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13:51: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每日激励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追光型:云野有圆顶的图。
雨林在开始地方跳下去的那边。
霞谷溜冰场。
墓土被漩涡丢下去第一张图。
禁阁一楼那边。
(2)回忆型,任务对应的动作就是要找的先祖。
(3)特殊型:面对冥龙 被红光锁定就行。
解救鲲 雨林最后有张三塔的图,那边有两处,一处在亭子底下,一处在右边(隐藏图出来下边)。
烧十株黑暗植物。
像云野的大鲲图以及雨林,墓土都有黑暗植物,烧就行,会自动显示完成。
点燃20根蜡烛。
收集30点烛光(同上)。
掀翻五只螃蟹。
雨林,以及墓土会有螃蟹,掀翻即可(不会掀翻见第八个问题)。
(4)多人型:四人牵手(需要朋友完成)。
双人门。
云野大鲲图那边,禁阁一楼右边等要两人开的门都可以。
对陌生人鞠躬:面对朋友(或小黑激陌生人)点动作就行。
对朋友挥手:面对朋友点动作就行。
传递能量(一般拉朋友进一张图就可以完成)。
击掌(如果有拥抱也一样)点朋友,右边跳出界面,点击掌。
早在17世纪上半叶,被称为现代教育之父的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六年初等教育的思想,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围绕班级授课制的需要又订立了相应的学期、学年和假期制,为推进普及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学校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势头,对教师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这种形势下,于17世纪末叶师范教育产生,当时主要是一些培养教师的短训班和一些规模不大的师范学校。如1684年法国天主教兄弟会开办的“教师讲习所”,1694年德国哥达举办的师范学校等等。这些师范学校的出现,标志着对教师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和教师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到来。
18世纪后半叶,蒸汽机发明和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社会化大生产不仅给教育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学校教育要迅速扩大教育对象,给未来的劳动者以文化科学知识、机械原理和技能的教育,以便培养出适应机器大生产的新型劳动者。
学校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普及教育由必要性变为现实性,进而促使师范教育迅猛发展。到19世纪,各国都普遍设置了师范学校,由初等师范、中等师范到高等师范,形成了师范教育体系,使普及初等教育有了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来源。
2.发展时期
19世纪后半叶,工业生产进入电气化时代,生产水平提高要求劳动者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因此,各工业国不得不延长普及教育的年限,由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向普及中等义务教育转化。
高等师范教育因此而得到迅速发展,并且中等师范教育也逐渐向高等师范教育转变。比如美国,1893年纽约州奥尔巴尼市把师范学校升格为州立师范学院起,到1917年取消中等师范学校,此后中小学师资均由师范学院培养。
德国在19世纪,小学和国民学校的师资一律由师范学校培养,由于工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要在国民学校高年级开设专业课,相应要求教师要有大学文化程度。于是,德国于1926年在普鲁士邦成立第一批师范学院,并且确立了以高等师范为主、综合大学教育系为辅的师范教育体系。苏维埃政权也十分重视师资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
1917年10月革命胜利,第二年即召开全苏第一次师范教育会议,并颁布《师范学院新章程》,第三年即1919年便创建了全苏第一批统一的高等师范学校和缺陷儿童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即确定了从师范学校到师专、师院和大学教育系这样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
3.改革提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业社会开始转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作为知识智力社会,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量急剧增加,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脑力劳动者就已经占整个就业人数的40%以上,到70年代,即上升到50.1%。
所以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不仅继续延长中等义务教育年限,扩大多种类型的中学后教育,而且把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也提到议事日程;到20世纪7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到8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大学毛入学率已超过60%。这种形势对师资在质量和多样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师范教育进行改革和提高。
第一,师范教育向高层次、高水平方向发展。这一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对教师要求高学历水平加实习试用期。比如,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即取消了中师学校,中小学教师一律由师院培养,现在各州将在大学里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年限由四年延长到五年,并规定综合大学毕业生若要选择教师职业,必须再接受一两年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训练。
原西德把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实行的师专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小学教师的做法,改为现在由大学本科培养小学教师。比利时、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英国等对教师除高学历要求之外,规定教师候选人被正式任用前,必须有一年的使用期,德国和卢森堡则设立8至24个月的带薪实习期。
(2)为了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西方许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一方面,这些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以便使教师职业有相当的吸引力,如丹麦、德国、西班牙、希腊、法国、意大利、卢森堡、葡萄牙、日本等国规定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其工作稳定、待遇高。比如日本,本世纪70—80年代,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超出国家公务员的16%.另一方面,对教师候选人要经过严格考核。英、法、德等国还要求在通过国家考试或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再经过一定时间的试用,实际考查合格者方可任用。据1985年日本调查,全国大学毕业生报名参加中小学教师任用考试的人数达20万人,而实际被录用的人只有3.5万人,可见进入教师队伍竞争之激烈。
(3)师范教育由职前教育向终生教育转变,教师在职进修已从自由选择教育变成了义务教育,即教师有义务或者说必须接受国家举办的在职进修教育以便更新知识,提高业务工作能力。20世纪70年代英国教育家詹姆斯·波特提出“师资三段培训法”,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环节,这一主张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的听力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用品就是录音机和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学生们的听力练多都来自于教师,无法真正达到听力教学的最终目标。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兴起,多媒体技术被运用到教学当中,所谓的多媒体技术指的是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制作出生动化形象、图文并茂的动态形式,能够给学生视觉和听觉刺激,帮助设置日语学习气氛,提升学生们的日语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够利用多种交互的教学手段来为课堂提供双向交流,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在提倡使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一、高校日语听力教学现存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
