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9: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个案例是对一个时间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案例中可能包括很多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包括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办法。这需要教师通过创设的案例来加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对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具有素材真实性,选材典型性,情节具体性,时空广延性和目标全面性等特点。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和特点出发,重点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了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对于提高课堂教学,促进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
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对于教学的作用
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认知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具体的作用主要包括:创设故事情节案例,促进学生投入学习;创设游戏场景案例,促进学生愉快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1.创设故事情节案例,促进学生投入学习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好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们更加集中精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各种故事情节案例,促进学生投入学习。
如在教学“时、分、秒”一课中,我们可以创设龟兔赛跑的例子:乌龟和小白兔又要进行赛跑了,猜猜这次谁能赢。此时老师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生动地进行引导,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这样通过创设故事学生会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促进学生投入学习。
2.创设游戏场景案例,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小学生处在好玩,爱动的年龄,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利用游戏场景案例来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采用游戏案例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小学生自身地参与,让教学内容变得充实,使知识在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中掌握。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创设一个购物的游戏场景,老师准备部分道具,规定好每个道具的价格,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当顾客或者售货员,这样学生们在买卖过程中,就会自然的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转换。这样通过游戏学生们不但掌握了知识,也感觉到数学中的乐趣,对于数学的乐趣也在游戏案例中培养起来。
3.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
老师通过给学生分析案例,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举例说明:在一次跳绳比赛中规定每个学生可以跳4分钟,在参加比赛的两个同学中,李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总共跳了400下,而王同学平均每分钟比李同学少跳了8下。试问:王同学在这次跳绳比赛中总共跳了多少下?
对于这个题目,我在批阅时,发现一般学生的解答过程为:
(400÷4-8)×4=368(下)
看到这样的解答过程,我给同学们留了这样的批阅:你做得非常正确,不过老师希望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列出不同的解答过程。
这样学生受到我批阅的启示,又列出了如下的解答过程:
400-(8×4)=368(下)
通过这个答案我们可以明白,学生已经从另外一个角度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们想到了王同学在4分钟时间里总共比李同学少跳的个数。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老师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
4.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新课标要求所有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老师应该有效创设生活情境的案例,通过生活情境的案例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投入其中,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通过生活中实际的例子作为引子,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对要学知识有个感性的认识,以此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鲜活生动。
三、总结
总之,通过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为此我们在以后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更加重视数学教学案例,提升教学质量。
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宽松的研讨氛围,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借助案例谈谈我的浅薄思考。
案例: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揭题)。刚才,朱军向我请教一道题目,我想请同学们来一起完成这道题:(出示错应用题例)临城中心小学六年级有14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余下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教师鼓励学生解这道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大部分学生表现茫然状,坐着不动)
师:同学们怎么不做啊?
生1:老师,这道题没法做啊。
生2:老师,你可能把这道题目记错了。
生3:可能是朱军把题目抄错了。
生4:老师教育我们做题时要小心,朱军怎么还把题目抄错呢?真是太粗心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难怪好多同学坐着不动,那这道题是没法做了?
生1:有办法,只要加一个条件。
生2:这朱军太粗心了,浪费了我们的学习时间。
生3:这样也好,它可以提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细心一点才好。
生4:我想,可能是老师有意出这样的错题考我们的。
师:(微笑)不管是谁的错,做事还是要细心的好,那么,这道题按刚才生1说的,只要加一个条件就可以了,你们大家说行吗?
生:(齐答)行。
师: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生1:只要加上一个“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就可以了。
生2:加上“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虽然能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但这不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3:如果知道“六年级有几个班,平均每班有几人”,就能通过两步计算,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了。
师:同学们,刚才两种方法都能解决问题,说明你们都善于思考,但哪一种方法更符合题目的要求呢?
