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10: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物流管理实训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引言:
随着当代社会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阿里巴巴、淘宝、得物等App的产生,使得人们更倾向于网上购物,由此对产品的下单到传递到顾客的手中,其中涉及的商品订单整理[1],出单、售后等一系列有关产品物流管理方面的内容,使得社会企业等对物流运输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所以为了迎合当代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加之物流管理专业相比理论型人才更偏向于选择实用型人才,所以高职教学中应该重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所以本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创”背景要求下的实训教学进行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研究。
一、重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偏向于实用性,所以对学生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学生是否能够在实际中对知识进行熟练的操作运用,是一门真正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可以看到的是我国物流管理是近些年才兴起发展的,所以在相关领域的经验不足,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商品交易后存在商家不发货,漏发误发等现象[2],在运输签收过程中出现运输效率低,签收失误等一系列影响收获的现象。基于此,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和社会人才培养储备的主要来源,就要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主动的探究解决,对于以上关于物流管理方面的问题,就需要高职教师再次重视以及去进一步对实训教学进行研究探索,提出相对完善的解决措施,提出合适的物流管理经验,以供社会当下庞大的互联网购物者和物流管理者参考借鉴,来更好地维护稳定社会秩序。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实训能力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重视实训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积极科研探索精神,以更好地实现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当下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实训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物流管理设备利用率低
基于物流管专业学科的需求,大多高职院校会采入相关的物流管理所需的设备,或者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实训中心。但是实际中教师对物流管理设备的利用程度不够高,没有真正发挥实训中心的设备使用效果[3],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不构,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其次对于物流管理设备的维护上也缺乏专业的定期检查维修人员,使得设备的循环利用得不到可实际操作,因此每次都出现资金的投入,但是达不到资金价值的体现,这既不利于学生实际专业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校更长远的教育教学发展。
(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双创”没有方向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实际的物流管理方向的创业实战,对于创业没有灵感和概念。学校物流管理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的知识停留于课堂,在面对“双创”时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做起[4],例如大多学校没有配置与创业相关的教学软件,学生没有创业实训模拟机会,不能参与企业创业实战,为了让学生对“双创”有想法有“感觉”,高校和教师应当采取措施,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创业体验项目来增加学习创业领域的经验知识,提高学生的“双创”精神。
(三)制定科学系统的实训成绩考核标准
制定严格的课程考准标准一方面可以规范教学方式检验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本科目的重视程度。基于当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不构重视成绩考核标准的制定,成绩考核教育简单好应付,导致大多数的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远不够标准,使得“双创”实训教学的成绩不真实,有悖教学的严谨治学的初衷。甚至有些院校出现实训教学的要求松泛,虽然制定了合理的考核标准但是未做到真正落实的现象。基于此,针对上诉种种现象本了以下措施的总结。
三、“双创”实训教学的措施总结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合理设计实训课学习计划
高职教师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实训教学时,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参与到实训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训课更多地了解物流专业创业方面的内容,以达到好的实训课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做好相关的教学计划,将实训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对创业的过程中面对的事项有所把握。所以本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教师要进行实训教学经验整理借鉴[5],同时针对实训中面对的创业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例如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应用型较强,在面对不同针对性内容的实训课教学,教师要学会借鉴同行优秀的教学经验,提前对实训课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做解决措施的了解,然后根据实训课教学有关创业中面临的问题,针对性的开展情景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那种创业困境难题之下,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案。第二:做了情景教学之后,还要设计出物流管理相关的教学项目,即设定学生不同的物流管理人员职位,将学生组合形成一个物流公司。如商家、派单员、商品货物运输员、商品入库出库统计员等真实的企业职位,把学生置于真实的创业实训场景中,让学生在自己的岗位进行思考该如何进行业务活动,从中获取创业的灵感和方向,通过了解体验,刺激学生的创业思维,让学生对创业有所悟,有所“心”动。最后教师要提前预估好要用到的素材设备,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亲历亲为体会创业劳动,让学生对于创业的艰辛有心理上的了解准备。例如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学习过程中,可以事先做好对于学生的分组,形成假想的企业的人员工作规划。如在进行物流管理方面,针对实训所需要的设备如商品信息码、模拟仓库、打包纸箱、胶带等各种模拟现实中物流管理方面所用的设备,做到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行物流管理实训活动的操作,培养学生拥有艰苦创业的意志,同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教师要做到精准的预算。
(二)注重和企业公司合作,让学生参与船业项目体验
当下政府社会学校都非常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方面予以更大的期待支持。但是现实情况是,这种鼓励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具体的措施引导支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对于创业根本一无所知[6]。所以在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双创”实训的开展上,学校可以与社会上一些企业开展创业方面的合作项目,例如对物流管理要具备的理论知识在企业中进行实践。通过结合企业的基本职业要求,来制定出实训计划,通过参与公司的创业实战,来扎实学生职业技能,让学生满足社会对相关部门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对于创业有实际的体验感悟,同时校方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学生实训过程中,企业可以就某职位操作流程、规范,本公司企业文化、业绩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讲解宣传,在此过程中可以提前为公司培养拔尖的人才,减少人才紧缺以及从人才市场招聘后还要经过培训难以及时运用的困境,也益于学生毕业即就业。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的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社会,更加有益于将理论知识趁热打铁的应用到实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拥有创业实战经验的积累,有益于学生大学期间就在创业上有经验上的借鉴,形成相较于清晰的创业计划和方向规划,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
(三)制定并落实实训考核标准
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创业项目实训的成果,可以制定以下考核计划。一、实训大都分小组进行,可以分别对不同小组以及个人的实训报告进行考评,小组分可占30%个人报告占70%,然后综合得出实训报告得分。报告的内容要注重在实训过程的经验教训所得,以及自身感受、对该行业的了解等方面上。二、对平时的课堂实训教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通过课堂积极性,课堂回答率,到课率等进行评价。三、课程结课时可以对每个小组进行知识内容,实训经验进行答辩考察,对小组和组内优异成员进行合理评估。以上方案可任选两个结合,按照总体的方案一三各占70%,二占30%,评出最终成绩。
四、结束语
综上文仅仅为笔者针对物流管理“双创”实训教学所做的研究探索以及提出的相关经验总结。根据当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不完善的分析,并总结出应当发挥老师和学校的作用,制定落实实训考核标准,结合社会相关企业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好的实训教学环境,让学生提前了解创业的相关内容,拥有经验教训,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实际可应用型的人才。C(作者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道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关于“双创”实训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青年与社会,2019,No.730(03):133-133.
