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2 15:12: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质量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

篇1

二、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航空产品大多都是及其复杂的,具备生产难度大、设计学科多、多型号交叉以及设计与制造并行的特点,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尖端科技领域。航空产品的质量管理过程涵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这无疑给航空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航空企业,只有建立适合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将航空产品质量管理贯通到航空产品研发、生产的全过程。因此,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2.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空企业的管理系统包括研发系统、生产系统和质量系统三大系统,其中质量系统是研发和生产过程的监督系统,在航空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现今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但是,航空企业的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严重的滞后,信息化平台不健全、工具缺失等都是的质量信息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传递,渠道不畅通直接导致了不能及时的对其进行相应,特别是不能对产品故障信息处理的过程实施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严重阻碍了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客观上要求信息化的应用扩展到质量管理工作之中,是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是航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鉴于我国航空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把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结合起来,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创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全员参与、各部门互相协作,形成整个企业上下齐心、共保质量的良好局面。

三、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建立与实施的关键因素

1.获得航空企业高层的重视与支持

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建立与实施离不开高层的重视与支持,这是其获得成功的保证。质量管理系统是与OA系统、ERP系统密切相关的,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的是否完备直接决定了实施的成效,并且,此系统与航空企业产品的采购、科研生产过程、技术创新过程以及售后等均息息相关,只有在高层的指导下才能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额协同合作。航空企业的高层担负起负责人的责任,才能够保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建成以及高效执行。

2.选择适合航空产品特点的技术平台

正所谓,预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理念需要好的平台来发挥,适合的技术平台才能够保证质量信息化建设的顺畅。针对航空产品的特点,在进行技术平台的选择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该平台是否与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兼容;第二,该软件是否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开放性,是否能够方便的进行二次开发;第三,是否与自身的运作过程相契合等。3.重视将质量管理的要求融入信息化质量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航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系统,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时,首先需要做好的工作就是业务需求和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之间的协调。流程图是对相关过程进行的条理清晰的描述,而相关的过程又是进行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工作的基础。因此,在进行系统的建立工作之前必须关注流程图的制作和相关过程的设计,保证流程图所反映的过程能够符合国际通用标准ISO9001等的要求,进而将该要求融入到系统操作的过程中。

篇2

ISO9000族标准是一组通用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适用于所有行业,是现代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如今,进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不仅能证实企业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稳定,也能够提高企业的声誉,为客户选择企业提供依据,进行质量体系认证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必要条件。

1.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第一条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也多次强调要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企业是依存于客户存在的,客户的需求是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就需要时刻关注顾客的要求,根据客户需求开展研发新品、质量改进等工作。如果企业不关注顾客的要求,只是一味的按自己的方式、想法去研发产品,不懂得变更与创新,那企业就很可能走向衰败,例如诺基亚、柯达等企业的衰败就是很典型的不关注顾客需求的例子。关注客户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并不是要求所有产品都必须做到最高端,不生产低端产品,要超越客户的期望,使客户获得最好质量的产品和体验,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过于提高产品质量,可能造成质量过剩的缺陷。例如,老年人适合用字体很大,功能单一的手机,而我们一味追求高端型、高质量、功能强大的手机,例如苹果手机,是不适合老年人使用的。

1.3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企业永恒发展的重要因素,注重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的提升,满足客户要求,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企业进入管理的良性循环,以促进企业质量管理的提升,使企业始终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2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及实践

2.1顾客满意是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质量零缺陷的概念是由全球质量管理大师菲利浦•克劳士比提出的,他对质量追求一次性达标,做一次就做对、做好,保证质量零缺陷,减少返工几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质量管理的环境和内容都有所变化,顾客的需求成为企业追求的核心目标,了解客户需求,根据客户需要发展与创新,提升产品自身质量,并使生产与服务向标准化统一,使过程控制更科学,使生产过程更稳定。追求客户满意与忠诚,是新时期质量管理理念的创新,顾客的要求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脱离了顾客的企业是没有办法生存的。企业要以顾客为中心,测量顾客满意度,做好与顾客的沟通,时刻掌握客户的要求,以便于及时改进,进而满足客户要求及相关方要求。注意不同的客户会有不同的要求,顾客的要求与期望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员的变化、或是客户的相关方需求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要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变化形势,以便于掌握顾客要求,及时做出调整与改进。

2.2人员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企业质量管理提升

企业管理工作是需要全员参与的工作,因此提高人员素质对于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有着重要意义。质量管理的提升需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因此,所有员工的质量意识的提升,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21世纪人才最重要,对于企业来说,也是急需人才的,就一个制造企业来说,能够时刻关注质量状况,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提出的人,哪怕是最基层的工人,也是人才。人员素质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学历,它和一个人的责任心有着直接关系,培训员工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一名高素质的员工是善于发现质量缺陷、勇于提出质量改进建议的人才,这样的员工,对于提高企业产品与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

2.3与供方互利,达到共同赢利目标

现代企业管理都开始关注源头管理,十分重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尤其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更是越来越重视与供应商的合作,力争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关系,从而促进供应商与企业的共同发展,确保产品质量,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美国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推出的“苹果联盟生态系统”战略就取得了很好的合作共赢效果。

