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11: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外语交流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6月4日下午,全镇数学教师在中心小学进行学习交流活动。首先听评研讨了王文龙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周德花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两位教师很好的把教育专家的先进教育理念请回来,和全体教师一起分享。高报、臧守金、周德花和王文龙四位教师的讲座,思想前沿,理念先进,让广大教师享受了精神大餐。
王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模仿华应龙老师的课堂教学,能把华老师的课堂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在课堂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期待学生问题的生成。让学生在玩中慢慢的进入思考数学的境界,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王老师用了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四年级的内容,有些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教师的课堂语言有些不流畅。但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让我们收获很多。
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亟须研究改进,我国在各阶段的教育(基储高教)对外语教学一直是重视的,开课很早,课时不少,从中学(有的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
因此应当重视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外语知识,提高外语水平。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教师问题、语言环境问题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教学方法问题。我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找到一种适合于中国人更有效的学习外语的方法就好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有个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并用了一个星期天的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他在北京介绍他的教学方法的录像,看后感到很高兴。张思中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一位特级外语教师。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有效的,为我们改进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提供了一项可贵的经验。
对于教学,我是外行,但根据我们自己学习的体会,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法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利用青少年记忆力好的优势,集中一段时间,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大量常用词汇,熟背经典课文,然后再通过反复阅读、翻译,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掌握文法,强调按照记忆的规律,通过反复和循环,加深记忆;注意调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性、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趣味性,还有一条就是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我们中国人在学习外语方面有不少优势,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在长期实践中(将近四十年时间)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也参加了这方面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工作,并作出了不少贡献,甚至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所以说,这种教学法也是许多老师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晶。这种教学法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实际情况,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学外语,我看对成人学习外语也是有效的;既适用于英语,又适用于其它某些外语,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现在提高外语教学水平还有一个难题是教师队伍问题,而张思中教学法恰恰对教师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经过一段培训,一般外语教师都可掌握,解决了我们师资问题上一个人的难题。总之,它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见效快,容易推广。
正确的理论对指导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但正如《实践论》中讲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断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我们不论搞现代化建设,还是搞教学改革,都要提倡实践、实验。
凡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取得了好的实际效果的经验、方法,就应该加以肯定,进行总结、提高和推广普及,使之在更大的范围产生更多更好的效果。
这里还要强调一下,一种好的经验、作法并不排斥其他好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学术上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不要因学术上的不同 意见和争论影响了对基本上是好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的推广。
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亟须研究改进,我国在各阶段的教育(基储高教)对外语教学一直是重视的,开课很早,课时不少,从中学(有的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
因此应当重视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外语知识,提高外语水平。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教师问题、语言环境问题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教学方法问题。我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找到一种适合于中国人更有效的学习外语的方法就好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有个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并用了一个星期天的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他在北京介绍他的教学方法的录像,看后感到很高兴。张思中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一位特级外语教师。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有效的,为我们改进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提供了一项可贵的经验。
