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4: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多元化教学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讨论交流式
教育不是灌输,应是相互交流。教育学家们认为,恰当的讨论与交流能让学生克服自我表达时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并能训练学生清晰的思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在西方国家,课堂讨论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授课形式,课堂讨论的时间甚至占全天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事实上,在美术教学中,学生许多创作理念问题、技术取向的问题都会在讨论交流中产生和明晰起来。学生在倾听、质疑、交流、讨论中能够不断丰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不但理论课如此,技法课也是如此。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预先设定好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讨论主题,合理地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例如,在水彩画基础课程中,有些同学受到一些当代艺术的影响,热衷于表现水色肌理,而忽视对形态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可以将它设定为一个讨论话题,通过讨论或辩论,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适时地给予点拨与纠正。这样不但对学生的美术观念进行了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学会了表达和研究,学会了正确看待他人观点,学会了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还学会了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发展自己的独立评判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师角色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洪流中,我走进了新课程,了解了新课程。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理念。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我们才能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才能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从理念到实践还有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如果“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而课堂教学依然是涛声依旧”,那么,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使自己在这场变革中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我认真深入地研究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在鲜活的课堂教学中对新理念有了些许感悟。
21世纪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强烈的变革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视为经验的观点进行重新审视,必须从传统的局限课堂45分钟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见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关注教师的行为,现在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个性的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在课堂上我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每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责任。过去的数学教学在学生眼里,就是老师的事,课堂是教师的,学生只负责接受,充当知识的存储器。现在,教师就要将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他们明白,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比如,当我们上课需要实物模型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准备这些模型也是他们自己的事,老师会与他们合作一起准备,那样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学生毕竟是个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要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所需要的“资源”。比如,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向学生介绍电视中与数学相关的栏目,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交流;向学生提供数学课外书籍等等。
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课堂上每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那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学到有意义的数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课堂上,我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当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辩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时,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七、教师参与学习。课堂上,我们真正抛开“师道尊严”走下神坛,和学生一道学习,教师和学生一样,再也不是绝对权威,学生也允许教师出错,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因为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时代,教师更不是万能的了。因此,师生共同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师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各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因此,课堂上,我们教师在彻底转变角色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课堂上,教师总是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反映,注重学生的“全人”发展。
2、借助笔谈从学生眼中审视自己,让自己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去教育学生。
3、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就可以在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愉快学习。
4、为学生提供交流发展的空间,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异口异声。
(一)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的现状
毕业论文写作是开放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规范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2002年5月出台了《关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试行)》。
1.毕业论文基本要求。选题必须是法学专业范围,不能用专科毕业论文替代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形式必须为学术性论文,不能用法学案例评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法律工作总结等其它形式。毕业论文正文字数必须在6000字以上。毕业论文选题不能太集中,本科阶段课程内容选题要高于总选题的30%,选题要同我国司法实践相结合。
2.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必须由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写作水平高的老师担任,一般选用中级职称或是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本科毕业初级职称的教师工作五年以上才有资格担任本科论文指导教师。本科毕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审判员、检察员、律师也可以被聘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选题,资料收集、写作方法的运用、文献检索、写作提纲的拟定、督促学生按写作计划完成初稿;论文初稿进行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对论文定稿进行成绩初评,书写评语。
3.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员须全员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组由3人组成,答辩主持人须具备高级职称,答辩组由电大教师和外校答辩教师组成。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认定除了要看毕业论文的本身质量外,还要看学员现场答辩的情况,通过答辩来检验论文是否为学员本人完成。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优秀五个等第。优秀人数不得超过参加答辩总人数的20%。
(二)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中学术训练课程缺失。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没有论文写作课程,课程考核方式也都是考试形式。学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学术训练,缺乏论文写作的能力。学员不知道如何收集资料,不知道如何撰写研究综述,不知道论文的布局谋篇。虽然有开设《法律文书》课程,但讲授内容为司法机关、公证机关、仲裁机关法律文书的规范和要求,并非学术论文技能的训练。
2.毕业论文表现形式单一。毕业论文只能写学术型论文,导致部分学术功底差,但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兴趣不大。学术型论文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格式,束缚了学员的手脚,难以调动学员的写作热情,不能充分发挥学员的经验优势。
