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4: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责任感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教育责任感的含义
教育责任感是教师对履行教育义务的行为结果所应负的道义上的责任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意识到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因而能把遵循教师道德要求看作是自己的内在道德需要,是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教育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他的尽职程度,而教师能否尽职,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责任感是从教师的义务中引申出来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是国家、社会对教师的总体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教师必须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并且要为人师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范文),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对学生的责任。教师必须根据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经常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法制教育,教师还必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抵制和防止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不良现象。通过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成为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公民。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3教师对自己的责任。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去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灵魂,对学生的责任和对自己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基石。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每一位教师在道德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影响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因素
在道德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失衡。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女生能认识到品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女生常常表现出对社会公德不以为然。比如:有些同学自视清高,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见到老师却连招呼都不打,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不主动让座,视而不见。不少女生爱惜个人物品,但对社会公物却不爱惜,教室、琴房长明灯现象比比皆是,课桌、讲台随手涂鸦。
在人生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幼师女生中许多人是带着轻松、易学的念头,父母、亲友的期望及自我陶醉来到校园的,她们是按一种属于艺术学习的思维定势来塑造自我的,认为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同时的,女生们绝大多数表现为成才欲望较强,奋斗精神较弱。部分女生由于学习专业技能课的自身素质较弱(比如舞蹈课、琴法课、视唱及乐理等),一进校便表现出不知所措的烦燥,甚至畏学。她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往往又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功训练。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对她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事业构成严重威胁。
3在价值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功利化和实用化。从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女生是怀抱“找出路”、“跳农门”、“落根大城市”等一系列复杂心态来学校的。城镇籍女生来幼师是为了能够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农村籍报考幼师则希望跳出农门,走出自己家乡的那个小村庄。更为夸张的是有些女生读幼师是为了有一个好名声,以便能找有钱人来嫁。虽然这些女生入学动机各异,但她们几乎都表现为更注重个人成才目标的实现。她们渴望成才,但又往往单凭个人兴趣爱好和自我价值取向进行“自我设计”,把成才目标建立在狭隘的个人利益基础上。
4独立意识增强,但意识和能力失衡。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女生们要求能够独立。她们对于《中师生行为规范守则》的条例以及学校学工处制定的文明细则不以为然。因此,大部分时间用来上网交网友、写信交笔友现象在许多女生中流行开来。她们一方面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法纪观念却相应淡薄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但在真正的现实面前,却又显得手足无措。由于缺乏明辨是非能力,有不少女生因此耽误了学业,更有甚者严重违犯中师生行为条例,受到批评处分。女生独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淡薄,于是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范文)有抵触情绪。这种意识与能力的不平衡使大多数女生常常处于矛盾冲突状态,并时常伴有挫折感。
5学校教育方面。首先,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学生教育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实现。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以致思想道德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怎样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我们的研究不够,实施乏力,成效不显著。即使像爱国主义这样严肃的教育,我们往往过多地停留在展示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文化等对祖国自豪感的培养上,难以把对祖国的自豪感升华为“振兴中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并能从中引发出他们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建立起来的责任意识,一方面缺乏社会价值,缺乏正确的责任动机:另一方面经不起不良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干扰,不能自觉地、持久地去实践自己的责任。其次,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德育过程形式化,重灌输,轻实践:重知识体系,管理条条框框繁杂,对学生限制太死,“一刀切”现象突出,学生个性压抑,形成了“两面”人格、知行脱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严格的管理制度(范文)当然是必要的,但在管理中要尊重并逐步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否则,学生觉得自己总是处于管理者的对立面,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也妨碍了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确认。因此,幼师学校必须改革学生管理方法,探索有利于培养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教育模式。最后,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教育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活动。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学生学习他人经验和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是幼师学校的必修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幼师学校培养学生教育责任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因为教育实习和见习是师范生在校期间最早也是直接体验教师角色的开始,对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师范生通过面对面地与学生接触,与社会接触,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角色的重要性,从而体验到什么是教育责任感。而从目前情况看教育见习和实习一直是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实习的时间短,有些学校为了省钱、省事而将教育见习和实习合并在一起,安排在临近毕业前。这样就使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教法的了解、教师工作的尝试集中在一起。这种安排,一方面,对实习生来说,由于时间有限,临近毕业也无法弥补在实习中所发现的自己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对实习学校来说,由于迫于教学计划的压力,而实习生平时技能训练太少,唯恐实习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不愿接受实习生。再加上由于实习经费和指导教师的匾乏,有些学校采用了“分散实习”、“模拟实习”等形式,这无疑对参加这些形式实习的同学缺少全面指导和严格的管理,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培养
怎样解决学校教育责任感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责任感教育的实效?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责任感教育模式,创建一种新的适合当前需要的有效模式,从而提高责任感教育的效果。
从学生需要的实际出发,多层次化地进行学校德育教育。以往在德育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的和目标不分。用目的代替目标,只有高度,没有梯度,这就像哭人家上楼而不纳人家梯子。学校的责任感教育工作要改变统一目标教育带来的“假、大、空”现象,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道德教育目标分成若干个层次,即对各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和教育的起点,依次选择相应的具体内容、方法和途径,再把各阶段各层次的德育目标和措施整体地衔接起来,逐步提高,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进行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重要的任务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总体目标具体化,即为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每一级发展水平拟出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由于每个学生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状况、所受教育不同以及个人主观因索的差异,在思想发展和对自己的要求上也必然呈现出多种情况,不能强求一律。因此对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不仅要把最高目标分解为各个年龄阶段的目标,而且要针对各年级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制定出各年级德育的具体目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促进个体成员充分的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的价值观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形成和发展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即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念以及政府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念。而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则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对价值观念的规范、标准、体系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对当前的幼师生来说,她们的人生志向趋于务实,注重实效,关注自我,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商品意识,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标准的。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冲击,对诸如金钱至上、吃喝玩乐、损人利己、空虚无聊等不良习俗,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克服。同时,必须摒弃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陈腐观念,以使之具有更加务实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文明人进入社会。幼师生现代人格特征的形成,与社会的大力倡导也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倡导的主流道德起着导引、催化、灌输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通过大众传媒、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社会和学校必须加强正面教育,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幼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Abstruct The reason to conduct the education of responsibility, on the on h,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important, it is the kernel of moral, it is the most general scale of moral education, it is the basic quality of talented person, on the other h, the reason is the los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modern society; human always put personal interests on the social interests, put personal development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ut personal ideal on the social ideal. To conduct the educ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taking into ac four factors of society, family, school personal, collaboration to promote four factors, rather than from a single aspect.
