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模板(10篇)

时间:2022-03-22 10:50: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知识经济,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知识经济

篇1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6年提出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代替工业经济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比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更深远,意义更重大。

1.2知识经济的特征

1.2.1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知识作为一种生产投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投入可以代替物质投入,从而达到节约物质资源,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经合组织的专家提出,体现于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1.2.2知识经济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知识密集型产品(软产品)的比例大大增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是知识经济的关键因素。

1.2.3知识产品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在一定程度上说,工业经济是规模经济,知识经济是速度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具体到产品上,一是产品自身运行速度正不断提高(如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二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三是生产过程的节奏越来越快。

1.2.4知识经济是”低耗高效”型经济,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以物质资源的高消耗为基础的传统工业经济的衰落。

1.2.5知识经济的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它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经营管理、财务核算乃至领导决策等活动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2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

2.1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2.1.1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我国的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第十一条)。当前国际上流行的会计目标理论有决策有用观和经营责任观两种观点。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重点,不再是企业的“现金流转”,而是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进能力”的信息。

2.1.2对会计基本前提的影响

现行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个基本前提之上,知识经济的出现对这四个基本前提提出了挑战。

①会计主体。知识经济时代,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发展,使会计主体的内涵和外延发生变化。时分时合的临时性虚拟化的网络公司(临时结盟的“虚拟公司”),导致会计主体存在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冲破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形成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拓展了以往的有形会计主体假设。②持续经营。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借助互联网相互联系起来,完成一个项目,当项目完成之后,企业就会立即分散。这种临时性的网络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将十分普遍,使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对它们不再适用。③会计分期。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在新经济时代,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企业内外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可以在互联网上动态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分期已无存在的必要。④货币计量。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的发展提高了对货币计量的要求,将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计量发展为电子货币计量;电子货币的出现又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控制货币量的运作模式,对币值不变假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另外,单纯采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会计计量将呈现多样化,可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计量的精确性和灵活性相兼顾的方法,货币计量的唯一性受到挑战。

2.1.3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现行财务会计把会计要素划分成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等)。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各项无形资产为代表的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的保障,创新是新经济的核心,人是保证创新的决定性因素。知识作为一种动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显得日益重要。它要求会计对知识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严密的核算、监督与控制,并对应用知识后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准确有效的计量、分析和评价。这就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划分更加细密,更有层次,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状况。

2.1.4对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方法的影响

会计核算程序也就是把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方法按一定逻辑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处理流程。当前部分小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已经实现电算化的企业中使用的会计软件,其会计处理流程基本上还是按照手工会计处理流程进行设计的,即根据原始凭证的业务内容编成记账凭证输入系统中,凭证经审核后,据以自动记账、结账、生成会计报表等,会计流程基本上是模拟手工核算的流程。这种流程已不能适应新的会计信息系统要求,知识经济为会计工作提供了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必将加快新型会计流程的构建,促进会计工艺手段的现代化。

2.1.5会计确认和计量

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无法对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知识资产进行公允的计量,因而也就无法满足“相关性”的要求。因此,需要将知识经济形态中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要素纳入会计系统加以确认。同时,在会计的计量环节,采用公允合理的计量模式,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但问题在于,何种计量属性能同时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如何协调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如何针对众多的不确定性事件和难以用货币来量化的知识资产设计恰当的计量模式等等,都有待于会计学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2.1.6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现行企业的会计报告,由于受到传统计量方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限制,主要立足过去的交易与事项,满足所有者、债权人和投资者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本创造的现金流量收益、衍生金融工具以现行市价交易发生的现金流量,历史成本是无法计量的。因此,必须改进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重构会计报告体系,丰富会计报告的内容,做到形式多样化,表式与图像化信息并重,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在会计报告中要建立预测信息制度,克服历史信息的不足,为决策者提供更有价值的相关信息。

2.2知识经济对会计技术的影响

以计算机技术为平台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使会计处理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

2.2.1繁琐的手工劳动为快速、准确的机器程序所代替,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2.2计算机数据处理功能将改变会计信息系统与生产经营信息相互分割的状态,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使会计与生产经营活动各系统建立信息联系。实现信息共享与兼容,同时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极大地解放了信息系统的潜在能量。

2.2.3在新技术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传统会计期间的季报,还是半年报都不能适应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及时需求,将被新出现的在线系统、即时系统等新的报告形式和渠道所代替。同时,电子计算机以足够的容量和功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大量信息的及时处理,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篇2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202-03

21世纪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并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进入新世纪以后怎样使旅游业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具有的多重积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中国旅游业将以更加成熟的姿态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并进一步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是旅游界共商的主要话题。我们必须首先找准21世纪旅游业目标定位,笔者认为,21世纪旅游业经济学定位是体验经济、协同经济、循环经济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21世纪旅游业经济学目标定位是知识经济、文化经济、创意经济。

一、21世纪旅游业是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个新名词,1997年后越来越多地被国人所熟悉和引用。我们知道21世纪的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因此,知识经济简单地概括为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

1.从OECD对知识经济的定义看,旅游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固有成分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正在和将要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然,对于旅游业来说也不例外,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中国与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发展比较分析》指出:

所谓知识经济,按照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是最重要的部分。归纳起来知识可分为四类:一是知道是什么(Know-what),即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二是知道为什么(Know-why),即关于自然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方面的知识;三是知道怎么做(Know-how),即所具有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包括技术、技能、技巧和诀窍等;四是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即能够及时有效地利用有关专家的知识。按照这一定义,OECD组织依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三版),提出了知识经济产业即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The knowledge-based industry,简称KBE)的产业标准,具体如下(见表1)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旅游业是典型的服务业,按照OECD知识经济的产业标准推断21世纪旅游业必将是知识经济。

2.从21世纪旅游创意、目的、规划、策划、开发上看,必须以知识作背景和支点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独特而无限的资源将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知识,包括文化、信息、科学等“软”资源越来越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结构演进的引擎,旅游实物资源、旅游资本等硬资源的流动、重组会变得更加快速和频繁,旅游经济中各种地域、政策、组织壁垒将不断减少,人们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地域范围自由地筹措、配置各种旅游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旅游企业竞争,将是围绕争夺高智商头脑、高知识人才的激烈角逐。旅游企业资源排序无疑将把稀缺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智商头脑资源放在第一位。旅游企业经济的增长将从依靠资本的积累转向知识的积累和更新,知识的全方位管理与创新将成为旅游企业旅游创意、规划、策划、开发致胜的法宝。

21世纪旅游业无论从旅游的创意、旅游的目的,还是从旅游的规划、策划和开发上都体现了知识经济的内在性。体现了旅游创意中知识与旅游、知识与经济的绝佳配对。

二、21世纪旅游业是文化经济

1.21世纪文化产业本身成为了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战略目标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也因此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在这种大背景下,积极研究、培育和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并使其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特别现实的意义。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由于文化在产业经济中的经济附加值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人们开始从资源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文化的价值,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也有了跨时代的飞跃。文化与城市发展和旅游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历史文化是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核心资源和基础,也是城市发展,尤其是旅游文化产业成功的深层因素。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文化名城,并没有首都或中心城市的显要地位,但是仍然利用自己某些特有的因素来塑造一个整体的城市文化形象,拓展出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产业将达到鼎盛时期。

