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8: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韩贸易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韩双边贸易发展可用贸易结合度来直观反映。贸易结合度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贸易结合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TCDab=(Xab/Xa)/(Mb/Mw)(1)
式(1)中,TCDab表示a国对b国的贸易结合度,Xab表示a国对b国的出口额,Xa表示a国出口总额;Mb表示b国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如果TCDab>1,表明a,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紧密,如果TCDab<1,表明a,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松散。
依据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历年贸易数据,分别算得自1992年至2004年间中国对韩国和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其中,建交的第一年(1992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结合度为1.33,以后各年份,数值逐年递增。到1997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结合度增至1.84。然而,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该数值下降至1.37,1999年又激增至2。到2000年,达到历年最高点,为2.88。2000年以后,该数值略有下降,但都在2附近波动。另一方面,韩国对中国的贸易度亦呈逐年递增趋势。1992年的数值为1.75,增至1997年的3.99,达历年最高点。1998年同样下降至3.33,而1999年又回增至3.81,以后各年均在3.3附近波动。
通过对12年间两国贸易结合度数值的分析,可以看出:
1992-2004年中韩两国相互贸易结合度远大于1,且与世界其他国家横向比较,属于高贸易结合度之列。以美国为例,2002年中国对美国贸易结合度为1.22,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为0.88,对比结果表明,目前中韩之间的贸易联系十分密切。
1992-2004年中韩之间贸易结合度呈稳步上升趋势(1998年除外)。说明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两国贸易量突飞猛进,增长迅速。
两国贸易结合度数值的波动保持一致。但各年份的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均略高于中国对韩国的贸易结合度,说明韩国在商品贸易方面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要更高一些,这与中国在韩国主要贸易伙伴中的地位是相符合的。
1998年两国贸易结合度有所波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受到重创,韩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不变,导致对韩国出口大幅度下降,而中国进口总额对比上年仍有所增加,以至于对韩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幅度大于韩国从中国进口在世界进口额比重下降的幅度。
2003年以后中韩两国贸易结合度趋于平缓,增幅有所减小,主要原因是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加剧,相互间的摩擦逐渐增多,而入世以后,中国出口总额大幅度提高,使对韩国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总进口额在世界进口额中的比重增加,从而对贸易结合度的数值产生影响。
中韩贸易的互补关系分析
对于互补关系,并不存在严格的定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A国的强项是B国的弱项,那么这两国就存在互补关系(关志雄,2002)。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一方集中出口的产品与另一方集中进口的产品相吻合,两国的贸易就具有互补性(于津平,2003)。但以上两种观点着重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的两国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垂直互补(或产业间互补),即两国通过贸易达到调剂余缺,取长补短的目的。而贸易互补应包括产业间互补和产业内互补。与产业间互补相比较,产业内互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产业内互补的物质基础是在于产业内分工。一方面产业内分工使生产要素更容易适应环境,调整成本更低,另一方面,产业内分工使贸易双方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联系机制。贸易双方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就更紧密。为了更深入揭示中国与韩国双边贸易的互补性,本文使用贸易特化系数从产业间互补与产业内互补两个维度对其加以衡量,贸易特化系数(Tradespecializationcoefficient,TSC)反映的是一国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2)中,TSCi表示中国对韩国在i类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Xi表示中国对韩国出口i类产品的金额;Mi表示中国从韩国进口i类产品的金额。一般认为,-0.250.8时,表示中国在i类产品方面竞争力强;当TSCi<-0.8时表示中国在i类产品方面竞争力弱,以上两种情况表明中韩贸易处于产业内互补状态。
参考两国2004年商品贸易数据可得出在目前各类商品贸易中的中国对韩国的贸易特化系数。其中,中国在粮食,渔类以及其他食品和服装类商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均大于0.8,其中服装的贸易特化系数最高,达到0.93。而在化工,集成电路,汽车,机械,仪器等类商品上,中国的贸易特化系数均小于-0.8,其中,数值最小的是汽车和科学控制仪器产品,分别为-0.9和-0.89。数值处于-0.25和0.25之间的商品主要有矿石,燃料,有色金属,办公和电信设备,电机,发动机以及日用品等几类,除有色金属类数值为正外,其余各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均为负。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在农产品和服装等低附加值的产品上的竞争力比韩国强,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机械,电子,化工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方面的竞争力弱,具有比较劣势。中韩两国在上述产业间互补。
中韩两国在相当一部分产品上具有产业内互补关系。具有产业内互补的商品的双边贸易额较大,共占总贸易额的43.5%。
具有产业内互补的各类产品绝大多数的TSC值为负,说明在韩国在这些类别的产品中对中国出口额要大于从中国进口额,在此类产品的贸易具有的竞争力略高于中国。
无论是产业内互补还是产业间互补,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在中韩双边贸易中均占有非常大的份额,占双边总贸易额的41.2%。
中韩贸易存在互补的原因
中韩在各自竞争力强的几个产业具有产业间互补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与韩国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农产品,服装,电器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韩国的资本相对丰裕,技术水平先进,管理经验丰富,因此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国在办公设备,电信及矿产类资源密集型产品方面产生产业内互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考虑:产业内分工。技术经济理论认为,工业化水平越高,产业分工就越密切,经济联系就越紧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中国与韩国产业内分工不断细化,异种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从而促进了中韩在工业制成品方面的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互补。中韩在矿产业的贸易互补度很高,双方都不具有比较优势。原因是中国是一个矿业进口国,进口量远远超过出口量,特别是近年中国工业迅猛发展,国内矿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到2003年底,矿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逆差量,在从中国进口的大量矿产品中,从韩国进口的比例非常小,而在中国出口的少量矿产品中,向韩国出口的比例却很大。进口绝对值上的小差别和比例上的大差别造成TSC的值很小。消费需求的相似性和重叠性。根据林德尔(Linder,1961)的相似需求理论,具有相似购买力和产品消费偏好的国家之间会产生产业内贸易。尽管中韩两国人均收入还存在一定差距,但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对双方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互补
产生重要影响。文化的相近是一种特殊资源,厂商可以借此出口合乎邻国消费需求的产品。
本文通过结合两个指标对1992年来中韩贸易做了实证分析。由此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一)中韩贸易现状。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日韩三国学者就提出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但是由于三国之间的 历史 遗留问题的影响,使得这一构想迟迟未付诸行动。在此情况下,
(二)原因分析。中韩两国贸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这种不平衡持续存在并一味地扩大下去,终将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健康 发展 。在发展中韩 经济 关系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政治 上,东北亚地区存在安全隐患,这对中韩经济关系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构成威胁。美国因素和朝鲜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对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经济上,中韩经济关系中诸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韩国 金融 危机对中韩经济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历史 、思想文化上,中韩在冷战时期形成的历史隔阂成为两国经济关系顺利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中韩在文化上的某些差异也对中韩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在近期整个国际经济走软的形势下,大量韩企的驻华分支机构、商社等纷纷撤离。由于中韩双边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在华的韩资 企业 承担的,投资的大规模“缩水”势必会影响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双边贸易的发展。此外,中韩两国的贸易依赖度及竞争度急剧深化,这将成为中韩两国未来贸易发展的极大障碍,进而对两国产业及经济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一、国外研究综述
1.服务贸易理论基础的研究
由于服务贸易相比货物贸易发展较晚,所以由货物贸易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否适用于服务贸易是西方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R.Dick和H.Dicke(1979)最早尝试运用国际贸易理论解释服务贸易。他们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RCA )”对18个经合组织国家的RCA指标进行了跨部门回归分析,其结果是,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模式的决定中没有发挥作用。A.Sapir独立或者和E.Lutz (1981)认为“传统贸易理论不仅适用于货物贸易,也适用服务贸易,要素禀赋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模式的决定上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数国际经济学家所认可的是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模型的修正和扩展从而适用于服务贸易理论的“改进论”观点。
2.关于韩国服务贸易的相关文献
就国际学者对韩国服务贸易及相关产业研究的文献进行如下综述:Yongchun Baek 和 Randall Jones(2005)研究了在缺少劳动力和资本注入的情况下,韩国保持高增长则主要依靠技术革新引致的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从研发体系的改革、私人部门研发活动的促进、鼓励革新的政策措施以及人力资源的发展等方面对如何促进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给出了具体建议。Sang In Hwang 和 Inseok Shin(2000)研究了银行业自由化对于韩国经济的影响,并发现,外国银行可以不受韩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而为韩国本土企业提供稳定的借款,外国银行的进入可以强化竞争环境,提高本土银行的竞争力,因此,外国银行以商业存在的方式进驻韩国是有益的。为此,韩国应在会计统计、贷款率和支付系统等方面做出改进,并应扩大产品范围、提升管理能力,使用兼并和股权投资等方式整合韩国银行业。
3.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考察方面的相关文献
西方学术界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出口贡献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等。1992年,豪克曼和卡森迪(G.Karsenty)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RCA )”分析了服务贸易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比较优势。经过分析,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越大,国民人均收入在6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在服务贸易上拥有较大优势。但是,收入水平低的国家在一些服务贸易部门也拥有比较优势。
二、国内研究综述
1.中韩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研究
周启良和湛柏明(2013)通过研究得出中国服务贸易10年以来发展的势头非常强劲,不管是贸易规模、发展速度还是在世界排名的上升幅度都超过了韩国。朴贞妍(2012)通过中韩服务贸易数据比较得出中国服务贸易还处于发展阶段,目前竞争力不强,但增长率相当高,发展潜力很明显,并且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增加;韩国服务贸易总量相较于中国比较少,但是在金融、版税和许可证费用等高级贸易所占比例较高。
2.中韩服务贸易结构的研究
周雪梅(2013)在《中韩服务贸易比较研究》中,通过对中韩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及出口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分析两国服务贸易的特征,对比两国服务贸易的优势和不足,启示中国在发展服务贸易过程中应注意教育,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引入竞争机制,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发展优势产业并积极提升劣势产业的竞争;有序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孙莉莉和宵(2011)利用2000年-2008年中韩服务贸易的发展数据,对中韩双边服务贸易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韩服务贸易商品结构表现为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进出口占主导,其他商业服务比重较大;中韩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且主要表现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笔者认为,如果只针对中韩服务贸易结构而言,两国进出口都集中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三个行业。但是韩国在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上更具优势;而中国则因充足的劳动力因素影响,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上更具优势。
3.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的研究
于小燕(2013)认为发展我国服务贸易,政府要加强对服务业的支持;优化行业结构,整合行业架构;完善相关法律办法规和服务管理体制;注重人才培养,加快企业创新。胡琴(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应改善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加快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立足比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改革服务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王清和林晓宁(2012)对发展我国服务贸易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培育新优势,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推进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推进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加强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服务贸易核心竞争力。
三、总结
通过国内外学者对中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韩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较弱、贸易逆差大、行业间存在不平衡的观点已经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学者们通过对维度比较和实证分析从各个角度探讨了中韩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从多个层次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宏观上,政府应该加强主导,完善市场;微观上,企业应自主创新。在研究内容上虽然针对我国服务贸易的不少,但是多停留在对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的研究,对现代服务贸易的研究还有待提高。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对维度指标(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出口贡献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测度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但是通过计量方法(实证分析)研究中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文献却非常稀少,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朝霞.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P4.
