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8: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材料投放围绕各周的学习主题,创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情境,而且在各主题中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较贴切。在各周的主题教育中,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较集中,比如进入主题“在秋天里”时,孩子们对秋天充满了喜爱之情,知道秋天里许多果实都成熟了,各种昆虫都出来活动了。尤其是孩子们在折七星瓢虫的活动中,兴趣十分浓厚,纷纷给自己折的瓢虫身上画点子,玩得不亦乐乎。在看到孩子们对瓢虫的喜爱后,我班在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数学区投放了许多自制的瓢虫,以及红圆点若干,1~10不同数字标识,目的是让幼儿能够根据不同数字标识给瓢虫身上添上相应数量的点子,从而来认知1~10数字的含义。
再如在美工区中的材料也是根据主题内容投放的,而且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在秋天里”主题中,我们会请孩子们做树叶画,用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树叶,以及纸、笔,发挥自身的想象作画,孩子们在主题的大环境氛围下对其十分感兴趣,有的做了美丽的蝴蝶,有的做了可爱的小船,还有的做出了胖胖的乌龟,孩子们为自己的作品兴奋不已。在进入主题“在农场里”后,美工区里放置了许多小鸡、小鸭、小兔子的图片供幼儿欣赏和作画,我们鼓励孩子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做一幅完整的画,而不是单单画一只小鸡、小鸭。根据主题内容创设一定的环境,投放相关的体现生活化的活动材料,更加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兴趣需要和认知需要。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体现材料的情趣性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生性好奇、好动、好创造,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喜欢用眼观察、用耳倾听,更喜欢用身体接触来感受物体的性质、特点和用途,从而认识周围世界。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挑战,常常是在游戏、制作、观察活动中去尝试发现并产生突发奇想。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的选择也需要考虑贴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所在,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我班生活区中用筷子夹物,提供给幼儿用筷子、纸团、黄豆、积木、玻璃球等材料,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的灵活运用,促进其精细动作技能的发展和提高。筷子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在家里或在餐馆里、小吃店均能见到,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虽然对有的幼儿来说难度大了些,但是对幼儿的能力挑战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愿望,看看谁用筷子夹得又准、又快,在轻松、自然、畅快的自由环境中,自主地去挑穑看看谁才是“筷子大王”。另外,给小刺猬穿衣服也体现了活动材料的情趣性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穿脱衣服极为熟悉,但是给小刺猬穿脱衣服就是一项极为好玩的事情,幼儿个个争当能干的爸爸、能干的妈妈,边做边想怎样才能把小刺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也设置了各种问题,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和发生的事情,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幼儿的学习以生活经验为前提和基础,我班创设一定的游戏性情境,让材料体现出情趣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获得本身能力的不断提高,让幼儿自由自在地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投放材料,体现材料的挑战性
个别化学习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有目的、有层次地提供,并体现出材料的挑战性,提升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我们据此做了中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预设,将中班幼儿上学期在各个领域所能达到的关键经验点做了梳理和汇总,在此基础上投放相应的个别化活动材料。比如在数学领域中逻辑关系的关键经验点即是:
1.能对6个以内的物体按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顺序进行排列。
2.能初步按物体的特定规则(外部特征、量的差异、摆放位置等)进行排列。
3.能够从1~20进行简单的数数,按照数的排列用笔连起来。
根据这些关键经验点,我们投放了许多与之相切合的活动材料。如根据物体的特定规则进行排列方面,我们放置了许多大小、颜色不同的蛋宝宝:鸡蛋、鸭蛋、鹌鹑蛋,并事先给幼儿范例,以鸡蛋、鹌鹑蛋、鸡蛋、鹌鹑蛋的ABAB特定排列规则引导幼儿进行排序,很多幼儿很快学会了这一排列规则,我们就再增加难度,以ABBABB、ABCABC的形式逐一展示给幼儿,提高挑战性,让幼儿能循序渐进地学习。另外一个关键经验点提到“能够从1~20进行简单的数数,按照数的排列用笔连起来”。我们投放了动物连数字图片、记号笔、湿毛巾等,请幼儿根据数字大小依次连接,从而呈现出动物的轮廓。当幼儿获得成功体验时,他们将更积极地参与到新的探索互动中。
四、根据幼儿个性的需求提供材料,体现材料的层次性
查阅国内外各种研究,发展大班幼儿讲述能力的研究以集体活动为主,从如何教的角度阐述的较多。但是集体活动当中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受到师生比例的差距大的影响,生均练习的机会较少,受到关注的次数有限。使得幼儿的讲述能力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提升。因此幼儿园开展了语言领域的个别化活动、小组活动来弥补集体活动中幼儿语言讲述活动练习量少的问题,并且对已有经验进行巩固。
一、归纳幼儿园讲述个别化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1.材料设计目标不明确
个别化材料的设计和使用是运用多种手段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自主性学习材料,需要设定与讲述活动相关的目标,并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自主学习。但在调查中发现个别化材料投放简单无提示,材料摆放混乱扰乱幼儿思维,使其不理解个别化材料的操作方法,需要成人一一示范陪伴指导,使得幼儿实际操作与老师原有目标的设定大相径庭。
2.材料设计年龄特点、实际水平把握不足
大班幼儿对语言符号的学习是被动而不完整的过程。在需求的促使下幼儿才会去探索记忆中需要使用到的词汇或句子,尝试性的进行讲述。在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讲述个别化材料年龄特点把握不足,材料设计距离幼儿最近发展区较远,出现过难或过易的讲述型材料,幼儿出现操作时间较短,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情况,讲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提升。
3.材料设计形式单一,讲述练习较少。
从查阅相关研究及现场收集到的语言类材料表明,语言个别化材料中“文字符号”方面发展较优,“讲述表达”的个别化材料材料较少,则说明幼儿在倾听理解、口语表达等方面发展没有得到家长及教师的重视。偏重语言对识字、拼音及字结构的学习,忽略了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其次,大班讲述个别化材料多以:复述故事、看图讲述的材料较多,实物讲述、表演讲述、主题事件讲述的内容较少。平面的卡片和图书居多,贴近生活的立体操作的材料较少。
4.材料与其他领域无整合
调查中发现,讲述个别化的材料倾向于单纯的语言练习,与其他领域的内容整合较少。语言是需要在交流、使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在各个领域中都可以渗透语言,因此,在其他四大领域中有效的结合讲述的能力,能使多个领域的能力同时发展。
二、大班讲述个别化材料投放方法与策略
1.加强大班年龄特点及语言教育的学习
创设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前提,在于教师对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目标、年龄特点熟练掌握,对幼儿现有经验充分了解,以此作为目标设定的依据。大班幼儿身心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属于巩固和继续发展期,课堂活动、个别化活动、区域活动中表现得更爱说话,感情逐渐丰富,有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喜欢各类自由活动。因此,在讲述个别化活动创设的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结合期语言发展特点进行引导、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
2.以生活经验和游戏为基础围绕目标设计材料
在讲述活动中,当幼儿学习了一种讲述经验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设计操作材料能够吸引幼儿运用已有的思路和方式在类似的语言情境中讲述心得内容,在实际运用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1)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制定弹性目标。在区域活动中最容易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需要老师在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创设环境制作材料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发展。因此需要根据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制定多层次弹性目标。例如:“可爱的自然角”是在大班幼儿已有的种植、饲养等观察和管理经验基础上开展的实物讲述个别化区域能力强的幼儿根据植物的特性进行介绍,能力弱的幼儿可以进行自然角植物名称的介绍。同时结合前期幼儿自己种植和观察的记录进行讲述。旨在让幼儿清楚的介绍自然较重陈列的物品的名称、摆放的位置等。既可以发展幼儿讲述的有序性,又能调动幼儿各种科学小常识。