2004年,国家统计局为规范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出台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为社会发展指标中的文化指标提供了统一、规范的范围和口径。2005年,国家统计局进一步研究与其他几个部委联合完成了《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的制定,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及相关产业涉及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具体可划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和九个大类。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核心层,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广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服务业为文化产业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相关层。

无论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还是从文化产业的层、相关层,都能够找到21世纪旅游业所依赖的痕迹。有的甚至成为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

2.21世纪旅游资源潜力的深度挖掘需要文化作灵魂

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目的地之间、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文化的竞争。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艺术、文字,更体现在现代人的生活、生产、生存之中;既包括固化的部分,也具有活的载体。谁能够从现代人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特色,结合现代化的表现手段,谁就能够赢得市场的青睐。因此,发展旅游需要从文化这个内涵丰富、古今兼容、动静结合的宝库中寻找能够吸引现代旅游者的要素,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能让他们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能让他们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

进入21世纪,文化旅游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认知、目的,而是一种方法、手段和创意,对于很多文化型的旅游目的地来说,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景点景区分散,没有形成一个主题。大量的旅游景点犹如散落的珠子,缺乏一根主线将其串起来;分散的旅游资源犹如散兵游勇,缺乏一个灵魂将其统领起来。因此,有必要用文化这根主线来统领其旅游的整体发展。所谓文化主线,就是旅游发展的灵魂,用来统一其旅游产品、要素,以此作为未来旅游产品设计、产业布局、目标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等各项工作的指针。

3.21世纪文化所衍生的具体的旅游产品形式更为明显

21世纪的旅游业目标定位之一是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可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由此定义可衍生出旅游经营者的旅游产品创意和旅游者由于对文化认知的期望所采纳的旅游方法这两个方面,文化旅游不是一个独立的旅游产品,而是一种观念意识反映,是旅游经营者设计旅游产品时的一种创意思维,是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的一种方法。我们开展文化旅游的目的在于为旅游者提供富含文化特色的观光、度假、商务等形式的旅游产品服务,使旅游者以文化审美、文化鉴赏的心理去从事旅游活动,从而获得一次更有意义的旅游经历。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旅游质量,增强旅游对旅游者的效用,而且有利于旅游业界形成一类以强化文化感受为特征的产品设计思路,从产品创意、设计到导游功能及其业务素质要求等方面形成一个以文化意识为基础的实践操作体系。

21世纪文化旅游的需求趋势更为明显,根据国家旅游局对美、日、英、法、德五国访华动机的综合调查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文化,占100%;第二位的是了解历史文化,占80%;第三位的是游览自然风光,只占40%。(见表2)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65%是进行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也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

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文化旅游是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 去体验社会风俗, 感悟历史痕迹, 追寻文化时尚的深层次旅游。它以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而表现出强大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逐渐取代自然观光旅游而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当前,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 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据专家调查, 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 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有资料表明, 在欧洲各国的入境旅游者当中, 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在美国人中, 27%的人每年要花数十亿美元在文化旅游上。而日本人来华旅游的兴趣分类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占49%;体察民俗风情的占22%;观赏文艺美术的占7%;品尝风味佳肴的占17.5%;其他占4.5%。(见表3)可见, 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

从1992年开始,国家旅游局每年都组织专家研究推出一个特色鲜明的主题旅游年,全国各地根据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主题,组织和营销本地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旅游产品,其中大部分主题年的主打旅游产品都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彰显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如“94’中国文物古迹游”、“95’中国民俗风情游”、“94’中国文物古迹游”、“2002中国民间艺术古迹游”、“2004中国百姓生活游”、“2005红色旅游”、“2006中国乡村游”,都是以中国的民族文化为依托和载体的,中国在21世纪的旅游也必须要打文化品牌才能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伟大目标。

因此,21世纪旅游业经济学定位是文化经济。如下图:

三、21世纪旅游业是创意经济

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技巧及才华,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是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它包含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创意为王,表明当代文化产业不同于过去物体或物质产业的产业形态,而更注重精神和文化的创新,并将这种创新视为产业发展的动力与核心。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旅游业竞争经历了从资源竞争到产品竞争、产业竞争再到目的地竞争的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人们对地区旅游竞争的认识经历了以上四个阶段的变化。

在我国旅游发展之初,旅游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资源竞争。一个地区、城市旅游资源禀赋(包括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垄断性、丰富程度、结构组合等)构成其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以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成长的切入点,而对于广大海外游客而言,中国5 0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他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当时的资源竞争更多地侧重于人文旅游资源方面。例如,西安等一批资源型城市,其旅游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具有较高垄断性和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地区发展旅游的关注点集中在寻找、发现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历史遗存、文物资源,认为拥有了这些资源,就拥有了发展旅游的绝对优势。

第二个阶段是产品竞争阶段,即主要依靠几个影响大、知名度高的旅游产品(或旅游景点)来吸引旅游者,地区间的旅游竞争主要体现为产品类型、市场知名度的竞争。在此阶段,人们认识到旅游资源只是构成旅游产品的“毛坯”、原材料,旅游者购买、消费的是旅游产品。因此,对于那些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而言,要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需要经过一个挖掘、策划、开发、展示、包装的过程;即使不具备传统旅游资源的地区,也能够通过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例如,深圳等一批市场型城市,其旅游得以快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在此阶段,一个地区发展旅游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进行产品开发。

第三个阶段为产业竞争阶段,即依靠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旅游购物等与景点开发所形成的产业优势进行竞争。地区间的竞争除了旅游产品(景点)本身的竞争以外,也体现在食宿、服务、交通等方面,也就是所谓的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竞争。在此阶段,地区旅游发展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构造完善的产业供给体系。

篇3

知识经济的由来和特征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OECD主要成员国GDP总值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

OECD认为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研究开发成为重要基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OECD国家工商业的R&D近2/3的经费是用在高技术产业上,同时对外投资也注重研发投入。OECD于1998年对不同国家产业研发的外资进入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外资的研发投入已经占OECD国家产业研发投资的12%。最近20年,OECD国家直接研发投资额在逐年增加,外资在东道国产业研发投资中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信息和通信技术处于中心地位

在制造业中,非电力机械(包括计算机)和电力机械(包括通信设备)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在美国、加拿大、荷兰、爱尔兰、瑞典和英国,其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当前OECD国家对知识产业或信息产业的投资占总投资50%以上。在半导体方面的资本投入,北美和欧洲的OECD国家已经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信息和通信设备的部门与行业的投资中,金融、长途电信及零售业等方面的服务性产业占了巨大比例,在美国和英国高达75%以上。

服务业扮演主要角色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表现为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上世纪80年代以来,OECD净增的6500万个工作岗位中,劳动力就业95%的巨大比例是由服务业提供的。在英国,80年代初期,制造业在GDP中所占份额是服务业的l0倍,然而到了现在,制造业仅仅是服务业的大约l.5倍。

人力素质和技能是先决条件

由于所有的经济部门都变成了以知识为基础,并以知识为增长的驱动力,以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力就成了决定性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是联系知识资本其他部分的中心和纽带,是知识资本中最有活力的因素,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本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化,社会也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力量去推动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成长。

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

当前,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已经成为共识,人们将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作出比较。