3.毕业论文答辩过场化。答辩过程中有一部分学员答不出来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员法学基础知识欠缺不能很好的回答提问,但为了能让毕业率达到一定的比例,答辩主持人往往会放宽答辩要求,一个班级只留下一两个最差的同学不通过,其他同学即使再差,也送个及格分数。导致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不是很严谨,学员认为通过太容易,不能够引起学员的重视,不利于论文写作质量的提高。
4.存在抄袭和购买论文的现象。开放教育学员因为没有时间或是因为能力不足无法按时完成毕业论文,但为了毕业,就去网上抄论文或是花钱买论文,助长了不正之风,构成了学术腐败。
二、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本科过去是同中国政法大学联办,在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受联办学校的制约。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设置本科专业,按教育部规定,首批设置本科专业为19个,这19个专业有独立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资格,其中就包括法学专业。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自主设定教学计划,决定毕业论文的形式。可以说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的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二)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
开放教育的教学具有开创性[4],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多元化必将更加适合成人学生,更符合开放大学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法律人才,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具有娴熟的法律职业技能,能够公平合理地处理法律纠纷。[5]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更有利于学员将法学理论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对学员的职业技能的提高更有帮助,更有利于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变。
(三)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有利于法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电大系统的法学教师在学历、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上和普通高校的教师都有一定差距,这其中有制度的原因也有电大系统自身的原因。省级电大以下的法学教师无法兼职从事律师职业,导致这些法学教师无法案件。电大系统组织的法学教师业务培训数量也不多,省级电大的老师还有机会参加培训,基层电大法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一所基层电大,法学教师只有一两个,教研活动很难开展,在教学压力不大的情况,教学技能很难提高。如果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将促进促使教师知识更新,并提高法学实践能力。
三、普通高校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改革的尝试
(一)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如果学生的学术功底较好,可以通过撰写传统毕业论文来获得学分。此外,学生还有其他选择,或是在有国际国内刊号的杂志上,或是提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还可以选择模拟审判案卷及审结报告或法律意见书作为毕业论文成果形式。毕业论文的形式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的,须报指导教师同意,并须重新开题答辩。
(二)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实行毕业论文“双轨制”改革,在法学专业114名大四学生中,推行法庭模拟审判和论文结合的方式,法庭上的表现和制作完整的卷宗占60%,论文占40%。目前,此项改革尚未全面推开,该校采取自愿选择方式,在2011届114名毕业生中,已有22人选择了“上法庭”模式,其余学生还按传统模式写作毕业论文。[6]
(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法学本科生科研立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暑期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优秀研究成果经鉴定程序直接转化为毕业论文。
(四)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除了学术型毕业论文形式之外,新增案例分析、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三种形式。[7]
(五)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2008年年底,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宣布改革举措:2009年毕业的本科生必须写案例分析,而且必须是具有争议、比较新颖、有研究价值的案例。[8]
(六)华侨大学法学院
法学院要求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复印一个已结案件的全部卷宗。案件可以是刑事案件或民商事案件,也可以是行政案件或其他案件,但复印卷宗必须完整。根据该卷宗呈现出来的证据材料,对该案件的性质和判定结论进行分析,并撰写案例评析报告,内容包括:案件的简介、证据的认定(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以及最后的认定结论。毕业生在答辩的时候,必须带上复印的全部卷宗,以便备查,期间要求毕业生先介绍该案件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以及事实与法律根据。答辩老师可以根据该案件的具体情况,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角度,对案件处理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自己是如何处理案件以及认定结论的事实与法律根据。答辩老师根据毕业生撰写的案例评析报告的质量和答辩的表现进行评分。[9]
四、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制度设计
国家开放大学可以尝试毕业论文改革,既保留传统毕业论文,也采用其他形式。
(一)传统型毕业论文
论文的选题必须是法学专业范围,选题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切记题目不能过大,如在题目中出“中国”或是“我国”等字样,撰写的论文能够解决生活或是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员论文选题尽量不要重复,最好一人一题。在论文的格式和学术规范上要严格要求学员,论文格式必须符合要求,字数不少于6000字。论文的复制比必须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论文理论性方面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论文的写作着重在于培养一种法律思维能力,重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生的工作性质和生活阅历,引导其选择能将工作经验、生活积累都运用起来的题目,以充分发挥社会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而避免了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劣势,从而扬长避短,写出具备电大毕业论文特色的高质量论文。[10]
(二)调研报告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讨论、主题辩论、布置小论文等方式,引导学员将自己的工作实践同法学专业课程相给合,确定调研主题。教师要对学员的调研活动及调研报告的撰写进行指导,提高学员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调研报告原始材料应真实可信,调研内容应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实证性和时效性,调研材料能有效支持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审视现有法学理论,研究报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调研报告应格式规范,内容明确、资料充实、方法科学、结论可靠,字数不少于10000字。
(三)模拟审判
模拟审判是一项最综合、最全面的实践性环节,通过一个模拟法庭的组织与演练,可使参加的学生熟悉相关的诉讼程序、掌握所涉及的各种诉讼法律文书的写作,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善辩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1]。辅导教师带领学员去法院旁听,和学员共同确定模拟法庭选用案例,确定模拟法庭开庭计划,指导学员完成所有诉讼文书的撰写。模拟审判适用普通一审程序。模拟审判全过程的演示,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是对其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而法律文书和判决书的撰写又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6]。没有撰写法律文书的学员可以撰写审判总结上交。辅导教师根据学员在模拟审判过程中的表现及提交的诉讼文书和总结给学员打分,审判过程中的学员演示表现占总成绩的60%,提交的诉讼文书或是总结占总成绩的40%。
(四)
鼓励学员在读书期间撰写、,学校对公开的同学依期刊的不同级别给予一定的补助。公开发表的论文选题必须是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作者所属单位必须是学员就读的学校。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没有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对学员上交的发表过的论文进行成绩评定时要进行学术不端检测。论文应当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方法科学、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在南大核心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上的发表的论文只要达到4000字即可,在其它公开出版且有国际和国内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要达到6000字。在公开出版的论文集或其他公开出版的编著中发表,且字数在6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应具备申请认定的资格。
(五)审判卷宗
