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9: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食品检测实训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具备食品营养、食品分析、食品检测基本理论,掌握食品营养、食品检测专业技能,能够从事食品膳食营养研究、食品检测、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管理等现代食品生产一线岗位工作,具有行业品质优、专业能力强、职业道德好、敬业精神高、协作能力强、岗位适应快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不仅需要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和素质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构建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程教学与职业需求无缝对接,成为河套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原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项目多年不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项目建设不全,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导致实践教学更新不能紧随企业生产实践发展。
(二)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以单一性、章节性教学为主,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各课程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难以系统地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有些相近的专业课实验内容部分交叉重复,但由于教师工作量分配及课酬的原因,还保存着各自的实验课,存在“小而全”的现象,实验内容相似或相同,只是由不同的教师上课,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在实验实训教学方式上,规定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定实验使用仪器以及规定实验完成时间的“三规定”制度尤为普遍。从实验效果上看,学生虽然做了不少实验,但不会设计实验、不会观察和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被动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感到枯燥无激情,也激发不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欲望。
(五)课外实验内容非常少,形式比较简单,没有服务性学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职业训练型实验。
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及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在进行充分的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和在行业企业专家的要求倡议下,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及专业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根据分析检测技术自成体系,相对独立、标准化以及检验项目操作独立性强的特点,构建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食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为专业核心能力的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本专业确定了四个核心模块: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食品感官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和食品营养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均采用项目式教学,由于我国食品检验的方法、使用的仪器、结果评价已经标准化,并成为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考核标准,所以,各课程项目的设置及选取以国家食品检验工的考试大纲作为参照,各个项目的检测均使用国标法,并将食品检验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考核,达到了“课证一体”的教学目的。
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包括了各检测项目应用的专业理论知识、标准的检测操作、数据处理与统计、检测报告编写、产品检测训练、检测人员道德要求等。并依据认知规律,项目安排由简单到复杂,采用项目导入、操作示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现场教学,实行“教既做,学亦做”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规范学生操作技能。
为保证项目任务的顺利实施,需将学生按照3~4人一组分为若干项目小组,小组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情况、动手操作能力等进行分组。然后根据项目任务和教学目标,合理分配组员的工作任务,让他们搜集项目所需资料,确定实施项目需要的检测手段、试剂、检测仪器等。最后按照项目任务展开项目教学,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感受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适时穿插讲授项目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规范操作过程,并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配合和鼓励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每个小组针对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二)食品检测真实工作任务一体,综合能力集成的校内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前学生只是按照课程安排一门课接一门课进行实训,学生的学习缺乏系统性。通过改革,我们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由原来的各单项检测改为对各种食品的综合检测,并将检测内容分为食品营养成分检测、食品理化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和食品感官检测四大模块,每个模块由两位教师负责。教研室通过调研、讨论确定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食品用于四大模块的检测。
首先将学生按照3~4人一组分为若干项目小组,然后向各项目小组下达检测通知单(以小麦粉检测通知单为例见表),学生按照通知单要求查阅资料,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检测方案并在实验室完成检测任务,最后由学生撰写完整的检测报告。这样不仅增强了综合实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企业的检测模式,使综合实训更接近企业的生产实际。综合实训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9~11月进行。
(三)校企合作教学平台的构建
企业顶岗实训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工学结合、校企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环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
企业顶岗实训就是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过程,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检验和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企业顶岗实训过程中,学生按照顶岗实训要求,结合课题及就业方向、个人专长与兴趣爱好,选定合适的顶岗实训单位,确定顶岗实训内容,制定实训计划,自我管理、独立解决实训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技术问题,完成实训任务。企业顶岗实训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11月至第六学期的5月进行。
河套学院农学系与内蒙古中粮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内蒙古恒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内蒙古泰盛兴业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佳格食品有限公司、万野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北辰食品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小肥羊肉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本专业学生企业顶岗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训环境。
通过企业顶岗实训,学生开始正式步入职业生涯的实践阶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看到了企业的发展和对大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就业方向、就业岗位,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和岗位责任感,进而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优秀员工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通过校企联动,本专业教师掌握了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的最新动态变化,行业、企业的最新要求以及课程内容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保证内容的实时性、先进性。
我们的顶岗实训得到实训企业的肯定和好评,既提升学校的声誉,又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实习学生、实习企业、实习学校”三方共赢的目的。
三、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一)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近三年来,在构建和实施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本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实验课程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建设了5门校级优质课、1 门校级精品课;编撰校本实训教材2本;申请高等教育研究课题1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同时,与巴彦淖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恒旭人力资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欣欣心理培训基地等单位联合进行检验师、营养师等职业认证的培训工作,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三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在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工的考核中过关率均达到99%以上。2012年12月,尚文婷等四名同学参加第六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优秀奖。
本专业的毕业生有71%从事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工作,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培养起来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勤奋的工作态度、富于合作与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结束语
构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我院实验条件,构建出项目式课程体系、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校企合作教学平台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食品营养指导和产品开发、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76-03
