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1 14:25: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艺术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艺术”一词在辞典中最常用的意义为: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2、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在我国的高考体制下,习惯上将音乐及美术范畴内的专业学生统称为艺术生。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日渐扩大,艺术学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特殊的考试体制及专业需要,这部分学生大多自我意识强,推崇个性张扬,组织纪律观念淡薄,集体意识淡化,因此在原本就难于管理的公寓住宿方面无疑是,宿舍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关系到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近年来,少数高校的学生公寓出现了不少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于04、05年连续下发文件,要求加强高校的学生住宿管理,要思想政治工作、安全工作,党团组织进公寓?。我初到工作岗位便接管几百艺术专业学生的公寓管理工作,经过不断的总结实践,深刻的体会到对这个个性鲜明的群体进行管理的时候还是需要一定的管理艺术。
一、以真情换和谐
对于学生的住宿安全及晚归问题,各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有的学校实行严惩制度,但收效甚微,有的学校实行开放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有的学校还为此安装了凭卡出入的门禁系统,学生一旦晚归将会记录在案,但是高科技的手段仍然不能避免恶意违规、人为换卡等破坏,无疑降低了系统的安全性,因此,解决此类问题不能只靠堵,还要疏,关键是要解决根源问题。从源头上杜绝不安全问题的发生。如今的大学生有着较为独立的思考能力。维权意识较强,人性化管理的呼声日益强烈,他们需要尊重及平等,在教育工作中就需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思想工作还需要细致,多定位于服务学生,只要工作做到关键,做到学生心里,他们就乐于接受,并永远受益,为了切实的保证学生的安全,我曾在冬季的两个月内不定期的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宿舍查夜活动,每次都在晚上十点后到宿舍,在检查过程中。我发现有个平时各方面都很好的同学这几次都不在宿舍,据说是在外打工。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同学虽然喜欢学习专业课,但是因为家里发生了变故,暂时存在经济困难,便在一个超市作轮班出纳,白班时会旷课,夜班时下班很晚回不了宿舍就在单位住。虽然学生有了自立自强的意识值得称赞,但是夜不归宿存在很严重的安全隐患,况且她的工作时间不合适。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于是我特意约她在琴房见面,并耐心地向她了解家庭情况,跟她讲明这份工作的不合适,希望她能够以学业为重,在课余时间做安全的兼职。又把学校下发的助学金分配给她,为她解除后顾之忧,专心学习,一天后,那个同学打电话告诉我,她不再去做那份兼职了,按时上课,按时回宿舍,只在周末没课时给小学生去做家教,既保障了自己的学习时间,又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而前段时间只想着赚钱,根本没考虑安全问题。本末倒置,现在想想真是很后悔,浪费了那么多课。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虽然具体的解决方法不同,但只要诚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教育,解决实际困难,疏通而不单靠围堵,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增强自我的防患意识,使学生学会管理自我,才能换来整个集体的安全与和谐。
二、倚特长求创新。
学生由紧张而繁忙的高中步入时间相对自由、开放的大学,极易形成两种极端,尤其是叫散漫的艺术类学生,一种是还不适应大学生活,没有脱离旧的生活学习方式,便会沿袭教室――宿舍两点一线的高中模式,这类同学的宿舍除了休息,通常还会发挥教室及图书馆的读书之效用,因此会把这一方小天地收拾得干净舒适,而有的则完全放松,沉溺于网吧玩游戏、闲聊的消极状态,这类学生将时间全部用在如何升级、玩下一关的“逍遥梦想’中,哪有精力顾及宿舍。更不要说清扫卫生。根据这种情况,我结合自己上学时的切身体会及担任学生干部的经验同学生干部开专题会探讨如何针对艺术生的特点、特色通过自己组织课外活动,注重素质养成教育,从而在活动中真正受益,终生受益。我指导学生组织的大规模,多项目的“宿舍文化艺术节”每年一届,其中包括:“宿舍设计大赛”,号召大家装扮、美化自己的寝室,优化生活环境,“生活知识大赛”设置与宿舍生活、卫生环境息息相关的题目,通过必答,抢答、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宿舍清洁卫生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舍歌比赛”、“宿舍DV剧大赛”,提倡以宿舍为单位,将集体生活的酸甜苦辣结合自己的专业用歌的形式,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旨在发挥专业特长。增强宿舍同学的凝聚力,向上力。宿舍不但是学生们休息的地方,利用得当,还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这里,同学们接受到的教育与在课堂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知名教育家陶行之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简单的说,其实就是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也说过:“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因此,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意识到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学习习惯,并且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还开阔了眼界,相互激励,积累实践演出经验,可谓一举多得,受益终生。
一、一粗
很多熟悉的班主任与我闲聊,都会感叹我是怎么把这样一个班级顺利地管理下来的,我的回答首先就是“神经”要粗。还记得2012届的艺术班,组班之初,虽然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我走进教室之后,还是感觉脑袋“嗡”的一声!那个少林寺出身的捣蛋鬼正在玩扫把,那个有名的夜不归宿正在看漫画,他们竟然都是年级里的“名人”。再看看还算老实的几个人,我教过的几个班级倒数固定人员都在。面对乱糟糟的场面,我只能机械地拿起教鞭,拼命向讲台敲去。终于安静了下来,就在我心中窃喜之时,“啪”的一声,比我的教鞭声更大的声音猛然响起,是那个“少林寺”!——把扫把猛然投向了地面,然后又“轰”的一声趴在了桌子上。挑衅!公然的挑衅!于是我爆发了,面目狰狞,破口大骂了半个多小时,结果是,坐着听我骂的人越来越少,趴下享受的人越来越多。直到下课,一多半的人都趴在了桌子上,剩下的人都在发呆,我的暴跳如雷却成了他们的催眠曲。下课铃声响起,我狼狈而逃,连回头看一眼的想法都没有。坐在椅子上,那种强烈的挫败感刺激着我的神经,我觉得很气愤也很无力,骂了一节课,头也在疼,如果以后每天都要这样,我不是要给活活气死。想到这,我突然冷静了下来,他老人家不是说过: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他们的神经粗,我的神经要更粗,只有顽强地存在,才有机会进行彻底的斗争。从那以后,面对他们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挑战,我一不真生气,二绝不泄气,随时接招,本着“坚决不气倒自己,必须让他们头大”的原则,我的神经也就变得越来越结实,每天都能够神清气爽地面对任何突发状况了。
二、一细
我相信,每位班主任教师都是一位细心人,艺术班更是一个需要仔细的集体。学习艺术的学生大多比较敏感,却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往往显得更加脆弱,更加极端。所以,我坚持每节课至少到教室外观察两次,每天至少找三名学生谈心,每周至少开两节班会课,不定时检查宿舍,随时关注他们书桌里面存放的物品,晚自习下课偷偷在校园黑暗处捕捉熟悉的身影,让自己像一张细密的渔网一样过滤着他们的生活,关注着每一个有效的信息,一旦发现问题,马上突击解决。
三、一态度
“态度”这个词用在班级管理上,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待学生的态度。当他们表现好的时候,我会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就像是最好的朋友;一旦他们做错了事,我立刻晴转多云,坚守原则,按“班规”进行惩罚,处理他一个“痛不欲生”。时间长了,学生就会知道,他们行为处事的底线应该是什么了。第二,对家长的态度。与学生不同的是,家长是社会人群,可以说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素质就更加参差不齐。然而,想要教育好学生,家长的配合又必不可少。所以我首先充分利用了办公室的电话,每天找一位家长聊孩子的情况,通过谈话进一步了解了家长的配合度,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了问题,我就知道该找他的父亲还是母亲,或者干脆一个也不找,自己解决。其次,同任何家长交流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发火,因为这样只能给工作带来更大的麻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以退为进”,学会“假装可怜”,学会面对家长的牢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因为即使再没有素质的家长也都知道,孩子在教师的手上,当教师给足了他们面子,他们也就知道要适可而止,要积极配合了。如果实在遇上了那种“极品家长”,那我就只好从学生入手,先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让孩子回去“收拾”不讲道理的父母,把这种无法沟通的家长和不得不管的教师之间的“敌我矛盾”,转化成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家庭内部矛盾”,巧妙地转移了矛盾的重心。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霸王”,由他们去说服自己的父母,不就简单得多了。