生4:因为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所以我赞成生3的意
师:你们认为所加条件的数据,我倒清楚,“六年级有5个班,平均每班63人”。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可以解答了吗?如果可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把这道题先补充完整,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们在认真思考,有的试着口头编题,有的同桌讨论,互相交流,个个兴趣盎然。)
师:谁来把这道题补充完整?
(同学们陆陆续续举起手来,老师见生1欲举又止,并用鼓励的目光看了看生1,他鼓起勇气举起了手。)
生1:临城中心小学六年级5个班,平均每班63人。其中有14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余下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师:生1把这道题补充得很完整,我们掌声鼓励一下。(学生鼓掌)
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师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转化。这则案例对我有三点启发: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这种思维才算是真正启动。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到有疑要问,有话要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和自主能力的发展,才有利于学生养成想问、要说、好思的良好习惯。
二、充分尊重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运用得当,能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胆小的学生变得勇敢、自信;运用失当,也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觉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帮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出现错误时,既怕同学笑话,又怕老师批评,心理压力很大,这时,教师不能指责学生,否则,就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扼杀学生自信心。教师要学会宽容,给学生以关爱,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情感,帮助他们寻找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引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加强探究
小学生的天玩,而且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小学生不可能做到40分钟都集中注意力听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案例,引起学生的关注,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在学习10的认识时,在学生明确10的位置、大小比较等问题后,引入案例: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进一步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由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数学能力.
三、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教学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无聊的,不愿意学习数学,而且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大量习题为主的,数学教学脱离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应注重生活化案例的引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思维锻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地学习.生活中数学案例的引用,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渐增强,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乘法除法时,可以利用打扫卫生的场景,假设一名学生一天乱扔一张废纸,那么一个学校一年会产生多少张废纸?这些废纸是由多少棵大树做成?这样不仅能增加该题的趣味性,还让学生接受了不乱扔废纸的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是指教师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在课堂上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标的互动教学方法,最早被运用于法学教育中,后来成为法学、医学、商学等学科的教学模式,被学界称为哈佛模式【1】。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对于好奇心强的小学生来说,单纯地传授理论性的数学知识是十分困难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利用科学、合理的案例,从小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寻找教学案例,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排斥,而是充M热情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具体可在如下情况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分为案例的准备和应用两各方面具体阐述:
一、案例的准备
一个好的案例对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选择案例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真实可信原则。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与教学理论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教学的目的又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经过调查研究,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才有参与的积极性【2】。二是典型型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具有触类旁通作用的,而不是单一地呈现同一类的教学内容,否则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利用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开始是否合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用简单、直白的叙述开始知识的讲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很好地集中起来。很多学生还沉浸在课下的游戏中,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好。所以,为了
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利用合理的案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案例情境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在学习上下位置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案例情境。比如要讲授分数,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平时吃苹果的情景。例如,一个家庭有父母、2个孩子,将1个柚子切开分成4份,让每个家庭成员吃1份,每个人吃的柚子占总份数的比例多少呢?教师可以一边引导学生一边提问,然后引入分数的感念并讲解,这样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接受,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加强探究
小学生的天玩,而且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小学生不可能做到40分钟都集中注意力听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案例,引起
学生的关注,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在学习lO的认识时,在学生明确10的位置、大小比较等问题后,引入案例: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O个苹果分别装到4个袋子里,怎么装这10个苹果才最合理呢?教师的提问将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教学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无聊的,不愿意学习数学,而且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大量习题为主的,数学教学脱离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应注重生活化案例的引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思维锻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地学习.生活中数学案例的引用. 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渐增强,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乘法除法时,可以利用打扫卫生的场景,假设一名学生一天乱扔一张废纸。那么一个学校一年会产生多少张废纸?这些废纸是由多少棵大树做成?这样不仅能增加该题的趣味性.还让学生接受了不乱扔废纸的思想.