Key words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necessity strategy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家将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未来教育的战略主题,将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社会责任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为此,有必要对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推进策略进行分析。
一、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一)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个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上,从社会整体利益转向个人利益。一个人光做好人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做一个有用的好人。所谓做一个有用的好人,就是他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然而,有些人无法抵挡金钱、物质的诱惑,把追逐个人财富、名利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
第二,在社会整体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上,从社会整体发展转向个人发展。目前,考研、考公务员热在大学校园里悄然流行起来,对于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自己、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职业规划、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大部分人考研考公务员的动机都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和前途,而没有真正考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哪些方面的人才。
第三,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上,从社会理想转向个人理想。 如今的社会,由于受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影响,青年人大谈个人理想,而很少谈及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问题。以前所宣扬的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为祖国的富强振兴而奋斗的精神越来越少。
(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原因。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受到不良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部分国人的责任感出现缺失和淡化现象,一部分人偏重个人主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社会方面关心的较少。过去,人们把以爱国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追求标准。然而,现在却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倾向于把实现个人利益看得比其他利益更为重要,在面临选择时更加偏重实利主义。
第二,学校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其教育方式主要以教师的传授说教为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非常少,而没有亲身实践的经历则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造成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意识不强这样的问题。
第三,家庭原因。我国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的时代,现在的孩子都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对他们是关爱有加、过分溺爱,从而导致现在的孩子就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出现了问题,不知承担义务,养成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恶习。这些孩子进入社会后,难以树立健康的社会道德意识,很难适应社会群体生活,很难用社会规范来约束其行为。也难以形成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
第四,个人自身原因。如今的一代青年人基本上都是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很少经历过真正的挫折,也很少接受挫折教育,导致抗挫能力很弱。另外,在他们身上也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意志力薄弱等问题。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更无从谈及认识到历史和时代所赋予自己的使命问题。
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责任感是道德的内核。任何道德都是相应责任的具体体现:师德是教师的社会责任在道德领域的内在反映,医德是医生的社会责任在道德领域中的内在反映,家庭责任在道德领域中表现为家庭美德……。有责任感的人,会自觉的遵守法律,服从各种道德规范,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认真负责,会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相反,缺乏责任感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言行极不负责,甚至不顾基本的道德规范,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第二,社会责任感是道德评价最一般的价值尺度。社会责任感是对每一个人共同的社会要求。当代的“活雷锋”郭明义之所以成为我们当今时代道德的楷模,主要是因为他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这样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使我们相信,人的社会责任感是整个道德大厦的基石,离开了社会责任感,道德教育就无从谈起。
第三,社会责任感是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学校里走出的毕业生他们将扮演着一个新的角色,那就是职场新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会把他身上的责任感融入到他所从事的职业之中。反之,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的工作也不会很出色。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21世纪的人才应掌握三张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第三张通行证则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并指出,没有第三张通行证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没有意义。这“第三张通行证”就是讲人的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责任感对人生的发展,对能力的发挥以及对纪律的遵守都具有特殊的影响。
三、社会责任感提升的基本策略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自身四方面因素共同发挥的作用。因此,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必须从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体自身四个方面同时进行,而不能仅仅依靠某一单一的渠道:
第一,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有利于责任感培育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而这种道德氛围的形成主要有赖于政府的价值引导,所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建立健全的行政、法律、经济的措施与政策,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学校要加强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责任感。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责任感,可以从完成作业情况、讲安全、讲卫生、遵守班级纪律等点滴小事做起。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负责任的良好责任感,要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目标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同时要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为实现集体目标而共同努力。
第三,重视家庭教育,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责任感培养。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学堂,家长或监护人是学生的启蒙老师,是学生心目中最权威的人。家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影响自己的孩子,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要做一个诚实、文明、守信用的人,将来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兄弟姐妹、邻居朋友和谐相处、互相帮助,逐步形成努力与人合作的责任意识。
第四,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增强其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起点是个体对责任对象的主动关注,拉近与对象的心理距离;在此基础上把个体融入到相关事物的关联之中,这是社会责任感建构的关键。一个人的一言一行虽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支配其言行的主要动力却来自于主体本身,所以,学生自身要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通过学习深化自己对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让自己更多的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切身参与其中时,学生才能体会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才能内化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自己履行责任的意识水平,进而更好地去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于浩华.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73-76.
