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5: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居民出行调查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2-97 -04
一、简介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动脉的交通发展也非常快,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快速干道、立交桥、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等大规模的交通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交通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存在着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的矛盾日益激化的问题。交通系统作为服务系统,更要有效的满通需求,就需要对交通需求特征,也就是出行特征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合理引导交通的发展,科学的安排交通设施的建设,进行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而要分析研究交通出行的特征,即交通源流的产生及其在地理空间上的流向,以及以一定的交通方式在交通网络上的分布形态,最基本也最全面的手段就是进行交通调查。对于城市交通需求,居民出行调查能全面地反映出行者的社会属性信息和出行信息,刻画城市交通出行的特征。
(二)居民出行调查的含义
城市居民出行,是指居民为完成某一目的,使用某一种交通方式,耗用一定的时间从出发点经某一路径到达目的地的位移过程。居民出行调查,是指对居民一天内出行的详细情况(目的、时间、距离、路线、交通方式、起讫点等)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和寻找相关的变化规律,作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依据。对居民出行随时间、空间、目的、方式变化规律的分析,也是城市客流流量、流向分布以及交通结构方式预测的基础,可为优化现有城市公交线网以及科学制定公交线网规划提供依据。一般出行的定义是:“为完成某一目的,在可通行车辆的道路上步行超过5分钟或使用交通工具单程距离超过500米,称为一次出行”。
(三)居民出行调查的重要性
居民出行调查是交通规划中OD调查的重要内容,是交通规划中需要收集的最基础资料之一,是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和制定交通规划方案的重要依据,在城市综合和专项交通规划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国内外调查实践表明:居民出行调查可以全面地再现城市交通随即易逝、变化多的特点,能揭示城市交通结症的原因、内涵交通需求与土地利用、经济活动的规律。
通过对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把握城市交通需求与土地利用以及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全面掌握城市的交通建设、运行和发展状况,了解现状交通特征和潜在问题都大有裨益。同时,基于现状居民出行特征进行的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制定交通政策、变质交通发展规划最具影响力的定量依据。
二、居民出行调查中所运用技术
(一) 抽样技术
抽样方法和抽样率直接关系到调查数据的精度。在调查目的和抽样方法确定的情况下,仅从保证数据精度的要求出发,抽样率一般与以下3个因素有关:总体参数的变异性、精度的要求(抽样误差和置信度)和总体的大小。
1、常用抽样方法及抽样率的计算
不同的调查目标对应不同的统计量,对样本的数量要求不同。常用的调查目标有:均值、总值、两个均值的比率或两个总体的比率、属于某一特定类的单位所占的比例。下面以均值为例,仅从调查精度对样本量要求的角度出发,用误差分析的理论对其计算进行讨论。
对精度的要求通常以允许绝对误差(绝对误差限)d或允许相对误差(相对误差限)r来表示。
即对统计量Y及它的估计y,以绝对误差限表示为 (1)
或以相对误差限表示为 (2)
在对总体未做任何假定的情况下,y的精确分布很难求得,已经证明,当n增大时,具有有限标准差的任何总体样本均值的分布趋于正态分布(这个结果是关于无限总体的),这时绝对误差限 ,而相对误差限 ,式中,t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双侧α分位数。在实际问题中,当Y未知时,可以用其估计量代替。因此,根据对d或r的要求以及1-α所对应的t可推算出所需要的样本量。
(1)简单随机抽样
从一个简单随机样本所得的均值y的方差是:
式中,f=n/N是抽样率。
在概率论中已经证明,从一个无限总体中抽取一个含量为n的随机样本,样本平均数的方差 。当总体有限时,唯一变化的是引入因子 分别称为方差和标准差的有限总体校正系数(fpc)。假如n/N任然是低的,fpc就接近于1,这样总体样本含量对样本均值的标准差就没有直接的影响。
根据不同精度的要求,将бy带入d或r的表达式,可得到不同条件下所需的样本量的计算公式。
①若要使 (δ事先给定),则要求:
②若要使 (α,d事先给定),则要求
③若要使 (α,r事先给定),则要求
式中 为总体变异系数。
④若要使C<V(即相对精度高于指定的指标v),则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对
和
进行如下处理,先计算 或 ,则 ,如果 ,则就取n0。公式中的S2、C2是未知量,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过去的资料或先进行少量抽样,对其进行估计,从而粗略地确定n。
(2)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就是将母体分为若干互不重复的类型(层次),然后再每个层中分别独立的进行抽样。如果每层都是简单随机抽样,则称为分层随机抽样,所得的样本称为分层随机样本。
假如共分为L层,用下标h(h=1,2,…,L)表示层号,关于h层的记号如下:单元总数Nh;样本单元总数nh;层权Wh;抽样率fh;总体方差S2n;样本方差s2n。
下面重点讨论的是如何确定总的样本数和每层的样本量nh,记wh=nh/n。
同样的样本量在各层中不同的分配(nh由调查者选取),产生的标准差是不同的。根据分层随机抽样理论,可求得n的一般公式 ,其中V为总体平均值的方差,又根据 ,可得 ,根据这两个公式,对其进行变换可得任何一种分配情况的总体样本量。