对于教学,我是外行,但根据我们自己学习的体会,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法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利用青少年记忆力好的优势,集中一段时间,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大量常用词汇,熟背经典课文,然后再通过反复阅读、翻译,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掌握文法,强调按照记忆的规律,通过反复和循环,加深记忆;注意调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性、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趣味性,还有一条就是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我们中国人在学习外语方面有不少优势,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在长期实践中(将近四十年时间)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也参加了这方面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工作,并作出了不少贡献,甚至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所以说,这种教学法也是许多老师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晶。这种教学法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实际情况,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学外语,我看对成人学习外语也是有效的;既适用于英语,又适用于其它某些外语,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现在提高外语教学水平还有一个难题是教师队伍问题,而张思中教学法恰恰对教师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经过一段培训,一般外语教师都可掌握,解决了我们师资问题上一个人的难题。总之,它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见效快,容易推广。
正确的理论对指导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但正如《实践论》中讲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断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我们不论搞现代化建设,还是搞教学改革,都要提倡实践、实验。
凡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取得了好的实际效果的经验、方法,就应该加以肯定,进行总结、提高和推广普及,使之在更大的范围产生更多更好的效果。
这里还要强调一下,一种好的经验、作法并不排斥其他好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学术上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不要因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和争论影响了对基本上是好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的推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97-01
我国现阶段的语言学习方案研究大多集中在大学外语教学方面,对于基础教学方面的研究甚少;研究重点关注的是阅读,词汇的记忆,在读写方面的讨论比较少。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运用其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在我国的外语教学方面亟须解决的问题是提升学生的外语口语水平,提高的方法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交际策略。
一 高中生外语口语的现状
1.较低的热情度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校开展的外语口语活动课,勇于发言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存在恐慌心理不敢开口,这类学生在交际中通常显得比较被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外语口语锻炼的热情度慢慢消退,造成“哑巴英语”现象。另一方面,老师过多强调外语口语表达的准确性,造成高中生练习口语不积极。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交际能力,其重点并不是外语的语法,而是语言的交流运用,重点是语言的流利性并非精准性,一味强调精准,会使大部分学生不愿开口讲。“错了必须纠正”的方法,在某些时候对学生的口语练习确实起到了促进效果,但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例如,通常阻碍沟通交流的是某些语法或发音的错误,必须立即改正,以免引起歧义;但有时,不但没有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外语口语,还使学生对口语失去信心,导致学生害怕开口,因此,教师在外语口语教学课程的设计中只需适当地纠正学生的错误,避免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抓住每一个增强外语口语的时机
随着高中外语授课改革的不断深化,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口语能力的提升。若想提升外语口语能力就要不断锻炼、不断改正错误。许多学校开设外语口语课程是为了学生提高外语口语水平,外语角、外语演讲、外语作文比赛等活动层出不穷。虽然只是时间有限的课堂练习,却是学生练习口语的好机会。但大多数的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进来,通常将自己列为旁观者。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来我国发展的外国人明显增多,但有多少学生能够利用这样的机会和外国人进行交流呢?互联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但利用网络和外国人进行语音交流的又有几人呢?总之,学生可以真正利用口语训练的机会并不多。
3.交流技巧的稀缺
由于高中学生没有掌握沟通技巧导致了交际困惑。许多高中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大,熟悉句型,但口语较差,遇到困难未能较好地运用手势及表情来传达意思,或寻求其他有效的方法。他们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处理。通常是说“Sorry”,造成了沟通停止。若想从容地面对交际中的困难,打破尴尬,学生应该掌握英语口语的交际技巧。
二 高中外语口语教学中加入沟通策略
1.引导学生使用沟通策略
首先,在外语口语训练中,老师授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使用交际策略;其次,在训练中对应用到的交际策略进行示范、总结,同时根据内容,拓展事例进行说明其具有多种应用性,使学生深化全面理解交际策略;再次,为达到学生广泛准确使用交际策略,可以开展讨论活动。
2.着重关注交际策略培训及应用
学习交际策略是为了使学生口语交际策略的选择范围增大,掌握最有效的交际策略。做到自我控制是最终目标,在特定的口语交际实况中,能够选取正确的交际策略,使交际达到理想状态。挖掘交际策略的使用及价值是其训练的重心,能激发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策略。通过建立社交活动来开展使用交际策略的训练,如对话、独白、交笔友等。
3.改进传播策略在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在学习新课程标准之后,外语老师的授课理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外语教学的总目标。学生的外语口语交际技巧的培养还未被运用到听说读写中。在外语口语教学中,许多高中外语老师对交际策略的引导及应用达到一定水平,训练中多进行口头表达及语言内容的掌握。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很难选取准确的交际策略,不能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降低了交流实践的成功概率。因此,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交际策略,加强口语的练习,提高外语口语水平,在实际运用中达到成功的交际效果。
【摘 要】本文提出了基于真实语境的学生中心论教学模式。通过对传统虚拟语境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四个“构建”为外语教学切入点,结合高等职业外语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了操作性更强的,以学生中心论为基础的真实语境辅助式教学环境。通过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对课程改革和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真实语境;环境构建;模式转变;教学策略
第二外语教学的实质是完成知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高职外语教学更是将重心着眼于创新式学习和实践运用能力。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受到新时期学习理念的冲击,传统的英语学习表现出“费时低效”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外语教学重视知识积累,不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等现象。这些问题均揭示我国外语教学明显滞后形式的要求,不能满足现时代对人才“学会生存”和“适用生存”的基本需求。