4、利用多媒体展示案例促进教学开展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长期使用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渐渐产生抵触和厌烦,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开始广泛应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充分利用声音、图像资料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案例内容感兴趣,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4】。在学习前后位置关系时,教师先让学生们初步体验前后的位置和顺序,然后利用多媒体引入案例:小动物赛跑,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小鹿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强兴趣,从而积极地开展学习。
三.结束语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认识到案例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积极作用,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案例,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燕频. 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25(3):120-121
【2】谢袢.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法课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2(6):25―26.
【3】周旭芬.谈小学数学课中如何运用延伸与拓展[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2,24(1):38―39.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07-01
数学对于开发学生们的智力有重要作用,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对于普遍现象的高度概括,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够看到数学知识的运用,例如生活、生产、商贸等等领域,只有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教师们应当巧用生活案例,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蛛丝马迹",最终达到数学知识的学习目的。
1.在课堂导入过程中运用生活案例,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具体到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要想把一节数学课堂开展好,教师们就必须要进行高效的课堂导入,这是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基石性作用。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生动形象的生活案例能够大大激发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最终能够影响到学生们的数学水平和数学素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们必须要充分运用各种类型的生活案例来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对学生们产生熏陶作用,为了高效开展这项工作,许多数学教师都对生活案例的运用进行了深度探索,并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运用了生活案例,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能动情感。小学教师们在课堂导入环节的开展过程中,应当利用生活案例来激励学生们的学习情感,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们寻找出合适的教学案例,让这些案例更加贴合课堂知识和课堂内容。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节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生活案例来进行课堂导入,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是三角形呢?请把这些物体的图片收集出来,也可以把这些物体带到教室中来。"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够在生活之中去寻找三角形,做到了生活案例与数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
2.在知识要点中运用生活案例,促进学生们的深入理解
数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之中,会涉及到很多种类型的知识点,对于这些知识要点,教师们可以充分运用生活案例来进行讲解,从而促进学生们的深入理解。在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学生们需要通过学习建立起良好的数学知识素养,因此,教师们应当把数学素养的培养当做重要的教学目标,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来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素质,这不但包括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包含对于数学知识内涵的理解。众所周知,小学生们的性格特点是比较活泼好动的,因而对任何事情都缺乏耐心,不能持之以恒地完成一些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们格外关注这项话题,利用生活案例给予学生们一些刺激,增进学生们的注意力,在这种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教师们需要合理选择生活案例,让这些案例能够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在讲解"分数的意义"这一节内容的时候,由于学生们以前完全没有过相应的了解,因而会感觉到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就可以把2个橘子带到课堂中来,然后分给两个学生,如果一人一个的话,每个人得到的是完整的一个,如果把1个橘子分给两个学生呢?我们把橘子剥开成两半,那么久自然而言地引出了1/2的概念。
3.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有效解析
生活案例的融入有利于学生们进行数学知识的有效解析,例如,有一个如下的数学问题:每年的三月十二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在植树节期间,学校购买了一大批树苗,一班学生们在树苗种植的过程中十分积极踊跃,第一天栽培了全部树苗的1/5,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栽培了全部树苗的1/20,求解没有栽培的树苗占全部树苗的百分比。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分数加减法"类型的题目,与此同时,这也是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题目,在传统的教学案例解答过程中,分数加减法是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学生们不容易进行理解,因而在心底里会有一种畏难情绪,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也会有一种消极和畏惧的心理,为了帮助学生们克服心理上的负担,教师可以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数学学科的生活性特点,从而为学生们打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情感基础。学生们通过详细阅读数学题目,可以主动分析题目的条件和内容,"一班第一天栽培了全部树苗的1/5",根据这个条件,就可以把全部树苗的数量看做是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栽培1/20",因而就可以把第二天栽培树苗的数量看做是1/5+1/20,用整体树苗数量1减去第一天和第二天栽培的数量,就可以得到剩下的树苗数量。在上述生活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针对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展开了教学,因而能够帮助学生们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总而言之,教师们应当充分利用生活案例来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不断进行相关的教学探索和教学实践,才能够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问题的描述,“综合与实践”教学是一项以设置问题为主,教师与学生互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进行科学、合理、贴近生活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在与他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解答。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考与理解能力。
二、案例设计要点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
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案例的设计。因此,教师针对“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具有较为开阔情境的问题,既要保证每个学生对问题都能理解,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积极性投入学习过程中。
如,在进行正方体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废纸动手做正方形,帮助学生了解正方形的立体构造。具体为:在正方体的每个面上都写上不同数字,让学生猜某个数字所对面的数字。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教学案例的设计要体现数学思想