2.4技术创新是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建立创新机制,企业有创新理念,并投入一定的精力到创新活动中,对于提高企业产品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固守陈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新的产品或工艺,企业很可能跟不上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员工潜能的发挥。建立良好的竞争淘汰机制,鼓励创新,对于提高效益和质量都有着重要作用。

2.5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的精神支柱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而树立的,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支撑着企业稳定、长久的发展,是企业管理提升的基础,是企业质量管理与创新的精神支柱。企业有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员工会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使企业员工更了解企业的使命和企业坚持的奋斗目标,有利于促进员工热爱企业,提高员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强企业文化创新建设,对于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很多欧美知名企业家都一致认为,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着重要意义,是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保证。质量文化也被视为企业文化的基础,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一直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现代企业质量提升的意义

企业质量管理的提升,即包括产品质量的提升,也包括工作质量的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舍弃一方,而另一方孤立存在。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从源头控制,到过程控制,再到终端管理控制的一套管理体系。注意管理体系的建立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规模、人员的素质及生产控制的复杂性等因素,确保管理体系内容适宜,以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与保证。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因为企业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客户的要求,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文化需求,这种需求既包括数量上的,也包括质量上的。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人们更关注产品质量,质量上乘的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更高,人们都希望吃到安全、健康、高质量的食品,以确保身体健康。

篇3

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质量管理机构,笔者认为这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纵观各企业单位质量管理机构,有些企业没有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由生产部门兼职,这样的企业产品质量必定不能保证,产品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赖,也就没有做成品牌的可能性;有些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归生产经理管属,这样的企业产品质量存在风险,有损品牌形象;有些企业有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而且独立于生产部门之外,不受生产部门管制,我认为这样的企业产品质量风险最小,具体到下级的质量管理机构必须要实现全面监控,从原料采购,过程生产,贮存环节,产品出厂,产品上市均须有专门的班组或人员进行质量管控,同时质量管理部门应该被授予权利,在产品质量方面具有一票否决权,以杜绝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及流转,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全部人员对于质量的重视程度。

二、管理体系的运用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学习起来枯燥难懂,很多企业由于各方面原因未运用质量管理体系,即使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其质量管理的真正实行也剥离于质量管理体系之外,或者在运用上比较肤浅。实际上真实运用质量管理体系会使质量管理得以全面实施,循环实施,消除质量管理的盲目性与差缺性,质量管理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行中,首先将现有的组织机构与体系要求的组织进行整合,建议每个部门有至少一名体系专员(可以兼职),保证体系组织的全面及顺畅运行;其次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与目标,每个部门都需要按体系的要求执行工作;接下来就是由质量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实施,定期验收现场成果及实施过程产生的记录,以督促体系运行及形成既定流程与模式。在质量管理的运行中,经常组织人员培训学习体系的理念及内容是必须的,不断解读,不断掌握体系要求的精髓,将每一项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找到落脚点,与实际工作对照对应,才能落到实处,起到既定作用。

三、管理制度的建立

根据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任务要求、实施方案等,那么是否实施,实施效果如何,这些需要靠有力的管理制度去维持进行与维护其有效性。建立源头质量管理细则、过程控制质量管理细则、成品控制质量管理细则、市场投诉管理制度、记录管理制度、各项工作考核制度。制度制定若不执行,形同虚设,因此还需要设置考核人员、考核责任,一般情况下,管理人员可以承担考核的职责,考核既要有随机性的考核,也要有全面性的考核。随机性考核起到激励监督作用,全面性考核起到公平和评价的作用。

四、过程控制的实施

生产过程出问题,必定会产生不良的成品。过程的监控至关重要,规范正确的过程操作产生优良的结果并避免无谓的返工,控制不合品的产生又降低成本,所以过程控制应该加大力度。生产过程的现场监控是保证成品结果的必经环节。过程控制要在每个工段设置质检人员,监督过程实施的有效性。过程控制的主要内容是操作程序和操作关键点,为保证前一过程结果的质量,最好采用过程检验,检验合格后转入下一程序。如果前一环节已经不合格,那么后一环节的投入是毫无意义的,产生严重的资源浪费,并且延误交货期,这更说明过程监控及检验的重要性。过程管理可以誉为一个企业管理的核心,人员的管理、设备设施的管理、能源的管理、材料的管理、现场管理这些全部容纳在过程管理中,过程管理做好了,一个企业的管理就是成功的,效益也会随之提升。

五、检测

检测是控制质量的手段,先进的检测技术、严格的管理水平为质量管理提供准确严密的数据。如何实现检测的准确性,笔者认为关键有以下方面。(1)人员方面,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检测的准确性,检测人员必须有宁为真话负罪不为假话开脱的正义精神。选择具有资质,经过培训的合格人员。(2)管理机构设置方面严格避免任何干扰检测人员检测判断的组织划分。管理人员承诺不多检验结果进行干扰。(3)检测仪器,采买著名厂家、国际领先技术的检测仪器,保证检测结果的权威性与准确性。(4)学习先进权威的检测技术,避免使用老办法、土办法、遗留办法。(5)实验室的管理运行尽量采用《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认可准则》ISO/IEC17025管理运行,提升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六、分析、预防和提高

