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4: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于“感性”的含义,据《现代汉语词典》,“感性”一词是“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该词来自日本语,是明治时代的思想家西周在介绍欧洲哲学时所造的一系列用语之一,如“哲学”“主观”“客观”“理性”“悟性”等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日本,有两个外来词被翻译为“感性”,其一,英文Sensibilty,它是一个心理学用语,原意为感觉力;感受性;感情;敏感性和鉴赏力,西周将此译为“感性”;其二,德文Sinnlichkeit,它是一个哲学用语,原意为官感,感性;实体,现实感,感性事物;,性感。天野贞祐在1921年翻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时将此译为“感性”。新村出编《広辞苑》对“感性”一词解释为:感觉能力;直观力和感受性,是人感受事物的能力,即基于人类身体的感觉而产生的情感冲动和欲求。
近年来,“感性”一词在日本出现的频率极高,其内涵包含着多层意义,它既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获得的某种印象;动态的“感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是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未知的、多义的、不明确的信息从直觉到判断的过程。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感性”能力尤为重要,除了感受信息也包含交换信息的能力,即从复杂的外界剌激中,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将自己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准确传递给他人的能力。如“从民众的感性出发撰写广告语”、“按年轻人的感性制造MP3”等。感性的含义具有了更为积极的理解,由此可见,感性能力已成为信息化时展的一种能力。
二、感性工学的诞生
感性工学是感性与工学相结合的技术,主要通过分析人的感性来设计产品,依据人的喜好来制造产品,它属于工学的一个新分支。
“感性工学”的英文表述为KanseiEngineering,Kansei是日本语“感性”即カンセィ的音译。如上所述,感性一词在日文中的内涵丰富,其含义具有积极的理解,与Sensibilty有了较多的差异,在英文中没有与日文感性完全一致的语言。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各国对感性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加上感性工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以及技术标准和规范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各国对其命名亦会有多样的可能,但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不会有根本的区别,在国际交流中日本学者以KanseiEngineering命名。作为一个特定的用语,感性工学的感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时代、时尚、潮流和个体、个性时时发生变化,似乎难于把握,更难量化。但作为基本的感知过程通过现代技术则是完全可以测定、量化和分析的,其规律也是可以掌握的。
最早将感性分析导入工学研究领域的是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的研究人员。1970年,以在住宅设计中开始全面考虑居住者的情绪和欲求为开端,研究如何将居住者的感性在住宅设计中具体化为工学技术,这一新技术最初被称为“情绪工学”。当时工学部34岁的副教授长町三生参与了这一研究,之后,他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察觉到了日本的产业模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那种为满足消费者普遍需要而大量生产的方式正在逐渐消退,他敏锐地感到了一个表现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感性的时代”即将到来。经过近20年的研究,从1989年开始,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感性工学的论文和著作,成为日本著名的感性工学研究专家。
长町三生1936年生于神户,1958年广岛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1963年获广岛大学文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工学部研究人间工学和安全工学。曾获得过美国人类工程学学会“优秀外国人奖”和国际安全人类工效学学会“安全人类工效学奖”。1970年开始研究感性工学,1995年任广岛大学地域共同研究中心主任。长町三生撰写了《汽车的感性工学》(汽车研究,11(1),2-6,1989)、《感性工学与新产品开发》(日本经营工学会誌,41(413),66-71,1990)、《感性工学及其方法》(经营システム,2(2),97-105,1992)等重要论文;著作有《感性工学》(1989,海文堂出版)、《快适科学》(1992,海文堂出版)、《感性商品学——感性工学的基础和应用》(1993,海文堂出版)等。设计在线.中国
首先将感性工学实用化,生产出第一批“感性商品”是从汽车产业开始的,当时日产、马自达、三菱将感性工学引入汽车的开发研究中,一改过去“高级”、“豪华”的设计定位,转为“方便”、“简捷”、“快乐”使用的设计定位。其中,日产汽车分析消费者心理,把突破造型外部形式作为研发中心;三菱汽车特别重视感性化的驾驶台的设计;位于广岛的马自达汽车则开发出具有个性化的车内装饰,将过去狭窄的车内空间,在不改变物理性的前提下,设计出符合使用者心理的宽敞感和舒适感,从而获得了成功,据研究者介绍,“感性工学”这一名称的确定,来自马自达株式会社山本建一社长的建议。而正式确立“感性工学”名称,则是在1988年第十届国际人机工学会议上。
二十世纪90年代,日本的产业界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和理念,住宅、服装、汽车、家电产品、体育用品、女性护理用品、劳保用品、以及陶瓷、漆器、装饰品等领域都将感性工学技术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其中,纤维产业的应用与学术研究超过了汽车产业,处于领先地位。1993年,日本文部省开始研究感性工学发展的可能性,由政府投入财力支持学术界展开调研。1995年,日本学术会议举行首届“感性工学研讨会”,二年后,“日本感性工学学会”成立。
在欧洲,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人类工效学研究室是欧洲较早研究感性工学的机构,德国的波尔舍汽车公司和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都热衷于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在美国,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也运用感性工学技术研制出新型的家用轿车;在亚洲,日本的邻国韩国,一直在关注感性工学的发展,韩国政府决定在二十一世纪在产业界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现代汽车和三星电子已有了相当深入的感性工学的研究。
我国近年来也有关于感性工学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发表了相关论文和中日合作的相关研讨,台湾省的成功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和交通大学也正在进行为期4年的感性工学应用于产品开发的合作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感性工学研究方兴未艾,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教育研究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感性工学的教育
作为一门诞生在大学中的“感性和工学相结合的技术”,是在什么时候被列入教育,又是如何展开教学的呢?
