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辅导员工作室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2 15:10: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辅导员工作室,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辅导员工作室

篇1

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方面,严肃校规校纪,恩威并施,防患未然。

我管理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女生,由于女寝都是10人间,人多卫生差。所以女生的寝室卫生问题就成了我工作的重点。在晚上查寝的过程中,反复叮嘱学生卫生问题和寝室用电安全,另外,通过“立典型,树先进”,让学生知道先进、优秀的寝室是什么样的,以查找自己的不足。目前寝室卫生状况尚算良好。

走在学生中间,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辅导员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教育的源泉就在于知道学生所想。本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和63学生进行过单独谈话,与32名学生的家长进行了电话沟通。通过多渠道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消除顾虑、解决困难、回答疑问、关心情感。针对已经有男朋友的女同学,教育其把握好男女交往的尺度,特别需要关心的是异地恋的同学,往往异地恋是问题发生的根源所在。总之,女同学的恋情问题是我工作常抓不懈的重中之重。

党团建设方面,新生申请入党人数26人,另外,积极分子12人,今后我会更加关注党团建设,也要充分发挥积极分子在学生中的思想指引作用,争取发展更多党和人民的好公仆。

篇2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25-02

一 探索有效开展新生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意义

1.加强和改进新生年级教育的现实需要

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而新生年级工作是关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环。由于新生年级本身工作量大、事务性工作繁多等实际情况,目前的工作中仍然存在:教育重全体,对个体关注少,个性化指导少;教育内容应进一步丰富;教育手段相对单一,缺乏感染力和互动性等现实问题。这直接影响着辅导员开展新生工作的实效性。探索有效开展工作的方法途径,是当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大学新生年级教育的现实需要。

2.对新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大一新生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尤为重要。从中学进入大学是青年学生人生中的重要转折,面临着生活、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它是伴随着新的环境变化而出现的。如果缺乏必要有效的引导,新生不能及时调整以适应大学新环境,便会出现诸如悲观情绪、人际关系焦虑、失落自卑等心理问题。相反,若通过有效的工作方法,引领新生打好第一年的基础,开好头,起好步,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以后的学习、个人发展则相对会更顺利。正是由于大一新生的特殊性,所以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工作的关键时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走好大学的第一步,对于新生圆满完成四年的学习任务、成长成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 有效开展新生辅导员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大一新生的特点,在一年级的辅导员工作中除常规工作外,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1.提前建立系部新生QQ群,在假期开展与新生的广泛交流

为了更早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我们将迎新的时间提前,在专业录取之初的暑期期间由辅导员老师建立系部新生QQ群,通知让新生加入群,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新生群的作用。

一是在辅导员的组织下,于新生群中开展系列交流讨论,相继开展校史、校情、系况介绍;专业学习计划;大学生涯规划;大学行为规范;优秀系友经验谈等专题交流,激发新生的爱校热情,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二是辅导员与每一个加入群的学生进行一次深入交流,尤其是重点和调剂志愿、对专业不了解的同学进行多次深入交流,加深他们对专业的认同和归属感。三是开展“一封邮件入心灵”活动,让每名新生给辅导员发一封邮件进行自我介绍,包含个人基本信息、文体特长、大学规划等内容,做到每封信件都仔细阅读,用心回复。

通过新生QQ群这一载体,在新生报到前,提前了解部分学生,收集他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同时也让新生对学校、专业、辅导员老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以便入学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2.尝试一对一精细化的工作模式,真正走近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

大一新生大多是第一次离家,离开父母开始独立求学生活,辅导员是他们入校后见到的第一位老师,在心理和情感上更易产生依赖和信任;同时,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乃至全家人的关注爱护,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而大量的教育实践也证明,有效的情感激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面对新生时,辅导员应尽全力地投入爱心与感情,尝试采用一对一的工作模式,尽力关注每一名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心与心贴得更近。为此,我们坚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坚持和每个学生有一次深入的谈心交流。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更易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我们坚持每天主动约谈学生,详细了解他们入学以来各方面的适应情况,围绕大学适应、大学学习、习惯养成、生涯目标等方面给学生提出建议和希望。谈话过程中注重以情感人、以法教人,尽量避免空洞说教;谈话环境侧重选择操场、寝室、食堂等更为轻松的场所。同时,进一步多渠道搭建沟通平台,通过电话、QQ、电子邮件、班群、班级日志等多种形式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第二,坚持周末电话、短信关怀。新生年级日常工作相对繁忙,而周末相对空闲,新生在周末也处于心理的空档期,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如影随形,周末电话、短信一对一联系学生:每周星期六、星期天,针对学生的性格、日常表现等特点,有针对性地一对一打电话或发短信,或嘘寒问寒、或鼓励表扬、或学习建议。由此了解更多学生的近况,解答他们的疑惑,同时也借此进一步巩固一对一谈心的效果。

第三,坚持生日送祝福。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生日,大多是孩子满十八九岁的日子,对他们来说具有纪念意义。而且他们大多人又是第一次离开家,融入新的集体,更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为此我们通过学籍档案信息、侧面了解等多种方式,力求准确记下每名学生的生日,每逢有学生过生日,尽量在第一时间给学生发去祝福,也借此希望他们把握好大学时光。倡导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日送祝福活动,如每逢学生生日时,送上写有全班祝福的贺卡,着力营造班级“家”的温馨氛围。