在法院工作的学员或是参加法院实习的学员可以对本人审判或是参与过的案例进行归纳、汇总、分析和总结。要求学员提供完整的案件卷宗,卷宗及审结报告要符合格式要求,要对案件的基本经过、案件中证据的采信、法律的运用情况进行详细的描写,以不少于4000个字为宜。
《劳动关系》是为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基本理论、劳动关系主体、劳动关系运行以及劳动关系矛盾的处理等内容,是一门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叉学科,应用性是其主要特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凸显其应用性特点,而多元化教学方法是培养劳动关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笔者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多元化教学法在《劳动关系》课程中的应用。
一、多元化教学法简介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方法选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多元化教学法是对单一的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多元化教学就是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要求下,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多个教学主体参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资源在多种教学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的综合方法。
课堂教学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手段,直接影响到高等教学质量和大学生能力。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列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是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多元化教学法在《劳动关系》课程中的应用
多元化教学客观上要求教师对知识融会贯通,掌握较多教学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课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目标,主讲教师有必要根据课程特点和课时安排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以程延园主编的《劳动关系》(2011年版)教材为例,将《劳动关系》课程主要内容划分为“理论”和“实务”两部分,课时各占一半。其中,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制度和劳动关系主体等内容。在理论部分着重以课堂讲授的方法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当前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一般规律。实务部分主要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在《劳动关系》教学设计中,关于劳动法、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等内容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掌握。为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学习与研讨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知识点来设计案例,案例尽可能挑选能反映我国现实问题的、最前沿的、最具代表性的真实素材。例如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同工同酬问题、女性权益保障问题、加班费问题、工会职责问题等。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在班容量允许的情况下,把学生分成3—5个小组,对案例结论持不同意见的,可以相互辩论。老师再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及案例分析结果做出点评和总结。情景模拟主要用于劳动争议处理和三方协商机制等内容的教学中。比如:模拟因劳动合同履行而发生了纠纷,可以让学生充当当事人、调解员、仲裁员、法官等角色,充分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判断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考试方式也不再以死记硬背为主。
三、教学效果评价
在《劳动关系》课程中引入了多元化教学方法后,为了考察它的教学效果,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评教活动。学生评教主要是针对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4届共168位授课学生进行了学生教学效果评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5.6%的学生认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88%的学生赞成这种教学方法,认为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而且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方法讲授后所学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比较深刻。通过多年的从教实践,笔者认为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最明显的优势是激发了所有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几乎存在10%~15%的学生上课不听讲。但这种方法行之有效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学相关知识,对于没有养成自学习惯的学生而言,这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不明显。
四、多元化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限制因素
多元化教学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目前在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
(一) 政策导向
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导向使得大部分教学一线的老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比如内蒙古财经大学对专业教师发论文有奖励政策,根据论文所刊登期刊的级别不同,每篇论文的奖金在2000元~8000元,主持课题有科研经费。在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评审条件中,也把科研放在了头等位置,而对教学的要求仅仅是完成工作量而已。
(二)教学行为惰性
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教师,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巧,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了解其实践运用。但在现实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教学内容陈旧、对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缺乏了解,对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更是知之甚少。而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产品,早已习惯了“满堂灌”的被动教学方法,而多元化教学要求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而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面临学生诸如“不愿自学”、“懒于思考”等惰性表现。这种教学中存在的惰性严重影响了多元化教学的开展。
(三)学校的硬性规定
学校的硬性规定使得多元化考核学生的方式较难实施。传统教学认为只有通过正式的期中期末考试,才是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最好方式,而且试卷题型必须按照学校统一的模板要求,比如必须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等,每种题型的分值不能超出一定的比例,出题教师还得付标准答案。这种统一硬性呆板的要求,对于以专题调查、专题分析等这类开放型发散式、无标准答案的考核方式无法进行,这无疑阻碍了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
(四)课时的限制
在课堂中进行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无疑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在课时一定的条件下,会给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关系学》目前是34课时,在有限的课时约束条件下,对于案例谈论和情景模拟只能有选择地进行。
五、总结
多元化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倡导方向。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不该是教师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部和人社部应改革目前高校专业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该出台鼓励政策,学校教务处改变传统的硬性要求,为多元化教学提供宽松的条件,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学生加快适应多元化教学方法。只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才有更广阔的空间,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曦等.大学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1(4)
[2]丁芝华.影响教学改革的大学生惰性学习心理刍议[J].广西教育,2009(9)
二、概念界定
(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订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其实质是从结果和影响两个方面对教学活动给予价值上的确认,并引导教学实践工作沿着预定目标方向前进。
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评价方法更重视事实知识的测量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但却无法测量出学生在校参加的复杂的和有趣的学习经验,无法对那些经过反复地尝试进行学习的过程以及创造性等复杂的思维过程进行测量和评价。