1991年,日本信州大学白石教授向文部省提出成立“感性工学科”的申请,二年后,“感性工学”被列入文部省学科分类目录,广岛大学、筑波大学和千叶大学都是较早将感性工学列为教学内容的学校,但正式建立感性工学学科,作为一门学科系统地实施教学则是在1995年,该年4月,日本信州大学纤维学部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感性工学学科,该学科聚集了工学、理学、医学、文学和艺术学等专门领域的专家15人,以清水義雄教授(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为首确立了“知晓心灵意图、掌握心形信息、创造心意物品”的感性工学研究、教育理念。设立了感觉分子生理学、感性信息学、感性造形学三大讲座课程,建立起感性工学学科的基本结构,由此开始了感性工学的专门教育。
笔者曾在1997年于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听过来访的日本信州大学清水義雄教授关于“感性工学学科的构成”的演讲,并得到由清水義雄主编的《感性工学への招待——感性から暮らしを考える》一书。该书是根据信州大学纤维学部感性工学学科编写的教材汇编而成,全书13章。从中可了解最初的感性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感性与感性工学;第二章、感性的哲学;第三章、计测感性;第四章、感觉与感性;第五章、脑的构筑与感觉情报处理;第六章、感性与心理学;第七章、感性与传达;第八章、感性与制品;第九章、感性与媒介;第十章、工业设计与感性;第十一章、时尚与感性;第十二章、艺术中的感性;第十三章、文学中的感性.
“感性工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问,为使“感性工学”这一新学科让普通市民了解,获得相关知识,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决定将《感性工学への招待》一书的内容制作成通俗的广播节目形式,作为公开讲座将全书十三章分为十三讲,从1996年8月开始,通过信越、山梨等广播电台向普通民众播放,由此开始了感性工学的普及教育。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除了信州大学建立了相关的教育机构组织,许多工科院校也设置了相关课程,特别是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和一些艺术设计院校也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相关课目,如日本筑波大学、千叶大学、东北工业大学、京都工艺纤维大学、东京工艺大学、九洲艺术工科大学等学校和我国台湾省的交通大学、成功大学、云林科技大学等学校。那么,其课程教学如何展开?笔者手头有一份台湾交通大学的感性工学教学大纲,从中可窥见一些具体的教学过程,下面是台湾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硕士生感性工学研究课程大纲:设计在线.中国
(一)、课程目的:
感性工学是一种关于“心理感受”与“实体对象”关系的人因工程研究,其不仅能帮助设计者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对于设计元素的掌握与运用,也有指针性的作用。因此本课程对于此类问题上的解决及方法除了说明外也例举相关应用实例以助了解。
(二)、课程内容:
1、课程介绍:感性工学概论;2、感性工学的基础概念;3、感性与设计;4、感性意象的解析(多元尺度分析);5、感性意象的解析;6、感性意象的解析(因素分析);7、实体产品的解析;8、实体产品的解析(数量化一类分析);9、关联模式的建构;10、关联模式的建构(复回归分析);11、感性应用系统的建构;12、研究论文研读Ⅰ;13、研究论文研读Ⅱ;14、专案进度报告;15、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手机;16、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吸尘器;17、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门面装饰;18、期末专案展现与报告。
(三)、课业要求:
学生在课程中必须完成,包括数个作业练习以及执行一个完整的研究项目
(四)、考试和评分标准:
出席状况5%;上课的参与15%;平时作业与报告40%;期末项目报告40%
四、感性工学的构成
从信州大学清水義雄确立的感性工学研究、教育理念及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可以大体了解感性工学的构成情况。以下为清水義雄所画的学科结构图:
按图表所述,感性工学的学科结构及基本的研究领域为:
1、感觉分子生理学。
主要研究人类感性的源头,脑的构造和机能。从人脑的构筑、机能分布、神经细胞和神经传达、脑的感觉处理,到视觉与感性、听觉与感性、嗅觉与感性、触觉与感性等方面的联系,偏重生理角度的研究。并通过感性的计测检验,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验手段,对人类的感性进行评估。
评估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检测法,是对人的感觉器官作检测,对照受测者的感受变量和“辨别阈”、“剌激阈”的细微变化,作生理与心理的快适性评估;二是SD法,是利用语言表述官感,然后对之进行统计评估的方法,该方法可获得受验者的感受量曲线。
2、感性信息学。
主要对人类感性心理的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作系统处理,包括收集和处理输入数据,以计算机为基础建立人类感性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变换、运算和分析,将其转换为决策者所需的信息,并建立信息输出的完整机制,然后进行感性量和物理量之间的转译,再以适当的形式传输、,提供给设计者和制造者。
另按长町三生的研究,其方法有三种:
(1)顺向性感性工学:感性信息——信息处理系统——设计要素
(2)逆向性感性工学:感性诊断——信息处理系统——设计提案
(3)双向混成系统:将顺向性与逆向性两种感性工学信息处理转译系统整合,形成一个可双向转译的混成系统。
3、感性创造工学。
主要是为达到符合使用者欲求的产品而作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研究。从简便、快适、无公害、个性化、趣味性等方面研究感性与形态、感性与材料、感性与色彩、感性与工艺、感性与设计方法、感性与制造学之间的关系。
其中,针对特定产品的使用目的,分别对以不同感性为主的应用工具进行介面、有效性、使用性、运算性与推广性的评估,以实验设计方式满足产品的感性化诉求。
由此可见,感性工学的研究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模式,汲及领域广泛,是多学科的交叉整合。它起始于整体基础上的个别要素的分解,对具体的一个个感性要素作出判断和处理,从暧昧的、不确定的、模糊的感性表现中寻求、归纳出重要的真正符合使用者欲求的感性要素,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之构成清晰的可操作的东西,在产品设计制造中应用实施。五、未来的设计:感性化设计
过去的产品是设计者站在制造方的立场,通过预测市场商品的流行趋势,落实定位目的和设计意图,从材料、技术、设备、性能、成本和流通经费等方面,考虑实施生产的可能性,由此来策划设计方案,这是生产者利益优先的方式。
利用感性工学技术制造的感性产品是设计者站在使用者的立场,考虑上述各因素,并从使用者的生理特性、心理特性、使用环境、废弃处理等方面入手,以产品使用者的意识、个性、审美、多样、快乐、舒适为重点,以综合的功能性、合理性替代过去狭窄的功能性和合理性,这是生活者利益优先的方式。
感性化设计是未来设计的方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乎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设计。
未来的设计是符合使用者个性生活方式的设计,感性化设计针对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从生理、心理、物理三个方面建立起新的设计模式:对使用产品时人的肌肉活动、皮肤温度变化、冷、热、出汗以及疲劳等现象作客观的生理反映测定;由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语言、表情、瞳孔变化、脑波变动等现象作人的心理反映测定;对材料的刚柔、表面凹凸、光反射、热传导等材料学的特性作人的生理、心理反映的评估。由此统合一起,按新的设计模式,立足于健康意识,在各种设计、各类产品中表现使用者的个性,符合其独特的生活方式。
2、使用者与生产者对话的设计方式
为满足使用者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创造个性,让使用者参与设计,将自己的欲求通过对话的方式传递到生产者,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对话的方式是全方位的,使用者与售货员、使用者与送货人、使用者与设计师、使用者与制造商之间传递、对话,最终按使用者的意图达成一致。在当前的设计活动中,认识到与个人对话式的设计生产方式的企业还很少,感性设计提倡这样的设计方式,这也是未来设计的方式。
3、作为设计活动基础的信息及产品信息标准化
互联网、可视电话、数码电视等行为方式越来越发达,人们的信息沟通十分便利,这些基本设施将成为设计活动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互动的对话式设计活动的展开。但由于国家、民族、文化、教育的差异,加上产品均有特有的性能,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因此,必需建立产品信息的标准化,通过信息标准化的建立才能使各类信息有效地、准确地传递到所需方。目前信息标准化的建立有很多困难,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4、感性化设计创造生活