第四,重点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负担沉重,来到新的环境遇到的困难和心理挫折可能更多,更需要我们的关心。为此应专门建立档案信息,保证与他们每个月至少有一次深入的谈心交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一方面注重精神上的支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另一方面尽可能为他们争取勤工助学、假期实践的机会,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

第五,关爱异地求学的孩子。来自外地的孩子在异地求学,远离家、远离父母,在学校辅导员就是他们最亲的人。为此,我们也应想方设法将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尽量减轻他们远离家乡的孤寂感。如可通过时常翻阅学籍档案信息,将他们的基本情况烂熟于心,一对一查阅他们生源地家乡的相关信息,记下最有特色的点,以利于和他们交流时找到切入点,有话可说,产生亲近感。

第六,基于爱的赏识教育,让每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教育根植于爱。教育的过程就是爱的过程,只有用心爱每一名学生,才能发现和欣赏他的不同之处,引导他进步。为此,在工作中,我们采取用心表扬、顺向表扬、逆向表扬、及时表扬等方法原则,总是努力去发现、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都能感受到我们的关注。

3.采取家访、与学生家长深入谈心交流等方式,搭建家校“心桥”,开创家校共筑学生成长平台的新模式

只有更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才能更真实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突破口,真正为学生和家长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密切与家长的日常联系。开学迎新时,撰写致学生家长和学生的一封信,介绍学校和系部的基本情况,同时对家长配合学校培养学生提出建议,初步搭建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开学后,通过电话长谈,与学生家长开展深入交流,一方面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同时也从家长那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第二,尝试开展假期新型家访。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寒假,通过寄送个性化评语的信件(针对学生的一对一详细评价)、电话长谈、电子邮件等新型家访形式,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汇报学生在校的各方面情况,共话学生未来成长规划。让家长和学生在假期也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真诚关心。

第三,与校园文化活动相配合,密切家校联系。如在第一学期的中期,开展“感恩两地书”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己以传统的手写家书的形式,向父母表达问候与祝福,汇报入学以来学习、生活情况,谈自己的大学规划;在第二学期开展“我眼中的故乡――我讲民风民俗”活动,鼓励学生在假期收集家乡传统风俗的相关资料,然后做成课件,讲给同学们听;开展“亲恩难忘”主题征文、主题演讲比赛。

4.探索实施新生学生导师制,深入推进朋辈教育

为了协助辅导员,引导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的引领示范作用,我们在新生年级试行学生导师制。从高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骨干担任大一新生的学生导师,让他们以同辈朋友的身份为新生提供学习、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的辅导和帮助,对新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以引导他们更快适应大学生活。具体而言,第一,严格学生导师的招聘,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考查方式,侧重选拔思想觉悟高、成绩优秀、心理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具有高度奉献精神和责任感的学生骨干担任;第二,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和措施,对学生导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如邀请具有专业背景的老师为学生导师作团体辅导、组织优秀学生导师经验交流会、召开学生导师工作培训会等;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导师制的载体与平台,如举行“我与学生导师”征文比赛,“与学导共成长”系列活动等;第四,严格学生导师工作的检查与考核,定期表彰优秀学生导师。实行学期检查,学年末考核的评定制度,检验学生导师的指导新生的实际工作效果。

5.创建三位一体的大学新生导学模式,深度辅助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认同感,引导新生做好学业规划,改进教育形式,我们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尝试建立三位一体的新生导学模式:系列专业导学讲座、系列专业比赛和专业课外研习小组相结合,促进专业学习的导学模式。

一是邀请专业课、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专业老师给新生作专题讲座,围绕大学专业学习、大学心理适应、大学生涯规划等新生关注度高的内容一一为新生详细讲解,指导他们更快地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大学学业、生涯规划。二是结合专业特点,着眼新生专业素质的养成,有计划地在年级开展系列专业比赛。每次比赛均通过面上宣传、一对一鼓励动员、临冲刺指导等多种方式确保活动的参与率和实效,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三是建设专业研习小组。围绕深入专业学习,加强专业实践和社会锻炼,在年级施行课外学生专业研习小组制度,通过定期开展小组讨论、读书报告会等方式来进行,以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拓展和提高。通过导学模式的建立,引导大一新生深化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对专业的热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

三 结束语

大学一年级是青年学生成长最重要的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引导,对学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新生辅导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推进工作模式的精细化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帮助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迈好大学第一步,真正当好大学生人生导师的重要角色,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全国高校辅导员先进事迹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把大学生作为工作对象,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观点、政治立场等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的工作。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迫切任务,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居于重要地位,所以我们应该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高校教育活动的第一位。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通过建立高起点、重质量的选配机制,高标准、重素质的培养机制,高要求、重实效的管理机制和高水平、重激励的发展机制,逐步构建起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新台阶。

1目前90后大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崇洋现象严重

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持一种轻视的态度,但对西方文化特别崇拜,盲目哈韩哈日哈美,跟疯似的追求一些西方时尚潮流,无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学习和传承,这种崇洋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很多大学生可能会成为西方社会文化侵略的奴隶,但他们自己却还不自知。

