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5: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当前背景下,教育工作者纷纷致力于研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以及方式方法。对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调动、诱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形成了一套认识与看法,现将其总结、归纳如下:
一、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抽象性与逻辑推理性特征都较明显,知识点繁琐而复杂,确实不利于学生实现对其的深刻理解。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持续的学习热情。在他们看来,高中数学难学、不易理解,学习过程枯燥、乏味而单调。而这就成为制约高中数学学习质量始终难以得到显著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这一现象,《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指导要求或许可以改变上述尴尬现状,重新唤起学生对于高中数学产生的积极学习兴趣。新课标指出:“高中数学知识其实蕴含在广泛的社会现实生活中,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挖掘高中阶段学生所感兴趣、同时又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现象,在熟悉、倍感亲切的学习氛围与情景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想象必定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诱发与调动。”
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很好地证明新课标上述言论的高度正确性与科学性。如,在教学“确定性现象与随机现象”这一知识点时,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笔者率先向他们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太阳东升西落、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异性电荷相互吸引,这都是现实生活中肯定会发生的事,都是确定会发生的,所以称之为确定性现象;而医院新出生的婴儿由于不确定是男孩还是女孩,所以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出生都只能称之为随机现象,明天的天气有可能是晴天、雨天、多云等多种天气现象中的任意一种,所以无论是出现晴天、雨天还是多云等也都只能称之为随机现象……这样一来,借助熟悉的生活事例学生对于“确定性现象”及“随机现象”这一内容的学习就充满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及积极了解欲望。而这很显然为他们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数学课堂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中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有利于在积极学习情感的引导与推动下获取最终高质量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学反响异常良好。
二、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上文提到高中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与逻辑性都较强的学习科目,需要学生借助抽象的思维实现对其知识点的深入认知与理解;但是大多数高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发展阶段,其自身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好抽象学习思维。如此,学生的主观学习认知规律就与高中数学学科特征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冲突与矛盾,给学生获取高质量的数学学习效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与挑战。如何有效改善这一教育不理想处境呢?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苦苦探索与实践研究,最终发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卡展现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化抽象为具体、化理论为直观,可在带给学生强烈主观冲击、有效诱发他们浓厚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大大降低数学教学内容的难度,从而确保最终高质量学习效果的切实获得。
对此,笔者感受颇深。如,在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这一知识点时,学生普遍对于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感到头大,学习兴趣并不高涨,课堂学习效果自然也差强人意。在此情况下,笔者就及时转化了教学策略,改为将高中阶段学生普遍较为推崇的现代教育技术灵活运用到课堂中,即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了一张幻灯片,该幻灯片将原命题、否命题、逆命题、逆否命题之间的关系全都以直接、直观、形象的形式充分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该幻灯片学生意识到原来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自己想象得那么复杂、难以掌握,相反有着一定的科学规律。而这一认知的形成很显然极大调动了他们对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为他们接下来更热情、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具体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大大确保了当堂数学课的高效率学习效果。
三、适当引用数学史料故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大多数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背后蕴含的数学史料有着较强的探究兴趣和积极了解欲望。针对他们的这一主观学习特征,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特定数学知识点背后所蕴含的史料故事适当嵌入到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相信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内容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对这一观念形成深刻认知的基础上,笔者对其进行了积极落实与实践,并取得了预期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教学“割圆术”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为学生扩充了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刘徽在“割圆术”的经典做法:首先在直径为2的圆内建立起正六边形,再然后就是正12边形、正24边形,依此类推,直到正192边形……随后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这些圆内图形的面积,从而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
