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5-05 05:39: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配送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配送管理论文

篇1

1.实时库存可见性和产品可获得性,包括生产能力。

2.通过程序包的跟踪能力实时获取订单精确状态的可见性。

3.实时在线支付核定。

4.在售前、售中和售后提供方便的、快速响应的客户服务和支持。

5.小型包裹装运和托运。

6.单一批次的整体装运。

7.提供便宜可靠的不同送货方式,如送上船、送进商店、送货上门等。

8.便捷的退货流程和支付退货。

电子配送能力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向贸易合作伙伴提供流程和信息同步化技术,运用供应链网络创造全新服务。

二、-B2C电子配送模式

??1.集成配送。集成配送是在一个现有的大型分销中心内建立电子配送能力。实施这一配送方案的关键,是将因特网的挑选和包装与零售商店的送货方式统一起来,但这一点对许多零售商而言往往是十分麻烦的,因此这一诱人的模式运作起来是比较艰难的。

2.专用配送。专用配送中心是建立或者收购一种专门用于电子商务贸易的配送能力。对大部分传统的零售企业而言,这一模式的主要障碍在于成本问题。亚马逊已努力转变成这种模式。

3.外包配送。第三方外包配送模式比其他方式能更快地建立起来,因此它对新的在线零售商有很强的吸引力。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是零售商对第三方提供商能力的信任和它们之间的电子商务战略联盟。大部分小包装运送商,如UPS和FedEx:,都能提供一定水平的电子配送服务能力。这种成熟技术和可靠业绩的易获得性,使得外包配送成为一种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4.货仓直送。货仓直送作为一种比较经济的增长模式长期得到供应商的宠爱。如果分销商有能力进行一对一运输,那么这种模式就拥有了许多第三方模式的优点。但是,产品销售和分销商配送服务的联合实际上会使电子商务企业丧失谈判能力。如果能有效地管理价值链关系,并从不同方面改善同步送货技术,那么这种模式在今后可能会成为主流。

5.流动配送。流动配送是将因特网客户订单在分销中心作为特殊订单被挑选出来,并作为特殊客户订单到达零售商店,再从商店到达客户手中。这种模式适于运送那些需要大量服务的产品。如Sears公司在线销售高价物资。

6.商店配送。由于因特网客户所订的货物是从零售商店的货架上选择出来的,因此跨多个配送点的技术集成和质量控制是这种模式成功的巨大障碍。但是它对现有的零售商却很有吸引力,如!"#$%&公司食品杂货店的最初配送模式就代表了商店配送模式,但它并不是很成功。

7.快速响应配送。快速响应配送是一个“城市购物”模式。设计这种模式是为了在限定时间内处理费用高、时间紧急的送货服务。它是一种在瞬间就能满足需求的模式,比如:一个客户可能为了一次临时的聚会而订购炸薯条、坚果、软饮料、酒和酒杯,或者为了一个生病在家的夜晚而订购录像带、冰淇淋和一些感冒药。在这种模式中,所提供的产品的范围很广,并且必须将库存设在客户附近,所以这种模式只适用于人口稠密的地方。

8.第三方集货点配送。第三方集货点配送提供了另一种送货上门模式。第三方集货点配送服务提供商将客户订货收上来,并包装好,再将客户订货送到当地的一个搜集点,其以低的成本给消费者提供了没有送货界限的柔性。这种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它能提供简捷的安全和先进管理,并能提供特别的处理需求,如温度控制等。公司等零售商已开始探索这种模式,客户在任何一个Payless鞋店都能看到他们的在线订单。

三、B2C电子配送模式的实施??1.建立呼叫中心。以上八种B2C电子配送模式可以通过自建呼叫中心和外包呼叫中心这两种选择来支持实施。对那些销售或者客户服务情况都很复杂,或者拥有足够业务量来承担高额固定成本的企业而言,自建呼叫中心是很理想的选择。它的好处在于:能够控制流程、质量和客户关系;能够获取服务和流程的高度柔性;能够采用最佳的技术,从而获取更低的成本和可能的最低运作成本。相反对那些现在没有呼叫中心但拥有低交易量,或者销售和客户服务情况相对简单的企业而言,外包呼叫中心则是很明智的选择。它的好处在于能够快速创建呼叫中心,且拥有低的创建和发展成本(这些成本与交易量成比例)。

2.B2C电子配送方案提供商

(1)邮政服务。国家邮政公司都有着密度很大的投递网络,在B2C送货中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大部分传统的邮政运作模式是只能投递标准尺寸的包裹、只能白天进行投递等缺陷,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模式进行改进。如英国皇家邮政晚间运输体系的成功,就说明邮政服务在B2C的发展中可以获得全新的业务和全新的机会。

(2)第三方物流和服务提供商。第三方物流和服务提供商依赖其在运输和分销中拥有的专业技术,正主宰着新的电子配送世界。但是这些企业必须花大量投资,来集成和调整自身的电子商务业务,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建立商务系统的客户/服务机系统,建立电子商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相互融通性,统一客户所有权,统一服务标准,做到知识共享。最终,使它们能向核心客户和一部分集市提供服务的连通性。ExcelLogistics公司就有类似的服务。

(3)全球包裹运送商。全球包裹运送商通过网络,投入巨额资金来集成他们提供给客户的服务。全球包裹运送商开发的技术使用网络能力为B2C市场提供可靠、公开且可跟踪的送货业绩,以实现远距离包裹运送。TNT公司的跟踪系统,FedEx公司的电子商务创立者帮助潜在的B2C客户建立和管理在线商店(包括广告促销、支付和客户管理),DHL公司的ThermoExpress服务等都是将网络技术扩展到优化送货等服务上了。但是配送成本的居高不下是全球包裹运送商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这是由于一些产品的分销不能支持全部的物流成本,因此也需要发展一些本地的运送商,上面提到的邮政服务就有了用武之地。

(4)电子配送专家。电子配送专家有两种提供商:一种将精力集中在基于资产的服务上,另一种则将精力集中在信息的互动上。

基于资产的服务提供商除了提供具体的网络外,还提供一系列与配送有联系的服务。他们都为电子零售商提供“一站式商店”,采用共享的E=基础设施,以低成本提供系统的灵活性。他们通过收购和采用技术战略来满足电子商务需求的服务组合,使其能更容易地吸引新客户。iFulfillment公司和PrologGroup公司堪称这一业务的典范。但是由于业务的不确定性,因此他们并不愿意接受新客户。

篇2

樟子松(Pinussylvestnisvar.mongolicaLitv.)又名海拉尔松,为松科大乔木,树干通直,生长迅速,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耐干燥瘠薄,耐旱耐寒,嗜阳光,喜酸性土壤。樟子松是我国三北地区主要优良造林树种之一。但由于樟子松种子较小,幼苗年生长量小且病害严重(主要为立枯病),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较难培育的树种。长期以来,本地区一直存在育苗人少和小苗苗源不知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多年大量的实践和积累,摸索出一套操作性很强的樟子松幼苗培育技术供大家参考和应用。

一、采种

天然樟子松林15-20年左右开始结实,丰年间隔期3~4年,其中有的个别年出现小年。春秋两季均可采种,秋季在9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春季3月上旬到4月中、下旬。结实中等年份,一般每株母树可采球果9斤左右,每人每日可采球果50-80斤,每斤40~50个球果,一个球果中含种子25~40粒。但因树龄不同结果量和球果内种粒多少也有差异。因球果坚硬,不易开裂,种子调制较困难。露天凉晒虽简便易行,但脱粒时间过长,最好采用室内烘干法,将选净的球果放入分层木架的种盘上(或帘子上),在室内加温烘干,室内温度要保持在45~50℃(以上层为准),不宜超过50℃以上,经过3~4天,60%以上的球果开裂,用手摇净种器或敲打振落脱粒。如球果开裂不完全,可放入40~50℃的温水中浸泡5~10分钟,浸透捞出再烘干,经2-3天,球果可大部分开裂脱粒。干燥过程中要注意勤翻动球果(每天5~6次)经常检查室温,注意通风换气。一般球果出种率为1%~2%,经过动翅筛选,种子纯度可达90%以上。

二、育苗

(一)培育裸根苗

1.育苗地的选择: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质比较肥沃的沙壤土作圃地。如有条件,最好选择前茬是松、柞育苗地,因为这种圃地含有大量对松苗生长有益的菌类,能促进幼苗的发育和增强抗性。但不宜在一块地连续多年播种,否则因播种地浇水次数较多,土壤板结,对苗木生长不良,一般宜1年与2年生松苗相互轮作。如果在沙性较大的土地上育苗最好多施一些河泥等有机肥料,以改良土壤,增强土壤吸水保肥能力,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2.施肥: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育苗地应施足底肥,以保证苗木生长有足够的营养,底肥要用经过充分发酵的厩肥或堆肥,每亩施约2万斤。施肥方法,在作床前将肥料均匀的撒在育苗地上,然后用梨或人工进行搅拌使肥料均匀的混合在耕作层土壤中。

3.种子处理:为促使播种后种子迅速发芽,出苗整齐,增强苗木抗性,在播种前,种子应进行催芽。其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1)雪埋。在1~3月间选择背阴处,降雪后把雪收集起来,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坑中,厚度30~50厘米,然后将种子用3倍雪拌匀盛入麻袋或木箱等容器中,置于雪上,再用雪将上部盖严。为防止早春雪溶化,在雪上覆40~50厘米的杂草。播种前3~5天将种子取出,置于向阳处(或用清水化雪),待雪化净后,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2小时,捞出后稍阴干既可播种。亦可将种子置于温暖处进行短期催芽,当有50%的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发芽率达70.1%。如冬季无雪亦可将种子混入碎冰中(冰越小越好)进行埋藏。(2)混沙埋藏。播种前10~20天,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地方挖埋藏坑,坑深宽各50厘米,长度依种子数量而定。在坑底铺上席子,然后将消毒的种子混两倍的湿沙放入坑内,夜间用草帘盖上,以保持温度,白天将草帘掀起,上下翻动,并适量浇水,经15~20天大部分种子即裂嘴,就可将种子由沙子中筛出进行播种,发芽率达62.5%。如不能及时播种时,则应停止翻动,并加覆盖物或移于阴凉处,降低温度,控制发芽。(3)温水浸种。播种5~7天,先将种子消毒后,再用40℃~60℃水浸种一昼夜,捞出后放在室内温暖处,每天用清水淘洗二次,到种子有50%裂口时播种,发芽率达54.5%。