1.2集体纪律意识淡薄

现在很多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平时只有获得,鲜有付出;集体意识淡薄,个人意志突出;很多人习惯了唯我独尊,不能适应学校集体生活;有的甚至连饭都不自己吃,衣服都不会自己洗。

1.3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一桩桩的自杀、一例例的他杀或投毒,无不说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突出的。不少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闭症、抑郁症以及阴郁孤傲、拒绝群体活动等现象。如果高校不对这样的学生及时做好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将来出现问题是迟早的事情。

1.4思政课程缺乏重视

思想政治类课程是大学生逃课最多的课程,学生们都是考试之前临时突击一下,考后不久就忘得干干净净。由于现在工作难找,就业压力巨大,即使是爱学习的好学生,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证、上培训班、学习专业课上面,普遍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是在浪费精力,而且与就业没什么关系。

1.5业余生活比较颓废

现在很多90后大学生,白天无所事事,整天沉迷游戏;晚上不准时入睡,早上拿起书就喊累;专业上毫无建树,学业上一塌糊涂。

2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策略

2.1学生为本,人性关怀

对于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多年的辅导员而言,在教育管理大学生的过程中,惯常于唯我独尊,用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的方式,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出现抵制情绪。面对90后大学生和80后辅导员,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不同于传统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新的变化。由于90后大学生的独特特点,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要求也跟以前不同了。以前的大学生要求辅导员是一个全知全能、先知先觉的长者,能带领他们前进;现在90后大学生要求辅导员是一个能在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者,能带动他们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潜能。现在对辅导员的定位不再是领导者、长者,而应该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一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更是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重挑战。辅导员所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式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注重人文关怀,在和谐、平等、民主、友爱的环境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面对90后大学生,辅导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突出的位置。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尤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90后大学生的需求多样、内容现实,政治需求功利,文化需求多元,交际需求广泛。因此,辅导员要胜任自己的工作需要,就必须转变自己的工作思路,确立全新的工作理念,满足学生的独特需求。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辅导员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树立两种工作思路:一是尊重学生的思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人和成才,所以辅导员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要树立服务学生的工作思路。辅导员不仅要学会怎样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引导学生,还要学会如何关心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

2.2思想引导,行为指导

辅导员要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引导者。学校的生活在无影无形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社会,辅导员应该积极、乐观地帮助学生在社会需求与满足自身愿望之间达成良好的张力,尤其在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方面,不但要以赋予意义的解释拨动学生的心灵,而且要以自身角色的不断完善作为保证。另外,作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引领者,把握导的方向是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完善自己,并结合自己的思想状况,适时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升华自己。其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在确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辅导员要做学生行为的指导者。一方面,辅导员要善于增强学生的自信、自尊,对学生开展赏识教育,使这种教育给学生带来真诚的情感支持和有效的行为指导。行为理论普遍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支配的,因此,辅导员对学生的行为引导要善于利用需要、目标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动力,朝着目标努力。另一方面,辅导员应充分理解“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句话的深刻内涵,重视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学校三年不如网吧一天”真真切切地描述出了环境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对此,辅导员应该以优化人文环境,培育人文精神为目标,培育和宣传积极的校园文化,抵制和摒弃消极的校园时尚,提高学生对校园流行现象的鉴别、分析能力。

2.3抓好班风,端正学风

班风, 对内它是一种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外它是一种集体的形象。在一个良好的班风中,学生就会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真诚的人际关系,有坚不可摧的凝聚力,有强大的组织纪律感、集体荣誉感和自我约束力。只有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级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于是,塑造良好的班风,是辅导员的首要任务,是班集体建设的重中之重。虽然班级管理各有差异,学生情况千差万别,但是其中还是有共性可言的。要创建良好的班风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培养建立一个良好的班干部队伍。班委会是在辅导员指导下全面负责班级工作的机构,可以说,在班级工作中,班干部发挥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为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的了解情况和教育帮助在一定场合中可能比辅导员更加有效果,一支有上进心、工作能力强、奉献精神强、群众威信高的班干部队伍不仅能树立榜样,带动全班同学积极向上,还能起到辅导员与同学之间的桥梁作用。第二,实行制度管理。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公共管理系统的影响力,加强班级凝聚力,全面发挥“团结、自觉、拼搏、争先”的精神,需要有全面的制度。第三,激励斗志,培养集体荣誉感。集体主义教育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树好班风和建立良好学风的重要表现。因此,辅导员要经常对学生进行“集体兴我荣,集体落我耻,以集体为家,荣辱与共”的教育,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

总之,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涵其中》一书中,也提出了对新时期大学生全新的要求,即“四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毋庸置疑,大学教育对学生的作用是脱胎换骨、深入骨髓的,它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这就进一步要求新时期大学辅导员必须努力工作,积极探索,深入贯彻落实《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纲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栋梁之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叶小明.谈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J].教育与职业,2007.

[2] 刘勇.大学生生涯管理与辅导[M].科学出版社,2008.

[3] 管平.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之路[M].教育出版社,2009.

[4] 程宜康.现代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与发展[J].教育世界,2010(6).