据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在课堂中过于重视教学质量,忽视了学生们学习技能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了主要位置,忽略了学生们的主体思维,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而教学方法略微陈旧,学生们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师都是在填鸭式教学。同时受到了应试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过于强调了理论教学,传统的日语听力教学课堂中的模式就是:教师放录音、学生做练习、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对照课文讲解这几个方面,课堂中教学模式略微单一,只限于一问一答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提其学生们的日语学习兴趣。
(二)听力教学比较匮乏,内容缺少针对性
目前专门针对高校日语听力内容的阿胶才不多,大部分高校日语听力的教材都跟日语学习教材相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够逐渐发现其中的问题,很多低年级的学习教材中由于本身就是书面教材,所以教材本身就有了听力选项的内容,因此学生们在听力练习过程中已经看到了听力选项,因此学生们只要看教材就能够得出答案,忽略了听力的最终目的。很多低年级学生对于日本文化了解不深,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日语学习提不起兴趣。
(三)听力课堂缺乏课后训练
语言类学科强调的就是听、说、读、写、译,其中的听占据了首要的位置,听力是衡量一个人语言类知识掌握和实践的重要过程。目前虽然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了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并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日语听力教学,但是教学模式并没有创新,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中讲,学生在课堂听,最后在一起学习教材内容学生们得不到充分的听力练习,教学中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通过猜测来学习影响了学习质量。据调查显示,虽然很多学生通过了国际日本语能力考试,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分数都丢失在了听力部分,可见我国听力训练缺乏带来的弊端。
(四)哑巴式教学
传统的日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听和说是一体的概念,实际上听和说的学习是分不开的,说日语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听日语的能力,而听日语同样影响了说的能力,因此昕和说的学习都不能够忽视。但是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提问时大部分是使用中文,只有在讲解例题过程中才使用日语进行教学,虽然更容易让学生们理解了日语,但是却影响了学生们听力的练习,变成了哑巴式教学,学生们无法利用日语来进行流畅的额交流和沟通,这并不能够达到听力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给予多媒体技术的日语听力教学原则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
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日语听力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教师在传统的日语听力教学中占据了主导位置,课堂小学使用强硬灌输形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们的语言听力能力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得到强化,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形成了哑巴式听力练习模式,在学习中失去了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人认清自身的课堂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课堂中属于引导者和组织人员,要充分的利用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情境、协作的学习环境,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多媒体资源和听力教学有机结合
日语听力学习的资料非常关键,需要教师具备多样化的日语学习资料,才能够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和不同技能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目前为我国的日语听力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听力材料。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建设真是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鞲狗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在学习中建立网络公众平台,让学生自主进行自我语言学习测验。教师可以把日与资料例如说NHK、TBS新闻等日语新闻和资料内容传输给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资料,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原汁原味的日语知识。教师还可以创建日语学习网站,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样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听力教学的有机解决,能够帮助学生自觉形成自我监控和组织的学习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策略,根本自身情况来调整自身学习方向。
三、加强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日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利用多媒体环境开展日语听力教学,是在课堂中以学生为重心,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听力教学跟书面教学不同,学生们的反应速度有快有慢,因此教师需要在听力时间上给学生保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和理解听力知识。教师要重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日语、提升日语听力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灵活性,把学生来当成教学主体,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主有院突极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二)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网络资源
语言类学习情景模式建设非常重要,在日语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建立教学情境模式,要求学生要在情景模式中使用日语进行对话,这样通过模拟场景中的对话来提升学生们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购买是和情景模式教学的日语听力教材来使用,例如说《初、中级日语听力教程》这本教材中就附有光盘,能够帮助教师利用多媒体课堂来实现情景模式创设,这一本听力教材中的听力训练部分有对错判断、填空题还有短文听力等形式,其中内容图文并茂,针对性比较强,能够帮助锻炼学生们的日语听说能力。模拟场景听力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掌握日语听力要领,提升听力能力。目前例如说《东京印象》、《日本语教育映画》等教学资料中都配备有光盘提供了丰富的日语语言学习资料,能够帮助提升日语学习中需要的各种信息,多媒体资料还能够配以正确的日语发音,比起死记硬背的纯文字听力材料来说,生动形象的画面能够帮助提升学生们的听力学习兴趣。
