次不及格或勉强及格。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七年级开学初,课堂上我努力发现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一周时间就能摸清。把这些学生找出来单独交谈,指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的学习方法,限期在两三周内达到。培养一个好习惯需要二十一天,平时多观察,多督促,对不改者严厉批评,对进步着提出表扬。三周过后,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基本良好了,但在今后还要继续培养。针对学生英语考试多次不及格、成绩差的问题,我提出,下次只要再增加5至10分,这些学生有信心赶,进步了就奖励。有时候,我让他们自己制定月考、期中、期末成绩目标,写在纸上交来以便查对。我的经验是要给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远期目标,经过努力奋斗可能实现。因为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力量。高期望就意味着严要求,只有用目标激励,才能保证每个期望变成现实。

(二)利用归因理论,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归因倾向。

归因理论就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这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还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教师常对学生学业成败进行归因,不同的归因,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反应和后续的学习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尝试用归因理论解释成熟动机。他把成败原因归纳为四个因素,即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机遇。这四个因素又可根据三个维度划分,即内因、外因、稳定性、可控性。能力,努力属于内部因素,任务难度,机遇属于外部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属于稳定性因素,努力、机遇属于不稳定因素;努力是可控性因素,任务难度和机遇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稳定因素。

不同的归因会引起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和期望改变。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因素,则会使人感到满足和自豪。把失败归结与稳定性(任务难、能力弱)因素,就会降低后续学习的积极性。而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运气不好,努力不够),这可能会提高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归因理论转化学困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教师的言语行为、情绪反应对学生的成败归因有直接的影响。我在平时或每次考试结束时,会对班上英语“差生”进行原因分析,指出是由于他们努力不够、题型偏难、答题时粗心大意、没有及时巩固复习导致,把失败原因多归结为内因,而把进步成功的学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换来。这样经常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才能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多从自身找原因,不怨天尤人,增强自我意识,调动积极性。对个别一些确实成绩特差、学业困难、具有长期学业失败无助心理的学生,平时多鼓励,低要求,充分给予机遇,尽可能多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我的口号是“不比聪明比努力,不比成绩比进步”。大部分学困生缺乏自信,没有成功体验,自我意识不强,学习意志薄弱。而要学好英语,归根到底离不了对词汇知识死记硬背,对语言知识反复练习,面对这样繁重枯燥的学习,没有顽强拼搏精神是绝对不行的。对学困生进行意志训练磨砺是非常必要的,培养正确积极的归因心理是激发学困生意志的内部动力。

2.善用表扬和批评艺术,激励学生保持一颗上进心。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当学生失败时,教师给予批评,学生就会进行低努力高能力的归因,而不批评,学生就会进行高努力低能力归因,意味着我已尽力,无论怎样都不会成功。可见失败时不批评学生,未必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可能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当学生成功教师给予表扬时,学生就会进行高努力低能力的归因,可见未必对每次成功都进行表扬,不表扬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自信。表扬和批评是一门艺术,巧妙交替运用好这门艺术,才会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

我认为不能一味表扬学生,也不能一味批评学生。表扬时要抓住闪光点,发现微小进步,发掘出学生内在的上进精神和付出的努力行动,表扬要及时,要有价值,要有激励性。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有时还必须严厉,有惩戒性,有警示作用,让学生内心敬畏。但要注意分寸,不可过度,不可讽刺挖苦,要切中要害,有理有据,让学生心服口服。对于学困生,要以正面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只要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微小的,也要满腔热情地表扬和奖励。有时是班上当众语言表扬,有时是碰见的一个微笑,有时是作业本上的一句鼓励,有时是在教室墙上张贴进步生的照片,有时是奖励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张奖状等。总之,教师不要吝啬表扬,只有真诚地信任和表扬,才能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艰难过程,学生存在惰性,不良习惯容易复发,学习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容易厌学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及时批评指正给点“颜色”,给点害怕,激励学生保持拼搏上进的心态。

英语学困生是班级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能按照对待优生一样搞一刀切,而要特殊关照。他们有自己特殊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我们教师只有从他们的心理出发,认识心理,掌握心理,以心换心,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点燃心中一把火比灌满一桶水更重要。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班的学困生与以前和平行班级相比,绝大部分进步很大。统计一学期成绩(表略),全班共52人,学困生22人,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共计6次,平均进步分数在10分以上的有10人,6―10分的有8人,1―5分的有2人,没有进步的有2人。转化学困生有了初步成绩,这让我充满了自信。道路还很漫长艰辛,最后用一首诗让教师共勉:“善用物者无弃物,善教人者无弃人。为有春风多着力,朽树也能育成荫。”

参考文献:

[1]杜渐林.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探究.