[3] 宋加木,王娟,巩其亮.西方文化冲击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对策[J]山西省团校学报.2008(2):18-19.
[4] 熊良华.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1990(2):20-23.
[5] 于浩华.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73-76.
[6] 廖安辉.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05,(6):27-29.
[7] 刘飞,刘义.责任感问题的理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3):155-157.
[8] 刘兴翠.从培育责任心开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J].思想政治教学,2002,(11):52-53.
[9]《学习―内在的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1996.
[10] 孔伟红.论当代青少年责任感的缺失与培养[J].湖湘论坛,2008,(5):112-113.
[11] 韦琼芬.浅谈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09,(5):5-6.社.1996.
[12] 刘铁芳.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构与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1,(2):26-30.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1对小学生进行家庭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
1.1家庭责任感是公民的必备素质
责任感,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完成任务、履行责任的情况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不同,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从责任的对象和客体来看,责任感可分为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具体可以分为:他人责任感、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等方面。责任感是我们作为社会角色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家庭成员,不论角色如何,都有其必须承担的责,如作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而父母则有养育子女的责任,这是“作为人而具有的本质所加于你们的责任”。对于社会而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家庭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的基础,是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责任感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核心品德,而家庭责任感是责任感的基本要素,因此家庭责任感是公民的必备素质。
1.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小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开始迅速发展,已具有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此时正是培养家庭责任感的最佳时期,所以小学阶段必须打好基础,强化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合格公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修订贯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精神,强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新课标将家庭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大领域纳入其课程内容,从其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应该并且可以成为对小学生进行家庭责任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1.3青少年家庭责任感缺失现状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中,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家长的过分保护中成长起来的,家长提升孩子家庭责任感的能力不足。另外,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德育。这些孩子常常是感情淡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不会体谅父母,缺乏基本的家庭责任感。近年来,由于青少年责任感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青少年家庭责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生命意识淡薄,漠视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二是行为责任意识淡薄,知行不一致。三是重自我,轻家庭。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教育势在必行。
2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家庭责任感培养的策略
2.1立足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大量的知识讲述关于家庭生活、责任教育方面的,家庭作为主要的活动领域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化有关家庭责任感教育的知识。将家庭责任感教育渗透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规则教育、关怀意识教育等方面,把学生带入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触发学生对家人产生相应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其家庭责任感。
2.2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中渗透家庭责任感教育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努力表现自己,自觉承担起一定的家庭责任。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探究活动,能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责任认知,形成责任情感和责任意志,从而迁移到家庭生活中。
2.3设置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人的情感共鸣
“活动体验”强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格,在教师创设的活动中,突出学生参与,让学生处在自己成长的体验之中,发挥自我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以便学生对家庭责任感有真切的理解和迫切的需要,使学生家庭责任感的培养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构建。
2.4搭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平台,建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课程评价主要偏重于结果性评价,很少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和智育。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注重品德培育、充满人性关怀的学科,其课程实施的效果不是分数可以量化的,对其评价的最终目的也在于促使课程主体――教师和学生实现心灵的升华。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在功能上要与传统课程评价有本质的区别,在评价内容及方式上也要赋予新的内涵。对小学生进行家庭责任感教育要注重家校合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通过课外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孩子与家长的互动,课程评价中注重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的反馈。
参考文献
“能够负责才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本质,也只有借由负责,才能完成答覆生命的使命。”[1]生命是一种责任,与生俱来或后天萌发的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和实现生命机制的过程,生命的责任不仅仅在于个体的职责和义务,还在于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责任有很多种,但无论哪一种,当今青少年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责任,具体表现如下。
1.自我责任感迷茫
自我责任感就是行为主体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情感体验,自我责任感包括很多,其中以珍惜自己生命为主。但近几年,随着青少年自杀自残比例的上升,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无法积极承担自我责任,自我责任感迷茫。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青少年学生内心空虚,总是感到孤独,感觉不到生存的力量与意义,不愿意与人交往,更有甚者会完全封闭自己,如果不及时开导,则会直接导致自杀自残。
2.他人责任感的冷漠
他人责任感就是行为主体对他人负责任的一种情感体验,这是相对自我责任感而言的。如果没有他人的存在,社会就不成为社会,个人也就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使得对他人承担责任感成为必然。然而,现当今社会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娇生惯养,从而导致其身上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品质,如懒惰、自私、目中无人、叛逆、排斥他人等。
3.自然责任感缺乏
大师泰戈尔(1984)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正是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2]。尊重生命,即尊重自己、他人及自然界其他所有的生命。我们要树立善待其他非人类生命的意识和责任感,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能见到有随意虐待动物、不爱护花木等的事件发生,对自然界生命责任感的缺乏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偏向青少年化。
4.无视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行为主体对社会所负的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自律意识,然而,在亟需社会责任感的当今社会,青少年却淡化了责任感,更有些青少年根本就不懂什么叫社会责任感,比如说:很多青少年已经忘记道义的含义,注重的只是自己的收益,不太注重自己思想的升华,喜欢物质攀比等,这些现象都使得现如今的青少年无视社会责任感。
二、青少年生命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造成当代青少年生命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有很多,综合起来无非还是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因素出发来考虑。
1.社会支持不够
