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3: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美育心得体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美育心得体会

篇1

教师教育魅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相处时,教师的学识品格能力情绪志向等综合因素对学生的认知行为追求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力。教师教育魅力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人格、学识、举止风度、音容笑貌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过程。魅力是以个人的文化修养为底蕴的,魅力的形成,一定要有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阅历,一定要经过时间的历练,正因为如此,魅力才有着很强的个性才值得品味。

当一位教师将教育事业视为天职,教师和名字一样,成为个人最自豪的部分。并把这份事业和人生的理想高度融合,并流淌在生命的长河中,那这个教师是拥有教育魅力的。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因而志当存高远成为千古以来,做人立身颠覆不破的真理,人要仰望天空,有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又要脚踏实地直面现实,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坚韧与执着,不断开拓新境界。

中国科学家院士北大教授姜伯驹就是这样彰显教育魅力的教授,他始终活跃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她怀着让数学服务于民族振兴与国计民生的理想,站立讲台50余载,直到70岁,还坚持查阅学生作业。在姜伯驹的课堂里,学生感到。数学并非孤立而超拔的,而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是闪烁着自由的光芒的充满迷人的魅力。

于漪是一位时代感强,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的教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即使他数十载的身体力行,也是他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悟出的为师之道。他认为,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教师身上必须有时代的年轮,将是要克服浮躁,不为功利所裹挟,应坚守育人的使命,登高望远,用明天建设者的要求,直到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勤于学习,开拓进取,努力奋进,把生命融入使命之中,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

在学生心目中,于漪老师是一个谦和、善解人意的师长,在同事眼中,于老师是一位一身正气,为人师表的好校长,好老师。理想规定了人的内在本质。决定着人的心理意志和精神状态。我们能从于老师身上感受到使命意识和理想色彩的高度统一,因而它不断地超越自身,是无私和充满教育魅力的。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为学、为师、为人是统一的,在教书育人楷模中,徐英杰老师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学术魅力成为学生欣赏的教师;汪金权老师面对高薪的诱惑,毅然选择返乡,承担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决心实现贫困地区学生求学求知的梦想。为更多学生提供平等就学的机会。学生愿意跟随着他的脚步前行,因为它是如此坚定,他的步伐又是如此有力。《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的教学故事鼓舞了许多教师。也让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雷夫曾在2012年的年初来到中国,带着他和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说了这样一件事。起初,在他的班里,总有一些顽劣的孩子。以破坏学校公物为豪。雷夫见到教室内的桌椅,破烂不堪就在放学后用心整理不料,第二天修好的椅子又成了淘气孩子的玩具,又被无情的损坏了。雷夫日复一日的修理,孩子们惯性似的进行破坏。终于有一天,修理过程中雷夫的手被钉子划伤了,泪水流了下来。他不明白学生为什么还不摒弃陋习,还学不会爱惜。这一幕恰好被班里的一个孩子王目睹。从那时起,桌椅就再也没有遭到孩子们的恶劣对待。

篇2

桌子上有一块手帕很长时间都没人认领。一次大扫除时,我顺手的把这块手帕扔进了垃圾桶。这时昊昊小朋友突然对我说:“这条手帕是我拾到的”。听到这话,我猛然一愣,看到昊昊脸上失望的神情,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很不妥当。

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我们常教育幼儿“拾金不昧”,而实际上,幼儿拾到的一支水彩笔、一本画书……却经常受到我们的冷落。仅从经济价值来衡量这些东西,的确没有多大意义,然而生活中许多事物,它们存在的实际意义是不能单用经济价值来估量的。像这样对幼儿捡到的东西不以为然、弃置不顾,实际上是在冷落孩子的美好童心!一个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在成人看来,可能很不起眼,但在孩子看来,它却是件了不起的事,如果得不到肯定和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损害。

教师是孩子的领路人,肩负着育人的重任,一定要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过事物看本质、见精神,切勿冷落孩子的美好童年。

篇3

新媒体丰富了传媒形态,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它在促进社会教育信息传播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本文抓住新媒体的特征,分析其与社会教育信息传播系统之间的关系,并说明新媒体在教育传播中的优势,提出正确使用新媒体的策略。

一、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新媒体近年来被广泛讨论,但其并非新名词,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高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其中将电子录像列入新媒体的范畴①,随后在罗斯托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处使用“新媒体”一词,新媒体开始正式在美国社会广泛应用②。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与智能终端的普及,新媒体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且成为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由于新媒体得到了多方的广泛关注,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也对其展开了讨论。

中国传媒大学的廖祥忠教授将新媒体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即时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并且认为新媒体的定义随技术变化不断变化,而如今的新媒体的限制比较宽泛,只要有特定人群活动的平台皆可以称为新媒体③。

中国人民大学的匡文波教授在综述各界对新媒体的定义后,将其精炼地阐述为: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并认为新媒体应该具有“数字化”与“互动性”两大特征④。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景东、苏宝华综合分析了新媒体的特质,提出新媒体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⑤。

综合以上国内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关于新媒体定义中,数字化、互动性是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其成为了鉴定媒介工具是否为新媒体的最基本要求。其中,数字化指的是新媒体的存在形式,与以往的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更依赖于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其优势在于能够降低存储、传播成本,传播效率也更高;互动性是指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在新媒体的促进下,受众不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可以作为传播者信息,改变了传统媒体形态下的单向传播模式。此外,移动性、实时性、个性化则是对新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媒体与社会教育传播的关系

