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法律基础结课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2 15:08: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法律基础结课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法律基础结课论文

篇1

 

《经济法基础》(以下简称“经济法”)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营销等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学科。旨在通过对经济法基础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及有关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培养既要精经济又要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角度,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合理设置课程

经济法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而目前中职学校所开设的法律基础这一公共基础课,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而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却一般在二年级开设,时间上产生间隔,这无形中破坏了这两门课程的继续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前后照应不上。

法律基础的开设对日后学生学习和理解经济法课程有很大的帮助,但这两门课程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衔接。经济法课程应开在法律基础课后,但间隔时间不宜太长。要同统计原理、会计原理等课程同步开设,以经济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为后续。此外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的经济法课程。

二、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征,有选择、有重点的加以介绍。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介绍各类市场主体、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介绍合同法等市场运行方面的法律、法规。论文参考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布置,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恰当的教学方法

由于中职学校会计、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原则和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把握,假如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学生会感觉十分枯燥,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案例教学是将案例讨论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增强学生感性熟悉,加深对所学法律条文的理解把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案例多是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新问题,从四周的实际生活或者书刊报道中选取,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结合所讲内容,可以采用留思索题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讲评,由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教学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索新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具有深远意义。论文参考网。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组织模拟法庭,通过控辩双方的辩论,锻炼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电子课件教学,可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在教师的主导功能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经济法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而采用电子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此外,法律知识日新月异,发展较快,电子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六、评价考核采用多种方式

经济法课程在许多中职学校属于考查课,一些教师认为考查课就可以马马虎虎,写篇论文或留些作业题就可以结课。其实不然,考核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途径。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论文参考网。

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索题或作业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新问题开展讨论,并围绕讨论题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评定平时成绩。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索新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经济法的把握和应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索空间。学期末的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以选择题、判定题、案例分析为主,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记忆,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篇2

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并要求“加强公民法律意识教育”。教育系统是全国“五五”普法规划的主要对象之一,这一新的精神对教育系统,特别是德育课教师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即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这是比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艰巨得多的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教师就要花大力气,掌握把知识和能力转化为法律意识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种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寓法制观念教育于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之中

实现寓法制观念教育于基础理论教学之中,教师首先要讲清、讲准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社会实际和他们自身行为,法制观念才能提高。就学生而言,他们了解掌握法律规范的主渠道是学习法律基础课。因此,教师在向其宣讲法律知识时应做到准确无误。如果因教师的错误表达而给学生以误导,以致他们听从教师所讲而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那真可谓误人子弟。所以法律基础课教师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刻苦专研法律知识,认真备课,力求做到所讲的内容均言之有据,不允许有自行的“合理推断”、“夸张想象”的现象存在。

然而,传授了基础理论知识,并不一定就能自然而然地达到提高法律意识的目的。实践证明,理论知识不等于法制意识、法制观念。例如,学生在初中就已知道什么是“违法”,但在学生中仍存在一些违法现象,如打群架、偷窃等行为,还有的学生有矛盾不找老师,而从社会上找人帮忙,这些都是法制意识不强的表现。再如,通过“宪法”的教学,懂得宪法赋予的权利和要求履行的义务有哪些,也具有分析案例的能力,但他们并不一定都能增强宪法意识,更不一定都能依宪办事。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所谓有意识,就是在教学中要把传授理论知识、培养能力和法制意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法制意识教育的内容要在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力求全面、系统。

第一要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法制教育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抓住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确定各课所要解决的重点。

第二对学生的要求要恰当,不应当偏低或过高过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提高法律意识的具体要求。法制教育工作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注重实效。例如,进行“维护宪法尊严”的教育,既要讲清大道理,又要提出每个学生都可以达到的初步要求,如不私拆他人信件、不私自翻动他人物品、不辱骂他人等。这样寓法制教育于理论知识教育之中才会落到实处。

二、寓法制教育于法律基础课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之中

课堂教学应当同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同时,课外活动也是法律基础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寓法制教育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寓教于乐是学生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配合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可以组织一些具有感染力的活动,如召开法制班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阅读法制刊物,收看《今日说法》或其他法制节目,观看法制录像,利用班级黑板报开设“法律小百科”园地,举行知行小论文演讲比赛,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参加庭审观摩等。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活动后可要求学生谈收获、找差距、定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与交流。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如参观、访问、进行初步的社会调查等,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起法制观念。

三、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相互配合,拧成一股劲

学生法制意识提高的过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发生作用的过程。因此,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就成为德育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篇3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的加以介绍。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介绍各类市场主体、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介绍合同法等市场运行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相关课程的安排要合理

经济法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而目前中职学校所开设的《法律基础》这一公共基础课,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而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却一般在三年级开设,时间间隔一年以上,这无形中破坏了这两门课程的继承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前后照应不上。

《法律基础》的开设对日后学生学习和理解经济法课程有很大的帮助,但这两门课程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衔接。经济法课程应开在《法律基础》课后,但间隔时间不宜太长。要同统计原理、会计原理等课程同步开设,以经济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为后续。此外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的经济法课程。

三、教材的选取要考虑到“先进性”和“适用性”

