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11: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物化学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Abstract:Thebilingualteachingisanimportantdevelopmentgoalofourcountry''''shighereducation,buteveryschoolhastheirspecialdetails,discoveringsuitablebilingualteachingpatternnowbecomesoneofthehotspotsincurrenthighereducationresearch.Accordingtomyschoolrealityofthebilingualteachinginbiochemistry,thisarticlemakesanpreliminarydiscussiontothemainquestionanditssolutionofthebilingualteachinginordinaryuniversities,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otherschools.
Keywords:Biochemistry;Bilingualteaching;Practiceandexploration
为了培养出适应激烈竞争的现代化医务人才,应对中国加入WTO后教育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包括专业英语)水平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部也于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还特别强调“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双语教学也因此受到各高校重视[1]。目前各高校相继开展了双语教学,但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当前研究热点。我校也于2005年开始开展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本文结合我校实践对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以期能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生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生命科学是本世纪的主导学科之一,而《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基础课程,其理论和相关技术已渗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作为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医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对诸如《遗传学》等的双语教学具有铺垫的作用,对推动和促进我国医学院校教学与国际前沿接轨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研究的进展,这门学科不断出现一些新的专业术语和研究成果,而这些最先进的信息多数储存在英文中,把这些概念译成中文,意义可能会变得模糊。我们双语教学的实践表明:采用英文原著上的表达,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含义。这是单用母语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2生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材的选择与应用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没有合适的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目前我们尚缺乏统一的医学英语教材。我院目前是授课教师将现行的中文教材翻译成英文讲稿,一是难度太大,二是出现一些中式英语的情况。
2.2教师水平有待提高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我院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英语水平相对较好,但多为阅读理解好,由于老师未受到公共外语的专门培训,其听说能力无法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因而上课时难以展开解说,讲解时无法发挥自如,这样势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上大量陌生的专业词汇,使学生丧失继续学下去的信心。
2.3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在生物化学实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存在着英语基础,尤其是听说能力较差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语教学的推进。由于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较深奥,很多知识只能靠抽象思维来分析、消化,原本学习成绩和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在接受大量的中文和英文新知识时感到非常吃力,因而在上课时产生抵触情绪,这些学生在上双语课时打磕睡或看别的书,有的学生甚至提出请老师用汉语授课。若对这样的学生强行进行双语教学,结果必然是舍本逐末,不但达不到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反而使学生连基本的知识都掌握不到。
2.4教学时数不够双语教学中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学时不够充足,由于课堂上的部分信息要用英语传授,一些基本概念和定义等用英语讲完之后,还要用汉语对其中的难点作进一步解释,这样就延长了教学时间,使得原本一个学时(40min)的内容至少还需增加10min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2]。
3生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3.1选用适用教材生物化学的英文教材很多,如何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搞好生化双语教学的重点。目前,由于生物化学学科的迅速发展,使英文原版教材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此外,原版教材大多为煌煌巨册,价格昂贵,学生难以承受,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3]。因此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教学情况,参考原版教材,结合国内现行教材,编辑出合适的生化双语教学教材,并在上课前两周发给学生,将重要而常用的专业词汇列举出来,标出音标及中文翻译,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理解以及课后复习。
3.2加强师资建设师资水平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保证。目前我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存在双语教师短缺的现象,以非英语科班出身的教师来进行双语教学,对大多数教师来讲,都是一个不小的困难,所以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口语和专业外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素养,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双语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校可以有目的地组织部分教师到外语院校进行集中专门的英语口语培训,我校组织过两次此类培训,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3.3探索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又缺乏专业外语的基础,双语教学一定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不能不顾学生实际情况盲目进行[4]。可以针对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制定出不同的双语教学方案。如英语水平整体较好的学生可以加大英语授课的比例,而针对英语听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英语授课的时间和部分章节,以保证他们掌握专业知识这一首要教学目标的达成。
3.4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对于双语教学中教学时数不够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需要用英语解释的概念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尤其将那些学生比较生疏的专业词汇,用形象的图片或者动画来演示,既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节约了时间,也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以外,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好高骛远,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用英语教学而影响到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学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滕晓英.双语教学的探索和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5,7:31.
