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2 15:08: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留守儿童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留守儿童教育

篇1

2.学生成绩不理想。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仅占9.5%。我们在电话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保障,忽视了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打工,孩子读书好坏无所谓。

3.留守儿童情感严重欠缺。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应有的帮助,他们感觉孤独无助,导致孩子缺乏对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

4.价值观与人生观偏离。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心理。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弥补自己内心的亏欠,甚至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分的经济需求,这就滋生了他们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等虚荣习气,缺少勤俭节约的品质,妨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5.犯罪与越轨现象严重。据调查,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现象很严重,这些儿童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另外,留守儿童对年老隔代的或关系较疏远长辈的教育往往不会很顺从地接受,而这些长辈也因本身原因无法对这些儿童进行行为控制和承担起社会化教育的重担,极有可能导致这些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探析

1.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单方照管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监护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2.学校方面。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管。其次,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寄宿制学校少,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不足。

3.社会方面。学校或社区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新建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教职工家长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许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都停留在方案制定上,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构建留守儿童关护网络,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教育好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大事,我们应该调动各方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关注管理网络;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社会监管网络;以报刊、电视台为主体的媒体呼吁网络。这六大关护网络要紧密联系,互相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尽心尽责,营造良好环境。

2.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兴趣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互通的工作程序,全面记录、见证留守儿童走过的每一天,从内心感受自己的成功。

3.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能够较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生活上的困难。留守儿童每天24小时在学校教师的监护下,学习质量有保证,生活水准有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有优势,学习成绩有提高。

4.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监护人)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比如,学校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热线电话,要求孩子每周与家长通话一次,教师每半月与家长联系一次,互通情况,反馈信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5.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在区域内成立家长学校,组建家长学校教师队伍,定期开展家教培训和咨询。通过开设爷爷奶奶培训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等培训,引导老人们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

6.净化留守儿童校园周边环境。各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等场所的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内不得有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等相关要求。

篇2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1.1留守儿童数量多

根据2012年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在农村,留守儿童大概在80%以上。留守儿童的父母其中一人在家的比率大概为68%,父母都外出打工的比率为32%。因此可见,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数量是相当多的。

1.2留守儿童家务劳动繁重

巨相关调查资料表明中国80%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52%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90%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繁重的家务劳动使得本该学习和成长的孩子拷上了枷锁,孩子的学习时间减少,劳动量增加,给留守儿童带来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抑和阻碍。

1.3家长监护不能落实

当今留守儿童的监护中呈现出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监护占大多数,无人监护占和其他亲戚监护占一小部分的现象。其中隔代人监护,会由于心理代沟太深以及祖辈过度溺爱而导致无法正常沟通;亲戚监护易由于小事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对于没有人监护的儿童,使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进而导致监护不能及时落实。

1.4父母亲情淡薄

父母亲情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根本元素,然而大部分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系较少甚至是没有联系,使得本该拥有的家庭血缘亲情淡化。一些家长由于生活所迫外出打工,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这样使得孩子内心就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1.5学校教师的关注度低

留守儿童应该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对象,然而当今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很多留守儿童在教学时间里很少与老师谈话,甚至是交流,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出现课堂违纪,有的撒谎逃学,有的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的现象,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1.6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化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上也难以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注,缺乏道德养成教育和纪律约束,容易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偏差,养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乱花钱、摆阔气等陋习,有的还染上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嗜好,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原因

2.1个人原因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引发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农村的留守儿童心理大部分认为自己家穷,父母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不理解而产生怨恨情绪,容易形成自暴自弃的性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封闭、性格孤僻、情绪失控、认知偏差,内心茫然等现象,使得很多留守儿童不爱学习,慢慢的荒废学习。

2.2家庭原因

留守儿童的家庭大多都是父母不在家,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长辈抚养的家庭。这种家庭结构的缺失和不完善也就使家庭的功能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2.3学校原因

农村学校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只对学习好的学生进行管理,而放弃对那些留守儿童的教育,这些因素都会使留守儿童辍学、失学。由于学校的各种条件比较差,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个人,也不能真正的关心每个留守儿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4社会原因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而导致农民家庭负担过重以及我国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这样一来使得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但因城市消费高,学费贵绝大部分父母出去打工无法带孩子去城里学习,导致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在农村,“读书无用论”盛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对于不良的社会风气会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3.1留守儿童自身要加强学习意识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因此留守儿童自身要端正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远离网吧等不良场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习自信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2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交流