四、一保护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55-01
作为一名学习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从我刚踏入大学接触它到深入学习两年,从始至终我都带着一丝迷茫和憧憬。迷茫是因为不清楚艺术管理专业到底能学到些什么,憧憬的正是它那份神秘的色彩感。
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刚兴起的学科正在全国高校掀起一阵又一阵狂潮。对于这一专业,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和看法,对这个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没有科学的理论,各个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也是差异颇大,作为艺术管理专业的我们,也陷入一种未知的迷茫,当然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是千差万别。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该学科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很好的了解和解决方法,相信艺术管理这个学科会蓬勃发展。
对于艺术管理这个学科,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艺术管理学科自在我国创立以来,它的教学模式就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艺术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所要学的东西涉及非常广泛,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广告学、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还有艺术课程等等,所以这就要求所学者有很宽的知识面和很好的艺术修养。
艺术管理专业不是一个单一的专业,它既属于管理,也属于艺术。虽然有人说如果艺术要强调管理性的话,就很可能对艺术造成很大的伤害,因为艺术是需要轻松的氛围和释放的情感。但是我们要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艺术管理是对艺术进行管理的学科,它不是单纯的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通过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艺术行业进行科学的管理。
下面列举某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公共课:英语、语文、思修、毛概、马哲、体育。专业课: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品拍卖、网络传媒、商务表演与策划、音乐厅管理、艺术概论、视唱练耳、中西方音乐史、大型演唱会运作、影视艺术等等。
从这个课程表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现在艺术管理所开设的课程只是将艺术和管理纯粹的分开,这就势必会导致学生只是的零散,分散。这样就很难真正培养出艺术管理的人才,而只是对管理和艺术都有一定了解的人而已。我们不否认艺术管理的课程是艺术课程和管理课程的结合,但是我们要的是两者真正的融合贯通,只有这样,艺术管理专业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
对于艺术管理学科的专业实践,现在大多高校都没有完全做到恰到好处。现在大部分高校对艺术管理学科的实践就是让学生自行组织策划活动。虽然这样能让学生得到一定的锻炼,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实践。艺术管理是对艺术进行管理的学科,所以它的实践势必要通过管理的手段对艺术进行一定的整合。这就要求学校和外界文化传播公司或者电视台合作,一起来培养艺术管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现在艺术管理专业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老师学生的自主摸索探寻十分重要。艺术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管理所能接触的范围也就非常宽泛了。我们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管理知识,在艺术领域加以实践。或者跟随老师做一些课题调查,和实地调研。以此来丰富艺术管理知识。在艺术管理学生的就业方面,学生应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领域,而不应该盲目的跟随时代的潮流。
在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大部分权力中心是班主任,由班主任根据学生能力大小指定班团干部,这种模式虽能稳定班级,但弊端很多,比如:班主任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在管理上凌驾于学生之上,用主观自我期望要求和塑造学生,内容片面,忽视学生人格尊严,淡化师生同等权利,同时容易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然而,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明确指明艺术课程在建立学生健全人格、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学生智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艺术管理是艺术组织或个人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是以运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取得最有效的管理效益的一种管理行为,其核心是如何用艺术而非科学的方法激励和领导不同个人或团队,以追求特效和美感。因此,运用艺术管理班级有重要作用。
挖掘和谐的艺术管理路径是班主任能否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有效激励学生共同努力,实现班级目标。
一、赞扬管理艺术
在班级管理中“赞扬”管理模式营造民主、和谐、主动、进取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收获愉悦,产生自信的效果,从而达到“自我”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依据不同学生的心理要求,恰当运用各种精神激励方法,引发他们的信念行动,当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尊重时就会产生一种向心力,自动与班级保持统一;当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产生一种离心力,给班级带来不利后果,故班主任在管理上必须坚持正面教育引导感化学生。班主任对班里贫困学生和问题学生予以尊重和关怀、关心,让其感觉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关心和关注,使其感觉到人在困窘时被拉一把的欣慰和感动;同时,每个学期都给班级中的优秀者予以表彰和奖励,让其体会到实现自我突破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
二、批评教育艺术
批评与赞扬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互相激励具有强化约束效果,批评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有效办法,所以在侧重实施赞扬教育方式的同时,班主任管理也适当运用批评管理,“批评”管理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激励手段,批评的目的是纠正错误,给被批评者以希望和信心,而不是伤害人,任何学生都不愿受到批评,总想把自己好上加好,但实际上难免出错,当学生犯错时正是他们茫然无助的时候,老师的指责训斥只会抵消学生的内疚和不安,由此还可能产生师生间的敌对情绪。所以班主任在对问题提出批评时,应遵循一定程序:首先弄清事情的原委,其次采用合理方式,再次选择合适的场合,确定一定的范围,比如: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麦克劳德上小学时,一天他偷偷把校长的宠物狗杀了,校长决定“惩罚”他,怎么罚?罚他画一幅骨骼图和一张血液循环图。事后,约翰・麦克劳德被校长的宽容打动,发奋学习,终于成为科学巨匠。假如当时校长采用粗暴的惩罚手段,这位未来的科学家很可能从此“夭折”。因此,批评处罚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必须有适当的处罚,运用处罚手段应注意适度、及时、公正。如我们班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罚她们抄写作业或者自愿为班里做一件好事。同时,讲究批评效果,一定要尊重事实,态度真诚鲜明,确切指出错误在哪,严重程度批评只能针对其行为,不能攻击其价值,否定名誉,应对事不对人,每次批评尽量只针对一种行为,不能全盘否定,让受批评的学生既认识问题又改正问题,同时感激班主任善意指出问题因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有效的班级管理。
三、模糊管理艺术
班级管理大可不必面面俱到、事事问津,时时“认真”,大事要清楚,小事可模糊。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自由的发展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学生的管理不是班主任的约束能力,而是学生自我约束。在新生班级组建时,由全班学生自行制定班规,用自己的规范约束自己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这样大大减少对抗情绪,从而提高班级管理实效。在实现学生个人管理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班委管理作用,建立班主任信赖的管理网络,保证班级工作顺利开展,如班委在班级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是管理者,回归到宿舍中就是一个被管理者,应受舍长管理。