篇3

诱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即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因此,需要是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就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高校学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有着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物质需要的基础性。由于我国物质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对物质需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但是,由于经济背景不同,家庭条件各异,使得部分学生基本的生活需要都得不到保证的,往往容易形成自卑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调整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动机。

发展需要的稳定性。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成就需要的强烈性。作为青年学子,往往都有较强的成就动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培养不同学生不同的成就动机,并加以积极引导和培养。

二、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以及公平理论促进班级管理

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该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为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这种模仿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增加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三、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高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及特点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怠慢的情绪,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采取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行为规范和适时的行为修正是实现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他们。切实做到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地位,才能够了解和洞悉学生思想、品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帮助、激励。

目标是一种刺激,适当的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而制定科学的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所以,从激励理论出发,高校管理工作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核心,从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方面入手。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仅仅着重于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高校还应真正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高成就动机、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健康素质标准。即:一是要热爱生活,接纳自我;二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三是有安全感,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意识正确,自我评价客观;五是有强烈的高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六是有坚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强;七是适应能力强,能正视现实;八是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九是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两个转变。即由一次性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调查(静态)到经常性的心理关注(动态)的转变;由被动地等待大学生来咨询和治疗的单一性到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多样性转变。

2.由只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到既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又关心他们的生活质量,强调对他们进行生活教育。因此,对于大学而言,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使他们学会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应当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3.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学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挖掘创新潜质。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心理素质和方法。减轻大学生由于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他们掌握一些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作为知识经济中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心理学的成果。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是时代赋予我国心理学家的艰巨任务。不仅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创新能力,而且创新能力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也将推动其他学科的创新和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

[2]范咀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3]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2004,7.

[4]莫雷.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8.

篇4

1学困生

“学困生”是“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习困难也称“学习失能”(LearningDisabilities)或学习不良。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柯克(S.Kirk)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用来表示那些智力正常但学业成绩长期滞后的学生。造成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自身、家庭和社会原因。自身原因:知识基础差、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意志不坚定、逆反心理、贪玩怕吃苦、沉迷网络、自暴自弃等;家庭原因: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暴力等;社会原因:社会不良风气,如:攀比之风、拜金主义、从众心理、享乐主义等。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黄金时段,身心健康发展很容易受到影响,身心发展的不健康在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

2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

2.1学校分班时的心理暗示

现在学校把学生按班级制度进行分配,按学习成绩好坏,把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班级。中低等层次班级,学困生占大半,这些学生在尝试了很多次失败以后给自己的界定就是:成绩差,不是学习的料,所以分在了差的班级。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把自己归类,加重心理暗示,为学习困难埋下伏笔。

2.2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有些学生一开始上学,因自己懒惰和不求进取,使自己输在起跑线上。在中学也属落后群体,无稳固知识基础,中学沉重学习任务压的学困生喘不过气,知识债务越积越多,再怎么努力都差人一截,多次打击后,开始认为自己不适合读书,慢慢变得习惯学习困难的事实。最后,成为了学困生。

2.3难抵外界诱惑

进入中学,发现更多新奇好玩人和事,心理开始成熟,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观,更加坚定自己的喜好厌恶,变得独立。但这时又是意志不坚定,很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干扰的时候。很多中学生开始沉迷网吧、喜欢打扮、早恋、吸毒甚至犯罪,在该学习的年龄做不属于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因逆反心理存在,家长和老师越是管教越是严重。无心学习,自然就成了学困生。

2.4对教师的偏见

经调查很多学生某一科成绩不好,是因为不喜欢科任教师。不喜欢的原因很多,比如:老师声音不好听、口音重听不懂、说话太小声或太快、上课声音平铺直叙没有起伏,老师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太差,老师太凶恶没有亲和力,不近人情等。学生有了对老师的主观判断,开始不喜欢老师,进而不喜欢这门课,在这门课上学习没有兴趣,渐渐变为学困生,成绩下滑,学习越来越困难。

3利用心理学理论对学困生进行教育

学困生心理发展方面的各种不良心理导致其成为学困生。所以,教师要懂得利用心理学原理对学生因材施教。

3.1利用“得寸进尺效应”和“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进步

“得寸进尺效应”是在一个人接受了一个小要求后,也会倾向于接受随之而来稍大的要求的心理现象。利用“得寸进尺效应”教育学困生,可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取得进步。学困生教育中,老师需针对性了解每个学困生学习弱点后对症下药。需花更多时间精力,对老师要求高。首先要让学生“得寸”。了解每个学困生能力和弱点后,为每个学困生安排一个最低目标,使他们能轻易完成。一旦学生完成小目标,马上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加学习兴趣。一段时间后为其布置另一个稍有难度的任务,学生会比较乐意去接受新任务并付出行动。这是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达到的水平和学生自身发展水平的差距。“寸”就按照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去安排任务,“尺”就是比“寸”更高水平任务,要学生努力才能达到的水平。在学生“得寸”后“进尺”,使学生完成一个个由易到难的目标,其间学生可能会出现懈怠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候老师应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提供必要帮助和督促,采用鼓励式教育,一步步增强学生自信,让努力就能成功的心理取代以前既定的差生心理暗示,帮助学生一点点进步。