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成长阶段十分必要,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关心孩子的学习,支持鼓励孩子,遇到问题及时帮助孩子,对于孩子的价值观扭曲及时纠正,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取向。

3.3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中起主导作用

3.3.1学校应该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应该为留守儿童安排专门的老师进行辅导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快乐生活,学校还可以多吸收些素质高、资历高的老师来进行教学。

3.3.2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

教师应该掌握本班留守儿童的家庭的基本情况,提高监护和教育能力,主动和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督促他们教育孩子,真正实现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教育。

3.3.3加强心理健康道德教育

学校应聘请专门的老师上心理健康的道德的课程,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让留守儿童认识到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还可以设置心理咨询中心,以便学生们及时咨询,用于开导留守儿童,多与留守儿童交流,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

3.4社会上应改善生活环境和加强社会保障

社会应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对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等影响学生、误导学生的不利因素严重打击,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学习的良好环境。还应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招募志愿者,面向社会募集图书等学习用品,篮球等体育设施,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通过组织渠道、新闻媒体、网络等方式招募志愿者,从心理矫正、思想交流、学习辅导、物质帮扶等方面关爱留守儿童。

作者:樊倪 李英林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编.农民工保护知识百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9).

[2]谢良敏.农民工维权法规政策解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06).

篇3

2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资金匮乏,缺乏教学资源和教学配套设施

学校没有专门的食堂,学生吃饭的场所主要是操场、走廊和教室。同时,学生营养状况堪忧,学校只提供饭菜加热服务,学生每天自带米饭和咸菜。寄宿的孩子一日三餐都是吃从自己家带来的一罐咸菜,这样很难保证学生的营养。教学设备落后,教师都没有配备专门的办公电脑,学校教学信息极其闭塞。教师授课主要依靠粉笔和劣质的黑板(自制的,刷着一层黑漆的木板)。没有专门的操场,供学生活动的只是教学楼门前的一块泥土坝子。缺乏基本的乒乓球台、单杠双杠、沙坑等体育设施,学生的体育课被自由活动取代。

2.2缺乏学生宿舍,寄宿问题难以解决

学校仅有的两间学生宿舍是由教师办公室改装而成的,寝室里密密麻麻地并排摆放着5张上下铺,孩子们的生活用品水桶、脸盘摆在床下。每间房里要睡20个孩子,地方太小,孩子放东西的木箱只能摆放在楼梯旁的地上。

2.3师资缺乏,特别是缺乏专业的生活和心理辅导教师

该校师资缺乏,在职教师学历层次低,老龄化严重。该校只有10名在职教师,其中有大学学历的老师只有4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特别是班主任除了有教学任务以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另外缺乏生活老师和心理老师。

2.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配合困难,老师工作负担重,压力大

父母和监护人教育观念落后,对学校的教育工作采取消极配合。大多数父母不会主动与老师沟通。由此教师与家长沟通起来十分困难,只有教师经常主动和留守孩的父母及其监护人联系,才能获得一些留守孩在家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这无疑是加大了老师的工作负担。

3学校应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3.1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

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信息进行登记,包括学习成绩,家庭条件和生活状况。学校强调班主任要与家长和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变化。针对他们的家庭教育“对症下药”,比如对于监护人溺爱、打骂孩子的现象,及时与监护人沟通,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并传递正确的教育方式。

3.2留守儿童自由选择走读或者住读

针对有些学生的家离学校较远,每天上学放学存在安全隐患。学校额外腾出了办公室,作为临时的学生寝室。并让学生自由选择走读或者住读。目前全校有42名寄宿生,分布于三、四、五年级,其中四、五年级的学生居多。

3.3班主任留校住宿全面关注寄宿生

学校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因此让三四五年级的班主任留校住宿,照顾和关心留守孩。比如本次访谈对象之一的高老师,作为五年级的班主任,尽管他家离学校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每晚依然留在学校,随时查看学生寝室,经常与寄宿生聊天,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

篇4

对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状况,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在调研中得出了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五缺”现象的结论,即亲情缺慰、生活缺助、心理缺疏、学习缺导、安全缺护。

就留守儿童教育而言,义务阶段教育往往成为他们一生当中接受到的最高教育。一位农村小学的教师告诉记者,在他们的学校里,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