[2]Yongchun Baek,Randall Jones,Sustaining High Growth Through Innovition-Roforming the R&D and Education Systems in Korea,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 NO.470,OECD Publishing,2005
-12-20
[3]Sang In Hwang,Inseok Shin,The liberalization of Banking Sector in Korea: Impact on the Korea Economy,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Working Paper NO.00-13,2000-6
[4]周启良,湛柏明.中韩两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13,3.
[5]朴贞妍.中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J].商业时代.2012,16.
[6]周雪梅.中韩服务贸易比较研究[J].对外经贸.2013,3.
[7]孙莉莉,宵.中韩双边服务贸易结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1,5.
[8]于小燕.中国服务贸易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3,3.
中韩两国为了更有效发展双边贸易关系,为签订FTA付出了很大努力:2004年9月召开的ASEAN+3经济长官会谈上,为了签订FTA,两国着手研究和协商了具体事务;2006年11月召开的APEC长官会谈和中韩通商长官会谈上,双方就自2007年起召开中韩FTA产官学联合研究达成了协议,并依据该协议于2007-2008年间进行了五次FTA产官学联合研究活动;2010年5月28日,在两国首脑出席的活动中两国通商长官签署了产官学联合研究相关谅解备忘录;2010年9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韩FTA政府间第一次准备协商会谈;2011年4月11日举办了中韩通商长官会谈;2012年2月24日,韩国举行了关于开始韩中FTA谈判的听证会,正式启动推进中韩FTA的准备程序;2012年3月1-2日在首尔召开了中韩FTA相关事前务实会议;同年3月22日-23日以及4月5日,在北京又召开了中韩FTA推进相关事前务实会议,并于2012年5月2日在北京正式发表了开启FTA协商的宣言①。
中韩两国推进FTA的目标各不相同。韩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在目前国内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为寻求能搞活国内市场的通道,保证本国企业的稳定生产,确保海外投资国进一步扩大对韩国投资,以此达到国内经济发展目标。FTA是非常有效的应对方案。
这种战略要点是开拓出口市场,以求激活国内企业的出动;通过服务、投资领域一揽子协商,进一步扩大萎缩的韩国海外直接投资,增强国内经济增长动力,并通过中韩FTA进一步加强中日韩三国贸易的可能性,将最终构建能和EU、NAFTA抗衡的经济圈;在政治、外交领域,通过和中国的FTA加强外交关系,并针对和中国关系很密切的朝鲜,创造更多交流合作机会,加强东北亚三国经济合作,谋求东北亚局势的稳定发展。
与此对应,中国希望通过FTA吸收韩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以此来提升中国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农产品、轻工产品、化工产品等和韩国相比占优势地位的产品出口开拓本国出口企业通道。在政治外交领域,考虑到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强势地位,通过和韩国的FTA来巩固中韩外交关系,并牵制美国,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外交秩序,不久的将来还可通过中日韩三国FTA来力争东北亚地区的主导权。
二、 中韩FTA相关损益展望分析
在韩国,我们以韩国企业为对象进行了实施中的中韩FTA损益展望和倾向性调查。调查对象共有3000家企业,按照贸易类型和贸易主要品种划分为多个领域,其中包括是否从事中国贸易一类。需要关注的是,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19.2%的应答者回答对韩国有益,而24.6%的应答者回答对韩国不利。尽管如此,58.8%的应答者对中韩FTA表示赞同,36.8%的应答者表示反对,这充分说明中韩FTA协商的必要性。在中国出口企业中,37.4%的企业回答说有较大利益,只有12.2%的企业回答说不利,75.4%的赞成票远高于21.1%的反对票。从事对中国出口业务的企业反映,和中国做贸易时的最大困难是关税问题,这间接表明这些企业对FTA有所期待。而且,在韩国对华贸易进口企业的回答中,有33.7%的回答说有利,14.1%的回答说不利。可是,韩国对华出口企业中,75.2%表示赞同,23.7%表示反对,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希望FTA协商。
从产业类别来说,中国占有优势的农林水产行业和服装业以及目前竞争力急剧上升的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企业对中韩FTA相关损益展望的回答是有较大损害;而在韩国有较强优势的化工企业和塑胶企业也回答说对韩国不利,只有在精密机械相关企业的回答中,18.3%回答说有利,16.2%回答说不利,但差距不太明显。这种现象说明,中韩FTA签订后,会增强原本有价格竞争力的中国产品竞争优势,对韩国企业造成极大冲击。可是除化工产品、日用品和钢铁行业之外,所有行业的企业都对中韩FTA表示赞同。这种结果说明,和对自身企业不利的预测相比,大多数企业支持对整体经济产生积极影响的政策。
三、 中韩两国贸易竞争力比较
中韩FTA的成功签订,将推进两国拥有竞争力产业的发展。从这一点上讲,两国在协商FTA时需要慎重考虑两国有竞争力的产业。大体上,韩国的汽车业和化工产业较强。拿汽车业来讲,韩国不仅在整车领域,而且在汽车零部件领域也很强势。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处于稳步发展过程中,中国通过招商政策,可从先进汽车制造国得到技术转让的同时,大力支持本国品牌企业的成长。在电子产业领域,中国和韩国具有互补性。韩国在家电、手机、通讯设备及半导体、LCD等领域有较强优势,中国则在周边机器及信息自动处理机、有线电话等领域有优势,其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强,半导体等领域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在纤维化学领域,韩国占据整体优势,如上表显示,韩国占有中国20%石油化学进口市场份额。但中国充分发挥农业大国地位,在肥料等领域有较强优势。在纤维及服装类,韩国在中韩贸易初期占有优势地位,但随着价格竞争逐年加剧和中国服装产业技术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目前韩国只有在高档及功能性服装类占有一定优势,而在中低端服装及纤维类,中国占据明显优势。在纤维及服装类国际市场上两国处于竞争状态。
近期朴番顺的研究论文表明,2010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为14.8%,低于2011年19.0%的增长率。2005-2010年韩国对中国出口增长了25.1%,2011年下降到24.1%,2012年7月下降到23.3%。中国内需萎缩和韩国主要出口企业业绩低迷是韩国对中国出口下滑的两个主要因素,后者因素更为关键,主要原因是中韩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另外,自2000年起,韩国对中国出口的高端技术产品数量迅速增长。2001年,韩国对中国工业品出口总额达到180亿美元,其中,高端技术产品40亿美元,占工业品总出口额的22.2%; 2004年,工业品出口额达到500亿美元,高端技术产品200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39.6%;2007年高端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370亿美元,占工业品总出口额的46.1%;2009年高端技术产品出口额400亿美元,在工业产品出口中占比最高,达到47.8%。
以上数据表明,韩国对中国出口结构变化很明显。高端技术产业出口额快速增长,中高端技术产业出口持续保持原有状态,中低端技术产业出口呈下滑趋势,低端技术产业出口额大幅下滑。这说明过去劳动密集型低端技术产业为主的出口转换成技术密集型高端技术产业。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只能用中国的技术发展来解释。
韩国对中国出口也因中国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贸易结构和交易金额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韩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品种中,石油化学产品持续呈现强势。石油化学产品出口额1992年达到4亿6千万美元,在全部出口产品中居第二位;1997年出口额达到20亿美元,位居第一;2001年达到30亿美元,保持第一位;2006年达到110亿美元,位居第二位,2011年达到200亿美元,保持第二位。电子部件出口发展也很快,1992年达到6千8百万美元,仅位于第九位,但到1997年就已达到5亿8千万美元,一举上升到第六位;2001年达到16亿美元,位居第三位;2006年达到130亿美元,位居第一位;2011年达到380亿美元,保持第一位。很显然,中国的技术开发成果促成了这种现象的产生。中韩贸易初期,电子部件的对华出口额很小,但呈垂直上升态势,近年连续保持对中国出口业绩第一位,这说明中国的技术发展带动了电子产品的生产活动,即中国的技术发展使得中国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成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变化为韩国对华出口产生了积极影响,最终改变了两国贸易结构。
可见,随着中国的生产技术高速发展和出口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两国贸易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两国在产业结构上仍存在诸多问题。
四、 中韩FTA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很不稳定,FTA正是能打破这种局面的最佳应对方案。从这一点上讲,中韩FTA对两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提案。朴番顺在其《韩中FTA意义和主要争议》中曾论述,中韩FTA开启后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将增长。徐小余在《建立中韩贸易自由贸易区(FTA)的探讨》中也曾论述,在汽车和钢铁产业,中国希望通过中韩FTA吸纳韩国技术,稳定中国的海外市场,提升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如此以来,中韩两国都迫切希望FTA成功开启,但中韩FTA中也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
第一,农业领域的协商在韩美FTA协商中经历了严峻考验。中国拥有比美国更强的农业竞争力,在这种状况下,农业领域的协商无疑会面临巨大挑战。朴番顺的《韩中FTA意义和主要争议》中表明,“汽车、纤维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将大幅增长,农畜牧产品进口剧增,若将农畜牧产品的关税下调100%,其进口增长率会增至目前数据的两倍,这有可能对农业领域造成极大损害”。
第二,贸易不均衡问题。目前中国最关注的问题是中韩贸易不均衡问题,中国担心中韩FTA的签订会进一步恶化贸易不均衡。朱桂方在《从韩国对外贸易政策看中韩贸易逆差》研究论文中指出,中韩贸易不均衡状况日益加剧,解决方案是技术发展和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服务市场、知识产权以及劳务市场开放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迄今为止,中国在FTA协商过程中采取渐进式方式,并不愿意开放服务市场,这说明中国想保护尚很脆弱的本国服务市场。可是,对拥有较强服务市场的韩国来说,则希望一揽子协商服务及知识产权市场。而且,劳务市场开放后,中国廉价、高质量的劳动力将大举进军韩国,这将成为两国FTA协商中一大障碍。在服务市场和劳务市场的开放问题上,两国会遭遇尖锐的对峙状态。拥有劳务市场价格竞争力的中国和拥有服务市场品质竞争力的韩国需要从互补原则出发,妥善解决劳务及服务市场问题。
总体而言,随着中国的技术发展,两国贸易产业互补性将日益增强。中韩贸易初期,两国贸易结构具有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形态,而今正转变成产业内贸易和横向产业内贸易形态,产业内贸易指标也呈上升态势。因此,两国产业互补性的不断加强,给中韩贸易结构带来良性变化,对中韩FTA谈判的期待值也会日益增大。
注释:
① 韩国外交通商部韩中FTA官方网站 fta.go.kr/china/.
参考文献:
[1]朴番顺著《韩中FTA意义和主要争议》,三星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2011年04月.
[2]崔秉日著《韩中FTA协商精确周密的接近必要》,韩国开发研究院政策提案2012年02月.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1