(二)项目教学的评价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为主的项目教学评价重视对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及初学者的进步的评价,而不是仅仅限于对结果的评价;具有多标准、多形态评价的特点;主张较少使用强化和行为控制的工具,而较多地使用自我分析和原认知工具,以个体知识建构和经验建构为标准的评价;强调基于真实任务的背景驱动的评价。
三、研究进展描述
截至2015年11月30日,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使用“项目教学”(或含“项目化教学”)并含“教学评价”进行精确检索,根据主题对结果进行了筛选,得到期刊论文247篇,硕博论文4篇,课题会议论文等10项(篇)。
(一)研究趋势分析
赵志群2003年在《职教论坛》第4期上发表了《职业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文中介绍了西方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界三大理论思潮之一的“行动导向学习理论”,为项目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从2007年起,关于“高职项目教学评价”主题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有的研究者专门研究“项目教学评价”,也有的在“项目教学”研究中涉及到评价这个环节。其中关于项目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项目教学评价模式或方法及其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
(二)研究内容分析
经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与分析,目前我国高职对项目教学评价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研究。
目前研究者J为项目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包括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等。
黄方慧、赵志群的《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一文中认为,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项目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项目教学法是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刘邦祥的《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
朱焰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研究》中以多元化智能理论为基础,倡导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依据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
徐涵在《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中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成为支撑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
2.评价体系研究。
关于评价主体,有研究者将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引入评价主体,即社会与教师、学生同时构成评价的三大主体,相关论文有张薛梅的《论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效构建》和李建峰的《“真题实作”式项目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评价客体,有的研究者从传统的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即智力因素为对象扩展到非智力因素,如完成项目过程中的个人角色认同、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价、职业行为的改变等。邵丹萍在《高职项目教学中的学生团队作业评价探讨》中提出“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团队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观点。还有的研究者从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扩展到同时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评价。冯冀宁、霍奕在《基于项目教学的评价体系研究》中认为“项目教学的评价应包含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两部分”,并提出了一些评价标准。
关于评价的功能,有研究者从教和学两方面构建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新的评价体系,例如杨晓波的《项目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潘世英、冯籍宁、马海滨、霍奕的《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王灿、许本胜的《项目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探析》等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3.评价方法研究。
(1)电子档案袋:张宝珍、徐海涛的《电子档案袋在项目化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一文结合日常工作实践,对电子档案袋在项目教学评价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作为信息化教学评价的一种常用方法,采用信息技术为手段记录和展示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信息,有效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文言文教学与多元化教学方式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一直给语文教师带来困扰。王力先生认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张志公老先生曾经说过:“怎样对待和处理文言文问题,是一个很需要加深研究的相当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有眼前的办法,要有长远的打算。”
从教学工作来讲,多元化教学方式即多种教学方式,包括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以及新课改以后“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合作探究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着眼于现代文言文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全面训练和发展活动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文言文教学
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大多针对新课改以来普通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方面,涉及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中的文言文教学部分极少,普通中学和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差异较大,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研究者多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的研究对象也有着差别
(1)研究角度为共时研究,着眼于宏观把握,对象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或教学模式。华中师范大学的万进峰和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志凯都以“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研究”为题作了他们的硕士论文。王志凯对“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重新界定,他从语言学、课程论两个角度,对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的科学性与可能性提出质疑的同时,运用文本互文性理论,对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提出个人的见解。而万进峰从文言文教学目的和文言文教学目的制定思路科学与否切入,将文言文教育的主要因素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以期获得对文言文教育研究的突破。华东师范大学的易建平从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选文角度撰写了他的硕士论文。许令仪提出要结合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和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归纳教学理论应用到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中。
(2)研究角度为共时研究,着眼于课堂实践,对象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东北师范大学的张海峡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向旭提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代性不强”“教学实践中能采用的教学手段有限,特别是很少用现代教学传媒;师生之间文言水平差异较大,不易实行共享学习,教学相长;学生缺乏学习文言的大环境。”这的确是众多语文教师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邓美娟对诵读教学法进行了界定,并回顾了我国诵读教学法的历史。她又从多个角度对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她认为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要运用多种诵读方法和方式。
(3)研究角度为历时研究,着眼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或沿革。陈莉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的文化要创新和发展就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张锋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中学文言文教学历经了一个由传统迈向现代、由保守趋于开放的变革过程,事实上文言文教学已严重滞后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现状: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陈旧,“教”与“考”严重脱节,教学实践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无从凸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够。种种问题表明,文言文教学确实是困扰众多语文教师的难题。