感性设计合乎人的个性,开展全方位对话型的设计方式,将促进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从普通的购买产品到参与产品的设计,逐步改变着产品的面貌,使产品中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从而创造出人类新的生活。设计在线.中国
参考文献:
[1][日]长町三生.感性工学[M].日本:海文堂出版社,1989.
[2][日]长町三生.感性工学のおはなし[M].东京:日本规格协会社,1995.
[3][日]筱原昭、清水義雄、坂本博编.感性工学への招待—感性から暮らしを考える[M].东京:森北出版社.1995.
[4]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国际设计管理论坛专家论文集[C].2002.
[5]李砚祖.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J].新美术,2003,(4):20-25.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是由计算机和化学化工等多个专业交叉融合而成的新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化学化工领域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利用现代技术去解决本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常用化学化工专业软件的运用,还要提高通过互联网获取化学化工信息的检索能力等。
(2)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与其它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实践性非常强。除了规定的上机练习实践教学外,在计算机命令和执行的演示,化学化工软件程序说明和运行的示范,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检索等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实践练习才能掌握,所以采用传统的单纯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课程的前沿性特点。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化学化工领域中问题的一门新课,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科技领域中又是更新换代最快的一个学科,再加上化学化工行业本身飞速发展的特点,势必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求相关知识前沿,及时注入最新的科技成果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不断拓展《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所涉及的范围异常广泛,所应用到的计算机软件也相当繁杂,而目前各个高校并没有一套较权威的专门教材。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动态的设计与管理。
(1)电子讲义取代纸质课本。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化学化工上的应用也日新月异。因此,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把计算机技术在化学化工应用的新信息、新知识和新动向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以反映当前该学科领域的新理论和新动态,我们结合实际编写了本课程教学的电子讲义,取代了传统的纸质课本,不仅方便了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而且博众家之长,有效避免了一书独大的局限性。
(2)师生共同设计学习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来设计和安排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我们结合《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的课程特点,由主讲教师公布教学大纲和重点,广泛征求往届学生和应届学生意见,采取了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共同完成学习内容设计的方法,受到了学生广泛好评。
3积极推进《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课程的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教学手段改进和教学方法创新。在《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了教学改革与探索: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课我们采用了2/3理论和1/3实践的模块教学形式。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与课堂上的教学相比,学生对于实践教学表现出更大的兴趣。通过上机练习实践教学不仅能巩固和融会贯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现代技术与传统模式相结合。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课的理论教学模块中,我们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模式并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涉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内容,我们多采用多媒体演示的形式进行教学,而对于化学化工知识方面的内容,我们又运用了一些传统的板书和实物模型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现代技术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自主探究与课外辅导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也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主体性是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来培育、弘扬、规范和定型的。为此,我们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在课后,教师要布置相应的课外练习作业,并辅导学生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4)大辅导与小专业相结合。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课是化学化工所有专业学生的选修科目,选修的学生人数较多,但专业方向不同。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基础知识大辅导,模拟实践与具体小专业方向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了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
(5)师生面对面与网上互动相结合。
在《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教学中,我们不仅在课堂上面对面辅导学生学习,课下还通过QQ群、电子邮箱、微信群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了传统教学的内容和空间。
4优化创新《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课程的考核方式
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是对其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课程考核方式对促进学生学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优化考核方式,使教师由课程成绩评定的仲裁者转化为课程学习的鼓励者。因此,优化考核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优质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在《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课的考核中,我们改变了一张卷子定成绩的传统方式,开展了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并举的考核方式探索。为提高学生对上课、作业、上机操作等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也为了能科学合理的评定课程成绩,达到全面客观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目的,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考核、上机操作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上机操作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20%,上机操作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考勤、课堂互动表现和平时作业等;上机操作成绩包括预习报告、上机操作报告和师生互动信息反馈等;期末考试成绩由理论卷面成绩和上机实践成绩两个部分组成。通过考核方式的优化,一方面促使教师做到多策并举、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既关注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的目的。
