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宿舍满意度调查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3: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宿舍满意度调查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宿舍满意度调查报告

篇1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036-02

一、研究背景

根据 CNNIC 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4年 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6.49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为85.8%。在手机媒体化和网络化进程中,作为重要的手机应用之一的手机阅读备受关注。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有 23%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

我国对手机阅读的研究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证调查。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手机阅读的特征、发展前景、对传统纸质阅读的影响、手机出版、相应技术的开发等方面。调查则侧重于手机阅读用户的基本特征和使用行为。总的来看,已有的调查成果缺乏对于手机阅读满意度的深入调查以及分析与总结。

本研究中的手机阅读是指人们利用手机终端浏览、阅读数字化内容的行为,阅读内容包括各种形式的信息内容,如电子书、数字报刊、网络新闻、微博微信等。阅读满意度是衡量阅读效果的重要指标。

手机阅读能否成为主流的阅读常态,除了自身的技术、版权和产业发展外,更多地取决于最终用户的态度和行为。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群体。由于时间、文化水平等因素,他们在手机阅读的读者中所占比例也较高。对大学生手机阅读满意度进行研究,其结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说服力,后续研究则可为手机阅读在内容、体验、营销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对手机阅读产业链的相关利益主体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工具与研究实施

本次大学生手机阅读满意度研究主要参考了黄上国、卢增锴(2014)[1]的研究成果,采用李克特量表式(Likert scale)问卷来进行调查。为准确收集有效数据,问卷共设置了14个正向题和5个反向题。本研究量表采用内在一致性可信度,使用克朗巴哈Cronbachα信度系数进行信度评价。一般而言,Cronbach α系数大于0.7表示内部一致性较好。利用SPSS19.0对本问卷问题进行信度分析,系数为0.815,表明整体信度是可以被接受的。

本次调查选取位于昆明市的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昆明医科大学等高校,在2014年12月派调查员到教学楼、图书馆、宿舍随机确定学生填答问卷。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58份,有效问卷率为93%。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如下:男性42.2%,女性占57.8%;专科生10.6%,本科生75.3%,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4.2%。涉及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文学、农学、教育学、艺术等学科。

三、数据分析与结论

在进行满意度计分时,设定为正向题项+正向选择计分,得分越高,测量内容的正倾向越强,满意度越高。本调查问卷的答案选项中,1=“非常不赞同”,2=“比较不赞同”,3=“中立”,4=“比较赞同”,5=“非常赞同”,对正向题统计时分别计为1分、2分、3分、4分、5分。反向题则反向计分,分别计为5分、4分、3分、2分、1分,即5分表示非常不赞同,1分表示非常赞同。阅读满意度的每个测量条目理论上的中性值为3分。

由表1可知,大学生手机阅读满意度量表单题平均得分为3.36分,略高于理论上的中性值3分,但低于比较满意的理论分值4分。换成百分等级为(3.36-1)÷(5-1)=0.6575=65.75%,表示样本观察值平均赞成的百分比为65.75%,也意味着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满意程度表现为中等水平,满意度情况整体积极。

篇2

一、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不但要注重规模发展,而且要注重质量的提高,最终还要看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如何。为了了解我院毕业生在单位的工作情况,并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以期按市场需求培养毕业生,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落实学院办学的宗旨,我院对2009届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方面,采取了发放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称职情况、满意度情况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

二、2009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情况

(一)调查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486份,回收有效答卷395份,回收率81.27%。调查结果显示。

(1)毕业生认为大学对就业作用最大的前三位分别是学习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做人和处事之道;(2)认为学院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安排合理的为67.8%;(3)认为学院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对就业的作用一般,为52.4%;(4)毕业生寻找单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熟人介绍和自找,占31.2%;(5)76.4%的毕业生所在单位为民营企业;(6)在选择职业时毕业生主要考虑的因素前三位分别是个人今后发展、兴趣爱好,以及自身情况是否符合该工作;(7)所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相关20.3%,基本相关34.7%,不相关45%;(8)46.7%的毕业生换过一次工作,未换过工作的占31.1%;(9)工资待遇在1000―1500元之间的占47.5%,2000元以上的45.2%;(10)对目前工作满意度为73.4%。

(二)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

毕业生对学院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践教学及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1.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只是教会了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而学生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认识不深,反映到工作上就是学生只能或只会“做事”,而在如何“做人”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毕业生们一再强调,大学教育不应只是教会学生某项技能,而应重在“树人”。学院应注重学习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学生掌握了开启社会和知识大门的钥匙,就能通过自身的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

2.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社会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能力的锻炼。外国语学院学生课时普遍多,平均每周28―30节,且女生比率大,自我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观意愿比较低,很多女生在校的生活都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很少接触社会。希望学校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每年多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加强专业课课程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尽量贴近生产实际,不断更新。毕业生反映,目前某些课程与实际应用有一定差距,只是让学生凑学分,学了没用。由于在校学习时间缩短,反而是专业课程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这个对于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可能是致命的;由于外语学院学生毕业后很多从事外贸工作,在贸易课程和职业资格证考级方面也应加强,便于学生毕业后与工作的顺利衔接。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希望学校在基础理论课、核心课、主干课的教学质量上再上一层楼。