2.研究者为一线语文教师,立足于以应试为主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而非整体的文言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切身体会,并进一步升华为理论,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借鉴的平台。王海华认为,文言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从激趣导入、朗读催趣、趣味导学、趣味延伸四个环节着手,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其对古文的阅读鉴赏力。但是,截至目前,这类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二)多元化教学方式
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各科教学中应用的成果也较多,研究者均为一线教师,只是研究对象有所不同。就现有成果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研究者为中学教师,教育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研究对象为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其任教学科的应用,但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研究者的侧重点为应用研究。卓伟的《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探究》一文中提到:在授课过程中,一是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出许多书本上无法直接表现的图像、视频、动画,使文章内容显得更加直观、形象;二是可以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感悟保留、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三是可以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理解文章。虽然两者以上可称为多,但是仅仅三种教学方式稍显单薄。张美凤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非常重要,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多元解读,教学成果可以多元评价。在中学教学评价过程中能够将平时成绩计入学业水平考核的范畴,不失为一种突破。
(2)研究者的侧重点为理论研究。周松柏的文章题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内容主要阐述了多元化教学特点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两部分。在探讨教学方法时他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教学课程要进行合理评价,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孙丽丹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一文中提出要做到思维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的多元化。这种文章属指导纲领性质的纯理论文章,可操作性不强。
2.研究者为高等学校或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方式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研究对象为多元化教学本身或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其任教学科中的应用。
过彩虹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思考》一文对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用八种智能进行教学,用全新的方式激励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并整理出了多元化教学设计五步骤:一是聚焦并分析内容,二是陈述具体教学目标和结果,三是从“多元智能工具箱”中选择适当的工具,四是明确每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五是确定教学活动程序。充分应用KWL目标开展唤醒、拓展、教学、迁移四阶段教学。利用6S调色板完成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决定。文章对多元化教学方式思考较为深入,提出了个人实践教学的方法步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
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副教授吴小华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多元化教学方式探析》从艺术设计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包含传统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方式、综合教学方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种类、特性及利弊。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陈明的文章《高职教育背景下英语多元化教学的启示》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阐述了英语多元化教学的意义及启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陈曦的《多元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一文提出,多元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发生改变,变灌输式教课为自主式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强化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材施教,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有效推进教学资源整合。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的应用,可以激发教师教学自主性,体现学生自主性和任务教学的特点。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虽多,但大都是单篇的侧重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论文或硕士毕业论文,众多的硕士论文虽然在理论上都有着各种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未能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而中学一线语文教师较多地研究了多元化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个人实践教学的领悟和反思,但是探讨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的成果较少。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43031]。)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志凯.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张海侠.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许令仪.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邓爱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洪素娥.情境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Based on Practice, Service Requirements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aster of Laws Degree Culture System
ZHAO Yong, DU Ju, LI Yu'e
(The Central Institute for Correctional Police, Baoding, Hebei 071002)
Abstract Actively develop professional degree, vigorously develop high-level applications, complex personnel is needed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Master of Laws degree in philosophy is born and developed in this together.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Master of Laws degree in culture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equall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ere is a need for in-depth discussions to further build and improve our professional degree of Master of Laws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master of Laws;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1 当前法律硕士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转变不及时、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研究型高校多年从事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工作,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形成一整套的培养思路和培养体制,但在开办了法律硕士教育后,仍然沿袭过去的培养模式,未能及时针对性地更新教育理念;一些综合性大学博士点、硕士点众多,对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实务教学模式的研讨和实践不足;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观念上存在错误倾向,把精英教育等同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①一些人甚至认为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不在一个层面上,是低人一等的,法律硕士的培养工作也不能代表高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错误观念和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一些高校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务能力培养方面制度不科学、工作不到位。