在国内的企业中,往往出现产品质量经常上下波动,同一质量瑕疵反复出现,使得PDCA循环总是在原地打转。因此,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总认为是老面孔。在日本企业中,第一次出现的质量问题是不允许第二次发生的。他们发现质量问题,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改进,然后分析总结成为制度,用以预防同一问题、同类问题的再次出现,重复出现同一瑕疵只能说明措施不力,或者是一种失职。使用分析、预防的手段,产品应当是不断提高的。无论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外观以及服务,均应该得到不断改进提高,逐步升级换代,赶超同行产品,而使自己成为品牌。

七、以人为本,双向激励

以为制定了好的管理制度就可以实现优异的管理绩效,实际上再科学、严密的管理体系都是人建立的,铁的制度是要靠人来制定,也要靠人执行,更要考人来监督。一个企业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职工的积极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创造性。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奖励那些有突出贡献的职工,让大家产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大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多关心他们真正需要什么,认真听取他们对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激励应该是双轨的,不仅有负向激励,还应该有正向激励,正负平衡,保持工作集体这辆火车永远在轨道上正常高速行驶。

作者:杜美丽 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康清.对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0,(19):116-117.

篇4

1原燃料质量对钢铁企业的重要性

钢铁企业年物资吞吐以百万吨计量,原燃料占进厂物资80%以上,其质量的优劣对企业影响巨大,具体有两点:

(1)对企业铁前系统的生产工艺装备和经济技术指标影响巨大。原燃料质量对铁前炼焦、烧结、球团、炼铁高效生产至关重要,劣质原燃料无益高炉精料炼铁技术进步,虚假质量检测数据更将误导工艺配料结构,影响生产顺行,破坏和损害生产工艺装备,缩短高炉寿命。

(2)对企业效益影响巨大。采购质次价高的原燃料不但将造成企业资产流失,对效益积聚更尤如沙池蓄水,匿于无形。试图用劣质原料生产优质产品的良好愿望,终将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倍付出人力与物力。

2钢铁企业原燃料供应质量管理

随着整个冶金行业全面发展,原燃料供应商在追求涨价带来的巨额商业利益与信守商业伦理的权衡中倍受考量,部分的供应商的经营行为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

(1)供方囤积资源,待价而沽,待市而动,单方面毁约行为增多。

(2)刻意拉拢腐蚀采购供应人员、检验人员弄虚作假,追求额外非法暴利行为增加。

这些现象已经超越了质量管理这一专业管理涵盖的范围,单凭专业管理手段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应当结合企业效能监察这一有效手段综合治理。因此,如何平衡处理好争取资源、实现企业战略利益与加强原燃料质量管理、维护企业现实效益之间的矛盾,这不光是供应业务部门与质量检验部门要破解的难题,同时也是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原燃料供应过程中供方诚信经营、内部员工廉洁从业应妥善处理的重要问题。

3质量管理与效能监察的关系

质量管理与效能监察都是以控制为主的企业管理手段:质量管理以质量为控制内容,是侧重于使用技术手段进行检测质量数据信息分析的专业管理;而效能监察作为企业纪检监察重要工作方式和手段,以履职监察为核心、以综合性管理监控为内容,侧重于通过检查企业制度体系的建立与执行来规范企业人员履职行为行为偏差,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和履职行为检查来督导企业人员正确、高效履职。两者都强调持续改进,只不过前者强调质量改进,后者强调管理改进;两者都偏重于“减少错误”,前者侧重识别和消除不合格的质量“错误”,后者侧重发现管理缺陷,纠正执行制度中的行为偏差;两者都偏重于通过查问题、找原因进而制订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

因此,两者兼容互补性很强,将原燃料供应质量作为工作内容开展企业效能监察,质量管理所需要的全员参与意识可以通过效能履职监察得到强化,质量管理制度和措施以及管理操作流程可以通过效能监察加以督促执行,企业原燃料质量事故与质量弄虚作假案件可以通过效能监察进一步得到查处落实,进而促进原燃料质量管理工作前伸后延,向纵深拓展。同时,效能监察也可以通过应用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理念和专业方法,推动效能监察自身工作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实现效能监察与质量管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的工作局面。

4开展原燃料质量效能监察具体应侧重的几个方面

原燃料供应质量效能监察应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惩治预防并举”方针,从案件查处与惩治、思想教育与预防、制度建设与规范、制度执行与监督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加强供应过程的廉政建设,完善原燃料质量管理:(1)加大力度查处质量案件,打击各类弄虚作假供应行为。

原燃料供应是企业系统与市场环境的重要对接口,开展原燃料效能监察,发现和查处质量案件关键在于纪检监察部门充分发挥举报网络、信息沟通、协调职能的优势,一方面在进厂原燃料取制样、检测等关键环节对发现的问题建立自下而上的情况沟通机制和通报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员工的监督力量,构建得力的立体监督网络,另一方面积极与司法部门联系,充分运用公安、检察等执法手段,形成内部执纪与外部执法相结合的、有效的打击力量,查处和打击供应过程中内外勾结的各类弄虚作假的违法犯罪行为。