如此这般,借助刘徽“割圆术”做法的史料补充,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于“割圆术”这一数学知识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在积极情感的推动下得以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有利于最终良好课堂学习效果的切实获得。
经过充分的调研,我们发现高三师生在一轮、二轮复习中存在着“三个所有”的现象,即要求所有的同学,面对所有的知识点,涉及的所有题目全都会做。
在这样的追求下,学习好的同学在一轮复习中吃不饱,单独加深的内容又达不到要求,缺乏系统掌握,致使时间浪费严重;水平不那么高的同学跟不上,整天疲于奔命,最后只能靠抄答案完成作业。
另外,一轮复习时间过长,旷日持久的操作使广大师生身心俱疲,没有激情、没有灵性,此消彼长下,又使得二轮复习时间过短,形同虚设,使得很多专题没能开发利用。
乍一看来,假设我们在复习中真的实现了“三个所有”,那么在高考中所有考生就都可以得到满分750分了,实际上,“三个所有”根本不实际,不能做到。也没有必要做到。
二、一轮复习的最佳操作
1 对各板块知识进行区分
(1)保分知识点:已经完全掌握了,平时作业、随堂考试、单元测验都不丢分。
(2)增分知识点:掌握不准、理解不深,现在基本掌握了,但还需要一定的练习。
(3)捞分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只会做和老师讲的例题一样的作业题,稍加变换就不会了。
2 应对各类知识点的对策
(1)保分知识点:总结出各类典型试题,归纳出典型的解题思路。
(2)增分知识点:重点强化,利用教辅资料的相关内容拓展练习,反复研究。
(3)捞分知识点:适当接触,稍加分析,但必须标出明显的记号,便于日后解决。
3 对知识的系统整合
(1)以保分、增分知识点为主,进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加深理解。
(2)在复习的进程中,注意随时向前整合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高中数学知识网络。
4 初步提升解题能力
(1)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形成解决某类题目的思路、技巧。
(2)自己再总结出一些新的试题,用上述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予以解决。
三、把握考核标准,明确得分情况
在一轮复习中,针对每一部分内容,按照高考的考核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出相应的对策,这是科学应考的具体操作,也是高效复习的基础。
1 把握高考的考核标准
高考的考核标准即高考对各知识点会怎样考、试题会有多难,要利用好高考的考核标准,就要熟悉考纲对各项能力的要求;给出考核各项能力的典型例题。体会其难度要求;平时做题时要随时参照典型例题,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通过思考,逐步体会试题与考纲中考核能力要求的内在联系。
2 恰到好处地复习
把握高考对各部分内容的考核标准,我们就可以了解哪些是“该做的事”;再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我们就可以知道哪些是“能做的事”,如在高考数学中,三角函数不可能出难题,在复习中就没必要热衷于三角难题;如果一位同学的数学成绩不是特别高,能得到120分就很满意了,那么复习中最难的压轴题就可以暂时放弃。
复习中,要把握好复习尺度,避免过难、过易的题目,要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的,可是在一轮复习中我们经常发现:
有些同学不愿用脑,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去重复那些难度不大的题目,他们做完这些题目就像完成了任务,殊不知低水平的重复会让人变得迟钝、没有灵感。
有些同学很倔强,遇到难题,一个小时做不出来,用两个小时;半天做不出来,用一天,这样的做法,在高一、高二很好,但在高三只能说你精神可嘉,因为这些题是需要暂时放弃的!
有些同学怕费事,对于难度适合自己的题目,以为找到了正确答案就万事大吉,其实,难度适合自己的题目才是最该花时间和精力的,要抓住不放,联系教材,对比高考题,总结出解题的规律、掌握通性通法。
四、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一轮复习是对高中知识进行全面复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同学们打造知识网络的最佳时机,透过知识网络。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命题的意图和趋势,所以很多同学在这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1 高考对知识网络的要求
(1)高考命题的“三点”
知识点,如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等、基础知识要夯实。
连接点,如将各个独立的知识点连接起来,成为串,成为网。
生长点,在连接点的基础上进行繁衍。即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
这三点就像布点、织网、捕鱼三步骤一样,目前的高考,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三点的体系来命题的。
(2)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
现在的高考要求同学们建立立体的、发散的、独立的知识网络体系,所谓立体,就是这个知识网络体系不仅是陈述性知识的汇总,还需要相关的思想方法的总结,以及典型例题的积累等,所谓发散。就是这个知识网络体系是不断变化的,是要经常扩张的,所谓独立,就是这个知识网络体系是属于同学自己的。是因人而异的。
(3)现在的高考更注重学科整体思想方法的考核,要求同学们变“打井式”的单一深度学习为“挖战壕式”的四通八达的“网络”学习。
(4)由于高考注重考查思维过程,题量减少,因此每一道题都会尽量覆盖更多的知识点,所以我们在复习时应重视前后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
2 建设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的形成要有利于知识的保存和记忆,有利于知识被准确、快速地提取和迁移,要能够触及一点,迅速联想,从而组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群。
(1)在老师的指导下建立知识网络,自己逐步总结完成,并木断进行理解和加工。
(2)知识网络不是单一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包含方法,在编制知识网络时。要做学习上的有心人,总结高考对知识点考查的角度,努力提炼解决各种问题的思路,认真地分析归纳数学学科的常用的思想方法,直到自己真正掌握。