中韩自贸区的建成,不仅促进了中韩两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更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中韩是东亚最大的经济体,而黑龙江省是东北亚经济地带的核心和腹地,黑龙江省与韩国在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韩国现在已成为黑龙江省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投资来源国。黑龙江省及时抓住相关的契机,2015年3月30日,由省长陆昊带队,黑龙江省在韩国首尔举行“2015黑龙江一韩国经贸合作推介会暨黑龙江省重点产业项目对接洽谈会”,向韩国企业宣传黑龙江省的产业投资机会与发展潜力。黑龙江省与韩国在物流业、信息产业、旅游业等领域都有更深更广的合作空间,促进中韩贸易的发展,而贸易的发展离不开物流的发展,如何提升物流的发展,促进物流园区的建设、满足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拟构建航空物流核心产业园区
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优势,在龙运物流园区、哈东华南城商贸物流园区等园区的基础上,拟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太平镇建立临空开放经济综合试验区,具置位于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东南侧区域,总规划用地约43平方公里,拟建设航空物流区、航空保税区、航空教育培训基地、核心产业园区等。飞机拆解基地与跨境电商物流两个项目,作为先期启动区,规划用地约4.9平方公里,紧邻机场跑道。这样便于开展高的服务平台,同时也是国际航空物流门户的枢纽,更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和提升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1.硬件基础设施设备的完善
运输是物流的两大功能支柱之一,运输的设施和设备是保证物流高效、准确、快捷的先决条件,所以作为不同运输方式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都应该加强建设和构建,并且使不同的运输方式能够有效的衔接,达到现代化要求的现代交通体系。
在公路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向偏远的乡、村级公路的拓展,同时也要延伸高速公路的抵达范围,建设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宾县、五常等高速公路环线,加大沿边公路的建设,继续加强国道建设,形成一圈多线的公路网,促进客货市场的良性发展。
在铁路建设中,继续扩大哈牡、哈佳为代表的东环线的建设和“哈大齐北绥哈”铁路西环线的完善,同时进行沿边铁路的建设,形成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络系统。
在航空运输建设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哈尔滨太机场的扩建,同时建设一批民用和通用的机场,并对佳木斯等现有机场进行扩建等相关建设。依托机场及陆空联运,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业;依托哈尔滨现有航空制造产业基础,通过存量优化和增量布局,积极发展航空制造业;通过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带动,引进和培育发展临空型电子信息制造业;依托机场客流及便捷交通优势,加快发展商务、商贸、金融、旅游、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
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全省水利设施现代化进程。
2.物流园区建设的原则
(1)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区,一般在城市道路网的外环线附近;在众多交通运输通道中,公路仍然是主要的货运方式
(2)位于城市物流的节点附近,现有物流资源基础较好,一般有较大物流量产生,如工业园区,大型卖场等企业集聚区,有可利用和整合的物流资源;从而能更好地节约物流成本;
(3)有利于整个地区物流网络的优化和信息资源利用。最理想的物流园区,应该是铁路网络、公路网络、航空、水空网络的联节点和交汇地
(4)坚持高起点,现代化的原则物流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一定结合世界最先进的园区建设经验,把目标定位在世界级的水平上,重视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并且以当前的市场经济运行为出发点。
(5)物流园区在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引进先进人才。在高科技的背景下,一定需要高技能、高学历、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组建一支具有丰富经验、锐意进取、各个层次都有的阶级型队伍,便于物流园区的长远发展规划。
二、围绕“商贸物流”构筑“四个中心”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黑龙江省沿边开发开放战略的深入推进,紧紧围绕“引进培育现代商贸物流产业”的中心战略,重点构建“四个中心”。
园区站在打造21世纪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俄沿边开放窗口和对俄、韩、日、蒙等东北亚国家开发开放桥头堡的战略高度,按照承载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功能的现代商贸物流产业示范园区标准,在商业贸易、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绿色食品、总部经济、休闲旅游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启动“物流+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智能公路港建设,将全国公路物流网络和新亚欧大陆桥货运通道有效联通。毗邻哈尔滨综合保税区和联通全国铁路货运网络的哈尔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在建设的哈佳、哈牡高铁将贯通园区,154条铁路专用线辐射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依托众多地理和交通优势,道外产业园区正逐步构建辐射东北亚的“商贸展示交易中心”、“陆港仓储物流全智能服务中心”、“对俄经贸合作交易中心”及“综合物流示范中心”。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专业教学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进入20世纪90年代,顺应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东亚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作为东亚重要经济体的中国和韩国也加快了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为了让中国在未来的贸易中能够更清楚自身的竞争优势,有必要对中韩两国的贸易品进行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变动分析,为双方贸易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
一、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17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一国可以在国际分工中专门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相互贸易在国际分工中获利。瑞典的赫克歇尔和俄林后来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两个国家的贸易建立在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差异及国家要素丰裕度差异的基础之上,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从先天性的要素禀赋的角度考虑国际贸易的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完全竞争市场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越来越与现实不符,一些经济学家在国际贸易模型中提出了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假设,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这两个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性的贸易政策,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克鲁格曼把比较优势的研究趋势由静态发展为动态,动态比较优势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二、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发表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提出了影响国家竞争优势强弱的钻石模型,该模型包含了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因素。(1)生产要素。指的是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各种投入,它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需求状况。国内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或服务具有较高的需求或者是领先于其它国家的预期性需求,会促使企业尝试新工艺,采用新方法,研发新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3)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种支持包括相似的产业在生产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支持和企业的上游产业在设备、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等。(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高明的企业战略和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有积极地影响,此外激烈的同业竞争对竞争优势的提高也很重要,如果该行业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那么强有力的国际竞争还可促使该行业的大企业走向国际化,开拓海外市场。(5)机遇和政府。新的竞争者如果能够抓住机会因素会获得竞争优势。政府行为可以影响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企业发展的环境,在钻石模型中可发挥积极作用,也可发挥消极作用。
三、中韩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提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用来分析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常用指标,该指数通常用以下公式表示:RCA ikj =(X ikj/ Xij )/(Xkiw/X iw)。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中国与韩国贸易品的比较优势,因此该公式可简化为:RCA ick=(X ik /Xk)/(X wi / X w)。RCA ick表示中国对韩国i类产品出口的相对比较优势,X ik 表示中国对韩国i类产品出口额,Xk表示中国对韩国的出口总额,X wi表示中国对世界i 类产品的出口额,X w表示中国对世界的出口额。同理也可推导出韩国对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把角标换一下即可,在此不做赘述。若RCA ick>1表明中国对韩国i类产品出口额超过了中国对世界i类产品出口额,中国的i类产品在韩国市场的出口比重较大,因而具有比较优势。一般认为该数值大于1.25说明该类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若该数值小于0.8说明该类产品具有比较劣势。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国际贸易商品分为10个大类,这十大类商品又可划分为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三大类。初级产品包括食品及主要供食用活动物(SITC0)、饮料及烟类(SITC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SITC2)、矿物原料油及有关原料(SITC3)、动植物油脂及蜡(SITC4)。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主要原料类分类的制成品(SITC6)和杂项制品(SITC8)。资本密集型产品包括未列名化学品及相关产品(SITC5)、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和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SITC9)。