3.2“霍桑效应”结合“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霍桑效应”又叫“实验者效应”,试验里当把试验工人置于专门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变化,受到各方面关注,从而形成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重要部分,从而使产量上升。这个试验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效率会大大增加。“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是罗森塔尔等人对小学生做的一个实验,实验中他们随机抽取一些预测未来会有优异发展的学生写入名单,结果在名单上的这些学生成绩普遍提高。这个实验表明若老师对学生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鼓励,常会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和学业,从而得到老师期望的进步。对于学困生教育,教师可结合“霍桑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课堂上公开表示对学困生的期望,并抓住学困生的优点进行肯定。在大家关注下,给学困生布置任务,并鼓励他们去完成,教师表现出很高期望,让学困生知道自己在公众的关注下定要努力完成任务,达到教师期望,不让其他同学瞧不起。这样不仅使学困生学习到知识,还增强自信,为学习提高增添动力。实际教学中,教师评奖试卷时,若遇到大家粗心就会做错的题,而某个学困生却做对的情况,就毫不犹豫叫他为大家讲解这道题,并让他告诉大家怎样可避免粗心做错,这样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与学习动机。

3.3防止学生不健康心理现象影响学习

心理学著名效应“晕轮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误。对于身心善未发育成熟的学生普遍具有这种心理倾向。他们会从老师的一个短处和小错误里去总结老师种种不好,以偏概全,从而越来越不喜欢老师,对其所任科目也开始不认真,继而成为该学科学困生。为防止学生这样的心理影响学习,首先,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作为老师,必先提高自己知识和师范技能,让学生感觉你的人格魅力,并用行动告诉学生你是他们这一学科优秀老师,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崇拜崇敬,做一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其次,人无完人,教师也有缺点,但不能把缺点变为劣势,在学生面前善于承认缺点并努力改善,可让学生适时提醒监督,做到师生共进步。学生是纯真的孩子,相信老师的努力和对同学们的负责学生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老师的原因而讨厌学习成为学困生,学习兴趣也会增大。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黄金时期,心理是敏感脆弱的。作为老师,我们应遵循中学生心理发展,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正确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不仅是让学生没有心理疾病,还要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乐观正确的心态,这样学生才能在生活和学习中游刃有余,对世界充满希望,才能使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成长,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1.引言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结合心理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理论与成果探讨人类运用语言知识、世界知识、语境知识等进行交际的心理过程。它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从感知、认知、联想、思维、理解、记忆及智能和动机等方面对语言现象、语言活动、语言行为进行科学的解释或合理的推测(杜诗春,1985)。

现代心理语言学理论认为,英语学习是一种复杂、主动的思维过程,并非是完全被动接受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体验、预测、验证和确认的思维过程,也是读者通过语篇这一媒介与作者相互作用的语言交际行为。近年来,这些国外心理语言学理论已在我国逐步得到应用和推广,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可小看。

2.心理语言学原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1“相互作用论”与英语教学

从心理语言学诞生至今,研究成果丰硕,其理论颇多,方法各异。“相互作用论”就是其中之一。这种理论不但承认语言的生物基础,而且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这种理论认为语言的习得并不是刺激―反应过程,儿童在学习语言时,并不模仿单个句子,因为经过几年练习,所掌握的并不仅仅是他们听到的句子,而是整个语言系统。而且,儿童生下来并没有语法规则方面的具体知识,只有某种组织经验的潜在能力。这种先天的潜在能力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理论强调英语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他们学习外语的潜在能力。同时,还要注意环境对英语学习和教学的影响。比如让学生在视听说课上看全英文字幕的电影,为英语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根据Broadbent等人的“过滤”理论的原理,人们所吸收的语言仅是其接触的一部分,因此所接触的语言必须足够多,并且真实,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3册的Unit 1课文“The Secret Life of Secret Agent Albert”中,为了使枯燥的教学更加生动,我在课堂上创设了侦探房间的场景,邀请几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Role-play,现场演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

2.2概念网络与外语词汇学习

词汇学习对英语学习非常重要,Lewis(1993)认为,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最中心的任务。听、说、读、写、译,不论哪一种语言技能,都不能够脱离对词汇的依赖。Yang(1999)通过分析中国学生英语作文语料库发现,英语学习者在写作上犯得最多的错误是词汇错误。Kelly(1991)也发现二语学习者在听力上感觉最困难的地方是词汇。下面是词库组的扩散激活模型:

我们从心理词库组织的扩散激活模型中可知,词汇是按照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概念网络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图),同一个词汇的不同意思同样也有这样的概念网络。扩散激活模型是建立在本组语的基础上的,因此二语词汇的学习目标应该是建立所有词汇的概念网络。在词汇学习上,初级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生词的学习;而中高级水平学习者不仅仅需要继续学习生词,更重要的是学习熟词生义,把握词汇的深度知识(即全面地把握一个词汇)与词汇的产出性知识(吴旭东,2000)。把英语当外语来学习的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差距不仅表现在词汇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词汇的质量即组织(organization)上。学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学习者特别需要注意词汇之间的联系、词汇各义项之间的联系、词汇知识的全面把握,这对高频多义词来说尤其如此(董燕萍,2005)。高频多义词在日常交际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但吴旭东等(2000)发现,中高级水平学习者在这些高频词多个义项的学习上没有什么进展,出现石化现象。怎么才能使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者尽快克服词汇学习过程中这种常见的石化现象呢?集中系统地接触高频词的多个义项并在大脑中建构这些义项的概念网络是一个简便的方法。

2.3教师应使用“照顾式的语言”

心理语言学在研究儿童母语习得理论中,指出在儿童学话时,母亲喜欢使用一种“照顾式的语言”(caretaker language),这种语言一般都比较短,但是话语的平均长度又常常比小孩的略长,以帮助儿童的语言发展。母亲在和自己的小孩对话时,如果发觉孩子听不懂,还会重复自己的话或放慢说话的速度。成人对儿童学话的这种态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可以借鉴的。尤其是对大学英语非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差,课堂教学的句子不能过长,使用的语言不能太难,应以口语化的短句子为主,否则学生听不懂,产生畏难情绪,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多鼓励、多夸奖,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

2.4“输入假设”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学法专家克拉申(Stephen Krashen) (1981)在他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中强调,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在语言习得中,听力理解都是头等重要的。学会英语主要靠自然习得,其途径是在极小或没有心理障碍情况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输入,只要输入大于学生目前的语言能力,而情感过滤又低,学生就会自然学会语言。同时,还应重视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帮助学生减少焦虑,多鼓励,少批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据美国Paul Rankin教授的统计,人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45%的时间用在听的方面,30%的时间用在读的方面,而用在说和写的方面的时间仅占16%和9%。由此可见,培养听力在语言学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上好听力课,使学生尽快提高听力水平呢?在我国,学习者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学习英语,加强英语听力训练正是为学习英语提供条件,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仅学习语法,扩展词汇,而且在语音、语调、音高、节奏及重音等方面得到重要信息。比如可以让学生听美国之音,然后做相应的练习。

3.结语

本文从几方面论述了现代心理语言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这些学习方法不仅使英语成为学生踊跃参加的“心理游戏”(Goodman,1976),而且使语言教学实现了向交际教学的关键性转变,向教师提出了挑战。在信息化时代,英语学习尤为重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考博,雅思,都要求有好的语言技能,未来的语言研究者应该深刻挖掘这一理论的内涵,有效地将这一理论应用到语言教育中的多个方面,从而使该理论能更充分地促进语言教育的发展。种种心理语言学理论的掌握对大学英语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Goodman,K.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1976,(5):489.

[2]Krashen Stephe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Pergamon,1981.

[3]Kelly,P.Lexical ignorance:The main obstacle to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with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J].IRAL,1991.

[4]Lewis M.The Lexical Approach[M].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5]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11.

篇6

【关键词】测谎测谎仪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应用

一、测谎由来

所谓测谎,就是对谎言的鉴别活动。“测谎”一词,是由“测谎仪”(LieDetector)而来;“测谎仪”的原文是Polygraph,直译为“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可以在犯罪调查中用来协助侦讯,以了解受询问的嫌疑人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及刑案。由于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案而说谎,故俗称为“测谎”。准确地讲,“测谎”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量的变化。因此,解释“测谎”或

“测谎技术”,我们认为其科学称谓应是心理测试技术。

二、测谎仪如何进行测谎

(一)测谎的三大前提

1.被测人必须自愿接受测试,除非涉及刑事案件,任何人不能强迫他人接受测谎,否则,即构成对人身权的侵犯;

2.专业人员专业性、司法公正性高;

3.鉴定结果只作为审查其他证据的辅手段,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二)哪些案件适合测谎

适合测试的有22种案件,比如:投毒、爆炸、杀人等,但像审理惯偷、系列抢劫等就不适应了,因为这样的人每次都重复同一种模式,即“动力定型了”,就好像刷牙一样,天天都做,心理痕迹不明显了,在测试中很难区分。

(三)如何使用测谎仪

1.测谎室的要求

(1)室温:不超过25℃;

(2)环境噪音:要求非常安静;

(3)环境温度:20℃至25℃,如有必要应安装空调;

(4)光照度:适宜,否则影响测试;

(5)通风:保证有足够的氧气;

(6)室内布置:整洁,墙壁上可悬挂证明测谎员资历的证明等;

