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2 15:10: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经济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旅游经济论文

篇1

(二)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选取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作为研究旅游经济的2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4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作为研究安徽16个市旅游经济的主要指标(表2)。考虑到研究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比较性,表中指标数据主要为2012年的截面数据,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次的数据直接来源于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外汇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次等数据直接来源于2012年安徽16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下文简称《公报》);在计算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相对值时,所采用的户籍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公报》,《公报》未给出的数据则参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所采用的面积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16个市的政府网站。

(三)研究方法1.旅游资源优势度对区际旅游资源的评价,本研究借鉴王凯[9]、黄成林[10]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消除人口、面积等因素带来误差的基础上,结合资源的数量、游览价值及资源间的匹配度来确定各地市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表3)。2.旅游经济贡献率为保证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数据可与旅游资源优势度进行有效比较,本研究采用旅游经济贡献率来衡量安徽16个市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等各项旅游经济指标,指标数值同样选择剔除了人口和面积等因素影响的相对值。3.旅游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计算公式。4.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本研究考察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分析,根据相关系数值分级如下:0<r<0.3为微弱相关;0.3≤r<0.5为低度相关;0.5≤r<0.7为中等相关;0.7≤r<0.85为显著相关;0.85≤r<1为高度相关[11]。空间错位理论最早用来分析城市快速空间重构的背景下,弱势群体居住和就业空间机会错位的情况,本文借用重心模型与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来分析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情况。基本思路如下:首先借用重心模型公式计算出各次级区域(市)在总区域空间范围内的重心地理坐标。式中,x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所在地的经度坐标;y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所在地的纬度坐标;M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的属性量值(资源、收入、人次等)。然后借用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判断各次级区域(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情况,具体做法是,以旅游资源为横轴、旅游经济各指标为纵轴构建坐标系;同时,分别将横轴、纵轴划分为m、n个等级,形成纵横交错的二维数表(本文均划分为5个等级),将安徽16个市归入相应的交叉网格内,从而判断其空间错位情况。

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一)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相关性测定与分析首先根据公式(1)—公式(7),分别计算出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优势度,然后根据公式(10)和公式(11)分别计算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相对值、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增长率等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数值(表3);基于以上结果,运用SPSS19.0软件的相关性分析工具,对2012年安徽16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检验分析(见表4、表5)。根据表4,就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收入相对值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2012年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总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591,相关系数值0.5≤r<0.7,为中等相关;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656,相关系数值0.5≤r<0.7为中等相关;与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902,相关系数值0.85≤r<1为高度相关。就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人次相对值的相关性分析来看,2012年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总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616,处为中等相关;与国内旅游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709,为显著相关;与入境旅游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927,为高度相关。根据表5,从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相关系数值均为负数;且除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与旅游资源优势度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3≤r<0.5的低度相关的范围内,其他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小于0.3,处于0<r<0.3的区间范围内,为微弱负相关。究其原因,现阶段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吸引力仍然对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总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收入、旅游人次与旅游资源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然而,旅游经济的增长不再单纯依赖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制度环境演变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均对其有重要的影响,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与旅游资源之间微弱负相关的关系亟待改善。

(二)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性分析首先,根据表3数据,通过公式(12)和公式(13),计算得出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各项指标间的重心分布情况(图1);然后,通过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描绘出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的空间错位分布情况(图2)。从图1中可以看出,旅游资源与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次的重心较为接近,而与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以旅游收入为例,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的重心相差0.216个经度、0.576个纬度,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差0.209个经度、0.555个纬度,与旅游外汇收入相差0.148个经度、0.028个纬度;根据各指标重心的经纬度数值,查询得出,旅游资源、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的重心分别处于池州市青阳县、合肥市巢湖市、合肥市巢湖市、芜湖市南陵县,结合地图可知,青阳县与南陵县地理距离最小,而与巢湖市距离较大。与此同时,通过图2可以进一步地看出,旅游资源和旅游总收入等级均高的市为黄山,旅游资源和旅游总收入等级均较低的市为马鞍山、铜陵、蚌埠、阜阳、淮北和宿州;安庆、宣城、六安、淮南、滁州和亳州等市的旅游资源等级较高而旅游总收入等级却较低,呈现出与旅游经济反向偏离的特征;合肥、池州等市的旅游资源等级较低而旅游总收入等级却较高,呈现出与旅游经济正向偏离的特征。同理,可得出旅游资源与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之间的二维组合矩阵图,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做赘述。究其原因,旅游资源仍然是入境旅游者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等级越高,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越多;受到闲暇时间及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国内旅游者选择就近旅游,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重心出现偏离。合肥、宣城和安庆等市的空间错位表现最为明显,就合肥而言,其旅游资源优势度较低,但作为省会城市,可以依托全省便捷的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区位和经济优势为新业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条件,使得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指标均较高,旅游业发展已突破原有的依赖旅游资源发展的单一模式;安庆和宣城等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度较高,但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指标则较低,说明上述两市的旅游资源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借助优势旅游资源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篇2