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是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实施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介质和依托。课程体系的结构是否合理、实施是否有效,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决定学生能否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我校2012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食品检验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基于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了食品检验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一、食品检验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1.分析食品检验专业就业岗位。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职业分析主要包括专业的行业状况分析、职业活动分析及工作过程分析,全面、深入的调研是职业分析的重要手段。对北京市工商局、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北京义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燕京啤酒有限责任公司、蒙牛乳品有限公司等近400余家食品相关企业、质量监督部门、近3年毕业生进行深入调研统计得出,食品检验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食品检验、食品销售员、营养配餐员、食品质量管理员等工作岗位。其中食品检验员为食品检验专业核心就业岗位,主要从事常规理化检测、微生物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据毕业生跟踪调研,部分食品检验专业毕业生还可在食品企业从事食品原料采购、食品销售等工作,还有部分毕业生在企业、学校等单位从事营养咨询和营养配餐员等工作,部分学生在从业几年后进入实验室管理或食品质量管理岗位从事管理工作。
2.明确食品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身心健康,掌握食品营养、食品检验、食品安全等基本理论知识,具备食品有关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感官检验及快速检验技术,熟悉食品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熟练使用有关的食品检验仪器设备,具有食品检验专业要求的科学求实、公平公正、程序规范、认真仔细的职业素质,能胜任食品企业、商检部门、食品流通领域、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部门的食品营养成分检测和安全卫生检测工作,取得中级食品检验资格的食品检验人才。
3.定位食品检验专业就业面向。通过对近3年食品检验专业近100名毕业生就业调查发现,食品检验专业毕业生有5大职业面向。一是面向食品生产企业品控、检测等岗位,从事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测与品质控制等工作;二是面向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领域的生产、销售等岗位,从事面包、糖果、酒类、粮油食品等标准化生产、销售与管理等工作;三是面向工商质检部门、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食品流通领域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检验岗位,从事食品安全卫生的检测工作;四是面向企业、科研单位及院校实验室管理岗位,从事实验室管理及教学辅助工作。
4.分析食品检验职业能力。在明确食品检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邀请食品行业、企业专家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议,由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用头脑风暴法对食品检验专业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食品检验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单项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出食品检验技能人才职业活动表和食品检验专业职业能力分解表。
5.提取食品检验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基础的重要依据。食品检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形式完成,会议参加人员包括北京市工商局、蒙牛乳品有限公司、龙徽葡萄酒有限公司等30家具有代表性的食品企业、质量检验部门的专家、技术骨干。通过专家技术骨干集思广益,总结归纳,明确了食品检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食品营养素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食品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检测、食品感官检测,岗位主要职业活动为样品采集与处理、感官分析、仪器分析、检验报告、实验室安全维护等。
二、食品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以“能力本位、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为指导,以职业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岗位能力需求和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具有食品检验专业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1:实现1个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形成为核心,搭建岗位课程支撑的专业课程网络,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检验专业技能人才;遵循2个原则,即食品检验课程体系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形成3个培养体系:依据岗位能力要求和食品检验技能人才职业特质分析,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培养体系、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夯实4个基础,专业调研为基础、职业分析为基础、校企合作为基础、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构建5个教学模块,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拓展能力模块、综合实践课程模块。
3.构建模块化课程。课程与岗位对接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岗位课程学生直接学习到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创设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育人情境,更有效地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食品检验专业职业能力需求分析,重新整合课程,确定10门与岗位对接的课程,搭建由专业核心岗位课程和拓展课程支撑的专业课程网络。
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构建5个课程模块。食品检验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理论知识是构成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食品检验职业特点,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娴熟的技术才能较好地完成检验工作。依据食品检验职业能力要求和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按照理论知识由简单到复杂技能形成有单项到综合的原则,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公共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为目的,培养学生基本的工作能力。通过公共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字能力、计算机搜集信息能力和数据处理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单项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是食品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拓展能力模块以培养学生多口颈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分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两个阶段。校内以综合实训形式开展。学生在掌握了食品检验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后,通过完成综合检测项目,如啤酒的检测、糕点检测、饮料、粮油制品等常见食品的检测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进入企业以员工身份学习,完成综合职业能力提高。
4.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和基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与学校骨干教师一起共同制定了《食品检验技术基础》、《食品营养素检测》、《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感官检验》、《食品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检测》6门核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教学评价建议、师资、课程教学条件都提出明确的要求。
三、食品检验专业课程实施
1.配置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课程实施的关键。食品检验专业对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科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食品检测技能,实践技能扎实,熟悉企业检验员管理。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一体化授课能力,掌握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将检测基础理论、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管理与企业员工管理有机地贯穿到教学当中。因此,需要从师资数量、职称、学历、双师比例进行合理配置,才能保障课程的实施质量。
2.强化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学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是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保障。根据课程要求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有选择地挑选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条件优秀的检验机构及龙头企业作为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为企业输送后备人才、直接为企业培训员工等方式,密切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乐于接受专业学生实习就业,从而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树立专业思想、热爱专业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核心课程实施“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课程特点,选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以行动为导向、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以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分别实施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采用演示、图片、实训仿真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并应用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成果,实现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目标性。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水平提高为原则,打破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核心课程采用过程评价、多方评价、结果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目标。如《食品感官检验》课程评方式如图1所示。
四、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结果评价