1.2 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
2004年修订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和2009年的《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适用于法学专业毕业生)均要求各高校“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课程。推荐必修课中,除两门公共课外,其余为法理学、宪法学和其他重要的部门法学课程(法学背景学生以专题形式授课)。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各高校设置课程体系时不同程度存在两种模式:一是按照法学本科的培养模式来设置课程。二是按照法学硕士的培养模式来设置课程。”②然而这两种模式的课程均偏重课程的体系性或理论性,没有凸显法律硕士培养的实务性特征,学生的满意度也较低。
1.3 教学方式陈旧、手段单一、缺乏创新
令人困惑的是,《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一方面强调应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以便培养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一方面又要求以课程教学为主,这必然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混乱。在实践中,相当多的高校仍沿袭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授课内容上要么紧密围绕教材文本而展开,要么功利性地迎合司法考试的需要进行法条解析、培训式教学。“尽管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法学教育方式的反思,越来越强调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法学教学方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往往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的一种点缀。”③教学方式、手段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和获取。
1.4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化”④倾向严重
实践中,一些高校沿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思维定势,热衷于所谓的学术创新和理论深度,甚至仍将其作为评判法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的首要标准,错误地认为案例分析报告、专题调查等形式不具有学术性,在选题导向和评价机制上倾向于学术性论文。在这一错误导向下,绝大多数学生也认为以案例分析报告、研究报告等形式完成学位论文,需要进行大量的走访、调研和其他实证性工作,完成之后却不合导师的“胃口”,实在是费力不讨好,于是纷纷选择了学术性论文的形式。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高度同质化,混淆了两者之间培养目标。而当法律硕士研究生忙于“坐而论道”,不愿面向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其必然结果就是实务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缺失。
2 合理构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的相关举措
2.1 明确人才定位、提升重视程度、转变培养观念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并非定位低于法学硕士的职教培训,反之,其代表了法科硕士研究生转型和发展的方向。首先,从需求上来看,社会对于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学术型人才。国家逐年缩减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并相应补充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是明证。其次,从培养层次和能力上来看,特别是当硕士教育经历了规模化发展,普及化程度提高之后,法学教学和科研不应也无法成为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定位,而应该更多地由博士层次的人才来承担。事实上,近年来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也反映了这一点。当明确了法律硕士在法科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后,及时转变观念、提高重视程度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法律硕士的目标定位要求高校不能再沿用法学硕士的培养思路,应该尽快结合法律硕士的自身特点,形成符合教育规律,清晰、完整、独特的培养机制,在微观制度设计上把提升学生实务能力作为核心和要务,并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其得到有效落实。
2.2 构建面向实务、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法律硕士课程设置应考虑发挥高校学科优势,突出特色。法律硕士的知识结构定位于“宽口径、厚基础”,但随着国家推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法律硕士的人才培养方向将得以进一步拓展和特定化,面向更多具有迫切需求的行业领域而针对性地展开,上述定位似有微调的必要。应到看到,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趋势也反映在法学领域中,众多的法律职业方向则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在法律硕士课程设置上越来越难以全面涵盖,因此不宜搞“一刀切”,而应该结合培养目标、个别化设计、突出培养特色。据观察,依照该项目获批的试点单位,均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据此可推断国家意在发挥这类院校的行业和学科优势,指向鲜明地培养人才。而僵化地按照《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将抹杀上述优势,无法发挥自身专长,陷入同质化竞争的误区,也背离了项目设立的初衷。
2.3 积极探索和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实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精准的定位、周密的方案还有赖于微观教学环节予以落实和体现。法律硕士教学活动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围绕提升学生实务能力展开相关教学研讨和积极尝试,形成多元化、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体系。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尚有两个问题需要给予关注。首先,多元化教学手段应当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共同服务于提升学生实务能力的目的,而非对诸项手段的简单堆砌或随机安排。因此,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章节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为宜,盲目求新、求变亦不可取。例如,课堂讲授法近年来饱受批判,但事实上,对于课程的理论性内容,通过由表及里、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等讲授方法来完成,能够确保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必要的理论深度。此时,为了“应景”而选取不适宜的教学方法反倒有弄巧成拙之嫌了。
其次,还应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能“为用而用”、流于形式,而应当重点评估其实效性。以当前法律硕士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法为例,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面上穿插了教学案例,先进行理论讲授或法条解析,然后介绍几个案例辅助学生理解即告完成,但其效果显然是不尽如人意的。一次成功的案例分析教学,应包含以下几个因素:(1)教师角色转变。教师由主导者转变设计者和激励者,注重双向交流,鼓励学生置身其中地思考和讨论,即学生主体化。(2)案例素材选取合理。所选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客观生动性、结果多样性。(3)去功利性。案例教学法不仅仅表现为对于理论内容的辅助理解功能,更应该成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宝贵机会。由此可见,过程制约着目的的实现,多元化教学手段只有通过精心设计、注重效果,才能实现提升学生实务能力的最终目的。
2.4 在学位论文工作中坚决去“学术化”,大力倡导实务型学位论文
首先,转变观念、倡导实务研究。“学术型”和“应用型”是我国法科硕士现存的两个培养方向,本就没有什么高低之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腐观念以及“重学术、轻实务”的错误倾向应当予以摒弃。在笔者看来,坐而论道的学术研究并不比贴近实践地解决实务问题更高尚和玄妙。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不是法学教师和科研人员,而是具有突出实务能力和职业思维的高级法律人才。因此,学术水平也不应成为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的首要评价指标。高校及其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按照《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精神大力倡导学生采取案例分析报告、专题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完成学位论文。
其次,建立科学合理、实务导向鲜明的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从选题环节就要倡导学生立足实践、优先选取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发现的突出或疑难问题展开研究。在论文写作环节,应着重考察以下三点:(1)学生写作、调研过程中的工作量、技术难度、设计合理度及其反映出来的研究态度。(2)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综合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即,研究结论是否客观、正确,相关建议是否切实、可行,能否对所研究的实务问题起到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课题来源:论文是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13年度课题《我院法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XYZ201304)。主持人:赵勇。课题组成员:杜菊、李玉娥、苗泳、张巍、何航、刘艳玲、李凯瑞、阎爽
注释
① 王民.回顾与再思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观察.政法论坛,2009.27(4).