首先,生态资源丰富。吉林省县域资源形态各异。如长白山21个县自治州,东部水资源、森林资源丰富,中部及境内农业资源丰富,且草原湿地较多。其次人文资源便利。如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特色鲜明,拥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如,左家镇特产观光生态园、安图国营福满林场都被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最后,交通条件便利旅游产业基础雄厚。

(二)吉林省生态旅游劣势

首先,旅游创新能力不足。从目前吉林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来看,景区形象设计、旅游线路设计、产品开发营销方面有明显不足之处。其次,缺乏联动力导致人力资源匮乏。吉林省区域经济生态旅游缺乏专业人才,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例,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严重匮乏。同时,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紧邻生生态旅游文化仅停留在表面,缺乏一定的民俗文化、地址文化以及民间传说等。这导致县域经济优势没有完全开发应用。

二、生态旅游发展原则和途径

随着生态环境恶化,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绿色已经成为文明的标志。在自然保护基础上为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绿色经济增长。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县域生态旅游发展赢遵循降排微排的绿色化原则,避免环境资源污染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发展原则

首先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就是创新。在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实现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鲜明旅游观念,才能将特色转换成优势。其次,生态旅游发展须调动群众积极性,满足人文需求,以游客满意度为准则提升服务水平。同时,进一步将生态旅游向品牌化发展,以县域经济为形象,树立品牌效应。如长白山发展树立了中华名山的品牌效应。最后,生态旅游要实现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生态旅游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一体化融入到大旅游发展中势在必行。县域旅游相对城市来讲地点偏远,因此要突破距离障碍,实现信息化。让营销网络落实到生态旅游发展中。针对不同县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加大开发力度与保护力度,促进资源科持续利用发展。

(二)生态旅游发展有效途径

低碳不是一种发展方式而是生活理念。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要以低碳、环保为发展理念,在产品上多开发自行车生态游、徒步旅行等项目,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在景区设施标语上落实节能减排的广告语。目前吉林省部分景区已经出现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让生态资源更加健康。首先将创意变成经济效应。低碳背景下县域生态旅游发展要在宣传设计、线路景区规划以及旅游商品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既要明确生态旅游的特色,也要融入一定的文化底蕴。如长白山是吉林省生态旅游龙头企业,也是吉林省生态旅游王牌,不仅在包装和促销方面支撑吉林省旅游业,也促进了吉林省生态旅游业大格局。其次,吉林省生态旅游与县域经济又不可分割的作用。应加大旅游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方面针对旅游景点空间分配,也能利于交通条件及经济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以来,省县、地区、城乡结合,吉林省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力度加大,在明确了旅游主体功能基础上,吉林省县域经济旅游应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承载能力,保障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3

二、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经济文化区

(一)地域优势1.交通便利。柳位高跷流传于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东柳位村及其周边地区。这里南临黄河,北依太行,自然条件优越,处于交通要塞,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誉。东柳位村位于卫辉市的东端,地处卫辉、浚县、延津三县交界。东与浚县的新镇接壤,南依黄河故道白天鹅自然保护区,北邻长虹渠横贯东西。新濮公路临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2.景点集聚。东柳位村附近旅游资源丰富,包含众多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自然风光有:华北平原最大的一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故道白天鹅保护区;如诗如画的高原村落柳树岭景区等。

(二)政府支持柳位高跷已经于2010年列入新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卫辉市委、市政府和庞寨乡党委、政府及当地群众对柳位高跷的利用和保护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由宣传部、文化局、广电局、群艺馆等有关部门组织的文艺汇演,正在逐步扩大柳位高跷的影响力。

(三)劳动力优势河南是农业大省,劳动力人口较多。东柳位村的经济来源也以农业和务工收入为主,适龄劳动力充足。结合中原地区的发展态势,劳动力成本较低,这对于建设旅游经济文化区提供了很好的人力支持。此外,经济文化区的建设可以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增加当地人的经济收入,将劳动力留在“家门口”对于柳位高跷的传承同样有益处。