为客观评价食品检验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实施的效果,课题组分别对学生、教师、企业进行了调查。
1.教师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的食品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使我们对职业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具有岗位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一体化实训教室的职业情景,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到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转变,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更好,学习有了方向和目标,教学效能明显提高。
2.学生评价。学校的各种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使我们能够在做中学习;老师采用的过程导向的行动教学方式,使我们动手能力明显加强;学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高、操作能力强,并有外聘企业食品检验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使我们能够取得了食品检测四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对职业生涯发展有了信心。
3.企业的评价。从目前在企业工作的学生反馈信息来看,学生工作上手快,具备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工作中,学生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意识明显增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追求标准、卓越的创新精神明显增强;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感明显增强,从事高技能成就事业的信心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生产中新发现的有害化学物质不断增加,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强烈关注。特别是近几年地沟油、乳品三聚氰胺、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越发引起人们对这些物质威胁的关切。“食以安为先”成为当下人们最普遍关心、社会最关注的热点问题。食品分析与检测是中职学校食品检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该课程的理论内容集中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等课程中,技能操作就是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该课程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很高,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实用性。但目前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教材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食品科学高新技术发展的速度,陈旧的教学内容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因此,有必要探索一套提高中职学生食品分析与检测能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紧紧围绕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调整课程内容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内容涉及化学检验、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营养学、食品法规等多门学科知识。此外,食品种类繁多,各种食品因产品特点、生产工艺等条件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要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思维,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对内容重复、交叉的课程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岗位需要进行整合。如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无机化学》《化学分析》《食品分析》部分内容整合,组建食品检测一体化课程。同时,为使教学内容能很好地贴近当地行业发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不断紧跟行业发展动态以及企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宁夏食品产业主要集中在清真牛羊肉、有机水稻、乳及乳制品、葡萄酒、枸杞及其制品等领域,学生就业也集中在相关企业的原料收购、生产加工、质量控制和检测等部门。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可将牛羊肉中蛋白质含量测定、牛乳掺假(掺杂)检测、葡萄酒理化检测、有机食品残留农药的检测理论列为首选内容。一方面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又紧贴当地产业需求,学生感觉到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实验、实训教学效果
改变传统“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组织上要强调轻“理”重“实”,在理论讲解上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任课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解,对于纯理论、公式推导等内容该删减就删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思维,积极参与课堂研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以传统的板书教学相辅助,使教学内容更显生动有趣,学生易接受。
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由实验员准备好实验用的各种试剂并配制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按照实验指导完成实验内容,这种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操作技能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分组实验教学法,由小组自行确定人员分工、选定实验项目、查阅参考资料、制定实验方案、样品的检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总结报告的撰写等整个检验过程。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溶液,自己处理样品并调试安装实验仪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由被动做实验到主动做实验。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开拓精神。
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前要认真审阅实验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对于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要充分论证,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操作要做明确的提示和要求。实验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指正,规范学生操作。实训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验数据,督促小组及时认真地写出实训报告,引导学生对实训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采用分组实训教学法,学生由被动做实验到主动做实验。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开拓精神。
三、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食品分析与检测是贯穿于整个食品生产的全过程,一名合格的食品检测人员应具备食品化学分析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食品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应具备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教师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严格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认真、执着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和企业零距离对接打好基础。
四、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综合评价学生
在考核方式上,根据本课程操作性、实用性强的特点,要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核。注重动手操作能力考核,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进行一次考核,考核成绩不仅仅依照实验报告,还要参考小组评价、操作过程等因素,使考核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水平,客观评价学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重视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等级考试衔接,将实践教学与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工种标准结合起来,将课程学习考核与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考证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该课程结束后,即参加食品检验工中级培训与考核。
总之,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需求日趋多样化,食品分析与检测是中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中极其重要的专业课,对培养食品行业一线操作技术人才至关重要。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有创新意识、实践技能强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霞,易艳梅,胡海星,刘颖,罗玲.基于工作过程的《食品分析
食品检验是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各种技术,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食品检验的内容包括对食品的感官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添加剂、有害物质的检测等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它主要应用于食品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试验,是新产品设计开发、质量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检测试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能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实训技能正确地运用。因此在食品检测实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
一、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的新理念