随时代飞速发展,青少年生理成熟期已经明显提前,但外界环境并没有适应青少年的这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与外界的不平衡,如果不及时指导,青少年学生就会产生困惑,严重的则会引发行为上的失控,如不珍惜生命。青少年的生命责任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生成和发展的,需要良性的社会环境,但当今,报刊、影视、出版、网络媒介等监管力度不强,仍然有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责任感教育仍极度缺乏社会的关注,缺乏良好的环境氛围,缺乏媒体的正面影响。
2.学校重视不够
在我国,虽已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但青少年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成绩才是硬道理。我们都知道生命责任感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但很多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办学质量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能给学生的成绩提高带来显著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常被忽略,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也只是形式。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但教育中却过分强调对青少年的成才教育,忽略了青少年作为人的成长教育,如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学生造成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等,都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3.家庭理解不够
家庭的首要要素是家长,但绝大多数的家长很少和自己的孩子谈论有关生命、生死等方面的知识,有些家长甚至是避讳,再加上现当今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把家庭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做,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感恩。这些都让孩子的成长缺少了自立和责任心,而缺少这些品质,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轻则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上网、早恋等,重则伤害自己,对他人暴力,对社会报复等。再有,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潜意识阶段,都不认为孩子在除学习之外,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只希望孩子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学校把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上。
4.自我认识不够
现阶段的青少年都是温室里的花朵,很少遇到挫折,因此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发展的角度看,青少年时期是处于情绪易波动的时期,面对问题时,容易冲动,容易意气用事,也容易选择过激的行为,从而给自己和家人乃至社会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三、加强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对策
与国外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其中生命责任感教育相对滞后,远不能满足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责任感教育,帮助其树立科学合理的生命态度与责任意识。
1.加强政府、学校的责任,让生命责任感教育走进课堂
从政府层面来讲,应重视生命责任感教育,积极主动推动生命责任感的发展,“引导青少年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已经成为我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3]。利用法律、行政手段等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不断巩固“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使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要制定相应的生命责任感教育规划,在态度上首先重视起来。
学校应规范教材,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开展多项课外活动等,这些都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生命认识和心理健康素质。
2.挖掘家庭教育的功能,家长学校综合实践
家庭教育指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基本行为规范、生活知识、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家庭生活中的亲情体验是青少年养成良好生命责任感的基础,无论是哪一个教育思想家,都会或多或少的提到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会受到家庭的结构、气氛、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在生命责任感教育中,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在关注孩子身体和学业成绩的同时,也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在增加自身生命责任感知识的同时,还要及时主动的和学校联系,共同探讨生命责任感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交流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经验,协助学校做好生命责任感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时恰当的对孩子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
作为年轻一代的新家长,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孩子积极的价值观和幸福感,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新的教育思想的有利保障,家庭氛围越是欢乐、宽松、自由,就越能激发人性中更多快乐的品质,个体就会感受到快乐,这也符合现当今“幸福感”的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幸福感的增加,会直接影响到责任感的发展,相应的也会影响生命责任感的发展。
学校应把家长的生命知识普及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开展以家长为主体的“生命责任感”实践活动,让家长参观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医院等,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与责任,家长有了自己关于生命的正确阐释,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建立起生命责任感意识。学校应多给家长做心理教育辅导讲座,教他们欣赏和信任孩子,引导他们了解科学育人的方法,走出狭隘家庭教育的误区,使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达到最大的合力,让青少年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3.学校提供幸福环境,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自我成长导向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年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自我成长导向,是指青少年在遭遇不良外界因素干扰时,学会运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用积极的方式面对困境的一种应对策略。青少年这种自我成长导向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中进行,因此,学校要为青少年营造“幸福”的生命环境,提升其幸福感,提升其积极的态度,从而提升其对生命的责任感。
4.加强与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及国家近几年的重视,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始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健康成长,有正确的生命态度和价值观。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应该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学科渗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咨询活动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把生命责任感教育启发在萌芽阶段,让孩子健康成长。
生命责任感教育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个新生事物,建设和培养一支稳定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是搞好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关键。具体来讲,学校应培训一批心理健康教师,让他们充分了解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内涵,掌握生命观教育实施的原则和方法,探讨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具体教学方式,然后再以这些心理健康老师为主导,对学校其他老师进行知识普及,形成辐射状的生命责任感知识的传播。这样,形成良好的校园生命责任感氛围,对推广和加强生命责任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心理健康课及心理咨询的途径,引导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状态,关注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学校设立“知心姐姐信箱”,通过阅读学生的信件,了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及时进行矫治疏导,并据以调整学校的活动等。
青少年学生是特殊的群体,身心发展在巨变,又要面临现实压力,所以,重视和倡导生命责任感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这项新的挑战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家庭、学校及社会要协调统一,创建一个大的环境,来培养青少年的生命责任感认识。人只有创造性地为他人生活,才能创造性地为自己生活,才能在社会生活的实践参与中来践行生命的责任,也才能更好地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谢曼盈,潘靖瑛.生命意义与价值之探研——从心理学与哲学观点检视使生命有意义的要件.2002(7).
[2] 圣笈多·泰戈尔评传.董红钧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 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教育科学,2006(4).
[4] 刑胜.初中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初步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1.
[5] 史兆光.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探讨.航海教育研究,2011(3).
[6] 李海苗.论中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浙江师范大学,2011.