4.加强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有45%的毕业生初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相符,经过进一步调查,他们大多从事的是销售或者文秘等相关工作,此类工作在初期对外语专业要求不高,随着个人的发展,将会对他们今后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级,如会计师、报关员、报检员等,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毕业生称职度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我院教师累计走访毕业生就业单位82家,与单位人事总管进行访谈。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评价较好,普遍表示虽然学生在单位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已经表现出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吃苦耐劳,能虚心听取老同志的指导,善于学习和总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工作技能,仔细观察、切身体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独立完成负责业务,获得领导认可。不少学生在工作的第一年就被评为单位的优秀员工,得到嘉奖,在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同时提升了在企业中的声誉,为今后的毕业生上岗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用人单位也对我院今后的教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用人单位表示,对于外语学院学生而言,除了在学院学好专业基础知识以外,德育教育极为重要,知识可以学习,能力可以培养,但是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的道德品质是潜移默化的,希望学院在平时的教学能够加强培养和引导。

用人单位也提出,我院的学生需要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进入社会大课堂时掌握必要的技能,如应参加考报关员、商检员、物流师等技能培训考核,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对于专业能力,用人单位提出,外国语学院学生除了本专业的学习外,应加强双语学习,尤其是英语的学习,学生大多注重语法阅读知识的学习,在口语交流方面还是有薄弱,希望学院能够多设置一些外教课程,加强口语实践。

四、思考与展望

(一)对外国语学院学生

1.转变就业观念,理性认识就业形势。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在短期内难以缓解。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意向既要恰当定位,又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既不能有“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太低,失去竞争的信心,又不能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过于挑剔而丧失良机。

2.认真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制订人生目标和强化自我定位。

3.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诚信形象,规范言行,重视职业道德。

4.对自己的求职生涯要有理性认识,先就业,后择业。

(二)对外国语学院教师

1.应该加强培养毕业生所学理论在工作实践中灵活运用的能力,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2.在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注重毕业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的教育。

3.要积极开拓各种途径,加强学生专业能力、适应能力与求职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

4.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必须由社会市场需求来决定,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定位必须与社会市场的需求接轨。以此来制订英语、日语、韩语、德语教学计划,进行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的调整,制订符合外语学院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5.在进行职业规划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尽早地对个人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了解自身的能力,做好自身的定位,便于尽快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在教学内容要以传“道”为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淡化“术”的培养,不要追求简历制作或面试的技巧。在举行就业方面讲座时,注意选择合适的演讲者,并不必请大公司的总裁、经理,可请一些长期工作在外企、合资公司一线的公司员工或者人事经理,与学生一起座谈,分享面试和工作经验。

6.积极引入企业文化,开展毕业生职前教育与培训。很多用人单位感觉到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缺乏应有的职前教育与培训,特别是缺乏企业员工基础职业素质的培训。因此,为提高就业质量,给毕业生提供较高起点的就业前景,应从学生入学时就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让学生明白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什么样素质的人,在以后的几年时间内不断修正自己的道路,朝这个方向努力,待到毕业时,将各种能力汇总于一身,一切都水到渠成,成为真正的高素质职业人。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产业优化发展年”为主题,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新区建成“宜居城市示范区、现代都市风貌展示区和现代产业集聚区”定位要求。通过“抓服务、上水平、促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硬环境,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力,为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以及在全市和两江新区建设中发挥好“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两个先导作用提供坚强保障。

二、工作目标

实施产业结构、产业平台、产业保障、产业环境、产业政策等“五大建设”构建“企业问题受理任务分解限时解决及时反馈督促考核绩效评估”长效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优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全区各单位、各部门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一批企业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实现“六个明显”即:产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服务质量明显优化,工作作风明显改进,企业满意度明显提升,确保新区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及其年度目标任务。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一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招商引资中坚持“三高一低”高技术、高产出、高效益、低能耗)标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坚持集约化用地原则,提高新进企业准入门槛,实现“招商”向“选商”转变,积极引进“高、精、尖”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项目,杜绝引进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项目。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引进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在全区GDP中所占比重,着力打造总部经济聚集区、金融商贸集聚区、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大力推进区域商标品牌战略和高新技术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实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二)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结合新区产业规划和工作实际,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进一步对已有的产业扶持政策进行修订完善,通过政策引导,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二是进一步修订完善《新区产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晰申报流程,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办理时限,方便企业申报兑现。三是进一步引导和帮助辖区企业用活用足中央和市的相关产业政策,通过组织编印产业政策汇编、定期举办政策宣讲会和项目申报培训会,使辖区企业争取更多国家和市级项目资金支持。

三)强化产业载体建设。一是加强产业项目用地保障,进一步优化产业平台。组织实施征地拆迁决战决胜工作,妥善处理征地拆迁遗留问题,严格保证产业项目如期供地。二是加强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保障,加快已供土地的平场整治和水、电、气、讯、道路、给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产业项目顺利建设。三是加强产业楼宇和标准厂房的规划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1000万平方米产业楼宇和5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工作。四是对已建成的产业楼宇和标准厂房进行优化改造,完善提升污染处理、节能环保、消防安全等配套功能设施,努力打造符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要求的产业载体。