传统的外语教学采用虚拟语境教学方式,即以教师已有教学经验为出发点,由教师虚拟出教学情境完成教学过程[1]。较于传统的虚拟语境教学模式,真实语境教学是指外语教学必须从自然环境中开始,以特定、真实的场合语言交际为知识互动点,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实现现实问题的解决。这种转变,既是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市场人才的要求。
1 传统外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总结
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为我国第二外语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活动进程和结构形式的稳定展开。但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学习费时低效。外语教学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大城市学校甚至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阶段,尽管学习时间长达十几年,但学习效果上却并不令人满意,“哑巴英语”的现象并不少见。1)重语法,轻交流。外语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主谓宾语法结构的学习,对语句结构的分析占用了大量学习时间,但对语言的交流能力培养关注度较低,忽视了外语的基本功能;理论对教学实践过程指导可操作性差[2];2)外语教学的理论体系近乎完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二语习得理论已相当完善,但实际教学情况与理论存在一定的差距,理论研究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有限。
从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总结传统外语教学,其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外语教学模式以粗放型为主,精细型教学为辅。现阶段的外语教学虽然相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而言仍处于相对粗放化的教育模式,具体表现为材、学方法、统一评价形式等方面。众所周知,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者外语的应用,但学习者今后接触的应用领域多样,为达到培养研究+实用型的“综合性人才”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求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甚至要求多元融合性。单纯的课堂环境远不能满足知识体系的构建、累积和拓展的需求。因此,在利用网络环境多渠道多维度的接受语言交流过程中的动态认知,实现外语专业理论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习者还需对接收的刺激信息与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自我理解,通过具体化和抽象化、接收和批判的反复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再简单的将外语教学作为一个知识信息的传递和储存的过程,而是实现对已有知识信息的二次加工,完成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升华,以便获取与现有图式结构类型契合度更高的范型。教学过程应加大学生个体的重视程度,通过总结学生不同态度、性格等情感因素,建立“学生情感档案”,根据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形式,如对于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的学生,首先坚决杜绝嘲讽、打击性语言的出现,教师需通过改善课堂氛围,利用幽默小故事等措施缓解这类学生的心理戒备和不安全感,打破其心理屏障,利用小物品的奖励机制来提升其外语学习信心,这也是作为学习的最基本前提。对于心理状态积极的学生,教师在保证高质量的信息流交流的过程同时,鼓励其发挥互助活动的形式,增加其团队学习的意识[3]。
精细型外语教学是将关注度细化到学生的单一个体,根据个体的反馈信息调整相应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由传统的粗放型教学向精细化教学过渡,外语学习以应试型学习为主,应用型学习为辅。现阶段我国外语教学的主要评价体系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这种机制迫使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目的指向一切以提高外语成绩为准。这种应试型学习造成外语学习不以人与人交流为目的,而以考题准确度为基础,严重偏离的语言学习的出发点。这种缺乏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导致“哑巴英语”、“中式英语”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要转变这种情况,必须实现应试型学习向应用型学习过渡。应用型学习是突出“主动性”要求,利用情境教学等途径,实现发现式学习,建立以语言能力为核心,以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创新能力为动力的多角度研究性学习。作为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在实际应用型教学过程中,需建立“确立语句信息--设定真实应用环境--培养交流能力—纠正应用错误”的学习模式。教师对传授的语句基本信息首先进行准确的解释,如“excuse me”和“sorry”的基本词义进行讲解阐述,随后通过设定国外旅游问路的应用环境进行实际交流训练,对于误用两个单词会引起的母语国家人们误会的后果教师的反馈纠正必须明确清晰,有条理、有重心的反馈这种错误的具体信息,这种通过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生错误带来的反思远比仅通过试卷上的错误符号对学生的印象深刻,即实现从而实现由传统的应试型教学向“教”为“用”,“学”为“说”的应用型教学跨越。
学习评价以客观性考试为主,主观性考试为辅。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评价机制促进教学的发展。传统的评价机制是以规定时间、试题和答案取得的成绩作为学习成果好坏的标准。这种客观性考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学生外语掌握程度,包含了一些列陈述清楚、回答迅速的正确考题。但由于客观性考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学习者可预先预计考试方式从而增加经验,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但客观性考试无法测量学习者的书面或口头表达能力,这正是我国外语教学所急需加强的方面。主观性考试是通过口语表达、论文阐释的评估途径完成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口语表达是注重交际为目的的语言教学的评价体系,学生能够自由交谈,所谈及的能足以代表他在多数场合的讲话能力,相应评估方法可采用口语录音形式,教师在口语考试结束后,通过回放考试录音完成相应评估。布置开放性论文题目作为书面表达的测试方法,采用复式评分形式,通过增加提示句和评卷员的数量来提升评估结果的可靠性。通过以上形式的主观性考试机制,实现外语教学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培养出的学生也更符合社会需求。
2 真实语境的外语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依然体现教学者的“决定性”,过度强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决定权”完全置于教师,学生的地位弱化处理。由于“权力”的过度膨胀,受约束限制最小化,教师对自身教学质量要求的降低,最终导致教学模式的简单、粗暴化,“填鸭式”教学畸形教育模式的出现也不足为奇。
2.1 构建真实的语言文化背景
英语作为不同文化学习交流的工具,其定位决定了必须以真实的语言文化背景为基础。外语教学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干扰是交流主体的文化背景差异,体现在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语言干扰,学习者在接收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无意识的按照已有的文化准则和语言格式指导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这种由表层文化迁移和深层文化迁移形成的“跨文化语言失误”引起的理解和接收出现偏差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的沟通是不利的。因此,外语的教学必须加强感知目标语言的语言文化知识,加深对目标语言的文学和文化现象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搜集相关电子信息(原声电影、历史音像、报纸、讲话等),可以通过对收集的资料整理分类,将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类型和原因总结提炼,归纳出不同的文化定义、范畴和差异的具体表现,了解在礼貌用语、用餐礼仪等基础文化方面的知识,从而为外语学习提供一个完成的、真实的语言文化背景。通过这种语言文化背景的准确定位,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完成指向性和持续性。