(四)蓝图构想旅游经济文化区将以民间庙会为中心,以农家乐和旅游景点为依托,向周边地区辐射。依据游客来访数量合理安排演出及各类活动。民间庙会将采用中国民间最原始的方式,以柳位高跷、旱船、竹马、扇子舞、打花棍、手工艺品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艺术为主要的演出活动。如若仅以庙会作为旅游品牌的话,那它对游客的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东柳位村以农业为主,有利于发展农家乐,可以建设成集种植、采摘、烹饪、住宿、观光为一体的农家庄园。在农家庄园开设高跷等民间艺术的体验活动,为游客打造适合的道具,并由专人指导,让游客可以体验踩高跷的乐趣;开设手工课堂,以简单的方式教授游客制作剪纸、布贴画、虎头鞋等民间手工艺品。卫辉市紧依太行山,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位置相聚且近,每个景区只需一天即可游玩。因此以民间艺术为中心,以农家乐为承载点,以自然景观为依托,打造旅游经济文化区将会对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篇4

2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

2.1把握机遇,提高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首先需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统一旅游经济的发展理念。旅游行业对我国人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也存在少数群众对我国旅游经济产生过质疑的情况,但是这二十多年取得的进展,足以证明统一旅游经济思想,是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提高旅游经济的前瞻性,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多变的气候以及多样的环境已经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时一定要把握机遇,提高自身的前瞻性,从而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2.2提高中国旅游经济的创新性对我国旅游经济进行宏观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因为旅游理念是随着时代在进行不断改变的,旅游行业不仅仅是一项对文化欣赏之后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经济活动,为了使旅游经济效力达到最大化,就务必时刻保证旅游的相关理念是处于该时代最前沿的。从目前宏观管理的情况来看,旅游行业已经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才可以优化旅游经济所处的体系。

2.3加快我国旅游经济转变的方式加快我国旅游经济转变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探索出具有我国特色主义的旅游经济发展策略,并且合理处理旅游经济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坚持多方位发展旅游经济,通过相应政府对其产业链的重视与扶持,来挖掘我国旅游经济更大的潜能。第二,加快我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提升优化旅游经济管理模式,不要只注重旅游景点门片的收入,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开发旅游产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及提高旅游资源的管理意识等等。并不断增加旅游经济中的科技含量,优化管理配置,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3目前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旅游行业的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对旅游资源成本的管控、质量的检测以及人员的调配方面,而且大多数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还要不断加强,由于管理经验不丰富,对旅游经济认识也存在较多不足。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使用也是频繁出现的问题,由于管理人员工作存在疏忽以及旅游乘客对环境的不重视,便加深了该现象的负面影响力度。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如下:政府机构的管理措施不具有针对性,目前旅游行业已经涉及到新城村的建设和农业产业链的改变等内容,相关政府机关没有及时协调好各个部门,未达到统一管理的效果。旅游经济管理者盲目加大成本,优化硬件设备,却忽略了对旅游景点管理模式的改善。

篇5

二、海南省旅游收入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确定参考数据和若干个比较数据的几何形状相似程度判断其紧密程度,它反映曲线间的关联程度。本文利用海南省2000-2013年旅游经济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影响旅游收入的因素,具体方法如下:第一,确定特征序列和相关因素序列。其中X0=(x1,x2,…,x14)为特征序列,Xi=(xi(1),xi(2),…,xi(14))为相关因素序列。第二,分别对X0和Xi(i=1,2,…,10)进行始初值化处理。第三,分别计算X0与Xi(i=1,2,…,10)的灰色绝对关联度和灰色相对关联度。本文以2000--2013年海南省旅游收入为参考序列,以相应年份海南省旅游接待总数、海南省旅行社个数、海南省星级饭店数、海南省生产总值、海南省人均生产总值、海南省入境游客数、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职工年平均工资、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为比较数列。根据前述灰色关联性分析的计算步骤,带入数据进行运算。根据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我们计算整理出2003-2009年和2010-2013年海南省旅游收入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进而得出灰色综合关联度(见表2、表3、表4)。由表2所示,在最近的14年里,海南省旅游收入最突出的影响因素为由海南省星级饭店数量X4。以2010年国际旅游岛政策出台为界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发现,旅游经济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生明显改变。综合表3、表4,海南省生产总值X5在两个时期内关联度值变化较小,对旅游经济收入影响稳定。由表3,在国际旅游岛政策颁布前(2000-2009年),影响省内旅游收入最主要的因素为海南省星级饭店数量X4,其次为海南省人均生产总值X6及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10;由表4,在2010-2013年期间,海南省生产总值X5成为最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国内旅客数量X2与海南省旅游接待总数X1。这说明自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得益于国家政策倾斜,海南省将旅游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旅游经济收入对相关的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工作的依赖度较高。X2与X3对旅游收入的重要影响说明了海南岛内旅游业主要依托旅行社运转,旅游收入也更依赖入境游客。对比表2、表3两个时期里综合关联度排序变化较大的因素,海南省生产总值X5从第四位跃至第一位,成为影响旅游收入最主要因素,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旅游业开展的基本工程在国际旅游岛建设期间发展迅速,说明海南省旅游产业正不断走向完善与健全的发展道路。海南省星级饭店数量X4从第一位下降至第十位,关联度下降近0.3,说明来岛过夜游客并非依赖岛内星级饭店;另一方面,海南省民俗、农家乐、“候鸟式”旅行等旅游形式不断丰富、住宿方式多样,极大的丰富了岛内旅游的多样性,为旅客提供更多观光选择与出行体验,间接促进了旅游收入的增加与产业链的延伸;由此带来旅客层次、类型的多样化、旅客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旅游方式、住宿形式正在被改变。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10从第三名下降到第六名,结合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将旅游纳入生活支出的一部分,因此旅游经济收入更依靠旅游地自身建设以吸引更多游客前往。