1.1研究对象。以某职业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系2013—2015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431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将每个年级按照班级随机(该职业学院分班是按照高考成绩依次随机分班)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LBL),实验组采用病例问题导入式教学法(CBL+PBL)。具体分组如表1。1.2研究方法。1.2.1教材选取。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选用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付达华主编的《生物化学》教材,由教研室拟定同一份授课计划,确定相同教学重难点,理论学时60,实验学时12。1.2.2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LBL),实验组采用病例问题导入式教学法(CBL+PBL)。1.2.3问卷调查。就同样的10个问题设计两套调查问卷,分别发放给3个年级所有在校生。其中发放LBL教学法教学效果调查问卷(A问卷)累计306张,CBL+PBL教学法教学效果调查问卷(B问卷)累计223张。回收问卷,回收率100%,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5-8]。1.2.4统计分析。学生期末成绩由试卷成绩和实验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试卷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30%。将两种教学方法的三学年成绩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t检验分析,得出t值和P值。
2结果
2.1调查问卷结果分析。3个年级学生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CBL+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比较,CBL+PBL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能更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强化师生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高水平思维、提升学生问题责任感、促进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对重难点更加明确,并能更快地适应应试教育。见表2及图1。2.2学生考试成绩差异性分析。通过对3个年级学生的CBL+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比较,用SPSS17.0软件分析考试成绩。可以看出,CBL+PBL教学法与LBL传统教学法学生成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联系比较法
对于生物化学而言,生物大分子结构这一章节主要是针对蛋白质化学进行详细的分析,蛋白质化学主要包括核算化学及酶维生素等,属于静态生物化学的一部分,很多学生感到大分子化学学习过程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对抽象的结构,特别是对蛋白质的三级和四级结构,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那么讲解时可逐层推进,首先针对简单的肽链结构进行讲解,针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进行分析,逐渐递增,一方面是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另外一方面在这样的讲解过程中还具备一定的归纳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忆得更加深刻。
三、物质代谢绘图讲解
物质代谢是整个生物化学的核心,也是生物化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很多学过生物化学的学生,之所以过了很多年依然记得“三羧酸循环”是糖代谢中一个重要的循环,是因为在大多是课本中都有三羧酸图,让学生很容易记住,另外,糖代谢途径是整个生物化学中比较难的,同时也是考试的重点,因此“三羧酸循环”几乎成为了生物化学在学习过程中的代言词。对教师而言,在讲解代谢过程时,需要保持一定的条理,这无疑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在讲解之前需认真备课,从而明确重点。笔者在进行物质代谢的讲解过程中,经常在进入物质代谢内容的第一次课时就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内容,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引导作用。三大代谢,不管是哪一个代谢途径,都需要了解发生大的区域,重点掌握不可逆的步骤及限速酶和伴随的能量代谢,根据途径不同,提出的要求也不同,而磷酸戊糖途径是整个糖代谢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对人体生理最为重要的途径。学生学好物质代谢,最重要的是进行归纳和总结,笔者在讲完了三大代谢途径之后,就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绘制一张代谢图,这张图上包含了三大物质的6条主要代谢途径,以及这几条代谢途径之间的关系,需要掌握的内容主要包括限速酶、不可逆反应、ATP生成和消耗的主要特点。学生必须学会自我归纳和总结,从而找出每一个代谢途径的关键,这样对于学生的基本功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
四、基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传统的生物化学没有将基因表达这一章节放入到课本中,随着世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的研究已经放入到分子生物学的领域中,因此生物化学是分子生物学学习的基础,学生需要将高中的课本中的中心法则、遗传密码及DNA复制等内容重新拾起。目前,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较为迅速,从传统的表达逐渐上升为基因功能定位,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多讲解一些这些内容,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由于基因表达和传递的内容较为复杂,因此不必让学生理解其中较为深刻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今后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中需要学习的内容,仅仅让学生了解大概即可。笔者在进行见解的过程中,在幻灯片中插入了较多的动画图案进行演示,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体检案例应用示例
2.1在静态生物化学中应用
同一个知识点可能有一个到数个体检指标与之联系,而同一项目的不同方面也可对应不同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者在使用案例时有所选择,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就静态生物化学(即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章节而言,重点需要关注的是“检测方法与原理”。应该指出的是:现阶段很多临床检验已被自动化、一体化分析仪器所替代,如血常规和尿常规分别用血细胞分析计数仪和尿液分析检测仪检测分析。仪器检测分析具有快速、精准的优势,但就具体的生物化学教学而言,不应局限于对现有手段的简单陈述,而应关注其检测方法和原理,也可拓展到对多种替代方法的探究。体检项目中很多都涉及蛋白质、酶、核酸等的检测。在实践中总结出两条筛选案例的原则:其一,简要,即检测方法简单典型,若能配合开展学生实验就更佳。静态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学习的开端,唯有遵循简要原则,才能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如:蛋白质化学是生物化学中的开篇章节,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章节,其中蛋白质理化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尿蛋白定性实验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中有3种实验方法:加热乙酸法、磺基水杨酸法、试带法。这些方法涉及蛋白质酸碱性、两性解离和等电点等内容。可通过问题设置来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实验原理,主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分析“何种情况会致假阴性或假阳性?“”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等问题,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印象。尿蛋白定性实验简单易行,可配合开展实验教学。另外,血清蛋白可用双缩脲法和电泳法两种方法测定,也可同时引入该检测项目进行讲解。其二,所含知识点丰富、可重复使用。如酶学章节是动态生物化学和静态生物化学之间的桥梁,酶促反应的基本原理、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以及酶活性测定方法都是本章重点和难点,而大量的临床检验是依托酶促反应来测定的,如何从众多案例中选择出典型案例?就酶学部分而言,我们选择的是ALT的测定。ALT测定方法简单,有比色法和连续监测法两种,通过对其测定方法和原理的探究,可掌握酶学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ALT指标的临床意义涉及肝胆生化、氨基酸代谢,甚至维生素(ALT辅酶是维生素B6,若ALT偏低可能是磷酸吡哆醛缺乏症)章节内容,因此ALT案例可串联多个知识点,方便学生记忆,且该项目可配合实验教学。