根据UN COMTRADE DATABASE提供的数据,分别及计算了两国2003到2009年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并制成表格如下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中国初级产品中的SITC0、SITC2、SITC3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都较高,数值基本在2.0以上,说明这三类产品的比较优势明显,竞争力显著;SITC4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波动明显,说明该类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但优势不明显;SITC1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较低,说明此类产品在韩国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比较劣势。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6的指数值基本在1.4到1.8之间,说明该类产品在韩国市场具有不明显的比较优势,SITC8的比较优势指数较低,说明该类产品在韩国市场具有比较劣势,不具有竞争力。资本密集型产品SITC5的比较优势指数在1.30到1.45之间,说明该类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但竞争力不高,SITC7、SITC9的比较指数都较低,这两类产品在韩国市场比较劣势明显,不具备竞争力。从上表可以看出韩国初级产品中的SITC0、SITC1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较低,不具备竞争力, SITC2、SITC3和SITC4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都较高,说明这三类产品在中国市场具有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有不断弱化趋势。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6的比较优势指数变动较大,说明该类产品的比较优势严重削弱,竞争力大幅下降,SITC8的比较优势指数有逐渐上升趋势,说明该类产品在中国市场发生了由不具备竞争力到竞争力明显提高的转化,资本密集型产品SITC5的比较优势指数较高,但也出现不断下降趋势,说明该类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高竞争力在不断弱化,SITC7和SITC9的比较优势指数都较低,这两类产品在韩国市场上比较劣势明显,不具备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国的初级产品在韩国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竞争力较强,韩国的初级产品竞争力较弱,初级产品中有竞争优势产品的竞争力都有不断弱化现象;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中韩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差别较大,有互补的倾向;两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相似的比较优势,韩国的竞争优势要高于中国。
四、中韩贸易的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分析
反映贸易竞争优势最常用的指标是竞争力指数,,即TC指数,它用一国在某一产业上的进出口差额占该国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用公式可表示为TCi=(Xi –Mi)/( Xi + Mi). Xi和Mi分别表示中国或韩国在第i类产品上的出口值和进口值。该指数的取值范围在\[-1,1\],如果TCi>0说明i类产品有竞争优势,数值越接近于1,竞争优势越明显,反之TCi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从2003到2009年中韩两国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都为负值,说明两国的初级产品竞争力低下,竞争劣势明显,韩国初级产品的竞争力要微弱于中国;中韩两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指数都为正值,说明两国在该类产品上都具有竞争优势,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要高于韩国且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中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由负值上升为正值,说明中国在该类产品由竞争劣势转变为竞争优势,竞争力在渐渐提高,韩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指数上升较大,说明其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竞争力要远高于中国。
通过对中国和韩国贸易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知识和竞争力指数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和韩国的经济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中国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巨大优势,韩国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具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而且中国和韩国在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不同的井真理,这就说明中国和韩国的经济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建立中韩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必然会给双方带来重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崔镕晚.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经贸影响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关键词:中韩农产品贸易;市场结构;外贸依存度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邻,文化相似性强,相互交往历史悠久。自1992年8月两国建交以来,经贸关系迅猛发展[1],韩国已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双边贸易中,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值得关注:一是贸易规模高速增长。二是中国始终处于逆差状态,这一不平衡状态自中韩建交后就存在,在发展中非但没有改变,而且在近年来呈现显著扩大的态势。①。然而,在农产品贸易领域中国却始终保持顺差状态,韩国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在近10年的多数年份中,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市场,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系逐步增强[2]。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扩大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农产品的范围定义为“WTO农业协议规定的农产品+水产品”,并且采用HS4位数编码,将农产品精确到225个类别,从中韩两国农业现状、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等方面深入全面的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
一、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概况
中国和韩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距,且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别[3],但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具有相似的文化习俗和消费偏好,同时两国都将农业经济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农产品贸易除出现三次波动外,总体呈温和增长趋势[4]。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占从世界农产品进口的比重最低,而韩国恰恰相反,韩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占从世界进口的比重最高,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占对世界出口的比重近年来基本保持在10%左右的区间内。相对于韩国出口至中国的农产品占对世界出口的比重而言,中国要略高于韩国,但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这表明中国作为韩国的农产品出口市场显得越来越重要,且各自在对方农产品出口市场中的地位逐渐趋同。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对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与韩国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对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变化趋势相同,但韩国要高于中国。从比重上看,中韩农产品贸易对韩国而言显得更为重要。
二、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
中韩互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近年来两国间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支撑两国间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的农产品主要类别是什么,这些农产品又具有何种属性,这是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结构的核心内容。
1.主要类别。2007年中国出口至韩国的农产品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玉米”(1005)、“冻鱼”(0303)、“制作或保藏的甲壳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1605)、“小麦及混合麦”(1001)、“活鲜冷冻干盐腌渍的软体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等”(0307)、“活鱼”(0301)、“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其他未冷冻蔬菜”(2005)、“冷冻蔬菜”(0710)、“用其他方法制作的未列名果品及食用植物”(2008)、“制作或保藏的鱼;鲟鱼子酱及鱼卵制的代用品”(1604)。2003-2007年间,(1005)、(0303)、(0307)和(0301)这四种产品一直稳居对韩出口前10的位置。
2007年中国从韩国进口农产品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活鲜冷冻干盐腌渍的软体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等”(0307)、“固体甘蔗糖、甜菜糖及化学纯蔗糖”(1701)、“冻鱼”(0303)、“鲜或干的其他坚果”(0802)、“其他处未列名的食品”(2106)、“浓度<80%的未改性乙醇;蒸馏酒等酒精饮料”(2208)、“鲜、冷、冻鱼片及其他鱼肉”(0304)、“调味汁及其制品;混合调味品;芥子粉等”(2103)、“加味、加糖或其他甜物质的水”(2202)、“种植用的种子、果实及孢子”(1209)。2003-2007年间,产品(0307)、(1701)、(0303)和(0802)一直占据进口前4名。而产品(0307)、(1701)、(0303)、(0802)和(2106)五年来稳居进口前10的位置。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到韩国的主要农产品的贸易量较为稳定,所有产品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0,其中贸易量最为稳定的是“活鲜冷冻干盐腌渍的软体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等”(0307)。2003-2007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的贸易量也非常稳定,所有产品的变异系数也均小于100,其中变异系数最小的是“鲜或干的其他坚果”(0802)。因此,中韩两国间主要贸易农产品的品种较为稳定,而且品种的波动幅度较小。