除了课外的教学资源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课堂内容涉及,例如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比方日本电视台新闻,例如说东京电视直播、富士电视台等日本国家主流电视节目,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日语学习情境,体验到真正的流畅日语发音,从而让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日语交际形式,锻炼听日语和说日语的能力。
(三)教师和学生开展互动学习模式
现代高校学生几乎每人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而且多数学校都会在学校内部设置专门的校园内部网络,形成了手机新媒体时代。【1】新媒体的出现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其他生活方式都带来了一定的改变。随着手机这种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推广,其对大学生日常管理产生的影响也逐渐显现了出来。主要分为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两种。
一、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1)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始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手机新媒体的诞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人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QQ以及微信等聊天软件,维持与其他人之间的感情。而且这种途径也会有效扩大学生们的朋友圈,有效强化学生的交流能力,对一些性格较为腼腆、内向的学生效果尤为明显。
(2)拓展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
在优化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新媒体也对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进行了拓展。这一媒体形式的诞生,改变了学生只能通过书本进行知识学习的局限性,而且随着4G网络的覆盖,手机上网的速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需求,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点查询与学习。这样查询到的知识点会更加全面、深入,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
(3)帮助学生释放负面情绪与压力
现代智能手机的功能极为强大,不仅具有学习与交流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强大的娱乐功能。学生可以在课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娱乐性软件,来释放自身的生活压力以及学习压力。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因不良情绪而出现的心理问题,间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心理素质。
(二)消极方面
(1)沉迷手机娱乐功能
正如积极影响中所述,手机的使用为学生的业余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如果学生沉迷于网络娱乐性而不能自拔,就会对其生活以及学习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2】
(2)过度依赖网络社交
网络社交软件的诞生,不仅为学生拓宽了自己的人脉交际圈,同时也容易使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社交方式,而忽略了在真实中与人的沟通,甚至一些学生开始排斥在现实中与人进行交流,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交往障碍症,这一点对于学生是十分不利的。
(3)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
手机病毒以及信息泄露等问题,一直是当今手机使用最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现在的信息较为多元化,在海量的信息中不仅有优质的学习资源以及其他带有积极向上内容得到资源,同时还有着一定数量的不良信息。而大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信息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手机新媒体时代不得不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手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正确使用手机树立良好地校园文化
大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后期阶段,会存在着叛逆以及独立的性格特点。所以各大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要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考虑到其中,要根据实地调查分析出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进而设计出的特色校园文化。【3】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学会正确使用手机。例如某校倡导“笃学”理念,利用这种方式形成了本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并按照手机网络特征举办了像论坛学习讨论以及技术创新大赛等活动,这样不仅对学生的手机使用方式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二)丰富工作手段,实施个性化管理模式
为了应对手机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管理造成的影响,各院校必须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在建立校园文化的同时,对学生管理工作手段进行丰富,要利用网络优势,设置学生专属信息交流平台,使校内学生能够在平台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使管理人员能够准确掌握学生所思所想,有针对性的对各项工作进行调整。【4】同时每个系以及每个班级等都应设置专门的网络联系群,而群内老师与管理人员要始终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着手,开展人性化、个性化的管理新模式。此外为了保证日常管理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制定出配套的约束制度,让管理人员可以以此为基准,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三)加大手机技术开发力度,保证信息安全性
针对手机信息安全性不足以及手机信息内容混杂等问题,各高校必须要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要在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指导之下,努力思考出可行方案,来对不良信息传播进行阻拦。不仅要对专业的过滤软件系统的构架以及工作流程进行不断地完善,同时还要对现有的手机媒体技术进行创新与提高。尤其要加大对网络监测技术的研究力度,要以此技术为依托,定期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筛查,一旦出现不良信息或者安全隐患,就要及时对“问题信息”进行消除与拦截,以确保学生手机使用环境的安全性,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结束语:
任何事情都可能带来正反两面的结果,而手机新媒体也会如此,其不仅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问题。各高校必须要重视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各种影响,灵活运用积极影响来对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还要按照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方案来对负面影响进行有效的规避,为大学生创造出良好地手机新媒体使用环境。
参考文献:
[1]罗香玉.论手机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日常管理产生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9:258-259.