4.作床:一般采用高床作业,床高10-15厘米,小步道宽50厘米,床面宽1米,长10~20米。作床时可先作下床,充分灌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再将步道土翻到床上搂平压实,并保持床面平坦,以免遭雨或浇水时,种子幼苗被冲淤,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5.播期:适期播种对促进种子发芽,保证苗齐苗壮,增强幼苗抗病能力十分重要。根据几年来各地不同播种时期试验证明,平均地表温度达8℃~9℃以上时即可播种,一般在四月中、下旬。(1)播种前苗床表土要保持适度温润,如干燥应少量浇水,待床面稍阴干时,用耙将床上面搂起0.5~1厘米深的麻面,然后用播种机或手推播种滚,横床条播,播幅宽3~4厘米,行距8~10厘米,播后及时镇压,以防芽干,覆土约0.5厘米,不宜过厚,否则幼苗出土困难。(2)樟子松种源少,种子珍贵,要节约合理用种。通常每亩播8~10斤。

6.播种地的管理。加强播种后的管理是提高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关键。(1)风沙严重的地区,如育苗地无防护林或防护林稀疏,则必须在播种区四周及中间设置防沙障,防沙打幼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季风已停,苗径已木质化,即可分期分段分段撤除风障。(2)为防止覆土被风吹失,调节地面温湿度,播种后宜在床面覆一层稻草(或麦草),厚度以不见土为限(每平方米约需草1.5~2斤)。当幼苗出土50%时,把草撤除一部分,全部苗齐后,将覆草全部撤除,撤草时不要损伤苗木。为防止浇水或降雨时冲刷表土,调节床面温湿度以防止土壤表层板结,可保留行间稻草,直到秋后。(3)樟子松幼苗顶壳出土易遭岛类啄食,为防止鸟害,应设专人看护到种壳全部脱落为止。(4)也可在苗床上搭设封闭遮荫网以达到防风、保湿和岛类啄食的效果。

7.苗期管理。在苗木生长期中应着重水肥管理,方能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增强抗性,达到丰产。(1)据1971年对樟子松1~2年生苗在生长期的水分测定结果可知,一年生苗茎部含水率70%~80%,2年生苗茎部含水率60%~70%。因此,在幼苗生长期中必须供给足够水分,苗木才能健壮的生长。但浇水要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适期适量。种子发芽期,从播种到幼苗出齐前,表土必须保持湿润(含水率6%左右)防止芽干,造成缺苗断垄。浇水量不易过大。由于夜间空气湿度较大,上午表土尚能保持一定湿润每天浇水应于午后进行。如果大风天或气温高蒸发量大时,表土易干燥,午前也需要浇水。出苗后到6月末易罹立枯病,由于苗茎细嫩,土表温差较大,又易遭受日灼。因此,浇水宜少量多次,以调节床面温度、湿度,减少立枯病的发生及日灼危害,每次浇水每平方米5~7市斤。一般在上午10~12时进行。(2)苗木生长旺盛期应及时施肥,保证苗木有足够的养分,一般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平方米施硫铵5~10克,以后每隔10日左右追肥一次,数量可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酌情增加,但最多1平方米一次不得超过25克,到8月上旬停止追肥,一般每平米施肥100~150克。追肥时应先浇清水湿润苗叶,然后将稀释的肥料水洒在苗床上,后再用清水冲洗苗木。(3)施用除草醚消灭杂草是最经济有效的除草方法。即在播种时把除草醚混拌在覆土中,每平方米土中拌除草醚2克。出齐苗后把除草醚拌上沙土撒到苗床上,然后浇水,一般情况下年施药2次,基本上可以控制杂草。为促进苗木根系发育,于7~8月间,每隔10~15天松土1次,深2~3厘米。(4)樟子松幼苗适宜群生,如播种量掌握适当,播种均匀,就不必间苗,但有时由于下种不匀,出苗密度不均,为调整留苗密度,可于7月间剔除幼小细弱苗木,以每平米留苗600~700株较为合适。

8.二年生苗木的培育。培育2年生苗木的方法有:移植、截根留植、留苗床等方法。从根系发育来看,以移植苗为最好,截根留植次之,留床苗最差。移植苗根系发达,冠根比值小,根系多集中于土壤表层,掘苗时根系损伤较小,有利于幼苗成活,顶芽再次生长现象少,由于苗木分布均匀,光照充足木质化健全,无被压苗;留床苗从外观看健壮根茎粗大,尤其主根更为发达,长可达1米多,但侧根纤细而少,掘苗时主根损伤过多,影响造林成活率。顶芽再次生长现象较多。换床以春季移植为最好,在4月上旬土壤解冻30~40厘米时即可开始。床作的顺行栽8行(指床面宽1米),株距4厘米,行距12厘米。垄作的,在垄面上栽2行苗。株距4厘米,行距16~20厘米。栽苗前土壤充分灌足底水,等水渗下后即栽苗。栽苗深度,以将叶不埋入土中为宜,在栽苗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好苗木根系不受风吹日晒。植苗后及时把垄面(或床)及垄侧踏实,在栽苗后浇水一次,利于成活。为促使移植苗的上层根系发育,圃地应保持适度湿润,植苗后每隔10~15天浇水一次,夏季勤松土,保持表层土壤湿度,并于5~6月间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适量追肥1~2次。

9.苗木的越冬保护。樟子松耐寒冷,但幼苗期间由于冬季干燥气候的影响,苗木易失水分,导致生理干旱而枯死。因此,在冬季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幼苗才能安全越冬。试验结果证明,冬季采取覆土防寒对幼苗安全过越冬效果好,苗木死亡率仅3%,而采用覆草越冬,苗木死亡率100%。因3月中上旬土壤正式开始解冻,有时白天气温可达20℃左右以上,而夜间又可降到-20℃左右,季风频吹,空气干燥,苗木水分大量损失,这时苗木根系尚未活动,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枯干。埋土时间和方法:在11月中旬左右,土壤即将冻结时,把步道的土掘起粉碎,覆于苗床上,厚度10~15厘米,到翌春4月上旬化土层15-20厘米时,分2~3次把土撤除,并及时灌水。为了风化育苗地的土壤,消灭病虫害以及减轻春季作业繁忙的局面,也可以秋季掘苗。掘苗后进行假植,根部用土埋实,1年生苗可捆成小把(每把50~100株)。到土地将冻时再把苗梢全部用土埋严,苗木即可安全越冬。但秋掘、假植的苗木,造林或移栽后缓苗迟几天,但并不影响苗木成活及生长。

(二)营养袋苗的培育

樟子松营养袋苗的种子处理、育苗地选择和苗期管理与裸根苗相同,以下主要对作床、装袋和播种技术作以介绍。

1.作床。在选好的苗圃地上开挖苗床,宽度为0.9~1米,长度10~25米,深度25厘米,床垄宽50厘米,将床底整平、踩实,挖床土要合理分配于床中和垄上,留床土每平米为0.18立方米。整床后让留床土晾晒3~5天,将充分发酵的厩肥或堆肥以每平米30斤均匀摊洒于留床土上,也可适量施家磷肥,用网格1厘米筛过土,将土块和肥块拍碎再过,直至留床土全部过完。

2.装袋。选用9*18的营养袋进行装袋,注意床底的平整和装袋后营养床的平整,每装4~5行要挤压一次,保证袋与袋之间不留空闲。为了营养袋能够装满,营养土要尽量干一些。

3.播种。播种前将营养床浇水一次,第二天便可播种。在每个营养袋中央用手指点压5~8厘米深的,每穴播4~6颗种子,用沙土覆盖,忌用粘性土,然后洒水。为了保持土表湿润,在床垄上搭设遮荫网,以后每两天洒水一次,直到幼苗出齐止。此时去掉遮荫网,浇水一次,喷波尔多液一次,进入幼苗管理期。

(三)幼苗立枯病

此种病害发生在1~2年生幼苗上,也有发生在3年生大苗上的,但以一年生的发病率最高。病害症状随着苗木生长时日增加而变化,一般表现出以下四种类型:烂芽型立枯病、猝倒型立枯病、茎叶腐烂型立枯病和根腐型立枯病。引起幼苗立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一般来说土湿低温时,丝核菌多;土壤干燥,气温高时,镰刀菌多。幼苗被害后,经几小时就发病,因而传染很快。出苗后发病时用药防治:30%苏化911粉,每亩用药量0.75公斤作药土,撒在苗床面上,或每亩用30%苏化911乳油720毫升加水250~500公斤;或用新吉尔灭1:5000倍液喷洒,施药10~30分钟后,喷清水一次,洗掉叶上药液,免去药害;也可用1:800倍的甲基立枯灵喷洒,每6~8天喷一次,根据病害情况喷2~4次。在发病前可用1:100波尔多液进行预防。

篇3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要做两项工作:一是认定案件事实;二是适用法律。其中认定事实是适用法律的基础和前提,是整个民事诉讼的中心,我们常说的“以事实为根据”实际上就是“以证据为根据”,事实的认定则是通过证明活动来实现的,对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判断,由此认定案件事实,进而才能正确的适用法律。

近年来,法院把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作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积极加以推行,在引导当事人举证,强化当事人举证意识方面有了重大进步。但是应当看到我们对举证责任的认识还停留在“向法庭提供证据”这一浅层次上,对于举证责任的本质及功能还缺乏正确的认识,特别是还不能有意识地运用举证责任的分配,解决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如何定案这一实际问题,使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还留于形式,未能达到强化举证责任,提高审判效率之目的。

举证责任是指在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诉讼期间内,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承担向法院提供证据并加以证明的义务。它是提供证据责任和说服责任的统一,其本质是一种义务,举证责任是广义的概念,其中包括提供证据的责任和说服责任,前者是指在诉讼开始时,或在审理、辩论过程中,对争议事实提供证据的责任,当事人有义务把他所掌握的全部与案件事实有关的证据,在审判阶段加以提出,否则法院认为当事人已放弃了利用这项证据的权利,不能在以后的司法审查中再提出该证据。后者是指诉讼的一方当事人为使法官信服其提出的全部事实而承担的证明责任,这种证明责任只能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范畴、规定的方式内完成。提供证据仅是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的一种外在表现,证明案件事实才是最终目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公开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当事人仅仅提供证据后,不能说已履行了证明义务,还要在法庭上说明证据与所证事实之间的联系及证据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接受对方当事人的质疑,并就证据的可采性和证明力向法庭作出必要的说明、解释,以充分证明自己主张的事实真实,这种责任称为“说服责任”。在法庭辩论结束后,案件事实仍然真伪不明时,法官按照真伪不明的事实应由哪方提供证据,并加以证明作出判断,从而对该方主张的有利于自己的事实作出不予认定的裁判,这种责任是由于当事人未履行提供证据责任和说明责任所导致的客观结果。