[5] 奚从清,谢健.现代企业文化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一、帮助新生顺利报到是做好新生工作的良好开端

首先,辅导员事先应熟悉新生档案,报到当天最好能叫出部分新生的名字,并能关切地提及其家人、家乡、旅途等话题。从聊天中,辅导员可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加深对新生的了解。

其次,新生入学报到当晚,辅导员应走进每个新生寝室,在入睡前给予新生人文关怀和温暖。这对辅导员和全班同学来说,是彼此正式的第一面,亦需重视。除了向新生做好自我介绍之外,还需告知接下来的入学教育、军训等常规任务的安排,辅导员还应让新生了解在他们今后的大学生活中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责。

再次,需要特别关注、温暖贫困生。要热情地给新生家长介绍学院发展、新生入学教育的情况,详细的询问来报道学生的家庭情况,特别是对一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同学更是要嘘寒问暖,详细记录。

最后,特色服务可以在迎新现场,建立了新生的个人图像信息档案,档案中详细记录了新生的家庭住址,家庭联系电话,个人联系电话,这一措施方便有效地保证了能够随时找到确认报到的新生本人。

二、明确上大学的目标,落实上大学的责任,扎实深入、有声有色的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新生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坚实基础

(一)新生见面会的安排

首先,由学院领导概要的介绍当地的历史和人文环境、大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学院的情况,使同学们对整个的大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

其次,可以安排几位比较有资历教授老师对新生进行了如何树立正确人生观、文明行为如何养成教育等的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可以安排各系主任详细给大一新生介绍了个专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沿,讲解了各专业的学习方法,经过座谈,相信大一新生们都会感觉收获很大,不仅使大一新生对本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最后,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新生专业导师制的安排。“新生专业导师制”,是指学院为每名新生分别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帮助新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学习目的,学会适合本专业的学习方法,正确认识专业特点、发展方向,从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

(二)高度重视新生军训工作,巩固新生入学教育的习惯养成

军训让同学们学会生活——集体的生活,学会与人相处的和谐之道,学会体贴与关怀,同时也享受着体贴和关怀。 “磨炼意志,规范行为,培养素质, 养成习惯 ”这是集体赋予他们的,也是军训赋予他们的。

三、引导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新生活,顺利进行角色转换

大学新生刚刚经受了高考的历练,带着胜利的喜悦进入大学。相对于中学来说,大学松散的管理和自主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感受到从家长和老师“盯人战术”重围下解脱出来的轻松。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一年级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能否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不仅决定了他们在大学期间的状况,而且可能决定他们一生的命运。

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过程,实际上就是针对环境变化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针对大学新生面临的问题,学校和老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引导,帮助他尽快调整解决,以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新生所面临的若干问题的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大学生很快就要步入职业生涯,学校可以通过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据调查统计,是否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对事业成功与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应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理想才具有现实可行性。要帮助学生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分析,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特长和专业特长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要了解目标职业岗位对求业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又有良好的人文修养。职业理想确定后,在大学阶段就要有目的的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去做各种准备:学习相关知识和相应的实践锻炼。毕竟每个人的路是要自己走的,每个人必须对自己负责。

篇5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宣传现状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宣传目前以校内宣传为主,各校每年在评选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以及办理助学贷款时会集中由学工处通知,进行学生资助政策的整体宣传。相对于校外媒体来说,校内媒体宣传相对具有可操作性,但内容大致都停留于政策公布通知、工作布置等方面,内容相对单一、方式简单。校外媒体的报道一直是各高校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地市级以上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报道的次数相对较少。分析以上情况,具体原因如下:

1.受助学生主观上不愿意接受报道

有些受助学生主观认为接受资助就是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上了一道无形的围栏,言行举止都要暴露在他人的监视之下,不能穿得漂亮,吃得标准也不能过高;女孩子不能打扮,否则会被指责乱花资助费用;不能使用好一点的手机,也不能玩电脑,否则会被认为丧志,没有将国家的资助用到实处。同时他们也担心被宣传报道之后,家里人及周围人会很快知道他们的情况,可能会让父母受到他人白眼及嘲笑,因此,他们会极力反对对外宣传报道时出现自己的形象和内容。

2.媒体宣传业务素养不高

此项工作宣传会涉及部分学生的隐私,考虑到现实环境,不能像高校其他学生工作和活动具有可读性、娱乐性。校外媒体一般不愿意采用此类稿件,尽管大多数媒体宣传的初衷是为了展示资助工作的成果,但是由于专业素养的缺乏,造成宣传手段单一。有的媒体宣传片面强调受助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生活状况,要求学生面对镜头发表受助感言,没有有效地沟通。没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缺乏人文关怀意识,使得学生很是反感。同时对宣传内容的专业敏感度弱,在素材收集上没有亮点和深度挖掘,使得内容过于平淡,或是弄虚作假、夸大虚假,为了宣传效果失真、失实、失效,给受访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使得此类宣传报道在学生中失去信任,引发大家的排斥和反感。

二、兼职辅导员视角下学生资助工作宣传的开展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媒体宣传的现状,发挥宣传报道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积极促进的作用,在兼职辅导员视角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充分保护受助学生的隐私

