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分析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4: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不良分析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不良分析报告

篇1

药物不良反应在药理学中,指某种药物导致的躯体及心理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非治疗所需的反应。在物质使用中,包括用药所致的不愉快的心理及躯体反应。为了全面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的200例药品不良反应案例进行统计分析,为医院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12月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共计200份,年龄1~90岁。药物不良反应在性别和年龄上,女性患者较多,占59%;年龄以40~50岁为最多。

1.2方法 取自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上报的ADR200例报告。按照患者年龄、性别、不良反应程度、引起不良反应药品种类、剂型、ADR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ADR程度分级 我院200例药物不良反应中(新型严重的,新型一般的,严重的,一般的),严重的不良反应10例(5%),相对而言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仍是以一般不良反应为主。1例为新的严重不良反应,20例为新的一般不良反应,10例为严重不良反应,170例为一般不良反应,经过治疗后28例治愈,172例好转。

2.2引起ADR的药物剂型 引起ADR的药物剂型中,注射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栓剂,丸剂,洗剂)合计200,注射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占的比率最大,为80%。

2.3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及主要药物情况 200例的ADR报告中,涉及12大类药物种类(抗微生物药,中药注射液,消化系统,肿瘤系统,内分泌系统,营养类药物,心血管药物,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主要药物有加替沙星注射液,左氧氟沙星,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炎琥宁,头孢呋辛钠注射液,依替米星,五水头孢唑林钠,鹿瓜多肽注射液,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用香菇多糖,头孢米诺钠,头孢替安注射液,头孢硫脒,环丙沙星,头孢西丁钠注射液,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液,柴胡注射液,三七总皂苷,庆大霉素,奥硝唑,血栓通注射液,头孢曲松注射液,青霉素G钠注射液,盐酸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氨甲环酸注射液。其中抗菌药最多,占总报告的56.2%,其次是消化系统用药和中药注射剂,其中抗微生物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达到60%。

2.4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较多,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表现红斑疹,四肢颜面发红,皮疹,瘙痒,荨麻疹,潮红等,占到30%;全身性损害为过敏样反应,寒战,发热,过敏性休克,痉挛等,占到15%;消化系统损害为肝功能异常,便秘,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占到15%;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为抑郁,头痛,头晕,眩晕,局部麻木,失眠,耳鸣,耳聋等,占到15%;循环系统损害为脉管炎,低血压,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占到8%;用药部位损害为用药部位疼痛,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皮疹,静脉炎,占到7%;呼吸系统损害为支气管炎,咳嗽,呼吸困难;其他损害为口干,眼睑炎,腰背痛;生殖系统损害为阴道出血,前列腺增生等;口腔系统损害为口唇瘙痒。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全身损害,消化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等共占60%,其余占10%。

3讨论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药物不良反应有时也可引起药源性疾病,除少数人自服药物外,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由医生给药所引起,所以有些药源性疾病也属医源性疾病。虽然有些药物不良反应较难避免,但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临床用药不合理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体质又因人而异。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ADR的发生人群中,以女性居多。造成男女患者的ADR发生率出现差异的原因,除与药物自身的群体选择性有关以外,与男女生理特点的差异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1]。在本次研究中,对不同年龄段的ADR进行的对比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渐增高。该结果提示我们,老年人因胃肠道功能减弱、肝肾等代谢器官功能的衰退,使之成为药物ADR的高发人群,对该类患者更应注重个体化、剂量精确化治疗。因此,在临床中,除需对症用药以外,患者自身的年龄、性别以及其它生理特点等均需作为用药参考。对引起ADR的剂型分布进行的考察结果显示,200例患者使用的剂型中,注射剂160例,占80%。该结果表明,注射剂是导致临床不良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剂型。造成该种结果的原因,主要为注射剂的工艺、自身质量问题等[2]。此外,由于注射剂的入血速度较快,血液中药物浓度较高,剂量不耐受或高浓度刺激、用药途径不合理等也是造成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对药物品种进行的分析结果显示,引起ADR的药物品种以抗生素和中药注射剂为主,其原因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不理想、热源的存在以及抗生素使用过程中抗生素的过敏预防措施缺失所致。我院自2013年以来,针对上述ADR发生的原因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下降,但因当前临床所用药物种类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对ADR的临床监控依然需要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通过本次研究,也为医护人员临床合理用药方面提供一些数据支持。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中成药引起的ADR共46例。

1.2 方法:对46例报告的性别、年龄、药品剂型、用药时间、所致ADR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分析。

2 治疗结果

2.1 ADR与年龄、性别的关系:见表1。

2.2 中成药ADR报告中一般、新的、严重的报告比例关系:一般反应14例,占30.43%;新的反应29例,占63.04%;严重反应3例,占6.52%。

2.3 发生ADR剂型:见表2。

2.4 ADR分类和主要临床表现:见表3。

3 讨论

ADR报告中,男性占41.31%,女性占58.68%。这与女性生理状况有别于男性,且对药物较敏感、耐受性差有关[1];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占28.26%。原因是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代谢、排泄功能降低[2],因此对老年人用药须小心谨慎。ADR报告表中,新的ADR比率较高,占63.04%。由于中成药说明书较简洁,一些说明书中没有ADR一栏,患者无法获得警示。由注射剂引起的ADR比率最高,可能与药物的分子量较大,某些含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物质,这些决定了注射剂内在的质量不稳定[3],导致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4];中药注射剂中成分复杂,其中的动植物蛋白、鞣质等也极易引起ADR。ADR的临床表现,皮肤及附件表现21例(45.65%),消化道表现18例(39.13%),原因是这些部位ADR易于发现,临床医护人员务必高度重视。

4 参考文献

[1]贾毅婕,王育琴,常,等.77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与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4):23 .[2]袁惠南,王春仁.浅谈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J].中国中药杂志,1991,19(1):52.