四)完善生产生活配套服务。一是提升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继续深入推进“森林”建设,打造园区绿色景观大道,加快照母山森林公园、园博园等城市公园建设,确保空气质量、园林绿化、污染控制等指标继续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二是加强电、气、油等能源供给保障,保证辖区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行。三是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完善辖区公交线路、增加公交班次,解决企业职工上下班交通“行”问题;结合新区未来发展和实际,加强区域医疗卫生配套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解决企业员工看病就医、子女入学的医”学”问题;加快对现有员工宿舍、倒班楼的设施完善,同时整合辖区包括公租房、剩余农转非安置房等资源,解决生产企业员工“住”问题。加快区域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等商业配套设施建设,启动金山片区商业和礼嘉中心商圈建设,加快已建成的财富中心购物广场、蓝湖郡蓝调天街商业街、奥林匹克花园商业街等招商工作,积极引进大型商场、超市、餐饮、娱乐等商业形态,解决居民和企业员工“食”衣”娱乐”等配套问题。

建设人才高地,五)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环境。促进产业发展。一是抓好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新区创业兴业。兑现落实好《新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中各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给予资助奖励,解决好家属随迁、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形成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支持人才的良好风气,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加强对辖区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培训,通过建设专业的培训学院和实训基地,提高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同时改善其生产生活环境,落实好社会保险等保障措施,增强其在新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三是加强辖区农转非人员就业技能培训,根据新区产业特点和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工作,搭建企业招工与社区农转非人员就业的信息沟通平台,支持和引导更多农转非人员到辖区企业就业,解决辖区企业用工需求。

提升政府服务管理水平。一是进一步强化机关干部服务意识,六)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执政为民、服务发展能力,使“人人都是新区形象、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二是加强行政执行力,强化督促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及时研究、及时解决、及时落实、及时反馈,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三是提升行政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深化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将有关办事程序、办事时限等事项及其流程对外公开。加强行政办事大厅建设,推行“一站式”受理、一窗式”服务。四是建立企业服务绿色通道,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做到特事特办、有求必应。五是强化廉政建设和行政监察,严肃政纪法规,对企业投诉服务态度差、工作效率低、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情况,如经查实,严肃处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作保障。建立健全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机制。

研究解决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总体工作安排部署开展具体工作,明确职能职责。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全区优化产业发展总体工作。贯彻执行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相关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性事务工作,加强督促考核,协调成员单位开展相关工作。

各镇街负责配合区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辖区域内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日常督促、年终考核工作;

宣传部负责加强全区产业优化发展相关工作的宣传报道;

监察室负责配合办公室搞好督促考核工作;

发展改革局负责优化产业发展相关建设项目的立项、推动工作;

安排落实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产业发展局负责协助区办公室做好优化产业发展的日常性工作。收集、汇总企业所反映的问题并按部门职能职责进行任务分解,拟定领导小组确定出台的相关文件、会议纪要、简讯等材料,并协助办公室、监察室做好相关督促考核工作,同时,负责做好企业投产后相关后续服务以及电、气能源保障工作;

财政局负责做好优化产业发展相关经费保障和监管工作;

商务局负责做好服务业项目落地的各项协调、推进、服务及其行业管理工作;

投资促进局负责制造业企业投产前开工建设的各项协调、推进、服务工作;

科技创新局负责做好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研发中心、科研机构等项目落地的各项协调、推进、服务及其行业管理工作;

产业楼宇和标准厂房有关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国资办负责协调土储中心以及高科集团、金泰公司、渝兴公司、渝高公司等国有公司解决好企业提出的服务配套设施。

建设局负责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中相关管理和协调服务工作;

交通局负责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有关区域公共交通方面的问题;

市政局负责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有关市政设施及管理方面的问题;

社会保障局负责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有关社会保险、劳动用工等方面的问题;

安监局负责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有关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问题;

工商分局负责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有关工商注册登记以及商标品牌建设方面的问题;

国税分局、地税分局负责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有关税务登记、税收征管等方面的问题;

规划分局负责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有关规划手续办理等方面的问题;

国土分局负责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有关土地房屋权属方面的相关问题;

环保分局负责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有关环保手续办理及后续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质监分局负责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有关质量监督以及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问题;

公安分局负责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户籍管理、社会治安、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消防支队负责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有关消防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

由领导小组组长或委托副组长每月主持召开一次领导小组全体工作会议,3.建立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实行定期会议制度。通报有关工作,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二)加强领导与企业的沟通交流。管委会每位委领导对口联系2-3家重点企业,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定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加强与企业的经常性联系,解企业需求,倾听企业呼声,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协调解决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切实为企业生产经营排忧解难,为企业发展壮大出谋划策,做企业的知心朋友。