一天早晨,10岁的亚琦和同学们结伴走在上学的路上,在极其微弱的晨光里,他们打闹嬉戏着,一路走得很欢快。

亚琦在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一所小学读四年级,从他家步行到学校大约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实际上,亚琦本来没有必要这么早就起床上学,不过习惯性醒得太早的他,也习惯性地想早点去学校。他之所以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那儿有很多小伙伴可以在一起玩耍。

亚琦的爸爸妈妈在江苏常州打工,他现在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奶奶对他很好,不过也很“严”。和待在家里相比,他更喜欢去学校,因为他觉得“和同学们在一起玩很高兴”。

在这所学校里,喜欢很早就来到学校的不只亚琦一人。很多孩子早早地来到学校主要是因为家里“太寂寞”,他们大多以“晨读”为借口从家中早早地出发,以便早早地和同学们在一起。

这些孩子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与亚琦一样,他们一年时间也见不到自己父母几次面。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的背后,这些被称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正在经历着与城里孩子不一样的生活。

在“打工潮”暂时无法改变的大环境下,这些被迫远离父母的孩子们正在经历着的教育的困局。

“进城入学”是孩子的愿望

庞大的进城务工农民带来了庞大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在众多的农民工子女中,能跟随父母进城入学只占很少一部分,绝大部分仍然留在农村上学从而成为留守儿童。虽然说“进城入学”的孩子想在城里得到一张“安稳的书桌”要比城里的孩子困难得多。不过在留守儿童的眼里,进城入学的儿童却正成了他们羡慕的偶像。

在和留守儿童交谈时,记者发现,大部分孩子认为自己长大后的愿望就是和爸妈一样,进城。当然,打工也许是他们进城后最有可能做的事情。

有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业内人士说:“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得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但是,大多数孩子们的眼里,仅仅存有一些打工回来的父母介绍的有关城里精彩生活的影子,却无法在心里勾画出一个实现城市生活的美好路径。”

13岁的晶晶今年刚刚回到她出生地的安徽某村小学读6年级。在这之前,她跟随她的爸爸妈妈一起在上海郊区的一所农民工子女学校上学。考虑到在上海读初中比较困难,晶晶的爸妈在晶晶读小学的最后一年把她送回老家,好让她能够顺利地进入老家的初中上学。

从一名进城入学儿童,变为一名留守儿童,晶晶一开始有点不习惯。不过,渐渐地,她感觉变了,她觉得自己有些优越感。和留守儿童相比,她能够说一口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她会折纸、画画,她还会唱好几首留守儿童听没听过的儿歌。

因为有了这些留守儿童不具有的能力,晶晶在班级里很快成了其他同学崇拜的“偶像”。一些同学甚至开始埋怨自己的爸妈为什么没有带他(她)一起去大城市里上学。

徐强是晶晶的同班同学,他的爸爸在广东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他妈妈留在老家照顾他上学。

每天放学回家后,他首先要帮助妈妈做一些家务活。“我们每天不是语文课就是数学课,要是有唱歌,还有体育课就好了。”看着活泼的晶晶,徐强很是羡慕。

徐强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江正告诉记者,本来,农村的教学条件就比城里的差很多。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很好的家庭管理,学习自觉性会变得很差。通过比较发现,跟随父母去外地读书的孩子成绩普遍比留在农村上学的孩子成绩好。

“我们这里只有这个条件,孩子的父母如果管不了,光靠我们老师来管,那怎么行呢?”江正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督导。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另外,留守儿童虽然在学习条件上有所好转,能获得更多的书籍,更多的学习用品等,但校外的学习时间变少了。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一般要做更多的家务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有的还要打柴喂猪等,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留守儿童充满迷惘

在安徽农村,就读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数量一年比一年减少,以致很多中、小学校不得不进行合并。除了因此给农村中小学生带来上学路途遥远的困难之外,教师队伍中鲜有年轻的新教师补充进来等因素也造成了留守儿童学习环境比城市儿童要相差很多的现状。

不过,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比学习环境更差的问题是,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精神上的迷惘,输在起跑线上的他们很有可能同时也输在对未来的期待上。

武汉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在对该武汉市部分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有近七成留守儿童压力大,害怕见到陌生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陈亚辉老师介绍,根据调查统计,有35.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内心有压力,33.6%表示虽不喜欢呆在某一角落但是害怕见到陌生人。另外,40.7%的留守儿童表示非常喜欢学习,但因为父母不在身边,35.4%没人辅导。

篇5

我在《班主任手册》上,认真记载了我班17名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的地址,现在由谁监护,附上了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方式。我鼓励孩子们和父母主动沟通,我规定孩子们每周主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家里和学校的表现,结合语文课的习作训练《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成信,亲自寄给远在异乡的父母。有一位在北京打工的父亲收到女儿的来信后,非常感动,他特意拨通了我的电话号码,告诉我:“我觉得女儿懂事了,我在外边再苦再累也值了。你们学校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增进亲子感情太有帮助了!”