工业经济的推动力量是蒸汽技术和电气技术,知识经济的推动力是电子和信息革命。工业经济主要是制造业,知识经济时代则是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一体化,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将成为社会的主流。工业经济时代的效率标准是劳动生产率,知识经济时代的效率则是知识生产率。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重点是生产,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研究与开发、销售及职工培训。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标准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知识经济时代则是非标准化(也叫柔性化),即小批量,多品种,同样也是高效率。工业经济是集中化生产,而知识经济则是分散化生产。工业经济时代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占劳动力80%以上,知识经济时代则只占劳动力不到20%,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占80%以上。工业经济时代工人阶层是社会的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是“岗位资制”,知识经济时代,过渡到“按业绩付酬制”。

工业经济以物质为基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能源、原材料以及劳动力等,知识经济的知识为基础,知识成为增长核心。工业经济遵循“收益递减”原理,知识经济表现为“收益递增”,工业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周期性”,知识经济时代是“持续性”。

知识通过生产要素广泛地渗透在一切经济形态之中,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自古以来就是各种经济形态运行的基础。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之前,知识的生产力属性与经济价值体现得不充分,知识的功能主要表现于精神价值。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学习过程基本上都是按“社会公益事业”设置和运转的,社会“求知”需求是通过非经济途径实现的。进入现代以来,知识尤其是科技知识的经济价值充分显露出来,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近年来,传统的运转模式被逐步纳入经济活动轨道,开始向产业化、经济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知识生产、加工、传播的知识产业以及应用知识的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

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体,但是知识的生产依赖于仪器工具系统与思维符号系统的发展。目前,除科学技术等知识领域外,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领域的生产技术尚未根本改观。信息技术为新闻出版、教育、广播电视、网络服务等知识产业提供了新技术装备,知识的复制与应用成本大幅下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廉价的知识资源。

任何产业技术或经济形态的发展都是以知识累积为前提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经济发展的外在约束,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渐突出。同时,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精神生活对各类知识的消费性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知识经济的可能性

对知识经济的理解,按照目前流行的意见,主要是以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革命的产物,这种纯粹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完全没有考虑社会国别资源初始配置的影响,因而不能够解释为什么在具有同等技术水平国家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存在着时间、速度和程度上的差异。如果将差异归因于各国推行经济政策的结果,不仅已经偏离了技术决定论的基准,而且也暗示了知识经济的实现已经是指日可待,这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说法相忤悖。

或许提供一种经济学的视野来看待知识经济更为合理。我们已知的事实是,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源和财富在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占有和分配极为不均;虽然发展问题早就为世界各国所认识,但是各种努力并没有缩小南北之间的差距,相反,国家贫富两极分化还在进一步扩大。这种差距通俗地讲,就是各国在资源控制权上的差别。

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但是研究开发的进行需要巨额的投入作为保证。近几十年来,研究开发的规模和风险都是同步增长的。发达国家中一家跨国公司的产值甚至超出了某些经济小国的国民产出;其一家公司的研究开发投入或许要远远高于一些国家所有企业研究开发的总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是与它们所能获得和控制的资源有关。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生产的理由在于知识的“稀缺”,而分配的理由则与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不完全有关,关于知识和信息的使用更多的是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立场。

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不完全包括好几个来源,例如专业化分工加深了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程度,人类的有限理性也导致了不对称与不完全的出现。但是在现代社会里,导致和扩大知识与信息不对称及不完全的主要的因素应该归结为研究开发的努力。

从资源控制权的差异中,产生了研究开发投入的差别,由此又导致了科学技术知识上的距离。这种距离随之也传导到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生产体系,进一步形成了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反差,从而其累积效果再次反馈而扩大初始的资源控制权的落差。

OECD国家总体上而言,在经济方面处于世界的前列,这样以世界发达国家为一方,发展中国家为一方,彼此在科学技术知识方面就存在着明显的势差。国家之间的知识势差也会由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逐步扩展,虽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可能缩小这种知识势差,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人力资源的匮乏,从而其吸收知识的能力也极其有限。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尽管着眼于全球市场,可是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在短期时间内要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的跨越发展毕竟是不现实的。

正是由于前述的资源控制权的不均等而主要由研究开发投入导致的知识势差的客观存在,使得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在局部国家成型与实现。这也是知识经济成为可能的充分必要条件。

知识经济的不可能性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延续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为前提的,其次才是精神文化的生产。

知识的生产从其本质来说,必须要有一个物质化的过程才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与生存需要。精神文化在我们看来,虽然是人类生活之所需,但是同基本的生存需要相比,还是一种“奢侈品”。对于“奢侈品”的需求,其收入弹性是非常大的。没有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提高,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显然也是没有现实根据的。

知识经济之所以能够率先在局部国家成为可能,是因为知识势差的存在。可是知识势差的另外一个后果是加剧目前不平等的国际分工格局。在这样的不平等国际分工的进程中,在知识方面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只能够充当世界的加工厂和车间的作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从而担当起供养人类的责任。这种说法可能与目前的世界生产的实际情况不符。所以说,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产生了知识经济的可能性,但是要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知识经济,则是不可能。

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似乎存在着预言“自我实现”的机制,世界各国都在为“抢道”而“挤道”。知识的属性和国家决定了在这场“百米冲刺”中没有人会“占道”。然而仍然值得指出的是经济竞争遵循“赢家通杀”的规则。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个定义显然忽略了人类“衣食住行”与“吃喝玩乐”基本物质享受和需要。人类社会毕竟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其存在的前提。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可是却丝毫没有改变人类的生命属性。人类的精神即使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是这丝毫不意味着人类欲望的减少。

网络经济提供了知识经济的一个范例,单纯的“鼠标”到底不如“鼠标加水泥”。人类“虚拟生存”只能是精神的,而不会变成现实。

知识和信息的分配,假定了在社会组织、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知识和信息的势差。如果没有这种势差,知识和信息的流动与分配自然就失去了意义。

知识经济是全人类的理想,而不会是全人类的现实,从我们的理解来看,知识经济只能是世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产物。

可以说知识经济是通过技术与经济手段实现社会“求知”需求的新型经济形态,它把经济活动从物质生活领域扩展到精神生活领域,拓宽了经济概念的传统内涵。知识经济概念的流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经济观念“范式”的转换。

知识经济在现阶段的表现形式是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加速了资源的流动,另一方面又加剧了资源的积聚。但是如同其它经济形态的发展一样,知识经济形态也不是社会经济形态的终极形式。这同时就意味着所谓知识的“非稀缺性”以及知识的“收益递增”效应并不具有终极意义。随着社会需求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新的经济形态。

参考文献:

篇4

以技术革命为推动力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使广大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并使消费者需求发生如下变化:

1、消费者需求趋于个性化。由于知识经济使消费者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获得普遍的提高,从而促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趋于个性化。同时由于知识经济带来科技与知识的创新、从而引导消费者消费的个性化。因而,要求企业一改工业经济时代那种单一的、大批量的营销方式、转向实行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营销方式。

2、消费者行为趋于理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消费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能够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全面、迅速地搜集与购买决策有关的信息。例如消费者借助电脑咨询软件迅速收集有关产品信息,并拟定与评估不同的购买方案,从中选择最佳的购买决策。

3、消费者的需求从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向高层次需求转变,即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如消费者从原来的对衣食住行最低的生理需求向文化教育、娱乐等精神需求转变。