2.2在动态生物化学中应用
动态生物化学即物质代谢,是生物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是学好本部分的两个必要前提。体检案例在此部分应用较广,与静态生物化学联系时,往往对应单个或数个知识点,而到了代谢部分,体检案例可作为主线,整个部分教学可围绕这个主线展开。应用案例教学时,一般分为导入案例、问题驱动、学习应用、拓展延伸4个环节。例如在代谢开篇之前,先让学生看数份血糖血脂偏高的体检报告单;接着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数量、该类疾病死亡率等数据导出“什么是三高?”这一问题;然后从“三高指标是什么、什么是血糖、什么是血脂”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血糖和血脂要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由此引出糖代谢是调节血糖平衡、脂代谢是调节血脂平衡的概念,随后循序渐进地进行代谢各章节的学习。以脂类代谢教学为例,让学生阅读血脂偏高报告单中的健康建议项目,并让其带着“为什么提出这些健康建议?”的问题来学习。在讲具体代谢途径时,结合预防高脂血症的措施以及调血脂药物的作用机制来讨论;讲血浆脂蛋白代谢时,结合血脂相关的4项指标来分析;讲脂类代谢紊乱部分时,从高脂血症的预防、疾病分型及特征、症状、治疗措施等方面加以总结,这样学生就能梳理出整个脂类代谢的要点。
2.3在分子生物学中应用
体检案例不可能涵盖生物化学所有的知识要点,但稍加拓展引申,就可扩大应用范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生物化学中的分子生物学部分主要围绕中心法则来讲遗传信息的流转以及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相关的一些基本技术。然而体检项目中并没有涉及此部分内容,但如果我们对某些体检项目加以拓展,就可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我们从血常规入手,如果白细胞数偏高,很可能预示细菌感染,那么现代临床检验中就细菌鉴定可引入多种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核酸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指纹分析等,从而弥补了此部分内容缺失的不足。又如,健康体检备选项目中有癌症标志物的检查,癌症的早期诊断是现今的研究热点,新项目指标、新检测方法不断涌现,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展开讨论,学习相关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二、设计好每一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创建自由轻松平等的教学环境
设计好每一节课,要求教师:一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将所要传授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并且对教学中会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考虑;二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及本节课的知识中哪些知识学生了解一点,哪些知识一点都不了解,哪些知识学生易理解和接受,哪些知识难以理解和吸收,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实施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所谓愤悱就是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很想说清但又无法说清。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身心放松,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例如糖酵解的讲授,如果学生预习的话,他会发现在糖酵解中有很多反应、酶、产物。虽然反应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的,但是在他的思维中是紊乱的,搞不清谁前谁后,能量又是怎样产生的,在课堂上就有畏难情绪。我们在本节课引入时这样设计:首先问大家,平时不爱运动的人,在操场跑两圈后,第二天大腿会有什么感觉?(又酸又疼)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对最讨厌学习的学生也有诱惑力———他也有类似的经历)很容易引入肌糖元的酵解产生乳酸;肌糖元又从哪来,又是怎样酵解的?男生爱喝啤酒,女生爱喝葡萄酒,酒酿制的原材料是大米、高粱富含淀粉的粮食,淀粉是葡萄糖通过糖苷键形成的分枝状的大分子物质,淀粉的降解可形成葡萄糖,葡萄糖又是怎样变成乙醇的?糖酵解的学习,为大家提供这方面的知识,如果你课下DIY葡萄酒或酸奶,老师绝不反对。这样既和学生的关系拉近,又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在讲授糖酵解过程中,告诉学生一共10步反应,不难记,首先记住反应的起始物和终止物,然后搞清糖酵解中的“三、二、一”,即搞清“三”指的是什么,“二”指的是什么,“一”指的是什么,糖酵解就学通了。在讲课时强调“第一次不可逆反应,催化的酶是......”,“第二次不可逆反应,催化的酶是......”,“第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催化的酶是......”“,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催化的酶是......”,在糖酵解中有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然后问糖酵解中的“二”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答出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唯一的一次脱氢反应,催化的酶是......”,接着加上糖酵解中的“一”指的是什么?学生也很容易就答出一次脱氢反应;“第三次不可逆反应,催化的酶是......”,糖酵解中的“三”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答出三次不可逆反应。糖酵解过程讲完,再总结一下糖酵解中的“三、二、一”。这样学生在愉悦中基本把酵解过程理解了,并记住了关键内容。
三、利用天盘记好课堂笔记,启发学生做好归纳和总结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繁多、内容抽象、概念枯燥,理解和记忆的难度很大,使得不少学生越学越记不住,越学越难理解,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随着时间的积累,各个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从而影响在实验课上的表现和发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更新迅速,但实验内容陈旧落后,主要为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与临床实践、实际应用明显脱节,严重滞后于学科发展;实验课教学采用教师预先优化实验环节,讲授实验原理、介绍实验试剂、演示重要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操作步骤依次做实验、写实验报告的教学方法,学生仅仅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思考,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根本不知其所以然,更不懂得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是一门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视实践的学科,但由于实验操作中以组为单位,有些学生不亲自做实验,抄袭实验报告,养成了眼高手低的习惯,对于临床本科生而言,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可见,传统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其改革是学科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需求。
