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3: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竹石古诗词的意思,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一、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点燃学生学习欲望
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会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才会尽显自己的个性。“学海无涯‘乐’作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带着浓浓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累也不觉得。因此,我认为学习诗词必须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这个乐园中随意采撷,有滋有味地、有意识地学习古典诗词。
二、倡导多维诗词诵读,促进学生语言积累
小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期,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文,不仅能丰富语言,而且能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根据意境背
根据诗词的内容把诗分成言志诗、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劝勉诗等类,让学生分类进行背诵。当遇到能让孩子“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的教学情景时,让他们背起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言志诗;当带领孩子们观赏自然风光、游山玩水时,让他们背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杜牡的《山行》、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写景诗;当学生面对友情难忘、地久天长时,让他们背起李白的《赠汪伦》、高适的《别董大》、崔颢的《黄鹤楼》等送别诗……总之,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学生分清类别,能让学生从诗句中体会出生活的真谛。
2.结合时令背
就是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背诵。依照春夏秋冬及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找出相应的诗句,理一条线索,让学生从背诵中体会时令的变化,感受诗句中季节的优美,从而使学生们更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例如三年级学生在春天,让学生背诵《早春》、《春江花月夜》;夏赏绿荷边,让学生背诵《夏日》、《小池》;秋观黄菊时,让学生背诵《秋思》、《秋浦歌》,冬遇白雪时,让学生背诵《冬景》、《江雪》,让学生细心感受多彩的四季,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3.创设情景背
在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如利用音乐、动画、图片等方法创设一定的诗境,造成特有情境氛围,促进学生背诵。同时还可以采用两人赛、小组赛、男女赛、师生赛、接龙赛、问答背等灵活且富有变化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采用灵活多变教法,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我们在教学时要采用符合儿童特点的教法,不求精讲精析,只求学生在快乐中能对诗词有一些朦胧理解,培养一种感悟诗词的能力。
1.多多欣赏,促进审美体验
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古诗词,营造了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它是通过语言在主体心中直接唤起审美意象的。譬如苏轼的诗就是由对“大江东去”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自然景观的审视触发起壮阔豪迈的心情的。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能融入诗歌的美妙意境中,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我们探索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诗词类配音动画,让学生进入到诗景里,体味诗的优美。如《山行》一诗,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直通深山,在云雾缭绕的深林间,隐约有几户人家,那满眼的秋意,让人无限遐想,学生时而随着典雅的古筝曲低吟高诵,进入杜牧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中……。
2.画演古诗,交流形式创新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达・芬奇把绘画比做“哑巴诗”,把诗比做“瞎子画”。 如教南宋杨万里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化无处寻”两句诗时: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要求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象。
四、展开丰富多彩活动,唤起学生成功快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每天清早,教室里就传来了琅琅书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是我班搞的一项特殊活动,每天都请一个学生当小老师,将自己学到的古诗文讲给大家听,指导大家朗读。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弘扬民族文化。
每周我都能欣赏到孩子们依据诗词的意境表现出的繁花锦绣般生动的“美”,然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将其张贴在“学习园地”栏目里。
语文教学可以布置学生预习。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古诗的预习中,传统教学一般是查诵读、查解词、查对诗意的理解、这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是有帮助的,但它却忽略了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在布置古诗预习中加了一条即:学生利用能找到的一切资料去了解诗人的生平,包括诗人生活中的一些趣事、习惯等,同时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对诗意进行简单的注解,养成他们边读、边想、边圈点的好习惯。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对学习古诗的热情有了,还能够让他们广泛地阅读一些书籍,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对诗词意思的理解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做也很好的贯彻了我校“先学后教,提升能力”的理念。