二、做好心理辅导,关注精神成长。

隔代抚养或寄养的孩子,他们的情感是有缺失的,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班会课,给孩子们创造倾诉的机会,在2011-2012学年的第二学期中,我组织孩子们开展了如下主题活动:《暑假见闻》、《介绍我的家庭》、《我的烦恼》、《我的成长故事》、《感恩爸爸(妈妈)》《告别网吧,拒绝不良诱惑》,在这些真情对白中,我这样疏导孩子们:“父母也是为了给你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不得已远走他乡,他们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他们常常望月思乡,更是牵挂你们。孩子们,我们没法改变现实只能改变看法。我们要善待自己身边的亲人,特别是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婆、外爷,不能在家里挑三拣四,唯我独尊,而要在家里做一个懂事的小主人,自己的事自己做。”我经常找孩子们谈心,发现有不好的矛头,及时开导,在生活中作他们的知心大姐。

三、家校合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系和家长达成共识:从生活、学习的细节上严要求,使这些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安全习惯。我告诉家长:孩子在家里要让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坚持做到,自己洗衣服,自己整房间。教孩子学会理财,合理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形成健康的、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学习之余主动帮家人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会在火灾、地震等灾害来临时急救、逃生。培养孩子在学习上认真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的习惯,使他们养成写字一笔一画的好习惯,上课听讲保持良好坐姿的好习惯,会统筹安排时间,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四、开拓视野,丰富课余生活

引导孩子们和好书交朋友。本学期,我在班里创建了图书角,共筹书目百余本,图书角对全班同学开放,我要求孩子们每天坚持读书半小时,并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样孩子们就可以从书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课余生活丰富了,见多识广,眼界开阔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

篇6

目前,我县共有中小学校学生12400多名,其中留守流动生3182名,占学生总数的25.6%。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被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家。

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低、生产生活负担重,又是隔代抚养,在对孩子的思想沟通、教育管理、亲情关爱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切实开展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教育关工委对全县部分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学校关爱工作亟待加强。

1.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世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

2.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里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

3.留守儿童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

4.大部分学校关工委都成立了关爱工作团(组),但开展关爱工作的力度不够大,往往局限于节庆日的捐款、捐物、课业辅导等,而忽视对留守儿童的跟踪管理和心理疏导,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和稳定的结对帮扶关爱体制。

二、开展“家长”活动,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常态化模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亲情的缺失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为了探索出一条关爱留守儿童的常态化模式,我们在全县各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了“家长”活动,全县有335名“家长”参与留守儿童的亲情关爱活动。所谓“家长”,就是由学校各级领导、党员教师和“五老”,按“自愿、自主”的原则,经学校关工委协调,与留守儿童结成亲情关爱对子,成为该留守儿童的“家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引导,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其职责是认真做好“三知”、“三多”、“三沟通”、“五个一”。

三知:即知道留守儿童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班级和教师情况,为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引导工作奠定基础。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多参加学校学生集体活动,增进了解,培养亲情;多到其家中走访,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宣传科学教育方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老师联系沟通,交流留守儿童教育情况,形成管护、教育、引导留守儿童的有效合力。

五个一:即每周与留守儿童联系交流、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任课教师、监护人联系一次;每月到留守儿童家走访一次;每学期初制定一份帮扶留守儿童工作计划书;每学期末撰写一份关爱工作情况总结或留守儿童教育经验文章。

家长在履行基本职责的同时,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赠送生活学习用品、共度节假日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鼓励、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如松江小学的李某某父母去外地打工,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年纪已大,还要干活,没有时间管他。他不愿意学习,有空就上网吧玩游戏。没钱就偷铁卖钱。为此,担任他的家长的班主任就主动找他谈话,耐心做思想工作,像母亲一样苦口婆心地教育、规劝,使他认识到错误。面对他犯的错误,给予宽容和理解。每天放学后把他带到自己家写作业,不会的题给他辅导。这样他的作业写完了,没有机会去网吧,时间一长,他渐渐也不惦记上网吧玩游戏了。看到他的进步后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让同学为他鼓掌。被承认、被表扬激起了他心中的愉悦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更努力了,成绩提高得很快,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还原”家庭教育