2绿色化学化工产品的发展研究
即使人们都十分清楚绿色化工化学的优点与好处,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很少有人对其高度重视,所以绿色化学化工在我国发展过程中有着诸多的问题,例如社会关注程度不够、发展模式单一、人才匮乏等。现阶段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将绿色化工化学进行全面推广与宣传,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生产方式
虽然绿色化学化工产业已经兴起多年,但在全社会范围内,它还未能被深刻的认知与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良性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各大平面媒体和网络、电视、广播对绿色化学化工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对绿色化学化工有深刻的认知与了解。
2.2在学科教育上加大投入与合作,力求创新
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微观的分子水平的化学,还要依赖宏观的大规模的化工技术,因此,要在一定层次上促进两者的结合与协作。国家应加大对绿色化学化工的资金投入,建立与绿色化学化工有关的国家实验室以及教学基地,作为发展绿色化学化工的创新性平台,设置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并持续不断地为实验室和教学基地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3重视人才培养
在我国,绿色化学化工属于新兴产业,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建立起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了长远发展储备人才力量。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开设有关绿色化学化工的相关学科课程,供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学习。化学化工产业应该制定严格的培训体系,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从而保障这一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探索
1)课程目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决定了课程的方向,改革课程的中心目标旨在推动网络媒体下的海报设计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适应电商时展需要的设计从业者。尝试以交叉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内容,情境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并掌握相应的技能素养。
2)课程内容信息时代下的海报设计课程既需要各种相关软件课程的支持;也需要网页设计、新媒体设计等学科知识的支撑。这需要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再配置,大幅增加应用较多的新媒体设计内容,适度地删减现今使用较少的知识内容。同时改变原有的理论—实践的单一教学方式,尝试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方式,将大模块的教学内容分解由各个小单元解决,强调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理论与技能知识,加强知识的吸收。
3)课程实施
a.综合性和多导师制长久以来艺术设计的各个科目教师独立完成自己的课程教学,学生也很自然的独立看待各科目的知识内容,这造成学生的学科知识呈现碎片化的趋势。这也是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岗位时往往用不上或者用不好的重要原因。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对于以往由单个教师掌控的课堂来说是很难实现的,教学的改革必须结合课堂实施方式的革新。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笔者尝试在教学中以大课堂、宽视野的原则,以项目化、实验性的教学内容配合多导师的形式进行教学。大课程与宽视野指的是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单一的海报设计课程知识,尝试将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教学。以期改变过去独立课程造成的知识碎片化倾向,使高职学生更好的贯通所学知识层。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请相关电商企业中的一线资深设计师进入课堂,同时将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师引入课堂,形成多导师的教学形式。这个过程中尝试了请毕业工作多年有一定成绩的师兄师姐回课堂讲课作交流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出身于一样教学环境下的他们对自己所学知识技能的优点与劣势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在交流中也更有针对性更有带动性。
b.实验性与实用性结合同时运用实际课题与虚拟课题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法进行情景式教学。联系实际的课题设计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强调商业化设计。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不论是行业本身还是从事教学的教师和学习角色的学生对于其特性的了解都是不全面的,这使得新的海报设计课程会融入更多探索性、实验性的因素。本课程的实验性涵盖着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层的实验性指的是教学过程一方面应该严格按照设计企业的流程来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对相关信息的积累;中期的整合分析吃透主题,通过合适的创作方式,如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进行创意突破;后期以一定的输出规范进行符合业界要求的设计。另一方面则强调设计中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审美能力和自己独特的设计观点。摆脱商业化带来的流水线设计风格。设计的特质注定只有同时具有富个人色彩与实用性两部分特点才能够培养一流的设计从业者。具有实验性的设计摆脱了僵化的约定成俗的商业设计模式,而更倾向于艺术创作,这样的方式会使学生的作业初看起来缺少一些实用性,但是却更有生气。这可以培养学生活跃而有生机的设计思维意识,这是学生应该在专业学习的三年中首先掌握的。许多的设计理论知识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过时,只有设计思维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好的思维方式可以指导学生在毕业后不断学习,迅速适应设计工作的需要。
c.情景化与项目化课程采用理论教学配合模拟一线设计项目实际操作的形式进行,打破以往一人做作业的方式,以个人设计与团队调研、策划、实施相结合的形式,以模拟投标或网上实际项目竞标项目进行。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设计的实际操作,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从实践中学到知识,又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增加了课程中的不确定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变得更加有乐趣,强调快乐地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d.课程置换在设计课堂中的应用一段时间以来,课程置换一直是不少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中研究的课题,它解决了将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学校通过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其工作相应的学分的实际操作问题。在海报设计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中笔者尝试在教学中承认学生在此期间的实际设计项目,并通过考核计入成绩。在具体操作中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实际设计项目,并计入该课程成绩。设计项目的来源一般由校企合作的设计单位或网络设计交易平台(如八戒网等威客网站)提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自由选择,并按工作量情况由个人或小组完成。在考核中按照委托方的采用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