在居民出行调查中,各层经常采用相同的抽样率,即 ,也就是说按各层单元数占总体单元数的比例(各层的层权)进行分配,称作按比例分配的分层随机抽样。
由 可得按比例分配的分层随机抽样的样本量为 ,同样,若fpc可以忽略不计,则可记 ;若忽略不计,则 。
若将 看做广义的方差,则由
和 可以看出,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抽样概率计算公式可用统一的公式表示。
(二)调查技术
入户调查
目前,我国城市所进行的居民出行调查,基本是采用家访时抽样调查的方法。这种调查方法以居民的户口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通过调查员家访的方式进行
家访式抽样调查的优点
第一、 由于我国城市都建有比较完备的户籍制度,户籍管理集中,所以便于掌握样本的总体情况及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可运用各种抽样技术手段进行样本的抽样。
第二、 我国各大、中城市所进行的居民出行调查,其调查机构和调查队伍的建立,以及调查中各部门工作的协调、组织管理和全部的调查经费等,都是由市政府负责。这样,调查的组织实施工作基本上是在一种有序、协调的环境中进行,这种环境对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 这种通过培训调查员,并由他们到居民家中进行调查的方法,在我国各城市中已被广泛的应用,且在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实施方法。
三、居民出行调查的主要内容
城市居民出行调查是对城市居民出行从起点O(Origin)和终点D(Destination)的出行过程的调查。城市居民出行调查应该包括的资料有居民的基本特征资料和一次具体出行的资料,具体包括:
(一)居民个人特征数据
主要包括家庭住址、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为本地户口、职业以及公交IC卡持有情况。
(二)家庭基本特征数据
主要包括家庭地址、家庭人口、六岁及六岁以上人口的数量、暂住人口的数量、暂住人口的来源地,家庭收入情况、家庭自行车拥有量、家庭摩托车拥有量、家庭小汽车拥有量、家庭三轮车拥有量。
(三)居民一日出行记录数据
这里的数据是选择一天作为调查日,调查抽样居民的一天出行记录,主要包括出行方式、出行目的、出行地址、出行时间、到达目的地地址及其用地性质、到达时间,这些数据要具有连续性,确保居民的出行有始有终。
四、Access在居民出行调查中的应用
(一)ACCESS的定义
ACCESS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的桌面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即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Office系列应用软件之一。它提供了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7种用来建立数据库系统的对象;提供了多种向导、生成器、模板,把数据存储、数据查询、界面设计、报表生成等操作规范化;为建立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方便,也使得普通用户不必编写代码,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管理的任务。
ACCESS能够存取Access/Jet、Microsoft SQL Server、Oracle(甲骨文软件公司),或者任何ODBC兼容数据库内的资料。虽然它支援部分面向对象(OOP)技术,但是未能成为一种完整的面向对象开发工具
(二)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处理的设计
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处理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数据的输入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以及数据的输出模块。
1、数据录入
取得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后,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对数据进行转录,由调查表格录入到数据处理系统中,这其中就包括数据的检错,调查问卷中的数据基本都是靠调查员手写,难免会出现数据的错填,漏填。数据的转录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数据的纠错。
2、数据处理模块
数据的处理包括两个指标:OD指标,即生成OD矩阵;单项指标,中OD表的生成较其他单项指标的统计分析更为复杂。
生成的OD表后,要进行OD表的扩算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从抽样数据推导出整个调查区域的OD出行特征,就要对交通小区的产生量、吸引量以及OD矩阵进行扩算。
除了OD表的计算和扩算以外,还需要一些单项指标的统计计算,一种是总体特征:包括平均出行次数及各职业,年龄段的平均出行次数及各职业等;另一个是特征结构分析,即具有某项特征的出行的某一项特征结构,如某种出行方式的年龄结构等。
总体特征统计分析比较容易实现,具体计算流程如下。
其它的指标算法和上面的指标一样,这里不再赘述。
在进行特征结构分析时,首先读取这种出行对应的查询,如分析各种出行方式的年龄结构,再通过此记录集进行年龄结构的统计分析。出行时耗特征分析相比于其他的特征结构分析比复杂。下面是出行时耗特征分析计算的流程。
3、输出图表
这个模块的关键是OD(可按目的和方式划分)、出行时耗等图表的输出,ACCESS布局别空间数据库的功能,因此这部分输出主要靠别的软件来实现。
五、结束语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居民出行调查的基本理论和抽样的方法。居民出行调查系统的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明确了各种分析指标的算法,并利用VB和ACCESS数据库系统建立了数据处理系统软件,提高了数据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严宝杰.交通调查与分析[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2] 张卫华,陆化普. 城市交通规划中居民出行调查常见问题及对策[J]. 城市规划学刊,2005,(05):86-90.