社会教育信息传播系统是由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这四大要素组成的⑥,而在教育领域中,这四大要素则分别为教师、学生、知识与教学媒体。其中,教学媒体指的是在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呈现信息所使用的手段或工具,它以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学生,使得教学信息的呈现形式以及教学设计的选择方式多样化。而不同媒介工具功能互补,更增强了教育传播的效果。因此,教育媒体在社会教育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载体功能。

由于新媒体的特征使其在社会教育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降低了教育传播成本、而且提高了灵活性与自由度。与教育模式改革相适应的是,新媒体使得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⑦,由于新媒体的双向性特点,学生也可以作为传播者传播信息,教师的角色也相应成为了教学的引导者,甚至是受传者;而实时性与移动性使得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为教育的大众化、终身化提供了媒介基础;针对个人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功能定制的实现,促进了教育的因材施教,优化了个性化学习的环境。目前,新媒体是大学生最常接触、最受欢迎的媒体,成为了其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⑧,因此新媒体为进一步促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三、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传播功能

从上述新媒体与社会教育传播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社会教育传播与任何形式的传播活动一样,传播媒介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传统媒体,其社会教育传播功能也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传播中的媒介功能

新媒体作为教育信息的载体,能够为教育信息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传播平台,是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有效工具,教育活动设计也因此不再枯燥单一。

2、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传播系统中的结构变革与传播形式变革功能

社会教育系统结构发生的变革是指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从教学主体地位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学生从信息接收者变为学习的主体;社会教育传播形式的变革是指新媒体使得教育活动从传统的课堂形式中解放出来,不再受限于固定时间与地点,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甚至与教师进行实时交流,例如远程教育。

3、新媒体对社会教育传播中的学习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功能

媒体的选择对于教学而言格外重要,它能够将教育信息全面地呈现给学习者,丰富学习者的视听效果,加深学习者的印象,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因此也要积极使用新媒体,为教学活动服务。

四、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信息传播优势

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并且以更开放、更自由、更人性化的形式进一步解放了信息的传播,其特点也极大的影响了社会教育信息的传播,使得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变革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信息传播中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1、提供实时快捷的教育信息途径

新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灵活、实时。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与移动网络的发展,为新媒体提供了外部技术条件。只要用户有需求,就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入网络,利用新媒体快速获取教育信息、教育信息或者抛出学习话题,打破时空限制。

2、增强了社会教育信息传播双方的互动

新媒体交互性强,主要体现在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人机交互。新媒体使用户可以实时地进行交互,并且人机交互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包括移动设备上的各种人性化的手势、语音输入等,都为人机交互提供了便捷。

3、丰富了社会教育信息的传播形式

社会教育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出现,新媒体则为此提供了传播平台。新媒体赋予了社会教育传播更多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传播形式。

4、促进了社会教育信息量的增加

新媒体为海量的教育资源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访问接口,如搜索引擎等,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保证了海量的信息存储与高效计算,如云计算。

5、激发了教学活动参与者的创新能力

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让用户拥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因此用户的创新能力也得以展现。由于该平台特征,学习者更易于创新,且创新成果得以展现也大大激发了其创新欲望。

6、便于开展个性化学习

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机器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用户的需求,并且为用户推送合适的信息或资源。新媒体借助这一技术实现了符合用户个性化的设置与推荐,方便用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学习信息,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效率。

五、新媒体冲击下社会教育信息传播参与者的应对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媒体的涌现对整个社会教育信息传播系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作为该系统的另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播者与受传者(即教师与学生)应当意识到这种变革,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应对。

1、加强自身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教育参与者自身的信息素养培养非常重要。由于当今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而且新媒体为教育带来了海量的教育信息与资源,若不能掌握必要的信息获取手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容易被信息的潮流淘汰。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够熟练使用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化产品;正确搜索获取信息,掌握一些必要的搜索技巧;对媒体与信息要有辨别能力;对信息技术产生的问题要有适当的解决方法。

2、正确看待新媒体的优势与不足

新媒体的发展并不只为教育带来正面的影响,也有各种弊端,例如内容过于丰富而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出现偏差;开放的平台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管理和投入;网络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加大了学习者的辨别难度等等。为此教育者与学习者均不能过度依赖新媒体,应当正确使用新媒体,避免其缺陷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3、合理利用新媒体为教学服务

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传播中对学习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运用适当的新媒体为教学服务至关重要。对新媒体的选择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媒体具有感官偏向认识,因此要考量新媒体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过程中注重强调的感官刺激方式;②新媒体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包括使用成本、设备条件、安全系数等;③新媒体的运用对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否可控。

参考文献

①邵庆海,《新媒体定义剖析》[J].《中国广播》,2011(3):63-66

②曹春丽,《论新媒体》[J].《湖南社会科学》,2007(5):208-210

③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5):121-125

④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24-27

⑤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新闻界》,2008(3):57-59

⑥文志娟,《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6):44

⑦李建秋,《论新媒体传播传受主体及其关系的转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4-80

⑧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132-134

篇4

【关键词】商品;符号消费;迷群;表征

迷研究在西方已经持续了近30年,本世纪初随着一些相关资料的翻译和引进,研究“狂热的参与者”才以一种文化的姿态为国内学界所察觉并逐渐热衷。

我对“迷”基于粉丝和偶像崇拜的关系进行了归纳性的定义:在某一时期内,持续性对某事物产生强烈喜爱的情感,多次数地大量集中消费、互动及创作的阅听人。查阅国内关于迷文化研究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基于以上定义涉及的范畴进行研究。然而,如果从广义上对迷进行重新的构建和认识,它并不是简单意义的偶像崇拜的粉丝群体,而应该包括所有在社会生活中“对某一商品符号进行大量集中消费的人群”。这样的群体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粉丝,保持着相似的存在形态,但在性质和表现形态上有所差异。