食品检验的指标主要包括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农药残留分析、兽药残留分析、霉菌毒素分析、食品添加剂分析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分析等。根据被检验项目的特性,每一项指标的检验对应相应的检验方法。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内容。运用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教学图书等资源,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并为学生答疑解难,组织学生分组试验检测,协同学习。结合当前食品安全性检测的热点项目,精选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如增加了食品新鲜度的检验和掺假掺杂食品的检验内容。在实验中既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又增设了实际应用广泛的综合性实验,如对某种产品的质量评价,通过全面、多次重复的基本训练,引导学生实训,掌握自主试验检测的技能和方法,将检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询问指导教师,及时解决。食品检测试验教学坚持发挥学生在学习为主体地位,教师辅导的新理念,学生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将其分解为引导和辅导两个方面。坚持引导为先,将引导工作视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前提;辅导强调教师的指导、帮助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在课程学习时,学生先预习项目,了解掌握了某种方法的实验技能,在具体实践学习内容时,就能很容易掌握,这样通过全面、多次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这就需要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每个实验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参与,设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实验环节,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选取能够满足学生某种需要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如进行面包的制作时,一些学生用果蔬样品,一些学生用动物性食品,通过学生间的自然交流和老师的分析比较,增加他们对样品预处理的感性认识。学生在实验室里,随时提问,自由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现有状况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兴趣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最直接的推动力。教师可以通过激情讲授、实验操作,理性分析,鼓励质疑辩难等来启发学生的思想和智慧。在指导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分析检验工作中,所用到的试剂往往很多,而有些试剂在用前还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如检验方法中未指明具体浓度的硫酸、硝酸、盐酸、氨水,硫酸,无色液体,无气味,有酸的通性,PH随浓度不同而不同;硝酸,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有酸的通性,有强氧化性,PH随浓度不同而不同;盐酸,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有酸的通性,有还原性,PH随浓度不同而不同;氨水,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有碱的通性,有还原性,PH随浓度不同而不同。指导检查学生的操作方法和实验记录,对学生操作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或需要给予启发的问题,及时指点讲授,让学生自己解决,遇到实验结果异常时,及时指导学生分析并找出产生异常的原因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并把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讨论作为实验报告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训练,逐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三、丰富考核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考试是促进学生学习、检验学习成效的―种重要手段。为了克服平时不认真、一到考试就死记硬背突击过关的弊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增强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打破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将实验技能、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综合评定。如平时成绩10%(包括课堂提问、学习表现、作业),测验10、实训40、期末考试40。考试不要求学生死背定理、公式及概念,将考核的重点放在理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理解上。食品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应用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技术于科学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测验和期终考试的目的主要也是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技术的能力,因此,考试的重点是考核学生掌握所学的几种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方法的程度,测验和期终考试均在计算机房进行,形式为计算机辅助计算、纸卷答题、开卷考试。在进行个别学习过程中,学生应通过完成形成性考核作业,利用自测题、练习题、模拟试题等进行自我学习评价。自我评价是巩固学习知识、查找学习中的不足,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重要措施。
实验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为此我们强化了教学环节,改进了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近年来,笔者学校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转变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设施,深入贯彻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扎实推进技工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笔者有幸参与此次教学改革,见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不断成长,教学能力也得到长足的进步。
一、定义
一体化教学,就是整理融汇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模块化教学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
二、应用
在学校领导们的关心、同事的帮助和学生的支持下,笔者在食品检验教学领域实施了“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深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欢迎。现将“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在食品检验工中级考证课程中的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根据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大纲要求,笔者将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划分为四个模块。模块一:食品物理常数检验;模块二:化学滴定分析;模块三:仪器分析;模块四:食品卫生微生物指标检验。这四个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该课程是其他所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综合,也是食品检验工中级考证课程的考前培训课:总课时要求为112课时,每个模块28课时,其中知识讲解10节,实训课时18节。
根据“一体化教学法”,笔者为上述四个模块精心设计了讨论分析、观察发现、问题罗列、教师提问、动手尝试等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1.讨论分析
以分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由各组代表发言,再随机抽取学生来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一步总结讲解,分析同学思考的不足,肯定表扬其发言中的闪光点。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锻炼了同学们思考表达和总结的能力。
2.观察发现
通过实验、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分析检验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并做好各自的情r记录和相应结论,再由教师总结引导出相应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例如在测定硬糖中还原糖含量时,通过用标准葡萄糖溶液滴定样品液,当滴定到达终点时,溶液由蓝色褪为无色,停止滴定后,由于样品液又会重新被空气氧化变成蓝色,所以终点的变化只是在比较短暂的几秒时间。通过完整的演示,让学生准确观察到滴定终点,从而在正式实训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3.问题罗列
让学生独立或分组提出问题,再由教师集中解答;如还原糖滴定终点实验现象中,学生有什么疑问,都可以提出来。大多数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包含该项目约70%的重点内容,剩下的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思考,再次提出补充问题,教师与学生间互相合作,相辅相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教师提问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促使学生课后复习。学生对知识掌握具有相对的片面性,所以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也要充分,当学生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所提问题较少时,这时就可以由教师来发问,引导学生回答。
5.动手尝试
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再由教师讲评。学以致用,当讨论分析、观察发现、问题罗列、教师提问后,这时提供和类似演示样品的材料,让学生独立进行检测报告,通过对一个独立食品样品进行完整的检测,完全掌握该知识点的理论和实操技能,并形成深刻的印象。
四、成效
在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中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后,成效十分显著,获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广泛好评,学生对检测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考证通过率极大提高。笔者将成效总结为“四加强四提高”。
1.加强教育特色,提高社会认可
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更突出了技能训练是技工教育的核心。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标准上,与行业需要、行业考核标准紧密结合,加强了技工教育的特色,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加强教学趣味,提高学习热情
通过“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操作边理解”的方式,增加了课堂趣味,突出了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加强课程衔接,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和实用性程度较高,课程衔接非常紧密,教材更精炼,排课更便捷,提高了教学效率。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笔者学校食品检验工考证课程课时从原来的140课时调整到112课时,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4.加强教学条理,提高学生素质
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后,加强了教学的条理,有利于学生总体认识课程内容,把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紧急结合增强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方向
尽管在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中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今后的改进方向主要有三点。
一是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的深度。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更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变化,这就要求与时俱进,以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修订课程教材,添加新技术新方法,切实加强课程教材的深度。
中图分类号:TS-201-4 文献标识码:A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ystem Design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Food Factories