(7)桌椅:最好是比较舒适的扶手软椅,供接受测试的嫌疑人坐,尽量不要用木凳。

2.题目的设置

(1)一次测试不超30分钟

每道题约25秒钟,即使50多道题,测试一次也超不过30分钟。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注意力、记忆、认知等活动能保持30分钟,超过则会逐渐疲劳。

(2)尽量使用方言

南北方语言有很大差异,比如:“平时是穷得没钱花吗?”这对南方人很正常,不会引起波动,而北方人则不同,他认为是侮辱他,会很愤怒,会影响测谎效果。避免出现女性敏感的问题,比如对于的问题,应该这样去问:“作案人是爬上床了吗?是站在地上吗?是扒衣服了吗?是没扒衣服吗?”此时图谱显示的就是真实心理痕迹的反映。

(3)所有人用同一套题

由于测试题指向的是心理事实而不是某一个嫌疑人,所以,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用一个标准来测试,这样,无辜者将会被排除,而真正的作案人会被找出来,而且,为了检验所出题目的客观性,一般先测办案民警再测嫌疑人。因为办案民警对案中情节都已熟知,所以在测试中对涉及的目标题都会无任何反应,以保证排除无辜而不会出错。

三、测谎的心理学原理。

测谎技术是一种心理测试技术。所谓的心理测试技术,是以生物电子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手段完成的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过程。从该项技术的原理上阐释,此项技术绝不是“测量被测人是否说谎”,也不是“测人说的话(或供词)是不是说谎。心理测试图谱评判的是被测人有无对违法犯罪事实的特殊事件的心理痕迹。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在经历了某个特殊事件后,都会毫无例外地在心理上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作案人在作案后随着时间的延续,心理会反复重现作案时的各种情景,琢磨自己可能留下的痕迹,甚至想不琢磨都无法克制。每当被别人提及发案现场的一些细节时,作案人的这种烙印就会因受到震撼而通过呼吸、脉搏和皮肤等各种生物反应暴露出来。现代科学证实,人在说谎时生理上的确发生着一些变化,有一些肉眼就可以观察到,如出现抓耳挠腮、腿脚抖动等一系列不自然的人体动作。还有一些生理变化是不易察觉的,如:(1)呼吸系统:呼吸速率和血容量异常,出现呼吸抑制和屏息;(2)循环系统: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血输出量增加及成分变化,导致面部、颈部皮肤明显苍白或发红;(3)皮肤:皮下汗腺分泌增加,导致皮肤出汗,双眼之间或上嘴唇首先出汗,手指和手掌出汗尤其明显;(4)眼睛:瞳孔放大;(5)消化系统:胃收缩,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嘴、舌、唇干燥;(6)肌肉:肌肉紧张、颤抖,导致说话结巴。这些生理参量由于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所以一般不受人的意识控制,而是自主的运动,在外界刺激下会出现一系列条件反射现象。

这一切都逃不过测谎仪的“眼睛”。这种细微的反应被测试仪器记录下来后,便汇集形成或者知情、或者参与的结论。正是基于这种原理,心理测试技术在测试嫌疑人时既允许回答“是”或“不是”,也允许受测人以沉默作为回答。

四、在中国的应用

关于“测谎”结果的法庭证据作用,我国过去一直认为“测谎是唯心的”而全盘否定,直到80年代公安部有关人员到日本考察后才认识到“测谎是有科学根据的”,决定在我国开展“测谎”工作。1981年,我国引进美制MARK-型测谎仪一台,至1985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南昌等地办案6宗,准确率在90%左右,显示了“测谎”技术辅助预审工作的明显效果。1991年,公安部科技情报所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组成的“测谎仪课题组”研制出“PG-1型心理测试仪”,并于同年6月开始试用。辽宁省公安机关据此侦破了几起只有嫌疑人而缺少物证的久拖未破的积案,其100%的排除无辜准确率、98%的认定准确率,连美国权威都惊叹说:“我们还没有做到!”从此,国产测谎仪名声大振。接着,公安部将此项目列入“八五”重点项目。“九五”期间,又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已出PG-7型测谎仪,将测试参数增加到包括皮肤电阻、血压、脉搏、呼吸等。目前,中国使用测谎仪的单位已经超过100家。测谎仪在全国各级公安司法部门试用的几年时间内,已成功地辅助侦破了大批疑难案件。

有人提出:能否将测谎仪引入中国司法,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谎结果,作为证据直接使用?对这一观点,司法界的专家们认为:测谎仪虽然如此神通,但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来看,测谎结论尚不能直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明文规定的七类法定证据,不包括测谎结论。原因在于:测谎技术及其结论的可靠程度(准确率)并不尽善尽美。目前在中国,由于测谎技术的引进、开发、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审判工作中的研究和应用还是极少触及的新领域。测谎结果还不能作为证据直接使用。

参考文献:

[1]彭新波.心理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J].零陵学院学报,2002.