② 洪小潞.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调查报告.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4).
③ 朱立恒.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河北法学,2008(5).
④ 此处的“学术化”是就其形式而言的,即法律硕士的学位论文多选择学术论文的形式,分析和阐述法学理论问题。
素质教育小学英语教材体系不同于以往传统旧教材,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要求以口语突破为前提,实现听说读写四位一体全面发展,这对英语教师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坚持常规与创新并举,课内与课外并重,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多元化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与大多数教学同人一样,笔者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法,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成绩。概括说来,主要有四种教学法:
1.情感教学法。英语教学过程既是交际互动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充满情感的激励、和谐关爱的表情、生动活泼的语调,举手投足间向学生传递关爱、鼓励信任等情感愿望,在师生间建立一种亲生爱生的情感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法对于内向学生、落后学生特别奏效。
2.趣味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变换教学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如运用对话、讲故事、猜迷、唱歌、分角色做游戏等手段,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与照本宣科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相比,这无疑会让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感染力和实效性。如教授What are you?句型时,我要求学生以学生、警察、工作等不同身份,模拟不同工作场景,让学生按照这些职业特点模仿其工作言行进行表演,切实活跃了课堂氛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逻辑表达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3.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好说好动、对任何事情都有好奇心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置教学情境,组织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如在“Go Shopping”一节时,我让两个同学扮演顾客,一名同学扮演销售员,三人一组分组到商场买东西。学生结合对教材的理解,进行了精彩的表演,特别是有的同学还在语调、动作和表情上进行了再加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施展口语和表演才能的同时,达到了强化理解、提高技能、学以致用的目的。
4.辅助教学法。这在英语教学中有广泛应用。如在没有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简笔画形式开展教学,简单灵活、形象生动地反映教学内容,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要表现看、听、读、写等词意时,教师可以勾画出几个不同的动作的人物,符合这些动词的意境,使比较抽象的词汇得以很快掌握。如在增强新颖性上,可以适当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录音机、投影仪、幻灯片、语音实验室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多维、多样、多变的展示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意识和学习效果。
二、运用多元化教学法需要把握的原则
利用多元教学法组织教学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的有效策略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统筹兼顾,把握原则,努力把教学与情感、情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融合起来,实现知情统一、知行结合,提高学生熟练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水平。
思考一:要注重开展分层次教学。学生基础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决定了在英语教学方法运用上不能搞“一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总的教学目标要求下,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方法,分层次组织课堂教学,尽可能使不同层面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迸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思考二: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在于教会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独立探索给予支持、帮助和引导,在合作与交流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方式和技能,改变自身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语言上和文化上进行成功交际的综合能力。
思考三: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中应有之义。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已成为一条教学原则。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法上,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多为学生设计生动热烈的场景,多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多考虑学生的年龄需求和心理承受力,运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励学生乐学、善学、会学,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形成活泼主动、和谐向上的良性学习习惯。
思考四:要突出课堂教学效果。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体现直观性上,可以准备实物、图片、模型等进行教学,也可以自制教具,激发学习热情;在创设英语情境上,可以自编短剧、英语会话、英语报告,举行英语晚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英语训练上,可以开展英语演讲、朗读比赛等多种多样的英语竞赛,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参考文献
为了提升生物化学检验人才的应用素质,高校要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确保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保证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这需要引起相关高校领导者的重视,进行专业教师队伍体系的健全,保证教师专业技能的定期培训,让教师加深对专业教学内容的理解,保证教师掌握必要的专业理念知识,使其掌握先进的教学思维,从而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积极配合校领导展开教学体制的改革,进行该专业的教学内容结构的优化,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的应用,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实践知识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及其研究能力。
1.2高校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模块的多元化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物化学检验应用素质,教师要进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体化模块的应用,确保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进行问题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座式教学法、直授教学法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病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实现教学方式的“形象化”、“趣味化”,实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启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应用素质,保证其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模块的正常开展。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模块中,通过对多媒体教学模块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力,更加方便以后的实验教学模块的开展。该模块的开展更有利于将生物化学检验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抽象的生物化学检验知识概念变得形象化、生动化,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知识概念的理解。在多媒体教学模块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上台来充当“教师角色”,这一定程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进行学生学习的引导,保证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避免“黑板式”教学法的不足,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化学检验应用能力。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应用素质,高校要进行实验室的开放,给学生更多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探究。