二、在理解诗意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而,我在教学古诗词时,先布置孩子们预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则授予学生自读的方法,让他们掌握阅读古诗的一些具体方法。在指导学习诗意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试一试,知不足然后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时,就充分利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习。先自学,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特别提醒注意“独、异、逢、倍、遥、少、”等重点词的意思的理解;再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然后请几个小组的学生来讲讲诗意,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必须发言,还可以互相补充,最后评出优胜小组,并请优胜小组的代表介绍学习古诗的方法、经验,这样每个同学都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诵读古诗对于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获得审美愉悦,培养学生的语感及发挥学生的阅读主体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若注意引导,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就会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学会了古诗。在古诗的诵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并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教学古诗之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诗词的诗人创作的背景,在学习中把诗词的意境和创作背景联系起来,学生自然就会与诗人产生共鸣,确定情感基调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时语速可平缓些,语调可略微低沉些,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要以豪迈的语气去诵读,体会到河山的壮丽,诗人的喜悦之情;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要以喜悦的自由的语气诵读;陆游的《示儿》要突出诗人的悲痛心情与悲壮的气概。这长此以往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诵读古诗的水平,又在诵读中体会到诗人的思维感情,还学到古诗的诵读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在悟诗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诗虽说只有寥寥几十字。但作者的情感,需要表达的内容极丰富。因此古诗教学重点放在情境创设上,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师在这方面要精心设问,精心安排各种环节,让学生去领悟,通过努力去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典诗词与中国画的联系历来十分密切,不少中国画更是一首无言的诗,而不少古诗本身就是一幅有声的画。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掘诗中的画意,把诗转化成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加深理解,也在动手作画的过程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学生初步理解这两句的意思后,我要求他们根据诗句内容画出一幅作者远眺江面的图画。有位同学画了极目远眺的诗人,消失在浅蓝色空际的孤舟,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我组织学生讨论在这张画中能不能只画“孤舟、长江水”而不画诗人呢?联系实际,自己或家人送亲朋好友会怎样做?有人说送远方的客人爸爸妈妈有时送到家门口,有时还会送到车站,握手、说互相珍重的话道别,直到车子走远,还在挥手……经过讨论,最后统一了认识,诗人的翘首凝望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中的意境也迎刃而解。
诗词鉴赏题要求考生从诗词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等方面,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要抓住有效分,考生必须有整体观念和全局思维,懂得抓住核心得分点。那么,一首诗词中,哪些是核心点呢?
1.诗词题目。做诗词鉴赏题,首先要看的便是题目。诗词题目往往给考生提供很多有用信息,譬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核送别》,暗示了诗词的体裁(送别诗)、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苏轼《红梅》点明了诗人的写作对象,即文中的主要意象。可见,读诗词题目是进行诗词鉴赏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2.诗词作者。回眸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诗词鉴赏,不难发现名家名篇是主打,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如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李白,现实主义诗人代表杜甫,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王维等等。
了解了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放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鉴赏诗作。
3.诗词背景(文本下的注释)。对于高考中的诗词背景,考生不易把握,所以要格外注意文本下的注释――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另外,除了读注释外,仔细分析题干也可获得关于诗作内容的信息。
4.诗词体裁(题材)。按所表现的内容,诗歌可分为讽喻诗、田园诗、山水诗、哲理诗。不同类型诗词寄托的情感也是有区别的。弄清体裁(题材),考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5.诗词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在做意境分析题时,要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词的很多意象常常有特殊内涵,比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表惜别,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的形象,以松象征坚贞高洁。以莲表达爱情,以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以梧桐、杜鹃鸟象征凄凉悲伤,以鸿雁象征游于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6.诗词内容。古典诗词的每一个作者,都想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的表达得直白张扬,但也有的表达得含蓄隐晦,特别是抒情写景的作品,其观点与态度不易把握,只能从作品的字面意思去领悟与思考。