一、引言
评价理论是James R. Martin在Halliday的人际系统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关注说话者/作者对人物、地点、事物、事件、现象等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及如何协商、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王振华, 2001)。评价理论近年来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方面。评价理论即评价系统,本身又分成介入、态度、级差三个子系统。而态度子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小系统。
本研究以评价系统中的态度系统为理论依据,从美国国务院官网节选30篇每日新闻会的内容(因提问者众多且来自不同国家,研究变量较大,故仅选用发言人部分)为语料,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美国官方外交语篇中的评价资源分布和运用情况,旨在发现发言人是如何运用语言达到政治外交的目的,并提升国家影响力和软实力的。
二、理论依据
在《评估语言――英语评价系统》(2008)一书中,Martin 和White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语言评价系统框架。介入是指衡量说话人/作者的声音和语篇中各种命题和主张的关系。级差是指说话人把人际印象和言语容量分级或把语义类型的焦点变模糊或变清晰的一系列价值。而态度系统是整个评价系统的核心。所谓“态度”,是指说话人用来做判断,把情绪和情感反应与参加者和过程联系起来的各种价值。
态度也就是表达感情的方法,包括情感、判断、鉴赏三个子系统。情感涉及人们正面或反面的感情;判断涉及人们对行为的态度;鉴赏则是对一些现象是否有价值的评估。换言之,情感是情绪性的,是对行为的反应;判断是伦理性的,是对行为的评估;鉴赏则是美学性的,是对现象的评估。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每日新闻会中发言人运用鉴赏资源最频繁(43.2%),情感资源(39.4%)的运用次之,而判断资源(17.4%)是运用最少的。由此可见,在美国每日新闻会中态度意义主要通过鉴赏资源来表达,其次是情感资源。发言人是政府的代表,发言人的态度即政府的态度,由于鉴赏资源是对现象的评估,发言人在回答提问者提出的问题时,会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就事论事,而不是像普通场合一样掺杂过多的个人情感。但看似矛盾的是,情感资源的运用频率并不是最低,这是因为,在表达对某一事件的态度时,人不可能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政府也是如此。在每日新闻会中,发言人会代表政府表达支持或者反对已发生的事件。同时因为每日新闻会与正式的新闻会相比,是更偏向口语化的形式,所以发言人也会不可避免的需要表达个人的好恶,但这些态度资源对政治外交的影响不大。而判断资源是对行为的评估,是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在政治外交类语篇中出现的频率都不会太高。
例1:MS. HARF: First, on Libya, we strongly condemn today’s assassination of Tripoli’s police chief, Colonel Mahmed Sweissi.
面对全世界人民都会谴责的利比亚暗杀事件,发言人运用情感资源condemn,明确的表示出美国政府与大家的观点相同,有利于树立好的国家形象。
例2:MS. PSAKI: Well, I think if both sides were willing to make the tough choices required that perhaps the negotiations would be ongoing.
面对提问人关于美国以及巴以问题的犀利提问,发言人运用判断资源tough表达出美国对于巴以问题和平解决的怀疑态度。
例3:MS. HARF: I don’t want to make that link at this point. Clearly, we believe that we need to work towards a denuclearized North Korea. That’s an important process.
对于核武器这样的重大问题,发言人运用鉴赏资源important来表明美国政府很重视这个问题,撤销核武器是必须的。这说明美国在政治外交中,面对原则问题时,绝不退让的态度。
四、结论
本文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分析了美国每日新闻会中发言人用语的态度资源,发现鉴赏资源的使用频率最高,情感资源次之。同时通过定性分析发现,发言人运用不同的态度资源来表达美国政府对于不同问题和事件的立场和看法,可以在无形中达到美国的政治外交目的,而且可以提升美国的影响力和软实力。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拆方;缺血再灌注;氧化指标;心肌酶
本研究旨在观察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对MIRI家兔氧化指标、心肌酶的影响,探讨该方对MIRI的保护机制及其配伍规律,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与试剂
补阳还五汤:以《医林改错》原方所载的药味和配方比例,按每钱以3g换算:生黄芪120g,当归6g,赤芍4.5g,地龙、桃仁、红花、川芎各3g,60kg人临床1日剂量。浸泡,煎煮,浓缩成160%的液体。补气液:黄芪120g。浸泡、煎煮,浓缩成120%的液体。活血通络液,即补阳还五汤去黄芪。浸泡、煎煮,稀释成30%的液体。以上药物均购自沧州市同仁堂药店。MDA、SOD、LDH、CK试剂盒均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制品研究所。
李淑贞,等: 补阳还五汤及拆方预处理对MIRI家兔氧化指标及心肌酶的影响
1.2 实验动物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雌雄兼用,体重2~2.5kg,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809093。
1.3 实验方法
(1)分组与给药:40只家兔,自由饮水进食,饲养于18℃~22℃明暗各12h的清洁级动物实验室内,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补气组、活血通络组。实验开始每天行相应药物灌胃:补阳还五汤组:16g/(kg·d);补气组:12g/(kg·d);活血通络组:3g/(kg·d);模型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各组1次/d灌胃,每次用药体积均按10ml/kg计算,连续7d。(2)模型制备:参照张氏方法[1]复制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末次灌胃1h后,经外耳缘静脉注射25%乌拉坦(4ml/kg)麻醉动物,仰卧位固定在兔台上,沿兔的胸部正中线切开皮肤,钝性分离后紧靠胸骨左缘剪断2~4肋软骨,用小开胸器撑开胸腔切口,一方面加压止血,一方面打开手术视野,可见搏动的心脏,剪开心包,用止血钳将左心耳提起,用持针器将小弯针在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根部(离冠状动脉起始约3~5mm)穿一丝线,深度约2mm,尽量减少对心肌的创伤,稳定15min,放置医用硅胶管(直径2mm)后一起结扎。持续40min后放松结扎线,恢复灌流。结扎后供血区心肌局部青紫,心电图ST段上抬,提示缺血模型复制成功;40min后放松结扎线局部心肌反应性充血,ST段下移,表明再灌注模型复制成功。假手术组胸部切开,仅在冠状动脉下方穿线,而不进行结扎,其他操作同模型对照组。(3)检测指标及方法:a心电图(ECG)的描记,将针型电极插入兔四肢,全实验过程连续观察Ⅱ导联心电图的变化。b生化指标测定实验结束后由颈总动脉抽取血液4ml,4℃、3000r/min离心10min,提取上清液。用SOD试剂盒、CK试剂盒、MDA试剂盒和LDH试剂盒,分别测定血清中相应酶的活性或含量。步骤完全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TBA)测定,SOD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全部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ECG的变化
假手术组ECG在整个实验阶段较平稳,模型组当结扎冠状动脉时可见ST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弓背上抬,T波高尖,呈急性心肌缺血图形,再灌注即刻ST段抬高较缺血更明显,部分出现室性早搏。而各治疗组在结扎冠状动脉即刻、10min时ECG的变化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但随结扎时间延长及血供的恢复,上抬的ST段明显下降,尤以补阳还五汤组最为显著。