篇6

将我国沿海11省市的13项指标数据利用标准差标准化进行处理,其公式为:式中,为标准化后数据,为指标原始数据,为期望值,为标准差。利用SPSS计算我国沿海11省市的13项指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并在此基础上计算特征值以及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根据主成分分析原理,一般累计贡献率达85%~95%的特征值λ1、λ2、…λm对应的第一、第二、……、第m个主成分。由表2计算数据可知,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3.299%接近85%,因此,只需要求出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F1、F2、F3即可,它们已经能够充分地反映我国沿海11个省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水平。根据表3中所得到的各指标系数,可得各主成分关于13个指标的线性表达式。根据各主成分的贡献率确定综合主成分得分,即以对应每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占所提取3个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得到,∑F=0.61104F1+0.28562F2+0.10333F3,将数据进行正向标准化并带入上述公式,计算各省市在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上的得分,即得到各省市最终评价值,结果见表4,它反映了各省市滨海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1.2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地域差异分析

由表4数据可以看出,综合得分居于第一位的是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其分值依次为76.36、38.72、32.38,这三个省市在第一主成分及第二主成分评价中具有较高的得分。可见,此三个省市是滨海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较发达的区域。其后得分的顺序依次为天津市、广东省、福建省、山东省、辽宁省、海南省、广西省、河北省。第一主成分得分排在前四位的是上海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在X2、X3、X4、X5、X6、X7、X9、X10有较大的载荷,表明这四个省市在旅游规模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水平;第二主成分得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上海市,第二主成分在X8、X11、X12、X13有较大的载荷,表明这五个省市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育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水平;第三主成分得分排在前三位的是浙江省、福建省、天津市。

将11省市综合得分按区域加总可以发现,我国滨海地区中,由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构成的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得分为147.5;其次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个省份组成的泛珠三角滨海区域,综合得分为71.98;由辽宁、河北、山东、天津构成的环渤海区域紧随其后居于第三,综合得分为70.7。在旅游经济总量、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人力资源等方面,居于前列的长三角、环渤海、两广地区在我国滨海地区都占了很大的比例,奠定了它们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位。首先,旅游经济发展最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其2012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9.45亿美元,占整个沿海地区总量的35.77%,星级酒店总数1796家,占整个沿海地区总量的33.83%,旅行社总数4980家,占整个沿海地区总量的38.99%,其营业收入占沿海总量的49.63%,近一半的份额;旅游业从业人数392977人,占整个沿海地区总量的35.34%。居于第三的环渤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自身即可产生巨大的旅游客流,在密集的交通网络的运载下注入了来自旅游圈以外的国内和国际旅游客流,并覆盖整个区域。其旅游资源丰富,2012年环渤海地区旅游景区总数1153个,占整个沿海地区的44.99%;该地区在旅游经济实力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2012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9.587亿美元,占整个沿海地区的18.91%,入境过夜游客人均每天花费781.94美元,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5.70%,星级酒店总数1702家,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2.06%,客房出租率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4.65%,旅行社总数4700家,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6.80%。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旅游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的中心节点,己具备了重要旅游目的地所应有的相关产业规模及服务功能,特别是高星级酒店的建设与国内同类城市群相比有较大的优势,有较强的旅游接待能力。