4、消费者面临更多的产品选择。知识经济促进因特网迅速发展,从而使国外市场冲破地区界限、行为界限和时间界限,购买者可以在任何地区、任何时间通过网络搜寻及选择理想的卖者,销售商之间发生激烈的竞争,从而使购买者能够自由地选择国内外的卖者,消费者对产品越来越挑剔。

二、对产品的影响

一是知识经济使产品的外延与内涵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产品的外延看,知识经济时代不仅农产品、工业品成为商品,知识、服务、信息及技术都成为商品,即与知识相关的无形产品成为消费者主要的消费对象。从产品的内涵看,由于知识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要求产品中的知识含量提高了。因而,衡量产品价值的标准产生了变化,即由传统的以物质为基础转为以知识含量为基础进行衡量。二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囿于住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使产品的设计、开发和使用周期日益缩短,因而,要求企业快速开发新产品,并迅速将新产品投入市场。

三、对价格的影响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使Internet广泛运用,从而要求企业同用户面对面进行定价。

四、对分销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传统分销方式,即主要通过中间商向最终用户销售产品的方式发生巨大的冲击。而网上交易却逐渐频繁起来,企业必须尽早适应这种变化。

五、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

对原来传统的营销管理模式,即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的约束,实行松散型的管理,不能不是巨大的挑战。

面对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对我国企业营销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企业要迎接挑战,必须进行营销创新。这主要包括营销观念、营销制度及营销管理的创新。

企业营销观念的创新。营销观念创新是企业营销创新的核心和前提。营销观念的创新,需要企业从满足顾客需求的传统营销观念转变为不仅满足顾客需求,还要创造顾客需求的新的营销观念。这缘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新产品层出不穷,由此引起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这必然驱动企业经营哲学的不断更新。其次,要求企业从偏狭的国内营销观念转向全球营销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推进了经济全球的发展,使国内外市场连成一个整体。因而,企业必须树立全球营销观念,才能推进企业发展。

营销制度创新。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对各种要素的一种“新组合”,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和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和新来源;实行企业组织新形式。新晨

篇5

关键词:

知识经济时代;就业趋势;特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就业市场对于就业者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知识不仅可以不断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还可以提供调整生产要素,以此来创造革新产品。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就业者应该提高自身能力,以此来适应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

一、知识经济时代就业特征

1、就业结构的转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就业结构由原来工业经济时代从物质产品的直接生产者转变为从信息与知识的生产者以及传播者,并且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已经开始朝着脑力劳动为主的时展,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信息传输技术、自动翻译技术以及显示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快速出现,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此外,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迅速崛起,使得从事知识生产以及传播的人越来越多,由此就业结构与工业时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就业机会的转变

工业时代传统的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之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劳动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将会随之提高,因此就会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劳动力的供给却绝对地增加,从而逐渐形成日益增多的相对过剩人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使失业后备军。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失业问题虽然与社会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人的知识结构对自身就业具有更重要的影响。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现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引进了高端的技术设备,因此,对就业者的专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就业者自身的技术水平与知识水平会逐渐成为将来就业的关键因素[1]。

3、就业模式的转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就业模式由原来的“欧美模式”逐渐向着人性化、柔性化的“知识型”的方向转变。就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相关学者以及各国政府都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角度来对待它,并且一直都在不断寻找新型的就业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有两种,一是美国就业模式,另一种是西欧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中出现的新型就业模式将以上两者的优点加以继承,并根据当前时代的发展状况作了相应调整,从而使这种就业模式可以适用于当前就业环境。

4、就业观念的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的就业观念由重岗位逐渐向重人性化发展以及重自主发展的方向转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主就业逐渐成为了一种主导的就业趋势,并且就业者的综合素质以及知识技能成为了就业的必要条件。第二,工作家庭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就业方式,不仅操作简单,在交通、通讯方面也十分方便。第三,劳动时间不断缩短、劳动与休闲趋于一体化,使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质量都可以得到提高。第四,就业岗位的模糊叉性,使得就业变得更加灵活。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就业趋势

1、就业观念方面

在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以及农业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们关注的重点通常就是物质上的满足以及生活上的舒适,高工资、高福利是人们就业选择的主要方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们只有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对精神方面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物质产品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就有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就业动机。因此采用高压政策这种管理方式无法留住高技术人才,工作环境的差异会使就业人员更加频繁的更换工作,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2]。

2、就业方式方面

在就业方式上面,临时工以及兼职人员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这就标志着掌握高新技术的就业人员将趋于采用一种更加成熟的、独立的自我就业方式,从而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些人可以通过自己开办公司来发展自己的事业,但是一些非熟练技术工人无法参与到知识型的工作竞争当中,因此,他们就只能不断的接受培训,以适应相应知识水平的短期性工作。

3、企业管理方式方面

由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壮大都是需要创新的,而创新是由掌握先进科技的人员进行操作,因此企业应该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以此来留住企业内的核心技术人员。并且在处理劳资关系的时候,企业还应该遵循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采用按照业绩的方式付酬,从而使企业员工产生一定的竞争意识,这种良性竞争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还可以使员工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为企业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3]。

4、工作方式方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部分企业采用了工作业绩这种评估职工的标准,因此,企业将采用不限工作地点以及工作时间的松散型管理方式,这样就可以让员工自由的分配工作时间、选择工作地点,使得工作的灵活性不断加强。这种新型的工作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使员工心情愉快的面对工作,还可以吸引人才以及留住人才,由此可见,这必将会受到就业者的大力支持。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就业结构、就业观念、就业模式以及就业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因此就业者就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的知识技能水平,以此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秦成伟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该项目为长春光华学院校内青年科研基金项目(QNJJ16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6

知识经济的文化

转变思维方式

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很难定义它,但一个公认的变化就是人们认识到,深陷好几个世纪的贫困不再是不可避免的和必然的,也许最重要的是对知识和教育的普遍重视,尤其对科学和技术的重视。确切无疑,甚至在最发达的社会,科学尽管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利,但与其打交道的,还是集中在相对小的范围里——这一现象我们这种从校园到政府的人看得十分清楚。发展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这些基本思维方式的触角延伸的程度以及这些思维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主动学习与制度转变

发展就是关于最终影响人们如何思维的社会转型。外部机构不能强迫人们改变其思维模式和信仰。人们只能被强迫采取某种行为或说出某些言语,但人们很难被强迫改变其心灵和思想。那只能靠自己来改变。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要伴随着至上而下的等级制度的结构向诸如半自治团队式的平面结构转变。泰勒制的垂直结构是为了实施和协调某些身体行为,而以知识为基础的劳动组织则涉及更多的对自治的认同及思想的自我导向。知识的最佳获得不是通过死记硬背的记忆化,而是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学习是通过做,而不是通过观看或记忆。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现在十分清楚知识经济的成功离不开文化的改变。在有些方面,知识与普通商品存在根本区别,这些区别不仅对应该如何组织知识经济有重要启示,而且对与之相关的公共政策有很大启示。

知识的公共性与无限性

首先,也许是最基本的事实是前面提到的——知识是公共物品。托马斯·杰弗逊用如下的方式描述了知识和信息的非竞争性:“他从我这儿得到了一种思想,是在没有减少我的思想的同时,他自己得到了引导;正如他在我这儿点蜡,在没有暗淡我的同时获得了光明。”知识动态过程的特征最终来源于知识具有向稀缺性挑战的无限性或非竞争性特征。知识一旦被发现或公开化,对于增加的更多用户来讲,绝对是零边际成本。