2.2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兔CK和LDH活性的影响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家兔结扎冠状动脉40min及再灌注90min后血清CK、LDH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药物预处理后,各治疗组血清CK、LDH含量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补阳还五汤组比较,补气组、活血通络组血清CK、LDH含量明显上升(P<0.05),活血通络组上升幅度最大,但补气组、活血通络组之间比较血清CK、LDH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表1 各组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清CK和LDH活性的测定结果(略)
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与补阳还五汤比较,P<0.05
表2 各组兔血清MDA含量、SOD活性测定结果(略)
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5;与补阳还五汤比较,P<0.05
2.3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兔血清MDA含量、SOD活性的影响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家兔结扎冠状动脉40min及再灌注90min后血清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经药物预处理后,各治疗组血清MDA含量明显下降,SOD活性明显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与补阳还五汤组比较,补气组、活血通络组血清MDA含量明显上升,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活血通络组尤其显著,但补气组、活血通络组之间比较血清MDA含量及SOD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均能使缺血再灌注损伤兔的血清CK、LDH、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血清SOD的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且补阳还五汤总方组疗效优于其拆方补气组和活血通络组(P<0.05),但补气组、活血通络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表明,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反应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且总方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益气和活血的方法,正应方剂学“整体取性原理”[2],即“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中药和方剂的特性,是分别在药和方的整体水平取定的。各单味药的药性,只存在于药的整体水平;方的功效,存在于方的整体水平,不能归结为方内各药的功效或方内各药的功效的累加。这为今后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的5年震荡,世界经济及国际金融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复苏、美国财政悬崖、欧洲债务危机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世界各国曾经为减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增长的冲击,不同程度上均采取了大量的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都不可能长期脱离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资金供需的实际水平。因此,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在货币供应量的约束下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随着各国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的退出将使本国及世界各国在危机后的某段时间上产生货币短缺“真空”现象。由于存在汇率联动效应和货币乘数作用,无论各国对财政刺激或货币宽松政策采取渐近式或激进式退出都不可能完全消除货币短缺的“真空”。美国财政悬崖、欧洲债务危机、日本经济停滞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并加速瓦解传统国际货币体系,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将在世界金融踳驳中逐步清晰。
一、美、欧、日三大国际货币发展的历史比较
随着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2010年中国以58790亿美元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超越了日本54740亿美元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经济地位中发生了历史性飞跃。〖BP(〗然而,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经济规模极不相称,“经济大国,货币小国”1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特别是在“后危机”时代世界金融动荡不定和新的国际金融秩序有待确立的情况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迫在眉睫,也倍受世界各国关注。〖BP)〗
1.“国际货币”的界定及其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货币”被大多数学者视为非专业性或不确定性概念,主要原因是人们认为国际货币应该是在一定时期内由各个国家共同认可的在国际间流通并执行国际贸易支付、国际货币储备和国际商品度量的一种货币形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此类单一的货币形式,包括黄金实物货币在内。〖BP(〗更多地是把国际间主要流通的并被大多数国家认可的在一定国际货币制度的安排下存在的一系列货币群定义为国际货币体系。然而,纵观世界货币发展史不难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国际货币制度下在不同国际货币组合群中都存在着一个以信用为基础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货币充当“国际货币”。〖BP)〗
2. 国际货币的历史发展与确立
十七世纪末期(1870~1915年),荷兰设立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通过国际贸易扩张在阿姆斯特丹构建了人类史上第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使“荷兰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金本位制下的“影子国际货币”;十九世纪初期(1915~1945年),英国利用战争融资和股权购买东印度公司,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并在伦敦建立了第二个国际金融中心,英镑成为这一时期金汇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十九世纪中期(1945~1973年)美国凭借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综合实力领导44个国家参与并通过布雷顿森林金融会议决议案,构建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聚合世界资本使华尔街成为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即“国际货币”地位;十九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危机、“美元荒”现象和牙买加协定(1975年)一系列金融动荡事件开启了以浮动汇率为标志的 “后美元时代”。美元与黄金的脱钩,完成了以美国信用为基础的脱变,美元向“国际货币”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盟),日元、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扩大,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趋势。但是,美国凭借其全球军事战略、石油战略、黄金储备战略和国家综合实力,美元继续独占“国际货币”的地位。可见,“国际货币”是一个国家凭借其在国际中的经济实力强制推行,带有背景并被多数国家认可的某个国家信用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动态组合中占据主导地位。“国际货币”在一定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执行国际支付、国际储备和国际清算的货币功能,是货币国际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是国际货币内在矛盾和汇率矛盾的具体表现。