[2]任娟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06):65+69.
[3]王秀荣,刘照军.协同构建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物流科技,2018,041(004):134-136.
[4]陆莉玲.关于双创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商业故事,2018(09):106-106.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急剧上升,教育部批准开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200余所,另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在相关专业开设物流课程或增设物流方向。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要求,因此为了顺应社会的需要,部分民办院校展开了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与教学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开设的课程较基础课知识更为抽象,综合性要求更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用于应用型本科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根据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特点采用适当的课程教学模式才能迎合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一、“三位一体”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为求学者提供了一个占领人类创造和积累的知识世界,以及选择文明方式的蓝图,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可以使学生逐步获得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一个符合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整体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根据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应用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规律,课程教学应重点提高学生三方面的能力:整合知识的学习能力、指导实践的应用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专业素养、厚实的理论基础和擅长实践的“能应用、能创新、能创业”的“三能”管理类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三位一体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通过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展开物流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最后在两者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物流创新实验实训,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的目标。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集成创新教学体系
根据“能应用、能创新、能创业”的“三能”管理类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一种模式,两个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一种模式,两个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是指以课程项目链ICDOF为综合教学模式,以教师指导教学平台、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两个平台为教学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在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理念指导思想下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具体如下。
1、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链。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链即ICDOF综合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基于项目设计的课程项目链ICDOF(如图1所示)培养模式来展开,通过项目将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融合起来,形成一个闭环学习有机圈。其中,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链ICDOF是指信息化理念(Information Idea)——物流认知(Logistics Cognitive)——物流设计(Logistics Design)——物流运作(Logistics Operate)——认知反馈(Cognitive Feedback),这种基于项目的学习,强调以实践性和综合性的项目设计为载体,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集成,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信息化理念是课程构建的导向,信息共享机制贯穿整个链条;物流认知是课程项目链的理论基础,包括三大重点课程的体系与案例分析;物流设计、运作与培养目标的“能应用、能创新、能创业”相呼应;认知反馈环节是对以上环节的总结,学生通过总结提出问题,并将反馈信息提交给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反馈连接其他环节成为一个闭环学习有机圈,是知识理论学习的升华。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ICDOF综合教学模式通过创新项目设计与环境营造,将整个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有机、系统的结合起来,相应教学团队设计的各类项目为重要的课程教学载体。其中,信息化理念主要是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明确发展背景与职业发展规划,营造专业职业能力修习氛围,具体项目可以设置导论性课程的概念项目;物流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项目主要有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项目,如模拟大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后,设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项目,包括物流管理集成创新设计项目。
2、物流管理教师指导教学平台。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不断优化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案,编制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指南、案例集、习题集、背景资料、教学课件,建设立体资料体系;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实时统计,作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善的依据,构建外部评价与 “开放式”考核系统。
3、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设计项目与职业技能项目,针对不同实践项目的目标、项目背景与来源、项目实施过程、项目效果评价等一系列实践平台的要素进行创新。
高职院校是集专业性、技术性与职业性为一体的综合教育类型,其对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对基本工作流程、专业技术、综合技术运用与操作等能力的培养[1],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开设一些相关的综合实训课程,来辅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并运用相关能力,推动学生综合技术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的发展。
高职院校开设综合实训课程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综合实训课程训练通常都是以岗位需求与能力锻炼为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渗透实训技巧,突出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强调将只有技能中所涉及到的多种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训练技巧技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将二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实训过程中进行有步骤的演练,这种综合性的实训课程开发与训练能够深入推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理论完善,同时还能够有效研究出适应自身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训练模式与方法。其次,高职院校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相对一些普通高等教育来讲,具备自身特殊的需求与特点,不管是其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演练都尚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标准,因此要求不同专业应与本行业实际发展状况及需求进行联系,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方案的设计,以推动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双发展。
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发展及社会生产需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因此需要给予充分重视,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实际社会需求,有效利用综合实训资源,并结合行业新标准,探索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持续发展的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与方式。
2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通过对企业的规范性及典型性进行分析,明确课程所对应的职业需求与岗位要求。从现阶段物流企业的发展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本文由收集整理企业的规范化岗位训练是物流管理专业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极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来讲,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并重视专业实训课程,重视所在行业的行业需求与特点。高职院校要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企业基本需求状况,并对企业的实际生产与经营状况、企业的关键岗位与岗位需求、企业岗位的安全性与质量要求、企业的基本设备与效益等进行分析与学习,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性与整体性,推动综合实训课程的有效开发。