(2)整合各个领域发展讲述能力。语言使用范围广泛,在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都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发展语言的逻辑性、流畅性可以与其他领域共同提升。因此,从分析五大领域目标出发,整合多个目标共同设计个别化活动。
①与科学领域整合。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领域,与语言领域整合可以促进讲述的逻辑性的提升。例如:看图口述应用题,既锻炼幼儿看图理解图意的能力,又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运算。创编数学故事,讲述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②与艺术领域的整合。讲述与绘画的结合,幼儿在绘画作品展示栏里介绍自己的作品。运用绘画的手段记录经历过的趣事,再运用语言讲述出来。③与社会领域的整合.社会性区域中是幼儿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领域,在角色区这个个别化氛围浓厚的活动,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认真专注的体验。在两个领域整合的同时,幼儿从了解每个角色的特点、职能入手,逐渐扮演表现与角色相呼应的语言和行为。例如:医院游戏可以需要幼儿介绍自己的不舒服的位置等等,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讲述进行分析诊断;餐厅游戏,服务员需要用各种语言介绍餐厅里的各种菜肴,吸引客人进来用餐。真正意义的促进了幼儿各个领域发展。
3.行动研究推进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发展
本次研究重点是引导教师在讲述个别化活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中教师观察、分析、反思、调整的各项能力,在“实践――修正――再实践――在修正”的过程中,研究个别化学习材料的个体差异性、操作性、趣味性,在跟踪研究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使材料目标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园需要对讲述个别化活动的材料投放进行调查,掌握材料与幼儿的互动,材料使用的适宜性,然后通过教师培训和区域实地研讨的方式,让大班教师在掌握讲述个别化材料的问题所在,以满足幼儿发展需要为目的开展材料推进工作。老师需根据实际问题调整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内容,提供材料操作辅助功能,用图示、标示让材料有自己的指引新从而提高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性,提升使用率。观察和调整的方法伴随材料投放循环使用,教师可清晰的掌握幼儿操作材料情况、讲述能力的变化,让每份讲述个别化材料具有生命力。
教师讲述个别化活动指导策略。
教师在讲述个别化活动开展中担任着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在幼儿活动中给予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
观察有方法。观察记录的方法众多,不光可以用白描式的方法辅助教师进行观察记录,可以搜集表格式、照片式、抽样式、等等方法,或者单独使用或者综合使用,根据活动需要设计出不同的观察记录表格辅助教师进行观察记录。
适时介入幼儿的讲述活动,关注幼儿使用讲述个别化材料的情况,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忌幼儿讲述过程中打断幼儿或者急于引导幼儿使用材料,应幼儿充分的探索和讲述的时间和空间。但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应给与引导和评价。
(一)、从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着手
通过观察,我发现大班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所要从事的生活自理行为大致分为三种,以下通过表格形式简单列出:
行为划分: 能完全自己的生活行为; 需要同伴间相互帮忙才能实施的生活行为; 需要老师或保育员帮助完成的生活行为;
具体行为表现: 喝水、如厕、塞衣裤、穿脱衣裤、倒牛奶、擦脸、洗手、抹香香、整理仪表、盛饭、挂外套等 穿反穿衣、向上反折卷衣袖、叠被子、运动前垫毛巾、佩戴值日生标志、搬小桌子等 削铅笔、女孩梳头、清洗玩具、清洗消毒碗筷和杯子、晒被子、点眼药水、擦眼镜等
从“需要老师或保育员帮助完成的生活行为”的这一栏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有些生活行为幼儿是可以尝试学着自理的,就是用成人的话说,可能会比较“吃力”。于是我又将这些行为分为了两类:一类是有安全隐患,不适合幼儿自理的;另一类则是有操作难度,但通过一定的锻炼依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的。或许,这也就对创设这类个别化生活区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借助周边可支持材料和信息
随着高科技网络的越来越发达,身边的新事物也随之层出不穷。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里经常能看到“生活小妙招”的节目,里面有些内容还是可以值得我们借鉴和尝试着投放到幼儿的个别化生活区里去的。
案例1:“去渍小达人”
一次班级里开展美工活动,结果杰杰的记号笔由于漏墨水将崭新的袖套染上了两滴墨渍,活动后,当杰杰正准备脱下袖套塞进自己的小抽屉带回家让妈妈洗时,老师抓住这一问题的契机问孩子们:“怎么才能将记号笔的墨汁洗掉?”从孩子们的各种回答中,老师梳理总结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记号笔的墨汁是很难洗掉的。那天,班级生活区的一角,老师投放了“去渍小达人”的个别化材料架,规则提示:谁能找到祛除记号笔的墨汁的好方法,谁就能在“去渍小达人”的王冠上贴上自己的大头贴。之后的两三天里,幼儿们陆续带来了他们各自寻来的“好方法”:有的孩子带来了一小瓶淘米水,有的孩子提议向卫生老师借一次性酒精棉球来擦拭染上墨渍的地方,还有的孩子用小药瓶装来了粗盐和洗衣粉,说是爸爸在网上查到的好办法……
老师在个别化生活区的规则里提出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其实是让幼儿到生活中去找答案,虽然有些幼儿找来的方法不一定有效,但在幼儿们一次又一次颇有兴致的尝试操作中,幼儿们获得生活经验的同时也丰富了知识经验。
动作是智力大厦的砖瓦--心理学家的名言告诉我们,孩子智力活动的形成首先要有身体活动的表现,外在的身体动作可加速内在智力活动的发展。幼儿是在摆弄与操作物质材料中认识世界的,所以在以上的个别化生活学习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中,教师所做的并不是改变孩子的决定,而是从孩子的决定中发现和找到教育的契机。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中巩固学到的生活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二、借助教室内有“有利地形”进行创设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开展个别化学习活动与合理化个别化学习活动环境创设是密切相关的。老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室空间,妥善利用教室内的“有利地形”,才能使投放的游戏材料取得事倍功半的价值。
案例2:材料架“搬家”
在个别化生活区“我给玩具洗个澡”的材料及场景创设中,原先出于对采光和晾晒玩具便利的考虑,此游戏区设在了教室阳台处,但当孩子们第一次操作的时候,老师发现让孩子们清洗玩具会用到水,而教室的地面一旦被来回“运输”湿漉漉玩具的孩子们滴到了水滴,无疑会给孩子们的走动造成安全隐患,而降低安全隐患的重要性远超出采光和晾晒玩具的便利性,于是,老师及时调整了这组材料投放的位置,将这一游戏区改设到了盥洗室门口最靠近水池的地方。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地面湿滑给孩子带来的安全问题,又缩短了在该游戏中需要尝试不同清洁材料为玩具清洗的幼儿来回取放材料的“路程”,让孩子在有限的个别化学习时间里更专注于与材料的互动。
三、遵从“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原则,投放有活力的生活个别化学习材料
教师只有在生活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才能有效提高幼儿操作学习的质量,确保目标的达成。而了解和把握幼儿已有经验和在生活区中应该获得的关键经验,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育技能。
案例3:“百变造型”的启示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到了大班下学期,老师在班级中创设了“百变造型”的个别化生活区。刚开始的时候,幼儿按老师提供的步骤图,反复练习着“一把抓”的马尾梳法,“百宝箱”里的工具幼儿也只是用到橡皮筋和梳子。然而,在几次失败和成功之后,幼儿们显然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马尾梳法,也就是说马尾梳法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对生活实践经验的需要,于是“百宝箱”中的其他物品引起了幼儿们的兴趣:有弹簧的发夹、有珠饰的塑料绳,螺旋形的软陶棒等,有孩子问“这是怎么玩的?”“他们能把你的发型变得更特别”老师神秘的说。于是女孩们又开始了对新发型的创新和挑战,一开始的成败是必须的,游戏讲评时,头发被同伴梳得乱糟糟的女孩抱怨到“难看死了,我再也不要做实验品了”,于是在讲评后整理物品时,细心的女孩们发现“百宝箱”里多了两个可供练习梳头的娃娃,第二天,大家发现那个抱怨“再也不要做实验品”的女孩,依旧忙碌地出现在了百变造型屋中。终于,孩子们借助老师提供的“特别工具”创造了各种与众不同发新发型。老师则一一给孩子们的创新拍照留念,冲印出的新发型小册子供孩子们以后的创新作为灵感。
面对市场上不断能看到、买到的发饰新品,女孩们跃跃欲试。作为老师,也应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操作经验水平,有层次地投放梳头的工具材料和发饰。“教师在后”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无所事事,而是要做更多的事先准备工作,预设孩子在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这对教师而言,无疑是更大的挑战。