这里有必要从概念上区分知识的纯粹非竞争性和传播的低成本。信息革命通过现代技术的大幅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加工和传播信息的成本降低。但任何信息的物质载体或编码都是有竞争性的。就象在图书馆常见的,不同位置上的两个人不可能同时使用同一本书。还有象从因特网上下载东西时等待的时间也可以证实电话网络上的电子邮箱是竞争性的,而且能带来拥挤后果。只有非物质的(“无载体的”)知识、信息、思想、概念、功能及其它思想的抽象客体才是纯粹非竞争性的。那是在人(学习)与事物(运用)中知识载体化的过程,总有一天它会值钱,并且是资源。

知识产权的产生与保护

纯粹公共产品是一种非竞争的,并对某用户来讲没有排他性。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排他性,因而可以被认为是非纯粹公共物品。如果有效的使用完全无代价的话,企业和个人将没有生产知识的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是私人提供的,特别是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发明创造,应有某种形式的保护。知识创造不能简单地公开化。有些时候商业机密有必要保护。但在其它情况下,需要对知识产权的更宽松的保护。

知识经济的竞争

我认为有必要提醒,当世界面临新挑战的时候,有些关于过去资本主义的争论被遗忘了。30年代,人们对垄断资本主义极其担忧;那个担忧就是在任何经济中为了相当少的企业的高效,新工业技术需要很大的生产规模,由此带来经济(接着是政治)力量的集中。亚当·斯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断言过竞争的存在。但竞争是否在以新的方式出现的工业经济中始终如一?

可以肯定地讲,知识会带来规模收益的增加,而这又可能削弱竞争基础。那些联合使用计算机“语言”的大型网络的外部效果强化了这种观点。这些网络的外部效果还有均衡和动态两个方面更深远的影响。然而,我担忧垄断资本主义正以国际规模卷土重来,此间微软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不用过早判断审判结果,很明显的是,微软涉嫌企图在PC操作系统中开拓出接近垄断的地位,而且其扩张影响的企图也显而易见。如果微软的做法并不违法,那么问题就是,兴许法律应该修改了[2]。

为知识经济服务

发展科学教育,培育创新力

知识经济中成功的关键是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有那么多的国家致力于改善其教育制度,这都值得肯定。观察的结果是:

其一,从长远看,知识经济的成功需要创新能力,即基本能力之外的较高层次的认识能力。那些寻求培育这种创新力的国家因而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更能成功。

其二,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培训对于知识经济成功也是关键的。政府有充分的理由补贴科学教育:因为那些从事研究的人从其工作中所获甚少,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它存在很强的外部效果。

其三,教育部门未能如我们所愿强大起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部门的竞争是最受限制的。

支持基础研究,改善产业政策

事实上,政府无论是支持农业研究(19世纪的核心产业),还是支持铺设第一条电话线(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之间)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前者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而后者带来了因特网的发展。

政府的目标不是去挑选优胜者,而是要识别产生外部性的创新。当产业政策的批评家们认识到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的必要性时,他们还没有注意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没有明确的划界;许多应用研究也能产生很大的外部效果。政府政策的目标是要识别能够带来巨大外部效果的优胜项目。

我有以下观察结果:

其一,成为知识经济典型特征的许多创新是依赖于基础知识——这一全球性的公共产品。存在两种倾向,不仅低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还要企图搭上别人的基础研究成果的便车。结果将是灾难性的:至少是要放慢发展的进程。

其二,政府有一种对花哨项目的癖好,就象空间站,它可以吸引大众的联想,但不一定是运用研究基金的最佳途径。

其三,大家可以盯住其它的支持新技术的项目,以评价其增值效果。有一些迹象,比如美国小企业研究支持计划,尽管用心良苦,但在研究增长方面没有取得任何显著效果。

适当竞争,加强合作

前面我强调过在知识经济中有效竞争所面临的现实危险。我们必须回到适当竞争法和知识产权制度两个问题上来。让我再提出一些观察结果。

其一,当我们步入全球化经济时,竞争的议题就提升到全球的水平上。当政者们当然会期望在竞争中产生更大的企业带来更高效的竞争规格,并能把这种规格提升到最高水平。世界也将从这一更好的竞争市场中获益,世界中的所有国家也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协调运作。

其二,在减少关税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的同时,包括倾销和反倾销在内的非关税壁垒呈现出越来越大的重要性。这两者不仅都能削弱竞争的基础,而且也能削弱支持新知识经济的产业政策。

其三,鼓励合作,但合作能够转向勾结,也能为心照不宣地达成一致的反竞争或至少非竞争政策提供依据,对此应提出足够警示。

实施优惠创新的税收政策

篇7

知识经济是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具有高素质并会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

1 、知识经济的理论诠释

OECD 在世界上 1996 年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OECD 的另一份报告中把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类形态:事实知识( know-what ),原理知识( know-why ),技能知识( know-how )和人力知识( know-who ),并用统计数字说明知识是支撑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再直接受制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知识经济的外形是无形资本、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人力资本、智能、高科技、网络、电脑等等,它的内核或者内在精神、制度的精神都将更加体现人对精神的需要与物质财富的需要的真正统一。目前,尽管对于知识经济定义本身仍有不少争议,但知识经济被用于描述世界未来经济形态的名词得到了各国经济界和科学界的普遍认可。

2 、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和通讯技术处于中心地位。在全球的 GDP 中,有约 70% 的产业与信息有关。 1982 年,全球信息产业销售额定 2370 亿美元, 1985 年为 4000 亿美元, 1995 年达 6400 亿美,而 2000 年则将超过 18000 亿美元。在美国,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其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60% 以上,使美国享受到了自越南战争以来经济成就最辉煌的时期。据我国科技部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设计的包括知识的生产、投入、激励、存量、流通等指标体系,若把美国现有发展标准用 1 来衡量,视为刚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则我国仅有 0.26 ,尚处于知识经济的萌芽期。但 90 年代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同样迅猛之势, 1990 年我国计算机工业产值才 500 亿元,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 50% .而到 2000 年,我国计算机信息产业产值将达 1700 亿元。

为了适应新的挑战,美国继 90 年代初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决策后,又提出建设“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主线,实施包括“因特网 II 计划”等多项跨世纪计划;欧盟提出了建设“知识经济”的计划,并在今后 10 年内投资 900 亿法郎建设“欧洲电子高速公路”;日本明确了“科学创新立国”政策;韩国提出建设“头脑强国”;新加坡推出了“信息岛计划”;马来西亚兴建“多媒体超级走廊”;经合组织 OECD 成员国中,工商业研究与发展( R&D )经费的近 2/3 用于高技术产业。对迅猛而来的全球性知识经济浪潮,中国则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 211 工程”、“信息产业工程”等政策和措施。

二、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学界认为知识已成为一种无形的“第一生产要素”具有了第一生产要素的基本特征: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根源,具有配置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能力,拥有知识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力。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主要产业等等。

1 、知识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形式下,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内容是结构高一档次的优化,经济增长是结构升级的一种表现。