篇7

党的十以来,把握时代大趋势,顺应人民新期待,围绕治国理政新的实践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以的党中央以非凡的政治智慧、理论勇气和担当精神,审时度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以中国梦凝聚力量,以抓改革激发活力,以改作风振奋人心,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然而学习不能盲目、不能盲从,怎么学习?如何学习?读原著、学原文就是要确保学习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更是防止跑偏的最好办法。读书读文不是根本,根本在于悟原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文字领精神。学原文、悟原理也正是学习理论的三个层面,读的虽然是字面,可深学才会领悟内涵,最终悟出来的才是原理。只有达到这三个层面,才能够更好的学习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学以致用。要充分认识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的重要性,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思想贫瘠往往源自理论贫瘠,而理论贫瘠往往是不学习的结果。

作为一名监控班长,工作中能够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扎实履行好监督控制职责。认真遵守岗位纪律,严格执行上级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忠于职守,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和领导交办的任务。时刻通过学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在生活和工作中为他人树立好榜样;有利于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有利于规范工作作风,"按规矩,按制度,按程序"办事;有利于规范自身的行为标准,特别是我们监控人员,践行"两学一做",有利于帮助监控人员成为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称职监控人。工作中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敢“担当”。强调:“权力就是担当,担当就是责任”。工作中对闯口、逃费、拒缴通行费的车辆进行全面严格的记录,杜绝人情车的出现; 对逃费的各种行为进行重点录像、监控,如实记录汇报; 及时疏导收费区域的外来车辆或人员,引导他们进入安全区域以防危险;确保交通的顺畅和收费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篇8

原理一:“南风效应”的应用——只在学生答对的题目上打“√”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鼓起劲来,寒风凛冽,行人为了抵御寒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北风失败了;南风则煦煦吹动,气温不断升高,行人觉得暖意盎然,终于解开钮扣,脱掉大衣,结果当然是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南风效应”。我们可把“南风效应”运用于教学上。课前批改学生预习答案时,只在学生答对的题目上打“√”,错的题目则不打任何符号,告诉学生要二次修正,教师二次批改,学生做对了再打“√”。学生作业本上尽是“√”,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复习使用时,有优越感,增强自信心。二是家长查孩子作业本时,发现孩子成绩在不断提高,对孩子表扬多,批评少,家长对老师增强信任感,感觉自己选对了老师;而孩子得到了家长的表扬后,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对老师的亲近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教学相长,教师的威信与日俱增。

原理二:“鲶鱼效应”的应用——成绩最差的是举牌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做好小组分工才能调动全班学生积极性,避免课堂上只是几个优生在参与,这需要科学的方法。例如,在对小组进行科学分工时,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要搭配组合,让每个学习小组中成绩最差者做举牌人,规定若举牌人自己回答并答对得20分,若举牌人让别人回答,则得10分。笔者认为这样有五点好处:一是符合心理学的“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学生活跃起来投入到课堂中并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课堂。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让每一位学生发挥作用。二是上课避免后进生被边缘化,确保后进生时刻随着老师转,积极举牌。三是形成组内互相帮助的风气,成绩好的要帮助成绩差的,成绩好的答对才得10分,而成绩差的学生答对则得20分。四是能让优生更优,优生若在课前准备不充分,被难倒,会脸红,也会受到组员的批评,因此优生课前预习更积极。五是加强组际间的团结,一个题目有两个或以上的组同时抢答时,答对多题的组主动让权,让答对较少的组回答,下次该组也会让贤,这就实现了班级的和谐发展。

原理三:“保龄球效应”的应用——鼓励比批评更重要

有一个笑话:一位家庭主妇给客人端上米饭,客人称赞说:“这米饭真香!”主妇兴奋地告诉客人:“是我做的。”客人吃了一口,又问:“怎么糊了!”主妇的脸色骤变,赶紧解释说:“是孩子他奶奶烧的火。”客人又吃了一口:“还有砂子!”主妇又答:“是孩子他姑淘的米。”你看,人的本性显露出来了。对于赞赏,她是那么爽快地接受了下来;对于指责,她千方百计地推托,这就是“保龄球效应”。“保龄球效应”告诉我们,肯定和鼓励比批评与指责更有助于学生改正自己的过错。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失误与过错后,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其破罐子破摔。相反,如果此时教师能够首先肯定学生积极的态度,然后再与学生一起找出产生失误与过错的原因,引导其总结经验教训,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而且有助于学生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

篇9

二、“期望”原理的应用

教师期望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力。每个学生都有一股内在隐藏的潜力,即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现自我,超越自我的欲望。以罗森塔尔教授为首的心理专家们研究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当学生的学习目标能够满足其期望,并且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就会激发力量,即学习动机。教师首先应当客观地分析学生的潜质,期望一个合理的进步空间。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中的郝老师十分珍视学生们的进步,哪怕成绩提高了1分,都会给予关注和表扬,感受到期望和关注的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动力。与之相反的教华文的符老师却认为“差生”就是“烂苹果”,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一点点被打击没了,最后自暴自弃。