[3] 王炜,过秀成. 交通工程学[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 广州市万户居民出行调查报告[R]. 广州: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2003.
[5] 邓毛颖. 基于居民出行特征分析的广州市交通发展对策探讨[J]. 经济地理,2000,20(2):109-114.
[6]王秋平.西安市城市交通调查与数据处理分析系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5(1):48―51.
[7]张宏林,孔艳,王哲.VisualBasic6.0开发数据库.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123―128.
[8]冯涵,周劲.公路交通调查数据管理分析系统.广州:广东公路交通,2004,(01):55―58.
中图分类号:U21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长期以来,城市交通拥堵严重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但只有合理规划轨道交通接驳换乘体系才能发挥其强大功能,而慢行交通与轨道交通的接驳换乘研究日益引起界内专家的重视。因地制宜形成机动车道路系统和慢行交通道路系统等配套合理的综合道路系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建设指导思想,使自行车、步行与轨道交通合理衔接,创造绿色和谐的城市交通环境[1]。
2 慢行交通概述
慢行交通主要相对于快速交通和高速交通而言,本文初步定义为平均速度低于20km/h、噪声较低、制动性好、以人为本、近距离出行的非机动车交通方式统称。主要以行人为动力进行空间移动,平均出行速度较低,步行速度一般为4km/h左右,而自行车速度一般在10km/h左右,出行距离比较短,一般在3km之内 [2]。
慢行交通是一种全新理念,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观念,其目的在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解决城市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发展低污染、多元化交通工具,从而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3]。
慢行交通接驳换乘不仅提高短程出行效率,弥补公交服务的不足,而且在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保障弱势群体出行便利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与机动化交通相互竞争、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城市客运交通系统[4]。
在能源供应趋紧、大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的背景下,规划高品质的慢行交通衔接体系能够引导市民形成全新的出行理念,本文主要研究步行、自行车与轨道交通车站的衔接规划设计。
项目 :《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编号:GXTSZY234
3 步行
步行是城市轨道交通最基本、最主要的接运方式,只有通过步行的合理接驳,轨道交通才能真正实现对乘客“门到门”的服务。轨道交通与步行交通的接驳换乘研究主要包括人行通道、过街设施及人车分离设施的规划设计,为乘客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步行换乘环境,保证车站所有流动乘客顺利完成各种相关活动。
3.1 规划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步行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以轨道交通车站为核心,对步行换乘设施进行整合,提供独立的人行通道以连接车站合理步行区范围内的建筑设施,保证人车分离,提供安全、协调的步行环境;
②对车站周边道路断面优化设计,设置合理的行人过街横道线、中央安全岛及交通标识系统;
③设置良好的的导向标志,建立通达性强的人行通道以连接车站站台,并满足步行便捷、安全疏散的要求。
3.2 步行接驳通道设计
步行接驳通道的物理性状与几何尺寸直接影响了乘客换乘轨道交通时的走行时间,列车在车站内的停靠时间以及乘客在站台上的分布形态也会影响乘客换乘的时间,在规划步行与轨道车站的衔接系统时,确定步行通道长度和宽度是关键所在。
(1)通道长度
通道长度是指与站台衔接通道两端之间的距离(即乘客沿通道所走过的距离),但轨道交通车站换乘通道内往往设有坡道、楼梯及自动扶梯等多种垂直移动设施,这都会影响换乘乘客的步行速度。
在乘客换乘轨道交通的过程中,实际走过的距离为通道长度和乘客在两端站台上所走过的距离之和[5],通道单纯长度与乘客步行时间不会形成线性关系,在计算接驳通道长度时,应将所有影响乘客走行速度的设施折算成相对于水平移动的换算系数,则通道换算长度为各种实际长度换算后的总和,计算公式如下表示:
其中,LL―通道内水平步行距离;
Li―第i种非水平步行距离;
Ri―相对的换算系数;
n―非水平步行距离的种类。
换算系数的选取根据乘客通过非水平距离与相同水平距离所用时间之比来确定。
(2)通道宽度
换乘客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为保证换乘客流的安全与舒适,步行通道应有足够的宽度,可根据以下公式进行估算[6]:
其中: q―高峰换乘客流(人/h)
σ―超高峰小时系数,一般取值为1.2~1.4
Im―接驳车辆到达平均时间间隔(s)
β―通道服务客流占全部换乘客流的百分比(%)
C―通道的通过能力(人/m・h)
―疏散乘客所需要的平均时间(s)
αlos―通道相应服务水平下的饱和度
4 自行车
自行车是城市轨道交通的接驳方式之一,参考我国众多城市居民出行调查报告,在人口稠密的轨道交通枢纽地区,机动车换乘量仅次于步行换乘。自行车不同于定时、定点、定线的公共交通,具有便利性、随意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距离轨道交通车站大约1km~3km的范围内,自行车作为便捷的接驳方式具有强大的优势,在居民区附近的轨道交通车站会吸引更多乘客选择轨道交通为主要出行工具。
在我国城市公交系统不完善、服务质量不佳的情况下,在轨道交通车站为自行车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停车换乘环境,规划合理的自行车接驳换乘体系,对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吸引客流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规划设计轨道交通枢纽时,应考虑一定的非机动车停放场地,若地面空间有限,可设置地下停车场,同时还应创建非机动车专用道并配备相应型号设施,以确保出行者的安全。
4.1 原则
对自行车与轨道交通车站接驳换乘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7]:
①与既有规划协调一致:自行车停车换乘比较适合于城市区或居住区附近的轨道车站,应规划一定规模的自行车停车场。在规划设计时,要与城市空间规划、总体交通规划及区域交通规划相协调,重视客流走廊,符合换乘客流往返规律。
②以人为本:自行车换乘系统主要为骑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的乘客服务,应充分考虑行人交通需求,为其提供便利的换乘条件,更好地吸引出行者采用自行车存车换乘模式。因此,在规划自行车衔接系统时,从骑车人的角度出发,尽量提供自行车专用道系统,自行车停车场应与轨道车站出入口保持合适的距离,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换乘环境。
③功能与效益相结合:自行车存车换乘设施一般根据轨道交通车站位置与功能进行规划设计,对于换乘客流量较大的车站,应设置集中的专用路外停车场,对于换乘量较小的车站可分散停放。为避免自行车停放造成的不良影响,必须提供合理的自行车专用停车位,由于车站周边地区地价较高,建设投资大,在衔接系统规划中,要合理规划换乘设施位置与规模,尽量减少投资与风险。
④合理性与操作性相结合:自行车存车换乘顺利实施是衔接规划目标实现的基础,一方面取决于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实施部门的可操作性,因此,在规划自行车接驳换乘系统时必须遵循两者相结合的原则。
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附近配备适宜的非机动车停车场时,应注意以下几项要点:
①所有车站应按要求配置一定规模的非机动车停放场,并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遮雨棚;
②结合车站各出入口位置,分散布置自行车停放场,与出入口距离应控制在80m之内;
③对于非地面车站,可结合高架桥下的空间及地下空间,布置适量的非机动车停车位;
④当地区中心用地条件有限时,可结合轨道交通车站周边的建筑情况,设置适宜的非机动车停放场,或采用立体式停车库;
⑤非机动车停放场还可结合绿化建设,在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地面的规划情况,可以同步建设非机动车停放场。
4.2 自行车停车场规模
自行车停车场面积取决于停放量和单位停车面积,自行车单位面积受到标准停车宽度和停放形式的影响,一般取值为1.8/辆,可按以下公式进行估算:
式中:Nbike―高峰时段10min内换乘的乘客数量(人);
tbike―自行车的平均停放时间(s);
sbike―自行车停放时所需的面积(m2/辆);