其次,要对企业所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进行分析,同时确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针对市场中的相关行业企业对新技术与新服务的实际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强化技术改造,重视设备的升级与多元化经营管理的实现,进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实地,积极主动的了解并掌握相关企业需求信息,有针对性的解决现阶段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难题,以确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与岗位发展需求。
再次,要认真分析岗位职业需求,综合提升学生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进而设计合适的实训项目与基本内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根据企业对岗位基本技能与素质的要求为中心,并结合学生实际知识与技能现状,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与知识培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重视岗材结合,强调因材施教,即将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与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强调综合实训的基本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需要不断进行专业内部的有效融合,强调实训模块之间的沟通,促进课程的充分开发,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职业爱好,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物流企业的多种岗位需求。
最后,强调企业产品发展及技术发展方向,不断更新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现阶段,企业在发展路线上均具备的前瞻性的发展意识,一方面要强调市场的现阶段需求,同时还关注未来市场的潜在变化,因此企业重视动态的发展,这要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也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及时更新实训知识与内容,突出新技术的应用[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强调持续发展性的基本原则,及时跟踪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开发新技术与新设备,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提升。
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方法分析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行业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实训教学基本经验,总结出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几种方法:
第一,选择性移植法,即不断吸收现阶段国内外相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相关专业内较为成功的综合实训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有选择的借鉴已开发成适合自身院校与自身专业实际发展需求的综合实训课程,并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及教学范围与教学程度进行必要的补充,以完善综合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二,能力中心的方法,即根据专业实际特点,开设具有相关行业与企业的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用性,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方法的运用要求重视对学生自身工作技能的训练,围绕技能培养确定相关的实训内容,比如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操作技能与步骤、基本方法与训练技巧以及职业基本道德等。另外,在实训过程中,还需要针对现阶段市场中所需要的新产品与新技术进行相关技术发展动态的实训内容开发。
(一)实践教学设备体系不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越来越重视,许多高校重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但由于各个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发展不平衡,一部分高校的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设备还不完善,并且学校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程相对比较少。一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实验室,但是,在实验室的设计方面没有任何创意,也看不到高校的创设特色。没有专业、独特的物流实践教学培训室,所以,高校的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
(二)物流管理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在各大髙校开设的时间比较短,许多教师的专业大多都与物流管理专业相近,因此在授课期间,教学没有理论体系,课堂内容比较空洞、单一。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兴趣不是特别浓厚。有的教师具有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由于教师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使得教师无法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也无法灵活处理物流管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再加上教师的专业知识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三)学校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的起步比较晚,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不足,部分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是与物流管理专业比较接近的,有的教师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由于他们没有教学经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有些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而且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与现代物流专业的培养人才要求不相适应。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制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学校要加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建设。高校要确保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具备综合性技能,就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要制订出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案。首先,在第一学年,要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对物流管理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有全面的了解。第二学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模拟训练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第三学年,学校要借助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跟着公司的优秀员工进行实践学习,不仅要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而且要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物流管理职业道德。
(二)完善社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首先,要加强校内专ik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平台,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实训基地采用PBL模式教学,让学生在明确问题任务的情况下,通过实训基地进行实践研究。因此,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学习环境,学校要加强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诸如加强建设物流业中的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物流技术设备实训基地等。
其次,要加强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机制。各个高校要利用学校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训基地,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特色不同,因此各高校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建立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机制,为各个高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有利于各高校之间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高校教师的专业性不强,理论知识不丰富,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能力明显不足。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教师从企业中学经验,让教师从企业中来。一方面,学校要为企业中的优秀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企业优秀的专家或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进学校担任学生实践实训教学,指导学生的毕业综合实践,另一方面,企业要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学校教学可以在企业做兼职,亲自到企业中去,学习企业的实际工作模式,增加教师的见识,提高社会阅历,进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水平。