举证责任的主体是当事人,而不是人民法院,举证责任分配的适用主体是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应当是公正、中立角色。当前,许多法官不能认清法院在证据制度中的职能转变,在案件的举证责任问题上,仍以传统的审判方式,对不清的事实习惯代替当事人调查取证,自己总觉得不进行调查取证心里没底,无法保证正确审判案件。法官必竟不是医生,医生必须热情帮助患者,为患者服务,法官是居中裁判者,讲公正,打官司必然要有一方败诉,法官介入调查取证这种做法其实质也是暗中帮助一方当事人,对别一方当事人也是不公正的。我们在举证责任方面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尽量压缩法官调查取证的空间,绝不是说人民法院不进行任何调查证据,相反,人民法院根据需要,认为审理案件符合以下情形的证据可依职权调查。我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虽然规定了法院职权调查取证的范围,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大大限制和削减了法院的调查取证权,对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范围,以有限列举的方式作出了较严密的规定,将“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的范围明确限定为两种情形:(一)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二)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与实体争议无关的程序事项。关于当事人及其诉讼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证据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人民法院依申请调查取证范围以有限列举加以概括性规定。人民法院依照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作为提出申请的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

二、举证责任的分配

要解决案件的证明问题,首先要搞清诉讼主体中谁负有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义务,即要明确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法律在强调承担举证责任一方当事人对某一事实承担义务的同时,并不排除另一方当事人就同一事实提出相反证据加以证明的行为。举证责任分配的变化,包括举证责任的倒置和举证责任的转换。前者取决于实体法对争议事实的规定,后者则是由诉讼程序的动态特性决定,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出的包括举证责任的倒置、举证责任的免除、举证责任的转换等一系列制度的有机整体。

1、举证责任的分配是举证责任的核心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是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是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发展的主线。举证责任的分配是民事举证责任制度的核心,将不同法律要件事实的举证责任在双方当事人之间预先进行分配,使原告对其中的一部分事实负举证责任,被告对另一部分事实负举证责任,在审理案件时,当事人之间进行的举证责任分配,依据待证事物的性质或内容来分配举证责任,根据主张事实的难易程度来公平分配举证责任。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首先举证,然后由另一方当事人举证。另一方当事人不能提出足以前一事实的证据的,对这一事实可以认定,提出足以前一事实的再转由提出主张的当事人继续举证。提供的证据不足以形成优势证据,反证主张的事实仍真伪不明,此时按举证责任理论,应由提出该主张一方承担结果责任即该主张不成立,从逻辑上看,一个主张的相反主张不成立,则可推出本主张成立,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足以举证事实的证据,此时提出相反主张一方为避免结果责任发生而承担的行为责任已完成,从程序的公正功能出发,有必要将行为责任又移转至提出本证主张一方。直至在法官心中形成对待证事实举证方已履行完毕说服责任或应负担结果责任的确信。

在具体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上,举证责任源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没有事实主张也是谈不上举证责任,而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极为广泛,既包括实体上的事实,也包括程序上的事实。程序性事实是由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能引讼程序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事实。实体性的举证责任分配是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据以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以及那些妨碍权利和义务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应当遵循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的规定及其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在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应当首先按规定由义务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不能片面的理解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例如,在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中,被保险人主张保险人对争议的免责条款,未向投保人明确说明的,虽然该主张是由被保险人提出,但根据《保险法》第十八条的规定,“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关于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的,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对保险合同的责任免除条款明确说明,法律规定由保险人履行的一种作为行为,当对是否已经明确说明发生争议时,就应当由保险人承担举证责任,而不是由主张者承担举证责任。在法无明文规定或缺乏操作性的情况下,由法官在综合考虑影响举证责任分配的诸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

2、举证责任的倒置

举证责任由事实的主张者承担,即“谁主张、谁举证”,是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但任何原则均有例外。在某些案件的诉讼中,如果仍按这一原则去要求主张事实的人承担举证责任,他们客观上难以或根本无法提供证据。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在我国民事实体法中已有明确规定,主要是法律规定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等严格责任中。但随着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迈进,特殊侵权案件越来越多,在具体适用中存在一些误解,主要是将举证责任全部推向被告一方,并要求承担终极的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倒置也会发生举证责任的转换。首先,原告必须举出作为一个诉讼能够成立的必要证据,否则被告的举证证明就失去了合理的前提。这方面的证据主要包括:原告权利受损的事实及受损程度的证据;原告权利受损原因方面的证据;有关致害源的证据等。其次,如被告证明自己无过错或损害系由原告或第三人故意所为导致的情况下,举证责任则重又转换到原告,原告同样负有举证义务。举证责任的倒置是由法律或司法解释作出规定,《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列举了八种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

3、举证责任的免除

当事人提供证据的目的是为了使真伪不明的事实明确。但不用当事人举证便能查清事实及某些事实无需查清的情况下,就可以免除当事人相应的举证责任。主要有事实无须查、无须举证,便能查清两种情况。如无过错责任中被告有无过错,无须举证;在诉过程中,对于对方所主张的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为相一致的陈述或予以认可,即当事人自认的事实;如人人皆知常识、自然规律、定律、生效法律文书确认的事实;从一既定事实可推定的另一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等。《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列举了六种举证责任的免除情况。

三、举证责任的转换

在民事诉讼进行中,举证责任的转换是证明责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举证责任并非自始至终地由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是可以转换的,转换过来的行为,经过对方当事人的积极举证,到一定的程度,又转换到原来承担该责任的当事人一方去,行为责任的这样来来回回于当事人之间承担举证责任的诉讼现象,称为证明责任的转换。这是由诉讼程序的动态决定的,它与举证责任的分配不同,后者原于实体法的专门规定。

在具体的诉讼中,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如果已对自己主张的事实提出证据加以充分证明时,这种责任就会从他身上暂时消失。如果对方当事人要否认的,主张否认就应提出证据加以证明,证明责任转换于另一方当事人。至此,举证责任已经发生了转换。如果他已有足够的证据加以证明,也可以不再举证,如果对方当事人再以事实反驳,他就应该对其主张再提出证据加以证明,这时,举证责任又一次发生转换。例如原告对自己的主张提出举证,被告否定的,举证责任就转换给被告,由被告提供该证据,如果被告只以口头否认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证据或者举不出证据,则应推定原告主张成立;被告提供的证据能否认原告提供的证据,则举证责任再转换由原告举证,如果原告只以口头否认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证据或者举不出证据,则应推定被告的主张成立。提供证据的责任会随着举证活动的进行发生转换,法定的证明责任不发生转换。通过当事人之间的这种举证责任的转换,可以帮助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

篇4

二、反思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对配偶关系的保护

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过设定配偶拒绝作证特权保护配偶关系,立法较为细腻全面。相比之下,我国刑诉法对配偶关系的保护体现了中国特色。在我国,配偶尚不享有拒绝作证特权,遑论同居者、订婚者,这是为了便于有效地追诉犯罪。但是,这不意味着我国刑事诉讼立法漠视对伴侣情感的尊重和保护。我国古代便有亲亲相隐制度,而现行的刑事诉讼立法则赋予了配偶拒绝出庭作证的特权: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除外(刑诉法第188条第1款)。可见,我国立法者要求配偶就感知的案情作证,但是不强迫其面对面地当庭控诉伴侣的涉嫌犯罪行为,体现了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对配偶关系的特有保护方式。应当指出,不同国家和地区虽然设有配偶拒绝作证特权,但是由上文可以得知,这些国家和地区立法对配偶关系采取有取舍地保护态度。此外,部分国家或地区基于追诉犯罪的需要设有相关制度,如辩诉交易,伴侣一方为了更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如刑罚上的奖赏,而放弃双方的情感,选择指控伴侣的罪行。而在配偶作为受害人时,放弃拒绝作证特权的可能性较大。此时,针对配偶一方愿意作证而出现的作证不能情形,设有追诉犯罪时效的特殊规定,作为配偶放弃拒绝作证特权的配套措施。所以,不能就此认为我国对私人情感关系的保护力度一定弱于其他国家。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反思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对配偶关系的保护:

1.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能全面地保护配偶关系我国刑事诉讼中,虽然配偶不享有拒绝作证权,但是侦查人员不得以违反配偶自身意愿的方式强迫其作证,否则可能导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使得强迫配偶做出的证言失去证据资格。这意味着在我国,配偶不可以以“我享有配偶拒绝作证特权”作为拒绝作证的理由;但是可以声称“你不可以强迫我作证,否则证言将失去证据资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同样可以作为拒绝作证的依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配偶关系。但是,全面地保护配偶关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发挥的作用有限。首先,这一规则是普遍适用的,并非单纯保护特定关系而设,不能体现刑事诉讼立法对配偶关系的专门保护。其次,这一规则仅提供事后救济,不能在配偶接受询问的当时即发挥拒绝作证的效果。再者,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保护配偶关系的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为从实务操作的角度而言,非法证据排除实施难度大“,不敢排除“”不愿排除”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司法解释未能解决所有适用问题,而且对“二次自白”未作规范;此外,纪检“”程序中的取证合法性规制尚待解决[6]。可见,虽然我国设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得强迫配偶作证,但是这不意味着可以对配偶关系提供全方面的保护。

2.刑事诉讼立法有取舍地保护配偶关系我国实体刑法没有将配偶排除出包庇、窝藏罪的犯罪主体范围,在特定情形下,配偶可能由潜在的证人身份转变为包庇、窝藏罪的犯罪嫌疑人。作为关联犯罪的被追诉人,面临可能的刑事制裁,配偶需要积极、如实地陈述有关案情。此时,刑事诉讼立法并未通过赋予配偶拒绝陈述的权利以保护配偶关系。由上文可知,被追诉人的配偶在接受侦查人员询问时,基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包庇、窝藏罪证明责任的立法规定,侦查人员不可以以直接的暴力方式逼迫该配偶作证,同时不可以将包庇、窝藏罪作为威胁手段对该名配偶进行精神胁迫,要求其陈述感知的案情。但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不当搜集的震慑力量不及不当询问。在配偶拒绝交出有关物证、书证时,侦查人员可以启用强制性的搜查手段获取。即使搜查不符合法定程序,也不必然导致搜查所得的物证、书证失去证据资格;只要侦查人员予以事后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即可(刑诉法第54条第1款)。由此看来,与拒绝作证的情形相比,被追诉人的配偶虽然同样可以拒绝交出有关被追诉人犯罪的物证、书证,但是侦查人员可以以强制手段获取。而侦查人员一旦取得包庇、窝藏的实物证据,便可以将该配偶的身份从证人转变为包庇、窝藏罪的犯罪嫌疑人,对其展开讯问程序。可见,虽然被追诉人的配偶可以拒绝作证,但是侦查人员可以通过强制性搜查手段取得包庇、窝藏的实物证据、进而将该配偶作为被追诉人,在包庇、窝藏罪的侦查过程中获得配偶另一方涉嫌的有关犯罪信息。此时,该配偶的身份已经从证人转变为包庇、窝藏罪的被追诉人,侦查人员将适用讯问被追诉人的相关程序规定,就有关的涉嫌犯罪行为对该配偶展开讯问。作为被追诉人,该名配偶对相关案情有如实供述的义务(刑诉法第118条第1款),身份的转变使得配偶难以行使保护配偶关系的作证豁免权。此外,立法要求配偶在特定情形下作证,如国家安全机关调查某人的间谍行为时,任何感知案情的人不得拒绝作证,即使是配偶也不得除外,否则可能面临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刑法第311条)的控诉。此时,刑事诉讼立法并未对配偶关系予以保护。