(2)加强廉洁与廉政教育,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原燃料质量效能监察应结合思想教育,从廉洁自律、廉洁从业、廉洁共建着眼,在企业、家庭、社会诸多层面开展助廉活动和廉政教育,加强员工和供应商廉洁守法的法纪意识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①企业助廉要在制度督廉的基础上,以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主线,综合运用各种廉政宣教形式和手段,进行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利用内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开展案例剖析和廉洁从业、爱岗敬业讨论,倡导和创建廉洁守法、廉洁奉公的廉政氛围,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构筑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②家庭助廉充分运用家庭的亲情纽带和廉洁氛围促进员工廉洁奉公。钢铁企业应通过内部报刊、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在企业内部社区开展廉政文化宣教,将反腐败工作延伸至家庭,推动家庭助廉活动深入开展。

③社会助廉一方面充分利用一切关心企业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力量,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构建廉政监督网络;另一方面,通过合法合情的互动方式向供应商倡导诚实守信、廉洁从业的现代商业伦理意识,构建廉洁、互利、和谐的供需关系,净化外部经营环境。

(3)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和理念,督促健全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制度是企业员工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定。通过剖析各类查处的案件发现:不法供应商利用制度的缺失与缺陷这一管理盲点实施违法乱纪。应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和理念,结合企业实际,检视、修订和完善原燃料质量管理制度,实现制度体系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廉政建设的要求。

(4)加强原燃料质量监督,强化制度执行。

纪委监察部门应通过积极有效地开展原燃料供应质量专项效能监察,致力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监督网络,督促履行质量管理职责,提高检测工作质量:

①加强原燃料实物质量和检测工作质量的监督抽查。建立和制定进厂原燃料检验监督管理制度,采取不定时的或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综合检查和实物抽查,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督促整改。

②加强质量管理制度执行的检查。对与原燃料采购供应和质量管理相关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和纠正执行制度中的问题与错误,落实企业对采购供应部门的供应质量考核。

③督促采购供应部门和质量检测部门积极开展质量效能监察,开展质量问卷调查,对供应质量进行测评、总结和反馈,形成上下联动、多部门齐抓共管、全员积极参与的进厂物资质量管理局面。

总而言之,原燃料质量管理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系统,随着市场供应形势在不断发展变化,效能监察必须审时度势,以质量案件查处、预防国有企业财产流失为切入点,充分运用教育与制度建设等有效手段,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才能推动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篇5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的八项原则是质量管理的全部精华所在,也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可以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开展。因为组织依存于顾客,没有顾客企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可以指导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即为什么要搞信息化。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对企业信息化要求的人力支持提供了指导。过程方法、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对如何信息化的理念和方法提供了指导。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也可以对企业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企业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分为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建设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和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胡霞,2013)。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和担心影响现有利益格局;建设应用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应用不足;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与信息化要求不符、缺乏战略规划和基础管理水平较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提出的八项原则站在高起点上,可以帮助企业认识信息化的目的、信息化的理念和方法、信息化的人力支持要求,从而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建设应用上的问题和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2.企业信息化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促进协同。

企业信息化包括信息化环境、流程标准与固化、信息整合、系统优化提升等四个方面,而ISO质量管理体系的三个重要标准包括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郭小东,2011)。企业信息化也可以帮助解决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张育红(2012)指出,这些问题包括: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准备过程中过于依赖咨询公司而内部准备不足、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制定不合理、体系文件与实际业务脱节、体系文件不能及时更新、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全员参与、体系运行与企业日常管理“两张皮”、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走过场。而归纳起来看,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了实际运作与文件所写的不符,没有做到“写我所做,做我所写”。由于企业信息化对流程进行标准化并固化,可以帮助解决体系文件与实际业务脱节的问题。

3.融合的必然性。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总结提炼了先进的企业质量管理经验,并获得了国际广泛认可。之所以将顾客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因为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其收入都来自于顾客的支付,如果顾客对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不满意并且不愿意继续购买,那么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为了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就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改进企业流程,不断促进员工学习和成长。可以说,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管理。事实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也体现了平衡计分卡的精髓。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对企业的决策和经营管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化节约了日常管理的重复劳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二是促进了企业内部各部门对于信息的共享、沟通,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三是信息化帮助企业及时获得内部经营信息和外部环境变化信息,有助于决策。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看,信息化已经是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并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过程(胡霞,2013),其最终目的也是通过提高客户的购买来提升企业价值。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来看,两者都是为了通过促进顾客购买来提升企业价值,因而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管理原则与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思想融合(孙鹤,2005),可以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发展;而企业信息化也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促进协同作用。两者在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具有一致性,可以相互促进协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两者必然进行融合以更好地服从于增加企业价值的目标。