(四)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在我国高校中出现得比较晚,因此,相关的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传统。为了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观察总结学生的学习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也可以运用PBL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任务驱动的情况下深人学习。
关键词:
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课程设置
一、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港口物流在中国发展迅速,各个高职院校纷纷设置了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在读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数颇多,然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低,对于这种瓶颈的现象各个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重新定位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首先就有必要从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下面结合作者所在的学院进行具体的分析,总结出在课程设置上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什么工作,这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里并没有具体的体现出来,所以说培养目标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比较宽泛,当然,学院这样的做法无非是想扩大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只要是与物流相关的行业都可以做,事实上刚好相反。目前很多港口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在从事比如货代、船代、进出口贸易、理货、报关报检等方面的工作,所以导致人们误认为港口物流就是货代、船代、进出口贸易,理货,报关报检,使得对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认识有偏差。
(二)师资队伍专业能力亟待提升
师资队伍专业性不足,正规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匮乏,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极少。目前我院只有极少数教师是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出身,大部分的物流教师都是原来从国贸类、管理类教学的老师转行过来的,而且当中大部分都没有港口物流实践的经验,假如授课教师既没有物流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又缺乏物流实践,上课纯理论的满堂灌式的授课,这样教学质量并不理想。
(三)专业教材缺乏,教学内容重复、陈旧
当前能满足高职高专港口物流教学特点的教材较少,这因为大部分教材的编者本身就缺少对专业实践的深入了解,所以他们编写的教材内容重复率高、陈旧,且没有针对性,缺乏实用性等问题。比如说《港口库场业务》这本书,目前就只停留在王有江的2008年这个版本,内容相对现在已经陈旧滞后,这样的内容体系使教学活动过程缺乏新意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训条件简陋
实践教学是现代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关键内容,学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才能真正学到所需的技能。然而目前学院实践性教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校内利用物流管理专业的现有实训设备,但是缺少港口枢纽环节实训;二是校外在新生入学后的认识性教学环节安排到钦州港对物流企业实地走访和参观,或者听听其企业经理人的报告、讲座,再无法安排其他实践项目。除此之外,港口物流专业设施设备较为专业,相关运营软件集成度高,涉及到的部门和环节多,港口枢纽的仿真实训室建设投入高,需要几百万投入才见实验效果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是很难获得宝贵的经费支持的,特别是对于像我们学院的民办高职院校。
三、提出的建议
针对上述所提到的问题,结合学院自身的条件和发展定位,提出的建议如下四点:
(一)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围绕专业岗位来设置
课程设置应依据物流人才市场岗位的最新需求进行调整,增强对学生专业培养的针对性,根据具体的岗位需求来开设专业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快速的适应工作。我们学院在了解北部湾港口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港口物流管理方向,并根据这个方向所涵盖的岗位群设置相应课程,使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岗位,学生所学课程专业性更强,也更贴近实际岗位的要求。
(二)优化教材建设,注重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实用性
针对目前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所存在的教材质量低劣、内容陈旧和重复等诸多问题,个人建议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教材应该由一个全国性且比较权威的组织或者机构,比如行业协会等,组织学科专家和行业能手进行编写,保证专业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或者通过对传统教学内容及结构进行重新整合。教材应适当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社会岗位需求的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建设
目前我国港口物流发展起步晚,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直接导致高校教学水平的偏低,建议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从招聘渠道上,尽量多招聘本专业的优秀人才,二是要求在校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去体会港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了解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加深对专业岗位的了解。同时学校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去参加专业培训或进修深造,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建议学院聘请一定比例的企业的管理者来校做讲座,或者可以聘请物流企业的行业能手来校兼职上课。
(四)优化实训条件,建立校企“合作型”实训基地
要想优化实训条件,除了学院自身的投入之外,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政府获得财政资金拨款,但是这部分资金数额是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实训室的需求;二是依靠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型”的港口物流实训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家开始意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发达地区员工的招聘成本比较高,那么学院就可以考虑企业以设备、资金、技术或者管理模式等进行投资,合作办学,参与学院的决策、计划、组织和管理工作,企业既可以从中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又可以分享利益。若要采取这种方式那么最关键也是最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好合作伙伴。
作者:石丹萍 单位: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姬中英等(2009)提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建立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要实现“理论+实践+实验”课程的三者相融合、相统一。程继(2010) 针对《仓储与配送实训》课程特点从课程定位与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特色与创新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该课程开发及改革实施。刘畅(2010)提出物流实训教学的"课前准备--认知--观摩--演练--总结"五步教学法。 胡元庆等(2012) 、夏建辉等(2013)开发了物流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王慧盟(2014)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了实训课程体系。 王晓歌(2014)认为实训项目的构建包括“单一核心课程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企业的真实实训项目”三个方面,并从基地建设、实训教材开发、评价机制、网络课程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实施建议。
二、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
钟静等(2012)将行动导向理念运用到实训教学模式中来,提出包括“选择合适的实训教学环境、运用倒推法,系统开发实训项目、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的技能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实训教学模式。朱吉闯(2013)尝试性的提出“工作流”实训教学模式,定义了学生、教师、专家及教学管理者等角色并分配实训任务,并要去整个实训过程要进行监控。段力宇(2013)提出物流人才培养的定位要建立在分析物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而课程的设置也要根据人才培养的定位调整而调整,而与课程教学配套的物流实训课程也应随之同步优化,并从开展专业讲座、专业竞赛、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实训教学探索等。 朱溪亭(2014)提出“课内实训与集中实训相结合、传统学习与硬件操作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匹配”的校内实训的原则,并提出要根据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设计实训项目、实训过程的“6S”管理、融入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提升的方法。