能否使用优秀教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先进性”和“适用性”是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是指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既要有突出的学术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适用性”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份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前市场上经济法的版本众多,有为法学专业适用的经济法,有适用财经类专业的经济法等,各种版本良莠不齐。因此,在选取教材时要考虑到专业学生的特点,谨慎选择。

四、采用案例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

由于中职学校会计、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原则和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学生会感觉十分枯燥,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案例教学是将案例讨论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法律条文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案例多是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从周围的实际生活或者书刊报道中选取,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结合所讲内容,可以采用留思考题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讲评,由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教学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组织模拟法庭,通过控辩双方的辩论,锻炼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电子课件教学,可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经济法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而采用电子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此外,法律知识日新月异,发展较快,电子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

经济法课程在许多中职学校属于考查课,一些教师认为考查课就可以马马虎虎,写篇论文或留些作业题就可以结课。其实不然,考核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途径。例如: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

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目前的考核方法有待合理化。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并围绕讨论题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评定平时成绩。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经济法的掌握和应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考空间。学期末的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为主,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论文摘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中职学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经验,针对目前中职学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经济法作为中职学校会计、营销等专业的基础课,只有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加以改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

篇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社会的建设,必然要求职校培养的人才在具备较强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笔者针对当前职校法制教育现状提出了加强职校法制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职校法制教育现状

1.职校法制教育存在盲点

当前,职业学校虽然都开设了《法律基础知识》课,但大多数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忽视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学生普遍认为《法律基础知识》课就是政治课,根本不想听,甚至很反感。《法律基础知识》课涉及面广,缺乏系统性,教师对各部法的教学无法面面俱到,停留在照本宣科阶段,很难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职校学生缺乏学习法律的自觉性,掌握的法律知识不够,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有一些模糊乃至错误的思想认识,所以导致学生普遍把法律基础课的学习视作被迫接受的任务,只为了完成学分而学习。

2.职校“重专轻法”的现象突出

职校由于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关注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甚至部分学校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务、让路”的口号。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很多学校限制了文化课基础课的课时甚至在某些专业取消了作为德育必修课的《法律基础知识》课。职校法律基础课形同虚设,无法起到法制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仅仅停留于做几场法制讲座、看看法制图片而已,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二、加强职校法制教育的有效策略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

职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当今社会,青年学生面对着各种思想的冲击和物欲的诱惑,如缺少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极易迷失方向,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职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消弱,只能加强。首先从组织体系上,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协调行动的立体教育网络。其次,是建立切实有效的政治思想工作制度,从爱国主义教育入手,加强人生观教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自觉抵制社会上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2.加大法律基础课教育力度,注重法制教育实效性

职校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还有待加强,还存在着喜欢表现自己和容易冲动的特点,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因此应加大法律基础课教育的力度,使法律课的教学当成对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法律课教师也应通过学习提高法律专业知识水平,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针对职校学生常面临的情况,将法条法义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注重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应针对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状况,纠正他们错误的认识,提高法律意识。例如,有些受外界不良影响的学生认为敲诈同学、私拆他人信件等行为只不过是过激玩笑,不违法;打架斗殴是个性的体现,顶多赔个医药费,不算违法等行为。根据调查,中职生的违法行为多数是由上网、盗窃、旷课、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逐渐滋生、发展的。这要求教师授课时要利用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耳熟能详的涉法问题和案例提出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以及认识学习这门课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法兴趣。

篇5

2006年8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为《基础课程》)在全国的高校开设。这门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过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创新而成的一门崭新课程。这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2007年版在2006版的基础上做了些调整、加入了新的内容。它的改革不断地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对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更是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至今,《基础》课程的教学已经进行了两个轮回。在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摸索,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同。

一、传统的“两课”教学模式

各高校实行“98方案”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两课”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课程。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效果、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成为当务之急。但是,这些课程的教学尚未走出“课时多、费力大、学生不重视”的困境,直接影响了其教学效果。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是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就是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学生抄”的单一的授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满堂灌”、照本宣科,即教师上课时只顾自己讲而不管学生听不听,对考试则以知识考核为目标,这就会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去应付考试,从而形成了“上课讲知识、考试考知识、靠完忘知识”的局面。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便于教师传授知识及课堂教学的组织;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已见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接受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发展。要彻底改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些课程教学的困境,就应该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二、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革新

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努力做好革新工作,旨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在教学实际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革新教学内容

(1)提问与思考结合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高涨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这是《基础》课程教学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难题。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听起来比较空洞,要想办法将这些层次比较高的问题转化成学生容易感受的内容,这就需要从一些不起眼的小处着手,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在教学实践不回避现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时给学生提供最新、最真实的信息。从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在讲授课程内容时,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实际问题等,提出有启发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重视学生的回答,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观点、看法。这种方法的使用,让学生们明白了《基础》课程不是空洞乏味的说教,而是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程;同时也使教学充满活力、充满趣味,师生和谐、互动、融洽,真正达到了“易学,乐学”的目的。

(2)理论与实际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基础》课程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理论来源于丰富的实际,又反过来指导活生生的实际。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的种种问题,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又运用实际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典型案例、事例来进行分析,给予科学、合理而又具有说服力的回答和解释,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体会到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就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道德实践中去体会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2.革新教学形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除了进行教学内容的革新外,还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渗入历史知识