泛珠三角区域中的两广地区在政府主导,经济带动下,旅游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其综合得分为35.66。该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客源基础。一方面,珠江三角洲与东南亚和大洋洲相距不远,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海外客源市场。另一方面该区域经济发达,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高,对区域旅游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2012年两广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8.89亿美元,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5.66%,共有星级酒店1266家,占整个沿海地区的23.85%,旅行社2022家,占沿海地区的15.83%,营业收入占26.95%;区域内旅游教育资源丰富,共有旅游院校306所,占沿海地区总量的32.21%,培养旅游人才174057人,占36.42%。两广地区拥有良好旅游接待能力及设施,已成为我国重要旅游中心,客源多而稳定。根据测算的综合得分结果,我国滨海各区域间存在着较大的区际差异,排名最高的上海市(得分76.355)与最低的河北省(得分4.962)综合得分相差71.393,差距较大。根据国内外区域经济相关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存在适度的经济差异可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当这种差异逐渐扩大,超过一定的范围,则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诸多的不利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差异也同样如此,适度的差异是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能够促使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积极进取、加快发展;然而,过度的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可能导致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的资金、人力等要素不断向发达地区流动,使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在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3],会导致和激化一些社会矛盾,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尽量缓解差异。

2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过度的区域差异可能导致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应重视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过大的现象,依靠各层次力量,将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度控制在一定限度内[4],保障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2.1政府协调,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协调功能,通过政策引导,缩小区域间差距。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旅游资源优势及服务设施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推进海南、福建等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增强经济活力,以缩小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在面临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时,通过“市场追求效率,政府追求公平”,增加政府在福建、海南等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投资力度,以缓解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提高该地区发展的积极性。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导可对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篇7

湿润寒冷,冬季长,夏天短。在建设管理上,就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在进行生态旅游建设中因为缺少参照,所以在建设管理中就出现了问题。

第二,景区基础设施在初建设中有些差,景区的影响效果,也要从基础建设上进行区分。这里我们拿青城山作为对比,因为历史氛围不同,在基础建设上就有了根本上的差异性。青城山属于典型的道教建筑,而对于生态旅游上来,只要在坚持原有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管理就可以了,但是黄龙风景名胜区因为病程原始生态系统的理念,在进行基础建设中,就有了很多的潜在问题。所以在建设中,也就走了更多的弯路,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多年的管理经验,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善。

第三,过分追求低投入高产值,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现实的问题,在旅游产业中,通常都是为了追求一本万利,但是过分的追求低投入高回报来说,就有些不切合实际,任何的发展都是有规矩所要遵循的,那就是针对服务。所以在进行投资中,也应该考虑到资源的消耗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中的开发原则

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中,我们还应该遵循生态的基本原则进行开发。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着其自身存在意义。黄龙风景名胜区阔叶林和针叶林都比较突出,而在进行资源改造中,我们只要进行一定的道路开设就可以,并不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建设基地,进行环境改造,这就在资金的启用上以及在环境保护上有了一定的节约。有效的利用生态本身的资源,这是坚持生态旅游的一项基本开发原则,而这一原则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利用天然的水文地理进行宣传,从而保证在坚持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上,完成旅游生态建设,这样在进行长远的规划和管理上都能够比较好的完成旅游项目建设任务。

篇8

1.2走出教学困境是教师的职责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对所教科目的理解不够深入,就不可能充分起到教师的作用。如果教师不改善教学材料的局限性,旅游市场营销教学就是在机械化地复制毫无现代营销意识的平庸营销服务员;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相关的从业经验,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成为脱离实际的“纯粹学院派”。

2教师在摆脱教学困境中的责任

2.1改进教学方面的责任

2.1.1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掌握国内外相关的大量信息,精读国外经典教材,如被誉为旅游市场营销领域最经典的由美国学者PhilipKotler所著的《marketingforhospitalityandtourism》等教材;须批判吸收百篇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的思想和观点,精读至少十本相关的专业经典著作。在以上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增强旅游市场营销的应用性。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和营销技能组合的能力是旅游市场营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主体能力。教师在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安排时,要以这三大主体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目标。其次,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旅游市场营销的特色。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要具有批判性思维,使旅游市场营销摆脱传统营销的桎梏。旅游市场营销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课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工具来对这门课程进行有效的解读和创新。所以教学内容应在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引下,广泛吸收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实和丰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再次,秉承时代性原则是筛选旅游市场营销教学内容的重要考量标准。只有充分吸收旅游市场营销的新趋势、新理论,才能彰显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性,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2.1.2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科学研究素质、业界实践经验及一定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对教学内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未来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树立发展与战略意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和市场洞察能力。如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之媒介的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教学的单一性和不足之处。在理论讲授之余,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到实践中对业界案例进行调研,激发其将问题深究下去的积极性和动力。