2.基本属性。本文借鉴卢锋等(2001)对农产品的分类,将农产品按照其“属性”分成6个子类,分别是:大宗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园艺类产品;饮料及烟草;其他农产品[5]。从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属性来看,2003-2006年间中韩两国进出口的主要农产品种类比较稳定。在出口排名前50的农产品中,出口产品种类最多的是“其他”,之后依次是“大宗农产品”、“园艺类产品”、“水产品”、“饮料及烟草”、“畜产品”;在进口排名前50的农产品中,进口产品种类最多的是“园艺类产品”,之后依次是“大宗农产品”、“其他”、“水产品”、“畜产品”、“饮料及烟草”。2007年中韩两国进出口产品的波动较大,在出口产品中“其他”类产品比上一年减少了7项,排在了出口的第二位;在进口产品中,“其他”类产品比上一年增加了7项,排在了进口第一的位置。可以看出,“大宗农产品”和“其他”类产品是中韩两国相互进出口最多的农产品种类。
三、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
中国一直是韩国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中韩农产品贸易对韩国更为重要。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到底处于何种地位,主要竞争对手是哪些,了解这些问题对于扩大中国农产品的对韩出口具有重要作用。
1.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总体情况。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日本、俄罗斯、新西兰、加拿大、阿根廷和越南依次是2007年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排名前10位的国家。从时间序列上看,2003-2007年间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相对稳定,上述国家是韩国主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从该表还可以看出,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排名前4位的国家基本没有变化,除2005年和2007年中国由第二升至第一外,其他年份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排名前4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由此可见,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是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
2.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市场份额。2003-2007年间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所占份额维持在20%左右,美国和中国差不多。从这五年的平均值看,中国为21.70%,美国为21.85%,美国略高于中国。2007年澳大利亚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的比重为9.58%,约是中国和美国的一半份额。巴西是韩国农产品第四大进口国,所占份额虽然不高,但比较稳定,2003-2007年间的份额在4.38%-5.80%之间波动。从2003-2007年间各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所占份额变化情况来看,中国和美国均呈现微弱的负增长状态,而澳大利亚和巴西均为正增长,其中澳大利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75%,巴西为1.57%。可以得出,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上,美国是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澳大利亚和巴西所占份额虽然不高,但却不容忽视。
四、结论
总体而言,中韩两国耕地资源稀缺,韩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具有优势,而中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这是中韩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农产品贸易虽然出现三次较大的波动,但并没有改变总体呈温和增长的发展趋势,也没有改变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的基本格局。从比重上看,中韩农产品贸易对韩国而言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中韩两国间主要贸易农产品的品种较为稳定,而且品种的波动幅度较小。从两国农产品贸易属性看,“大宗农产品”和“其他”类产品是中韩两国相互进出口最多的农产品种类。近年来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相对稳定,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是韩国最重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是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
参考文献:
[1]崔渶敦,王要武.中韩贸易的现存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8(3):118-122.
[2]商务部外贸司.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R].北京:商务部,2006.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173-02
一、中韩交易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加剧。美国为首脑,欧盟,日本等国家不断对中国的人民币施加压力。在世界发达国家的给中国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中国对人民币有所调节,适当的对人民币升值。今后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走世界强国的道路上,人民币升值是不可避免的事实。韩国是中国的临近国,在贸易方面一项很依赖中国;加工品,原材料,劳动密集型产品,农产品等品种是韩国主要进口的产品。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这些产品的进口成本会增长,这对韩国进口中国产品带来不小的麻烦。同时,中国产品的出口面临着困难,中国廉价优势慢慢减小。这总产业结构下,中国很难在世界市场上得到消费者的信赖。但是,在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是一个机遇,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口来讲是很有利的局面。
本论文通过分析汇率理论和中韩贸易的现状,中国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如何更好有效的发展中韩贸易并提出建议。着重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中找出突破口,使两国在今后共同发展为目标。
在1978年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直到1997年,采用了以轻工业为主的出口中心增长战略,但因出口疲软而开始关注了内需市场。在持续强劲的内需导致财政负担的同时图谋着贸易顺差锐减保护和刺激内需计划。
(1)1997-1999年期间,因周边亚洲国家的经济危机而导致中国经济的成长率钝化,但仍然维持着7-8%的增长率,则2000年竞达到8%的GDP高增长。中国有望持续7-8%的长期稳定增长。1997年的金融危机时,由于亚洲国家的货币贬值而增加了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但是以维持汇率来防止亚洲金融危机的扩散,起到亚洲经济的稳定作用,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此外,2001年11月,有望进一步加速WTO的加入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以及海洋世博会的决定所造成的中国经济环境变化。市场开放的扩大导致商业结构的重组,从而国外先进企业进入带来的竞争,产业结构产生的国内企业两国化现象和有望被淘汰的现象会日益加深。中韩两国间的交易情况来看,且借助两国间产业互补性,地理接近性、文化的相似性而持续增长。中国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国,也是第二大进口国和第一贸易顺差国。而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出口国和第四进口国。表3-3中可以看出韩国和中国的交易规模在1992年建交以来便带来了15倍以上的飞速增长,2005年则达到了一千亿美元的交易规模。
韩国主要向中国出口中间材料和零部件材料等高价值产品,而从中国收入以制造成品为导向的低价产品,从而与中国形成垂直分工关系。两国之间产业结构的互补性高和韩国对华的加工贸易,随着中国的出口增长韩国的出口也呈现出增长的迹象。表3-4中可以看出韩国对中国出口的70%集中在中间材料和零部件材料,相对于一般的消费品则出口率非常小。
仅次于日本和美国,韩国是中国贸易的第三个合作伙伴(香港,台湾地区除外),也是中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进口贸易额则仅次于日本,位居第二。根据记录,韩国的贸易收支在1993年转亏盈利后连续14年维持贸易顺差。韩国的贸易收支顺差成为中国制定对韩国的收入规则等因素在解决中一韩两国通商问题的背景。
3)比较中韩两国出口竞争力的结果显示,从中国的出口规模上看,1975年为止一直高于韩国。1975年,中国的出口额为72.6亿美元,韩国的出口额为50.8亿美元。但从1970年后开始,这两个国家的政治剧变都影响了本国的经济发展,使两国的出口排名不断重复反超大战。此后,自1978年为止韩国的出口呈现出急剧增长的趋势,增长率达到年均35.8%,而中国的增长率只有10.3%,如此将两国之间的差距扩大到约30亿美元①。之后的1980年至1982年,中国在出口规模上与韩国相比再次占据了优势地位,但从1983年开始,韩国的出口额呈现出领先于中国的趋势。但是中国以持续贸易管理制度和惯例,以及出口支援政策的贸易活性化支援为基础,成功提高了出口竞争力。相比之下,韩国在发达国家的通商压力和经济衰退背景下,同期年均出口增长率仅为6%。因此,1992年的中国出口额为850亿美元,相反韩国的出口额停留在766亿美元,两国之间的出口差距持续扩大。
1990年代以来,落后于中国的韩国出口难以和过去一样再次领先中国的出口规模。就韩国来看,得以保持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一一韩国劳动生产率所占优势已经几乎耗尽了,因此需请求确保技术优势,但这对韩国而言也是不容易实现的。相比韩国,中国持有低成本的劳动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从地区来看,在亚洲地区除日本、中东及当事国一韩国与中国以外的亚洲发展国家中,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最高。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韩贸易的影响
随着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币在世界市场上面临的压力也很大。美国,日本,欧盟包括其他国家对中国人民币升值问题一直是施加压力。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进出口国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从2003以来,中国的紧急增长维持着8%以上的增长速度。直到2009年前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率。同时,中国的贸易当中外汇储备量不断增长,所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强烈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美国通过美元贬值,既可以减轻外债的负担,又能刺激其产品的出口。
对韩国方面来说;人民币升值对进口造成了有些困难。韩国是三面围海的岛国,资源方面是很稀少的,韩国不得不从中国和其他资源丰富国家进口材料等物资。目前韩国进口产品依赖中国程度是比较大的,一方面中国和韩国地理位置近,另一方面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丰富。
人民币升值对韩国来讲有得有失。人民币升值对韩国出口有力,特别是高价产品的出口量币之前增多,可招商中国的企业到韩国来直接投资。这有利于韩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韩国是岛国,资源稀少是韩国依赖进口产品的原因之一。从中国多量进口的农产品,加工品等品种的进口量会有所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三、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发展中韩贸易的建议
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的贸易一直稳定持续的发展。中国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国,韩国是中国很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的贸易总额每年都增长,随着人民币升值两国之间的贸易产品也有所改变。中国对韩出口处在不利的地位,原材料、加工品等产品的出口成本增长,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变得困难。