四、“刚”“柔”相济管理艺术
“刚性管理”要求做到一个“严”字;“柔性管理”要求做好一个“疏”字。要取得好的效果,班主任必须将“刚”与“柔”有机结合,做到刚有据,柔有理,刚柔相济。
五、善于观察,捕捉并把握幽默因素
教师要善于观察,抓住时机,捕捉并把握班级管理中的幽默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更深地理解其中的教育意义,内化为自觉行动。例如,一次学校组织的美丽校园劳动,班干部事先没安排好,我就说,这次劳动为志愿者活动,说完后就走出教室,在拐角处观察谁先走出教室,准备逃避劳动。很快有四人从后门溜了出来,我迎上去说:“你们四人表现得很不错。”并请他们回到教室,对大家说:“这四位同学刚才最先向我报名,要求参加今天的劳动。我高兴地宣布他们为第一批志愿者。”真正的志愿者哈哈大笑,这四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从他们手中接过劳动工具。
六、注重读书思考,引入中职班级管理的艺术活水
班级管理艺术指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借助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创造性地通过示范、引导、启发、熏陶等方法影响和教育学生,巧妙地促使教育由被动转向主动,由说教转向动情,由一元转向多元,最终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双进入一种情理交融的审美境界,从而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达到最优化教育效果。但由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繁重,班级管理学术土壤日趋贫乏,出现认知结构功利化、思维领域世俗化、哲学思维枯萎化倾向。因此,加强开展班主任培训学习工作,倡导他们在工作中注重读书与思考,引入班级管理艺术活水显得尤为重要。勤于读书是提高班级管理艺术性的源头活水。善于“思考”是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性的阶梯。如果一个班主任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具有多年班级管理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多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因此,善于思考对班级管理非常重要,是班级管理的起点,更是艺术管理班级的必由之路。
因此,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班级时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多使用一些管理艺术,这样才能管理出好班级,培养出具备管理和艺术双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1]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2]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3]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中国上古时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以礼俗仪式为核心展开的。“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说文解字·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说文》曰:“行礼之器,从豆,象形。”可见,礼是渊源于上古巫祝事神活动的。孔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引)可见,礼俗仪式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历代王朝建国之初最重大的文化举措莫过于制礼作乐,也说明礼乐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说,礼是为了从自我约束的层面让人们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从制度的层面来维护社会等级。而礼的外在形式则是仪式,即通过各种仪式行为和过程规范社会的各种秩序,再现礼的精神内核。祭天祭祖、岁时祭典和其他政治仪式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秩序;礼仪中的等级规则决定了集体内部的交往秩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仪式及其他各种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仪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秩序;春祈秋报及其相关节候性祭典与各类生产仪式,构成了农业社会中的经济秩序。由此可见,仪式是上古时期生产生活各领域的中介环节,也是社会秩序的表征性符号和文化事项的联结点。它表征着上古时期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节奏。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一方面,体现为仪式使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开展;另一方面,仪式还承载着集体意识如生命观、死亡观、伦理观、禁忌观等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内涵。三、中国早期的仪式及其类型
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认为每个民族的诞生和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互为衔接的三个时代,即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4]我国早期先民的认知观念和仪式活动也可从维柯所分的这三个时代进行分析。
所谓神的时代即人类的史前社会。从现存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成果证明,中国早期的仪式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已经有鬼魂崇拜观念和与此相关的丧葬巫术仪式,新石器的仰韶时代已经有社祭的考古遗存,龙山时代已经有祭祖的考古遗存。[5]夏朝之前的颛顼、尧、舜、禹等方国时期,从大量而成套的祭祀仪器的出土可见,此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祭祀礼仪。这些礼仪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是在先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原始的支配下进行的。早期先民对这些看不见的力量或以臣服与膜拜的方式进行祭祀,或借助某种神力进行干预、制服以达到目的,于是产生了巫术思维和巫术仪式。
所谓英雄时代即夏商时期。这时候的祭祀仪式是围绕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进行的。夏禹治理水患当为中华民族英雄崇拜观念最早的表现。他死后被奉为社神,人们制礼作乐歌颂其功德,《大夏》乐舞就是为祭祀夏禹而作的。当然,大禹还具有祖灵的性质。商代祖先崇拜观念占据主导,现存甲骨卜辞中有相当数量是商人祭祀鬼神的记录。《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所尊之神,除自然神、英雄神以外,还主要是祖先神。甲骨文中“帝”、“上帝”等字样,不是后来抽象意义上的帝,而与“祖”的意义是相同的。《大濩》乐舞就是表彰商汤灭夏之功的祭祀仪式乐舞。
所谓人的时代,即西周及以后的祖神分离和以德配天的祭祀仪式。西周重人事而轻神事。其宗族崇拜观念强调道德教化和政治秩序,倾向于人事和伦理的经营。其祭祀仪式无论祭祖还是祭天,都有意识突出礼仪制度的性质,其《大武》、《大象》乐舞,是这种观念在意识音乐中的体现。
以上勾勒了中国古代早期仪式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下文对中国早期的仪式类型作简要勾勒。
1、巫术仪式
巫术是人类童年时期,对人自身和人以外的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状态时对神秘的异己力量有所感受和体验的时候,自然产生的言辞和行为,并使其固定化的结果。
原始时代的人们相信人与自然存在着的某些神秘联系的观念,幻想人可以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影响自然和他人,于是产生了巫术。巫术仪式一般包括巫术行为和与此相关的一整套巫术观念。通常形式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来利用和操纵某种对象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中国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出现,也出现了相关的神话和巫术。中国早期巫术涉及古人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除个体巫术外,还有公共巫术,如禳灾巫术有《山海经》中的驱旱魃巫术,《吕氏春秋》中的汤祷桑林的止旱求雨巫术;顺祝巫术有《吕氏春秋》祈求农业丰收的“葛天氏之乐”;诅咒巫术有《尚书·牧誓》中的克敌巫术等。2、占卜仪式
占卜仪式起源于原始范畴中的前兆迷信。史前的先民们相信事物发展的趋势与一些特定的事象诸如气候、天象、梦境、卜兆等出现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样便产生了根据特定事象推知事情结果的占卜仪式。主要有龟卜、筮占、谣占、梦占等仪式。《史记·龟策列传》曰:“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礼记·表记》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西南各少数民族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古老而原始的占卜仪式。如藏族、云南羌族、四川彝族、贵州苗族、湘西土家族等皆有各种占卜仪式。
3、祭祀仪式