三、“记忆”原理的应用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形成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或回忆三个基本过程。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是学生是否记住教师所教。识记是人脑对事物作出区分识别并留下大致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首要过程。心理实验证明,最初的印象深刻,记忆就快,也会记得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精心设计教学预案,从第一步就给予学生深刻印象,以独到的方式呈现新知识,在整个记忆过程中至关重要。而学生对待新的教学内容,要尽量保持集中注意力,因为错过了识记环节,就无从谈起保持记忆。在识记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就可以顺利进入保持环节。保持是识记过的内容在头脑中的积累、储存和巩固的过程,计算机的存储芯片对任何信息都能做到永久保存,而人脑需要不断复习才能记牢。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采取一些记忆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记忆效果。例如,某解剖学教师编的人体12对脑神经口诀:“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在后面。”根据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发现记忆中的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要在课后及时进行短期快速的强化复习,其后调节复习频率,直至巩固记忆。对于所学知识,记得越多越牢固,自然有效提高教学。

篇10

心理学,特别是学习心理学,是英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研究学生如何学得与习得外语知识、技能和发展智能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及其发展规律。外语教学法的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心理学依据。当代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主要归纳为下列几种。

(一) 联想心理学

法国的古安(F·Gouin)和德国的贝利兹(M·D·Berlitz)所倡导的直接法(Direct Method)就是以联想心理学为其理论根据的。直接法也称口语法(Oral Method)、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等。它的基本原理是“幼儿学语论”,即根据小孩学习本族语的自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来设计外语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它主张学外语先听后说,不主张先见文字;不经本族语的翻译;不主张系统地学习语法。在用直接法的教学中,有记忆心理的依据。记忆在外语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而记忆又是很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这里着重从联想心理学谈谈外语记忆问题。

1. 联想是记忆的基础。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只把现成的教材重复一遍,而是通过把材料加工,创造情景,形成新的语言材料,用直观手段和启发的方式,引起学生思维,即让学生在大脑皮层中已建立起来的和建立不久的痕迹处于频繁的多方面的联系之中,引起学生众多的联想。联想越多,记忆越牢。

2. 动觉记忆是联想心理学在外语记忆中的体现。记忆和视觉、听觉、运动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活动密切相关,外语记忆就是在大脑皮层上声音和文字符号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暂时联系的形成和巩固。心理学实验证明,要记忆一个单词或一个句子,让学生通过耳听、口念、眼看、手写、心想,多种感官参加记忆活动,使大脑两半球同时发挥作用,这种多种刺激的识记比单一的视觉记忆效果要好得多。所以,直接法用外语讲练外语,辅之以直观手段,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言语动觉器官都充分动员起来,一起开动运用,有利于记忆。

3. 用联想加强记忆。因为联想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极易产生联想。这一规律用在外语教学上可加深记忆效果。例如,学习英语单词hand,就可以联想到人体各部分的名词:arm, shoulder, foot, leg, eye, ear, face, nose, mouth, head等;学习到bike这个单词,又联想到交通类的名词bus, car, taxi, train, plane, ship, boat等等。这样进行有机的联系,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而知十的效果。学习单词是如此,学习句子亦然。把句子放在一定的上下文(即语段)中来学,或在一定的情景中来学,比在孤立的单句中学要容易得多,记忆也牢固得多。

(二)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实验,反对内省,它提出刺激-反应(S-R)的公式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在外语教学中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是通过反复刺激和反应,反复操练形成习惯的过程。他们认为,学习语言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通过口语训练掌握外语。利用心理学上的这种剌激反应理论,强化操练,最终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达到脱口而出,从而学会语言。这就是在直接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听说法(Aural-Oral Method),它是用新的理论武装起来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和结构语言学的句型训练的体现,它在理论上比直接法更为完整。这种方法在40-50年代比较流行。60年代比较有名的、为大家所熟悉的《英语九百句》(English 900)就是按听说法的理论编写的。此外,还有《新概念英语》 (New Concept English),《看、听、学》 (Look, Listen and Learn),《学好英语》 (Success with English等。听说法对我国英语教学影响也是很大的,1978和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受教育部的委托,分别制定了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编写了新的中学英语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吸取了听说法的一些教学原理,强调用听说法进行教学,即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加强言语技能的训练,把听说领先法作为我国中学英语的教学法。教材与教学均突出了句型训练。词汇要通过句型、话语去学,讲单词尽量不用本族语。语法学习要在句型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 认知心理学