Pbike―自行车平均载客人数(人/辆),一般取1.0人/辆;
αbike―某一服务水平下的停车饱和度;
βbke―存车换乘自行车数占停放自行车总数的百分比(%)。
4.3 自行车停车布局模式
(1)在出入口附近设置路边停车场
有些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土地已经完全开发利用,用地比较紧张,主要利用车站出入口旁边的空闲地块,设置自行车临时停靠点。
(2)在高架桥下设置自行车停车场
这种模式一般适合轨道交通高架车站与自行车的衔接系统,直接在高架桥下配置适宜的自行车存放场。
(3)在地下站厅设置自行车停车库
结合轨道交通车站地下大厅的布局模式,可设置地下停车库,采用该模式的车站出入口台阶还应带有斜坡,以方便自行车出入。采用这种模式时,换乘方便、距离短,自行车管理业方便,但为了减少资金利用,地下停车库应与轨道交通车站同步规划与设计。
(4)在站前广场设置自行车停车场
对于换乘客流量较大和换乘方式比较复杂的轨道交通车站,应规划一定规模的交通广场,并设置公交车、小客车、出租车和自行车等多种换乘设施,共同为轨道交通服务。自行车停车场应布置在车站出入口附近,避免靠近机动车衔接设施,以免造成自行车流与机动车流交织干扰。
4.4 自行车停车换乘管理政策
(1)加强停车场的管理[8]
由于自行车比较灵活、轻便,容易造成停放自行车被偷被盗现象,降低居民采用“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模式的积极性。因此,应加强衔接自行车存放场的管理,采取相应措施与政策,配备一定数量的看管人员,避免存放自行车被偷被盗现象,使换乘停车更加安全,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维修服务设施,以保障自行车换乘的可靠性。
(2)允许折叠自行车搭乘轨道交通
近年来,由于折叠自行车轻巧,便于携带,且折叠后占用空间较小,很多市民已经开始采用携带折叠自行车搭乘轨道交通的方式上下班,为打通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带来了很好的发展契机,使更多以轨道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的乘客更加方便地出行。但折叠后的自行车虽然体积很小,但仍占据一定的空间,很容易影响到其他乘客。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在方便一部分出行者的同时,将对其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①限制可搭乘轨道交通的折叠自行车规格
折叠后的自行车不能有任何突出物(包括脚蹬)超出组成长、宽、高的六个平面。允许折叠后体积不超过0.05-0.06m3的自行车才能搭乘轨道交通[9]。
②配备适宜的包装袋
因为折叠后自行车车轮仍暴露在外,可能会对其他乘客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应为携带折叠自行车搭乘轨道交通的乘客配备合适的包装袋,将折叠后的自行车放入专用包装袋内再搭乘轨道交通。
(3)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10]
a.公共自行车与私人自行车具有相似特征,但相较而言,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减少自行车乱停乱放现象,且占地面积少,有利于城市文明建设。
b.由于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离出发地和目的地有一定距离,因此使用公共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必须考虑车站附近租赁点的布设情况,包括租赁点密度和规模,只有设置合理规模和密度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才能吸引更多居民采用公共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的出行方式。
5 结论
通过对慢行交通概念进行解析,主要对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进行规划设计,根据其交通特性,对步行通道进行规划设计,得出通道长度和通道宽度的计算公式;根据自行车停车场规模计算公式得出计算方法,并对几类布局模式进行分析,最后对自行车停车换乘管理政策提出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静霞.新时期城市交通规划的作用与思路转变. 城市交通[J].2006
[2] 李晔.上海市慢通系统规划-解读[J]. 上海同济大学:绿色交通导向
[3] 宋新生.城市绿色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与协调[J].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25-26
[4] 熊文,陈小鸿,胡显标.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刍议[J]. 城市交通,2010.1
[5] 杜鹏,刘超,刘智丽. 地铁通道换乘乘客走行时间规律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9.8
[6] 覃煜,宗传苓. 轨道交通接运系统规划方法浅析[J]. 城市交通,2006.9
[7] 陈思. 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衔接研究[D]. 长安大学,2008.5
[8] 殷秋敏,邓卫. 自行车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规划与管理[J].东南大学,交通科技, 2008.4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以优化城市环境为重点,高度重视人居环境规划建设,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和宜人的生活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二)坚持合理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注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开发经营的综合效益,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三)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原则。增强城市辐射功能,加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相互配套、协调衔接和共建共享,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建设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逐步构建以*为中心,以卫星城市、周边城市为支撑的都市圈和城市群。
(四)坚持学科融合、技术支撑的原则。加强多学科融合,使总体规划体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内容。规划编制中要充分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并建设统一共享的规划管理信息平台,服务政府的科学决策。
三、规划内容
(一)规划成果
本次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包括五个部分:
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
3.《*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4.《*市综合交通规划》
5.《专题研究报告》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同时考虑远景规划构想。
(三)规划范围
规划分别在市行政市域、城市规划区及中心城区三个层次按国家相关要求开展工作。城市规划区拟定为东起榆中高崖镇,西至吐鲁沟,南起兴隆山、阿干镇,北到永登秦王川,规划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拟定为东起定远、金崖,西至河口南地区,南起皋兰山南麓,北到青什、沙中片区,规划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另外将中川航空港、红古区海石湾镇、夏官营地区作为独立区域纳入城市规划统一管理。规划专题研究兼顾市域与周边城市的协调。
(四)工作深度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总报告、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均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总体规划的内容深度要求进行编制,涉及远景空间发展控制的内容在1:10万—1:5万比例的地形图上进行落实。
(五)规划工作技术路线
1.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五个统筹”要求,突出规划重点和有限目标的技术工作原则。吸收本轮全国大中型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经验教训,从全市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切入点,以提高规划成果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为目标。