MA Lizhen, LIANG Peng, HUANG Zonghai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lant design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ncept, idea, purpose and content of the framework as well as specific training, etc., and through our specific practice and train the students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practical exercises skill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embark on a new path.
Key words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raining content
食品工厂综合实训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食品工厂综合实训通常是以食品工厂实习、食品新产品科学研发或食品综合性实践教学等方式来实现的,食品工厂实训是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取得生产知识的重要阶段。实训者通过对食品工厂的产品结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产品的检验与开发、企业管理模式与营销战略、工厂设计等方面的认识与了解,巩固和丰富课本知识,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了解专业及行业特点,掌握专业工程技术及相关产业知识。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理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建系以来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分“四步走”的战略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考验,并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先进综合实训教学理念:(1)综合的实训理念。构建多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实现由技能训练向工程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2)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3)三个课堂相结合的理念。把校内实验教学的第一课堂、校内教学计划外开展的学科竞赛、创新实验等教育活动的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训活动的第三课堂有机结合,互补互动,有效提高实训效果和学生工程素质。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思路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强调学校制定的“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16字方针,着实在“质量、人才、特色、文化”8个字上下功夫。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工程素质的提高,实行三个课堂的结合,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训项目方案思路:(1)构建综合背景下的实训教学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从最初的实验室验证性试验到以食品工艺学实验的专业实践技能综合训练;从课内理论教学扩展到课外实训实践,包括创新大赛、课堂兴趣小组、研发基地科研课题项目、毕业实习和其它创新实践训练以至同校外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的实践训练的三个课堂的扩展;从食品工厂认识层次到食品工厂基本实训层次、食品工厂综合实训层次、食品工厂高级实训层次。四个层面的层次扩展,注重学生在实训中工程素质的训练和养成。(2)推动三个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为教学计划之内的实训任务,第二课堂为在校内的课外实训,第三课堂为校外综合实训。三个课堂结合,在原有的第一课堂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到第二课堂更多地体现创新实践,在教学方式上也由以教师紧密型指导为主转为教师松散型指导为主,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3)提升教学手段。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方式,结合计算机模拟工厂岗位的仿真技术,教学网络化管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这种教学手段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研学,建立多元化、智能化、网络化教学平台。(4)食品工厂面向学生开放。食品车间进一步实行全面开放政策,为学生提供具有不同特色、不同教学要求和较大发展空间的实践性教学实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教学计划,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训练层次,改变学生长期以来被动、刻板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3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构架体系
食品车间的综合实训体系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食品工厂认识层次。包括实训课程多媒体展示、食品机械设备运行原理、食品产品生产过程、食品检验与检测4个模块。第二层:食品工厂基本实训层次。包括产品食品加工的工艺条件控制、食品机械设备实际运行过程、食品产品质量检验、生产组织管理4个模块。第三层:食品工厂综合实训层次。包括食品研发技术方案、食品工厂建厂设计、模拟岗位职责实训3个模块。第四层:食品工厂高级实训层次。包括工程创新综合平台模块,含各类竞赛和大型的工程创新课题。
在以上四个层次中,第一层次为基础,第二层次为主体,第三层次为扩展,第四层次为提高。
4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内容
4.1 生产工艺技术及生产设备
学生在进行食品工厂实训时应多方面了解食品生产设备的实际状况,掌握食品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训期间让学生掌握食品工厂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了解各道工序的技术参数和工艺效果,从技术原理、产品质量、设备投资、成本、安全、卫生等方面综合分析工艺的特点、合理性及先进性。学习和掌握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操作与检验方法,了解和分析常见产品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并尝试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2)让学生了解主要生产设备的型号、结构特点、技术参数、适用范围、生产厂家及购置费用,收集有关设备的技术图纸或绘制草图。分析设备性能与产量、质量的关系,学习主要设备的操作要领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3)还要让学生了解生产车间、冷库、锅炉房(蒸汽发生器)、工厂内各车间相互走向、辅助部门、实验室、生产设施、排水系统、换气系统等主体建筑和辅助设施的整体分布、面积分配及各个建筑特点。
4.2 生产卫生防范措施
实训期间培养学生的卫生安全意识尤其重要。相对其他行业的工厂,食品工厂的生产卫生要求就相对较高。食品专业的学生是食品行业的继承者,是未来食品行业的中坚力量,为减少与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应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卫生要求、卫生现状及卫生防范措施。
(1)食品工厂卫生要求。让学生明确国家标准《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对食品工厂的生产卫生做了要求。要求食品在“原料―加工―成品―包装―贮运―市场”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安全卫生和不被污染的环境之中。
(2)卫生防范措施。实训期间,为模拟真实的工厂环境,让学生了解采取各种卫生防范措施。首先,实训期间在学生中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立卫生督导员,并有指导老师监督,对过程中所有食品卫生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其次,实训前动员会上让学生了解和贯彻食品卫生有关法律法规,并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卫生防范意识。最后,从食品工厂环境、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学生个人等方面制定出详细的卫生消毒方法,以便保证食品工厂卫生。
通过多方面让学生了解实训工厂的卫生现状,结合对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要求,在实训结束后应达到掌握食品工厂卫生防范措施的目的。
4.3 产品开发及产品检验及
(1)产品开发。实训期间食品工厂要为学生安排产品研发工作,具体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原有产品品质的优化、产品加工工艺的技术提升等内容。
新产品的开发是让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新型产品的研制,包括新产品加工工艺研究、配方研究、设备选型、批量生产技术研究等。产品品质优化是让学生对他们生产的产品品质的改良,通过配方调整、工艺改进等方法改善产品的色泽、口感、质地、稳定性等质量指标,如提高产品营养价值,延长产品保质期等等。加工工艺技术提升是要求学生对工厂现有生产出的产品工艺进行改良,主要目的是提高产品品质、节约原辅材料、减少生产能耗以及不必要的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产品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实训工厂的产品研发背景、研发思路、研发能力等方面做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产品检验。产品检验是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对他们自己生产的产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并将结果与标准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合格情况。感官检验主要是产品色泽、形态、组织、滋味及气味、杂质等的检验;理化检验主要涉及的是产品的营养成分、有害金属元素含量、农药残留量、中药物残留量、食品添加剂含量、化学致癌物质含量等的检测;微生物检验主要包括细菌总数、大肠杆菌、致病菌(如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方面的检测。对于不同类的食品,因加工工艺不同,所选用的原辅材料不同,其检测项目也有所不同。
4.4 实训期间食品工厂的管理模式
实训期间,食品工厂管理模式尽可能地效仿对食品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并且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并加以指挥和控制。为了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目标,有必要模拟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实验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研究制度、汇报制度、总结制度、考核制度等,以此规范实训行为,以促进发展。
学生在实训前应对当今企业几种管理模式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在实训过程中,应对所在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解,并根据企业现状和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对企业现有管理模式提出建议及具体可行的修改意见,以加深对企业管理的认识。
4.5 实训期间的营销战略
实训期间让学生了解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市场营销部门根据战略规划,在综合考虑外部市场机遇及内部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市场目标,选择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并采取有效实施和控制的举措。
为了使食品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对企业的营销战略有正确的认识,能对企业的营销战略做出精确的把握,在工厂实训过程中就应对所在企业的营销战略有一定的了解,对生产的产品进行试销售,让学生实地策划销售方式,试销售前进行销售预算,试销售之后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 马俪珍,刘金福,梁鹏,等.食品工艺学实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 何维泽.基础实验基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31).
[3] 毕建杰,常安瑛,等.科研与实验室建设有机结合 探索实验室开放管理新思路[J].高等农业教育,2002(82).