史前社会的祭祀仪式种类繁多,说明祭祀仪式在中国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祭祀仪式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当属蜡祭、社祭与祖祭。张光直先生认为:“仰韶时期农村里最要紧的仪式是祈丰收,拜土地;在他们仪式用的器皿上画几个象征繁殖力的女子性器的纹样,正说明我们祖先祭祀时的虔诚,并吐露作为这片诚心之原动力的耕作生活之艰苦。[6]这就是后来的蜡祭。所祭之神有八种,又称八蜡,是在十二月时索求四方百物之神而祭之,以求得农业丰收。社祭是对社神的崇拜仪式,源于史前时期对土地的崇拜,后来演变为人格化的土地神灵崇拜。而且,社神具有自然神、农业神与部族神混合的特征。祭祖仪式最早可能在龙山期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在仰韶村(龙山时期)出土的陶祖,很象一尊男性性器模型,据张光直先生推断,这是中国史上拜“祖”的最早实证。他认为:“中国古代的‘祖’字,本来是个性器的图画,亦即祖先牌位的原形。[7]
4、傩仪式
“傩”据说产生于黄帝时,傩祭开始时只限于宫廷,谓“大傩”、“国傩”。逐渐遍及于乡村,谓“乡人傩”。殷商时起就可见此宗教仪式,周代举行最为盛大。传说方相氏可以驱鬼逐疫,最迟在汉代,驱傩已与蜡祭发生联系,在蜡祭前一日,宫廷中要举行大傩。《后汉书·礼仪志》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举行傩祭时,巫师就要装扮成方相氏,身上穿着熊皮,头戴留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边开路,一边喊:“傩!”率领十二个戴着面具、装扮成各种野兽的人--戴面具所具有的戏剧性已为人们所公认,后跟一百多个扎红头巾、穿黑衣服、手执拨浪鼓的少年儿童,到宫室、房舍、各处跳跃、呼喊,并合唱祭歌《赶鬼歌》以驱逐“疫鬼”,最后,把鬼赶到河里,把火炬丢进水里,表示鬼全部被河水逐走了——人们歌唱、舞蹈、打斗,场面甚为壮观,也极其富于戏剧性。据《论语·乡党》记载,每逢年三十孔子老家举行傩祭仪式时,孔子就“朝服而立阼阶,观乡人傩”。
5、人生仪式
人生是人的一生从一个阶段过度到另一阶段的重要标志,通过仪式强化人生转折时期的标志,表明先民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珍爱。有诞生仪式、冠礼、葬礼等。其中,冠礼最重要。冠礼源于氏族社会的“成丁礼”或“入社式”。
以上仅简要罗列了中国早期社会仪式生活的发展演进和最为重要的几类仪式生活。
可见,上述仪式内容已经涉及到早期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体现了先民的生活内容,也反映了先民的思维观念,而这些仪式大多数都要借助乐舞的形式进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舞蹈艺术是伴随着早期先民的各种仪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其直接目的是为先民的仪式活动服务的,也是整套仪式活动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正如张本楠先生所说:“原始宗教仪式的进行过程就是原始舞蹈的创作和表演过程,原始宗教仪式的发展历史就是原始舞蹈的发展历史。无妨说,原始舞蹈就是宗教仪式。”[8]
参考文献:
[1]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纪兰慰:《论民俗舞蹈的仪式》,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版。
[3]薛艺兵:《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2期。
[4]《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一、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和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拟,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熟悉、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
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摘要:“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希奇,开始他们一个个喜好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这时,我才忽然领悟摘要: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和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原本的摩托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
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捉,把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起创作的喜好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喜好、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喜好。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和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喜好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大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马上表现出极大的喜好。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和率达到100%,学生的喜好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熟悉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上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
再次,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四年级的《用色彩画风景》等,假如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行人及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生活一下子是一幅完整的画。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作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异,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出色的价值。
人们都说教师这个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教师怎样做才能对得起这个神圣而光荣的称号呢?作教师不难,而作一个称职的好教师那就不容易了。
教师要教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首先第一环就是要备好课。备课要讲究技巧与艺术,备课是课堂教学行为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课前作认真的准备,才有可能在讲台上讲演自如。教师备课时要重视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否则,教师就成了"应试教育"的仆从,成为"考试机器"的操作工。
教师备课时也要"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他们有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差异、智力的差异、生长环境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他们在心理、性格、个性等方面的不同。只有把学生了解清楚,研究学情,教师不仅要做到"心中有书",还要做到"目中有人",这样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恰当的教学方法。要使课堂教学焕发出艺术的魅力,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追求完美的备课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一、备课过程应具有创新性、灵活性、求美性、可预测性和独特性
创新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决定着备课过程的变化和创造。新的教学理念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校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迫使教师在备课中具有创造性的特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把"备教材"和"备学生"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课堂进行精心策划,精心设计,这就是一种创造,是对以往教学经验的一种超越和升华。教学工作是辛劳的,需要教师去废寝忘食,呕心沥血,需要教师去自控,克服心理定势,需要教师冲破旧思想,开拓思路。
灵活性。教师在备课过程应充分考虑来自学生方面智力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备课的灵活性。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课堂上随时可能突发的事件,产生预料之外的问题,教师就应作出相应的、及时的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具有灵活性。
求美性。教师备课还应具有求美性,课堂中美的内容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备课的求美性在于使课堂时空的流畅与连接,师生情感的共鸣,课堂语言的形象生动、幽默、以及音乐般的节律,整个课堂能给学生以理性的陶冶,情操的熏染,愉悦而轻松的享受。学生就能从课堂中获得学习的欢乐,这样学生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教起来也轻松了许多。