1.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一是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针对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暖而产生的孤独、封闭、自卑、冷漠等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建立家长电话联系制度。为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了三个电话。第一是“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父母每周和子女通一次电话,询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与子女进行经常性情感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给子女以热情的鼓励和关怀,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收集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向学生及家长公示“家长”的电话号码,将学校电话和“家长”电话设置为亲情电话。第二是“师长电话”。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每两周给班主任打一次电话,和老师交流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第三是“监护电话”。“家长”每两周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一次电话,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三是实施“特别关爱工程”。为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弥补感情缺失,开展“爱心妈妈”征寻活动,“‘爸妈’伴我成长”书信活动、“感恩回报”主题班团队会及朗读比赛、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有益活动,融化留守儿童冷却、封闭的心灵,让他们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家庭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爱。同时,各校还利用“六・一”儿童节、寒暑假,组织发放结对帮助卡、给留守儿童捐款、赠送学习用品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2.“还原”家庭教育。所谓“还原家庭教育”,就是尽可能地“还原”父母亲的关爱和教育,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时时都在身边的温暖与亲情。

一是开设“亲情教育课”,在电信部门的支持下,开通“亲情电话”,倡议家长在每周的“亲情教育课”时间或晚上、节假日、孩子生日等与孩子和班主任通电话,以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情况,与老师和孩子进行良好沟通,有针对性地还原家庭教育。同时每学期给外出务工家长写一封建议信,如《父母外出打工勿忘教子》、《父母如何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以真诚感人的方式提出建议,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关爱对孩子成长、学习的重要性,时时心系孩子,情暖孩子,还原家庭教育。

篇7

1.留守学生的父母

教育认识上的错误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父母却没有这样的认识,他们许多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清楚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也不懂得家庭教育的真正涵义,把教育问题只理解为学校教育,也只寄希望于学校、推托与学校,大部分人对孩子的关爱只停留在物质层次,忽略了孩子必不可少的情感心理关怀、品行和道德培养。

2.留守学生监护人

重养不重教,难当教育管理的责任监护人通常是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称为隔代监护。他们大都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吃饭穿衣,但求物质、生活上对孩子的满足,而其它方面,农村老人自己文化水平就不高,想管也管不了;单亲监护人的劳动负担都很重,过重的劳动负担让他们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会缺乏耐心;其他的亲戚之类的监护人,也对孩子深不得,浅不得,唯恐其因父母不在而感觉“寄人篱下”,各方面不敢苛责,从而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

(二)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留守学生是伴随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而产生的,这要求传统的农村学校教育适应时代变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有应对之策。然而,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和领导并不认为这是很要紧的问题也就不那么重视,显然他们还未意识到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只是认为留守学生难教难管,也对此类问题抱着习以为常、抱怨、推托的态度。教师对此问题受精力、能力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限制,而农村学校则是因为经费严重短缺,而且教育编制紧张而无力顾及。

(三)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在时间上,农村留守学生比流动学生出现的稍微早一些或几乎同时出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单指流动儿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成了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而对地处偏远农村的留守学生却极少关注。流动儿童身处城市,因为媒体关注而获得舆论的支持,才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农村留守学生困难进入媒体的视野,还缺乏社会表达途径,得不到舆论的支持,因而很难成为政府的议题。但即使在这个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政府也没有就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采取实质性的的措施,缺乏相关的指导政策和经费保障。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支持动力不足

1.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社会方面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但还是主要停留在对他们生活条件等物质基础上的关心,而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安全守护等精神层面关注的少,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尚未引起广泛重视。调查发现,长期以来,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存在着狭隘认识误区,表现在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重点是生存权利、生命安全的保障,忽视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教和全面发展需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来共同互动应对。社会组织发展度不高,没有发挥出政府“减压阀”和“调节器”应有的作用。

2.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社会是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正常家庭而言,父母充当了阻挡不良社会风气的第一道防线,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当生活在复杂混乱的社会环境中,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害,教育上面临着严峻挑战:地区网吧、台球厅等游戏摊点成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娱乐的主要场所,加之农村地理位置偏远监管力量薄弱,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的制度规定执行不好,使农村留守儿童沉溺其中,并增多了沾染打架、赌博、抽烟等不良习气的社会风险。