2.在对城市现状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协调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定位与规模,调整和优化城市用地布局,理顺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突出城市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统筹安排城市建设时序,强化城市规划的实施机制。
3.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新的理论与方法,借用经济分析、景观生态分析、环境评估、历史人文价值分析与行政管理学等技术手段,增强本次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总体规划对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作用。
4.为了对总体规划基础条件和部分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总体规划提供背景预测和前景方案,邀请国内有关研究机构进行专题研究,补充规划工作组的技术力量,开拓规划组的工作思路。
5.重视规划的公众参与,规划成果分阶段进行公众咨询,征求不同社会团体和市民意见,并在互联网上开展《*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城市建设建议》市民意向调查。
(六)规划层次及主要内容
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1.1从宏观发展研究背景出发,分析新形势下我市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明确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应承担的新角色。
1.2分析*在不同区域层面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确定*的区域定位和职能,明确未来发展目标。针对发展目标和存在的差距,提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1.3深入研究城乡协调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综合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文化继承等重大问题,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多方案比较,提出城市空间发展的具体策略和实施时序,构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框架。
2重要专题研究
2.1区域研究:国家和区域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关系和定位研究。
2.2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北拓战略对*空间格局的影响及北部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2.3资源环境前提研究: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水、大气、生态、土地等)研究。
2.4实施评价: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及国内外相关经验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2.5气象研究:气象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研究。
2.6产业研究: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2.7城市规模研究:城市发展规模研究。
2.8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建设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
2.9防汛标准研究:黄河*市区段二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研究。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1结合全国及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的区域地位,明确区位协调发展的规划思路。
3.2结合全省和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市域内城镇发展的条件、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3.3明确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对市域中心城市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3.4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5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使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相协调。
3.6提出市域城镇体系的发展目标和各类城镇的职能分工、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探索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结构。
3.7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明确重要基础设施的主要技术标准和城镇间的空间协调发展规划。
3.8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3.9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4城市总体规划
4.1分析城市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分析论证城市职能,确定城市性质。
4.2预测规划期内城市人口规模。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4.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4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结构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安排城市主次干道的走向、断面,确定主要广场和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4.5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4.6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确定绿线控制措施。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和管理措施,确定岸线使用原则。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
4.7进行城市景观风貌和城市特色研究,在总体层次上研究景观风貌特点,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4.8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4.9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划定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
4.10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管理措施,确定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4.11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4.12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更新、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4.13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4.14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确定地下空间利用的范围目标及措施。
4.15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明确近期建设目标和内容,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构想,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5综合交通规划
5.1交通调查和分析模型建立