学生资助工作媒体宣传时要与被报道人充分沟通,尊重学生的尊严和隐私,对于提出不刊登图片的要求要予以满足,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与校外媒体进行联系时,要明确告知被报道人媒体性质及宣传范围,争得被访者同意,提前组织被访学生、教师与相关媒体沟通,避免为了吸引眼球,一味追求新闻效应而伤害到当事人及其家庭。在内容编排上,应该注重挖掘励志先进事迹,学生资助工作开展实效等方面的亮点,在学生隐私权的保护上需要仔细斟酌,既要真实、积极引导,又要爱护学生、满足宣传的需要。

2.加强对宣传工作的引导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资助宣传工作的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对校内宣传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当前宣传媒介工具的利用。学生资助工作宣传主要是由负责学生资助的辅导员教师开展,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对辅导员集中培训,当前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主要媒介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互联网与手机资讯目前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传统方式,如果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不能高度重视,不善于运用就会陷入被动,更谈不上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学生资助工作媒体宣传也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途径达到宣传资助工作的目的。

3.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学生资助工作的宣传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展现资助工作的成效、优势,让受助学生感受到国家、社会与学校给予的温暖,感受真情、美德,通过宣传报道有利于让这份温暖更多地传递出去,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资助政策。当你接受资助时,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来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传递更多的爱,而不是因个人问题而拒绝配合。因此,需要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心理教育,强化他们的抗挫力训练,帮助他们平和心态,积极应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自强不息的品格;有利于帮助他们提高社会竞争力,真正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此外,要加强对普通学生的教育,学校应有效引导加强贫困生群体与普通学生之间的交流联系,鼓励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树立典型,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优秀品质去感染他人,通过给大家带来“正能量”来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自卑感。

兼职辅导员是学生与学校沟通交流的桥梁,从兼职辅导员视角思考,更有利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注重“以生为本”,将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最终达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舞学生的目的。

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09-135-00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从《规定》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验,同时鉴于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动力价值视阈下,谈谈辅导员工作新模式。

一、要善用新媒体、新资源、新理念,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思想

目前,网络媒介发展迅速,各种新型事物通过QQ、MSN、微博等途径不断进入到学生们的视野,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的一线的辅导员,必须要学会了解网络,利用网络,加强对大学生在网络健康、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丰富教育载体,挖掘网络中健康、向上的良好导向,体现在丰富的活动和教育中,积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合理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要加强舆论阵地的建设工作。利用校园广播、报纸、宣传板、校园电视台、BBS等,积极宣传健康、有益的信息,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同时,还应悉心打理自己的网络空间,网络内容应具备及时性、相关性、新颖性等特性,及时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信息,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可读性,与大学生在网络上充分互动。

二、要以内化教育为主,注重实效

内化教育的主动性在于教育的客体,而教育者仅是起到抛砖引玉、启发思考的作用。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抛弃那种空洞的说教,而应将教育建立在一定的事件载体上,比如重大节日、典型事例等。高校辅导员要适时抓住契机,进行有根有据的影响性教育,并且这种教育应是“放权”式的教育,将教育的“权力”下放到学生手中,充分调动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之间的口口相传、亲自参与,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参与中锻炼成长。如此一来,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由亲力亲为,变成了引导、指导,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又可以将自己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教育实效。

三、以公平、公正树立理性权威

在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方面,辅导员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角色具有双重性,既是管理者,又是良师益友、知心朋友。而在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中,评奖评优、助学助困、组织发展等内容与大学生的在校生活息息相关。在处理这类事情时,辅导员应做到公平、公正,以便树立自己的理性权威、个人魅力,增进学生对其的信任度,加深与学生的情感,从而从根本上奠定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基础,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动力价值的实现,也有利于教育效果潜移默化的进行。公平、公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意,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到公平、公正,也应时刻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一项不公正、不公平的决定,失去的不仅是相关学生的信任,更是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要做到公平、公正,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确保关乎学生切实利益的工作事项公开透明。权力应在阳光下运行,虽然辅导员的工作仅仅是工作而谈不上权力,但在学生眼中那就是左右他们利益的权力。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充分确保工作的透明度,接受学生的监督。第二,充分发扬民主。民主是公平、公正的有力保障。发扬民主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辅导员的各项事务性工作中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并积极反馈意见,使大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对与己密切相关工作的全程参与,也可以使其切实感受到公平、公正。

四、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动力价值的主旨在于: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从而主动接受教育主体的教育。但这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基础,而更重要的事情在于使大学生主动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影响,因此辅导员应主动审视自身的思想、行为,并不断管理、自我教育。

五、辅导员要做好表率,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应努力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要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与良师益友,除了应在工作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外,更需要辅导员有可供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道德涵养。个人认为可从下列五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第一,用道理来教育自己,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必将吾日三省般地用发人深省的道理来教育自己;第二,用制度来约束自己,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现实社会中,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构建了健全的制度,才能更快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成长;第三,用人格来感化学生,论语中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良好健全的人格将如同一座丰碑,树立于学生心中,从而使得学生也树立健全的人格,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第四,用情感来唤醒学生,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来到高校这个相对陌生的环境的“隐形监护人”,如果能用情感来与学生坦诚相待,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事半功倍;第五,用来宽恕学生,高尔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世界。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站,要让学生慢慢来接受社会有可能带给他们的种种,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用去宽恕他们由于年轻所犯的错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达到真正的“育人”境界。