篇3

近年来,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又呈现重新蔓延之势,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每年死亡人数高达300 万,已成为所有传染病中的最大死亡原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肺结核在我国被明确规定为乙类传染病,卫生部将结核病列为全国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之一[1]。药物治疗(化疗)是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由于所需疗程较长,药物多联合应用,故有关的药品不良反应( ADR) 时有报道,有些还较为严重。为研究其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减少ADR 的发生,给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本文就近1年来本院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报道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临床各科室上报的抗结核药物ADR报告126例,男75例,女51例,年龄(35.18±16.38)岁。共涉及药品7种药品,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和链霉素等5种常用抗结核药。

1.2方法 不良反应的判断方法通过反复单一停药观察,来判定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检查手段包括生化检验、影像学检查等。通过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的表现、分布情况、给药途径等观察分析其特点。

2 结果

2.1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分布 此次抗结核药不良反应中涉及到人体9个系统或器官组织,其中发生率比较高的是皮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见表1。

2.2发生时间与给药途径 初治即出现的不良反应有40例,复治的有86例。出现ADR最快为首次使用3min以内,最迟为连续用药25d后发现成瘾。126例患者中口服给药99例,肌肉注射15例,静脉注射5例,同时口服与静脉注射的1例,其他给药途径为6例。

3 讨论

随着抗结核药的发展和我国对结核病控制策略的开展,我国近来已经达到《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的中期目标和全球结核病控制阶段,但抗结核药多为联合用药以增加疗效,但是由于药物相互作用会导致药物的代谢出现异常,使ADR的发生概率增大[2]。例如:利福平对异烟肼水解酶具有诱导作用,使异烟肼的代谢产物乙酰肼释放增加,而乙酰肼具有肝毒性,肝坏死、暴发性肝衰竭常发生于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3];异烟肼与乙胺丁醇合用有加强视力损害的可能,有可能产生双目不可逆性失明[4]。

本次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可以看出,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分布广,对人体的大部分器官组织都有不良影响。而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5]:①要重视抗结核药品的质量,药品质量受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多环节因素的影响;②要正确使用抗结核药品,要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抗结核治疗,合理地选用药品,采用适当的剂量、方法和疗程;③对易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用药要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处理。

总之,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与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危险因素也很多,因此,在抗结核治疗中,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抗结核药物进行联合应用,使患者既能够耐受,又不影响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琦,孙莹,段亚倩.409 例主要抗结核药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8,1(8):320-321.

[2]黄敏莹,罗丹,刘飞鹰,等.广西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研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6):1146-1149.

篇4

1.不良贷款规模: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不良贷款余额(五级分类)在全省占比大,贷款余额仅占7.08%,而不良贷款占全省的9.83%,高出2.75个百分点。

粤东地区五个分行截止2003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为118.27亿元,占全省贷款余额1670.85亿元的7.08%,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为24.23亿元,占全省不良贷款额246.06亿元的9.83%;一逾两呆不良贷款为23.61亿元,占同口径全省不良贷款223.52亿元的10.56%。可见,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的占比高于贷款余额的占比,信贷资产质量较差。

2003年底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额比年初下降7.98亿元,不良额比年初下降24.8%,而同期全省不良贷款下降95.92亿元,不良额比年初下降28%,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额下降幅度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不良额压缩力度未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

2.不良贷款率:粤东地区五个分行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率在全省排名居前,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2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76个百分点。

2003年底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为不良贷款率为20.49%,不良贷款率比全国X银行系统平均不良贷款率(9.25%)高11.24个百分点,比全省14.73%的不良率水平高5.76个百分点,比全省不良贷款率最低的广州地区(12.51%)高7.98个百分点,比粤西地区(21.23%)低0.74个百分点。同期粤东地区分行一逾两呆不良率为19.96%,比全省同口径不良率(13.37%)高6.59个百分点。可见信贷资产质量不容乐观。

3.不良贷款损失可能性:粤东地区五个分行各类不良贷款的损失可能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3年底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中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为22.55亿元,占同口径不良贷款比重为93%,同期全省五级分类中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为200.98亿元,占同口径不良贷款比重为81.7%,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中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所占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64个百分点;同期粤东地区分行“双呆”贷款余额为21.49亿元,占同口径不良贷款的91%,全省“双呆”贷款为202.23亿元,占同口径不良贷款的90%。由此可见粤东地区贷款损失的可能性较大。

二、粤东地区分行存量不良贷款的结构分析

截止2003年12月31日,粤东地区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96.1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81.3%;企业类不良贷款22.98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94.8%,企业类贷款不良率23.9%;个人类贷款22.12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8.7%,个人类不良贷款1.25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2%,个人类贷款不良率5.7%。以下结构分析,除特指外,仅对企业类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结构进行分析。

1.不良贷款的行业结构分析:国家重点支持和大力发展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较低,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不良贷款占比高,应加强对其风险控制

(1)不良贷款的行业集中在房地产、其他批发业等19个行业,占81%。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不良贷款分布在89个行业,不良贷款超3000万元的行业共有19个行业,合计不良贷款18.63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81%,其中不良贷款额超过1亿元的行业共有4类,分别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5.72亿元)、“其他批发业”(3.03亿元)、“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5亿元)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6亿元),这4类行业不良贷款总额合计11.71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51%。

(2)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不良贷款7.9亿元,占34.4%。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共有7个,分别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57236万元)、“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4952万元)、“建筑装饰业”(3276万元)、“其他建筑业”(950万元)“房地产管理业”(863万元)、房地产经纪与(827万元)和建造安装业(802万元),这7类相关行业不良贷款合计7.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34.4%,总体不良率为41.89%,比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高18个百分点。这7类行业的不良贷款情况反映出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信贷质量状况堪忧。