60年代科学飞速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外语人才。当时流行的以培养口语能力为主的听说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以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认为,语言是受规律支配的符号体系,人类学习语言决不是单纯模仿和记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活用的过程。因此,强调要通过学习和掌握语法规律来学习语言。他认为,人类能借助有限的规律推导、转换、生成无限的句子。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J·B·Carroll)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教学法”(Cognitive Approach),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重视人的思维能力,重视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重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着眼于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这种理论也称为认知-符号学习理论(Cognitive-Code Learning Theory)。认知心理学试图用认知-符号学习理论代替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的习得要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的分析理解来掌握语言结构;学习句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练;学习语言要有意识地学。它主张让学生在有意义的交际情景中操练外语,那种无意义的模仿记忆、不理解而过多的死记硬背都是不可取的。在处理听说读写关系方面,反对听说领先,主张口语和书面语同时并进,一开始就进行听说读写全面训练;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但要恰到好处,不可滥用,讲解语法时,可用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四)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是外语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们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70年代初产生的功能法(the Functional Approach)就是以这一理论为指导的。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意念项目为纲,以培养交际能力为主的一种教学法体系。功能法也称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或者意念法(the Notional Approach)。它的创始人是英国的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

心理语言学认为,言语交际的心理包含两个重要方面: 一是运用语言表达什么思想(即内容),也就是意念。二是怎样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即形式),也就是表达方式。功能法的出发点,就是要在交际活动中表达意念(思想内容)。他们认为,外语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而学生是内在因素,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外语学习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外语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目的,要注意因材施教。同时强调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还认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由有错误、不完善的言语过渡到正确的、完善的言语的过程。因此,学习语言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容许出差错。学生会在以后的语言交际活动中逐步改正这些错误。而教师应由表及里,透过错误去发现学生理解上和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功能法主张语言的学习应从功能到形式,从意念到表达。功能指语言行为,即用语言做什么。意念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来的,强调思维过程中想什么,即用语言表达什么内容。教学内容以表示数量、时间、次数以及打招呼、邀请、告别、询问等意念和功能为纲,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需要作出安排。选择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最需要的内容作为语言教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教学过程要交际化,活动要以学生为主。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所学语言,在真实的交际中学习所需的语言。交际既是外语教学的目的,也是外语教学的手段,还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因此,在外语的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提供真实的情景,为学生创造适当的外语环境,提供交际所需要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学习和运用语言。

70年代中期,功能法传入我国,有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材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及教材均吸收了功能法的一些优点。交际性已成为我国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近年来,国外一些具有交际-功能教学法思想的英语教材也传入我国,其中由亚历山大编写的教程“Follow Me”(《跟我学》)是最畅销书之一,我国中央电视台也于1982年1月开始播出,对我国英语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心理学原理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英语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学,特别是学习心理学指导具体的英语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拟就这方面谈几点认识。

1. 掌握学习语言的一般心理机制,并运用于英语教学实践。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语言是后天发展的剌激和反应,是条件反射的形成,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他们认为首先是外界剌激,然后大脑做出反应。而语言是人的潜在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自然表现,如听说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等。因此,学习语言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大脑机制充分地运用起来,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这就是所谓认知。语言是行为、习惯和经验,语言又是理性、智慧和天赋。也就是说,语言既是模仿性行为,也是创造性行为。语言的学习要模仿,但不能单纯机械的模仿,还要通过运用人的大脑所具有的特殊功能〖CD2〗思维。幼儿的语言和成年人的语言不同,成年人的语言也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这都说明人类的思维能力在起作用。

外语学习要通过交际才能学得和习得,才能提高。乔姆斯基把人类学习语言的才能叫做“语言习得机制”。人类具有一种天赋的学习语言的质体,人脑可以对信息加工、归纳。儿童学习语言,学得又快又好,主要是因为儿童有天赋的学习语言才能。幼儿从有意识的第一天起,就不停地学习周围人的说话方式,理解别人说话的含义,从而通过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等。儿童在讲话的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观察,另一方面进行记忆,通过思维,慢慢得出一些规则。儿童学习说话的实践告诉我们,语言学习就是要进行创造性的模仿,要从小在交际中不断运用、磨练,才能学到。为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遵循外语学习心理机制的特点,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① 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要根据实际条件尽可能创造外语环境,在情景中进行学习。② 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使学生学习英语能象幼儿学说话那样由不自主到自主地学习。③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教学方法方式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容易受到鼓励和强化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2. 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要有所侧重地组织英语教学。少年儿童可塑性强,不害羞,性格外向,模仿力强,爱说好学。教师要利用这些特点,抓住有利时机,通过直观手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搞好这个基础阶段的教学对今后学习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内容增加,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也随之变化。他们对于学习上的机械模仿以及直观讲解的兴趣逐步减弱。性格由外向逐步转为内向,学习自觉性和独立钻研能力逐步建立,理解记忆强于机械记忆。这时,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意义性和交际性的操练,在实践中感知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对比,去认识语言规律,掌握语言结构,培养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