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大量教育个体都有着不同的智能优势和劣势,尤其在高中阶段的学生中,这种表现的更加的明显,高中生在思考方式、学习风格和习惯、解决问题等能力上都是相差甚远,所以他们的学习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等千差万别,由此可见,教师布置在作业设计时就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因素,设计出个性化、分层次、异性角度的作业,来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进而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差异分层式个性化作业设计
由于高中学生在学习的习惯上有着不同的差异,学习成绩也存在较大不同。所以,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差异,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因此,作为学生偏科现象严重的高中的化学课程更要注重这一问题,教学中不仅在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在化学作业上注意学生差异,突出作业的设计的个性化,分层次布置作业。
(一)“正餐”作业
所谓“正餐”,并不是指日常吃饭的餐,而是高中生们课后必须要完成的化学作业,这种作业是针对本节化学课程而设计,关于基础知识点的作业,包括了基础化学定义、方程式和对这些知识简单地运用,设计作业的对象是全体同学,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基础知识掌握不理想的学生实现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主要是针对他们的个性化作业设计。
(二)“下午茶”作业
这里面提到的也不是我们吃的下午茶,而是化学作业的提高部分,这部分的作业内容含有能力提高、创新性题目、知识拓展。针对的是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设计,其主要目的是一方面提升这部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另一方面则是巩固提升他们的化学学习能力和基本素养。
由此可见,这种分层次的个性化作业设计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了良好地促进作用,不仅提高了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信心,还能进一步激发能力较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化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获得显著提升。
二、自主命题式个性化作业设计
纵观当前的各科作业,学生们一直都是去完成教师的命题任务,然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思想上已经趋于成熟,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整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们就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命题的方式设计自己的作业。同时,教师作业设计的思路也要融合学生自主命题的想法,布置的作业要根据学生现已掌握的化学知识,让高中生去使用自身思维总结和应用,进而满足巩固知识的要求。通过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可以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和重组,很容易形成符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在无形中培养高中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升了高中生的综合能力素养。例如讲解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应用时,可以依据这节课程的内容,布置让学生自主命题的作业,这样在完成作业后学生对这节知识有了具体的了解,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学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回归生活式个性化作业设计
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它的操作实践性非常强,能够服于生活,化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考虑到化学的生活性就是很好的个性化设计,布置一些学生可以在课后回家自己动手的化学作业,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手脑,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解答,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些学生在家中就能够完成的化学实验,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离子反应的课程,教师的作业就可以设计让学生用家中的生活用品做实验,用食用小苏打和柠檬酸自制汽水,在学习酒的化学式时,要求学生完成用酒精对蛋白产生质变的实验,让学生理解酒的危害等等。
四、图表归纳式个性化作业设计
化学的学习概念非常多,概念c概念之间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教师设计作业的个性化就要体现在使用不同的图表归纳化学知识点,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同,总结的图表归纳也就不同。设计这样的作业,不仅可以有助于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学生知识点理解掌握方面存在的不足,也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学过的化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思维的能力的提高,发展其逻辑能力。比如说在结束电解质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设计让同学对整个单元知识进行梳理的作业,画出一个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图表,不同层次的学生呈现的图表就有很大的区别,这样教师就很容易发现学生的不足并指出来,让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当然对于质量完成较高的作业,教师也要表扬,并且让同学们互相传看,相互汲取经验与方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是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课后的作业也是有着不可忽视,甚至可以起着决定课堂成效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个性化的作业,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也可以设计出由学生自主命题的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通过作业的个性化设计,教师也更容易发现学生在化学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提高化学学习的效果。
作者简介:王超(1980.5-),男(汉族),湖南衡阳,湖南省衡阳市第二十六中学,理学学士学位,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的探索[J].陈小玮.文理导航(中旬).2015(08)