三、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陈新华等(2007)、杨六一(2013)认为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创新可以从“目标管理、互利互惠、规范管理、体制创新、教师与教材”等几个方面展开。许红(2007)从认知实训、教学过程实训、毕业实训等三个阶段介绍了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做法。 李忠国(2008)认为物流实训基地应具有“采购、运输、仓储、库存管理、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功能。白士强等(2010)提出要引入物流行业企业的业务工作标准来建立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基地。赵凯(2010)提出了“校内实训、校外建立校企联合实训、校校合作”三种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曾益坤等(2010)提出了包括“物流文化与沙盘推演、仓储配送、生产物流、物流信息、快递、连锁经营、物流业务”等在内的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李晓娜(2012)提出了 “订单培养,联合建设”、“校校共建共享型”、 “公共实训基地”等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何玲辉(2013)认为可以通过“寻求政府帮助、建立新型双赢互动基地创新机制、深化办学模式”等手段来实现校外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朱文涛(2014)提出了"定岗双元"模式下"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功能和实施构想,为高职院校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1.1 基地建设目标
基于自身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遵循任务导向、实操性强、流程规范、功能齐全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核心的物流活动和标准的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物流技术为重点,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以物流设备为依托,以配套的课程为保证,构建专业化、实用性强的现代物流实践教学基地。
1.2 基地建设思路
校企合作过程校热企冷的现象非常普遍。为避免基地建设落入校热企冷的俗套,必须坚持协同育人理念,建立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以基地建设为契机,以协同育人为抓手,培养市场欢迎、企业满意、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
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在企业方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由企业提供场地,围绕物流企业核心岗位群的管理任务双方共建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室,把实训课程开进企业;企业每年有义务接纳一定数量的学生来企业顶岗实习并实行轮岗制度,提供现场导师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业务指导,企业有择用人才的优先权,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企业有义务向校方提供参加物流项目投标的相关资料和方案,让学生参与到投标方案的制作中去;企业可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校企联合攻关,解决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难题;利用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接纳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
2 基地建设的落实
2.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核心岗位群确认与分析
结合威高物流集团的实际岗位以及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筛选出物流管理专业核心岗位群,并对核心岗位群进行了岗位分析和职责描述。
2.2 外出调研考察
外出调研考察的目的就是学习和借鉴。除多次到威高物流实践基地考察、调研、座谈外,还先后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武汉工商学院、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进行了调研考察,对他们的实践教学经验特别是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经验进行了学习。
2.3 建立综合物流管理实训室
由威高物流集团提供场地,从项目经费中支出进行了装修,购买了座椅、电脑、投影仪、音响等设施设备。威高物流集团向实训室开放他们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端口,学生用特定账户登录后在现场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在该信息平台上进行仓储、运输、质检、报关报检、物流金融、供应与采购等物流管理项目的虚拟操作和实际操作。
2.4 实践课程开发
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依托威高物流实践教学基地资源,以项目和任务为导向,进行实践课程开发。开发了见习实习、《仓储管理》课内实训、《运输管理》课内实训、《国际货代与报关实务》课内实训、《物流信息技术》课内实训、物流方案设计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
2.5 基地运行总结并形成反馈机制
对基地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和反馈,对不合理的规章进行调整,对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对实训课程不断完善。
3 基地建设发展的成果
随着威高物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发展和投入运行,围绕基地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教研和科研活动,物流管理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提高,教师队伍得到很好的锤炼,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科研活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基地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建设程序和方法、运行管理机制将为未来其他基地的建设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3.1 学生专业能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明显向好
依托威高物流实践教学基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对2014年毕业学生的调查反馈显示,毕业学生认为在威高的实训和实习对他们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用人单位亦认为学院的毕业生在企业中上手快,很快能独当一面。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更直接地反馈在毕业论文水平的提升上,通过在威高物流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特别是顶岗实习,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很好地避免了选题的空大泛,选题大多来自于实习过程中碰到的实践问题,论文水平的提升反应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3.2 企业管理水平改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Inner Mongolia Technical College of Mechanics and Electronic,Hohhot 010070,China)
摘要: 本文提出了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并在参考国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初步构想。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curriculum provis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backbone colleges, and proposes preliminary ideas on practice bases for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nside and outside of higher vocational backbone colleges, on the basis of referring to the experience 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the domestic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高职骨干院校 物流管理专业 教学 改革 构想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backbone colleges;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teaching; reform;idea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79-02
0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已经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并且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许多高职院校也总结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其他同类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初步探索性设想。
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1.1 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骨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经过和一些物流企业的交流,结合其他高校的调查,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主要表现在:毕业生能零距离就业,即能“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一要综合素质较高,二要专业技能较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尤为重要。另外,企业普遍欢迎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市场拓展能力的人才。总之,高职骨干院校应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本文认为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实现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的统一,专业教学同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学习同就业的统一。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熟悉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了解物流企业各业务环节的基本操作流程,具有进行货运的从业能力与从事企业物流基础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该培养目标在人才类别上定位于应用性人才;在服务范围上定位于区域经济建设;在服务层次上定位于基层一线。