( 1 )需求结构变化快,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不仅使增长高质量,人均收入水平也稳定快速提高,从而导致了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更。需求结构的变化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环节影响生产和供给。对生产的直接作用就是资源配置结构发生变化,在总产值来源的产业分布上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的服务业的份额相对上升,农业和传统制造业的份额相对下降。可见,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化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 2 )科技发展迅速,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石。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研究与开发、在职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因而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经费也充足,使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科技进步速度加快,而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首要因素,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正相关,科技进步越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就越快。

( 3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经济一体化,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很紧密。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加快各类要素、商品在国际间的速度,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国外消费示范作用的冲击和带动下,必然引起国内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一国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时,不仅推动了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且由于国际贸易活跃,引起其他国家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生产的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2 、知识经济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可持续发展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表现,人们在工业经济时代下,实施可持续发展主要紧紧依靠科学技术这把利剑来解决,虽然使有些问题得到缓解,但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生态环境还在恶化,资源枯竭势头没有得到抑制,发展中国家在重复发达国家过去的“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等。因此,只有更加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用,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资源成为主体资源,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升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 1 )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发展迅猛,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

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起先导作用,而且将成为第一支柱。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高附加值有力地支撑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据 1993 年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在发达国家中,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的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 50% 以上;在制造业产值中,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的产值已占到达 25% ,比 20 年前增长了解 1 倍;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有 65% 与微电子技术有关。高新技术产业中信息成为发展最快的带头羊,全球 GDP 中,已有 1/3 的产值与信息产业有关。 90 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以微软为代表的 5000 家计算机软件公司,微软公司市场价值现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美国的经济增长有 27% 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除此之外,高新技术使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汽车、建筑、石油、钢铁、运输和纺织等)披上了“知识”的新装,并延伸出。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非消耗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篇8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由此引发的经济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的新格局,并将引起政治、社会的全面变革。其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知识经济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经济被普遍认为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带来的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新经济发展态势。新经济环境的出现,使传统财务管理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并对其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剧。一是网络经济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服务业市场的扩张,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的约束,全球购并涉及更多领域。这些使得理财环境更具多元性、层次性、风险性,更为复杂多变。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也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2)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影响。企业的组织形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组织结构扁平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由单一的低附加值向低能耗、高附加值、多样化、创新型发展;市场营销由单一的国内市场营销向开放的、国际的市场营销发展;知识产品已成为最有代表性和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它与制造成本没有必然联系,也不随制造成本上下波动,知识的重复使用使产品中的物质消耗在产品价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企业的资源供应,由原来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变为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三大资源优化配置的格局。

2、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普遍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理财的最大目标。我国先后经历了从“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到“资本保值增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演变。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经历了从“利润最大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再到“超利润目标管理”的转换。

财务管理目标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物质资本的地位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上升并已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知识资本比物质资本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信息上网后,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查到企业的财务信息,而大量潜在股东都会因此实施投资计划,企业股东的数量会扩大,股权更趋分散,因而“股东”的概念更趋模糊化。企业所有者地位的变迁和数量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同时,知识经济社会里,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企业是各种要素的所有者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的利益是所有签约各方的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部分人的利益。因此财务管理要考虑所有有关利益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实现企业及企业与外部各方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目标,进而追求“前瞻经济最大化”。

3、对财务管理内容的影响

(1)对企业财务筹资的影响。筹资主要是指财务资本的筹集,主要包括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和债权人的融资。传统的筹资仅限于国内,而且筹资只是为了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筹资的功能也不仅是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在于有效地配置资源。

(2)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企业传统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实物资本及货币资本。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厂房、设备、资金等有形资产,对无形资产投资比例控制很低。知识经济下,知识成为企业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财务管理的内容由筹集资金、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为主转向筹集知识、发挥企业的知识效益为主。

(3)对企业财务收益分配的影响。企业的财务收益分配取决于资源的占有关系。在工业经济社会,实行按资本分配的制度;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化劳动创造着更多的价值,知识是企业成长的第一推动力。所以,由知识生产力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分配,理应以投入的知识量为主要依据,“按智分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收益分配的主要模式。

4、对企业风险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社会,以无形资产为主要形式的知识资产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相对于传统的实物资产和货币资产,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增大,而且国际市场复杂多变,企业风险因此增大。

(1)生产经营风险提高。生产经营风险包括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两个方面。生产风险是由于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而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决策风险;市场风险则是由对市场应变能力弱而造成的,主要表现为货币风险。当然,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将会加快,货币风险也会进一步增加。

(2)财务风险加大。按目前理财活动的内容来分,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等。这里主要分析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知识经济下,金融业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国家对市场的监督也将进一步规范。企业能凭借良好的经济效益、市场前景与持续高速的增长获得资金,而企业筹资时还要受到各种保护性契约条款的限制,这无疑会增加筹资成本和筹资风险。另外,知识经济使企业的行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增加了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财务管理的更新首先就是财务管理理念的更新,因为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是财务管理的决定因素。这就要求企业人员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了解其来源、特征、构成和表现形式;二是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认可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三是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的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条件,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为企业创造持续的利润。

2、调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许多不适应处。首先,它仅考虑了企业的自然资源和传统财务资源,忽视了企业的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其次,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着“狭隘主义”,仅考虑了经济效益原则,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使“知识最大化”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的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最短时间内最佳组合运营的结果。

3、改革企业财务管理内容

随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的投资、筹资以及风险问题等比较突出时,财务管理的侧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新的财务管理内容应包括:筹集知识取代筹集资本;投资战略调整为“投知”或“投智”,不再以投入资本为中心;创新财务评价指标,表现在对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将从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效益,对经营成果的计算重点将由利润计算转向增值计算。

4、应对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财务管理转向多样化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在知识经济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应该正视财务风险,要控制和化解财务风险,为企业减少损失,赢得最大的收益。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采取以下的相应措施:分散、转移、转嫁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财务风险;适时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加强企业运营中的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健全财务预警制度;等等。

篇9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本质特征的基本映现。由于人们所依据的会计实践的特征不同,因而有着多种不同的会计模式分类的方法。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G·G·米勒将各国会计按会计发展划分为四大集群,再按企业环境划分十大会计模式;美国会计学会(AAA)按"势力范围"将各国会计分为五大模式;英国会计学家C·W·诺贝斯按照各国现有会计惯例,采用分级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分类系统;我国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课题组将会计模式按经济体制分为六大类型等。

其实,会计是一个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依据一定的技术手段向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具有社会性和技术性两重特征,是社会性和技术性的统一。就目前情况看,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都是从会计的社会性特征方面进行的,研究的目的是关于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很少有人从会计的技术性特征出发,亦即从会计的技术环境和会计技术方法重大变革的角度对会计模式进行分类。

我们认为:(1)会计模式的分类应从会计的社会性和技术性双重特征进行,使之适应于不同经济社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2)作为会计模式的分类标准,必须是便会计得以产生并推动会计向前发展的动力基础,即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内部的矛盾运动和重大技术突破。按照上述标准,抛开国别会计差异,我们可以将会计模式划分为农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农业经济会计模式)、工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和知识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

农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一次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及简单的算术技术出现后形成的,以单式记帐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工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二次经济革命(工业革命)特别是股份制经济形式的出现,在数学和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以原始成本计价和复式记帐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三次经济革命(知识经济革命),特别是知识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资源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后的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将以多种属性计量计价和多元记帐为主要特征。