4.融合产生协同效应。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信息化的融合,共同整合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可以使企业的业务流程即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思想,又符合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顾客购买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产生协同效应。孙鹤(2005)指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稳定运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管理环境,而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又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效的保证。两者的融合,对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提升企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两大管理工具的融合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信息化都是为了达到企业价值增值目的而运用的两大管理工具。本文认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的运用包括体系设计、体系运行和体系优化三个阶段。而企业信息化是在梳理管理流程后,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并对系统进行持续优化升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目标是顾客满意,顾客满意与体系优化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体系优化是为了使顾客满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顾客的偏好也是在发生变化的,因而要使顾客满意就要不断地对体系进行优化。要做到顾客满意,就需要改进企业的管理流程和员工不断学习成长。而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固化和人力资源的不断优化与信息资源整合也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企业的流程标准化影响企业的资源整合,标准化流程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也影响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范围和力度。为了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不断获得竞争优势,决策层也需要获取集成的可用于决策的信息。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反过来也会对企业的管理流程产生影响。这其实也是一个企业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作出反应的一个过程。同样的,人力资源也会对信息资源整合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主体,对企业信息化的运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信息资源整合也需要企业配备适当的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的构成也会产生影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不断优化,持续改进的管理系统。因为过程运行的情况对结果能否达成目标有直接的影响,因而需要在对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变化来对过程进行改进以合理保证目标的达成。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对企业信息系统优化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优化的体系要求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方面作出调整,因而也将影响企业的流程和信息化。总之,管理体系的优化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优化升级,而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优化也可以促进管理体系的优化,两者是个相互影响的闭环。

篇6

1.1加工型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只单纯的重视企业的产能和销售情况,还有一些管理者存在误解,认为企业的质量问题只是职能部门的事,没有真正理解质量才是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所以导致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率相对较差,企业对质量管理的的工具和方法不能活学活用,只是生搬硬套,甚至不闻不问。很多的研究都表明:很多的质量管理行为的失败于管理方面而非技术方面。现在很多的加工型企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他们花费很多的精力和资金在用户满意度上,然后把质量管理的责任授权给中层管理者,所以不能检测出质量管理的落实情况。但他们没有考虑清楚客户对产品满意度的决定因素正是质量,有的时候他们是舍本逐末了。

1.2加工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落伍

很多加工型企业对推行了30年的质量管理不予理睬,仍然停留在十分粗放的管理层次上,甚至一些企业急功近利,违反质量检验工作独立于生产过程的准则,借改革内部管理体系之名,实以改代管之事。甚至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人员的水平很低,意识不足,使得企业的质量管理停留在嘴上,虚有其表,尤其是一些生产自动化要求高,加工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因为执行人员的统计过程控制知识缺乏,使得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面临困境。

2、提高加工型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具体运作

2.1组装流水线的质量管控

流水线提高产品质量及预防品质问题发生在加工型企业的质量管理是重中之重的环节。流水线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质”而非“量”,所以事前预防及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发现和不断改善不良品才能确保产品质量得到控制品质控制,这就需要管理者能够发现问题并激发全员群策群力,解决问题。管理人员要树立起“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首先,各管理人员要对客户收货的质量标准和工艺操作进行分析与资料统计和归纳在生产技术方面的改进,以求达到品质在生产线上得到控制、缩短生产周期、提升生产效率并最终满足客户的需求。其次,为便于车间加工时遇到的难处得到解决和获得质量的保证,在加工过程中分析每个工序的做法和难度是否要进行改进,但要确保不影响产品的外观,并作出书面的记录。与此同时,流水线负责人员要清楚各个加工产品的质量要求,并依此在设备上设定质检定位,并完善员工之间自我检查和互相检查制度。最后,作为流水线质量管理的负责人,质检人员必须保证严格遵守质量标准,防止劣等品进入下一道加工工序。

2.2客诉管理

对于知名品牌来讲,客诉处理是十分应当注重的一个环节。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处理过程中,可能只是一个微小的失误,都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和损失,最近的西门子的“冰箱门”事件就是很值得警示的一个例子。首先,应当分析客户投诉的动机,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是提建议和意见,希望厂商改善产品品质和销售服务;第二种是感觉自身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希望讨个说法,得到安慰。第三种是认为产品有问题是一个赚钱的机会,不可以放过。最后一种是故意找麻烦,可能是竞争对手策划的打击行为,也可能是个人出于嫉妒或者其他心理进行的,这个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前两种动机我们可以称之为正常动机,后两种称之为非正常的动机。不管动机如何,本着维护企业声誉的立场都要遵守处理客诉的基本原则:顾客至上,真诚守信,切忌不可意气用事,激化矛盾,同时要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事,不可轻易以现金方式私了问题以解决冲突,否则会给不法者以可乘之机。具体到处理投诉的程序,客诉人员首先应当聆听并认真记录,然后对客户的建议表示感谢,对给客户造成的不变表达歉意。然后要根据公司的规定以及具体情况,帮投诉的客户分析出问题的可能性,并据此征求投诉客户的解决意见,告知对方公司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案,最后留下服务电话,申明如有问题会继续保持联系,然后礼貌道别。客诉管理做得好的话,会产生对企业有利的积极效果,否则会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而且投诉的客户无论抱着何种目的,都能在客观上起到监督企业产品质量并提高服务品质的作用,这一点尤其要明白。