2.2自我提升层面的责任

2.2.1深化多层面理论知识旅游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是在广泛吸收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内容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需要教师对旅游市场、旅游企业进行宏观的思索。教师要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素养,具有从事旅游市场营销工作所必备的人文精神和情怀。

篇9

关键词:旅游发展;景区;资源资产;目的地竞争;创新

一、目的地旅游吸引力层次

从效用的角度看,旅游者之所以会离开自己常住地到目的地旅游,是因为该消费者觉得从特定目的地进行闲暇消费能够得到比常住地以及其他备选目的地更多更优效用。也就是说,该特定目的地对该消费者具有吸引力。现在各旅游目的地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目的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依托是旅游景区(点),而旅游景区(点)的核心依托是旅游吸引物。

由于旅游吸引力具有针对性、主体性、变动性的特点,因此它是一个具有消费者指向的动态概念,同时它还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旅游吸引力的综合性表现在它的层次构成上:体吸引力、辅助吸引力以及最终形成的整体吸引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可以认为,旅游地资源是目的地用于发展旅游业所必需的基础资源,旅游吸引物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还应包括其他的资源禀赋。

旅游吸引物产生的是吸引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直接的基本吸引力,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旅游景区(点)是“第一产品”,①而旅游地的其他设施及服务虽然不是旅游者访问目的地的主要因素,但作为“第二产品”,它们将旅游者的整个旅游经历,因此当两地旅游吸引物存在替代关系时,服务质量优劣、设施完善程度、便捷程度将会对旅游者的目的地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交通、旅游设施及服务作为辅助吸引力的依托,与旅游吸引物共同构成旅游地的整体吸引力的来源,但这些是辅助而非基本吸引因素,所以它们不构成旅游吸引物。

二、基于吸引力模型的目的地创新

(一)处理好基本吸引力与辅助吸引力之间关系

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尽管旅游吸引物引发的吸引力是基本的,如果基本吸引力足够强的话将弱化辅助吸引力的负面影响,但是基本吸引力同样也将因辅助吸引力的增强而增强,因辅助吸引力的削弱而削弱。这隐含着现实的警告,如果一味地强调旅游吸引物方面的优势,过分夸大资源的独特性(尤其是积极希望发展旅游经济的地方政府),陷入“泛资源论”的陷阱,将使大量市场需求小、资源价值品位低的旅游吸引物被开发,从而既影响目的地资金使用效率。而且由于现阶段旅游供给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这种“遍地开花”的情形又将对市场竞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一步使旅游经济规模的扩大成了一种无效放大,无助于旅游经济内在素质的提升,从这个角度看,现阶段的“旅游支柱产业热”是值得高度重视的现象[1]。

(二)从“六要素”回归到整体目的地上来

旅游经济的发展从“六要素”实现到目的地整体意义上的“路径回归”,隐含的推断就是在目的地旅游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注重旅游产业的规划,还应该注重旅游外部相关环境和产业的联动规划,目的地发展的不仅应该是旅游产业,而且应从旅游经济的整体层面上进行全盘考虑,包括对非正式部门以及衍生出的旅游就业的全盘考虑。

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入境优先、观光切入的线路旅游基本“路径”上的。这种路径是特殊发展环境下和发展目的下的必然结果,在这种路径下可以以为中心构建旅游经济体系,而且在任何市场经济中,企业都是重要的,是构成国民经济的细胞。但是现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基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旅游经济发展框架就不应该以旅游企业为核心来构建,而应该以旅游者活动客源地——目的地(即O—D)模式为路径构建的基础,重新回到以目的地为基础的路径上来,强调“大旅游”理念,突出发展目的地整体的旅游吸引力。

在强调目的地生态可持续与经济可持续的同时,还应该强调社区的可持续,通过对当地社区原住民的技术援助以提高其介入旅游经营的相关能力,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当地社区的就业公平和脱贫致富。

(三)交替创新推动持续发展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发展将经历旅游景区(点)创新、配套设施及服务创新、组织管理制度创新三个阶段,这三个交替而非继起性的演进进程在目的地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其主导性创新也是发展变化的。

第一阶段是交通及住宿设施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利用目的地的优势资源的比较优势或垄断优势,对目的地进行广度数量型而非深度开发,主要通过旅游中间商进行粗放型包价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该阶段为景区(点)创新,或称开发创新,类似于阿特拜克和埃伯纳西描绘的经济创新第一阶段——产品创新阶段[2]。

