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9: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物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关于新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能的学习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中学生物课堂也在不断融入新的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由多媒体技术向电子白板技术的发展,由电子白板向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目前许多新课改的学校已经建立起遍布全校的网络资源,每个教室、每个小组配有电脑,借助网络资源和网络交流来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的技术手段的更新带动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就要求作为新时代的生物教师要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新的教学手段。
(三)关于教育科研知识的学习科研和教学是密切相关的,教学是科研开展的最重要的一手资料,科研解决的是生物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物教师不只是开展教学工作,而且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中学生物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教学技能。但是,由于一线教师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很多教师在毕业后基本脱离科研,对于当前科研的基本热点问题,科研开展的程序性知识以及科研成果的展示方式,都不够了解,因此教育科研知识成为中学生物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有效开展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策略
2采用大班案例讨论课考核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个患病的机体来讲,同时存在着机能、形态和代谢方面的改变。案例分析是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8]。如女性较为注意自己的形体,关注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比例正常,有些女性刻意减少饮食量以保持身材苗条,有的女性由于过度减少进食量而出现低血糖的现象。教师授课时首先提出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这个现象,引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再分析糖代谢的内容,最后回到案例本身,使学生既学到了糖代谢的相关基础知识,又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及临床实践中,为将来的临床课程学习打下基础[9]。在案例的选择中我们特别注重案例与生化知识点的相关性及相互联系。例如:我们选择糖尿病的病例,讲解了糖代谢中血糖的来源及去路,与学生一起分析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不仅讲解了糖代谢,同时还与脂代谢途径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生化各章节内容从纵向到横向结合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请学生先分析,教师参与讨论,及时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有效的、主动的学习方式。同时建立起案例讨论成绩评定方法以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大班病例讨论成绩由病例讨论课现场讨论各班成绩(70%)和个人成绩(30%)组成。其中讨论课现场讨论成绩由教师及学委组织的答辩委员会评出;而个人成绩则根据每人准备工作多少、答辩参加状况、任务完成情况等内容,由学委组织学生评分。案例式教学考核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10]。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因材施教,让学生从单一的书本教育,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教师也要在教中学,把自己在教学中理解到的人文精神教给学生,使学生不仅在知识领域有更大进步,在身心发展上也有所提高。在生物科技不断进步的同时,教师也应该看到生物科技在发展上的弊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人类的生存空间在不断缩小,酸雨、沙尘、雾霾等问题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高中生物教师,责任更是重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品格,也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如果一个学生在生物科学上有很好的建树,但人文教育缺乏,这对学生本身和国家发展都不是一件好事。
三、人文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1.教师观念的转变
想要使人文教育真正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之中,首先高中生物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不再把传统的应试教育当作唯一职责,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如何把生物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并使学生接受这种新式教育。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人文教育。
2.学生观念的转变
高中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更是国家未来的支柱,所以,在对其教育过程中,要让他们明白作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对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要让他们知道,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由于市场发展还存在不确定性,失业率也很高。只有改变现状,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多种岗位的需求,从而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3.生命人文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人文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深刻理解生物学的内涵,将所理解的内容全部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真正理解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如:通过讲解“人类遗传病”中的各种病症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意识到做一个身心健全的人是幸福的事情。由于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不同,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会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
4.美学人文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生物学当中的美学价值,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感知美,认识到生命中美的存在,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内在美。如在讲解DNA时,让学生体会到DNA的结构对称美和科学的严谨美。
当今世界存在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安全问题,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一大热点。当今社会关于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太少了,尊重生命是人性的基础。在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化解社会矛盾的热潮中,中学生物教学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感恩教育,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当前的生物教学中,对感恩教育方面的渗透,仍普遍做得不够。针对这一现状,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例,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教材内容,培养感恩意识
