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8: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心理学学习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化学课程太难,没有教师的引导,没有同学、家长的帮助,想学学不懂,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很多初中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对于学生这种想学学不懂的现象教师往往感到十分地无能为力,而且大多数教师都将学生的这种状况归结为学生的智力问题,而不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的心理问题、心理状况,仅仅是从表面现象主观臆断。其实,这种做法是相当不可取的。笔者认为,教师要将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行为,就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再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做好反馈与评价、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四个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才能从学生的心灵深处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让学生在一个健康、愉悦的氛围中,把自己的学习意愿转化为学习动机,在把自己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
1 学生的心理状况
每个人在面对自己难以完成的任务或者险恶的环境时,都会觉得自己完成不了,克服不了。有时还会在心理默默地暗示自己:“这么困难,自己很有可能无法完成,要不放弃了吧。”渐渐地,心里就会产生一种畏惧感。就像在蹦极之前,看着天台下面的悬崖、奔涌的河流,每个人都会心生恐惧,想要逃避。这就是所谓的畏惧心理。每个人在面对困境时,都会心生畏惧,这是人之常情。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会存在畏惧心理,只是因为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成长环境的不同而表现不同而已。虽然一个班的学生至少也有三十多个,但除了一两位情况特殊的学生以外,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都具有相似性。因此,教师需要使用分组整合的方法,将学生分组。根据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以下几组:
1.1 性格原因:这类学生大都由于性格问题,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启齿,不愿向教师请教,或者不屑于自己的这些学习问题,认为解决与否都无所谓。
1.2 基础原因:这类学生大都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化学知识了解甚少,想认真学习,但又因为基础问题过多,解决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犹豫不决,甚至选择放弃。
1.3 学习方法:这类学生大都因为学习方法不当,在将自己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实践时,尽管做出了许多努力,还是无法掌握知识,这类学生往往是最苦恼,学习信心最容易被打击的。
1.4 成长环境:这类学生大都由于从小到大成长环境过于优越、舒适,而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在面对问题时举棋不定,惰性较强,宁愿自己不懂也不愿意解决这些问题。
2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激发法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前文所提到的四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产生的原因皆不尽相同。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四种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学生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动,让其轻松愉快地学习初中化学的方法。
2.1 设置合理的目标
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动力,目标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目标的设置一定要合理,合理的目标才能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目标设置得不合理,不仅不利于目标的完成,还会不断打击学生信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减弱。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就是要设置合理的目标。那怎样让这个目标合理呢?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难度适中。一般来说,具体明确的、短时间内能够通过学生的努力完成的、难度针对学生本身来说适宜的目标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反,宽泛模糊的、长期的、难度不适宜的目标学生几乎不可能完成。第二,制定目标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这个学习计划的实施主体都是学生,教师在当中只是起了一个引导作用。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其一是因为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更清楚,指定的目标更符合主体;其二是学生对于自己制定的目标,接受意愿都较强,很少出现抵触现象。当然,当学生无法自己制定目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帮助,让学生制定的目标更合理。
2.2 做好反馈与评价
适当的目标制定出来之后,接下来就是目标的实施。目标实施的过程就像学生考试一样。学生通过平时的实践,将制定好的目标转化为实际,这就好比考试做题。当目标实施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希望教师对自己目标的实施情况做出一个评价,这就好比考试的得分。学生达到了自己预想的分数,就会不断奋进;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分数,会倍感失落;学生实施目标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因此,教师要及时有效地做好计划反馈评价工作。对于完成计划的学生,鼓励其再接再厉,完成新的、更进一步的目标;对于未完成计划的学生,要鼓励其不要灰心,并同学生一起寻找计划未完成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照顾,坚定完成目标的信心。
2.3 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如果教师每天上课都穿着同一件衣服,那学生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如是,即使是经典的教学内容,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讲,学生也会感到厌倦。这也是许多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动机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在这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务必要从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入手。首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即尽可能使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其次,选择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材料。再次,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任务。最后,让学生多动手,做做化学实验,独立探索。从这几个方面来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1.先进教学理念认识偏颇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先进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并在实践教学中试图运用,然而对教学理念认识存在着一些偏颇。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中应用了信息技术,那就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他们在一节课中想方设法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而不注重对整合点以及化学学科知识的本体分析。