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在讲授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故事。这样,既让学生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现实有一定的了解,又加深了他们对所学政治理论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适当地添加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搞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它以具体的典型案例为主要线索,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所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判断和决策。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我从多种途径收集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讲授内容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生动的案例。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深入思考、细致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引导者,我通过及时的总结分析,并避免学生偏离主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3)参与社会实践

根据《基础》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针对《基础》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结合学生关心的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实际问题,确定表演题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小品、话剧、相声等。教师的角色仅仅是点评家和观众。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挖掘表演潜能,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针对《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基础”部分,组织学生参加法制教育活动。主要有旁听模拟法庭、旁听地方法院庭审现场等方式。现场说法,生动实际,对学生们的震撼也特别大,明白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懂得了必须自觉敬畏和服从党纪国法的约束,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做人。

(4)进行分组讨论

要使课堂讨论富有成效,必须精心设计,周密布置。讨论前,我精心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思想深度、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作为讨论题目。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论题由学生进行发言、讨论;在学生自由讨论期间,我不断地进行提问、点拨,把讨论引向深入,并避免学生偏离主题。对于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引导、总结,不断展开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聆听别人的见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5)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引发了教育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搞好《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更新改造。我主要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等方式,把课堂讲授、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以外有更大的启示和收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看、记、想的统一,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革新教学考试

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效果的评估离不开考试。考试是对学习结果的测量,也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教学考试中,教师往往掌握绝对的主动权,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给学生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所以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说。《基础》课程在教学考试方面也应有所创新。

我对《基础》课程教学考试的革新,主要是提高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比例,重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提问、布置作业、撰写小论文三部分构成。课堂提问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做作业能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巩固学习效果;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理论,采用命题或自拟题目的方式,撰写小论文。我对作业和小论文认真批阅并记入平时成绩。作业发下去之后,通过批语使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优点与错误,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综合素质也得以拓展。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收到了初步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多媒体教学的课时分配、讨论课尺度的把握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完善,使《基础》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基石,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

篇6

回顾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历程,高校开展法制教育已有二十多年,但效果却不尽人意。从常见现象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无视学校的“小法”(校规校纪),违反学校教学和考试纪律、宿舍管理制度等;二是部分大学生漠视国家的“大法”,没有法律信仰,践踏法律所追求的诚信、权利义务相统一等价值目标,恶意拖欠学费和贷款、求职时弄虚作假和随意违约,少数学生甚至有盗窃、抢劫、故意杀人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高校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校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法制教育渠道单一。一些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的唯一渠道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设时间一般为48学时(有的高校甚至将其缩短为36学时),并且“法律基础”所占比重极少,大学生基本没有接受全面的法制教育的可能性。二是高校法制教育和考核方法枯燥。目前一些高校很少为“法律基础”专门配备甚至根本不配备法律专业出身的教师。考核往往是一张试卷。法制教育考核方式变成了记笔记、考笔记。三是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往往以CET和专业课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证书的多少作为是否录用的标准。导致了学生对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的不重视。

二、拓宽高校法制教育渠道高校开展法制教育应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相结合,不断拓宽高校法制教育渠道。

(一)拓宽高校法制教育渠道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思想家朱熹曾讲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之后,我们更应该按照教育规律,帮助大学生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搞好课外实践活动。而这些活动往往都是任课教师无法安排和协调的,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则是大多数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所以见效,全靠民众的服从,而遵守法律的习性须长期的培养。”高校任课教师“上课才来,下课就走”的教学方式和较短的教学时间决定了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绝对不能仅仅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在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操行考核、学籍注册、档案管理、教学秩序、内务卫生、党团活动等,是大学生在高校里接触时间最长、最为直接、最为频繁的人。由此可见,无论从内在的教育规律,还是外在的教学环境来说,将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纳入到高校法制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拓宽高校法制教育渠道的可行性

法制化的校纪管理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手段。高校校规校纪是高校小范围的“法律”,而执行和引导、监督大学生遵守执行校规校纪的正是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执行校规校纪时,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首先应该公正公平,在处理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时,如违纪学生的处理、学生干部的选拔、奖助学金的评定、评优评先、安排实习、毕业生推荐等问题上,要一视同仁,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理。其次辅导员应引导、监督大学生严格遵守和执行学籍管理制度、学代会制度、申诉制度、听证制度、考勤制度、考试制度、教室管理制度、图书借阅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奖助学金评定制度等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校规校纪,使他们时刻感受到校规校纪的约束力,懂得遵守校规校纪带来的益处和承担违反校规校纪造成的后果,从而养成遵守校规校纪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将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纳入高校法制教育体系是可行的。

三、改革高校法制教育和考核方法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方法

1.科学、灵活的授课方法。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素质对搞好高校法制教育非常关键。有条件的高校要建设一支受过正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来从事“法律基础”的教学工作;暂时没有条件的高校也要通过组织培训、进修等形式,不断提高非法律专业出身的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如果想使学生发生兴趣,我们就应用心使方法合口味,务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他们跟前。”教师应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等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达到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2.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我们应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的法制教育功能,利用校园网络、电台、橱窗等阵地传播法律知识;组织学生参加知法用法辩论赛、法律知识竞赛,送法下乡、普法宣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动中受到教育。还可以与地方公安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监狱等单位建立联系,让学生走出校园,接受教育,让他们结合亲身所见所闻去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内涵,切实感受法律的威严。