(3)不良贷款余额排前十位的行业不良贷款额15.35亿元,占66.8%。

粤东地区五个分行前10大不良贷款行业的贷款余额为66.75亿元,占全部企业类贷款的69.43%,不良贷款余额为15.35亿元,占全部企业类不良贷款的66.81%,不良率为23%,低于企业类不良贷款率0.9个百分点。在10大行业中,各行业的贷款质量差异较大,电力发电、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道路运输业等三个行业不良贷款率较低;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其他批发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零售业、商业经纪与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能源行业等七个行业不良贷款率都超过20%,零售业不良贷款率最高(77.22%)。

表1:粤东地区不良贷款余额排前十位的行业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行业(新)不良贷款额不良额占比不良率贷款余额贷款余额占比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57235.9724.91%55.87%102443.76510.66%

其他批发业30349.5513.21%65.96%46011.650284.79%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4951.766.51%22.62%66105.76136.8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632.816.37%22.03%66432.81156.91%

电力发电业7299.763.18%8.15%89590.75949.32%

商业经纪与业6986.833.04%38.57%18112.825021.88%

能源、材料和电子批发业5970.302.60%60.12%9930.2977631.03%

装卸和其他运输服务业5943.82.59%6.27%94843.24759.86%

道路运输业57322.49%3.41%168265.485417.50%

零售业4429.041.93%77.22%5735.6433760.60%

合计153531.8166.81%23.00%667472.2569.43%

(4)国家重点支持和大力发展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较低。如电力、电力供应、电信、道路、石油、新闻出版、广播媒体、教育、烟草等9个行业不良率都低于10%,这9类行业全部属于国家垄断行业,且行业现金流量稳定,是我分行重点营销的对象。

(5)贷款规模较小的行业不良贷款率在全部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只有少数贷款规模较小的行业其信贷资产质量好。贷款规模较大行业贷款质量普遍较好。

不良率超过70%的信贷质量较差的28个行业贷款余额31624万元,仅占全部企业贷款的3.3%,不良贷款为26307万元,占全部企业类不良贷款的11.45%,贷款不良率为83.2%,高于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23.9%)59.3个百分点,其中只有2个行业的贷款规模超过5000万元,有20个行业贷款规模不到1000万元。从这种不良率的行业表现看,说明我分行大部分重点投放的贷款行业信贷质量相对其他行业较好。

贷款规模排名前10位的行业贷款余额71901万元,仅占全部企业贷款的74.8%,不良贷款为14766万元,占全部企业存款的6.4%,贷款不良率为20.5%,低于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23.9%)3.4个百分点,如在贷款规模超过5亿元的6个行业中,只有“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55.87%)不良率高于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23.9%)。可见,规模较大行业信贷质量相对较优。

表2:不良率及贷款余额排在前10位的行业不良贷款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不良率前10位行业情况贷款余额10位行业情况

行业贷款规模不良率行业贷款规模不良率

仓储业989100.00%道路运输业1682653.41%

信息、咨询服务业6440100.00%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10244455.87%

渔业554100.00%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948436.27%

人民政协和派512100.00%电力发电业895918.15%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305100.0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643322.03%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63100.00%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66105822.62%

其他金融活动100100.00%其他批发业4601265.9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0100.00%教育414064.29%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69100.00%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579910.67%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0100.00%商业经纪与业1811338.57%

2.区域结构分析:汕头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和不良余额均排名首位,汕尾分行贷款余额最少,但不良率78.63%,全省排名第一

(1)汕头市分行和梅州市分行不良额占比小于贷款余额占比,其他三个分行不良额占比高于贷款余额占比

2003年底,汕头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为360679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贷款余额的37.5%,不良贷款为68053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余额的29.62%,排名首位;潮州市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58968为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贷款余额的6.13%,不良贷款为19056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余额的8.28%,不良余额占比最小;汕尾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为45338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贷款余额的4.72%,不良贷款为35647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余额的15.51%。

(2)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企业类贷款不良率全部高于全省企业类贷款不良率(17.24%):汕头市分行和梅州市分行贷款不良率低于粤东地区平均不良率,其他三个分行不良率高于平均水平,汕尾分行不良贷款率高居全省之首。

汕头市分行和梅州市分行企业类贷款不良率分别为18.87%和18.18%,接近全省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17.24%),低于粤东地区23.9%的平均不良率;企业类贷款不良率在粤东排名第一的分行是汕尾分行78.63%,第二、三名依次为潮州市分行32.32%,揭阳市分行27.37%。

表3:粤东地区各分行企业类贷款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类别贷款余额贷款额占比不良贷款不良占比不良率

汕头360679.39137.52%68053.5710529.62%18.87%

梅州314163.28832.68%57111.7954924.86%18.18%

揭阳182270.80618.96%49893.133421.72%27.37%

潮州58967.996.13%19056.228.29%32.32%

汕尾453384.72%35647.415.51%78.63%

合计961419.475100.00%229762.1199100.00%23.90%

3.不良贷款的产品特征:粤东地区五市分行固定资产贷款总体质量较好,流动资金贷款质量较差,其中基本建设贷款不良率低于全省基本建设贷款不良率平均水平

(1)从不良贷款的产品分布看,流动资金不良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类不良贷款89.4%,固定资产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10.6%

2003年底,流动资金不良贷款余额为20.5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89.4%,固定资产类不良贷款为2.48亿元,占10.6%。前十大信贷产品中,有3类产品的不良贷款占比超过10%,分别是商业流动资金不良贷款6.78亿元(占29.51%)、工业流动资金不良贷款4.45亿元(占19.36%)和房地产业流动资金不良贷款2.75亿元(占11.98%)。

(2)从贷款的不良率看,基本建设贷款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质量较好,技术改造贷款不良率在全省技术改造贷款不良率排名居首