2.3SPC全面推进

SPC,StatisticalProcess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或统计工序控制,即质量管理与控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只能控制技术得到提高和普及,在加工型企业的工艺过程质量管理中应用SPC软件系统已是大势所趋。通过运用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并依据反馈得来的信息快速发现系统因素出现的预兆,采取某种方式消除其不良影响,从而使控制过程保持在只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的受控状态,完成控制质量的目标而想要在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加工质量控制能力,一定要从每一道简单的工序一点点做起,达到从头至尾完整的过程控制,才能实现全面过程的质量控制,实现生产线的全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加工过程的质量全部可控以及加工工序的稳定,最终获得可靠地产品质量。具体到SPC的应用步骤,首先要调查加工产品的质量状况,并分析出其中显著影响质量的因素,然后先靠人工控制调节上述因素的变化。然后自动控制上述因素,应用统计方法获得生产效果连续变化的规律。最后,调查了解影响质量的其他次要因素,考虑所有这些因素,建立完整的理论模型,来实现对整个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得到优质合格的加工产品。企业全面推进SPC,可以帮助企业对质量控制过程作出可靠地评估,确定成本统计控制界限,判断控制过程是否时空和有能力,为过程提供一个早期报警的系统,即使监控控制过程的情况以防止废品的发生,并减少对常规检验的依赖性,低昂是的观察以及系统的测量方法替代了大量的检测和验证工作,这样就为企业降低了成本,减少了返工和浪费,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更好的实施落实了企业的质量体系。

2.4质量改善

质量改善,很多企业提了又提,却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于此,我认为,加工型企业的质量改善,重在对行动的步步落实。首先,完善加工前的条件确认流程,实现没有断层,甚至没有缝隙的对接。每一次的加工工艺变更,需要进行逐层测试,最终获得可靠地加工工艺,贯彻严格的审核机制,扁平化实施。对于新的加工工艺,要从新对员工进行培训考核,考试合格才能从事加工工作。其次,对于加工过程中变异管理的确认。这包括人员变异(比如法定假日的休息,负责人员出差不在)以及加工原料半成品,成品有重大变异。对于人员的变异因素,要实施持证上岗,一岗多能,一人多岗,并且质量部门负责人要对上岗人员采取确认审核上岗程序才能上岗。对于后者,应立即停止加工,由发现问题的员工填写报告,由质量负责人签字确认。最后,要加大加工产品的检查频率,实现检验无真空地带,并且执行过过程监督和考核,以保证实施到位。

2.5构筑企业质量文化

篇7

二、常见的企业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1.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2.数据不准确、不完整、不及时。

这也是比较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由于所列项目的资料搜集不准确、不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准确、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准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总结出现象变化的规律,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同样,不及时就降低了统计信息的有效性。3.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符合统计内容的要求,数据不能反映指标的原意。

3.数据的逻辑性错误。

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

4.数据的非同一性。

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

5.统计分析简单肤浅。

所做的统计分析局限于事后分析,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统计工作不能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收集信息后没有综合整理分析,没有形成一个系统。

此外,常见的基层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

三、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原因

1.企业不重视统计工作。

部分企业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正确,认为统计很简单,加减数据的或汇总数据,填几张报表,就完成了全部工作。企业普遍存在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认为会计工作很重要,能帮助企业核算、收支,统计工作显得不那么重要,主要是为应付上级统计部门。统计员兼职的多,专职的少,且变动频繁,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一般首先撤销或合并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统计法律意识淡薄,企业只知道《统计法》的存在,但并不了解《统计法》的具体内容,部分企业负责人和统计人员没有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统计,不认真执行统计制度,随意地填写报表,使报表不符合规范。

2.基础工作较差,统计制度不健全。

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不健全、不准确,填报统计指标比较随意,统计数据质量不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这些新企业中,有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及时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更是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3.企业统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他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与专职人员相比,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也没有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填几张报表应付领导的要求。实际工作中,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数据统计方法不正确、不恰当,有时根据个人经验处理,使统计数据出现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四、控制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和方法

1.正确认识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难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作用越小管理者就越不重视,越不重视它的作用就越难体现出效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原因是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不太了解统计工作的内容,或不太清楚统计工作的性质。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企业统计工作可以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科学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根据统计数据制定政策和计划,因此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数据作为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是脱离实际的幻想,管理者就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着手。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很难开展各项工作好。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都要加强企业统计,因为它的意义十分重要。

2.建立健全企业统计的管理体制,以预防为主,全员参加控制数据质量。

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安排专人负责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这是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除了设立专门的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外,还应该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使企业统计资料保持完整、形成系统。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在差错的形成过程中就消灭它,控制数据质量按照防检结合,以防为主的方式运行。