2.信息技术支撑无力化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已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探究式教学中,由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因而学生需要有力、有针对性的资源支持他们探究。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能够提供创设情境的资源,对于支持学生探究的资源显得无力而无效,学生常常无目标、无工具去探究,因此收效甚微。
解决方法
面对以上的误区与问题,我们应不断加深对先进教学理念的认识,并试图从学科本体出发,设计最佳教学思路,分析出整合点,并设计与开发出有力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二、工作目标:
1、健全设施、管理制度,加强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形成全校范围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融合。
2、大力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及课堂教学研究,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3、加强门户网站和主题特色网站的建设维护,彰显学校文化及德育特色。
4、运用信息平台支撑教师专业培训及专业化发展管理。
三、具体措施:
基础性工作:
1、根据区信息中心的建议,对我校的电脑管理规范化:我校将于下周对教师的电脑进行维护,校内传文件及信息等建议用内网飞鸽传书;固定IP地址,每位电脑使用者分配一个固定IP地址,IP随人走不随机器走;办公室、教室及实验室等电脑均安装桌面系统,通过KEY进行使用,保证备课、教学及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及维护;设置权限,软件学校统一安装,用户无安装权限,不可私自安装其他软件;各学科期望使用的软件列表统一上报;以后将按周违规使用监控情况。做好网络维护与管理工作,将配合资源处做好电脑报废、维护等工作,保证教师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各类资源平台的充分运用和资源积累。课件上传,使用互盈平台,每学期总共不得少于10个。鼓励教师自制课件参加区级以上的评比;教案包括反思由每人自己上传到CRP中;每年的论文也都通过互盈平台上传;班主任:多媒体使用记录的记录情况,班级博客的更新情况;通过CRP平台对每次月考和平时考试成绩进行录入,进行学生考试成绩的跟踪;教研组:网络(论坛或博客)研讨记录,一学期至少有一次网络研讨记录。
3、加强信息化制度的执行力。上述内容作为教师、班主任、年级组、教研组考核指标之一;落实相应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奖励方案;落实对各部门信息技术应用考核制度;落实办公室电脑管理制度,对于违规情况上报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进行决定。
4、完成服务器中心数据备份及重要部门数据备份的建设工作;完善信息中心的各项日常维护工作,做好各项工作的记录,做到有据可查;开放电脑房,推广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训。
5、做好学校各部门的各项大型活动的视频摄录像、直播、及对外宣传工作;配合各部门及时更新学校门户网站、主题学习网站、资源库的相关栏目的资源。
6、公共区域的电脑配置按实际需求配备。
发展性工作:
1、配合教导处做好技术支持,利用远程教室及网络技术,开展微格教学研究,利用教师研究平台开展全校性或区域性的网络研讨和交流。这是我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工作,将接区的验收。
2、大力推广资源库、数字图书馆的应用,改变备课方式。(广大师生可以在家中就登陆该网址,寻找自己所需的有关图书和相关资料,通过电子期刊,免去师生到图书馆借阅书刊的过程。)为电子备课和多媒体教学提供更好的素材和教育资源。也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平台。
3、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德育建设及课题研究工作中。班级博客的充分运用;加强交流互动版块,为师生互动、家校互动、学校和社区互动提供空间;特色主题网站利用德育教育网站以及学生心理教育网站,渗透我校的德育工作中的创建班级民族精神特色及心理教育特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作用,向社区辐射、向学生的家庭辐射。班班有信息员,帮助老师更好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对班级信息员和各部门的通讯员做定期的培训,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劳动。
4、通过BLOG的推广,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提供展示和反思的平台,促进学校教科研发展。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对学校每们教师的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做了整理;以校本培训方式,坚持对教师进行了办公管理平台的应用、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培训,重点解决普及应用和充分应用的问题;对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了电子白板的培训。
特色性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94-01
在化学学习中,有部分学生虽然学习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注意力分散、观察力肤浅、记忆力薄弱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本人的多年教学实践作一些探讨。
1 注意力分散及对策
注意力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集中的心理活动,这种指向集中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问题,若指向不集中,便形成注意力分散。如有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忙于把教师讲解的化学知识不分主次地抄记下来,注意力没有集中在弄懂老师的讲解上;有些学生热衷于观看化学实验,而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不注意;对化学原理、定义、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和应用,而对具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等视而不见,没有抓住重点学习,从而造成了注意力分散现象。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化学本学科、本章节的特点及学习要求,要抓住教学重点精讲,注意提醒学生抓住重点进行学习,对还没有引起注意的重点内容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或重复。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 观察力肤浅及对策
观察力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知觉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水平的测定,通过观察能为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而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往往忽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把观察局限在表面上。如化学实验中的观察,往往只停留在实验现象上,而对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说明了什么,原理何在,得到什么结论不注意思考,以致在解决实验类问题时,出现判断错误。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内容的特点,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引导学生加强有意注意、有意识记等活动;其次,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观察前的准备工作,把与观察有关的知识教给学生,或让学生通过自学为观察活动提供足够的知识准备,要注意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丰富他们想象的内容和培养观察的独立性,以提高观察效果;第三,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要采取多种方法和变式启发学生动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加观察活动;第四,要指导学生按顺序、有计划地做好观察记录,并进行分类,区别主次,进行抽象概括,找出一般规律性的特点来,写出观察报告。 3 记忆力薄弱及对策