参考文献:

[1]单春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视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

篇7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含义及影响

职业倦怠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问题,指的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有研究表明,教师行业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辅导员职业是教师队伍中工作压力较大的一支队伍,他们在职业倦怠方面表现更加突出。尤其是高校辅导员面对多元化思想道德大环境,工作任务复杂多变,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心理压力增大,伴随长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经常表现出烦躁易怒、敏感紧张、疲劳感、容忍度低等,对生活冷漠悲观,产生衰竭、无助感,对工作完全丧失热情。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学生,逃避社会交往,甚至易于攻击他人,讽刺同事,对学生挖苦、谩骂,甚至滥施惩罚,感觉自己无法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变化,甚至有人感觉到在自己的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的事情,觉得前途黯淡,缺乏职业自豪感,没有希望,低人一等。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消极影响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间接影响教师自身身心健康发展。也就是说,辅导员产生了职业倦怠感,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师生的教学效果。

三、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1、工作角色多样、定位模糊

高效辅导员日常工作中角色多样,事务繁杂,需要处理大量的与学生、教育相关的工作,他们所处的角色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比如,高校辅导员在学生面前是管理者和服务者;在教学上是教师,在同事面前是教师,在领导面前是下属。高校辅导员的身份界定不是特别清晰,原本应该重点关注德育工作的辅导员,却因为育人和学生管理双重职责,而在具体日常工作中迷失自己,辅导员承担着突发事件处理者、教师、学生心理辅导者、活动指挥员、学生行政管理者等角色,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而在处理这些日常工作时有所取舍,大部分确实在弱化了辅导员思政教育的身份和职责,导致思政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和思政教育者角色格格不入,但辅导员还是得不断转换角色以完成工作任务。

2、工作待遇和社会认同感偏低

现在的高校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教师的薪酬水平也与教学和科研直接挂钩,目前高校思政辅导员由于繁忙的日常事务一般都很少授课,腾出足够时间来进行学术研究更是难上加难,这也导致辅导员的课酬和科研经费相对其他任课老师较少,辅导员的薪资水平普遍偏低,相比较于学校其他岗位来说,工作待遇偏低,繁重的工作和相对较少的物质回报很容易造成辅导员心里的不平衡,辅导员教师心里自我感觉失落,缺乏社会认同感,职业成就感薄弱,产生了消极情绪,产生了离职倾向,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质量,导致了职业倦怠的产生,也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3、工作压力过大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来自方方面面,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内在的压力则主要来源于社会认同感的低下,领导家长的不重视,自我价值实现的受阻。外在压力主要指辅导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工作强度所带来的压力,师资力量的发展跟不上工作强度的增加,威胁辅导员队伍的身心健康。

四、正确处理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1、强化心理干预措施,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组织高校思政辅导员参加心理知识的培训,以适当的方式(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进行合理的情感宣泄和压力缓解,以激发个体的工作热情,助其迅速走出职业阴霾,帮助个体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本身可以控制的因素,应激训练可以改变个体面对问题的应对态度,重建职业自信,采取积极的应对手段,重拾职业乐趣,提高个体在工作中表达见解和主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因逃避问题而产生的工作倦怠。

2、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

用发展的眼光和标准来衡量辅导员的工作业绩。选取合理的考核指标,对高校思政工作给予正确的评价,多从工作态度、实际付出和学生的满意程度等方面来考核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减少显性效果方面的考核比重。做到高校、学生、自我三个评价相结合,隐性、显性两个成绩相结合,保证考核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开展职业培训活动,提升工作效能

资助辅导员开展德育理论研究和职业培训等活动,为辅导员创造脱产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提高综合能力水平。加强职  业技能培训,即通过定期的讲座、专业技能培训、参观、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将辅导员学生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工作经验传授给接受培训的学生工作干部,以帮助其提高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 邵艾群.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相关问题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2010,(12).

[2] 刘朝晖.新职业主义下高等职业教育核心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8).

[3] 李霞.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

[4] 韩俊香.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篇8

[作者简介] 李燕,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辅导员,研究方向:学生工作,广西 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3-0062-0003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人。庞大的待就业人群令本科毕业生甚至是硕士研究生都难以找到工作,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更是不言而喻。由于学历原因,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起点本来就低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加上性别歧视,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就业信息的收集者与者,辅导员与学生有着广泛、直接、密切的接触。针对高职院校女生就业难的现状,辅导员对她们进行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1. 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难以与社会岗位需求相匹配

高职院校在招生时无法吸引足够的优秀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动辄要求求职者有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者要求求职者拥有诸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英语四、六级级等证件。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如:用人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需要求职者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工作经验,这个要求本无可厚非。可近两年来,广西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通过率仅为20%,高职院校的学生能拿到该证的人数真是凤毛麟角。

2. 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增加显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11年,全国待就业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2012年,全国待就业高校毕业生为680万人,2013年,全国待就业高校毕业生为700万人。在如此庞大的待就业队伍里,高职毕业生占总人数的3/5。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中国201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约为530万人,这样的供需矛盾,势必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3. 性别歧视让高职毕业女生遭遇就业歧视