2003年底基本建设贷款余额为38.09亿元,占粤东地区五个分行贷款的39.6%,高于全省基本建设贷款平均占比(21.8%)17.8个百分点,结构比较合理;粤东地区基本建设贷款不良率为2.2%,低于全省基本建设贷款平均不良率(2.99%)0.79个百分点,质量较好。技术改造贷款余额1.59亿元,占粤东地区不良贷款6.94%,不良贷款率为77.8%,高于全省技术改造平均不良率(22.3%)55.8个百分点。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余额6505万元,占全省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余额(38.81亿元)的1.7%,规模较小,但没有不良贷款。

表4:粤东地区信贷品种结构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类别贷款余额余额占比不良贷款不良占比不良率

基本建设贷款380861.3639.61%8376.363.65%2.20%

技术改造贷款20495.902.13%15945.906.94%77.80%

房地产业流动资金贷款65635.326.83%27535.5211.98%41.95%

建筑业流动资金贷款38470.454.00%13733.455.98%35.70%

商业流动资金贷款114255.6311.88%67803.1329.51%59.34%

公共企业流动资金贷款52888.205.50%9674.204.21%18.29%

其他流动资金贷款87875.079.14%11892.485.18%13.53%

住房开发贷款7800.000.81%100.000.04%1.28%

工业流动资金贷款146015.7115.19%44479.8519.36%30.46%

其他贷款9603.661.00%6308.062.75%65.68%

其余贷款种类37518.053.90%23913.0510.41%63.74%

合计961419.35100.00%229762.00100.00%23.90%

4.新老帐结构:粤东地区老帐不良贷款消化力度较大,新帐贷款不良贷款占比有所提高,需关注重组贷款质量

截止2003年底,粤东地区五个分行新帐贷款余额为551713万元,余额占比为57.39%;不良贷款额为22068万元,余额占比为9.6%,比年初减少1215万元,占粤东不良贷款下降总额的1.52%;不良率为4%,比年初下降1.23个百分点。老帐贷款余额为409706万元,余额占比为42.61%;不良贷款额为207694万元,不良余额占比为90.4%,比年初减少78587万元,占粤东不良贷款下降总额的98.48%;不良率为50.7%,比年初下降7.83个百分点。

粤东地区五个分行重组贷款(借新还旧、债务转移、贷款展期)余额181834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8.91%,,不良贷款为56106万元,比年初下降9391万元,贷款不良率为30.85%,比年初下降5.2个百分点。由于重组贷款主要通过重新认定方式使不良贷款下降,且不良率高于贷款平均不良率(23.9%)7个百分点,需加大重组类贷款的回收力度。

从新老帐贷款的类别看,1998年底以前发生的老信贷业务不良贷款余额为149136万元,占比64.91%,不良率为86%;1999年发放不良贷款余额14606.18万元,占比6.36%,不良率为36.92%;2000年以来发放的不良贷款额66019.01万元,占比28.73%,不良率为8.82%;另外,超额借新还旧和新贷款债务转移两类贷款不良率达到100%,应加强对办理这两类贷款的贷前调查,对化解风险的有效进行详细评估。

表5:粤东地区贷款新老帐结构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类别贷款余额余额占比不良贷款不良占比不良率

1998年底以前发生的老信贷业务173636.8118.06%149136.8164.91%85.89%

1999年当年发生的老信贷业务39566.184.12%14606.186.36%36.92%

超额借新还旧442.000.05%442.000.19%100.00%

回收再贷93632.469.74%3601.361.57%3.85%

老贷款借新还旧87481.599.10%36426.7115.85%41.64%

老贷款债务转移6992.000.73%946.000.41%13.53%

老贷款展期7955.000.83%2535.001.10%31.87%

其他新信贷业务472307.6349.13%5869.332.55%1.24%

新贷款借新还旧76035.687.91%16128.607.02%21.21%

新贷款债务转移33.000.00%33.000.01%100.00%

新贷款展期3337.000.35%37.000.02%1.11%

合计961419.35100.00%229762.00100.00%23.90%

5.贷款方式结构:抵押贷款是主要的贷款方式,占全部贷款的37.13%,质押贷款和票据贴现贷款质量较好,信用贷款不良率排名居全省首位

2003年底,粤东地区企业类贷款中抵押贷款占比最高,达37.13%,不良率为30.14%,;保证贷款占比排名第二,为25.33%,不良率也排名第二位,为35.18%。信用贷款不良率为43.36%,不良率排名居全省首位,高于全省信用贷款平均不良率(5.57%)37.7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汕尾市分行信用贷款额为23603万元,不良率高达97%所致,目前汕尾市分行信用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率已经达到47.26%,远远高于省分行信用贷款余额占比控制在8%以内的要求。票据贴现贷款没有不良贷款,余额为6505万元,比年初增加4859万元,增加195%,增加速度较快,但规模仍然较小,余额仅占企业类贷款0.68%;质押贷款余额为287922万元,占比为29.95%,不良率仅为2.66%,质量较好。质押贷款主要投向公路行业,贷款余额为218520万元,占76%,没有不良贷款,担保方式是以路桥收费权作为质押。

表6:粤东地区企业类贷款方式结构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类别贷款余额占比不良额占比不良率

抵押35694937.13%10757146.82%30.14%

质押28792229.95%76683.34%2.66%

保证24355625.33%8569337.30%35.18%

信用664876.92%2883012.55%43.36%

票据贴现65050.68%0.00%0.00%

合计961419100.00%229762100.00%23.90%

6.贷款规模结构:5000万元以上贷款规模大、质量好;芝麻户贷款质量差

2003年12月底,5000万元以上贷款客户只有20户,占贷款户数的0.6%,但贷款余额为43.9亿元,占全部企业类贷款45.7%,不良贷款率仅为5.5%。粤东地区五个分行100万元(含)以下贷款客户2318户,占客户总数的74%,贷款余额为48989万元,不良贷款额41060万元,不良率为83.85%。100万元以下客户由于金额小,笔数多,工作量大。100万元至300万元区间贷款客户357户,占客户总数的11.4%,贷款余额为69107万元,不良贷款47819万元,不良率为69.19%,同样也存在笔数多,质量差等特点。