在化学学习中部分学生对有关化学概念、定律、定理、化学用语、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产生的特征现象、各种图形、符号代表的意义、仪器的名称、性能和使用方法等没有很好的经过识记、保持、回忆、再认识等过程,没有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所以一经检测,就出现各种错误,这正是由于记忆力薄弱的表现。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加强目的性及自觉性的指导,提出学习和记忆的任务,要有长远的记忆目标和意图,训练学生注意集中、感知认真、观察仔细、思维积极等良好的品质;其次,要提高学生使用正确识记方法的能力,少用机械重复的方法,多发展意义识记和理解记忆的能力,避免单纯死记硬背,引导学生多思考,充分调动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通过自我测验、自我复述、自我回忆、自问自答、自我抽签测验等有效形式加以复习、巩固记忆。
4 想象力空泛及对策
在化学学习中有些学生由于想象力空泛而对有些化学知识缺乏理阮如物质结构中电子云的概念、电子云的形状、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排布、化学键、分子的结构及空间构型等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就是由于想象力空泛而引起的。
针对想象力空泛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可借助于实验、模型、挂图、计算机模拟、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等手段帮助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在培养想象力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和发展想象力,否则,欲速则不达。
5 思维力僵化及对策
(一)方便了档案的整理
传统的档案管理技术,档案整理难度较大,而且容易造成数据丢失。信息技术在学籍档案管理中的使用,为信息资料的收集提供了便利。学籍档案信息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对学籍档案信息进行收集。学校各个部门将所采集得到的学生信息,通过网络的形式,直接发送至学校的学籍档案数据库中,方便了档案的整理,确保了档案的完整性。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还有效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确保档案管理部门所收集的都是学生最新的信息。
(二)方便了信息的整合和利用
电子信息技术在学籍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实现了学籍档案的电子化。学校相关管理部门通过网络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学籍档案的整合,方便了个人学籍的交流和使用。建立电子化的学籍档案管理系统,既方便了人员的交流,也充分发挥出了学籍档案的潜在价值。
(三)方便企业了解学生信息
信息化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使用,为企业了解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企业通过网络计算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表现,包括专业水平、技能水平、思想素质等。为企业招聘提供了依据,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四)提高了数据安全
学籍档案管理包括了对学生各方面信息的管理,学校可以通过学籍档案管理系统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利用学籍管理系统中的检索工具,还能够方便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查阅。通过授权管理,能够有效防止学籍信息的篡改和丢失,保证了学籍信息的安全,提高了学籍管理的水平。
(五)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档案管理部门通过开放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等方式,方便了相关资料的查询和核对,方便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网络的便捷性,有效提高了学校档案调动的效率,减少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力人物的投入。
(六)有利于实现档案的服务功能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的使用权非常有限,在一个时间段内只能满足一个用户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档案管理的使用效率。信息化技术在学籍档案管理中使用,促使了学籍信息的电子化发展。通过网络计算机技术,只要有授权的用户都能够实现对学籍信息的查阅。这种便利性,方便了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档案使用的效率,满足了档案的服务功能。
(七)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使用主要表现为网络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发展,包括了信息储存的自动化、信息输出和管理的自动化、编码和检索的自动化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学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克服了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同时增大了课堂容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1 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中学化学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方式。化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所用教具一般是粉笔和黑板。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讲清楚,学生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听清楚。这就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传授中学化学知识、学生接受中学化学知识并运用好中学化学知识。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传统中学化学教学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因此中学化学教师有必要根据中学化学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中学化学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
2 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优点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一些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的内容,教师仅仅用口头描述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往往变得枯燥乏味。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优化中学化学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中学化学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难以解决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将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化学教材不再只是一本书,而是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融合在中学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将实现那些用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目标。
2.1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学化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的晶体结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可用CAI模拟动画展示物质的微观世界,将比以往只用语言叙述,死记硬背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构建起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2.2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有许多的化学概念的知识内容因为抽象,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点、难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中学化学教材上静态的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优化的中学化学教学效果。