如果说在媒体中,“迷”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媒体文本的迷恋和大量的集中消费,那么消费本身就是一个深入了解“迷”的切入口。如果说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迷对媒体文本涉入感情的过程以及他们在新媒体平台上集结成群的状态的描述上,现在我更希望尝试对迷在消费文本过程中与符号系统互动所形成的意义进行仔细阐述。

大多数学者认为迷是“病态的”、“不理智的”。例如如下这段对迷的描述:“媒介迷是一群因过度沉浸于媒体建构的虚拟世界而扭曲了时间概念、丧失了自我意识的主动的受众……他们的一些心理和行为甚至于呈现出病态的特征,并对其本人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对社会舆论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1]引用詹森对这种见解权宜之解嘲,将粉都分为“伪装的”、“合法的粉都”[2]129和相对应的“不加粉饰的”、“非法的粉都”。“非法的粉都”即是那些狂热程度为学者难以忍受的迷文化;而所谓“合法的粉都”则是用来描述那些以“收藏家、爱好者、赞助者”自居的人的行为,这些名号使得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加体面和“合法”。

“合法的迷”的消费表征较“非法的迷”而言表面上显得不那么激进和带有危险性。按照消费对象来分大致为三类:一、对某一类物品的集中消费,并建立起与它的特殊情感;二、集中从事某种行为,这种行为同时带有显著的商品消费的特征;三、对某类生产活动的集中投入(包括学术性行为,但我们常常用专业主义来解释这种现象)。以上三种都可以被纳入时下网络流行的“……控(意指强烈喜欢某种事物)”这个词语结构中。比如“微博控”、“格子控”、“制服控”。然而这样的群体行为早已被社会学、经济学或符号学的研究者纳入研究对象中,尚没有引起传播学界的足够重视。

研究者在提到迷时,很难平心静气地使用客观的语气进行描述。希尔斯为自己《迷文化》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无不担忧地指出学术界常会粗暴地对“迷”作出政治性的二元论断,贬低“迷”所应有的地位,以及迷对他们而言很难成为一个中立的表达或单一的指涉。他在书中进一步加强了迷内心对主流文化对抗、抵制的说明。但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迷已经从边缘逐渐趋向中心,以至于我们很难辨识各自较劲的文化规则,哪一个更为主流或边缘。一目了然的判断标准恰恰是,那些能够形成大规模视听、使用、情感涉入、文本再生产的商品必将悄然成为主流文化,无论它是否符合先前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价值观或理性的审美情感。

在消费主义语境下,这些具有典型迷特征的行为如果都被指作“负面”,那么“负面”会成为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危险。由此,社会也会被粗暴地割裂成两类:迷和把迷视为“想象的他者”(希尔斯原著中为an imagined other)的研究者。这种想象把研究者纳入到了“反迷”文化的阵营中。

这里要区分一个概念,“迷群”和“迷们”。“迷群”长期以来作为一种群体存在的说法,在研究者眼里具备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Bon)分析的某些“群体”特征,顺理成章地被描述成“集体无意识”的“群氓”,从而再一次将迷送向无知、病态、非理性的绞刑架。我更愿意视迷为复数单个的集合体——“迷们”——以观察其独立的形态特征、个人的重复消费行为以及由此营造的与“被迷对象”的私密共享空间。研究者如果带着这样的情怀接近迷,“迷们”活泼、敏感、脆弱且深情的生动形象便跃入眼帘。

詹森对学者和批评家们高姿态的习惯和实践提出质疑,直指他们的活动是“基于对公共生活的精英主义的不恭的信条”,而试图将迷与研究者本人以及“对某些领域的人物和方面展示兴趣、情感”的“(名声更好的)赞助者、爱好者和收藏家区分开”[2]133。詹森自我解嘲式地称呼自己是对哲学充满感情的学者,对詹姆士、杜威、芒福德的喜爱和热衷是一种“合法的粉都”。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商品拜物教造成了人的异化和劳动的异化,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鲍德里亚对此进行了批判,将符号引入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他提出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性行为,在马克思的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双重价值观上,叠加了“符号价值”。他的消费异化思想重视符号的能指性,漠视符号的所指,淡化了“作为符号的物品”的功能性和使用性。因此在他看来人们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功能,而是它的符号价值。

商品拜物教新形式——符号拜物教理论由此产生。社会成员很难在碎片化的当代社会和特定的社会群体中获得认同和归属感,因此人们只能通过消费来与社会客体世界建立关系,获得一种“身份的认同和建构意义”。尽管迷的大量消费、过度涉入被研究者们不失时机地冠以“病态”,戴上“不理智”、“危险”的帽子,然而鲍德里亚对生产与消费的次序关系的重新解读指出,消费作为生产活动的要素及主导型逻辑,其本身为商品的生产及文本的制造给出了合理性解释。

“个人生产出一个对象和通过消费这个对象返回到自身,然而,他是作为生产的个人和把自己再生产的个人。所以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3]消费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驱动力。一方面,对于迷而言,他们对于媒体文本的接近和消费,本质上是为了弥补社会身份认同的缺失,并集结成社群以建构价值和归属的共同意义。另一方面,对象源起媒介深谙利用迷的这种心理缺失之道,通过符号制造、包装和宣传向迷承诺接近文本的满足感,迎合了迷使用该文本的预期需求。

符号学取向的消费文化意识到,符号操纵消费的根本目的是显示差异和阶级性。布迪厄将消费看成是一种区分阶级的手段。不同的消费模式带来的是符号价值的差别,而非使用价值的差别,这直接体现了阶级之间的差异。鲍德里亚由此认为,消费是为了获取随差异而来的身份意义。