2应用分层教学法,全面改革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得各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根据分层教学的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水平及个人的发展方向,将实验课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医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重视实践的过程,所以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作可为必修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并进行实验考核;而设计性实验可作为选修课程,根据学生自己的科研兴趣及未来发展志向,自愿选择。大体规划如下:
2.1精选基础实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基础实验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如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玻璃仪器的使用、清洗和干燥、电泳技术、层析技术、光谱光度技术、离心技术、物质的分离提纯及含量测定。按照教学目标,可安排如下基础实验:血清蛋白含量的测定、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氨基酸薄层层析、肝脏DNA的提取等。通过基础实验,学生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水浴锅等常见生化仪器的使用,熟悉了基础实验的操作过程,为开设综合实验、研究型实验奠定了基础。
2.2开设综合性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科研素质。综合实验侧重以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提纯及测定为主,涉及各种实验技术的综合。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可筛选以下实验:细胞核分离纯化及DNA、RNA含量的定量测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碱性磷酸酶的提取和测定等。通过基础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术。在综合性实验的开展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生通过预习课本,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再答疑,指导实验的完成。通过实验,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更深入认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细胞核分离纯化及DNA、RNA含量的定量测定”实验中,由于细胞质、细胞核的水解液中容易吸入少量沉淀,导致比色时吸光度偏大,实验数据有偏差,出现该问题怎样解决呢?首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试管中的反应液是不是有悬浮物,不清澈呢?然后分析问题。根据分光光度计的测定原理Lamer-Beer定律A=KCL可知,在实验条件一定的情况下,A与C成正比,那么吸光度(A)偏大是由反应液的浓度(C)增大而引起的。是什么原因引起反应液的浓度增大呢?引导学生思考,是由于吸取水解液时混入少量沉淀而造成的。那如何解决该问题呢?是不是可以采用离心技术,将悬浮物沉淀,再用上清液比色呢?通过离心前后实验结果的比较,学生懂得了实验中发现问题的重要性,体会了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当然,也有同学实验数据还没认真分析,就已经把反应液倒掉了,若实验数据有问题,已来不及查找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再重复进行测定部分的实验。通过重复实验,学生了解到保存实验材料的必要性及其对实验结果分析的重要性。综合实验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参与实验的热情提高,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更加透彻,科研素质得到了提升。
2.3组织“研究性实验”,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实验可作为选修课,实验题目待定或由各学业导师出相关题目,让学生参考。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发展倾向选择研究项目,由学业导师负责指导。学业导师负责做好以下相关工作:(1)帮助学生选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并跟踪指导实验;(2)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保障实验药品、器械的正常供应;(3)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当然,研究性实验也可以在学业导师自己的实验室进行。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经历了查阅资料、选择材料、确定方案、准备试剂、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过程,教师则全程跟踪指导。研究性实验的开设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过程,体会到自己查找资料、学习知识的过程,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独立思考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这对学生日后从医或搞科研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写出课题申请,获得了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还有一些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学术刊物发表。可以说研究性实验为那些喜欢做实验、搞科研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
2生物化学教学策略的改进
2.1帮助学生陪养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态度决定一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从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锦句可以得到启示,做好一件事,态度是关键、兴趣是动力、信心必不可少。要想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这三要素同样不可或缺。首先,学生要明确学科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绪论课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是引发学生习兴趣、明确学科重要性、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的重要开端,第一节课学生好奇心都较强,应利用这一特点,精心设计有效引导,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利用网络开拓生物化学知识领域成为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利用课间播放一些生物化学的影视资料,学生可在课后充分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观看生物化学相关视频。另外,学生可利用图书馆资料读一些相关的课外书籍。从多个方面让学生感受生物化学的神奇与奥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6-7]。生物化学教材中的物质代谢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涉及多步化学反应以及多种酶,内容较为抽象,难懂易忘,若仅用化学结构式和反应方程式来讲解内容难免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易于接受呢?首先,概述三大物质代谢,其次章分节详细讲解,最后总结三大物质之间的代谢联系。整个教学采取总-分-总的教学策略,注重理论和实际结合,例如:讲解糖代谢时可结合学生体内1d的糖代谢变化分析,掌握血糖的三大来源四大去路。讲解三大物质代谢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以高糖高脂高蛋白饮食、肥胖患者、三高人群为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密切结合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研究进展、科学家趣事、临床实例、日常生活实例等,来增加讲解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8-9]。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该理论告诉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信心,并努力创设条件和机会促进每位学生增强自信心,引导文科生从心理上消除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文科生的接受能力,由简到难、由浅到深的授课,精选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切不可“满堂灌”。另外,通过情感教育激励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0]。