三)确保重点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顺利建设。成立新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建立重大项目推进保障制度。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全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及时研究解决水、电、气、讯及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明确责任主体,量化工作任务,倒排工作时限,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重大项目建设既定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加强服务工作的互动互信。组织成立新区企业家协会,四)建立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重点企业家及企业联络员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通过每季度召开一次企业联络员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企业家联席会议或不定期举办企业家沙龙等形式,及时有效地对企业开展政策宣讲、信息、经济运行分析、技术交流、业务培训、项目申报、市场开拓、行业调查研究、劳动三方协调机制、政企银商联动、对外合作交流以及行业联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互动交流,听取诉求和建议,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切实将企业服务工作做细、做实、做精,使企业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优质化、长效化。

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行。加强与市经信委以及电力、燃气、石油等能源行业部门的协调沟通,五)建立辖区能源保障协调工作制度。不定期与行业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尽可能确保辖区能源供应,尤其是冬夏能源紧张季节,积极协调争取能源供应指标。同时,通过联席会议协助、配合行业部门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并及时指导辖区企业按工作预案做好错峰运行等生产调度计划,尽量保障辖区企业的正常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因能源紧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统一受理企业诉求。设立“96001企业服务24小时公开热线电话,六)建立企业服务公开电话制度。切实解决“企业有问题不知找谁、上哪找以及投诉无门”问题。成立“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同时挂企业家协会牌子)负责集中受理企业投诉,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处理,重大问题报“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完善奖惩机制。管委会办公室、监察室作为日常督促机构,七)建立企业服务工作的督促与考核制度。负责对“领导小组”议定的事项和企业投诉的问题进行督查督办,每月定期通报各牵头部门和受理单位办理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将各单位(部门)企业服务工作纳入管委会年度考核,对企业服务工作成绩突出、服务优质高效、企业诉求解决及时、企业满意度较高的单位和部门予以表彰;对服务工作开展不力、未及时完成交办任务、企业评价满意度低的单位和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工作步骤

篇4

2011年,39所高水平大学根据教育部要求了2010年本科教育质量报告。2012年,根据教育部“关于继续试点部分高等学校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18号),全部“211工程”高校被要求编制和本科教育质量报告。2013年,更多高校将本科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质量年报在定性地呈现学校本科教学思想、措施和成果的同时,应当努力以数据客观地展示质量现状与进步。那么,哪些数据能够反映本科教育质量呢?这些数据在何种层面反映质量状况及其进步呢?基于教育部评估中心的先期研究,教育部在“关于继续试点部分高等学校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中提出了25个关键数据,这些数据大约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9个基本状态数据,包括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教师数量及结构、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生师比、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

第二类为9个资源数据,包括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均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种数、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本科专项教学经费、生均本科实验经费、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资源数据在逻辑上与质量相关,原因在于这样的假设: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质量难以得到足够保证。当然资源数据在逻辑上并不保证质量,充足的资源并不确定地导致高质量教育,例如某高校生均图书数量很高,但学生有可能并不借阅这些图书。

第三类为7个教育质量成果数据,包括应届本科生毕业率、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应届本科生就业率、体质测试达标率、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其他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最后一个是高等学校自选的开放型数据。

以上数据中,应届本科生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存在一定的重复;就业率与教育质量表面上有关系,但关系十分牵强,基本不能作为教育质量的表征[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存在短期性,调查困难,很少有高校进行这项研究;体质测试达标率描述教育质量有非常牵强的一面。

从目前高校已经公布的质量年报看,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以上部分数据。除去上文提到的问题外,认真研究高校已的质量报告及其数据,我们还可以发现二个关键问题。

第一,教育部没有公布质量数据的精确定义和统计方法,这样即使高校公布了数据,比如生师比,但由于统计方法不同,各校数据也不具可比性。

第二,也许有更恰当的数据描述教育质量,因而存在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

本文尝试提出并且精确定义几个数据,并且探讨其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新的数据包括6个基本状态数据和3个教育成果数据,资源类数据的情况基本涵盖于学生教育满意度调研的各因素之中。这对于未来各高校更好地完成质量报告工作,在长期教学工作中持续不断地改进质量将发挥有益的作用。

在文章开始,需要给出数据统一的统计时间,建议

以一学年为统计时段,例如2011年度统计时间为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9月1日,包含春秋学期以及暑期学校课程。鉴于国内采用学季(将一学年分为4个学季)的高校很少,本文不对学季制度给予特别说明。

一、本科课程总门数

1. 定义

高校在学年度实际开设并具有独立课程代码的本科课程总数。

2. 统计说明

具有相同课程代码意味着课程教学内容相同,具有不同课程代码意味着教学内容不同。因此,重复班不作统计,同一课程虽然开设很多重复班,但只统计为一门课程。

例如,某高校大学英语(三级)课程开设120个重复班,开课教师和上课时间都不同,春秋学期均重复开设,但在统计课程总门数时只统计为一门课程。

3. 质量内涵

本科课程总门数用于描述学校的学术丰富程度,因而与本科教育质量相关。逻辑上一所大学开设的课程越多,表明其教师涉猎的研究领域越广泛,学生在构建起知识结构时有更广泛的选择自由。

这个数据在课程组织方面倾向于引导高校完成两种变革,一是增加通识教育课程模块,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涉及更多学术领域,倾向于增加学校的课程总门数;二是完成高等学校综合化变革,单科性高校课程设置相比综合性大学在这一指标上存在欠缺。