但是,从目的地与游客类型的Plog模型可以发现,第一阶段的创新不足以推动目的地的长久发展,也不符合大众旅游的发展现实。因此,目的地必须从初期的“多样化”发展开始注重大众旅游者的需求,注重进行面向大众旅游者经历的针对性设计,开始大量建设与旅游景区(点)吸引能力相适应的、住宿等相关配套设施和相应服务,给目标客源市场提供一个被市场证明是最好的标准产品,接近旅游者效用最大化的第一个层面——满足最大化。该阶段是配套设施及服务创新,或称配套创新,类似于生产中的工艺创新。

随着进入供给市场的目的地越来越多,目的地竞争越来越激烈,旅游者的选择将越来越多,旅游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内在机制促使其在满足最大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成本最小化的市场要求,目的地此时极为重视成本、产量和生产能力的充分运用,因此需要通过组织管理创新以及目的地供给能力的协同等方面来改善产业组织以及市场竞争格局,通过的规模变动、发展战略的成熟、自我积累和发展机制的形成、组织经验和能力以及政府规制下的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来改善目的地的竞争力,通过相关制度创新,使目的地获得创新租金,取得景区改革中的先行优势,从而无论在营销还是实质性发展推进方面都可以在与其他目的地的竞争中取得较为有利的地位。该阶段是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类似于工业生产中的特性阶段,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工艺创新都相对下降,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为下一轮创新发展积蓄力量。

三、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是旅游景区发展的内在要求

篇10

二、网络经济正效应下旅游营销构成要素的相关子系统

1.品牌管理子系统

品牌管理网络数字系统可作为旅游营销企业进行旅游品牌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工具,通过该系统可以使客户对旅游企业的产品、服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有效组织和管理品牌信息资源及品牌建设情况,作出及时的反馈。在此基础上,实现旅游品牌动态信息的调查与,实现与客户进行实施对接与有效聚合,从而达到树立企业的旅游从业品牌形象,品牌意识,从而产生品牌效应,建立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2.营销沟通及销售子系统

网络销售子系统主要是通过网站、电子邮件、搜索引擎,以及微信、微博、快捷网址、APP应用程序等新兴自媒体平台,在系统中设置产品介绍、订单支付、物流跟踪、售后服务等不同模块。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营销,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平台与客户的交互性、直接性、实时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在发挥网络在旅营销中的功能时,可以通过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让消费者充分了解旅游产品、服务的相关信息,进而展开数据调查与分析,了解消费者的实时意向与心理因素,有针对性的服务到人,从而设计出符合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旅游产品与服务。

3.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

旅游业是典型的以口碑为主吸引客户方式的服务型行业,数字智慧旅游,开启了旅游方式的大时代。网络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是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实现旅游市场在营销、销售、服务、市场等方面实现自动化,在该技术中,对客户基本数据予以统计及跟踪分析、及时跟进客户订单的去向、并且予以分类管理,对顾客的反馈意见进行及时回馈,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在深入研究旅游消费者市场份额及发展形式、进一步获取客户服务的基础上,对客户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在相关数据及各系统的支撑下,使整个业务流程趋于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关系管理子系统可以界定为一种软件技术,但更是一种理念。

4.绩效评价子系统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牢牢的与绩效挂钩。绩效,是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可进行测量的预期结果,结合个人和团体在过去工作中的能力,指导其不断完善。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绩效评价子系统通过一套指标体系,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开展数字网络从事旅游营销的企业从多个方面(包括营销理念、营销策略与收益、客户服务等)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关的依据。

5.数据库及辅助平台

旅游营销在网络数字处理方面,要做好数据库技术基础、支持平台与管理。数据库及辅助平台的作用,就是为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开放的良好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营销数字网络的构建要进一步融合到智慧城市、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之中,从而使旅游营销逐步进入数据化时代。

三、网络经济正效应下旅游营销的现实困境

1.运用网络进行旅游营销在认识方面比较薄弱

网络经济影响之广、之深,是很多旅游营销从业者始料未及的,绝大部分旅游网络营销决策部门与经营对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与前景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主要表现在,尽管旅游企业构建了网络营销的相关网站,但是很多时候是形式大于内容,没有予以充分运营与利用,消息陈旧并长时间未进行更新,甚至一些旅游企业都没有自己的网络营销平台,缺乏相当的网络营销体系、管理制度与长期的战略规划。进而大大制约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当人们意识到网络经济的影响时,又选择急促面对或盲目转型,对网络经济缺乏科学理性的认知。