2.2布置课前预习,提高教学质量,考察学习效果
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背景资料及熟悉一些专有名词,不求深入,初步做到课前心里有底,这样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课堂上,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这一章,涉及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核苷酸、碱基、戊糖、磷酸等名词术语和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学生通过多读多查,熟悉定义,理顺关系,那么听课过程中会很轻松,克服了生物化学教学课时少但内容多的矛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将内容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授课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利于学生把握生物化学的主线[11]。教学大纲要求了解的内容,教师可将该内容布置为课后作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求熟悉和掌握的教学内容,教师需注重学习思路、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讲授。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的手段授课,多媒体教学既能将抽象的内容、复杂的代谢过程直观生动地表达出来,动画、视频等元素又能增加生物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缩短教师板书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授DNA的复制过程时可通过动画短片,生动地展现各种酶、引物、底物及其他蛋白质因子的动态变化,从而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多媒体在当代教学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手段有一定的缺点,使用不当反而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一定要在幻灯片制作上下功夫,在教学中掌握技巧,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要将多媒体与板书、教材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果[12-13]。生物化学教学方式种类繁多,如讲解式、引导式、启发式、举例式、探究式等[14]。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章节灵活选用,一堂高质量的生物化学课往往运用了多种教学法。生物化学知识点繁多、大多需要理解识记,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巧妙地结合起来,对于需要记忆的内容不要“死记”,而要“巧记”。利用谐音、顺口溜、小诗歌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15]。例如可以利用谐音:“假设来借一两本书”,记忆8种必需氨基酸———甲硫即蛋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另外以理解为基础才能记得牢记得准。文科生大多具有思维活跃、理解力强、擅长记忆等优点,因此,利用文科生的长处,方法得当,肯下功夫,相信每个文科生都能学好生物化学。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教师可通过课间提问、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实践表明,课堂提问可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获得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开设讨论课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课后,布置作业,督促学生巩固已学内容,鼓励学生利用邮件、QQ、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相互讨论,共同学习[16]。
二、注重选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还需要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作为依托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设计时,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可以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方式、方法。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生活实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物理教学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选用以下几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一)利用情境化的教学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因此,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熟悉的、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思维,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可以更好地思考问题,因此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率。情境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努力研究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更适合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情境教学是为物理知识的产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背景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慢慢地引出物理知识,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这样学生不仅会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还可以对知识的运用环境、运用方式有更直观的了解。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掌握的知识可以更好地、更灵活地运用。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仅如此,情境教学使学生感受知识产生过程的同时,还学到知识产生的条件和发现的方法。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就可以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自觉地想到教学中学到的内容,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
(二)利用生活实例开展实验教学
物理教学中最少不了的就是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从实际出发,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开展实验教学。这样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理都可以成为物理实验的教具。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开展教学要比用实验仪器更有说服力,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一些。利用实物来开展物理实验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物理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自觉地感受物理、研究物理、探索物理。这对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利用生活实物开展物理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本中设定实验的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开展课外物理活动