二、本科课程班级规模百分比

1. 定义

对一学年期间全部课程按实际选课人数进行班级规模统计,并折算为一学分的基本学分单位。统计人数标准分别按

以上班级规模统计的人数分段与北美高校保持一致,因而便于高校进行相关数据的国际比较。

2. 统计说明

(1)高等学校的课程分类

高校课程可以细分为三类:

非实践课程,包括讲授课与小班研讨课;

实践课程,包括田野(野外、操作现场)实习课程和实验课程;

本科生研究课程,包括本科生科研课程和毕业论文。

(2)“基本学分单位”概念

某教授开设一门6学分课程和一门2学分课程,在统计教授开课时如果仅仅简单统计为开设课程2门,则忽略了不同课程的学分权重。考虑不同课程的学分数不同,课程班级规模统计均以一学分课程为“基本学分单位”。

由于不同高校学时与学分对应关系不同,以下以15学时=1学分的高校为例简单说明。

该高校在一学年仅仅开设以下三门课程:

“高等数学”课程4学分,一学期,班级规模为200人,该课程折算为100人的基本学分单位4个。

“高等数学”“习题课”不计学分,40人为1个班共5个班,每学期上课15学时。由于15学时相当于1学分,因而该习题课折算为200÷40=5个基本学分单位。

“科学原理”课程2学分共30学时,一学期,班级规模为80人。其中教授大班讲授课时间为15学时,另外15学时由4名助教作为引导者,分为4个小班研讨课进行讨论,每班20人。则该课程分别折算为:

80人课程15学时=1个基本学分单位。

20人课程15学时4个班=4个基本学分单位。

该高校在一个学年基本学分单位总数为:4+5+1+4=14

20―39人 4÷14=28.6%

40―49人 5÷14=35.7%

50―99人 1÷14=7.1%

100人 4÷14=28.6%

(2)实践课程的统计说明

实践课程可分为(田野、操作现场)实习课程和(实验室)实验课程。该类课程按总选课学生数并考虑辅导教师人数进行分班统计,并折算基本学分单位。

例如,“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注册学生总数为120人,学分数为6,其中安排4名研究生助教进行实验辅导。该实验课程的班级规模为120÷4=30人,共4个班,该课程共折算为4×6=24个基本学分。

(3)本科生科研课程统计说明

这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均为教师指导少量学生参与研究,在统计班级规模时一般为小班课程。这类课程加入统计可以更加全面、充分地反映高校班级规模准确状况,包括本科生科研的规模情况。

例如,“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研究”课程选课人数为三人,在统计时间段中三名学生获得4学分,则在这一时间段中该课程班级规模为3人,折算为4个基本学分单位。

例如,中文系某副教授指导10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在统计时间段中10名学生获得毕业论文学分为6,则在这一时间段中该课程班级规模为10人,折算为6个基本学分单位。

有些高校1―3人的本科课程基本为本科生科研课程,因此可以另行设置

3. 质量内涵

高校非实践课程分为两类,一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课程”(Lecture),一种是师生互动的小班“研讨课”(Seminar)。缩小班级规模,开设小班研讨课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班级规模缩小有助于增加师生课堂上的互动,提高教师对每一名学生的关心,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这有助于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第二,小班研讨课在知识论层面与讲授课存在根本不同。讲授课倾向于将知识作为确定的知识,研讨课必须将知识作为不确定的、可以怀疑的知识,并且持续引导学生怀疑这些知识。这一点是我国高校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关键[2]。

另外,本科生科研课程是小班教学课程的重要种类,增加本科生科研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2009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课题组完成了“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相比较”的重要报告。报告指出,清华大学在教师和学生互动这一重要教育指标方面表现低于美国大学,同时,清华大学本科教育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之一就是本科教育课程和课堂教学质量不高[3]。复旦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公布了其三年本科课程班级规模的统计数据,其中2011年班级规模在30人以下的课程已经达到全部课程总量的54%以上。虽然该校统计分班以及具体统计方法可能与本文有所不同,但仍然充分表明班级规模问题已经被复旦大学所感知。

缩小班级规模是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对班级规模百分比的统计和公布有助于促进高校逐步缩小班级规模,积极开展研讨课教学,努力提高本科生科研课程的比例,这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关键性作用。相关数据的公布也会建立我国高校和美国高校质量比较的数据基础。

4. 美国高校班级规模的比较

美国高校均将课程规模作为其教育质量的关键数据。表1呈现美国部分高校2010年度本科班级规模百分比数据,所选择的高校选择包括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包括小型大学和巨型大学。

三、本科课程任课教师类型全口径数据

1. 定义

将本科生一学年的全部课程以基本学分单位为统计基础,对任课教师进行全口径统计。全口径包括:

校内教师:教授(含研究员),副教授(含副研究员),讲师,助教与研究生助教。

校外教师:按来源进一步分为境内和境外,其中境内主要统计来自其他高校(含退休)教师和来自业界的兼职教师;境外指教师的身份属于境外(含港澳台)。

统计表格2. 统计说明

以上统计为全口径课程数据,因而在百分比方面,横向加总为100%;纵向表明某一类教师在全部课程中承担的课程百分比,例如教授承担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百分比可以一目了然。由于统计以基本学分单位为折算标准,因而可以全面比较各类数据,也可以进一步按院系细分。