材料的呈现方式能有效地构成材料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学是在学习者内部发生的,在操作和支配材料的过程中,神经上的、肌肉上的和感觉上的刺激,导致幼儿不断地获得新知识。
四、在落实主题活动目标的同时,开展相关的生活个别化活动
自二期课改以后,幼儿园的主题活动较原先的分科教学更加贴近幼儿生活了,因此幼儿也会比较感兴趣,更容易接受主题活动的开展。作为一线教师,开展任何主题活动之前都会详尽接读主题书上的主题目标,包括在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开展的个别化学习生活区域的创设,也应让孩子通过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活动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如在“我是中国人”主题中,生活区中的“幸运中国结”既让幼儿了解了中国绳结文化的多种形式,又能通过熟悉不同中国结的制作方法,萌发幼儿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更激发了幼儿热爱生活美的心。
在“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中,生活区中老师利用废旧台历投放的“做笔套”步骤,让渴望上小学的大班孩子们动手又动脑,在生活区中体验一下小学生要做的事。
因此,老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如果能更多得跳出自己的视角,多去思考一下“幼儿需要怎样的活动(游戏)过程和结果”这类问题,将会更多地观察和发现能让幼儿痴迷热衷的活动(游戏)形式。
教师投放材料时应该以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根据,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不能一下子把材料全部投入进去,应该做到不断更新、由易到难、分期分批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出来,并且保证幼儿具有充足的新鲜感。比如,在小班生活区针对扣纽扣、多功能包及小动物喂食等进行布置的时候,可以让幼儿亲自进行各项操作,对幼儿动手能力起到有效培养作用。对小动物进行喂食的时候,可以小动物生活习性及材料的形状和色彩等为根据针对低结构材料进行不断丰富、更换和设置。首先可以选择一些幼儿比较熟悉的小动物,如小兔、小狗及小猫等及它们喜欢的青菜、萝卜、肉骨头及鱼等食物,让幼儿一一对应地喂食,而后教师可以慢慢将一些小乌龟、小羊等小动物添加进来。通过这种选择材料的方式,幼儿能够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同时教师提供的材料具有较大的趣味性,让幼儿百玩不厌,最终使幼儿进行探索学习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升。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投放的低结构材料是否是来源于孩子生活的,是否是幼儿有所需或感兴趣的,投放是否适时适量,对幼儿的自主探究有重要影响。
二、采用情境探索式投放低结构幼儿学习材料
多样性、可操作性强、功能多元化是低结构材料的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使低结构材料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些随机性在给幼儿的成长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其他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稳定发展,让幼儿能够通过低结构材料的使用,变得更加灵活、有创造性。在情境探索式低结构幼儿学习材料中比较常用的是一种叫作“翻斗王”的游戏,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手工纸、剪刀、纸板、玻璃珠等基本的材料,幼儿刚开始接触这些材料的时候,肯定会抱着很多的疑问,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对幼儿提出的这些“真问题”进行解答,幼儿通过教师的介绍亲自进行实际操作,在使用低结构材料的过程中对他们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激发幼儿的探索能力,而且这种依靠低结构材料创设的情境探索环境要比教师制造出的生硬的环境要自然很多。
三、轻加工,满足幼儿的需要
合适的材料会激发幼儿的创意,让游戏变得更具魅力。从生活中搜集来的低Y构游戏材料多种多样,教师针对幼儿的游戏需要和材料使用情况对有些材料适当调整,或稍稍加工一下后再投放到相应的区域中,会更能调动孩子游戏的兴趣,激发出他们无穷的想象,让他们的游戏创意更精彩。比如,我们将月饼盒的盒盖和盒底分别反贴上一层即时贴,做成拼贴板。配合底板的大小,我们将孩子们带来的吸管剪成两段,这样习惯吸管有直的,还有可随意拐弯的。看!区域游戏中,孩子们将火柴棒插在弯管的一端,火柴头高高翘起,变成了毛毛虫。接着又在毛毛虫的四周围上吸管拼出了毛毛虫的家,还在家旁边拼出了一条路。投放吸管前,教师对吸管的一剪,不仅让材料与背景板匹配,同时丰富了吸管的品种,满足了孩子们游戏时的需要,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更富创意。
活动前教师的指导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教师的显性指导,另一类则是环境的隐形指导。
一、教师的显性指导
1.开设的区域
教师在活动前逐一的向幼儿介绍开放的区域,特别是每个周一的活动,教师在周一有新的活动材料的注入,对于幼儿来说,特别是小班幼儿,是特别的陌生,因此教师要将新加入的活动材料给幼儿做简单的介绍,只介绍基本的操作方法。例如:美工区:折纸的活动中,教师向孩子介绍折纸图的看法,什么是对边折,什么是对角折,并向幼儿介绍图纸的看法,让幼儿自己独立的在实践中摸索看图折纸的方法。开始幼儿不会一下子就成功,教师也要有耐心的观察幼儿,发现幼儿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幼儿理清操作的方向。
2.有什么材料
教师在活动前向幼儿的介绍要简单,明了,让幼儿一听就知道是什么,干什么的,对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的限制教师可以用PPT图片的形式让幼儿看图了解是什么材料如何具体操作,直接强调幼儿如何整理。有了图片更直接形象地讲解幼儿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3.去玩什么
玩什么?怎么玩?是幼儿需要完成的目标和进行的探索。教师只告诉幼儿一个操作的目的,其它的给予幼儿一定的空间,让幼儿独自或者和同伴进行探索,去发现不同的玩法,在玩中学习。
二、环境的隐性指导
1.入区的环境
个别化活动入区的环节是对幼儿规则意识的有效的培养,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个环节,从小班起对幼儿进行很好的社会性的培养。入区的标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插牌类的,这种主要是控制进入每个区域的幼儿的人数,例如:美工区今天要控制进入4个幼儿,那么老实就人为的把美工区的插牌放4个。另一种是记录式的,这种标牌还要记录孩子去了什么区,例如:打卡仿照成人上班打卡的模式,给孩子每人一个打卡纸,区域用不同的打卡的标志区别,记录孩子每天去过了什么区域。
2.分层次的操作材料
个别化活动减少了教师对幼儿的指导,这就需要教师给幼儿准备更丰富的操作材料,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万众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例如:在美工区:活动内容是染纸,教师根据染的这种技能给幼儿进行了拓展的活动――染布。染纸是幼儿接触染的第一个途径,教师给予孩子的是让孩子通过染发现神奇的变化,开始孩子们不敢大胆的蘸取颜料,经过两天教师的指导和及时的总结,幼儿逐渐发现染的漂亮的方法。对于能力较强理解力好的幼儿,教师给予她们新的挑战――染布。这是一个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很繁琐的挑战,先系皮筋,然后染,最后净水打开,每一步都有着秘密,系,必须紧;染,必须快;每一步对于小班的孩子都是一个挑战。但是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活动,迫切想实践这样的活动,所以她们很认真的按照教师的要领去操作,特别的认真,特别的专注,完成了很好的作品。
3.隐性指导的图示
隐性指导的图示是多样性的,根据不同区域的需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呈现。
(1)常规的材料:对于班级中常规的操作材料教师可以设计和班级风格统一的隐性指导的格式进行展示。
(2)展示的材料:班级中有美观的带有装饰性的材料,教师可以O计同样可以为装饰环境的隐性指导,不仅起到隐性指导的作用还可以装饰环境,一举两得。
(3)技能的材料:特别是美工区,不仅给幼儿展示每一个材料的隐性指导,还要为幼儿准备提高技能的隐性指导,例如涂色怎么图,有哪些涂色的方法展示给幼儿。对于幼儿来说有很多技能需要平日练习,例如:涂,团,拓印,粘贴等。
三、活动中附属品的小价值
在活动中教师有预设的准备物品也会给教师平日的工作减少很多。例如:幼儿们进行打卡进区工作是打卡留下的彩色的小图案教师收集起来留给幼儿粘贴使用;美工区染纸的作品,单独看过于单一,教师可以加工成小装饰品,用于操作区的模特装饰品,染得布也可以晾干直接给模特设计服装。
一、个别化学习活动可玩性设计的思考
据笔者对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观察和分析发现,教师们设计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许多精心设置的区域活动结构化程度过高,因而无人问津;许多冠以游戏名称的活动内容因为玩法和结果过于单一,无法吸引幼儿通过反复操作自主发现规律和方法,因而常常遭遇“一次性”的命运;有些活动规定玩法,因而制约了一部分善于用动触觉学习的幼儿的热情,使他们丧失了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应用经验和体验自主感的机会……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在设计个别化学习活动时并没有重点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经验水平、需要、学习方式等,也即只关注了自己要教的知识,而忽视了幼儿是怎么获得知识的;只关注了活动的教育价值,而忽视了幼儿的学习动机。如此,那些活动必然被幼儿判定为“不好玩”,“门庭冷落”也就不足为奇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自然也无从谈起。
如果将集体教学活动看作是“计划经济”,那么个别化学习活动就好比幼儿(买方)居主动地位的“市场经济”,个别化学习活动要摆脱“没有市场、不受欢迎”的低效和尴尬,只有顺应幼儿的学习特点,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加强“可玩性”研究。因为很多时候,幼儿对活动的认可往往与可玩性有关,而与教师寄予的厚望和投入的大量精力、财力无关。