篇7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快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基于职业需求,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程的教育功效具有现实意义,对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整体素质、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需求、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1.课程改革的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我国高等专科、本科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头等大事。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必须深入探索和研究。笔者结合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实际,联系各专业的职业特色,针对其职业需求的普适性和特异性,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以水利专业为例,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职业需求为依托,在培养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其专业应具备的诚信、忠诚、抗压精神;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侧重培养知识产权意识等。

2.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快速发展,使得职业分类和职业岗位不断增加,为职业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对社会上众多职业,每一个求职人员都应该对自己的职业需求有客观的、合理的、科学的分析,保持合理的职业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因此,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步伐必须加快,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走出校门面对职业需求的压力。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甚至课程体系方面等进行了改革尝试,但教学效果均不理想。教学改革和实践步子较慢,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思路

要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融合,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优化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为突破口,以改革考评体系为环节,以多渠道教育为依托,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为着力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1.改革教学内容,把教材体系变为职业体验教学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回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课改中要将职业需求的实践性、应用性与国家统编教材的理论性、指导性结合起来,形成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职业体验式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通过创设实际或虚拟的情景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激发兴趣,生成意义的教学形式。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中,在不脱离原课程教材基本要求和精神的前提下,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思想、知识、生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职业体验教学。可以组织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在原教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充和完善,并针对各专业学生岗位需求特点开展职业专题教学。

2.改革教学方法,使校企合作实现职业体验式教学。首先,针对不同专业,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每个专题运用一个典型企业案例,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企业文化课堂讨论。其次,加大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每位任课教师课前认真收集典型案例,结合精品课程网站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后训练和拓展知识的空间。最后,开展课程教学方法研究。通过调研和教学实践,汇编典型教学案例、讨论题目和课件,并加以推广运用。

3.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学校和企业综合评价体系。课程应结合各专业顶岗实习和职业体验活动,学校和企业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进行综合考评,将传统的“知识记忆”考核改为“知识应用”和“学以致用”考核。加大职业体验考核分值,逐步树立职业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理论知识与职业实践、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反映学生运用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1.课程改革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两方面入手,针对各专业职业需求现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可以促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上,深入企业进行职业体验专题教学研究和实践;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专业实际需求开展研究;联合用人单位建立突出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学资源库和测验试题库,反映职业需求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课程教学资源网站。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依托职业需求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篇8

[摘要] 从学生视角入手,以广东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受到大学生冷落甚至排斥的现状进行剖析,总结出三方面原因,即社会客观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重视的观念先入为主和教材教法缺陷,同时借鉴哈佛公开课和复旦大学陈果博士的思修课,从学风建设、教材修改、学生主体、实践课堂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多角度举例说明,尝试提出改进思修课现状的可行性建议。

[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公开课;学生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41?04

[收稿日期] 2014-03-21;[修回日期] 2014-06-23

[基金项目]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高校与世界名校接轨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组研究成果之一(1184612037)[作者简介] 林慧华(1979-),女,广东汕头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创新项目指导老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教学;蔡丹霞(1992-)、李丽莹(1993-)、黄嘉敏(1992-)皆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学生,其中蔡丹霞和黄嘉敏是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成员.

一、引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是一门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自2006年在全国高校实施以来,教育部一直非常关注思修课在学生中取得的效果,每年都要组织高校教师进行思修课的培训。这6 年来,思修教材编写组致力于教材内容的与时俱进,思修课的教材内容已经过3 次修改(2007 年、2008 年和2010 年)[1]。

为了了解广东高校学生对思修课的看法,笔者对广东高校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23 份。通过问卷分析发现,思修课普遍得不到大学生的重视,50.41%的问卷填写者上思修课时走神,43.09%对于思修课没有任何兴趣,62.60%所在班级课堂沉闷,很少人听讲。国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该课程,且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何思修课屡屡遇冷呢?

近年来,思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成为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的研究热点。吴倬归纳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三大教学目标[2]。王建新提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人格的感召力、行为的亲和力、知识的吸引力、视觉的冲击力和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3]。李大健倡导“生活化教学”[4]。刘博指出,思修课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基于一定生活情景下的价值建构过程,所以,教学语言、内容、情景、方法和评价都应该“生活化”[5]。周军认为,基础理论、典型案例、心态分析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交流讨论的教学形式是思修课程建设应注重的[6]。吴琼等把实践教学的形式分为三种:感受式(如参观展览、法院旁听等)、体验式(如社会调查模拟法庭、话剧或小品表演等)和践履式(志愿服务、主题宣传等)[7]。贺俊燕探讨思修课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8]。谢玉进则引入国外名校公开课对思修课的启示,提出“巧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精心设置议题,吸引学生关注”[9]。韩建磊等研究思修课的考评体系,提出“考评主体多元化、考评方式多样化、考评标准细则化及考评结果表述方式多样化”[10]。张云莲强调思修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时效性[11]。林楠认为,要提升思修课的实效性,应在授课中践行“生命意识的唤醒,日常生活的回归和心灵世界的启迪”三大教育理念[12]。至于“思修课”成败的关键,陈大文引用教育部长周济发言强调:“课开得好不好,学生喜欢不喜欢,关键在教师”[13]。