2.2 构建真实的情境教学课堂
任何外语教学的基础都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即教学的出发点必须是学生客观的、真实的需求。外语教学应积极实现互动式教学,根据教材中的情景,真实再现于课堂并创造新的环境,并设置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将教学的最终目的由完成教学任务向教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一切以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包括学生探索、协作和教师指导导等行为活动都均服务于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完成和深化。实现教学从自然环境中开始,以特定场合语言交际的特征点为知识互动点,通过课堂教学的途径实现现实问题的解决。如通过假设学生会主席竞选活动来教授“what is your opinion?”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培养、锻炼他们的英语表达和交流能力。通过这种真实学习问题情境的构建,不仅顺利完成课程关于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要求,而且也能促进学习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提出新的、真实度更高的问题,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过程。
2.3 构建切实可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外语教学在理论上近乎完美,但与之相对应的学习资源和工具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需完善学习过程中的相应学习资源,包括①建立校园外语学习网络资源,实现学习资源的集中和共享;②设立外语情景实验课堂,使之成为具备真实性、多样性的外语学习的演习场;③丰富教师的英语教学技巧,提升教师理论水平。通过这种将学习资源和工具由以教师为本的模式过渡到以学生为本的模式,教师仅作为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提供作为学生多种可选择、可满足学习需求途径的一种方案,由学生根据个人差异选择最优方案。
2.4 构建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试行)》规定,外语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学科规划、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管理、教学效果5个一级指标,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种。通过包括四六级考试、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等改革,更准确的检测学生英语能力,但由于受应试考试制约,考试成绩的附加价值不断增大。根据评价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的教育考试与评价体系”,针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体现以听为前提,以说为重点的评估体制。在现有考试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强化“菜单式”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①改革现有外语教材,开放教材选择范围,增加以国外具有权威性的英语报刊、期刊和学术刊物为课堂教材;②增加情境口语考试,如采用辩论会、外语面试等形式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成绩基数;③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阐述不同的学术观点。
3 展望
高等职业教育异于其他高等教育模式在于其突出实用型、专业型人才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是新时代外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对“成长型人才”需求大趋势的要求,也是正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教育模式僵化而提出的创新举措。其是响应教育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因此,坚持建构主义学习论从学习主体改革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外语教学的种种弊端和不足,提出人性化的完成外语教学过程的信息加工过程,根据学习者自身能力的差异自主学习,完成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是知识的体系化和情境化的一种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蒋波.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37-38.
[2]王旅,余杨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剖析[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4):13-15.
[3]张琳.建构主义理论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43+61.
[4]杨新侠.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为了成功地进行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养。目前,仍然没有对具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有一个全面的定义,但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定义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方面。认知方面是对文化的认识和对“三观”的认识;情感方面包括感情判断、容错度以及共情能力等;行为方面则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建立维护关系的能力。还有一种是西方学者较为认可的定义,即在跨文化交际中个人的适应情况、与人互动沟通能力和最终任务完成等方面的评估。其中,任务是否完成是西方最看重的要素。
1非外语专业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不同国家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无论是因为工作需要还是交流沟通都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习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许多非外语专业的英语学习者通过参加外语研讨会或是在线论坛进行学习和交流,但是比专业的英语学习者还差很多。专业的英语学习者比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更有机会去国外深造或是就业,有更多的资源参加国际交流和科研活动,他们更有机会去表达他们对学术的认识和见解。但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断学习,语言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衡量一个人的交际沟通能力并不只局限于掌握的英语语法等语言知识,更要结合当地的语言进行跨文化的交流沟通,以及在沟通过程中展现的举止、语气、行为是否合宜等。
各地的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者未经过全面系统性的学习,因此会习惯性地将所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生搬硬套进交流沟通中,从而忽视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他们更注重英语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政治法规等方面的系统性探究,最终影响到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纵观外语教学的发展史,实现跨文化交际是最终的目标,一切的学习都是为此做铺垫、打基础。而非外语专业的英语学者并未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只要掌握了语法、词汇,可以进行听说读写,能够进行日常交流,学习外语的目的便已经达到,事实上远非如此。试想,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忽视了对方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禁忌等因素,轻者会犯语法错误,造成交流障碍,情况严重甚至会引发国际问题。因此,与专业英语学习者相较,非专业英语学习者提高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学习方向。
2非外语专业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
对于非外语专业英语学习者,不论哪个地域都应该遵循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整体培养框架可总结如下。