高等职业学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工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及完善。据此,笔者对安徽某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2014届毕业生开展了相关调研。
1调研过程
调研目的:掌握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毕业生在校所学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实用程度,据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及完善。调研时间:2015年6月-8月调研对象:安徽某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2014届毕业生调研方式:本次调研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进行:①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②走访用人单位现场填写调查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65份,回收65份。调研遵循了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可能性原则及自愿性原则[1]。
2调研结果与分析
2.1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在全专业65人中,除了3人通过专升本考试继续深造以外,剩下的62人中有42人(64.6%)进入了与食品相关的岗位工作,其中从事食品营养(35.7%)和食品销售(50.0%)两个岗位的人较多,从事食品检测(4.8%)与食品加工(9.5%)的毕业生相对较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和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了更多寻求专业营养咨询、营养保健的需要,而伴随这种不断增长的诉求需要的,是目前营养专业人才的缺乏,因而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提供营养咨询,营养指导的岗位;同时我国现有食品行业的总体现状是:食品行业中,中小型企业数目较多,占总体企业的比例较大,企业间竞争激烈,在食品销售方面需要较多的人才。但对于食品检测的专业人才来说,中小企业对于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本就不大[2],并且此种岗位对专业技术及研究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且人员流动性较小,所以对于该岗位人群的需求量不是很大。食品加工类的岗位一般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性质单一,毕业生就业兴趣不大,且随着机械化、自动化流水线的不断发展,对食品加工的人才需求量增长同样不大。
2.2毕业生在校学习情况调研
2.2.1毕业生学习基本情况
从调研结果中可见,虽然大部分的学生可以全部(12人,占18.5%)或大部分(40人,占61.5%)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但是依然有19.9%的学生只能掌握一半(7人,占10.7%)或很少部分知识(6人,占9.2%)。这说明我们的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改进的空间。排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客观原因之外,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①教师授课内容选取、授课方法不当,讲解不够透彻的问题;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或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等问题;③两方面兼而有之。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将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工作中,充分考虑部分学生基础能力薄弱的情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置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要予以强化,授课过程中改善对基础知识的授课技巧。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及学生能力培养等内容也要根据具体实际,因材施教,量化的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2.2毕业生对实训课程设置的反馈
本次调查是在毕业生毕业一段时间后,结合自身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的,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训课程需要加强,并且有些同学认为一些对自己目前工作有用的实训课程学校没有开设。因此在将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工作中,我们需要考虑结合毕业生就业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增加实训课程的设置,完善实训课程内容。2.2.3学生综合能力调查毕业生认为在踏入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是行业背景知识的积累(60%),其次是职业生涯规划(36.9%);他们认为在校期间对他们帮助最大的是考取各种证书(83.1%);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是他们最需要具备的素质(56.9%);盲目、缺乏就业指导(52.3%)、心理承受能力差(35.4%)都制约着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
3对策建议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加快专业建设和发展,使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更经得住挑战。
3.1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及重点课程教学力度
在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及重点课程的学时比重设置中可以适当的加大力度,细化教学内容;同时在对于课程教材的选择上,教师要更加严格的把关,尽可能选择“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及符合目前工学结合教学特点、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行业背景知识,方便学生对于行业发展动态的把握;并且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2提高对于实验实训及实习的重视程度、落实“双证制”教育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实验实训课程所占比重,尽可能的将课堂搬进实验室、放入工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教学内容。并且将学生考取专业能力证书(营养师、食品检验工等)的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证书与学生毕业证挂钩,提高学生考取各种专业证书的积极性,增加就业竞争力。
3.3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定位
重视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专题讲座、交流座谈等对学生职业定位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从一线做起,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要注意通过设定相关课程或项目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3]。通过本次的调查问卷反映出的情况,如何让本专业的毕业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如何继续提高本专业教育教学水平,这都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也将根据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对本次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晓杰,陈建强,胡霞.食品类专业在校生职业资格证书调查分析及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4(9):151~153.
关键词:实践教学;协同实训;岗位协同;专业协同
为了顺应社会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竞相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旨在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协同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中采用协同实训模式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研发能力的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应对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的客观事实,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协同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
按照《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改革。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环节的安排与实施,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知识理论、科学技术转变为能力;在专业教学计划上没有系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成效的评价上,也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方案。鉴于此,按照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与思路,以农产品加工理论与工程技术为专业核心内容,本着将知识、技术转化为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考核方法等应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试行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在众多的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打破原来单纯地以各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资源协同、岗位协同和专业协同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能够紧密地与生活和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因此,提出一套将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迫不及待的重要课题。
2 食品类专业协同实训模式的构成
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从食品科学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研发能力为目的,构建形成由资源协同、专业协同、岗位协同三要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深入调整与改革,主动适应现代农业产后领域科技发展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表1 协同实训的主要因素及其内容
协同要素
主要内容
资源协同
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主要为实验产品)
专业协同
不同专业间的协同实训(主要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
岗位协同
同一专业不同岗位之间的协同实训(如食品工艺加工岗位、质量分析与检测岗位、营销岗位等)
2.1 资源协同
资源协同解决专业间实训资源的优化协同使用问题,降低实验成本。主要为实验产品的协同使用。包括同一专业的不同实验课程间的资源协同(如食品科学专业内的水产品加工、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与检验等课程)及具有相关性的不同专业间的资源协同(如食品科学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协同实训的具体方法详见3.1,实现了实验资源的最优化使用。
2.2 专业协同
专业协同主要解决不同专业间的实训协调问题。是一种扩大(或广义)的岗位协同。专业是为了满足教学的要求而人为划分的,而事实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业务联系。因此,不同专业的协同实训与同一专业不同岗位的协同实训具有相同的必要性。为此,食品类专业尽可能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采取不同专业间联动、专业内协同的方式,不断完善《食品工艺学实验》、《农产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验内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有机衔接上,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集成,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丰富实验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协同性更加突出。
2.3 岗位协同
岗位协同主要解决角色模拟的问题。职业针对性、岗位适应性是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教育的鲜明特色,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不能体现“岗位”。
为此,实训教学的岗位协同,首先要明确参训学生的业务岗位,做到“一人一岗,各司其职”,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其次要协调好不同岗位间的业务关系,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不同业务岗位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的原理。为了使学生尽可能掌握不同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还必须实行定期轮岗实训。多角色协同实训以学生小组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学习实践氛围。