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基础及其形成条件
纵观美元、欧元和日元三大货币的国际化发展历程,美元在国际化方面主要通过国际货币的汇率制度安排使其与黄金挂钩,凭借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迫使其它国家与黄金脱钩并与美元挂勾从而使美元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和与黄金相同的国际储备货币。1973年国际结算实行浮动汇率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基本崩溃,美元仍然以其存量优势和国际政治经济实力继续充当着国际货币。欧元国际化主要通过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欧元国际化的统一资本市场,即欧元首先作为欧元区国家间的转账货币进行流通,并由欧元区国家主导实行统一的国际离岸结算和资本证券市场标价。二是进入21世纪后欧元迅速取代了欧盟区原12种货币,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盟区域内唯一合法货币,至此欧盟依靠货币联邦制的强制力在10年内完成了欧元的国际化。欧盟的欧元国际化发展启示是:“让渡货币形成区域共同体单一货币必须以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相近的文化为纽带,区域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日元国际化则是通过外汇、贸易、经常项目、资本流动等一系列自由化实现的。日元国际化的历程表明,依托国家综合国力和拥有充足的国际储备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可见,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同样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条件:
1. 在当前信用货币制度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需要国家信誉为基础和货币价值相对持续稳定。我国从1994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分别升值30.5%和39.3%。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2013年上半年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累计升值5.9%,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5.7%,在BIS监测的61种货币中人民币升值幅度分别居第一。尽管人民币对美元保持升值态势,但人民币价值基本相对稳定,同国民经济增长(GDP)基本相适应,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 国民经济和综合实力持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是人民币国际化物质基础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8%左右,商品进出口额大幅度增长,至2009年7月累计顺差额达到1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二。与此同时,中国海外投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由单一贸易逐步向多样化发展,海外总资产达2万亿人民币。中国外汇资产的迅速增加和对外贸易和长期国际收支顺差不仅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信誉,而且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 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中国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从现实角度看是通过两步市场化来完成的,第一步是人民币国际经济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第二步是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和中国正式接受IMF协定第8条第2、3、4条款的致涵信,标志着中国人民币已经完成了第一步自由兑换的过程。
4. 完善的金融制度和健全的金融体系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安全保障。随着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金融体系和金融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金融主体构建完成。逐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几个方面 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二是金融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如中国相继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商业银行法》,为金融机构运作提供了可靠的行为规范和法律保障;三是金融业务不断丰富和市场化发展。如国家外汇的间接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经常项目的人民币可兑换,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港币等主要外币的即期交易、人民币远期外汇买卖等业务的开拓和发展,表明中国人民币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三、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实现路径探索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币初步具备了国际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传统的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历史性的冲击,同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日渐成熟。
1.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不仅要借鉴美、欧、日三大国际货币发展的历史经验,遵循国际货币发展的历史规律,同时还要结合当代国际环境的现实和中国经济的实际状况进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1)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美、欧、日三大国际货币发展史与现状说明,一个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崛起,能够推动该国或本地区的经济、金融、政治和贸易的快速发展,并对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产业形成聚积效应,从而形成金融产业发展的增长极。〖BP(〗从经济发展理论来讲,金融增长极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金融产业发展来说将产生推动力作用,并通过资本聚积和辐射促进和带动一个国有的金融产业和资本市场发展,从而推动该国货币国际化的发展。从荷兰的鹿特丹到英国伦敦、从英国伦敦到美国纽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到日本的东京金融中心的发展史都说明了这点。因此,构建中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中国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必经之路。〖BP)〗