2.3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可将中学化学的知识表达多样化。对有危险的实验、有污染的实验,可用信息技术展示,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学生也容易理解。还可以用动画模拟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实验,如把水注入浓硫酸错误操作后引起硫酸飞溅的后果,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用声、形的感性知识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获得最佳的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很多现象坐在后面的学生就看不清楚。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实物投影仪可以将实验现象演示在大屏幕上,收到很好的预期效果。
2.4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学习中学化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将学习视野从书本拓展到网络,搜集到了许多和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既扩充了知识面,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3 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中学化学教学中传统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效果,但应该注意一些误区,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传统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都不能脱离实验。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应根据中学化学化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化学课堂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教学环境。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况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但只要持之以恒,大胆把信息技术当成工具用于教学中,一定能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功能,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张春芳.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190-190.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人事财政经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扩大,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管理的效果,体现机构编制的法规性。因此这套涉及编制、人事和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管理系统仅限于编制部门使用还不足以达到同步的管理效果。通俗地讲,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机构编制相关信息的全面与准确,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号入座,依据机构编制情况来配备人员,只有在此基础上,财政管理部门才能在相关的管理环节上有所依据,并体现出编制的法规性,实现同步化的管理目标。
四、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走向机制化
机制与体制同属制度范畴,但机制不同于体制,体制是形之于外的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制度体系,它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例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政府的组织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以及省管县的设想都属于体制层面的调整。而机制是形之于内的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制度系统,它通过要素间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其特有的功能。例如,交通路口的摄像头,表面看就是一个摄像装置,但其实是一套交通管理机制,它是由摄像头、网络以及影像处理程序和配套的交通管理规定等要素组成的。在这一机制面前,首先是不敢违反,其次是如果不小心违反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机制不同于一般制度规定的约束功能。吉林省编办正在逐步完善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是为解决超编、混编、吃空饷、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而建立的包括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的综合管理机制。从理论上讲,人事调整一定要用到编制,财政拨款必须要依据编制,这是编制的法规性体现,但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仅有规定是不行的,因此在启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同时,除了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外,还要在管理实施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环节,让管理工作只有通过系统处理才能正常运行,就像车辆必须通过装有监控装置的路口一样,管理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由于这类机制只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程序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必然选择,它让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做到了,让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变得可以控制了。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并不仅限于横向的部门之间,纵向的、甚至是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在网络面前都将不是难事。通过网络,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下级也可以及时掌握上级的管理动态。甚至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只要存在着共享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信息化手段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在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下,才能真正起到机制的制约与保障作用。
五、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转向服务化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183-01
随着高等学校的发展,高校内部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校院二级管理,管理重心不断下移。二级学院科研管理部门上要接受校科技处的业务指导,下要管理和服务系室的科研工作,提升科研信息化管理水平是满足服务职能要求的重要途径。科研信息化管理是指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各种信息资源,使科研信息传递各环节网络化、公开化、透明化,使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这对于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促进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促进成果转化、实现科研管理创新等具有重要意义。
1 二级学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现状和新要求
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普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以上传下达为主,自主的创新性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在科研信息化管理完整性、高效性、准确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1.1 完整性