迷对对象源起媒介的选择性接近,直接体现了他的消费水平、审美品位和价值需求。对某一媒介文本消费程度的差别,也直接影响了迷在社群中的受关注程度和地位。正是因为商品消费的符号意义远大于其实践意义,因此,对于迷而言,经济地位的悬殊并不能完全阻隔他们对文本消费所获得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相反的,“迷们”正是尽力通过消费文本,试图打破这种阶级差异,抑或更加强调这种差异。

从这个层面上说,粉都文化是反商品消费主义的。以偶像崇拜迷为例,我实在难以将一位猫王的歌迷获得偶像亲笔签名唱片时的喜悦与他在家中扮演猫王自弹自唱的陶醉所刺激的肾上腺素分泌多寡分个高下。因此,对象源起媒介要获得更高利润,不能只关注媒介文本的生产和招揽生意的叫卖,而是要尽可能地赋予商品以顾客需要的符号意义,通过符号意义系统的构建向其中那些狂热的顾客兜售弥补身份认同缺失,复合碎片的美好,并通过持续的、大量的、集中的文本生产维持这种美好。另一方面,符号的需求和满足感与商品使用价值带来的满足感相比,很难有确定的衡量标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迷们很难达到心理满足的上限,从而持续地、无限度地对文本投入情感、时间、财力和智力。

在消费主义语境下,迷的身份是消费者,也是构建身份认同意义的生产者。那些称迷为“文化的受骗者”的说法过度强调了对象源起媒介在符号生产过程中的预谋,漠视了迷主动性的意义,将迷描摹为“被动”、“蒙在鼓里”的角色。Cavicchi认为,迷持久的消费习惯能够被文化工业的生产预估到,并为之所用,那么迷应该被认为是“理想的消费者”[4]62。这种对符码的解码过程是促进生产活动的积极动因。

迷文化的价值核心在于迷对于商品的忠诚度和狂热性。迷对于商品的忠诚度,取决于消费符号活动所获得的价值认同和身份归属的持续和强烈程度。

迷的狂热性进一步表现在对文本的延续性展演和生产性消费。杰金斯认为“媒体迷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既是读者,也是创作者;既参与其中,也冷眼旁观。”[5]48这个论断呼应了费斯克言下的“迷”——生产性受众——这一名词体现了受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生产性受众能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个性特征、群体特征等解读文本,并生产出自己个体的意义。[6]费斯克对大众文化总结所认识到的“迷”的“辨识力”和“创造力”,在新媒体发展迅猛的当下得到了体现和发挥,“迷”们用再生产文本的方式表示对于符号意义系统的效忠和致敬。

同时,迷对媒体文本的再创造和生产表现出了强烈的“去中心化”意愿,其在获取文本过程所获得的维持着其抵抗等级秩序和权威控制的决心和勇气。但同时迷又陷入了对“对象源起媒体”中心文本的“挪用”、“盗猎”的尴尬境地。

篇5

20xx年11月19日,公司安监部组织我们全体职工观看了山西长治市襄垣县善福煤矿透水事故、丰兴煤矿透水事故、吉林白山市吉盛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江西高坑煤矿瓦斯爆炸、甘肃花草滩煤矿运输事故、甘肃屈盛煤矿运输事故、湖南衡阳宏发煤矿运输事故、黑龙江龙山镇煤矿火灾事故等煤矿安全生产警示宣传片了。

安全作为生产经行的第一要素,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显得尤其突出与重要。从观看安全警示教育片中,使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是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安全监督管理跟不上,侥幸心理严重,自我保护能力差而造成的。教育片也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安全生产任务和目标;安全生产方式的 “木桶原理”、 “海因里希法则”;认识事故的六个特性。由大到小深入细致的深层剖析,由浅入深,通俗易懂,使一个对安全知识了解甚微的我学会了解决许多安全问题的方法。更要把“1:29:300”这个对我将来和过去工作起到预警作用的“海因里希法则”铭记于心。它提出假定有一次的违章,就可能发生29次的轻微事故,300次的未遂事故,就会存在1000次的安全隐患,这个法则不但对我今后的工作有了重要启示,而且对我们的日常行为提出了预警,把安全意识提升到“走路倘息蝼蚁命,谨防扑蛾纱罩灯”的慎重态度,用科学的思想来强化自己,用安全的行为规范自己。

因此,我们要想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做到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人人会安全的良好氛围。对煤矿从业者经行安全思想教育培训。没有安全意识、安全生产无从谈起,我们要懂得本职岗位的职责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注意什么,要安全警钟长鸣,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严格遵章守纪,杜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不安全行为和侥幸心理。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到位。要根据安全生产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各岗位的分工,层层细化分解责任,将责任具体化、合理化、规范化,切实做到谁管的事、谁负责,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安全工作要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能流于形式,讲得多、做得少。在进行每项工作、每个动作、每个工作行为时都要保证做到计划、措施到位、准备到位、检查督促到位、验收到位。这样,才能使各项工作安全顺利的开展。 另外,一切制度都要靠人去执行,我深刻体会到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是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核心。要在平时常动脑、常充电、常请教,提升自己的技术素质,自我保护能力和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做到能及时发现并违行为和不安全隐患并制止。

总之,安全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宣传片的观看体会上,最终是要在自身岗位上切切实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在煤矿井下各项工作中做到任何行为任何动作符合三大规程。

篇6

人间芳菲五月天,局长带队董家河。采撷教育新奇葩,平桥教育开新篇。5月12日上午参观后在与同行的同志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局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抓质量、树名校,创名牌,寻平桥教育与浉河教育差距,找准自己定位,这是我2011年任校长以来真切感受到局对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