(二)学校方面没有力行教育管理全部职能

1.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滞后

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加大学校素质能力拓展,但是以考论英雄的方式没有改变。农村学校办学思想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偏差,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干预,使学校缺少提升素质、培育德行的良好环境,使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的学习书本知识,素质教育形成了历史欠账,在成长中很难弥补。对非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或多或少为提高孩子的素质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如培养业余兴趣、开发智力等,但是这受到家长的自身认识和受教育程度的制约,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本身就缺少家庭教育的第一道关口,当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不良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在所难免。

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不紧密

学校与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能否有效衔接,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农村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引起的各类问题,如性格上的、心理上的、社交上的等等,需要学校和家庭间的有效衔接,以求学校教育中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调查看,学校和家长、监护人之间沟通联系不密切,尤其是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不具备实现两者沟通客观条件,学生家长不能参与到学校教育中,错过了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这无疑加剧了学校和家庭间脱节现象的发生。学校与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当两者间沟通不畅,学校教育中缺少对留守儿童真实情况的了解,失去了知识教育外培养的针对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并放大。

三、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策略

(一)家庭层面

1.父母要提高认识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教育,生活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若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上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今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因此,随着流动儿童在城市受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出务工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小学至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说来更需要父母的关爱,不要仅仅以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2.提高家庭教育责任感

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作父母的外出之前务必做好孩子的安排,要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慎重选择孩子的监护人,而且尽可能选择有精力和能力乃至素质高一点的监护人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要协调好监护人、孩子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嘱托监护人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尽量经常的与孩子交流各方面的情况,积极营造完整、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学校层面

1.学校需要介入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功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给家长及孩子监护人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技能和方法。可以通过印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剪贴各种有关家教的资料等,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唤醒对子女全方位教育的责任,或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或常用电话与在家的孩子及其老师多沟通,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引导家长处理好家庭各项职能之间的关系,对外出务工和教育孩子应作全面考虑,慎重对待。

2.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

第一,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级里的“留守学生”要关注、鼓励和帮助。第二,学校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尽量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给这些孩子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第三,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加强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同时,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建立起学校与监护人的沟通渠道。第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学生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定期开展思想、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工作。第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

(三)政府层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关注

政府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而且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农村“留守学生”提供较好的生活、住宿条件;针对学校周围的游戏厅、网吧、出租小说的书屋、小餐馆以及游戏娱乐场所,出台强制性的措施,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重新制定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要增添专职生活辅导教师的配置;整合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教育,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

篇8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空巢现象,大量孩子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管,留守儿童大量增加,教育凸显出许多问题。区教委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相当重视,将我校批准为全区第一批留守儿童寄宿制小学。

 

为了使留守儿童在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关爱,学校探索出了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寄宿的十六字教育管理模式,即:吃得健康,住得温馨,学得快乐,活得幸福。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思想现状

 

寄宿生容易产生分离性焦虑。寄宿对小学生来说,面临的困难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留守儿童,远离家人到学校住宿,不适感会很强烈。他们独自面对一些问题时,就会感觉孤立无助,行为上就会表现出怯懦的一面。

 

亲情缺位,寄宿生容易产生消极自我暗示。由于父母与孩子长期分开,亲情交流很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比较大。我们知道,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同样如此,这对孩子心理成长非常不利。有些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沟通仅限于询问学习成绩,亲情的缺位,必定会让孩子变得忧郁、冷漠,甚至出现叛逆心理。

 

生活单调,寄宿生缺少认同感。农村小学本来就没有太好的硬件设施,如果相应的软件也跟不上,教育就会变得简单生硬,寄宿生活当然也会变得单调和乏味。因为集体生活难免会有许多竞争,这也会让一些孩子倍感压力。如果这些留守儿童长时间得不到认同感,就会变得孤僻和偏执。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家长以为有学校教师管理就万事大吉了;学校和教师以为有严格的日常管理,教育就会水到渠成。其实不然,留守儿童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有一定的心理诉求,当这些心理期望值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所以,针对寄宿生心理特质,做出教育方式的适时调整,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1.做好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留守儿童是特殊群体,在教育管理上要体现其特殊性。为了准确掌握这些孩子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动态,不妨给这些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