在教学之余,物理教师一定要适当地组织一些物理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也是学生利用物理知识、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方式。比如,如何收拾散落于地面上的钉子、如何使用启子开瓶盖更省力等等。这样的小实验不仅会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物理的价值所在,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而且这样的应用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力求体现开放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的需求,让不同的学生在物理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力求体现现实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的价值,使学生经历“学习物理有意思———想参与———积极参与———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一个情感历程,较好地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课外物理活动让学生对物理有更深刻认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课外活动中,无论是我们的活动内容还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只要是在大自然中完成的教学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物理知识的美妙。加深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在教学中要广泛地联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完美结合,要能从实用的角度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利用学生能亲身观察的社会现象服务于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实用性。同时将物理实验、社会和自然有机地联系到一起,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应用知识的能力,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周围现象的本质,解决了问题,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巨大作用,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爱科学的情感。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中,高中生物教学评价模式逐渐有所改变,任课教师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想办法帮助学生逐渐培养良好的生物素质。在多元化教学评价下,部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很大提高,实际应用水平也得到提升。同时,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也增长了才干、拓宽了视野、锻炼了思维。因此,多元化教学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铸造。
多元化教学评价能够促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和亮点,能够帮助教师找到弥补不足的办法和发挥优点的途径,在多元化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教学水平可以得到逐渐提升,有利于专业素质的铸造。要使用好多元化教学评价,教师需要从其他教师的教学中学习好的办法,在对比中发现自身在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加快自身水平的提升。
(三)有利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
每一种教学评价都有自己的侧重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的教学评价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指导意义也是不尽相同的。可以说,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组成了生物教学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促使生物教学不断优化创新。
二、生物教学过程中多元化评价的应用
(一)学生自评。
高中生相对来说,心智逐渐走向成熟,他们自身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有明确的认识,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以此寻找到更好的办法学习,获得更大的提高。例如在教师完成一些展示实验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展示实验。试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反思实验中使用的方法、评价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效果。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失败的原因。在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在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组织,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能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上的反思,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良好发展。而学生的自我评价实际也是信息分析、整理、比较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训练。
(二)学生间互评。
学生间的互评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当然,在学生间互评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引导,提示学生互相评价时要注意对方的优点,同时能够看到不足,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给同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等等。例如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布置任务,通过知识传授和实验观察,最后让学生分组汇报学习内容和观察过程,并由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在学生间互评过程中,无形中提高了自身多项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鉴赏能力。具体到互评的形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性地开展,穿行。
(三)教师评价。
多元化教学评价中,要降低教师评价在的比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工作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这样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评价中找到改进的办法。在评价中,教师的要用好延时评价。就是说,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而是留一段时间给其他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给出合理评价,这种延时评价方法,为学生讨论分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发现和探究。同时,我们很有必要进行师生之间的互相点评。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生物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点评,能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能够逐渐发现师生交流和合作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师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从生物化学学科性质上看,《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较强、基础理论较深的课程。