3. 质量内涵

传统上我们只统计教授上课比例,这一比例没有放在学校整体课程的背景下进行,因而对教育质量并非全面地呈现。另外,一些课程如实践课、小班研讨课由博士研究生主持已经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这些数据都没有得到全面真实反映。本科课程任课教师类型百分比全口径数据反映一个学年全部课程的任课教师情况,因而是教育质量更真实和全面的数据。

本科生课程任课教师类型全口径数据将有效替代以下三个数据: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

高等学校有些课程需要企业界深度参与,在某些领域高深知识直接掌握在企业科技人员手中,比如手机程序设计、网络搜索、反病毒程序、手机设计、家具设计、大规模基因组计划等;有些农业大学的课程需要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如育种人员深度参与;在法律、建筑学、医学等领域,资深律师、建筑师和医生直接讲授的课程非常重要。

教师来自境外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高等学校国际化程度,高等学校建立暑期学校并聘请国外教师讲课将有助于提升这一数值和百分比。

四、生师比

1. 定义

生师比=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

2. 统计说明

生师比计算中必须包括学校全部各类学生。

高校专任教师数非常容易统计,因而计算生师比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各类在校生数进行折算。

目前存在几种不同折算比例。

教育部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中,折合在校生数计算公式为:

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

美国教育经济学家鲍文确定的折算比例为:

大学本科1、2年级1.0,3、4年级1.5;研究生1年级2.1;职业性研究生2年级以后2.5,学术型研究生2年级以后3.0。

目前国内通用的折合比例参考国家拨款数取得,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折合比例曾是1:2:3;北京大学财务部陈淑梅根据财政拨款并参考其他因素(如新西兰的折合比例和教育部要求比例等)将本科生、硕士、博士折合系数调整为1:1.5:2。

美国加州大学(UC)系统和加州州立大学(CSU)系统制定了统一的全日制学生折合数(FTE,Full Time Equivalent)折算办法。这一办法为处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与本科生成本计量、拨款提供了基础。该方法以学生学分学时数(SCH, student credit hour)为关键计量转换单位。学生学分学时数被定义为学生在一学年中(两个学期,或三个学季)所选课程的学分数(与学时紧密联系),其中每30个本科生学期学分单位等于一个全日制学生折合数(或45个学季学分单位);每24个研究生学期学分单位等于一个全日制学生折合数(或36个学季学分单位)。转换之后,拨款、教师数核定、成本计量和生师比统计都以FTE为学生数基本单位[4]。

仅仅以注册学生数对学生进行统计在加州大学称为点名法(headcount),由于每名学生课程学习量不同,因而点名法确定的学生数与FTE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般前者大于后者。如果非全日制学生增多,则点名法确定的学生数量会显著超过FTE学生数。值得注意,博士生进入完全研究阶段,因为没有课程学习而完全不参加FTE统计。

根据对于高等学校生均成本的精确分析,特别是研究生与本科生占用教师教学精力的分析、研究生参与课程成本的归属和精力分析,本研究建议在生师比计算中采用美国加州的计算方法。

以北京大学为假设案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总学分要求为140,因此可以将本科SCH确定为140/4=35等于一个FTE。硕博连读学分实际要求各院系不同,大约在40―60学分之间,可以将50/2=25等于一个FTE。如此假设安排大约可认为一个全日制本科生等于一个FTE,一个硕博连读学生(前两年中)等于一个FTE。

在计算出FTE学生折合数之后,可以顺利计算出生师比。

3. 质量内涵

生师比与高校教育质量相关,这一数据衡量高校教师可以投入学生成长方面的精力,这些精力在全部在校生上有所分布,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其他类型学生。

五、本科生留学生规模(百分比)及国别

1. 定义

对注册本科生全口径进行国别统计,

2. 质量内涵

“本科生留学生规模(百分比)及国别”在教育质量方面有两方面含义。首先,留学生对一所学校的选择代表了这所学校的国际质量声望;其次,来自不同国别的留学生有助于构成学校国际化的学生群体,便于学生形成国际化的知识观和交往观,便于学生间相互学习。

这一数据统计提示高等学校努力使留学生的国别呈现出多样化。例如某高校韩国学生占比过多,这表现出在留学生国别构成方面存在缺陷。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可以对留学生就学的专业学科领域进行统计,以反映学科领域国际化方面的情况。比如,留学生大都集中于商科,这表明理工科在国际化方面需要特别努力。

这是一项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数据。

六、本科生自境外大学获得学分数折算比

1. 定义

为了充分反映学生赴境外大学交换学习的数量和质量,而非简单反映交换的人数和时间长短,应当有一个有效比对数据。

在此,我们仍然需要FTE概念。假设一所大学四年本科毕业需要完成的学分数为160学分,那么该大学学生每学年平均应当完成的学生数为160/4=40学分,也就是说40学分相当于一个学生每学年的学分当量,或者说我们可以将40学分作为该高校1个FTE。