可预测性。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具有可预测性,预测性是教师通过备课把握课堂教学的发展规律,能对课堂其他因素进行科学的调控,这是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的一种升华,达到这种艺术境界就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之情,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
独特性。有的教师认为一味地模仿某某特级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就是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就是好的教学方法,其实,我们教师在教学之路上也不能完全地模仿追求形似,我们应根据自己学生、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走自己的路。教师可以通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一种自持的,独特的教学风格,这种教学风格会在备课中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备课艺术的境界表现。
二、备课艺术的要诀
2.1寻求教材科学美。教师在教学中能把教材中的科学美揭示出来,就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在揭示科学美的同时也把科学家的审美体验告诉学生,将会激起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以及他们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教师在备课时正确把握教学大纲,精巧处理教材内容,精雕重点难点,从而把握教材中的认知价值、审美价值。教师在备课中发掘教材的认知价值,提出知识点、训练点,使学生在原来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把科学家忘我追求科学美的情感、科学美的心灵和行为,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展示给学生,会使学生得到科学知识所隐含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大的兴趣。在当今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各门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各门科学的交叉和融和又十分明显,因此,教师备课时须随时注意新的科学领域,新的研究课题,把这些知识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识水平有选择性吸收到课堂教学中来。
2.2探求学生的心灵。 探求学生的心灵是备课中备学生的艺术。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师要能有效的了解学生的心灵,必须将情感融入课堂,融入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刻生活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了解学生说来容易,如何才能真实可靠,教师应与学生真心实意的交朋友,对学生一视同仁,严于律己,方法可有以下几种:观察法、调查法、接触法、实验法。了解学生是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不要"为了了解而了解,"不要从表面现象以轻率态度做出判断,更不能弄虚作假。
三、课堂管理艺术
教师认真备了课,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还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有的教师认为"备课成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那就错了还必须学会对课堂的科学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的目标。所以,科学的课堂管理也是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活动形式来展开的,教师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课堂教学活动好比一辆朝某一目标奔驰的汽车,教师便是这辆汽车的司机,他既要有娴熟、高超的技艺,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受到学生的信任与爱戴。由于学生的年龄差异,教学层次的不同,驾驽课堂的艺术也就有所不同。一个没有威信的教师,一个不受欢迎的学生、得不到学生信任的教师是不可能驾驽课堂的。教师凭借本身的人格力量、学识水平和教学艺术可以获得学生的拥护,这是驾驽课堂的关键因素。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处在儿童和少年的年龄段,他们在认识水平上还处于幼稚阶段,老师的形象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权威,所以教师驾驽课堂是较为容易的。但是作为小学生教师也不能因此而放松用科学的方法管理课堂,应该切合教学实际,切合儿童心理和生理,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还有利于学生正常人格的形成。
课堂管理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把握教材,热爱、理解和了解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爱生如子,对学生的困难能及时给予解决,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对于课堂中突发、偶发事件要科学处理,这就要依靠教学机智。充分调动学生干部和班级积极分子的骨干作用,让他们作为教师管理课堂的助手,深信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用学生"好的自我"去控制"坏的自我",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正气,自觉控制"邪气"。这样才能把课堂管理好。
在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教学内容的组织管理尤为重要,可以提出"五定"要求,即:定向、定量、定度、定序、定势。定向:以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根本,而控制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管理"。定量:教学内容的量,难点和重点的量以及学习效果检查的量都必须心中有数。定度:教学要达到的深度和水平,教师心中应有明确而恰当的分寸。深度过浅,学生"吃不饱",深度过深,学生"吃不了",以至丧失学习信心,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到的,否则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定序:课堂教学应有一定的程序,先后纵横都应显示分明的层次,循序渐进的关系。定势:对学生进行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暗示,使他具有一种为后继知识的学习获得一种动力准备状态,以便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另一方面,在课堂管理中还得注意课堂语言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与众不同,既要有强大的科学文化的物质力量,也应有强大的精神吸引力量,教学语言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表意精确,不能出现知识结论性错误,必须做到科学、正确,不能用"大概"、"差不多"、"可能"、"好像"一类的词作科学概念的解释,不能模棱两可,要合乎语法规范,口齿清晰,语言精练,干脆利落。不做无用的重复,不拖泥带水,有的教师一句话里夹着许多"啊",使人听之生厌,让人难受,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每一句话里都加进不必要的"这个"、"那个"等习惯用语,这些都是课堂教学语言的弊病,无形中也会影响学生,这些都是需要避免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像山间的小溪流水,清澈、明快、简洁、给人以语言音乐的美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巧于质疑,善于发问,适时释疑,教师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智力的心理训练和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在质疑、释疑上狠下功夫,提倡启发式教学,避免注入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引人入胜的讲解,讲解时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说话有趣味,这样必然会吸引学生。教师这样做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兴趣盎然的听课,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是有益的。教师讲课的情感,以及伴随情感而生的神态和声调,对学生听课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有的学生评价某某老师"上课总是没精打采,背对学生毫无生气,听来没兴趣,"而评价另一些老师"上课精神十足,我们不会打瞌睡,听他的课很过瘾。"这两种评价,两种教学效果,其差异就在于有没有感情。后者善于把感情融入科学知识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而后者正好相反。
哪个下属会忠诚地追随一个不能胜任自己工作的上司呢?哪个下属会死心塌地地为一个不能为他们树立表率作用的领导效力呢?所以,孔子说的“先有司”,是做好管理工作的第一要义。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创业者和管理者,他们抱怨自己的同事和下属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或者无法完成任务,或者不能以最好的质量完成任务,或者在工作上无法做到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但是,他们自己有没有想过:他们自己有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有没有为他们的下属做好一个好榜样?