科研档案是在科研活动中直接积累的各类具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成果和有关科研方面的文件。目前二级学院对科研档案管理的完整性欠佳。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需对口校科技处的多个部门,管理面宽且科研信息量大种类多。信息化管理相对落后,仍然采用纸档为主、电子存档为辅的管理方式,一般只存档高级别项目、成果等材料的电子件。电子存档只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归档,存档之间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系,从而造成科研数据的管理和统计工作存在统计繁琐,不易查找等不足。这些都对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中如何全面的掌握科研材料、提高信息化管理完整性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高效性、准确性
信息的处理和传递过程要求高效实时,科研信息亦有如此特点。科研信息是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重要的日常工作,目前主要通过传统的方式易出现缺少针对性且时效性低等问题。随着政府科研项目立项导向的变化,产学研合作日趋重要,信息的对等互通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但二级学院在产学研信息收集、传递过程中未起到明显的作用。此外,二级学院在申报科研平台、学科等材料时需要大量科研数据支撑,表格格式特定,目前普遍采用传统的excel数据处理和手动输入方式效率低下还存在不易实时替换的缺陷。所以新阶段科研发展的特点对二级学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安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已成为事业进步的重要保证。目前,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对科研信息化安全性认识普遍不高。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由于常协助学院领导处理相关事务,需要接触大量的内部信息和文件,但在日常业务的开展中容易把这些信息泄露。随着学校科研的发展,教师将承接越来越多的保密项目,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缺乏相关的保密知识。此外,科研管理者计算机中保存着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还有些是涉及教师个人信息的相关资料。但由于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等原因,无法完全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所以多方面科研信息安全性不高的现状对科研信息化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加强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科研管理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基于二级学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新要求分析,在此提出科研信息化管理“一个中心,四个基本原则”作为切实可行的实施对策:以制度建设,提高思想认识为中心,以信息存档完整化、信息处理高效化、信息准确化、信息管理安全化为基本原则。
2.1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思想认识
制度建设是优化管理体制的根本途径,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需逐渐完善各项适应于学院科研发展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约束管理行为。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服务意识,加强科研管理工作的主动性,提高信息收集的敏感性。
2.2 信息存档完整化
严格实行纸质和电子档案双轨制存档,将所有科研材料的原件均进行电子化扫描存档,并进行存档分类处理。对经整理的原件档案做详细的目录登记,使档案信息实现标签化。在将电子存档整理完成后,对科研基础数据进行数据库管理,建立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系统,分析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科研数据标准化管理,实施分级查询权限管理。最后,必须制定和实施科研数据定时更新机制,从制度上强化科研数据信息存档完整化。
2.3 信息处理高效化
提高计算机运用能力是保证信息处理高效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office办公软件中熟练的使用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VBA)编程能有效的提高文档信息处理速度,在学科、科研平台等申报时快速的实现数据支撑。强化院系二级管理是另一条重要途径,充分调动系一级的管理力量,将部分科研管理任务分解至系一级。此外,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熟练的掌握学院一线科研教师的科研现状与科研成果,也能有效的提高科研信息处理的效率。
2.4 信息准确化
信息的准确化主要指将科研信息给特定的教师。在科研通知中,注重点对点信息,既容易引起教师的重视程度,又能形成更好的反馈机制。要善于使用office软件中的邮件合并功能结合移动通信业务点对点的信息发送,快速、准确的将科研信息根据不同的需求分类。此外,刚入职的青年博士,往往对整个科研项目申报体系和科研管理方式不是很了解,这时就需要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编撰有针对性的指导手册,将青年教师最需要的信息准确的给他们。
2.5 信息管理安全化
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需要提高信息管理的安全化意识,定期学习保密文件,注意平时的言行、书写的材料等符合信息安全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保密规定,严守机密,不炫耀和泄露各种相关信息,这也是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此外,需通过技术手段保障信息安全,如加强科研信息的实时备份,注重计算机和文档的加密措施,对计算机和科研文档进行双重加密是保证电子文档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3 结语
信息化管理是信息时代科技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需求。加强二级学院科研信息化管理是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下提升全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者要树立开拓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素质,研究科研信息化管理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联系,努力实践科研信息化管理“一个中心,四个基本原则”的实施方案,从而实现科研信息安全、高效的管理和利用,不断开创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一、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联动化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 ,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
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人事财政经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扩大,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管理的效果,体现机构编制的法规性。因此这套涉及编制、人事和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管理系统仅限于编制部门使用还不足以达到同步的管理效果。通俗地讲,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机构编制相关信息的全面与准确,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号入座,依据机构编制情况来配备人员,只有在此基础上,财政管理部门才能在相关的管理环节上有所依据,并体现出编制的法规性,实现同步化的管理目标。
四、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走向机制化