在该模块中,教学也要进行新技术、新实验等的更新,保证实验教学模块的正常开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放开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从而确保其对生物化学检验理论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际动手中,进行理论知识的消化,进行实践应用素质的提升,确保其综合应用素质的优化。实验室的针对性开放,是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的良好途径。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只做辅导。实验后,老师做全面总结,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作详细的答疑与讨论。通过定期开放实验室,巩固实验操作基本技能训练及相关知识介绍,不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多元化教学模块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通过良好的教学方式的引导,确保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其掌握良好的理论知识学习思维,实验应用思维等。在理论及其实验教学中,教师也要进行教学目标的明确,引导学生积极做好生物化学检验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工作,切实提升该专业的课堂应用效果,保证学生的生物化学综合应用素质的提升,以奠定学生科研工作的基础,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开展学生科研工作是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有效方法,教学相长,互相促进,与学生共同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实施、总结、撰写过程,无疑对指导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加强学习,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新进展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已的带教能力和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71-01
“PTIT-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在CDIO教育模式上结合高职院校特点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PTIT表示:Professionalism职业素养、Technical capacity 技术能力、Innovative Design创新设计、Teamwork 团队合作。目标是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吸收世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建立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课程体系。因此,采用“PTIT-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为满足产业界对工程人才的需要,按照职场能力标准培养具备优秀职业道德、责任感的优秀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项目开发和设计能力、较强的创新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使学生具有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一、综合布线技术课程传统授课方式存在的问题
综合布线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讯专业、物联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必修课,课程以网络工程工作流程为主导进行七大子系统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因学校的实训设备和场地不足,学生素质及动手能力较差等因素,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出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项目脱节,理论知识较多,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实践教学实施困难等现象。在实施实训项目教学时,也容易出现学生实训的目的性不强,训练缺乏兴趣,训练效果较差。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熟练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使之能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急需制定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多元化、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改革。
二、综合布线技术课程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
1.“翻转课堂”、“微课”的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理论知识较多,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玩手机现象严重。Professionalism职业素养,企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要具有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尊重并认可企业的企业文化,并执行企业要求的所有规范,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职业技能。“翻转课堂”、“微课”,通过老师提供的视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相互帮助时进行沟通能力、相互尊重、培养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沟通完成项目。
2.“6S教学法”,是为了完成Technical capacity 技术能力,而设计的项目教学法的一种,具体内容包括:任务准备阶段、任务实施阶段、任务完善修改、任务检评阶段、任务考核阶段、布置课后阶段。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任务驱动,以项目的形式完成网吧网络、企业办公楼网络、购物商场网络、商住两用智能小区这四种常见网络工程实施项目的训练,使学生能根据项目需求完成综合布线分析、网络工程图纸设计、网络工程预算与方案审定、网络工程施工、网络工程验收等工作流程任务,掌握38条综合布线知识点,具备精操作、善施工、重管理、能设计的网络工程师工作岗位核心能力。
3.“实物演示教学法”, 利用课程答辩的方式,学生将项目工程设计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购买模具完成“实物仿真”并演示讲解,完成Innovative Design创新设计能力。在实物演示前,学生通过visio软件或AutoCAD软件进行工程图纸设计,在通过小组为单位购买模具,完成“实物仿真”,上课时进行演示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引入实物进行建模前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也能够提出新的设计方案,达到培养创新设计的能力目标。
4.“工程项目实训教学法”,工程最重要的就是施工,“工程项目实训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Teamwork 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精操作、善施工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专业心理素质能力。教师通过采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西元”实训装备,对项目小组的学生进行规定时间内项目工程实训训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综合布线技术课程考核方案
考核采用企业考核方式和教学考核相结合,教师以客户和项目总监的角度,考核学生(网络工程师)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同时自主项目的考核采用组长负责制,各项目小组组长从项目负责人的角度考核组员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客户/项目总监)从项目完整的整体性上考核项目组组长的工作,由此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作的责任心。在企业项目成果考核的基础上还引入了职业素质考核,通过出勤率,工作报告,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不断塑造学生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
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考核方式为:实践作品考核。
考试成绩为:成绩总评=阶段测试*50%+理论综合上机测试*30%+课程答辩*20% 。
1.理论综合上机测试:采用张晓鹏老师2014年自主开发的院级课题,“综合布线在线考试答题系统”网站,进行对综合布线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2.课程答辩:课程答辩是学生自主课外项目的课程答辩,是学生整个工程的自主完成能力的体现。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工程任务,最终完成课程项目论文的编写及PPT的制作。
3.阶段测试:各工程阶段都会上交作为结果的佐证材料,对这些材料所涉及的项目进行指标考核,即为学生阶段测试。在他人客观考核评价的基础为了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还引入了学生自评,培养学生对界面设计作品的自我评价能力。
阶段测试总评=项目1*20% +项目2*40%+项目3*40%。
任务测试总评=网络工程规划考核*20% +工程图纸设计考核*20% +工程预算与方案审定*20% +网络工程施工*20% +网络工程验收*20%。
四、总结
“PTIT-CDIO”模式下综合布线课程多元化、项目化教学法的应用,使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实现了以项目覆盖知识面、以项目体系构成教学布局的教学新思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适合的项目工程内容,采用角色扮演分析任务,形成解决方案,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翻转课堂”、“微课”、“6S教学法”、“实物演示教学法”、“工程项目实训教学法”,只是让学生更好完成项目任务的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