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下属,有什么样老板就有什么样的员工,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下属。所以,如果你的管理工作遇到了问题,你首先要想一想:自己做的怎样?
什么叫“赦小过”呢?孔子说的意思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选用人才要看大局,如果一个人总体上能够胜任你所给他安排的工作职位,那么在工作的非关键细节和其他方面,就应该宽容一些。没有哪个人没有缺点,没有哪个管理者身上没有可以挑剔的地方。所以,管理人要做到张弛有度,该严的地方要严格,该宽松的地方要宽松。
很多管理者,特别是刚刚出道、本身学历又很高、做事情求完美的管理者,非常容易犯的管理错误就是对人比较挑剔,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甚至苛刻到完全以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价值判断来要求自己的下属。这样,容易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工作团队内部制造紧张管理,最后不能避免地影响到团队的战斗力,甚至使团队趋于解体。
我认识好几个曾经跟昔日好友共同合伙创业的年轻管理者,他们的合伙创业都遭到了失败,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他们团队当中的主要管理者不能做到“赦小过”,以致影响大家的关系,最后到了难以一起共事的程度,于是团队解体、创业失败。
管理是一门平衡的艺术,谁不能宽容别人,也就不能管理别人和领导别人。在重视人际关系和人情面子的中国,掌握这种平衡的艺术,尤为重要。
什么是举贤才,大家都很明白,就是要重用贤人。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说法,贤人至少应该有两个标准,第一是有能力,第二是有品德。无德无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或者德胜于才、才胜于德,都不是最理想的人才类型。真正的人才应该能够做到所谓“德才兼备”,一方面能够具有胜任一个职位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另一方面能够具有相当的职业操守、能忠于自己的公司和团队、能给下属和同事发挥表率作用。
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面对具有鲜明特点的一个个初中生,在管理班级中,首先要做到“三多”“三勤”,即“多看,多说,多听”“,腿勤,嘴勤,手勤。”就拿多看、多说来说:多看,即认真观察,每一次到学生中都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动向,察其言观其色。比如,最近我观察到,班上有个女生,最近几天眼睛总是红红的,肿肿的,批阅家校联系本发现她的作息时间较之班上其他同学要晚很多。可根据她家距学校的路程估算,再根据近期的作业量,我推算她最近有点异常。于是,作为班主任的我,开始调查了。调查范围锁定为其家长、身边关系比较亲密的同学。从家长口中了解家庭是否有变故,从身边好友了解人际关系是否正常。终于得知她是迷上了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我便对症下药,通过一次次地教育、劝诫、引导,终于,帮助其改掉了身上的恶习。现在想想,这完全得益于我作为职业班主任的多看习惯啊!多说,就是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及时说出作为班主任的我的观点立场。但是说话、引导的方式有很多,有时可以班主任自己说,有时可以让班长说,有时可以让组长说……通过同伴教育同伴的方式往往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民主两手都要抓
班级管理中,与民主两手都要抓。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情上,要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尽量形成民主的氛围,做到公平、公正、合理。但严师才能出高徒,严格地要求学生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深知对待学生与其失之宽,不如失之严,要做到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比如,最近我班学生反映早晨出门早,早饭吃得少,课间操后就饿,好容易挨到中午,午饭不合口,吃得少,于是下午基本是在饥饿中听课,效果可想而知。考虑到学生反映的也是实情,秉着人性化的原则,我同意了学生携带充饥食物到校的请求,但是随之又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如攀比现象滋生等,所以就要制定“游戏规则”,于是我让3个班长、加上两个生活委员一起起草。学生起草得像模像样,最终同学们纷纷在“游戏规则”上签字,于是,既解决了学生的需求问题,也解了我的后顾之忧。
三、用关心打开学生的心门
新时期我们面对的是富有个性,又有点自我的学生,我们要用关心打开学生的心门。关心学生的学习方面:我经常去教室边巡视观察,及时了解学生的上课学习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以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我比较喜欢进班听课,特别是听小学科的课(除了语数外,我班把其他学科统称为小学科),去观察学生上课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待不同学科的态度。我告诉学生每门课都有用处,“存在即合理”,我向学生渗透的是要热爱每门学科,要尊重每一位老师。二是生活方面,为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应经常去关心和体贴学生,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去关爱和照顾他们:如天气突然变冷,提醒学生及时添加衣服以防感冒,雨天提醒同学们放学后不要忘记带走自己的雨伞……使学生在校期间,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做学生思想工作的难度。
四、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树立榜样
班主任管理班级中,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树立榜样。凡事要求太死学生没活力,不立规矩呢,学生又不能明辨是非,所以还是见招拆招,适度原则比较可靠。我们在教育和管理学生上,要本着宽容的心,允许他们犯错误,帮助他们去改正错误。对屡次犯错误的学生尽量不在班级众人面前点名批评,应多采取正面疏导和说服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班主任自己犯了错误也要勇于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错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五、建立学习小组,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班级管理中要懂得抓关键带全局。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调查,显示孩子从同伴身上学到的东西远远大于从长辈或老师身上学到的。所以,我着重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加强彼此之间竞争意识,使成绩相近的同学之间不服输,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于是,我在班里建了小组、引导学生师徒结对。小组组建时我根据我班情况,提了两点要求:第一,我要求学生每组最多3个女生、至少2~3个男生,因为我班有14个男生、18个女生,组成6组的话,会有两组6人,四组5人,为了各个小组男女比例均衡、实力均衡,我做出这点要求;第二,自己先组,组完后我将适当调整。在制定小组细则时,也是涉及常规、学习各个方面。