三课程评价
课程的评价形式对于课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在工学结合下的海报设计课程评价中可以采用模糊等级制和社会效益评价结合的形式进行。在现有的教育方式中由于我们对于分值评测的依赖程度,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被单一的分值所表示,这使得所有的可以或不可以被数值衡量的能力都被一些定量化的数据表示了。从表面上看这些数据是这么的精确,当我们看到数据时就会下意识的假设这些数字能客观的表现学生的全面情况。但实际上不论这些数字看起来有多么精确,在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衡量方面的有效性都是非常有限的。分值式的评价方式会让艺术设计课程这类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为主,以个体创造为主要形式的没有标准答案的特质的课程的评价出现困难。所以模糊式的等级评分制反而在艺术设计课程中更具有合理性。同时将学生在实际设计项目中的作品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计入评价中,特别是对被采用的设计进行适当的分值奖励以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践。以比较综合的打分方式给学生较为全面、合理的评价。
2服装设计中运用感性工学的目的
一直以来,人们印象中的服装设计是以个人想象和意志为主,具有难以捉摸的特点,其实服装设计也要遵守固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服装设计的目的就是“以人为本”,满足个体对服装的要求。在服装设计领域使用感性工学理念,是为了让设计有针对性、更加合理、更加完美。将服装设计和感性工学结合在一起,就是为了在设计服装中更能体现出顾客的意象和感受。以前设计服装也在功能和形式上重视顾客的需要,但这些需求是建立在设计师需求和理解基础上的。现在服装设计师对顾客心理的、细微的、不易察觉的反应均予以重视。服装设计添加感性化因素是根据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从物理、心理、生理等方面构建起设计模式:根据人的表情、语言、触觉和视觉等心理反应而制定;根据服装穿着人的皮肤冷热变化、肌肉活动以及疲劳等心理反应进行客观测定;对服装面料手感、光反射、表面凸凹以及质地等材料学特征来评估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将上述结合起来,创造新的设计模式,将穿着者的个性体现出来,并满足人心理和生理的要求。
3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实施要素
服装设计是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也是科技与文化的统一体。在服装设计中引入感性工学,具有以下几个要素。
3.1按照心理学和人机学的评估来把握客户对于服装的感受
服装是为人服务的,人是有情感、有心理需求的,而性格、年龄、文化、性别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例如男女之间在情感上具有一定区别;个性不同,情感类型也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对服装的需求也不同等等。服装本身虽然没有情感,但是穿着的人有情感,所以设计者就要运用不同设计理念为服装添加感性色彩,用感性服装来满足消费者情感方面的需求。
3.2服装设计特征要根据顾客感性来进行定位
服装设计中满足现代人心理和生理需要是特别重要的。但是在设计服装时,服装感性含有大量不确定因素,所以获得感性体系的感觉量以及物理量是比较困难的。顾客感性需求和个人职业、教养、生活习惯、性格以及他的经济、文化、性别、年龄、民族和生活区域等方面有重要联系,并随着潮流的变化而改变。服装设计师要按照顾客需要对服装特征进行定义,并及时对设计进行调整,来满足客户需要。
3.3将顾客的感受和意象翻译成为服装设计要素并运用在服装设计上
现代人购买服装不再以“经久耐用、质量可靠”为消费方向,服装企业也不能再以“高档”和“廉价”来打开销路。现在的消费时代,人们购买服装时更多地采用非理性、随机的购买形式,服装具有的诱导性能够激发顾客购买的欲望。这就要求服装设计师要将顾客的感受和意象翻译成为设计元素,来引起顾客的共鸣和遐想,进而购买服装。
4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研究领域
4.1运用服装造型将感性设计体现出来
造型是服装主体构架,是体现设计风格的基础。服装造型能够体现出服装的性质和材质。时装品牌范思哲运用斜体的不对称领型展现出结构设计的无限魅力,给人带来华丽、性感的独特审美。不同服装造型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心理暗示对服装做出选择。所以关于服装结构设计,顾客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设计师就能够进行服装造型,运用这种方式,能够快速地了解客户心理,进而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服装。
4.2对色彩所具有的感性因子予以把握
服装色彩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价值是运用设计方式和心理感受表现出来的。当不同波长的色光刺激视觉器官,视干细胞和视锥细胞就会将信息传入大脑,经过以往经验和个人思维产生联系,进而获得结论。在对色彩的认知而引起个体生理反应的同时,引发意识和情感等心理反应。色彩具有的感性因子和人对色彩的认识以及意志、情绪有关系,也与个体社会心理和处于的社会环境有关。每个人的心理品质不同,对色彩也会表现出不同情感,就算服装色彩相同,产生的心理反应也会不同。例如红色能让人出现热情、积极的情绪,但是也会给人危险、野蛮和卑俗的暗示。因此服装设计在选择色彩时,要考虑到色彩重量感、空间感和冷暖感带来的心理效应。另外色彩的明暗度、纯度和色相都具有各自的感性因子。
4.3运用服装材料对感性设计进行把握
在设计中运用恰当的面料能够体现出服装的个性,使用特殊的质感和细节处理,发挥材料的可塑性,进而展示服装的本质美和个性精神。面料的手感、光反射、凸凹感和质地会给人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不一样感觉。服装材质能够分为两个类型,其一是视觉和表面分离而出现的视觉型质感;其二是因为触摸而出现的触觉型质感。触觉型材质可以分为绒面、凸面、糙面和光面四种类型。绒面绒毛耸立,给人丰满稳定的感觉;凸面凸凹不平,有如雕塑给人明暗交错的立体感;糙面蓬松粗糙,给人粗犷朴实的感觉;光面顺滑柔软,给人精致优雅的感觉。面料质感不同,产生不同心理感受。因为视觉和触觉具有分离性,其心理特征和质感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印花丝绸表面光滑,在视觉上却给人粗糙感。服装设计师要运用面料在视觉和触觉上的感觉探寻制约、影响服装设计的感性因素,进而设计出感性强的服装。
4.4将感性设计运用到服装工艺特征中
工艺特征是运用服装所具有的外在形态表现出服装内在品质,展现出服装的精湛工艺和优良品质。在设计时要处理好剪裁、缝合、归拨、车缝和烫整等程序,对服装的感知精度予以把握。不同的处理工艺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就线迹而言,单排线和双排线区别就很明显,单排线比较柔和而双排线比较坚固。线迹的疏密也具有相同效果,线迹疏则感觉粗狂、活泼,线迹密则感觉精致、细腻。所以进行服装设计时要运用不同工艺提高服装理性色彩,满足顾客感性需求。
二、情感教育如何应用
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班主任,我们的工作重点不仅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更多的是要理解,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化解他们的情感矛盾,因此也就要求班主任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对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不能只留在内心,而应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外化为一种现实教育力。教育的方法很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渗透真挚情感,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赏识学生,关爱学生