[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化学个性化作业设计时机[J].林玉治,胡志刚,戴文墨,洪聪敏.中学化学.2015(07)
[3]初中化学个性化作业的实践与反思[J].鲁向阳.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09)
根据语文教材、知识所出的试题,它部分出自课本,部分又有别于课本。语文是一个弹性比较强的课程,很多试题都可以变相地被问出,并且很多试题都看似熟悉,但却在课本上找不到踪影。所以语文考试取得高分的一个秘诀就是要多留心语文知识的细节,多留心一些点滴词语,多留心一些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知识。抓住一些小细节的分数,进而就能从分数上拉开距离,并脱颖而出。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想让试题得以有效性的考核和科学性的考核,必须遵从命题的几个准则,详情如下。
一、提炼课本
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考虑课本,也要考虑学生的焦点,要让命题点既具有考核性,又具有大众的喜好性。因为试卷只是一个考核学生在一个时间段中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情况的工具,它的目的是看学生有无成长,有无进步,有无学到新的知识,有无对大纲要求全面把握。而不是一次能力的筛选与选拔,所以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多考虑学生的焦点和立场,不要使考试的目的被扭曲了。关于语文知识所出的试卷,重在通过评估学生在一个阶段中的学习情况,进而发现学生的不足点以及弱点,最终使教师在下个阶段的教学情况与学生在下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能够在调整中得以进步。所以在命题的时候,要基于课本,提炼课本,但是不能将试题当作考核的最终手段。例如:在关于词语之类的命题中,不要硬生生地考查课本中的某个词,要将词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而让学生可以凭借对语境的感受和揣摩,开拓、扩展、深化自己的思维,增加思考的正确性、方向性、定向性,进而在深化性、拓展性的思索、思考、理解中,使自己对词语的选择、运用得以正确化、标准化、延伸化。
二、融入生活
在过去对语文知识所出的试题中,很多命题老师只管出题,不考虑试题的影响性以及意义性,使试题只是试题,学生在拿到试卷的一刹那,更多时候表情都是愁眉不展,感觉考试就如同自己和课本在做一场陌生的较量,看题之后,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看到硬生生的问题,忽然间就忘了,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做,之后担心考试成绩过差,进而垂头丧气、满脸不悦。所以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将试卷和生活做出一定的结合,将生活场景文字化,进而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生活场景中文字化。例如:考查一道关于《鸿门宴》的试题。在电视剧《西游记》之中,无论唐僧、孙悟空以及猪八戒、沙和尚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有妖精前来闹事。有一次,孙悟空和沙和尚都不在,只有猪八戒在唐僧身边,突然一个妖怪出来,和猪八戒就打了起来,他想引诱猪八戒,让猪八戒离开唐僧,然后自己再去抓唐僧,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这个简短的小故事,可以用《鸿门宴》之中的哪句话表示?答案很明显――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样将知识变成有趣的场景来考查,学生看了后,会感到轻松、有趣,进而减轻考试压力,也能让知识点得到真实、科学的考核。
三、注重个性,能力拓展
课本中知识掌握得多少以及好坏,并不能决定学生语文造诣的高低。真正的语文能力往往是一种个性的发挥,能力的拓展。因此在命题的时候,除了课本或教材、大纲中的知识,教师还要出一些注重个性,能体现能力的试题。本人觉得既能发挥个性,又能体现能力的试题就非作文莫属了。作文是一个可以自由阐述、自由发挥的知识性、能力性、文学性的空间,学生在作文中能将自己的个性、能力在字里行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对作文进行命题的时候,教师要取大众化的题材,让学生找到不一样的视角,进行一次个性的、不一样的能力发挥。
总之,在人教版的高中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根据大纲的指标和要求,课本中的考核点、知识点与命题点非常多,虽然都需要学习,但是也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所以在命题的时候,也会根据知识的难易度、重要度进行命题。总之,要使得试题具备有效性的考核作用和科学性的考核作用,教师在命题之时,要注意“十六字”准则――“提炼课本,融入生活,注重个性,能力拓展”,进而使学生通过考试,明确教材重点,并在此基础上,使能力得到延伸、拓展、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雨薇.稳定平实进步:高中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命题意图[J].语文课题学习,2012(17).
一、概率与统计的高考命题特点分析
在每年结束数学高考后,都会有专门的数学教研组及专家对高考数学试卷进行相应的试卷分析,对考查难度、题型分布、知识点涵盖面、知识点载体、命题方向改革等进行深入剖析,对高考数学内容时刻有一种敏锐度,通过总结其命题规律,以便在今后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章可循,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
(一)注重对概率与统计的基础知识的考查
通过对多年的高考数学分析,其重点考查部分还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约占数学高考试卷总成绩的30%~40%,因此,这就要求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师上课所讲授的基础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通过对高考数学概率与统计命题分析,发现其选择性的小题大都出现在试卷的前五题左右,而依据由易到难的命题规律不难发现,其考查内容大多是概率与统计章节的基础知识,常常是对基本概念、知识点的重组与变式创新.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日常学习首要关注的焦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切忌在基础知识还未完全熟练掌握的情况下,盲目上手难题,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二)题型展示多以实际应用题为主
新课改背景下,更加强调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以及创新能力,基于此,高考内容对学生的考查也更加偏向于实际应用以及拓展性的题目类型.在数学高考考查的知识点中,多以应用题型作为考查的载体,通过列举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例子,并挖掘其中的数学知识点,以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为载体,使学生能够在理解基础知识点的背景下,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数学公式将题目解答出来.