家庭教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而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教育和影响。本文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这个教育和影响可以是有意的,无意的,有形的,无形的,宏观的,微观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有形无形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着子女,而父母要让子女接受自己的言行观念,会有意无意的做出榜样以规范自己的双向影响与互动过程。
1.2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
1.2.1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如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重点等各方面。所以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家庭变成教室。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这表现在:①早期性特点: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②感染性特点:家庭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是耳濡目染,是一个感化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教育工作中有着特殊意义。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情感的这种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③权威性特点: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长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家长的教诲,子女能听从;家长的批评,子女能接受;家长的意图,子女能心领神会;家长所希望的,子女能努力做到、做好;家长所反对的,子女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总之,家长的意志对于子女的言行有较大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要比其他人对孩子的制约性更大。④针对性特点:相对来说,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更强。针对性强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人们常说“:知子莫如父。”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是家长,是父母。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父母之所以能如此了解子女,并不仅仅是由于长期共同生活,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和子女有特殊的关系———血缘关系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⑤及时性特点: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父母通过对孩子言行举止的及时掌握,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做到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⑥连续性特点:孩子出生之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德、谈吐举止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1.2.2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但家庭教育也有他的局限性,这表现在:第一,家庭教育里家长缺乏教育者角色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作用十分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发挥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承担着双重角色的,即父母和教育者。但很多时候,家长只强调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而忽视了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重视作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照顾,甚至于溺爱,缺乏缺乏作为教育者的目的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有序性。第二,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缺乏应有的理智,容易感情用事。这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也是最经常发生的偏向,是家庭教育不易突破的难点。大部分家庭教育的失败,都源于此因。父母感情用事主要表现在:行为易走极端;娇惯溺爱;简单粗暴。第三,家庭教育比较封闭。家庭是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作指导,这取决于家长的兴趣、爱好、意志、思想水平、教育能力等。而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家长的素质和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这势必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成效。总之,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使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膨胀。重知轻德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诱发了父母过高的期望值。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方式,造成孩子言行不一。
2生命责任感概述
2.1生命的含义
生命,从文学的角度讲,就是性命,就是活命。从生理学角度讲,生命必须是有心脏跳动、有呼吸、有大脑活动等条件。从法律上讲,生命是指法律主体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整个过程。从医学角度讲,生命就是活着的状态,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衍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辞海》中对生命的解释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衍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见,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生命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但综合起来,本文将人的生命描述为:人的生命是自身繁衍、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反应等的复合现象。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统一体。
2.2责任感的含义
责任感是主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责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和“责任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是人分内应做之事,还需要一定的组织、制度或者机制促使人尽力做好,故“责任”有被动的属性;而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把责任感定义为一种精神是恰当的,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范围要比表示情绪和感情状态的“心情”一词广泛得多,能够涵盖“责任感”的丰富内涵。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人的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除受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主要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2.3生命责任感
生命责任感,就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不单是对自我生命,还包括了对他人的生命。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影响
3.1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乏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多关心呵护,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很少有父母能够对子女进行挫折教育,也很少有父母对子女进行生命教育,因为他们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应试教育与特长培养上,父母看到的是孩子将来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竞争硬件,与学习、与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基本都不在父母的关心范围内。父母的不良教育方法是导致大学生缺乏生命责任感的重要因素,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自私任性、傲慢无礼、贪图享受,而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冷酷暴躁,缺乏同情心。
3.2家庭不和谐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失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能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全面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习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的面唱对台戏,让孩子无所适从,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就得不到父母的悉心调教和关怀,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树立良好的生命责任感。
3.3父母自身生命责任感缺失造成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位
不可否认,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因为父母文化素养的差异,教育水平的高低,思想观念趋利化,有不少父母本身是比较缺乏生命责任感的,就更谈不到对子女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一味地追求理论学习,追求高分,忽视了子女的全面发展,认为素质教育是学校的事,子女只有考取名牌大学,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是步入社会竞争的砝码,不能引导子女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不会让子女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4构建和谐家庭教育,增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4.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子女一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片面的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的子女很难成为合格的人才。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家长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对子女要从小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首先要教育子女关注“个体”,改变传统的“无我”、“无私”的思想,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个人生命价值、利益同样应该得到重视。要教育子女珍爱自我生命,因为“自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联系着父母,联系着家庭也联系着社会。其次要教育子女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价值体现。作为父母,要让子女从小就知道,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而且生命只有一次,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一切。要让子女从小就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认识到生命的责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自爱且能他爱。