面对技工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作为班主任,更需要对学生倾注无私的爱,像母亲赏识自己的孩子一样去赏识学生。班主任如果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学生在无私的师爱和赏识中,才能回报教师,才能产生对学习的热爱与信心,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才能感悟人生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你怎样爱孩子。”班主任对学生倾注无私的、发自内心的爱,把师爱植根于对学生高度负责,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尊重、信赖、关心、赏识之中。这里所指的关爱学生,不仅关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关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仅关爱行为习惯好的学生,更要关爱行为差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待学生要做到公平公正,做学生的朋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各种工具和学生进行沟通,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亲其师,信其道,”只要班主任在工作中能以爱为支撑,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取学生的信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生总会被感化。
2.尊重、理解、宽容学生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师生之间存有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友爱的气氛。尊重学生,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睿智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理解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愿望。理解是一种心理换位,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技工学校的学生尽管会有不良的嗜好,会穿奇装异服,会通过打架的方式解决问题,在他们已有的不良习惯下,班主任要做的是理解,他们小学、初中养成的一些不良的习惯一时难以彻底改掉,对待他们,班主任要因材施教,理解学生的差异,宽容学生的一些不足,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当然,宽容不等于纵容,班主任要通过平时的观察,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把改正不良习惯渗透到每次教育中,并对有进步的同学大加赞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孩子一下改掉所有不良习惯,这不符合正常规律,我们要做的是能让他们和以前的自己做比较,给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他们有了正确的方向,也会慢慢步入正轨。
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文明修养、道德情操、思想境界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学识是否渊博,品德是否高尚,习惯是否良好,对学生心理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更应该不断加强自己文化素质修养,不断的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开阔自身的视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班主任不仅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具有高尚师德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具有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
1.班主任的赏识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保证。每个学生各有优点和缺点,班主任赏识学生身上的优点,能让学生觉得班主任信任自己,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心情,从而有战胜困难的决心、有追求成功的自信心,更乐意接受班主任管理,也更愿意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
2.班主任的赏识能使后进生转化,使学生优势互补由于赏识教育是不怕失败的教育,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磨炼,给予其经验、鼓励,使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使后进生转化。同时学生的个性有差异,学生的优点也不相同,班主任对学生优点的赏识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由于技校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似,他们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优势互补。
二、技工学校班级管理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方法
如何实施赏识教育是技工学校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离不开信任、尊重、理解及激励、包容、提醒。
1.班主任要和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实施赏识教育,使后进生顺利转化目前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在一个班级中后进生占了较大比重。后进生大多数在学习、纪律和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都表现不佳,随时都会影响班级的班风与学风建设,班主任必须时刻关注这部分学生,尽早使他们优化,才能使班级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身为班主任,应积极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燎原之势。坚持与家长(特别是后进生家长)沟通,互相交流后进生的校内外学习生活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班主任和家长同时对后进生实施赏识教育,效果会更加明显。2005级药剂四班王同学,入学时经常有迟到、早退,旷课,有时甚至夜不归宿,科任老师也经常反映她上课睡觉,不做作业,是个学习、纪律和行为习惯都成问题的后进生。笔者通过多次和该同学进行交流,并注意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到她初二时曾在区里组织的作文竞赛中获二等奖,并且她本人在绘画方面也有特长。于是及时召开班委会议,商量让她加入到班级宣传队伍,具体负责黑板报审稿和绘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她对工作特别重视,也很负责任,在以后的几个学期,班级的黑板报工作都由她全权负责,她本人也因为在班级工作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各方面的缺点都慢慢改正了,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学生,而且每个学期都被评为宣传积极分子。利用她的特长作为对她进行赏识教育的切入点,并且让她觉得教师对她的赏识是自发中产生的,同时在此基础上营造出一个你真行,你真棒的环境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面转化。
2.对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实施赏识教育,使其各方面更加优秀在技工学校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真是凤毛麟角,他们当中多数是学生干部,以及学习、表现和工作积极向上的同学,他们也需班主任、教师和家长的赏识。2009级药剂三班的纪律委员,开始对违反纪律的同学欠缺大胆管理的勇气。他发现班中的不良行为能通过不同的形式及时向班主任反映,具有很强的正义感,这就是他的优点(闪光点),于是在班会上多次表扬他工作认真负责。从此之后,他能对班级中违纪的同学及时进行劝阻,并当面交流,讲明道理,从而使全班纪律逐步好转,赢得班主任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3.对在校表现中等的同学加强赏识教育,使他们向优秀的学生看齐在技工学校中,大多数班级中等生也占有较大分量,他们平时成绩和表现一般,很容易成为班级中被遗忘的群体。如果中等生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很容易转化为后进生。因而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班主任应做有心人,勿忘赏识这部分学生,多和他们交流,多让他们参与班级活动和管理,对他们在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在心里感觉到班主任很重视他们。用赏识教育关注这股“中流”砥柱,能使他们向更优秀的学生看齐,对优秀班级的创建定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技工学校班级管理过程中实施赏识教育应注意的技巧