5.1.1进行全市的居民出行调查、典型路段交叉口的交通流量调查、停车场系统的特征调查、公共交通客流调查、大型就业商业设施吸引人流调查等多项系统的交通调查内容的选择和实施。
5.1.2在交通调查和数据资料分析基础上,标定和建立与现状土地利用及交通出行特征相吻合的交通模型。以规划土地利用分析为依据,充分研究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交通需求特点,建立规划特征年的定量化交通分析模型,为综合交通规划编制的各个层次、不同发展方案的比较等提供分析、测试及评价的数据基础。
5.1.3依托交通需求分析模型的建立,以现状及规划土地利用为依据,分析现状交通出行及分布的基本特征,预测未来不同阶段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交通出行变化的趋势特点,测试和评价不同规划策略及方案的交通运输效果,提供整个交通规划编制的数据分析基础。
5.2现状问题诊断和发展趋势分析
5.2.1从目前城市交通供需特征、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关系、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对我市城市交通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准确把握当前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寻找产生此问题的原因。
5.2.2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的转变、机动化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各个方面,对未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以及将会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判断,为各项规划方案的提出奠定基础。
5.3交通战略规划
5.3.1分析城市交通政策趋势和供需特征趋势,总结借鉴相关发展经验,提出适宜我市特点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向。
5.3.2确定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提出各交通系统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城市重要交通系统规划组织与布局原则。
5.3.3确定区域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制定各对外交通方式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化城市对外交通系统发展方案。
5.3.4提出城市骨干运输系统构建的原则与目标;提出并分析评价骨架运输网络方案;确定城市骨干运输方案的布局。
5.3.5确定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总目标和各交通系统的基本目标;提出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战略及应对策略;提出城市交通发展重要政策建议和实施保障策略。
5.4区域交通系统规划
5.4.1确定各等级对外公路系统布局方案,对外公路与城市骨干道路系统的衔接规划,确定对外道路的出入口位置,并测算其用地规模,确定长途客运枢纽站的布局及其用地范围。
5.4.2确定铁路客货运场站布局及功能定位,控制铁路走廊及其与城市道路交叉的用地,规划组织铁路客货运枢纽的集散系统。
5.4.3协调航空机场的规划,确定机场衔接系统规划。
5.4.4确定黄河航运等级及航运设施规划。
5.5道路系统规划
5.5.1确定整体道路网格局及骨干道路布局,结合城市用地进行道路网优化并提出远景路网拓展构想。
5.5.2提出道路交通组织方案。
5.5.3提出道路红线、标准横断面形式建议,提出道路网规划控制指标,确定交叉口类型与用地规模,对城市关键界面和主通道进行规划控制。确定重要桥梁、立体交叉位置。
5.6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含轨道)
5.6.1确定公交运输方式及系统构成,提出整体发展框架和策略,明确各系统的功能定位与规划目标。
5.6.2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快速公交系统服务系统,提出客运走廊通道的规划及用地控制建议,确定地铁、轻轨线路。
5.6.3确定常规公交的功能层次和运输组织模式,提出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对其骨干系统进行布局并提出控制建议。
5.6.4确定公交枢纽的等级及功能,提出重要枢纽的布局及用地规模。
5.6.5确定公共客运交通、公交线路线网、站场分布。
5.6.6其他客运系统规划(包括步行、自行车及出租汽车发展规划)。
5.7停车系统规划
5.7.1预测停车需求
5.7.2确定停车发展政策及分区停车供应策略。
5.7.3确定公共社会停车场布局与规模。
5.7.4提出配建停车指标调整方向与建议。
5.8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规划
5.8.1明确城市步行系统的功能定位,针对城市不同区域和不同用地性质提出相应步行系统的规划标准,确定城市步行系统网络规划方案。
5.8.2研究城市自行车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明确城市自行车系统的功能定位,提出城市自行车系统的规划标准,确定城市自行车系网络规划方案。
5.9物流及货运集散规划
5.9.1组织区域内外多方式、一体化物流集疏运通道。
5.9.2合理配置和布局城市物流中心。
5.9.3进行主要物流园区的货运集散道路规划。
5.10近期建设规划及城市交通政策和措施建议
5.10.1依据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各分期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策略。
5.10.2确定城市交通系统近期建设项目规划。
5.10.3提出缓解中心区和重要节点交通矛盾的策略。
四、组织框架与运作机制
(一)组织框架
成立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全面组织协调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1.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修编的领导工作,对规划修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决策。领导小组第一组长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由市长担任,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相关部门组成。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负责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报批、宣传等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规划局局长担任,同时抽调部分技术人员充实修编办公室力量。领导小组实行例会制,每3个月召开一次,必要时也可由组长临时召集。
2.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协调下,积极配合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二)运作机制
1.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分工。在规划修编工作中,市规划局组织专题研究和规划的编制、评审、审查、报批工作。市委政研室、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国土局、市建管委、市房产局、市交通局、市园林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人防办、市地震局、*燃化集团、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统计局、市林业局、市南北两山指挥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农牧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市卫生局、市计生委、市体育局、市旅游局、市法制办、市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并协助开展相关专题的研究工作。
2.各专项规划的主管部门对三版总规各项专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并提出新版总规中专项规划的目标和要求,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整理汇总。
(1)给水、排水、供热、防洪、抗震工程规划及道路桥梁实施情况总结由市建管委负责;
(2)供电工程规划由市供电公司负责;
(3)燃气工程规划由*燃化集团负责;
(4)电讯工程规划由市电信局负责;
(5)南北两山生态规划由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负责;
(6)园林绿化规划由市园林局负责;
(7)环境保护规划由市环保局负责;
(8)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人防规划由市人防办负责;