3.配偶的拒绝出庭作证特权有被架空的倾向由上文可知,我国配偶不可以拒绝作证,虽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存在,使得配偶可以不违背自身意愿作出有关陈述,但是在搜查出有关物证、书证的情形下,可以将其身份转变为包庇、窝藏罪的被追诉人,接受讯问的配偶需要如实陈述有关案情。此时,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对案件事实查明的重视程度高于对私人情感关系的保护。而对于体现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对私人情感关系保护的配偶拒绝出庭作证特权,也存在被架空的倾向。因为证人出庭作证的概率比较小“:证人作证长期存在‘三难’问题,即通知证人到案难,到案后说实话难,再通知其到法庭上接受质证更难”[7]“;证人出庭作证率在全国各级法院几乎没有超过10%的”[8]。我国证人出庭的情形少,有制度的原因“。在认罪案件的法庭审理过程中,证言笔录没有受到争议,那么证人无需出庭。对被告人不认罪的案件适用普通审理程序;此时,只有满足了法定的出庭条件,法院为了查明有争议的证人证言的真实性,才会通知证人出庭”[9]。可见,我国刑事诉讼中,询问证人多数发生在审前阶段,此时配偶纵然享有拒绝出庭作证特权,实际行使这一权利的概率也较小。

三、推进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对配偶关系的保护

1.将配偶的拒绝出庭作证特权改为配偶拒绝当面作证特权由上文可知,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对证人的询问多发生在审前阶段;虽然立法赋予配偶拒绝出庭作证特权,但是这一权利得到实际运用的可能性较低,从而使得立法对私人情感关系的保护力度有限。为了提升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对配偶关系的保护力度,针对这一司法现状,不妨将配偶的拒绝出庭作证特权改为配偶拒绝当面作证特权。这一变革具有合理性。首先,配偶的拒绝出庭作证特权之所以能够保护私人情感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配偶没有当面指控伴侣的涉嫌犯罪行为。所以,将配偶的拒绝出庭作证特权改为配偶拒绝当面作证特权,不仅没有违背立法原意,而且更能切合司法实践,能够有效地扭转我国的配偶拒绝出庭作证特权被架空的趋势。其次,这一变革不会与我国证人出庭制度日趋完善的趋势相背离。因为配偶拒绝当面作证的权利同样适用于法庭审理阶段,即使证人出庭作证日益频繁,也不影响刑事诉讼立法对配偶关系的保护。再者,这一变革可以弥补我国有关配偶拒绝作证特权的立法缺失,使得不愿作证的配偶,不仅可以受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事后保护,而且可以享受事中保护,在证言的获取阶段即可拒绝当面作证。

篇5

摘要在农产品行业迅速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精益物流的管理工作支持。对精益物流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此种全新物流管理模式,主要为降低资源损耗,缩短不必要环节带来的消耗。而农产品作为现代精益物流重要环节,不仅是探索农产品供应链主要环节,更能提升客户满意程度,逐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农产品与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精益化与个性化农产品服务。

关键词精益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应用策略

农产品为大众生活必需品,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销售量,推动国内农业发展。在农业运输行业不断发展变革中,全新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出现。此种全新农产品供应模式,不仅能降低农产品生产盲目性,更能最大限度减低生产所带来的风险,不断提升农户效益空间。国内农产品行业迅速发展,这也意味着,农产品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行业发展能力,应从农产品供应着手,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带来的损耗,实现精益化管理,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价值,获得更多利润。

1当前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不足

1.1供应链流程相对复杂

对当前农业供应链结构加以分析,就国内农产品供应链来说,在供应链系统中包含生产、供货、物流与客户等不同环节[1],这些环节之间联系极为紧密,任何农产品供应链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农产品供应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正是这些不同环节要求,导致国内农产品供应相对复杂。再加上,在农产品实际运输过程中,对运输时间、存储以及保鲜技术要求较高。这些环节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整体农产品运输质量,最终在运输途中增大农产品损失,难以达到农产品客户需求。

1.2以往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较为传统

在以往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多采用传统农产品供应模式,此种模式相对落后、单一,不仅难以满足迅速发展农产品行业,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行业资源整合[2]。对当前农产品供应进行分析,依旧采用分散供应与经营模式,在此种模式中,农产品供应商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传统农产品供应商,整体水准并不高,难以推动农产品供应行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单一、落后农产品供应模式,不仅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大众对农产品需求,更会由于农产品行业资源整合方式不当,导致供应链不同环节出现利益冲突,最终降低农产品质量。

1.3农产品供应链先进技术难以得到应用

对当前农产品供应工作加以分析,由于农产品供应环节相对复杂,供应过程涉及诸多环节,都会增加农产品供应系统复杂程度。其中,在部分农产品供应过程中,需要应用技术方式之处农产品供应,确保农产品供应各大环节工作顺利开展。但是,就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加以分析,这一环节体系并不完善、成熟,很多客户并不了解农产品运输关键信息,信息了解不及时、不全面,极易影响农产品整体销售。这些关键信息不畅通,势必会影响农产品整体供应环节稳定性,导致农产品供应工作受到极大影响。

2农产品供应链应用精益物流管理有效策略

2.1应用标准化农产品精益物流管理工作

对于当前农产品供应工作加以分析,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整体供应能力,降低供应过程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实际农产品供应精益物流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构建标准化、精益化物流管理方式,并以标准化精益物流应用管理为基础,做好精益化管理工作。例如,在精益物流管理实际应用过程中。首先,应在物流生产企业与客户之间构建标准化物流管理意识。其次,应做好农产品人员培训工作,以精益化、标准化供应链为基础[3],及时检查农产品供应各个环节工作,并考察供应落实程度。最后,在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应培养工作人员标准化管理意识,并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管理标准化体系,进而以更为严格、标准管理方式,最终实现精益化物流管理工作。

2.2应用信息化建设精益化物流管理

在当前农产品供应链运行中,应当以物流管理方式与供应为基础,在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引入先进技术方式,并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农产品精益物流管理平台,借助平台实时更新农产品最新供应效益。作为农产品生产与供应环节,应结合信息化工作,不断调节农产品生产情况。借助信息化平台,农产品运输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物流信息,并在平台上,不断完善信息共享工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精益物流管理,不仅能维护农产品稳定运输,更能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

2.3不断简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流程

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环节越烦琐,所带来的农产品损耗越大。因此,为解决农产品供应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结合传统农产品供应流程,做好农产品供应流程删减工作。首先,在供应流程删减过程中,应结合先进技术,构建农产品专业平台,并做好农产品资源整合工作,以此删减农产品不必要环节[4],做好农产品资源整合工作。其次,应结合不同城市农产品供应环境,做好实地调研工作,及时了解不同农产品供应需求,最大限度避免农产品浪费问题出现。而对于农产品供应商来说,为避免供应环节农产品浪费问题,应结合农产品运输要求,做好农产品供应简化工作,最大限度提升供应效率,使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开展得到充分落实,并为供应企业设置良好形象。

3结束语

对当前农产品供应链存在问题进行不断研究,要想进一步简化供应环节,降低农户与运输企业损失。在实际工作中,应不断创新,并做好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对传统物流供应方式加以优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入先进技术,打造专业信息共享平台,使供应链各个环节能够掌握更为精准、时效性信息。只有这样,不断简化供应链流程,以标准化流程体系,开展农产品供应工作,才能实现农产品资源整合与实践,做好农产品物流服务,构建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实现精益物流管理,为农产品行业发展带下坚实基础。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探索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的实施途径论文

【摘要】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是提升物流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关键,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围绕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现状进行阐述,详细分析具体的管理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原则,旨在为日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绿色物流管理先进技术

前言: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较为突出,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前物流管理的实际情况,注重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将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其中,使之适应当前绿色物流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工作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长期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管理者对绿色物流的相关知识掌握不透彻,在实际的工作环节中只做表面工作,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物品的运输以及包装上,而忽视质量问题。责任意识不强,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积极性较低。第二,技术水平低,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开展绿色物流管理工作需要借助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支持,以此保证绿色物流链的完善性,针对在物流数据数据采集以及传输的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操作,忽视对绿色物流管理技术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将会降低绿色物流管理质量,不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物流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涉及方面较多,包括运输、加工以及包装等环节,但是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有限,经常出现岗位职责不明晰的现象,各部门参与工作积极性较低,不利于保证物流供应链的平稳发展。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研究

(一)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需要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以此为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第一,定期开展绿色物流相关主题培训大会,邀请社会上优秀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针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要对绿色物流管理的流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以此提升绿色物流管理质量。第二,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型人才,尤其是在人才招聘的环节中要对应聘者的绿色物流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考核合格之后方可上岗操作,在此之前提供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并由专业人员带领操作,定期对人才的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态度以及能力进行测评,以此为依据制定长期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三,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发展原则,物流企业要积极鼓励物流管理人员到优秀的企业开展实践交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则,并将优秀的管理经验应用在自身的管理工作中,以此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完善人才竞争机制,针对在管理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与一定的奖励,以此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