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很多高职女毕业生在毕业不久的几年将要面对恋爱、结婚、生孩子,完成女性重要的人生三部曲。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基于利益着想,在薪资水平相同的前提下,更愿意招收男大学毕业生,只有小部分企业表示愿招女大学毕业生。

(二)学校因素

1. 高职院校盲目扩招,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追求自身发展,盲目扩大招生。但因为学校专业设置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加上学校第二课堂没能对针对女生开设适合女性发展的课外教程,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不能顺利就业。

2. 学校未能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满足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

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就业知识传播,还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进行指导,为学生介绍工作和传播劳动市场就业信息。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来承担。然而由于福利待遇偏低,所管理事物繁杂等因素,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较大,其平均职业寿命为3~5年。专职辅导员工作内容过于繁杂,不能静下心来加强自身学习,业务能力和水平也无法得到提升,从而弱化了辅导员对毕业生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工作能力。

(三)学生因素

1. 自我认识不够深刻,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较为严重

高职女毕业生在就业时会遇到专业不对口或者对口专业自己不感兴趣等问题,面临毕业,许多学生不知道自己真正适合的岗位是什么,找工作时挑肥拣瘦,只钟情于大城市、大公司,过分看重工资待遇的高低,忽略职业的发展潜力,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较为严重。

2. 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我的资质比不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女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3. 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竞争力有待加强

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农村或县城,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导致她们的综合能力较弱,有部分学生到毕业时都无法通过国家英语B级的考试和全国计算机一级的等级考试。只有少部分学生在毕业时能拿到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相关证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弱。

二、辅导员与高职院校女学生的就业指导关系

(一)辅导员的工作角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的最直接的引导者,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与学生的接触是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作为辅导员,需要经常带领学生开展各项活动,深入学生宿舍访谈,在开展活动和下宿舍与学生交谈中,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成为学生心心相印、无话不谈的良师益友。学生更乐意把就业需求和就业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与困惑向辅导员倾诉。特别是女大学生,她们在职业规划、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情绪波动或心理障碍比较大。辅导员可借角色优势,较有利于帮助女学生对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帮助学生扬长避短,走出误区,最终实现顺利就业,保证高职女毕业生就业的质量不断提高。

(二)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特殊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一般只有两年多,在新生入学伊始,辅导员就可以就结合《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规范学生的各项行为。辅导员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现阶段的各项发展指标符合自身职业发展目标要求;向学生传递社会各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以及人才需求状况等等信息,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和适当的就业期望值;随后辅导员还需对学生自身发展趋向基本定位的情况进行摸底,收集其就业意向,为学生确定个性化辅导方案。在高职院校女生毕业前,辅导员要培养班级就业信息班干并且建立学生就业档案,以便及时掌握女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和去向等信息,这样可使得高职院校女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加具有目标性和方向性。

三、新时代的辅导员如何对高职女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新时代的辅导员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者,常用来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信息平台有QQ、飞信、电子邮件、微信等。高职院校辅导员及时准确地掌握就业信息,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一)利用信息技术对高职女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可行性

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橱窗、电话、公告栏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存在着互动性差、渗透性不强等缺陷。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脑、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迅速普及,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沟通的机会越来越频繁。根据尼尔森的报告,2013年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及率已高达66%,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拥有率可高达90%以上。伴随着网吧兴建,wifi的普及,大学生通过信息平台接收就业信息的渠道越来越方便、快捷。高职女毕业生做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自然也能享受到信息平台所带来的方便、快捷。

(二)辅导员收集就业信息的途径

1. 学院就业办。学校收集的信息都会及时传至各系,或在学校就业网页的招聘信息栏目中。

2. 主动向地、市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人才服务机构及其组织的有关活动获取信息。

3. 通过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搜集。这些主管部门主要是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人事厅及各市的教育局、人事局。

4. 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

5. 亲朋好友。通过家长、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等渠道来获取就业信息。

6. 通过搜索黄页,了解各单位的地址、电话号码,通过拨打电话、主动登门拜访来获取用人信息。

(三)辅导员利用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女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所取得的效果

通过广泛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拓宽就业渠道,辅导员们大大提高了毕业生需求信息的实效性和利用率。此外,辅导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发公共邮件、群发飞信、在QQ 群就业信息等渠道,能向每个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针对女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对高职女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方便、及时地为女大学生们进行答疑解惑,此举深受女大学生们的欢迎。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中的特殊群体,辅导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学生日常工作的第一线,是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重要成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占据着诸多有利条件。然而,面对高职院校毕业女大学生,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做好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篇9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204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和引领者,在学生的成长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方向,疏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关键。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成为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价值取向、情绪焦点、就业方向、升学深造等诸方面的细微差别,从而引发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上存在的些许区分,这一现实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立足现状、分析成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问题干预,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点来开展。