通过参观学习董家河镇中心学校,我收获颇多。带着疑问:这所占地面积仅有14亩,硬件条件一般的乡镇中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多年连续保持浉河区乡镇学校首位?真是奇迹!结合我校实际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是质量的关键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作的主体是教师。然而,这次在董家河中心学校的学习中,学校亮点多多:

1、依靠组织谋发展。教师劳逸结合、团结协作、荣辱与共、凝心聚力,在校如家。

2、依靠制度求公平。落实素质为先、比学赶帮、均衡发展、竞争激励,在家想校。

3、依靠师生求进步: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细心关怀,满意和谐,校如家暖。

4、依靠成绩稳生源:近四年来考入信高分别为59人、70人、84人、87人,令兄弟学校刮目相看。

5、依靠训练奠基础。如一日中的晨读“文”、午练“理”、晚攻“英”等。

二、抓好毕业年级是质量提升的法宝

董家河镇中考成绩优异的宝贵做法是领导、毕业班教师团结协作、真抓巧干、科学指导、精心复习、积极备考。主要有:

1、提前谋划,安排到位,责任到人;

2、目标明确,制度保障,措施得力;

3、注重教师配备,讲究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4、校长牵头,教导处负责,班主任配合,教师努力,学生加油,家长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5、激励机制健全,重奖有突出成绩教师。

6、时间保证,培优扶弱,人文关怀等。

三、学以致用是这次参观的宗旨

本次参观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可借鉴之处较多。结合我校实际,我在努力思考,积极应对落实,以期取得实效。

1、完善制度。学校分管统筹,教代会牵头,教师人人参与,尽快修改完善以下制度:《教职工绩效考评方案》、《教师职称推荐量化考核方案》、《中考奖励办法》等。

2、物质奖励。当教职工工作取得成绩时,除了及时予以肯定、赞许外,在合规的前提下授予奖品和奖金,提高福利待遇等等;反之,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除了批评、警告外,还可用降低福利、扣发绩效工资等。

所需资金来源一是利用绩效工资杠杆调节,二是向当地政府申请拨付奖励,三是接受成功人士捐助发放。

篇7

一、新媒体的含义和特征

“新媒体”一词最先是由美国人P・戈尔德马克提出,在美国社会流行并流传到全世界,是指相对于书信、广播、电话、报刊、电影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依托现代高科技术,新媒体不仅可以提供基于宽带、高速通信网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平台,还通过提供个体生活通用现代智能工具(手机、电脑)快速“占领”我们的生活,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信息传递方式等,人类社会已经迈入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种类多样,主要包括:博客、微博、搜索引擎、电子邮箱、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广播电视、手机游戏、数字电视、网络电视、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网络文学、网络漫画、移动电视等新的媒体形式、媒体软件、媒体硬件和媒体信息服务方式。

二、青少年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主体之一

1995年12月14日联合国第50届会议通过的《到2000及其后世界青少年行动纲领》中把青少年规定为15-24岁年龄组(含15、24岁),这也较为符合国内对青少年年龄组的划分。新媒体以其快捷性、便利性的特点,把传统信息的“单向”传递变为“双向”互动,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生动丰富的信息、引人入胜的游戏,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止2010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1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46.3%;中国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沟通交流上也表现的非常活跃,在社交网站(62%)和博客(74.1%)上的使用率分别高于整体网民的10.6%和9.7%。可见,中国网民的结构性特点是年轻人占据相当比例。随着新媒体使用的广泛扩散,年轻人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增加。处于这一年龄时期的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对外界充满好奇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识别网络中出现的碎片化不良信息,新媒体给青少年生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隐含着巨大的危险。通过实地走访四川省内部分学校和阅读文献发现,目前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严重,已经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使用也给学校管理和家长的教育带来很大困难。

三、当下国内研究的主要内容

近来年,国内对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在社会学、教育学和传播学等领域都有出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新媒体给青少年发展带来的好处,包括开阔青少年的眼界,为青少年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崭新的生活空间和全新的娱乐方式等。2.新媒体给青少年带来的挑战:传播信息的多元化,夹杂不良信息,包括暴力、信息,必然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新媒体的超时空性和虚拟性,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现实和心理的矛盾,使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偏离社会现实,追求刺激、物质人生;新媒体声情并茂的变现方式,容易使青少年成迷网络,淡化现实生活的存在。3.研究多以定性为主,缺少实例和数据的支撑。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虽然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关注,但尚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和系统研究。新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方式、程度和范围缺少实证和科学地研究。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改变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新环境变化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青少年的社会化是指青少年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要学会如何按照社会的要求来扮演自己的角色,规范自身行为,传承社会文化,维系社会结构。基于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的现实背景,需要亟待弄清楚的问题包括: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青少年社会化内容和场所带了哪些影响和变化,包括家庭、学校在内的社会化主要场所又应该如何更好的应对以帮助青少年更好的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四、新媒体时代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挑战