本科生自境外大学学习返回之后,其在境外大学学习获得的学分数可以转换为本校学分[5],因而可以计算出交换学习的FTE。当然,学年全校本科生的FTE也可以计算出来。两者比较即可以获得本科生自境外大学获得学分数的折算FTE和与学校该学年整体FTE之比,从而反映该校在交换生方面的国际化水平。

本科生自境外大学获得学分数FTE=∑交换学分/学年学分当量

本科生自境外大学获得学分数的折算比(%)=本科生自境外大学获得学分数FTE/∑FTE

2. 统计说明

例如,某高校在春秋学期和暑期学校分别派出236名本科生赴国外高校交换学习,这些学生在境外高校选课数量和考试成绩有所不同,自境外获得的学分数经转换总额为2832学分。该高校毕业学分要求为170,因而学年学分当量为170/4=42.5学分。

本科生自境外大学获得学分数FTE=2832/42.5=66.6FTE

该高校∑FTE=15550 FTE

本科生自境外大学获得学分数的折算比=66.6/15550=0.43%

3. 质量内涵

复旦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在交换生方面的数据为,“近三年,每年参加海外交流项目的学生保持在900人左右,交流时间在一学期以上的长期交流学生比例有所增长,2011年达到48.66%”。北京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呈现的数据为,“2011年交换一学期以上的学生人数为411人,各类出境交流人数为1319人”。两校数据不可比,内涵模糊。

将本科生交换至境外大学学习是提高大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方面。本科生赴境外大学学习可以在春秋学期前往,也可以在暑期学校前往,学习时间长短不同。学生在境外大学学习,选修课程数量也呈现一定差异,因而简单以前往境外大学学习的学生人数进行统计对比不能充分反映交换学习质量。

本科生自境外大学获得学分数折算比数据反映大学本科教育国际化一个方面,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数据。这一数据具有清晰的质量内涵,同时在高校间可比,高校在长时间段内可纵向自我比较。

七、本科生四年和六年学位率

1. 定义

四年学位率=四年正常毕业并获学士学位的学生人数/四年前学生人数

六年学位率时间相应延长。

由于我国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分别发放,较完整的学习是获得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两证。在本土汉语环境下,这项数据准确应当称为学士学位率。该数据在内涵上可以与美国高校四年和六年毕业率(Four Year Graduation Rate and Six-Year Graduation Rate)对应比较。

2. 统计说明

准确计算本科生四年和六年学位率,核心是处理好学生的学籍变动。根据国内高校学籍管理的一般情况,特提出如下处理原则。

(1)休学、停学与复学学生数

休学与停学学生未占用学校资源,其理由包括看病、学习压力大、参军等客观和主观原因,不确定代表学校学术要求压力,因而休学和停学人数应当在分母中减去,相应增加至其返回时并入的年级。

上一年级休学并返回这一年级的学生,应当在分母中增加。

例如,某校2006年入学学生100人,2010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90人,另外有2人休学(后进入2007年级并计划2011年毕业),3人复学于2010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考虑以上因素,该校2010年的四年学位率为:

2010年四年学位率=(90+3)/(100-2+3)=92.08%

(2)转学和退学学生数

由某高校转学离开的学生以及由某高校退学的学生,或者为不适应该校教育质量要求而做出调整的学生,或者为寻求更加适应的学校,这部分学生数量应当在分母中予以保留,不影响分母数值。

例如,某校2006年入学学生100人,2010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90人,其中有2人中途退学,3人于中途转学其他高校。转学退学数据不影响分母数值。该校2010年的四年学位率为:

2010年四年学位率=90/100=90%

(3)5年制专业学生数

所谓四年学位率所对应的是大学正常四年学制,因而可以将四年学位率理解为正常学位率。由于高校还有部分专业为5年制,5年毕业属于正常毕业情况。为准确反映质量情况,应当对5年制专业的学生数进行调整。

建议将5年制学生的整体数量调整到为推后一年的四年制学生总数量中。

例如,2010年的毕业生为2006年入学的四年制学生和2005年入学的5年制学生,计算四年学位率应当以这两部分学生为统计对象。

3. 质量内涵

大学教育质量基本取决于两个核心要素,即学生的努力程度和教师(学校)的学术要求。在学生努力程度基本恒定的情况下(学生努力程度一般变化很小),教师和学校的学术要求越高,学位率越低;反之,教师和学校的学术要求越低,学位率越高。

学位率因而具有很强的质量内涵,代表了学校的学术要求和学生的努力程度双重因素,即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对于一所大学,学位率越高并不代表质量越高,因为教师只要降低学术要求,学校会轻易获得较高学位率,因而四年学位率99%反而是一个大学学术要求不高的指标,理解这一点非常关键。反之,如果一个大学的生源状况较好,学生学习质量恒定,较低的学位率反而是其教学质量高的有效表征。

在我国独生子女的特殊国情下,适度的学位率(60%―90%之间)应当是大学追求的目标,这代表了在短期学生努力程度保持水准情况下,大学提出了很高的学术要求,教师更加认真和努力,因而代表更高的教育质量。