二、硏究调查
近来对中韩研究的学者有韩金(2008),Im(2007),庞黄(2007),Kim Suh(2006),金(2005),Nam(2004)等等。Im(2007)和Kim Suh(2006)运用贸易竞争指数和比较优势指数等,分析中韩和韩日钢铁产业竞争力,确定了韩国钢铁产业处于“汉堡”的竞争力状态。除此之外的经济学者们主要针对中韩日钢铁产业竞争力和中韩日FTA对国家钢铁产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分析。 其次是针对韩国钢铁产业竞争力向上及发展战略的研究。其中,有Sohn You(2005), 金(2006), Kim(2000)等等。吴(2001)通过中国钢铁产业的分析,导出对韩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启示。
还有,关于钢铁产业研究的中国学者是赵徐刘(2005), 李(2004), 谢(2003)等等。 他们针对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变化,给钢铁产业的发展方向带来的巨大影响,通过中国钢铁产业在世界里地位提升的现况分析,提出钢铁产业的发展战略。或是针对WTO和FTA对中国钢铁产业带来巨大影响的分析。
据以上研究的考察,本研究主要借鉴韩金(2008)研究的分析方法,考察中韩钢铁产业的贸易构造特征,同时利用各种贸易指数,测定中韩钢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商品别的比较优势。
三、钢铁产业的贸易构造
为1985年到2008年中韩日和世界粗钢生产趋势。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日本粗钢生产的趋势逐渐减少,中韩粗钢的生产趋于增加,而中国粗钢生产的增加率高于韩国。2008年中韩日粗钢生产占据世界粗钢生产总值的50%以上,这一数据说明中韩日的粗钢生产占世界粗钢生产的比重非常大,三国可以通过钢铁产业实现以规模经济为主体的核心力量来确保钢铁产业的竞争力优势。因此,中韩日三国间维持相互盈利的自由化协力关系比相互竞争的关系更为重要,这样的话,不仅可以确保各国钢铁产业在世界市场的优势,同时也可以确保世界钢铁产业稳定迅速的发展。
是2008年中韩日钢铁区域内进出口现况。在里2008年中国对韩国和日本区域内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对世界进出口总额的27.9%, 同样韩国占51.7%,日本占44.9.。日韩所占据的比重相对于中国比较高,但是韩国最高。由此可以得知,中韩日钢铁产业的贸易构造具有相互依赖性。
四、竞争力分析方法
根据中国钢铁产业的个个商品对世界和韩国竞争力水平不同,将商品分为以下5个商品群。第一商品群为绝对竞争力优势,第二商品群为竞争力优势,第三商品群为竞争力均衡,第四商品群为竞争力劣势,第五商品群为绝对竞争力劣势。五个商品群的分类运用各种贸易指数,经过4个阶段的筛选整理出来的。下面将对各个阶段采取的不同分类方法进行说明。
(一)第1阶段: 中国钢铁商品依据对世界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分类
在第一阶段里的商品群分类采用对世界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Specification Index: TSTicw)。对世界贸易特化指数是指中国钢铁产业里的某种商品对世界的净出口值于该商品进口值和出口值合计的比值。若该比值为正值,表明是净出口国,若该比值越接近1,说明国际竞争力越强
本研究里利用奧村(1996)分类区间,进行商品分类。奧村(1996)利用国际分工的分类为出口竞争力型的垂直分工;顺差基调水平分工;均衡、赤字基调水平分工;进口特化型垂直分工。从表3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世界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等于0.34的商品分类为绝对竞争力优势商品群。当它的值大于等于0.03小于0.34的商品分类为竞争力优势商品群。竞争力指数大于-0.03小于0.03的商品为均衡商品群。还有指数大于-0.34小于等于-0.03的商品为竞争力劣势商品群,竞争力指数大于-0.34的商品为绝对竞争力劣势商品群。
(二)第2阶段: 利用中国钢铁商品对世界出口增长率再分类
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里分类出来的第五商品群里的个别商品进行再一次的调整。如果第五商品群的某种商品对世界出口的增加率是中国钢铁产业全体的出口增加率的2倍以上,可以判定这个商品向后的增长可能性很大。所以将这些商品提升到第四商品群中。(2000年的出口增加率以1995年作为基准,2005年和2008年以2000年作为基准)
(三)第3阶段: 中国对韩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商品再分类
第三阶段里主要考虑贸易交易国之间商品的竞争力,所以我们利用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再次调整。由于个个商品对韩国和对世界的竞争力不相同,因此在第一和第三阶段里对相对国和世界的竞争力指数进行同时考虑。这样同时的考虑对竞争力分析能够具有可靠的客观性。
(四)第4阶段: 中国对世界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商品再分类
在第四阶段里利用中国钢铁产业对世界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ic)。这个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于在1965年提出,它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产品组)相对出口的表现。通过RCA指数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如果特定商品的RCA的值大于1的话那个商品在世界市场里可以判断为比较优势,比1小的话可以判断为比较劣势。
Xic 是i 商品中国的出口, Xiw是i商品全世界的出口
Xc是中国总出口, Xw是全世界总出口
第三阶段里的第二、三、四、五商品群中的商品,它们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钢铁产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平均值的2倍以上,这些商品群的商品向上提升一个商品群。
(五)第5阶段: 中国钢对韩国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市场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商品
同样,为了研究的结果的确实可靠,再次我们也考虑到交易国家之间的商品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重要性。
Xick是i商品中国对韩国出口, Xicw是i商品中国对世界的出口
Xck是中国对韩国总出口, Xcw是中国对世界总出口
第四阶段里的第二、三、四、五商品群中的商品,它们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钢铁产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平均值的2倍以上,这些商品群的商品向上提升一个商品群。
五、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钢铁产业的对韩国的竞争趋势
利用上面提到的分析方法,以2000年、2005年、20008年为基准,首先看一下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竞争力的分析结果。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中国对韩国进出口商品有158个,2000年对韩国总出口为8亿5640万美元,2005年增加到42亿1320万美元,到2008持续增加到162亿8760万美元。从2000年到2008年为止8年时间里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1%。中国对韩国总进口在2000年的19亿2780万美元和2005年的51亿1010万美元,2008年增加到51亿3850万美元。从2000年到2005年平均增长为9.3%,但是从2005年到2008年增长缓慢(年平均增加率只有0.1%)。由此可知,相对于出口总额的增长进口持缓慢态势。
由于以上的进出口结果,我们可以轻易的推断出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的贸易收支的趋势如何。2000年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贸易收支为10亿7140万美元赤字,但是从2005年赤字开始减少到8亿9700万美元,进入2008年中国对韩国赤字开始向111亿4920万美元的顺差转变。所以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钢铁产业由对韩国的劣势转变成优势。
接下来我们从钢铁产业品目群别的角度观察中韩钢铁产业的竞争力,首先,中国钢铁竞争力中具有绝对优势的第一商品群对韩国进出口一共52个商品,对韩国出口6亿793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73.9%。2005年对韩国钢铁产业进出口商品数增加到63个,同时出口额也增加到21亿1660万美元,但是占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比重却减少到50.2%。2008年没有受到世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进出口总数增加到84个,对韩国钢铁产业出口额也达到了156亿5990万美元,几乎占据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全部份额为96.1%。而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进口在2000年仅有732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进口的3.8%,但是2005年略有增加为5亿632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进口的11%,2008年对韩国进口27亿97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进口的52.7%。
综上所述,第一,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竞争力中具有绝对优势第一商品群里的商品数量在不断增加,同时伴随着进出口额也不断增加,由于第一商品群的竞争力具有绝对优势,占据对韩国钢铁产业进出口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的贸易收支来看,从2000年的6亿610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5亿5340万美元和2008年129亿5020万美元对始终保持着贸易顺差的态势。由此可知,中国相对韩国的钢铁产业具有竞争力绝对优势商品群不仅出口所占的比重是最多的,进口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多的。
第二,中国相对韩国钢铁产业具有优势竞争力的第二商品群2000年进出口商品数仅有6个,对韩国的出口也仅有18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0.2%。2005年商品数虽然增加到了16个,但是出口额不过2亿341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的5.8%。虽然2008年商品数开始减少到了14个,而出口额却增加到了4亿330万美元,但是在对韩国总出口的比重却减少到2005年的一半2.5%。相对韩国钢铁产业的出口额,进口额比较低。同时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也很低的。但是贸易收支均为顺差小幅度增加趋势。
第三,具有均衡竞争力的第三商品群在2000年到2008年的商品数已经微乎其微。对韩国的出口也不过3000万美元,占据的比重最大不超过2005年1.4%。而进口相对出口的情况要好一点,所以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的贸易收支处于逐渐减少的逆差态势。
第四,具有劣势竞争力的第四商品群的商品数从2000年的52个,减少到2005年的43个和2008年32个。相反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的出口2000年的233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2.7%。2005年增加到17亿9760万美元,同时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比重也增加到42.7%。但是2008年出口减少到1亿752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比重的1.1%。但是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的进口额一直持续增长态势,而对韩国钢铁产业总进口的比重却是从2000年的28.2%增加到2005年的67.6%后,回落至20008年的30.6%。贸易收支维持在赤字,趋于增长再回落的趋势。这个现象表明具有竞争力优势的第四商品群里的商品大量趋向于其他商品群。
第五,具有绝对劣势竞争力的第五商品群,本群的商品数由2000年的45个减少到2005年的32个和2008年的26个趋于减少趋势。从出口和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比重来看,只有2000年1亿4190万美元(16.6%)最大,而2005年和2008年的出口额和比重都非常小。同样进口由2000年的12亿5210万美元(65.5%)减少到2005年6亿1370万美元(12%)和2008年的7亿1210万美元(13.9%)。贸易收支也处于赤字并趋于减少的态势。