2.1跨文化意识培养
首先就是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只有英语学习者足够重视跨文化理念,才能够将所需的英语知识融会贯通,进行无障碍的跨文化交流。总体而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是最为基础的层次,就是对当地表面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个层次很容易达到。第二个层次是对与学者母语文化不同而又被大家认可能够代表当地文化特征事物的认识。第三个层次是经过一定的学习积累和实践,自己对文化特征的认识和解读。第四个层次是最难以达到的层次,也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求英语学习者将培养的外语文化融入自身的母语文化中,也就是所说的学者需要具备“移情”能力,到达这一层次需要对文化差异有包容性,对异族文化有共情能力,同时要求英语学者对自身文化、举止行为和价值观点进行时刻反省,从而激发跨文化交际的潜在能力。
2.2文化调节适应能力培养
文化调节适应能力是指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对不同文化的调整和适应的主观能动能力。比如,在交流过程中,可能对方的文化与自身的文化有一定的差异甚至是背道而驰,此能力的培养就是为了应对此情况的发生。然而对文化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对文化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事实上,也可以将此能力的培养理解为对学者心理素质的培养,该过程比较长,由于常年日积月累的文化积淀,不太容易培养学者对异域文化的吸收或是排斥。对文化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主要会经历4个阶段,初始阶段就是当学者刚开始接触新的文化时,由于对文化的了解不深,比较有兴趣并且不会排斥新文化的融入,此时处于大量吸纳异域文化的阶段。第二阶段便是在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了解后,会对异域文化产生困惑和不解,这时候英语学者的心态会发生严重的改变,进而进入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大部分学者会表现出对异域文化产生厌恶的感觉,让学者更加怀念和信任自身长期以来培养的文化知识。这一阶段的人会感受无法融入其中,对异域文化产生厌倦和抵触。最后一个阶段可以理解为逐步回归。随着更长时间的接触,英语学者慢慢地会理解异域文化,逐渐包容异域文化和自身积淀文化之间的差异,久而久之英语学者又会重新认识周遭的事物和新接触到的价值观念,无论在感性还是理性方面都可以调节适应。再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学者会渐渐适应,以此英语学习者便具备了文化调节的适应能力。但在后期仍需要英语学者时刻加强文化调节适应能力,以便快速应对。
2.3文化知识的学习
语言是交流的载体,而文化是交流的媒介。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缩影,它反映着这个国家的习惯、风土人情、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笔者认为,文化知识的学习可分为两个方面:即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而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显然更应注重交际文化的学习。交际文化可理解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在交流过程中由于缺少或者使用某个特殊词语而产生歧义或者误解,这种便可理解为交际文化。虽然交际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更为重要,但这并不否定培养知识文化的无用。交际文化注重的是在交流沟通中,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采用最为合宜的交际礼仪等,而这两种文化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2.4实战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的重点在于“交际”,也就是要和对方交流沟通,因此无论英语知识、文化知识、交际礼仪掌握的多么熟练,重点仍然在于实践,它们都是为交流沟通做“嫁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够巩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优秀的学者会结合当时的表现进行实时的自省反思,当出现问题时,注重对异域文化的理解、语言整合、举止行为、面部表情管理、交际策略等多个方面的补救和调整。
3非外语专业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地区对比研究
3.1偏远地区
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偏远地区的教育,但是与城镇地区相比,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师资力量都相差甚远。首先,偏远地区的非外语专业英语学习者接触英语较晚,学习的途径也是少之又少,只能通过老师面授进行学习,稍微好一些的地区有网络,能够上网进行学习,但是获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方法还是比较匮乏。其次,由于偏远地区的师资力量有限,学者往往无法找到优秀的英语老师进行辅导学习,而且老师不注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地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甚至可以说偏远地区的教师也并不一定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除此之外,学者们参与英语研讨会、交流会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此偏远地区的非英语专业学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城镇地区资源多的学者而言比较低。
3.2城镇地区
城镇地区的非外语专业的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优于偏远地区,优秀的教学老师都在城镇地区汇集。同时,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偏远地区不可比拟的。城镇地区的一些跨文化交际的交流协会、论坛,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活动,也是数不胜数,经常有优秀的学者举办交流活动,供非外语专业的英语学习者交流学习,大家相互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除此之外,城镇地区的英语学习者也有更多的机会去国外进行深造。
4启示
4.1改变观念
笔者通过访谈发现,我国无论是专业的英语学习者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习者都更重视英语考试的成绩,而非注重交流的本身。他们认为拿到英语证书是最重要的,忽视了对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与英语教师日常对学者的思想灌输也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学者也应该自发地改变观念,语言只是工具,培养交流能力才是重点。
4.2选修跨文化相关课程
边远地区的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跨文化课程进行辅导,非外语专业的英语学者应该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老师言传身教,在教学中列举一些实际发生的案例,供学生们反思。同时还应该注重情景模拟等,加强学者的沟通能力。对于已经工作的英语学者可参与一些跨文化的课程,或者参加学术交流会,增加见识培养跨文化意识。
4.3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
学校应多为非外语专业的学者多提供一些出国交流的机会。身处异国他乡才能够真正地提高英语水平,促进对异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容纳。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非外语专业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提高;跨文化意识培养不够重视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目前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仍然有很大欠缺,尤其是偏远地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很复杂并且多样,笔者希望通过对非外语专业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析以及对偏远地区和城镇地区的不同差异课题的探究,能够让更多的教师和英语学者认识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参考文献:
[1]宋葵.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1(6).