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紧扣教材,认真钻研教材中有关教学内容,使生物学知识与感恩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教材各章节中有关教育的内容,把感恩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既获得了生物学知识,又懂得感恩和珍爱生命的道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1.讲述课本知识,树立学生感恩意识。在“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中有许多关于人的生理结构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能将这些知识与父母、学生、自然、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例如,在“人的生殖”这一节中,我首先用“生一个孩子掉一颗牙”来描述孕育一个生命的不易,然后再讲述怀孕、生产的过程的艰辛、不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形成感谢父母、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意识。再如,在讲“青春期”一节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征,爱护身体,加强锻炼,为自己一生有个健康的身体打下基础。我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健康的身体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的珍惜,是感恩的一种形式。2.介绍生物现象,使学生懂得感恩。在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在自然界中有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现象,说明动物尚且知道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有一句话叫“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应知物力维艰”,就是告诉我们吃的、穿的来自自然,来自他人,来自父母,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我们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重要的是要有感恩之心。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感恩意识
在学生牢牢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去实践。例如,我在讲“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一节时,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合理营养”,再问“在日常的饮食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为父母或长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要完成好这个作业必须对父母或长辈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这就促成了学生与父母长辈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会关心父母长辈,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再如,在讲“输血与血型”一节时,在学生掌握了血型和输血的相关知识后,我讲述了一位澳大利亚现年74岁的老人哈里森在献血长达56年的时间里挽救了200多万名婴儿的生命的故事,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懂得感恩,树立无偿献血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观念。
三、丰富课外活动,与现实联系,强化感恩意识
2、将生物学科教学与低碳生活相关知识相融合的改进方法
2.1将低碳生活理念与生物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从生物学科的教材内容上看,教材原有的各类动物、植物的知识已经涵盖了一部分低碳生活的要素,教师应该根据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改进,适当突出含有低碳生活知识的部分、紧跟新闻时事,根据学生的兴趣使生物教学更加系统化与层次化。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章节融入环境对生物物种生长发育及分布的影响、生态环境危机及低碳发展的相关理论,在现代生物技术等题教学中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观,在直观见证现代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应用的同时培养其节能节水的低碳行为。此外,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搜集低碳素材,设计低碳生活闷卷并在校园一定区域内进行问卷调查社会实践。同时,制作低碳牛活宣课件进行校吲内低碳宣教。这些低碳教程的合理渗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让生物学科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生物学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困难,为今后更深一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态势重视环保工作也非常重要,因此让学生领会多姿多彩的生物界的同时还要了解很多环境保护的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然,热爱自然。而且还要让他们理解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了解人类的索取会给自己和其他生物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生物世界是很奇妙的,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这些知识在教材中都有详细的讲解。生物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已及与它们生存的环境形成了现在这个高耗能经济,这种经济发展造成无序的抛弃、污染、垃圾、核废料正成为地球生态向前延续的巨大障碍。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多与实践相联系,可以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试着给它们分类,了解它们的习性,收集标本都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和身边的生物相处,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保护地球。
2.3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技术平台提高教学水平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将计算机多媒体平台作为生物知识的教学平台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平台拥有的动画、声音、图片等媒介能让生物学知识呈现出更生动立体的面貌。这些媒介都有助于让生物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形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生物学课件的制作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将大纲上的知识难点深入浅出地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比传统挂图、板书等教育手段减少了众多弊端。如基础理论的很多微观知识点晦涩难解,因此这部分知识尤其注重动画、声像、影视等多媒体技术及资源的利用。实践证明,通过动画显示显微镜下的中期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声像教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快捷,轻易地掌握理论知识,还恰好切合了低碳环保的教学理念,有效降低教学资源的浪费。
(1)实验材料方面。有些是有毒的,比如“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到的丙酮,其毒性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大量稀释后,对人体危害较小。还有石油醚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另外,很多需要加热的操作中用到的石棉网,石棉本身并无毒害,它的最大危害来自于它的纤维,这些细小的纤维释放以后,会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容易被人体吸入。石棉粉尘进入人体后,在肺部逐渐沉积,导致肺部组织纤维化,胸膜增厚,形成“石棉肺”。有些是有腐蚀性的,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用到的盐酸。有些是易燃物,如酒精、丙酮、石油醚等。有些是容易致伤的,如制作临时装片使用到的刀片、盖玻片、镊子、剪刀等。在微生物的筛选、培养、鉴定等实验中应该特别注意,防止致病杂菌感染人体。(2)实验操作方面。有些实验需要酒精灯加热,如“还原糖的鉴定”“DNA的鉴定”需要沸水浴加热。有些实验需要用到电源,如使用显微镜时用到电光源。凡是实验中用到的加热操作都可能用到玻璃器皿,如果不正确操作会引起玻璃炸裂,或液体沸腾溅出,导致烫伤、炸伤。另外,在使用电器过程中不正确的操作有可能出现触电的危险。
2.学生方面
(1)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在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人为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据资料统计,在实验室安全事故中,人为因素所占比例高达98%,其中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学生心中无安全,对自己的行为意识不到严重的后果,常常有违纪行为或违规操作。(2)学生缺乏安全知识。学生缺乏必要的防火、防触电等常识,不清楚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注意事项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学生在遇到安全问题时不知道怎么处置,不知道灭火的具体方法。当学生的身体受到安全威胁时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应对。
3.教师方面
(1)部分教师安全意识薄弱,认为实验室安全应该是实验员或学校的事,自己负责讲好课,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掌握相关操作方法就可以了。有这样的思想自然不可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了。(2)教师也缺乏相关的知识,据笔者了解,很多教师并不了解灭火的专业知识,对有毒化学物质的防护知识了解也不多。
4.学校方面
一些学校注重学生生活中的防火、抗震教育以及演练,但很少有专门进行实验室安全防控演练的,有些学校甚至缺乏必要的通风换气设备,这无疑给实验留下了安全隐患。
二、安全隐患的预防措施
1.教师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