二、知识经济会计枝式的特征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掌握知识、拥有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会计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应如何真实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包括人才和知识智力资源门如何真实反映企业资源,的未来发展前景?(2)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它充分应用于会计后,会计应作出哪些反应?对提高会计的功能有什么意义?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1·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目标

决策有用性与经管责任性相结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产业成为"主流",日益发达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电子通信技术将广泛应用,信息高速公路使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限制大大缩小,经济将趋向全球化;资本将趋向国际化,世界将逐渐演变成"地球村"。

关于会计目标,在会计界主要有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即经管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两个学派都是建立在两权分离基础之上的:经管责任观主要建立在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十分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的基础上的,委托者可以就受托资源的管理向受托者提出具体要求,如果受托者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所有者可以更换并寻找新的经营管理者。决策有用观则认定两权分离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委托、受托双方不直接进行沟通、交流。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如果不能令人满意,资源的所有者一般不是直接更换管理者,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卖出这部分"产权",并购入投资者认为有效的"产权",从而要求资本市场的资源管理者提供所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我们认为:(1)决策有用学派对两权分离的认定更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通讯技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资本市场有走向全球化的趋势,因而,决策有用性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更为确当。(2)两个学派各自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是同时存在的,在资本市场上既有能够行使控制权的大股东,也有中小股东。从理论上,知识经济时想的会计目标观念应当是两个学派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决策有用性,又不轻视受托经管责任。经管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而需要采用历史成本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利润;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迫切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要求对商誉、人力资源等软资产进行计尺,用未来现金流尺反映企业价值(企业财富)。

2·会计假设将被系统化、集成化模式所替代。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由于使用手工方式进行怅务处理,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无法既用清算价格又使用非清算价格进行计价而有持续经营假设;无法实时报告而有会计分期假设;无法既用货币计尺又使用非货币计尺而假设货币是最佳计尺单位、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纽带,加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减弱,使知识经济时代一改工业经济时代下相对稳定的态势,经济环境变得动荡不定、难以捉摸,持续经营、分期报告、币值稳定等假设都显得不合时宜。而一旦信息技术用于会计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快速、高效、计算成本低廉等特点,上述各项假设均可以不复存在,会计可以是一种既有原始成本又有现行成本等多种计且肛性同时并存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分期报告又有实时报告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货币性计且又有非货币性计三的信息系统。总之,会计可以是一个系统化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3·会计基本原则方面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尽管知识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但人们在进行知识财富生产的同时仍然要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因此,作为对再生产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不仅要具备适应于知识经济的会计原则,也不能抛弃适应于工业经济的原则,"应该是多种原则的并存。以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例:

(1)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以成本作为评价及入帐的基础,除非有新的交易发生或消耗,入帐的成本就不再变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决定条件的竹况下,显订了采用单一原始成本计价有很多缺陷,最主要的缺陷是企业的"软资产"没有得到确认和计且。"软资产"是指能够被企业所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效益,但没有物质形态,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没有确认的资源,主要是一些无形资产。例如,可口可乐商标的价值已十分巨大并不断增值,但在这家公司的定期财务报表上却没有反映为资产。与此类似,绝大多数的高科技知识财产,都没有被拥有这些财产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制造模式向知识密集产品转变,软资产的类型日益增多,价值越来越大,在各个企业的资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原始成本计价下的资产负债表上不予反映,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另外,由于资产负债表与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紧密相关,资产负债表中的缺陷终将连带影响到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使整个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失去相关性。

原始成本计价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可放弃原始成本计价,原始成本在完成经管贡任会计目标方面还是相当出色的。因而,我们的结论是:原始成本计价将和其他计价原则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中,失去的只是其"一统天下"的局面。

(2)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贡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用来确认企业在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其他收入以及费用、成本和其他支出的方法。权贡发生制在影响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同时,也影响到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权求发生制受到挑战的原因主要在: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众所周知,现金流量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而在权责发生制下,由于收入确认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实施,使企业的现金流且和经营业绩脱节,而且,忽视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需要着重考虑的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观念。其次,权责发生制依赖于人们的一些未经证明的假定。尽管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中,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状况更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相反,会计实践、财务实践却似乎否定上述假定,全球都非常重视编制现金流且表这一事实就是反证。但与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权责发生制也不会消失,它将与现金收付制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中。

4·会计工作中心的转移——从有形资产会计句知识资源会计转移。

会计是一定经济环境下的,以反映为主的信息系统(监督是建立在反映的基础上的,是反映的目的)。在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发生重大改变后,会计工作的中心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密集和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其主要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本取代财务资本的地位,知识资源(包括知识、信息和创新能力等)也将替代稀缺资源(少数除外)而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从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要求从以物质资源为核心反映财务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向以知识资源为核心反映知识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转化,即从有形资产会计向知识资源会计转移。知识资源按照其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已编码的知识资源和未编码的知识资源,已编码知识资源的存在形式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未编码知识资源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所以,知识经济会计是以无形资产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为核心的会计模式。

三、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技术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和经管贡任相结合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依靠传统的手工处理是无法实现的,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型进行改造。本文简单说明以下几项策略。

1、事件驱动模式代替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按照"凭证+帐薄+报表"这种顺序进行会计处理的,我们把这种会计处理程序称之为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顺序化程序采用单一计价模式和单一信息报告模式,提供使用者共同需要的信息,即主要信息、通用信息。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要求会计不仅能够"落实经管责任",而且能够"决策有用"。在决策有用的要求下,在不同的使用者之间,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往往是难以区分的,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主次之间可能会相互转化。特别在决策时,专用信息可能比通用信息更重要,因而,单一的顺序化模式不能满足决策有用性的斋要。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应采用事件驱动方式(eventdriven)。"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用在会计上,即意味着,平时不进行顺序性信息处理,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是一些原始性信息,当决策者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由于计算机的高速度,便能随时满足需要。在事件驱动模式下,可把信息使用者所宙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千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一个"过程处理程"序"模型,当决策者枯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从而提供相应信息。比如,可以把事件划分为历史性信息、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分部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无形资源信息、非货币性信息等。通过联机实时系统(on-linerealtimesestem),使用者可通过网络,根据自身特要随时得到相关的信息。在这种模式下,实现了决策者从被动接受财务报告到主动筛选信息的转化。

2·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经济业务发生后,用货币进行计量,以会计凭证作为记录经济业务的最小单元,会计科目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经过帐薄分类汇总,然后通过会计报表形式提供信息。此即价值会计。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申,经济业务发生后,除了要用货币进行计量外,还要用其他计量单位进行多重计量。如果继续使用工业经济下的会计模式,就需要为各种决策模型设计出各种"分类帐簿",即要为各种决策铸要设计不同的信息汇总组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采用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间题。

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约翰逊指出:"事项(event)是指一项活动(action)特征的可行观察结果,这项活动的特征,能够被直接观察到,并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经济含义。事项理论的核心就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在日常核算中,仅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进行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事项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于使用者决策模型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

3,复式记帐法发展为多式簿记法。

自从十五世纪中叶以来,广泛应用的复式簿记制的核心是"经管责任"。在知识经济时代,当我们的会计目标转向"落实经管责任"和实现"决策有用性"时,多式簿记法的优点显而易见。科勒(Kohler)早在1952年就提出了棋盘式分析表,马蒂酉克(Mattessich)1959年提出矩阵会计,井屏雄士在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多式簿记以及后来提出的三式薄记等,为多式簿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而在六十年代,索特(Sorter)、约翰逊等提出的事项理论,与多式簿记理论结合得近乎完美。但无论是多式簿记还是事项会计都面临簿记成本的难关而至今无法实施。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网络组织结构技术的发展,为多式簿记和事项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4,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报告。