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应以数学思想为原则,加强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与传统的综合型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它既要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又要培养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操作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一块矩形场地上设置一些花坛,使花坛的面积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且要保持花坛形状的美观。这样的案例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有很大帮助。
现如今,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也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作为主科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着学生未来对数学知识的看法。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案分析教学案例,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一、重视探究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实际上,我国教育界之所以选择探究式教学方法,创建探究式教学课堂,其主要原因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主对教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索,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研究显示,探究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起着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而学生则是通过教师的帮助逐渐找到答案,并开始学会动脑思考。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上,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途径,学生可以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确定答案;也可以自己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无形中就会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也充分说明,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探究式课堂教学,在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寻找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悉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课堂,然后出示教材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再次提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什么是梯形的面积乘以2?”出示第2题,通过不断的提问,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解决教师出示的习题,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同时也能提升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为学生讲解数学习题时,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理解掌握数学概念知识,进而让学生得到更大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对学生提出问题:“放学后,小花和小明、小美他们三个人一起玩游戏,小花赢了2局、小明赢了5局、小美赢了1局,那么他们三个人一共赢了多少局?”小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在完成提问之后,教师应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这样才会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归纳探究教学内容,展开综合教学评价
总结教学知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总结教学知识的目的是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巩固知识。因此,在完成探究式教学之后,教师要能归纳探究教学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探究式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归纳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学习知识,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能采用多种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在教学20内的数的分成时,首先让学生认识个位、十位,才能进行分成,让学生回忆总结10以鹊氖分成的规律,比较与20内分成的不同,如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学生在总结和对比中就加深了认识,明白了数的组合。
其次,教师要对探究教学展开合理的评价,从而探索出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探究教学方式,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以学生为主体,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教师必须要结合新课标提出的教学方法和要求,利用探究方法对学生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确保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完成商的近似值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提出类似于“0.666是循环小数吗?”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这样学生既可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也能学习新的知识点,以便于日后的运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教师要能找到评价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教师要能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尉丰.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8):41.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优点在于,将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内容相互融合,特别是对数学概念知识以案例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导小学生从经验的角度理解数学概念,对小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按照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意见,在教材的编写上,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小学生从经验的角度出发学习数学,从生活常识中提炼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对数学知识以深入理解,而且还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知识教学中的基础部分.为了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可以创造问题情境,让小学生针对数学概念从探索中学习,让枯燥的概念学习变得更为有趣.开展情境教学,就是引导小学生通过不断地观察而针对数学问题采用猜想的方式进行思考,然后让小学生亲自操作,自主验证概念理解的正确性.对于小学生所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鼓励小学生相互讨论,以合作的方式解决.当小学生在解决数学概念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的时候,如果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就会提升自信,加之小学生充满好奇心,且很喜欢探索问题,就会坚持下去,直到对数学概念充分理解为止.
二、充分认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非常有限.数学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要以完成教学计划为主,而小学生学习的目的则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往往会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出发,如果教学任务量大,就依然是以听课和做习题为主,并不会展开情境教学.特别是数学概念教学,如果教学计划并不符合教学实际,数学教师就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以培养,导致学生对数学教师产生心理依赖感[1].比如,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会用30分钟时间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留下10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与数学概念相关的数学题,以深化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于没有听懂数学课的小学生而言,要能顺利地进入练习阶段是很难的.当然,也因此导致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失败.