(9)消防规划由市消防支队负责;
(10)铁路专项规划由*铁路局负责;
(11)公路专项及水运规划由市交通局负责;
(12)航空专项规划由甘肃机场建设集团负责;
(13)住房规划由市房产局负责;
(14)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由市执法局负责;
(15)商业网点专项规划由市商务局负责;
(16)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由市教育局负责;
(17)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由市体育局负责;
(18)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由市文物局负责;
(19)医疗卫生专项规划由市卫生局负责;
(20)旅游专项规划由市旅游局负责;
(21)邮政专项规划由市邮政局负责;
(22)广播电视专项规划由市广播电视局负责;
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待总规批准后,由各专业部门组织编制并按程序报批。
(三)委托规划编制单位
根据市上关于修编总体规划选择国内权威编制单位的要求,考虑到我市的实际情况,经市政府同意,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予以配合。
(四)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机制
以市政府的名义,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担任总体规划修编专家顾问,实现专家领衔,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如邀请曾在*工作过的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同志,原建设部规划司助理巡视员、全国市长培训中心副主任任致远同志任技术顾问。对涉及城市发展的重大策略问题采用专题研究方式,由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领衔担任专题负责人。专题研究、纲要和规划成果的编制均采用专家评审的方式,确保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在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手段,采用咨询、交流、公示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各方意见,促进公众对总体规划修编的参与。
五、进度安排
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共分六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
编制工作方案,征求专家及各相关部门意见,确定研究专题和责任单位;征求省政府和国家建设部意见,完成申请报告;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编制单位,召开修编工作动员会;完成现状调查的准备工作,并启动上一版总体规划评估总结和现状调查工作。
(二)现状调查阶段(一个月)
通过现状调研、资料收集和部门访谈,完成对土地利用现状、专项规划等现状情况调查,形成《*市城市现状调查报告》;建立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数据库。
(三)专题研究与发展战略研究阶段(两个月)
1.专题研究
针对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九项研究,形成以下成果:
《国家和区域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关系和定位研究报告》
《城市空间北拓战略对*空间格局的影响及北部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报告》
《*市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水、大气、生态、土地等)研究报告》
《*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及国内外相关经验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城市气象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研究报告》
《*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报告》
《*城市发展规模研究报告》
《*建设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报告》
《黄河*市区段二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研究报告》
2.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主要从宏观发展研究背景出发,论证新形势下*发展条件与机遇、城市发展阶段性目标、城乡协调发展策略、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综合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文化继承等重大问题,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性质,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做好以*都市圈为主体的区域发展协调工作,并针对人居环境、经济产业、交通、生态和基础设施等重大问题的发展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构建适应城市长远发展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2030: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报市政府批准。
(四)总体规划纲要阶段(七个月)
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30)》编制,完成专家评审并修改后,上报市政府、市人大、省政府、国家建设部审议、审查。
(五)总体规划成果编制阶段(三个月)
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成果编制,专家评审及成果修改。
(六)总体规划成果报审阶段
上报市政府、市人大、省政府;修改完善后上报国家建设部、国务院审批;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统一信息平台》;宣传。
六、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分工
省、市各职能单位、各驻兰单位结合自身职能,提供本部门相关现状资料和专项规划成果,根据资料清单,形成书面文件(或电子文件)提交市规划局汇总并配合规划局组织有关专题讨论会,协助完成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共同参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规划成果及其实施政策的制定、讨论和审议,并配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报审协调工作。
市规划局:负责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审查、报批、宣传等各项具体工作。
市委政研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提供关于市委、市政府重大问题的研究报告及政策文件;协助开展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城镇体系、村庄发展等专项研究及规划工作。
市发改委:提供全市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及工业、农业及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战略,现代服务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全市重大项目建设规划等资料。