基于此种命题特点,在平时概率与统计的学习中,要更加注重对题型载体的敏锐度,通过一定的练习,能够在做题中快速筛选出应用题型中的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公式快速解答.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平时生活中学生也要注意观察生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难题.
(三)注重概率与统计的全面、综合性考查
高考是学生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甚至有人会夸大其词地说“高考决定命运”,足以看出高考的重要性.这种重要系数如此之高的考试,在考试内容上自然也不会只是对所学知识点的孤立的、单纯的考查.其考查的内容、知识点多是高中三年学习情况的综合性考查.
在概率与统计的高考考查中,尤其是在大题的考查上,多是对概率与统计综合性的考查,题目常常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为载体,在题目中分别列出2~3个小题,递进考查概率、统计、概率与统计的综合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孤立掌握知识点,要培养系统、综合运用的思维习惯及树立宏观的解题思路.
二、概率与统计典型题型分析
例(2016年全国Ⅰ卷文)为美化环境,从红、黄、白、紫4种颜色的花中任选2种花种在一个花坛中,余下的2种花种在另一个花坛中,则红色和紫色的花不在同一个花坛的概率是()
A.13
B.12
C.23
D.56
题目解析首先,将题目分成两段,前半句是一段,后半句即问题是另一段.其次,明确前半段即任意2种在一个花坛、剩余的在另一个花坛共有几种安排方法,通过列举统计很明显是六种.然后,后半句红、紫两种不在一起的情况有四种.最后,概率很容易求得为23.
三、概率与统计复习建议
(一)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理解及灵活运用
概率与统计的学习,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相较于其他数学高考模块来说较为简单易学.主要是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例子、常识.举例来说,概率的教学开始总是会用掷骰子来引入,这样,即便在空间想象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够用实践学习的方法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这样对知识点的反复理解与掌握,最K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与灵活运用.
(二)学会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课改的大背景下,对学生实际应用与创新的能力要求更高,尤其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使所学真正为我所用.概率与统计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在调查、预测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所体现.因此,学生要想学好概率与统计,就要注重培养到生活中去学习数学的能力,观察生活,试着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所学概率与统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三)注重培养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在高考中对数学知识点的考查往往是一种综合性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也要注重对知识点的综合性学习.概率与统计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往往也十分注重综合性和关联性,尤其是统计图模型的建立往往是以概率计算为基础,统计量的图形又是概率的解题基础及参照.因此,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以及试题分析中,要十分注重概率与统计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此基础上有效提高高考数学成绩.
一、高中地理复习必须要以考试大纲为生命线,要让学生“吃透”大纲,复习要跟着大纲走
考试大纲是什么?是命题依据,是考点。部分教师在地理复习中要求学生“教材吃透,怎么考都不怕”,其实,这种复习思想是片面的,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教材只是复习的工具,但命题并不是围绕教材展开的。比如,地理考试中会出现一些时事材料,而这些材料是教材所没有的,如果只按照教材复习,那么显然是不能满足备考需求的,而且很多知识点,大纲没设置,即便教材有,也是暂时不会考的。因此,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吃透考试大纲。
二、高中地理复习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复习中,地理复习的效果才会显著
高中地理复习不应该只是对地理知识点进行大海捞针似的罗列,不应该把鲜活的地理知识变成枯燥的文字,不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高中地理复习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复习,才能切实提高地理复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地理知识进行世界地理版图的构建,能够强化他们对世界地理部分的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可以达到很好的自主探究效果,从而有助于巩固复习成果。
三、高中地理复习,教师尽“带路人之责,行监督者之实”,要鼓励学生自主复习,掌握地理复习的主动权
很多高中生在地理复习初期都显得手忙脚乱,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带路人的作用,给予学生合适的引导,要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告诉学生几种常规的、科学的复习方法,给尚未制订出复习计划的学生作参考。同时,教师还要做好监督者,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复习成果,要让学生把复习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注重在复习中找规律,找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复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复习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地理教师要把握好复习的大方向,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究适合自身学习的复习方法,并做到适时点拨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营造一个良好的复习氛围,切实提高高中地理的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仇海庚.提高地理课堂复习效率的策略[J].地理教育,2006(4).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a)-0003-01
引言
生物体经由生殖过程产生新的相同物种个体,在生殖的过程中,亲代将自身的遗传信息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子代。而生物体从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进而不同细胞组织的分化以及各个器官的分化,直到发育为成熟体过程,其实也是亲代遗传信息在子代个体上表达的过程,生物体的变异往往也发生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物遗传变异部分内容同其他章节知识点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该章节复习中可以将相关的知识重点同遗传和变异专题的相关内容加以联系与综合。将所有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全面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和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开展全面复习时,还应该注重知识点同日常实际生活的联系。这种复习方式才能够更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括学活用的能力,让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 突破章节界限,构建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生物专题复习的基础。因此在开展复习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串联引申生物课程的基础知识,构建起全面、扎实的知识链与知识网。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中,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复习情况进行引导和辅助。