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是保证低碳环境下绿色物理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此环节中要发挥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大力度研发先进的技术,以此为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积极与先进技术企业开展合作,完善自身的物流配送技术以及运输技术,尤其是在物流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将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其中,有助于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从整体上提升绿色物流管理效率。大力开发绿色物流技术,实现绿色物流自动化、绿色物流网络化以及绿色物流信息化,在低碳经济环境背景下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借助绿色物理信息技术结合物流企业的经营以及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集中优化与升级,在企业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整体发展目标,优化物流企业工艺流程,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此环节中可以将信息监测技术应用其中,实时对绿色物流的运行流程进行监测,并及时收取运行数据信息,针对在监测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以及降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的消耗,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实施一体化物流管理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开展绿色物流管理要逐步实现一体化绿色物流管理,在此环节中要对绿色物流管理的各个流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尤其是在包装、运输以及装卸上,注重完善绿色物流运行链,对其进行集中管理。第一,从包装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安排工作人员对包装的质量进行检查,质量合格之后方可进入运输环节,保证包装的严密性,以此符合运输的实际需要。第二,从运输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运输环节中,可以将一贯制的运输方式应用其中,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优化配送机制,由物流企业统一调度,以此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第三,从装卸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將机械设备装卸方式应用其中,避免对物品造成损坏,也有助于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在物流配送的过程中,集中实现绿色物流的一体化管理,将装卸、集装箱装卸和公路汽运等核心业务进行协同规划,实现了商品从高能耗高成本公路运输到低能耗低成本铁路运输的转变,在此环节中加强与生产、物流、贸易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提高提高物流绿色发展水平,为物流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运输选择。

篇6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现代流通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对于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发展也有着重大贡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还不够快”,并且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费用高,流通方式陈旧,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带来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业资本周转和经济节奏放缓,城乡居民消费受到非收入方面严重制约等。[2]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流通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在中国流通领域的加速扩张企业管理论文,已经使缺乏创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务业遭遇严重威胁,而且容易引发政府调控能力弱化、上游产业失控,导致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如何实现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当前我国流通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缺失,这和该领域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有密切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着流通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流通服务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砝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着对国内学者在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梳理分析其理论脉络,以便更好的了解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自主创新”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风将“自主创新”界定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并且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创新。[4]事实上,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关于服务业创新的研究上。鉴于国内流通研究领域单纯以“自主创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见,我们在研究中将流通服务业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子行业(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均视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中国期刊网是我国最大的全文现刊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收录的核心期刊对行业的研究现状很据代表性核心期刊目录。本文通过以下方式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具体包括:(1)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创新”,同时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发”、“餐饮”“饭店”、“酒店”、“商业”、“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选择2000-2009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书评、新闻、会议等非学术论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内容不是流通服务业创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区经济》等)上的论文。按以上标准,共得到论文样本330篇。(3)分别按照三个标准对论文样本进行分类,即按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按年份进行分类、按流通服务业中零售、物流、批发和餐饮四个子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以上三种分类,本文从三个视角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图1)。

图1 分析框架图

三、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 研究主题分析

以研究主题为标准,我们可以把研究样本划分为9个研究主题,分布结果显示研究最多的是综合创新,即涉及非单一创新维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创新,共55篇;再次是组织创新(以业态创新最多)企业管理论文,共40篇。

1. 综合创新。该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务业战略创新、价值创新或体系创新等许多摘要用时间消灭空间。[7]

2. 组织创新。该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国流通组织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组织措施的对策。关于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主要观点认为我国流通组织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盲目发展;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且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8]孟铁和张殿波总结了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选择,即坚决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制定适度市场壁垒政策;流通产业有效竞争政策;制定跨区域集团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现代大型流通企业。[9]关于组织创新研究最多的是业态创新,如李飞认为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就是零售营销中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6个组合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6个要素中24个细节维度的组合变化就是零售业态创新的具体内容。[10]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创新,如冯邦彦和段晋苑提出通过建立专业运销合作组织改革现行的生猪流通制度的建议。[11]

3. 流通模式创新。该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包括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物流模式创新和渠道模式创新等,表明我国的流通模式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于奎和文启湘分析了批发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批发商业发展模式创新可以通过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向现代物流中心过渡以及发展规模经济等途径来实现。[12]

4. 营销创新。该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发上面,大都从企业营销手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创新改进营销方式。很多学者强调零售企业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正确选择。[13]范增认为营销创新是连锁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营销方法的创新应包括绿色营销,情感营销和导入CIS推广形象营销等方面。[14]

5. 技术创新。该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流通服务业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如张宏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A—U模型,流通产业的升级可以是跳跃式的,发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这都是由又是由技术创新的跳跃性所决定的。发展我国流通产业应从宏观层面加强技术创新的政策地位,强化对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第一、第二产业参与流通技术创新,提高流通企业对流通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物质基础建设等角度进行改进。[15]

6. 制度创新。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从政府企业管理论文,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角度探讨了如何健全我国流通市场的制度创新。如文启湘和赵玻指出流通产业天然就是低进入壁垒产业,要防止流通产业过度进入,今后我国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核心期刊目录。[16]

7. 观念创新。该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则提出要确保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 充分认识流通和流通创新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17]黄国雄认为流通是基础产业,并从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出发,对商业的本质、商业城市建设、商业信誉、商业市场、商业利润、商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18]

8. 服务创新。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服务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流通业服务创新的若干措施。如许彩国和柳思维指出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设施,更新服务内容,通过服务创新才能实现顾客满意,培养顾客忠诚。[19]

9. 其他。以上的分类方法并不能涵盖所有流通创新论文,凡是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学术论文归入该类,合计共16篇学术论文。

(二) 时间序列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国内学者们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我们对论文样本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对总的样本论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分别按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学者们研究重点的变化。

图2 流通创新论文时间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国内学者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达到两个峰值。2001年末中国入世之后,外资流通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速度加快,此时的本土流通业迫切的需要创新理论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通创新的研究持续增多,所以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在2003年流通创新达到一个相对峰值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这种研究态势并未持续。直到2004年底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本土流通业面临外资的威胁和压力骤然增加到一个更高的程度,这使得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应需要而增多,同样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间才达到另一个更高的峰值。但是随后流通创新的成果又出现了下滑的迹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流通服务业受到冲击的背景下,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关注。总之,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着波动,这表明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企业管理论文,并未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局面,同时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学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时间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发展。

(三)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研究文献分析

以下我们对流通服务业4个子行业即零售、物流、批发、餐饮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 零售业创新。零售行业的研究论文有79篇,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零售业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创新的,论文样本中仅有5篇是专门研究农村零售创新的,主要研究了农村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如汪旭晖和徐健从农民消费行为偏好视角对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究,通过探索农民消费行为得出了新型业态创新模式“农村现代综合商场”,这种业态与城市大型综合超市有显著差异,融合了农村现行传统业态——杂货店、集贸市场等的优势,并且摒弃了这些传统业态在商品品类少、假冒伪劣商品多、环境脏乱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组合要素各个方面具有典型的农村化特征。[20]张蓓从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定制营销、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出发,对农产品超市的营销方式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21]

2. 物流业创新。物流行业的论文有106篇,研究内容包括物流服务模式创新,供应链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张光明认为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随竞争创新、顾客需求主导创新、物流技术创新、物流网络创新、增值物流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及风险,选择何种模式取决于企业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的考虑。[22]魏际刚提出物流技术创新涉及经营管理和工具、装备、设施等领域,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是先进性,信息化,多样性与专业性,标准化与模块化,系统性与可扩展性,智能性与人性化,绿色化与节能化。[23]总体来讲,我国物流也起步较晚,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创新方面都还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异,关于这几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多数的设计和建议还都停留在纸面上,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大物流现代化的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国情逐步健全我国的还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统。

3. 批发业创新。研究批发业的论文有27篇,具体包括了批发商业态模式的创新及批发市场的创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国农村批发商业的业态创新问题,指出由于农村批发业存在着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商业功能萎缩,批发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农村批发商业业态创新方向应该是产、供、销一体化,批零一体化企业管理论文,产销地一体化,批发与物流配送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等核心期刊目录。[24]谭本艳和赵晓飞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新策略,即组建批发商群,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通过创新模式,实现批发市场间的横向整合;通过打造龙头,实现批发市场间的纵向整合。[25]

4. 餐饮业创新。检索到研究餐饮业创新的文章只有23篇,与其他几个流通子行业相比,餐饮业创新相对较少,这些论文集中在研究餐饮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上。如杨铭铎对餐饮企业产品创新体系进行了设计,认为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系统可分为菜点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创新三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26]于干千从中国餐饮企业“集体创新动力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出发,分析了不同餐饮企业对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及合作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27]

四、结论

本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我国2000-2009年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检索,研究发现可归纳为以下方面:(1)通过研究主题内容分析,发现学者们对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已积累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说比较分散,而且大多侧重于流通业创新的某一方面,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科学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组织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创新,流通技术创新以及流通制度创新等有限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用系统的理论统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整个全局,并深入探究现代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作规律,这将成为流通服务业创新研究的重点。(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学者们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一种上升势态,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问题。但论文数量并不是一种持续上升,而是折线上升,表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某一方面问题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时间段,如何全面,系统并且有层次的对流通服务业创新进行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通过对4个子行业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侧重点差异很大,零售和物流领域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而批发和餐饮则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为商流的终端企业管理论文,是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环节,理所应当的受到更多的关注。物流在节约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得到了人们的不断关注,其创新研究也涉及到各个方面。而作为零售商背后的批发业,则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从商业发展的趋势看,多种现代流通组织的出现如工厂实行产销一体化,零售连锁公司实行批零一体化等抢占了批发业的经营空间,使许多人质疑批发业存在的价值,批发业的创新也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至于餐饮业创新的论文最少,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对餐饮相关专业的设置起步较晚,从事餐饮研究的学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饮企业长期漠视创新所致,但是随着餐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餐饮业自主创新问题将会越来越被关注。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目前零售业创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领域,但是随着城市零售业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零售商进军农村市场,而对于农村零售创新的研究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流通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宋则,李蕊.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警觉[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

[4]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徐从才,李颋.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1).

[6]赵振民.价值创新:零售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体系创新——从行政区域组织到经济区域组织[J].经济管理,2001,(11).

[8]宋羽.浅析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J].商业时代,2007,(8).

[9]孟铁,张殿波.论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创新[J].经济纵横,2008,(9).

[10]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

[11]冯邦彦,段晋苑.我国农产品流通制度的组织创新研究——猪肉涨价背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学术研究,2008,(8).

[12]于奎,文启湘.谈批发商业的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05,(32).

[13]叶敏,兰昌贤.我国零售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7,(10).

[14]范增.连锁超市的营销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6,(1).

[15]张宏.技术创新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9).

[16]文启湘,赵玻.论我国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4).

[17]宋则.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9).

[18]黄国雄.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J].商业时代,2008,(28).

[19]许彩国,柳思维.我国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浅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4,(4).

[20]汪旭晖,徐健.农村零售业态创新:一个基于东北地区农民消费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5).

[21]张蓓.论我国农产品超市的营销创新[J].经济纵横,2007,(7).