例如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并引)》。这是首题画诗,前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诗人发挥想象,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将其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联写了诗人由画作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表明了其对自然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7.诗词语言。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语言特点体现在意蕴多、凝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韵律等方面。能用来回答诗词语言特色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语言特色也与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关。如李白的诗自然,王维的诗清新,陶渊明的诗真切平淡,李商隐的诗华美绚丽。
8.诗词手法。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收到了什么效果。
诗词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表现手法含描法(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借代、夸张、对比、互文、比兴、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使用表达技巧是作者用以抒发感情的方法。在做分析技巧型的题目时,考生应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9.诗词情感。诗词是情感的载体之一。其情感不外乎是欣喜、欢快、向往、哀怨、憎恶、忧愁、怀乡思亲、离愁别恨、忧郁沉闷、道古伤今等。考生要从诗词的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10.诗词主题(思想内容)。古诗词的主题有以下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等。其中尤其应该注意生活杂感类,有的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写昔盛今衰的感慨;有的写借古讽今的情怀,写青春易逝的伤感;还有的写仕途失意的苦恼,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
二、抓住文言文章鉴赏题有效分
鉴赏文言文时,读懂是解题的基础。针对此类题型,考生要注重积累知识,提高推断能力。
在知识积累中,文言实词最为重要。此外,在推断时,要围绕关键点,展开合情合理的联想。具体来说,要抓住有效分,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注重课本复习。阅读文本虽然来自课外,但是具体的文言基础知识都来自课内。唯有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点,方能应对自如。
2.强化语感训练。考生要在平时的翻译过程中揣摩文言实词的意义。体会文言虚词的用法,理解文言特殊句式,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查漏补缺。以强化语感,夯实基础。
3.转变阅读观念。要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读,因为文言文也是“文”。从高考试题来看,强调根据语境作答,自然就要求不能只把文言文当作学习古代汉语的材料和工具来对待。
另外,《考试说明》中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所谓“浅易”,主要特征是: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以叙述为主,夹杂一点议论或抒情:从运用的词语上来看,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难、怪、偏的知识点;从内容上来看,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多少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务必注意如下两点:
一
提到中国古典园林,我们常常会想到翘角的小亭,绿树屏风,悠然湖面,荷塘月色,曲折回廊……我们都会有同一种感受,就是“美”“有意境…有韵味…有味道”。那么到底它美在哪里?它的味道在哪里?如何体会它的味道呢?
二
1.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是一种综合的效果,即整体的营造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思想不仅在于个体景物的美,而在于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桥上有亭,亭中有棋亭下有水,水中有鱼,池边有柳,柳旁植桃,墙边有竹,竹中有梅”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整体造景手法的完美写照,景与景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整体联系。
2.它的美还在于意境的创造,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好的景观不但要视觉好看,更要能打动人。中国古典园林在“意境”方面的打造可谓把园林设计推到了极致。“境”指环境,可以造出来的物体或场面,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这里有两次意思,一是把环境当成安身之所。二是把环境当成抒情立意之所。而“意”则是指的是精神层面。指精神的,可以回味的一种感悟。可以指对园林景观的感情、态度以及对这一地区的文化理解注入到环境当中去;也可以指在特定的环境基础上园林给人的无限遐想,总之是“由景生情”是人思想层面的境界。
3.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也在于“互借的关系”
郑板桥的“十芴茅庐,一方天井,修竹数杆,石笋数尺,其它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我独爱竹石,竹石亦爱我也。”其中有很多“互借”的关系,也正是由于这种互借关系由景生情,使人遐想联翩。另外,计成在《园冶》里也讲到“借景”。通过互借的借景手法可以营造氛围,使情景结合,使景更加“鲜活”。古人在这方面的处理一直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古人在建造园林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注意整体的规划,除了园林本身以外还注意园林周边关系的处理。这一点也是我们后人所不能及的,例如“大唐芙蓉园”的建造,周围的借景居然是一幢幢高楼林立的大厦,虽然这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可长期这样下去是否会丧失我们西安的本土特色?