4.2提升自身生命责任感,以身作则,强化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父母是对人一生影响最先、最深的人,也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对象。托尔斯泰说“:全部的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古人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父母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修养,有高尚的品德,有积极的人生观,有强烈的生命责任感。其次,在行动上,要重视对子女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能够做到知行统一。
当前学生的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缺乏,为什么会这样、又该怎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在这一个多月的培训中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1. 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原因分析
(1)家庭的溺爱。一个孩子头上六个直接亲人,六个亲人的爱的表达方式各有所不同,无疑形成孩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管是在孩子平时的生活还是在孩子读书学习等情况下,生怕孩子吃苦或多或少存在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目中形成长辈的这样做是应该的,养成享受型的心理、拍吃苦、经不起挫折、责任感差等,亲人缺乏对孩子怎样报答社会服务他人怎样报答长辈缺乏引导,孩子缺乏对怎样来报答长辈的思考、更谈不上对报答社会服务他人的思考。
(2)学校教育的不够。虽然近年来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但面对留守儿童的增加、面对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现实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等新形势、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要求和对教学质量的新期待等等,如何做好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怎样更好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开展好民族团结、国情省情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的确存在的一定差距,方法的单一、内容的可接受性和形式上怎样有机结合等等。
(3)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不足。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教育合力不足,家庭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的家庭教育不时有缺失的现象,在孩子教育管理方面重分数缺乏对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有的社区关工委形同虚设。
2. 创新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履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充分发挥好家长学校的作用,指导家长和监护人教育管理下一代的正确方法。要利用家长会或者举办家长培训班或者开展家长间教育管理子女的经验教训的交流等,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正确培育子女的方法培训,帮助家长掌握关爱、教育、管理子女的有效方法,形成家庭、学校对下一代教育的合力,以便有机配合共同来培育好下一代。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针对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挖掘好教育内容,增强育人效果。各学科教师一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增强自身学科整合的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二要坚定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想,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效的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把德育的内容有机的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3)学校、班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寓社会责任感教育于活动之中。一是学校和班级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要把社会责任感教育当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要有步骤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陶冶情操、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加强班主任及辅导员队伍建设,增强班主任在学生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教育方面的技能。学校在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要精心选择哪些热心班队工作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要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实施后15%班主任津贴的作用,改变多数教师不愿做班主任辅导员的现状,形成人人争当班主任辅导员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增强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强化班队工作经验的研究,整体提高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在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方面的技能,为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保障。
一 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责任感能够创造奇迹。但凡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能够创造奇迹皆由其责任感使然,甚至这些人即使在自己并非最喜欢和最理想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创造出非凡的业绩。除了聪颖和勤奋之外,他们靠的是就是高度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我们战胜工作中诸多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使我们有勇气排除万难,甚至可以让“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得以出色地完成。学生如果没有责任感,各方面都可能会出问题:不遵守校纪校规、不按时上下课,不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不服从实习管理等。没有责任感,人的个性可能会片面甚至畸形发展,个人将来的前途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责任感是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只有在责任感的基础上才能架构整个道德体系的各种元素,没有责任感也就没有道德。因此,责任感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医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特殊性也对我们培养未来的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临床医学实习生责任感教育的内容
责任感的培养有许多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逐渐丰富,主要包括: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他人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等方面。
1 自我责任感
对自己负责,是责任感培养的起点。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一个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而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医学生更加要重视自我责任感的培养,才能更好的为医学事业服务。在临床实习中,从个人日常工作做起,不断强化个人责任意识。
2 家庭责任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家庭负责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家庭责任感就是一种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家庭生活的一种主体意识。家庭责任感是形成大学生爱心的前提。家庭生活是大学生步入生活的前奏,在家尊重父母和自己的亲人,在外面才有可能去关爱他人,才有可能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
3 他人责任感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在个体的社会生活中,必然要接受他人的支持、帮助与合作。培养医学生对他人的责任感,才能使同学们之间互帮互助,在生活中与他人互信互爱,对他人有礼貌,助人为乐,在医院对患者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临床实习,医学生从需要关怀的弱者、贫者、痛者等患者渴望的眼神中读懂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从而寓医学人文教育于实践 活动之中,促使医学生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责任情感和信念。
4 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点,反映一个人的人格素质是否健全。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正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也是其社会责任感逐步确立和巩固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因而是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关键时期。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阶段过渡时期,人民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反映在医疗行业,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同时医患关系日益恶化,医生的工作环境也不好。这就要求我们实习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修养,在工作中尽量少出错,同时努力与病人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且从优秀医务人员精湛的技术中体会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从而加强个人责任感。