三、采用案例分析法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就是要引导小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学习.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中要以“学”为主导,“教”要围绕着学而展开.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主要参考内容而展开,其目的是让小学生对数学概念以充分理解.以西师版第七册小学数学教材中“角的度量”为例.为了让小学生对这一节中的数学概念问题以理解,可以教材内容为参考,设计问题情境,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开展数学教学活动.问题情境是让小学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而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查阅资料.由于是自主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因此而会从应用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对数学概念以充分理解.
首先,数学教师可以给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即“角”的理解.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对相关概念以理解,之后,将自己的理解与教材中的概念解释相对比,查看所存在的不同.之后,教师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解决不同之处.比如,对于“角”的理解,数学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教材中的一些图形,看看度量的结果是否与书中给出的答案一致.在西师版第七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65页中有度量60°角.但是,学生度量的结果就会有所不同,或者是60°,或者是120°.如果对“角”的概念没有准确理解,就会令小学生感到疑惑不解,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角,而度量的结果会有所不同.此时,数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关于“角”的概念方面寻找答案[2].这种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而获得理解,能够让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小学生从经验中获得,要比死记硬背获得数学概念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而数学概念具有较强逻辑性,内容表达的抽象性很强.导致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教学设计上是具有一定实用性的,但是,当设计内容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就需要面对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入其中,可以有效地突破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难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95-01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错误伴随始终。长期以来,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往往更多地费尽心思地去纠错,害怕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犯常识性的错误。其实,学生这种犯错的现象既是一种知识点没有全面、透彻理解的反馈,也是小学生独有的认知特征的一种体现。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去促进和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 小学错题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1.1 利用错题资源再学习和辨析
把错题整理成一种学习资源,不但帮助学生跨越自身的学习障碍,而且也给教师提供了教研资料[1]。错题的可贵价值不是在其本身,是通过应用它的人发掘、思考得来的。面对学生做题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学生要摆正态度,及时的改正错误并分析出错的原因,对于经常性犯的错误,可以将错题分类整理到纠错本上,时常提醒自己,避免经后的做题出现同样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错题情况,再反思教学上的缺失,通过特定的课堂上讲解错题,完善自己的教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1.2 利用错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数学是种严密的逻辑思维,每个阶段的学习出现错误是正常的过程,更何况是学习数学的初级阶段小学[2]。对于认知能力受限制的小学生,教师应当宽容对待学生的数学错题,要肯定学生的错题,鼓励学生摆正良好的心态去错题中吸取教训,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教师应当抓住这个要点给学生制造个轻松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和学习积极性。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教育经验,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提倡三个准许:准许学生错了重答;准许学生对不完整的回答重想;准许学生辩论不同的解答方式。
1.3 利用错题完善教学和设计教学案例
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数学错题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障碍,自己教学的疏忽和不足,从而针对错题资源设计与完善课堂教学。造成小学生数学错题的原因,往往是对关键的字词句理解不到位,审题能力的欠缺是小学生数学的主要阻碍[3]。为解决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把数学题干规纳出来,尤其是重要的细节字词的意思,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错题中表达数量关系的词句反复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它们的真实意义,帮助学生有效的解答数学的题目。如果错题是由于固有的思维定势造成的,教师可以采用正面迁移的方法去弱化负面迁移,即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的分析方法,这种知识的迁移可以帮助学生对比分析新旧知识,训练思维,提升解题能力。