以往研究大多从学者或者老师的角度给出建议,几乎没有大学生参与研究。因此,我们项目组决定从学生的视角探索思修课遇冷的原因及其改进方式,尝试提出能被一线教师和学生接受的可行性建议,着重解决如何将思修课的理论知识切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瓶颈”问题,让思修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二、课程遇冷及其原因

近年来,学生普遍对思修课的重视程度不高,课堂反应平淡、课后更没有发掘思修课的价值。从学生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思修课遇冷有以下原因:

(一)国际化、信息化与个性化的影响

触屏时代,大学生不断接受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多重冲击,资本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生,对需要静下心来认真领悟的思修课反应冷淡,甚至认为思修课中的某些观点是过时的。此外,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大增加。大学生学习功利化,只关注与自己日后工作有关的学科,考取各种迎合企业需求的证书,认为上思修课是浪费时间。

(二)不重视的观念先入为主

1. 师兄师姐的“引导”

大学强调自主学习,老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很少,师兄师姐的引导更为占先。大部分学生尚未开始上思修课,就已经从师兄师姐口中听到“思修课不重要,不用认真听课”等负面信息。这种先入为主的忽视思修课重要性的错误观念,导致学生一开始上思修课就有抵触情绪。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把对思修课不重视的观念传递下去,形成恶性循环。

2. 考核方式的单一

大部分学生在思修课的第一节课就了解到,思修课的考核方式主要为期末开卷考试。小道消息说到时“重点满天飞”,所以,大部分学生觉得临考翻翻重点就可以了,从而从根本上忽视了思修课本身的内涵与价值。

(三)教材教法缺陷导致学生厌倦

1. 内容重复,过于理论化

思修课的内容和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等阶段接触到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部分重叠。赵兴宏等对东北大学1689 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97.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有重复,其中认为大量重复的学生18.9%[14]。重复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认为以前学过了,没有新意,不需要再学。

此外,思修课本内容广泛,涉及哲学、政治、道德、法律等。但实际内容却让大多数同学大跌眼镜。比如: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目录中的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境界”非常“对口”,但通篇都是讲理论,没有贴近大学生活的案例,缺乏时代气息。

2. 教法单一

当前大部分高校思修课主要是单向灌输,或辅以多媒体课件“照本宣科”。很多教师只求“多、快、省”,只告诉“是什么”,不说清楚“为什么”,而且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所以学生上课没有兴趣和动力,考完试很快就将课程内容忘掉了。这样学生又怎么可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呢?

三、课程改革的方向

为了让思修课程更好地完成其使命,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思修课教学:

(一)学校大力支持,把思修课融入学风建设

学风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有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把思修课融入学风建设,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比如,可以把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贴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食堂、课室、宿舍楼、校道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此外,学校可组织与其相关的各类比赛、活动,例如,党史知识竞赛、红歌比赛、模拟法庭、讲座、辩论赛等,让学生领悟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对于现代人职业生涯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武汉大学举办的第六届时事案例分析大赛值得借鉴。在这场赛事中,“三国杀”“非诚勿扰”、现场秀等时尚元素都被糅合起来,让学生在轻快的氛围中学习并运用思修课上学到的理论,就日本核辐射、重庆的户籍制度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它被誉为是“最享受的理论学习”[15]。这种针对学生群体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来开展活动的做法,无疑会得到学生的青睐。

(二)修改现有教材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43.09%的受访者认为改进思修课要先改进教材。对于哪个最适合思修课的教学模式,79.67%的受访者选择案例分析法。受访者认为,当前思修课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只是死板地讲理论,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如失恋、人际关系紧张等,都没能到有效的指导和解决。所以大家对该课程热情不高。

因此,思修教材的内容应该更贴近生活。国家设置思修课,目的是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16]。但是由于教材内容太过于理论化,学生不喜欢,这样不仅达不到思修课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使得思修课口碑愈下、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对思修教材提出以下修改建议:

1. 引用研究数据

在思修教材中,用数据“说话”,可以使内容更真实可信。例如,在讲解自制力的时候,可以引用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这个实验每次让一个孩子单独待在房间里,给他一颗棉花糖,告诉他如果能坚持15 分钟不吃的话,会再给一颗作为奖励。研究人员后续跟踪调查,10 年后,发现“能够坚持15 分钟不吃棉花糖的那些孩子长大以后,不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都比那些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优秀”[17]。这样的数据,有理有据,也更有趣。

2. 添加生活化的案例

生活化的案例可以弥补思修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使学生产生的疲倦感。例如,在讲解“信念”的时候,结合奥运健将的例子,如刘翔2008 年伤退和2012 年摔倒,及其决定2016 年继续奋战的故事,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弦;在讲解《劳动法》的时候,可以用毕业生因简历造假被炒或者是由于不懂法,乱签合同被骗等案例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代入感,使思修教材 “接地气”、有血有肉、有感召力。

(三)运用“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根据我们对广东几所高校的调查,作为必修课的思修课堂上,同学们都急着去“霸位”,座位越靠后越好,方便上课做自己的事情。