每次实验教师应强调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强调学生应做到如下几点:(1)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原理,回答实验教师的提问。(2)要保持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整齐清洁,爱护仪器设备。未经许可不得动用与使用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及其他物品,不准将任何物品带出室外。(3)实验完毕后,要关闭设备的电源、关好门窗、整理好仪器设备,打扫卫生,并经实验工作人员检查仪器及使用记录后方可离开。(4)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擅自动用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私自拆卸而造成事故和损失的肇事者必须写出书面检查,视情节轻重和认识程度按有关制度处置。
2.教师应给学生介绍一些应对意外事件的临时处置方法
例如,如何预防实验室火灾发生,触电时如何处置,被刀划伤如何处置,使用腐蚀性药品不慎接触皮肤时应如何处置等。
3.学校管理应重视实验室安全
学校相关负责人制定《高中生物实验室安全规则》,并且在实验室醒目位置设置安放。另外,应该定期检查实验室通风设备是否正常。在实验室放置灭火器,并定期检查更换。在一些需要加热处理的试验中,应给学生配备防护眼镜。
4.实验分组时指定安全小组长
平时实验时教师基本上都能安排实验小组长,但对小组长的职责没有明确的安全职责要求,因此,建议指派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安全小组长,专门负责实验小组的安全监管。这种安排可以引起每位学生对实验安全的重视。
2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2.1创新“三生教育”的组织形式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三生教育”不仅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认可教师能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渗入,将所有的知识能够系统整合传授给学生。将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整合协调,形成教育的推力,共同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三生教”。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创新“三生教育”的组织形式,要能够亲自管理并负责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对“三生教育”有更加立体的理解。例如可以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生命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维持生命并保证有长久不衰的动力,在未来能够充分发展自己,并促进自身的长远进步。
2.2创新“三生教育”的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在实施“三生教育”的具体方法上,需要采取正确的现代教育观,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积极性作为基础,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人文和科学精的融合为核心,以加强实践环节、促进知行统一,不断创新生物学科的理论教学方法。改变生物教学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提倡更加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保证有积极的教学模式,推崇自主教学模式,能够积极的进行研究,将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经典更加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学相融合,充分展现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推进三生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育。
必须有助于更好地完成生物课程教学目标。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程教学的主体是课程,是“教”与“学”的整个过程,而非教育技术本身。二者结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成生物课程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为了使用而使用”、“只要技术不要教育”,不重视甚至忽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课件设计与制作过分追求“精美”与好看,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多样性与花哨),其结果必将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以致违背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初衷。
(二)教师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又必将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建构主义提倡的是在以学习者为中心、配以教师指导的学习形式,它一方面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接受者转变为信息获取和建构的主体,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及高级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借助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建构主义学习氛围和情境,优化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同时应增加人与人之间、人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交互性,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沟通,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优化”过程必须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承担着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角色。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呈现知识信息,又要重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协作性和探究性。教师“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帮助”,使学生能自发地去探索、体验、创造和合作,促进学生学习的正向迁移。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程教学的体现就是要在教学媒体的作用下,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合作的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和创新的能力。在这种教学结构下,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多方位地获取媒体元素和信息资源,教师则更加关注的是信息资源开发、设计和管理,以及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使“主导”的形象日益丰满,同时也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呈现多元互动的教学形态。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这里的学生指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能够使全体学生受益。这就要求教师能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设计要能够关注课堂的弱势群体,并给予鼓励和帮助;能够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上注意层次和梯度,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甄别、加工和整理能力,将外在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通过学习获得深层次的认知体验,逐步形成一定的质疑能力和组织信息的能力。此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有利于学生广泛的参与、积极的情感投入,并能使其在学习中体验到愉悦的成就感。
(五)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整合
一个学科的教学规律、方法和手段,是前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总结和完善获得的,如果教师能够合理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同样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一样,都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优化的手段,它们之间没有贵贱优劣之分,而且现代教育技术也不是万能的,要想发挥其优势就必须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认真分析哪些内容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即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应当是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化与整合,而不只是单一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中的运用。