表7:企业类客户贷款规模结构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区间客户数贷款总额不良贷款不良率

5000万元以上20439142.524132.55.5%

1000万元至5000元(含)582465874539418.4%

500万元至1000万元(含)881149893591531.2%

100万元至500万元(含)6431117308326174.5%

100万元(含)以下2318489714106083.85%

三、对盘活回收存量不良贷款的建议

1.推行不良贷款集中经营,加大力度处置存量不良贷款

实践证明,不良资产的实际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贬值,这就是所谓的“冰棍”效应。加大力度处置存量不良贷款,首先要摸清底数,集中经营。省分行决定在粤东地区成立不良资产粤东经营小组,对不良贷款实行集中管理、分帐核算、专业化经营。其次要因户施策,分类清收。对于有还款能力但缺乏还款意愿,恶意拖欠贷款本息的“钉子户”、“赖债户”,通过变卖抵押物或追究保证人的连带清偿责任等法律手段依法清收;对于办理了资产抵押的贷款,企业已无法回生的,采取以物抵债,挽回部分贷款损失;对有一定的有效资产或保证人具有担保能力的,采取改变抵押或变换借款主体、追索保证人等办法,降低贷款风险;对能正常生产经营、能正常付息、发展前景较好的,但因自有资金不足,贷款成为铺底资金的企业进行贷款重组,采取收回再贷、借新还旧等措施来降低不良贷款余额。第三要做好贷款核销工作,逐步消化不良贷款。

2.提高不良贷款的现金回收比例

从粤东地区五个分行2003年不良贷款处置情况看,2003年,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减少7.98亿元,其中现金回收为1.76亿元,占22%,现金回收比例仍然不太高。今后,要将现金回收作为不良贷款处置、管理的首要目标加以关注,坚决破除重利息收入、轻本金回收,重增量控制、轻存量消化,重核销认定、轻回收再贷等观念和操作习惯,确实提高不良贷款盘活的实际效果。

3.债务重组是盘活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

债务重组盘活不良贷款包含以下几种形式:债务转移、借新还旧、转贷、修改债务偿还条款、发行可转换债券、减免利息、租赁融资、追加贷款、追加调整担保与抵押等等。从2003年粤东地区不良贷款回收盘活成果看,债务转移和以物抵债共盘活3910万元,仅占2003年不良贷款下降额5%,须加大债务重组手段的直接运用,。运用债务重组手段,对我分行盘活不良贷款意义重大。目前,由于我分行不良贷款在行业分布、地区分布上差异性较大,各种信贷产品的不良状况又千差万别,同一客户的不良贷款又有不同的贷款方式、期限和品种等特点。因此,新一轮不良贷款回收盘活,必须综合运用债务重组手段,夺取胜利。

债务重组中要做到:(1)X银行作为债权人时,应坚持将贷款本息的回收作为贷款重组的主要目标,重组要以增强借款人的经营能力和发展后劲为出发点,从而使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得到提高。(2)在重组手段的选择上,要充分发挥债权人的优势地位,而不是委曲求全,由企业牵着鼻子走。(3)建立自身的重组分类项目库和重组方案库,对重大项目的债务重组方案,必须综合考虑,进行多种设计,从中择优;对其他项目可进行分类,直接从方案库中选择对应方案,提高处理效率。

4.抵债资产的变现能力是决定“以物抵债”成功与否的关键

从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的特点可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不良贷款是采取了抵押或质押。运用“以物抵债”是取得货币资金的一种重要债务重组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对提高不良贷款现金回收比率具有积极意义。实际上,在实施“以物抵债”时,资产的认定收取阶段就考虑抵债资产的变现价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二者并重。

抵债资产收取时,宜尽量接受易保管、易变现的抵债物,同时在估价上要做到:一是防止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银行被动接受情况;二是防止因评估机构评估不客观,且缺乏制约和救济机制造成的资产高估风险,尽可能确定一些规模大、信誉好的评估机构作为评估定点单位;三是在法律诉讼手段收回不良贷款过程中,要防止抵债资产的价格被法院提高。

收取抵债资产之后,(1)应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管理,适度投入维护性费用,做好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并尽快进入处置变现环节。(2)抵债资产进入变现环节前,必须对资产进行重新评估,进而确定处置底价。(3)所有抵债资产处置方案未经审批,一律不得处置,处置资产时尽量采用公开竞卖形式,防止场外交易和防范相关操作人员的道德风险。

5.加大对单户贷款金额300万元以下贷款的退出力度

截止2003年12月底,粤东地区分行贷款芝麻户情况较为严重,贷款质量差,单户300万元以下贷款金额为118073万元,不良贷款为88879万元,平均不良率为75.3%。对300万元以下贷款客户,应采取包括现金回收、呆帐核销、以物抵债、诉讼催收等强力手段加快退出。

各分行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尽快退出芝麻户贷款。对金额100万元以下贷款或者核准未通过的芝麻户贷款原则上按100%比率退出;对于贷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贷款应实行有序退出,其中正常贷款到期原则退出比率不少于10%,不良贷款退出比率不少于40%。