2 小学数学错题资源利用的教研案例
2.1 案例描述
如果课堂中出现错题,教师将其疏导成为亮点。同个教师在不同的课堂,不同的时间,即使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课堂上出现的状况也会不径相同[4],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当充分做好教学假设,当学生的错误出现时好延迟评价,对错误进行巧妙疏导,从而让学生分析自己的错误,训练思维,使“错点”成为“亮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练习中笔者发现有这样一道题:0.65÷2.5=?学生当时给出了三种解法:(1)6.5÷25=0.26;(2)65÷250=0.26;(3)65÷25=2.6。基本上学生运用的都是算法(1)式,只有少部分学生运用算法(2)式,但也有几个学生没有理解好小数点的变化规律,错写成了算法(3)式。面对课堂上这种比较特殊的情况,笔者是先提醒学生对解出的答案进行验算,并没有马上给出评判。通过验算0.26×2.5=0.65,2.6×2.5=6.5学生很快判断出(1)(2)式是正确的,(3)式是错误。很明显可以发现,使用(3)式方法计算的学生是把除数和被除数都当成了整数,而忽视了商具有不变的性质;用(2)式的学生虽然考虑了商不变的性质,但同时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100倍,使其都变成了整数还是不够简化。教师利用这次课堂出现的现象,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技巧。
另外,巧妙的运用错题资源,将学生的错题内容分析比较,让学生经过对比前后内容,在矛盾比较中学习,加深数学解题思路,促进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掌握。例如,笔者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在黑板上列出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错误,700÷400=1……3,59÷6=9……5,49÷8=5……9。列举了242÷(22÷2)=242÷22÷4,0.048÷0.2=0.024等除法运算。列举了125×32×25=125×8+25×4,125×32=(125×8)×(125×4)等运算定律出现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况出现的错题,教师应当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再设计辨析练习,通过比较分析启发学生发现错误,弄清原因,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2.2 案例反思
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做错题是正常现象,或者说做错题也是小学生的权利,面对错题现象,我们要以正面的态度评判,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找出错因,掌握解题能力。同时数学错题资源是教师案例利用与开发的宝贵资源,因为现代的基础教育正在大力改革倡导开发和利用错题资源教学。错题是帮助学生学习在数学的理解学习过程中具有珍贵孩童特性的一种动态的“利教研学”资源。教师应当善于抓住“错题点”,针对问题分类辨析,寻求对策,一方面进行改错、再研究错误,将其成为亮点反败为胜;另一方面,运用正反对比,反思教案,从而改进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小学生思维训练提高和认知知识的发展过程,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帮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这个不断改进与完善的教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好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以及特有的年龄特征,利用错题资源,将错点化成亮点,巧妙的正确运用这些资源,因势利导,在提升教学课堂效率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把学生的犯错过程转化成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的解题能力。
3 结语
简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提升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过程,数学错题资源教学是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有效教学方法,与此同时,也是教师反思教学,不断完善教法和创新教案的重要过程。根据错题资源创设出符合教学内容的各种情境,让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特定的数学改错情境中,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错题反思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芳英.利用错误资源提高教学实效[J].教法研究,2011(17):34-35.
重点: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难点: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利息计算。
教法学法:
教法:游戏法、讨论法
学法:认真听课法、尝试自学法、练习法
教具学具:
教具:幻灯机
学具:存款凭证
教学过程:
一、小品导入新课
师:在上新课前,我们来看一个小品。大家可要仔细看,因为看完还要回答问题,先请看我们这两位演员:
同学甲:储户小丽;同学乙:张大爷;老师来演银行职员。好,小品开始:
(甲背着背包,兴冲冲地赶路,碰上乙)
乙:喂,小丽,这么早去哪里呢?
甲:张大爷呀,我还要去银行取钱呢!
乙:取钱!真不懂你们这些人,钱好好地家里不放,偏偏要藏到银行里,又要存,又要取,多麻烦。
甲:大爷,这您就不懂了,这钱放在家里不安全,存到银行里,不但能合理、有计划地用钱,还能支援国家建设呢!
乙:真的吗?钱存入银行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也赶紧去把家里的几百块钱存了,省了我天天提心吊胆的。
甲:大爷,再见!
乙:再见!
(甲继续走,到了银行)
甲:您好,我想取回去年存的100元钱,请您办下手续。
师:好的,请填一下取款单。(生填完了,然后师把钱递给甲)
甲:(数钱)惊讶地叫道:哎,钱怎么多了?(扬起手中的钱)您多给了一块八毛。
二、新授:
1、学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及相应的几个概念。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谁知道,说说看!