机制与体制同属制度范畴,但机制不同于体制,体制是形之于外的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制度体系,它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例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政府的组织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以及省管县的设想都属于体制层面的调整。而机制是形之于内的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制度系统,它通过要素间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其特有的功能。例如,交通路口的摄像头,表面看就是一个摄像装置,但其实是一套交通管理机制,它是由摄像头、网络以及影像处理程序和配套的交通管理规定等要素组成的。在这一机制面前,首先是不敢违反,其次是如果不小心违反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机制不同于一般制度规定的约束功能。吉林省编办正在逐步完善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是为解决超编、混编、吃空饷、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而建立的包括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的综合管理机制。从理论上讲,人事调整一定要用到编制,财政拨款必须要依据编制,这是编制的法规性体现,但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仅有规定是不行的,因此在启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同时,除了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外,还要在管理实施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环节,让管理工作只有通过系统处理才能正常运行,就像车辆必须通过装有监控装置的路口一样,管理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由于这类机制只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程序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必然选择,它让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做到了,让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变得可以控制了。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并不仅限于横向的部门之间,纵向的、甚至是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在网络面前都将不是难事。通过网络,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下级也可以及时掌握上级的管理动态。甚至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只要存在着共享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信息化手段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在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下,才能真正起到机制的制约与保障作用。
五、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转向服务化
大学生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等。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学习行为是学生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具有开放性、互促性、创造性、自主性等特征。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1.调查对象
选择上海商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 980份,回收 952份,回收率97.14%,有效问卷为930份,有效率97.69%,符合调查要求,结果有效。样本的具体构成见表1。
2.调查内容
问卷由 19道客观选择题以及涉及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的附加问题组成。客观选择题中,多选题 8题,单选题11题,其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学习动机:共有 3 题,旨在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涉及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学习的目的;第二,学习需求:有4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了解课堂课外学习状况、课外时间安排,以及学生乐意参与的活动;第三,学习行为特点:共有 6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调查大学生对本专业的态度、对自身学习状况的认识,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学习计划以及存在的旷课情况;第四,校园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共有 6题,涉及本校教学质量、校园班级学习风气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
二、数据统计和分析
1.学习动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学习动机比较复杂,除“其他”项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个人、为家庭、为国家。而在学习动机排序中,前三项主要反映在个人方面:“找一份好工作”(93.80%),“对知识的追求”(68.01%),“证明自己的价值”(62.92%),说明,大学生上大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在家庭和国家方面,占比则比较小,选择“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选项的调查对象占比46.33%,而因“报效祖国”进入大学的更是仅有23.27%。可见,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性色彩,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找一份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也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表2数据,纵向比较不同年级发现,虽然四个年级同学的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个人方面,但不同年级的选择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相对于其他年级,四年级同学在“找一份好工作”方面占比偏高,而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报销祖国”方面占比较低,由此说明,不同年级的同学学习动机是不同的,相比其他年级,四年级的同学学习动机体现了更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
2.学习需求
(1)大学生花费精力的方面
根据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四个年级的学生花费精力最多的方面为“老师安排的课堂学习内容”以及“自学感兴趣的专业”,有些同学也会花费较多的精力“博览群书”。可见,在学习方面,大学生并不仅仅满足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根据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具体分析表3可看出,在老师安排的课堂学习内容方面,四个年级比例呈抛物线形状,然而,在博览群书方面,虽然四个年级的比例都在20%以下,但却呈上升趋势,由12.44%上升到19.13%。以上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学习需求逐渐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也产生了变化,从课堂转到了课外,学生从“跟着老师走”逐渐转变为“跟着知识走”。
(2)大学生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
表4显示,一年级同学课余时间投入中选择在图书馆看书或寝室学习是排在第一位的。排在第二位的参加社团活动所占比例与前者接近。说明了大一学生对于学习和参加校园活动很热衷,而且在纵向对比中,对于校园活动,大一同学是积极性最高的,相对二、三、四年级的12%左右,投入了接近四分之一的课余时间量。
二、三、四年级同学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同样多种多样,上网看视频或游戏的同学比例持续增加并排在了首位,选择在图书馆或寝室看书学习的同学比例下降,但是上网浏览学习视频的比例却持续快速上升,与此同时,一到四年级逛街聚会时间的投入也逐步地在增加,四年级的比例近五分之一。