“一个失修的马钉会导致一匹战马的失蹄”,而这不起眼的“钉子”便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事半功倍。例如在平时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做好笔记或备注,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有助于学生的积累,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学生将有疑问的地方标注下来,课后请教同学或教师,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受益匪浅。笔者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中学教师教授的记笔记的方法,哪些符号表示概念,哪些符号表示注释,课本上的知识点一目了然,笔者沿用至今,受益匪浅。好的习惯有很多,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的习惯需要教师经常的提醒和强调。
(二)抓住生活课堂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笔者深知生物这门学科和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笔者都会有意地举一些真实案例,以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进行养成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时间,使学生从自由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在课堂上,笔者会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裁减,课前精心制作课件,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时事、接触自然。例如在讲解生物的生活环境时,笔者就地取材,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花坛、池塘、树林,都是学生的课堂;鸟语虫鸣、红花绿叶,都是学生的课本。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又例如在《反射的类型》一课中,在讲到反射的应用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一组盲人和导盲犬的图片,图片中的导盲犬引导着盲人上下楼、出行等。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让学生产生了关爱盲人、关爱动物的意识。教师要向学生传递这种正面的力量,始终把做人放在养成教育的首位。课堂中的这些措施会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
二、养成教育素材之二———教师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眼里,教师有自然的威信,教师的说话处事、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养成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修养,努力为学生做出表率。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的信息化,使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改的理念中,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当我们发现了学生的创造力、认识了学生的创造力时,就须把这种创造力解放出来。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学会用时代的眼光审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出优秀的学生。尤其在日新月异的生物领域,每天都有新的知识出现,所以在督促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也要鞭策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信息和事物,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时,有更多的底气和自信。
(二)教师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
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是从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的”,“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部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的人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在不断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加强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审视自己,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这种熏陶像阳光照耀、春风拂面,不知不觉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养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不教而教,润物无声。
三、养成教育素材之三———同伴
在教育中,同伴有其独到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教师、家长都无法代替的。由此衍生出的教育方法被称为“同伴教育”,即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正规的同伴教育有一定的流程和规则,侧重于对学生态度和技能的养成。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也都可以成为“小教师”。
(一)注重同伴教育
在教室里我们可以发现,座位的远近往往和学生之间的亲密程度成正比,一般来说,坐得近的学生往往更亲密,交流也更多,教师不妨利用这个特点来进行养成教育。例如在安排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或校园观察时,我们可以安排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和不擅长操作的学生坐在一起,或安排学习积极、比较热情的学生和学习状态萎靡、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坐在一起,使其相互影响、相互帮助,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现在学生的自主意识都很强,他们往往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应该注重并善于利用同伴教育,利用这种方式开展的实验操作和课堂活动,往往比教师随意分组的教学效果好。
二、养成做好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有助于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避免了因为基础薄弱,课上听不懂、听不会,继而课上不断“走思”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只听教师讲课,自己只在座位上坐着,不动手、不动口,思维的集中靠动手来调节。很多学生反映:“生物课上教师讲明白了,自己也听懂了,当时做题的时候不会,为什么?”因为课上教师讲到的内容,在自己作业题的时候全忘光了,导致教师讲了白讲,学生听了白听的状态。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要做到心道、手到,能做的笔记尽量都落实到笔记本上,会的写一写进行再一次的巩固;不会的记一记,把别人的东西争取变为自己的东西;再难的知识点,要认真地落实到笔记本上,课上同教师讲,课下自己在努力的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点。学生在课上要做到紧随教师思路,眼到位,脑跟紧,手要勤,嘴要动。这样的生物课,教师会感觉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会感觉自己学有所获,这样的课堂才是较成功的课堂。
三、养成及时复习和巩固的习惯
课堂笔记做好了,课下要及时做好复习工作。课后复习就是把课堂上所讲内容加以整理、归纳,这是一个强化知识记忆的过程。课后复习就是要整理课堂思维,课后复习要及时,争取尽快把课堂知识转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课后复习要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整理把所学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只要坚持课后复习,久而久之,在复习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学习生物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会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去主动思索发现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性。
四、养成及时习题巩固的学习习惯
知识点的转化不是简单地识记,这需要大量的习题训练。解题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升华,要想把知识点真正地变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进行相应的习题训练,把知识落实到位。做题过程也是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缺陷和知识漏洞的过程。学生在做题训练中要针对相应的情况去补充知识缺陷、弥补知识漏洞,进而使生物知识系统化,这样在大规模的考试中才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五、养成及时总结规律和方法的习惯
在教学中很少学生能做到这一点,有的学生有这一想法和思路,但是付诸实践的很少。教师要针对学习好的学生做适当的引导。比如说在全国、全省市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这类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很强,教师稍加点拨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内在潜力。规律和方法的总结有利于一部分学生成为生物学习的高手,使生物成为他们众多学科中的强势学科,为他们的高考加油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