1.对个别智力方面确实太“后进”的同学进行赏识教育技巧担任技校班主任的过程中,发现有极个别学生无论采用什么教育手段,几乎无动于衷。对这部分所谓智力方面确实太“后进”的同学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注意切忌不要急躁粗暴、急于求成,而应持之以恒,保持耐心和宽容的心态,付出更多的关爱,时刻不忘寻找其闪光点,进而赏识,最终会收到赏识教育的应有效果。
2.对个性明显,软硬不受的学生的赏识教育技巧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也会遇到个别同学比较粗暴,软硬不受。班主任此时此刻更应保持冷静,有时甚至要放下班主任的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真正走到学生中间,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他们,相信赏识教育能使顽固的后进生优化。
四、实施赏识教育的两点思考
1.过分夸大赏识教育的功能有的班主任认为采取赏识教育就能解决班级中的一切问题,以至于班级中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一味地采用赏识教育,一旦效果不理想,便会失去信心。其实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是相对的,要因人、因时而异,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得心应手。
2.认为赏识教育中不要批评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更好地与批评相结合,针对有些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以及经常出现的错误,作为班主任就应给学生及时指出,有的时候还要提出批评,同时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从心理上接受,从中体会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和爱。赏识源于发自内心地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样才能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喜悦。
二、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分析评价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通常认为“工学结合”的模式有三种,一是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模式;二是校企合作模式(包括校企互动、订单培养等);三是“校中厂”模式。受各种因素制约,我们现在看到的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采取前两种模式。
1“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模式效果评价目前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操作方式主要有两种:
(1)工读轮换制,即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或者按照学期整体实施学习+实习+学习的方式);这也是大多数院校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
(2)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即学生在企业进行全日制劳动,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这种方式在西方有些国家比较流行,例如德国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就是这种模式。对于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来说,这种模式客观上让学生在酒店或旅行社接触了生产一线的具体劳动,对行业的整体运行环境有了大致的了解,随着旅游行业特别是酒店业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客观上学生能够获得部分生产经营经验。但是由于旅行社以及酒店质量参差不齐,作为企业的角度追求利润最大化,除了缺乏人手的现实状况的因素外,能够大量节约成本也是酒店或旅行社愿意接受大批实习生的关键。所以这种模式操作不当、监管不当的后果就是使得部分实习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有的中专学生在酒店的每月顶岗实习工资甚至只有六七百元,近些年新闻媒体对部分学校和企业的廉价使用学生的报道屡见报端。
2“校企合作”模式效果评价“校企合作”主要包括联合办学、订单培养、招企引资等模式,是一种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联合办学即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使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订单培养模式即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相连,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学生教育,学校开设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招企引资模式即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可以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些模式客观上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利益优化,吸取了学校模式和企业模式的优点,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以及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一种学生实践课程的有益探索,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联合办学、订单培养、招企引资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结果往往是将学生培养成“熟练工人”,学生在实习工厂中较少能够以主人翁的角色主动进行生产活动,更难以接触到经营层面的内容。而订单培养学校较为被动,培养多少人,什么时候培养,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学校丧失了一定的主动权。
三、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对策建议
1优化工学交替
1)针对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供不应求的这一现实状况,学校应首先自律,提升对学生实践教育的认识观念,其次,提升师德教育,加强监管,出台相应规范性政策,制约企业和指导教师,避免廉价劳力的出现。
2)优选企业合作单位,例如要求酒店专业实习酒店必须是四星级以上,加强实习单位的筛选及审批,实行院系双重审批制度,避免“捡进篮子就是菜”的思想,确保实习单位质量。
3)针对工学交替、阶段式实践教学方式可能使学生出现“放鸭子”的现象,在保证教师的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要做到权责对等,严格企业导师及学校导师双导师制度,细化到人,严格责任。
4)做好教学评估工作,实习期结束,对学生、教师、企业三方进行座谈,了解并解决实习中的问题,对合作企业做到优中选优,对不符合教育规律及学校教学规律的企业应终止合作。
2优化校企合作办学
1)学校应掌握订单班主动权。订单培养班级可以采取部分订单培养的方式,但是班级整体教学要符合教育规律,企业必须兼顾学校的教学规律。