从以上叙述内容可以得知,在2000年和2005年里,中国对韩国的钢铁产业进口主要以绝对劣势竞争力和劣势竞争力为主,而出口仅仅以优势竞争力商品为主。从进出口额上看,由于进口的大于出口的规模,所以中韩钢铁产业贸易收支有很大的赤字,由于这个原因中国钢铁产业相对于韩国处于竞争力劣势。但是在2008年里这样的现象不再出现,大量具有绝对劣势和劣势的竞争力商品群(第四,第五商品群)里的商品向具有绝对优势的第一商品群移动,经济规模也向出口大于进口的态势转变,贸易收支转为顺差。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贸易由竞争力劣势转变成里竞争力优势。下面我们就从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商品数现状来分析一下。
(二)中韩钢铁商品群区分的竞争力
从表7的整体来看,2008年的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比2000年的优势竞争力的商品数(a+b)增加到了98个商品。劣势竞争力的品目数减少到58个商品.。由此可以推断2008年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处于相对比较优势的状态。在竞争力优势(a+b)的商品里竞争力最强商品的商品数分别是:11个一次材料、18个棒形钢类、17个钢管类、30个钢铁制品。板材类的情况确实相反,虽然板材类有15个优势竞争力产品, 但是相对于自身优势产品它还具有30个竞争里劣势产品,因此板材类对对韩国处于竞争力弱势。
表8是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贸易收支赤字或是顺差为1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在表8里,竞争力优势(包括绝对优势)的商品中贸易收支顺差为1亿美元以上的商品一共有19个。其中有一次材料2个,半制品1个,板材类6个,棒形钢类5个,钢管类2个,钢铁制品3个,还有贸易收支5亿美元以上的品目有5个,其中67300商品的贸易收支最大为56亿美元,在竞争力优势商品中这些商品的竞争力特别强。
第二,竞争力均衡商品2个为钢铁制品。
第三,竞争力劣势(包括绝对竞争力劣势)的商品中贸易收支为赤字3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一共13个, 一次制品1个,板材料9个、钢管类2个,钢铁制品1个。还有,贸易收支赤字6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一共10个,其中 28221、67413、67443、67511、67411的贸易收支在赤字1亿美元以上的商品,对韩国的竞争力比较弱。
同上所述中国钢铁的板材类在2000年的比较劣势转变成2008年的比较优势,大部分商品对韩国处于竞争力优势。
(三)2000年至2008年商品竞争力变化趋势
表9是2000年到2008年间商品别竞争力变化趋势图。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优劣势的变化结果看一看到,2008年现在处于优势竞争力的商品比劣势竞争力的商品多。其中有绝对劣势,劣势向绝对优势,优势转变的商品很多。主要以板材类,棒形钢类,钢管类,钢铁制品较多。反面竞争力劣势商品有绝对优势,优势向绝对劣势,劣势转变的几乎很少,大部分是以板材类为主的从绝对劣势,劣势转向和保留在绝对劣势,劣势的商品。2008年现在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的板材类、棒形钢类、钢管类、钢铁制品等的竞争力提高带动整体的竞争力提高。
六、分析结论
本研究利用各种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在2008年现在中国钢铁产业的对韩国的竞争力。分析结果,中国钢铁产业整体在2000年相对于韩国处于竞争力劣势,其中除一次制品、半制品等的一部分商品以外,大部分商品处于竞争力比较劣势。以2005年作为中韩钢铁竞争力的转折点,在2008年中国钢铁产业的板材类、棒形钢类、钢管类,钢铁制品里的很多商品竞争力由比较劣势转变成比较优势,致使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的竞争力增强。
根据这样的分析结果,中国钢铁产业要赶超日本,保持对韩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优势,可以考虑采用一下的几种战略:第一,通过M&A等的结构调整提高生产体制的效率。第二,通过工程技术革新,创造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形成差别化。第三,通过M&A等的结构调整,促进国内钢铁流通产业的大型化和售后服务的高度化。第四,可以利用经济一体化,加强区域间中韩日钢铁产业间的合作,从而来确保三国的钢铁产业在世界贸易里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金博洙,外8人, 2005, “韩中日FTA: 制造业部门的对应战略-民间品目作为分析中心”, 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 协同研究丛书 05-04-02[M], 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韩国,首尔,266-313
[2]Kim, Sae Young, 2000, “韩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方案[C]”,贸易学会志,第25卷, 第3号,韩国贸易学会,韩国, 首尔, 379-402
[3]Kim, Gene Uhc and Suh, Young Suhk, 2006,“关于韩国·中国·日本的,钢铁产业竞争力变化研究[C]”,国际通商研究, 第11卷,第1号,韩国国际通商学会,韩国,首尔,1-24
[4]Nam, Si Kyung,2004,“通过引力模式分析韩中日钢铁产业的贸易自由化效果[J]”,POSRI,经营研究,第4卷,第2号, POSCO经营研究所,韩国,首尔,29-53
[5]Sohn, Soo Suk and You, Seung Lok, 2005, “关于韩日FTA对韩国的钢铁产业巨大影响研究[C]”,经济研究,第23卷,第2号, 韩国经济通商学会,韩国,釜山,71-94
[6]Shin, Hyun Gon, 2004,“韩中日钢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和启示点[J]”,POSRI,经营研究,第4卷, 第1号, POSCO经营研究所,韩国,首尔,5-28
[7]Im, Hye Joon, 2007, “韩国钢铁产业的对日本及对中国竞争力分析[C]”,贸易学会志,第32卷, 第1号,韩国贸易学会, 韩国,首尔,263-282
[8]吴东胤, 2001, “中国钢铁产业发达现况和对韩国的启示点”, KIEP 世界经济, 第34卷,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韩国,首尔, 72-81
[9]韩基早金玲瑾(2008),“中国钢铁产业的对韩国及对日本竞争力分析[C]”, Journal of the Korean Data Analysis Society, Vol.10,No.1(B), Busan,Korea,February,pp.379-397。
[10]金相勋,2006,「中韩钢铁贸易的比较优势硏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硕士论文
[11]李汉敏,2004,“试析中日韩建立FTA对中国钢铁业的影响[J]”,冶金经济与管理,第5期,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东北大学),13-16
[12]奧村和久, 1996, “日本的对世界贸易高度成长结束后的日本贸易构造的变[C]”, 経济论集, 第33卷, 第1号, 龙谷大学経济学会, 日本、京都、96-135
[13]庞德良 黃容均,2007,“东北亚“钢铁三强”一体化分析[J]”,东北亚论坛,第2期,吉林大学,8-14
[14]谢向前 张先平,2003,“国际钢铁贸易新发展的统计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3期,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 16-18
1、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也在快速发展并成为拉动我国经增长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汽车行业的发展尤为迅速,汽车工业更是目前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部门之一。2019年中国汽车的最终产销量为1350万辆,经过几年的发展在2019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高达2459.8万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36.2%毫无悬念的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是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但作为“汽车大国”的中国还不是一个“汽车强国”。专家指出,要成为世界汽车强固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二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三要掌握汽车的核心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支撑和引领世界汽车产品的技术进步,并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出自己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汽车企业不得不与国外大型汽车公司合作共谋发展。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外资车尤其是合资车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具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举步维艰。但在艰苦的条件下这些具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也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强大生命力。几年的卧薪尝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由小做大由弱走强,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吉利、北汽还纷纷开始收购海外汽车资产,开始开扩国外市场尤其是具有完全自主品牌的奇瑞汽车公司更是走在了“开疆扩土”的前列。
成立于1997年1月8日的奇瑞汽车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中的后起之秀但它却走在中国汽车出口的前列,担当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走向世界的“先锋”。2019年10月奇瑞第一批轿车出口中东拉开了奇瑞汽车争夺海外市场的序幕,时至今日奇瑞汽车已经销往全球几十个国际和地区,并在俄罗斯、乌克兰、埃及等国家建有多个海外工厂积极融入全球市场。一直以来奇瑞汽车的出口量在我国汽车出口总量上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
奇瑞汽车是走出去了,但并不代表奇瑞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就站稳了脚跟,由于奇瑞汽车的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无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产品质量不高等原因,使得奇瑞汽车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国际化经营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如何让奇瑞汽车在国际化过程中走得有力走得扎实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本文将以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为基础,结合奇瑞汽车公司开战海外市场的战略部署对奇瑞国际化经营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在国际化经营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提出符合奇瑞汽车的国际化策略,并为其他国内汽车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主要是从需求、生产、技术、销售市场四个角度对汽车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考量和研究的。认为不同的文化、地域的人对汽车的要求喜好是不一样的,不同市场对汽车的要求也不一样,汽车生产企业要主动去适应这些差异满足不同的需求;汽车企业在生产汽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达到内外部的规模效益就会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掌握汽车核心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一个汽车生产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克敌制胜的关键;不同的国家和地域由于文化、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汽车的设计、实用性和销售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的市场要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市场销售规划。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驻华首席代表Dominik Declercq(2019)表示或许只要5年左右的时间,奇瑞等中国汽车公司在汽车质量、排放标准和安全性上都可以通过政府的投资支持得到解决,经营海外市场需要解决的是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在汽车供应、备件网络和售后服务上提升水平。