另外,古人的借景,讲究园林各个要素之间形成呼应关系。才能使欣赏者在风、雨、日、月之中为之所感染,形成“有伴”的忘我境界。
三
人们常说,好茶需要慢慢来品味,在我看来我好景也是要慢慢品味的,好的园林亦是如酒如茶让人陶醉,需要慢慢品味,细细体会,才能沉醉于园林意境当中,才能品到园林的真正味道。中国古典园林独特味道又该如何体会呢?还要看看郑板桥的那一段话:“十芴茅庐,一方天井,修竹数杆,石笋数尺,其它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我独爱竹石,竹石亦爱我也。”虽然是简单的几句话却让我受益匪浅,顿悟中国古典园林的真谛。
四
这句话虽然很简短,却把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提炼到了极致。细细品味我尝出了四种味道,我称之为“园林四味”。
首先,先品到的是“声”,风声、雨声、鸟语花香、天籁之音、地籁之音、潺潺流水、鸟鸣雀唱、田间蟋蟀、树上鸣蝉,总之来自于大自然的一切声音都可以为园林所用。如果你去过苏州园林,你就会知道,欣赏苏州园林的时候如果遇上下雨的话其实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是因为下雨的时候看苏州园林更别有味道。在绵绵细雨下绿色看起来更润,更青翠欲滴,映衬着微微翘起的亭子角,白墙、灰瓦、微波荡漾的湖面、沙沙细雨、雀唱鸟鸣、蟋蟀弹琴、虫儿歌唱……苏州园林在这个时候显得格外精巧典雅,虽然景色尽收眼底,却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我想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在设计园林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声”的味道吧。
其次,品到的就是“影”。这里的“影”不单单指“影子”,这里的“影”可以来自天上、地下、水中的倒影、随风而动的树影、花影、翩翩起舞的蝶影……等等。“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其巧妙直至使中国古典园林在审美上更加让人回味无穷。著名的大理三塔就是运用“影”的美妙,使三塔在湖面不同的角度下可以映出“六塔”效果,至今都是一种奇观吸引着中外的众多游客;另外西子湖畔的“三潭映月”据说也是利用“影”的美妙变化,可使天上的月亮变成32个。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的伟大智慧,仅是一个“影”便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到了极致,甚至到现在,我们设计师还在学习古人“影”的运用,例如,商场门口大型不锈钢柱子的运用,可以反射街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就是一个中典型的“影”,它可以使商场街头显的个更加热闹、繁华,我们不得不感谢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大智慧。
再次,通过这段话品出中国园林的另一味就是“情”。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的一个重要区别。西方园林讲究“唯理”,道路花坛基本都是几何形状,连树木都修成几何形状,一览无余。而中国园林却是“重情”。谈到中国古典园林,我们想到的都是迂回曲折、步移景异。空间多变化,建筑布局匠心独运。让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谈笑,或留影,流连观照,饱览美景。
古代的文人墨客所到中国古典园林,都为其“情”所感染、所打动,甚至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特定时期,如细雨绵绵、千里飘雪或者朝阳升起、夕阳西下……在不同的情景中结合游人不同的心情,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感染着游园的文人墨客,置身于好的园林当中能读出“诗情画意”来,用这些为园林所打动的“情”给我们不少古诗词文,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最后一“味”就是“伴”。这里的“伴”不单只具象的“伴”,可以是风、是雨、是日、是月、是影、是诗、是酒……可以是人造出来的“伴”,也可以是人心中所想的“伴”。故李白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经典诗句,意思是说,虽然他行单影只其实他并不觉得寂寞,即使是一个人在喝酒,其实也还有月亮和影子做伴,并不觉得冷清。当然,古人之所以能想象出这样的“伴”,还是因为有好的园林,好的景色,由景生情,真正能打动欣赏者才会给感悟出这么经典的诗句。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民族,这一点在造园上也有体现,并且成就了我们中国园林特有的美。
总之,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温文尔雅、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很多东西,只要我们细细品味,都能耐人寻味,令人回味无穷。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犹如品茶,每个人都能品出不同的味道来,每个人都能体会出不同的感悟。作为一名设计师来说,要懂得去“品”园林的“味”,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风景园林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老子[M]四川:大学音像出版社2006
[3]园枝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4]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有人认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在汉语文化,古代诗词是汉语文化长河里最美丽的风景。通过教学(学习),使学生在节奏和韵律中学习吟诵,初步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学会欣赏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是古诗词教学的独当之任。