“玩”是幼儿最直接的动机意向,但在意向朝意图转变的过程中,教师是促进幼儿在玩乐中主动学习的强有力因素。由于动机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因此,教师需思考什么诱因能促使幼儿想学、爱学?该怎样呈现学习内容?怎样才能将幼儿的玩乐需要与活动的可玩性设计结合起来,以提升个别化学习效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我们认为“可玩性”是个别化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属性,是能否实现教育价值的关键。经过实践和提炼,我们梳理出“可玩性”的主要特征为:能玩、爱玩、耐玩、会玩。“能玩”是指让人能“玩”得起来,材料有趣,玩法简明易懂,能引发玩兴。“爱玩”是指让人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耐玩”是指让人有持续探索的兴致,能反复体会,过程不重复,结果不唯一,具有连续性进程。“会玩”是指让人有自信,肯钻研,能积极想办法掌握玩法,增长智慧。我们希望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转化为“能玩”的学玩具,激发幼儿“爱玩”的动机和热情,在无限可能的过程中玩了又玩(“耐玩”)、保持好奇心,更期待幼儿伴随对快乐的追求而巧思“会玩”,叩开智慧之门。
二、个别化学习活动可玩性设计的实践
(一)材料“能玩”才能引导幼儿“会玩”
例:猜猜乐*
目的:
学习细致观察。
会辨别图片的相关特征并提问。
运用排除法缩小目标范围,确定猜测对象。
原先的设计:
材料:分别画有各种人、事、物的图片一箱,大图表一张,图表上的物品与箱子里图片上的物品相同(如图一)。
玩法:两人合作,幼儿甲从箱子中任意取一张图片,让幼儿乙猜测是什么,幼儿乙看着大图表,根据事物特征对幼儿甲进行提问,最终锁定猜测对象,幼儿甲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你问我答的“猜猜乐”游戏在幼儿园中运用较为普遍,该幼儿园原先设计的大图表上的人、事、物随意排列,没有规律可言。试图根据图片的相关特征进行提问的幼儿往往无从下手,有时只好随意提问,而回答的幼儿也只好随意作答。活动存在着过程的不可检测和矛盾症结不明的问题,猜不出的原因可能是一方说错,也可能是另一方猜错,结果往往不欢而散,严重影响幼儿的玩兴。
可玩性设计:
游戏中,猜者要从几十张人、事、物图片中尽快猜出对方摸出的图卡内容,确实不易。为了使活动能玩转起来,教师投放了一份按类排列的辅底卡。幼儿渐渐发现这个工具不仅能提示自己有效提问,还可通过划去整行(一类)的方法快速从大类上予以排除。如“是交通工具吗”“是水果吗”等,通过提问、排除,很快确定类别(如人物),再从锁定的类别中依据特征一一提问,划掉不符合的内容。如“这个人物戴帽子吗?是穿白衣服的吗?是打针的护士吗”,最后成功猜出目标。在观察、思考、排除等过程中,幼儿不但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还懂得了如何提问(①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的。②提问要能一下子排除多一点的内容。③所猜测的目标范围越来越小时,提问应越加具体,指向应更加明确)。同时,这种方法也使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得以形象地展开,让幼儿的学习过程看得见、说得清。
总之,教师提供的个别化学习材料应体现“能玩”的特性。教师应潜心挖掘和开发材料的价值,遵循幼儿认知的规律,使学习过程具体形象、轻松愉快。幼儿只有感觉到“能玩”,才会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积极探索,获得有益的感性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幼儿“爱玩”才能通向“会玩”
例:造高楼*
目的:
学习10以内的口头加减运算。
探索搭建方法与垒高的关系。
原先的设计:
材料:
1.有1~10数字的牌两套,红色、黑色各10张。
2.小瓶子若干,置于筐中。
3.大、小地垫放置如图二。
玩法:
两名幼儿先每人随机摸10张牌,每次同时出牌,两张牌同色时,幼儿将牌上的数字相加,两张牌异色时,幼儿将牌上的数字相减,最先算出正确答案的幼儿即可获得一个小瓶子。若先说出答案的一方算错,下一次对方可优先获得计算的机会。两人得到的瓶子数量相等时,即可在地垫上比赛造高楼。
结合10以内加减运算的练习,利用大班幼儿喜欢竞赛性游戏的特点,比比谁算得快、算得对,实属“家常菜”。但由于原先的设计对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了同一要求,不少计算能力较弱、缺乏自信的幼儿往往回避这类活动。
可玩性设计:
首先,赢建筑材料。两位幼儿相对而坐,同时出牌,两张牌同色时,幼儿将牌上的数字相加,两张牌异色时,幼儿将牌上的数字相减,谁先说出正确得数便可得一个小瓶。待全部算完,得瓶少者可在同伴帮助下运用数数的方法或借助珠子演示的方法,修正之前的口头运算结果,争取获得同样多的小瓶。
接着,在赢建筑材料的基础上造高楼。两名幼儿在地垫上比赛用瓶子搭建高楼,看谁搭得高。前一轮竞赛落后者完全有可能在这一轮中因垒得快、造得高而成为胜利者。
因此,该可玩性个别化学习活动兼顾了不同学习风格及学习速度幼儿的特点,体现了同伴间的交互作用,从而让游戏变得更有乐趣和更有意义,在每一次操作中,幼儿既能在自己水平上得到发展,又能提高自信心。
(三)过程“耐玩”才能走向“会玩”
例:动物棋*
目的:在游戏中积累等量代换的经验。
原先的设计:
棋类游戏和主题活动结合是常见的操作形式。如在“动物”主题活动中,教师常引导幼儿运用走棋规则和有关动物的知识经验开展下“动物棋”的活动。通常的玩法是,两人轮流掷骰子,骰子掷到几就走几格,相应的棋格上写着可以得到几个××动物,或可以减掉几个××动物,或可以吃掉对手的几个××动物,等等。但事实上,大班幼儿已不满足于按路径走棋、比多少的简单玩法,他们对此难以产生持续尝试和挑战的兴趣。
可玩性设计:
我们发现许多幼儿热衷“大富翁”游戏,于是自制了可不断置换动物的“动物棋”,具体玩法是:两至三人合作,每人拥有一只“兔子”作为棋子,轮流掷骰子,并根据掷出的数字从起点顺时针走棋,根据所处位置的标识指示可得到相应的“动物”。在此过程中还可根据规则用一定数量的“小动物”换取相对应的“大动物”,最后先换得“马”者为胜(如图三)。其规则是:累计走棋过程中得到的小动物数量,只要达到规定量就能换取更大的动物。如:2兔=1狗,2狗=1羊,3羊=1猪,3猪=1马……每一次成果的兑换,既是前一轮的胜绩,又是新一轮的开始。所以,幼儿在如此的“等量代换”游戏中,会不知疲倦地走棋、比较、换算……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在每日巡视中,园长发现,在幼儿园每天能看到幼儿嬉戏在操场上,自编自导自演着各自的游戏……可很少听到幼儿的歌声。于是,园长抽取一个学年的园本教研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公开教研集体活动共计35个,其中倾向科学领域的21个,语言和社会领域的9个,而艺术领域的仅有3个,占所有活动的8%。园长又选取小、中、大班各两个班级的课程方案进行分析,再次验证了幼儿园一目生活中音乐活动的缺失。喜欢(或擅长)音乐的教师往往会在自己的一日课程中有目的地开展音乐活动,或者将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自然融合,但很多教师似乎将音乐活动视为可有可无。某班级教师在一个学期的4个大主题活动中预设了29个活动,其中音乐活动仅有1个。
数据摆在面前,园长意识到是教师相关意识的缺失及相关专业技能的欠缺导致音乐活动的目标无法落实。由此,园长期望教师能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并计划通过教研活动来编制各年龄段幼儿的音乐活动教材,通过培训来强化教师的课程平衡意识……然而,效果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一些年纪稍大的教师大叹力不从心,在他们看来音乐活动应该是青年教师的强项;而一些不擅长音乐、对音乐缺乏兴趣的教师则认为音乐活动应该让那些擅长的教师去负责。如果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落实仅仅依赖小部分教师的热情与兴趣,其结果只会是“领导抓一抓,下面紧一紧;领导松一松。下面自由行”。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保障“班班有音乐”呢?在反复讨论、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园长有了“每天午睡后安排15分钟音乐活动时间”的设想。为确保音乐活动正常进行,幼儿园调整了作息时间。
这以后,在每天的规定时间里,音乐响起,每个年级组所有的带班教师都带着幼儿到操场唱和跳。然而,在巡视中园长又发现了问题:教师为了确保这15分钟里幼儿能整齐划一地做好动作,不辞辛劳,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演示,训练幼儿的手势、节奏、表情、站位等。园长听到教师的喉咙嘶哑了,看到幼儿的表情木讷无奈。没想到这个安排平添了一个训练幼儿的内容,园长的心又一次被揪起来了。于是,我们开始分析问题、寻找策略。首先,每日15分钟里教师要不要教?怎样教?最后。我们倡导通过“山羊剧团+每日示范”带给幼儿美的感受,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其次,幼儿该“习得”还是“学得”?我们向大家呈现了月初、月末两个时间段中两个男孩的不同表现,让教师坚信:日积月累的习得是激发兴趣、发展能力、提升水平的最佳途径。再次,一个音乐内容的学概需要多久?我们从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幼儿从完全陌生到比较熟练,花上一个月时间基本能达成预期目标。为此,我们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编制了小中大班30余个音乐教材,终于让歌唱与律动活动成为幼儿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还总结了每一个音乐内容设计、实施背后的内涵,形成了“音乐15分钟”活动的操作要点和评价指标。
按理说,对这个项目的研究至此可暂告一个段落,然而,园长依然在思考:幼儿快乐不快乐?“音乐15分钟”活动以做操、跳舞形式为主,幼儿之间缺乏互动,作品之中也鲜有幼儿的自主表达……在教研活动中,园长抛砖引玉,继续激发教师思考:“音乐15分钟”能不能完全替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音乐15分钟”只能为音乐教育服务吗?能否成为幼儿游戏及自主表达的重要途径?能不能将“音乐15分钟”变为“快乐15分钟”?于是,新一轮的研究开始了,教师开始关注“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在课程实施反馈座谈会上道出了心声:“之前,我回避组织音乐活动,一想到幼儿毕业典礼要排舞蹈就发慌,因为班里肯定有部分幼儿的动作不标准。现在好多了,仅大班一年。幼儿就有十多个音乐教材唱过、跳过、玩过,我可以选幼儿最喜欢、最拿手的内容来表演……”“现在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看不见教的痕迹,也没有统一的指挥棒,教师和孩子都放松下来了,效果反倒更佳!”