3 协同实训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协同实训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整体优化原则,依据系统工程的原理构建了主要以岗位和专业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通过搭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平台、采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该体系的设计目标是打破现有的“学科型”体系,建立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大的框架,提出实施举要,制定保障机制。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最终实现 “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良好发展局面。对学生而言,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对教师而言,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对专业本身而言,优化学科建设,改善实用性较差等缺陷。
3.1 资源协同方法
以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系为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设课程《水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实训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即可完成各工艺实验的生产任务,又可用于《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工艺产品理化分析与检验》,同时实验所得产成品满足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实验课程的实训任务。资源的协同使用减少了原料及产成品的浪费,实现了实验资源在同一专业内部及不同专业间的优化使用。
3.2 专业协同方法
专业协同实训方法包括不同专业间联动和专业内协同两种方式。立足现有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尽可能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时间上,培养方案将相互协同的课程安排在同一时段,把握好课程间的时间衔接。如:食科专业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学》(共3周)的第三周开始安排《食品分析与检测》和《食品质量管理》,对工艺课程的产品进行理化指标测定及质量评判;《农产品加工工艺学》结束后即开始食安专业的《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以对其产品进行评价、检测。两个专业间则相互联动,如图1所示。食科专业的产品接受食安专业的质量检测,同时后者对前者实施全程质量控制,通过综合实验报告以达到不断反馈提高的效果。持续完善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验内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有机衔接上,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集成,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丰富实验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协同性更加突出。
3.3 岗位协同方法
岗位协同是基于一种行为引导的教学观。即:实践问题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明确操作任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经验这一过程模式。
食品类专业应从实际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出发,以仿真工厂化结合生产实习、实训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按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环节,主要围绕着三部分内容设计实验和岗位实践内容(如图2),即食品产品的开发(模拟企业研发部门)、食品加工(模拟食品生产车间)、食品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模拟企业质量控制部门)。每个部门再选择设置具体的岗位,明确应达到的基本能力,开展实验、实习等活动,岗位之间互相协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实战性,以农产品加工生产实验为核心,实验内容包括产品设计、可行性分析、质量检验、经济核算等内容的食品开发的全过程。它的综合性、设计性体现在知识的综合与交叉和实验方法、操作技能的集成等方面,涉及到人文社科、管理学、生物学、化学、营养学、工程学、工艺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需要把《食品工艺学》、《实验设计与统计》、《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学》、《企业管理》等课程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在实训过程中,由实训者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明晰不同岗位的处理流程。为了全面提高实训者的综合实践能力,定期实行轮岗实训。
4 结语
建立基于协同模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更提高了学生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和技术集成运用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基础宽厚、知识面广、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侯淑萍,任福战.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8):192-193
[2]邱晓文.基于协同模式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09(7):30
一、课程开发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即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以及工作方法与经验,这一课程模式符合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在当今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学习领域课程。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中,通过对辽宁省食品产业的调研,根据其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的需求,明确了为食品行业培养食品检验员、品质控制员、食品安全管理员及营养师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设计,形成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项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课程开发方案
1.根据职业需求设计课程目标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检验工作岗位群之一,是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核心内容。本课程以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使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够胜任食品检验员工作岗位的相关工作任务,如实验室使用维护与管理、微生物样品的采集、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验、生产环境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出具检验报告等,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树立质量与安全意识。课程目标描述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食品样品采集和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掌握微生物检验一般程序;掌握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及酵母计数和致病菌的国标检验方法。
(2)能力目标。能根据相关要求,正确采集和处理食品样品;能使用国标方法,对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及酵母菌、致病菌进行检测;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关食品标准判定结果,并能规范书写检验报告;能正确使用微生物检测中所涉及的各种仪器设备;能按规定使用和管理微生物检验室,并能对微生物检验室的建设提出正确设计方案;在食品检验过程中,能与其他组员进行良好沟通,并能根据实际检测情况进行方法变通,解决实际问题。
(3)素质目标。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意识,确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课程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以典型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开发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工作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习到必需的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编排上打破传统的课程章节,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实际工作岗位任务为线索,按照从行动到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设计的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根据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从新手到能手的成长过程,以典型的食品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从微生物的认识,到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再到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和生产环境微生物检测,最后微生物实验室的设计与管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合理整合,根据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智能水平以及认知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结构。
3.根据工作程序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教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的用来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学习情境根据食品企业微生物化验室常规工作及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程序,遵循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到综合、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同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学习规律,设计了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观察、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测、食品生产环境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实验室设计与管理等5个学习情境和15个任务单元。各个学习情境既相互独立,又存在平行、递进和包容的关系,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既掌握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又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4.根据行动导向设计教学环节
行动导向教学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下达工作任务,学生则根据工作任务,通过独立查询资料、分析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过程、评估工作结果等一系列行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完全是在模拟企业实验室的校内实训场所进行,使学生能够在与企业环境相似的条件下学习和实训,同时,与学校的食堂及其他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接受真实的检验任务,如食堂餐盘、环境的监测、食品原料及产品(如糕点)的检测等,学生有真实的工作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企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以检验任务书的形式布置检验标准、仪器设备、检验程序、结果报告等工作任务,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开展教学;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检验工作,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锻炼,理论知识得到运用。任务完成后,师生通过共同分析、总结任务,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完成检验任务的检查和评估。
5.以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学习评价
在进行学习评价时,我们将职业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既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评价学生的工作态度与经验,这样就做到了既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评价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权重为60%,终结性评价权重为40%,评价方案见表2所示。形成性评价包括工作态度、合作精神、职业素养、工作方法、工作质量等内容,终结性评价包括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这样的评价方式突出了学习过程的考核,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把学习当做乐事。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改革,以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根据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情境,对传统的课程结构进行了有效的革新。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加深了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职业标准及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获得了岗位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6.