传统社会个人社会化的主要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媒介和同辈群体,新媒体的出现正在快速改变传统社会化场所的原有的内容、角色和重要性,也表明社区组织在现代社会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家庭都是青少年社会化第一场所,父母自身的性格、行为和态度等因素都会成为青少年的生活指南。时代的发展对父母来说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挑战,新媒体的出现,加速了新文化元素的传播,强调彼此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因此对家庭文化的要求更高,比如:父母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对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进行识别,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跟上青少年的思想发展,才能与青少年进行良好的互动。父母还要时刻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参与到青少年的生活学习中,新媒体时代,青少年获得信息的手段多种多样,信息的内容千奇百怪,其他人群的社会态度、社会关系也会对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冲击,如果父母不是及时把握,容易导致青少年思想混乱,甚至误入歧途。父母更应该不断调整与青少年的相处方式,新媒体的使用,知识面的扩大,平等意识的传播,使得青少年的思想更加活跃,内心世界更加丰富,粗暴的打骂和简单的说理都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现代社会,个体受教育年限在不断增加,青少年在学校的时间也逐渐增加。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社会学校、老师对知识的垄断,知识边界的消失,学校和老师也不再是绝对真理的象征,任何观点、言论、评价和看法都可以进入到青少年的眼帘,青少年也从对知识的被动的获得者变成了主动的选择者。学校老师除了走下“神坛”,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以外,最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新媒体,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识别真实有效的内容,不轻信、不盲从,正确对待网络中的消极影响,激发学生的正能量,规范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秩序。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存在明显的亚文化特征,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实际生活中的青少年同辈群体规模、数量在不断缩小和下降。网络同辈群体数量增加,各类社交群体隐蔽性更强 ,随意性和不固定性也都有所增强,交流虽频繁但情感依赖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少数成员的影响出现问题。有关学者经过研究认为,青少年依赖网络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自身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尤其是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感到孤独、不安,因而只能在网络中寻求安慰。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减少青少年和网络的接触,监督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现代社会社会流动频繁改变了传统社会社会关系的基础,个体原子化趋势明显。西方工业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区支持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邻里互助提供新的社会支持模式,社区成为个人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很多专业社会组织入驻社区以后,为社区儿童、青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开展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手段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加深社会伙伴之间的了解,充实课余生活,分散青少年注意力,帮助青少年从虚拟网络中脱离出来,满足青少年情感需要。

少年的社会化不但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共同努力,还需要依靠政府的推动和支持。综上,本文认为传统研究认为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其中又以家庭最为重要。在新媒体时代下,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仍然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但是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角色内容和责任分工出现变化。因此,为了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健康发展,首先,应该建构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家庭、学校、社区、大众媒体”五位一体的青少年社会化网络体系和机制,强调把政府和社区同时纳入青少年社会化网络体系中,积极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指挥作用,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和社区环境。其次,对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真实把握新媒体对青少年影响的内容、方式和程度,收集量化数据,为青少年社会化研究提供事实依据。第三,还要理清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和各个主体之间的分工。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其实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过程,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内容和方式出现新特征和新挑战,社会各主体要密切配合,积极应对挑战。

参考文献:

篇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精神支撑和价值依托。今天,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充盈,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同时,也是造成今日中国社会转型期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价值失序和道德失范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当前西方强势文化加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破坏和扰乱人们的价值体系,使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人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受到强大冲击和挑战。文化价值体系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治乱兴衰。

新闻媒体凭借内容选择与观点树立诠释着、建构着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乃至信仰和信任的标准、原则,它的背后是大众社会公信的期待,它寄托着大众最质朴的真善美的理想追求,蕴含着大众对于精神与行为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探索中媒体要把建设、传播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作为首要任务,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共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播进一步整合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导权;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从多数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达到“在多元中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的目的。

二、建构信息通畅的公共领域,搭建沟通平台,拓宽诉求渠道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需要面对且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最迫切的是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而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很重要的是必须有通畅的各阶层利益表达的渠道,否则,听任一些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集体失语,社会交流和社会协调的渠道就没有了源头。而能够作为公众议题的、保障民众表达权的并在宏观意义上构成政府与民众无阻碍交流的最便捷通道,则是新闻传媒。新闻传媒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准确、理性反映,有助于建立社会共识以及个体、群体与社会的理性认同,实现对社会的有效调控。新闻传媒通过信息的传递、解释等方式动员受众形成全社会范围内基本一致的意见、态度和看法,用以调节社会内的矛盾冲突,使这些矛盾趋于缓解乃至消除,为社会稳定和谐作出贡献。

因此,新闻媒体要重视并体现广大公民的意见、呼声,特别是尊重并维护公众的社会知情权、社会参与权、意志表达权与民主监督权,积极构建公民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交流互动的和谐空间和舆论平台,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

一是要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坚持报道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突出科学发展、幸福生活和社会和谐主题,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是要全面、客观、准确地报道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件,使人民群众及时地获取与自己利益有关或感兴趣的信息。实行信息公开,这是正确的社会舆论形成和传媒公共领域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保持社会安定、和谐的根本保证。

三是要为人民群众提供表达意见和呼声的渠道和空间,在媒体上对公共事务开展交流、沟通和讨论,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和批评。当前,要特别重视通过互联网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快速广泛的沟通平台。

四是警惕和防范利润至上的媒介消费主义对传媒公共领域的侵蚀和消解,坚持媒介为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理性和社会公共信心的服务导向和社会责任,以民众同政府的沟通交流、以社会认同、以对人的终极关注和关怀、以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坚持以建设性的态度介入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五是主动进行议程设置, 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一方面,要以理性思维、社会效果为基调进行舆论引导, 注重宣传报道的理性、人文性和建设性,辩证地、全面地看待和报道问题,避免热点过热,舆论失控;另一方面,对理应引起足够重视的热点问题则应注意“加温”,进行深入开发,增强影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容纳矛盾,化解冲突,关注弱势群体,维护公众利益

改革开放30多年,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凸显,解决好各类民生问题,统筹协调好各方利益,是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媒体是应对公共危机的“防火墙”,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减震器”,是联系政府与公众的不可替代的纽带。