1.2 课程设置因为物流是由物资、商业、运输、储运等很多行业、部门与产业构成的社会化服务的一个整体,现代物流管理设计多种新技术如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信息化等。在三年的时间中高职教育是不能够完成职业和行业高度相关的所有要求的。因此,必须要依据企业所需的物流人才层次,依据本地区的行业格局,确定相应的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包括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
1.2.1 首先,明确专业定位,培养物流急需人才物流行业的产业链较长,涵盖生产、流通和销售的全过程,管理相对复杂。我们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物流急需人才。从学生就业方向来看,今后学生可能从事以下行业方面的工作,其适合程度见表1。
以物流最常见的工作岗位技能为着眼点,今后学生可能从事的岗位有:仓管员、采购员、配送员、信息员、销售员、作业层主管。
1.2.2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把好关坚持“一个主线”,既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又要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使他们经过三年学习与实训,由学生转变为准专业员工。高职骨干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线应是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物流管理专业方向上,课程性质定位可以为:侧重商务,掌握技术。课程内容应立足静态物流(存储),切入商务环节(采购、销售),渗透转移环节(运输、速递、配送),叠加整理环节(拆拼、分拨)。物流管理专业整体课程可以实施“三阶段教学法”,它的基本内容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一个学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第二阶段,用两个学期进行综合素质提升;第三阶段,用三个学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在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方面,知识包含: “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物流企业管理、管理学、经济学、线性代数、计算机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从事配货、流通加工、货运、储存、运输、装卸的物流业务活动的知识;掌握物流成本计算的相关知识;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法律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基础、心理学、市场营销等。能力包含和专业相关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与基本技能,如:物流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相辅相成,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中两个缺一不可,合格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两者兼备。综合素质能力主要体现人才的综合能力,在对人才质量进行评价时,综合素质能力是主要标准,综合素质能力同时是专业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综合素质能力包含:方法能力,也就是知识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与不断创新能力;社会能力,也就是计算机应用、人际关系协作、沟通交流的基本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2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反复实训的基础上,因此加快建立设备设施先进,软件配套完善的实训室及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和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重视“能力培养”,全方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
2.1 建立实训基地的政策理论依据教育部于2006年底出台了教高[2006]16号文件,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强调了当前高职骨干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针对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高职教育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习)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全面、可行的指导性意见。这个文件表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是培养企业一线应用型与操作型的职业人才,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关键。
2.2 全国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经验从全国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来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2.2.1 物流企业岗位认知阶段: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选择企业组织学生参观,聘请企业专业人士为学生进行专业认知讲座,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未来工作岗位的性质和岗位要求,了解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2.2.2 课程实践:本阶段实训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阶段,包括课程实践和专项实训。
课程实践是根据每门课程中实践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的。如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包括商品的入库作业、商品的出库作业、库存控制的单据和报表、仓储设备设施的使用等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物流设备实训室完成。再如配送管理实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包括编制配货计划、配送中心的进货、装卸搬运、定单处理、拣货、补货、退货处理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专项实训指的是在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每学期中的独立实训周,对专业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是在课程实训的基础上,将企业的相关工作业务结合起来,设计出仿真的环境,学生在此熟练掌握各个环节的工作。该专业的专项实训包括:仓储、装卸实训、配送实务实训、物流信息系统实训、ERP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第三方物流实训等。
2.2.3 专业实训:专业实训主要在企业通过顶岗实习完成专业实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进而实现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在教学环节的组织方面,在完成某一个能力模块或者几个能力模块的学习之后,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时间为半年。也有的学校,如深圳大学,和一些政府机构合作(如铁路局),开办了校外驻勤机构,学生在每年特定的业务繁忙时(如春运时节、法定长假期间)去实地顶岗,即解决了用人单位的临时性用人之急,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3 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构想
2.3.1 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基地物流管理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工作,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密切联系实际。鉴于目前我区成熟的上规模的物流企业较少,学生顶岗实习完成较为困难,为了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我校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在学校内的物流实训室进行仿真模拟学习。参照其他成熟高职骨干院校的实验室建设经验,结合信管系的管理专业特点,加强管理专业设备实训室的建设,如物流类的仓储设备、分拣系统、各种搬运、装卸机械、包装机械等、物流信息系统实训室、ERP实训室等。
2.3.2 与物流企业联合开办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了弥补校内实训基地联系实际的不足,我们还可采取广泛联系区内的物流企业(如佳运物流、惠丰堂、铁通物流)进行协商洽谈,走出校门,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多家物流企业联合开办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课程综合实习、顶岗实习、就业提供保障。经常带领学生到各类物流企业去参观、考察、学习,培养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2.3.3 加强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几年来,高职骨干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一些专业学科方面取得了好的成效。在物流管理专业,可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与企业建立订单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按企业的需求制订教学计划并进行教学安排,企业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和进行实践指导,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学生有半年或一年在企业工作的时间。这种合作可以改善教学的软硬件条件,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物流行业最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及物流信息系统,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丛红奇,徐彦.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步设想.辽宁高职学报[J].2007(3).