篇5

临床儿科疾病中,手足口病为常见病,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成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也越来越多,随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由于儿童正处于一个生长期间,脏器系统功能均不完善,且肝脏对药物的分解、肾脏对药物的排泄等功能明显低于成年人,免疫力较低,因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高于成年人[1]。本文针对180例手足口病患儿所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分析,促使临床儿科的合理用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从2010年4月-2012年4月,在当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集180例手足口病患儿。通过采用回顾性的具体研究方法,对本文180例患儿的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类型和时间等进行统计分心。

1.2方法首先,建立数据库。采用ACCESS建立相关病案数据库:①制定完整的数据库字段,包括序号、年龄、性别、原发病、过敏史、用药剂量、用药途径、配药、合并用药、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等;②在所建立的数据库中完成病案的双份记录;③调整和完善数据库;④对数据库的相关功能进行集成处理。其次,整理、分析、处理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计量学方法对病案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篇6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按规定剂量应用的正常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以及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对本院2012年监测的45例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做回顾性分析,以掌握本院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12年病房收集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45例,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患者基本情况及ADR发生率,见表1。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见表2。

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3。

不良反应程度情况,见表4。

讨 论

性别、年龄对ADR的影响:从监测的数据来看,45例ADR报告中,男性和女性病例差别不大,年龄段之间有明显差别。50~60岁老年组ADR的发生率明显偏高,与曾海萍等报道一致[1]。老年人随着其脏器功能的退化,药品代谢速率减慢,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对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吸收、代谢和排泄的能力都降低,并且合并用药情况较多,容易发生ADR。应按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差异适当调整剂量、给药时间和给药次数,加强老年患者用药的监测。本组数据中,儿科患者ADR发生率较低,与国内其他报道不一致,可能与儿科ADR未及时上报有关。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中药制剂和抗菌药ADR发生率最高,与国内许多报道一致[2~5]。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逐渐增多。一方面与其广泛应用有关,一方面与内在因素有关。因为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明确,还混杂大量未知其安全性的成分。中药注射剂的提取、精制工艺还不够规范,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评价。对成分复杂的中药注射剂无法指定专属性强的定性、定量指标来控制质量。在使用过程中难以做到辩证施治,与化学药物的配伍禁忌还在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因此对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提高警惕,严格掌握适应症,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尽可能避免与化学药品注射剂配伍使用。在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头孢类、喹诺酮类抗菌药发生率较高,在临床治疗中要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指针,避免不合理用药。使用中药制剂和抗菌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并加强监护,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皮肤和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57.77%),其中静脉炎最多,占皮肤附件损害的46.15%,和国内许多报道一致。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①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②药疹是变态反应所致,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物,如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它们的抗原性较强,最易引起该类反应。尽管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但是病情较轻,一般予以停药或治疗后症状即消失。本组1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患者发生严重药疹,经住院治疗后痊愈。本组病例中引起静脉炎的药物最多的是前列地尔注射液(5例)、阿昔洛韦注射液(4例)。给予减慢速度,局部热敷、硫酸镁湿敷后缓解。因此在临床使用此类药物时,要注意采取粗静脉输注,滴速要慢,以减轻对静脉的刺激。可预防性采取湿热敷、防止静脉炎的发生。5例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患者发生腹痛、恶心呕吐、注射局部红肿,给予抗过敏治疗,注射部位硫酸镁湿敷后好转。本组病例中有1例维生素K1不良反应,非常少见,主要表现为胸闷、气急、心悸,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后缓解。

不良反应程度情况:本组病例中新发现的不良反应有9例,药品品种是环磷腺苷葡胺、阿昔洛韦、18-氨基酸、胸腺肽、吡拉西坦注射液、丹参粉针剂。其中使用丹参粉针剂的1例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表现为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全身寒战、心率150次/分。使用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甲泼尼龙后缓解。

不良反应监测是临床药学服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统计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以更好地提示临床医师和药师关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品,合理使用,保证病人用药安全。由于医院条件所限,本分析报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对不良反应的监测指标仅仅是能观察到的临床症状,而对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等指标很少涉及,这将是以后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曾海萍,黄健,崔岚,等.9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2):44-45.

2 马书田.我院12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30):2862-2863.

篇7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61-02

为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文对2007年至2009年期间我院收集的17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以引起安全用药的重视。

1 调查结果

1.1 一般情况

171例不良反应报表中,男性113例,女性58例,年龄最小4岁,年龄最大81岁。以40~60岁居多,占56%。

1.2 药物分布

17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所涉及到的药物有79种,其中抗生素占首位(47.36%)。

其次为心血管系统药物、血液系统药物。见表1

1.3 不良反应发生率前7位的主要为抗生素药物,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克林霉素(德宝生)10例(5.8%),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斯坦定)10例(5.8%),依诺沙星9例(5.2%),阿奇霉素9例(5.2%),阿莫西林/舒巴坦(舒萨林)8例(4.6%),舒血宁6例(3.5%),葛根素6例(3.5%)。

1. 4 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临床表现多为各种皮疹和瘙痒,其次为神经、消化系统反应和药物热等。见表2

2 讨论

2.1 重视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

17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81例(47.36%)由抗感染药物引起,共涉及24种药物,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应重视对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原监测,并加强对该类药物使用的监督管理。

2.1.1 对特殊人群应加强不良反应原监测

我院收集的不良反应报告中出现过敏反应的占多数,有一部分患者是由既往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因此过敏体质的患者在同等情况下,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多,它与药物的的用量无直接关系,主要是患者的个体差异。提示临医生对高敏患者要特别注意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

在不良反应报告中,40~60岁年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度较高。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容易诱发原患疾病,使病情加重,如治疗延误可引起严重后果。值得提示的是中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呈明显的增高趋势。

2.1.2 重视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其发生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由于中药制剂的原材料成分复杂,其降解产物及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赋形剂等均可能致不良反应。许多药物中还含有鞣质、蛋白质,均有致敏作用,因此提示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前,须认真观察注射液的色泽及澄明度,若发生变化则应禁用。静滴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七分之一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25%是抗生素所致。因此,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随着国家对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增大,全民安全用药意识也日益提高。临床工作中,应不断加强与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篇8