新闻传媒首先要充当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对社会各阶层的心理进行疏导和调适,维护社会秩序。媒体力量运用得当,有利于不同利益主体的理解与宽容,有利于预防冲突,调和矛盾,缓解乃至化解危机。尤其是当前由于改革中种种矛盾的出现,贫富差别、生活质量和社会风气等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更是特别急需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的媒体加紧对整个社会心理的疏导。特别是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对政府有着许多期待,对新闻媒体有着强烈的依赖和期许,期望在共同富裕中得到更多关照。因此,媒体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意识、社会意识和政治意识,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和保护,引导社会动用必要的物质资源来调节各阶层的利益。

其次,新闻传媒社会预警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完善,是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及中国目前处于转型期和我国建设开放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我们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广的发展空间的同时,我们面临的可能危及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危机因素也会大大增加。随时准备“应急”,应该成为一种常态。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传媒必须担当化解危机的重要角色,以助推社会结构健康和社会运行的顺畅为己任的:一是新闻传媒的预警机制。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就是人类所利用的重要的社会雷达,通过媒体监测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不和谐因素,建立积极有效的社会预警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对问题的及时解决和处理,有利于社会的协调稳定。社会的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底线,新闻传媒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位,对各种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承担应有的责任。对社会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和冲突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有条不紊地组织、协调和开展好危机传播,从而充分地发挥其预警机制的作用。二是舆情搜集和反馈机制。新闻传媒是与社会舆论最接近的一个领域,可以不间断地保持与民间信息渠道的交流,对社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给予关注,并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出来,提供给社会决策者参考。三是新闻舆论监督机制。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干预社会的最直接方式,也是新闻传媒社会影响力的主要立足点之一。必须直面社会,对社会中不和谐和影响和谐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监督,通过新闻舆论的约束力,对社会问题、社会不公正现象进行监督和制约,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舆论监督是为了使社会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氛围中和谐运行。

四、善待善管善用新媒体,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提升新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中国蓬勃地发展――中国有世界最大的、近8亿的手机用户市场,网民达到4亿,形成了中国网民社会。作为一种交互性的“全媒体”和“超媒体”,互联网承担了网民表达观点、主张和情感的作用,其作为个人媒体的特点日益凸显,是网民实现表达权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同时,网民的广泛参与,模糊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边界,人们在网络媒体诞生之初对其寄予的公平、有序、平等等希望,正在越过“边界”,渗透到现实生活中,这不仅改善了公众的信息福利,也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舆论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新媒体与其说是一种信息技术,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转型的推进器。

篇9

煤矿安全教育课心得体会

为积极营造"安全生产月"活动的深厚氛围,掀起"向十和党的生日献厚礼"活动,由永荣矿业公司在二十余个单位中选出的优秀演讲选手日前来到新兴煤矿巡回演讲,演讲将"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理念送到每位职工的心坎上,为广大职工上了一堂震憾心灵的"安全教育课",新兴煤矿党政工等相关领导共同倾听了此次演讲。

演讲者通过身边正反两方面的安全典型事故案例,用细腻的手法和写实的形式,来让更多的职工受教育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演讲者声情并茂的演讲、震撼人心的事故案例、寓意深刻的沉痛教训、苦口婆心的真情劝导,让职工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憾,为广大职工上了一堂生动有效的"安全教育课"。

听完演讲后,职工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遵章守纪,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以及煤矿安全规程,做好自保互保工作,杜绝"三违",努力搞好安全生产,为新兴的安全发展更长周期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10

关键词 新媒体 应用 工会 不足 优化建议

新媒体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是由戈尔德马克提出的,后逐渐在全球扩展开来。我国是在21世纪开始使用“新媒体”的,新媒体通俗来讲是指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例如手机报、博客、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终端即时通讯、网上商店等,这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的特点,掀起新媒体应用的新浪潮。我公司工会也追随其后,开始应用新媒体进行工会工作的各项开展和实施,下面就工会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进行如下阐述。

一、目前广安供电公司工会运用新媒体的情况

1.工会充分利用省电力工会网站所包含的信息,全面更新和反馈要闻、通知、民主管理、群众生产、班组建设、自身建设、文体活动、职工园地以及厂务公开等专栏的信息,为范围内工会干部接收相关业务信息和员工浏览提供有利保障。

2.在省市公司开辟的政工之窗平台上,工会相关信息;传播职工之家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优秀的经验做法,展示员工文化创作和丰富的健康文化活动。

3.广安公司工会开辟了微信平台――员工之家,工会主席为群主,及时工作讯息、工会动态;积极宣传和展示先进员工事迹,传播无限正能量。同时建立了员工专用QQ群、微信、微博、各类短信平台及二维码等;做到员工与工会之间交流高度畅通。

二、目前应用新媒体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目前工会应用新媒体工作开展逐渐进入有序状态,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专业技术和整体实力薄弱

首先,新媒体的顺利开展需要一定的设施和资金为支撑,最关键的就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专业的相关人才。高端的设备设施是新媒体推广的关键,这里也需要有专业的人才进行维护和扩展,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更好的发展新媒体应用,但是工会由于该项工作开展时间较短,所以在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相对缺乏,相关技术也较落后。

其次,新媒体的应用给公共文化服务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术要求,例如:对于新媒体的编辑而言,其不仅仅需要具备传统新闻媒体人的策划能力,而且要能从新媒体受众的心理出发,选择最合适的形式呈现并传达信息;其次,新媒体的网络编辑需要深谙网络页面设计等相关知识,要善于运用网页的版式、色块、标题等提高网络的点击率;而手机新闻编辑则要更注重利用最精练的语言,造就更有吸引力更有冲击力的新闻。但是目前,工会拥有的新媒体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新媒体组织,对多媒体的管理力不从心。