针对思修课普遍遇冷的现状,我们在寻找解决办法时,不得不提到上海复旦大学陈果博士的思修课,以及哈佛大学公开课中的公正课和幸福课。陈果的思修课在网上非常受欢迎,被广大观众称为真正的“心灵鸡汤”。她用自己独特的理解、深厚的哲学积淀,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展开灵魂的对话。哈佛公正课旨在引导观众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而哈佛幸福课则主要探索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虽然中国与美国的政治体系不一样,意识形态大有不同,但是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方面仍有相通之处。据我们的调查,有50.83%的问卷填写者希望通过思修课学到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以及加强道德修养等内容。

无论国内国外,这些都是学生渴望探讨的。当然,我们在学习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要兼顾国情,不能照搬照抄,要批判继承、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对思修课的关注度,更好地实现思修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可做以下尝试:

1. 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

(1)“道德两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道德两难,指的是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18]。它们挑战思维和道德极限,让人进退维谷;同时,它们也使大学生活跃思维,加深对社会现象的探究,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如假设你是参议院的主席,而你的哥哥是个通缉犯。警察找上你,希望你配合他们的工作,说出你哥哥在哪。这时你会选择亲情向警察撒谎,还是会选择对社会的责任和忠诚配合警察呢?这便是一个典型的桑德尔式的“两难”问题。再比如,“你是一名忠诚的公司雇员,工作努力且回报丰厚。但有一天你发现公司为了赚取更多利益,在生产的食品里加入有害添加剂。这时你会怎么做?”[9]。贴近学生生活、设置道德两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再加以引导。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兴趣大增,还可以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发现其实思修课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主动去学习。

(2)以教师切身经历引发学生共鸣。哈佛最受欢迎的公开课之一《幸福课》的讲师泰勒几乎每节课都会分享自己的故事。在讲解“不现实的信念”的时候,他就和大家分享了他年轻的时候追求一名女子无果的故事。其中,他母亲对其不切实际的鼓励话语、他对自身不够清醒的了解、他当时的心理、追求那女生时的言行举止,及后来尴尬的情境,都说得绘声绘色,让人身临其境。泰勒老师过后再对相关概念进行讲解时,学生就很容易会心会意[20]。复旦大学思修课教师陈果也经常分享自己的故事。比如,她会将自己在加拿大留学时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凉、在混杂着众多国旗中寻找属于自己心灵安慰的五星红旗这种真切感受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时,爱国主义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学生与教师在这种经历分享和心灵交汇中,最容易产生共鸣[21]。

2. 课堂上尝试进行游戏和竞赛

思修课要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还可以采用当下大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形式,譬如课堂游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增加课堂吸引力,同时也可以巩固学生学过的理论知识。可借鉴比较火的“百万富翁”或 “开心辞典”的形式,具体操作如下:

(1)每次课下课后,学生提前到学习委员处报名参加下次课游戏,每节课报名10 人左右,全班轮流参与;

(2)老师在课堂出一些和思想道德或法律基础有关的题目,全班同学也可以分小组轮流出题;

(3)每次课报名者首先回答思修老师一道题,以快而准为原则,再筛选出5 名学生参加决赛;

(4)参赛者答对一题后再回答下一道题,答对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一旦答错,参赛者必须退出比赛,只能得到之前拿到的分数。10 道题封顶;

(5)参赛者遇到难题时可以使用两个“锦囊”:求助现场一名学生;或30 秒内在思修课本找到答案。每个“锦囊”只能使用一次;

(6)全班同学轮流参与游戏,所得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

如此一来,学生为了能够赢得比赛,便会认真听讲,同时预习课本知识,在“游戏”中领悟到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的用处和意义,从而形成学习和运用的良性循环。

3. 课后拓展,开设思修课论坛

由于思修课的课时设置是每周一次,所以任课老师在课下和学生几乎没接触。而高速发展的信息工具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所以,我们建议设一个思修课论坛,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上面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或情景(时事热点、校园案例、两难困境、个人困惑等)。网上讨论也可以作为课程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发帖、寻求帮助,大家也可以在上面分享一些和思想道德或法律基础相关的最新文章,课下“充电”。由此,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思修课教学目标也能更好地实现。

(四)改变单一考核机制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思修课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一般通过出勤、论文打分,期末则开卷考试。由于“论文基本上是走过场,老师不会仔细改”,考试也很容易,大多数学生平时就不会费心去学。因此,我们建议,思修课的考核方式必须改革。例如,可以降低期末卷面成绩的比重,只占总评的20%或30%,更多地采用形成性评估,还可以试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的三评模式。其中,平时成绩得分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

(1)课堂参与:如课堂辩论、讨论、提问、参与竞赛等方面的得分。

(2)小组展示:如案例分析、主题展示、话剧表演等活动的得分。

(3)网上论坛:如发起议题、参与讨论、分享咨讯等贡献分。

(4)社会实践:如三下乡、做义工得分。

四、结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近年来,思修课遇冷,传统教材内容和教学、考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个性化需要。面对教学“瓶颈”,思修课课程改进迫在眉睫。我们希望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更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实践、改变单一考核机制等方式,为思修课注入新的活力,让思修课走出理论的“象牙塔”,深入学生世界,成为大学生心灵成长的“灯塔”。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19.