[2]王艳萍.大学非外语专业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地区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一、背景简介
外语焦虑(foreign Languge Anxiety),作为影响大学生英语英语学习情况的主要因素,一直被国内外的研究学者所关注。Horwitz,曾在1986年提出了外语课堂焦虑量表,从此之后,很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对其进行因子分析的有Aida(1994),Pascual(2001),Matsuda (2004),Mak (2011) 和Park (2014)。以上学者的研究针对不同的外语学习者和不同的英语学习水平的受试者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Aida的研究中,96名美国的学生学习日语,他们处于初级日语水平,再次研究中,Aida的研究结果表明,有三个潜在的因子能够解释42%的外语学习焦虑变量。Horwitz的受试者是108名美国学生学习西班牙语,结果表明有四个潜在的焦虑因素。Pascual F.的研究是针对198名西班牙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进行分析,学习者处于初级水平,他的研究结果和Aida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非常相近。Mak对313名中国香港的学生学习英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五个潜在的焦虑因素。韩国的Park对217名韩国大学生学习英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得出连个潜在的焦虑因素影响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本研究在总结了以上研究结果的同时,针对中国大学的英语学习情况尽心分析,具体调查中国大学生的焦虑状况,发现其中的焦虑潜在因素。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山东烟台三所高校中的36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学生都进行外语焦虑量表调查。第一组的学生的结果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第二组的学生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所采用的分析软件分别为SPSS20.0和AMOS。
三、研究结果
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前,首相对所有的数据进行normality检测,所有的数据的kurtosis 和 skewnesss都在-2和+2的范围之内,说明数据分布十分正常,对焦虑量表的内在一致性进行检测发现crobach Alpha 是0.79,表明内在一致性也正常范围以内。巴特利球形检验数据为0.899,表明此数据适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的33个问题可以归结为四个潜在的焦虑因素,他们分别为交流性焦虑,考试性焦虑,负面评价焦虑和与外国人交流焦虑。其中交流性焦虑所占比重最大能够解释所有因素的27.4%,其他三个潜在因素共同可以解释28.6%的变量。在此结果中有三个问题(item15, 16, 30),共同解释变量低于0.4,所以这三个问题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进行删除。
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来验证新的数据是否完全适合所得的模型,第二组学生的数据同样也进行了normality检测和内在一致性检测,所有的数据都在正常的范围以内。
CMIN DF CMIN/DF GFI CIF TLI RMSEA
256.01 142 1.83 0.91 0.92 0.94 0.44
3、练习听力,模仿发音。注意仔细分辨外国人的发音,模仿外国人发音的特点;
当今世界,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国际性日益加强,二是国际交流特别是(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就要求现代人才应该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素质,成为国际型人才和跨文化交流人才。作为外国语学校这个中国中等外语教学的特色群体,有义务为国家培养国际跨文化交流人才。其培养目标是:用“开放”的办学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国际型预备人才。此目标充分体现了两点:一是“高”,即站在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二要“实”,即从外国语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外语特色出发。
所谓“国际性”,是指学生要有“服务人类进步”的国际胸襟,放眼世界的全球视野,接轨国际的发展观念,平等互利的合作意愿,和平共处的责任意识。
所谓“跨文化”,是指学生必须具备海纳百川的文明气魄、知己知彼的文化知识、“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扎实地道的语言能力。换言之,“国际性跨文化预备人才”,不但具有强烈的国际意识,而且具有清醒的国家意识,他们既是胸怀全球的国际人,又是个性鲜明的中国人。
二、“文化”外语的内涵
1.语言、文化。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pair对语言的定义是:“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英国文化人类学家E.B.Tylor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许国璋认为“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笔者认为此处的“载体”和“工具”意思相同,就中外外语教学而言,语言就是承载文化的工具,剥离掉语言的文化无所依附,剥离掉文化的语言徒有躯壳,因此,语言就是文化,文化就是语言。外语固然是文化交流的工具,但学习和掌握外语的目的不 是一般的交际,而是跨文化的交际。
正因为如此,克拉姆齐才说,“语言学习以实现跨文化交际为目的”,“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文化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学习外国文化,回归、提升本土文化。
2.“文化”外语。
本文阐述做“文化”外语,是对语言、文化二者统一性的认识。其理念不是对语言层面的外语教学进行外表修补和技术改进,而是教学意识、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破旧立新,改变那种单纯的教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语言层面的外语教学,改变见语言知识不见文化探索、见技能操练不见跨文化交流、见被动接受不见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的教学方式,把学习者眼前的学业成绩和终身的外语发展能力统筹兼顾起来,让语言进步和文化探索结合起来,让语言技能真正应用于跨文化交流,切实把外语教学质量提高到新高度。