生:(举手回答)多给的钱是利息。
师:是的,是利息。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利息(板书课题)。
师:那你对利息了解多少?
生: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
师:说得真好,大家表扬他。还有谁想说说利息的意思?
生:(举手回答)小品中的1.8元是利息。
师:你们知道这1.8元利息是怎么算出来的吗?结合课本找找看!
生:(看书后举手回答)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师:说的不错(师板书,让生齐读利息的计算公式。)
师: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要求利息,首先得知道什么?
生:本金、利率、时间。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利息,对于本金和利率你知道多少?结合课本,请小组内讨论讨论,然后找代表发言。
生:(代表举手)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小丽的100元是本金;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利率,利率是由银行规定的,有按年规定的,叫年利率;有按月规定的,叫月利率;利率可根据存款的长短,和存款的方式不同而不同。
师:说的不错。小丽的存款方式是整存整取,年利率是2.25。这“整存整取”是什么意思?
生:(讨论后回答)小丽存入100元,然后再全部取出。
2、计算利息。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公式,详细了解利息的计算过程。
(幻灯片出示):小品中的小丽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年利率是2.25。到期后利息是多少?请一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完成。
生:(板书)100×2.25×1=2.25(元)
师:式子中的每个量代表什么?。
生:100是本金,2.25是利率,1是时间,2.25元是利息。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生:利息的计算公式。
3、税后利息的学习及计算。
师:2.25元是利息,这可就奇怪了,可小丽只拿到1.8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钱算错了吗?(学生自由说,不清楚,可以翻书找找原因,小组进行讨论)
生:(看书后)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利率纳税,但国债的利息不用纳税,小丽的存款不属于国债,应该纳税。她得到的利息实际上是纳税后的利息,叫税后利息。(教师板书:税后利息。)
师:那税后利息该怎么算呢?想想看,看谁的脑子最聪明,转得最快。
生:(讨论思考后,得出:)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20=利息×(1-20)
师:看来,同学们真了不起,利息已经算出来了,现在,正式算税后利息。请一同学板演:
2.25×(1-20)=1.8元
或2.25-2.25×20=1.8元
师:现在,大家知道,小丽多得的1.8元是怎么回事了吗?
生:知道。
出示第三个问题:小丽一共可取回多少元?
师:这“一共”包括什么?
生:本金和税后利息。(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
100 1.8=101.8(元)
答:一共可取回101.8元。
4、反馈练习,让学生看教科书P124—P125内容。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现在让老师来考考你们,看谁知识掌握的最牢。
出示:
①把钱存入银行,只对国家有好处()
②所有的利息都要纳税()
③存款的利息按20的税率纳税()
④利息=本金×利率()
⑤利息=税后利息()
⑥税后利息=利息×(1-20)()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并说明错的原因。
三、课堂练习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几道题。
1、做P125的“做一做”
①学生读题。
②要求利息,必须知道哪几个数据?让学生找出这些数据。
③学生做,教师巡视,然后派一代表上台板演。
400×2.88×5=57.6(元)
57.6×(1-20)=46.08(元)
400 46.08=446.08(元)
答:……。
讲评时可让学生说说做法。
2、练习三十的第1题。
① 生读题。
② 师提示:是哪一部分钱捐给希望工程?(税后利息)
要求税后利息,应先求什么?(利息)
③ 学生独立完成。
3、老师想把暂时不用的600元钱存入银行,年利率是2.70,存满半年时,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到期老师一共可拿回多少钱?
① 师读题。
② 师:这钱实际上求什么?(本金和税后利息)
③ 生独立完成,
600×2.70×0.5=8.1(元)
8.1×(1-20)=6.48(元)
600 6.48=606.48(元)
答:……。
4、做练习三十三的第3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三的第5、6题。
五、板书设计:
利息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