[2] 吴倬.论“两课”教学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6):11-13.

[3] 王建新.促进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道德教育内容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69-72.

[4] 李大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生活化教学体系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9(3):33-36.

[5] 刘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活化路径[J].教育评论,2011(5):93-95.

[6] 周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43-44.

[7] 吴琼,仇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功能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33-35.

[8] 贺俊燕.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0(5):143-145.

[9] 谢玉进.国外名校公开课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启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2):48-49.

[10] 韩建磊,袁艺红.高校思政课学生成绩考评体系构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2(8):66-68.

[11] 张云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理念浅议[J].清华大学学报,2010(5):116-120.

[12] 林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三点体会[J].教育探索,2011(5):61-62.

[13] 陈大文.正确处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若干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7(8):42-47.

[14] 赵兴宏,张振芝,李光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有效衔接探析[J].课程教育,2012(1):70-74.

[15] 程墨,肖珊.机器猫出现在课堂上 武大思政教育显时尚范儿[EB/OL]. 中国教育报,jyb.cn/Teaching/jysx/201106/t20110622_438508.html,2011-06-22/2014-02-27.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17] 梁唯.让孩子更从容地成长[J].中国出版,2012(22):77.

[18] 赵慧.“道德两难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5(11):7-8.

[19] Michael J.Sandel.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Do[EB/OL].v.163.com/movie/2010/11/B/J/M6GOB7TT6_M6GOBOPBJ.html,2012-12-09/2014-02-27.

篇9

 

在现代社会,法律素质是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法律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它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概念性较强,与生活关系密切,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使本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正确认识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性难题。涉嫌犯罪的青少年大多文化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平时对法制不够重视。有关调查表明,正处花季的17岁是危险年龄,正成为犯罪高发期。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学习一些法律基础知识,必定会影响他们的法律意识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我自己守法就行了,法律也不能拿我怎么样。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因为如果你不了解法律怎么知道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也许不知不觉就做了违法的事,所以不学法、不懂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再者,就算自己守法,不代表别人的行为不会侵害到你的权益。这时候你就需要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不了解法律常识怎么行? 

法律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仍处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地位,有些学生觉得法律离自己比较遥远,“法律于我何干?学法律干什么?不犯法就行”的想法恐怕也不是少数学生才有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不乏一些虽有理但却不知怎样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最终吃亏上当或走上歧途的事例。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水平,建立起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和捍卫法律的尊严,进而使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重视绪论课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在初中课程里略有涉及,有些学生对“重炒旧饭”不以为然,还有些学生对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和学习热情,课后知识记忆不牢,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普遍存在无所谓情绪。针对这些情况,第一节课尤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首先必须上好第一节课即绪论课,为日后的顺利教学奠定基础。第一次课除了介绍本课程的安排和以往一些考试情况外,要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入门欲望,使他们对后面知识学习充满期待,对学习这门课程充满热情,从而树立对本课程的积极学习态度,坚定学好本课程的信心,为日后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绪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首先,在备课时,以教学目的为中心,搜集素材,合理选择教法,认真充分备课,做到胸有成竹。同时,应通晓教材全部内容,以便熟练运用教材。其次,开讲要引人入胜,悬念迭起。针对学生第一节课常有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可以提出问题:“当面对物质的诱惑时,你会不会产生据为己有的欲望?当面对鲜艳的刺激时,你能不能抑制往青春的冲动?当面对暴力时,你会不会手足无措?当面对伤害时,你会不会束手无策?”让学生充分交流、各抒己见,以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再逐一讲解,从而使学生觉得既熟悉又新奇,于是追求新知识的愿望油然而生。同时,再次强调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法律能给人以安全的指南;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懂得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合法合理、适时适度地处理学习阶段的问题,知道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 

法律教育与法治实践联系密切,源于法治实践的案例在法律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法律教学中最具特色、最有优势的教学方式。案例既是法律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律教学的重要内容,缺乏案例的法律教学是不完整的。恰当运用案例,能帮助教师阐明问题,突破讲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要真正实现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关键在于对其正确把握并合理应用。例如,在讲到“正当防卫”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介绍法律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损害的行为。然后说明其具有的五个特征:(1)防卫意图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2)防卫起因是不法侵害的发生和存在。(3)防卫对象是不法侵害者本人。(4)防卫时间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之时。(5)防卫限度是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未造成重大损害。同时强调这五个特征也是构成正当防卫的五个必要条件,即主观条件、起因条件、对象条件、时间条件、限度条件。重点是要对各个条件分别举实例加以分析说明,以加深学生对该法律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便日后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懂得评判是非、合理应用。 

篇10

Effective ways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s under network backdrop

Zhang Hui-ro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 Nanning 530023)

【Abstract】 “thought morals tutelage and legal foundation” class is the cor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e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moral concept and coordination, promote student's growth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urse, pointed out that with the help of network platform, exp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network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engthen the actual effect of “thought morals tutelage and legal foundation” the effective method.