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想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辅导员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学习、就业、人际关系和情感等问题的困扰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的心理冲击,一旦未能妥善处理,可能会引发心理的困扰甚至造成现实性的悲剧。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因为各式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障碍而造成不良后果的案例比比皆是,从马加爵开始,再到2013年的复旦投毒事件、2014年天津城建大学发生的学生砍人事件,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性事件已经备受全国瞩目,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必须从点滴做好大学生心理预警工作和疏导工作,善于发现,及时干预,才能避免悲剧的一再发生。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同处于身心发育日趋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阶段,同时受到社会思潮、经济文化、个人生活等多方面的冲击,在阶段性的心理状况上具有共性,因此心理健康工作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提升自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团队的一员,但并非专业性的一员,在业务水平上,他们往往没有专职心理健康老师那么专业,也未必受过系统的培训和训练,专业性不强。但同时,他们又是教师团队中与学生接触最紧密的,是最有机会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群体。所以,提升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是做好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做得好未必看得到成效,做得不好就很可能会引发现实性的问题乃至悲剧。因此,如何在做好其他条线工作的同时在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首先要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建构好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此外,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工作,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加强自己对于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大学生身处青年人阶段的心理特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的类型、应对不同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操练。在提高自身工作水平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要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类心理健康相关培训,诸如心理专家讲座、督导培训等;在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活动时,多借鉴其他院校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等,通过各种途径完善自身在心理健康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并在工作中实践。

3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开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为大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还是有其不同的特点的,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可以借鉴本科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经验,但又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仔细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以及具有的心理特点,进行及时合理的教育和疏导,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展开。

31社会、家庭客观情况造成的心理问题

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心理出现失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类外来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特别是欧美一些略带腐朽色彩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包括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冲击。同时少部分、贪污腐化、追求享乐等消极堕落的社会现象,使大学生们感到愤恨、失望,一些学生继而产生对社会不信任乃至憎恨的心态,客观上阻碍了青年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影响了正常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根据这样的实际状况,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通过阶段性、高频次的主题思想教育、心理团体活动、主题心理话剧等形式,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日渐传输给学生,逐步扭转学生的不良心态。

32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及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

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化深度与难度加大,学习方法要求大学生自身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及分析性,这些都对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里产生诸多焦虑或困惑,如缺乏学习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方法不得要领等,有可能导致神经症、厌学症等身心疾病的产生。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在新生心理普测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组织这部分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风建设演讲会、学习方法交流会、专业技能展览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厌学的情绪。

33来自不同地域、经济状况家庭的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

离开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生源的地域混合,学生往往可能来自全国各省各地,贫富差距很大,经济状况导致学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分化,一些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家庭的高职院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并没有感受到如此大的经济悬殊带来的压力,到了大学以后,这一新增的压力给部分贫困生带来自卑、焦虑乃至自闭等负面心理状态,还可能造成部分贫困生对于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对于金钱的畸形渴望等负面心态。就高职学生这一心态,辅导员在心态上首先要端正态度,用尊重的态度与之交流,避免流露出同情或怜悯的态度。同时可以开展励志毕业生报告会、多方位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信息等形式,从物质上、心理上为贫困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同时针对贫困生自卑的心态,可以组织部分贫困生定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让其在共同的团队中自我成长,逐渐摆脱自卑心态。

34就业压力下高职院校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市场对于人才招聘存在着较为实际的选择,在高学历人才也越来越难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相对本科院校学生存在着客观的劣势,而高职学生因为学制特点,接受的往往是专业文化和技能操作并存的教育模式,一年多的在校学生,一年多的顶岗实习或企业实习,造成高职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能又未必精通的窘迫现状,让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在没有毕业之前,已经对就业产生恐惧感,甚至更有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认为再努力的学习也改变不了高职毕业的文凭现状,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肯定比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态,心理状况消极。高职院校辅导员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进度,另一方面增补创业知识和典型案例,开展优秀就业创业校友报告会等,同时对于部分存在就业困扰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辅导等。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从事心理健康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高校教育的特色,从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际出发,完善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才能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篇10

⒈以人为本原则

大专院校的辅导员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管理方法,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做到为学生服务。部分学生会出现不服从辅导员管理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不应该一味责罚学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⒉以身作则原则

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接触较为频繁,辅导员的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习惯、价值观念等。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态度与行为,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帮助学生始终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前行。

⒊德育引导原则

德育指的是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以引导与说服为主,尽量不采用惩罚的手段。大专院校的辅导员在进行学习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坚持德育引导的原则,通过相关制度的完善更好地约束学生。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激励方式促使学生更好的遵纪。

二、大专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式创新

⒈辅导员以价值观教育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线

在辅导员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线,结合大专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包括理想信念教育、诚信责任教育、感恩自律教育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⒉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坚持成人与成才教育并重

成人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使之学会做人的道理;成才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当前,部分家庭与高中阶段的教育都比较看重智育与分数,忽略了学生的德育与素质。因此,大专院校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德育观念,实现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的结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求知等,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品德、有知识、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⒊辅导员要注重学生党团、干部与社团队伍的建设

辅导员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党团、干部与社团队伍的建设。学生党团、干部与社团队伍的建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辅导员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力辅助。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学生党团、干部与社团队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对入到积极分子与党团员进行强化教育与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示范作用。其次,要将学生干部队伍作为班级中的骨干,为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提供助力。最后,要注重对学生社团队伍建设的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