3.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和统计部门都能运用统计资料

篇8

2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众所周知,质量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很多行业都是依托于现代化的信息科技,依靠创新的思维,结合实际发展的要求,对管理的方式、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不断创新管理的方式,企业可以吸取其他领域的管理经验,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升自我管理的水平,使顾客更加满意。与此同时,为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激励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国家为此还设立相关的奖项。但是,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1)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没法紧跟消费者要求。现阶段,多数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创新管理方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并且在技术层面加大投入,但是,这仅仅是在一个阶段内,技术的投入缺少长期性,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就会处在低潮状态。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消费者永远关注的是产品质量需求。企业在管理思维上无法提升,在管理模式方面无法实现创新,创新的力度不够,企业无法紧跟消费者的需求。2)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注意表象工作。企业为达到消费者的要求,比较重视表象,重视质量认证,如ISO9001。在产品质量内在方面,管理比较松懈。企业在得到相关的认证以后,没有持续的建立保障措施,未结合认证标准,进行科学管理,产品质量下降层次,消费者最终会失去对产品的青睐,企业也要承受重要的损失。3)企业管理的方式较为单一。企业的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效益投入,会受到来自多方的压力,企业的管理层会把注意力放在效益方面,提升经济效益,提高生产率,实现商品目标。以前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仅仅限于是技术层次,未注重经济效益、质量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技术较为单一,经营目标、管理未形成统一性,进而导致质量管理缺少动力性,不能提供质量保障。4)忽视管理目的。在管理手段方面,只是重视探讨管理的方式,质量工程师只是一味的为企业的质量技术努力,管理层不能知晓技术,不能为技术提供大力的支持。

3强化质量管理、经济效益的建议

1)注重人才管理队伍建设。在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横向的机构设置控制数量,以防出现推脱责任的情况,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必须注意培养人才的工作,提升员工质量管理的意识,发展员工的思维,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注意求真务实,针对员工,实行训练,提升员工的管理水平,促进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2)建立质量管理的体系。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就必须注意抓起质量管理。为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可以完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在建设时,实际调查注意系统性,结合企业质量管理实际的情况,考虑到企业的发展目标,明确企业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管理漏洞的查找。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测评,有助于不断的完善体系建设。借助于专业化的团队优势,分析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寻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建议,进行弥补。在建设好质量管理体系以后,需要将管理计划进行编制,并进行分解,根据管理的目标,安排好质量管理计划。在核准质量管理计划时,需要进行评估,审核实际落实的情况,针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强化细节管理。企业应当采取后续的保障措施,使得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行。除此以外,企业需要发挥质量认证的作用,吸取先进的经验,转变管理的模式,优化管理,强化管理的理念,使得产品的生产更加细致化。质量链的管理需要继续完善,调动员工积极性,管理实现协调,和质量管理相关的信息可以准确的流动,以便于进行全方位的管理。3)分析经济效益。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明确企业的质量水平最优点,评价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在改善产品质量方面更加有针对性,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提升。分析经济效益,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测评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借助于经济方法、技术方式,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企业的领导层需要注意采用科学方法,指挥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保证企业的产品达到要求的标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市场价值。在分析经济效益时,如果仅仅是进行质量管理,研究控制,只注重更新技术,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应当对经济、技术两个层面进行综合研究,切实改变企业的效益。在经济效益的研究阶段,可以从两方面加以研究:第一,数量;第二,理论,从这两个层次,探究相应的关系,相关的人员可以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便于提出管理建议。4)质量管理技术实现多样化。企业提升经济效益,也要根据运营的效果,结合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可以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质量管理可以实现科学化,并不断创新管理的方法,为产品质量提供保障,以此为基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5)注意管理目的。在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企业应当更加注重管理目标、管理动机,加大投入质量技术,为质量管理扫清前进的障碍,切实提升管理的效率。

篇9

有些质量成本费用虽存在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但与日常的基本生产成本混在一起无法直接分离出来,要求企业必须进行专门的数据收集。由于当前财务会计标准并不支持质量成本的核算,致使一些质量成本组成部分不能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收集到,如产品返工损失、因为质量问题停工损失等,如何通过统计核算体系得到这类隐含损失的成本数据,使质量成本数据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质量成本支出现状和效果,也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1.2质量成本分析不完善

质量成本管理是衡量和优化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手段,质量成本分析是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质量成本分析为企业质量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然而多数企业只是在数字上做简单比较后就下结论,缺乏对质量成本费用的完整性分析,欠缺质量成本有关数据的深层次挖掘分析,使得财务等部门搜集到的数据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由于质量成本分析的不完善,无法根据质量成本分析的结果制定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1.3质量成本责任不清

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应该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职责,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在质量成本管理活动中的工作负责。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上,由于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各项质量成本应在哪个环节支出、支出多少、支出的合理性、支出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信息都不完整,最终导致质量成本管理无序、责任不清的局面。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追究责任时各个岗位上的员工互相推诿,对发生的质量事故无法追究责任和调查原因,加重了企业质量成本,从而也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4质量成本意识差

员工参与不积极全面质量管理的“三全”之一就是全员参与。制造企业的一线员工以农民工群体为主,他们的受教育水平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接受培训的机会少,缺乏质量成本管理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其他员工,认为质量成本管理是质量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的职责,缺乏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很多企业的高层领导也不重视产品质量问题对企业的影响,没有意识到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严重的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问题;没有认识到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的重要作用。

2针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建立健全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质量成本核算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基础。企业应该根据质量成本管理的需要,由企业财会部门或外部专业机构设计出一套适合本企业的,与质量成本相关的行之有效的原始数据核算统计表,列出哪些活动属于质量成本管理活动,与之相关的就属于质量成本。然后在质量管理部门的帮助下,制定质量成本统计核算凭证。同时,建立质量成本的会计核算体系,设置质量成本科目或根据质量成本管理的要求对会计科目进行调整,以减少会计核算和质量成本核算工作之间的重复,完成与财务会计部门工作的衔接。