师徒结对时,我是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优等生对中等生、中等生对后进生,管理中我不只是关注成绩前面的学生,而是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使整个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效果是好则更优,劣能变好。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但是,由于戏曲音乐在戏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创新发展的水平如何,直接关系一个剧目乃至整个剧种的艺术风貌。因此,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与会者也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近十多年来,新剧目创作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却始终处在量变之中。中国京剧院著名作曲家张建民认为,这些年来,京剧艺术尽管有一些革新创造,但并未达到质的飞跃,还缺乏能代表这个时代,并且有脍炙人口的唱段可流传的经典剧目。不少专家认为,当前京剧音乐创作的基本倾向是偏于保守,作品面貌显得陈旧,缺乏深刻有力、并且可以构成剧种建设“有效积累”的艺术创造。对于这种现状,戏曲音乐理论家、江苏省剧目工作室主任汪人元指出,这种保守,既有观念认识上的问题,也有创造性的实力不足。一方面我们对优秀传统的认识、继承不足,更多则是匆忙之中得失与成败参半的创作呈现;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失去了五、六十年代曾经有过的、对戏曲音乐事业的大量投入,今天创作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与事业发展之间的距离一直是在不断扩大。如果说“”中曾把改革创新弄到了不改就是不革命的荒谬地步的话,那么七十年代末我们却又有过越老越正统的时期;八十年代现代艺术思潮的裹挟中,戏曲再度出现各类满怀激情却步履蹒跚的探索创新;而九十年代首届京剧节以来,主要的倾向则似乎又回到了保守。
上海京剧院艺术总监黎中诚感到,在艺术上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也会延缓京剧音乐创新的步伐。如有种观点认为,观众的眼睛是求新的,耳朵是守旧的。因此,由于创新的艰难和认识上的偏颇,作曲家也觉得莫如保守一点来得更加稳妥。所以,我们常常在有些新剧目中可以听到,唱腔写作仍采用简便的套腔方法,人物缺乏鲜明的音乐个性和特定的时代感;乐队编配和写作中,色彩变化单一,织体运用与唱腔旋律格格不入,甚至于大乐队齐奏。这些在京剧音乐几十年的创作中曾经规避过的做法,又回到了今天的京剧舞台上。
与会专家认为,正确地认识当前京剧音乐的创作现状,针对创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策略,对于促进京剧艺术的创新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二、戏曲音乐的地位及其创作规律的再认识
“以歌舞演故事”是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而音乐又可视为戏曲艺术的灵魂。因为从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说,无论是其剧本结构、舞台表演,还是剧种风格,无不融会在音乐之中。因此,音乐成为了戏曲中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不少代表认为,在戏曲艺术的创作发展中,人们常会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其实,这只是针对一个剧目而言的。而对于一个戏曲剧种而言,决定它的艺术风貌及其水准,则基本是在于它的音乐。作曲家的劳动,是把人物内心情感、情绪外化成听觉形象,转换成一种与文学语言对应的音乐语言。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学本的思想内蕴,把握文学本所提供的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和情绪变化的节奏,把握戏剧情节发展中的规定情境。戏曲音乐创作中这种形象思维的创造,又必须以丰厚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娴熟的艺术技巧为依托。音乐能否与戏曲文学和表演完美结合,并达到和谐统一,将直接影响一个剧目,乃至一个剧种艺术呈现的高低。基于此,有人更愿意将音乐创作归于一度创作。
曾参与过《智取威虎山》、《龙江颂》音乐创作的沈利群以她切身的创作体会提出:音乐是戏曲的灵魂,音乐应该成为戏曲创作中的主导。她说,当年的创作首先是从音乐上突破的,抓住重点场次,重点唱段,通过立体创排,在排练中反复推敲,反复修改,这是符合戏曲艺术创作规律的。对于音乐在京剧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孙松林指出,能否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音乐是关键。他说,京剧音乐突出的问题是:能否写出精彩的唱段,既是京剧的,又是人物的。他说,这些年创作中虽然好听的唱腔不少,但能震撼人心的不多。能否真正打动观众,关键在于作曲家的情感体验和音乐形象思维是否把握得准,能否准确地传达出特定戏剧情境下人物内心的情感。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已充分认识到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和创作规律。艺术司戏剧处副处长尹晓东认为,在艺术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个剧本可能在作家的心中沉淀了许久,而一旦脱稿投排,则要求作曲家在短时间内拿出,没有给予作曲家较充裕的思考与创作时限,带来的后果是,作曲家仓促上阵,来不及深思熟虑和仔细推敲,作品的质量难免大打折扣;此外,在创作的必要投入上,作曲家常常受到诸如乐队编制不全、排练时间短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对于演唱者和乐队的体现,更谈不上精雕细磨。这种不该发生的、严重违背艺术规律的现象有较大的普遍性,其中既有体制上的弊端,也有认识上的误区,这对与艺术的创新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与会者还从京剧独特的审美取向加以分析,认为有许多戏虽然已绝迹于舞台,但其中的精彩唱段仍是脍炙人口。大家一致认为,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音乐在戏曲中的特殊地位,很好地把握这一艺术规律。
三、科学和理性地总结“样板戏”音乐创作的成功经验
回顾上个世纪50~60年代直至“样板戏”的音乐创作实践,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这一时期,是京剧音乐创作由民间性向专业性逐步转变的时期。新文艺工作者的加盟,现代作曲技法的引进,极大地推动了京剧音乐表现方式的革新与创造,把古老京剧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比如:以塑造人物为音乐形象的出发点,追求音乐节奏与整体舞台节奏的和谐、统一;追求人物唱腔的性格化;体现音乐的时代感。这种种着力于音乐创作中带有根本性的突破,促进了戏曲中音乐性与戏剧性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拓展了京剧音乐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尤其是,如主题动机、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现代作曲技法的成功运用,中西混编乐队配制的音响效果所产生的听觉冲击力和强烈的震撼力;极富艺术创造力的前奏曲、幕间曲等器乐曲的写作;乐队在音色、音区、音域上的对比,多声部和声织体的立体呈现等诸多方面艺术表现力的拓展,都是全新的创造。这些创造使古老的京剧达到了一次艺术上质的飞跃,“样板戏”音乐创作成就对于京剧音乐的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由于“样板戏”与“”政治的联系,致使很多人至今对“样板戏”的艺术问题讳莫如深。沈利群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诉大家,“样板戏”是众多音乐工作者集体创作的结晶。对此汪人元也指出,不要回避对“样板戏”的研究,以往的创作经验、教训,应成为今天创作的重要基石。“样板戏”辩证地认识“戏”与“曲”的关系;改变了传统戏曲中声乐与器乐极度不平衡的状态;重新解决现代戏中唱、念统一的问题;整体剧种风格的把握同作品个性化的追求等,这些音乐创作的成功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今天的创作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与此同时,对“样板戏”时期集中优秀人才集体攻关的创作方式,我们也不断然拒绝。透过科学、理性的分析,我们应该看到,“样板戏”音乐的创作方法对于今天的创作实践,仍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和吸收。