复旦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呈现的学位率为:“2011年,全校共有3175名学生毕业离校,其中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数为308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97.29%”。从以上行文看,复旦大学并未严格计算学位率。北京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呈现的数据为:“2011年北京大学毕(结)业学生3382人,获得学位学生3296人,本科双证率96.6%,本科毕业率97.0%”。从行文看,北京大学也未严格计算学位率。

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位率的数据虽然并不严格,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从两个数据大致可以估计,我国高校目前存在极高的毕业率。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毕业率,我们大致可以从一些公开数据中进行估计。

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黄宇2011年4月9日在某招聘会上表示,2011年是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他预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660万,因而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2011年的毕业生大致包括2007年入学的本科生(282万),2008年入学的专科生(350万),2008年入学的博士生(6万)和2009年入学的硕士生(44.9万),合计约683万,如果其中按时毕业的毕业生有660万,我国高校的毕业率大约为660/683=97%。

以上粗略估计值得商榷处很多,97%的毕业率是否可靠也应当从一些微观层面比较一下。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位率与此接近,北京市许多高校本科四年的毕业率数据也大都在95%以上,有一所还达到100%,这表明97%的数据与实际状况差距并不太大。

较高的学位率来自教师和学校普遍较低的学术要求,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必须着力提高教师和学校的学术要求,包括日常作业量与难度、阅读量、考试难度与批判标准、学术警告和退学标准、毕业和学位授予标准等,这才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4. 美国高校毕业率比较

四年和六年学位率是高校教学质量衡量的基本数据,建立和公布这一基础数据不但使得我国高校之间的教育质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综合指标)可比,也建立起中国和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可比基础,为我国高校本科教育走向世界一流建立大数据基础。

美国高等教育普遍被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美国高校普遍统计和公布毕业率数据(本科包括四年和六年毕业率),美国教育部也统计和公布全国的毕业率。比如,2006年美国全国高校本科四年的毕业率为36.1%(六年毕业率为57.5%)。我国高校97%的毕业率和美国36.1% 的毕业率差距,就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所在。

美国各州同样统计和公布毕业率,比如2006年的四年毕业率麻省为50.1%,达拉威尔为50%,明尼苏达为36.7%。我们也可以统计分省毕业率数据进行比较。

美国各高校同样统计和公布毕业率,一般私立大学高一些(80%―95%),公立大学普遍较低。我国私立高校较少,因而我们可以将我们的地方公立高校与美国的地方公立高校进行比较。例如,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系统2006年的四年毕业率为20.4%,北京一所市属综合大学的四年毕业率为97%(北京的高考录取率基本达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因而与美国一般州立大学可比)。

八、学生教育满意度

学生教育满意度定义很多,我们可以采用简单定义,教育满意度是学生所接受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收获与自己的预期相比较所获得的满意程度。

目前对教育满意度的研究多从改进学校服务的目标出发,关注学校层面的因素如教师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工作、教学条件、学校声誉等。教学条件、生活条件和服务的满意度因素包括丰富的教育资源数据,包括图书馆的专业书籍、电子资源、宿舍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自习教室的数量及环境、电脑网络设备和计算机房等。在这样的定义之下,教育满意度可以作为高校改进教育质量长期关注的数据,从中可以分析各类教育因素的满意度变迁,寻求改进之道,并进行长时段比较及同类院校间比较。

在教育满意度调查领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鲍威博士及其小组根据中国情况发展出较为成熟的问卷,在北京市教育工委支持下连续多年进行北京市范围内的普遍调查[6];清华大学研究小组引进国外问卷,发展出NSSE―China 调查工具,对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在五大可比指

标、主要教育环节、学生收获上与美国同类院校表现进行了比对,连续多年在本土环境下进行教育满意度研究[7]。高校参考以上两个小组的研究可以开发自己的问卷,或者直接参与调研,以获得在广泛区间范围可比的教育满意度数据并了解改进方向。

九、校友捐款数额

校友常常对高校的生活有所回忆,当他们认为母校对自己一生的生活、或者成功有真正帮助时,当他们同时具备捐款的愿望和能力时,他们会为母校捐款表达自己的感激,同时希望母校的传统和光荣在自己的帮助下得以延续。

毕业生对母校的捐款额是教育质量长期化最准确的评估。捐款额潜在考察了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之外教师与学生的从游与交往,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关心程度,毕业生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毕业生对母校荣誉的认同……当然,毕业生对教育质量的肯定并不是对当前即时教育质量的肯定,而是对高校过去质量的总体评价。

许多高校都有基金会,每年我们可以比较不同高校校友对母校的捐款额,其中捐款较多的大学赢得了真正的竞争,更加值得大家尊崇!

由于财政部建立了捐款配比基金,相关数据可以直接从财政部相关部门获得,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卢晓东. 就业率与“稳定论”[N]. 科学时报,2011-08-11(B7).

[2] 孙燕君,卢晓东.小班研讨课教学:本科精英教育的核心元素――以北京大学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2012(8).

[3][7] 罗燕,史静寰,涂东波. 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相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