(二)新媒体创新力不高

新媒体推广的内容是工会服务和推广的灵魂,而内容的价值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会服务的创意与创新,产品的创意与创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于新媒体内容的关注度、参与度与满意度。现阶段,员工对于工会文化新媒体应用关注度与参与度的匮乏,也一部分是由于新媒体内容的创意与创造力不足。我们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在新媒体内容创意与创新开发上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山寨思维”,相关工作的开展仍然以模仿先进地区经验来进行。因而,如果想要提高员工对新媒体应用的关注度和接受程度,我们就必须大力的促进新媒体产品的研发,增强工们工会新媒体产品的创新力度。

(三)员工对于新媒体的接受程度不高

目前,我公司仍有一部分员工对于信息咨询与浏览还局限在实体图书室、报纸、杂志等形式,对于新媒体的应用不太了解,对如何利用新媒体去享受服务的意识不高,主要表现在员工并不了解哪些信息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也不清楚通过新媒体能搜索到哪些文化信息,对于如何通过新媒体来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和服务更是知之甚少。由于员工对于新媒体知识理解和认识的缺乏,导致员工对于新媒体应用的接受程度不高,这严重限制了工会新媒体应用的推广和普及。受众对于新新媒体的利用意识不高,会造成工会公共资源浪费,影响工会推广信息数字化的积极性与进程,所以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三、优化建议

(一)提高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

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是新媒体应用与发展的前提。由于现阶段,工会文化服务新媒体管理的专业人员极度缺乏,且新媒体管理专业人员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不高。因而,工会应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对媒体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信息技术素质与水平。首先,相关部门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服务人才观,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符合工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远中近期化人才培养规划。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人才政策,确保我公司上下像重视科学技术人才一样重视新媒体相关人才,加大对新媒体文化服务管理人员的扶持力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中新媒体管理人员的待遇。最后,应该加强对新媒体服务人才的引进、教育与培养。重点引进和培养新手媒体服务体系经营管理、文化创意、网络设计、平台建设、日常维护等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业人才与高层次人才。

(二)注重员工对新媒体的感知和认同度的培养

现阶段,新媒体在广安供电公司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的应用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传播媒介、基础设施、数据平台、管理机构等传播要素的建设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但是,员工对公司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新媒体的应用的了解程度与接受程度并不高,仍有大部分民众不知道怎样利用新媒体了解我公司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对新媒体的接受能力、培养能力与思辨能力还未形成。因而,相关部门在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员工对于新媒体的感知与认同度的培养。首先,相关部门应向受众展示新媒体的效用,让员工了解到自身通过新媒体这种崭新的传播形式与介质可以得到哪些公共文化服务,其相较于传统文化服务部门和传统媒体存在哪些特点与优势,让员工产生对于新媒体的应用产生初步了解和进一步尝试的好奇心。其次,应大力宣传目前广安供电已经进行数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员工了解现阶段其通过新媒体可以得到哪些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如何利用新媒体享受这些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第三,加大对员工媒介素养的培养。公司可成立新媒体兴趣小组,整合自身拥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在深入了解员工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爱好与期望的基础上,着实建立培养员工媒介素质具体方法与渠道。充分利用公司网站、数字媒体等平台,夯实新媒体的宣传与辅导工作,对员工的疑问和意见及时并有效的处理,切实提高员工对于新媒体的了解及应用程度。

(三)加大对行业信息化的内容投入

公司内部信息传播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性工程,不仅需要硬件传播媒介,还需要人力管理、内容投放等要求。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新媒体时代单单只有基础设备是不行的,必须要保证有足够的内容投入。这一方面的工作主要强调一下几点:

第一,保证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任何媒体传播的内容只有足够的丰富才能够更好吸引受众,在新媒体传播时代,由于互联网自身的特性,对新媒体内容的丰富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内容主要来源于市场本身、公司内部、政府部门以及员工生产实践中,要丰富新媒体中工会工作相关的信息内容,媒体本身就要加强工会组织与各个领域的联系。制定良好的合作模式,确保各行业涉电人员机构有足够的动力将自身掌握的信息资料于网络。并且还要保证此种模式的延续性,在市场的不断变化中,不断调整。只有保证媒体内容的丰富度,才有可能深刻的吸引更多的人员参与进来让更多人获益。

第二,要保证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针对性。这里所说的传播信息主要包括地方工会、电力工会的信息以及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在这里我们应针对不同的群体也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比如说普通的公司员工(基层会员),他们从事工种细分不同,需要的相关信息是不同的。有时候即便是同一层次的群体,他们可能从事生产的品种不一样,对信息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就应该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信息,如网站建设中,针对公司员工开设的专门的栏目,就应把工作中实用技术、供求信息、等栏目作为重点建设。

第三,保证传播内容的准确性。随着网络信息传播的种类越来越纷繁复杂、数量越来越巨大,尤其是网络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有许多是没有实用的、甚至是虚假的信息,虚假信息给员工带来巨大的损失的同时还使员工从思想上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产生不信任感,使得互联网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因此工会新媒体编辑人员一定要甄别电力信息内容,保证为员工提供的电力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保障电力互联网媒体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公民媒介素质的不断提高,新媒体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新媒体对于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拥有着数字化、即时性、兼容性、交互性和非时限性等一系列的优点。目前,新媒体的应用对于广安供电工会的文化服务工作有着具大的影响,可以更好的推进和开展广安供电的相关信息服务工作,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找到目前存在的不足,然后改进这些不足,才能促进工会新媒体的更好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