“开放式”文化外语主题教学,顾名思义,是以文化外语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开放为研究、实施兼教学的特点,以文化主题为主要教学内容和主线,目的是以文化促语言,以语言促文化。
三、“开放式”文化外语教学的特征
1.开放的方法和态度。
自觉把教学改革放置于国家和社会改革的大环境中,以开放的心态向一切教学流派和教学方法开放学习。同时强调创新发展。
2.开放的学生和教师。
如果说语言层面的外语教学是平面的,那么,开放式文化主题教学则是立体的。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文化主题丰富多彩,学生可以各取所需,在自主的文化环境中学习、了解、探究、体会、鉴赏、经历世界文化,对语言现象和规律进行内省和外化,实现语言无障碍的跨文化交流。同时,主张开放教师的职业发展潜能,提高教师的职业发展期望值。
3.开放的课上与课下。
围绕文化主题这个中心,课堂教学方法不拘一格,课外活动模式多种多样,都将极大拓展、加强学生接触和经历外国语言和文化的机会和力度,从而磨砺他们的综合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实现跨文化交际。
4.开放的评估与评价。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既有传统的以书面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也有综合性和过程性评价。既认真对待学生学业成绩的领先及竞赛成绩的名列前茅,更着眼于学生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终身外语发展的前景,更重视学生深厚的世界文化修养和底蕴的积淀。开放式文化主题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充满自信、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有形的考试和评估,包括高考、托福、雅思等。更重要的是,当他们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竞争时,过硬的语言能力加良好的文化底蕴将使他们立于不败之地;在他们未来作为外语外交人才、国际型人才代表中国挺身而出的时候,他们出色的外语水平和深厚的文化造诣将保障他们为国家、为人类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当然,进行“开放式”文化主题教学,不是只重文化不重语言。相反,语音语调等语言基本功及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必须重视,尤其是在起始年级。文化主题是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重要的是要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语言的承载能力和文化主题合理配置,安排教学内容,将语言教学提高到超越了语言的文化层面。
四、“开放式”文化外语教学的实践基础
目前,外国语学校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学生的水平是否足以开展“开放式”文化教学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根据国家对外国语学校的定性:外国语学校是具有外语专业性教育的学校,“外国语学校的英语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高层次”。笔者认为,以外语特色独树一帜的外国语学校凭借数十年的专业积累,外语教学质量特别是学生的外语水平远远领先于普通中学,达到了国际外语教育的一流水准,就全国而言,外国语学校的外语教学质量有目共睹,一个简单而又明显的事例是: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开始就采用全外语授课。况且,全国小学都已经开设外语课,外国语学校的生源质量将更好,起点将更高,外语在学生手中日渐成器,对开展开放式文化主题教学更有利。可以说,外国语学校的外语教学正在步入“后工具时代”。
五、“开放式”文化外语教学的策略
1.教学原则。
(1)实用性。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中学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如关于学校、学科、教育、日常生活、休闲方式等。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阶段性。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循序渐进,根据中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
(3)适切性。指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对于主流文化,应详细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如果离学生的生活或实际遥远,可简化之甚至省略。另外,由于文化内容本身就广而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
(4)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以“练”为主的语言实践课变成以“讲”为主的文化知识课,不能以文化而教文化,影响语言教学的效果,应从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这个目标出发,进行文化教学。
2.教学方法。
怎样培养学生习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是外语教师的必修课。在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必须导入文化知识,讲授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利用多种途径,逐步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层次,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1)利用不同话题,创设真实语境。在初中起始阶段,学生由于完全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看待目的语文化,生活中接触外语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包含着大量文化信息的外语教材是其文化学习的主要来源。所以,外语教师如何利用好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文化主题,并以此为基础努力为学生提供真实交际的情景语境,使其初步了解背后的文化语境,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引入文化对比,体验文化碰撞。随着学生文化接触面的扩大,越来越多地增加了文化对比的机会,教师有必要系统地使跨文化教学层层深入,提高其对目的语的认识,降低母语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干扰作用。如,谈到饮食文化的话题时,教师可以针对西方的礼仪,引导学生对比中国和西方的餐饮文化;补充一些关于中西方食物的语汇和表达;为学生提供直观道具,如刀叉、盘子等,进行对话表演;帮助学生对中西餐饮文化进行列表总结。每一步之间层层递进。