随机抽取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上报制度实施以来,我院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00例。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写质量分级标准: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制定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规范分级标准》,对报告来源、报告类型、报告各填写项目是否缺失等内容进行分析,对填写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共抽取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0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4.5~82岁。

涉及的药品主要有抗菌药、中药注射剂、心血管系统用药,分别为31、52、17例。按给药途径计算,静脉用药89例(总例数的89%)。

报告均为一般不良反应,对患者原患疾病并无明显影响,但累及多种器官,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最多(48例),心血管系统12例,皮肤系统39例。累及两种器官3例,其他还涉及眼、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在药品过敏史栏中,家族过敏史不详52人,既往过敏史不详23人,只有2人表示表示有家族过敏史。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时间大多为用药2小时内,其中口服后发生2例,输液中发生43例;输液后05小时内49例,涂抹后6例。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在填写的报表中,质量缺陷主要表现在:患者的体重,出生年、月、日项有少量报告漏写3例;患者联系方式大部分未填写13例;有23例药品生产厂家、批号;16例个人过敏史填写为不详;负责上报省级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的县局药师需要在医院填写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填写,内容经询问医生、护士、药库、查询患者病历才能使报告的质量分级标准达到3级或4级。在怀疑药品和并用药品的填写项中,有73例报告只写有怀疑药品项,无合并用药的资料。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过程处理结果的描述过于简单,尤其是在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情况下,89例有关静脉用药的报告中近80例没有关于护士执行时的药物输液时间、输液速度、输液浓度、输液间隔、配置液体等的相关描述;关于患者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变化、相关体征、辅助检查等,也较少在报告中看到。

讨论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填写质量3级报告81%,4级报告仅19%。负责上报省级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的临床药师需要一定程度的补充填写,才能使报告的质量分级标准达到4级以上。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可靠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整体提升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质量。

提高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书写质量:临床药师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宣传教育工作。医院应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教育,提高医药护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减少漏报、迟报、上报质量较差等现象,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专业知识的宣传工作,整体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质量。临床药师应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工作的宣传力度,尤其对患者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患者的认知程度以及与医护人员的对话能力,从源头上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定期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总结、归纳,了解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整体情况,这样可使临床药师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原因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学习和归纳,为医院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可使医务人员进一步提高不良反应上报的质量。

例如,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主要由静滴引起,以中成药和抗菌药的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在用中成药和抗菌药时应慎重选药,密切注意患者的情况变化等。

又如,医生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中药制剂单独使用,减慢滴速不停药,停药不处理,停药并处理,停药好转后再输液等。

临床医生,对药物过敏或具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慎重选择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处理方式,减少再次使用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危险。

在此基础上,根据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处理的结果和患者的预后效果,逐步建立对不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一线医务人员及时判断和正确处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能力。

的危险因素减至最小,而且完全能被患者接受。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除与药物剂量有关外,还与患者的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治疗用药前,需要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在开始治疗后要注意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还应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清钾、血肌酐、血糖、血酯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篇9

头孢曲松钠(Ceftriaxone Sodium,CS)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强大抗菌活性,抗菌谱广。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菌感染的脑膜炎、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腹膜炎、肝胆感染、淋病、外科创伤、败血症等[1]。但CS不良反应尤其是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本文收集并分析近年来CS引起不良反应的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资料 检索近年来公开发行的国内外各种医药期刊数据库,选取CS所致不良反应病例137例。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15.2~61.6岁,平均(29.4±13.5)岁。

1.2 方法 依据2009年SFDA颁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制定的标准,对137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不良反应进行综合评价。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 使用CS造成不良反应的137例患者中,从用药到不良反应症状出现的时间,最短为首次用药2 min,最长为连续用药后24 h。CS不良反应发生的具体时间分布见表1。

2.2 主要不良反应 CS治疗后,皮疹、皮肤瘙痒、发热、支气管痉挛和血清病等过敏反应50例(36.5%);头痛或头晕等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33例(24.1%);腹泻、呕吐、恶心、胀气、结肠炎、腹痛、黄疸及消化不良等胃肠系统损害27例(19.7%);肝肾功能损害18例(13.1%);血小板增多或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白细胞数量降低等血液学检查异常9例(6.57%)。

3 讨论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显示,抗感染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总体报告的50%;其中头孢曲松钠的严重报告数量、不良事件报告总数占较大比例,且死亡率高[2]。本组调查中,其中给药后1 h内出现不良反应125例,占91.3%,说明CS不良反应以即发型为主,但也有部分为迟发型,对于给药后没有立即出现临床表现的患者,不应排除后续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

CS引起的不良反应种类较多,本组研究中依次为:过敏反应、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胃肠系统损害、肝肾功能损害、循环系统损害,分别占36.5%、24.1%、19.7%、13.1%、6.57%。因此,为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用药时应注意[3]:(1)交叉过敏反应:对一种头孢菌素过敏者对其他头孢菌素也可能过敏。对青霉素过敏患者使用头孢菌素治疗时出现过敏反应者达5%~10%。(2)对青霉素过敏患者使用抗生素时应视其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决定。(3)对于伴严重肝肾损害患者,应用CS时应调整剂量。(4)肾功能不全者,肌酐清除率较高,应用该药剂量

另外,其它因素如自行加快给药速度、超剂量给药等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做好不良反应的监测、护理及报告,这些对于降低CS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洪,朱燕,薛峰,等.注射用头孢唑肟钠国产品与进口品随机对照单盲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临床评价.中国抗生素杂志,2008,49(1):41-43.

[2] 韩燕,陈娟,韩勇.笔者所在医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442例分析.中国药房,2006,17(7):528-529.