基础知识网络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性记忆生物课程的重难点知识。通过归纳总结出的知识主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获得和整理知识,在串联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也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就遗传变异专题复习而言,与其他章节知识点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在构建本章知识网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跨章节的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例如,生物个体的生殖与发育能够与遗传变异章节进行综合。遗传与变异需要生物个体的生殖发育来体现。对于营养生殖而言,是通过有丝分裂来产生子代的体细胞,因此子代的遗传基因同亲代一致,后代也就继承和保持了亲本个体的绝大多数性状。对于有性生殖方式而言,生物个体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会经历基因重组的过程,能够产生出多种不同的基因型,因此其子代的可能出现明显的变异。可以说减数分裂对于遗传基本规律知识点而言是其细胞学理论基础。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遗传基础物质为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所携带的遗传物质会对生物个体发育的主体方向以及发育过程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生物个体的发育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程。
2 注重实验过程分析和解题规律的归纳
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是一门十分注重实验性的科学,所以在生物复习过程中,对于实验部分内容应该加以注重。根据考纲,掌握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操作,并且培养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新课标中探究性实验题型的比重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复习中还需要挖掘知识点中在探究性实验中的应用。除了课本中规定的学生实验内容外,还应该归纳和分析教材中涉及到的经典实验方法。例如遗传变异专题中,对于孟德尔杂交豌豆实验思路进行分析,了解实验材料选择和方案制定的思路。同时教师在复习课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的制定原则,学会结合相关的生物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并通过规范准确的表达方式,总结出实验的过程以及得到的结论。
3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解题思路
专题复习过程中,习题训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复习方法。在习题训练中应该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解决一类问题,注重做题后的总结和反思,避免题海战术,改善习题训练的有效性。同时在选题中应该保障题目的新颖性、基础性、实用性、科学性之间的平衡。精心挑选一些具有容易出现共性问题,解题思路有讲解分析价值较高的经典习题。在进行习题讲解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解题思路的培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教学应该结合复习课程中试题练习情况,总结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策略。例如遗传变异专题复习中。在生物体进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分离以及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也就使得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分离以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该过程也是学生理解和解题中的难点,在复习应该重视和强化这部分知识点的训练。
4 结合历年高考真题,有针对性的选择复习内容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目前的高考也已经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近几年生物高考试题的分析来看,生物高考命题已经完全从“经验型命题”转换到“素质型命题”。“素质型命题”就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着重考查生物科学素养,重视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关注生产实践、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实际问题,反映生物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了高中生物高考复习的策略。
一、以《考试大纲》为主导,充分发挥《考试大纲》的重要作用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认真解读《考试大纲》,深刻地参悟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理清各个知识点的考查方法,是高中生物教师在指导高考备考必须开展的基本工作。
1、老师要以《考试大纲》为主导,发挥《考试大纲》的重要作用。
在进入高考复习阶段的时候就要认真研读上一年的《考试大纲》,明确高考的要求,寻找考试的要点,知道哪些地方是需要重点花时间复习,为学生的复习找准方向,与高考接轨。通过认真做前三年的本地所有高考试题,体会考试大纲在试题中的体现方式,以及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程度。认真研究考纲和高考试题,多渠道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分析与全国卷高考题在考查形式方面的异同,同时,各学校领导也要重视组织老师学习外地先进经验。
2、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理解《考试大纲》的要求关键是做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大方面文章。“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就是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基本技能。
对于基础知识,我先让学生在复习中先把课本各单元的重点知识先掌握,突出重点,加大对主干知识的复习力度,然后注意细节知识,再掌握各重点单元间知识点的联系(如遗传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所谓的难点知识,我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必须掌握,其他同学必须尽量理解。这样在做题过程中,基础知识分就尽量不会丢失。
例如:“脂肪肝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脂蛋白摄入不足”很多学生包括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选择题时认为这个说法是对的,就是因为课本的基础知识面不熟悉,正确的说法是“脂肪肝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磷脂摄入不足”。
另外,类似这种因为基础知识不熟练而造成的失分的现象在选择题别突出,所以在选择题讲解过程中,反复通过解释复习题目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加强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寻找关键词的能力,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从学生心理上来讲,就是要不断地强化训练,他们才能逐渐养成解题过程中注意基础知识的习惯。
二、抓基础知识,知识要点重点复习
1、重点知识复习到位。
新高考的重点内容和常考内容有细胞呼吸、遗传定律、伴性遗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和生态系统,针对这些重点内容,教师要做到精心组织教学,并让学生反复训练,让学生对这些单元内容了如指掌,每一个考点都非常熟悉,要求学生对些基础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确实经过复习,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还是相当熟练的。
高考试题每年都有变化,但是,解题所依据的基础知识是相对不变的,所以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取胜于高考必须具备的。对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把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提取准确、迁移灵活、运用合理,这样才能解决考题中设置的新情景问题。