麦启安、彼德诺兰(2019)说中国汽车产业存在集约化水平较低、国际品牌影响力小、国际化人才缺失等情况。
John Paul Macduffe教授进行IMVP调查后说丰田汽车能在国际化经营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其强大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Fredrikvon Corswant(2019)从汽车产品供应商的角度对汽车行业进行研究提出对汽车产品高度细分可以形成高度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效应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有利于汽车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中面临困境研究主要集中在缺乏核心技术、品牌国际影响力不够、缺乏系统的营销策略,规模过小导致规模效益不强、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管理体系落后、汽车零部件制造体系相对薄弱、国际贸易壁垒、几大汽车巨头企业对汽车行业的垄断等导致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国际市场上举步维艰。
例如黄金蕊(2019)在《奇瑞汽车产品开发战略研究》中指出奇瑞汽车在其产品设计、技术性能,尤其是在中高端汽车品牌的影响力上与国外品牌比较存在明显劣势。
王琪(2019)对中国奇瑞汽车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奇瑞的营销和推广要从消费者偏好着手,从企业的营销管理到市场调研和预测这些工作都要做充分,同时要做好汽车的售后服务,做好隐形营销。
李晓伟(2019)在《奇瑞汽车自主创新战略研究》中明确指出奇瑞汽车在品牌塑造,市场扩展,技术研发,资金流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国际化进程。
陈金波(2019)对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应向依附性发展,依托国外技术来实现自身产业升级。
卫金桥(2019)对中国汽车产业中外合资情况分析后说“中外合资模式缺乏顶层设计,外商对汽车生产设计的核心技术进行严密的控制,合资汽车企业没有换来真正的技术积攒,核心技术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陆海平在《中国汽车企业如何实施国际化经营》(2019)中提出世界汽车企业是大鱼吃小鱼,寡头竞争日趋激烈;汽车产业要求整合各类资源,产业链全球化配置;要通过技术升级推动产业发展增强竞争力。
(3)主要参考资料
[1]Eckhard Sigge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A survey and a Proposal for Measurement[J].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19(02):11~18.
[2]John E.Kwoka.Automabiles:The Old Economy Collides with the New[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9(01):23~27.
[3]Nicholas G.Rupp.The Attributes of a Costly Recall:Evidence from the Automotive Industry[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9(01):31~35
[4]P.A.Geroski.Competition in Markets and Competition for Markets[J].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19(03):19~27.
[5]黄金蕊.奇瑞汽车产品开发战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
[6]宋波.奇瑞汽车进入国际市场品牌战略研究[J].战略研究,2019(12):35~37
[7]宋梅.SWOT分析法在企业战略中的应用—以奇瑞汽车公司为例[J].交通运输中国市场,2019(10):25~27
[8]程静.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19(30):22~24 [9] 陆海平. 中国汽车企业如何实施国际化经营[J].汽车工业研究,2019(06):38~41 [10] 罗良忠,陈亚娟. 我国汽车企业“以技术换市场”的跨国经营新模式.[J].国际贸易探索,2019,28(09):72~76
[11]陈鑫.中国汽车出口的策略问题探讨.[J].商情,2019(07):58~59
[12]王福昌.中国汽车企业出口策略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9 [13]李欣宇.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贸易与面临的技术壁垒[D].长春:吉林大学,2019 [14]赵泽文.中韩FTA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9 [15]王传兵.中国汽车自主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9 [16]孟侨.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9 [17]于杰.2019年汽车市场盘点[J].汽车纵横,2019(01):26~27 [18]张逸潇.奇瑞汽车去年全球销量55万辆[J].芜湖日报,2019(01):02~03
3、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案
(1)研究思路
本文以奇瑞汽车的国际化经营困境及对策研究为重点,首先介绍国内汽车市场的产销情况和国内汽车公司对开扩国外市场做出哪些努力,接着介绍奇瑞汽车的历史和发展情况。然后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分析目前奇瑞汽车公司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然后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希望这些分析思考能够为奇瑞汽车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安排有一点点帮助,并为其它想要走出去的汽车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我国对外贸易汽车行业国内外环境分析;第三部分,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的困难和挑战;第四部分,对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建议;第五部分,结论。
(2)研究方案
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产品周期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国际贸易壁垒,地缘经济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首先以大视野分析我国汽车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结合奇瑞汽车公司的对外贸易方针分析造成奇瑞汽车国际经营困境的原因,然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3)工作进度及具体安排
2019年12月—2019年1月,查找资料,阅读有关该学科的书籍,确定毕业论文课题的方向;
2019年1月下旬—2月中旬,确定课题方向、题目,写出提纲,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2019年2月下旬—3月下旬,进行毕业实习,收集有关该课题内容资料;整理资料并完成初稿;
2019年4月初—5月初 整理资料,写出论文初稿;
2019年5月初—5月下旬,在导师指导下修改完善论文,整理成文,装订成册;
2019年6月初—6月中旬,准备并完成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批阅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学生姓名
课题名称奇瑞汽车国家化经营困境及对策研究
内容及任务
主要内容:论文以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为对象,主要研究奇瑞汽车在开拓市场过程中所遇困境,然后分析为什么奇瑞汽车在国际化经营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应对策略。
论文应当分为绪论、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对外贸易汽车行业国内外环境分析、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的困难和挑战、对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建议、结论五个部分。
主要任务:该论文必须从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现状入手,因此查找相关资料是最重要的。需要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通过对于中国知网的检索,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阅读和整理,从而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为本文提供充实的事实依据,保证论文各个部分的连贯性和相关性。
拟达到的要求或技术指标
1、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积极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同时,按照老师修改的意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2、采取如下的研究流程进行研究:查找最近几年有关奇瑞汽车在开拓国外市场的进展和销售情况方面的资料,认真思考并做好相关笔记,分析奇瑞汽车在国际化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困难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也就是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来完成论文。
3、论文中所有数据必须注明出处,引用的文句必须采用脚注的形式,自己在实际调研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也必须标明来源以及获取方式,以保证论文的真实性、完整性。
4、开题时参考文献在10篇以上,并且随着写作过程的深入不断增加。
5、按照论文进度要求完成各阶段任务,论文格式要求参见《经济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2019)》,毕业论文的字数应当在15000字以上。
进度安排起止日期工作内容备注
2019年12月-2019年1月中旬查找资料,阅读有关该学科的书籍,确定毕业论文课题的方向;
2019年1月下旬—2月中旬确定课题方向、题目,写出提纲,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2019年2月下旬—3月下旬进行毕业实习,收集有关该课题内容资料;
2019年4月初—5月初整理资料,写出论文初稿;
2019年5月中旬—5月下旬在导师指导下修改完善论文,整理成文,装订成册;
2019年6月初—6月中旬准备并完成论文答辩。
主要参考资料[1]王福昌.中国汽车企业出口策略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9 [2]李欣宇.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贸易与面临的技术壁垒[D].长春:吉林大学,2019
[3]赵泽文.中韩FTA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9 [4]王传兵.中国汽车自主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9
[5]孟侨.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9
[6]于杰.2019年汽车市场盘点[J].汽车纵横,2019(01):26~27 [7]张逸潇.奇瑞汽车去年全球销量55万辆[J].芜湖日报,2019(0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