2行动导向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每堂课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则更为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掌握每个知识点、每科课程,更要求将各种知识技能融会贯通,这样就会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达到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这一教学过程简单概括为目的决定行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明确教学的一项目的意图,然后学生通过行动来达成目标。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确定几个行动方案,再比较、分析、判断,选择最优方案付诸行动。可以说这一行动是为达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行动分前期、中期、后期几个阶段。学生通过前期的预测,中期的判断、分析、调整,后期的完成几个关键环节的行动达到最终目标。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内容是结构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处理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进行,另一方面需要跨学科的学习。应尽量让学生参加所有学习活动的计划工作,甚至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照顾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如文化知识和技能基础、心理特征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意学生的外部活动,更要注意学生的内部活动,注意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如引导课文教学法就是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它通过表面看似松散的组织形式,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工具。在讲授“财产清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一章节时就可运用这一学习方法。此章节位于学习了复式记账、凭证、账簿之后,所以学生对银行存款日记账有了大致的了解掌握。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的余额不一致,为什么?怎样达到一致?如果使其达到一致说明什么?针对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并努力为达到“余额一致”这一目标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归纳,从而顺其自然地编写出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达到基础会计中银行存款这一货币资产的清查盘点。
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从市场需要出发,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之路。
一、推行5S管理。形成培养良好职业习惯的艺术专业特色
5s管理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项目,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学校模拟企业文化,推行5s管理,将企业文化融人到校园文化中来,把企业精神融入到学生思想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灵活性和特殊性,实训场容易脏乱,如画室地板粘着颜料、胶袋、废纸片等,画架摆放凌乱无序。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把5S管理作为教学的硬要求,如在所有实训室悬挂《实训室管理规定》,制订《实训管理细则》,督促学生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严格执行五分钟5s活动的所有内容,即单元课程结束后把画室打扫干净,地面无积水,把作业台、画架、画板、椅子整理归类,并存放在画室四周,作业上墙贴整齐,供师生点评,观摩交流。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态度、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将学生的品德发展、潜能开发与美的意识养成,以及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二、深化教学改革,凸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
(一)专业设置贴近市场需求
一是组织教师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如近年动漫人才需求处于严重紧缺状态,学校针对人才市场需求增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并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增添Flash、3D动画制作课程,突出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是建立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帮助学校制订更加贴近市场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线构建课程,规划教学内容,培育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是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坚持做好“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用人单位意见的调查”等工作,检验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是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哪些教学内容要增加,哪些能力要加强,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内容
适当压缩基础课,加快从绘画基础到设计基础的转化进程。在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中,改革教学内容,加大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内容的比例,加快学生设计能力的形成。实训项目,把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使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符合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针对电脑制作员需求量大的情况,加强电脑设计课程群的建设,涵盖艺术设计中最通用、最实用的设计软件系列,并根据市场岗位需求特点,确立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电脑设计能力。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让软件教学与专业技能课紧密结合。调整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安排的顺序,把考证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开发,在保证考证通过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软件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推行“双证书”制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高水平专业竞赛,与合作企业联合举办专业设计大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重点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学习工场模式,突出“基础训练扎实、电脑设计运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市场知识与行业活动能力。
(四)建立“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时间和动手机会。实施“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探讨生产性实训方式,重构教学、管理及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本着“合理互惠、合作双赢”的基本原则,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基本途径寻找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行业设施、技术、师资,共建专业实训基地,让企业行业以办学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实现办学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优势互补、利益均沾、合作共赢的目的。
(五)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实训实施方案
一年级贴近市场、接近市场、了解和熟悉市场;二年级走进市场,到企业现场教学;三年级融入市场,到企业上岗实习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稃的始终。
(六)组建素质良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邀请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校讲座,聘请企业总裁及有经验的设计师或有成就的毕业生担任客率讲师;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学习和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研、教改等工作,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