5 职业责任感
职业责任,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对社会和他人所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学生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就应该树立正确的责任义务观、苦乐观、责任观,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感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学生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我校的“三早”教育中早接触临床,也是使同学们能够更好的受到职业熏陶的一项卓有成效的措施。临床实习生在实习阶段能够更深刻的体会职业对个人的要求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人的要求,逐步培养职业责任感,以便更快地进入临床医生角色,履行职业职责。
三 临床医学实习生责任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实习生在实习阶段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同时也是一名实习医生。除了身份的变化之外,对临床实习生责任感教育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工作对象的转变。医学生的生活主环境由在学校转变到实习医院。进入实习阶段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的内容也更加复杂,工作对象是实实在在的患者,做的是操作技能要求高的临床工作等。我们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医学生责任感教育,形成“三位一体”H的责任教育模式,有效地促进学生责任行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从而进一步内化为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
1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引导学生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它是通过某一充满冲突的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们置身于各种充满冲突的关系之中,通过“情境中的我”从心灵深处来反思和认识自己。提高应变能力和对道德冲突的感受能力以及道德选择能力,并通过对冲突价值的甄别、筛选,将其内化在自身的道德心理结构之中并践行之。
通过角色扮演法,结合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体验责任,让他们暂时扮演医患关系中的某一个角色,感受体验其艰难辛苦或思考处理这一角色面临的困难和解决对策。这种方法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亲身体验和理解他人的工作和肩负的责任,逐步树立起责任意识。
2 情感教育法
情感教育是一种独特的道德教育内容,是把人的内在情感动员起来,使之融汇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是个人自我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范式。运用情感教育法,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需要,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在精神上鼓励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不断地完善自我,让他们积极参与实习,主动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其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医生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医生工作的特点,客观地分析实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康人格。在实习工作当中出现的一些不适应的状况,及时发现及时疏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实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难。
3 情境教育法
责任教育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我们要善于创设责任情境,引导学生在实习工作中主动寻找自我责任角色。医院可以通过切身的实践和情境体验使学生们接受责任教育,使他们能够比较完整地感受责任感形成的过程,认识到负责任对患者、对个人、对医院、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负责。我们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临床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患者的需要,使他们的工作与患者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责任感。
4 公正团体法
面对这些背景,我们学校从“三化”着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一、目标具体化
我们把学习责任感、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结合在一起,将目标具体化。比如,我校制定的《午托学生行为规范指导细则》,告诉学生午托时“该怎样做,不该怎么样”。这不仅是为了规范午托学生行为,让孩子们中午在校能够吃好、睡好,保证午托服务质量,而且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的文明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有序排队前往食堂,途中不追跑、不打闹”,是让他们知道坚守文明的表现;“就餐时不高声说话,不高声叫嚷和敲盘子”,是让他们注意到他人的存在;“不剩饭剩菜”,是让他们注意对粮食的节约和对食堂工作人员劳动的尊重;“饭后不能出校门”,是让他们对安全作出贡献;“上完厕所后不得在外逗留”,是让他们懂得纪律的底线。细致之规则,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落实在细微处。
《午托学生行为规范指导细则》还专门列出了学生违规的五档处理办法。学生一旦违规,处罚的执行毫不含糊,当事学生将亲身体验到不守规则所付出的代价有多大,从而培养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
二、阵地立体化
我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思想渗透、实践活动的体验强化和校园文化的浸润熏陶三个阵地的作用。
课堂教育是责任感教育的主渠道,上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强化学科的渗透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打下责任感的基础。比如,当今的独生子女,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大多比较自私,他们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享有家长爱护的权利却不懂孝敬父母之义务,表现为不尊重父母,不关心父母,对家里的事无动于衷,即使偶尔做一次家务,也自以为是帮家长做了好事。其中的原因与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足有关。他们不懂得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应承担起家庭中一些应尽的责任,为创建美好、欢乐的家庭出一分力。因此,我们在品德课的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有关的教材,帮助学生明理,从而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如《爱爸爸妈妈》《听从父母教导》《孝敬父母》等课,都能从教材中找到教育的切入点。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懂得父母为养育自己而历尽艰辛,为教育自己而呕心沥血,从而激发学生爱父母、为父母分忧、为家庭添欢乐的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体验,学生就自然会变冷漠为热情,变自私为替父母着想。
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在母亲节、父亲节这种特殊的日子,大队部开展相应的孝敬父母长辈的体验活动。比如,给妈妈洗脚,送爸爸一份礼物,帮妈妈做家务事等,同时,让孩子写出“爸爸妈妈让你最感动的一件事”和“你作为家庭一份子,为家里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通过活动的体验以及思绪的整理、文字的梳理,更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三、教育活动化
引导学生身体力行,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坚持有“责任心”的实际行动。如,我校三年级有个女生,到校后发现语文家庭作业本没带。不一会儿,就来了一位跑得气喘吁吁的老爷爷,到了任课老师那儿,爷爷主动认错说:“老师,不怪她,是我忘记把作业本放在她书包里了。”
原来,每天整理书包的人是爷爷,久而久之,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定势:书包由爷爷整理,自己不用负责任,出了问题有爷爷担,学生依旧逍遥、依旧自在,根本不认为这是自己的事。
较之美国事例:美国国庆日前夕,一个11岁的男孩拿到了一些禁用的烟火炮竹,一天中午在一座桥边放“鱼雷”大鞭炮。一声巨响,这个男孩被警察带到了警察局,被判定交14.5美元的罚金。孩子自然交不起,只好由父亲代缴。回家后,父亲责令孩子打工挣钱还罚金。言下之意,就是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后来,这个孩子成了美国的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我做了许多零工活才还清了我欠爸爸的那笔罚金。这件事让里根明白什么叫责任,对自己的后果负责的人只能是自己。
一、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责任意识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变得很有责任感的。”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正面教育,直接向学生讲明白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责任意识。老师必须告诉学生为什么要有责任感,要树立什么样的责任意识。让学生知道所以然。在班级内召开主题会议、利用思想品德课、晨会课、班队会课等等进行教育。通过直接的正面说教,在学生头脑中打上烙印,再通过榜样引导,加深理解,榜样事迹对学生产生感染,配合各种活动打下基础。尤其是要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内容,做好抓强挖透,完成三维目标。
二、环境熏染培育学生责任感
古诗有云:润物细无声。在孩子的周围,一些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发展。例如,孩子的父母做事情守信用、负责任,久而久之,孩子也会随着父母讲诚信、守诺言,在生活中主动承担责任。做教师的敢于担当责任,敢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在学校里,学生周围的领导、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润物细无声,身教胜于言教。
三、通过抓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责任感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及卫生意识、安全意识等,指导小学生健康成长,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实,学生的责任感是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逐渐形成的。小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段,很多良好习惯、道德品质要在这一时期形成,所以必须加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养成教育中,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注重正面引导。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强化小学生辨别善恶、美丑和是非能力的培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生,把八荣八耻编写成歌曲在校园内传唱,编写成儿歌让学生传诵,召开故事会、开展演讲等,帮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