但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却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这门课程自身抽象性较强,不少学生感到难懂、难学。尤其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知识点多,课时设置又少,特别是对一些高中文科班考入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上难度更大,这就迫切要求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本门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护理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出发,将护理岗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与《生物化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制定出与真实工作环境更加贴合的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定位是将概括性的职业能力分析典型化,使之成为有教学实际操作意义的“行为指南”。学生在通过本课程的项目学习后,能够对六类代谢性疾病的生化机理进行分析,逐步建立对代谢性疾病的肝功能、血样及酶学等生化检验结果进行解读的能力,解释生化指标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分析代谢性疾病与酶、肝功能等生化指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化角度探索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的机理,从而较好地配合医疗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在通过对护理岗位能力的分析后,获得以下三大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指出六类代谢性疾病的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②正确解读六类代谢性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③解释六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正常范围;④解释六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临床意义;⑤分析六类代谢性疾病与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联系;⑥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合理解释代谢性疾病发生的生物化学机理;⑦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合理解释代谢性疾病病情变化的生物化学机理;⑧能举例说明生物化学知识在护理临床工作中的应用;⑨能结合生物化学知识对日常护理工作提出合理建议。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目标:①了解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功能的关系;②熟悉酶的作用特点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③掌握常见中毒与酶、生物氧化的联系;④掌握脂类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⑤掌握氨基酸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⑥掌握糖类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⑦熟悉肝脏在机体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素质目标。①通过对临床病案的汇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②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分析,形成对综合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的习惯,加强职业认同感,体验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团队合作的精神;③通过对代谢性疾病临床生物化学指标的解读,树立实事求是、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④通过解释生物化学指标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锻炼护患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⑤通过分析代谢性疾病与生物化学指标的内在联系,养成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习惯;⑥通过对病案和化验报告单的认识,体验数据和外语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⑦通过解释代谢性疾病发生、变化和诊断治疗生物化学机理,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⑧通过认识生物化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锻炼评判性思维和合理推断能力。
三、项目内容设计
学习项目内容设计是项目化课程实施的“行为手册”,是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设定具体任务将三大课程目标融会于实践操作,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齐头并进。根据分析护理岗位所需技能及相关课程间的知识结构,遵循“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针对课程特点,结合护理专业及其后续课程对生物化学的要求,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特点,精选课程护理专业针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项目分为A线项目和B线项目,A线项目主要在课堂上开展,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B线项目则是在课外开展,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制作幻灯片进行汇报。在A线项目下又分为入门项目(急性中毒患者生化机理分析,8学时)、主导项目(糖尿病患者生化机理分析,10学时)及综合项目(肝胆疾病患者生化机理分析,10学时)3个子项目。教师借鉴其他课程项目化教学经验,根据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学习逻辑,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所熟悉的信息和认知规律,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病案解读指标确定指标分析(实验)病机分析后续拓展6个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划分,展开教学实施。每个子项目的设计都按照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课程主要内容、相关支撑知识、相关的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设计,并以项目成果作为佐证材料。以下是参照表1对子项目1.1进行的设计举例。
四、项目内容实施
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整体课程有个鲜明的印象,对课程充满兴趣。具体设计如下。1.教师和学生相互介绍与认识,告知学生联系方式(QQ、手机、微博)。2.课程简介:告知学生本门课程为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介绍本门课程的总体安排、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强调以“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说明本门课的考核方式,如不能达到项目考核要求就不能成为人民医院护士,延长考核期。3.情境设计:假设本班为乐山人民医院病房会议室,全班学生按4~6人的规模组成团队,作为护理工作小组,每组设有责任护理组长(负责人),教师为护士长,学生为护士;每周进行一次教学查房,查房后对患者情况进行讨论,完成任务书。
五、项目内容评价
本门课程采用项目考核法,即强调过程性考核。在项目完成后,通过对项目的验收进行结果考核,考核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组成。对完成项目的每个过程都要适时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含了技能、知识和素质。期末理论考核采用闭卷方式。各类考核都设计有详细的考核指标和评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