综合上述分析看出,虽然同学们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游戏看视频以及逛街聚会的同学的比例却是较高的,甚至超过了学习的同学的比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还不够深入,对自主学习的自我约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学习态度
(1)大学生学习计划执行度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大学生需要制定合乎自身的恰当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质量。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四个年级的大学生都有近30%的同学没有制定学习计划,随意的进行学习,说明,大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较大,学习的计划性不强。在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中,每个年级有仅只有部分同学能够按照学习计划执行,每个年级会有40%以上的同学无法按时完成学习计划,这显示了大学生具有较差的自主学习约束力。
根据表5,具体来说,一年级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比例最高,达到73.06%,有学习计划但很少能完成的比例达到了49.68%。可见,一年级同学虽然有较强的学习计划性,但自控能力却不高,无法按时完成计划。而四年级数据显示,没有学习计划且随意学习的同学在四个年级中占比最高,为13.33%,反映了四年级同学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高。
(2)大学生缺课原因
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除了体现在学习的计划性方面,还体现在对待上课的积极性上。表格显示,大学生缺课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因其他事情耽搁、缺乏兴趣、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影响学生不去上课的三大主要因素,即大部分学生缺课是出于自身的主观意识,而不是客观环境的影响。
根据一年级调查结果显示,因其他事情耽搁和身体不舒服缺课的同学占比最高,分别为34.67%和27.25%,二三年级则由于对课程不感兴趣和想自学课程,21.79%的四年级同学认为对课程不感兴趣。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喜欢老师的上课方式上,四个年级同学所占比例是呈上升趋势的,由一年级的6.01%上升到四年级的18.97%。由此说明,随着年级的变化,大学生缺课的原因跟着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迫不得已”变为“主动放弃”,一年级时是由于事情耽搁等迫不得已的原因,二三年级则因不感兴趣放弃上课,四年级则由于不喜欢老师的方式。可见,不同的年级在对待上课的态度是不同的。
4.校园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与学生所在的年级具有相关关系。为了更好地了解校园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本文将对大学生的评价进行分级并赋予一定的分数:很好4分;还不错3分;一般2分;差1分。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出各个选项的得分,如表6所示。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和学生所在的年级成负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逐渐降低。一年级得分最高,为3.1688,说明总体上,一年级班风处于“还不错”水平,但二、三、四年级班风评价得分却在3分以下,即三个年级的同学对本班级的班风评价介于“还不错”和“一般”之间,且四年级更偏向于“一般”。以上反映出,一年级班风较好,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四年级时同学们对班风评价则降低,学习环境逐渐变差。
在班风对同学们的影响方面,70%左右的同学表示有影响,但影响度却因年级的不同存在些差异,一年级感到有影响的同学比例达到80.84%,高于四年级的75.56%。由此说明,虽然一年级班风较好,但由于同学们刚刚接触大学生活,更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班风对一年级同学们的影响很大,学校应提高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调查结果及思考
1.学习动机从理想向现实转化
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动机也存在差异。随着年级的变化,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了改变,学习动机也逐渐由理想化转变为现实型,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表现更为明显。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动机普遍带有功利性色彩,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进入大学的原因也主要是从自身的长远发展方面考虑。
2.学习需求从课堂转到了课外
学习需求方面,学生并不仅仅满足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根据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其次,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还不够深入,调查反映多数学生对于生活娱乐需求超过学习需求,学生课余时间利用也存在着不科学性,对自主学习的自我约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学生因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而缺课成上升趋势
大学生具有较差的自主学习约束力。大学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成了很多心理不太稳定成熟的大学生滋生懒惰放纵心理的温床。随着年级增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不断发生着改变,由重视学习转变为随意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不断下降。
在缺课方面,不仅是出于自身的主观意识,更多的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因其他事情耽搁、缺乏兴趣、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成为影响学生不去上课的三大主要因素。
4.信息技术带来的知识共享对学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成长的重要外部因素。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班级学习风气对学生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和学生所在的年级成负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逐渐降低。
此外,学习环境对不同年级的影响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低年级同学抗诱惑力较差,受学习环境影响较大,相反,高年级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呈递减趋势。同学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学校目前的教育体制、方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越来越不具有吸引力。
但仔细想想,这种现象各个学校也普遍存在,也存在其合理性。从社会环境的变化方面来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教育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更多的希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但是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获取知识的方式的变化方面来说,从传统的纸质化学习到现代的电子网络教学,科技的发展使得电子书籍得到广泛的推广,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世界名校的公开课,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知识的即时获取,但是绝大数高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师大班面授的阶段,无法满足现代化学生的需要。教育体制等方面,中国的大学教育更多地是“批量化生产”,缺乏个性的塑造,师生的教与学是剥离开的,老师进行的是灌输式教学,而不是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这些都需要广大社会和相关教育部门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晓华.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2]姚利民.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