所谓“熟读成诵”,也就是使学生读熟、读懂古诗,并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钻研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在《石灰吟》的教学中,我将诵读体现为以下四个层次。第一是初读――字正腔圆,读准读通。因为古诗具有歌性,所以应该把诗的歌味读出来。要做到南宋朱熹所说的“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第二是有板有眼地读,读出节奏。节奏是音乐、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长短强弱的现象。那么古诗的节奏呢?如果是朗读就是朗诵者波澜起伏的思想感情在语音形式上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回环往复。在“师生合作读古诗”这一环节,第一遍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第二遍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第三遍老师读诗题、作者,学生读全诗。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逐步掌握了节奏和停顿。第三是悟读,有滋有味读出诗意。古诗教学的重中之重应该是意象,诗的教学最主要的手段是要用上想象。在悟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顺着诗的意象的路径去想,从而抵达诗作的灵魂。
王崧舟老师认为,教诗最佳的方法就是诵读,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诵读,就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地诵读,就是“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地诵读。只有反复涵泳才能充分发挥诗歌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只有反复涵泳,才能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这是古诗诵读的第四个层次――反复涵泳,诵读入境。在此基础上背诵已是水到渠成。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强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体悟了民族文化的优美。这样的诵读也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
二、自主合作――彰显活动教学的本质
活动教学从本质上是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思想,它所特指的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习得方式,具有改进因素和创造因素的教与学。在语文课堂上,这样的活动主要体现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当然,合作学习是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遇到某个问题,苦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如果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下面是我教学《石灰吟》的片段:
师: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接下来我们看看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出示:
1.借助工具书,弄清诗意,适当批注。
2.如果独立思考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生看清要求后自学,时间约8分钟。师巡视了解,指导学习。)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查阅工具书的时候,可以在关键的地方作记号。
师:自己独立学习无法完成的,可以小组内进行必要的交流讨论。
(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约5分钟。)
因为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又进行了必要的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效的。在合作学习前,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再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才能使小组合作更有深度、更有效度。
三、有效链接――秉承语文学科的特性
一首古诗往往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教学一首古诗,就是走近一位作者,解读一种生活,阐释一段历史。从这个角度上看,“链接”对古诗教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可链接的内容很广:作者的生平身世以及兴趣喜好,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的社会背景,同一作者的其他诗作,与文本内容、思想、表达有密切联系的诗句、诗文等。如果把古诗教学比作一个圆,文本是“圆心”,“链接”应是以圆心为向心力的“圆弧”。也就是说,“链接”应当基于文本、立足文本、贴近文本,要适时、适用、适度,要努力让链接成为理解古诗意象的另一把钥匙。在《石灰吟》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链接”的:
师: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我们再来看一首《咏煤炭》,同桌合作,看看能不能借助注释读懂它的大意,在这首诗里他要言什么志?
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师:有困难的地方,同桌可以交流交流。
(同桌交流合作学习)
师:对于《咏煤炭》,于谦要表达什么?
生:于谦想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造福人类。
师:同一首诗,不同的人读,感受是不一样的,其他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他特别想为国家做贡献。
师:你看,他读出了自己眼中的《咏煤炭》。
精读一首、略读一首、辐射几首的古诗教学(学习)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在这一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这一类诗歌特点的把握,丰富了文化底蕴。
不少古诗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借助链接,把学生带到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感受作者正面临的环境,再现诗文的情境,能加深学生对诗情的领悟,缩短学生与诗作的心理距离。在“感受诗人形象”这一环节,学生补充了于谦一生的坎坷经历和经典故事,引导大家感受到于谦一次又一次被罢官,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却始终心存希望、矢志不渝、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而触摸到诗作蕴含的不屈不挠、永不言弃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