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数年,深切感到英语好学,却不容易教。作为知识传授的一种形式,外语教学与中文教学固然有不少共同之处,但作为不同的语种,其知识传授的形式应该也必然不所不同。外语教学立足于将来学生走向社会的语言交往、口语表达,因此我认为,外语教学在精讲多练,听说领先,引导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应着重口语训练,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下面就谈谈本人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学科,更要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改进学法,必须从改进教法入手。教师在教授语言、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时,就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我教学几年来重要体会。刚开始授课时,虽然课前搜集许多资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然后一无遗漏地写在备课本上,上课时尽可能、全部教授给学生,以自己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练。然而,半年下来,收效甚微。其实学生的外语是练会的,而不是老师讲会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不断养成和提高,学生的学就会代替教师的教,渐渐养成不依赖于教师教,而主动、活泼、积极地学习习惯。教师的教虽然对学生的学有先导性和制约性,但教一定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因此,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应采取“满堂灌、注入式”,而应采用启发式,整体教学和情景交际教学方法。
二、提高口语教学方法
口语表达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如何通过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重要的是外语教学应始终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开口说话,通过语言实践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往的外语教学过分偏重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而口头应用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应改变过去旧的传统教法,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和创造一种敢说、敢想的机会和氛围,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演讲。大多数学生已能简单的会话和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为了培养学生敢说、敢表现的意识和胆量、让全班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进行自我表现和语言交际机会,我坚持每堂课让学生进行两三分钟英语小演讲活动。演讲的话题随意,由学生自己选择,所以话题种类非常丰富,如英国风情、学校生活、中美文化比较、英语小知识、电视报刊的趣闻等等。通过演讲,激发每个学生用英语关注和观察社会生活的兴趣,学会用自己简单有条理的一段话描写和叙述身边的事物,同时从中培养学生个性和求新立异的思维品质。另外,演讲结束后,通过鼓励其他同学积极用英语向演讲者提问,激发广大同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由此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即兴会话。这是由课文会话转换到自己的创造性会话,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迁移手段,也是思维的集中表现。这种练习既要求学生会自己想象创造,又要求会灵活应付对方提出的问题,还要顾全开场和收尾的完整性。通过这种即兴会话,可以培养学生交际语言的创造性、流畅性、灵活性和严密性。学习外语,尤其要注重学以致用,只有平时多练习,才能在关键时候派上用场。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会话场景,设置会话话题,编定会话内容,在会话形式上突破原有单一的两人对话方式,随意组合且人数不定,再加上道具用形体语言,使会话更生动,更具有表现力。通过会话练习,使学生了解英国人日常生活是怎样进行交际的,从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复述转述不同于背诵,不是机械地照搬原文,它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加以论述,含有对课文内容的精选和概述。主要有总结课文段落大意、课文主要内容、改变人称,将会话文转述成记述文章。这种复述可以加深对句子、段落和课文的理解,训练逻辑思维能力,为能完整地用英语表述自己的思想奠定基础。
(三)课堂讨论与辩论。在课堂上,由老师先提出一个讨论或辩论题目,然后将学生分为几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讨论,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教师则可以作为嘉宾参与每组活动,听取学生发言,或向学生提些问题,并予指导。讨论结束后,由各小组选派代表作总结性发言。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得到了充分展现,同时又完成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任务,提高了活用语言的技能。
三、拓宽教学渠道,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英语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应不断拓宽教学渠道,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学习英语。例如:利用班级黑板报或班级刊物刊登学习英语文章,激发学生英语写作兴趣;通过影视、录像、图片等,塑造学生的视觉形象;充分发挥英语角的作用,为学习提供英语交流场所,创造语言环境;通过各种活动及兴趣小组让学生了解英国文化及两国风俗、习惯及风土人情的异同;组织与英国学生通信,结交英国朋友,用英语相互交流并了解各自国家的文化;与英国师生进行国际交流活动等。两国语言两国文化的融合,开阔了视野与眼界,缩短了异国语言文化的距离,加深了跨越国境的友情。通过交流,学生学到了地道的英语,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
最后,我认为,教师要多参加一些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利用去国外进修的机会,吸收国际上先进的外语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蔷外语教学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