2、制定计划,加强教研合作
针对高考复习,教师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计划,这样以便学生进行科学的复习。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强了校本教研,每一轮复习开始前都组织各高中老师集体教研,各高中老师回校后都能按照总体安排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教研,制定合理的复习方案,从而不断使学科复习水平不断提高。
3、复习全面
新高考题量增大,考查面也进一步增大。因此,除了要对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外,其它内容也进行全面复习,如细胞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细胞的生命历程、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等,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书本中的知识。
4、注重单元检测,精选习题,实现强化训练的实效性。
在复习过程中,练习是熟练掌握考点知识和检测复习效果的常用的和较好的复习方法之一,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针对单元检测的结果,师生都进行科学的总结,总结复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经验要在下段复习中继续发扬,不足要进行及时的改进。教师要精选习题,不同类别的练习题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在做练习题的时候设计要求新、精、基。新是题目新颖;精是练习题要层层精选,保证复习效果和课堂效率。基是题目要回到课本基础知识上去,做题的目的还是引导学生看书。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生物实验一直是生物学高考试题中必考的内容,约占20%的分值。近几年来生物高考实验考查呈现多样化,有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基础实验的内容,也有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评价。
高考生物试卷中突出的变化是没有了独立的实验设计,而是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到各题干、选项和解题思维过程中,并且着重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验题的突破上,我进行实验专题的复习时,归纳了常规实验和实验设计两个类型,实验设计题又包括常规实验设计题和遗传实验设计题两种类型。
在江苏省严格规范教学秩序下,高三历史老师们都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同时新课改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此情况下,如何搞好高三历史教学是每一位高三历史老师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按照新课标提高高三历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认真学习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准确、透彻地理解和体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
每一位历史老师尤其是高三历史老师都要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因为它不仅是教学的标尺,更是高考命题的标尺。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前言中明确指出:“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这向一线老师指出了课改的必要性:课改是世界潮流,是关系国民素质高低、国家强弱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在思想上认真对待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在教学中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其次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总之,高中历史老师在思想上要有所转变,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面临高考的高三历史教师。
在思想转变的情况下,《高中课程标准》还要求历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更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要把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放在抓好高三历史教学的第一位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航船上的指南针一样,指引着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三历史教学,不使我们偏离方向。
二、认真仔细地研究江苏省高考的《考试说明》,准确、透彻地把握好高考命题的趋向。
高三历史老师在做好第一条的基础上,思想要有关键性的转变,把学习研究《考试说明》放在重中之重。在平时的备课过程当中,办公桌上必须有《考试说明》,它给我们明确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高考命题的方向和高考命题的范围(在新的《考试说明》没有下发的情况下先参考上一年的,因为每年的都大同小异)。离开了《考试说明》,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就容易迷失方向、偏离主体,这样我们就做了无用功,更可怕的是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有了《考试说明》,我们还要认真地研读,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仔细地理解考点:每一考点包含哪些小的知识点、相关考点之间的联系及考点的难易程度等,只有这样才能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学习效率。
三、认真仔细地研究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及走在新课改前沿省份的高考历史试题。
2010年暑假期,徐州市对全市的高中教师进行了关于《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的考试,其主要目的是让所有的高中教师都能认真细致地研究《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使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好地把握教学方向,做到既完成素质教育,又让学生跨进理想的大学校门,提高教学效率。所以,高三历史老师在平时的备课和上课过程当中,认真仔细地研究江苏省和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等走在教改前沿等省份的高考试题,可以说是我们和高考命题人的直接对话,以及和高考试题的零距离的接触,了解命题人的思路,从而做到有针对性、有侧重点,既节省学生的时间,又提高学生的成绩。
四、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尤其是在当前严格规范教学秩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要认真细致地研读《考试说明》,把握好高考的所要考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不浪费学生的时间,不做无用功。第二,要认真细致地研读课标的解读,把握好每个知识点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要衡量好知识点的深浅度,做到难易适中,不消耗学生的精力。第三,选择好过关检测试题,试题的选择最能体现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在试题的选择中既要审视试题的难度、方向及所考查的知识点,又要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既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又要满足部分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在选择试题的过程中,相关的高考试题是我们最好的参考标准。第四,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尤其是要结合教学案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落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切记教师的“一言堂”。第五,认真批阅学生的练习试卷,细致地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落实“一三六教学模式”,合理充分地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