[2]韦克俭,覃扬彬,苏波辉.积极建立物流实训基地大力培养物流急需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探讨之一.商场现代化[J].2007(7).
[3]王薇薇.物流管理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3).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 A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确定以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就成为其能否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物流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专业课,其教学方法改革是我院《物流管理》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教育部两年制高职高专物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我院《物流管理》课程建设小组把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总结。
一、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1.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是高职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物流管理理论知识是基础,运用一切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在较短的课堂教学中接受和掌握好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物流管理技术能力教学为核心,重视素质教育,开展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研究和改革。首先,;其次,在课程教学中突出职业能力本位,多方设法训练学生物流操作能力;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挖掘学生的素质潜能,努力给学生以独立思考与独立活动的机会。
2.根据教师素质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层次规律设计和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教师和学生素质客观上存在差异,在设计和改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素质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层次规律。不同任课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学习内容不同,目标要求不同,每个任课教师都应该“量身定做”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把学生细分为学习吃力者、学习适应者、学有余力者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教学方法“对症下药”,因时因地因人而施教。
3.根据物流管理的课程特色以现代技术为支撑改革教学方法
《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基础性、实用性、发展性是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在教学中要把较短的时间放在基础性和发展性内容上,突出实用性。由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课时较少,教师如果利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不仅课时不够,而且大量的资料、数据、流程也不能生动的显示出来,因此利用现代技术构筑信息化教育平台,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利用物流模拟实验室,模拟物流企业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以现代技术为支撑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是突出课程特色的合适选择。
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拟对《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原理部分的教学方法改革
原理部分的教学改革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1)教学手段,教学主要在多媒体和网络教室进行。(2)任课教师,根据教师素质不同特点,把过去一个教师教一门课,改为一个教师教若干内容模块。(3)学生学习,根据我们对学生的细分,我们实行分组学习,不同的小组,问题不同、作业不同、辅导不同和考核标准不同。(4)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教法上总结,主要有讲授法和直观演示法,讲授法我们主要采用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法,从学法上看,主要采用课堂讨论法和课下练习法。
大体做法如下:(1)课程组根据教学任务,提出本门课程大纲(若干模块”),对各个模块的教学提出要求;(2)课程组在教研室甚至在系部范围内,选择任课教师;(3)任课教师初步设计各个模块的教学方法;(4)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在课程组进行说课;(5)课程组和任课教师共同完善教学方法;(6)班主任初步细分学生,结果给任课教师参考;(7)在课堂教学实施初步的教学方法,实施过程是先由教师讲授和演示、然后分组讨论和课下练习;(8)任课教师自我评价教学方法实施的效果并及时反馈给课程组;(9)课程组和任课教师一起继续完善教学方法;(10)在不同班级多次试点;(11)课程组全面衡量教学效果,作出分析评价;(12)评价较好,上报教学管理部门,全面推行。
2.实务部分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实务部分我们也拟从4个方面进行:(1)教学手段,实务部分教学主要在校内的物流实训室模拟训练和校外的实训基地实地学习。(2)任课教师,实务部分任课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物流实际操作能力;(3)学生学习,采用团队练习方法,一个组一个团队。(4)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教法上总结,主要有示范法和研究法,研究法主要是老师提问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从学法上总结,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重点是模拟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提高能力。
大体做法如下:(1)校内教师根据模块化大纲要求,制定实训计划;(2)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3)在物流实训室,按照教师示范和要求分组实训;(4)教师在实训过程中适时检查实训情况;(5)实训结束写出实训报告;(6)根据实训报告,教师从每组中随机抽出1-2名同学进行实训考核;(7)校内考核通过后进入校外实训基地实地观察学习;(8)观察学习之后由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从每组中随机抽出1-2名学生进行物流岗位的实际操作;(9)实际操作同学给自己小组讲解技术要领;(10)实训基地学习后,每个同学写出最终的实训报告。
三、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
1.重视职业道德、发挥团队作用
在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在重视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发挥团队作用。通过建立各种奖惩机制和培训学习,以及进行课题研究、开展教研活动,用提高职业道德和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办法,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快速提高,激励教师的自我提高,通过改革探讨,效果比较明显,很多教师常常能自愿承担各种教学工作,自觉地在一起探讨分析,教学方法才设计和实施开展顺利,学生反映效果良好。
2.按教学大纲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把大纲的内容很好的完成,要求教师要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和相关学科书籍,积极从事科研,把握与教学大纲有关的背景知识、前沿知识、边缘知识、交叉知识,这是重要的一环。为此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利用我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设备、亚洲物流在线、宝供物流等网站资源,注重消化吸收国内外物流学发展信息,充实课程内容;我们组织教师参加高校物流师资培训,听取专家的讲座,交流、获取物流学教学经验;多次组织专业教师一起去购买现代物流学书籍,订阅现代物流学方面的期刊杂志,每个老师建立了自己的电子阅览室。
3.认真备课,明确每一堂课要讲授的中心和知识点