(2)扩大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立足之本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中国贸易的繁荣,近些年来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高速增长,从2013年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已经占到了全球国际贸易总额的8%左右,虽然比起美元的国际贸易结算额点全球贸易的80%以上微不足到,但中国这一数字的增长速度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经过几年的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2011年8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已经扩大至全国,至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已与韩国、马来西亚等15个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1.3万亿左右的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结算功能拓展了发展空间。
(3)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实施的前提条件
“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新闻会上指出:“一个是人民币稳定,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对于维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非常重要,我想最近这一段时间人民币总体来说是非常稳定的,因为人民币处在一个缓慢升值的态势。第二个是流动性,一个货币要国际化,你要确保这个货币能够很方便流进和流出,确保它的流动性非常充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2当前,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业务不断扩大,2011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ODI)结算额为201.5亿元,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FDI)结算907.2亿元。截至2011年底,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的境外机构已达51家。2011年12月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开始试点。人民币资本项目的不断扩大为国际市场对中国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2.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突破口探索
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质是实现人民币跨境流通并逐步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三大国际货币的历史比较,特别是欧元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应该以区域化为突破口。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
(1) 传统国际货币体系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排斥,特别是美元霸权为维护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对中国经济崛起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围堵。世界国际货币体系虽然呈现出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它是一个慢长而曲折的过程。因此,国际货币体系环境和国际政治形势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是一个从局部到全局的过程。
(2) 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需要从区域化开始。中国地处亚太,周边有中国-日本-韩国经济区、中国-东盟经济区、中-俄-乌经济区、中国-巴-印经济等,中国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扩张,逐步实现人民币区域化发展是中国突破传统国际货币体系的最小阻力路径,符合中国国际环境的现实状况。
(3) 国际货币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人民币国际化从区域化开始。这是因为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具有普遍性。中国人民币区域化发展首先从具有优势,条件较好并且能够以点带的区域优先发展是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内在机制的客观要求。
综上所述,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优先从条件完善,潜力较好的经济区域实施,其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比较理想的首选区域,并通过不断扩大的人民币国际结算并向区域化、国际化发展符合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实际状况。
目前,人民币区域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障碍性因素不容忽视,首先是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在世界价值体系中的兼容问题;二是区域性政治和矛盾障碍问题;三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有待实现问题;四是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的道路中需要战略措施来完成。(作者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社科基金项目“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化(中国-东盟)前景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KYA010)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药品盘点是公立医院药品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目前公立医院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现有的研究实践表明,目前我国一些公立医院正在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以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许百红等(2007)采用了新的二级库存药品盘点方法,实现了将药品盘点的“使用误差”控制在±0.3%的范围内,彭海莹等(2008)提出了采用货位号盘点的方法,能够实现每月账物相符超过90%。本文则从会计管理的视角,从盘点制度的原理,以及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出发,探索基于永续盘存法的公立医院药品每日盘点制度的具体做法及效果,希望对公立医院解决药品管理的难点提供借鉴。根据财政部、卫生部财社[2010]36号文《医院财务制度》的规定,药品作为公立医院存货的一项重要类别,需要按照“计划采购、定额定量供应”的办法进行管理。公立医院要“合理确定储备定额,定期进行盘点,年终必须进行全面盘点清查,保证账实相符。”财政部财会[2010]27号文《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库存物资应按物资类别设置“药品”一级明细科目,并在“药品”一级明细科目下设置“药库”和“药房”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并按“西药”、“中成药”、“中草药”进行明细核算。医院物资管理等部门应当在本科目明细账下,按品种、规格等设置数量金额明细账。
从会计管理的角度,存货盘存方法通常包括实地盘存法和永续盘存法。传统的公立医院管理中,大多采用实地盘存法,由于药品的数量金额明细账设立在“医院物资管理等部门”即通常设立在药房和药库,每月需要和财务部门的二级“药库”或“药房”金额账进行核对,以保证账账相符。由于目前公立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张,药品的入库、验收、领用数量极多,次数频繁,金额巨大,加之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手紧张,导致药库、药房和财务的核对工作成为公立医院管理的一个难点,无论在药品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方面均需要加强,往往表现在财务和药房、药库金额差异较大,无法查明原因;药房、药库账实不符,实际盘点差异较大。个别医院甚至存在以存定耗,用倒轧方式推算药品支出,“做到”账账、账实相符,甚至有医院存在药品丢失的现象。但若采用药品的永续盘点法,则可以减少舞弊和差错的发生,准确核算药品成本,合理保证药品核算的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基础。