园长的先思先行还落实在其他研究中。例如,在“以自主游戏推进关键经验”的研究中。园长看游戏现场,听案例介绍,看教师的观察记录,发现:在游戏中,教师看到了“医生”穿着白大褂看病,娃娃家桌上放了很多碗、盆、碟,“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忙个不停,“爸爸”拿着电话机一个劲儿在“喂”,但是否看到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了呢?于是,园长观察了近30场游戏,做了近30份观察记录。并告诉教师们她所看到的一切:园长看到游戏中“文具店”的“工作人员”规定10元钱可以买两样东西,可有的“顾客”偏要买3样东西。“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办法:“10可以分成5和5,6和4……10怎么可以分成三份呢?”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数的组成的学习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不少幼儿询问:“还有多久播新闻啊?”“主持人”一一给予回答“还有五分钟”“还有四分钟”。一旁观察的教师问:“怎么每次都要问时间呢?电视机里有时间提示吗?”“主持人”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找来小纸条写下了“01:10”粘贴在“电视机”一角。这个游戏中不是有时间概念的运用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游客”向“工作人员”提出:“我家里有鳄鱼玩具,我明天带来,鳄鱼应该放在野兽区的,对吗?”“工作人员”犯难了,不知所措。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动物种类的探究吗?这些案例摆在教师面前,教师悟到了:原来,游戏中真的存在大量的学习契机。
在有关“个别化学习中提供可玩性材料”的研究中,园长看到教师精心制作了“花瓶”和许多漂亮的“小花”,她明白教师是想要推进幼儿“数物匹配”的能力。园长看着孩子们来回摆弄着材料,思考:能不能变成游戏呢?园长作了这样的尝试:领着教师制作了大小套盒,引导幼儿抖动大盒子里的糖果,让糖果跳进小盒子,并在竞赛游戏中鼓励幼儿迅速目测少量糖果的数量,并将盒子放到相应的位置,锻炼幼儿的目测能力及动作敏捷性。结果。教师首先爱上了材料,自己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更是爱不释手。园长还组织教师“玩材料”“评材料”,让教师明白“可玩性材料”设计中追求不同的过程或结果至关重要。
曾有人问:“园长需要事必躬亲吗?”我们的回答是“必须的”。在幼儿园研究重点、难点工作时,园长的感同身受能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园长的实践探索能落实对教师的精准指导,园长的全力以赴能有效体验行动的意义与效度,为教师的研究和行动把握方向、提供依据。
水果争5
在研究如何设计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陈老师想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5的组成”的学习材料。她精心制作了5张娃娃卡片,并在娃娃衣服的颜色、手上道具的大小、头饰的种类等方面做足了文章。她还设计了一张表格,鼓励幼儿根据娃娃身上的不同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如,穿黄衣服的娃娃有1个,穿红衣服的娃娃有4个;5可以分成1和4)。陈老师对自己制作的这份塑封、包边、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材料非常满意,认为幼儿肯定会喜欢。果然,材料投放后。幼儿被鲜艳的画面所吸引,争着、抢着要玩。可没过几天,就没人问津了。陈老师忍不住问:“为什么不玩?前两天不都抢着玩吗?”孩子们回答:“玩过了,会玩了,不好玩啊!”
陈老师翻看着自己辛苦制作的材料,发现简单、重复的操作的确像在完成“作业”,缺乏趣味性。“如何让它好玩一点呢?”让它从平面变成立体,一定能吸引眼球。于是,陈老师找来一些废弃的棋子,在棋子的一面贴上汽车的图案,另一面贴上飞机的图案,并把它们放入一个透明的盒子中。孩子们轻摇盒子后。可以数数在朝上的那面中小汽车有几辆,飞机有几架。陈老师给这份新材料取名为“摇摇乐”,她鼓励幼儿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她看来,记录很重要,能落实“5的组成”这个知识点。该材料投放后又一次迎来了幼儿热切的目光,他们每天摇着、数着、记录着,不断地体验和感知着数的分解和组成,在一次次的玩耍与记录中,他们总结出“5”的组成有6种可能。
一次,幼儿园课题组开展活动,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摇摇乐”及孩子的记录情况,很多同事都觉得这样的设计很好。然而,园长却在思考:“摇的过程有悬念、有乐趣,毋庸置疑。可是,在幼儿摇出5的所有组成可能后,在他们完成记录后,他们还会有反复游戏的兴趣吗?”