对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卷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不难从试卷中挖掘一些命题思路和趋势,对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备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通过与多位优秀历史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对于高考历史命题的衍变及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高考历史命题突出整个历史进程的主干知识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其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关键的作用和意义。这些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一些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人文思想、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影响力较大的历史人物等。对于备战高考的学生来说,要对这些主干知识做到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对中国和世界在历史中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主线和特征进行把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史。在这个历史阶段,要将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相关的制度和特征,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不断深化、理解和掌握。二是中国近代史。这个阶段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具体表现存在着何种差异,相同之处是什么,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影响等要分析透彻;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如何演变而来也要重视。三是世界史。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发展过程和特点需要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归纳和总结;对工业革命的相关背景及影响进行概括。四是对中外历史进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比较。
二、高考历史命题注重对历史课程知识的考查
一是部分历史课程知识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甚少,但在之后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有着关键地位,也就是说,目前高考命题注重与大学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进行紧密结合。如2012年,海南单科第14题,利用民间的传言反映我国民族矛盾的日益加剧,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并未体现。
二是高考历史命题中,体现了当前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界较为热门的争论。如2011年课程标准卷第28题,利用巴黎公社的文告,充分表达巴黎公社从此开始积极关注工农群众的基本利益,从而快速获得了群众支持和拥护,解决了政治孤立的现状。
三是高考历史命题中在考查相关知识的同时,还体现出培养学生史学素养的理念,主要有史学研究观、史学思想、史学研究方法及重要的文史知识等方面。
三、高考历史命题呈现主流价值观
(一)命题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是对国家的一种较为积极的认同感以及行为上的表示。爱国主义就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与民族主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站在历史的角度,中国史和世界史中都蕴含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干知识,这是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对于考试命题来说,不能只是将其作为选拔学生的要求和标准,还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风向标,是整个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考历史命题中,蕴含着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点,历史教师对此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高效复习。
(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公民意识
社会公平正义是整个人类一直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杆。公平正义需要将社会中的各个主体的利益矛盾进行正确处理和协调,从而有效实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民主自由平等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和向往。在近代史中,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以及民主的社会氛围,反对专制统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主义的民主得到了充分发展,最大化的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公民意识是每一位公民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核心内容是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把国家主人翁精神与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有机融合。因此,在高中历史主干知识中,必须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机制、多元化的民主体制、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保障人权等基本的思想主张。
(三)尊重文明多元化的同时追求和谐
民族的种类较多,文明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每一种文明的发展和壮大,有着最为根本的原因和依据,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价值和积极的作用。各种各样的文明形态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文明与文明之间也存在着交融和摩擦,在冲突中交流,在碰撞中发展。因此,在高考历史备考中,要深入挖掘东西方文明的特征和差异,将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作为学习和复习的主线,注重对不同国家的外交手段进行学习。
(四)符合团结、合作和共赢的精神内涵
团结是任何一个集体发展和成长必须具备的精神内涵,这是一种由多种情感碰撞所产生的精神,团结能建设好一个优秀的团体,也是集体主义的集中表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团结能够凝聚整个集体的核心力量,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壮大中占据优势,从而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团结。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集中表现的知识点有:清代商帮、近代革命中国共关系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等。
四、结语
通过对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备考时,要基于历史课本知识,将其作为高考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善于挖掘和整合历史知识的核心和内容,将多元化的史料作为鼓励和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手段和途径,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而有效提高历史备考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方旭,付三龙.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