[2]赵志群.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4):1.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傅伟,袁强,王庭俊.学习领域课程《化工用泵检修与维护》开发与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25-28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85-03
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按照某一具体食品出厂检验的要求进行强化训练,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涉及食品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为食品的品质控制、出厂销售等提供必要的依据,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不仅是对课程知识的强化和拓展,同时加强了重点教学内容与实际检验工作岗位的紧密结合,增强了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发展的实效性。
为了更好地体现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在工作过程中突出职业特色,以实际检验工作岗位为依据,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入手,让学生在综合实训的学习中感到充实,而且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相连,操作技能得到强化。通过总结近年在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问题,对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及考核等内容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一、教学改革
(一)内容改革
结合中职教育的要求,我们改变了综合实训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学科导向的内容模式(如图1),将综合实训课与食品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实施以职业活动内容为基础的职业导向内容模式(如图2),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按传统的学科导向内容模式,就要重点阐述其酸碱平衡的原理、滴定终点的原理等,但在实际的检验工作中,如食醋总酸的测定、牛乳酸度的测定、食用植物油酸价的测定等,其具体的职业活动内容包括:标准溶液的配制、样品采样、样品处理、滴定操作、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
食品检验项目繁多,涉及的样品与分析方法也非常众多,在实训教学中学生不可能接触到所有的方法和项目,有目的地选择实训项目尤为重要,学生只要掌握了类似的方法就可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从而体现出职业导向内容模式的特征,即以能力为主,应用为本。
为此,我们优化综合实训教学内容,使其具有应用性、典型性、技能性。如2010级学生综合实训(第一周)教学内容(表1),采用了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食品之一——米粉的出厂检验作为综合实训内容。让学生根据实际食品的生产细则,学会针对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去查阅、解读国家标准,并依据检验方法标准操作,培养学生将食品检验典型操作技术进行组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胜任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并在工作实践中学会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二)课时改革
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是在化学、分析化学、食品理化检验和食品微生物检验等多门学科基础之上,集检验理论和实验于一体的一门技术性、应用性课程。学生在进入第二学年已经具备了部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理论教学主要以检验方法标准的解析为主。本着理论教学服务实验教学的原则,从解决问题入手,推动食品质量检验专业教学,使其能随着食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食品企业人才需要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对食品质检人才需求而“变”的趋势,就要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及相应的职业能力。我们重新调整了综合实训的课时总数,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由2006年的5∶1调整为2010年的1∶1,加大力度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综合实训课程模式改革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在第四学期开设综合实训周,综合实训周是专门增设一周或连续若干天的时间,模拟食品企业检验岗位工作的场景,全面地进行综合实验能力的训练。如以往实验器皿的洗清、仪器的组装、标准溶液的配制、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等前期准备工作都是由实验员做的,而在综合实训课中,这些实验的前期准备就由学生来做,让学生体验检验岗位的整个工作流程;以往实验课只做单项的实验,如水分、灰分、酸度、菌落总数等,而综合实训是根据实际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中出厂检验项目的内容,将各单项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检验内容,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的检验岗位中要做什么、怎么做。如“纯净水的出厂检验”综合实训,以“纯净水的出厂检验”为工作任务,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
二、优化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妨碍着中职学校实训教学的发展,实训教学流于形式。一到实践性教学,就是“原理+实验步骤”,学生在实训课只是按照实验讲义“照单抓药”,程序化操作,严重缺乏对实验的思考,自主能力差,依赖心理强。针对如此状况,我们实施“理论讲解服务实验操作,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改进,进行如下的改革尝试。
(一)增加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目前中职学校食品质检相关专业的就业领域主要是生产一线的检验员、品质监控等岗位。根据这一现状,在综合实训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除了要熟练掌握食品行业普遍进行的检验项目,如水分、灰分、酸度、蛋白质、脂肪、还原糖等项目的测定,还会根据具体食品的生产细则规定的出厂检验项目来进行检验。如中秋佳节,月饼需要检测哪些项目,合格后才能出厂进入市场销售?我们将课堂移至市场,柜台上各种各样的月饼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把问题带回实训室,充分调动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性,引导学生从产品标签入手,找到产品标准,依据产品标准,找到出厂检验项目:感官、净含量、干燥失重、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再根据相对应的检验方法标准,动手实验,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月饼的干燥失重,什么是干燥失重?有的学生觉得没有学过,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其对应的检验方法标准GB 500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分的测定》,从检验方法标准可以看出,测干燥失重,实质就是测水分。
(二)理解标准,完善学生分析能力
对于实训,学生已习惯于到实验室后直接按照实验讲义上的操作步骤“照方抓药”,实验操作流于表面,学生缺乏对实验的思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们在综合实训中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根据实训项目找标准,如水分的测定,标准就有:GB 5009.3、GB/T8304、GB/T9695、GB/T12087、SB/T10018,如果测定鲜湿米粉的水分应该选择哪个标准?所选标准版本是否现行有效?而GB5009.3标准中,测定水分的方法就有四种:直接干燥法、减压接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选择哪种方法?这些都是要学生自行考虑的。
选择好标准,按照标准进行检测,记录原始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许多学生对得到的实验数据都是机械地按照公式处理,不懂如何综合判断实验数据出具报告。又如在对鲜湿米粉进行微生物指标的测定时,测得菌落总数/(cfu/g):36000,查看产品标准中微生物指标后,有的学生就直接判定该样品不合格,有的学生认为还是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对这种状况,让学生分组讨论试验结果,教师从中发现典型问题后在课堂集中讲解,采取“典型分析、逐级判断”的方法,让学生认真理解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如表3所示)。
向学生提出问题:所给的鲜湿米粉样品是即食类还是烹调后食用类?让学生思考、讨论,分级分步找出答案:若是烹调后食用类,菌落总数指标合格;若是即食类,有两种情况,出厂和零售,若是零售,也有两种情况,切粉和榨粉,从而可得出零售榨粉,菌落总数指标合格的结论,其余三种情况,即食类出厂切粉、榨粉、零售切粉,若菌落总数/(cfu/g):36000是不合格的。通过案例分析,让大多数学生找到自己对数据处理所存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标准的理解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
三、考核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中课程考核成绩大都以理论考试为主,综合实训课的考核不被重视,导致在实训课中很多学生态度不认真,不愿动手,旁观者多,最后抄实验记录的多。为此,我们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将综合实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设置为:考勤10%+实训报告20%+实训原始记录20%+实训技能40%+具体项目检验报告10%。实训报告内容包括:学生对实训检验项目的确定、检验方法标准的合理采用、实验步骤的记录。实训原始记录包括:样品名称、抽样数量、数据分析、结果计算等。实训技能包括基础技能和专项技能,如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仪器设备、试剂的选用,标准溶液的配制,样品的处理,实验装置的组装、使用及维护等。这些都是考核学生综合技能掌握状况的有效手段,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另外,在实验报告中附加企业产品出厂检验报告,让学生熟悉企业质检岗位的报告形式并懂得如何填写。
【参考文献】
[1]舒友琴,童岩.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2]刘杰,张添.食品分析大型综合实验是提高学生独立动手能力有效途径[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3)
[3]谢主兰.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