幼儿教育已经走向开放的教育,时间、空间、教材、结构的开放,完整幼儿的培养,整合教育的出现,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模式等等,都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而且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孩子是爱玩的,孩子也是在玩中进行探究与发现的,但如果没有明确的科学学习任务意识,没有老师的组织与引导,那么她们的玩就容易漫无目的,不容易进入深层次的探究与思考。为了让幼儿能更好的在玩中进行探究,给予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新《纲要》的实施和受到一些新教育理念的冲击,我们应让幼儿园成为她们探究的乐园,幼儿教育的目标已从关注眼前表层转向深层,即为幼儿的远期和终身学习、发展服务。我们更多注重过程,让幼儿在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使其终身受益的东西。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幼儿的自主性教育也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区域活动正是这样一种开放的活动,因此,区域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但在实际组织过程中,让孩子“自己管自己”真正地自主学习,许多教师还是存在着一些误区:
1、“自主学习,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学习,他们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教师的作用好象并不大。”于是,出现了“放羊”式的毫无意义的自主学习。
2、“让孩子自己学习,乱得看不过去,还是教教省力,效果又好。”于是,教师仍然有意地刻划幼儿的活动,使之成为一种导演排练过的表演行为。
3、“他们的学习行为出乎我的预料,我就着急了。”于是,孩子在教师给予的环境中,仍然无法摆脱老师的牵制,无法主动处理学习材料,成为环境的奴隶。
4、“不知道他们在什么情形下,能自主学习。”于是,孩子在老师一厢情愿的环境中,揣摩着他人的心思,心事重重地自主学习。
至此,我们看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仅仅是一句口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在活动中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自己,只有给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给幼儿提供更多发展主体性活动的机会。因此,我们应明确,“幼儿是怎样发展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幼儿的发展,”如何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如何让幼儿自主地发展,如何让幼儿真正自主地学习,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比之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在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特点和需要来选择材料参与活动,不断尝试,体验着成功和快乐,而且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进行着多种形式的学习,便于教师灵活指导,也便于幼儿自主地向同伴学习,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不断增强。所以我们设想为幼儿建构开放性区域活动,让孩子们的区域活动具有开放的时间、开放的空间和开放的心灵,教师也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指导方式和策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让每位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决定在班内建构开放性区域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开放性、互动的环境,提供层次性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
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操作材料)和心理环境(知识经验)的创设。活动区最需要的是创设能让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的自主性。
(一)创设富有情趣性的环境。
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中,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仅要考虑区域环境的美观性、教育性、操作性、层进性、情境性等原则,还要考虑区域中的人文环境,即区域环境中的情感倾向。在此,我们侧重从人文环境来设置区域,控制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的分离,考虑各活动区之间的相互关联,让环境与幼儿产生互动。我们可以把教室创设成自己班里的科学发现室,成为孩子们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科学探究的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还有一些需要利用和思考的设施。
1、图书角:科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所有问题老师都能解答的,这就需要查找一些资料进行解决,而孩子们查找资料有很多局限性,教师则需要给她们设置一个图书角,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查阅的书籍,画册,图书,还可以设置电脑。另外,还可以让她们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放到我们的图书角,这对于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自然角:自然角里可以养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小植物,供孩子们进行观察、研究,种植、饲养的品种可以根据我们教学研究的内容进行更换。比如说,孩子们对蜗牛有兴趣,并想知道有关蜗牛的一些特征,生活习性等知识时,我们可以在自然角中养几只蜗牛;想知道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就可以在自然角中放几颗种子,给它们提供发芽的调件,让幼儿自己观察种子发芽的全过程。
3、动手角:以往的各种活动中,老师拿出来许多操作材料及工具,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操作,等下课时就收起来了,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把老师提供的每一项操作都做了一遍,可有些孩子却只做了一到两项,其它的往往看都没来得及看,更谈不上研究了。设置了动手角,老师可以把活动中的操作材料一一陈列出来,这样活动不会因为铃声响起而结束,探究活动可以延续至课外,不仅给了孩子更多的观察,操作机会,还提高了材料的使用率。
当然,要想更好地发挥这块小天地的作用,科学发现室应有不断的内容,材料加以充实,并做好有序的管理,为孩子的探究活动提供更大的帮助。
(二)提供层次性材料,并适时更换、丰富活动材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生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这种兴趣越浓,幼儿的探索活动就越持久。科学活动的材料就是幼儿探索的对象,我们所选择的材料色彩鲜艳、形象有趣、活动性强,而且操作简便,幼儿拿到手后就可以玩,从而激发了幼儿对材料探索的动机。如在实验“哪辆车开的快”中,操作材料——小汽车,是幼儿熟悉及喜欢的,幼儿知道如何的操作,在我们介绍了小汽车及用三种不同材料制作成的车道(毛巾布、绒布、的确良布)后,幼儿通过对小汽车的反复操作,终于发现了因三种车道材料的光滑、粗糙程度不一样,而造成小汽车开的速度不一样,从而对三种材料的特征有了一事实上的认识。幼儿对小汽车开的速度不一样,从而对三种材料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幼儿对小汽车的喜爱,使幼儿对材料产生操作动机,进而形成探索操作的过程。在认识磁铁活动中,我在几只小碗里分别盛装混合着大头针、回形针、别针的绿豆、赤豆、黄豆,另外再提供镊子、筷子、小勺和磁铁,让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发现用磁铁分离铁制品与非铁制品最方便、快捷。最后,我提供各种塑料板、木版、纸板等,引导幼儿设法用磁铁使一些铁制物品在这些板上“站力”、或“移动”‘同时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如用磁铁让铁质的“小鸟”在“天空”中飞起来,让“青蛙”在“池塘”里游等,让幼儿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1、充分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的做法值得提倡。
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多的辅助材料,而这些辅助材料恰恰是我们生活中当作垃圾扔掉的东西,如各种纸盒,海绵,木块,塑料块,磁铁,瓶子,注射器,铁块等。孩子们在进行物体沉浮的探究时就能很好的利用它们。此外,还能让孩子与家长共同收集废旧的材料,使它们变废为宝,制成各种活动材料,如塑料袋可以做成降落伞等,这样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只要是安全的、卫生的、简便的,都可以用来做区域角的材料,在我们的宣传下,我们的家长也形成了这样的意识,现在有些家长经常把家里的一些旧包装盒、旧瓶子等作为材料送到幼儿园,以供幼儿操作。如在科学探索区,我们就投放大量的家长带来的废旧材料:如塑料袋、木块、各种小石头、泡沫块、磁铁、纽扣等,这些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幼儿又能时时玩出新花样。
2、让一种材料有多种功能,使幼儿学会创造。
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敢于创新的精神,而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是要让幼儿有思考、选择、怀疑、设问、主动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例如在美工区,我先准备了手工纸、报纸、宣纸、吹塑纸,让幼儿看看、摸摸、撕撕、剪剪,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了解了纸的特征、用途,然后欣赏各种纸制品,最后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有的剪纸,有的团纸印画,有的染纸,幼儿在玩一玩中学会了用一种材料进行不同的表现手法。
3、玩具、材料要及时调整。
幼儿在预先设置好的环境中,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展开活动,兴趣会不断发生变化,如果环境构成后被固定不变,幼儿自主的活动就不能充分展开。例如在益智区中,我们投入了一些拼图材料,一开始,小朋友们参与拼图的积极性非常高,每次活动,益智区中总是挤满了人,可过了几个星期后,孩子们对这些“老面孔”逐渐失去了兴趣,益智区中的人也越来越少。由此可见,活动区中的材料应不断更换,以吸引幼儿的注意。
二、空间的安全性、方便性与活动时间的相对自由性
中班孩子虽然已有参加区域活动的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毕竟是孩子,况且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孩子们经常由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因此,在设置区域时,我们首先考虑到安排的场地空间是否安全,是否便于幼儿自由选择,是否会互相干扰,能否保证光线、色彩、温度、通风等条件,物品摆放的位置是否合适,对幼儿是否容易造成伤害等。针对这些思考,我们在活动室的四周、窗户处、午睡室的中间,室外走廊等处安排了数学、美工、益智、建构、生活等活动区,由于空间的开放,既便于幼儿自由进出这些固定的区域,不受干扰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便于教师观察与指导。
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们将完成新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活动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们班的几位男孩子,非常喜欢益智区的走迷宫活动,还学会了自己设计迷宫,把自己设计的迷宫让同伴走。这样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绘画能力等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
三、大带小、小学大的开放的活动形式
即为让中班幼儿尽快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有时,我们可采用让大班幼儿帮带中班幼儿的形式,以提供榜样示范,建立跨班级间的开放关系。例如:在户外活动时,让大班幼儿和我们中班幼儿一起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中班幼儿学会了许多新的玩法,胆子也比以前大了许多。通过多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方法合适,提升幼儿自主探究的经验
幼儿在自主的活动中,往往会因碰到困难,造成情绪不稳定,而放弃活动,此时教师可以帮助者的身份向幼儿提出建议,在为幼儿指明活动方向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尝试,克服困难,完成活动。如在活动“打气球”中,幼儿因小手肌肉发展不完善,双手配合不太协调,难以一个将气球皮套在气筒嘴上,而想放弃活动。在此时,教师向幼儿提出建议:“你要以请一个朋友和你一起试一试,一个拿打气筒,另一个来套气球皮,试试看!”幼儿通过合作终于完成打气的过程,虽然,幼儿是在教师语言的帮助下取得的成功,但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取得的,让幼儿在接受教师帮助的同时,体验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着:
1、以游戏法提升自主探索的经验
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的需要产生的,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如果把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中提升自己探索的经验。
2、以实验操作法提升自主探索的经验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所以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我们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要注意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认识水平,难易适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安全性。对材料的操作,教师要尽可能地精简程序,使操作简便,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幼儿在操作中思考、寻找答案,运用实验,巧设悬念,唤起幼儿的好奇心,造成幼儿期待的心理。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不断被激发,不断地得到满足,其想象力创造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的提升幼儿探索的经验。