篇10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5-2241-03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360 copi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

ZENG Fan-tao1,XU Yu-hong1,WEN Qing-jun2

(1.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Shenzhen 518033,China;2.Guangdong College of Pharmac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e some targets of 360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reports from a hospital in 2006 and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ADR,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ADR and evaluating the safety of clinical medication,put forward the method to solve the existed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port.Methods:The retrospective research conbined with excel table was used to analyse 360 copies of ADR report from a hospital in 2006.Results:The ordinary ADR report was maximum accounting for 97.77%;ADR mostly occurred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its incidence rate was 39.43%;the main involved system and organ were skin and its appendix accounting for 35.55%,and the digestive system took the second place accounting for 27.22%;the mai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was injected in vein accounting for 65.55%;the antimicrobial drugs accounted for 67.86% and the patients receiving only kind of medicine accounted for 82.78%;about 90.28% of ADR outcomes were cured.Conclusion:Strengthening ADR monitoring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 are the key steps in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ublic medication and decreasing the occurrence of ADR.

【Key words】Adverse drug reaction;Statistics;Analysis;Quality of report

分析某医院2006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了解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监测提供依据和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做出评价,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的建议,提高报告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某医院2006年上报监测中心的360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结合EXCEL电子表格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所累及器官,引起ADR的药物类别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分析结果

2.1 ADR程度的分级标准:不良反应报告表上将ADR的程度分为新的、严重、一般这三个等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规定“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因服用药物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1)引起死亡;(2)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3)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4)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5)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有警戒作用的是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2.2 结果:360份ADR报告表中,因“新的”ADR分为“新的一般的”和“新的严重的”,所以存在交叉问题,总计为362份。一般程度的病例有353份,占97.77%,新的2例,占0.56%、严重的不良反应7例,占1.93%,与国际标准的≥30%还有很大的距离。

2.3 ADR在各年龄段的分布:儿童比例较大,为22.22%,可能存在一些客观原因,如医院儿童所占总数的比例大。老年人却占比例少,这存在的客观原因如所查医院所在城市为新兴的移民城市,老年人所占比例低等。21~40岁这年龄段的ADR发生率相对是最高,有142例,占39.43%。这与该年龄段患者的免疫应答能力较强及使用抗微生物药品的频率高有关。 见图1。

2.4 家族史和既往史对ADR的影响:有家族ADR史6例(1.66%),无家族ADR史182例(50.56%),不详102例(47.77%)。既往有ADR史18例,无240例,不详102例。

360份ADR报告表中,不详的占47.77%,无的占50.55%。“无”和“不详”占了很大的比率,是不是就真的肯定是“无”呢?可能是医生疏忽,也可能是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对某种药物敏感。 既往ADR史是以前出现过ADR,或患者本身一直都有对某种药物过敏,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也可以是花粉、酒精。

2.5 ADR累及的系统――器官:皮肤及其附属器(皮疹、红斑、瘙痒、水肿、丘疹)128例,占35.55%,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手脚发麻、精神障碍、失眠)39例,占10.83%,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98例占27.22%,体温调节异常(发热)22例,占6.11%,呼吸系统症状(干咳、过敏性哮喘、气促、呼吸困难)7例,占1.94%,局部反应(局部水肿、疼痛、局部红肿、注射部位风团)16例,占4.44%,循环系统症状(心悸、心律不齐、血压异常)27例,占7.50%,泌尿系统症状(血尿、尿频、尿急、急性泌尿系损伤、肾损害)2例,占0.55%,血液循环系统(白细胞减少、出血)16例,占4.44%,其他(口干、菌群失调)5例,占1.38%。

2.6 ADR发生的时间:360例ADR报告表中,60分钟的有121例,占33.61%,而时间不详6例,占1.66%。

2.7 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360例ADR报告表中,静脉给药有236例,占65.55%,口服给药有76例,占21.11%,肌肉注射有41例,占11.39%,局部外用有7例,占1.94%。静脉给药引起的ADR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是由于静脉给药直接进入人体循环系统,且静脉给药产生ADR的直接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等,都容易发生ADR。静脉给药已成为临床上一种常规给药方法,更应加强用药监护。口服给药因有吸收过程及首过效应,所以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损害等ADR。局部外用直接接触病患皮肤或黏膜,尽管没有进入循环系统,但也会引起ADR的发生。因此,临床医生应正确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用药者尽量避免静脉给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2.8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抗微生物药品254例占57.86%,神经系统药品24例占5.47%,麻醉及辅助药品17例占3.87%,循环系统药品19例占4.33%,呼吸系统药品8例占1.82%,消化系统药品1例占0.23%,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品4例占0.91%,激素及其有关药品25例占5.69%,维生素类药品3例占0.68%,中药28例占6.38%,酶类及其他生化制剂22例占5.01%,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品4例占0.91%,营养药8例占1.82%,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药品3例占0.68%,抗肿瘤药11例占2.51%,其他8例占1.82%。因存在联合用药的情况,ADR涉及的药品总数为439例。抗微生物药品占57.86%,是ADR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中药引起的ADR占6.38%,但却不能忽视。

2.9 关联性评价(报告单位的评价与省中心评价之间的对比):360例ADR报告表中,“一致”的有146例,占40.55%,“升级”的有191例,占53.05%,“降级”的有23例,占6.39%。要确定因果关系。就需要采用药物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大量人群中进行回顾性或前瞻性调查研究,排除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找出药物与可疑ADR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计算出用药人群对不用药人群的相对危险度,再经过不同时间、地点、人群的反复验证,才能最后确定某药与某ADR之间的因果关系。报告评价前一定要谨慎,必要时可进行再激发给药,并参考ADR数据库中是否有同种药物的ADR,这样才能优化给药方案,减免ADR的发生。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