认真备课是教学方法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每一堂课要讲授的中心和知识点是什么,怎样围绕中心和知识点教学,教师应当心中有数,调度自如。这好比是演戏前的准备:组织什么材料、例题或案例、怎么铺垫、怎么设计悬念、提什么问、用什么形式提问、什么时候提问、怎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怎样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怎样推出等等,在备课我们要求教师在教案和备课笔记中都要体现出来,并且经常进行教学检查。
4.师生充分交流,教学要留有余地
教学方法为教学目的服务,要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和课下师生要充分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学生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的中的问题,做出有指导意义的评议。我们多次提醒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旅游、教研活动、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保证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我们发挥团队的作用,教师经常一起探讨如何给学生以思考和动手的空间,也经常听取学生的感受和征求学生的建议,从中受益非浅。
作者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资料
[1]宁红梅.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探询[J].高教研究,2006,4:45-48.
[2]胡学锋.立足财经类院校,培养管理型统计学专业人才[J].统计教育,2003,6:19-21.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负责面向物流行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提供具有高素质以及技能型特点的人才。高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正是专业办学方向、教学资源、以及核心能力的集中体现。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积极为物流管理专业所服务,在全面促进本专业教学教育改革的基础之上,带动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本文基于学生社团,对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望引起重视。
1、实训基地中依托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所展开的各项活动中,多是学生自主进行策划、安排与运作,坚持自主性原则。这样的做法一方面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组织协调方面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但同时也使学生社团所策划开展的各项活动仅仅以学生的兴趣为目标,忽略了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学生社团中所展开的活动与实训基地以及社团教师的监督指导相分离,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在社团活动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实训指导老师难以对学生社团活动实践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进而导致了学生社团活动质量受到影响;
第二,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必须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适应,同时还需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逐步形成具有梯度性以及一贯性特点的社团活动模式,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更好的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的能力需求。但目前学生社团中所开展的活动还相对比较分散,缺乏整体性、层次性,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受阻;
第三,现阶段社团活动的成果主要由校方负责人进行考核与验收,管理部门多是采取查看记录、听总结汇报等方式对社团活动的成果进行验收,虽然考核方式简单可行,但验收成果难免存在片面性,难以对教师的总结评价起到辅助作用,进而也对学生社团下一阶段的活动开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具备物流操作的成熟技能,依托于学生社团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完善各方面的技能构成,同时促进单向操作技能以及整体职业素养的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①单项操作能力;②综合分析处理能力;③社会成长力;④职业素养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对单项操作能力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相关操作的技能性以及重复性水平,满足本专业基层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相对应的实训项目主要是对单项操作技能,如库房理货,填写单证,以及叉车操作等能力的实训;对综合分析处理能力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应对复杂性、综合性问题的处理能力,满足本专业基层主管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相对应的实训项目是以学生社团或小组为单元,展开物流市场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等综合实训项目;对社会成长力的培养是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适应性以及对岗位变迁的应对能力。相对应的实训项目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创业设计以及学生社团内部实训岗位轮换等。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是具备沟通协调的能力,有责任新,有团队工作意识,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具备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相对应的实训项目主要是在物流管理行业特定岗位工作中做好对学生社团整体的配合、协调、沟通工作。对实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元化考核指标,包括实训态度,质量监控,以及实训产能三个部分,按照6:1:3的比例计算最终考核成绩。
3、实训基地中依托学生社团的改善措施
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通过社团活动的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必须遵循分阶段、分步骤、以及按专题的基本原则。即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应当以实训基地实训专题为依据,确定不同时间段内的中心活动项目,使社团活动可以从不通侧面确定活动主题,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兴趣提高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对丰富学生社团活动能力,促进实训经验整合有重要影响。
同时,在引入学生社团的背景下,可以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项目的活动成果验收采取双重性的评价方法。即由生产性实训基地现场专家以及校方指导老师分别对社团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价,也可对学生社团成员的实战技能进行观摩,重点评价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或将实训基地中所开展的社团活动成果与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联系起来,将社团活动与技能考核、验收相结合的同时,鼓励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结束语
为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当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市场发展规律为大前提,基于建设主体多元化为原则,与行业企业形成密切联系关系,对实训基地、实习基地条件进行持续改善,形成校企合作的全新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体到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在本专业建设中应当以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形成过程为前提,构建一套依托于学生社团的实训基地运作模式,以满足对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