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实践活动是这种交互作用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客观现实的大环境,创设适当的教育环境,让幼儿与其积极地发生作用,从而建构科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3、积极的评价与交流提升幼儿探索的愿望。
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的评价是一种双向交流,提供幼儿交流各自经验、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分享同伴的快乐。幼儿往往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活动后都有成功感。幼儿在选择活动区材料是往往受材料的吸引或对操作过程感兴趣,沉溺与一个活动区中,通过交流分享,可以是孩子们关注所有的活动区;通过展示其他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结果,可促使幼儿幼儿对活动区的积极情感。
在区域活动中的评价中,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在乎幼儿认知、技能提高了多少,而应在乎活动的过程,幼儿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中多采用鼓励的方式,幼儿出现疑问时,可鼓励幼儿再次探索、查找相关资料,引起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在评价中多用肯定的方式,肯定幼儿具体的行为,“你真棒”,“坚持了,你就胜利了”“我们真为你感到骄傲”,等。在幼儿活动中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幼儿活动的积极情感,提高幼儿活动的质量。
经过一年的观察与指导,我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独立自制力、行为目的性、交往能力、创造性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地进行操作。
以往,幼儿的游戏总要经过教师示范操作才能进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常常根据教师的意愿,当遇到困难时,往往习惯于依赖教师帮助解决。而现在,幼儿在独立的操作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独立解决”以往看来“不会”、不可能的问题,经过锻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具有了较强的独立性。例如,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大量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手工操作材料。以前,幼儿总是在教师的示范后彩绘操作,现在,他们会看着图示自己独立进行,碰到困难,学会了向同伴求助,独立性、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探索新问题。
以往的游戏中,幼儿容易对教师的师范形成定势,所谓习惯成自然,在游戏操作中的模仿,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而在宽松自由的游戏中,由于自信的健康支持,独立操作和自发交流中经验的不断丰富,不同材料的操作都可能在幼儿的潜意识中酝酿成灵感。如在建构区中,幼儿搭建会飞的汽车,设计出有轮子的房子;美工区中,幼儿会将扇子设计成多功能裙子,将生活自理角的吸管做成项链等等,这些都说明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慢慢地成长起来。
但在观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
1、缺乏对区域活动理念的全方位理解。
2、“让孩子自己学习,乱得看不过去,还是教教省力,效果又好。”于是,教师仍然有意地刻划幼儿的活动,使之成为一种导演排练过的表演行为。
3、“他们的学习行为出乎我的预料,我就着急了。”于是,孩子在教师给予的环境中,仍然无法摆脱老师的牵制,无法主动处理学习材料,成为环境的奴隶。
4、“不知道他们在什么情形下,能自主学习。”于是,孩子在老师一厢情愿的环境中,揣摩着他人的心思,心事重重地自主学习。
至此,我们看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仅仅是一句口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在活动中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自己,只有给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给幼儿提供更多发展主体性活动的机会。因此,我们应明确,“幼儿是怎样发展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幼儿的发展,”如何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如何让幼儿自主地发展,如何让幼儿真正自主地学习,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比之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在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特点和需要来选择材料参与活动,不断尝试,体验着成功和快乐,而且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进行着多种形式的学习,便于教师灵活指导,也便于幼儿自主地向同伴学习,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不断增强。所以我们设想为幼儿建构开放性区域活动,让孩子们的区域活动具有开放的时间、开放的空间和开放的心灵,教师也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指导方式和策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让每位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决定在班内建构开放性区域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开放性、互动的环境,提供层次性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
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操作材料)和心理环境(知识经验)的创设。活动区最需要的是创设能让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的自主性。
(一)创设富有情趣性的环境。
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中,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仅要考虑区域环境的美观性、教育性、操作性、层进性、情境性等原则,还要考虑区域中的人文环境,即区域环境中的情感倾向。在此,我们侧重从人文环境来设置区域,控制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的分离,考虑各活动区之间的相互关联,让环境与幼儿产生互动。我们可以把教室创设成自己班里的科学发现室,成为孩子们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科学探究的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还有一些需要利用和思考的设施。
1、图书角:科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所有问题老师都能解答的,这就需要查找一些资料进行解决,而孩子们查找资料有很多局限性,教师则需要给她们设置一个图书角,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查阅的书籍,画册,图书,还可以设置电脑。另外,还可以让她们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放到我们的图书角,这对于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自然角:自然角里可以养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小植物,供孩子们进行观察、研究,种植、饲养的品种可以根据我们教学研究的内容进行更换。比如说,孩子们对蜗牛有兴趣,并想知道有关蜗牛的一些特征,生活习性等知识时,我们可以在自然角中养几只蜗牛;想知道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就可以在自然角中放几颗种子,给它们提供发芽的调件,让幼儿自己观察种子发芽的全过程。
3、动手角:以往的各种活动中,老师拿出来许多操作材料及工具,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操作,等下课时就收起来了,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把老师提供的每一项操作都做了一遍,可有些孩子却只做了一到两项,其它的往往看都没来得及看,更谈不上研究了。设置了动手角,老师可以把活动中的操作材料一一陈列出来,这样活动不会因为铃声响起而结束,探究活动可以延续至课外,不仅给了孩子更多的观察,操作机会,还提高了材料的使用率。
当然,要想更好地发挥这块小天地的作用,科学发现室应有不断的内容,材料加以充实,并做好有序的管理,为孩子的探究活动提供更大的帮助。
(二)提供层次性材料,并适时更换、丰富活动材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生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这种兴趣越浓,幼儿的探索活动就越持久。科学活动的材料就是幼儿探索的对象,我们所选择的材料色彩鲜艳、形象有趣、活动性强,而且操作简便,幼儿拿到手后就可以玩,从而激发了幼儿对材料探索的动机。如在实验“哪辆车开的快”中,操作材料——小汽车,是幼儿熟悉及喜欢的,幼儿知道如何的操作,在我们介绍了小汽车及用三种不同材料制作成的车道(毛巾布、绒布、的确良布)后,幼儿通过对小汽车的反复操作,终于发现了因三种车道材料的光滑、粗糙程度不一样,而造成小汽车开的速度不一样,从而对三种材料的特征有了一事实上的认识。幼儿对小汽车开的速度不一样,从而对三种材料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幼儿对小汽车的喜爱,使幼儿对材料产生操作动机,进而形成探索操作的过程。在认识磁铁活动中,我在几只小碗里分别盛装混合着大头针、回形针、别针的绿豆、赤豆、黄豆,另外再提供镊子、筷子、小勺和磁铁,让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发现用磁铁分离铁制品与非铁制品最方便、快捷。最后,我提供各种塑料板、木版、纸板等,引导幼儿设法用磁铁使一些铁制物品在这些板上“站力”、或“移动”‘同时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如用磁铁让铁质的“小鸟”在“天空”中飞起来,让“青蛙”在“池塘”里游等,让幼儿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1、充分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的做法值得提倡。
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多的辅助材料,而这些辅助材料恰恰是我们生活中当作垃圾扔掉的东西,如各种纸盒,海绵,木块,塑料块,磁铁,瓶子,注射器,铁块等。孩子们在进行物体沉浮的探究时就能很好的利用它们。此外,还能让孩子与家长共同收集废旧的材料,使它们变废为宝,制成各种活动材料,如塑料袋可以做成降落伞等,这样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只要是安全的、卫生的、简便的,都可以用来做区域角的材料,在我们的宣传下,我们的家长也形成了这样的意识,现在有些家长经常把家里的一些旧包装盒、旧瓶子等作为材料送到幼儿园,以供幼儿操作。如在科学探索区,我们就投放大量的家长带来的废旧材料:如塑料袋、木块、各种小石头、泡沫块、磁铁、纽扣等,这些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幼儿又能时时玩出新花样。
2、让一种材料有多种功能,使幼儿学会创造。
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敢于创新的精神,而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是要让幼儿有思考、选择、怀疑、设问、主动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例如在美工区,我先准备了手工纸、报纸、宣纸、吹塑纸,让幼儿看看、摸摸、撕撕、剪剪,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了解了纸的特征、用途,然后欣赏各种纸制品,最后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有的剪纸,有的团纸印画,有的染纸,幼儿在玩一玩中学会了用一种材料进行不同的表现手法。
3、玩具、材料要及时调整。
幼儿在预先设置好的环境中,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展开活动,兴趣会不断发生变化,如果环境构成后被固定不变,幼儿自主的活动就不能充分展开。例如在益智区中,我们投入了一些拼图材料,一开始,小朋友们参与拼图的积极性非常高,每次活动,益智区中总是挤满了人,可过了几个星期后,孩子们对这些“老面孔”逐渐失去了兴趣,益智区中的人也越来越少。由此可见,活动区中的材料应不断更换,以吸引幼儿的注意。
二、空间的安全性、方便性与活动时间的相对自由性
中班孩子虽然已有参加区域活动的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毕竟是孩子,况且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孩子们经常由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因此,在设置区域时,我们首先考虑到安排的场地空间是否安全,是否便于幼儿自由选择,是否会互相干扰,能否保证光线、色彩、温度、通风等条件,物品摆放的位置是否合适,对幼儿是否容易造成伤害等。针对这些思考,我们在活动室的四周、窗户处、午睡室的中间,室外走廊等处安排了数学、美工、益智、建构、生活等活动区,由于空间的开放,既便于幼儿自由进出这些固定的区域,不受干扰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便于教师观察与指导。
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们将完成新活动的自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活动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们班的几位男孩子,非常喜欢益智区的走迷宫活动,还学会了自己设计迷宫,把自己设计的迷宫让同伴走。这样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绘画能力等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
三、大带小、小学大的开放的活动形式
即为让中班幼儿尽快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有时,我们可采用让大班幼儿帮带中班幼儿的形式,以提供榜样示范,建立跨班级间的开放关系。例如:在户外活动时,让大班幼儿和我们中班幼儿一起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中班幼儿学会了许多新的玩法,胆子也比以前大了许多。通过多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方法合适,提升幼儿自主探究的经验