[22]张光明.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06,(18).

[23]魏际刚.物流技术的创新、选择和演进[J].中国流通经济,2006,(3).

[24]李芬儒.农村批发商业业态的创新与开拓农村市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

篇7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物流管理一直是实践领域和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经济管理到机械工业、数学和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等,横跨人文社科到理工科学诸多细分领域,涉及现代物流、逆向物流、绿色物流、应急物流、国际物流、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物流管理优化等众多研究主题。目前,对物流管理的研究状况纷繁复杂,到了亟须梳理与总结的阶段。虽然有少数定性和定量的文献综述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但仍难以从海量的物流管理研究文献中廓清该领域的研究全貌。鉴于此,本文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梳理和剖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可视化的形式将国内近10年物流管理研究概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是在共词分析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构建关键词节点和网络,以网络图谱形式揭示研究主题的热点[1]。

1.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5—2014年核心期刊物流管理论文的高频关键词作为分析载体,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高级检索系统,检索题名或关键词“物流管理”,时间范围为2005—2014年,来源期刊为核心期刊,操作时间为2015年6月9日,检索得到926篇期刊论文,共包含4207个关键词,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2数据处理

2.1高频关键词选取

为了保证期刊论文关键词的有效性,我们对所获得的4207个关键词进行预处理。首先,将相同或类似的关键词进行去重、合并,如将“中小型企业”汇总到“中小企业”,将“RFID技术”“射频识别”和“无线射频识别”汇总到“RFID”,将“供应链管理”汇总到“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汇总到“人才培养”,将“逆向物流管理”汇总到“逆向物流”,“物流人才”汇总到“物流管理人才”,将“高职”汇总到“高职院校”等;其次,删除没有实际意义的关键词,如“理念”“措施”“实现”“现状”“建议”“探索”等,将关键词简化为2161个。在这些关键词中,本文选择出现大于等于8次的关键词,共45个,占全部关键词2.08%,频次占全部关键词频次的43.71%,将这些关键词作为确定物流管理研究热点的基础,如表1所示。

2.2关键词共词矩阵的构建

基于表1所示的高频关键词,利用相关软件,对45个关键词进行两两共词检索,并统计其在926篇文章中同时出现的频率,构成了一个45×45的共词矩阵。由于原始数据之间共词频率差异较大,本文运用Ochiia系数方法[2]将共词矩阵转换为相关矩阵,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不做描述。鉴于共词矩阵中的0值过多会导致相关矩阵中0值过多,统计时容易造成较大误差,因此,用1与相关矩阵数据进行相减,得到表示两个关键词的相异矩阵(部分数据如表2所示)。

2.3社会网络分析

本部分内容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原理,将表2所示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入Ucinet软件,绘制成社会网络图谱,该图为已进行中心性分析得到的图(见图1)。(1)密度。网络密度体现了网络图中各节点之间的密切程度,数值越接近于1,说明网络联系越紧密。图1的网络密度为0.7192,标准方差为2.7878,表明在物流管理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集聚性。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除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一词只与GPS有连接外,其他词与靠近中间词之间的连线较多。(2)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度的绝对值大小表示某个关键词与网络中其他词共同出现的频率,频率越高,越有可能是主题研究中的热点[3]。分析显示,供应链、高职院校、逆向物流、物流管理专业、第三方物流等的点度中心度较高,这反映了物流供应链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数据挖掘、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物流、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管理和农产品物流管理这几方面研究较薄弱,研究应该更加深入。(3)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节点对整个网络中资源的控制程度[4]。网络的中间中心度为49.81%,其中,供应链、GPS、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逆向物流、物联网和RFID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说明这些关键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中,RFID、物联网、GPS、仓储管理、应急物流和绿色物流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但是点度中心度较低,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关注的焦点。

3研究热点主题探讨

3.1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这一研究主题主要包含“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创新”10个关键词,这些热点词反映了学者们对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的重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管理专业目标定位、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其中,实践性教学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表明现阶段我国高职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更加趋向于实践性和创新性。

3.2物流供应链

从社会分析网络图谱可以看出,供应链处于中心的位置,且中心度较高,说明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是近10年来物流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该主题包含“供应链”“第三方物流”“仓储管理”“ERP”等高频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是目前企业获取竞争力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随着供应链管理快速发展,物流外包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5]。在物流外包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兴起并不断引起学者和业界关注,成为此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3.3中小企业的农产品物流管理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小企业、农产品、管理模式、信息系统、优化、物流配送这几个关键词。由于现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效的物流管理模式和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对中小企业、农产品至关重要,可以使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但是现实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煤炭企业和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各种问题,如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模式不规范、信息化程度低等,因此未来关于这一方面研究空间还很大。

3.4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包括“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逆向物流”和“循环经济”,其中包含3个研究热点:绿色物流、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践,两者相互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再制造、再循环与再使用是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共有的内容[6]。两者的不同在于绿色物流强调所有物流活动尤其是正向物流对环境的影响[7]。

3.5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是由“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物流成本”“信息化”“企业物流”和“物流作业”6个研究角度构成。反映了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广泛用于物流管理,现代物流呈现出信息化、标准化、系统化等发展趋势。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结合,提高了物流企业服务的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3.6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包含“应急物流”“物流系统”“物联网”“电子标签”和“RFID”4个关键词。应急物流提出的目的是追求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将损失及不利影响缩小到最小[8],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物流系统至关重要,而物联网技术(RFID、GPS、GIS3)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应急物流中信息化偏低导致的物资配送缓慢、配送车辆路径不合理、物资跟踪丢失等问题,提高应急物流管理的效率。

3.7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只与一个高频关键词GPS有连线,从网络分析中可以看出,该知识点具有较高的接近中心度,远离网络核心,说明它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不同于其他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如李一波介绍了基于GPS和GIS技术的可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9];杨宝森通过XML软件技术构建了跨组织、跨部门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10];张文建介绍了基于B/S模式一体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其关键技术[11]。

4结语

本文以2005—2014年CNKI收录的物流管理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方法,描绘出我国物流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在热点研究方面:供应链、GPS、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逆向物流、物联网和RFID等关键词对其他关键词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影响力,是这一阶段我国物流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供应链是联结这些热点最重要的桥梁。在研究趋势的预测方面,有的高频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联系较少,也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在物流管理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国内物流管理研究主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物流供应链、绿色物流、现代物流、应急物流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小企业和农产品物流管理。其中,供应链、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和物联网居于核心地带,与环绕周围的其他的主题一起构成我国物流管理研究的热点主题。

参考文献

[1]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6):65-75.

[3]魏瑞斌.社会网络分析在关键词网络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9):46-49.

[4]朱庆华,李行亮.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179-183.

[5]周永祥.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5.

[6]RogersDS,Tibben-LembkeR.AnExaminationofReverseLogisticsPractices[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2001,22(2):129-148.

[7]DeBritoMP,DekkerR.Aframeworkforreverselogistics[R].ERIMReportSeriesResearchinManagement,ERS-2003-045-LIS,2003.

[8]王宗喜.大力推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4):37-39.

[9]李一波,张志勇.基于GPS和GIS的可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冶金自动化,2005(5):11-15.

篇8

在科技及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而对于电力企业,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对于电力工程经济的管理方法的确立及完善也在不断的增高。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态势之下,全球的用电需求也在不断的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电力企业的从业者的从业素养也挺不断增高,电力企业的管理也应不断提升,本文就电力企业的管理方法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入手,期望以这样的问题论证方式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方法

一、管理方法在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对于现今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节节攀升的状态,企业间国家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对于传统的电力企业更是如此,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目前我们国家的电力工程行业发展的势头很猛,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中传统的电力工程企业想要获得一席之地,掌握科学的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把对企业的管理方法放在第一位,就需要对企业内部的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及控制,对于企业的核心支撑--工程建设,也需要开展有效的管控。对于电力工程的控制管理就要从设计、实施、监管三个大的方面入手具体在工程造价、成本、施工费用的具体阶段入手。通过对传统电力企业的管理方法的提升,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又有一席之位,得到更好的进步与发展。在针对传统电力企业施工全过程管理方法的提升,还能够有效的控制成本,使得预算达到更好的效果,从而保证企业在施工完毕后合理利润得以保障。在电力施工中的各种类型、各种因素实施有效的管理,会对整体的管理产生积极的效果,尤其是电力工程当中经济因素的各项控制,会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具体管理方法概述

电力工程经济管控是一个复杂多面的工作,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全方位的调整,具体来说,成本的控制降低、资源的优化利用、工程的如期完工都是需要完成的步骤。

1、设计阶段

设计是一项工程最开始的阶段,也是一项电力工程结构中的核心,并且设计环节所需要的资金大约仅占总工程预算成本的百分之一,但是设计阶段对于整个工程的经济影响比重可高达百分之七十五甚至更多。在设计阶段,从电力工程的规模预计、结构标准、功能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从而确定整个工程的最大成本需求,在初步的施工图纸制作完成之后,对于准确的造价具有很好的标准参考作用。当然,在实际的施工阶段,还需要结合施工地点的具体条件,如地理位置、天气、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因素做出具体方案的调整,从而使得工程依据最佳方案开展,使得工期、成本都能控制在预算之内。

2、施工阶段

在施工阶段,对于各阶段的控制工作为管理的重点。对于预算,一定要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预算管理的成功,对于整个电力工程的顺利完工乃至整个企业的合理运作都至为重要。所以,在施工的预算管理要保证管理的全面性、合理性,专业人员的参与必不可少。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如当地的经济水平、施工难度、天气及其他因素对预算做出合理的编制,保证施工阶段预算控制的合理性、可行性。第二,预算审查也是一项重要工作,而且,由于具体施工情况的复杂性多变性,工程变更也是预算审查的一个难点和一个重点。设计的变更,施工方法的变更、工期的变化、人员的调整等多种因素都会对预算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但是,如果能够在顺利审核施工中的变量,从而很好地完成预算审查,是能够极大促进电力工程经济的管理效果的。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电力工程中,往往设计工作不能很好地预估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做好施工变化签证工作,做好预算审查,往往是工程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对于预算变化审核工作完成得越早,对于电力企业最终的成本控制意义越大。所以,在施工阶段,能够保证变更预算审核顺利完成的关键是现场签证制度的完善和审查,这就要求在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人员,在业务上不仅要具备基础的业务知识,对于预算管控的基本概念,工程签证的变更规则也应熟练掌握,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顺利,保证不合格项目的筛查完整、保证预防施工企业偷工减料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而且对于施工合同的履行也应依法进行。所以,在施工阶段的预算控制和审核,对于工程经济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招投标阶段的过程中的参与单位也应做到规范报价,要结合工作量来进行成本的核算,保证标底在预算制定过程中的正确引导作用。