四、学校—家庭—社区三角互动,增强学生责任感
孩子在家长督促与引导下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整理书包等,学会关心父母,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对学生教育离不开家长和全社会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形成对学生作用的效应场。学校要加强家长学校工作,通过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此项教育的认识,知道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对孩子教育的紧迫感。在家长学校教学中,要帮助家长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方法,组织家长之间交流心得,提高教育能力。
五、通过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培养学生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它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从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到罗彩霞案件中冒名顶替的王佳俊,从数不清的矿难、交通事故到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大楼的倒塌等等,这些都说明,我们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责任感教育被极大弱化,我国公民个人责任、他人责任、社会责任被遗忘。职业教育,作为学生踏上社会之前的关键一站,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生教育的首要地位,强化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只有使学生具有报效祖国、报效人民、报效社会的责任感,才能真正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逐步推进责任感教育,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责任感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师范类和职教类并存的五年制高职学校,有23个专业,近7000名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大幅度地调整办学结构,构建了“稳步发展师范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笔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4年,一直在高等职业学校担任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工作,对高职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极为关注。纵观我们高职学生在责任感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不容乐观。
高职学生的思想总体上是积极进取的,面临就业和升学的双重选择,绝大多数学生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并试图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高职学生责任感弱化问题也越来越令人担忧,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还没有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存在着对生活、学业无所适从,缺少归属感,无人生追求的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对待自身方面,过分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需要而片面宣扬“自我选择”、“自我实现”,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另一方面,又表现得缺乏自信、自强、自主、自尊,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上缺少追求。
2.在对待他人上,表现为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和宽容他人,缺乏爱心与合作的精神。2008年汶川地震时辽宁张雅的言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学生离家出走、轻生、沉溺于网吧等现象,充分说明他们很少会想到自己的出走、沉沦、自杀会给父母亲人造成多大的痛苦,很难理解对他人负有责任。
3.在对待集体上,以个人为中心,缺乏集体荣誉感,不喜欢参与集体事务和活动,不主动履行集体交给的任务,不合群,不会主动关心和帮助集体的其他成员。班集体活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迟到、早退,上课随意讲话、无故旷课等现象屡有发生,公然违抗校纪校规,无视纪律的存在。
4.在对待家庭上,重索取、轻付出。唯我独尊,只知索取,不知感恩,把父母的无私爱心当作是理所当然的,很少分担家务,主动孝敬父母。
5.在对待社会和国家上,从内心对教育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厌恶教育,拒绝教育,一心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急功近利,思想浮躁,除了希望成名成家出人头地外,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高职学校学生责任感缺失客观原因探析
1.家庭教育的欠缺影响着学生责任感的养成
人们常说家庭教育是基础。当代的高职学生,大多系“独苗”,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孩子身上寄予着厚望。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增进和身体发育,对孩子放任溺爱,百依百顺;有些家长即使认识到责任教育的重要性,但不知从何做起,缺乏正确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们必然淡化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还有些家长自身素质较低,对工作不负责任,马马虎虎,对家庭成员不负责任,不尽义务,对父母不忠不孝。这些不称职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只能使孩子成为胸无大志、光想索取、不想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平庸之辈。所以,在每年新生报到时,我们随处可见家长们为子女跑东跑西,忙上忙下,有的家长甚至要帮孩子铺好被子、打扫好宿舍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这样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自理自立的精神,只会接受爱,不会爱别人;只求别人照顾,而不懂关心、体谅别人,养尊处优,依赖性强,更谈不上责任心了。
2.学校教育的失衡影响着学生责任感的修炼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存在着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技能,轻视或忽视了对学生心灵的提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要扭转心灵的弱化这一人格弊病。思想工作方面,灌输式教育至今仍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参与的少。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加强。教学实践方面,学生学习知识与社会实践需要之间脱节,不能学以致用。考试成了目的,甚至个别学生为达此目的不惜铤而走险,考试舞弊。学生管理方面,管理工作者忽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常常处于对立面,容易滋长逆反情绪和破坏欲,妨碍了他们对自己的学校主体地位的确认。从几年前清华高材生仅仅为了好奇就用硫酸伤害无辜的狗熊,到马加爵因一语不和就拔刀相向,连杀四位同班同学,都说明了学校教育中存在薄弱环节。
3.社会风气的功利性影响着学生责任感的践行
社会风气就是人们所说的精神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巨大的熏陶作用。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党内的腐败现象、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给学校德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正发生着冲突和变革。如果从变革的社会实际生活中,特别是从市场经济新的利益关系中,考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就会得出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是有利于人们观念和道德进步的新结论。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发育还不完善,加上社会思潮中还残留着一些封建的、资本主义落后的思想观念,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所难免。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实利经济,可能会使人惟利是图,以所获得利润的高低作为评价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可能会使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死灰复燃,从而滋生腐败,导致钱权交易。而在学校里对学生所进行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却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以是否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否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是否为国家为人类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现实社会环境的价值取向与学校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形成鲜明反差,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学生在感受学校教育带来的积极效应的同时,限于感性经验和认识能力,不能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理解认识和全面的分析判断,从而造成在人生观及价值观取向上的混乱。一部分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取向自我价值,追求个人功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当然,高职学生责任感的缺失,也存在着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比如,学生思想的不成熟,观念的片面性,自我意识的模糊,以及行为目标的不明确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他们虽然有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但又不能把它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内心信念,升华为义务感,也就无法形成强烈的责任感。作为教育者,不但要分析客观原因,更要明白学生的自身因素,因材施教,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将学生的责任感培养提升到首要地位,明确道德教育的重要的社会意义,为了每位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投身到学生情感教育的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任玉华.《责任感教育刻不容缓》.《林区教学》.2008年第2期
2.樊宏伟,付梅莉,李玉荣.《在实习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石油教育》.2005年第5期
3.肖川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4.魏贤超著.《德育课程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