 

成长档案最好和学生家长一起建立。记录学生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号码、家长工作地址和电话号码。学生自身情况包括年龄、生日、爱好、特长,甚至饮食习惯和嗜好都可以登记造册。便于教师随时做出针对性施教和管理。如学生生日,如果教师能够亲自为学生过生日,就会让学生感动至极。

 

2.真情关爱,凸显人性教育理念

 

学校对寄宿生管理应该实行分包制,就是一个教师管理多少个学生。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分管教师不是父母却胜似父母。因此,管理教师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不能只是约束和训诫,还要付出足够的热情和爱心才行。学习上细心辅导,积极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学习就有较大的进步;生活上多多关心,对生病学生悉心照顾;活动上优先照顾,不管是学习活动还是娱乐活动,要对这些留守儿童给予政策倾斜,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这对培养其自信心很有帮助。

 

3.加强沟通,建设教师家长学生联络网

 

留守儿童和父母联系的机会很少,联系的渠道也很单一,由于家长比较忙,很少主动给孩子打电话。有些留守儿童因为害怕父母训斥,更不愿意主动给父母打电话。这唯一的亲情热线常常处于冰冷的状态。要建立联络网只能由教师牵线搭桥,教师可以主动和家长联系,给家长介绍孩子在校表现,要求家长主动跟孩子联系交流,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还要建立学生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学生定期给父母汇报学习思想情况。只要亲情热线热起来,教育效果当然水到渠成。

 

4.搞好活动,增强留守儿童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特别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参加集体活动才能够找到家的感觉,不管学习成绩好坏,每一个人都需要掌声和赞美。通过参加活动,会让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有充实感。

 

教师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需要,多多发起一些适合留守儿童参与的活动,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与民同乐”,相信一定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因为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效果自然就是春风化雨。

 

5.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能够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

 

6.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寄宿儿童

 

学校应把对寄宿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寄宿儿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在此基础上,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寄宿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建立寄宿儿童档案。

 

以班级为单位,将寄宿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父母的沟通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第三、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流管教寄宿儿童的经验教训,了解寄宿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最后,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家长每月应与班主任联系两次,了解孩子的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解决。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136-01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西部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和困难。近年来,随着物价的逐年上涨,农村百姓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加之城市化发展进程,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无法将其子女带入城市,由此产生了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今,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而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已经成为全社会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又是怎么的呢?笔者通过调查了解,谈以下几点:

一、学校现状

通过近五年的灾后重建工作,当地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受各方援助,如今的陇南各县学校,教室教具配备基本充足,计算机教室,图书,体育器材,多媒体教室,各学科仪器可谓是应有尽有,加之近年来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学生食宿得到了最大保障。但是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学历不合格,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凭经验施教,观念落后、教法陈旧,甚至胡乱施教,误人子弟。在笔者所在的县区,曾经就出现过好多闹出笑话的老教师,如把平行四边形说成是“扯边形”的,还有分不清“末”与“未”两个形近字,在教授解方程时,把“未知数”说成是“末知数”。其次是部分农村教师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缺乏工作责任心,在平时的工作中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更谈不上创新与教学研究了。最后由于学校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特别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专业的进修与学习,没有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不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跟不上新形式下的教学改革,导致教育科研和教学创新的步伐永远带后。

二、家庭现状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56-01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有以下思考:

1.父母亲的选择题:要生活质量还是要孩子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有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地发现和矫正,久而久之,造成这部分学生成绩差、卫生差、纪律差、不良习惯多、厌学倾向严重等诸多问题。他们的父母也望子成龙,除了定期汇钱,别的什么也不能做。处于成长时期的儿童不是有钱就能解决问题的,钱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和管理。所以即使老师在做工作,再费力,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很多儿童陋习难改,最终,初中没上完就踏上和他们父辈一样的打工路。

2.临时监护人的选择题:管不住还是不想管

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

3.学校的选择题:用爱感化还是听任自由

学校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也缺少良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没有寄宿制学校,学校只能管理在校这一段。放学后,他们的作业没人督促和辅导,生活缺少约束和指导。这都是令学校和老师头疼的问题。我认为,留守儿童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须综合治理,方能解决问题:要帮助家长克服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要有教子成才、教子成人的远视目光;学校要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学习互助小组,帮助留守儿童搞好学习;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及时与他们沟通疏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解决一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从体制上保证这群孩子顺利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