3、结算阶段

在工程完工,进行结算之前,都需要进行工程量的清算,以工程量的清算结果作为核准施工单位是否依照合同合法完工的标准与依据。而从事这项工作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对图纸的熟悉掌握,施工流程的充分了解、还需要具备能充分了解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关方案的制定及事实程序等专业技能。除过工程量的的审核外,定额的审核也是结算阶段一项重要的审查项目。定额通常指工程中各项消耗而形成的费用支出。一般来说,定额单价可以在项目核算中直接套用,但前提是确实保证定额单价的准确性。但在结算中有些项目则需要进行定额的换算,以确保结算的的取费基数的准确性,防止错套、高套情况的发生。当然,在核算中,取费类型也要与招标合同、施工合同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宋芳超.电力工程管理手段与节能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0)

[2]邵福平.电力工程管理的问题及改进方法研究[J].通讯世界,2013(11)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范文二: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摘要:工程项目在运行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工程风险不但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这些潜在的风险会严重影响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对于工程的安全性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加大对工程风险的预防和管理,才能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特别是对于经济风险的管理尤为重要,其是工程顺利完工的保证。文章分析了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风险,提出了应对风险的有效控制手段。

关键词: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科交叉现象逐渐成为经济的主流。其中,经济学和工程学的交叉所产生的工程经济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工程经济中常常隐藏着一些潜在的风险,严重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对于工程经济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工程经济风险防范主要是指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同时确保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我国企业想要适应目前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就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风险控制的意义

工程项目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阻碍着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管理的有效实现,企业想要有效防范经济管理风险,首先要对各种风险进行正确地识别,预测风险可能给工程项目造成的损失,准确评估各种风险的影响,进而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对策,降低风险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可以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及时规避风险造成的损失,准确把握工程项目的风险,以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提高工程的质量。有效地控制了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确保工程按时完成,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投资方的权益。做好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可以提高工程的安全性,保证施工人员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提高企业的社会收益。

二、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分析

(一)施工方案风险

在工程项目建设时,施工过程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导致工程项目进度缓慢,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资金的周转情况、工期的改变、政策和环境的变化、施工技术的选择,施工材料的变化等都会提高工程项目的风险。如果在工程施工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风险,没有按照环境和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施工方案制定,将会出现施工方案选择不当,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

(二)项目投标风险

招标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往往工程设计环节就会涉及。施工企业设计深度不足,其标价的单价无法完全涵盖工程的全部,在工程施工后会出现实际施工图纸和设计的工程施工图存在差别,而想要变更这些差异,就会与投标时的单价不符。企业想要进行风险转移,就会在签订合同时将这些风险转嫁给承包方。而在工程项目招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恶意压价现象,施工企业想要招标成功,就会压低招标的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风险。而我国对于工程项目的管理制度仍不完善,业主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往往会强制企业采用不合理的结算方式。

(三)材料采购风险

工程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确保工作人员共同发挥作用,提高经济管理的效果。但是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工程经济管理仍然只是针对自身的管辖范围,而对于其他部分的管理难以开展。材料的采购是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其管理质量将直接决定工程项目的质量,是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但是在材料采购时,企业对于采购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材料采购管理质量低下。工程材料的价格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出现波动,材料采购不可能在市场价格较低时全部完成。因此,当材料价格上涨时,就会给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工程施工时还需要租赁一些大型机械设备,而这些设备管理不当或者出现一些意外等,就会导致工程停工,降低这些设备的使用效率,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四)施工风险

工程项目施工风险会直接制约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对企业的整体效益造成影响。企业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在合同签订前都会分析施工的成本,将人员费用、材料费用等详细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但是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施工过程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设计的变更、外界环境的变化、政策的变化都会对企业施工造成风险,严重损害企业的利益。工程项目想要顺利完成,需要雇佣大量的施工人员,而施工人员的素质存在差异,其整体素质不高,且安全意识较差,容易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

(一)完善对工程经济管理认识

企业想要提高工程经济管理的效果,首先要提高工程项目参与人员的管理意识。工程项目经济管理较为复杂,需要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性管理。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必须提高成本控制意识,充分考虑成本和工程进度的关系,实现成本控制的同时,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工程项目施工时,有时会出现追赶工期情况,这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容易出现安全隐患。而企业的工程造价人员基本不会参与工程施工方案的制订,这导致工程项目的经济和技术关系难以一致,容易出现忽视经济的现象,提高了工程项目的造价。因此,企业要加强造价和设计人员之间的合作,提高工程项目施工的经济性。

(二)构建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工程项目建设企业要构建工程经济管理部门,全面管理工程项目的运转工作。企业需要建立设计和营销等专业化机构,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工程项目的开展。工程经济管理部门能够保证将经济管理落到实处,监督工程成本的预算,将各个部门的经济管理有机结合。企业的管理层主要负责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制订、施工分包以及资金调动等工作,而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工程进度、建设质量和安全的监督。企业必须构建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施工漏洞有据可循。企业在工程项目招标过程中,要尽量使工作透明化,以保证招投企业的利益。在材料采购时,可以通过规模化采购,构建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机制,形成科学的材料配送网络,降低材料的采购成本。

(三)构建风险控制体系

工程项目经济管理中,需要合理化管理工程合同,通过专业人员审核合同的内容,分析合同的有利内容和不利内容,进而维护建设企业的权益。在合同签订时,要积极与对方交流,进行有效的谈判,尽量争取合同的平等性,降低企业所要承担的风险比重,提高建设企业的权益。同时还应最大限度地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工程项目施工时,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一旦出现与合同内容不符的情况,要及时收集客观的、公正的证据,积极维护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工程项目在建设之前,要聘用综合素质高、管理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以及施工技能,以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企业要最大限度地使施工人员熟悉项目的内容和工作环境,培养工作人员应对危机、处理危机的能力,降低劳务风险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企业还要对施工材料和设备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与供货商签订供货协议,降低市场价格变动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企业采供部门要密切关注施工材料的变化情况,合理的预测材料价格的变动,提前做好采购,避免材料涨价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如果遇到不可控制的价格上涨,企业可以延长相应的工作时间,缩短工程的工期,以降低材料价格上涨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同时企业要做好时间安排,切不可盲目延长施工时间,要保证施工人员充足的休息,才能在缩短工期的同时,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四、总结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其设计诸多方面。其中,工程经济管理是结合经济性和技术性的全方位管理,其可以保证工程项目的良好运行,降低施工的成本,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企业必须提高对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视,分析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制定科学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韩福君.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范措施的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3(23)

篇9

关键词:企业物流战略管理物流营销电子商务

Abstract:SummarizesU.S.A.enterprises’lawoflogisticsmanagementondevelopinginfiftyyears,setsoutfromthelogisticsmanagement’scurrentsituationoftheChineseenterprises,andputforwardseverallawssuitabletoenterprisesofourcountry.Thenonthebasisofthisanalyze,theauthorputforwardsomeviewsonstrategyofthemodernenterpriselogistics.

Keyword:logisticsofenterprisesstrategymanagementmakingoflogisticsE-business

1.美国企业物流五十年

美国作为较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对于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从50年代就开始了。到今天,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我们研究美国企业物流50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总结一些经验,对于我们的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不无裨益。美国企业物流的演化发展大致可分为分散管理、功能管理、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4个阶段。

1.1分散管理阶段(60年代以前)

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的美国企业对于物流的管理很薄弱,甚至忽视这方面的管理。物流的各项职能被分散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造成本来连续的物流过程被隔裂开来。而各部门有限的职责使得管理者往往只追求本部门效率的提高,不可能顾及整个组织范围内成本的降低。物流业务发生的成本归进了各个不同的成本中心,很难综合计算出物流成本的确实水平,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1.2历时20年的功能管理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

进入60年代后,很多企业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集中管理,将物流管理分为物资管理和配送管理两个功能部分。前者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原材料、半成品、零配件及废旧物料的采购、加工、仓储、搬运、回收复用等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尤其要指出的是他们将生产时间表的制定也纳入了物流职能部门,物流与生产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后者的重点在于产成品从生产线到用户的实物移动过程中发生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订单处理、需求预测和用户服务等活动。可以看到,营销及销售部门的有些业务被纳入到了物流职能中去。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做了大量的调整,如扩展传统采购部门的职责,成立一体化的配送部门。物流管理者的职位也由此提升了,出现了“物流主管”的头衔,物流业务由副总裁级的领导来监督和控制。值得指出的是,功能阶段的形成除了成本压力外,更多的公司开始注意到用户服务也是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如何实现在一定的用户服务水平下降低成本成为企业的重要课题。另外,计算机用于生产和数据处理,MRP软件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3内部一体化时期(80年代)

70年代末,美国对交通运输业实行了放松管制政策,这一改革促成了运输企业向全面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变,尤其到了放松管制的后期,市场上存在的物流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以全方位物流服务提供者的面孔脱颖而出,社会物流力量基本形成,生产企业开始考虑与承运人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以期降低物流成本,共同受益。同时,大量的公司开始使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码技术和个人电脑,企业间的交流和信息处理加速发展,JIT和DRP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物流管理中去。

这一时期,管理者逐渐将物资管理和物资配送看成是—个有机的整体,后勤一体化管理在企业中出现并应用开来。至此,物流管理成为企业的战略问题之一,很多企业开始制定物流战略计划,高级物流管理者也明显增多,并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的计划和决策中去。

1.4外部一体化阶段(90年代至今)

8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首先,企业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纷纷兼并重组,精减业务和机构。同样,各个公司的物流部门之间也必须合并或重组,这对企业物流来说是管理和组织上的全面变革;其次,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增长,跨国业务对物流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远距离的市场运作中保证物流成本的节约;同时,市场也不断要求企业超越成本,在时间和质量上建立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将一体化概念从单个公司扩展到了供应链上的所有公司。在整条增值链中,单个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有效配置链上成员的资源,可以提高整条链的效率,以获得链的竞争优势。这一理念使得各个公司进行物流的外部一体化:①集体制定投资计划,共享对物流投资带来的好处;②统一的产品包装设计,便于使用共同的仓储、装卸和运输设备;③共享信息,采用DRP或JIT系统以消除库存冗余;④共享专业技术。这样,企业得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竞争力的建立。

2.规律的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到,企业物流在美国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从经验到科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认识过程,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我们参考和学习。