但是,在认真总结“样板戏”音乐创作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局限性和不足。“样板戏”中为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大全”,不少唱腔一味走高音,难度太大的大段唱腔不易在群众中流传。天津京剧院作曲家李凤阁认为,京剧现代戏音乐创作有几种模式:时代色彩音调贯穿;人物主题音调提炼与贯穿。到底用传统的“流派”唱腔贯穿,还是用人物主题音调贯穿,如何选择,其实还有多种方式可以尝试,要因题材和内容而定。不少代表还强调,我们对“样板戏”的音乐创作方法不能生搬硬套,当前更应注重适应当代观众审美心理的需求。“样板戏”创作经验值得借鉴,但它又不是唯一的模式,我们不能拘囿于一种创作模式。
四、遵循传统应与创新发展并举
传统是一条流动的河。传统是一代又一代人创新成果的汇聚,今天的创新也将凝聚成明天的传统。京剧艺术传统应包括整个发展历程中各阶段艺术实践的成功经验,既有老传统也有新传统。京剧音乐的发展正是在遵循旧传统与创造新传统中,不断赓续、递进,追随时代前进,永不消歇。
关于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话题,作曲家们的发言似乎更带有可操作性。曾参加京剧《智取威虎山》、《曹操与杨修》等剧目音乐创作的上海京剧院作曲高一鸣,从多年创作实践中悟出,我们恰恰是对传统认识不足,往往在还不了解时轻易否定或扔掉了传统中最宝贵的东西。参与过京剧《沙家浜》作曲并在近几年有新作的北京京剧院作曲家陆松龄,对继承与创新更有切身体会。他认为,京剧唱腔写作中,抒情的运腔大有可创新的余地。既要遵循规律依字行腔,又可在文学句逗与音乐句逗间求得变化的统一。多年来作曲家因拘于依字行腔,对一些板式尾腔只在唱法上略有出新,少有旋律上大的发展。他还指出,新编剧目与传统戏音乐风格的截然不同,在于它们的唱词语言不同。相应的音乐语言、节奏,也要适应时代语言、节奏的要求去突破。要打破旧框框,大胆吸收同时代其它艺术品种的精华,来充实本剧种的音乐。但吸收外来因素时,又要时刻把握住本剧种的音乐特色。南京市京剧团作曲家《胭脂河》的作曲续正泰认为,京剧传统戏程式如板式、落音、调式等基本形态较固定,而许多新创剧目的唱词已打破格律,音乐创作中就会有很大的自由度。作曲者不必严守上下句、落音等传统格律。北京市京剧院朱绍玉是一位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作曲家,他认为:戏曲音乐的发展,应随着时代审美心理而变化。近年来黄梅戏、越剧这些地方剧种广受欢迎,表明了时代的审美需求。京剧创作剧目中不能没有实验性的、更能让年轻人接受的剧目,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要研究观众心理,京剧的发展,不能拒绝青年观众。江苏省京剧院作曲家汪人立指出,每一件成功的京剧音乐作品都可以让你看到,它是在传统的光华中闪烁的一个亮点。成功的戏曲音乐作品必然是新与老的对立统一体。老,即传统剧种风格和传统神韵的根;新,即作品所体现的人物性格、情感和时代气息。新与老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戏曲音乐作品独特的个性和品格。新与老的结合中“度”的把握,是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新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但好作品必定具有新意。
研讨会上,著名编剧邹忆青,著名导演李学忠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于京剧音乐如何继承和创新发表了看法。戴英禄指出,对于艺术表演团体首要任务是创作,对于创作来说首要的是创新。有很多老艺术家在创新方面也是很超前的。如大家都知道的,关肃霜先生在《黛诺》中的那段[南梆子],糅进了少数民族民歌音调,就是创新的范例。《红灯记》作曲也吸收了方方面面创作力量,所谱写的唱段及整出戏都是不断打磨、多方积累,最后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样板戏”以后创新并没有停顿。现代戏如《蝶恋花》、《骆驼祥子》、《华子良》等都是成功的作品。
研讨会还邀请了从事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他们从京剧音乐如何与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相互借鉴吸收发表了意见。曾以戏曲音乐为素材创作过不少民族器乐曲的吴华认为,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是从传统戏曲音乐过渡到现代戏曲音乐的重要时期。现代音乐作曲手法的引进,使这一时期的戏曲作品面貌一新。60年代后期创作的交响音乐《沙家浜》、钢琴伴奏《红灯记》等大型音乐作品,都应属于现代戏曲音乐。近年来,戏歌的出现和京胡等戏曲器乐独奏音乐会的出现,表现了现代戏曲音乐创作活动的多方位发展的态势。戏曲音乐走向音乐厅和广播电视等多重空间,让人们看到中国戏曲中潜藏的丰厚音乐资源。东方歌舞团作曲家赵石军,近年为京剧音乐交响化做过不少探索,他认为,京剧音乐创作可以有多种思维,可在调式交替、调性暂离等多种探索中开拓思路,并在建立立体思维的同时,尝试京剧音乐创作的多种可能性。
五、培养人才与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对于京剧创作人才来说,编剧、导演、舞台美术等方面虽然都存在着人才短缺的问题,但音乐创作人才的短缺显得更加严峻。六、七十年代培养的作曲人才,现在成为了支撑当代京剧音乐创作的中坚,但他们大都年届花甲,甚至有的已逾古稀。环顾四野,放眼搜索,30至40岁年富力强的接班人,更是寥若晨星。卓有成就作曲家的年龄老化,中年作曲人才的断档,青年人才的不断流失,戏曲学院作曲专业的生源的不容乐观,所有这些,成为了与会代表最感忧虑的问题。京剧音乐博大精深,积淀丰厚,作曲者首先需要吃透传统。不仅要熟悉不同声腔、曲牌、板式、调式等京剧的基本程式,还应了解不同行当、不同流派唱腔的风格,以及不同演员的艺术个性;传统京剧的各种锣鼓经也必须烂熟于心。与此同时,作曲者还必须掌握现代作曲技巧,具备高度综合的能力。因此,培养一个合格的京剧作曲人才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对此,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主任朱维英坦言,戏曲学院作为全国唯一的戏曲高等学府,加紧培养,并且竭力造就出唱腔写作与音乐配器甚至指挥兼擅的京剧音乐创作人才,已是迫在眉睫。与会者深深感到,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音乐创作队伍,要实现京剧音乐的创新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与创作人才相关的是乐队的队伍建设问题。现在大多数院团没有一个能胜任创作剧目演奏任务的基本乐队建制,因此不少作曲家在实际创作中,时常要遭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作曲家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