幼儿在自主的活动中,往往会因碰到困难,造成情绪不稳定,而放弃活动,此时教师可以帮助者的身份向幼儿提出建议,在为幼儿指明活动方向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尝试,克服困难,完成活动。如在活动“打气球”中,幼儿因小手肌肉发展不完善,双手配合不太协调,难以一个将气球皮套在气筒嘴上,而想放弃活动。在此时,教师向幼儿提出建议:“你要以请一个朋友和你一起试一试,一个拿打气筒,另一个来套气球皮,试试看!”幼儿通过合作终于完成打气的过程,虽然,幼儿是在教师语言的帮助下取得的成功,但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取得的,让幼儿在接受教师帮助的同时,体验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着:
1、以游戏法提升自主探索的经验
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的需要产生的,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如果把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中提升自己探索的经验。
2、以实验操作法提升自主探索的经验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所以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我们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要注意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认识水平,难易适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安全性。对材料的操作,教师要尽可能地精简程序,使操作简便,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幼儿在操作中思考、寻找答案,运用实验,巧设悬念,唤起幼儿的好奇心,造成幼儿期待的心理。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不断被激发,不断地得到满足,其想象力创造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的提升幼儿探索的经验。
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实践活动是这种交互作用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客观现实的大环境,创设适当的教育环境,让幼儿与其积极地发生作用,从而建构科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3、积极的评价与交流提升幼儿探索的愿望。
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的评价是一种双向交流,提供幼儿交流各自经验、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分享同伴的快乐。幼儿往往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活动后都有成功感。幼儿在选择活动区材料是往往受材料的吸引或对操作过程感兴趣,沉溺与一个活动区中,通过交流分享,可以是孩子们关注所有的活动区;通过展示其他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结果,可促使幼儿幼儿对活动区的积极情感。
在区域活动中的评价中,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在乎幼儿认知、技能提高了多少,而应在乎活动的过程,幼儿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中多采用鼓励的方式,幼儿出现疑问时,可鼓励幼儿再次探索、查找相关资料,引起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在评价中多用肯定的方式,肯定幼儿具体的行为,“你真棒”,“坚持了,你就胜利了”“我们真为你感到骄傲”,等。在幼儿活动中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幼儿活动的积极情感,提高幼儿活动的质量。
经过一年的观察与指导,我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独立自制力、行为目的性、交往能力、创造性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地进行操作。
以往,幼儿的游戏总要经过教师示范操作才能进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常常根据教师的意愿,当遇到困难时,往往习惯于依赖教师帮助解决。而现在,幼儿在独立的操作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独立解决”以往看来“不会”、不可能的问题,经过锻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具有了较强的独立性。例如,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大量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手工操作材料。以前,幼儿总是在教师的示范后彩绘操作,现在,他们会看着图示自己独立进行,碰到困难,学会了向同伴求助,独立性、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探索新问题。
以往的游戏中,幼儿容易对教师的师范形成定势,所谓习惯成自然,在游戏操作中的模仿,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而在宽松自由的游戏中,由于自信的健康支持,独立操作和自发交流中经验的不断丰富,不同材料的操作都可能在幼儿的潜意识中酝酿成灵感。如在建构区中,幼儿搭建会飞的汽车,设计出有轮子的房子;美工区中,幼儿会将扇子设计成多功能裙子,将生活自理角的吸管做成项链等等,这些都说明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慢慢地成长起来。
但在观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
1、缺乏对区域活动理念的全方位理解。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这种状态影响考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活性,降低应试的注意力、记忆力,使复习及考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无法参加考试。
二、焦虑与学习的关系
考试焦虑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内因与个体的个性、抱负、早年经历、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有关。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的心理障碍,它是个体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下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数是因为家长和老师有意或无意对小孩的学习提出过高要求,超越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并形成了过度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考试焦虑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主观因素
①考试焦虑与能力水平呈负相关,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或学习效果较差者容易产生考试焦虑;②考试焦虑与抱负水平呈正相关、即要求自己成绩过高者容易发生;③考试焦虑与考试失败经历呈正相关,即经历过重大考试失败者容易发生;④考试焦虑与心理生理状态呈负相关,即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容易发生,且与生理状态也有关系。
(二)客观因素
考试焦虑与竞争水平、考试的难易程度呈正相关,即考试意义越大,试卷越难越易产生。
并非所有的焦虑对学习都是有害的。焦虑是一种复合性情绪状态,包括焦虑反应、过度焦虑和焦虑症等三个由轻到重的层次。焦虑反应是人们对一些即将来临的紧张事件进行适应时,在主观上产生的紧张、不安、着急等期待性情绪状态;焦虑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主要特点是紧张、不安等症状比较严重,但对产生这些不适的原因不很明确。考试焦虑介于两者之间,属于过度焦虑,其特点是焦虑已明显地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但患者对引起焦虑的原因十分明确,考试一旦解除,多能迅速恢复。
许多研究已证明,绝大多数考生在临考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或焦虑,它属于焦虑反应,是正常现象。适度紧张可以维持考生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也就是说,在考试及其准备过程中,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有必要的。
三、高中生防治学业焦虑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学业焦虑的防治,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学校方面
1.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
充分挖掘各学科教育中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2.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
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价值导向,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在良好的集体、人文氛围中,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3.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
开设心理辅导课,将学生心理的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消除障碍,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
(1)减轻压力,放下包袱。有效的降低考试压力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首要措施。考试焦虑与考试密切相关,它常常随着考试的结束而迅速消失,但由于对学生来说不能避免考试,因而应优先考虑在不影响正常学习情况下减压。考试压力是考生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老师和家长负有相当的责任。应引导考生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保持考生恰当地的压力,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太计较考试结果,养成将考试当作业,作业当考试的习惯。
(2)端正动机,改变认知。考试焦虑是考生对考试事件在认知上的歪曲,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要帮助考生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通过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放下包袱,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3)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大多数考试焦虑患者在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上存在缺陷,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太多,且生活安排单调,不注意休息和文体活动,达不到生理与心理上的完全放松,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调节机能紊乱。因此,指导考生合理用脑,讲究方法,注意营养,劳逸结合,维护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重要措施。
(4)学会放松。考试焦虑患者缺乏在特定情景下控制自己的能力,因而有必要帮助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行为再造。使他们在紧张时能够运用意念控制、调整呼吸等多种方法松弛躯体,转移注意力,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以达到调整心理状态的目的。
4、自我教育的培养
由于心理品质教育不同于一般知识、技能型的传授课,而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对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所以,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心理品质。
(二)学生方面
1、适合自己的成就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学习动力不足(即学习动机问题)是常常让学生苦恼和矛盾的事。一方面学生都有提高成绩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学习无动力或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分内在(具有持久性)和外在(具有短暂性)两种,学习者只有对学习材料的意义(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言)给予充分肯定,并从价值上给予较高的评价,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当然,学习的外在动机也是必要的,只有二者和谐作用,才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一未知数,不要过多地考虑未来事件,而应该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放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
3、考前作好知识准备,和应付考试突发事件的对策和心理准备(有备才能无患)。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的复习准备。80%的人考试焦虑是由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
(2)在心里对自己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有百害无一益
(3)复习考试时和沉着、外向的人为伴,研究表明,和沉着、外向的人为伴,焦虑情绪会明显减轻
(4)合理的复习计划和时间安排,计划管理可以消除心理上的不确定性:人对确定的东西、掌握得住的东西才会有安全感、才不会慌乱,可以避免忙乱。所以做计划需要注意事先安排好什么时间做什么、做多少;优先安排重要的事、急迫的事;留出应急和补救时间;计划的复习量要适当。
大多数考试焦虑学生通过上述措施,是能够好转的。对少数严重者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治疗或配合药物治疗,有的要进行长期训练。由于考试焦虑发生率很高,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树立正确的应试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