2.1环境的转变

首先是政策环境。美国对于交通运输业政策的转变对物流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很多专业化的物流公司都是从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起来的,这样为物流的社会化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物流社会化是企业在物流方面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技术环境。企业物流得以从分散走向整合,离不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最后是市场环境。市场对于物流的要求一直有两方面:成本和用户服务。降低成本是永恒不变的企业目标,但是市场对于用户服务的需求却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传统上,人们要求物流必须及时,准确;而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流则更强调企业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协作,物流速度和服务质量成为衡量供应链竞争能力的一项指标。

2.2观念的转变

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有对于物流本质认识的提高,美国企业的物流观念可以总结为4个阶段:①人们认为物流管理的任务是控制产成品的运输和仓储。对物流管理的理解是企业功能的分割,偏重于操作;②物流管理的任务被看作是物品流动活动的整合和控制内部运输。这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因素,将个人主动性融入到了整个的物流过程中。管理者通过协调平衡寻找改进的机会;③人们发现企业物流的优化能为企业带来服务水平的差异性,于是物流被看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又一源泉,进而成为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④供应链管理出现后,整合物流的观念继续发扬,企业物流只是供应链物流的一部分,而不再被隔离出来单独考虑。

3.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3.1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企业物流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行业都先后开展城市物流规划、企业物流管理试点等工作,物流被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为企业推行现代物流管理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

目前,国内物流和配送服务已有较快的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仓储运输公司纷纷建立大规模的物资配载(配送)中心,组成专业运输车队,以大型企业为主要用户,展开以配合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物流服务,社会物流能力正在形成。这一切都说明,我国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构建企业物流战略,从环境上讲,条件已基本具备,应该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3.2分阶段,有步骤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战略

我们看到美国的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经历了50年,4个阶段,其中有技术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局限性。我国的生产企业可以缩短这一个摸索的过程,因为我们有那么多可借鉴的经验,技术上也已经成熟,但我们也不可能逾越这个过程。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物流战略。

首先,从美国现代企业物流发展的轨迹来看,我们要实现这一过程至少也要经历3个阶段,即企业内部局部物流整合,企业内物流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其次,针对不同物流战略规划的实施,也应该遵循分阶段的原则,边实施,边分析,边改进。比如,企业在整合分销配送系统时,可以分为调整组织结构、优化储运环节、形成信息通道、建设营销网络、形成信息系统这样5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3.3降低成本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兼顾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成本和顾客服务水平都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降低成本是企业永恒的话题,而用户服务这一新生理念却后来居上,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于降低成本。企业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总成本观念,着重在产生物流成本的一些关键领域进行必要的核算和权衡。更重要的是,物流活动是直接面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的活动,所以物流是一种企业给予的服务。接受服务的用户直接感受到的是物品传递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所以,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把企业的产品以最快的方式、最低的成本交付给用户),是企业物流战略的全局性目标。

从美国企业的经验来看,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几条;①制定企业的服务水平标准体系,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地修正这一体系;②与上下游的企业联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③选择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利用专业化物流的规模效益带来的低成本。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用户满意度的管理体系,实施用户满意工程。

3.4实现组织结构转变与战略转变同步

从美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企业物流观念的更新,物流管理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组织在结构和职能划分上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样,我们的企业在进行现代化物流管理的同时,也要进行组织上的改革和创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是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库存控制、物料需求、采购、生产计划、需求预测、销售网络等职能被分布在财务、生产、营销、销售等不同部门中,没有出现独立的物流管理功能和职能部门。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流管理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管理经验的积累,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可以尝试现有结构下的功能合并和集合,然后逐步地将物流功能独立出来,比如建立面向商或零售商的物流配送部门,集中负责需求预测、产品配送控制、用户服务调查监督等职能。再进一步就可以实现物流一体化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的关键是有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由他来统一所有物流功能和运作。这其中,要大胆地启用物流管理人才,委以适当的权限,便于物流参与到企业决策中去。

4.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4.1企业应当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组合中的物流战略

传统的4PS营销战略体系,包括产品战略、价格战略、渠道战略和促销战略,没有提到物流战略,这说明人们对物流战略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物流理论本来是在研究市场营销理论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为市场营销服务的,可是越到后来,好像二者是越来越分离了,人们一提到市场营销,好像就只有开拓市场的含义,而把物流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因素的含义渐渐忘却了。

事实上,物流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用户能否接受企业的产品,成为企业的市场成员,只有一个很实际的衡量标准,就是考虑能否保质保量、及时地得到企业的合格产品和服务,你的产品再好、质量再高、价格再低、促销语言再好听,如果最后你的产品不能及时地送到用户手中,或者即使送过来了,但是送货成本很高,服务质量不好,则一切都是空的,用户还是不会选择你的产品,这就是物流的重要性,就是物流对市场营销效果的最后决定作用。

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运用物流战略是指通过物流来达到扩大市场、促进销售的所有措施谋略,它包括许多具体内容:例如产品实体分销战略,供应链营销战略,第三方物流战略,商物分离战略,联合配送战略以及准时化战略等。对产品开展物流营销,不仅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对于顾客来说,由于送货准时、保质保量,大大提高了顾客的满意程度,从而赢得了市场;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巩固和扩大市场的目的。

4.2企业应当建立自己信息管理与通讯管理的电子商务物流操作平台

篇10

财务管理

资产配置

沃尔玛。

超市作为一种商业形态自上个世纪在美国出现以来,有80余年的历史。我国超市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过不断发展,逐渐发展成熟。近一二十年来,连锁经营形态又被引入到我国,连锁业与超市的结合,使得连锁超市在我国取得了迅速发展,从符合商业发展的需要,也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便利需求。连锁超市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实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促进我国连锁超市的发展,加强财务管理与资产配置成为研究连锁超市的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

一、连锁超市经营概述。

连锁超市是经营同一类别的商品的普通超市以统一的标准形式组合成的整体,它往往具有统一的外观形象、经营管理模式、规范的人事和内部管理,以统一的形式使得多个超市经营的标准化和简单化,以达到规模效应。连锁超市具有低价格、高周转率、销量大、顾客开放选购等结合连锁业和传统超市的特点,具有统一形象、采购、价格、管理、销售、服务等优势。从经营上来看,连锁超市的资金、资产、物流、财务、人事、服务管理都要有较高的水平,缺一不可,只有在各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水准才能在连锁超市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当前,我国国内出现的连锁超市主要有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大润发等,其中沃尔玛以其强大的规模和市场营运能力在国内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力。

二、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

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是在连锁超市整体的经营目标下,对投资、资本的筹集和营运资金以及利润的分配等方面的管理。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商品零售业的利润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之下,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的发展过程中所占地位尤其重要。

1。

连锁超市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作为一项反映超市各方面经营状况的晴雨表,不仅是一项专门性的工作,更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与超市经营管理的其他各个方面紧密相连。财务管理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连锁超市经营状况的好坏。良好的财务管理可以通过指导经营,帮助连锁超市追求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完善资本运作,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强日常经营策略的监管,及时掌握连锁超市发展状况,迅速处理存在的问题,降低经营风险;还可以通过数据和指标来促进连锁超市对其他方面的管理。因此,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的经营管理中占有核心地位。沃尔玛作为连锁超市中的巨头,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对财务管理有着较为成熟的体系,在成本的控制和利润的追求方面占有巨大的优势,以财务管理带动了其他各个方面的管理,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2。

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对策分析。连锁超市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四个方面。当前我国的连锁超市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标准化程度较低,控制系统建设不完善等方面。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连锁超市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运营中的重要作用。

沃尔玛作为连锁超市领域的巨头,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经验。沃尔玛自1996年进入我国以来,截止2010年1月,在内地门店总计达到175家,它在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与其成功的财务管理分不开。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融资能力强,投资活动活跃,营业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强劲,存货周转率的管理能力强等。

第一,建立和完善适合连锁超市发展的财务控制系统。首先,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将连锁超市的战略发展目标同各个门店的具体经营状况结合,将总的预算细分到各个具体的目标,力图通过预算的刚性促进各个基层经营实体的经营活动的改善,提高连锁超市的整体营运能力。

实行全面预算还可以为连锁超市进行整体考核和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其次,加强连锁超市的资金管理。连锁超市的现金流量大,资金利用率高,因此资金管理是其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连锁超市的资金管理要实行集中管理,实行信用结算,提高资金的运营能力,建立统一的结算中心,加强对资金的监控和统一管理。再次,要加强连锁超市的存货管理,从进货、储存、退货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控制。存货是流动资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连锁超市的商品周转快,销量大,种类多,需要根据已经建立的商品目录进行进货的决策和管理,同时对储存的商品进行合理分配,规范退货程序,力图实现存货的最小化和商品的最快流通,提高经营效率。最后,还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一支过硬的财务管理队伍,完善财务管理的制度。连锁超市的统一性使得其可以设计出规范统一的财务管理流程,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职责权限的规范,建立起由人员管理控制、财务安全控制、审计控制和绩效评估等机制在内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财务管理的系统化和标准化。

第二,改善财务管理的客观条件,建立起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连锁超市作为一个拥有较多分支门店的经济实体,其财务管理设计的地域和分支机构繁多,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必须建立起与其组织结构配套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财会的电算化和联网管理,实现信息的互换和电子的审批监管,以及及时收集财务信息并进行财务分析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

三、连锁超市的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的目的是让连锁超市的资产充分发挥其效率。资产配置几乎涵盖了整个供应链,包括商品的采购数量与方式,仓库的设置,商品的配送与运输,以及人员的配置等多个方面。沃尔玛作为连锁超市行业的巨头,采用了高效率的供应链。沃尔玛在中国目前有近两百家店,只设了深圳和天津一南一北两个商品配送中心,采用集中配送的方式,有效控制了商品的采购、运输以及库存成本,同时还有效控制供应商交货时间。配送中心在当天让商品配送到各个门店,在保证门店的货源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库存,节约了成本,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

从投资上来看,沃尔玛的资金筹措能力强,通过采取持续巨额投资、阶段性筹资、维持高杠杆水平和激进的营运资金政策,提高了其资产效率的充分发挥。

从沃尔玛的经验来看,连锁超市行业既要充分发挥其流动资金的作用,尽量减少其库存,提高货物的流通率,让资产在流动中不断升值;还要充分利用其固定资产进行各种方式的筹资,增加投资,已取得规模效应,保证连锁超市的资产得到全方位的充分利用,以促进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提升其营运能力,在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综上所述,我国连锁超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从财务管理与资产配置学习沃尔玛的先进经验和现代化的理念,结合自身寻找出一种最有效的财务管理和资产配置的模式,壮大自身的力量,促进自身营运能力的提高,为我国连锁超市行业的发展和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国明,连锁超市财务管理最优配置研究,财会通讯,2011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