【Key words】 thought morals tutelage and legal foundation ;basic course;teaching method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称“基础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内容的综合化、学生对网络海量信息的关注及被动式教育方式等原因,使得该课程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要相关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对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以吸引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1. 当前“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将思想、道德、法律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环节,对于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精心准备着每一节课,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内容的综合化,缩短了教师的讲授时间,使得授课内容概括化。 “基础课”是一门将思想、道德和法律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到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等思想教育;又可以领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公民基本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道德教育;还可以了解到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国家安全意识、宪法基本制度、实体法律制度、程序法律制度等法律知识。但思想、道德和法律本身都有独立且庞大的知识体系,而经过压缩后的内容只是一些概括,学生也只能大体了解一些相关知识,这也给教师的教学操作带来了困难,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也不可能全面、系统、深刻地讲授这几部分的各自内容,只能是抓重点。

(2)学生对网络的关注,使得该课程的时效性较差。网络更新速度快,影响力大,作为上网主力军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基础课”作为一门思想理论教育课,要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及时掌握信息,拥有第一手资料才能在授课育人的过程中游刃有余。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扩招使得教学任务加重,教师往往疲于应付,而很少研究网络信息的更新,使得教授内容没有和学生关注的信息结合起来,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欠佳。

(3)学生处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学习积极性较低。当前的“基础”课往往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授课模式之中,虽然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能获得海量的相关教学信息,但学生任处于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所讲解的理论和知识,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通常被忽略,对所学内容缺乏思考和探就。而且,当前“基础”课往往以开卷的考试形式开展,学生很少在课余时间打开课本,及时在考前也很少翻开书复习相关知识,而是在考场上临时找相关问题的答案。这种学习和考试模式使得学生缺乏积极性,缺少思辨,也极大地降低了该课程应有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4)实践环节形式化,降低了实际操作性。 目前一些高校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和经费支出问题,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缺少了应有的实践操作,而只是在班级中抽取一个或两个学生干部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而其它大部分同学只是通过观看爱国影片等形式来完成实践环节。这种实践环节的形式化,降低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将知识内化的效果也较差。

2. 借助网络平台,加强“基础课”实效性的必要性 网络为大学生查看新闻、关心时事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网络的一些不良信息也为“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提出了挑战。作为“基础课”教师,应积极的借助网络平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丰富的课程资料,为教学方法提供了必要条件。 网络媒体的盛行为“基础课”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来源与丰富的资料来源,尤其是广大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动画技术、影音技术、图像传输技术来更新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在寓教于乐中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制观的教育,增强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2)拓展教学方式,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借助网络开展“基础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教学平台。教师借助网络为知识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使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从平面的说教式走向立体式,从静态的教育变为动态的引导,从单纯的文字教学发展为图文声并存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及教学平台的拓展,迎合了广大学生的新特点,吸引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

(3)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信息源、自主掌握大量信息。因此,借助网络开展“基础课”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通过互联网获取无限的教学信息,并结合学生的个人信息随时随地自主学习课程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4)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基础课”往往是单向型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而网络教学方式的运用,开拓了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的传授改变为教学引导,使学生自由、自觉地获取相关知识,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获得了主动权,学生可以在教师讲课之前获得教学内容与教学案例,也可通过互联网搜索到更多相关的信息,这就使得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权威者,学生与老师逐渐趋向对等性。

3. 立足现实,“基础课”有效方法的探究 根据对当前“基础课”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分析,现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点措施,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实现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1)领导应高度重视,创造条件,加强“基础课”实效性。“基础课”是每个高校大一新生必修的思想理论教育课,当前很多高校领导都很重视这门课程,但关键是要给予经费和搭建平台的支持。尤其是教学的实践环节,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才能有效的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基地是完成实践环节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地加以建立和完善,且应遵循就近原则,选择学校附近的单位,尽量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 网络时代,学生从手机或电脑等工具上随时都可以获取海量信息,这些信息极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思想理论教育的“基础课”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航向,要使他们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和思考力,使其不会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误导。因此,高校“基础课”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及时掌握最新的网络信息,能够将最新网络信息案例应运到教学活动中,能够站在理论的立场及时讲解信息案例,只有具有广博的理论基础功底和不断学习的基本理念,才能在“基础课”的讲授过程中游刃有余,也才能使广大学生受益。

(3)凭借网络,创新“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凭借学生目前对网络的关注,教师可创新“基础课”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寻求学生最易关注的网络信息并与“基础课”中的理论结合结合起来,将探究式和案例式教学方式引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在教学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要给予引导和评价。这种迎合学生爱好的教学方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的消化和吸收。

(4)拓展网络教育平台,延长课外教学环节,加强“基础课”的实效性。“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强的思想理论教学课,知识面广,知识点繁多,教师在讲授的课程中即使在抓重点抓关键,还不够。高校应该建立并完善“基础课”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根据“基础课”里的思想、法律及道德方面的基本内容,结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更新信息,及时给予大学生讲解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此平台也可以上传一些有跟“基础课”相关的影视视频,以便塑造学生思想、弘扬中华美德及宣传法律思想。同时,为加强“基础课”的时效性,应将学生的登陆次数、学习时间和其平时成绩挂钩。“基础课”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教师要投其所好,要不断地加以研究和探讨,以促进其实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风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J].法制与社会,2013,11

[2] 郝文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