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专题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经委:负责提供全市经济发展、工交行业经济运行、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等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工业招商引资现状情况及重大工业项目安排情况;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专题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国土局:负责提供土地利用、城市用地扩展条件,现状城市土地价格的级差分布状况,其它国土的专项规划等资料,并配合编制调研工作;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技术问题;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建管委:负责提供我市历年建设的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规划等;提供河、洪道综合整治工程资料及“防洪、防汛、防灾”工程资料;给水、排水、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基础资料和各专项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给水、排水、供热、村庄发展、河湖水系、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防洪、防汛、抗震等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房产局:负责提供各类房屋及房地产最新调查现状数据、布局结构及每年增长情况,城市住宅及各类用房需求预测,“十一五”房地产行业发展规划等资料,并配合编制调研工作;协助开展住房建设与社区发展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交通局:负责提供我市各类交通设施、码头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参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规划成果及其实施政策的制定;协助开展全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开展综合交通专题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园林局:负责提供我市城市绿化系统的基础资料和专项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绿地系统、河湖水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环保局:负责提供我市环境质量报告、生态环境建设及城市环境治理发展目标、发展规划资料,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有害因素的分布及危害情况,重大环保项目安排;协助开展生态环境与城市增长边界、河湖水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水利局:负责提供我市水资源利用综合报告、水利发展规划、水源规划及防洪体系规划设想;协助开展河湖水系、综合防灾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提供环卫事业及环卫设施、城市广告等市容发展的现状基础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环卫设施布局、市容广告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人防办:负责提供我市人防工程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地震局:负责提供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情况现状资料及防震减灾事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燃化集团:负责提供我市燃气工程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燃气工程专项规划工作。
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负责提供我市城中村现状资料、改造情况及改造规划;协助开展城中村改造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财政局:制定促进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财政政策;落实规划编制经费;协助开展城市规划经济分析专题研究工作。
市商务局:负责提供我市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工商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商业特色街等商业网点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提供我市对外经贸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提供各产业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及上报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招商局:负责提供我市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情况和规划,提供三资企业、出口加工区、海关报关统计等现状资料,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等相关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提供市域及各县区人口现状情况(包括总人口、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公安部门主管重要设施,全市城市交通现状,交通管理设施,近十年分年度车辆保有量;协助开展人口现状及预测、综合交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统计局:负责提供1996年至2006年全市各县区分类详细统计数据;协助开展总体规划的人口现状及预测的研究工作。
市林业局:负责提供林业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生态环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负责提供南北两山绿化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生态环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教育局:负责提供我市教育事业及教育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教育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科技局:负责提供我市科技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农牧局:负责提供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村庄发展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提供本市劳动力资源现状资料及就业状况资料,就业培训计划及发展战略。
市文化局:负责提供我市文化事业及文化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文化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文物局:负责提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发展目标、发展规划,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现状历史文化资源及保护要求状况及附图;对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意见,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卫生局:负责提供我市卫生事业及卫生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计生委:负责提供我市人口发展规划;协助开展总体规划的人口现状及预测的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体育局:负责提供我市体育事业及体育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体育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旅游局:负责提供旅游服务设施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法制办:提出对本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制定保障总体规划实施的法规政策。
市气象局:负责提供我市相关气象资料;协助开展生态环境、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军区作战部:协助提供发展需求及空间管制需求,协助总体规划上报审批过程中与上级军事管理部门的协调。
*铁路局:负责提供铁路交通现状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综合交通(铁路)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上报审批过程中与上级铁路部门的协调工作。
黄河水利委员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负责提供黄河水系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黄河有关规划专题研究工作。
甘肃机场集团:负责提供机场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综合交通(机场)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民航部门的协调工作。