2.2加强质量成本数据的分析

质量成本分析非常重要,它是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成本应用的关键环节。如果质量成本分析得不深入、不透彻,不具有实用价值,有了质量成本分析报告,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那么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将毫无意义。对质量成本的分析,需要质量成本控制部门人员和财务部门人员的配合,尤其是要重视对损失成本的分析,找出导致损失成本的原因,分析损失成本带来的损失,及时调整应对策略。给企业造成更多影响的是外部损失成本,如信誉损失、索赔费用等。质量成本分析应以质量成本计划指标为依据,从多方面层层进行分析。而且分析质量成本时可以借助于一定的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如趋势分析法、敏感性分析,分析目标质量成本计划完成情况、质量成本变化趋势、影响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

2.3完善质量成本责任制优化

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充分保证质量方针、目标实施和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在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中,对员工进行质量成本教育,将质量成本管理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到各部门、车间和个人,明确每个员工在质量成本管理中的工作内容和相应的职责、权限。明确规定工作应该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标准完成,这样就可以确保各部门、岗位和个人的责任得以明确。并结合奖惩制度使质量成本管理与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运用经济手段增加员工质量成本意识,使他们自觉地保证工作的质量水平。

2.4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员的质量成本意识

各个岗位的工作失误都会导致质量成本的增加,因此,质量成本管理也应像全面质量控制管理一样,是全员参与的过程。质量成本控制程序应明确规定各部门人员在质量成本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在实践中,认为质量成本控制只发生于产品的实际生产阶段是不正确的,现代质量成本的控制始于产品的研究设计阶段,甚至包括了供应商的评价过程。必须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整体过程来考虑产品质量成本,全员一起参与质量成本的控制过程。首先,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思想的宣传。让企业全体人员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外部法律的进一步健全、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日益加强,一旦出现外部损失,其产生的成本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会影响员工个人的利益问题。通过宣传使其认识到质量成本管理的价值所在,质量成本管理不只是会计人员和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责任,设计人员应设计高质量的产品;采购人员应对采购的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销售人员应提高应对客户投诉问题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各环节的努力降低企业的质量成本。其次,引进质量管理人才,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培训,切实提高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水平。成立专门的质量成本评估考核部门,监督各部门质量成本控制的执行情况。

篇10

2.以人为本,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模式的发展,在于对质量及技术创新的重视,依托创新实现质量管理模式的发展。所以,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应不断地优化与调整质量管理方式,强化标准化管理与国际一流企业的接轨,并与“以人为本”理念的有效结合,进而创新质量管理体系。在党的十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例如,在班组开展的QC小组活动中,应强化对QC小组中突出有贡献的个人进行一定的奖励。这样一来,不仅确保了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而且调动了QC小组的积极主动性。标准化管理是当前电力企业质量管理优化创新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电力行业对ISO9000、ISO14000国际标准的宣传力度比较薄弱,并且从很大层面上表明我国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仍存在不足。对此,为解决当前出现的这些问题,有切实做好:第一,基于相关的标准及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电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第二,进一步规范质量管理中,各环节职工的质量行为,从源头上净化质量管理的环境;第三,转变质量管理方式,践行“人本”理念,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为顾客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

3.依托现有资源,逐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强化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由传统的管理形态转而进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新阶段。但从实际情况而言,电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在统计技术方面,需要落实以下统计方法:第一,基于对质量功能以及顾客满意度的调查,实现对顾客用电需求的科学转换,以低价、优质的电能产品更好地服务顾客,并形成规范的服务体制;第二,狠抓落实统计过程的控制与诊断工作,最大程度的减少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并且为产品的可靠性提供安全保障,从本质上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第三,应用维修性,对故障的排除与修复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不断地提高故障抢修能力,使得电能产品能更加有效的、稳定的投入运行之中,减低因故障造成的电网和客户损失;第四,加强与国际对标的标准数量和比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步入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之中。

4.市场是电力企业质量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现实背景下,市场无疑是电力企业质量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所以,在笔者看来,电力企业需要树立三个观念、处理好两个关系。落实好这些,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依托市场更好地发展。

4.1电力企业需要树立的三个观念

首先,电力企业需要树立“质量是管理的生命力”观念。在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狠抓落实质量管理是企业“谋发展、求共存”的生命线;其次,树立“顾客是上帝”的观念。市场的竞争就是顾客的满意度,获得了更多顾客的满意就获得了更好的社会认同度。再次,树立“全员竞争效益”观念。企业质量文化的建立,即是企业内部发展的需求,更是强化质量管理的必然举措。强化企业质量文化与企业精神的建立,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效率,而且有助于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塑造。

4.2正确处理两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质量安全与效益”的关系。质量安全与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所以,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要想更好地获取经济效益,就需要有效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可能的获取经济效益;第二,正确处理“质量管理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改革创新是电力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然需求,但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现实所需。所以,改革创新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节。改革是动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托于企业质量管理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