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如何提供以及提供何种样式的会计报告,是斋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会计目标的双重性和多种确认制度及多种计量性的存在,其会计报告可以借助于发达的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超级文本、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全国可建立一个或多个全国性的计算机化的会计数据信息中心,各企业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将有关事项性质通过E-Mail传向该中心,该中心与Internet相连接,每个能够进入Internet的人均能通过事项驱动的方式收集、分析、提取其中的信息,供决策之用。

(1)会计报告的传送方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同时采用两种方式传送会计报告,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和"企业+信息中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在这两种传送方式申,应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它可以满足潜在信息使用者的佑要,同时应以第一种方式作为必要的补充,向已知的、合同规定的和法律要求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必须报送的信息。

(2)联机报告和脱机报告相结合。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发送会计信息给特定的使用者。

(3)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相结合。在采用联机报告的情况下,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可使用实时报告方式,即联机实时系统(on一linerealtimesystem);在采用脱机报告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定期报告方式,定期报告的期限则可以大大地缩短。

(4)信息风格多样化。如上所述,如果企业实时提供有关事项信息并实现了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加工信息,信息可以进行多元结合,可以打破会计报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可以得到一天、三天、一间等任何时点、任何时期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企业单个分部、几个分部、全部的个别信息和汇总信息。会计报表的格式可以是表式、图像或声音等。

四、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冉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系统模式的建立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而且往往在系统成熟完善时就是另一个系统孕育萌芽之初。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在二十世纪才达到成熟,也正恰恰在此时,人们对工业会计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目前仅仅处于研究阶段,显然在理论和实施上都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

1·事项理论的不足。

事项理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会计学家索特(GeorgeSorter)提出至今已有三十几年历史。但事项理论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到目前为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多重计量方面。多重计量到底该用于哪些属性?使用了多重计量后,各种属性之间的勾稽关系应如何在会计上实现?如何实施审计?等等,目前均未有现实的标准。其次,事项理论将怎样使用会计事项信息?怎样将决策留给信息使用者自己处理了而信息使用者的处理能力能否达到要求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能达到,则预期的目的可以实现;如果达不到,则系统将会全面失败。

2·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建立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而且要求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较好、管理水平较高、企业规模较大、信息使用者众多且分布较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该模式的效率,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这一模式主要适应于一些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股票上市公司。

3·人力资源会计和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落后性。

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将成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中心问题,然而,目前有关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保守性,特别是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磊等:(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中国大地出版社。

2汤云为、钱选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10

引论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依靠知识的创新、应用、传播和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它与以往的经济形态不同的是它不是主要以物力资源和人的体力为依托的经济,而是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以高科技为核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新的财富,以人的知识和智能为经济依托,以知识为资本、为分配依据来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在不同行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工程企业中至少呈现以下特征:(1)知识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力,同时也改变了生产关系,尖端技术人才作用加大;(2)信息成为重要资源;(3)新工艺、新理念不断出现,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4)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信息传输技术构成的信息网络,在管理过程中成为重要工具,对于提高管理水平起到重要作用;(5)企业文化将与经济发展更加融合。

一、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的内涵特征及二者的关系

何谓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知识经济”一词源自当代对知识和科技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再认识。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中,人们总是认为生产规模取决于所用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别是劳动、资本、设备和自然资源的投入额,其核心是资本积累,但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促使了我们认识到未来经济增长将更直接地取决于知识的投资。这样,原有经济增长模型的内涵就必须进行重新界定。而知识经济是以对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是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来确立则是90年代后期,是按照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发表的年度特别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文本中的定义而确定。而人才资源开发理论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范畴。西方经济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并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来表示的非物质资本,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其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即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人的能力和素质是通过人力投资而获得的,因此,人力资本又可以理解成是对人力投资而形成的资本。既然人力是一种资本,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对其投资必定会有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本是劳动者收入提高的最主要源泉。因此人力资本的大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现为人力所有者——劳动者的收入。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的主体,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关键的因素,因此,高素质的人力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长期统计资料表明,人力资本投资的扩大,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源泉。一个企业,无论是土地,还是设备,还是流动资金,他们的实质都是静态资产。人们认为财务管理首要的是讲“管好钱”。其实钱是属于静态资产,钱是不会跑的,它又没有长脚。如果说钱会跑,是因为有人去动他,所以不是钱的问题,仍然是人的问题。钱是不能主动创造价值的,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依靠知识的创新、应用、传播和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它与以往的经济形态不同的是它不是主要以物力资源和人的体力为依托的经济,而是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以高科技为核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新的财富,以人的知识和智能为经济依托,以知识为资本、为分配依据来发展的经济。

即使是被投资于很好的项目,也是人做的决定,也是由人在那里管理。所以,唯有人的行为才是动态的,只有人的行为才能创造价值。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人们已经产生一种共识,那就是“人力资源是企业最珍贵的资产”。现在,人力资源不仅是企业最珍贵的资产,而且应该是唯一“动态的资产”。

如今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企业一定的组织管理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同时与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相结合,辅助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决策和管理。它既是一个技术系统,又是一个管理系统。我们认为,观念、技术、组织基础和人员是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要素,企业必须明确各个要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的途径。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的问题与解决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包括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从广义上说,智力正常的人都是人力资源,而我们所讨论的主要是指企业组织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在观念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决策层观念滞后,对e-HR支持不足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有长期效应的投资,取得成效的周期比较长,并且表现形式也比较“隐蔽”,致使许多企业决策层对人力资源经营的支持最为薄弱;同时这又成为决策层缺乏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一个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与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思想认识状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本身的投入较大,立项相对比较困难,当一个企业决策者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时,就不可能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支持e-HR的实施。

2部门本位思想导致e-HR实施难以系统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信息化是信息中心的事情”,这种传统的落后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步伐。这种部门本位思想导致其他部门不配合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开展得步履蹒跚。e-HR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对部门配合甚至整个企业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门,所以应坚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的工作原则。

3对项目的持续性认识不足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基于先进的软件、硬件和网络技术,伴随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根据公司的业务需要进行规划并建立起来的,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体系进行优化甚至再造的过程,这样的目标和实施方式必然要求e-HR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发展过程。同时,企业所需人力资源的类型结构等在横向和纵向始终发生变化,企业不断改变对信息的需求,进而要求不断改进其人力资源信息化策略,这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任务是永无止境的。

因此,实施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时,企业决策人员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决策层参与e-HR建设,并不仅是保证资金供给、人员安排和设备配备,而是要参与e-HR建设的过程,充分重视和解决各种非技术因素。决策层必须树立现代管理理念,明确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角色,了解到e-HR的实施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同时,也不能忽视企业员工的滞后观念对e-HR的障碍,应开展有关的培训,增加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了解和认识,形成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为e-HR实施奠定良好基础。这样在部门协作、信息搜集与反馈、e-HR实施与应用等方面就可以实现良好互动。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实施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有很大好处,但是并非任何企业任何时间都能获得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是否能够满足实施e-HR必须具备的组织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