首先,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公立医院药品管理。通过建立药品进销存系统和财务系统的联结,作到药品核算中具有规格型号的数量金额明细核算在药房、药库和财务之间共享,实现药品的进销存实时管理,实现药库、药房数量金额账和财务金额账实时核对,从而实现了各级核算单位药品存货的账面一致,保证药品核算中药库和药房账和财务账的账账相符,以及药库和药房药品明细账和药品实际库存账账账相符,为药品的实物管理打下基础。
在此基础上,探索推广永续盘存法在药品盘点中的创新应用,即药品管理的每日盘点制度。永续盘存法又称“账面盘存制”。它是对于资产的增加和减少,根据各种有关凭证,在账簿中逐日逐笔进行登记,并随时结算出各种资产账面结存数额的一种方法。是区别于实地盘存法(又称定期盘存制)的一种盘点方法,实地盘存法是指平时只在账簿中登记存货的增加数,不记减少数,期末根据清点所得的实存数,计算本期存货的减少数。
永续盘点法下的药品每日盘点制度,即将每月一次的药品盘点工作分解到每日门诊停诊之后进行,具体做法主要四个步骤:
一、盘点计划的制定
财务处负责盘点计划的制定,在制定计划过程中,主要依据不重不漏的原则,保证每个月每个规格型号都能够实际盘点。
每日下午门诊结束后,财务处将当日需要盘点的药品规格型号清单发药房和药库,作为当日盘点计划下达。同时,信息中心将列入盘点计划药品存量隐藏,药库和药房无法读出账面药品存量,实现盲盘。
二、盘点工作的执行
由药房和药库根据当日盘点计划自行盘点,填写实际盘点数字。财务处进行抽盘,抽盘原则为随机抽样,抽盘品种不低于当天盘点品种的50%。
三、盘点结果的反馈
财务处抽盘和药房、药库自盘数据一致表示当日盘点工作完成,财务处通知信息中心开放药品存量数据,药房和药库确认当日盘点的药品品种账实是否相符,如账实相符表示当日盘点工作结束,可以正常下班。如账实不符,需要查明原因,并进行报告。
四、与定期盘点相结合
在每季度最后一日门诊结束后仍作为盘点日,对全部药品进行盘点。若公立医院采取永续盘存法下药品每日盘点制度,对公立医院药品管理有着非凡的经济意义和价值。采用每日盘点法不仅可以使财务部门加强对药品的实时监管,使账账、账实和账表相符,减少药品管理中的损耗现象;而且可以及时发现药品收发过程中的工作差错,为提高医疗的安全性提供基础。同时在每日门诊停诊之后,药房发药相对工作量下降,具有一定空余时间,将繁杂的突击工作分解为充分利用零星工作时间安排的日常工作内容,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彭海莹、季波 (2004). "我院门诊西药房药品盘点方法的实施及讨论." 中国药房(12): 24-25
[2]许百虹, 廖广仁, et al. (2007). "二级库管理模式下药品盘点方式的设计与应用." 中国药房(13): 988-990.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00-03
“福利国家”一词最早是作为“权力国家”的取代概念由威廉?坦普尔(William Temple)提出来的,后来英国社会学家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在1942年向英国政府提交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中正式采用了这一说法。在现代社会,福利国家成为全民福利、收入均等化的象征,是国家在现金津贴、健康保健、教育、食物与住房以及其他福利设施四个领域活动的缩略语[1]。
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福利实行的是一种混合模式,既有全民性的、低水平的制度保障,又有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具体补救措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确立了“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国家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的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补救模式在农村义务教育福利中仍将长期发挥作用。
一、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福利概况
1.美国的农村义务教育福利措施
美国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也是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始于19世纪的平民教育运动。在该运动的推动下,1852年马萨诸塞州率先在全美颁布了第一个强迫义务教育令。直至1919年,以亚拉巴马州最后颁布义务教育法为标志,美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才具有了法律上的保障。二战结束后,美国推行了长达12年的义务教育。在实行强迫义务教育法令之前,美国早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免费的原则,确保义务教育具有可行性,这也是美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 [2]245。
城乡一体化的财政管理体制是美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特征。在美国,无论学校处于城市还是农村,都必须按照学区的划分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但就教育投入模式来说,二战后逐渐由分散型向相对集中型转化,建立了公立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由联邦、州、学区三级分担的体制,其中州和学区成为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以1997~1998年度为例,三级政府对公立中小学教育投入所占比例分别为6.8%、48.4%和44.8%[3]。这一体制的建立体现了美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主要面对的是学区差距,而非城乡差距。对此,联邦政府主要采用专项拨款的方式,引导教育资源在各学区之间的均衡分配,通常财力较差的州或学区能够得到较多的联邦补助拨款。另外,州政府也采用基本资助拨款的方式弥补学区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财政投入之间的差额。各级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拨款补助都是依照相应的法律与管理职能执行的,联邦和州政府对学区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是一种规范的财政支出,而非一次性支出或某个时段的支出,从而有效地缩小了学区之间存在的教育经费差距,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美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将普通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该法规定联邦政府应资助各州普通中学发展农业课程,具体要求是对农村在校学生和校外青年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此后,美国公立中小学成为长期实施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机构之一,“向成人提供教育服务是公立中小学向公众提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服务项目”。在比较偏僻的农村还设有流动图书馆,用汽车把图书送到居民住宅附近,以及提供校车接送学生等,这些都是其普遍采取的农村教育福利措施。1971年,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职业前途教育”,规定在各级普通教育中分阶段加以实施。一至六年级为“职业了解阶段”,七至十年级为“职业探索阶段”,十一、十二两个年级为“职业选择阶段”。美国还在农村普通中学开设了拖拉机与农业机械操作、农业综合企业业务、农业专题等选修科目,多达77个门类,共101个学分,满足了学生各种不同的需要。美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能够充分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过渡奠定了基础[4]。
我们每天问一问自己,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这四句话出自陶行知的《每日四问》。陶行知是我国着名的教育家。他在文中要求我们每天问一问自己,在健康、学习、工作、道德四个方面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健康是生命之本、幸福之源;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工作的好坏对我们的今天和未来都有很大的影响;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说:“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