2.旅游营销在网络交互平台建设方面不够完善

由于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等方面存在地区的差异性,以及部分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比较滞后,可能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旅游网络营销方面欠发达,受到硬件的限制。在网络平台设计方面,缺乏个性化和交互的机制,影响了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旅游营销的影响力,最终导致网站硬环境无法满足消费者需要,以及网络安全问题导致客户的信任度,导致旅游营销的发展。

3.旅游网络营销提供的服务滞后,营销方式单一

其一,旅游业不同于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产业链,而是一个网络矩阵。传统旅游营销方式,吃、住、行、游、购、娱六个因素的供应和服务都是通过旅行社拆分组合后,提供给游客。旅游业最需要企业提供服务,现有旅游产品总体数量与需求基本匹配,严重失衡的是服务体系特别是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滞后于市场需求。其二,大部分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方式与策略单一、营销手段效果不佳。大部分网络营销缺少和著名旅游景点的相关门户网站的链接,与知名搜索引擎的对接也不够充分导致网络营销绩效。网络旅游营销方面,缺乏既懂网络电子商务知识又蕴涵丰富的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知识体系相对单一,缺乏综合判断,制约了行业发展。

四、网络经济正效应下高端旅游营销的路径选择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移动端应用成为主力军,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保持稳步增长趋势。本文从厘清网络经济正效应与旅游营销等相关概念,到梳理网络经济正效应下旅游营销的相关子系统与现实困境,从而探析依托网络经济创新旅游营销发展的新路径,使之进入一个更高更快的发展态势。创新路径就是要创造性转化固有的思路,创新性发展营销的策略。通过发挥网络在信息和资源方面互惠分享,不仅降低沟通成本,还必将创造旅游业新的价值,高端旅游营销必将走出先行先试的第一步。

1.树立旅游网络营销新思路是前提路径首先,高端旅游从业者要树立全球化的视域。从全球化视野的平均水平来看,旅游产业占GDP的比例是10%,而中国旅游业占比为5%,仅为全球的一半。中国旅游业

还有巨大的增值与发展空间,可以预见,旅游行业会迎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进入21世纪,网络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新媒体发展态势强盛,以WEB3.0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各类媒介形式的聚合体,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已经作为成为“最令人振奋的传播手段。”信息传输的枢纽和终端。其次,旅游业应该因势利导,顺应发展大趋势,利用互联网拓宽行业营销思路,主动融入到全球化的大背景。旅游业的传播力决定其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传播手段先进与否直接决定了传播能力的高低与旅游营销公司文化理念的打造。

2.优化旅游营销的网络平台是关键路径

其一,重新构筑主要客源的线上全球营销渠道,完善旅游产品库建设,借助互联网产生的大数据,拓宽网络营销手段,搭建与高端客户的沟通平台,做好高端客户旅游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通过线上方式与传统方式的结合,扩大客户群。其二,高端旅游营销企业首先是要充分进行网站资源的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发挥组合拳优势,利用网络的强大优势向纵深延伸,实现规模化效应,突出旅游产品整体竞争力。加强企业网络平台与银行、航空公司、游轮公司的对接,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电子支付手段,降低成本,保证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

3.创新旅游网络营销的方式是核心路径

第一,旅游高端营销网上平台,应从传统网站到新媒体转换,以微博、微信、app(应用程序)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实时性、互动性、成本低、主动性等特点,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差异性要求。移动智能手机已经进入3G甚至部分进入4G时代,已经成为人们在旅行中的“必备品”,因此,其对于推广高端旅游营销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大力融入海外社交媒体。在facebook、Twitter、Llinkedin等海外社交媒体上设立高端旅游业的官方主页,增强其活跃度。搜索引擎是旅游信息的重要信息渠道。针对各国消费者不同的搜索习惯,对各国主要搜索引擎进行把握,从而有针对性的投放关键词,引向旅游产品预订界面等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其三,加大旅游营销资金在网络建设方面的投入比例,运用网络数字平台,特别是新媒体开拓高端旅游的国际传播和营销平台,创新营销方式与策略。

4.拓宽网络旅游营销的其他有效渠道是优化路径

第一,在网络经济正效应下,旅游营销成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互联网相关知识、旅游专业知识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立体化的综合体,从而培养自己的复合型从业人才,是旅游营销业,特别是高端旅游营销业的人才基础。第二,网络正效应下,高端旅游业在营销手段和方式上面,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保障。与相关限度结合起来。第三,对于性价比高的产品消费者是有原始需求的,高端旅游业可以推广网上社区,培养稳定的客户,让消费者拥有自主选择权,服务商可以通过批量化的采购推出成批次的单一产品,从而实现高端旅游的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